抒情散文推荐
倚栏轩精选6篇抒情散文推荐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抒情散文推荐(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我如那黄叶飘入不归途
文/筱寒
一生一世何其漫长,纵是情深难遇终老。颤抖双手为你下笔,回忆之中无人相守。一切一切一抹流苏,似梦又琉璃。别人是失去后才知道珍惜,为什么我珍惜了还会失去?
左眼从没见过右眼,不懂安慰只会陪它一起落泪。而我, 默默待在你身边,把你的伤心当作我的难过。
每到周末,往往总一个人,走在寂寞的街,不时抬头看看天空。 在大脑里翻看我们以前的回忆,经常不小心让泪花染红了朱颜。期待着星星掉下,这样的话,我就能向流星许愿,让你不再伤心,我不希望总看见你一脸感伤,担心自己会忍不住拥你入怀。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小丑,总是在你幸福的时候,在旁边默默守候,明知道,你的身旁已经有了天使。总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找你逛街,每次都会不经意的跟在你身后,看着你的背影,提笔写不舍,再看看失落的我,用笑脸化妆。
每天我都在重复, 用泪洗净前生的罪。浮沉中看不清你的影,红尘里早已立起我的碑。未来多么遥远,总是用我姓吴来回答我是否幸福,只是因为幸福谱上失去了我的踪影,我去八号当铺用幸福换了幸福。一个人看着照片回忆过去,苦笑着忘记了疲惫,显现满身伤痕。时光也一直在重复这个伤感故事,从不落幕,而我,只是伤感故事的小小男主角。
有没有人像我,伤得那么多,一个人在寻找,寻找一个给自己疗伤角落。这一次,故事情节是否又重复?我懂你的苦痛,你却不懂我的伤。静默的听一首歌,可不可以不在我耳边暧昧?
如果有一天,我消失了,你会不会半夜惊醒?唉, 我如那黄叶,飘入不归途。
二月,蓝马鸡的独唱
文/辛茜
隐秘于山林的蓝马鸡,行踪诡谲,举止优雅。我看到它们的时候,它们一行数只,正各披一身灰蓝大氅,悄悄来到寺庙前的空地。这时,红衣僧人普华,早已等候在此。它们互相谦让,彬彬有礼地享用着僧人掌中的青稞。
这是二月的青海,青沙山中石峰突立,寂寥清冷。积雪自山上倾泻而下,对面的山坡上,长满了高大的云杉。用过早餐的蓝马鸡在沙棘丛中来回踱步,低头沉思,从不同角度看,皆像是一件艺术品。都说鸟类多嘴,可蓝马鸡不像金丝梅鸟叽叽喳喳,也不似野鸽咕哝个不休。它们深居简出,有礼有节。没有急于表达的情绪时,异常安静,无论快步行走,还是低空飞翔。
与普华的约定,使蓝马鸡对人类有所信赖,但仅此而已。于是,我和同来的人不得不匍匐于灌丛,屏息远看,唯恐惊扰了山野 中的大王。看得出,蓝马鸡心情愉悦,无丝毫顾虑,能在这么一处四面环山,沙棘、腊梅遍地,清泉潺潺流入的风水宝地栖身,令它们心满意足。
我估计,蓝马鸡沉思的东西,不会涉及过去,也不指向未来。但它们仍然在沉思。
十年前,山下的这座寺庙,曾令蓝马鸡忧心忡忡、神不守舍。好在,没过多久,这片山洼就恢复了平静。草木葳蕤,空气新鲜,晨钟暮鼓中,还有轻轻梵音,阵阵桑烟回荡在山谷。
一个下雪的日子,雾色苍茫,白雪覆盖了一切。以野果、草籽果腹的蓝马鸡无处觅食,饥饿难耐,竟不顾危险在寺庙周围静静徘徊。细心的普华看出了它们的窘境,急忙捧出青稞、小豆撒在雪地上,自己则躲在沙棘丛中远远注视。约莫过了半个时辰,两只胆大的蓝马鸡,终于怯生生靠近。随后,又有四只放慢脚步,借灌木掩护,无声无息地挨到近旁,小心地啄食起地上的粮食。
此后,这动人的默契,成了普华与蓝马鸡之间的秘密、人与珍禽之间的承诺,且延续多年,不因风雪、冷雨延误。即使有要事不得不下山,普华也会提前准备食物,放入自制的方形木盒,置于两段沙棘树枝杈间搭就的木板上。
仿佛是为了证明。一只极其灵敏的蓝马鸡,轻轻一跃,落在木板上,又象征性地啄了几下木盒中的黑豆,为的是让我们相信这个铁的事实,然后又挺起身子,转动灵活的脖颈,用一双水晶似的黑眼睛四处张望。
我心中大喜,又不便放声表达,只能暗中嗟叹。
普华与蓝马鸡之间,这心知肚明的秘密,始于青黄不接的季节。更多的时候,蓝马鸡是不缺乏食物的。山林犹如百花园,山柳叶、苔草、紫罗兰、沙棘果甜美烂漫,它们总会如期而至。很显然,蓝马鸡不仅明智聪慧,还有着比人类更诚实、可靠,足以信赖的品质。
白云下,蓝马鸡面颊绯红,头顶和枕部的黑色羽绒绸缎般明亮。两侧耳羽洁白,自颈部缠绕至后,微微弯曲,如同戴了条风中飘舞的围巾,俏丽别致。但是,与其他鸟类不同的是,蓝马鸡雌雄难辨,不光头部相似,全身也都着一袭素雅蓬松的灰蓝羽毛,尾羽呈蓝紫,羽片松散华丽,泛出金属光泽。
这不免让我心存疑虑。鸟类视觉感官发达,对色彩的感觉十分敏锐,遂使鸟类的行为易受视觉情绪影响。特别是,当雄鸟向雌鸟求爱时,大多以绚丽张扬的羽毛,吸引对方,求得雌鸟好感。这种充满仪式感的婚前准备,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精力,持续很长时间,有的大约要一个月。栖息于青海湖鸟岛的鸬鹚,在众多候鸟中,是最不起眼的。周身蓝黑的羽毛乌鸦般沉重,可一旦到了发情期,雄鸬鹚的羽毛,竟会不可思议地在一夜间发生巨大变化。尾羽竖立、斑斓夺目,像开屏的孔雀。如此,容貌相似的蓝马鸡,究竟该以何种方式,选择配偶,吸引对方,完成一生中对它们来说,最为辉煌的使命呢?
耳边不时传来金丝梅鸟清脆的叫声,似乎还夹杂着彩尾山雀边飞边鸣的高音。和候鸟一样,3——6月是蓝马鸡的繁殖期,它们会选择灌木丛中最为隐蔽的地面,也会在林间枯树、粗糙的岩缝筑巢。
蓝马鸡秉性清高、静若处子。不寻机炫耀,也不必像候鸟一样远渡万水千山。留鸟的特性,使它们乐天知命,终年待在海拔3500米左右、水源丰富的高寒针叶林或临近的灌木丛。早晚集体飞往林缘山谷、草地觅食;夜晚各自散去,歇于不易被人察觉的高大树冠。哪怕冬天,山林枯燥、寂寞、压抑,蓝马鸡仍精神矍铄,如一翩翩美神,往返于山间草坪、沟壑密林,养精蓄锐中等待草木逢春的日子。
从美学角度讲,美感是一种视、听快感,快感是欲念的满足。蓝马鸡的快感是既定的,是自然赋予它们的一种特定尺度、内在视觉系统的生命运动,能够说明生命学中动物的快感,来自有关欲望的学说。
雌雄相似的容貌,让蓝马鸡忽略了对于色彩表象的过度认可,而注意形与情与气的流情散芳,听觉官能上的满足。这或许就是生物学家所论述的某些鸟类的形式快感,已接近美感萌芽的象征,是一种纯粹为了美而不在乎外在物欲追求,符合主体心灵自由的和谐生存的美。至此,我是否可以这样以为,雌雄相似的蓝马鸡,对对方,对自己是信任的、认可的。既习惯又喜爱,不分彼此、互相欣赏、相互温存,以至于无需用色彩诱惑、讨好,赢得对方青睐。而仅以表象、形式取悦对方,或以此选择配偶,反而是人类自以为是的错觉。实际上,鸟类那双毫无邪念的眼睛,长在头的两侧,眼中展现的视像远比人类更加清晰生动。
也许,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但是,我仍有不解之处。蓝马鸡为什么唯中国独有?又为什么大多生活在青海东部?它们最终定居于这片高地,是源于对环境的适应,还是另有因由?难道,蓝马鸡也像生长在青海高原的名花鳞叶龙胆,是因强烈紫外线下独有的蓝色,赋予了它们更加顽强的生命,生存的勇气?
春雪降临,白皑皑的雪原上,蓝马鸡鲜艳地飞过,形态优美,如空中滑过的一道蓝光。多年前人类对它的认识,早已使人们明白,它们是怎样与人类一起诞生、繁衍和死亡。
生命的秘密太多,却又简单得平淡无奇。一切生死爱恨都是从细胞开始,无论你我他抑或鸟兽虫鱼。但是今天,属于名贵珍禽的蓝马鸡、蓝色精灵,让我又一次体会到了生命的艰难与快乐。还得感激普华,是他的善意与大爱,给了我与蓝马鸡相遇的机缘,让我对生命充满了无尽的想象。
普华出生在清沙山下,黄河岸边。他身材魁梧、相貌端正、性情温和。在这座山林里,他自己就是一个童话、一个美妙的故事,叙述着世间的喜乐与悲伤。他比任何人都更有权力,享受欢乐的喜悦;更有资格,和鸟一起捕捉生命的美感和意义。
哦,等待是多么的幸福!一道橙色的光线冲破云层,照在山顶上。早已飞去的蓝马鸡,不知为何,竟再次出现在陡峭的断崖。它们身后的大山绵延不断,它们眼中的天地辽阔无垠。我能感觉到它们深深的呼吸、起伏的胸膛。也能肯定,它们具有意识到我们存在的能力。山野的风沁入心脾,它们在对视、抚摸、渴望;它们在懂得了对方的心思后,又一起迎着猎猎雄风面向黄河,俯瞰大地。
突然,一声短促的颤音在穹谷回响。
蓝马鸡终于昂首翘尾,放声鸣叫。
音质是那样的粗狂,深沉有力,似成熟性感的男声。
我无法判定这是一只雄鸟还是雌鸟。但毫无疑问,它预示着繁殖期的到来……
江村之变
文/陈鹤鸣
都说"少年多奇想,老人爱怀想",有许多往事确是难以随着似水流年而被淡忘的。曾记得我小时候,每逢农历大年初一,爷爷总要相约三五知己一起去看"海".说是这一天看了"海",眼睛会一年到头清澈明亮。这事是否可信,我不得而知。只是想等我长大了,也一定要去看"海".
就在我刚要读小学一年级那年夏天,某日早上,开门一瞧,惊呆了!眼前分明出现了一片白茫茫、混沌沌的"大海"."拍案奔腾万里号,桑田今已变波涛。浮骸漂泊同萍梗,废欲荒凉尽莽蒿。"这就是地方志上记载的1949年7月23日至24日,沙洲沿江遭受的强台风、暴雨及洪水齐袭的特大灾难。洪水似猛兽,致长江大堤溃决300多处,45万亩庄稼被淹,10万余人被困,4万灾民无家可归,有2300多人溺水身亡。嚎哭之声半月不绝。
6年后,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春季远足,沿二干河往北,过鸭坞桥,便见到一片浩瀚的水域,老师告诉我们:这便是当地人所说的"海",真正的名字叫长江。是日,云淡风轻,江面上波光粼粼。我站在江堤上向下望去,小船儿像树叶一般在水上悠然飘荡。遥望对岸,隐约可见天生港发电厂烟囱冒出的袅袅白烟。我怎么也想象不出柔软似缎的长江水,怎会咆哮发威,吞噬人类的生命财产。在此后数十年里,虽未有特大洪涝之惨,但亦时有决堤倒圩之患。长江洪涝成了江村人的心头之痛,固堤防洪成为江村人的生命之重。这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家住长江边,扁担不离肩。防洪挑江堤,年年复年年。扁担一离肩,圩岸不保险。米甏底朝天,烟囱不冒烟。"长江不治,民无宁日。
当时光流入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河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张家港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提出沿江开发发展战略,决心斥资建设能抵御百年一遇洪灾的一流江堤。挖泥机、推土机、压路机、搅拌机等各种机械,轰隆隆一齐开上江堤,夜以继日地为堤岸加厚添土,以石块水泥凝合浇驳坡面,砌高挡浪护墙,修筑堤顶黑色路面,维修水闸涵洞,种植防风林带……整整花了2年多时间,一条全新的宛如卧龙的长江江堤展现在人们面前。江村从此固若金汤,百姓再无洪涝之虞。
江村面貌变了!人们安居乐业,生活一日日、一年年变得殷实富庶。再也看不到五六十年前的芦笆土坯草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砖瓦平房,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一栋栋高楼大厦、花园别墅。我的家乡,早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钢城,它的年产量相当于我国1958年提出的1070万吨钢的三倍以上,跻身世界500强。在钢城的西部,是一座滨江新城、国际商港。堤外黄金水道,贾船云集,吊车成林,装卸正忙,是长江沿线第一大港;堤内厂房鳞次,储罐集群,堆积如"魔方"似的集装箱,正待运往四面八方。国内唯一的内河港型保税区成了海内外投资者的乐园、财富高地。在钢城东边,是市内的绿色菜园、金色粮仓。堤外蒹葭苍苍,江水茫茫,鱼塘湿地,群鸭牧场;堤内遍地白色大棚,菜花金黄,稻浪千重,瓜果飘香。常阴沙品牌的农产品早已声名远扬。是的,从文明村庄"长江名花",到城乡一体"中国第一钢村",绵延百十里江村,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看江村多妩媚,人间正道是沧桑。65年来的江村巨变,它温暖了我见证沧桑的双眼,也温暖了藏在港城几代人心中的梦想。
母亲,你是我们的太阳
文/张睿
随着时光的流转,心里涌动的对母亲的情愫越来越浓,浓到不知道如何用文字来表达,只能任由它溢满心胸,泛滥成爱的海洋。
母亲是个坚强的、了不起的女性。她是家里的独生女,长得很美,据说是学校里的校花,追求她的人不少,可她却选择了父亲。父亲很有才华,人也长得够帅,但出身不好,家里很穷。外婆当时强烈反对他们在一起,可母亲坚持自己的选择,为此外婆一度不理母亲,几年后才慢慢地原谅母亲。
父母亲成亲后,一起到父亲的家乡广东教书。那时的生活是很美好的,事业顺畅,夫妻琴瑟调和,家庭美满。我和二弟的到来给这个温馨的家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可是不久,文革开始了,因为有海外关系,他们双双被开除了公职,离开了心爱的教育事业,回到了父亲生长的地方-----一个海边小镇。母亲进了一个企业单位,父亲因为祖父的原因,无缘进单位,只能打零工,还常常被抓去批斗甚至毒打,身心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社会地位低下,是当时的异类,受尽了别人的白眼;收入极少,生活异常艰苦,以致不得不把我寄养到外婆家。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晚上只要他们有空,父亲如果没有被拉去批斗,父亲就会用箫吹上一曲或拉上一把二胡,而母亲则和着乐曲轻声歌唱,顿时阳光代替了凄风苦雨,一切的阴霾一切的苦难都随着歌声而烟消云散。他们就这样携手走过了这段人生中的艰难岁月。文革后期,父亲不怎么被批斗了,同时也进了一个单位,家里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小的弟妹们也相继来到了这个家,家里更热闹了,箫声二胡声和歌声更欢畅了,表演者除了父母亲外,还多了我们这些小不点。生活清苦并快乐着。如果生活一直沿着这样的轨迹走下去该有多好啊!谁知天有不测之风云,在我高考前的一个多月,一向非常之健康从来没有过病痛的父亲突然病倒了,人事不省,查不出病因,高考后不久,父亲就离开了人世,永远的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妻子和儿女,没有留下任何一句话。这对我们无疑是晴天霹雳。妈妈病倒了,我们慌了,外婆更慌了。但母亲没有倒下,她明白自己的责任,一个星期后,她坚强地站了起来。父亲留下得一群幼小的儿女等着她抚养,父亲治病欠下的一大笔医疗费要她偿还,她没有理由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倒下,她必须站起来。母亲的脸上没有了笑容,多了份沧桑,更多了份坚强。
那年我没有考上大学,虽然我很想读书,很想再继续考大学,但我深切的知道母亲身上担子的沉重,一家几口人的生活开支全依靠母亲的那点微薄的工资及外婆的支援,那是远远不够的,最小的弟弟还没到三岁,其他的弟妹都在读书,不说生活的费用,单是读书的费用就要一大笔。所以我决定到母亲的单位做工,助她一臂之力。我本以为妈妈会同意我的这个决定,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强烈反对我出来做工,外婆也不同意,母亲说,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永远的,无论多难都一定要读书。她当年和父亲两个本来都有机会读更多的书的,但都是因为出身不好而被迫中断了。她告诉我们几姐弟,不要想得出来做工帮她,认真读书、取得好成绩就是最好的帮她,也是她最好的欣慰。我只好含泪返回了课堂。我们本来可以申请免学费的,但妈妈是个很要强的人,能够自己解决的困难她绝不求人,解决不了的困难也要努力面对,她的人生信条是:天无绝人之路,上帝关上了一扇门,肯定会开另一扇窗。
收入远远不够支出,虽然省之又省,所以我们姐弟几个放学回来就从炮厂领鞭炮回来做,以增点微薄的收入补家用。弟妹们都很听话,生活的艰辛使他们过早的成熟了。妈妈的原则是:先学好习再做鞭炮,绝不能为此而耽误学习。
那时的母亲和一个陀螺差不多,不停的旋转,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上班,买菜做饭做家务。当时没有自来水,水要到比较远的地方挑,做饭的柴火也要到树林里打。所以每天放学后除了做鞭炮外,我们还要打柴、挑水和洗衣服,除开这些,其他的家务都是妈妈做。每天母亲下班回来做完家务后,都已经是很晚了,身心都极其疲惫的她还不能休息,还要指点弟妹学习和做鞭炮。每晚我都看书到深夜,我睡觉时,她都还没有睡。每次我叫她睡觉她都说:你先睡,我一会就睡。但每每我凌晨醒来的时候,都会看到她在昏暗的灯光下忙碌的身影。望着她瘦削的背影,我的眼泪忍不住汹涌而出,心像刀割一样难受。此时恨不得马上化身为超人,以能减轻妈妈身上的重荷。
那时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可我们却不觉得苦,更没有觉得比别人低一等。母亲用她瘦削的双肩,尽力地为我们撑起一片晴空,努力帮我们从失去父亲的阴影中走出来。母亲给了我们浓浓的母爱,连并父亲的那份爱也一起给了我们,致使我们虽然失去了父亲,却常常觉得他好像还在我们身边,还和我们在一起。
收入的微薄,致使餐桌上是难得有鱼肉光临的,但我们都是长身体的时候,母亲就绞尽脑筋来使我们吃来更有营养。那时海产品很丰富,所以小鱼小虾是极少人光顾的,很便宜,她就常买回来,变着花样来做给我们吃:油炸、做汤、煮粥、清蒸等。奎龙鱼也因为便宜而成了我们餐桌上的嘉宾。一条奎龙鱼妈妈可以做出三种菜色:鱼骨和鱼头做汤,用刀刮下鱼肉做鱼丸,剩下的还带点肉的鱼皮塞点葱花进去煎成鱼饼。母亲还养了几个鸡来下蛋,因此我们常常能品尝到鸡蛋粥。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妈妈是巧妇中的佼佼者,她能够用极少的钱做出一桌营养极丰富的饭菜。
生活的贫困令小弟小妹们与零食绝缘,母亲就想方设法来补这一缺陷。那时,农村的一些亲戚常拿点红薯、木薯之类的东西给我们,母亲就买回一个磨盆,把红薯、木薯磨成粉,变着花样做糕点给我们吃。为了我们,母亲练就了一双巧手,给我们原本灰色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令单调的餐桌充满了特色。
物质生活我们比别人清苦得多,但精神生活我们却异常丰富。每天晚上都是我们的学习时间,做完作业后,母亲就指点弟妹们看课外书,一篇篇童话、一本本小人书,把他们带进了一个个奇妙的世界。也是从那时开始,弟妹他们喜欢上了阅读,爱上了书。我和二弟都要面临高考了,学习很紧张,但我们也常常忙里偷闲,看点"闲书".而母亲自己,虽然比陀螺还忙,但每天都会和书见上一面,打上一声招呼。
母亲对父亲的感情很深,父亲在她30多岁时离她而去,她一直没有改嫁,独立抚养子女,独自支撑起这个家,并努力使家充满阳光和快乐,努力为儿女撑起一片蓝天。没有父亲是我们的不幸,但拥有这么一个坚强、伟大的母亲是我们极大的幸运。因为母亲,我们几姐弟都能够读到书,受到更高更好的教育,跳出了我们生活的小镇,到城市工作和生活。没有母亲的无私奉献,没有母亲言传身教的熏陶,我们不会受到那么高的教育,不会走得那么高、那么远。
我们从母亲的身上,学到了坚强、乐观、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等品格。这些品格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变成了无价的精神财富,使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几个,经过自身不断的努力,都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没有虚度年华,没有蹉跎岁月。
如今母亲已70岁了,依然无私的为儿女们做着奉献。她现在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电视学做各色美食,每个周末她都会做上一大桌的美味食品,等着我们回去吃。看着我们对着饭菜大快朵颐,是她最开心的事。去年我和她到南京看她同学,无意中听到她们聊天中她说到的一句话:"趁现在还能够做,就抓紧时间多为儿女做点事,"我心中的那个澎湃啊,真的是无法言表的。
我的慈母啊,我们要如何才能报答你的恩情呢?
滩声悠悠韵千年
文/尹文策
自然世界奇丽风光依赖的是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景色优美的泉湖镇建伟村萝卜滩就得益于美丽的清花河。发源于衡祁交界处炎山的清花河潺潺流径丘陵地貌的山山坳坳,进入双江口后,在这小盆地上咆哮奔驰,冲积而成就了萝卜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萝卜滩两千多年前水草丰茂,牧童笛声韵江水,风吹草低见牛羊。河旁杨柳袅袅,水鸟成群,微风起,水波粼粼光闪闪,杨柳依依漫歌舞;笛声至,鸟群寻欢翱河面,呼朋引伴声悠扬,好一派田园风光,好一陇宜居耕的田野沃土,"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洞天福地的萝卜滩,歌舞升平的美境,终究被奴隶主玷污,他们将敢于反抗的奴隶从千里之外充军至萝卜滩,以酷刑损其斗志,以侮辱损其精神,以饥饿劳其筋骨,以残杀夺其生命。萝卜滩头哀鸿遍野,湿地沃土血渗变红,牧童笛声寻不见,狼嚎虎嗥惊滩头,这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萝卜滩的悲惨遭遇。
可歌可泣的奴隶们是勇敢勤劳的,也是聪明睿智的,一代又一代在腥风血雨中生活的奴隶创造了清花河文化,他们在滩的四周开挖土窑,烧制瓷器,精致而优美,锃亮而光华,"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萝卜滩见证了千百年来的风云变幻,见证了奴隶们创造历史,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证人。
人类历史就是这样,善人创造历史,恶人毁灭文明。"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奴隶主所到之处,万物凋谢,民不聊生,萝卜滩头地一片荒凉,春种一粒粟,秋收百颗籽,满陇是良田,农夫也饿死。萝卜滩也同全国各地一样,经历历史变革的阵痛。但萝卜滩似乎比别处幸运。一日,一只小舢板载着一人逆河而上,他来到萝卜滩,撒下一片种子,不久滩头就长出绿油油的萝卜叶,泥土里结出一个一个硕肥的萝卜,这萝卜便成了滩头人们充饥的食物。人们还在萝卜地里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萝卜,它长于土面的部分挺拔,长于土内的萝卜硕大而红润,俨然一尊神似的,远远地就可以让人们发现。人们这才明白,那撒播种子的就是神仙,于是便尊这个萝卜为萝卜神,每年都为这个萝卜系上红布条,用木板做成小舢板,放于清花河,让萝卜神形归原处。
人们为了纪念萝卜神,便将这滩头取名了萝卜滩。
清花河出萝卜滩后,地势平坦,河面变宽,白帆穿梭,通江达海,百舸争流,水运繁忙,下游的宋桥、新桥等商埠应运而生,船至萝卜滩御货换舢板,一般型号船只终止于萝卜滩,滩头的茶楼洒肆,日夜繁荣,上货卸货,人声鼎沸,货棚货场星落其布,白天劳工号子,船工号子似交响乐曲,此起彼伏,豪气冲天;晚上舟中渔火,滩上灯火连成一片,似繁星闪闪,点缀滩头夜景。在那唯有水路运输的时代,萝卜滩无疑是黄金之滩,多元文化之滩,南来北往之滩,"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爱两三人",萝卜滩就是一幅美丽的江村生活图画。人们纷纷从这里走向世界,外人也纷纷慕名来此处定居,人口的交流提高人的素质,人的迁徒带来外部世界的先进文化和农耕。优越的条件辐射滩头四周,先进的农耕富饶四周的人们,清花河沿岸气候常热,田禾丰足,水旺商业,风俗富饶。
明朝中叶,官马大道的兴建,陆路交通的兴起,渐渐把水路交通逼出历史舞台,历年船队乱扔垃圾,河道难于疏浚,水运自身也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萝卜滩的镀金外衣被萧条的风雨渐渐剥落。
昔日的繁华被冷露所替代,昔日的笙筲歌舞被刺耳的秋虫声所淹没。"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萝卜滩"无可奈何花落去",在一片凄凉寂煞中冷落下去,终于难逃兴衰交替的规律。兴旺水运交通成就萝卜滩,水道堵塞的没落运输衰败了萝卜滩。
兴衰萝卜滩并未淡出人们的心境,永远刻在人们的心中,"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人们常吟着白居易的诗句,希望滩头再现昔日风光,希望清水河道再度白帆遮天蔽日,往来船只渔歌互答。然而,这希望因火车长鸣、汽车奔驰的交通工具优胜水路运输工具而破灭,人们一腔热情空怀志。而萝卜滩萝卜神永远眷恋着萝卜滩。解放前,滩头水浸水漫,交通极为不便,人们出行受阻,经济发展也遭遇瓶颈,当时一周姓富裕人家善心大发,从大老远地方运来麻色条石,在滩上修建一条长长的石桥,方便人行。意想不到的是,这户周姓人家竟中年得子,人们纷纷赞为萝卜神送子,并为乡邻所乐颂。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萝卜滩旧地开新花,老树发新芽,建伟村支两委修筑跨越河滩石拱桥,修筑了穿越萝卜滩的公路,各种车辆穿梭行走,又使滩头显现当年万马奔驰的气象,河边耸立着别墅,气势宏伟,花红树绿,散发着新农村的芳香。
春风吹又生,萝卜滩的美好时代也定将重新显现。
暮色深深
文/九月、暮深深
若必得与最后的荒芜对望,也许明日出发,看一程山长水远,而归来是一生的事。
一直不愿提笔,因为需要太多的勇气。那一程山长水远,倾我所有。 缱绻在记忆里 的丽江,流淌着岁月的痕迹,亦如那时艰难而又心酸的点滴。独自背上行装,随着疾驰的火车,渐行渐远,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那些我承载不起的悲伤 .
人生中的第一张火车票,粉红色的小纸片清晰印着桂林K393 次昆明的字样,静静的躺在手里,填补了我对火车空白的记忆却并不陌生,剧情演绎了太多火车上缅怀伤感的画面,如今感同身受,同样伤感。无数次想象过火车旅行的情景,却没有料想是现在这样的心情,是以一种告别的方式行走。窗外快速倒退的风景,转瞬即逝,美得那么模糊不清,遗憾的终究也只是路过。就如同身边的那些人,忙碌于昼夜的流转,或许哪天不经意的回首,便成了过客。火车追逐着夕阳的余晖在奔跑,目光一直凝视窗外,朦胧中,我走进了暮色的苍茫,成了月下的一株孤草,不生长,不凋谢。
张宇的《曲终人散》在耳边游离,那种痛,言不由衷。流浪了这么多年,却还是一直流浪,从一座城辗转到另一个城,同样的灯火,同样的落寞,踩着细碎的月光,形单影只。那些事那些人,千回百转,默默的在心里纠缠成结,无法言语。我把思念写成风,散落天涯,寻找你的印记。对你倾诉这些年来我的所有,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对你深深的思念。想念你温暖的怀抱,眼泪簌簌而下,滴落到键盘成了思念的文字,句语千言。听说,香格里拉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所以,我义无反顾。那里于我,是一种诱惑,一种情结,我一直认为,那里会是我一生的尽头。这么多年,依然不能忘却那一刻的离别,撕心裂肺的痛让我泣不成声。深秋的雨,零零落落的洒在脸上,透着心凉。那条小路延伸的尽头便是天各一方。无奈于命运的悲欢离合,你能给我的只有那么多,而我将用一生的时间,延续你留给的爱。
在漫长的路途中,不停的回忆不停的回忆,模糊而凌乱的布景,生命中不能失而复得的渐渐离我而去的人和事,牢牢的牵绊着,步履艰难。如今,终于能走出这一步,背负着过往,远走。
到达丽江,已经是夜幕降临。踏上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终于可以放声哭泣,倾我所有,只为追逐你而来。
满城红色的灯笼,掩映着丽江惊艳而慵懒的夜色。酒吧街极致诱惑的歌声,多是异乡歌手的原创歌曲,歌词源远流长,在他们心中金沙丽水仿佛永远流淌着的是诗人的哀怨与忧愁。迷离的眼神,轻轻滑过手中的木吉他,沧桑的嗓音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感,感染了一旁围坐的旅人,轻轻的附和着,哼着不着边际的曲调,若有所思,许是沉溺于一份伤痛,亦或是一份快乐,来到这个小城,为给自已一次心灵的暂宿,一方宁静,一种远离繁华都市的解脱。
小桥流水人家,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处处都是青砖瓦墙和磨得光滑的石子路,透着历史斑驳的痕迹。我住的是在一家叫水木印象的小客栈,门口和阁楼都挂着古时候的那种红灯笼,整个院子被一簇簇红色的光影渲染的很有一番韵味。选了阁楼最里边的房间,因为怕来来往往的人打扰。屋顶有一块透明的玻璃,可以看见一小块漆黑的夜空,可惜看不见闪烁的星子。躺在床上难以入眠,思绪开始飘向远方,犹如一部怀旧的时光机器,回放着重复的画面,看见了陌生的自己,还有久违的微笑,看见那双纯净透明的眼睛渐渐退去了光华。我听见有人说,你连笑起来都不快乐。镜子那端的我,犹如疲惫不堪的困兽,空洞的眼神,游离在远久的记忆,我怀念的那双会笑的眼睛。
走出房间,此时已是深夜,沉睡中的古城,安静祥和,只有星星点点依稀亮着的灯笼和着我,点缀这寂寥的夜。一声沉重的叹息,无法形容那一刻的我,一种被抽空的感觉,有一瞬间的空白,我不知所措,我真的离开了,我不知道,归期何时。早春二月,夜凉如水,冷风吹起凌乱的头发,抚着轻轻柔柔的发丝,是谁说,女人飞舞的长发风情万种!几年前短发的时候刻意想把头发蓄长,这么些年,忙着忙着,就无暇顾及了,任由它蔓延生长。是谁说," 夜不离歌缓心头,雨若绸,三千发丝,一夜白了头! "什么样的境遇,坎坷离愁,才会有这样的心境,积怨三千发丝,一夜白了头!轻笑,于我不过是一种讽刺,无法比拟,我想我应该还是活在庆幸中的,于是,我笑了。
天微亮,路上行人甚少,一个人漫步在清幽的小巷,光束透着薄雾弥漫在小城的每个角落。前面是四方街的一座古桥,石桥下是从玉龙雪山上缓缓流淌下来的溪水,冰冷而清澈。这里是当年电视剧《一米阳光》的拍摄地,是我认识丽江的初始。有一个关于一米阳光的传说: 玉龙雪山山顶终年云雾缭绕,即使是在最晴朗的天气,阳光也很难穿透云层,传说每年秋分是日月交合同辉同映的日子,只有在特别偶然的时刻,才能看到有一米长的阳光照在山顶,那场面非常宁静,非常壮美 , 神灵会在那天赐予人间最完美的爱情阳光。
迎着山风,站在半山的悬崖边上,阳光铺满了整座山峰,遥望洁白神圣的雪山,俯身便是数千米的滔滔江水。呼啸的风掠过峡谷直面而来,穿过长发连着衣襟一并飞舞。抬头仰望,天空如此之近,仿佛触手可及。曾经,我对自己说,如果有一天,我来了,那必将是与最后的荒芜对望,走过那座桥,随你而来。矗立在风中,双脚在颤抖,一步之遥或许随着风,或许轻轻的闭上眼, 或许就在阳光穿透云 层那一刹那……或许我们将不再是天涯人远。再一次想起你,生命中不能失去的你的爱,我终是不能轻易跨过,内心深处不可逾越的无人之境。谁说哀莫大于心死,妄自菲薄的自我。转身,依然还是那片天空,依然有你。
在丽江的日子,现在想来,是一段暖暖的惬意时光,没有开始时的悲凉,圆了我向往香格里拉那片圣神土地的梦想。那座古城,那座雪山,那条茶马古道,那滴天空幽蓝的眼泪——圣女湖,把我带去的悲伤净化成你湖中的一滴水,洗涤心灵的尘埃。
注定的吧,我们曾在丽江陌生的街边相遇,人群中愣是显得那么孤单的你还有这么冷清的我。
注定的吧,我说我迷路在丽江的小巷,你说你在那等着别乱走,然后我看见出现在眼前的你。
注定的吧,在纳西喜院,红色的喜布映衬着蔚蓝的天,长廊挂满了一串串千纸鹤,伸手触摸红色的许愿玲,刻着东巴象形文字,是欢喜是忧伤是祝福是怀念是走进这个喜院的相爱的人的见证。那天,我们也不经意间,走了进去。
我愿意相信,这些都是在冥冥中注定的,是你把他带到我的身旁,延续幸福的路。
这些断断续续的文字,终将那一程山长水远的奔赴慢慢绽放。离开那天,丽江下起了小雨,在夜色中来,亦是在夜色中离去,那趟 K9608次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