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香散文
荷香散文(精选9篇)
往事·荷香
文/花小美
家乡荷花并不多见,以致我在26岁的时候才见到真的荷花——在一片小小的鱼塘,几支残莲兀自立在碧绿的荷叶之间。与少年时学过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述的场景简直是天壤之别,从那时起,我失去了看荷的兴趣。直到去了白洋淀之后,我才知道诗里描写的荷花有多美。
那时候我和丈夫刚恋爱,正是两人忙碌于创业的时期,有人说,再笨拙的人恋爱时也是多情浪漫的,而我们俩每天从早晨忙到深夜,能见面一起吃顿饭都是奢侈。那段时期我的创业之路走得艰难坎坷,每天除了繁忙的工作还要面对许多的压力,就在我萌生退意的时候,他带我去了白洋淀散心。
或许是记忆里的那几株残荷过于可怜,当万千朵粉的白的红的荷花入眼,当游船行走在碧波荡漾的荷田水上,我的心也沉醉在这美景中瞬间变得柔软。摇橹的大叔带着浓浓的保定乡音给我讲解着行走过的每一处景致,一开心,他竟然放开嗓音唱了起来。歌声在水面上划开一道道碧波,荡漾,把摇橹大叔欢乐的心情荡去荷田深处。
下了船,行走在荷花畔,两旁荷风送香。小路两旁是垂柳依依还是野花丛生我已经记不清,因为有他,我忘了风景。
我忘记我说了什么,坐在那儿,看着那么美的荷花,向他倾倒着心里压抑了很久的情绪。
他说:我懂。
他说:有我呢。
风起碧波间,爱意生无限。没有牵过手,心却已经伴着身边的荷花轻轻绽放。
那是我们第一次出去旅游,也是我们唯一的一次旅行。婚后的日子平淡无奇,值得庆幸的是,我的一切心思,他一直都懂,一直都爱,就像在那个阳光灿烂的荷田路上他承诺的那样。
小池荷香
文/吴建
水塘原先是没有的,那一年,我家建造两层小楼,需要泥土填高屋基,于是请来挖掘机在房子基地左前方约100米处连续掘土,这儿便成了又大又深的坑。夏天几场大雨之后,大坑四周塌陷,后来父亲请人来把它裁削呈椭圆形,并继续加宽加深,渐渐地就形成了这小小的水塘。
小小池塘,水清冽冽的,像明亮亮的眼睛,塘圆溜溜的,像只小小的圆镜。这小小的水塘,盛过蓝天白云,盛过明月星斗,盛过鸟鸣蝶影……
这方小池一直赋闲着,有一年春天父亲买回藕种栽进池里,春夏之交,这片水面竟被碧绿的荷叶所覆盖,宛如一面翠色的圆镜。数百茎荷花,或亭亭玉立,如翘首的伊人,风姿绰约;或枕波而卧,似慵懒的女子,温婉可人。
荷塘是我儿时常去的地方。每逢周日,我便独自一人,痴痴地趴在塘边,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变为一个个小小的圆,直看到“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田田荷叶、亭亭荷花,成了我最要好的小伙伴,成了我心头一幅隽永的风情画卷。偶尔下雨,仍不肯离去。雨丝纷纷扬扬,荷塘渐渐迷蒙起来,菡萏含露,香远益清,沁人心脾。无雨时,用手撩起水滴轻轻撒上花叶,水珠在圆盘上调皮地滚动,那时,想象的翅膀就在自由地翱翔。直到天黑,听见母亲深情唤儿的声音,我才依依不舍地跟它告别。
暑假里,我一个人划着一只大木盆,向池塘深处驶去。此时塘里的荷叶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啊。我在荷林里左冲右突,几乎找不到出路。阳光在荷叶上跳跃,偶尔从缝隙里漏下一点来,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像金子一样。观赏着硕大清香的荷叶,我情不自禁地摘下几片放在木盆里。傍晚,我抱着一大捧荷花回家。母亲看到我手中的荷花,虽觉得可惜,但并没有责怪我,而是说别把荷花浪费了,做菜吃吧。当时我童真的想:荷花能做菜吗?能吃吗?母亲拿了荷花洗净切碎放入大瓷盘中,又舀了一瓢面粉倒进盘中,加水搅拌,我趴在灶台上,眼巴巴地望着锅。母亲把调好的荷花刚倒入滚热的油锅,那沁人心脾的清香瞬时溢满了小小的厨房,馋得我口水乱飞。待荷花烧饼一出锅,我就迫不及待地撕起一块往嘴里塞,咀嚼了两下,就满口醇香,然后整个人就好像包围在这种清香里,犹如身在开满荷花的池塘。
我喜欢荷花,喜欢它纯洁、情真、质朴,喜欢它清静而又优雅,羞涩而不忸怩。那一朵朵清雅的花儿,每一朵花瓣都是优美曼妙的舞蹈,每一朵花苞都是婉约抒情的小诗。我为“清水出芙蓉”而感叹,为自己内心得到的清幽而感叹,更为人生能有淡泊与宁静的境界而感叹。
而今父亲年纪大了,再也无力种荷了,长大后的我迫于生计常年在外奔波,也很少光顾小池了,原先生机勃勃的池塘逐渐萧条凄冷。今年夏天,我回老家小住,在这荷塘边伫立良久,想到季羡林先生种荷,种出了一片《清塘荷韵》,滚滚红尘中有多少人像我这样为追求物质而荒芜了精神啊。我暗忖,明年春天,我要在这方小池里种下一片荷,种下一片心灵的绿荷,让这绿荷的清香之气去温润芸芸众生……
荷香满夏
文/郭华悦
夏日的黄昏,归家的母亲,手上常拿着几片荷叶。
看到母亲手中的荷叶,孩子们顿时雀跃起来。这表示,第二天就能吃到美味的荷叶饼。在三餐以粥为主的年代,荷叶饼已经算是饭桌上的宠儿了。
可这荷叶饼,是孩子们的盼头,却是母亲们的折磨。
做荷叶饼,看着简单,却不容易。天没亮,就听到母亲的屋里传来了悉索声。母亲赶个大早,剥些新鲜的包谷米,加水磨成包谷浆。再加点面粉,搅成糊状,最后将瓜果切丝,加点腊肉,调好味,就可以开始做荷叶饼了。
这过程,没啥复杂的。但繁琐的,在于磨浆。农家人,不至于为了几片荷叶饼,就耽误了田里的活儿。所以,这饼得忙里抽闲地做。而包谷浆,无疑是费时的活儿。所以要做荷叶饼,往往就得天还没亮,人就得起来开工。
做好了面糊,将一片荷叶垫在下头,用勺子将面糊放在荷叶上,摊平后,用另一片荷叶盖上。两片荷叶的边缘,捏平压紧,放在柴火灶的余火上。等到中午回来,将荷叶饼拿出,配着绿豆粥,就是夏日里美味的一顿。
荷叶饼和绿豆粥,都是夏日里的消暑美食。味道清淡,且消暑降火。品尝荷叶饼的同时,若再配上点榨菜,更是相得益彰。一顿饭下来,夏日的酷暑在荷香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满口噙香的孩子们,心中意犹未尽。
可这顿令孩子们雀跃的午饭,代价却是母亲们的辛劳。再后来,无数次返家的日子里,曾试着学母亲,亲手做荷叶饼。可每每做完荷叶饼,整个人身心俱疲,看着眼前的美食,却无心下咽。于是,这才明白当年的母亲,是多么不容易!
夏日里的荷香,那是故乡的记忆,也是游子的牵挂。
荷香家园
文/廖武荣
三月末,水乡的孩子们都来了一场心事。
幸好殷勤的风带来了讯息,但如此的隐约,孩子们的眼睛都变得晶亮:百顷湖面上,荷已露角?
一路急走,恬静的湖面上,新荷疏立。叶面未伸展开,尖尖的,卷着一腹的心事,不想打开,静静的含着羞意,低着头。
风微笑着,轻轻地扑打着孩子们光洁的小脸,笑我们一路上急碎的脚步。
每一年暮春,我们总是觉得等待的时光太慢,柳条儿绿了,桐花儿开了,新荷还躲在湖底下懒得起身。那种等待的心情,甜蜜里合着焦虑,欣喜里合着忐忑,就像初长成那年的第一次约会,等真的看到要等的人儿就在眼前时,我们却又傻傻地愣住了。任风吹皱湖面,层层叠叠的波纹,就是岸上的孩子心头上的喜悦,一浪接一浪的荡开,荡开!
用不了多少日子,荷叶长得挤挤挨挨的,连天的荷叶,让家园浸在荷香里,风起时,浓了,风停时,淡了。它们长得越来越茂盛,一柄柄荷叶像儿时亲密的玩伴,揽着肩,贴着颊,伏在彼此耳边没完没了的悄悄话。风不时儿赶过来,问:“都讲了些什么?”绿荷摇动着,不语,像极了我们当年突然大笑时前俯后仰的身影。
荷花开了,天气也变得像孩子们的喜乐,一霎儿爽朗的晴,一霎儿急骤的雨。
我们都到湖边的柳林里捕蝉、捉知了、打仗,一个个地下湖,摘柄荷叶,举在头上是伞,扣在头上是帽子,中间挖空套在脖子上,就成了件墨绿的坎肩,反挂到腰间就成了件锵锵的战袍。于是把自己想成一个威猛的将军,或者把自己想成一个少年的英雄,手中挥舞的柳条儿也成了一柄仪义的软剑。
突然间天上乌云四合,雨水来得仓促,伙伴们嘻笑着在湖边的草地上奔跑。雨点嗖嗖的落在荷叶上,不一会儿,银色的水珠一串串从荷叶上泻下。一场雨让孩子们在天地间欢喜雀跃,雨和着我们的笑声,满世界的痛快淋漓。
雨点稀了,太阳从乌云里挣扎着逃出来。荷叶上残留着雨水,浑圆的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每一粒就是一颗水润的珍珠,风掀动着荷叶,雨珠乍然落下,无滞无障,像少年时的一颗心,没有一丝忧愁渗得进去,滴落在已宁静的湖面上,起了一圈圈涟漪。
雨过天晴,彩虹在天上,孩子们的快乐到了极致,“看呵!看呵!”虔诚仰望天空,如此眩目的色彩,让孩子们震撼,自然和美的力量摄人魂魄。
荷花落尽,采莲的船下水了,形如菱角,两头尖尖,孩子们却安静了,在荷叶林里穿梭。太阳落山了,颤悠悠的从小船上站起身,四处张望,伙伴们都淹没在一片绿色的海洋里,喊一声:“唉!回家了!”声音也变得颤悠悠的,四下应和声,南北西东。
莲蓬采尽,秋天来了,家园的荷香尽了,只是这些水乡的孩子们又怀了一场心事!
一湖荷香醉瓜圻
文/余凤兰
一座盘旋如龙的湖泊镶嵌在碧绿的田野中,秀气、纯朴而安静,像一位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小家碧玉。这里没有纷至沓来的脚步,没有各种探询的目光,多少年来在浩渺的苍穹下,它将一湖清澈的碧水滋养着周边的万物,静若处子而又飘然灵动,像一个美丽的童话,以原生态的姿势沉睡在“畈上”。它没有九寨沟的山青水秀,没有千岛湖的纯净高雅,没有天山天池的仙意十足,但它一湖碧水荡漾着的灵性和神性、圣洁和自然,带给人们无尽的享受,它就是蒲团乡的瓜圻塘。
绿色的画轴里,瓜圻塘是迷人的。在赞春、赏夏、悲秋、吟冬的四时里,瓜圻塘最美的季节莫过于夏天。一湖碧荷仿佛铺开的一幅绿帏,盛开的荷花、含苞的荷花点缀其间,清澈的水中,游动的鱼群、时而潜入水中的水鸟、凫水的野鸭、形影不离的鸳鸯,久久驻足的云彩、周边散落的村庄,这些都构成一幅美丽的油画。是的,在荷花绽放的季节,一寸寸光阴被荷香浸透,一寸寸土地被荷香浸透、一座座村庄被荷香浸透,这一湖荷香随来往的岁月,淡定从容地弥漫着自己的花事,飘逸浩渺地漫漶无边无际的心语。这一湖荷香,它见证了历史的兴衰、熏染着田野水乡风光、醉了世代在此劳作的人们。
“荷香随坐卧,湖色映晨昏。”荷香湖色在炎炎夏日,给人们带来了清凉与宁静。与荷香相依流年,看历史岁月携一缕荷香于辗转的岁月从容走过。当年孙权称帝吴都,在这荷香四溢的土地上,广种瓜类。西瓜、南瓜、香瓜、黄瓜、菜瓜等,或许是因为这里的土质肥沃,或许是因为这湖碧水的滋润,瓜类成熟后水分足,口感好,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瓜乡。《武昌县志》记载:瓜圻在武昌县西南十里。何颉诗序云:吴王种瓜于此。有送瓜沟,今名宋家沟。多少年来,荷香与瓜香一起氤氲着农耕文化,丰富了吴都的历史。
在瓜圻塘的东北角,有一座寺庙,原名南瓜寺,后更名为瓜圻寺。该寺建于何年何月已无法考证,但是它承载着一方民众的佛教信仰,规范着信众的定力和戒律。与一湖荷香相依,与一寺清净相随,素心冰清、淡香出尘,薪火相传的经音传递着祥和安宁。站在寺前,看瓜圻塘莲叶田田、莲花朵朵,听佛堂钟磬梵音,诵经声阵阵,让人不禁心声感念:人生要努力前行,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如眼前的这一湖碧莲。
如果说瓜圻塘是一条盘旋的水龙,那么瓜圻这块陆地就像是一条旱龙,两条龙匍匐在几大湖间相嬉,而晏公庙呢?多少年来就伫立水边,目睹两条龙迎风沐雨。晏公庙在瓜圻塘的西南角,建于何时以及何人所建都没有文字记载。相传水神宴公为江西临江府清江人,面目漆黑,平生嫉恶如仇,曾入宫做官,后告病回乡,不想刚登舟就突然逝去,一月后到家开棺不见尸体,人们认为他已升仙。一次,明太祖乘船遇到风浪,紧急中忙求神保佑,却见一艘船来渡他,艄公说他是宴公。之后,明太祖封宴公为平浪侯,此后,宴公便是平定风浪、保障江海行船的水神。瓜圻是典型的水乡,敬奉水神宴公,以求行船捕鱼平安是情理之中,何况流传着有关宴公灵异的故事,更让人们笃信无疑。
“其民朴勤,半以耕渔为业,或荷锄瓜圻,或趁墟夷市……”,《乾隆武昌县志》邵遐龄序中记录了水乡人民的勤劳质朴。他们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开荒种地、围湖造田,瓜圻成为了繁衍生息的一块生命乐土。碧绿的原野,葱茏的树木,金黄的稻田,满湖的荷香,散落的村庄……这些都让瓜圻成为历史画卷中的一页,瓜圻的传说或历史故事又是这幅画的画外音,响在历史的纵深处,弥漫着淡淡的荷香。
幽幽荷香漫小桥
文/刘晓平
漂泊在异乡,有许多的事会触动那一根乡情的弦。如乡友的一封信,父老的一个电话,报刊电视上故乡的消息,总让我难眠,滋生出许多的联想。因此,在我的心海,故乡便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名词。脑子里的意象便有:远远地便望见了一棵高大的古树,古树上有一个鸟窝,筑在树顶三个枝丫的中间,像一颗美人痣,点缀着风景似的,让小山村多了几份魅力和神秘。当然,这是我从小生长的自然小村。
我的故乡,是辰水河边号称“小香港”的荷香桥。那是一个充满传奇且乡情极浓的繁华乡村小镇,人们憨实而淳朴,人与人之间充满真情。这一点,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即使走到天涯海角,那一种乡亲的真爱纯情,也有如冬天的阳光般温暖着我,以至成为我坎坷漂泊的人生力量。
“荷香桥”这个名字,因一座小桥而得名。小桥原是小木桥,小得只有四丈余长,一丈余宽,凌空架于一条清澈透亮如玻璃般的小河之上。新中国成立后,故乡交通发达了,将它改建成了一座公路桥,把故乡和外面的世界连通,起到了它应有的交通作用。而小河并无幽幽的荷香,甚至不见一朵荷叶的影子,荷香的氛围只能是想象的意境,有如仙境梦幻般诱惑着人。我的许多文友听说我故乡的名字,无不说它很美。我小时候和伙伴们,常把在桥下洗浴当作一大乐事,以至我后来工作了,周末回家也要去桥下洗浴一回,洗浴后常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后来离开了故乡,在我的感觉里似乎再难找到一股这么清纯亲切而温馨的水。
荷香桥原名叫和尚桥,只是乡村后人嫌原名不好听,才改为荷香桥的。关于和尚桥的故事,我从小就听说过,也极喜欢听。长大工作了回故乡时,也要找一个长辈老人,听他讲和尚桥的故事,而每听一回,似乎都能从中听出一层新意和哲理……
很早以前,在故乡河的旁边,曾住着一户苦难的人家。男主人在接连送葬了父母后,已是家贫如洗,为了身怀有孕的妻子生活过得好一点,他只得白天给财主家帮工,晚上到河边去替别人守排。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山洪暴发,过度劳累的男主人在梦里葬送了生命,留下身怀有孕的妻子,苦度着生生死死的时光。善良的妻子,为了给丈夫留下后代,在一无田土二无余粮和没有亲戚接济的情况下,决定每天上屋后的雷鸣山寺庙,靠吃斋膳过活。寺庙里唯一的和尚,年轻而经历坎坷,看破红尘却心地至善,他以有限的斋膳接济着苦命的寡妇。十月怀胎,分娩于一时,寡妇终于生产了。和尚主动承担了照顾寡妇母子的义务。经月经年,和尚不分寒暑,每天下山,趟过小河,给寡妇母子送来衣食温暖,使他们得以生息下来。
一年的树苗十年的娃。遗腹子终于长大了,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也知道了苦难的母亲和和尚的因缘。于是他决定在屋后的小河上修一座小桥,使和尚夏免趟水之湿,冬免溅水之寒,以感谢和尚的救命养育之恩。村里人并没责怪和尚和寡妇的意思,反而深表赞许和敬意,都不约而同地叫小桥为和尚桥,久而久之,故乡的原名被人遗忘,和尚桥反而叫出了名。后来,村里出了秀才,因嫌原名露丑,便取谐音,改名为“荷香桥”。
荷香桥,一个美丽浪漫的名字,却掩匿不住一个没有浪漫并且充满了苦难的故事。而桥的诞生及其名字的变迁,又演绎了一段苦难而美丽的人生,一种至善至美的人生。
每当回故里探亲,我便来到荷香桥上。追昔抚今,因荷香桥之名,我脑海里也会浮现一幅幽幽荷香漫小桥的景致:月光下,远足的故人伫立小桥,蛙声阵阵,荷香幽幽,游子远足的思乡情怀得以阐释……
人世万事艰难,一切应以善为美!故乡,作为一道人生中神圣的风景线,永远鲜亮在游子的心中。
夜曲光影里的遗爱湖
文/吴文锋
朋友说,漫步遗爱湖是一种物我两忘的精神享受。对此,我深以为然。
夜幕的降临雪藏了白天的喧嚣和轰响,连同激情、欲望和疲惫一股脑儿被锁进时间的另一头,更何况是在这古城的初秋之夜。人们无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似季风般地蹀躞在湖区的浅处和深处、这头和那头。
置身水韵广场,恍若置身舞蹈的海洋,鲜明的节奏和婀娜的舞姿将这不大的广场热闹得一片曼妙、一片柔和。那么就从这里起步吧,去慢慢品鉴遗爱湖秋夜的丰姿。
是夜曲的缠绵,也是光影的缱绻。
热恋中的情侣和少男少女们往往几人同骑一辆自行车绕湖而行,而我和朋友却更愿意徒步逍遥。偎依湖岸的水上廊桥在五彩霓灯的衬托下,弯弯曲曲而又漫不经心地向前延伸,湖水的荡漾和夜风的轻飏,顿时使廊桥生动起来。站在这边遥望彼岸,“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之景跃然眼前。
月光和灯光是湖的眼睛,也是湖的精灵。湖区四周的灯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依建筑地势布局,整齐之中间杂参差。远景含情,近景呈韵。廊桥蜿蜒,彩灯如影;石桥拱卧,彩灯随形;岸石踞水,彩灯铺垫;杨柳临风,彩灯渲染。秋夜下的灯影与秋夜的月色恬静地杂糅,不明不暗,似显若隐,给人一种闪烁心扉的空灵与明净。站在君子渡口抬头眺望,东坡外滩的“海上明月”,好像在检阅空中的繁星。
是湖水的潋滟,也是秋荷的婵媛。
人在湖畔走,心在水中游。漫步在幽兰香径,一湖秋水送来阵阵凉风,这淡淡的荷香一沁入胸膛,便三分幻作醉意,七分化为柔肠。伫立凝香亭,静静地感受荷香的弥漫,面对一湖秋水仿佛面对曹植赋文中的洛河女神,那么,不妨就此作一番彼此之间的心灵交会吧:湖面宽广,恰如女神神情淡定的脸庞;湖波荡漾,恰如女神神采飞扬的笑靥;湖水澄澈,亦如女神冰清玉洁的衷肠。袅袅不绝的夜风舒缓着行人的脚步,也不断牵扯出我的思绪——纵情山水、陶醉林泉的古人面对湖光山色就心神摇荡起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啊,因着秋夜的遗爱湖,一簇簇,一群群的高士和美人都如醉如痴地缠绕在湖畔。
荷香的丝丝缕缕醉了湖水,也醉了游人。在湖的臂弯里,总会有若干株秋荷傲然挺立水面,与廊桥和岸柳默契成画,在现代动感强烈的城市里,含蓄而文雅地开半亩方塘,让如织的游人驻足流连、指指点点。注目之际,传来奶声奶气的童音:“妈妈,那个荷叶站在水里不冷吗?”直让人倍感温馨可人。荷香水色动游人,几株秋荷绝对是遗爱湖区不可或缺的生命基因。
步廊桥,穿亭阁,闲庭信步,悠悠扬扬。一手挽着夜曲,一手牵着湖光。踟蹰在湖心岛的鹅卵石路面上,猛一抬头,不知不觉踱到了水月轩前。回转吧?舍不得!此时此刻,御夜风荷香,我已仿佛升腾在古轩的窗前,煮一壶清茶,抚一曲瑶琴,与遗爱湖作彻夜长谈。
荷香
文/彼岸蒹葭
酷暑盛夏,日子与日子之间,如此胶着和闷热。不过,暑热里还是有一桩美事——赏荷。每年冒着酷热,顶着炎日,我也要开车几十公里去看她。为着那缕荷香,一入夏我便魂牵梦绕,心里念叨着,可别错过了花期呀。
今年来得早了些。方圆几十里的水塘,只有几朵荷花零星地开着,大半还是花骨朵,害羞地躲在荷叶下。那么多浓绿的叶片,密密匝匝,是一张又一张大圆盘,在阳光里起伏,水浪一样波动,幼童的梦一样干净无邪。它们挤挤挨挨,铺天盖地,那么密——夏天里还会寒冷吗?
不,不是冷,这一大片铺展的盛大的绿不过是烘托,出场的主角是她——你看,这儿一朵,那儿一朵,粉红的,洁白的,高低错落,亭亭玉立,娇美,高洁,飘渺。风吹过,有清清淡淡的香气四下里流动,洗涤肺腑,让人顿觉“清风生两腋”,遍体清凉。
荷的美是一种安静之美。满塘的荷,香氛流淌,气场极大,却又无声无语。我不知道拿什么去形容它们的美。古人的诗词歌赋里太多荷花的身影。荷花的绰约风姿,都被我们的前人写尽了。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吟诵之间,便有荷的气息在字里行间流动。鱼儿在莲叶间嬉戏,仿若夏日情意萌动的男女,于是有了“江南莲花开,红光照碧水”。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清晨的微风中,小荷才露尖尖角,已经勇敢地挺出了水面,十分清新可爱,娇俏如青春少女。
我尤其喜欢王昌龄的这首:“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每读这首诗,我都恍惚觉得那朵朵荷花分明就是身穿绿色罗裙的少女,自己想唱便唱,想舞便舞,至于歌声和舞姿吸引了谁,她自己浑然不知——好一个天真烂漫的荷香女子!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十分令人向往。我从未有过夏夜赏荷的体验。试想,月色皎洁,荷塘边垂柳依依,树影朦胧,荷塘里弥漫着一层淡绿的雾霭,夜风吹送来荷花的清香,这时,在荷花盛开的湖畔长久驻足,一呼一吸间,全是荷的气息,该是多么美好。
荷花之美,即使香消玉殒,萼残瓣落,亦是可以入诗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菡萏香消翠叶残”,连凋零萎谢也一样充满美感,能让人生出无限遐思,恐怕也只有荷这种植物了。难怪《红楼梦》里,黛玉只爱玉溪生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那份清绝确实令人倾倒。
周敦颐笔下,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那是一种人格品质的象征。荷花虽出于淤泥,但清静无垢,朵朵沁出馨香,美得端庄、郑重自持,是多少士大夫追求的人生境界。
说到这里,便自然想到了佛。《四十二章经》中,佛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她身穿白衣,端坐在白莲花上——那盛开的白莲正是一颗纯洁的菩萨心,以一缕荷香引领我们脱离尘世之苦。
伫立荷塘,我思绪万千。还是回到荷自身。荷是无言自美的女子,我是一株沉默寡言的植物。长久的凝神与注视中,我内心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温暖又亲切。荷的清香,是平庸生活里吹过来的一阵抒情的凉风,让倦怠焦躁的身心顿时得以舒展。原来,荷香是可以安抚人心的。我知道自己为什么对她牵肠挂肚了。
看了荷花,喝了荷叶粥,晚霞布满了西边的天空。于是,心满意足回去了,然后格外精神抖擞地把日子过下去。不过,心田里已然清香一片。
等待荷香
文/阿木湖
日子在临近。上金贝的荷田,就成了思念的症结。不以悲伤的名义,透过时光的窗棂,我在记忆的梦中静静地等待荷香。
上金贝的荷花,此时应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吧。不妨事的,只要有爱,一切美好都会在心田开放。
两山之间,荷田沿着山坳一层层地向天边叠去,一片碧绿把整个天际和心情叠成了迷蒙的翠绿世界。淡淡的青草味夹杂着荷的清香,味道陈得就象蟠桃会刚开了坛的仙酒,不消许多就有了迷醉的感觉。荷花热热闹闹地开满了荷田的各个角落,象绿的街道、花的集市,着裳或艳或素的少男少女从一望无际的街道那头接踵而来。白的如玉雕般温润而娴雅;粉红的如幼儿那涂了胭脂的腮儿。近看象群舞刚演过高潮后的定格画面,远看又似碧空中璀璨的繁星。而一切喧闹都只在瞬间。最是彻入你心骨的美是一切复归于宁静和淡泊的美。象朱老先生笔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父亲显然已经沉浸在这样的情境中。时而掬起身旁的莲花朵儿,细细端详;时而远远眺望着连天的碧波,默默凝望。许久父亲就这样伫立在荷田的埂头上。也许他是在细数那花?或是因着荷的品质点检他一生如荷花般洁净的品格与修为?我清晰地看见父亲掏出纸巾,轻轻地在眼角拭过。
知道父亲爱莲,缘于小时候当我迫不及待地翻阅父亲的存书时,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爱莲说》那段着名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以及书页上留下的旧旧的折痕和句子下父亲用心划下的标记。
从记事伊始,这句名言就象一把尺子,丈量着父亲的人生。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正当我寻思着再接父母来宁小住,然后一家人一起再去上金贝看荷,却不幸传来父亲小脑出血的噩耗。
正如荷的贞守,父亲为人善良、为官清正;在顺势时不娇不贪,在冤曲和逆境之中坚强笃实。他勤勤恳恳一辈子,从没有让人麻烦过,让儿孙们伺候过,既使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选择平静、安详却又那样匆忙地走了。走了的那一天起,一连五天,天就开始下着连绵的雨,而出殡的那天豁然就晴了。雨后的阳光温润而明亮地铺陈在灵车缓缓走过的街道上,温柔地轻敷在绵延半条街道的送别队伍中,仿佛要抚去人们眼角的泪痕。街坊们说,这些都是父亲修来的。想到这些,我总会想到父亲伫立荷田边的情景。想着想着,父亲就化作了那缕阳光照在最高处的那朵荷花上,洁白的花瓣辉映着仿佛来自天国的光芒,渐渐地、渐渐地,父亲就明亮而圣洁地与荷融为了一体。
于是,无论何时何季,上金贝的荷田总是承载着无尽的思念。在每一次播放这段时光的录影时我难免让眼泪不争气溢出眼帘。父亲便会用他的坚强告诫我,无论怎样的世事炎凉,想荷念荷,切莫以悲伤的名义,淡泊心态,只在时光的窗里静静地等待荷香。
爸,上金贝的荷花盛开的时候,我替您再去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