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游记的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写游记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写游记的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人间瑶池青海湖
文/禾青
孔老夫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我不敢妄称智者,却非常喜欢水,尤其迷恋澄澈晴明、风姿万千的湖泊。我去过杭州的西湖,小巧玲珑,纤细精美,气质如兰,宛若闺房中的梳妆镜;我在江西含鄱口观赏过浩瀚的鄱阳湖,雷霆万钧,波飞浪涌,势如排山倒海,如暴怒的将军。而有高原明珠、人间瑶池之称的青海湖,一直是我的向往。一次回国探亲,终于了却了这一心愿。
从北京乘机直飞西宁,第二天坐旅游大巴去青海湖。天公作美,是个艳阳高照,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汽车沿着唐蕃古道向迤逦前开,两旁出现古朴苍黄的高原景象,黛色远山掩映在翻滚舒卷的白云中,因为是秋末,近处的草地已是萎靡的黄褐色,仍有羊和牦牛群在自由自在地吃草。
高原气候象孩子的脸,瞬息万变。车子开到倒淌河大桥歇息时,还是白云朵朵的好天气。离开倒淌河不久,不知从哪里涌来一片黑云,伴着呼啸的高原风,铜钱大的雨滴倾泻而下,砸得车窗玻璃劈啪乱响,路面上雨水涌流。
赶上这样的天气,青海湖的美景是无法欣赏了,心中之沮丧可想而知。导游是当地人,看出了大家的担忧,很有把握地说:"放心,到了青海湖,我保证蓝天如洗,叫你们看到青海湖最美景色。"
还真被导游说中了,车子还没到青海湖,滂沱大雨便渐渐停了。空中的云迅速疏散,斜阳从镶嵌金边的云缝射出,耀人眼目,将古道照得辉煌灿烂。千年古道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沧桑变迁,多少事成为过眼烟云,唯有这辉光闪耀的古道斜阳,亘古不变,见证着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生死轮回。
车子开近青海湖,前方天和地的衔接处出现一条长长的白色亮线,亮线上面是天,云有层次的排列着;下面应该是地,但颜色不是黄褐色,而是有层次的银白色、浅灰色和淡蓝色。这种奇观我从来没见过。
随着车子开近,亮线变宽,上面的云和下面的"地"也起了变化:云层面积逐渐扩大,色彩从下往上依次为浅灰色、橘黄色、浅红色,外沿镶着不规则的金边儿;下面的我认为的"地",其实就是心仪已久的青海湖,颜色分别为亮白、银白、银灰、淡蓝、天蓝、湖蓝……如条理分明的色带,美不胜收。青海湖用奇幻的璀璨和绚烂迎接远方来客。
车子在湖边入口处停下,我急不可待地跳下车,奔上一处高地,盼望已久的青海湖尽收眼底。青海湖很大,浩瀚无垠,水的颜色随着光照的强弱和角度不同而变化,如缤纷的万花筒:浅黄、橘黄、银灰、亮白、天蓝、湖蓝、以至深蓝、碧绿、殷红……五颜六色,巧夺天工,妙不可言。
青海湖的水没有大波大浪,更没有惊涛骇浪,只有柔柔的浅波细浪,象一池温润晶莹的宝石溶液,平静爽滑,安详恬淡,典型的温柔如水。不论你有再多的烦恼、忧伤、躁动不安的心绪,来到青海湖温馨的怀抱,心态都会平静安定下来,变得心平气和,踏实安详,心仿佛被温情脉脉的水波所融化,化为湖中的一粒水滴,一道柔波,一泓淡蓝……你会在她温柔的怀抱里陶醉、安睡、溶化……
黄龙岘游记
文/马浩
黄龙岘,被四围的山合拢着,曾属于江宁陆郎镇,后并入江宁街道。说到江宁街道,在此,我想有必要多插一嘴,外地人多误以为江宁街道就是江宁,其实,江宁区政府所在地在东山街道,一般意义上,去江宁指的是去东山。黄龙岘以茶蜚声,谈黄龙岘就绕不开茶。
不过,坐在黄龙岘的茶馆品茗,也只是偶尔说到茶。黄龙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它不大,也就依山的一条小街,亦是新修建的,窄街曲巷,寻常的建筑,质朴、实用,少花哨却不能说无匠心,建筑与景相合,无扭捏之态,让人感觉舒服,有种如归的感觉;说它不小,放眼一望,青山绿水,荡人心胸,条条柏油马路隐约在山林翠竹之间,见首不见尾,何其大哉!
黄龙岘,由于山岭合围,过去,乃穷乡僻壤之地,有比较才有识别。生活的美好与否,得有参照的,沉睡山中的黄龙岘,似乎是一觉醒来,一切都改变了模样。
坐在亭子里,与友闲聊,目光不时飘向远处。江南的美,美在山与水,有山必定有水,这是北方的山所无法比拟的。亭下,一湖清潭,潭边是一抹青山,山坡是层层梯田,梯田上是一畦畦茶园,茶园边是苍翠的毛竹,一望无际……街上,游人不是很多,三三两两的,悠然地闲逛着,东瞅瞅,西瞧瞧,拍拍照,说说笑笑的,山水因人而有了活力,人因醉于山水间有了精气神。
今天,是礼拜一,耳闻若是节假日、双休日,人流熙攘,山坡空地,都支着帐篷,蔚为壮观。我庆幸没有目睹如此场景,否则,怕是想在亭子里闲坐都成奢望,亦未可知。而今,人们生活压力大,杂事塞心,房子、车子、孩子……不攀不比,倒也能自得其乐,一旦攀比,心态便失衡,满腔怨气,不逃离片刻,真是要人命。于是乎,大家纷纷走出钢筋水泥的禁锢之地,放浪于山水之间,看山水,品香茗,半日偷闲,可化陈年心事。
既是游玩,就不能老是坐着,信步而行,不觉到了山间茶园,但见茶园里插满了黄纸片,不用说,也能猜出个其大概的用途,无非是为了粘虫之用,打听茶农,果然。这也算是黄龙岘茶园的一大特色了吧。有道是茶的好差,取决于天然的土壤、气候等环境,不过,亦取决于人,黄龙岘的茶,除了自然的条件而外,人为地不施化肥,不洒农药,加之独特的炒茶工艺,茶的品质自然上乘。
曾在许多地方看到过,挂着"陆郎茶庄"字样的店招,原来陆郎茶就是黄龙岘出产的。实话实说,我流连在茶园里,总觉得比饮茶感觉更妙,尤其,还有不远处的青翠的毛竹作为背景。
醉美在婺源
文/谈笑在指尖
挎着相机,开着车又一次走进婺源。这颗江南风景秀丽的绿色珍珠,位于江西的东北部,与安徽的黄山、浙江的千岛湖遥相呼应,构成了江南山水人文游览的精美图画。她用渴望的眼神不停地张望着北方的黄山,就像在外的游子,心中眷恋着故乡的土地,不舍造就了自己独特身世的徽派文化根基—黄山。在向游人展示秀丽身段时,它始终不忘讲述自己与黄山的血脉联系。婺源,原属安徽,后划为江西管辖。
到过婺源的人,都知道婺源的主色调是淡雅的水墨,无论是建筑还是自然,除了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便是掩映在翠绿原野的一排排徽派建筑,如今,那种"烟火千家,商贾四集"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斑驳的墙头。它历经千百年风雨涤荡,历史沧桑,依然保持原有的风貌,默默传承着历史文明,彰显她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婺源的山水则给婺源的水墨画上,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的清新绿色,让我们体会到别样的人间仙境。
在清晨的高地俯瞰,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着粉墙黛瓦的村落,炊烟袅袅升腾,在空中变幻着各种形状飘散开来,如一幅未干的水粉画。走进山清水秀的李坑、宏村,在村口最先看到的是一座精美的石雕牌坊,一条弯弯的山涧小溪,一座跨越溪流上的精致小廊桥。在这里,有河边浣洗的村妇,小河中有飘游的小舟,还有吱呀一声打开木门蹒跚而出的提水老人,以及昔日的商贾和缙绅们留下的宅院中的精美木刻,仿佛打开了一本久远的书,讲述着那远古的过去……
婺源的水态形形色色。有令人心旌摇曳,放荡不羁的飞瀑鸣泉,也有让人心如止水,静如处子,一脉温润的沟渠塘湖。岸旁参差清晰的倒影,莫非是对婺源水的美好质地作最为有力的诠释?我想,只要是婺源水,它们的特质就是温润、纯净、天然。记得,朱自清先生曾写杭州虎跑泉的水时用猫眼绿来形容过,可我不知道眼下写婺源水应该怎样去搜索枯肠形容?此时的笔下,感到从未有过的滞涩,甚至是些许的胆怯。我怕再用比喻去写它,会无端沾上丝丝烦人的俗气。
走进婺源,我不知多少次为婺源淳朴厚重的徽派古建筑艺术文化所震撼!青山绿水中,清一色粉墙黛瓦,勾檐斗角,鳞次栉比。村旁或以小桥流水、九曲回廊点缀,原野间杂以金灿灿绿油油的油菜花、麦苗衬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天人合一"在这里能得以完美展示。村中铺一条或数条幽深洁净的青石板路供村民出行,当脚下的皮鞋敲击着青石板发出一串"的的的"的略显低沉的回音时,会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在此伴奏之下,仿佛已渐渐步入幽深漫长的时光隧道,欣欣然,又仿佛是前去应约参加一场历史会晤似的。
这有雨的天气里,婺源清晰地展示着她最美的姿态,鸟鸣花香,滴答声中,满满地享受着另一个天堂的美好。婺源,如同一个美丽的姑娘,清雅温婉,含蓄却自然,山水之间,花海里面,有灵动的美,更有柔和的光芒。如果你是那个心动的游客,在秋日的静好中,交与你双手,和她一起在江岭奔跑。这便是那一个许诺,一个交代。南方的雨是温柔的,尤其到了婺源。婺源多有烟云,多有雾雨,雾和雨融合在一起,让人感到的是那样的缠绵多情。一场秋雨下过,让山更加青翠,枫叶更加透红,大地更加滋润。尤其到了清晨,云雾迷茫,山影重重,让人们很难看清远方的村落,更让人浮想联翩,诗意无穷。
炊烟在白墙黑顶的马头墙后袅袅升起,村旁参天的红枫如火燃烧。石城在晨曦中遗世独立,宛如一幅恬静绝美的淡淡水墨古画。天边红霞渐飞,谷中越来越亮堂。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打进山谷的那一刻,古老的村庄顿时美如仙境。阳光如瀑,打在粉墙黛瓦间,原本静美如水墨画的村庄立即变幻成了流光溢彩、灵气四溢的水粉画,随着阳光角度的上升,顺着谷中云雾的流动,伴着屋顶炊烟的变化,画面变幻不定,奇妙无双,在光影流转中,山谷中的村庄每时每刻都是一帧帧截然不同的绝美画卷。
行走在婺源的路上总会有风景,尤其在那丝丝细雨中。雨滴滴落在静静的水面,敲起微微的涟漪。我看到远山、人家、野花、池塘,翠竹,小路,油纸伞,构成了梦一般的画卷,令人痴迷地走入追寻梦的畅想。
婺源是典型的中国古村古镇的旅游区。大山里,有着最美的乡村风采。坐在车上,远远的就看见一条蜿蜒的公路曲径绕进高山田野里,那是一种仿至画中仙境的美,晴朗天空下洗净铅华流露的最纯净的美。泼墨山水,任意一道都可以取景,抬头低头的瞬间都是收获。一路踏去,就似我打江南走过,恰若在青石的街道回晚,跫音响,归人回。这完全的符合全然的诗意。"大树千秋绿,清溪绕古村。墙高三尺巷,井老几街人。石板留苔迹,灰砖刻旧痕。小桥流水去,故事掩深门". 千年的村子,就在这无数个日日夜夜里,用自己的羽翼呵护着每一个子嗣,又迎来送往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岁月的浸染,让她的脸上除了安详,已经看不出任何的表情了。如今,在忙忙碌碌的人流中,不管你是看婺源的景,还是在尽享着婺源的情,更多的是心底对千年婺源的膜拜,是心灵里对千年婺源难以割舍的情愫。
呵呵,说起婺源,我的心就要醉。
侗乡那些馋嘴的美食
文/孙勇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侗家的吊脚楼。
我和老兵李存虎围坐在火塘旁,好客的侗家阿妈把糍粑摆放到火塘的铁架子上烧烤,三五分钟的工夫,眼瞅着白玉盘般的糯米糍粑饼就膨胀起来。糍粑的皮肤被温火烧烤到微焦微黄的时候,李存虎说可以吃了。在竹框里稍凉几分钟后,李存虎很费劲地掰开一个糍粑饼,一股白烟从焦黄的糍粑里袅袅升起,鲜嫩如牛奶般的糍粑肉展现在我的眼前。糍粑入口十分筋道,肉质微脆、黏牙,味道透着山谷里雾松的香气。李存虎说,如果蘸着白糖吃,味道更鲜美。
后来,我在石壁村看到过侗家人做糯米糍粑。侗家阿妈把蒸熟的糯米倒进石臼,几个侗家汉子光着膀子,轮流抱着松树桩往石臼里捣。难怪糍粑带着松油的味道,李存虎说蘸着白糖吃味道更美,大概就是用白糖压压松油的气味吧。
糍粑是侗家用天然的糯米制作而成,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添加剂,是侗家的储备食物。侗家人上山坎柴或者放牛,顾不上回家吃饭的时候,就带上几个糯米糍粑,饿了就地取柴,烧烤后充饥。侗家人很懂得浪漫,把糍粑做成五颜六色,尤其在春节的时候,只要你去侗家串门,无论谁在家,侗家人都会把五颜六色的糍粑切割成黄豆大小的米粒,放到自家酿制的糯米甜酒里煮。连队过周末或者节假日的当天只做两顿饭,肚子饿的时候,我就约上要好的战友跑到侗家串门,混上一碗色味俱全的糯米糍粑甜酒,整个人的精神就饱满、亢奋起来。
我最喜爱吃的,还是侗家米粉。
每逢临口镇赶场(郑州人称赶集),街上的小饭馆就热闹起来。赶场的摊位除几家固定做卖买的商贩,大多数小商贩的山货是从山沟里肩挑背杠到小镇的。这些小商贩把手中的山货就地摆放,少则几把小香葱,多则一两担大米或者红辣椒,把小镇的街道堵塞出一派繁荣景象。
听不到米粉饭馆小伙计的叫卖声,吃与否全凭自愿。
米粉有圆粉和扁粉两种,做法有炒粉和汤粉两种。炒粉的做法就像在郑州吃河粉一样,而汤粉,就是把粉放到沸水中少加轻煮,配一些秘制调料。我更喜欢汤粉。每次走进小饭馆儿轻轻喊一声来一碗汤粉后,我就静静地坐在饭桌旁欣赏做饭师傅的烫粉手艺。只见小师傅伸手从水桶或水盆里抓出一把时鲜圆粉塞进烫粉蒌,放在沸水中熬煮,用调羹先把侗家秘制的作料放进碗里,再浇一点高汤,等米粉出锅放到碗里后,再把酸菜萝卜丁、酸豆角丁、辣椒、胡椒粉、小香葱、香菜以及腊肉丁或肉沫撒在刚出锅还冒着热气的米粉上,一碗喷香的汤粉就端到了我的面前。在动筷子之前,小师傅还提醒说"拌匀了盐在米粉下面".伴随着小镇赶场的侗家人讨价还价的热闹声,一碗松软、滑溜、麻辣适度、味美可口的汤粉就下了肚。站在小镇赶场的大街上,我打上几个满足的饱嗝,伸一下懒腰,矫正一下左肩右斜的军挎包,沿着山间小径,欣赏着山里的风景,吼着《打靶归来》,向连队走去。
还记得汤粉碗里的酸萝卜丁和腊肉丁吗,那可是两种不同风味的侗家美食呢!
小镇上的大小饭馆,都配有酸萝卜条,免费佐饭几乎没有任何悬念。酸萝卜条的制作过程,跟咱们中原人做萝卜条咸菜应该相似,只是在配料上,侗家人有自己的秘方。据说,发酵萝卜条酸味的汤料,是用品质特优的侗家糯米汤浸泡,具体浸泡多长时间,在浸泡萝卜条时还有什么秘制配料我不得而知,但酸萝卜条里厚厚的一层红色如剁椒般的鲜辣椒特别显眼。成品的酸萝卜条水灵鲜亮如初,在侗乡山寨吃了九年酸萝卜条,还没有发现过期腐败或者颜色暗淡的酸萝卜条。侗家淹制出来的酸萝卜条,口感清爽如山泉叮咚,脆嫩的感觉就像咀嚼初春的竹笋,酸辣的感觉,就像疲劳过渡后按摩师恰到好处的按摩穴位,舒服至极。
说起腊肉,咱中原人也都知道,但我还是最喜欢侗家熏制的香腊。
赶在春节之前,侗乡山寨家家户户磨刀杀猪,把猪肉切割成条状放入器皿搁盐进行淹制,然后,再把条状猪肉用铁钩一条一条悬挂在火塘上熏烤,森林般的腊肉条让人看着晕眩。好木朽的山,侗家人不缺少木材,无论什么时候走进侗家的吊脚楼,总能看到侗家的火塘里在燃烧,虽然火塘上吊着一瓦罐开水,醉翁之意不在酒,火塘里的燃烧是用来熏烤腊肉的。
侗家人很忌讳把猪肉切成片状的,那是小家子气的做法。到过侗家作客的战友都知道,餐桌上的腊肉是以肉丁或者肉块示人的。没有经过任何机械化制出来的侗家腊肉,可以用原生态来叫卖。带着松香、柏油、杉脂熏烤出来的侗家腊肉,不但不唬口,而且既筋道又鲜美,那口感,那美好,如欣赏一曲侗族大歌,那绵长的味线,牵着我的知觉,在山谷里走得很遥远……
这些美食,我的战友都吃过。
还有一种美食,我敢肯定地说我吃过战友没有吃过,那就是我侗乡的一位老朋友自制的咸鱼。
我这位朋友是侗族自治县县城的一个萨克斯音乐师,叫吴永高。那天,他约我去他家里吃饭,他的表情有些神秘地端着一道小菜放到我面前。不过是两块鱼而已,何必如此。吴兄说今天你可有口福了,说这是他埋到地下淹制三年多的鱼,说这条鱼是他从山里头熬夜钓上来的清江鱼,说不是贵客他绝对不会从地下挖出来,我说跟平常的鱼没有什么两样,吴兄用筷子夹着鱼块轻轻一剥,鱼肉与鱼剌两相分离。我喜欢鱼肉但怕吃鱼的主要原因就是鱼剌,这下可以放心地品尝吴兄的鱼了。放入口中咀嚼,鱼的腥味瞬间爆燃,如吴兄趁我不注意在我背后抛出萨克斯。这块咸鱼,除了过咸、有凝固感外,竟没有特别的感受。我非常感慨地说鱼肉还有点生,吴兄道破天机说本来就是生鱼, 我愕然又复愕然!
当然,那天我有些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秋访仇池山
文/温小牛
七月初二,节已立秋,令在中伏,时值西和乞巧盛会,城乡异彩纷呈。久闻仇池之山,颇多传闻故事,然三进其县而不至。印象仇池形势,乃为绝塬之上一阔堡。适逢友人相陪,携妻造访,甚幸!
晨八时许,车出汉源古镇,南向而行,溯漾水,经十里乡、洛峪镇,途皆峡谷。沉云低垂,间或有雨,时大时小,时阴时晴。忽见二巨峰锁道,嶙峋怪石,鹫岭也。鹫岭者,鹫之栖岭也。友人言,尝见秃鹫立石,黑岭黑鹫,如鬼门关。诚可谓"溪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
沿西汉水西南行,至大桥镇,远望仇池,耸竦嵯峨,狮崌云端,上下翠绿,中色褐紫,山体如筑。扶山带水,盘旋而上,路悬空间。愈高,见河谷村庄屋舍若烟盒,若棋子。及至山顶,豁然开朗,纵目群峰突兀,方见仇池面貌。
仇池之险,洛峪之河与西汉之水自东西向南相交,岷山与秦岭相汇,一头衔山,三面临水。大寨小寨,隔河相望,虎踞山脊,遥相呼应,望之皆若古堡,实则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矣。
仇池之峻,《水经注》云:"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若覆壶。高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登顶峰,极目八峰崖,类若蒲叶,此古之百顷山矣。俯视仇池与八峰间,诸岭藏深涧,岭岭有脊道,条条如土龙,此前人攀仇池之路。临绝崖,两股颤颤,膝盖酥软,心惊肉跳,不可再观矣。
仇池之奇,《水经注》亦云:"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号。"《太平御览》曰:"上广百顷,地平如坻,其南北有山路,东西绝壁百仞。上有数万家。一人守道,万夫莫向。山势自然,有楼橹却敌之状。"仇池之山,形若船体,飘乎万千沟堑间,故有上、下码头之地名。今其上有千人,土里刨食,或耕田,或以果蔬为生。见夫妇老者,年岁七十,头戴柳枝,伏地挖芋。夫缺左腿,问其缘故,言碾场为碌碡致残截肢。重山阻道,无可想象,生命竟如此顽强。
仇池之异,有泉百眼,不降不溢。无根之水,号曰天池。俗语云,山有多高,水亦有多高。又见一瀑布,天地之灵气,于此山大彰矣。
仇池之灵,有圣人出,伏羲降生之地;有天将折,形天葬首之所。伏羲崖有伏羲庙,古今传有三目神。伏羲爷乃人宗,马王爷三只眼。是龙是马,难以说清。然龙马精神,民族之根也。伏羲崖类若麦积山,形如狮子蹲。崖上有庙,联曰"生于仇池,长于成纪,此山鉴人文肇始;俯则法地,仰则观天,八卦开宇宙光明。"横幅则为:"仇池之根,扶基华夏,护佑子孙。"亦见蜈蚣长五寸,周游岩上。又一道姑,不知高龄,自言已庵居三十余年。道姑养几只鸡,种几畦菜,于白云深处,信守一念,怡然自得,亦是一种生活态度。
游走仇池,身边山花烂漫,四野郁郁葱葱。白云朵朵飘于眼际,鸟鸣声声啼于耳边。赏景而生情,临境而怀古,真桃源一处也。
古来占山为王者多,以山名国者鲜。仇池之国,吾乡清水氐人,吾妻杨氏之姓。有腾、驹、千万、飞虎及诸子孙于此割据。凡立五国,历十八世,三十又三主,三百八十有六年。此魏晋南北朝之事也。五国者,前后仇池、武都、武兴、阴平国是也。立国之大峙,凭仇池势险,地域闭塞也。
人之大眼者多,以大眼命名者鲜。杨氏大眼,"少有胆气,骁捷,跳走如飞然。"此奇人"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无不惊叹。"武二打虎,盖酒壮英雄胆。"北淯郡常有虎害人,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其人力胆也。又传"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仇池之大倚,诸将之威名,武功之高强也。
地之偏者甚,因势而匪者必众。民国有匪酋马尚智者,仇池山下大桥镇马集村人氏。其人好色好烟好滑竿,劫财不害命,打富不济贫,不吃窝边草。人称三好三不马上治。马氏作恶半生,终吃耳门一斧,呜呼毙命。友人指山下伸于河水一舌形地言,此乃马氏故宅所在,拆除却是近年之事。
地之险者,向为负隅之依。民国末年,西和县长张氏孝友效法前人,故伎重演,退守仇池。终为人民政府招降起义。由是观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诚可信矣。吾观秦之剑戈,迄今锋芒仍露,然终不过于博物馆中供人观视尔。
看景思古,不觉大半天。友人中途致电妻弟,已备美餐。土鸡炖得正烂,面条擀得柔韧,佐以山野之菜肴,美酒相敬,甚为感动。兴致所至,心中不觉涌上老杜诗一首,曰"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同访者,陇南高君,西和袁君,妻杨氏。
雨夜走秦淮河
文/放飞梦想
2018年8月12日,我和小蒋、小赵、小於、小黄、小曹前往秦淮河,想一睹秦淮河那神秘、诱人的风光。但我们一行刚逛完夫子庙,天空便开始漂起了小雨,不一会儿,秦淮河便笼罩在濛濛的雨雾中了。
南京的夜比西安来得早,不到七点,夜幕便垂垂地下来了。华灯初上,夜游秦淮河的人们已排起了长龙。秦淮岸边照壁上两条金色的"巨龙"腾空飞舞,蓝色光影织成的水幕,似滚滚长江奔流而下。我们已经禁不住诱惑,猴急猴急地加入了雨夜游秦淮的队伍,虽然细雨落在脸上有点不舒服。
雨夜游秦淮河,别有一番味道。秦淮码头,灯火辉煌,游人如织。各种相机前拍后照,似乎想把秦淮河的夜景装进口袋带回家。码头上已不见三两人乘坐的"七板子"了,满是可乘坐二三十人的机动船,多数游船都装扮一新。因为这里的游船很多,等了个把钟头也就乘上了游船,我们几十号人挨挨挤挤坐在潮乎乎的座舱里。两岸是疏疏的林掺和着各式的灯;轻纱似的白雾,一丝丝,一缕缕,如烟如尘,慢慢飘过;水里飘散着台风过后的鱼腥味。灯光倒映在绿晕的河水里摇摇晃晃,闪烁不定,满是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幽幽灯光将岁月的痕迹留在秦淮河里,这灯光凸显着秦淮河的艰辛,也映照着南京变迁,更在诉说着秦淮河对南京城的一点一滴的呵护。雨夜走秦淮,生活中的一些烦恼、工作中的一些压力以及某些莫名的烦忧,都将在这样的雨夜被风吹走,被雾掠刷,被细雨释怀。这似乎是一种轻愁,又似乎是一种享受,分不清现在到底是什么心境。
晚上九点左右,我们开始雨夜游秦淮河。画舫沿着弯弯曲曲的河流穿行在"十里秦淮",淡淡的雾,似乳白色的薄纱,梦萦身边。从船舱向外面看,大大小小的船都亮起了灯火,黄黄的灯光映在碧糊糊的水中,反晕出片片朦胧的波光,透过薄薄的烟霭和忽近忽远的细雨,前方的游船在黯黯的水中挑起一波波的涟漪;船上忽明忽暗的拍照闪光夹着隆隆的桨声、游客说笑声、远处缥缈的歌声,都一股脑儿渗进了薄霭和涟漪里。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 古称"龙藏浦",也称"淮水","小江",传说秦始皇东巡时,看见南京城上空有紫气升腾(紫气在古时被认为是"帝王之气"),秦始皇怕日后有人在此称王,与他纷争天下,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为渎",引淮水进城,以此泄掉南京王气。所以唐代以后,称此河为"秦淮河".只是秦始皇没料到的,南京后来竟然还是成了六朝之都,金粉之地。秦淮河全长约110公里,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在流经南京市区时分为两支:一支是南京城的护城河,称"外秦淮";而我们今天畅游的这一支叫"内秦淮"."内秦淮"沿河两岸,一边是夫子庙、学府和贡院所在地,人文荟萃,是文化教育的中心;另一边是青楼酒肆,灯船歌舫,昼夜无休,繁华似锦,人称"十里秦淮,十里珠帘",真是"锦锈十里春风来,千门万户临河开","六朝金粉地,十里秦淮河".从六朝至今,秦淮河一直是南京市最繁华的地方,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就写的是这里。
雨雾斜洒,画舫即将经过第一座桥——"文源桥".此桥初建时称"黄公桥",为纪念明洪武二十四年状元黄观而建。明初黄观原住东石坝街,其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第一,称"三元及第".燕王朱棣大肆杀戮,黄观力主反对,他的夫人被俘后逃脱,在淮清桥跳秦淮河自尽。黄观闻讯,在贵池面向金陵投河而死,后人为纪念黄观,便在他曾居住之处建黄公祠,又在此处建木桥,名叫黄公桥,1997年,更名为"文源桥".文源桥与"文德桥"相呼应,寓意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源远流长。远远回望,在文源桥的左边就是那恢宏的夫子庙、高大的江南贡院。斜风细雨中,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掩映在薄雾中,透过金黄色灯光,贡院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明清两代,江南贡院达到了鼎盛时期,占地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米,拥有号舍20644间,可以同时容纳2万多考生参加考试。再瞟瞟那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鳞次栉比的各色店铺,路上撑着小伞晃动的人影,小馆中三五对酌的食客,似在雾里飘游,朦胧而雅致。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可惜今晚是雨夜,那多情的月儿让刚过的一场台风拐走了,光芒晕着腾腾的雾气,灯愈多,晕就愈甚。水上来往着的画舫映着眩晕着的灯光,从我们眼前掠过,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
画舫前行不久经过平江桥,右拐向内秦淮河的一个小支流。雨雾中,在船的右方,我们看到了诗仙李白的青铜雕像,李白身后的汉白玉石壁上,刻有当年他来南京游玩时所写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州,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在我们游船的正前方有一道水门——长板桥,又称"长桥",水门上刻有"风雅白鹭"的横额,进入这道门,也就进入了白鹭洲公园景区。白鹭州原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家族的私家花园,民国时期成为茶社,1924年茶社的老板在整修房屋时,发现了嵌在墙壁中的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的正是《登金陵凤凰台》,而且当时园中的沙州上芦苇丛生,有白鹭群飞,于是将此园命名为白鹭州,也就是今天的白鹭洲公园。白鹭洲公园占地面积15.279公顷,水面面积3.82公顷,水面面积约占了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一。公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园中亭台楼阁,假山池沼,风景十分优美,但最引人入胜的却依旧是这些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桥,这些桥宛如玉带,将整个白鹭洲公园的美景点缀得如诗如画。
抬头看桥,低首凝视河水,脑海浮现出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描绘的景象:"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一会儿又联想到俞平伯描绘情景:"寂寂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心头,宛转的凄怀;口内,徘徊的低唱;留在夜夜的秦淮河上。" 两者各有各的贴切,各有各的心境,但此时我却不知我的心境更适合哪个?
往来的画舫在水上缓缓行进,不时搅动思绪。游动着的画舫宛如一座座小巧玲珑的宫殿,从船舷到舫顶,各色的灯透过濛濛的雨雾,和着水里多彩多姿的灯影,那氤氲的水波也被染成了色彩斑斓。这与朱自清当年描绘的"夜幕垂垂地下来,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雾;透过这烟雾,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的情景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为天、地、河在雨雾的媒介中相依相偎,说是朦胧,又不像;说是融合,也不妥帖。凡正任你想象,任你解读。雨夜的秦淮充满诗意,说不清,道不明。
都说秦淮河的景是由桥编织的,每一座桥都有一个色彩缤纷的故事,都是一幅如诗如歌的图画。凭靠窗栏由西向东展望,深邃的河上,一座座拱桥在色调各异的灯光照射下,既风姿绰约,又空濛娇羞。尤其是今天在雨雾中的这些桥与人与情恰到好处地交融一起,处处充满了朦胧美和古典美,只是不一样的心境,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风景。
船在前行,思绪在飞,那些沉淀了千年的历史,透过斑斓迷离的光影,在我心头缓缓流淌。"秦淮灵秀地,自古多风骚". 进入这"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的秦淮河,六朝金粉、水洗凝脂的佳丽们和文人政客相互交缠的一段段醉生梦死的故事,与雨夜的灯光一起倒映在朦胧的水中,不停地跳跃。
据史载:长板桥,南朝时这里已经是佳丽如云,明朝时朱元璋实行官妓制度,专门建立了富乐院,这里就被开辟为教坊,成为秦淮河上歌妓们学习各种技艺的地方。才貌双全者选送宫庭以及贵族府第,其余大部分进入秦淮河两岸青楼中。有诗云:"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亿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桥选妓"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长板桥也自然成为南京最具风情的桥。今夜烟雨飘飘,美人隐去,但阵阵的哗哗船行声、远处飘渺的K歌声和那些争着拍照的风韵少妇的说笑声给沉寂的人也带来不少的生机。此时正如朱自清描绘的那样:行走的船只,雾里看花,尽是飘飘然,朦朦胧胧;飘渺的歌声,似幻似真。
也许是长板桥风情影响的缘故吧,船夫此时格外有精神,与身后的红衣少妇有说有笑,说什么我们听不清,笑什么我们也看见。不久,船便来到了"浣花桥". 浣花桥是清代的一座古桥,于2006年重新翻建。据说此桥落成的时候有彩虹出现,又称"飞虹桥".古时候,秦淮湖畔美女如云,白鹭洲花团锦簇,白鹭齐飞,春暖花开时,秦淮河上的佳丽们喜欢来这里踏青赏景,摘花佩戴。便用清清的河水洗去花朵上的泥土,以此玩耍,嬉笑打闹,成为古金陵一道风景线。文人墨客都觉得这里的景致能与成都杜甫笔下的《浣花溪》相媲美,于是将此桥名为"浣花桥". 浣花桥上的亭子高雅别致,东面楹联书:"同摇蓝桨浣花影,月落秦淮凝鹭洲".西侧楹联书"自古销魂处,从来风雅地".由此可见, "浣花桥" 也是钩魂风情之地,难怪船夫此时劲头格外足。
穿过浣花桥,我们的前方还有一座单孔石桥"玩月桥",玩月桥也是南京著名的赏月胜地。史料记载,每年中秋之夜,很多文人学子们都会到此赏月,吟诗答对,即使不会写诗的人也会来此附庸文雅。其实,谈诗论词只是一个招牌,最终还是为了欣赏佳人。所以,刚才船夫与少妇的说笑可能也是想效仿古时骚客过把瘾。
说到诗词,我们游船的右岸就是一道百米"诗词碑廊",它再现了秦淮河上的风花雪月,这里选刻的多是历代名人留下的佳诗名篇,诗旁刻有美人的肖像,正所谓"才子配佳人".游船的左侧有一个小小庭院,这是秦淮八艳之首马湘兰的故居"孔雀庵"(又称"湘兰居")。马湘兰是明末苏州人,曾痴情地爱上了她的老师王百川,王百川也曾手把手教她写字画画,但是王百川为了高攀最终娶了别家的千金,马湘兰一气之下,来到秦淮河畔,成了一代名妓。由于她擅长画竹子和兰花,故号"湘兰".
湿气浓浓,画舫在水上依旧缓缓行进。穿过二水桥和长廊,船的正前方是一道高高的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南京的明城墙。我们看到的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武定门段城墙。朱元璋打下南京后,听从了谋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于是先不称帝,而是自称吴王,经过三年筹备,于公元1366年开始动工建设,动用了20万民工,耗资600万的黄金,花费了21年的时间才建成明城墙,明城墙全长33.676公里,现在保存完好的有约21公里。
雨夜,船家开始将船开快了许多,风情万种的白鹭洲公园一路上很多景致也是飘飘如雾,匆匆而过,没能体味出其中的雅情。
驶离白鹭州公园经"王昌龄夜宴处",返回主航道,穿过文正桥,到达东水关。我们今天游的这条河内秦淮就是从东水关分岔进城,从西水关出城,与外秦淮再汇合后流向长江的。前面的这个水关是内秦淮河入城的地方,又称为"上水门",东水关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用来调节秦淮河的水位和防洪,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它辟为"通济水关",原来一共有三层,最上面一层已毁于战争,现在我们只能看到第二层,有十一个洞,这些洞也叫券,供守城将士们居住和储藏战略物资;最下面一层装有水闸,并且有一道水门,中间装有铁栅栏,以防止敌军从水路潜进偷袭,所以历来是通水而不通航,于是船调头驶向中华门城堡。
中华门也叫聚宝门。1931年修建中华路时,此门改称为"中华门",现门上的"中华门"三字是蒋介石所书。朱元璋最初建城墙时,国库空虚,建城的大部分的资金都是由江南富户承担的,其中承担最多的就是江南首富沈万三,据说南京城墙的三分之一都是由他出资建设的,而且他承担的是南京城墙上耗资最多的部分,因为南京最大的三座城门——三山门、聚宝门、通济门是结构最复杂的部分,尤其是正南面的这个中华门,它呈一个目字型,由四道城门,三道瓮城组成,两旁有马道,每个城门都配有一个千斤闸,瓮城上各有藏兵洞,可藏兵三千,积粮万担,当敌军攻来时,打开第一道城门,敌人涌进来,这时候城头上的士兵关上城门,放下千斤闸,将敌人困在瓮城里,藏兵洞里的士兵万箭齐发,好似"瓮中捉鳖,关门打狗",因此中华门也被称为天下第一瓮城。
雨雾随着船的摇荡,时浓时淡。很快我们又远远地看到了出发时的泮池码头,再过一会画舫就将回到泮池码头,这时船家又放慢了速度,在原地打着旋。
这时我们船上的船夫兴致很高,主动地解说起了这附近他迷醉的风景。旧时的秦淮河的南岸是灯影迷离的"红灯区",有名的"秦淮八绝"的旧居大多都在这里。所谓"八绝"就是八位品格极高的绝色妓女,她们身处下贱,心忧国家,在民族存亡、正邪倒置之时,表现出了铮铮铁骨,受到了后人的敬仰。他先说了"李香君".李香君就是清代剧作家孔尚任《桃花扇》中主人公,她不但花容月貌,而且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愤世嫉俗,不惧权贵。不少名人还在题诗歌颂李香君 "亏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条条,再不许痴虫儿自吐柔丝缚万遭"的刚烈之气。在秦淮河一带与李香君齐名的还有公侯侠姬寇白门,万里悲情董小婉,倾国倾城陈圆圆,高风亮节柳如是,青灯古佛卞玉京,礼贤爱士顾横波,还有前文说到的马湘兰。
既然秦淮河流淌着千古美人的佳话,那自然也不可或缺文人骚客、仕人遗老,居庙堂之高达官贵人的落寞、羁绊。他们来到影响千年,声名远播大江南北的十里秦淮"红灯区",无不把游秦准河看成一次风雅之旅,听听江南小调,品品香茗佳肴,美人在怀,丝竹犹耳。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享受。因此演绎出才子佳人的风流故事也就自然而然了。在这里,男人们能将梦揉碎,能将愁揉碎。这又厚又稠的河水可以收留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可以容纳无法诉说的辛酸泪,可以绕开无数不堪回首的隐痛伤怀……这光影变幻的河水是染房中魔幻的染缸,有勾魂的传说,也有幽怨跌宕的哭泣。
按理说"才子配佳人"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现代文人朱自清和俞平伯在游秦淮时,面对歌妓的引诱他们却与古人不同,甚至拒绝。朱自清拒绝的理由是"受了道德律的压迫".一方面"拒绝了她们,无论理由如何充足,却使她们的希望受了伤。"另一方面"道律的力,本来是民众赋予的;在民众面前,自然更显它的威严了"."我这时一面盼望,一面却感到了两重的禁制:在通俗意义上,接近妓者总算一种不正当的行为;妓是一种不健全的职业,我们对于她们,应有哀矜勿喜之心,不应赏玩的去听她们的歌".而俞平伯则说,"因为我有妻子,所以我爱一切的女人;因为我有子女,所以我爱一切的孩子".俞平伯是推及的同情,爱着那些歌妓,并且尊重着她们,所以拒绝。在这风花雪月之地,在这醉生梦死之地,我们不知道当今达官骚客、凡夫俗子如若遇上投怀送抱者,也能否像朱自清他们那样矛盾交织却坐怀不乱?
画舫摇荡了十来分钟,来到了与文源桥相呼应的文德桥。文德桥是赏月的绝佳胜地,文德桥与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并称为江南三大赏月地。相传诗人李白在此酒醉之后,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却将水中圆月搅成两半。后世为以示纪念,在桥旁修建了得月台。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的深夜子时,升至中天的圆月倒映在秦淮河里的影子被文德桥一分为二,各投在文德桥的东西两侧,无论从桥的哪侧往下看,河里都只有半枚月亮,所以有了"文德分月"的奇观。但真正原因是文德桥的方向与本初子午线的方向一致,取正南正北方向,此时人站在桥上,水中也是看不见自已的倒影的,只能在两边的桥洞里各看到半个月亮。可惜,我们来的时机不巧,没能见到月亮,更没能见到"文德分月"的奇观。不过,我们能在雨夜,能在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里欣赏秦淮河的风韵也是一件幸事。李白太理想太浪漫了,他爱的是明月映照举杯高歌、歌舞升平的夜秦淮,他是不肯在雨夜来泛舟朦胧的秦淮的;杜牧太过忧郁太过悲切,在压抑的心境中思考的依旧是国家的前途命运,好情好景都淹没在月夜中,雨夜他也是不愿来秦淮再添忧伤的;朱自清兼有李白和杜牧的喜和悲,心境大起大落,两次来秦淮泛游,先也有李白的浪漫和欣喜若狂,尽管是月夜,只是随着景的变化和歌女的纷扰,让他的心境也有了杜牧的忧思和悲切,倘若在台风掠过的雨夜他来泛游,那种悲那种忧会不会更浓?我们很是庆幸,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在送走台风又迎来小雨的夜来秦淮,能尽情释怀,我们能在雨夜中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或赏景或寄情,这都是时代给予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恩宠。
文德桥"文德"二字取"文德以昭天下"之意。文德桥将秦淮河与夫子庙紧紧相连。旧时南京夫子庙一带为科举重地,贡院书屋的谦谦君子为赶考聚集苦读,文以载德、厚德载物的儒家正统却强调"君子不过桥,过桥非君子".可一边是名冠江南的酒肆妓馆之地,阁楼红帐里的二八佳人让人醉生梦死,哪个男人不动心?如何及时行乐让撩动的心得以慰藉又不失君子之誉?于是一些聪明伶俐之人便发明了渡才子过河幽会佳人的画舫。
画舫悠悠荡千年,续缘秦淮觅缠绵,才子佳人匆匆过,几多美梦留江南。今夜我们可能不是才子也不是佳人,可坐在画舫的我们,谁敢说在看景的同时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找当年那些才子佳人的感觉,在寻觅一个相似的梦?
清风拂面而来,雾纱撩绕。斜风细雨,游船匆匆,心情匆匆,灯影缥缈,似梦非梦。雨夜秦淮游,情往何处归?我们在看景,我们也是景,别人也在看我们。谈古论今,无论是逢场作戏,还是情真意切,都将是过往的云烟,都将很快消失在灯红酒绿的秦淮河。
当游船回到泮池码头时,已是夜里十时许。我们的思绪和匆匆的脚步又融入到了南京的雨雾中。
通联地址:陕西省镇安县达仁镇文教处 QQ:569131988 电话:1399140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