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推荐好文章

2023/09/09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推荐好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推荐好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童年的油灯

文/董国宾

不知怎的,这几日思想老往岁月深处走,瞳瞳的目光直钻进了童年的巷子里。记忆的深巷中,一盏如豆的灯火锁住了我的心,这是童年的油灯。

山村的夜静止了一般,除了几声犬吠,没有什么可以让入夜的小山村动起来。其实也不对,错落简易的屋舍里,跳动最欢的,还有一盏盏如黄豆般大小亮光的小油灯。小油灯抖动着小火苗,让各家各户看似静止的生活又鲜活起来。

我家住在村子的东头,每当天色暗下来,母亲划一根火柴,再挑拨一下灯芯,小油灯发出昏黄的光,窄小的屋子便依稀可见了。油灯制作特简单,一个用过的墨水瓶,加上一根长度适中的灯芯,里面倒满煤油,一个简易的小油灯就做成了。油灯下,母亲一边忙活计,又总会把枯燥的时光变得快乐而有趣。母亲总这样对我说:"快去写作业,等完成了作业,娘给你做一个好玩的纸飞机。"母亲还会说:"上次作业得了98分,要再加把劲,得个满分,娘就去菜地把套种的那几个甜瓜挑个熟好的摘下来给你吃。"母亲的话让我饶有兴致地拿来书包,把小油灯移到小方桌上,趴在那里就去写作业。姐姐大我几岁,要懂事一些,她也凑过来与我一块写作业,还会瞅一眼母亲,煞有介事地说:"今天弟弟字写得特工整,比我写得好看多了。"我和姐姐低头做功课,都不敢大声喘气,怕一不留神把小油灯给吹灭了,屋子就黑作一团。可很多次,小油灯如豆的小火苗,还是被我不小心吹灭了。我和姐姐抢着去找火柴,像蒙上眼睛在抓瞎。那次一头瓷牛碰到了地上,摔掉了一条腿,母亲也没有生气。现在想来,还真挺开心。

小油灯跳动的火苗下,写完作业的日子最快乐。母亲给我做好了纸飞机,纸飞机像长了翅膀的鸟,满屋子来回飞。我从屋子东头跑到西头,又从南墙根跑到北墙根,一颗小童心像是在飞翔,快乐极了。等满屋子跑累了,我就闹着和姐姐玩翻绳,姐姐答应得特爽快。姐姐随手拿来一段长短适中的细绳圈,用左手的拇指、小指和右手的小手指挂住绳子,再将左手中的绳子旋转挂在右手小指上。然后用食指挑起小指内侧的绳,用中指相互勾中指和无名指上的绳子,小指勾拇指内侧的绳。最后将食指放在这个绳套中,松开拇指,食指向外挑,绳圈竟变成蝴蝶状,真像一个展翅欲飞的小蝴蝶。姐姐左手和右手一摆弄,很娴熟地将一个细绳圈变换出蝴蝶的样子来,我高兴得一抬脚就蹦起来。姐姐见我兴致正浓,又用灵巧的手指将绳圈翻出一个好看的五角星,我越看越觉得,油灯下的童年美如云朵,快乐如鱼。那时童年时光虽简朴,但油灯下的日子却充满无穷的趣味和欢乐。

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纳鞋底,缝衣服,为了疼爱我,母亲还会在油灯下给我做麦芽糖吃。麦芽糖做起来尽管繁琐,但母亲仍是不厌其烦,像做一件快乐的事。母亲先将小麦浸泡,待发芽三四厘米长,母亲就把油灯移到跟前,借助微弱的灯光,把麦芽切碎,然后将糯米洗净倒进锅里焖熟,与切碎的麦芽搅拌均匀。等到发酵冒出汁液,再将汁液滤出,用大火煎熬成糊状,冷却后即成琥珀状糖块,麦芽糖便做好了。乍一说好像简单,真正操作起来要繁琐得多,母亲常常在油灯下忙到深夜。母亲操作的每个步骤,我都形影不离,耐心地等待着母亲给我做麦芽糖。看着做好的麦芽糖,我忍不住直流口水。母亲就切出一块,将其加热,再用木棒搅出,如拉面般将融化的糖块拉至银白色,鲜亮亮的。我迫不及待地接过来,一点点含进嘴里,心里就像喝了蜜。母亲做的麦芽糖,越嚼越甘甜,好解馋。我感到,油灯下的童年甜蜜而快乐,充满了色彩和味道。

时代往前迈了一大步,电灯、空调、电脑闯进了我们的新生活。崭新的日子里,我常转身回到岁月中,去打捞那些难忘的生活片段和记忆。走过去的简朴时光里,童年的小油灯,曾给了夜幕中的小村庄和童年的我忘不掉的温暖和欢乐。

激情洋溢的五月

文/陈家邦

五月是一个浪漫的季节,大地披上了绿装,花蕾绽开了笑脸,小鸟在树梢上歌唱,蝴蝶在花丛中飞舞。五月的天空更晴朗,阳光更明媚,熏风更轻柔,江水更欢畅,景色更妖娆。五月,是一首富有诗意的梦想之歌。五月,是一首催人奋进的劳动之歌。五月,是一首激越高昂的青春之歌。五月,赋予了太多的烂漫,诸多的遐想,使我们的思念更真切,柔情更优美,畅想更放飞。

五月是劳动者的节日。劳动进化了人类,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改变了世界。因为有了劳动,人类才有文明进步,因为有了劳动,人们才有更加幸福的生活。人类离不开劳动,世界离不开创新,社会离不开创造,劳动、创新、创造是劳动者的光荣,是劳动者的自豪,是劳动者的骄傲。劳动,是带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劳动,是拉动社会发展的纤绳,劳动,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途径。正是无数劳动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不仅编织了五彩斑斓的世界,而且创造了人类社会文明的灿烂文化。

五月是火热青春的节日。尚记得1919年那声声呐喊,一批批优秀青年在五月绽放出火热的色彩,迸发出惊天动地的战斗豪情。为了国家尊严不怕牺牲,为了民主自由勇于战斗,为了千万同胞走上街头,为了和平安宁献出生命,那是青春的力量,那是革命的斗志,那是生生不息永远传承的崇高情怀。五月青春别样红,深情寄语新时代青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新征程中用热血与担当书写美好人生,创造新的光荣。

五月是伟大母亲的节日。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称呼,母亲拥有人类最博大的胸怀,品格像泰山一样高尚,情爱像大海一样无疆。母爱如山,母慈似水。选择五月为母亲节,既是对母爱的赞颂,也是对母爱最形象的表达,既是对母亲的感恩,也是将母爱更好的传承。

五月是护士们的节日。世界不能没有关爱,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温情。有着白衣天使美誉的护士们,不怕脏和累,不怕苦与烦,将点点关爱化作润物无声的细雨,洒在病人的肢体与心灵。无影灯下有她们忙碌的身影,抗击疾病的前沿有她们的付出与奉献,病人痊愈时的笑脸就是她们最丰硕的收获,人类平安健康就是她们最大的愿望。

说不尽的五月,赞不完的五月。让我们以火热的激情走进五月,以饱满的热情拥抱五月,为五月高歌,为五月喝彩,为五月礼赞。

蔷花墙

文/李亚坤

那是建筑工地外的一面围墙,紧邻方砖铺成的梧桐小道。如果我乘19路公交车,从城北的家到城南的单位,下车,再步行10分钟,那里是必经之地。自去年开春几个工人沿着墙根植入长长一列带刺的蔷薇,光秃秃的疏条纤枝被铁丝网强行攀上墙壁,我便觉得大煞风景,甚至不如画上宣传壁画有看头。

而人一旦有了先入为主的成见,就很难一时扭转。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一墙蔷薇几乎毫无动静,像"锈"在墙上的枯枝标本,满枝密刺愈发显得突兀、刺眼。所以,每当经过这里,我都喜欢抬头看看梧桐树,看着梧桐叶由青变绿,到泛黄,直至翩然落下。记得一句古诗说: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然而,看着落了一地的落叶,似乎并不令人感伤,我无端地以为,那是梧桐寄给大地的一封封情书。而与其相邻的蔷薇,则完全无法使我触发如此浪漫的感受。

让我真正见识到这一墙蔷薇的惊艳,是在今年4月中旬的一个早晨。众所周知,庚子春的这场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方式。从3月16日接到复工通知起,我由乘公交变成了自驾模式。但是,开了整整一个月的车,因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忽然又开始怀念乘公交了。于是,当重新踏上阔别已久的梧桐小道,一瞬间,我竟恍惚地有种是不是走岔路的错觉!

真的,眼前的一幕,给我的视觉冲击太大了,简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那是一面爬遍绿叶的墙,更是一面开满鲜花的墙,是名副其实的蔷花墙。因为此时吸引我眼球的不是单单一朵或几朵蔷薇花,而是一种连绵成花海的气象。当然,我的词穷,多半像生活在平原的人,生平第一次仰望高山,大概也只能用"很高"来替代山的概貌一样。接着,我耳畔不由响起汪峰的一首歌,用来形容这一墙蔷花或许再贴切不过,歌名叫《怒放的生命》。

有人说,爱上一个人,就爱上了一座城。这句话我也可以拿来借用:自从爱上了蔷花墙,就爱上了这条梧桐小道。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我的脚步会悄然放缓、变轻。放缓,是为了尽可能地多看一眼;变轻,是怕一不小心打扰了这些花儿。我多么庆幸,在它最美丽的时候,我在。忘了哪位古人说的,世人大都有从众、从俗心理,比如赏菊赏梅赏荷赏牡丹,喜欢扎堆似地赶在花事烂漫季,极少有识将开未开或者凋残飘零之美的。我是俗人,自觉归于"大都"之流。我看花快乐,便觉得花也快乐了。

手头恰在借阅一本《爱默生随笔》。爱默生在其中一篇文章里写道:与普通天性的严厉面孔相比,鲜花的快乐天性和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如同从一座贫民窟传来美妙的音乐。他是写人,也是写花。人应该多向花学习,不要老是板着一张无趣的面孔。

正如有花开,就有花谢一样。随着墙内的商业楼一天天高起来,这道起着临时防护作用的墙头终将不保,连同这一墙蔷薇的命运也将不知何去何从。但我相信,这一墙蔷薇已然盛开在我心中,永不凋零。

漫漫上班路,最美蔷花墙!

秋访白河

文/赵克红

素有洛阳小南极之称的嵩县白河镇,地处八百里伏牛山腹地。

深秋的白河镇,蛰伏在湛蓝的天空下。线条柔美、层林尽染的伏牛山,在天际间跌宕起伏。

这里,美无处不在。路边落叶轻舞,一叶醉了秋色;一洼洼稻田,谷穗低垂,一片金黄;秋天的银杏树,果实连同叶子被季节染成了金黄。对,金黄是这里的主色调,是大地的馈赠。

秋天的风,秋天的雨,秋天的太阳,称得上一流的画家,它们各自蘸墨,让我们成了画中之人。

白河镇有许多历史遗迹,而云岩寺尤为出名。1200多年前,唐代高僧自在禅师开创云岩寺。云岩寺曾与洛阳白马寺、登封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寺。

如今,这座深山禅寺,只有少数遗留下的残碑古迹,在千年银杏树的见证下,倾诉着昔日的辉煌。

如今,我们在云岩寺的一处遗址,仅能看到三间正殿和三间厢房,均为清嘉庆年间重修。走近这些青砖灰瓦的老式建筑,细看古色古香的廊柱,由银杏原木所建,佛堂内有几尊不大的佛像,佛像前的供桌上,摆放着一些经书。阳光照进寺院,照在寺院里正忙着晾晒秋收果实的村民身上,也照在他们满是幸福的脸上。

站在这片土地上,向山上仰望,那里,一片金黄,那是白河镇下寺村的银杏树。下寺村不大,零散的房屋点缀在高耸入云、枝叶繁茂的千年银杏林里,相得益彰。浓密金黄的扇形叶片下,银杏果缀满枝头。走进银杏林,许是刚下过小雨,四周雾气弥漫,仿若走进童话的世界。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银杏树,这里的秋天,比春天更让人喜爱!秋阳下高大而挺拔的银杏树,历经千年不衰,它们高昂着头,仰望着阳光和蓝天。以高耸、强劲、健美,诠释着生命的意义。这些银杏,在秋风的吹拂下,若天际翻滚的云霞,让人惊叹它们的斑斓和壮观。

这里现存500年以上的银杏树413株,其中千年以上的银杏树237株,最老的一株树龄有1360年,树高36米,树围达7.5米,可遮阴680平方米。这棵银杏树,历经沧桑,默默伫立,注视着来往的游人。它早将痛苦或快乐,沉淀在心里,与日销月铄中,化为生命岁月的年轮;它扎根于此,流淌着历史的血脉,是岁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遗产;它承载着游子的乡愁,指引着游子心灵归乡的方向。

站在千年银杏树下,我情不自禁,抚摸着它高大、疏朗的树干。它独立寒秋,自成一个风景。忽然感觉,它更像一个智慧老人,洞察世事,却缄默深沉。这里的每棵千年银杏树,已然是一种文化积淀和符号,承载着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

每一棵银杏树,都让我充满敬意。这些树枝繁叶茂,冠盖如云,在这个偏远的小村落,经历了岁月的风霜,而新生的枝叶不断向天际伸展,以争取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必需品——阳光。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早已与这里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融为一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而眼前这一棵棵银杏树,它从不言语、不思索、不烦恼,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一站,便是几百年或上千年。

这里蕴藏着许多故事,比都市里的故事更加醇厚。据说,这棵1200多年的银杏树,被当地人称为夫妻树,像两个相亲相爱的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树根深扎在地下,在离开地面约1米处,自然又分成两棵树,长得枝繁叶茂,树冠直达天穹,像一把擎天的巨伞,为人们撑起一大片绿荫。这树象征着永恒的爱情,不少年轻人在这里合影,为自己的爱情祈祷。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不经意间,夕阳悄然落下山去,汽车渐行渐远,可那一股股银杏般的清香在鼻腔和衣袖间缭绕着,久久不散,我想,这定是此行载满收获的气息。

五月榴花红

文/高星雨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石榴》,写的是枣庄的石榴。按原作者的说法,枣庄的红石榴最好。后来我读到《聊斋志异》中的香玉和绛雪,这一红一白两株山茶,让我想起故乡的石榴花。我读过季羡林先生写的《夹竹桃》,他院子里的夹竹桃也是红白两株,好不热闹。汪曾祺的《受戒》中描绘的屋檐下一边种着石榴树,一边种着栀子花。栀子花没有红色的,那这屋檐下的石榴花一定是红色的。

看起来,红白配色很受文人青睐。对于石榴花的描写,文学作品中很少提及,像桃花、梨花之类的果花倒是常见,好像早已经成为浪漫的象征。石榴树枝桠向上,长得随意,谈不上什么线条美。石榴花红得艳丽,白得彻底,没有什么错落有致可言,似乎不符合文人雅士的品格。

小时候外婆家附近有很多石榴树,开红花和白花的都有。在我的印象中,石榴花不是什么"洋气"的花,人们好像只关心结的果子如何,很少关心花儿。小时候我家周围种满了果树,我的窗前是两株石榴,一红一白。每年五月份,我的窗前总是格外明亮。石榴花含苞待放的时候非常可爱,圆润的表皮里面藏着花瓣和花蕊。开放的石榴花像小铃铛,花瓣轻薄,像是蝴蝶将翅膀遗忘在枝头。金黄色的花蕊藏在火红的花瓣里格外显眼,白色的榴花则是全身通透丰润,花瓣和花蕊好像融为一体了。我常常拉开帘子看窗外的榴花,尤其是春天,屋后荞麦青青,在翠绿色背景的衬托下,红白的石榴花如同散落在黑夜的星星,闪闪发光。

公园、绿化带这些地方很少用石榴花来装饰,我从来不以为石榴花能作为观花植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我读高中的时候,校园里种了许多石榴树,全是红花,花开时像晚霞掉落在花丛里。我的高中在蚌埠,蚌埠市怀远县产的石榴全国闻名。在蚌埠住了几年,每年秋天都能吃到怀远的石榴。怀远的白石榴最好,晶莹剔透、圆头圆脑的,皮薄脆且肉厚籽小,最重要的是多汁。"橘生淮南则为橘",只有怀远那一片水土才能养出这样好的石榴,哪怕远了一点点,风味都大不相同。我母亲是剥石榴的好手,她在石榴上划上几刀,轻轻掰开,然后所有的石榴粒都很听话地滑落到碗里。

榴花很美,红似火,白如雪。任何一种生灵,都有自己别样的魅力。桃花、梨花从古至今引出铺天盖地的诗意,那么榴花在人们心里究竟占有怎样的位置?我辗转几处,每每看见榴花,总是会想起过去的许多事情。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一些人,总是与榴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某些事物成为一种符号,那么关于生命最原本的思考,也会因此而延伸。

吃年饭

文/何龙飞

我和弟弟对吃年饭的记忆是深刻的,也是回味无穷的。

在父亲的眼里,吃年饭就是岁末之际一家人团圆时吃饭,既包括在一起生活的亲人,也包括分散而居的亲人。所以,父亲很重视吃年饭,把它当作腊月的要事来抓,当作浓烈亲情的纽带来办。

我们还小的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粮食吃紧,过年吃肉是最大的盼望。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盘算收入并与母亲商量后,到乡场割了十斤左右的猪肉来过年。再紧张,年饭还是要吃。虽然父辈弟兄间关系不很融洽,在一起吃年饭不现实,但自家四口人吃年饭不可或缺。

吃年饭时间就选在除夕夜。早在下午,父亲便听到有乡亲放起了吃年饭的火炮,心里着急,催促母亲快些煮年夜饭。母亲心领神会,抱毛毛柴发火,加块子柴旺火,淘米下锅,烧水,沥米,蒸饭,煮肉,切肉,炒肉,炒蔬菜,烧菜汤,忙得不亦乐乎。肉饭菜熟了,我们嘴馋,想先吃,却被父亲制止下来,理由是:还没给逝去的先辈献饭呢!尽管我们是懵懂的,但看父亲严肃的样子,只好照办不误,在一边看父母忙碌。献饭挺庄重。只见父亲抹去香火下桌子上的灰尘后,端来肉、菜、饭、汤放好,整齐地摆好筷子、酒杯或酒碗,倒酒,口里念念有词,请已故亲人来喝酒,表达对他们的怀念之情。再在桌下点燃香烛,烧钱化纸,垫上扫帚或胶子,磕头祭拜,以示追忆、许愿。然后,到堂屋外的地坝边燃放火炮。酒过三巡后,父亲就喊已故亲人慢慢吃年饭。母亲有时也喊其已故亲人来拿"钱"用,但须在大门外烧香化纸进行缅怀。献饭完毕后,则把酒、汤、部分饭菜混杂在大碗里,到门外向北方泼去,图个大吉大利。该家人吃年饭了。饭肉菜汤冷了,就烧火热热。母亲一声吆喝后,我们围坐一桌,吃肉饭菜,喝汤,犒劳肠胃;父亲一边喝酒,一边与母亲忆苦思甜,不住地感叹。谈到高兴处,一家人开怀大笑,其乐融融。酒足饭饱,这顿年饭便吃得实实在在、谈笑风生、温馨无比。

外出读书后,生活仍很清苦,我们仍企盼着吃年饭。刚好,是腊月三十又逢寒假。父亲主外,挣回血汗钱去割肉来打牙祭;母亲主内,发挥煮妇的优势,把年饭烹煮得色香味美,煞是诱人。同样,一家人的年饭吃得有条不紊、热热闹闹、欢欢乐乐,尤其是老白干下肚,更是激发了父亲的兴致,讲故事,话时政,拉家常,活跃了氛围,全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与弟弟先后走出大山,跳出农门,父辈弟兄间关系大为改善,我家开始杀过年猪了,吃年饭就更闹热了。不仅可在除夕吃年饭,还可提前至腊月二十后。父亲往往会请其弟兄及侄子、侄媳、侄孙等到家里吃年饭,献饭,祭拜,喝酒,吃饭,聊天,快乐至极。如果我们有时间,就回老家去吃年饭,实现团团圆圆、平平安安的夙愿。礼尚往来。伯伯、堂兄等亲人也会喊父母去吃年饭,吃起了"转转会",升华了亲情。长此以往,吃年饭成为父母与亲人间的约定俗成,成为过年前老家的一道风景。

可是,我和弟弟安家在城里,请远在老家的父母来城里吃年饭都被婉拒,只因他们不习惯城里的生活方式且交通不便。我们理解父母,只好在父母家吃年饭那天打电话送去虔诚的问候与祝福。受父母的影响,我们也兴请吃年饭,邀上城里的亲朋烫火锅、吃中餐,共话美好生活,共叙深情厚谊。再秉承"来而不往非礼也"的道理,我们也与时俱进地去吃了亲友家的年饭。

如今,已到腊月下旬,又是吃年饭的高峰期了。我们打开记忆的阀门,让那些吃年饭的片段纷至杳来,温暖怀旧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