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阅读好文章

2023/09/08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阅读好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阅读好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海上日出和涨潮

文/徐统存

我一回到东台老家,就想到海边去,尤其想看海上日出和涨潮。

上了海堤公路往南走,走到尽头,便是看日出的最佳点。

海堤边的沙滩上,许多小螃蟹一会儿从洞里钻出来,一会儿又钻进去,不容易抓到它们。近处的黄海滩上有些地方有积水,分布不均匀,像天女散花似的。往东看,可以看到海水面,风平浪静,海水比较浑浊,泥沙含量大,不是蓝色的,而是黄色的,黄海的名字也许就是由此得来。往东看,海天连接在一起,海天一色。

不一会儿,海的最东面,海面上空像点起了几盆火,火焰还很高,上面的云也被下边的火映红了。我站起来,伸长脖子,仿佛要看到海尽头下面是不是有个海谷。渐渐地,火焰的高度在慢慢回落,在海的尽头回落成一条红线,红线由细变粗,我定睛细看,红线的两头变化不大,中间弧形慢慢地隆起。这时候,我看清楚了,太阳像小孩出生一样先露出头顶,红色渐变成蛋黄色,弧形越来越高,把海尽头映照成金黄色,金黄色的面积不断伸展,太阳从半弧形变成半圆形,渐渐地露出大半个圆形,从大半个圆形到整个太阳喷薄而出,时间很短,一滚而出,一个完整的红黄色蛋黄立在东方海平面上。蛋黄渐渐地升高,渐渐地变小,颜色也从红黄色渐渐变成红色,天空中的云朵被照得霞光万丈,整个海面铺满了阳光的红色,渐渐地,太阳由红变白,海面由红色变成满是闪光的鱼鳞片状。近处海滩上的积水被太阳一照,像散落的珍珠。

大海的潮汐是有规律,受地球、太阳、月球等引力影响。海边的人都知道何时大潮,何时小潮,何时涨潮。

此时太阳偏西,下午3点多钟的样子,我站立点的东面和南面全是海,北面是呈U字形的港口,U字形的开口向东。海风习习,天气晴好,海风不怎么冷。

刚到一会儿,耳畔就听到连续不断的呼呼声,像夏天暴雨由远而近的声音。我抬眼向东望去,只见东边的海面上从北到南一字形堆起一层层海水,海水上面是白色略带浑浊的浪花,海水伴着浪花从东向西整体推进,呼呼声越来越响,潮水铺涨到近处十几海里远的时候,潮头的高度也高了几尺,潮水的速度也很快,用呼啸而来稍微夸张,用疾驰而来更贴切。

潮水冲到我站立的堤石旁,拍打着岸石,激起一大片一大片浪花。我赶紧往后退了退。想起课本中学过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来描述也不为过。潮头向U字形的港口冲去,中间快,像山字形,潮头撞击到闸门后,分成两股,沿着U字形的两边,向东走,与后面赶来的潮水相冲相撞,激起层层浪花。这是先头部队,不久,大军来了,整个港口水位高了很多。

腊月的香味

文/张光茫

每年刚入腊月,总能闻到空气中飘散的香味。

腊月最沁人心脾的,是腊八粥的香味。腊八粥给我的记忆,有一份眷眷如丝的亲情。母亲熬粥的时候,先把不易煮烂的红豆、绿豆、花生、莲子下锅,用大火煨煮,待它们开花笑了,再加入糯米、小米、栗子、青菜。粥沸腾后改为小火,不急不躁耐心地熬着,为防溢出,将锅盖敞开一道缝。锅内咕嘟咕嘟的欢快歌唱,让孩提时的我感到心里暖意融融。刚出锅的腊八粥热气腾腾、粒粒晶莹、香气四溢。而这,更让我体会到了熬腊八粥的幸福。

腊月最令人回味的,是腊梅的香味。腊月的一个午后,我经过离家不远的街角。一阵暗香漂浮过来,我信步随风进入到了一个院落。这是一幢老房子前的一个院落,看着墙角盛开的腊梅,我一下子来了精神,好似遇见多年不见的故友,心境顿时清雅起来。林逋在《山园小梅》中写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这玉琢银装的日子里,读着被誉为千古咏梅的绝唱诗句,不会觉得辛劳与疲惫。懂得欣赏是一种享受,何况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腊月最勾人魂魄的,是腊肉的香味。食腊是中国人的传统,因为腊味的天性是抗寒抗湿的,特别适合在阴冷的冬日里吃。所以,各地都是一到过年,就必吃腌腊食品。虽然做法多种多样,但殊途同归,追求的都是一个热气腾腾。这种神奇的食物,制作的时间必须在冬天。在冷飕飕、阴丝丝腊月,晾制成的腊味,品质最高,口味最佳。当这些历经了天寒地冻的腊肉、腊肠、腊鸭、腊鱼被烹饪之后,却又变成了餐桌上释放最多热量的一道暖菜,这其中的反差引人深思。

中国的腊味,一为"烟熏腊",另一为"香蜜腊"."烟熏腊"是指腊肉或腊肠,在风干前都经历了烟熏的过程。用些谷壳木屑的就能熏,熏的时候还需加点儿陈皮之类的香料。这样做出的腊味,有种令人感动的烟火气,尤其是腊鱼,熏过之后肉质紧实,但仍不失细腻,吃的时候是典型的重口味做法——先蒸、后烤,再加辣椒和豆豉煎炒,一入口,便可令昏昏欲睡的味蕾清醒过来。相比"烟熏腊"的烟火味,"香蜜腊"更多地洋溢着酒味和花香味,味道也更甜更润。

进了腊月,年的气息便越来越浓了。腊月里所有的日子都攒着一股劲,心无旁骛,奔着年而去。年固然吸引着我们,但最令人回味悠长的,或许还是腊月里那些迎候年的日子。这些日子,让年的内涵更亲和、更丰满了。所以,腊月的香味,就是亲人的味道,家的味道。它总能触动游子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给人力量与抚慰,让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对故乡魂牵梦萦。

冷季的心思

文/李凤林

日子走到很冷的时候,河也瘦了。我站在她的身旁,成为瘦弱者同盟。风很冷,有点硬,如砾石直接地打击骨头,咚咚地逼进血肉,二月的风应是一点一点浸润,如一位娴雅的女子在你耳边轻轻地述说,轻巧小剪裁剪细叶啊,而现在是一位骨感的汉子为你亮出坚硬的拳头,也重压着季节的萌动。

天空里尽是风,风把雨水带走,也横蛮地把阳光的爱掠走很多,枫树的叶再也不能坚持,全部地凋零,与雨水失去联系,河流也就成了失去爱情的人,枯瘦附带寂寞,也失于检点,把原本沉入河床底部的污秽之物暴露出来侵入人的视野,流动的水完全地失去了温润秀色成几分胶凝。寒冷以及与寒冷有关的讯息让一些东西失魂落魄。

我生活在这个城里,城就成了我的躯壳,有时候我在城里的大街上行走,就想走出去,走呀走呀,看到了远郊田原还有村舍人家,狗很警惕地望着我,人很佰生的盯我,甚至于正在吃着草的牛两眼充满着好奇,懒得吃草了,瞧我。我与他们所见所闻有些不一样,我正从城里出来。我的心里装着许多城里的事,他们都明白似的,望我的眼神充满怜悯,我把头以及上半个身子向天空伸展了一下,然后把他们的盯视不当一回事往前走。我不知道我要走到哪里去,我只知道有一种东西在慢慢地回来,回到心上,像山崖上慢慢渗出来的水,一点一滴,最后将整个的心都濡湿。一种来自心底的情感慢慢地生长,然后攀缘着心崖向上。

田地里冬眠着绿的生命,静寂无声,等待季节的复苏。可是许多田野的花草已经悄然消失,譬如紫云英。他们被化学的东西驱赶,就像现时的城管驱赶着提篮小卖的农民,道义上的堂皇屈服于现实管束,虽然许多管理缺少道理也没有根基,难以找到支撑。那些被泥土热爱着的紫云英已在很远的地方,于是稻田沉默。还有那些石灰,也已经很早就撤走。裁禾结谷的土地上,所作所为有点贵族的作派。它们的反抗埋在泥土很深的地方,与土地结盟的人只要翻开泥土就一目了然。我曾加入联盟,因为对土地的不坚信而退出,加入另一种联盟,回报是深的伤害和梦的残破。农民的孩子离开土地,就像孩子离开母亲,总让心不踏实,所有的努力都是企图获得独自生存的智慧。对于智慧获得,需要牺牲生命的若干,就像获得真理有时候需要生命的付出。在这个世界上,最终可以依赖的是土地。与土地相连的是忠诚。土地生长这个世界上最可靠最真实的东西,而城市离土地的日益的疏远而病态渐生,无法救治。

我重新站在河岸上时,寒风依然。

当我返回,心里的感觉像新婚的女人走在回婆家的路上,多少有些仿佛隔世。

杏花深处秣陵关

文/赵宇吉

不知道为什么,在听到"秣陵杏花村"这五个字的片刻,我的内心涌出一股莫名的欢喜。好似故友重逢,又像恋人归来,最后出现在我脑子里的画面竟然是一个莽撞少年与一个没心没肺小丫头的相遇。

如果可以,我情愿相信人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每一寸肌肤毛发、每一处骨骼血液都是土地慷慨赠予的精华。阅读农庄纵横交错的土地,翻开过往记忆中那一幕幕温暖如阳的场景,沉默寡言的父辈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勤劳耕作,却有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心境。儿时的我们也喜欢成群结队调皮地在土地上翻滚打闹,做着成年人不屑一顾的游戏。青春少年,不知天高地厚,带着狂傲背离了生养自己的黄土地,铩羽而归,只有黄土地将我们紧紧拥抱着不离不弃。

镌刻在农庄的每一条黄土路,带着我们去往不同的风景,那田地农舍的悠闲自得,清风竹林的飘逸超然,凉爽畅快的夏日木屋,脱俗清雅的池塘睡莲,无形之中,相映成趣。若是擅画,我必定勾勒出一幅大气的农庄鸟瞰,或素描出一张朴实无华的笑脸,或油墨一轮当空的骄阳,岂不快哉!

在和土地足够亲近的时候,人们不再艳羡着满园春色,开始迷恋力所能及的尺寸有余。想想看,能够拥有一片小小土地,种上自己喜欢的谷物蔬菜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在这个迷你国度里,撒下种子或种下小苗,尽情感受生活赋予的乐趣与美好。这一刻,你不再是往日庸常的自己,你有梦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勤劳的农民,土地守望者,勇敢的农田科研家,甚至是目空一切的王,你的土地你做主。等到收获之时,满载着喜悦和成就感开怀而去。

一带江城新雨后,杏花深处秣陵关。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不一样的吴敬梓。如果你想找回一场曾经的美梦,一定要去那杏林深处,问那温柔多情的杏花。带上一颗淡然的心,趁着杏花盛放,阳光正好,去感恩四季,去渲染内心的寂寞与凋闭。将所有尘世间困扰你的凡俗之气都抛给一场漫天飞舞的杏花雨。杏花满地,俯拾皆是。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回一些当初的梦景。在我的梦里,那一抹惊鸿,是你转瞬即逝的笑容,如杏花影般摇曳。

情系故乡山水间

文/王富强

自参加工作以来,便有机会到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去看看,我有幸目睹许多秀美壮丽的山河景色。大别山绵延千里,雄伟壮观;太行山高耸峻拔,险象环生。奔腾咆哮的黄河,孕育了中华古老的文明历程;碧波万顷的大海,显示出广阔无垠的博大胸怀。举起手中的相机,用一个个特写镜头将这些美景一一记录下来。

最让我入脑入心、牵肠挂肚的还是故乡的山水。虽比不上名山大川,但其独有的韵味使每一位离乡的游子都深藏于心。幕旗山位于枞阳县境内,海拔800多米,一峰独秀,它是当地人心目中的美景之一。不知从何时起,民间传说山内藏有金矿,有人曾建议凿山掘金,但却遭到乡亲们的一致反对。山育人,人靠山,和谐的人文资源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容不得别人的恣意开发,乡亲们最原始的思想观念与现在的环保意识是一致的。

这里也曾是众多的抗日战场之一。日军一个中队盘踞山顶,修起坚固的工事碉堡,凭借天险,想长期占领。新四军、游击队从幕旗山两侧进攻,战斗打了一天一夜,在抗日军民的顽强奋战下,终于把侵略者赶出幕旗山。山恢复了往日的宁静,饱受苦难的乡亲们泪脸换笑颜,又过上了欢乐祥和的日子。为了纪念那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勇士们,当地政府修建了幕旗山革命烈士陵园。

每年的清明时节,我和家人都要到山上扫墓,除了拜谒革命烈士外,还祭祀已经故去的祖祖辈辈,他们都按照古老的传统习俗安葬于此。站在山前,我每一次的思维和情感都会跌宕起伏,前辈们精神上恪守的勤劳与坚韧、顽强与不屈,始终在我的血脉里传承着流淌着。

山的南边就是滚滚奔流的长江了。地处中下游平原,长江水可谓是一泻千里,在奔流中带起两岸的泥沙,江水因此显出浑浊之色。小时候常听村里的老人讲述当年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场景,凌晨四五点左右,在一阵猛烈的炮击后,指战员们乘坐当地的帆船、腰盆、竹排等渡江工具,千船竞发,舳舻相继,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点点向对岸划去,抢战滩头,向南岸纵深地带出击,最终夺取渡江战役的全面胜利。

我曾在长江边的土方挖掘中,发现前人遗留地下的瓦罐陶瓷用品。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可临江而居,既有优势也有噩运。遇到干旱年景,人们的心中就会少一份忧虑,排灌站里两台大水泵日夜不停地从长江抽水,旱情自然会得到缓解。但长江水也有泛滥成灾的时候,农历六月是雨水充沛时节,长江水位开始慢慢上涨,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防汛期。高涨的水位与坚固的大堤像两位赛场的斗士,相互抗衡,大有一举侵吞对方之势。此时一个小小的蚁穴都会使千里江堤毁于一旦,面对潜在的灾难和威胁,人们都急盼着江水早点退去,恢复从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

游走在故乡的山水间,我以一名晚辈后生的名义来诵读这山这水,我收获一种全新的理念:山是精神与傲骨凝聚成的气质,水是柔情与思念化作的期盼。

无论离开家乡的路途有多远时间有多长,思念的脚步始终停留在梦开始的地方。

细沙八宝

文/张西昌

春节里的食物总是令人期待,尤其是在过去的岁月里,味觉单一的漫长历程,使人对于一年里最集中、最隆重的美食盛宴充满了想象。

三十年前的关中乡村,深冬是农人们闲暇的好时段,越到临近春节,为了祭祀先祖、宴请友朋,他们则会以自己尽可能的方式和心力,来制作不同味觉的丰盛美食。在关中人年节时的餐桌上,细沙八宝是必不可少的。那时候,关中年食以素为主,除了合户杀猪,鸡鸭鱼更是难得,于是,带有别样味觉体验的素食,便成了人们表达心意的美好载体。

腊月二十三祭灶,就算进了年关,接下来,每家每户的生活内容便是购置年货、备菜治肴,白馍馍一锅一锅,豆腐切片油炸,猪皮熬成冻肉,猪肠挂上屋檐……这些平日里很难见到的美味,一股脑都来参加这盛大的聚会,孩子们欢呼雀跃,在提前需备的饭食里,关中人有一个必做的,那就是细沙八宝。

乍听起来,这食物名称的质感好像真是不合于关中人心性的,每一个字,似乎都与粗朴无涉,但是,无论你怎样想,此食的确是关中人创造并钟爱的传统美味,在它温软黏糯的身体里,潜藏着关中人温厚绵密的内秀秉性,它想在隆冬的欢宴中向你的舌苔娓娓道来。

与细沙八宝极其相似的食物是甜饭(或甜米,区别在于甜饭不用炒,而是蒸),每年春节,母亲都要做它,只是乡村人的配料不一定是八种,象征性地间或弄些红枣、核桃仁、花生、青红丝、橘子皮和葡萄干来,在柴火和铁锅的热烈欢娱中,甜饭默默酝酿着属于自己的味觉灵性和气质。

对关中人而言,餐桌上的甜食并不多,于是,细沙八宝成了焦点,尤其是在寒冬里,这款冒着热气,晶莹玉润、面容姣好的食物总会引人青睐。在农家人的餐桌上,此食分量虽然不少,但每桌基本都会近乎光盘。

细沙八宝的名字是好友张路告诉我的,我说没有听过,她更是惊讶,因为此食的确是关中人最为家常且春节必备的食物了,西安城里也不例外。不喜甜食的她,却对细沙八宝颇为喜欢,自小时候在亲友的餐桌上吃到,就一直钟情不已。我的心里在想,这只是一种食物不同的称谓罢了,但是,西安居民的浪漫情怀实在要比农人们小资很多。

对于这款温情的食物来说,配料的讲究是第一关,糯米、红豆沙、花生碎、核桃仁、瓜子仁、红枣碎、葡萄干、枸杞和芝麻。您可想一想,这些配料仅在念读的过程中是否已经口舌生津了?是的,不同味道的小料,将会在温度和时间的调和中产生融合并保持自我的个性,以此来挑逗你早已充满期盼的味蕾。

糯米淘洗后,将干果诸料撒上,以碗具盛放,置于甑笆上,大火烧开后,中火烹蒸至熟。接下来,是加工豆沙,即名称中的所谓细沙,有个小的窍门是,可在豆沙中加入鲜奶,使之松软可口,然后以热油炒豆沙,至其光亮,然后将蒸好的糯米倒入,翻炒至上色。这时候,化些浓糖水,倒入锅中继续翻炒,使其均匀。这时,你会发现,在温度的呵护下,细沙八宝则会逐渐黏糯,直到收汁并形成黏稠团状时,细沙八宝就可以出锅了。但是别急,此食最后的点睛之笔,是给它撒上芝麻或什锦!这是视觉与味觉的双重调剂,如同绘画里的点睛之笔。

从工序上来说,细沙八宝算不得复杂,但是此食却有着时令节庆所赋予的特殊意义。它的简化版甑糕,作为早餐便食的它,总是给食客们一种行色匆匆的感受。与之不同的是,而细沙八宝所展现的图景,则是家人亲友们团团围坐,一只大盘从上落下,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它身上,欢声笑语里的味觉体验中,沁散的正是细沙八宝的涅槃与升华。

细沙八宝想要告诉我们的是,食物的意义常常并不囿于食料本身,人们之所以从各类的食材中挑选出八宝的配料,一是深谙不同食材之间的个性交融,同时,也更想借此获得民俗仪式上赋予它们的别样深意,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如细沙八宝一般的甜糯之情。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一人独食和两三人共餐,以及与众人欢食的差异,正是食物文化的不同展现。黏黏糯糯的细沙八宝,折射了众友欢聚、其乐融融的生活之味,也深示出农业社会中天长地久的情感属性和世道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