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分享
倚栏轩精选6篇经典文章分享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经典文章分享(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母亲
文/蔡正雄
就在我四十不惑,感受到亲情珍贵之时,74岁母亲突然病倒了。
小时候怕母亲,恨母亲,因为她每天三顿只是让我们喝稀饭,还经常严厉地责骂我们,哪怕中午放学回家喝稀饭的那一会,还命令我们去田里劳作。
成人后离开母亲,觉得自由的天地令人欢欣,而从被母亲管束的小天地走出来,真是人生快意。
四十不惑。当我有了切身感受的时候,逐渐对亲情看重起来,就想着要尽可能多地围绕在母亲的老屋前后,一起分享亲情的天伦之乐。然而,母亲已至暮年。尤其是近两年,母亲病倒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恐惧,充斥着我的头脑,"赶快回家,陪陪母亲,能有多久陪多久!"
母亲得了"帕金森综合征",她如今已经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了。强悍一辈子的母亲,现在每天就是坐在床边或者躺在床上,阳光好的时候坐在轮椅上推到阳台上一会,或者有在外工作的子女回家时,她坐着轮椅到桌前一起吃饭。陪母亲在床边坐着,她已经言语不清,但是能听懂我们的讲话,也能思考和回答一些问题。每当夜里熟睡后,梦魇中母亲总是不断地喊叫,喊出的大多是从前的村邻和亲友的名字,也有她最喜欢的子女们的乳名。
于是,我经常跟母亲回忆从前。
我们小时候,母亲最盼望的就是每天有米面下锅。母亲娘家的条件比较好,她读了7年书,可以看书看信。但是,嫁入婆家后,因为灾害等因素,我们家几乎都是在贫穷中艰难度日。几个孩子的出生,加重了家庭的负担,一日三餐都成问题,我们对于童年的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饥饿。那时候,母亲最大的愿望是煮饭的时候能有米面下锅,不管是多少。很多时候,她是去田里找一些野菜、槐树花,或者半生的玉米、麦穗,先放进锅里熬粥给我们喝,她经常因为我们的"绝食"而感到沮丧,因为掀开锅后看到稀薄的水汤里滚动的绿叶,孩子们总会忍不住带着哭腔抱怨,并拒绝吃饭。
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凭借父亲的头脑和母亲的勤劳,我们家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成为全省首批"万斤户"(向国家年出售余粮一万斤以上),继而全力拼搏有望成为"万元户".不幸的是,父亲被查出肝癌晚期。父亲病重后,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全部用于治病,最终,父亲还是病逝了,留下了一堆债务给家里唯一的成年人,母亲。
从此,母亲不仅要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把孩子们一个个拉扯大",还要承担着一笔笔还债的任务。很多村邻都说她会改嫁,因为,那时的母亲刚过四十,皮肤白皙。我们几个儿女,也做好了母亲改嫁的心理准备,但是想到要成为"孤儿",心里还是非常酸楚。母亲没有走,她一直艰难地维持这个家。她一个人干两三个人的活,一个女人干男人的活,拼命干,使劲省,就是为了孩子们每周末回家后,能看到家里有个妈妈,能拿到一些零钱和粮食。我们在她的坚持下一直上学,最高学历读到研究生,也算全村较有文化的家庭了。这是母亲后半生的安慰和骄傲。
那时候,母亲养成了抽烟的习惯。她经常一个人在田里干活,累了就看看远方,点一支烟;半夜睡不着的时候,也是推开门,坐在户外看看天上的繁星,点一支烟。从此,她一直抽烟30年。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的发展和勤奋的家风,帮助我们实现了家庭生活的根本改善。我大学毕业后到苏州工作、安家,开始补贴家用,为母亲减轻负担。兄弟姐妹们也逐渐过上了好日子,下一代相继出生,整个家庭兴旺起来。母亲,也在前几年快70岁时,才放下几亩地,算是"享福"起来。其实,也就是她离开老家,到几个儿女家里,照顾孙辈和做饭洗衣。这样过了两年,她实在恋家,于是坚决地回到了故乡的村庄。在那里,她和村邻们打打小麻将,种点菜、养点鸡,为孩子们守住心中的"老家".就在子女们的家庭稳定,事业有成,开始讨论如何让母亲真正享福的时候,却听到她几次说腿不太有力了,走起路来总是没劲。几次医院的检查,都说母亲没有什么健康问题,常规项目都很好,没有"三高".这样,一拖下来竟至她的四肢僵硬、起卧困难、走路跌倒,终于有医院给出可怕的病名"帕金森".
现在,母亲整日卧床。唯有能让她得到安慰的,一是儿孙满堂的欢闹,二是回忆她当年克服苦难,把子女们养育成人的壮举。每有亲友来探视,我都要跟他们回忆、强调一下母亲的操劳一生,这时候,母亲往往也要插话一两句,要么为她当初的选择进行解释——如果她改嫁了,这些孩子就是没娘的孤儿了;要么对她吸烟习惯进行辩护——当年的长夜难熬,没有床头人可以说话。
母亲也会对亲友谈起儿女们的孝行:就在她腿脚还能走的时候,儿女们带着她出游多次,看遍大半个中国,到了天安门广场,看了毛主席纪念堂;她胆颤地乘飞机、好奇地坐火车,感受着子女们"有出息"后带给她的欢乐。然而,子女们做得够吗?对母亲,我们最大的担心还是"子欲孝而亲不在".
有母亲等待我们的家,是多么幸福啊!
散落在风里的梦
文/散落风里的梦
感觉,就像是自己刨了个坑,纵身跳下去,却可惜没有人埋。慌乱之中,走在人来如往的大街上,就这么跟着人们走,总以为这样就准不会迷了路。可是就在恍惚的一刹那发现人们都回家了,街上依然灯火阑珊,自己一个人站在街灯一角显得是那么煞风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说的总是比做的要多的多,本来平时就很少言语,如此看来也许早已经不可救药。
很多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感觉世界似乎也随着人们的脚步进入了梦乡,是的,咆哮了一整天,也许真的是累坏了。而我却一点睡意都没有,是我那被压抑已久的灵魂迟迟不肯安分下来,思绪也随着漫长的黑夜漫延,而我似乎也习惯了黑暗中摸索。当一片树叶还挂在树上的时候,纵然意气风发、豪情万千,却也无可奈何 .风就这么轻轻地吹着,总以为距离希望已经不远,正当飘然落下时梦也随着散落在风里,残渣一味下沉,渐渐地,耳朵已听不清外边那是轻风掠过树梢还是雨点轻敲门窗,眼前也开始变得一片朦胧,伸手欲抓住点什么,才知道原来什么都没有。
本想安静地走自己这条孤独的路,却也未曾想到过路上常常是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看似平坦的大路,每走一步都足以让人心惊胆战。我学不会等待暴风雨过去,亦更加学不会在雨中跳舞。我曾想象自己是一只鸟儿,高高地把自己悬挂在空中,当风雨来临之时用尽全力直冲云霄之外,狂吼着,愤怒着,用力地握实拳头向着天咆哮所有的不满,将一切沸腾与喧嚣踩在脚下,哪怕在别人看来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对,我就是喜欢这样疯狂的自己,也唯有这样才永远不会感觉到孤独。
是黑夜让我思忆如此漫长,意识朦胧中,我听到了公路上咆哮的汽车的声音,我看见了在路上忙碌的人群。风轻轻地吹着,思绪或多或少地被拉回来了一点,长叹一声,啊!又是一个忙碌的早晨。赶紧地把散落在风里边的碎梦收拾好,再次上路……
感谢你我同路
文/山静入柏
人的本质是孤独的个体。初始成型于母体的腹腔,人与外界隔绝如蹲缩于密闭的坛子内。母体如鼓如四壁,幼体如蛹如蚕虫。及至出生,人忽失所罩,赤裸裸暴露于光天化日,便惊嚎不止,实则是对保护的一种本能求助。
就是这一场呱呱落地的哀哀求助,人呼朋引类,终于喊来了无数同路,从而使得漫漫人生变得不那么孤独了。
幼时,乡邻乡亲乡贤,抱着你、牵着你、呵护着你,那是一种充满慈爱的同路。少时,泥童水童学童,追着你、喊着你、簇拥着你,那是一种无忧无虑的同路。年轻时,学人农人军人,脱下一套换一套,那是一种忙忙碌碌的同路。待老来,孙声儿声妻声,出了此屋到那屋,那是一种谢幕之前的同路。
同路如日子,有升起就有沉落;同路如季节,有盛开就有凋落。从同路到分路,源于人们基于自身不同的选择。有的选择游说,有的选择冲锋;有的选择留守,有的选择长征;有的选择稳健,有的选择冒险。结局是有的选择活着,有的接受死亡。曾几何时,当你撒眼追寻某些同路的时候,拍遍栏杆,他们竟都杳若黄鹤。他们完成了陪你一程的任务,就那样不打一声招呼地走了。
既同路就会有故事,有故事就会有悲喜。在我们同路的这段日子里,你或许给过我援手,甚至是浓情;也或许给过我不快,甚至是伤害。但这并不能否定你仍然是我的同路。寂寞人生路,有爱固然好,没有的时候,吵吵闹闹总给枯寂带来了生气。我不再怪你。记得你的笑,也记得你的哭,记得你的好强和任性,也记得你的善良和懦弱。平淡的日子被雨水冲走了,留下的都是像石块一样很尖锐很个性的记忆。
搀扶的爱是感人的,就在于他们持久同路。只要有一种不撒手的关切,都是值得珍惜的。深沉的陪伴与惦念是一套房子,是写在你名下的不动产,温馨踏实恬静。这套房子的眼睛是窗户,眸子是亮着的灯;这套房子的衣服是墙砖,气味是窗帘以及所有布品散发出来的的热息。这套房子是你的领土,它让你有了国王一样的感受。
我们互为同路。一个人走在大街上,人何其众也。但潮水一般的人群里你们互不相识,没有关系,你们分属于不同的浪头。不相识,人再多也是一种沙漠。所谓同路只是一群有着共同经历、相识相认,相互有着记忆,相互依存,相互取过暖的人。同路的规律是:感情依赖的程度与同路的长短成正比。一个长久的同路人,一旦与我们阴阳相隔,对我们的打击则远远超过一般人,你会如断臂一样感受到身体的不平衡和痛。
伊索寓言里小山羊嘲笑从自己下面路过的狼。狼说:"伙计,骂我的不是你,而是你所处的地势。"同路因此也会抬举人、烘托人。在一组特定的社会秩序中,我们很容易识别他们各自的地位;但作为这个秩序以外的人,则往往可以视而不见。就如一个出门的老农,他也许服他的村长,却对于一个过路的部长不以为然。按照我老家的话就是:谁都有灶门前三尺硬土。
感谢同路,他们同时也是你光辉耀眼的背景。
心灵之花
文/张燕峰
四个好朋友登山,那是一座险峻的高山。
下山的时候,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山路泥泞,四个年轻人惊恐不安,为了预防不测,他们用攀岩绳像串葫芦似的,把四个人的身体串起来,小心翼翼地向山下挪去。
突然,脚下的山体滑坡,四个人眼看就要坠下山崖。走在最后的年轻人眼疾手快,在他滑落的瞬间,双手紧紧地抓住山上的一根藤条,就这样,四个人命悬一线。
绳子最下端的小伙子向下望一眼,不禁头晕目眩,恐惧像一条粗壮的毒蛇盘桓在心上,贪婪地啮噬着他的心,他的双手没命地扯着绳子,双脚也胡乱地蹬踢着,声嘶力竭地喊叫:"我要上去!我要上去。"
随着他身体的剧烈晃动,上面的人也随之晃动起来。这时,藤条嘎嘎作响,泥土簌簌落下。不好,藤条很快就会被连根拔起——将意味着他们将同归于尽。
大家赶紧提醒他:不要动!不要动!可他更加惶恐了,发疯一般扯着绳子,藤条响得更厉害了,越来越多的泥土落在他们的脸上,身上。
大家绝望了,闭眼等着厄运的到来。
危急时刻,第三个年轻人决然掏出刀子,挥刀把手下的绳子砍断。绳子下端的青年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坠入谷底。
这三个年轻人得救了,只是受了轻伤。而在警察搜救第四个人的时候,发现了那段被砍断的攀岩绳,真相大白。
坠入山崖的年轻人被当地的山民送往同一家医院,就在医生主张为他手术的时候,警察找上门来。年轻人苦苦哀求医生:如果我不见他们,他们就完了。
医生拗不过他,只好推着他去见同伴。那个砍断绳子的年轻人羞愧万分,低垂着头说:对不起!
年轻人躺在病床上,摇摇头说:用我的命来换我好朋友的命,值得!
四个年轻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年轻的脸庞挂满滚烫的泪珠,他们哭着,却笑了。
这动人的一幕令在场的每个人都怦然心动。他们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谁也不忍打扰这四个年轻人,这只属于他们的幸福时刻。
是啊,有谁不为这个年轻人宽广的胸怀、宽容的心灵所震撼!也许换作他人,会是刻骨铭心永难消弭的仇恨。然而,对于伟大的宽容者来说,坚厚的冰块被他温热的胸膛捂热了,化作春天山涧清澈的溪流,唱着爱的歌谣,潺潺地从每个人的心田淌过,流经之处,友情神奇地复活了,爱悄然升华了,生命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绿意葱茏。
宽容是心灵中最芬芳的花朵。唯有宽容,才能抛弃偏见,放下怨恨,消除隔膜,使一颗心真正成为一座万紫千红、生机盎然而又永不凋谢的大花园。心头绽放宽容之花的人更容易感受到美,感受到善和爱,并有能力把更多的美、善和爱释放,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他人,使我们的生活中总弥散着持久甜蜜的馨香,爱意绵绵,幸福久远。
七月流火
文/长笑
一
诗经有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原意指的是夏历,指的是天气转凉。今人的理解是天气炎热,当然说的是公历。
有人说把七月流火用于表达炎热是错用,其实未必。诗经传于世的年代没有公历一说,现在的人大都执行公历。公历的七月是太阳最肆虐的月份,用七月流火表达时令应该是准确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在变,文化也应该随着变。就如端午本和屈原挂不上钩一样,发展到今天,屈原已经成了端午的代言人。
二
还是来说七月,当然是公历的七月。
太阳在七月是无孔不入的,仿佛她知道大部分作物要在七月份生长,就在宇宙中单单挑出地球来格外关照。于是,阳光在七月变成了火,流动着,试图渗透到一切物体中去。世界在这流火中变得苍茫了,是因为枯燥的蝉鸣,因为无边无际的静默,把有人的世界和茫茫的宇宙融合成了一体,或者说是宇宙把世界吞没了,使人觉得空间扩大了许多。
我们在七月的感受,是太阳的流火从体内的深处向外蒸腾,不仅是体液,还有灵魂。赤日炎炎之下的灵魂出窍了,或者飞向凉风习习的树荫,或者飞向碧波粼粼的绿水,或者恍惚之中不知飞向哪里。七月,是焚烧弱小的月份。在如火的烈日蒸腾下,病萎的植物很快就会干成粉末,病萎的动物甚至还有人,也很难度过这流火的炎热。七月,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月份。
许多人恨这流火,更多的物种喜欢这流火,事物永远都是一分为二的。
三
然而,热是一种能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资源。之所以疯狂的争夺南海、东海,甚至那么多国家插手利比亚,说白了都是因为资源,也就是因为想取得热。无论是人类还是地球上其他的物种,离开热无法生存。所以,太阳是最大的资源。与其疯狂的掠夺或者侵占地球蕴藏的资源,倒不如想办法利用太阳的热。
所有的物种在七月的流火之下变化是最大的。作物的颜色由嫩绿变成了苍绿,叶子由薄变厚;昆虫们化羽之后再流火中翅膀变得坚硬,动物们包括人类在流火中成熟起来。没有这七月的流火就不会有作物的成熟,也不会有物种的轮回。七月的流火其实是太阳的一种恩赐。
四
学会在流火的七月锤炼自己才能真正变得强大,学会在七月的流火中汲取热量和养分才能真正茁壮。
《诗经》上的流火指的是一颗星,现在说的流火更现实一些。
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文/柳长青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观张卫生几年多来四处忙碌、多方奔走,想起与他相识以来种种不寻常之举动,顿觉他虽年过七十却已经基本上进入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个"从心所欲"就是他举重若轻地做成了他所想要做的那一件件看似简单实则劳筋骨更苦心志的大事,"不逾矩"就是他的所作所为都没有背离他要为黄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些实事作点贡献的初衷。
我一直把张卫生作为一个苦苦追求痴心不改的业余诗人来看待和敬重,从不奢望他写出流芳百世的不朽诗篇。不曾想,他竟于无声处写出了《巴河赋》《东坡赤壁赋》这两篇被人称为横空出世的雄奇之文。黄冈诗词界对此好评如潮,对张卫生的赞许、支持、肯定远远超出众多人们的预期。不久,张卫生又在人们心里激起波浪,他高擎巴河文化大旗,振臂一呼,巴河文化学会应运而生。来得那样快、那样顺,简直让人不太相信。而且学会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大家如云。由此不能不叫人对他刮目相看。一般学会成立,热闹够了,风光够了,过不了多久,自己就慢慢冷清下来了。不曾想,由他策划主编的大型综合性刊物《巴河文苑》犹如一磅重型炸弹投进黄冈文坛。该刊集诗词歌赋、小说散文、书画摄影、剪纸篆刻、楹联曲艺、民风民俗于一身,其中不乏雄篇佳作,大家手笔,传世文章,并有许多内容为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极具收藏价值,可以反复翻阅,长久回味。一卷在手博大精深。即拥阳春白雪又兼下里巴人,其内容之丰富,印制之精美,实在超出我所能见到的本地刊物许多。
我和张卫生相识不长,相见也晚。2007年底,黄州倡议成立文化产业商会,在审查商会常务理事人选时,我第一次见到了他的大名,当时甚为纳闷,一个建筑公司的老总,因何缘故要加入黄州区成立的文化产业商会?在成立大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他,只见他和颜悦色,谈吐不凡,是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之人。后受其多次诚恳之邀,我专程到其公司造访。只见公司办公室内的几处墙壁上都贴满打印清新的诗稿,听员工们说这些诗都是他们张总写的。这次诗墙会,使我对他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这是一种钦佩之余让人倍感心悦诚服的一种敬重。后来,又看了他写的黄梅戏小品《仙女赞黄冈》,民歌《太阳出来照巴河》,甚感趣味良多。再后来,又读到他撰写的楹联,上了他的"微博",感到他不但涉猎广泛,还能与时俱进。更有一次,他为祝贺一个朋友的生日,写了一首七律,我乘兴朗诵,竟博得满堂喝彩。我知道这都是他的诗写得好的缘故,但我把这次偶遇,当作与他的一次和答,而深藏在记忆之中。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在黄州组织6场各有600人同时参加的群众文化活动。我为其中一项活动向他寻求赞助,未等我开口,他就反问:"黄州真正有钱的商人、企业家多得吓人,你怎么单单找我?"我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我话未说完,张卫生抢着说:"就凭这句话,再难我也要表个心意。"真是意趣相投,他说:"你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也,一下子把我们两个人的感情拉近了。其实,我说这话也是情急之中脱口而出的大实话,并不曾作任何精心之准备。"但他确实认可了我的说法,并且好像还有些感激我。我们一直都不曾言明我们的"道"是什么,但我们两人的心中都有不点就通的灵犀,这是一种我们相互信任的默契。到市委宣传部工作后,张卫生几次主动找我,要求赞助送楹联进社区、送楹联下乡。他说,这主要是他要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尽些绵薄之力,多少做些贡献。从我向他索助到其主动赞助,其间无不折射出他的热情慷慨,他对社会的坚定回报,闪烁着他对文学艺术的深爱与追求。
张卫生在书写物质文明的辉煌之后,又大笔书写精神文明的辉煌。他领导的公司既重产值、利润之实绩,更重"文明单位"之"虚"荣。他在本该尽享天伦之乐、颐养天年之时,又扛起巴河文化研究的大旗,继续弄潮于文化建设发展的滚滚激流。这就是他的追求,他的精神,也是他赢得世人尊敬的最可贵之处。也许有人说,张卫生现在有钱了,当然有条件去附庸风雅。其实不然,张卫生对文学艺术的孜孜追求,是几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并始终向着光辉的顶点不曾停息的攀登着,取得了企业、文化的成就。他从小辍学,又游走四方做窑货郎,几十年来写出诗篇千首之多并有《巴河赋》《东坡赤壁赋》在黄冈文坛独树一帜,这又是何等的艰难!在黄冈大地,像张卫生这样看重文化的长久生命和深远影响,几十年默默追求、痴心不改,而终有建树者,人数不多。在向"钱"看而不向前看、有利就想而不谈理想的当下,张卫生之类不重钱财,而重文采之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太少了!因而,张卫生既难能更可贵。诚愿我们身边的张卫生一天天、一年年地多起来。
古人把"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称为人生三不朽。何祚庥院士说立德就是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我说张卫生就是一本可以称之为"三不朽"的书,读他就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