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年的散文
倚栏轩精选6篇关于小年的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小年的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小年,你好
文/谈笑在指尖
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小年也意味着人们要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同时也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人们心中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一种美好愿望。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在过去,到了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以保佑全家老小有吃有穿和平安。神龛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以前的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是完全可以理解。
现在每逢小年到来,我的心中总会忍不住说声"你好,小年",总要想起孩童时曾经过的小年。
那时,每年寒假,我都要到乡下的外婆家,逢腊月二十三那天,就能看见那里的家家户户都要搞送锅灶老爷上天的仪式,即"祭灶".几天前,外婆便带着我上街,在街上的摊头上买一个毛竹做的"轿子",即高一尺多,四寸左右见方的竹架子,据说这是锅灶老爷上天用的交通工具。
到了二十三那天下午,外婆就在灶头间忙开了,除尘、抹灶,把家里弄得清清爽爽,同时请出灶君爷爷神像,虔诚地安放在那顶竹轿中。夜晚时,大人们便在灶头点上一对小红蜡烛和三支香,外婆拿着香朝灶老爷拜了三拜,嘴里唠唠叨叨说些什么,然后恭恭敬敬地将香插好。此时,大人小孩都围在一旁,灶头间里一片非常严肃虔诚的气氛。插上香拜过灶君后,外婆便将煮熟的茨茹供上。
据说茨茹有苦味,灶君老爷吃了嘴里发苦,上天向玉帝汇报时就会先说苦,玉帝听了就会对这家产生同情以至降福于他家。接着再供上新蒸的年糕、荸荠、甘蔗以及麦芽糖。依照民间的说法,麦芽糖是为粘住灶君的嘴,好让他在玉帝那里别说本家的坏话。有的地方还要摆上酒,让灶神喝得晕晕乎乎,奏事时便可什么也说不清楚。外婆一边将供品端放在灶老爷面前,一边嘴中念念有词,她到底说些什么,至今我也不知道,大概总是些祝祷之类的话吧。
等到小红烛还剩一小节时,外婆和舅舅他们便抬着供着灶君的竹轿走出灶间,放到露天一个用稻草打成的垫子上,把那些供品放在轿前。然后外婆叫我们这些小孩磕头,同时把一团白色的糯米粘在灶老爷的手中,求他上天帮忙说些好话。据说,灶老爷边吃糖边会说甜甜甜,玉帝听了就会认为在要求给些田地,并保佑这家人来年丰收。
转眼间灶君要上天了,去向玉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和恶作,玉帝则会根据灶君的汇报,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福祸交给灶君老爷处理。真是难怪地上的人们会如此地尊敬这位灶老爷,会这般认真的侍候着他。
红蜡烛点燃草把,一阵噼噼啪啪声,灶君神像在火中随风飞飘,真如上天一般。事情完结后,外婆拍拍身上的灰尘,像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事情,并仰头朝天观望好一阵子。而我们这些孩子则动手去抢那些烧得半生不熟的荸荠,甘蔗和麦芽糖。
过了几天,外婆又到街上"请"回一张灶老爷的画像,大年除夕之夜重新将神像放在灶头的神龛中,外婆说:"灶老爷又回家了".
现在"送灶"一说早已成了故事,"送灶"一事也成了当今人茶前饭后的笑料。我一直在想,糖真能粘得住灶君老爷的牙,叫他说不出话来?他到底是忠厚还是呆傻?是在尽职还是失职?玉帝好像也很傻,天底下有那么多的灶君向他作汇报,都是满嘴是糖,浑身酒气,大舌头瞎咕噜,玉帝就一点都看不出来?这个遍布天下的监察机构,户户都有,简直形同虚设,难道他也一点察觉不出来?倒是那些孩子们很是喜欢,因为祭灶完事后,可以分享给灶君的点心和糖果了。
祭灶,本是以前人为了保平安,保康富,图吉祥,图一乐的一种心愿。民俗中自有其道,一年中你都做了些什么事,神都会知道,所以教育人要好好做事。其实,无论以前还是现在,做人都是应该善良一些,本分一些,勤劳一些为好,规规矩矩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只有这样,日子才会幸福安稳。
过小年儿
文/米丽宏
腊月二十三,小年儿。小年儿祭灶。过去,春节前的敬神祭祀,从这里开个头,就一路殷勤不断祭拜下去了。
灶王爷,在民间诸神里,是最好糊弄的一个爷。大概他跟百姓接触太密切,大家对他神秘感不足,调侃味儿有余。他"老人家",一请进门,就被"糊"在灶房里,一年三百六十日,烟熏火燎。他的职权,就是掌管下界的灶房。
民以食为天。所以老人们说:"不管张王李赵遍地刘,家长都是灶王爷。"
你见过老式版画的灶王爷、灶王奶奶吗?慈眉善目的老两口儿,一左一右,真像是爷爷奶奶!他二位旁边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幅:一家之主。
听过关于灶王爷的故事:灶王爷前世姓张,人称张郎,娶妻丁香,感情甚好。忽一日张郎发达,就休了丁香,娶了妓女海棠。不久家里横遭天祸,烧得片甲不留,海棠弃他而去。他只好沿街乞讨,到一富户家,女主人恰是前妻丁香。丁香不计前嫌,端给他热馍肉菜,张郎端起碗想起从前,深感羞愧,一头钻进滚热的灶膛憋死了。此时正赶上玉皇大帝下界视察,念在同宗同姓的份儿上,就封他做了灶王官。
凡间的人,对灶王爷不那么恭敬,大约也跟他这种背信弃义、嫌弃糟糠的不雅之名有点关联吧。但既为神,本事就大于凡人啊;况且这老儿,还有监督人间善恶的特殊任务,人就更不敢得罪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携灶王奶奶,乘马车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人们会为他准备盘缠、行囊、马车,还有送给玉帝的礼物鸡鸭牛羊。临行,敬上花花绿绿的"糖纽儿",甜甜灶王爷的嘴,让他多言好事,多降吉祥。
我幼时,我娘跟我讲小年儿的祭灶,在她小时候,很隆重。白天,剥了高粱秸,用光滑的外皮做骨架,暄软的内瓤做身体,扎两匹灶马,一架车。这是灶王爷两口子上天的交通工具。小闺女儿们,剪彩纸,剪出鸡、犬、牛、羊,还剪碎一捧喂马的草,给灶马当干粮。
我听着很神秘,就到灶王爷的神像前,左瞧右瞧,心里很羡慕他们没有翅膀,也能上天。到小年儿夜,又往往深夜不睡,等大人焚烧完旧年灶王的神像,就到屋外,傻傻看天。看星斗灿烂,天幕深蓝,想着,冥冥之中,那灶王一家大约已经乘马车,凭长风,越迢迢银河,到达天宫了吧。多神奇的小年儿,多热闹的腊月啊。只有在这个时候,所有的大人们才会合心合力,制造那么多神奇的故事,给孩子们享受。长大了,又羡慕旧时的人们,有心力有情致,隆重制造出一幕幕中国版童话,把年过得红红火火,把日子点缀得有滋有味。
这样的兴致,却跟物质的丰乏,没啥关系呢。
小年夜的肉汤
过年离不开各种习俗的吃。
爸妈喜欢腌制一些东西,所以家里总是不缺腌制的坛坛罐罐。一进腊月。物价就一天一个样了,要想春节那几天吃的自在,这提前量便要准备好久。
腌制的过程是漫长的,各样的食材原本是生动的,接着就变得老了皱了,从前的饱满被杀得体无完肤。到最后,再有韧劲,也不再挣扎,老实地变软变柔和,吸了盐水,只是咸,不再新鲜。完全是一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态势,再有个性的鲜活物品在高压密封、高盐份,长时间的环境下也就屈服了,如此的腌制,谁还在乎它开始是什么样子,是什么味道?然而这只是美味的第一步。
当想起它们的时候,就取出适量,不分青红皂白的放入锅中,配合着花椒大料姜片料酒酱油糖醋的各种组合,倒入开水,盖上盖子,开大火肆无忌惮的煮,不用思考别的事情。这锅煮熟滤出食材,留下肉汤补充调料接着煮下一锅,过程中弥漫出的香气和咕咕的气泡声,只闻光听就足以令人垂涎。出锅后的美食也是变了摸样,原本的咸鲜味早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浓郁的酱香气,闭着眼睛品尝,确实难以分辨它们原本的身份,只能凭借敏锐的味觉去解读它们最初的摸样。
捞完内容的肉汤仍是美味法宝,滤清食物残留,重新调味,小火慢煮,精心准备些菜蔬、豆腐、丸子、粉条,碗中搭配些提味佐料,待锅中食物熟透,热呼呼的夹出蘸些佐料,平和一下初出水火的峥嵘面目,再入口就尽显味蕾的美好了。这时,再搭配些事先家中腌制好的爽口咸菜,喝几杯度数适合、醇香绵柔的白酒,小酌片刻,无需再他言,就是夫欲何求的一顿快活。
酒足饭饱、大功告成后,再看这肉汤,便失去了初登场时的光彩,没有了起先的浓郁滋味,倒是让不少不同的味觉刺激,不着痕迹的变成了一种味道。
而我们犹如这些食材,只不过起初腌制它们的是盐水,而腌制我们的是时间,接着煮着它们的是热汤,煮着我们的是现实,即便是留下的肉汤也……我们就这样的一天天忘却了初衷,曾经的饱满少年,如此直接,爱也敢爱,恨也敢恨,后来变了颜色,改变了味道,一天天的萎缩了,油滑了,说一不是一,说二不是二。我们学会了虚伪和弹性,身体的各个部位,伸缩性都加强到无以复加,被时间泡制完接着被现实大火煮熟煮透,祛除了身上生动的词语和个性,慢慢地消磨掉了骄傲的心和所有的真。
当美味被制作出来,人们大快朵颐的时候却往往忘记了细细品尝,因为无论是囫囵生吞还是细嚼慢咽,都只是一种味道,是锅中各种香料调制出的预先设想好的一种味道,没人再去考究它们原来都是苦的还是~都是甜的?
只要是瓶子罐子腾出了地方,新的一轮循环就将继续,想想它们也很可怜,过一天算一天的神态,寂寞的待在罐子里,没有选择,或者被人拿出吃掉,或者,继续变味、老去。
人们只会记得:嗯,真好吃,没白费功夫。人就是这样,用结果回味着过程。
小年扫屋
文/陈树彬
腊月二十三,又称"过小年",是开始为过大年(三十)而紧张准备的日子;民间从这一天起,大约每天都有具体的习俗,一直到除夕。
小年这天习俗要祭灶,传说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的公德过失,所以家家户户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供上灶糖,让灶王爷多说些好话。瞧,如此美丽的传说多么有意思!
我觉得,供灶糖倒在其次,扫屋除尘忒有必要了,因为一年到头如果不清扫一下整间屋子,旮旯里定会积满灰尘,结下蛛网,破败不堪,没有生气。
众所周知,"过小年"扫扫屋,除除尘,也正好应了"除旧迎新,拔除不祥"之寓意。其实,过年嘛,该讲究的还是要讲究。这不,老婆在上班前就特别交待我这项任务,一定要在小年这天扫一下四间屋。
扫,是必须的。关键是怎么个扫法,看来得用竹竿了。正好楼下小屋里有这玩艺儿,还是以前专门绑蚊帐用的。前些年,我还用它挑着放过炮仗呢。
打开楼下小屋门,里面果然有两根竹竿,横躺在一隅。努力抽出一根来,呵,还蛮长的,扫屋是足够用的。
上楼拴上一把小条帚,我就开始扫屋了。仔细观察了一下,我家四间屋顶边角处的确有不少灰尘,有的还结下了令人讨厌的蜘蛛网。 我拿着竹竿小心翼翼地扫了起来。不一会儿,条帚上就聚集了一些乱七八糟的小网网。
突然,我发现墙壁上某些小虫子的"窝"也被我冷不丁地一锅端了。活该,自找的,谁让它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四处安家呢。我手下毫不留情,奋力将它们统统扫下,并且赶尽杀绝,不留祸患。
用了不到"三下五除二"的功夫,满屋子轻松搞定。屋内再也看不见脏兮兮的尘土和破网了。老婆下班回来,咱又可以在她面前好好显摆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啦!
过小年
文/郝天鹰
小时候,每到腊月二十三,父亲就会早早地起床去赶集,那时候生活很艰苦,准备过年的东西虽一切从简,但惟独黏糖不能省略不买,因为这一天是小年,是各家各户欢送灶君升天的日子。
那时候,农村人用柴火做饭,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灶台,每当过大年时,靠近灶台的墙壁上都会贴上一张灶王的新图画,并贴上一幅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由此可见灶王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据迷信的老人说:从旧年的除夕到次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每天都监督着各家的情况,然后做个年终总结,骑马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情况来决定对各家来年的奖罚,给表现好的人家赐福,有劣迹的人家则反之。
庄户人家虽大都是勤俭善良之辈,但一年之中难免都有些小毛病,如做饭不小心弄洒了米面,或在吃饭时训斥大人、孩子等等。过后想想都觉得是罪过,何况灶王爷呢?但检讨自己的同时谁不希望来年过上好日子呢?于是,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灶王和黏糖上,多给灶王供些黏糖,一是黏糖很甜,让他老人家吃了糖之后,上了天就会嘴甜甜的专汇报家人的优点;二是黏糖很粘,黏住他老人家的嘴巴不让他上报缺点。
到了小年的傍晚,母亲还会选一根高粱杆,把高粱杆一点一点的剥开,分成皮和瓤。高粱杆的瓤做出马的身体和四肢,在弯曲的地方用柔软的高粱杆皮做连接,最后还不忘给马安上一对纸糊的翅膀,一匹正准备飞翔的天马模型就做好了。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把烟熏了近一年的灶王像取下来,覆盖在天马身上,点上香,摆上喂马的草料及黏糖和供品,叩三个头,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大概都是些让灶王爷上天多说好话,来年再保佑全家平安之类的话语。等这些仪式完毕,父亲就会燃起一挂鞭炮,同时也把旧的灶王像点燃,直到这时一家人才松一口气,好像看到了自家的灶王爷骑着他的坐骑已飞回到天堂为全家祈福去了。只等到大年三十,灶王带着对一家人的吉凶祸福,再领各路诸神来人间过年。到了初三,诸神都回到了天堂,只有灶王留在人间,又开始了新一年的监理生活。
如今,灶台和灶王像从人们的视线里销声匿迹,祭拜灶王、把来年的幸福寄托于神灵的场景也不多见了,但在小年这一天,在一年中的每一天,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是从来没有改变的。
特别的小年
文/朱莺
农历二十四南方小年,一大早我就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了,因为我要去参加小记者寻年味的活动。
八点我们准时到达集合的地点,等我签完到往后一看,车子都排成一条长长的队伍,而且每台车还贴了顺序号。十分钟左右我们的车开始出发了,车像一条长龙在马路上飞驰。寻年味的活动马上开始了,我无比兴奋。
大约一小时,车子到达栖凤渡镇瓦灶村菓子园生态农庄,我看见人山人海的车子和人,漂亮的农庄,还有写着"欢迎郴州日报小记者光临栖凤渡体验年俗文化活动"的横幅。
小记者们开始集合分组,我被分到4组,由刘老师当组长,带领我们感受农村与城里过年的区别,寻找一个与众不同的年味。小记者们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看着各种项目都非常的好奇。有的印福字、写春联、抖糍粑,还有的打年糕、包饺子、做套花……
刘老师首先带我们去感受年味的第一个项目是包酥饺。我们在两个当地奶奶的教导下,首先拿起饺子皮放在手心,然后在皮的四周沾上一点水,再放白糖、花生、芝麻混合的馅儿,选一面做花纹的图形一上一下的包起来,可漂亮了,像一个小麻花。但是看似简单包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我在奶奶手把手的教导下才包出一个像样的酥饺,接着第二个、第三个……我开心极了,因为我学会了包饺子。
接着我们又去做年糕,这个比较简单就是面粉揉搓一下,然后拿一小部分放在一个做年糕的模板上,轻轻压一下,把手上多余的面粉拿走,再压一下,最后把模板左右二边敲下,年糕就慢慢地脱模出来了,而且每个年糕上还印有一个漂亮的福字,代表新的一年福气多多。
再接着我们去印福字,这个项目的人真多呀,个个忙得热火朝天,排了二十分钟的队,终于轮到我了。首先阿姨教我在福字模型上涂上墨水,接着拿着一张红纸按着福字的模型慢慢地放下去,然后压平,一会儿功夫福字就印出来了。最后我们还去观看了祭灶神,现场制作栖凤渡鱼粉,干鱼塘等。
在小记者见面会,小记者们纷纷地举手向菓子园农场的邓总提问,邓总非常热情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还邀请我们中午品尝农家小年宴,可丰盛了,此时让我想起这才是我们要寻找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