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散文
诗意散文(精选20篇)
生活中的诗意
文/最初的梦想
有句话说的好:世上不是缺少诗意,而是缺少发现诗意的眼睛;世上不是缺少发现诗意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诗意的灵魂。”
诗意是什么?
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是碧水微波中的一枝芙蓉花;是浊酒一杯中的一滴英雄泪。她如少女柔顺的青丝轻抚你的脸颊,你想却难触摸到。
生活需要诗意!
生活若没有诗意,该是多么枯燥和苍白啊。正是因为有了诗意,生活才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生活有了诗意,就有了美丽,有了美丽,才有了意义。
寻找生活中的诗意。
尘埃仿佛毫无诗意可言,他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然而在诗意的眼睛中,他是大地的精灵,随天地的气息吹拂而跳动,随风的起止而沉浮,向人们表演着一场精彩的舞蹈。
泥土仿佛毫无诗意可言,他既没有鲜花的”姹紫嫣红开遍”,又没有高山”有仙则名”的神秘,然而在诗意的眼中,他是万物的母亲,他广阔无际,像一位母亲张开偌大的怀抱,迎接每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
蜡烛仿佛毫无诗意可言,他仿佛正在被科技的潮流冲到历史的角落。然而在诗意的眼中,它象征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相思,代表了”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的快乐。
唤起诗意的灵魂。
生活中的种种,因为诗意的灵魂而改变。嘈杂的音乐不再令人烦躁不安,摇身一变为婉转不绝的笙箫悠悠;大雾弥漫的早上不再令人抱怨,转而为轻柔旖旎的晨雾缭绕身畔;无滋无味的白开水不再令人倒胃,而成为紫砂壶里飘出淡淡清香的云雾龙井。
生活有了诗意,在没有尘嚣飞扬钟鼓噪杂,在没有霓裳魅惑灯红酒绿,在没有车水马龙尘灰滚滚,映入眼帘的是青砖古瓦绿满掩映,碧水蓝天自在游鱼,莺声燕语柔情缱绻。
生活是诗意的天堂, 诗意是生活的服装,在清凉的日子里,品一口香茗,但看天上雨卷云舒,闲观门前花开花落,在茶香与雾气缭绕之下,一颗诗意的心,便醉了……
临窗听雨的诗意遐想
文/春秋文子
这几天,断断续续地下着雨,时而雨雾迷蒙,时而大雨倾盆,时而风清雨霁,叫人的心情随着雨的变化起起落落,诗情涌动,古今多少雨中情事都涌上心头。
雨,本是一种自然现象,水汽升腾,凝结为云、为雨,然而,雨飘然落入诗人敏感的心田,便会触动诗人的情怀,生出无限的惆怅和感慨。
雨,在诗人的眼里,是浪漫的诗。月桥相会雨霏霏,漫山桃李诉衷肠。透过记忆的帘幕,我看到密林深处野花烂漫、河水潺潺,弯弯的月桥上,迷蒙的雨雾中盛开着一朵伞花,伞花下一对恋人在依偎、呢喃。你能说这美艳的情景不是一首缠绵的诗吗?
雨,在诗人的心里是相思的酒。曾几何时,天涯孤旅,金风玉露一相逢,却留得相思朝朝暮暮。独自把酒凭栏,临窗听雨,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一阕《临江仙》深蕴了晏几道与歌姬苹儿别后的孤独和刻骨的相思。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长夜无寐,卧听夜雨滴桐声,绵绵秋雨落在心上,都化作了苦涩的相思泪。
雨,落入诗人的愁肠,在历史的长卷上凝成千古的愁思。“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南渡避难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李清照饱尝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晚年所作《声声慢》一词真实地抒发了她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寄托了她深沉的家国之思,堪称千古绝唱。“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国势日衰,李璟却无力挽狂澜之雄浑大略,只是经常与其宠臣如韩熙载、冯延已等饮宴赋诗,借此消解满腹惆怅。
其子李煜亦非治国能手,但艺术才华非凡,不逊其父。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锦绣才华也只能抒写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真真教人不胜唏嘘。
司空曙感叹晚景凄凉,借雨抒怀“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王昌龄雨中送别好友,满怀眷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南宋词人蒋捷的一阕《虞美人·听雨》将自己坎坷的一生浓缩为三个时期,三种心境,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沧桑巨变,读来不禁使人凄然相向。
雨,也不尽是缠绵悱恻,“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唐代司徒空在《诗品》中对“典雅”如是说,可见,若以淡泊之心境赏雨,雨中之情调亦不乏超脱、典雅。正如郭绍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挚友张平甫邀请姜夔赴宴,但是诗人不欲前往,原因很简单,因“老”无心听管弦,因“病”不便饮杯酒,其实“老”“病”,不过是托词。诗人“不欲往”的真正原因却是:“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这种自在洒脱、雨中安眠的情怀,若无对人生有透彻的领悟,是万难有这般雅趣的。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唐诗宋词中此般雅致的佳句比比皆是。雨过天晴,万物如新,雨,不仅洗去世间尘埃,也让诗人心境澄明,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参悟人生,使雨多了几分禅意。
且听东坡的《定风波》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苏轼贬居黄州时,一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独他雨中信步,浑然不觉。《定风波》一词借助于“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般的宁静之中。这也让我们在领略诗人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中,多了一份东坡似的洒脱。
雨,淅淅沥沥,苍茫迷蒙,穿越古今,将多少情怀淋漓浸润成凄艳美妙、典雅超脱的诗词,滋养着我们雅致的情趣、浪漫的情怀。
雨,不仅滋润着干涸的土地,让草更绿、花更艳、树更茂,也滋润着人们久居都市疲惫荒芜的心田,让生活平添一份自然之趣,让人忙里偷闲,放眼窗外,在朦胧飘渺中酝酿一份诗意的遐想。
诗意菊花绽重阳
文/张春波
九九重阳,秋高气爽,菊花盛开,正是一年好时光。这份绽放在秋天中的美丽,让人想起一种人生态度:明净,简洁。
文人雅士们历来对清纯朴质的菊花,十分喜爱,青睐有加。他们自然也给菊花注入了气节和品格。菊花被称为花中“隐士”,因为它不张扬、不狂傲、不沽名钓誉。所以,能淡泊明志的饱学之士往往会得到“人淡如菊”的佳誉。
屈原在《离骚》中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三国时的钟会在《菊花赋》中赞叹“百卉凋瘁,芳菊始荣”。他认为菊花“早植晚登”,有君子之德性;“冒霜吐颖”,有刚直的品质。
诗人杨万里对开在山坡荒地上的簇簇“野菊”情有独钟。他这样写道:“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这山间的野菊,既不能作骚人用来饱腹的“糗粮”,也不曾被习俗当作重阳节观赏的名花,它只是生长在山间野地,不管有没有人去赏识它,它都抖寒威而开得遍地金黄,清香不减。
在众多的吟菊诗人中,陶渊明自然独占鳌头。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每到重阳时节,南山坡上,到处绽开野菊,竞艳争芳。他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斟自饮。“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尽自己自由舒适的生活情态。
品读了历代文人咏菊的诗词歌赋,也许你会感慨秋日寒风下的小小一株菊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神韵。九九重阳日,我们不妨簪菊花、喝菊茶、品菊肴、饮菊酒,哪怕不能长寿赛神仙,也能活到“九十九”。
在后花园诗意地栖居
文/李浦松
喜欢这样一种状态,窗外,雨丝缠绵,绿叶葱郁,鲜花欲放,我坐在书房的窗前,看春光高调张扬,微笑。花儿似乎和我彼此明了此心,无需张口语言,它们能读懂我,我也能看懂它们。心里萌生出无尽的欢喜,就像找到人世间的最好知音,就像风会懂得花的芳香,雨水能懂得树的渴望。
也许没有女人不喜欢花,不渴望拥有一处鲜花盛放的后花园。从小就比别的同龄女孩更喜欢花,每次看到山上有美丽的野花,总是忍不住摘回家来。母亲看到总告诉我说,小心花蕊里面的蚂蚁和虫子,总是不听,还是爱摘。每到春天时,山上开满了烂熳的野杜鹃,红的、粉的、紫的、白的,五颜六色。每当这时,就痴痴地望着漫山遍野的山花,幻想着,如果这些花能长在我家门口多好。也曾试过把山花挖回来,种在家门口,但由于土质不同,总是生长不了。每到夏天,河边开满了像孔雀尾巴一样的水葫芦花,非常漂亮,每次去河边,总是摘回来。母亲还是会告诉我,这种花的汁水人碰到皮肤会痒,让我赶紧丢掉,我听话地依依不舍地把它们放在了家门口。但下次去河边时,我还是一样会忍不住去摘,还是会幻想,如果这么美丽的花能种在我家的院子多好。
再大一些,上小学时,我在屋边专门开出一块地,围起来做自己的小花圃。在乡下没有什么花草卖,我就把田野、路上各种好看的花草挖回来种,太阳花、万年青、山菠萝、一点红等等。每天放学后,喜欢呆在自己的小花园里。有时,父母亲批评我了,自尊好强的我就赌气,饭也不想吃,但不吵也不闹,只是跑到自己的小花园里,给花拔草,看看花儿,默默无声地跟花儿诉委屈。看着美丽的花草,心情自然就变好了。过一会,气消了,想开了,不用别人开导,自己一个人又跑回去吃饭了。
后来读中学住校,再没时间侍弄我的花,那个小花圃慢慢荒废了。之后几年,在外省军校上学,直线加方块的严肃生活,再没时间和环境种花。毕业工作后,有了属于自己的单身宿舍,便又开始养花。那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小花,不引人注目地轻轻开放,最喜欢的是有着淡淡清香的茉莉花,还有小小的紫丁香等。住一楼的宿舍,没有阳台,就在门口摆满花花草草。有一段时间经常检查卫生,单身宿舍楼门口不让摆杂物,就白天把花藏在屋里,晚上再搬到门口让花草呼吸新鲜空气,每天就这样不厌其烦地搬进搬出。
每一个女子都爱美丽、爱浪漫、爱做梦。曾经常常渴望着这样的生活:清新的早晨,或者温暖的午后,悠闲地哼着歌儿给花草浇水,尔后坐在花架下喝着清茶,读读散发着花香的书。我也一样,想坐在自己的后花园里,写写美丽动人的故事,回想感人的昨天,憧憬美好的明天。不需荣华富贵,不需功名利禄,只要有一颗美丽的心,一份淡定的情,足矣。
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后花园,成了我青春时代的一个重要梦想。
先有了美丽的梦想,才能有美丽的现实。几年后,一直工薪收入的我,终于按自己的梦想,按揭买下了一套有着露台花园、有着面对露台的书房的房子。从此,坐在后花园里,读书、写文、喝茶、发呆,“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不再是梦想。
诗意地栖居,也许是大多数现代人奔波于繁华都市,身处于喧闹人群中的一个小梦想。这需要开辟自己的后花园,在园中诗意地栖居。此如,旧式庭院中必有后花园,是主人休闲散心的好去处,清静、幽雅、恬静、私密,有花香鸟语,有清茶好书。精神可以在此得到放松,思想可以在此得到梳理,感情可以在此得到宣泄,心灵可以在此得到安顿。开辟一座美丽的后花园,拥有一片隐藏的乐土,是诗意栖居的必要。
宋朝时期,苏东坡虽然有绝世之才,但因持不同政见,加上真性情不同流俗,几次得罪了朝廷里那些威福自享的当权派,长期被贬谪在外,政治前途不容乐观。但他居然甘苦如饴,精神不曾垮掉,便得益于他始终有自己的后花园。特别是有一次,被贬谪到穷荒之地的黄州(今湖北黄冈),挂职为团练副使,政治处境和生活水平一落千丈,这位名满天下的超级文豪必须亲自种地才有口粮。然而,即便倒霉到这步田地,他仍像往常一样,每到一个地方,都在当地的山水间开辟一个自己的后花园,与三两好友划舟赏景、吟风弄月、饮酒听箫,觅得几多佳趣,更悟到天道往还,人生若梦。
世人热爱苏东坡,除了热爱他的文学天才和人格魅力,还热爱他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和至死不衰的乐观主义精神。不管什么人生境遇下,他心灵的后花园始终四季如春,从不凋零,正如他生命的华彩从不曾黯然褪色。
生活中,很多人精神空虚,感觉生活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当生活淡成一杯白开水的时候,要努力去找寻与之相匹配的茶、糖、咖啡,开辟一处属于自己的后花园,给它增色增味,种花养草。在后花园里,时常清洗自己身上的俗骨和暮气,始终让心灵的羽翼保持飞翔的姿态。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要想拥有一个庭院后花园并不容易,但营建精神的后花园并不难。多读几本好书,多听几首名曲,多游历几处风光旖旎的山川,或是静修琴、棋、书、画,或是开展健身运动。总之,我们要对这个世界抱有活泼鲜灵的兴趣,给精神开辟出一片花园。这个花园空间越大,我们的爱好越宽泛,羽翼越丰盈,越能品尝到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之外的乐趣与快乐。
没有较高的精神寄托便是平庸,平庸便是俗。把精神寄托在自己的后花园里,诗意地栖居,可以脱俗,可以呼吐胸中积存的浊气,可以汲取文化艺术的养分,从而重铸馨香亮泽的自我,在人生的旅途中,时刻保持生命鲜活、灵魂安顿的姿态。
栖居生活
文/李彦睿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我便知道这是我高中生涯中的最后一篇作文,说我跑题也好,任性也罢,我相信当我满怀深情献上这些文字,你们不会忍心打上零分!就让我倾尽所有词藻,为你们写下这岁月峥嵘!
想把这些文字献给教会我们坚持的你们。当我们历经三年再一次踏进这熟悉的校园,我们内心的失落无法言说。你们一定记得,那个九月,我们这群不甘心的孩子走进这个复习班,没有人后悔,甘愿坐在这里。我们重拾以为再也不会碰的课本,念着以为再也用不上的概念,写着以为再也不会想起的单词,体味着以为再也不会有的高中生活。虽然我们一起努力了一个多月,但是“一段”考试我们还是败给应届班。可即使这样,你们也从没有失望,而是坚信只要努力,我们终会成功。你们那恰似无意的安慰与鼓励,让我们重燃斗志,一直坚持至今。你们的慰藉之语一点都不诗意,却让希望在我们心底栖居。
想把这些文字献给教会我们成长的你们。每当我们坐在教室,看着霞光撒满天空,心中充满期望与迷茫。我忍不住想,是不是只要迎风而立,蒲公英就会飞扬,不问远方是何模样?你们是否会说,每种生灵都有自己的方向,只是不知沿途的风景是何等芬芳?当你们也踏着晨光伴我们熬过秋冬春夏,我们的梦想在你们的滋养下悄悄发芽。我们都曾在你们的指引下安静地成长。“即使彷徨,也不能绝望;即使迷茫,也学会坚强”,你们的教导之语一点都不诗意,却让奋斗在我们心底栖居。
想把这些文字献给我们的老班“桑大大”。当毕业的字眼格外扣人心弦,我们不只有离开的迫切,更有莫名的感伤,你说你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却没有哪一届像我们这般令你心生温暖。我们不禁一阵唏嘘,笑说这是你每年惯用的托词。可你那天的一脸认真,却又让我们一瞬间相信,我们为你留下的独家记忆竟让你如此挂怀。我们听你讲有关高考的一切注意事项,却忍不住被你不时的“俏皮话”,引得集体大笑,就像每节的历史课堂一样,从不乏笑声。那天,我偷瞄了一眼表,并非期待放学,而是看那分针在你的句句告诫中转过了三百六十度。如今回想,那谆谆教诲里到底饱含了你多少殷切的期望!你说高考结束后大家都要好好转转。是啊,世界那么大,总有一处风景会悄悄驻扎在我们的心房;世界那么大,总有一个人会伴在我们身旁。那个人,原来是你,我们的桑大大。你的告诫之语一点都不诗意,却让感动在我们心底栖居。
人生好长,我们会用余生走过许多地方。请你们不必悲伤我们终会将你们遗忘,因为曾经,我们共度过这人生中最美的时光,只为学习,只为梦想。我们的世界,你们曾留下深深的印记,这世间还有什么事情比它更加辉煌?如果早知道一切是现在的模样,我想我会做这个班长,然后写下这篇心心念念许久的文章,亲口念出这句:你们不诗意,却在我们生命中栖居。我们这样深情以对,你们是否不再感伤?
其实我们,并无他想,只是希望,有朝一日,陪君醉笑三千场,不诉离殇?
诗意竹海游
文/赖晓妍
春意盎然的时节,我来到了向往以久的广宁竹海。在这个青翠优雅的世外桃源里,我们游竹海,坐竹车,住竹林,叹竹茶,吃竹筒饭,尽情享受回归自然的古朴野趣。于是,在这个春天,留下了美的印记。
天气微寒的一个春天,雨淅淅沥沥地下,随着汽车轻柔的停靠,我们已到广宁竹海大观的景区内。疲惫的我们慢悠悠地下车,车外清新如洗的空气立刻就滤清了我们沿途的混沌与倦意。目之所及全是姿态万千的竹子,满眼的翠绿,满心的舒畅。遍地的翠竹绵延如海,它们或高或矮,或斜或直地生长着,是那么的秀气,那么的优雅。春风轻拂,春雨翩翩,浩如烟海的竹林咿咿呀呀地摇动着春雨的声音,我们置身于竹海,看绵绵的小径纵横交错地伸向竹海深处,是那么的抒情画意。翠竹掩映,小径青翠,在路口,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浪漫和安逸的气息在诱惑着我们,我们沿着抒情的小径走进我们入住的竹海别墅,打开门的刹那间,不由得欢欣起来:宽敞的客厅,宽阔的卧室,宽大的床,多舒坦!随手把行李往沙发一扔,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趴着靠窗的床头,用手拉扯淘气伸至窗边的竹叶,滴滴答答的春雨便齐刷刷地从叶尖上滚动下来,如活泼的珍珠在竹子间跃动。再看环抱竹林的绥江静静地伴着竹海,像淡泊的至朋。于是,一切的疲劳都化作宁静的欣赏,舒心的享受。
放置好行李,我们跟随导游去观竹海,在这堪称中国最大氧吧之一的竹林里,我们都放飞起快乐的心情,尽情享受置身于“浓浓的纯氧和竹林精气”的怡然。看着那些嫩绿、浅绿、碧绿、翠绿、黛绿的竹子,有短节粗壮,形似“佛肚”的佛肚竹,有矮小质朴的方竹,还有秀气的青竹、文笋竹等,它们姿态各异,各展蕴味。导游说,在这修竹摇曳,绿浪翻滚的广宁竹海中,有238种竹品种。我们惊叹着,流连于竹海,静静地欣赏全国最大的竹水车赫然地展示着豪气,悠闲地在竹林茶寮中品几杯竹心茶,坐着竹车诗意地观景,到精品屋里欣赏、选购精致的竹制品。当我们看着由竹子做成的老爷车、风车、笛子、佩剑等各式富于创意的玩具,还有竹片上充满书卷味的古诗词和警句名画时,每人都惊叹广宁人心思的巧妙和手工的精巧!这些巧夺天工的竹制品,透示着一种高雅的竹文化,一截粗糙的竹节,被能工巧匠精雕细刻之后,凌乱的竹须便成了老人的胡子,顺着竹节上椭圆的竹身造型,老人专注的眼神,玲珑的鼻子,含笑的双唇是那样的栩栩如生,立体的老翁垂钓竹雕就这样完全地钓去了我们由衷的赞美。欣赏着眼前这琳琅满目的竹制品,我顿然悟出了竹子“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仍虚心”另一层深刻含义:谦虚正直的奉献,甘于献身的坦荡。
如果说,白天的竹海美景让人流连与舒缓,那么竹林宁静而活泼的夜更让人获得心灵深处的纯洁和飘逸之感。夜,静悄悄的,躺在床上,你能清晰听到春雨从叶尖滴落的声音,偶尔的几声鸟鸣显得异样的清脆。在这温情而安静的夜里,我们这一行嬉嬉闹闹地去看民族竹笙表演,大家齐齐跳着竹竿舞,噼噼啪啪的竹竿声有节奏地敲响了竹林之夜。我们带着一路的笑声回到房间,大家就分别围坐起来打牌,平时忙碌的我们,此刻是完全放松自己,每间房内不时传来欢笑声,竹林夜的宁静顿然有了活力和生机。而我,静静地看着朋友们在我的房间里调皮地打着极度不认真的牌,恣意地说笑,疯狂地抢牌,忘我地吃着大包小包的美食,再看窗外竹影舞动,想象着窗外竹笋拔节的声音,心中荡漾着一种由浅至深的喜悦:以随意的方式穿越平静,用热闹的姿态吵醒甜甜入睡的竹林,让它们眼看着我们在夜宁静的呼吸中欢跃起来。
将近十二点时,有朋友的手机忽然响起,原来是他学校里的一位学生跟家长赌气离家,老师和家长齐心协力找到了,报平安。朋友们手中的牌都不自觉地放了下来,我们纷纷感叹起来,就当今的学生思想教育、教育体制、教育困惑,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起来,大家再也没有刚才打牌的兴致。于是,我们的话题又回到了学校,我看见了他们刚才快乐的表情都凝成了一份深情的担忧。屋内谈话的声音变得轻柔起来,凝视着窗外的成片竹林,我的心海,又翻涌起竹的写照:“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想到朋友们在三尺讲坛上的默默奉献,他们的每一个步履,都那么的充实而质朴,他们如竹子般,不与鲜花争春,只在四季里真实地显翠,他们以竹一样正直高雅的情怀,默默地培育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美好的秉性,正是他们,才得以竹子更翠,竹海更茂。
夜深了,朋友散去,夜又恢复了安静。写意的屋子又剩我一人,这时才感觉到倦意已经涌现。再次趴在床头上,透过窗子看竹子倚在近在咫尺的绥江中眨着迷离的眼睛,闻着江边拂来夜的气息,凝望着竹子翻动着春韵,我听到了美妙的天籁之音。
此刻,也许同行的友人已在竹海飘逸的夜里安静入睡。他们都太累了,每天都在平凡的岗位上耕耘的他们,真的需要这么酣睡的夜晚。
今夜,就让我们都静心地与“岁寒三友”的竹君子为伴,用心去品味这竹海之中竹枝书写出来的神韵,让青翠欲滴的竹叶衔着这个留下我们笑声的夜晚,交给我们永恒的记忆。
在竹海深处,让我们的梦境跟足迹一同飞扬……
属于孩子的诗意
文/徐志会
初春,料峭的寒意伴着淅淅沥沥的春雨飘洒在大街小巷。我冒着风雨,骑电动车带孩子回家。途经卧龙大桥,坐在电动车上的女儿因为调皮把头伸出雨披之外,叽叽喳喳地跟我讲述着班级趣事。突然,女儿望着周围惊奇地说:“妈妈,喝了这场雨,白河就不渴了!”听了女儿的话,我忽然心头一震。作为成年人的我,行走在凄风冷雨之中,心头除了小心地注意行驶安全,剩下的就是抱怨这糟糕的天气了,哪里还有心境去体会白河的感受?而作为孩子的女儿,心中却有着自己的诗意天地,这不得不让我重新审视我的孩子,继而联想到了我的学生。
我曾经听过许多老师的公开课,自己也讲了很多的语文课,有时我也在深思:面对一篇篇文辞优美,寓意深远的文章,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把孩子圈定在自己设置的小圈子里分析、领悟,如果有个别学生的思维游离于老师设置的主线之外,就要立马把他拉回老师设置的思路之中,久而久之,课文外的声音越来越少,孩子们仿佛也变得特别听话了。可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却越来越少。孩子们心中诗意的天地哪里去了?孩子们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哪里去了?我想到了我们班的那个小男孩,每次讲课文,他总是侃侃而谈,陈述着自己的见解,不同于他人的声音回荡在教室中。为此,在语文考试中,他的阅读题总是失分最少。我此时明白了,那是因为他的心中有自己的诗意天地,并且他让这份诗意尽情地挥洒出来了。
作为老师的我们,肩负着育人的天职,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智者,不是人云亦云的庸者。我们要给孩子一方原野,让他们尽情驰骋,给他们一方知识的宝藏,让他们尽情挖掘。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
我想,今后我要在课堂上挖掘孩子们心中的诗意之花,并让它们尽情绽放……
醉春风,醉不过诗意
文/卜水
曾以为岁月嫣然,来日方长,当到达的时候,才知道只是一片苍白和漠然,曾想过要清醒过,但是又被现实弄得流离失所。曾经的已路过,未来的路总有继续下去的理由。
多年后,我仍记得,我们互相鼓励、打气,一起讨论文字,读书品茗的日子,那时阳光正好,春风为伴,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读着这样怡心的诗句,心便在一瞬间安然了,风在门外,我在室内,一个人对着文字说话,那些阑珊处的温暖,那些清寒处的伤感,也只有文字记得。生命里,有些人注定是为了分离才相遇。时光远去,唯一能陪到你走到终点的,只有自己杏花落满头。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
春风吹乱了我的头发,也吹乱了我的心,捧一杯新茶尝尝自然的味道。点燃一支烟,拾起一本书。将自己安放在文字中,不骄躁,不悲不喜,万般柔情,倾注于文字。笔下一程山水,伤感了谁的心田?
一个执迷于文字的俗客,坐在流年的尽头,岁月催老了年华,沧桑渐现了白发。那一世的碎念飘零消散,那一世的期盼不如人愿。繁花落尽梦一场。若能,独揽今夜的月夜,是否可以,坐在流云的肩上,让百转千回的落寞穿越时光的轮回,细数那一夕婉伤的旧情。
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在《新世相》里看到村上春树的这句话,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太符合自己当下的一个状态。从入冬开始,就期盼一场漫天大雪。湮灭过去,也湮灭回忆。后来雪终于下了,整个小城变成一幅水墨画,我沿着长长的河堤,看天地间一片银白世界,那一天,我入了画。
你不必急着成熟,看清是需要时间的,就让时间带领你一点一滴地掌握看清的方法,看清了所以看轻了。也许这个过程会有些漫长,有些痛苦,但你一定能熬过去的。愿你能在时光中慢慢成为一个干净又洒脱的人,做到不记往事,不念故人,专心向前看。
在世一场,讲情重义,走进淡泊,让心平和,曲径通幽,宁静致远。身处凡尘,心系桃源,宁静淡泊是内心超脱尘事的豁达。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诗意故乡
文/张振萍 汤松波
1
山清水秀的“林中之城”——郴州,是我的故乡。
今日的郴州,在园林中舞蹈,一年四季都是绿的。
树是绿的,水是甜的,人们的笑脸是灿烂的。从城里到乡下,只隔着一道绿。绿,是郴州的一道靓丽名片。
清新的空气对于故乡城里人来说,是可以当饭吃当酒喝的。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晴雨,无论白天黑夜,人无所不呼吸。今日的郴州,让故乡人的日子过得亮堂起来。
2
故乡变了,变得更美了。
郴州的山更绿,水更清,街更宽,楼更多,城市更整洁了。
她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新楼都充满水分、营养和情感,像风儿一样轻轻拂动游子的心。
这是一种柔软的幸福。无论身在何地,故乡是绝不会伤害我嫉妒我抛弃我的。
你看那故乡的绿啊,延绵数百里,可谓美不胜收。风一吹,园林沙沙作响,在这城里弹奏的乐曲,应该是天籁了。云在听,鸟在听,日在听,月在听,城市自己在听,我也在听。听着听着,蘑菇伞下的童话便复活了,听着听着,我便在这园林的音乐盛宴里迷醉了。
3
在游子的心里,故乡是一本厚厚的诗集,封面肯定是万亩绽放的园林花海。
一页页打开之后,每一树,每一枝,每一朵都是意味深长的诗,耐人寻味的诗,向阳的不自满,背阴的不气馁。面对奔放、热烈、娇羞的花朵浸染的城市,那种美,叹为观止,那种城中小游园的温馨,震撼心灵。如果不是亲身体会,如果你要对外人轻轻说起,一个梦,是不足以把她的美和爱恋说个遍的。
在郴城里徜徉,脆脆的鸟鸣偶尔会凌空落下,栖在枝头。我想,你尽可能要走得慢些,再慢些,尽可能将心与诗意郴州贴得近些,更近些,张开心肺畅饮空气,把自己完全浸润在这如诗如画的氛围里。
4
身在异乡多年,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便会想起故乡。想那清清的东江水,想那神奇的飞天山,想那郁郁葱葱的王仙岭,更想那太阳出门就爬苏仙岭的动人情景……无限温情的记忆,时常会点燃我心中歌唱的火把!
我是故乡具有诗人气质的一个器官,虽游走他乡,但心底始终都保存着郴州柔软惊艳的月光。相思是疼痛的,但疼痛也会呼吸。呼吸来自胞衣,来自脐血,郴州是我的胞衣,郴州是我脐血相通的母亲。
蓬莱阁,那个诗意的月夜
文/陈文念
清代诗人徐人凤曾写过“蓬莱十大景”诗,其中有九景供白日所赏,唯有一景最适合夜间观赏,这便是“晚潮新月”——“纤阿回驭碧天低,罔象长驱雪浪齐。万叠晶光摇碎影,鲛人珠泪滴玻璃。”日出热烈,月升清幽。清夜登阁,于蓬莱阁上倚栏观海赏月,真的是别有情趣。
我更喜欢的则是,在月夜的晚上,不仅仅是在那弯弯初月的晚上,更有月圆如盘或者残月如钩的夜晚,走在蓬莱阁下,走在沙滩上,坐在礁石上,聆听那月与海的奏鸣,观看那月与海的共舞。
海,总是能给人无限的遐思。月圆是画,月缺是诗。那么,在蓬莱阁下看到夜空之月,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景致?
这是一个夏日的黄昏,海面平静,沙滩平坦,绵绵的一条海岸线,蜿蜒着伸向远方。渐暗的天空还带着夕阳的余辉,天边挂满了火烧云,几只小船的桅杆隐约可见,那是远航打鱼的船儿回来了。此刻,若有人把酒临风,端坐海边,弹一曲古筝《渔舟唱晚》,该是多么
的惬意啊。此刻,吟诵着曾在这里当过5天知守的东坡先生所写的那篇《登蓬莱阁记》,“登州蓬莱阁上,望海如镜面,与天相际,忽有如黑豆点者,郡人曰:海舶至矣。不一炊久,已至阁下”,又该是多么的悠然。
夜幕降临,身后的丹崖山陡峭而挺拔。浓浓的夜色把它与天相连的轮廓勾画得清清楚楚。喧闹了一天,它似乎已沉沉睡去。只有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海滩,拍打着礁石,传来“哗哗”的声音。偶尔可听到远处夜行的船传来几声汽笛声。这声音更增加了夜的静谧,更让人期待一轮圆月的升起。
坐在海边的礁石上看月亮升起。那是一轮圆圆的月,如明镜一般,周围点缀着几颗稀疏的星星。远处海天相接,那明月仿佛是经历了一番沐浴,刚从海水里跳出来,身上还带着晶莹的水珠,给人一种温润的感觉。“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好一派壮阔的景色。
轻风徐来,海面上轻波荡漾,那一轮映在水中的月便被扯成千丝万缕,在水中摇曳着,起伏着。海面上刹时间便有了千条万条的小金龙,又像是被月光掩住的星星落在了水里。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碰到礁石上,便漾起一朵朵水花,涌到沙滩上,便钻到沙里。
这千条万条的小金龙,从升起月亮的地方,一直伸到脚下。像什么?像是一条登天的路,由此走上去,便可以融在月中,听嫦娥歌一曲。
此时,真可以好好吟上一诗。最好的诗,莫过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了。此时,真的可以听上一曲。最好的曲子,也莫过于《春江花月夜》。这样走在海边的沙滩上,这样望着天上的圆月,心中的《春江花月夜》依然在回响着。眼前的情景幻作了江南:醉人的明月,滟滟的湖水,那洁净的天空,那汀上的白沙,岸边憩息的飞鸟……
这海边的月,这海边的夜,直让人走进唐宋华章所绘就的一幅画卷中。千百年来的情怀,都在这一轮明月中,千百年来的情怀,都一起随这一轮月涌到心中。千年共一月,千里共一月。一处明月,两处相望。两处情思,都凝一月。今夕何夕,总有心曲为声,千里共婵娟。
这海边的月,在水里摇曳。我的心也随着一起摇荡。有人说比海洋广阔的是人的心胸。那么,在我的心中,也应该有一片海在摇荡,也应该有一轮月升起。身边的月是我时时忘不了的景,心中的月是我难以割舍的情。
夜深了,天上的月依然在望着我笑,我依然在凝望着天上的月。
远处一声飞鸥惊鸣,更觉夜浓月沉;耳边一声汽笛响过,更觉海天无际。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披着一身月光,慢慢往回走,我知道那是你的目光在送着我。不绝如缕的真情,洒落在小路上,洒落在心上,情韵袅袅,摇曳多姿,让我心醉,让我神迷。
明月,是梦的伴舞。有明月,便有好梦。
明月,是心的拂尘。有明月,便有宁静。
这蓬莱阁下的夏夜,该让我有怎样的一种温馨的情怀,时时把你想起?
让心灵在诗意中憩息
青白的卵石如玉温润,霞光撒下粼粼的一池繁星,是太阳爬出了被窝。依偎在处生的新草中,嗅泥土淡淡的气息糅了江水的凉意;与一望无垠的碧蓝色的镜子对面,看镜中白云闲适的影子漫过;摊开双手,任风扬起衣袖,仿佛就抱住了天,和天宇下的一切。静静的,恍惚了岁月,这是大自然的诗意送来的安然的惬意。
隐隐的似乎缈远的黄沙中胡琴叠叠荡荡的回响,若即若离一缕浅浅的凄抑,恍如离别之际喜忧相合的幽幽的叹息。爬一缕幽怨,几多沧桑;是天涯一骑断肠人,夕辉下只单的影子逝去远方;是梅影中缠缠绵绵的月光,流过轻罗小扇,深深几许庭廊;是暗淡的雕栏下劈劈啪啪的灯花,调了浓浓的孤独,浅浅的凉意;是珠落玉盘,是小溪的欢唱,是清越的鸟语,是马儿的嘶啸。轻轻合上双眸,看不到凝动的丝弦与如藕的指间;没有黑白链跳跃的影子,没有十指纷飞的缭乱。漫过勾心斗角;漫过算计权谋,你如同听着悠远的钟声中虔诚的佛语,于静谧中空灵到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的超然的境界,这是音乐的诗意为你插上双翅,飞到那超脱烦恼的远世。
“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一场宿醉。醒来的;天依旧清亮,风仍然分明,而光阴的两岸,终究无法以一苇航之,心点灵犀。”字字句句,声声韵韵,文字满满蘸着最丰富的诗意,沐浴欢乐,沐浴幸福,沐浴清新甚至沐浴忧愁,沐浴泪水,沐浴伤悲。它是一处美丽的寄托,不仅仅是短暂的忘却逃避,你会收获云破天开的释然,天朗气清的臻境。
其实“沙上并禽池上暝”。何尝有不是一幅淡雅的自然的画卷?跌宕的音符中你也会听得到“花自飘零水自流”,听得到落叶如蝶纷纷而下的唯美画面;《高山流水》亦未尝不是一幅浓勾淡染的水墨写意。乐中有景,景中有文;文字为乐符添了鲜活,乐曲奏成了绝美的画镜。它们都有诗意的元神,只是用不同的材质拼接成不同的美丽。
诗意不过是灵魂深处的一根琴弦。静下心来,就能倾听到灵魂的声音。花开花落是山的诗意,潮起潮平是海的诗意,每一处细微都有诗意的风景,把你的心放在其中,一切疲惫喧嚣便都化为了梦中那一抹甜美的笑意。
诗意清明四月天
清明既是一个节气,又是我国古老的节日。在清明时节,捧读古典诗词,别有一番风味。
祭扫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唐宋时期就已盛行。“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在《寒食野望吟》中,白居易将人们上山扫墓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高翥的《清明》,流淌着哀婉的悲情和忧伤的基调,尤其是“白蝴蝶”与“红杜鹃”的鲜明对比,读来令人唏嘘。
年年扫墓依旧,然而扫墓人却不尽相同。宋代诗人胡时中在《清明行》中写道:“忆昔父母康健时,清明携我上丘垅。如今清明我独来,却将小儿拜先冢。”昔日父母带他一起上坟,如今父母双亡,他带小儿来祭扫父母的墓,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感叹生命的无常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缺憾。
清明节,在每个人的眼里,各有不同的风景。高翥面对世态炎凉,在《清明日对酒》中感叹世人的冷漠虚伪:“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张继在《阊门即事》中叹曰:“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面对农夫被征、田地荒芜及社会萧条景象,诗人心中充满了愤懑和惆怅。“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新火,点作孤灯照洞房。”唐代权德舆新婚燕尔远行,远在家乡的妻子独添祭火,独守空房,那种挂念之切和相思之苦溢于纸上。“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南宋的张炎,清明时节客居他乡,听见雨声,无心赏花,折一枝杨柳却无门可插,细细读来,漂泊天涯的惆怅和伤感令人潸然泪下。
清明时节,万物勃发,满目春光,是外出踏青的大好时光。“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捧读欧阳修的《采桑子》,清明时节人们在西湖赏花春游的喧闹图景,如一幕幕电影镜头,在眼前切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代吴惟信向我们绘声绘色地摹画出人们纵情欢乐的游春景象;北宋诗人张先的“芳草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又细腻传神地向我们展示了踏青赏春、流连忘返的情景。是呀,四月里春光明媚,谁舍得辜负呢?
除了踏青,放风筝、拔河、荡秋千,都是清明时节的习俗和雅趣。“夜静弦音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唐代高骈的《风筝》,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当时风筝竞放的图景。“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巧样,一行飞上碧云端。”清代潘荣陛的《竹枝词》,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京城风筝放飞的盛况。唐代张说的“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争更上筹。”向我们展开长绳紧绷、鼓点频击的拔河画卷。而细读杜甫的《清明》“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再读唐代王建的“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将带你走进盛唐,与那些扎头巾、戴花环的少男少女荡起秋千。
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是一幅清明的画卷。徜徉在隽永的古诗词里,感受诗意的清明,心里会有说不出的惬意和轻松。
诗意地栖居在文字里
文/紫衣飘飘
喜欢,在深夜,写下一行行文字。一个字,是一朵莲花。一行字,是一池清莲。一瓣瓣,一叶叶,在心的深处摇曳,优雅、淡美、洁净、孤独。
常常,怀着虔诚的心,小心翼翼地写下文字。惟恐,我的笔会玷污月下的清莲。
从小是个孤独的孩子。孤独地赏春、苦夏、悲秋、叹冬。做梦,也是一片孤独。梦中总有高高的悬崖、黑暗的深渊。魂悸魄动,恍惊起。把头埋在黑暗里,不哭,也不闹。窗外,几更风雨几声秋。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喜欢文字,痴迷于撇、捺、点、横、竖、折、弯、勾构建的世界。一个小女孩的孤独,在淡淡的墨香中释放,成风、成云、成流岚,成雾霭,成素笺上一行行的美丽。
年长,更加痴迷。
十五岁,经历一场惊天动地的单恋。表面波澜不惊,内心翻江倒海。依然不说一句话,我是个太沉默的孩子,已经不习惯用话语与泪水表达思想。笔下,摇曳着春天的风,婷婷,袅袅,却只将暖意拂给自己。没有人知道。于是,那风,也渐渐拂成冰冷的冬。
十八岁,笔下的紫色花朵,一朵朵,开满整整一个本子。终于凋谢了,凋谢得沧海桑田,无人知晓。
上大学,听从心的召唤,选中文系。花前月下,莺莺燕燕,似乎都与我无关。校报室成为我的家。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窗外,一层层月色,一首首吉它曲。室内,一缕缕思绪,一堆堆报纸。累了,以报纸为枕,在淡淡的油墨香气中小憩。没有梦,也没有泪。任文字在空中凝成霜,凝成雪,开成莲花,冷而清。
毕业。漂泊辗转。人来人往。忘记了哪年月下采莲香盈袖,忘记了哪年山中寻桂蕊满头,忘记了哪年折柳相送泪涟涟,忘记了哪年黄沙漫漫硝烟起。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唯有文字,在笔下绽放,即便在战火纷纷的巴基斯坦,依然开得洁净。
一个孩子的孤独,盛开成莲,也将盛开一生。
世界可以背叛我,文字却不会。
质本洁还洁去。唯愿,百年之后,将我的骨灰与诗篇撒在江中。从此,我将诗意地栖居在文字里。
诗意的栖居
文/王茂平
我一直以来都习惯于纸上阅读,而网络阅读往往是走马观花,一瞥而过;一是因为视力关系,二是因为对网络文学存有偏见:认为网络文学鱼龙混杂,难登大雅之堂。殊不知,此见谬矣。读了赖晓妍和李梅在茂名教育作家网的近作,方知网络文学也不乏佳作,本地姜也辣。
李梅作为70后,曾经的高州师范青年文学社社长,《画沙》主编。当了教师后,仍对文学痴心不改,笔耕不辍,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她的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她为文学的多面手,各种体裁她都拿得起放得下。可我最为看好的当数她的散文作品。
当今评论家陈希说:“诗歌是青春的艺术,诉诸激情;小说是老年的艺术,立足经验;而散文,是中年的艺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形式,需要功力。”李梅的散文,我以为,其“功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境界之高美,二是情感之丰沛,三是描写之细腻。
古人为文讲究立意。明代哲学家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可见立意是多么的重要。不过立意有高下之分,有深浅之别。纵观李梅的散文作品,大多立意高远,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发愤图强、行善积德的导向与启迪。如《悠悠此心》其立意为“总有一种花开,需要耐心等待”;《暖暖的杜鹃花》表达了对自强不息,生命顽强精神的礼赞;《亲近大地》,那是做人应像大地一样真诚以待……
教书育人的工作可谓繁重、单调、忙碌而又责任重大,这是今人所公认的;但李梅却把它视作一种崇高,一种享受,而她的一篇散文题目命名为“享受肩上的责任”。把“承担”或“担当”这个动词谓语改为“享受”。如此稍作改动,可见头颅,可见心灵。她于《快乐的教书匠》一文中如是说:“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师,职位可以平凡,但工作不能平凡,生活可以平凡,但生命不能平凡。也许……我今生做不了教育大家,但我可以做一名出色的教书匠。快乐教书,快乐育人,同样可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她绝对不同近日一些人,他们为人为文,为了吸引读者,为了牟取私利,不惜出卖人格、出卖灵魂,而写一些凶杀暴力或风花雪月、卿卿我我等色情的东西,引人走向歧途,走向邪道。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最终为人们所不齿。
白居易在《与元九诗》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诗如此,文不亦如是乎?我以为。今人黄承基说:“人生是诗意的人生,精神生活应以人的情感为出发点。”李梅作为一位纤弱女子,生在红旗下,泡在甜水里,爱情甜蜜,孩子乖巧,工作出色,想来她的人生必定是诗意的,因为在她的笔下,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快乐的。请看《亲近大地》一文,她把农民的春种秋收,看作是一件乐事,一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境界。插秧本是一项极其艰辛的劳作,可在她的记忆里却是如此的欢快:
“脱下鞋子,卷起裤管,再一次踏进这软滑的水田里。左手持秧,右手分枝,俯视大地,轻轻地把秧苗插进松软的黑土地里。水波荡漾,淤泥飞溅,脸上身上,到处是星星点点、班班驳驳。步子一进一退,身子一俯一仰,一行行嫩嫩的秧苗整齐地在微风中笑意盈盈……”
插秧劳作中步子的进退,身子的俯仰,秧苗之笑意盈盈,字里行间无不洋溢出欢快之情,给人一种美的陶醉和享受。
李梅的散文有一种女性柔美而又兼具灵性的诗歌气质,不管是写景状物,还是咏物抒情都有细腻的情怀,娓娓道来,温文尔雅,给人一种阅读的快感。《暖暖的杜鹃花》、《大叶榕的春天》、《亲近大地》、《春天在我们手中》等篇什,字里行间都流动着涓涓的情感。尤其是《大叶榕的春天》,不信,请让我信手拈来些些文字:
“东风是位温婉的女子,有水汪汪的明眸,带着海洋的湿润与温暖,吹开了春的大门。太阳是位热情而冲动的小伙子,洋洋洒洒地倾泻着自己的全部光和热,大地顿时暖和起来。大叶榕好像也感受到春的召唤,光秃秃的褐黝黝的枝干上爆出无数的‘小痘痘’,好像小孩子身上的痱子,淡淡的粉红。摸一摸,软软的,暖暖的,丝毫没有突兀的感觉。”
作品写大叶榕沐浴着春风春雨,由无数的“小痘痘”蔓生成众多的“大痘痘”,由形容枯槁的老妇人嬗变成婀娜多姿的美少女。看得出,作者对东风,对太阳,对大叶榕是情意绵绵的,一如新郎揭开新娘的红盖头,喜爱、赞赏、呵护之情跃然纸上。这些细腻传神的描写充分地体现了李梅散文情感丰沛的艺术色彩。
李梅散文艺术色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所谓的直抒胸臆就是在写人叙事过程中感情的喷发,不能为作者所控制。不过李梅对此节而有制,点到即止,可谓抒之有度。如《暖暖的杜鹃花》写孩子课间开开心心地赏花,吱吱喳喳地议论,作者不禁喟然长叹:“开花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呀!”这不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吗?毫无造作,毫无矫饰,毛茸茸的看得见摸得着。这样的抒情往往可收到以少胜多、引发读者共鸣的艺术效果。所谓的间接抒情,就是寓抒情于叙述、议论、描写之中。而李梅散文中的喜怒哀乐,大多是融化在细腻的描写中的,它脉脉的不落痕迹,可谓抒之有道。如《大叶榕的春天》和《暖暖的杜鹃花》这两篇抒情散文,对大叶榕迎春勃发和杜鹃花凌寒怒放生动传神的描写,作者对它们的赞叹及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李梅散文的功力,不独体现在境界之高美及情感之丰沛,更体现在描写之细腻的层面上。不少人描写,往往流于空洞,落于俗套,人云亦云,缺乏新意。而李梅散文中的写景状物,形象生动,细腻传神,这无疑得益于其驾驭文字的功力,更得益于其治学的严谨,平时留心生活,专注于对人和事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做到言必已出,出必生色。因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嘛。如文字中对大叶榕春来发枝前后一系列的描写,包括由爆出的小痘痘进而变成大痘痘,“痘痘越长越大”,由“粉红色”变成“深红色”,由“蕾苞”绽放成嫩芽等描写都是客观的,也是细腻而传神的。其中把“小痘痘”比作夏日孩子身上的“痱子”,把越来越长的“蕾苞”比作“子弹”,比作“手指”,比作“小火箭”,多么的新颖,多么的恰当,多么的传神!这确乎李梅的独家产品!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李梅的写景状物善于调动各种感觉器官,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于一身。所写之景,所描之物,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因篇幅所限,这里就不赘述了。
不过,李梅的散文作品也有不尽人意处。一是题材狭窄些,清一色的有关校园和乡村内容的作品。这也许与作者的“三点一线”、足不出户的职业有关。二是某些篇什境与意未尽融合,即便《大叶榕的春天》也白璧微瑕,试想大叶榕这种落叶乔木,不表其懂进退或以退为进的主题却要写成根深才能叶茂,不亦有穿凿牵强或舍大求小之嫌乎?好在李梅还年轻,创作来日方长,若能扬长避短,锐意进取,一定能在缪斯中玩出名堂来,这名堂不是小名堂,或许能堂堂皇皇。我拭目以待着。
二月,充满着诗意
文/123456梦家园
夜,静谧极了。一弯明月,荡开了天边的乌云。沿着弯弯的月船,落下了清冷的月色,柔柔的光波,在春夜中荡漾。一片,一片,又一片的月光,就像春天的柔波,清浅了季节的窗棂。夜已阑珊,人们进入了梦乡。独守春夜的一隅,静享书香的韵味,岂不快哉。临窗而坐,奶黄色的窗纱,垂落于地,和着柔暖和谐的灯光,尽显书房的雅致和恬淡。手执一卷诗文,慢慢的品,轻轻的读,一字一句,都有其不同的寓意。
虽然月光还没落在我身上,可露台的茉莉花却笑了,她笑得那么天真,笑得那么灿烂。月色向茉莉微语道:“把我永久地留在你的心里吧”,茉莉听了心花怒放,瞬间晶莹剔透,美不胜收。轻轻推窗远眺,发现院里的小花开了,星星点点的,很多,很多,不知是春的眼睛还是天上的繁星?心中有点纳闷。瞧啊,院东边的柳树长出了嫩芽,这微思,是嫩叶的簌簌之声呀,它在我的心里欢悦地微语着,欢笑着,非常稚嫩。
呵,真不知这是春天的音符,还是流光的蓓蕾初绽?忽然,一阵春风咋起,跟着一排细沙,不停旋转;它拂过附近的小溪,又沿着小斜坡不断延伸;哗哗啦啦的溪流声,在风中隐隐作响;它在寻思,是春天的歌美还是我的旋律美?紧接着,春风又经过多面庭院里的一排排翠竹,那月光下的凤尾竹,是否也想撩发二月春的禅意?啊,小溪淌水,竹柳娇媚,鲜花怒放,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万象更新,春意黯然的新气象吧。
很喜欢贺知章的一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还有韩愈的一首诗:“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多么美的唐诗,从远古穿越而来,向我们渲染了初春的唯美意境和曼妙;真的非常惬意。这或许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诗意好像悦耳婉转的音乐,有同亲人归来的心动,有似花开时的旖旎’。
二月春,是幸福而甜蜜的。游子归故里,亲人阖家欢乐,老友旧地重逢,米酒一杯,祝福满满;多少幸福,多少舒心,多少温存。静静地坐在初春的舒肩,聆听故乡的月流之声,有作诗的灵感。二月,是多种节日叠加的二月,她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唯美意境,写进人生的梦里,爱里,旅途里;让睁眼看着玫瑰花的人,也看看它的刺。人生如梦,多少人,忙不完的旧情,续不完的梦?
多少人,快刀难断藕丝情?或许,那缠绵悱恻的一缕缕情丝,就像藕丝织缆绳一样,拴住日光和月影,拴住亲人的目光和笑脸。风吹过树林,叶声窸窸窣窣。仿佛有人在风中低语,爱字太重了。月色未老,洒满一地的,依然是淡雅清新,柔情似水。一首拜伦的诗在心中徜徉:“那温柔的秘密深藏在我的心底,永远孤寂,永远见不到光明;你的心呼唤,我心潮才会涌起,一阵战栗,复归于原先的寂静”。
一首很柔的诗,点缀着夜的静谧。在人生的旅途中,不知是岁月惊心,还是岁月静好?但愿,人们把人生琴弦都已调的谐和时,春天的纤纤玉指,倾情演绎时光的浪漫诗章;那一丝一弦,一弹一奏,都可以发出爱的乐声来。青春是神秘且炽热的,凡我们在那年岁起身追寻,衷心赞叹之事,皆会成为一生所珍藏。二月的春,多像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披上季节的霓裳,穿过落落夜雾的轻纱,用涓涓的细语,诉说春的曼妙旖旎。
啊,多情的春姑娘,你的眼里,有海一样的烟波蓝,时时透进我的心坎,让我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你的纯朴,如湖水之碧,表现出你的真理之深邃。时光如流水,永远都是奔池而隽远的。才觉雪花浪漫,银装素裹;却已春暖花开,山色空朦。人啊,才知英俊少年,转身白发苍颜。亲爱的朋友,不要感叹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让我们更加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努力向前吧。
诗意的月亮
文/静福山人
中秋的月亮,是诗意的月亮。看月亮思故乡,月亮总是寄托着浓浓的乡愁。从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台湾诗人彭邦桢《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从古至今,诗人们对家乡故土的情怀一脉相承。中秋佳节,凝聚了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特有的情感。
中秋的月亮也寄寓着我们与亲人团聚的美好愿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春节、中秋,每逢节日中国人都盼望着亲人团聚。
每年,清远的诗人们都会以“诗会”的方式喜迎中秋,这种诗歌的相约相聚,就是一种美好的缘份。中国有月亮城美誉的有西昌和扬州,我觉得清远也是一座月亮城,山清水秀月更美,清远出诗人,诗人们关于月亮的诗歌让清远的月色更美,赋予了诗意内涵。以诗会的方式迎中秋,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情回顾,也是对我们的节日一一中秋的诗意诠释,衷心祝愿各位诗人中秋快乐、花好月圆、诗意长在!
值此中秋,也以一首小诗寄寓内心所感和对故乡的遥思……
还是一个月亮
因为一件心事
而盈满
为了一个人
而消瘦
三十年前是故乡
三千里外叫异乡
月亮,还是一个月亮
今夜,城市里的风
没有你的消息
就用一杆竹子作笔
蘸着浅浅月色
写满秋字
今夜的月亮
从楼顶云层中张望
我好像又看见你
看见一张童年的脸
做一株诗意的荷
文/钟芳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炎炎盛夏,正是荷花竟相绽放的时节。江河湖泊、荷塘溪流随处可见荷花喧闹而又袅娜地开着,水波潋滟之上,碧绿的荷叶铺天盖地,粉的、白的、黄的、红的荷花像一只只纤纤玉手撒在绿波瀚海上,星星点点,闪烁着钻石般的晶莹光芒。微风拂面,幽香袭人,撩拨起你心底柔情的诗心,或浅唱,或低吟,或沉思,在不知不觉中享受那神魂飞扬的陶醉。
荷花,又名莲花,菡萏、芙蓉,花朵艳丽,碧叶翠盖,高贵典雅,她的美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赞赏。古往今来咏荷的诗文比比皆是。《诗经》里就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吟咏;《汉乐府》中亦有:“江南可采莲,荷叶何田田”的记载。屈原在《离骚》中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莲叶裁成上衣,用荷花剪成下裳,对荷花的喜爱简直到了愿与之融为一体的程度。
诗人李白因钟情荷花,自号青莲居士,常以荷花来表达爱情。他在《折荷有赠》一诗中写道:“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在诗中诗人折一瓣莲叶,茎儿竟丝丝缕缕牵扯着不愿分开,莲在诗人的眼里恍若一位婷婷袅袅的绝世佳人,是那么的重情重意,相思的凄美,爱情的纯真,让人心驰神往,遐思翩翩。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正在荷塘中采莲姑娘的一首诗,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展现人们眼前的是荷叶与罗裙,一色碧绿,人面红莲,相互辉映,让人分不清哪是莲花,哪是采莲女,俨然一幅生动优美的荷花与美女相互辉映的采莲图画。
而最脍炙人口的当数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浩瀚的莲叶与水天相接,绿得一望无际,而千朵万朵荷花,在旭日朝霞映照下显得分外绚烂耀眼,这样的美景,不仅醉了诗人,更醉了在诗中赏荷的我们,遂成千古绝唱。他的另外一首《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更被世人喜爱传颂,诗人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充满了大自然的情调,颇富哲思韵味。
宋人周敦颐独爱荷花,他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空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寥寥几句,言简意赅,抒写了荷花的姿色神韵:素雅纯净,冰清玉洁,表达了作者的凛然浩气,卓立世俗之上,俊逸高洁的品格,蕴含着一种千百年来人们所要追求的人生境界。而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把他妻子卓文君比作出水的芙蓉,则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千古佳话。
徜徉在诗词歌赋的古典里,古色古香地品赏荷花,总有一片清水芙蓉灼灼绽放的鲜花世界呈现我的眼前,脉脉的清香渗透五脏六腑,清爽洁净,温馨宜人,拂去尘埃,让心灵变得从容淡泊。如果可以的话,我也愿做一株荷,开出最灿烂绚丽的人生。
淡雅清秋
文/汪亭
季节更替,宛如一朵花的绽放,倏忽悄然。一夜北风,清秋便乘上节气的班车,匆匆赶回人间。
这淡雅的秋,来得轻,来得静,来得诗意。天高气爽,风烟俱净。
暮晚时分,行走在乡村,天空蔚蓝透彻,云霞涨红着脸,与夕阳携手。行行雁阵,徘徊南飞,频频回首着这块栖息的土地。一头老牛散步田间,啃着枯草。纯厚的鼻音,悠然地唱入每一寸泥土,唱入草间蟋蟀的脚下,唱入兰花的嫩蕊中。广袤的田野上,稻草堆如一座座矮小的茅屋,静默伫立着,守候收获的喜悦和安宁。
门前的池塘,夏荷逐渐衰败,枯残的荷叶,依附着一条泥沼中的老根,阵阵清风吹过,缓缓在水面摇摆。
庭院中,槐树叶仿佛按耐不住孤独,片片挣脱枝头,飘零到石径上,盖住搬食物的蚂蚁们。藏匿树梢的秋蝉,时而衰弱沙哑地啼唱;半夜挑灯,蛐蛐躲在窗口下伴奏,一两只蛾子飞进窗户,绕光起舞。黄菊是农舍的灯盏,点亮清晨。鸡窝里的笑声,此起彼伏,渗入墙角下的松土,惊醒了正在熟睡的斑蝥。
这些秋天的细节,乡村到处可见,从黎明一直上演到夜晚。我的母亲,一个农妇,轻而易举就可以深入秋天的心脏,抓一把稻草,将农家的日子点燃。
独自一人倚窗旁,仰望院子里高大的梧桐树,遥望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来,心中难免情思落寞。偷得浮生半日闲,索然,走出屋子,搬一张摇椅,坐到葡萄架下。捧一本闲书,泡上一碗香茗,细细品略,半醒半醉着;将清秋的凉意、味道,尝个够,吃个饱。
古今诗文,但凡秋的这部分,都写得最出色最有味。中国的文人诗客,对于秋,总怀有十分浓郁深沉的情感,能引出幽远、寂寥和悲凉的感触来。宋代婉约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寥寥数语,将满腹的愁绪,挥写得淋漓尽致。“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看着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心中伤感万千。
大多诗文中,秋还与乡愁紧密相连。诗圣杜甫的思乡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读来感人至深,让多少客居异地的人,望月兴叹,他乡断肠。 四季之中,被传诵最多,韵味最浓的,唯有这诗意盎然的清秋。漫步在这样的时节里,心无杂念,灵魂澄净。
初夏诗意浓
文/赵小越
立夏日夕,当轰隆隆的惊雷隔着厚厚的土墙传到耳朵里,村庄的老屋正准备着迎接清凉的洗礼。一窗夜雨,篱笆上缠绕的翠绿藤蔓欢唱高歌着,那是谁发出了阵阵叹息?
片刻的恍然之后,是心底软绵绵的疼。“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破晓时分,恰似一个春天都未曾听到的蝉鸣,此时微微震颤着响起。俗语有云:雨中知了叫,预报晴天到。翻箱倒箧地寻找夏衣,柜子里未穿的几件春衫在轻轻啜泣,还未拥抱春风,便如同失了宠的妃子,被打入冷宫里,只能等待光阴流转到下一个春和景明了。
阴翳树林下斑驳着筛漏的日光,晨风再无寒意,青石阡陌,春意阑珊。生命就在这短暂的一得一失中,完成了些许悲壮的成长。满地残红,一城飘絮,空气中弥漫着淡淡凄婉的诗意,想替化作春泥的杏花问一句:到底是谁将这美好的春光携去?
我于是开始时光之旅,回到历史深处去探寻……
王安国惆怅地说,满地残红官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也许是夏雨将春赶了去。
李清照衔杯念道,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许是春色太美,人心太苦,春便动了恻隐之心,悄然离去了吧。
崔护深沉地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呆呆地看着花木扶疏、枝条掩映的门户。他靠着土墙缓缓落坐,将脸深深埋进臂弯。是不是多情桃花看到此景心碎不已,也跟着美人同去?
黄庭坚问黄鹂,春无踪迹谁知?令黄鹂也头痛不已。
苦苦思索不得,偶然瞥到屋后那棵龙须柳已郁郁葱葱,长长的叶子深成翠绿,再不似初春的浅黄了。我恍然一惊,春何曾离去?它只是化了浓妆,换了新衣,改了名字罢了。
夏的真面,其实是春。又或者,夏只是春的繁华梦境。
无需过分伤春,只需活在当夏便好。就像桃花是木槿的前世,茉莉是梨花的今生。落下一瓣,枝头上又生出一瓣。
熏风南来,连暖日都不舍得离开,日子愈发漫长,初夏已敞开温热的胸怀,把开得最雅致的那朵莲拥揽入怀。秋扇熬了一个春秋,终又得宠了,春衫就慢慢熬吧。日子,也要按部就班地过下去,就像夏天里樱桃一定会红,蚯蚓一定要晒晒日光充实阳气,王瓜藤蔓一定会长满整个篱笆。我的伤春愁绪也好了大半。我倚靠在床头,闭上双眸,想象自己正徜徉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做一名放牧女子,赶着初夏里的所有时光,留在春的梦境里。
杨花飘落春将尽
文/王纯
春与夏之间,有一场浩大的交接仪式——舞一场铺天盖地的杨花,天与地完成一种神秘的对话。于是,杨花落尽,春去夏回。
季节的过渡,常常以这样纷纷扬扬的形式,带着热烈宣告的色彩。暮春的杨花,晚秋的落叶,初冬的飞雪……都是热闹盛大的,好像是用来烘托气氛。自此,一个崭新的阶段应运而生,大自然开始又一季轮回。大自然总有许多隐秘的物语,散落在自然深处。
杨花漫天,是一首飞翔的诗,是一支飘零的曲。“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花,即柳絮,在诗词中常常喻指游子。游子浪迹天涯,却不能四海为家。只因为,有个人在声声问:归不归?归不归?昔日,杨柳岸晓风轻拂,一位红妆伊人,曾与他执手相看,折柳相约。来年,风吹杨花,他随杨花回。杨花,是一种诗意的约定。
风里杨花年年飞,梦中离人岁岁回。人走在飞扬的杨花中,心禁不住被舞得诗意绵绵。风是软的,杨花也是软的,暖风熏得人欲醉,直把杨花作雪花。来一场浪漫“雪”中行吧!千朵万朵,飘飘洒洒,起起落落。不由得仰起头,伸出手,去迎接杨花。这些白色的小精灵,是哪一位仙人,轻启纤指,一朵一朵点化出来的?杨花,轻盈、洁白,鸟羽一样滑过脸颊,柔软,有细腻的质地,仿佛温煦的耳语。杨花落成一片,蓬松松的棉花糖一般,远远望去,染一片洁白。
街头,有孩子们在追着杨花跑。追到了,握到手心里,再小心翼翼打开双手,一脸欣喜。然后,小嘴一嘟,呼地把杨花吹飞,又去追。我以为,追逐是孩子们最富天性的姿态,那是春芽沐着雨露的姿态,无比喜悦,释放出最单纯的梦。农家的孩子,在无边的田野里追蝴蝶,追蜻蜓,把童年追得海阔天空。城市里,少有蝴蝶和蜻蜓,还好,有杨花可追,孩子们的天空不寂寞。
杨花淡淡,春装浅浅。杨花飞扬的日子,不要拒绝这些素色花朵的美丽邀约,走到春风里,任它们飞到脸上,毛茸茸地与你肌肤相亲。不要担心它扑过来扰你,它那么小小的,软软的,还能把你怎样呢?
有人不喜欢杨花,不喜欢它散散漫漫的样子。我倒觉得,它自由、随意,有蒲公英那种流浪歌手的气质,携一袖风尘,行走天涯,一路走,一路歌。
闲翻宋词,觉得苏轼也是爱杨花的。“杨花似雪”的句子就是出自他的笔下。他的一首杨花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写尽了杨花骨子里飘零的气息。仿佛,那轻舞飞扬的杨花,生来就是为了映衬人的一怀愁绪的。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几度飘零,颠沛流离,一路辗转,跌宕在岁月的来风里,却依然能够以飞翔的姿态起舞。人生的分分和和,仕途的起起落落,不过是繁花如梦,瞬息间灰飞烟灭。索性把酒酹江月,不问今夕是何夕。
杨花飘零无根,它最终的归宿在哪里?据说,杨花落水,化为浮萍。这样的说法,像一段传奇,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无根的飘萍,同样无法摆脱漂泊的宿命。化为浮萍,是杨花最诗意的结局。杨花,纵是飘零,纵是无根,也凄美如恋人的离别,一梦相思万里遥。
杨花,像一行承前启后的诗,轻巧转身,大自然进入下一个篇章。
杨花舞落,春天远了,夏天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