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大家散文

2023/01/05经典文章

大家散文(精选20篇)

乡村记忆……

文/古典蛐蛐

村子不大,住着几十户人家,东头熟油,西头能闻见香味。村子有城墙,早年用来挡土匪,如今墙已颓废,锯齿样的,供孩子们在上面嬉戏。村东有片树林,密密的,全是碗口大的椿树,夏时,知了在树上叫,一个叫了,别的也跟着叫,直叫的树下的孩子都噤了声,苦着脸,听那一树的喧闹。树林里有不少昆虫,花大姐数目最多,她们喜欢在树干上伏着,偶尔会展翅一飞,那花花的双翼,便在空中舞出了斑斓的色彩。花大姐飞不远,从这颗树飞到那颗树,大多数时间,都静静地伏在树干上,淘气的孩子们比赛着用瓶子捕捉,挤挤挨挨的,就装了一瓶子的得意。

村中有棵皂角树,浓浓的树荫,护着一大片清凉。老人说这树有几百年了,打记事起似乎就在这里。它属于村子的每户人家,但谁也不曾将它据为己有。于是,村子有了温暖祥和的一幕:谁家女人要去河边洗衣了,操一根竹竿,打下一两颗皂角,够自己用就可,谁也不会多打。那皂角树上,常年便有果实挂着,沉甸甸的,一如那朴实的民风。

村子小,人就格外亲近。东家做饭,油倒锅里发现没盐了,会隔着墙头问西家要。吃饭时,都喜欢端个老碗出来,且要拣高处蹲了,吃着谝着,一顿饭吃出了天南海北,吃出了额外的热闹。碟里的小菜是大家共享的,你正吃着,就有一只筷子伸过来,好吃时,媳妇自然得一番赞许;难吃时,当然就要受一点奚落,男人也不在意,嘻嘻哈哈的同大家一起快活。吃得快的也不紧着回家,把那空碗擎在手里,乐呵呵地听大家闲扯,直到最后一人吃完,媳妇们在院里喊了,才怏怏的各自散去。

村子有许多民谣,在那些苦焦的日子里帮人们打发光阴。比如孩子划破了手,老婆婆会抓一撮糖土捂住伤口,嘴里也一定会念念有词:面面土,贴膏药,大夫来了就好了。那被伤的小人儿,就像是被施了魔法,果然就安静了许多,痴痴地听婆婆为他唱歌谣,不一会又活蹦乱跳地淘去了。冬日里,老婆婆抱着孙子晒太阳,嘴里哼的又是另一首:爷爷婆,晒我来,我给你担水饮马来,马不喝,牛不喝,两个媳妇偷着喝。

流泪的牛

文/苹实

当香喷喷的牛排端上餐桌时,赵先生照例将它转到洪海生面前:“洪总,趁热,您先尝一块。”

洪海生微笑着将转桌 轻轻一转:“我不吃牛肉的,你们用,你们用。”

“这牛肉是进口的。据说都是两岁以内的子牛,肉挺鲜嫩呢。”赵先生解释道。

“我不是那意思。是我从小就不吃——我给大家说个故事吧。你们听了,就明白了。”

洪海生挟了块鱼头,慢慢嚼着,慢慢说道。

“小时候我家里很穷,五岁以前就吃过猪肉和鸡肉。五岁半的时候,村里准备杀一头牛过年,我父亲很高兴,这是多大的福利!我就跟着父亲去看杀牛。到了杀牛场上,你们猜猜,我看到了什么?

洪海生收起了微笑,声音很慢很沉:

“你们一定会说看到了准备杀牛的人,还有准备走向屠场的牛——我却不是,我看到的是我们熟悉的那条老黄牛正浑身颤抖,眼里流着大颗大颗的泪——它的四蹄被结结实实地绑着,只要小伙子们一使劲,它就会轰然倒地。

“我忽然觉得心里一阵揪心的刺痛,这牛在村里十几年了,犁田、犁地、推磨,攒下的牛粪又上到秧田藕田,最后了却要这样的待它。我再也看不下去,就怏怏地回了家。

“过年那天,一盆熟牛肉端上桌子时,我怎么也不敢动筷子。爸妈知道原因后,说我心太软,恐怕将来长大了跟人打交道要吃亏。

赵先生等一干人七嘴八舌道:“我们都知道洪总是大好人,跟洪总做生意,从来不吃亏,不料洪总从小心里就这么善——今后跟洪总打交道,我们多挣一分昧心钱也没良心!”

“言重了,言重了。大家快吃菜,吃菜。我的故事还没完呢。”洪海生复道。

大家静了下来,一齐望着他。

“高中毕业那年,考上大学没钱上,砸锅卖铁?铁值几个钱?幸亏我父亲早有存心,我上初中时,他就用一头肥猪换了一头小牛,小牛一身纯黑,六年多时间里,我天天牵它到田边路边吃草,天天背着背笼割草喂它,冬天为它铺干草,夏天为它清除寄生虫,洗得干干净净光光滑滑的。只要我一唤‘小黑子’,它就停了吃草看着我,只要说声‘小黑子回家’,它就四蹄如风跑到我前面,直奔屋场。

“说到这儿,大家肯定明白,这条牛是我父亲为我上大学准备的——嗨,大家怎么不动筷子?别光听我说话,把‘五脏庙’的事儿忘了。

“记得卖牛那天,‘小黑子’好像有预感似的,喂它再鲜嫩的草,不吃;喂它香油饼水,不喝;牵它出圈,不出。头向里,尾巴垂着,一动不动。

“我进去一看,‘小黑子’正默默流泪,那么大一张脸颊,全湿了——我抱着它的头,放声大哭起来。”

说到这里,洪海生声音低沉了下去,当年的情景,似乎又回到了眼前。

“我不是故意装善,也不是有意扫大家的兴。我不吃牛肉跟赵先生无关,也跟大家无关,全都是跟我个人的经历相关,这个心结,怕是永远也解不了的。”

赵先生问道:“洪总,那牛卖了?”

“卖了。我父亲卖的。卖到哪里,卖给了谁,我问过,但我父亲不说,他怕我伤心,怕我不顾远近去寻找——说来也有些可笑,我后来努力学习的动力,竟是因为我喂的‘小黑子’。”

桌上的牛排已经凉了,却很少有人动它。

顺势而变

文/刘兵

今年经济形势不好,我们都担心,往常节前搞得红红火火的福利会不会缩水。

可能听到了这方面的“民声”,局长在大会上婉转说了此事,大意是:现在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是企业,我们是事业单位,不受影响。局长特意把“事业”两个字说得很重。目前大局不容乐观,但福利还是要搞,具体由工会和行政实施,会顺势而变。大家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局长发了话,等于是给大家吃了“定心丸”,我们开始把目光暗自投向工会和行政科。可半个月了,局里还没动静。

那天,工会的老曹打电话通知各部门去领东西。虽然搞得很神秘,却让人失望——每人一张二百元“食博会”代购券。拿着券,大陈不满地说,还逛“食博会”呢?这二百元能买啥?看来,局长的表态有水分,大家对福利的期望值也有所降低。

没想到,仅过了一周,行政和工会像在攀比,今天带个话说让大家到某某果行领水果,明天又在批发市场现场发过年的干货、海鲜,甚至还有做菜用的佐料等。领福利的场地在悄然转移,直接进场进店了。

两部门给大家提的要求是“要悄悄地进村,开枪的不要”。谁走漏了发福利的风声,查实后,交由局里的有关部门处理。大家心照不宣,嘴都关得严。表面上看,大院里风平浪静,悄无声息,但隔三差五,我们下班后忙着领福利,心里溢满快乐和满足。

那天,老曹悄悄溜进办公室,又亲自给每人塞了八百元的购物卡,大家迅疾签完字,顿时笑逐颜开。

主任开玩笑道,看来最近你们的工作力度很大呀!只是搞得这么零零散散、神经兮兮的是为什么?

老曹关上门,低声说:“今年情况特殊,上面要求厉行节约,抓住了可能会动真格。我们化整为零,搞成‘散装’,直面市场,就是不想闹出大动静。”

捉螃蟹

文/卢熠

星期六,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的心情也灿烂无比,因为我和小伙伴去双山岛捉螃蟹啦!

到达双山岛之后,我们骑着电瓶车在双山岛宽阔的公路上飞驰。发现一群人也在捉螃蟹,他们对着岸上的我们叫道:“这里螃蟹很多,快下来呀!”听到这句话,大家都欣喜若狂,手拉着手赶忙往下走。只见这里到处都是石头,我和小伙伴使劲掀起一块,“哇!好多螃蟹啊!”我惊喜地尖叫着,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住一只螃蟹就要往袋子里塞,可螃蟹也不是好惹的,举起它的小钳子就向我发起了进攻,慌得我把螃蟹从左手抛到右手,又从右手抛到左手,双脚乱跳着,嘴巴也不停地“哇哇”乱叫着,最后还是阿姨帮忙把螃蟹给捉了下来。领教了螃蟹的厉害后,我再也不敢小觑它,也不敢再轻举妄动,而是跟在一位阿姨身边,看她怎么捉螃蟹。如果螃蟹很多,阿姨捉不过来,我就会帮一下忙,虽然每次都被螃蟹给夹到,但只要一想到晚上可以吃到美味的螃蟹大餐,也就顾不上痛了。如果洞太深,阿姨就会拿根稻草,让螃蟹夹住,把它带出来。嘿,这个方法真好使,一会儿,一窝螃蟹就给捉完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们的收获也越来越丰富,最后带来的两个小水桶都装满了螃蟹,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都心满意足地笑了。我不得不说,这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气功大师

文/李国庆

游览完一个着名的旅游景点,大巴把我们拉进了一家很大的院落,一栋二层楼房前,挂着××医疗中心的招牌。

迎着大伙儿疑惑的目光,导游小姐轻启樱桃小嘴,甜甜地说道:“各位大叔大婶,爷爷奶奶,大家一路辛苦了。现在安排大家去洗脚,你们不用担心,是免费的。洗脚的好处不用说,大家也知道。一是可以解乏,二是可以防病治病,一会儿你们就可以体验到了。”

我知道这里面的猫腻,本不想去,但看看一车人都走空了,附近又没有别的去处,只好随大流,进了医疗中心。

医疗中心的工作人员很热情,把我们安排在一个大房间。房间里摆放着各种中成药品,墙上挂着一大幅蕲蛇的图片,一个大瓶子里泡着一条蕲蛇。

趁着大家泡脚的功夫,一位小姐边指着墙上的图片,边比划着向大家介绍蕲蛇的有关情况。然后,拿出一个类似生殖器的东西,请大家传阅。

“对了,这就是雄性蕲蛇的生殖器。你们都看见了,上面长有倒刺。世界上只有三种动物的生殖器上长有倒刺,那就是老虎、猫和蛇。蛇鞭自古至今民间备受推崇。蛇鞭似虎鞭,鞭头密布鞭刺。蛇的交配时间很长,从数小时到48小时不等。蛇鞭含有大量的雄性激素,其促腺性成分比鹿鞭高10%,具有补肾壮阳、温中安神的功效,可用于慢性睾丸炎、前列腺炎、腰膝酸软、体力不支、耳鸣、目眩、头晕、头痛、遗精、早泄、夜尿频多、头发早白、早掉、干枯、脱落、阳痿、举而不坚以及精子存活率低的不孕症、妇女宫冷等。”小姐如数家珍,一一道来,然后手里举起一个小纸盒,“这是采用×山野生蕲蛇的新鲜蛇鞭制成的蛇鞭丸,经严格消毒、干燥、精制成细粉,分装于胶囊内,制成蛇鞭丸。大家服用以后,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这是全国各地寄来的感谢信。”她拿出一大摞信件,举在手里扬了扬,然后分发给大家传阅。我也收到几封,信封上有邮戳,不由你不信。

见大家没有反应,还有的人起身要走,小姐急忙拦住,“等等,我话还没说完呢。今天请大家来,还有一个目的,是想把气功大师×××介绍给大家。×大师不仅在国内,就是在国际上名气也很大。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明星、大腕都请他看过病,中央电视台还专门把他请去做过专题节目呢!今天免费为大家看病。你们要知道,×大师出诊,光挂号费就要500元呢!”她从桌子上拿起一些报纸、画报,举在手里扬了扬,“大家不信,可以看看这些东西。”

一些人踊跃起来,争着说:“给我先看,给我先看。”小姐抿嘴笑道,“当然,大师给大家看病,也不是完全没有条件。我们是蛇鞭丸代理商,希望大家给予支持。凡购买两个疗程的药品,大师给予免费治疗。两个疗程的药品共计1200元,对大家我们给予特殊优惠,只收1000元。你们要知道,大师给别人看病,只要一发功,收费都在千元以上。这些药品等于是白送给你们的。”

听她这么一说,我不由动了心。看来,这个大师不像是冒充的,给他做宣传的都是一些权威媒体,事例也很真实具体,不可能凭空杜撰。我长期患有失眠症,久治不愈,大师妙手回春,或许能治好我的病。于是第一个交了钱,买了两个疗程的药品,紧跟着,另有七八个同伴也交了钱。不用问,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其余不交钱的,都被请了出去。

一会儿,大师出现了,50来岁精精瘦瘦一个老头。他来到我的面前,询问了一下我的病情,点点头说,“我用气功给你治疗,你再吃上两个疗程的药就会好的。”说毕,闭目凝神,运气发功,然后在我腰部的穴位点了一下,嘿,可真神,随着一阵电流穿过,俄顷间只觉血脉疏通,全身舒畅;他再次运气发功,正要点第二个穴位,忽然,从外面跑进来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女娃,对着大师的耳根轻声说了几句。只见他眉头一紧,冲着大伙拱拱手,“诸位,不好意思,医院里来了一个病人,是马来西亚商会总会长,他要赶飞机,我先去给他看看,请诸位稍候。”

哪不知,这一候就是一个多小时。外面的伙伴等不得了,一叠声催我们快走,司机更是毛焦火燎,拼命按喇叭,惊天动地。这时候,先前接待我们的小姐早没了踪影。

“退钱!退钱!”几个性急的伙伴大声嚷嚷起来,有的还拍桌打凳。

“谁在闹?!咹?”

七八个五大三粗、膀阔腰圆的彪形大汉闯了进来,一个个把两手抱在胸前,横眉怒目,虎视眈眈。

一切都明白了,然悔之晚矣。

好汉不吃眼前亏。伙伴们一个个低眉顺眼,踮着脚尖挤出门缝,鼠窜而逃。

没多久,我吃完了两个疗程的“蛇鞭丸”,效果等于零。

想写就写──静思

文/吉地

沉默了一段时间,接二连三收到一些讯息多数是不幸的消息,连续有年长的大哥哥逝世,他们并不是年老而离世,全部是突然间发生。一时间接受不到太多不幸的消息,很想静思。不知道是否接近清明节,令人思念已故的亲人或朋友,更加的令自己钻研很想实现的理想,在这段时间一步一步的计划,部署未来的发展,不付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所望。亦继而找些方式令自己身心舒压,反而这段时间,令自己参透了很多事情。

在这段时间,太多身边的朋友相约会面,大家各有各忙,偶尔只可在电话通讯,实在太难得相聚,太久没有见面,大家尽吐苦水,这份友谊实在难得。大家都说以前相识的人对比现在相识的人,已经各有所不同。旧有的朋友能够交出一份真心来互相做朋友,对比现时新相识的人,较多猜疑或计较,谎言的说话太多,有些互相利用,不能深交,只是表面上的朋友方式,要做真正朋友都代时间上印证。

做朋友最基本的原则,只有两种基本原素,真诚和尊重,如果这两种最基本的原素以破坏,就已谈不上朋友。有一位朋友曾经对我说过,朋友要划分出来,不可以说全部都是你的朋友。想深一层,我有某部份认同这位朋友的言论,如果连最基本的真诚和尊重都破坏了,真的谈不上是很好的朋友。

表现自己的善意,别老是想占别人便宜,否则小心自作自受。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如果不自量力,喜欢胡乱向人夸耀,不懂得谦虚待人,迟早有一天会自尝恶果。怀着谦虚和敬爱的心情,用真诚对待每个人,你得到的将会比付出的更多,反之,你只会受到大家的唾弃。

互相尊重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当然也不能受到对方尊重。从改变自己的态度做起,无论对父母、师长、同事、朋友和同学只要发自真心,一定会受到大家喜爱。如果光说不做,就算说得再动听美好,还是如同一堆废话,根本说了也是白说。能说当然很好,最重要是要有付诸实行的决心。拿出实际行动,多做会比多说来的有用。

人与人相处,必须真诚以待,如果不能收敛自己的脾气,喜欢占人便宜或欺负人,虽然别人可能吃一次亏,但绝对不会受骗第二次。真心相对,是人际关系中最好的润滑剂。

因为贪念,往往容易让人做出非法的事,如果不能克制贪欲,贪得无餍的结果,绝对没什么的下场。知足是最大的快乐,贪求是最大的痛苦,可以不贪不伎,虽然少了物质享受,但至少活得心安理得。

墙头草,风吹哪边倒。这种见风转舵的人最要不得,但生活中却到处可见这种人哪里有好处往哪里靠,十足的见利忘义的自私者。不过,这种人只能瞒得了一时,而骗不过一世等到原形暴露时,终究会受到大家的唾弃。

对我来说,做人只有一个原则,问心无愧,真诚和尊重对待,做回自己的风格,自然会流露出真我性格,自然就会活得开心快乐,开心快乐要自己找寻。

表演杂谈

文/何永俊

小时候 我爱看戏 看电影 看各种各样的演出

现在 走过电影院 剧院 马戏团 只看看节目单 就不想再往下看 心如止水 没有一丝波澜

什么样的表演 没看过 形形色色技艺高超的表演

我不愿表演 从不愿当演员

看 很疲倦

老了吗 也不像

你看 那么多的老者 还被精彩的节目牢牢抓住 像孩子一样看得出神

我看他们也出了神

病了吗 也不是

我热爱生活 只要睁开眼睛 世界有看不够的新鲜 我对什么都好奇 有无穷无尽的求知欲 这是健康的表现

我直到现在也不拒绝走入戏院 可以称得上是个电视迷 眼睛都看出了毛病

我喜欢看大家看戏 那些演技的拙劣 是我的欣赏角度

我喜欢观看 长着眼睛的缘故

世界上已经很少有伟大的表演者 许多自以为是的演员 演着演着就忘了情 一下子露出了自己

我喜欢看那些不露破绽的表演 里面没有谁在扮演谁 不会半路里杀出一个演员 破坏我的胃口 让艺术享受变成艺术忍受

我警告那些表演者

别演着演着就倦了 疲劳感就是破绽

演我的时候 那个演员自以为是 感觉良好 还想赢得我的掌声和眼泪 真让我觉得精彩

我还是喜欢看出色表演的

那些真实的生活 没料到会被观赏的真实 谁能演得好

故事结束了 舞台还没来得及搭建 编剧还没有赶到 导演还没有出生

那戏才有看头

我喜欢看 不可能编成戏的情节 不可能用演员表现的人格 那些蚊蚋蝼蚁生生灭灭匆匆忙忙从容不迫的事迹

阳光照到身上暖洋洋的 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 你也没有想起去观赏树叶后面的树叶

在为世界葱绿 还有埋没的土壤 根以前的根

看戏看电影时 随人流来去 现在 我终于学会了 为大家笑而笑 为大家哭而哭

为了不让大家看我看得走神 我不再显示自己屁股上的羽毛 我是稀罕物 但不想让你看稀罕过瘾

大家演啊 看啊 编啊 导啊 这些很好看 看过的我就不愿再看

那些没有被发现的 那些不可能再次看到的 尤其只有我自己能看得见的 看到死

我都兴致不减

女生寝室那些事

文/邹度宜

初中阶段桀骜不驯换来的不是市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而是自己坐上几个小时的大巴车来到了县中学开始人生第一次的宿舍生活。八月末的太阳依旧毒辣,才整理好自己的床铺早已满头大汗,同学们还在操场上站着军姿,因为假期滑冰摔伤了腰的我成了“观察员”,也算是因祸得福。不知不觉,一个星期的军训终于结束了,人人的头顶都晒得粉红粉红,然后是脱皮,难道这一周的日子就叫做“粉红色的回忆”?大家渐渐的熟络,各地的方言在这个不大的寝室里相互融合,你一言,我一句,好不快活。大家回到家都会用其它的方言和自己的家人对话,邯郸学步,搞得自己的本地话都不会说了。

刚开始的寝室生活是很尴尬的,一个寝室15个人,10张床,也就是说下铺必须两个人睡在一起,两个不熟悉的人居然要同床共枕,肌肤相亲,实在是难以想象,可确确实实发生了,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啊!最好笑的是,有个床铺实在是洞房花烛一般,不知是约好还是默契,两人皆拿了双喜的枕头,大红被子衬得整个寝室好似喜房一样,其他的13人那就是“电灯泡”啊,即使关了灯也觉得灯火通明。最尴尬的就是洗澡,寝室里有两个厕所,都没有门,洗澡的时候暴露无遗,好像在展示婀娜多姿的身材似的。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班主任告诫我们说:“晚上时间不多,一定要抓紧时间,女生一个厕所三个人一起洗,男生一个厕所五个人一起洗,这没有什么的。”虽然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可还是不好意思,何况还是不太熟的人,没办法,大家还是硬着头皮上了。身上仅穿条裤衩,趿着拖鞋跑向隔壁寝室:“这是谁的内裤啊?”大家也是一脸淡然道:“这个颜色?大概是她的吧。”然后放在她的枕头上,再潇洒地离开。

寝室的生活远比想象的要累,洗衣服,整理床铺,打扫寝室卫生都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正是这些平常的事情,也不知闹出了多少笑话。记得有一次,放弃吃午饭的我急忙跑回去准备洗衣服,由于人多,水桶和脸盆数量庞大。为了节约空间,就把脸盆放在水桶上。当我打开自己的水桶时,一股黑暗的气息朝我冲了过来,被我吸了进去。顿时,一股奇臭席卷了我的神经,侵入了我的五脏六腑,感觉到要窒息了一样。我连滚带爬地跑到门口大吼:“这是谁的袜子啊?”“我的……”一个怯怯的声音朝我飘来,原来是睡在我下铺的那位同学,一个文静的大家闺秀,她气定神闲地走了过来,若有所思道:“不好意思,放错地方了,我马上去洗。”

起了一个大早

文/任万杰

李杰喜欢文学,特别爱写小说,但是写得不好,在写作道路上毫无章法,自己也很苦恼。

这天,他在最大的小说网站看见一则培训大会启事,活动地点离他所在的城市有300公里,活动时间一天,收费200元,来的都是名家,题目非常吸引人:《一天如何速成作家》。李杰非常激动,立刻报名汇款。

8点开始的会,李杰2点就起来了,简单吃了一点饭,租了一辆车就去了,到了才5点多,已经来了很多人,在会议室前等着。7点时会议室开了门,李杰和大家等着工作人员在名单中找到名字,分到了座位号。大家都拿着笔和纸,紧张而焦急地等着。

过了一个小时,名家来了,在没有出场前,主持人先是一番介绍,接着名家走上台来,清了清嗓子说:“我是来学习的。”大家热烈鼓掌,都认为名家太谦虚了,接着名家开始讲课。分析了小说的由来,然后是小说未来的前景,唠叨了很长时间,等说完之后,给大家留下了QQ号码和邮箱,希望相互学习。

接着另一个名家出场了,更加谦虚,称自己写小说刚起步,下面坐着的都是自己的老师,重点谈了写好小说之后能得到什么?名利双收,生活将会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

等他说完后,11:30到了,中午休息,下午2:00开始。李杰草草吃了一个面包,想找名家们交流,可是主办方告诉他,名家们在吃饭,然后要午睡,等会议结束,大家都有机会。李杰只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无聊地看着笔记。

下午的名家还是两位,一位谈了自己因为写小说放弃了很多东西,自己多么不容易,说到伤心处还哭了。另一位,开始骂当代写小说的名人,说他们的作品都是垃圾,一骂就是好几个小时。会议最后,留给大家30分钟和名家拍照时间,大家群情激昂,使劲往名家身边挤。

然后,大家目送名家上车走了。一切忙完之后,李杰赶紧找车回家,等回到家已经晚上11点了,老婆问他今天有收获么?李杰说有,老婆问什么收获?李杰躺在沙发上说:“累。”

启航

文/季晴莲

我的人生跟一位老师连在了一起,同时,也是她开启我人生启航的方向。她“文”能骂得你“归田隐居”,“武”能举起粉笔“行云流水”。

一天,陈老师教我们词性知识,大部分同学在认真听讲,只有两个同学正在“梦里水乡”。陈老师灵机一动,问了大家比较容易回答的一个问题:“‘睡觉’和‘认真’分别属于什么词性?”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睡觉是动词,认真是形容词。”老师借机幽默地说:有人是形容词,也有人是动词。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两个半睡半醒的同学很不好意思,立马坐直了身子。陈老师趁热打铁:“好!个别‘动词’也变成了‘形容词’!”

期中考试,同学们考得不理想。陈老师诚恳地对我们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没有尽心耕耘,在此我向大家检讨,但教与学是互相关联的,你们班有一批‘逍遥派’,上课时有的在‘云中漫步’,有的在搞‘地下活动’,有的中了我的‘流星弹’也浑然不知。我希望无限的过去要以现在为归宿,以后一定要发愤图强。”说完,教室里已是掌声一片……

我想,因为有了这位另类的老师,才使得我的人生得到了新的启航。“另类”,不需要用准确的文字去定义,也许只是一种感觉吧,但它确实让我感受到了一位敬业的老师对学生的付出。

严寒考验着我们的青春

文/程树榛

进入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三九天,冬的气息愈发浓烈。每逢这样的时节,我总会想起祖国的北端,那里早已是冰封万里、飞雪漫天。就在那片土地上,我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那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从天津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大荒富拉尔基一家新建的工厂。当时工厂的代号为“403厂”,是当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企业之一,即如今的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当年的富拉尔基可不是今天这样名震中外的现代化重工业城区,而是一个达斡尔族同胞聚居的小渔村。它蜗居在嫩江拐弯的地方,荒烟蔓草间,匍匐着参差不齐的窝棚和马架子。白天偶见江面上有几叶扁舟,那是渔民们在捕鱼捉虾;夜晚经常有鬼火闪烁,那是过往年代流放者散落的白骨发出的磷光。人民解放的炮声,驱除了草原千年的沉寂,新中国的红旗,为渔村带来了春天。社会主义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号角,从四面八方召来了几万名青年男女建设者,在这儿进行一场改天换地的战斗。我就是这支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从繁花似锦的大都市,从风光如画的家乡,不远千里来到这荒凉的边塞。

初到富拉尔基时,生活条件很差,没有可供安睡的房间,仅有一些低矮的窝棚,七八个人挤在一起。棚顶是用薄薄的麦秸稻草铺就的,四周是土坯垒起的墙壁。白天温度若高还可以忍受,但是一到夜晚,特别是三九严寒的冬天,朔风从房顶和墙缝中袭进室内,一直钻到被子里边,任凭怎样掖紧也无济于事。没有法子,只好一齐把被子摊开,一层层摞在身上,大家紧紧地挨着,互相用体温驱寒。说来,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会相信,当时的我们并未感到苦不堪言,反倒觉得乐趣横生,其根本原因是,我们都清楚自己在从事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伟大而壮丽的事业,被一种崇高的理想鼓舞着。

记得有一个冬夜,室外温度下降到零下40摄氏度,冻得我们怎么也无法入睡,只好起来围被而坐,口里不断地抱怨天气为何冷得如此无情。同室一位从江南某大学分配来的老兄此时还诗兴大发,作起诗来,并当场朗诵。事隔半个多世纪,诗句我大多已记不清,但其中一句却一直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呵!冷一点算什么?

我们在严寒中锻炼青春!”

这首很平常的诗作,很快在我们厂里的年轻人中间传开了,几乎人人都会背诵,特别是以上这一句。当时虽然分配在厂内的不同岗位,但大家不仅住在一个屋里,每天早晨还会一同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或跑步,或做操,或攀双杠,或玩吊环。那时的室外,呵气成霜,泼水成冰,寒风吹到脸上如针刺的一般,那叫一个冷!因此,出得门来,从头到脚要作全方位的“包装”。即便这样,我们依然每天坚持早练,有睡懒觉不愿起的,被子便会被伙伴们给掀掉,让你根本睡不了,最后还得乖乖地和大家一块儿出去。也许是出于年轻人的好强,我们偏偏选择最冷的地方去锻炼,比如,嫩江的岸边就是大家最中意的场所。那儿无遮无拦,寒风顺着江面上厚厚的冰层吹过来,像刀子一样割在皮肤上。我们迎着风在岸上跑步,或者就地取材,利用岸边的林木树杈练习攀缘。要是有谁说个“冷”字,马上就有人把话送过来:

“伙计,冷一点算什么?我们在严寒中锻炼青春!”

这话还真灵,再没有人叫唤冷了。

那时,我们也经常举办晚会。由于当时边疆的文化设施还很不发达,尚无现在如此之多之美的厅堂馆所,晚会只好在室外进行。好在甩手无边的大草原,可以无偿地为我们提供晚会的场所,人数也不受限制,更不收门票,所以参与的人很多,非常热闹且玩得畅快。最受欢迎的还是篝火晚会,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焰,跳着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唱着激荡人心的歌曲。那个时候,你会忘记世间的一切烦恼与不快,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当时,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在不久以前的反右派运动中犯了种种“错误”,受到各种各样的处分,背着轻重不同的政治包袱(我也是其中一员),都曾郁郁寡欢,感到前途渺茫,甚至有个别的人因为无法忍受政治氛围的压抑和生活条件的艰苦,不告而别。当然,绝大多数的年轻人还是坚持在特定时代的熔炉中苦熬苦炼。尤其在大伙儿共同营造的欢乐氛围中,大家不知不觉地忘却了心灵的块垒,不再颓萎不振,觉得生活的天地仍然广阔而美好。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像开批斗会时那样剑拔弩张,彼此虎视眈眈了,而是恢复了正常人彼此应有的信任和友爱。在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共同理想的召唤下,大家相信总有一天,会一同将命运之舟驶向幸福的彼岸。特别是每当那位同样是背着沉重思想包袱而来的江南诗友扯起大嗓门,朗诵那首大伙儿所熟悉的诗篇时,我总会产生一种异乎寻常的联想:不能简单地从气候寒冷的字面意思来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了,它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这非常的环境和岁月中,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理想、我们的信念正在经受着严酷的考验。于是,我也把自己的心声溶进那共鸣的声浪中,似乎整个大草原都在振荡着同一个声音:

“我们在严寒中锻炼青春!”

是的,严酷的生存环境没有泯灭我们的理想,就在那样的条件下,我们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在荒原上提前一年建成了现代化的大工厂,设计和制造了万吨水压机、大型轧钢机等一系列重型尖端产品,填补了我国机械工业的空白,为国家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成为了那个战线的骨干。而后,我们又奔向祖国各地,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后来的岁月证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的确经受住了严寒的考验——生活环境的严寒、人生的严寒,而我们也从中收获了一份最为珍贵的人生财富。

买煤琐忆

文/吕铭康

这些年,我们青岛的许多人家,供热能取暖,供气可做饭,而以往这些都需要烧煤。近来入冬以来,外面天寒地冻,室内温暖如春。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抚今追昔,感触良深。

我最为难以忘怀的是1960年。那年的冬天似乎来得特别早,也非同一般的冷。那是因为刚刚遭遇到“三年大灾荒”,一夜间大家都饥肠辘辘,因食物严重缺乏,连地瓜叶、榆树皮、蚂蚱菜、茅草根、酱油渣等都成了充饥之物,许多商品都是凭票证定量供应,棉花、衣服也非常奇缺。人们吃不饱穿不暖,都感受到饥寒交迫的滋味,有人还患上了营养不良的浮肿病。时年17岁的我,因父母双亡而独自谋生,更是苦不堪言。一个天寒地冻的清晨,我就带着煤证早早来到媒店门口,而此时早已排起了“长蛇阵”。大家都拉着那种用大轴承自制的“钢铃车”,带着麻袋、绳子和竹杠,我与邻居两家合作,好不容易待到媒店开门。办好凭证缴款手续后,大家就立即奔往煤堆用铁锨往麻袋装煤。在拖着沉重的“钢铃车”走过了一段平路后,由于我们是住在坡度极大的小胡同,当时地面是天然的山石铺成,坑坑洼洼凸凹不平,到家还足足有60多磴楼梯,幸亏是下沿。我俩就得一前一后用肩扛,一鼓作气搬到了家。此时,都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紧接着又得赶回媒店继续……

我还跟邻居学会了在煤末中掺入黄泥加上水,搅拌成煤饼晒干。烧完的煤灰也舍不得立即倒掉,在等其凉透后仔细拣出其中没烧透的煤核(核:青岛人念hu四声)。买来定量供应的木柴,为了便于生炉子,就尽量把它劈得细细的。有时还带着小铲子,与小伙伴一起到普集支路一带街上摆放的原木材剥树皮,作为柴禾用。晚上临睡前,用湿煤封好炉子,上面放一壶水再露点缝隙,并把窗户敞开一点,预防煤气中毒。这样夜里能保暖,天亮不必再生炉子。那时,我还经常看到一些手拿扫把、簸箕的老人和小孩,在热河路或孟庄路等陡坡,争扫拉煤地排车费力上坡时洒落的煤,有人还用扫把顶一下煤车的后挡板,瞬间就散落得更多。还有不少孩子奉家长之命,到一些工厂门口从他们倾倒的煤渣中拣煤核。唉,这一切都是为了煤啊!

记得1973年年底。青岛市文学创作会在胶东路1号的市党校举行,因我当时主要是创作和发表了不少儿歌,就被安排在诗歌组。著名儿歌作家刘饶民坐在椅子背上,用那典型的莱西话高声说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今天我作为诗歌组组长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会务组拉来煤了,现在全体总动员赶紧去搬煤,否则咱们得冻死!”话音一落,大家都哄然大笑,争先恐后地搬煤。可见,烧煤取暖是那时冬天的重中之重。

到了1980年代,逐渐开始改烧蜂窝煤做饭取暖。那时,还是得凭证和排队挨号,由于没有送煤工,就靠自力更生,院子里人家都有盛煤的煤池子,我搬来得晚没地儿建。起初,还没有那种装蜂窝煤的塑料筐,我就借媒店的地排车,小心翼翼地装卸且用木板托着一次又一次上楼,非常整齐地摆放在凉台。大半天的功夫,我们夫妻俩已经完全是筋疲力尽疲惫不堪了。不久,我的腰椎欠佳,就只好求助好友们利用假日帮忙,心里总是觉得很过意不去。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后,所有商品取消了票证,媒店也有了专职送煤工了……

这些年,青岛城区的居民住房大都实现了集中供暖、供气,已经入住了新房的我也是受益者,深感今非昔比。此刻,蓦然想到了杜甫的著名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为此,我迫切希望“双气”能够早日在全市做到全覆盖!这样,我们家家户户不用再买煤了……

家乡情

文/黄文根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虽然很僻静,但在我心中却是最美丽的。

家乡的山美,从原野上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家乡的水美,河里的水清得可以清楚地看见河底的沙石,家乡的人更美,他们善良淳朴友爱。

家乡的四季都很美,春天,大地万物复苏,家乡的果树都长出了嫩叶,没过几天,都开出了鲜艳的花朵,原野上也都开出了许多不知名的野花。

夏天,果树上便没有了花朵,原野上的花朵也渐渐凋谢了,露出了果实的原形,树叶便开始绿起来,仿佛一个绿色的海洋。

秋天,果实渐渐成熟,树叶开始渐渐变黄,风一吹便从树上飘落下来,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冬天;树也换了一套服装,把原有绿色的衣服脱了,换上了一套白色的棉袄。

我望着身边的车水马龙、高楼林立,脑海中又浮现出家乡青山绿水,繁花盛开的景象。

家乡不仅是山美水美,四季美,而且人也美,村里人在闲暇时都到提前预定好的地点,大家聚在那里聊聊天,听听音乐,其乐融融。家乡的人们心地也很善良,当听到村中有一家出了什么事,遇到困难时,村里人都会鼎力相助。有一次,有一户村民家的孩子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医生说要住院,他们家付不起医疗费,村里人知道后,大家都拿出家中的钱借给他家帮孩子治病,并祝福孩子能早日康复。

家乡的节日更是热闹,大家都聚在一起吃饭,说说往事显得格外热闹,每个节日,大家都过得很开心……

我望着周围冷漠的面孔,眼前又呈现出家乡人淳朴的微笑。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但是在我的心中那是最温暖的地方。

夏日的雨

文/鲁先圣

夏天的雨,说来就来,而且十有八九会伴随着狂风雷电,翻江倒海,顷刻之间,天地之间就是汪洋一片。

我喜欢这种来势汹汹、摧枯拉朽、气势磅礴的声势。

在城市里,这样的雨会让一个城市的指挥系统如临大敌,下水道堵塞,河流外溢,楼房进水,道路不畅,车辆搁浅,低洼的地区出现淹没的危险。甚至,出现人命的事情也常常发生。济南就曾经发生过护城河水倒灌进商场的险情。因此,只要一到雨季,济南无论是领导者还是老百姓,就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恐惧。

在乡村就不同了。碧绿的旷野上空,片片浓重的乌云铺天盖地赶来,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一声震天的响雷,天地之间立刻被瓢泼的雨幕所覆盖了。每当这样的时候,所有农人的脸上都会露出由衷的喜悦。饥渴的田野如饮甘霖,干涸的河塘焕发生机,牲畜、鹅鸭、羊群都为这样的雨欢呼雀跃。对于乡村来说,雨就是金钱,就是生命,就是收获和希望。雨天,是农民快乐幸福的节日。

在乡村生活的时候,只要是这样的雨天,伙伴们就会披上蓑衣,拿了小网子,集合起来往场院里跑,往田野里跑,去小河边。先是在场院里打雨仗,大家根本就不惧怕雨点的威力,在雨中尽情地奔跑,尽情地嬉戏。待雨下过一会以后就去与坑塘相连的小河边。田野里的雨水顺着河道流下来了,河塘里的鱼儿见了新水就会逆流而上,大家就用小网子捉鱼了。

可是,在城市里,如果在这样的雨天,恰好赶在了雨中,就好象一个落荒而逃的人,狼狈不堪。济南不久前下了一场百年不遇的雨,我就恰好开车在路上。平日里一刻钟的路程,走了大约3个小时。整个城市的交通完全陷于瘫痪。到处是堵塞的车辆,到处是横流的污水,到处是抱怨的声音。

城里的人很少有人念雨的好,大家多看到的是行路的不便。现在,因为淡水的日益匮乏,见了这样的雨,大家有时也会想起郊外水库里蓄水的增加,也不免对这样的雨有些好感了。

我很喜欢夏天夜晚的雨。不论雨的大小,做完了一天的事,听着窗外的雨声,自然生出“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意味,顿添一分悠然和诗意。如果看书,自然想起明末东林党人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竟然有了一个古代读书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了。如果这时恰好有朋友来访,平添了“风雨故人来”的情致,沏上一壶龙井茶,谈诗论画,岂是神仙比得了的风雅?

夏天的雨,最美的时刻自然是雨后。乌云退尽,大风停歇,空气清新,万物如洗,所有的树木花草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如果,能够再赶上看见绮丽的彩虹,从地平线的一端架到另一端,美丽的七彩在天空美仑美奂,天地之间的景色顿然鲜亮无比,而且增加了几分妖娆和神秘。

有雨,生活才有情致,人生才有诗意。

清明不悲伤

文/夏小雨

清明本是个悲伤的日子。可在我家,却不是。

平时大家都忙,一家人难得有见面的时候。拿婆婆的话来说,只有春节这个理由,你们这些翅膀硬了的鸟儿才肯飞回来,瞅瞅我和你爸这两只老鸟。婆婆的话是调侃,但我们知道,她内心的落寞和失望。尤其是小叔子前年去世,婆婆越发地渴盼儿女们常回家。于是,清明节成了我家重要的团聚日。

去年清明节前,我们几家子说好,清明节这天风雨无阻,无论何事,都势必要回爸妈家,谁都不许请假。

山上的墓园里,聚集了十几口人。大人小孩,悉数全到。婆婆拿出了几个饭盒,打开,从里面取出还热气腾腾的水饺,红烧肉,卤鸡翅,一一摆在了小叔子的墓前。每人都烧一炷香,静默地伫立。婆婆流着泪,述说着对儿子的思念。我们听着,也落了泪。婆婆看我们都哭了,眼泪一擦,说,都别给我哭了,你们弟弟生前是多开朗的一个人啊,他一定不喜欢看见我们哭。我们今天是来和他团聚的,大家都要高高兴兴的。大哥这时也发话了,咱们来跟四弟聊聊天吧。于是,一场在墓碑前的家庭茶话会开始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日子里发生的琐事,真诚而动情,仿佛弟弟就坐在眼前聆听。孩子们也加入了我们。这个给四叔报告考了多少分,那个给四叔报告得了什么奖。最小的一个还在上幼儿园,只见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棒棒糖,对着墓碑上四弟的照片说,四叔,昨天我在幼儿园吃午饭得第一名,老师奖我一个棒棒糖,我没舍得吃,留给了你。大家都被小家伙稚气可爱的话逗乐了。婆婆公公也讲了他们的新鲜事:开春了,家里的仙人球开花了,我们老两口开始健身了,我们要为儿女们好好保护身体……

中午时分,我们在墓园休闲区的草地上,铺开大大的塑料单,摆上各种吃食,大家愉快地进行了野餐。饭毕,拍照,打羽毛球,玩得很开心。连公公婆婆也参与了我们的羽毛球比赛,给我们秀了一把“夕阳红”。

下午乘兴而归。婆婆说,你们回家接着玩,晚上还有好吃的,春饼荠菜饺子!大家听后,立刻欢呼起来。

清明我们不悲伤,我们把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放在心底,让亲情在每个如清明的日子里灿烂。

饮酒的无奈

文/李妹姚

欧阳修一诗中说的“酒逢知己千杯少”,深深地印在人们脑中好多年了。对这句诗,词典里解释说:“酒桌上遇到知己,喝一千杯酒都还嫌少。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可是,人这一生又能有几个知己呢?又能心甘情愿地醉上几回呢?相反,在很多时候,喝酒是非常无奈、非常头疼的事情,是丑陋风俗下的异化行为。

2006年7月,我离开挚爱10年的新闻宣传工作岗位,被“发配”到一个新成立的单位,担任这个“小联合国”的秘书长。

接到组织部任命书时的心情,现在已是记不太清了。只是,忘不了敬爱的部长大姐对我的嘱咐:她催我赶紧上任,要求我尽快地进入角色。忘不了宣传部那帮亲如弟兄的哥们(我是宣传部新闻科唯一的女性)设宴为我送行。大家为我的“高升”举杯庆贺时,我端酒杯的手在微微颤抖,虽然脸上挂着笑容,可泪水却止不住滴落在那盛满热情与真诚的酒杯里……

与我一个办公室坐对桌的一位哥们端起酒杯调侃道:“阿瑶,别流着泪去上任,你这样泪眼朦胧的,闹得大伙也要哭了。”“阿瑶,你为咱县文化事业做得贡献有目共睹,早该提提了,这是好事啊。”“阿瑶,快别哭了,楼上楼下离着这么近,想大伙了,就过来看看。”“阿瑶,别难过了,县委院里这么多干部,提拔起来不容易,让你去当这个秘书长,看来咱县里领导还是满有眼光的,这个职位非你莫属。”……我知道这是大家在尽力安慰我。可是,与相处这么多年的领导和弟兄们分离,舍下挚爱的新闻工作,我心里难免忽忽若失。过了好长时间,我极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擦干滚滚而下的泪水,尽力抖擞起精神。本来滴酒不沾的我,忽然来了豪气,接受那一杯杯来自心灵深处的祝福和那源于肺腑的祝愿。

那次,我喝醉了。

前年,也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季,文友高君邀请我、任兄去聊城的文友处做客。聊城的刘本科是一位乡镇干部——经常同在中财论坛发稿子的文友;还有一位远方来客——是天府之国的方涵宇先生。那天,本科兄从家里带来了名贵的白酒、红酒、啤酒和米酒。各种颜色的酒摆在房间的桌子上,让没有酒量的人看了,不免要紧张一番。

席间,大家开怀畅饮叙谈甚欢。因为头一天晚上高君与任兄去州城办事酒喝得有些过了,此时已经不胜酒力。司机小张开车,不能沾酒。这样的话,这个场合只剩下我是主力了。好客的刘兄请来当地着名的女作家淼淼大姐,在银行工作的散文家水木兄,还有报社的几位同仁作陪。只是,这些人当中能喝酒的很少。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接受了主人的轮番敬酒后,我作为代表端起酒杯向大家一一敬酒。最后敬到本科,我真诚地说:“刘大哥,感谢您的盛情款待,我代表我们德州一行敬您一杯吧!”刘兄一脸的自信,说:“哦,你敬我酒,那可得一口干了!”噢,原来还有这样的规距,那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我看了看杯中的酒,又看了眼桌边瓶子里的少半瓶酒,掂量一下,干脆地说:“好,干就干吧。”言罢,一仰头一杯酒下了肚。随即,我端起空杯子冲刘兄挑衅道:“刘大哥,不瞒你说,似这样的白酒,我最少得斤半,下面你说咱们怎么喝吧。”我知道今天这个场合,似这种喝酒法,我肯定会醉倒的,而醉酒又是我最为讨厌的事。急中生智,我突然想起将本科一军。听到这里,刘兄端杯的手不由颤抖起来,脸上露出胆怯的神情。任兄、高君、小张见状,不由得呵呵大笑。任兄笑着调侃:“老弟,咱宁肯喝死,也不能给吓死啊!”刘兄一头雾水,半天木然。他对我是不了解的;其实我哪有喝斤半的本事呢,平时不超过2两就不知道东西南北了,那天的喝酒真的是超水平发挥。因为自己做不到,所以才想起拿大话吓唬他。不想,刘兄却信以为真,不敢再与我碰杯了。我暗自庆幸虚张声势的花招奏了效,不然的话我非喝醉不可。

当然,似这样的小伎俩就像诸葛先生的“空城计”,只能偶尔一用。

再谈一次喝酒。这是一个祝寿兼拜师的饭局。几位德高望重的领导和众多宾朋围着一巨型的圆桌而坐,最受尊重的那位先生坐在中间的位置上,因为他既是客人又是某位领导今天要拜的老师。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杯向他敬酒,这位先生来者不拒,一一干杯。然后,他起身端起酒壶,挨着个给大家一一斟满酒。最后来到自己的座位前,端起那杯足有二两半的白酒一饮而尽,然后站起来冲大家亮了亮空酒杯。此时,大家发出一声惊叹,随之而来的便是对酒的恐惧:若喝掉还真是挺怵头,若不喝又显得没有礼貌。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扭着鼻子硬着头皮干掉了。别人还行,我干了那杯酒以后,基本就找不着北了:只觉得天旋地转,头晕目眩……

在酒桌上,或因感情逼迫,或因规距制约,或因礼节要挟,人们往往身不由己,大醉方休。感情是一种既对人有益,又对人有害的东西。“感情深,一口闷”,如果对方不一口闷掉的话,那就会显得不友好,会让另一方难堪。常常,人们会因为碰杯后有不喝干的而吵闹,继而会动手,甚至还会闹出人命案子。规距,也是害人不浅。听说,有一种“三二一”的喝酒规距,在中国北方地区比较流行。那就是主陪带酒,第一杯三口喝干,第二杯二口,第三杯一口。一两多的杯子,连干三杯,就是四两酒了;酒量小的就差不多醉倒了。中国是礼仪之邦,酒桌上也不能没有礼节。一般的说法是,主陪带的酒,客人都得要喝,不然的话便是对主人不敬。主陪带完副陪带,之后,便是主陪敬主宾,副陪敬副宾。“打横”的人(也称“边陪”),也要相机敬酒。于是,酒场气氛便开始热烈起来。主人敬完后,客人照例要回敬。这样,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下来,便有不胜酒力的人在桌子底下抱着桌腿“打呼噜”的了。接下来丑态便会百出了:男人间相互勾肩搭背,相互拥抱,当众吐酒,异味满室,脏话黄话不堪入耳,大街小便,犹如顽童;女人则嗤嗤笑着将香烟点燃,嘴里还嘟囔着一些让人无法听清的不知说给谁的话语,甚至于因酒后燥热而随意脱衣……

人们从二十多岁进入单位工作,喝上二十多年,就会有不少得“三高”、痛风、糖尿病的;甚至还有那“牺牲“在酒桌上,而最终成为不见硝烟的“烈士”。

好在我于丑陋的饮酒风俗中,并没有真正醉过几次。其原因之一就是我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那块喝酒的料,所以也就不去逞那个能。二是我有意识地对饮酒进行限制,别人总是劝人多喝酒,而我却劝朋友尽量少饮酒,并讲明少饮酒的种种益处。所以,任何酒场饭局只要有我在,一般是不会有人喝醉酒的。三呢,就是面对个别不怀好意硬劝我喝酒的角色,从来都是严肃拒绝。

我们不能不说,我们这样的喝酒行为是野蛮的,不文明的。我没去过西方国家,但从影视和一些文学作品上可以看出人家喝酒似乎十分随意,没有那么多规距。

与身不由己的喝酒相比,我时常渴望这样的境界:天慢慢地黑下来了,天空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几位知己、至亲,围着一只红泥小火炉,吃着驴肉火锅,滚开的冒着白色蒸汽的锅里飘着白菜、油菜、生菜、粉丝、蘑菇、萝卜冬瓜等各类自己喜欢吃的菜蔬,喝着自己喜欢喝的随便一种什么饮品:甜甜的,涩涩的,香香的。大家随意而饮,随意而吃,随意而谈:谈文学,讲历史,说时事,发牢骚;偶而,不知哪位“高手”还会来一个超幽默的“段子”;喝到高兴处,还会有人站起来放开喉咙高歌一曲……大家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了工作的劳累,没有了人际交往的疲惫,没有了来自社会各方面涌来的紧张感。随意而想,想想“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的趣味,想想阅读时的会意一笑。不知不觉之中,意味与雪花同时厚积;渐渐温饱之余,幸福之感横生。最后,大家互道珍重,摇手告别,各自怀着一份美好的遐想,回到家里,进入甜美的梦乡。

可惜,这样的境界却是极难遇到。

相反,我以前生活在无奈当中,以后还将继续无奈下去。好在,我还有一颗不甘无奈的心。

带你到羊山去看雪

文/李伟

年初到羊山去看雪。雾凇、树挂、雪景。体验穿越羊山的茫茫雪海,和与雪有关的景致成为我们这些活在钢筋水泥围城中的人不可多得的一次身心体验和惊艳之旅。

天上飘着雪,刮着风。我们一行19人,一大早就乘车赶往张坪桥底村,拟穿越羊山的茫茫雪海到老羊山乡政府的西庵。车辆行至骆驼岭路段,积雪覆盖的路面,一步三滑,严重阻碍着我们前行的步伐,司机向领队提出中止前进,可队员们热情高涨,纷纷下车,向老乡借来工具清扫积雪,给车挂上链条,一阵忙碌,上车继续进发,可是走了还不到两公里,就再次遇到了雪障,厚厚的积雪完全盖住了路面,天地相接,一片苍茫,大家只好整理行装弃车徒步。队友们惊诧大自然如此的鬼斧神工,兴奋地发出各种尖叫,在冰天雪地中摆出各种姿势自拍、合影。

步行约半个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桥底村,好客的村民热情地招呼到家坐并询问去往何处,在他们好奇惊讶的表情里,我们读懂了前路的艰辛。雪仍在下,在村民目送的眼光中我们继续向山中进发,接近中午时分,来到最高的一户人家,大家忙着吃饭喝水休息补充能量,此时我站在屋檐下,凝望天空,闭上双眼,任雪花肆意缠绵,仿佛听到了雪花在耳畔轻轻地吟唱,又似乎听到有来自遥远天际传来的琴音。雪无声地飘着,像轻柔的小手,掠过眼眸,滑入如水的心境。曾经的无耐与浮躁,烦恼与苦闷,这时都被雪花轻轻拂去,在农家舍院的某个角落,在冰封的小沟旁,在如幕的山野里,在凛冽的寒气中,在雪中,我发现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的安详和宁静。

稍作停留,再次谢绝老乡善意的规劝,沿沟向上攀登,边走边拍谁也没有意识到困难正在一步步来临,以往熟悉的小径被积雪完全覆盖,齐膝深的积雪让人每迈一步都十分吃力,走在最前面的老驴深一脚浅一脚凭记忆探路,后面的踩着前面的脚印前进。走了近两个小时进入相对开阔的树林、草甸,突然,驴友夏红喊,看呀,大家看呀,循声望去,只见一树落光了叶子的枝条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那被雪压得低垂下来不时打着寒颤的针叶树的枝头,挂满了小冰晶的树挂,还有那树枝上漂亮的雾凇无疑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银铺玉砌的充满浪漫的世外桃源,稍不经意的碰撞,都会将枝头白色烟雾抖落下来。给这山,这天,平添了几分神秘。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白色的梦里,陶醉在如梦的茫茫雪海。不知不觉已经下午四点多了,雪越下越大,大片大片的雪花,像千万只白蝴蝶漫天飞舞着,又像柳絮,似杨花,如鹅毛,轻轻柔柔、纷纷扬扬地飘洒下来,缓缓地飘落到我们头上、肩上、衣服上……树枝宛如是银子铸成的,那么亮,那么灿烂,长长的冰柱像水晶的短剑挂在枝条上,连我们的呼吸也化作了一股股白烟。此时天也随之昏暗下来,霎时间发现我们置身于茫茫的林海雪原之中,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小径完全被覆盖在这厚厚的积雪之下,到处都一样,连人称活地图的群主此时也被蒙住了,不知谁说了一句“我们迷路了”惊醒了充满激情的队友们,大家回过神来这才感到事态的严重,好在大家都是经验丰富的驴友,短暂的慌乱过后,大家齐心协力、听从指挥,手机定位,一路向南,翻过一座座山,穿过一个个草甸,终于走出树林,到达八里川草甸,队员们经过紧张又艰辛的跋涉兴奋地高呼“我们出来啦” “我们出来啦”,随着燃起的篝火兴奋地跳起了舞,火光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而后一路向东南方向狂奔于晚12点到达原定终点西庵,凌晨1点30安全到家,全天行程22公里,徒步用时15小时。

“有行走便有迷路 ”。迷径穿越的旅程仍在记忆的深处,一步一景 、一景一梦,因为迷路,我们积攒经验,因为走出迷途,我们获得更多生命的感悟。只要还在路上,在行走,就会有迷路,而更多时候,迷路也会成为行走的一部分。

大杂院的守护者

文/孙俊

在襄阳市樊城区人民路中段有个工行家属院。两栋单元楼,现居住47户,116人。这是发生疫情后,才摸上来的数。

其实,这是一个大杂院。绝大多数住户都不是兴业支行的员工,而是工行其他机构的,还有卖了和租了的。

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突如其来,将整个湖北卷入了风暴眼,古城襄阳也深受其害。

一时间,谈“疫”色变,人心惶惶。空荡荡的街道,行人寥寥,车辆稀少,看不到一丁点往昔热闹而又祥和的节日气氛。

原准备放假在距离襄阳市区100公里的谷城县五山镇老家过年的他,大年三十团罢年后,晚上12点多钟硬是让儿子开车火急火燎地把他送回了支行。

没想到,这个春节他和儿子被“焊”在了襄阳。

万家灯火、阖家团聚时,他为什么选择了告别并逆行?为什么撇下妻子,还有其乐融融二十几人的老家而选择了孤单与危险呢?

他完全可以说村封了,路封了,困在山里出不来了,把那个“烫手的山芋”摔给别人。

他搁在心里揉了又揉。支行院里的人虽然与他非亲非故,且多不是他的“臣民”,但是,他是一个党员一个干部,在关键时刻咋能装怂拉稀呢?

于是,家属院就成了他的阵地,守护大杂院的担子揽在了肩上。

春寒料峭,大街小巷,喇叭声一阵高过一阵,“居民同志们:襄阳正在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请大家千万不要出门!千万不要出门!” ……

为了不让支行其他人员交叉感染,他尽量不让其他员工参与,大小事情都亲力亲为。

他把防控措施考虑得细致入微,落实得井井有条。第一时间成立了专班,他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里里外外“一把手”。摸排人员一户不落,一人不少;每天提醒与从武汉回来的有接触人员定时测量体温,发现有发热、咳嗽和胸闷等状况,及时报告,采取措施;每天坚持登门看望几户独居老人,嘘寒问暖,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

腊月29(元月23日)从院里发现一名武汉返襄人员疑似病例后,就开始在大门口设立了监控点,引导院内居民居家隔离,堵住人员进出,防止蔓延扩散。同时,劝导院内居民保持宽容,用关爱的心对待病人家属,并把情况及时通报给大家,稳定好大家的情绪。

一向严于律己的他,在这个非常时期,第一次厚着脸皮向外伸手求助。

春节前,大家都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家里购买的蔬菜有限,眼看就要断顿。他一通电话打了出去,“张总,你好!我们家属院封门了,你能不能安排人帮我们送点蔬菜来?”水灵灵的蔬菜给送了过来,全部分发给了大家。

他不仅联系爱心人士为院内人员代购回药品,联系相关部门到院内一天两次进行消毒。还找到酒厂老板送来酒精,一一分给各家各户用来消毒。

他知道,病人一旦隔离,起居肯定困难,便购买了秋衣秋裤送到了医院。病人家属知道后,连声道谢:你这真是个好心人呐!

元月31日,他得知病人的丈夫发烧,更是心急如焚,立马联系“120”将其拉到医院,检查结果不排除“新冠”。但医院没有床位,给送回来了。深夜又无法联系专业人士来消毒,他只好通知大家关闭门窗等待天亮。就这样,他一直忙到凌晨2点。

病人的丈夫不排除“新冠”,一直隔离在家里。反映上去了,但人家说没床位,去了风险还大。一天、两天……,像一块巨石压在他身上。他放心不下,给社区反映,向区里汇报,一有空就给有关部门打电话求助。只到2月2日上午,“120”才把病人的丈夫拉走。

面对一些窝心事、烦心事,他没有躲避、没有怨天尤人。他深知肩上的担子,一个人在背地里摇摇头,叹叹气,又默默无闻地投入到防控疫情工作之中。

期间,市分行副行长周鸣专门到兴业支行来慰问,送来防疫药品,给他加油鼓劲。

居住在院内的工行干部职工也纷纷走出家门主动参战。分行个贷中心经理龚建华、纪委监察室副主任陶慧杰、财务中心二级经理王海涛等都来助阵,让他备受鼓舞。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拉走了病人的丈夫,其儿子也出现了发烧症状,情况十分危急。

在他的多次反映和强烈要求下,2月3日,其儿子也住进了定点医院。

2月5日,稍微轻松一点。他急匆匆地赶到超市里为几户独居老人代购回一购物车蔬菜,一家一家地送到门口。

2月7日一大早,他拿到院里15户居民通过微信群发给他的林林总总的需求清单后,又出去采购。待一家一户地分完拿走,竟花了两个半小时。

社区派来了一个工作人员和一名志愿者帮助他。一个法官看到他没带手套,把自己的手套送给了他,不禁让他心头一热。

从大年三十晚到正月十四,十几个日日夜夜里,他没有睡过几个囫囵觉,没有吃下两顿舒心饭。

一天到晚、十几个小时,前前后后、上楼下楼地连轴转,累得他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回到家里瘫坐在沙发上再也不想起来。

他缓了一口气,对陪着他成天只能吃电炖锅煮现菜汤的儿子说:儿子,你跟着我困到这儿半个月天天吃苦受累,咱们亏不亏?

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笑了笑,说:老爸,我挺你!在这个特别的假期,我跟你在一起过得特别有意义。

是的。因为他的付出,那个病人经过确诊、治疗,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两个“不排除”的家属也及时住进了医院。因为他的守护,才换来了疯狂疫情下大杂院的和谐与安宁。

让我们铭记住他,一个大杂院的守护者——张玉军,55岁,工商银行襄阳兴业支行行长、党支部书记。

儿时的年味

文/蔡淼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春节就快到了,我不禁又想起了儿时的过年。儿时的生活水平虽然没有今天富裕,但每次过年却都让人刻骨铭心。

一到腊月,人们便忙着找杀猪匠约定日子开始杀猪。当然了,杀猪是一件大事情,还免不了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看看黄历。要说每年腊月最为忙碌的人便是杀猪匠了,从进入腊月基本上要忙到年前三四天的样子。

一家杀猪,众家都要去帮忙的,在杀猪匠的指挥下齐心协力一会儿的功夫就杀完了一头猪,大家会帮忙把主家所有的活分配干净,并且将肉用盐腌制并挂于厨房,用柴火的胭熏制一冬腊肉就形成了。

主家的婆娘也忙着做俗称的杀猪饭招待大家,院坝里搭上五六桌,将当天宰杀的猪肉分炒成酸菜炒肉、萝卜炖肉(骨头)、白菜猪血等菜肴,搭配上时令蔬菜,大家便开始吃将开来,待吃完饭接着去下家杀猪。

杀猪这活其实是个苦力活,但是大家都非常高兴,因为在大家的心底,这个年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注定红红火火。

在大人们忙活的时候,我们那些小娃娃就躲在屋子里。一是大人不让孩子们看见杀猪的血腥场面;二是因为外面太冷,主家会为我们这些特殊的来客准备一个火盆,大家围在一起取暖。

杀完猪,忙活完晾肉熏肉熬油等活之后,家家户户就开始真正为过年准备起来。男劳力去房屋后面的树林里砍柴禾,女人家则在家里面打扫房子,把家里所有的衣服被子都洗得干干净净。接着就是要买红纸请人写春联了,这时村里唯一上过高中的王伯家可就热闹了,几乎天天门庭若市,当然都是去求写对联的。虽然王伯写对联,可年年他们家都是最后一个贴对联,都忙着给大家伙写对联了,自家的当然就放到最后了。

等忙完这些就快临近小年了,轮到去集镇上买年货了,花生瓜子糖、鞭炮和小孩们的新衣服自是少不了的。那些年家里穷,大人们几乎是不添置新衣服的,隔个三五年才添置一身,但孩子们的新衣服是万万不能少的。过完小年每家就要开始做豆腐了,农家自己泡豆子到豆腐完成要一天的功夫,豆腐做好了一般离年前还有好几天就开始炕豆腐,到除夕那晚再吃。

终于到年三十了,父亲兄弟几个一大早就来到我家,进屋之前在院坝里点响鞭炮。鞭炮一响我们就开始贴对联,那个时候家里穷买不起胶水,就用土豆粉和开水搅拌成糊糊贴得又紧又牢。父亲陪着几位叔伯开始侃大山,婶婶们就进厨房帮妈妈做饭,我们几个小孩就守在灶台前帮忙烧火。到了吃饭间摆好碗筷,给三五个碗里盛上少许饭,酒杯里倒上酒。大家就主动抬到院坝里,这时我听见父亲喊祖人吃饭,农村把这叫做叫饭。父亲告诉我这叫不数典忘祖。

中午闲暇时间大家就坐在院坝里晒太阳,碰上下雪的时候大家就在屋子里烤火。

最为热闹的就是晚饭,天渐黑之时妈妈会把家中年前所有准备的食物全都端上来,一桌子基本上放不下。然后一家子人围得紧紧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团年饭算是过年最重要的一环了。在饭桌上要请辈分最大的爷爷讲话,当然无非就是一些对新年的盼望还有就是教导父亲伯们要把光景过好要把子女教育好之类老生常谈的话题。

如今爷爷早已经去世了,每年回到村里,只看到父母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声势浩大的杀猪场面没有了,几位叔伯也已经进城了。好在一家四口还能在一起吃个团年饭,倒也蛮是幸福的味道。

我的作家梦

文/曹含清.

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报纸,上面刊登着我撰写的商业软文。我坐在沙发上注视着它,脑海里浮现出很多年前的那张报纸——那是我首次发表作文的报纸,黑色的铅字带着淡香飘然而来。

那年我十三四岁,在故乡读初中。那时候我是一个瘦弱、腼腆的少年。我唯一的爱好就是在日记本上胡涂乱抹,偷偷写点东西。我萌发了一个远大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一名作家,让自己写的文字变成铅字传遍大江南北。现在想起来,我觉得十分好笑,笑过之后便惘然若失。

当时我除了课本与《汉语词典》之外,几乎没有其它读物。偶然语文老师会带来一本薄薄的《中学生阅读》让我们看,像是一块鲜肉抛进饥饿的狼群。我根本抢不到手。我盯上了桌子上的那本厚厚的《汉语词典》,翻了翻一共一千七百多页。我决定要熟记它,还制定了一套识记计划。一年下去,拈拈折折,反反复复,那本《汉语词典》已经破损得面目全非。很多陌生而美丽的汉字渗入我的头脑。

有一次我花费很长时间写了一篇作文。至今我还记得它的名字叫《我的梦想》,至于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那天我突发狂想,想把这篇东西变成铅字,于是我工工整整地把它誊写到稿纸上,装进信封。我从语文老师那里借阅一份报纸,在报脚处寻找到报社的地址,将地址写在信封上。周末的时候我骑着自行车怀揣着那封投稿信,骑车近一个小时来到镇上的邮局。我将投稿信小心翼翼地塞进邮箱,然后一边在林荫路上慢悠悠地骑着自行车,一边幻想着邮递员会将它转交给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老编辑。老编辑认认真真地审阅着它,嘴角闪出一丝微笑。

我一次次鼓起勇气向语文老师借阅报纸,可是彻头彻尾没有发现自己的那篇东西。一个月过去了,在我将要绝望的时候那篇投稿信出现了转机。

我记得十分清晰,那天是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课是语文课,窗外的阳光灿烂而温暖,白云犹如一艘艘航船在碧空飘游。语文老师刚踏上讲台,莫名其妙地将亮堂堂的目光投向我。他手里晃动着一张报纸,似乎要向大家宣布什么。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仰脸望着他。他清了清嗓子,用郑重的口气告诉大家说我的一篇作文在那天的日报上发表了。同学们的目光像是一盏盏灯光似的聚集到我身上,议论纷纷,接下来响起一片掌声。

老师捧着报纸将那篇东西念给大家,念完后在黑板上写下四组生僻的词语,问大家这些词语的意思。大家面面相觑,没人回答。他走到我跟前,双手摩挲着我那本破旧不堪的《汉语词典》说:“各位同学,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丰富的语言,希望大家热爱我们的母语,以后要多记,多写,也要多问。”

不久报社给我邮寄来了稿费,仅够买一条裤子,不过给我带来的喜悦却终生难忘。那种喜悦是看到自己的梦想开出一朵小花儿的喜悦。此刻想来,梦想需要恒心、爱心、信心去滋养,需要经过风吹雨淋才能开花,需要经过千磨万炼才能绽放光彩。梦想始终和我们站在一起,我们却总是冷落它,甚至背叛它,让它生锈,让它流泪,让它消亡。

从那之后,语文老师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藏书借阅给我,于是一部部厚厚的名著走进我的生活。我被那些大作家牵引,穿过海洋周游世界,跋涉沙漠坐看风云,返回自己生活的土地,我深知自己的贫乏与渺小,然而在梦想面前,每个人都是强大的超人;在梦想眼中,每个人都是会飞的天使。

很多年过去了,我的作家梦似乎成了天方夜谭。我大学毕业后从事文案策划工作,我写的东西经常变成铅字,不过大多是虚头巴脑的商业广告。我忙于工作与应酬,很少阅读与写作,书架上的文学名著落满尘埃,那些大作家在床头大声召唤,我却沉醉不醒。我的作家梦黯然无光,躲在桌子底下偷睡。我恍然觉得很多年前的那个瘦瘦的梦幻少年被酒水淹死了,被厚厚的脂肪埋葬了。

我想人生是一部书,由印着密密麻麻铅字的书页组成。每一页铅字,蕴藏着一个梦想,讲述着一段故事,或包含着美好,或包含着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