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文章
母爱文章(精选20篇)
母爱
文/李黄英
深冬的一个早晨,大街上,不少人裹着厚厚的长羽绒服,犹如一个个大棒棒糖。风像一把刀,锋利地刮过脸庞,生生地疼。
躲进门卫室,我还是禁不住颤抖。这时候,校门口,来了一个奇怪的人。我警觉地打量着她。矮,略微胖,手握着大门冰冷的防护栏,眼睛直直地瞅着宿舍的方向。那件又肥又长的军大衣,穿在身上显得极不协调,衣服竟然敞开没有扣,头发很短,乱得像一窝草。我正准备走过去询问,她踮起脚尖大喊了两声,身子也往缝隙里探了探,眼睛里闪出明晃晃的光。门外汽车不合时宜的轰隆声,淹没了她弱小的喊叫,我感觉她是在喊一个人的名字。
我忍不住好奇地问门卫叔叔:“何叔叔,这是谁?是不是哪个学生的家长?”门卫叔叔说:“对,是学生的家长。原来和老公很恩爱,不想,老公有钱后,抛弃了她俩,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女人。从此,她疯了。她隔几天就带一点东西来给她女儿。有一天,凌晨3点,她就来了,手里捏了两个茶叶蛋……我担心不安全,不敢放她进来。”
不知为什么,我可怜起这个女人,走到校门问:“你找谁?”她的眼睛燃起小小的火苗,声音也因为激动有点发抖:“我找郑红。”我一边听她的回答,一边观察她。她的回答,让我确定她不具有危险性。“那我叫学生去把她找过来。”她很高兴:“好,你是好老师。”她怎么知道我是老师,我很诧异。
不过,她的这句话,让我再一次确定了她是安全的。于是,我对身边的两个学生说:“你们快去喊郑红,***妈来了。”过了很久,郑红才笑嘻嘻、慢腾腾地走过来。她从门缝里接过妈妈塞给她的面包,转身就走。“郑红,郑红。”被她抛在身后的妈妈的喊声,焦急中带着哭腔。郑红已经和同学手牵手,笑眯眯的走上教学楼的楼梯。
我突然很生气,一下冲过去,一把把她拉了回来:“妈妈等了你那么久,怎么一声不吭,拿了东西就走,至少要喊下妈妈。“妈妈。”她有点不情愿,但随即笑兮兮地喊了一句,一副不咸不淡的样子。“郑红,妈妈还有话要给你讲。”她看我把她拉了回来,情绪突然很激动:“妈妈好想你。”
门卫叔叔见我站在旁边,忍不住好心地把门打开。门刚开了一条缝,她就迫不及待地挤了进来,一把搂住郑红,“妈妈好想你。”她的声音哽咽着停在这句话里。我心里突然一揪,眼泪趁机溜了出来。我窘迫地往楼上跑。她突然挡住我的去路:“老师,谢谢你。老师,我这里有一包糖,拿给你吃,我给你拜年。”“不,谢谢!”我挥挥手,难堪地夺路而逃。身后,传来她的声音“老师,其他同学欺负郑红,你要罚他站黑板!”
等我跑到4搂,稳定了情绪,透过高高的栏杆窥视她。她矮矮的身影,还坚定地站在浓雾里,两只手仍然紧紧地握着栏杆,目光温柔地钉在那里。
原来,一个女人,不管正常不正常,对孩子的爱,都无边无域。
母爱,幽幽如兰香满天
文/淡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想不出更华丽的词汇,来形容伴随我走过35个春秋的母亲,唯有借助这首儿时就能摇头晃脑背得滚瓜烂熟的诗歌,来表达这世界上最疼我怜我,虽韶华已逝但面容慈祥的---母亲。
伴随着五月吹起的暖风,空气里康乃馨的香味开始弥漫,因为这个浓情的季节和一个温情的节日联系在一起--母亲节!母亲节再度来临了。
母亲节,一个感恩的日子。母爱。永远不需要记起,因其同生命一起降临,烙印在了血液和发肤里,每一个做儿女的,对于母亲都有一份幸福的亏欠。感恩母爱,感恩生命的无私延续,更感恩这份对母亲的无私亏欠,对于母亲,我给予的实在是太少了,不善于对母亲表达爱与感激。而母亲对我的爱却不时在香喷盆的饭菜里弥漫,在温暖的枕边流连,粗心的我常常忽视这些,更视母亲的付出为一种理所应当的拿来之物,爱自己远胜过爱母亲。
妈妈,你是一朵永不凋谢的兰花,雍容华贵且美丽,默默的为家庭付出你青春,真是“芝兰于室,久而闻其香”,我们兄妹三人就被你拥在幽幽的兰花香里长大成人。-在我南漂的八个年里,当夜深人静,看见万盏烛火,高楼大厦背后的霓虹灯处,总想起你对我曾唠叨的一切,那时我厌烦,甚至想逃避,可哪知,一切都这样随我淡淡的浮云掠过,记得,每一天都在你的牵挂中度过,你夜里梦见我了,第二天,一定打个问候的电话,叫我注意天气的变换,督促我别忘加衣,家里有什么庆幸的事情也第一时间通知我,让我同享你们的愉快。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我一一都记下了。
岁月在母亲蜷缩的爱里飞快的穿梭,直到很久很久以后,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有所醒悟,在这世界上,再也没有谁能奉献这份无私的爱,除了母亲,其实,和所有的感情一样,母女关系也需要经营,需要表达,需要渲染,爱的表达形式不拘一格,对于母亲,我感觉自己难以把诸如“我爱你”之类的话说出口,我就选择一种行动,我反复想着该送什么礼物?把对母爱的感恩,融化在一个轻轻的拥抱里?一件得体的衬衫里?一句体贴的问候里?
母亲是个优雅的女子,颇有淑女风范和小资情调。今年的母亲节,托嫂子代我为母亲送上一盆兰花和一束鲜艳的康乃馨。希望母亲的微笑能让脸上细密的皱纹舒展,那将是我最温柔的享受。
行走在繁忙俗世里我,撕开了尘封的麻木行囊,携永恒的母爱登堂入室,于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拨通电话轻轻地告诉她:妈妈我很爱你,就如同你爱我一样,亦如那幽幽的兰花香满天,直到永远永远,永远……
感恩母爱至永远
文/天地悠悠
母爱,是全人类共同的话题。
感恩母爱至永远,这是发至肺腑的永远不能忘怀的至深情感。尽管已入暮年,子孙满堂,对母亲的挚爱和怀念,刀刻斧凿般地镶嵌在心底,永恒。
起源于古希腊的母亲节,是人类向母亲致敬的崇高致上传统;起源于美国的现代的母亲节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古希腊母亲节的传承和延续;从港澳台地区流行传入大陆的母亲节从上个世界80年代开始被接受。现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成了全世界共同的母亲节,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
外国的母亲节习惯送康乃馨,中国的母亲节献萱草花,也就是忘忧草。忘忧草更适合中华传统文化,这花儿就像百合花一样的筒状,结出的果子有翅,这“翅”就是母亲生命的延续,血脉的延续。这筒状的花儿就是母亲给子女撑起的一把伞,遮阳避雨,百般呵护。
几十年间我从来没有间断看望母亲,陪她老人家唠唠嗑,叙叙暖。母亲常说,你们工作很忙,有时间常回来看看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过什么母亲节,心中有娘,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母爱,平凡的爱。
朦胧时光,母亲不厌其烦地教说话,一个一个单词地把话语连成江河,一个一个数地把量的概念连成数据,一个一个现象地把好奇的心灵打开。母亲充当着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抚育我们健康成长,温室的花朵即将绽放,迎接大千世界的灿烂阳光。
成长年代,母亲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生活困难时期,母亲亲力亲为,带领子女们养鸡养鸭养猪,种植蔬菜,度过生存危机;“文革”动乱时期,母亲忍辱负重,对被打倒的“走资派”丈夫不离不弃,对子女严格管教和百般呵护,度过疯狂年代,培养成人。
放飞年代,母亲一如既往,关心子女的工作和生活。在空巢的几十年间,尽量不麻烦子女,却不时地为子女们操劳,即使四代同堂了,也关爱到每一个亲人。尤其是春节,每每欢聚,总是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从不间断。父亲去世后,她老人家坚强地生活着,仍然关心子孙的工作和生活。即使在她弥留之际,仍然念念不忘亲情。
我的母亲是建国前新中国第一代军政大学生,也是百万转业官兵下北大荒垦荒的建设者,更是我们子女的榜样和骄傲。母亲常说,比什么都不重要,要比就比如何做人。这是母亲给我的终身教诲,受益匪浅。
母亲是火焰,为我们点燃了生命之光;母亲是港湾,为我们遮风避浪;母亲是山泉,为我们幸福流长。
地球上有很多河流被称为“母亲河”,她滋润大地,哺育生灵,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黄河是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是母亲的象征。
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仁厚的。把我们的祖国比作母亲,那是对母亲的最高赞誉。祖国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母亲给了我们毕生的心血。
母亲的恩情比天高比地厚,终生难忘。母亲的那份守望,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人类发展的希望。世上神圣的东西很多,然而最神圣的莫过于母亲。
母爱犹如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我们的心田,带来人生一片绿色的海洋;母爱犹如一片祥云,过滤着强烈的紫外线,呵护着我们不受灼伤;母亲犹如一根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着我们的一生。
权亲钱亲不如娘亲,房好车好不如娘好,人亮衣亮不如娘的心灵亮。感恩母爱至永远,从一点一滴做起,用一辈子来体验伟大的母爱,悟出真谛,不枉此生。
感恩母亲,最好的传承就是把伟大的母爱发扬光大。
感恩母亲,最好的回报就是把温良恭俭让历练终生。
感恩母亲,最好的答案就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臂系千钧的母爱
文/笔墨春秋
“我知道打人不对,但这个世界给了父母者一项特殊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但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这是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里的一句话,它让我感概万千。
记忆中我是更怕爸爸的,他瞪我一眼就足以让我眼泪哗哗,可是我却挨妈妈的责打较多。已经多年没受到皮肉之苦,上大学后更是连责骂也很少了。我甚至无法记起妈妈发怒时的模样,无法将现在温柔娴淑的她和曾经打得我哇哇直哭的她结合在一起。回想起父母曾经的责罚我没有咬牙切齿的恨,而是当作笑谈。因为那确实是一段年少时值得纪念的“糊涂”时光。
读学前班的时候我每天都会找各种借口不去学校,所以挨揍的机会自然多。上一年级我却一下子爱上了学习,而且当上了班长。我后来明白我爱上学习成绩变好是因为我当上了班长这一外因,所以我一直对这一人生机遇感到庆幸。从此我也算是班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了,那么自然要把面子工程做足,这也是导致我一生最“刻骨铭心”的一次挨打的主要原因。
头天放学回家,妈妈告诉我我们全家要一起去城里大舅家玩,让我去跟老师请两天假。第二天,我兴冲冲的跑去给老师请好假,还在同学面前炫耀了一番。我心里真是乐开了花,一是因为可以去大城市玩,二是因为不用上课,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嫉妒恨呢,我的虚荣心瞬间爆满!
可是回家却被告知我们不去了,明天接着去学校上课。我一听,顿时泄了气,但瞬间又气鼓鼓,这我哪肯答应啊。缠着妈妈,就说三个字:“我要去!”她走到哪我跟到哪,重复着这三个字。开始妈妈还好好给我解释,但我完全听不进去,终于让她发了火:“我们都不去,要去你一个人去嘛!”我那时虽然也不小了,但一生气就不可理喻,开始在地上打起滚来,嘴里依然不忘重复着“我要去!”大人哪里知道我们小孩看似不可理喻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心思呢。我不愿去学校,不是因为我就如此不想学习,而是因为我已经向老师、同学“宣布”我要去城里玩了,我可不想第二天听到“你怎么来了呀?”这样的话,也不想看到有些同学的幸灾乐祸,让我这班长的面子往哪搁啊?我也不知像了谁,从小就放不小我这脸面。
天已黑,我还在嘀咕,饭也不吃。妈妈估计耐心也消失殆尽,捡起一根棍子就要打我。我也不顾周遭的漆黑,拔腿就跑,我从小就有跑步的天赋,所以追上我也不是易事。那时家在农村,外面没有路灯,光亮全来自农家屋内。我绕过自家的水田,跑上了鱼塘边,我根本没去思考自己可能在这黑漆漆的夜晚从窄窄的鱼塘堤上掉进水里,那是多危险的事。跟在后面的妈妈肯定是考虑到的,也肯定是担心极了,所以一直在后面嘱咐我小心点。可我根本不会考虑到这些。很幸运,我没有掉进鱼塘,却在沟里“翻了船”。这个沟也不浅,大约2米,下面全是石头、废柴、稀泥巴,总之呕心至极。我掉下去,不是考虑自己哪里受伤了,而是想到,这下要被逮住狠揍一顿了,于是我“灵机一动”,大呼:“我腿摔断了!”妈妈心疼又焦急的把我拉起来,轻声细语的询问我的情况。我就是这么幸运,居然毫发无损,可为了逃避责罚,我“不择手段”的撒了谎。
我果然是侥幸逃脱皮肉之苦,但第二天还是去了学校,同学、老师也并没有对我怎么样,只是我自己小题大做罢了,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婆婆告诉我,妈妈昨晚是吓住了,每次打完我自己都会偷偷的流眼泪。如果我不是这么幸运的话,那我便不能在这世上活蹦乱跳了,我也有些后怕,因为不仅是我,妈妈不也有掉下去的可能么?对于我自己受到的责打,我觉得是情理之中的。可我总在犯错,犯浑的时候就把乖巧懂事扔在了一边,很多小孩应该都如我这般吧。很多母亲也如我母亲一样,虽然打在孩子身上,她自己感受到的痛苦更为久远悠长。因为害怕我们养成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肮脏的品质,所以在初犯时,就让我们感受到切肤之痛,让我们从此与它们隔绝。但总有一天,我们不会再挨打,即使再犯错也没有对我们拿起藤条,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父母的教诲。
母爱的炊烟
文/王忠民
乡村最温情最恬静的时候,就是炊烟飘起的那一刻。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晚霞的金色浸染四野涂抹着旷野的黄昏。晚归的人们赶着牛羊,撵着夕阳的脚步走向暮色,走向袅袅炊烟的村庄。小时候傍晚放学,经常就迎着一幅人间的动画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终于看到了村庄上空涌起的像雾一样的炊烟,视线一下子便被牢牢地拴住,因为那炊烟属于母亲,是故乡母亲的炊烟。
正是晚饭的前夕,我听见母亲刷锅和添水的声音,还夹杂着一声声浓重的叹息。禽畜们拖着奔跑了一天的疲倦身躯,回窝的回窝,归圈的归圈。我站在老屋的院子里,望着这鸡飞狗跳的情景发呆。一栋连着一栋的用青砖和木板建成的房屋上面,袅袅上升的炊烟凝集了我的视线。我想,我是不是也应该化成这一缕缕炊烟,与母亲的炊烟一道随风飘散?
那炊烟在没有风的时候,直直地向上升腾;偶遇一点风丝,它们就缓缓地向四面散去。透过薄薄的霞光,像一张网一样,罩住这个不断繁衍生息的村庄。炊烟像一支画笔,蘸着朝霞,蘸着夕阳的余辉把乡村的早晚点染。我想,这时如果站在高处来俯瞰这村庄的景致,这景致也一定会十分壮观美妙,该有水墨画的奇异效果。事实上,正是这种感受一直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因为有母亲的炊烟,所以一直温暖着以后直至现在的生命岁月。
那个时候,村庄里真的没有什么景致让人铭刻在记忆深处,就固执地认为村庄里最美的景致就是清晨或者晚上的炊烟,尤其是母亲的炊烟。它淡淡的,浅浅的,也许美就美在它的淡和浅上。伴着清早氤氲的大气,在村庄的房舍周围,在房前屋后的竹林或者柳树的旁边缭绕,最后与沉沉的雾霭交织在一起,随风飘散,村庄便褪去了朦胧的面纱,变得清晰而明净起来。这时,一顿非常简单非常朴素但却凝集着母亲每一滴心血的饭菜便被端上了餐桌。母亲总是这样,尽管那是个艰苦的年月,她却想尽种种办法,粗粮细做,干稀搭配,咸淡可口,用她最原始的智慧尽量让全家老小吃饱吃好。与其说母亲的炊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不如说我那一辈子含辛茹苦的母亲在灶前忙碌的身影才是最靓丽的风景。
傍晚的炊烟也一样魅力独特。其实这种独特并不是它们与清晨的炊烟有着怎样质的区别,更深层的含义还是它们与母亲连在了一起,让人产生刻骨铭心的感受。那些袅袅上升的,似乎不是炊烟,而是家向我们发出的一种无言的召唤,准时且有着浓重的诱惑力。
炊烟袅袅是一种生活的恬静,是一种安宁与吉祥。缕缕炊烟是乡村的灵魂,有了炊烟才有了人家。据说很久很久以前世界本没有炊烟,人类还是一群生食的生灵。也许,是无情的山火烧熟了祖先的野山羊。至此人类尝到了熟食的滋味,尝到了五味调和的美妙。袅袅炊烟催生了人类进化,孕育出了现代文明。哪里有袅袅炊烟,哪里就人丁兴旺。
一个没有炊烟的家庭,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没有了母亲,当然也就没有了母爱。之所以说母亲的炊烟是最美的,是因为母亲的炊烟总是和香喷喷的饭菜,和烤红薯、烤玉米等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活着就得吃饭,没有哪个诗人在饥肠辘辘之时还能在那里搜肠刮肚酝酿诗句或是情绪饱满地议论或抒情。
出生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前夕的我,知晓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贫穷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作为有四个儿女的母亲,她心中的甜酸苦辣就是一本厚厚的长篇小说。当时很不理解父母,认为他们很是无能,很是愚昧,因为我们的肚子总是不间断地向我们的大脑神经发出有声的或无声的抗议。
多年以后,再回忆那段岁月,我甚至羞愧得流下泪来。记得有一次母亲做好了早饭端上来,我们像饿狼一样扑了上去,吃完饭就匆匆地离开了家门。因为我有一件东西忘拿了又回来取,这时只见母亲正就着一盘酸豆角吃饭,她吃的居然是我们吃剩下的泡了一点开水的锅巴……
但记忆中有时也会闪出光亮的火花,那就是偶尔我们也能够饱餐一顿烤红薯或烤玉米。那些红薯玉米塞进我们的肠胃时,母亲的目光就变得十分温柔十分满足十分慈爱。这种母爱是与母亲的炊烟连在一起的。不像小说那样曲折,不像散文那样含蓄,也不像诗歌那样煽情,它是无声的,而恰恰是这无声的母爱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也许对炊烟不屑一顾,就是现在的小城市也很少见到炊烟,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我是从母亲的炊烟中走进城市的,村庄上空母亲的炊烟连接了我生命的血脉。也许现在的鸡鸭鱼肉多是用饲料喂出来的缘故,吃着总觉不爽,总觉得不如母亲做的饭菜香。这是主观上的臆断还是客观事实呢?我仍旧得不出明确而清晰的答案。因为村庄上空母亲的炊烟,母亲在灶前忙碌的身影早已定格在了我的记忆深处。那故乡土灶里母亲烧出的饭菜凝集着母亲一生一世的情感。那袅袅升起的母亲的炊烟,连接着母亲,也连接着母爱,虽然我早已被村庄的人认为是局外人,但让我轻易忘掉,真的很难。
那袅袅炊烟,是母亲用爱和心血纺出的一条长长的丝线,仿佛在抒写岁月的流逝;那牵动我生命情感的母爱的炊烟,是母亲脸颊上流露出的最纯朴的笑意;凝视着和母亲形象紧紧系在一起的炊烟,我成长在你不断的爱抚中,是我童年袅娜的记忆,是我恒久的眷念和永远萦绕在我心间的乡愁。
母爱的速度
文/胥子伍
她随丈夫来到建筑工地,连同他们三岁的女儿。白天,丈夫出工扎钢筋笼子,她一边照料孩子,一边负责工地的一日三餐。
工地上有了女人和孩子,也有了家的气息。一天的苦力气活干下来,有了她做的可口饭菜填饱肚子,男人们又有了说荤话的力气,她被一群憨厚的汉子们说笑着,不气也不恼,最多红一阵脸,尔后一边忙着洗碗抹锅,一边随男人们说去。男人们说累了,争抢着逗玩他们的女儿,一个个从怀里掏出小玩具或棒棒糖,逗得孩子拿到东西就喊“爸”,丈夫憨憨地笑着,看着自己的小精灵,喜在脸上,甜在心里。
工地队长考虑到她一家三口生活的便利,同意把一幢新建成的毛坯楼二楼的一间房给他们住。她感激队长,烧菜做饭更花力气,更用心思,因自己不花一分钱,就有了“城里的家”。
有了“城里的家”,尽管是毛坯房,沙、泥灰不停地随窗而入,她一有时间就打扫,乐此不疲。
这天早晨,丈夫已出工,孩子仍在睡。她计算着孩子睡醒的时间,急匆匆地去了菜市场。
等她拎着大包小包的菜赶到工地,本能地朝“城里的家”仰看一眼时,她的心顿时跳到了嗓子眼——三岁的女儿不知何时醒来,正玩耍在露天的阳台上,不时地看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流和车流。显然女儿的危险处境,已引起了路人的注意,有人在拨打电话,有人拿着手机对着她“家”的阳台……她惊吓得扔掉手中的大包小包,不由自主地朝女儿飞奔过去……有人一把拉住了她,示意她不要惊扰孩子,那样更危险!最好有人以最快的速度上楼把孩子抱离阳台。她计算着,即使现在有人上楼,孩子见到生人,也会因躲避而坠落……
在她被人拉住的刹那,女儿看到了她,显得兴奋起来。她朝孩子推手示意离开阳台,可孩子太小,以为要抱她……
孩子像一只蝴蝶从二楼的阳台蹁跹而下,那一刻,时间凝固了,路人静止了。
一个黑影像一道闪电,从路人眼前划过……
孩子在她的怀中,毫发未损,她瘫在地上,脸色雪白,嘴唇乌紫,大口喘气,左腿被杂物划伤正咕咕流着血……
清醒过来的路人,纷纷前来围观。110、120车辆到了,她朝人们感激地挥挥手,失魂地一边抱起孩子,一边拎起大包小包朝工地一瘸一拐走去。
有好事者,把“黑影闪电”的视频发到网上。有网友感叹,她的速度经过专业训练,一定能在国际田径赛上获大奖;有网友反驳,这是母爱的速度,与奖项无关……
“黑影闪电”视频爆刷当儿正处“母亲节”前夕,记者借此机会前来采访她,她婉言谢绝,继续在工地做饭带孩子。“母亲节”当天,晚报以整版“黑影闪电”截图,配上“母爱的速度”标题,震撼人心!
其实,在这里,只有丈夫知道——她不是女儿的亲妈,是后妈……
沾着母爱的月饼
文/陈亦权
母亲在村里是有名的打月饼能手,她打的月饼又圆又满,又甜又香。每年中秋,母亲不仅会为自己家里打月饼,还经常被邻里们邀请去帮忙。
母亲是一个非常讲礼数的人,虽然经常帮助别人,但却从不会收下别人送给母亲的月饼。母亲总是这样婉拒别人:“我这就要回家打月饼了,还要你家的月饼干嘛呢!”
在我9岁那年,母亲帮弄堂口的宝根婶打好月饼回家后,并没有像往年那样立刻开始擀面做馅,而是坐在了堂前的小木凳上发呆。母亲把我搂进怀里说:“我们今年可能吃不上月饼了!”
“为什么呢?”我难过地问。
“家里没有鸡蛋了,那只蛋鸡现在又在孵窝,早就不下蛋了。”母亲忧心忡忡地说,“没有鸡蛋,就做不成月饼。”
我沮丧地靠在母亲怀里,一言不发,我知道母亲无力改变这一切,所以我能做得只有尽量乖巧懂事一点,不给母亲添乱。尽管这样,但眼泪却悄无声息地流了下来,落在母亲的手背上。
“我出去想想办法。”母亲用衣袖为我擦了泪,然后让我一个人在家呆一会,就起身往村口小溪边的树林里走去,我心想母亲一定是出去借鸡蛋了,可河边根本没人住,能向谁借呢?
我在家门口捏了不久的小泥车,母亲就回来了,她的手一直捂着口袋,似乎怕口袋里有什么东西会碎了,母亲兴奋地告诉我,可以做月饼了!走进屋,母亲从口袋里掏出来的,居然是几十个鸟蛋,母亲一边打着鸟蛋,一边告诉我这是她从河边的树林里掏的,为了她够这些鸟蛋,她一连爬了十多棵树呢!
看着母亲已经有些微胖的身体,我简直无法想像她是如何做到的,这时,我突然注意到,母亲的脚趾上包着一块小碎布,殷红的血水从里面浸透出来,把布也染红了。
“妈妈,你的脚……”我问。
“没什么,爬树的时候不小心滑了脚,结果在树皮上刮翻了一块脚指甲。”母亲轻描淡写地说着,继续着手中的活计。
母亲很快开始擀面揉粉、压月饼……没过多久,母亲烤熟了月饼,就在母亲开始往烤笼里取月饼的时候,母亲脚趾上的布条松了,她蹲下去绑好绳子后继续取月饼,但是她没有注意到,她的手上已经沾上了一些血,等母亲留意到的时候,已经有两三个月饼从母亲的手指上沾到血痕了。
母亲“呀”地惊呼了一声,连忙洗了手,她拿着那几个沾着血痕的月饼看了看,走到猪栏前想扔了喂猪,我跑过去拉住了母亲。“妈妈,给我吃吧!”母亲这么辛苦做起来的月饼,我实在不愿意就这样被扔进猪栏。
“可是,这上面沾上血痕了。”母亲看着手中的月饼,自责地说,“都怪我,太不仔细了!”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言语来安慰母亲,我只知道我不舍得母亲扔掉这几个月饼,我从母亲手中拿过那几个月饼,放到嘴里吃了起来。
月饼甜甜的,其中拌着一丝微微的咸,我知道,那是母亲的血。不,确切地说,那是母亲对我的爱!
母亲已经离开人世多年,每年中秋吃月饼,我都会想起母亲打月饼情形,想起那次吃沾着血痕月饼的经历。
殷红的母爱,足以让人怀念一辈子……
母爱话题引出的故事
文/兰草ygl
在人类地球上,人口的一半是女性。尽管在与岁月的抗衡中,女性是弱小的,但在生命的每一天里,女性又是强大的。
母爱是女性永恒话题的精华所在。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一位母亲对我说:“女人忘记自己时,她便是真正的母亲”。当我也做了母亲时,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母亲视孩子为自己的生命,每天都在母爱的田园里耕耘。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只要想到自己是为孩子活着,世界就会在眼中变成另番模样。
或许耳闻目睹我对母爱有着太多太深的感受,那天见到报社和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女性》征文启示,便萌发了想写点什么的冲动。
第二天正是双休日, 吃完早饭,我把家务先搁置一边,便动笔写起来。两千字的散文,一气呵成。文章发表不久,电视台一位素不相识的女记者自荐找上门来,约我就征文活动特别是母爱那篇散文谈点感受,拍点画面。
我一听连忙婉言谢绝。这么多年来,我除了偶尔参加会议或是公务活动,借光在屏幕上一晃而过外,从未对着镜头发表过什么言论。按理说上电视是件挺潇洒的事,可是我早已过了潇洒的年龄,失去了将自己展览给别人瞧的好奇和兴致。我想如果年龄也能对折的话,也许会引以为乐事。
可女记者不依不饶,一个劲儿地开导我:“你应该支持我,相信不会给你工作带来什么麻烦!”我一听就笑了,这当然跟工作不沾边际,也不用着向谁请示报告,实实在在地说,只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当时正巧一位同事也在我办公室,她也劝我:多大个事呀,再讲价钱,就有点不识抬举了。我心一横,去就去,反正又不是上焦点访谈曝光。
翻过一页日历正好是星期五,接近午休的时候,女记者来电话说,他们拍完别的节目正在去文化广场的路上,等我赶到的时候,那辆新闻采访车已在那里等候。
约我的那位女记者笑盈盈地从车上走下来。她很年轻,人长得白白的胖乎乎的很可爱,一双大眼睛扑闪扑闪的透着精明洒脱。
盛夏的阳光很足,广场上人不多,我特意躲开游人选了个空椅子坐下来。
本来想好了要说的话,可一拿起话筒不知为什么还多少有点紧张。平日里经常见办公楼里的领导们,在记者的簇拥下,对着镜头倪倪而谈,那神态、那语气,就象小河流水那样自然。身临其境才发现这其中不仅有一个人的知识、修养、水平,还有心里素质在里面。
对着摄像机说完了那段要说的话,就像小学生答完考卷那样轻松。可女记者和摄像记者一看画面又觉得光线过于强,拍的效果太差,就约我下班时再补一下。既然上了这条船,不考虑自己形象,也要为电视节目整体效果着想,我只好从命。
下班的时候,天忽然下起了毛毛细雨。我见到女记者想说的话第一句话就是:“天下雨了,算了吧”。她说:“还是稍等一等吧”。
等了片刻,还有零零星星的雨点在天空中飘着。女记者见我有点焦急的样子,干脆打开雨伞,往那位男记者的摄像机镜头前一遮,然后轻声细语地对我说:“其实天下点小雨,景色更好看”。记者职业的执着精神感染了我,我把想借此推辞的话又咽了下去,从车里找了把雨伞跟着走进细雨中。
女记者指摄影记者对我说:“我们觉得你气质挺不错的,最好能配合我们多拍点镜头”。我一听,这回可得坚决打住,再折腾下去玩笑就开大了。我说确实还有点事,赶紧脱身。临走前,我不大放心地对女记者说,最好播出前让我看看。尽管我从镜子里认识了自己,但一时还想象不出上屏幕会是什么样子。
或许是播出时间匆忙,找不到我,或许是女记者觉得这么几个镜头,又是那么单调的画面,用不着那么费神,反正我是从熟悉我的同事们口中听说这件事的。随后我打电话请女记者给我录了盘带子,回到家一放才知道是《女性》电视节目中的一组片断。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许许多多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有的事情,提起来索然无味,想忘记又似乎很深刻,说也说不清楚。或许自己当时对每一个细节都挺关注,其实别人根本没有在意。
妈妈的爱是伟大的
有人说:“母爱是无私的。”是的,母爱是温暖的太阳,奉献着她的光芒;母爱是甜蜜的乳汁,哺育着儿女茁壮地成长。
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的爱;
母爱,是人世间最仁慈的爱;
母爱,是人世间最宽容的爱;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
从你哇哇落地的那一天起,妈妈便用温暖的大手,把弱小的你揽在怀里。
从呀呀学语的那一天起,妈妈教会了你喊第一声“妈妈”!!她哭了,那是激动的泪,那是幸福的泪,那是骄傲的泪。
无论你走到天涯还是海角,她都会每时每刻念着你、挂着你。
天再高,它永远及不上母亲思念儿女的情;海再阔,也永远及不上母亲疼爱儿女的心!
如果哪天,世界上,还有一种爱是存在的话,那么我坚信,那一定是-----“母爱”!
所以我们所有做儿女的一定要在自己的双亲健在的时候,尽到自己的孝道 不要等到终于有一天他们不在了,你才会突然想起你所有的从未做过的事,它们就会像巨石压在心口痛击着你的心。让你有种从未有过的痛和遗憾。那种“子若孝而亲不在”的悔恨也将会伴你终生!!!
妈妈是伟大的,有可能她不善言语,不善表达,但是那是默默的爱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爱。
妈妈:我爱你,我爱你,这将是我永远----永远要说的也是所有做儿女要说的话,妈妈祝福你,祝福天下所有的妈妈幸福安康!!
最珍贵的情感
爱的体现有很多种,肤浅的,深奥的,带着斥责的,太多太多。能理解的,不能理解的,尽收眼底。
从楼梯间走出,偶然的一抬头,瞧见了让我颇有感触的一幕:班主任与她三年级的女儿一同从办公室里走出。女儿抱着衣服,头也不回地飞奔下楼。而那位劳累的班主任妈妈呢?从办公室踏出后,本是大步朝班级方向走的,可是,走着走着,她的步伐慢了下来,一回眸,看着女儿奔下楼去,用一种复杂的眼神注视着女儿,脸上带着满足的笑。
我停下脚步,怔怔的看着老师。那是一种如何复杂的眼神啊,有贪恋,有满足,有幸福,也有只属于母亲的似水柔情…… 太多我看不懂的讯息,似乎耀目的令我无法直视。原来爱,仅仅一个眼神就足够了。
啊,也许,妈妈的爱也在那目光里呢。
我注意着妈妈的一言一行,试图从这生活中的小目光里窥视出妈妈埋在心底的爱,可惜,无果。我失望地认为,妈妈,对我是没有爱的。可是,可是为什么我却在生活中隐约看到了母爱呢?
也许,我没有那次找东西时的慌乱,我可能永远也看不到母亲的爱。
一个安静的下午,我正为一只茶杯所愧悔:如果没有找东西就好了,那么茶杯根本不会碎。那可是妈妈最喜欢的一只茶杯啊……忽然,听到了熟悉的开门声。我呆若木鸡的站在一堆茶杯碎片旁,等待着妈妈的审决。妈妈走进了房间,看到了委屈的我和一地的碎片,没等我说话,她已猜出了个大概。她担忧的打量着我:“没事吧?划破哪儿没?”我听不出任何疼惜茶杯的情感,却听出了浓浓的担心——满满的,都是对我的担心啊!就像一块纯色的水晶,没有一丝杂质,闪耀得刺眼,纯洁得优雅,母爱,不正是如此么?
我微笑着走回书房,我找到了。找到了那种与班主任同性质的情感、最为纯洁的情感——母爱。想着,我又折回,想要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手把在门把上,透过门缝看着妈妈,身体却僵住:妈妈正蹲在地上,心疼的捡起碎片,目光里夹杂着一点可惜。妈妈何尝不喜欢那只茶杯呢,可是,在她眼里,那只茶杯与我相比简直是沙粒般的存在。在母性的爱面前,一切物质上的价值,早已不复存在了。
原来,我一直刻意寻找的细节中的母爱,早已被无限放大,让我的童年中处处都带着母爱。而我,却愚蠢地刻意寻找着微不足道的母爱,竟忽略了那一份把生活填满的母爱啊……
世界上的爱,千千万万。唯独让我深有感触的却是那最最容易被忽略的母爱。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份未被察觉的母爱,请发现它,接受它。那么,你将成为最幸福的人。
母爱深深
文/狄安娜
那夜的梦惊心动魄,却幸福无边。
梦里和家人一起,如往日温馨。爸爸、妈妈带着我一起走进莲池,里面新建造了亭台楼阁。我跑到上面,偶遇一只小兔,抱着它寻找青草。后来发现自己找不到回去的路。一个孩子将我带到悬崖边,带着我从斧锤凿出的浅洼往下走,到了悬崖的中间,他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我才发现身处绝境。我的恐高症已经把自己吓得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四处张望,发现离我两米处有一根铁棍,挨着铁棍一米的地方有铁梯子,可我根本抓不到铁棍。
我的脚下人头攒动,呼救无人理睬。在我绝望时,妈妈突然出现。她拽着一根粗绳,拉到我的身边,大声喊着什么。我抓住绳子,用双腿夹住绳子,一路滑了下来。
过去想起妈妈,悲伤如山,泪水似溪。今日梦醒,却很平静,突然顿悟——妈妈一直在身边,危难之时,哪怕在梦中,她也必会出现。
心,变得无比踏实。母爱深沉,如果悲伤是山,那它的脚下,一定是爱的草原。
水酒中飘来母爱
文/毛君秋
在我家乡,正月里来客,进门就是一碗水酒。
水酒不是酒,但它有酒的醇香和韵味。我自小喝着母亲酿的水酒长大,那淡淡的甜甜的味道成为我童年里最美好的回忆。
过年前,母亲再忙,也会抽出时间酿水酒。白天,母亲精选出来七八斤糯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泡到晚上,再放进木甑里,用旺火蒸。母亲在灶里横竖支起几根干烈的木柴,先用稻草将木柴引燃,然后用竹吹火筒往灶孔里吹,大火便呼哧呼哧燃烧起来,蓝色的火焰从灶孔钻出来,就像小时候到村部看电影散场后拥挤的人流直往外冒,把母亲的脸映得彤红。灶堂里暖烘烘的,我也挤到灶前,拿起吹火筒学母亲的样子,鼓起腮帮使劲地吹,呼,呼,呼,赤色火焰在灶里乱窜,我心里喜滋滋的。十来分钟,甑口便上汽了。由于甑盖不密封,母亲在甑盖上面围两条湿毛巾,白色水汽透过毛巾冉冉上升,在灶屋顶部结成了一片云。再蒸几分钟,灶屋里开始氤氲着一股糯米饭的清香。母亲停了火,并不急于揭开甑盖,而是利用灶火的余温让木甑再闷一会儿,糯米饭便完全软了,熟了。
母亲让我把正在忙碌的父亲、哥哥、姐姐他们喊来,一人盛一小碗绵软的糯米饭,佐以红糖,或是母亲自制的辣椒萝卜,便是我家年前的一次大餐。
吃完喷香的糯米饭,母亲把剩余的全部倒进饭篮里,用清水淋,直到完全冷却。再倒进一个大木盆里,将几粒小圆形药引(母亲亲自到山上采几味草药制成),揉成细末,均匀撒在糯米饭里,拌匀,拍实,中间留拳头大小的圆洞。在大锅底部垫一层稻草,把木盆搁在上面,周围窝一床不用的旧棉被,用锅盖盖实。然后,往灶里塞一满灶秕谷壳,引燃,但不能见明火,必须是慢慢地陨,保持灶里恒温就行。过两天两夜,灶屋里就会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酒香,水酒便熟了。但母亲往往不急于退火,还会继续等上半天,这时酿出来的水酒白中带红,是水酒中的上品。母亲说,这样做会有风险,弄得不好一锅水酒会全部烧坏,关键是火候要把握好。母亲每年酿成的水酒,色、香、味俱全,常常有村里人向母亲学习技艺,她总是乐意传授。
母亲把酿成的水酒装进一个很大的蒸钵里,便成了我家招待客人的“高级”饮品。
正月初一,我还在睡梦里,母亲会把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水酒端到床前。我从暖和的被子里探出头来,接过水酒,几大口就把它喝个精光。那种幸福的感觉,如今只能成为心头永恒的记忆——母亲早在二十年前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会在桌上备一些点心、花生、瓜子、各式巧果等,再端上一碗热水酒。
水酒虽不是酒,但它还是有一点点酒的成分。小时候,亲眼看到邻居一个小妹妹喝了两碗后,脸颊绯红,嘴角带着微微笑,酣睡了一个上午。
我爱喝水酒。家门前时常有吆喝着叫卖水酒的,但都不如母亲酿的好吃。
最是无声唯母爱
文/冯敏
不懂得怎么去形容我的母亲,默默辛勤劳作,为了儿女和家庭,千千万万遍辛苦和努力,却从未听到其抱怨半句。无论是刚嫁给父亲时的贫贱,还是后来为了给父亲生个男孩子东躲西藏甚至把自己的骨肉送与他人养育,亦或是后来的三个孩子的供书教学的经济压力,到现在操心子女的婚姻及将来。我不知道是什么支撑着她一路走来,作为她的女儿,我心疼她,心疼她的隐忍,心疼她的劳累,心疼她的渐渐老去却依然为家庭、为子女默默付出的坚持。
我常常回忆,年轻时的母亲,是长得什么样的,可是我一直想不起来,哪怕是看到她年轻时的照片,我还是没有什么印象,我脑海里,完全不记得母亲年轻时的样子。我只记得她乌黑的头发,修长而白净的小腿,还有她喜欢用的面霜“七日香”。小的时候,母亲早早起来,梳好她又长又黑的头发,绑着一根长长的马尾,轻轻抹点面霜,然后开始她忙碌的一天。上午她去菜市场买菜,每天必须买的是我和姐姐每人一个苹果。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家庭的困苦,只觉得每天在母亲身边会觉得舒适且安稳。长大才无意听母亲和邻居谈起过往,说起那时的日常,才得知,在连买菜的钱都没多少的日子里,她依然想方设法省出每天两个苹果的费用。因为她知道,没有苹果,她的孩子会哭闹。
不知道,在全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那些年里,我的母亲吃了多少苦头,但我记得母亲大着肚子外婆家住几天、二公家里借宿一段日子的狼狈时光。后来,我还亲眼目睹自己的妹妹,也就是母亲刚刚生下来不久的女婴被别人抱走,母亲蜷缩在床上嗷嗷痛哭的样子。那时我还不懂生活的辛酸,坐在床边默默地看着我的母亲,内心却是充满了恐惧。邻居的老奶奶过来领我去她家,给我几颗糖,然后自言自语地告知,***妈现在是揪心地痛,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怎么能不伤心。妹妹虽然送别人了,但那是个好人家。我不知道那些糖是什么味道,我也不知道母亲是怎么熬过来的,只是过了一些日子,母亲脸色还是有点凝重,但是至少没有哭泣了,对着我们,也开始微笑了。她能重新笑起来,我的心中就重现阳光。
我学习一直很争气,那时学习好并不是为了什么,只是我知道,学习好,母亲会很开心。母亲不时和我谈起,她儿时成绩很好,可是家里重男轻女,她读到五年级就辍学回家帮忙做农活了。她一直鼓励我要好好学习,学习好了将来才有出息。那时或者没办法理解母亲内心的期盼,但是每次告诉她我取得了好成绩,她总是眉开眼笑。小学的时候家里穷,我最想要的就是一台铅笔刀机,铅笔刀机削出来的铅笔又好看又好用,而且笔芯不容易断,可是家里买不起,铅笔也是买最便宜的那种。我有时会抱怨铅笔和铅笔刀不好用,这时,母亲就会默默地拿小刀帮我削铅笔。母亲手艺好,削出来的铅笔虽无法与铅笔刀机削出来的一样好看,但是也非常好用。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晚上,我在做作业,母亲就帮我削铅笔,一次性帮我削几支,灯光下的母亲,一刀一刀地削着,削完铅笔外面的木,还得细细地刮一下笔芯,使之光滑圆细,认真而温柔。她无法给予孩子优质的生活,却给了孩子细腻且绵长的爱。或许那时不懂感恩,不时有怨气,如今回首,能记起母亲灯下削铅笔的模样,也是一种温暖的回忆。
叛逆期的自己,不时和父母有斗嘴怄气。那时上中学,我是住校的,一次周末回家和弟弟争吵,觉得母亲偏帮弟弟,回家的两天都对母亲不理不睬。回校那天晚上,母亲一直问我要不要带这个要不要带那个,我都不理她,让她自己在那里忙活。然后她也再多话,默默地把收拾打包好的水果、衣服放在我的书包旁边。出门时,我拿起书包眼睛瞄到旁边的那打包得整齐的水果和衣服,本还想斗气不要的,可是内心犹豫了一下,还是默默地拿走。转身的那刻,眼泪已经簌簌流下。我无法理解一颗慈母的心,但那一刻,母亲的举动却感动了我叛逆坚硬的心。我知道,除了这个女人,再也不会有人对我那么温柔和疼爱。或许她无法平衡对儿女之间的爱,或许她还没那个能力去平衡她心中的爱,但她一直努力着爱着她的孩儿,作为儿女的,怎能奢求更多?
我一天一天长大,母亲一天一天衰老,我总想快快强大起来,这样我才有能力去照顾我的母亲,这样我能把最好的爱回惠给这个养育了我这么多年、为家庭付出了那么多年的女人。时光走得慢些,我会成长得更强壮,为这个女人撑起半边的天。
母爱如海
文/程乐淦
冬去春又来,妈妈走了一年了。
今天是妈妈的忌日,去年的今天妈妈突发脑溢血,溘然长逝,她没有留下一句话,就离开了她挚爱的亲人。
在城市的一隅,我伫立窗前,一任无尽的思念在心中涌动,眼前不时浮现出妈妈的慈爱面容。我想努力去找回妈妈给我的那些母爱的时光,像是捧着一本厚厚的大书,一页一页地翻着、翻着……
思绪把我拉回到40年前,我突然想起了那碗馄饨,那件令我永生难以忘怀的往事。
15岁那年,我在邻县师范学校上学。过完暑假,要返校了,妈妈送我去15里外的小镇搭车。娘儿俩一大早起来,来到车站买好了汽车票,等车的当儿,妈妈对我说:“毛伢(我小时候的乳名),你饿了吧?我们娘儿俩去吃碗包面。”包面就是馄饨,我们鄂东老家都管馄饨叫包面。在那个食物极度匮乏的年代里,馄饨可是穷人家眼里的奢侈品呀,在乡里是很难见着的,不是乡里人不会做,因为馄饨的馅子是猪肉做的,那年头猪肉不好买,也缺钱。馄饨吃起来可香呢。我一听妈妈说买馄饨,就流口水了。
妈妈领着我来到车站边的一个小餐馆坐下。她掏出2角钱买了一碗馄饨,要了一只碗一分为二。我三口两口就吃完了,眼睛还盯着那只碗,心想那碗里还要再冒出馄饨来就好了。妈妈看我那馋样儿就知道我还想吃,她也不说话,一只手在衣兜里摸着,摸了半天,从衣兜里摸出一张打皱的2角纸币来,递给餐馆老板说:“再买一碗。”馄饨端上来,妈妈对我说:“吃吧,吃饱了好上车。”
妈妈开始怎么不一次买两碗呢?她那在衣兜里不停地摸钱的手,那看透儿子心思的慈爱的目光,那毫不迟疑地不说话的神情……,现在想起来,妈妈那天送我上学身上只带了4 角钱,离家时就计划要买碗馄饨的,留下那2角钱是要买别的生活用品,以当时的物价,2角钱能买到1斤食盐和2盒火柴。当她看到儿子还想吃馄饨的时候,不忍心看着儿子挨饿上学,不得已才拿出那张另有用途的2角钱解了儿子的嘴馋,满足了儿子的愿望。母爱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是倾其所有,毫无保留的。
我再怎么嘴馋也不能独吃一碗,对妈妈说:“妈,您也吃一点。”我拿来碗,准备分成两碗,妈妈阻止了我:“妈不饿,妈回家可以做饭吃,你没吃饱去坐车,到了学校误了饭堂吃饭的时间可不行。”妈妈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那碗馄饨,眼睛里闪烁出快慰的光芒。
想到这里,我心里一阵酸楚,泪水溢出了眼眶。
母爱如海,妈妈的爱自然是回忆不完的。直到现在,我依然爱吃馄饨,40年前妈妈在小镇上给我买馄饨的情景也依然蕴藏在我的心底。
母爱不老
文/刘奔东
母亲刚满60岁,60岁在当今这个百岁老人已不鲜见的社会也许还很年轻,但在我的心里,却时刻紧绷着一根弦,我怕母亲会在某一天突然离我而去。
母亲是一个农民,却崇尚知识,热爱文化,她常给我讲她小时因为家贫姊妹多,没上过几天学,以致现在想学什么都很困难。也许是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化人的向往,母亲嫁给了当时在乡村教书的父亲,耳濡目染,她也就成了半个文化人了。
后来便有了我和弟弟,父亲也从乡村调到几十里外的城里教书,每个星期才能回一趟家。于是,家里的里里外外都落在了母亲瘦弱的肩膀上。那时母亲既要种好家里的几亩田地,又要时时操心我和弟弟的吃饭穿衣,还要牵挂远方的父亲,经常是顾了这头顾不上那头。母亲总是疲惫不堪地从地里回来,又赶忙给我们生火做饭,怕误了我们上学。也许是切身体验了农活的劳累与艰辛,母亲常常教育我和弟弟,让我们好好读书,长大后跳出农门。
我经常会想起母亲陪我们读书的情景,忘不了她坐在炕沿上纳鞋底,做活计,我和弟弟趴在炕沿下的小方桌写作业,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放在我们面前,微弱的光摇曳着,照着母亲和我,也照着我们全家的希望;忘不了上学住校以后,我每次回家,母亲都变着花样做些好吃的,离家时又把她精心留给我们的好吃的给我带上,拿到学校就被室友们一抢而光;更忘不了那年高考,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希望我金榜题名。高考结束后,在一家人急切的期盼中,等来了成绩公布的那一天。我兴奋地骑着自行车去离家六十里外的市教育局看成绩,然而却名落孙山!天黑了,我心情沮丧又疲惫不堪地骑着自行车,回到家已经是深夜了,在村口我就看到一个人站在月光中,她是母亲,静静地,宛如一尊雕像,我泪如泉涌……
我和弟弟相继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我在家乡教书,在城里买了房;弟弟去了遥远的新疆参加工作。而母亲也渐渐老了,她常自言自语道:唉,老了,想起那些年,怎么就那么大的气力,干活就从不知道累!前几年,教了一辈子书的父亲退休回家了,我便劝母亲不要再种地了,让他们和我去城里生活。可他们死活不肯,母亲说,种地种惯了,不种反而心里慌得难受,并说城里东西那么贵,自己种粮种菜吃着舒心。如今科学发达了,种地省力了,母亲的心情也舒畅了,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谁知,一场大病却几乎夺去了母亲的生命。
在去年初夏的一个晚上,家里突然打来电话,说是母亲已经昏迷不醒,我一下子呆住了。
母亲因小时候根本无暇又无缘文艺!近一两年她才重新拣拾起小时的这个喜好,参加了乡村自乐班,跳跳舞,唱唱戏,倒是自得其乐。我有时还想,母亲怎么越活越年轻了……母亲是在唱戏时发病的,当我赶到时,人已被送往镇卫生院,我看着眼前的母亲,——她哪里是平日里的母亲,她已经口不能言,手不能动,头低垂着,腿脚僵直。赶紧做了CT,是脑溢血。幸亏送得及时,且出血量又不大,要不然我也许和母亲就生死两重天了。因镇卫生院条件有限,急忙叫救护车又送母亲到市里的中心医院,将母亲从车上抬下来,放到担架车上,心急如焚却又小心翼翼地推往医院六楼的心脑血管科,每转过一个楼层的拐角,我的心就纠结一次。等到一切就绪,已是凌晨两点多了。我和妻儿围在母亲的身边,看着吊瓶里的液体一滴一滴流入母亲的体内,我的泪水已模糊了双眼。母亲沉沉地睡去了,而我却陪在她的床头,不敢眨眼,生怕我稍一疏忽便会失去母亲。我仔仔细细地看着母亲,长大后,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看母亲。母亲真老了,可您还不到六十岁啊,儿子还没好好孝顺您呢。参加工作前,总说等挣了钱要如何如何回报您,可这些年我却为着自己的前途和小家庭奋斗着,哪里好好想过您?连听您一句唠叨也觉得心烦,现在结婚了,生子了,工作也好了,刚准备让您过幸福生活了,您却成了这样!……转念又想,要不是母亲这次生病,我还以为母亲永远健康,对母亲的身体永远都无忧无虑。是啊,这些年忙于经营自己的小家庭,自己的所谓事业,疏忽了母亲,总想有的是机会报答母亲。可母亲从无怨言,打电话总说家里都好,不用担心,让我把事干好,把孩子管好。
第二天,母亲清醒了许多,我问母亲是否让弟弟回来,母亲沉默了,我知道她怕影响儿子工作。我最终还是把母亲的病情通知了弟弟,我怕给母亲和弟弟留下终生遗憾。
母亲真老了,那些天,我和弟弟白天晚上陪在母亲病床前,为她送水喂饭,为她洗脚洗脸,为她掖好被脚,为她端屎接尿。
母亲一直在病床上躺了一个多星期,我和弟弟才在医生的指导下扶着她下床开始挪动脚步,她每走一步都是那样的生疏和艰难……母亲哭了,哭得很伤心,她说,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成了这样……母亲可以出院了,医生一再叮嘱,千万不能再劳累了,否则再一发病将不堪设想!
弟弟又要离家回单位了,母亲止不住地哭泣,她说儿子那么远回趟家,却没吃上她做的一顿饭……
一年多过去了,母亲的身体已基本恢复,但毕竟不比以前了。她也总说自己现在是个废人,没什么用了。然而,只要能动,她总不肯闲着。前几天,她还亲手为我缝制了一床又厚又大的棉被,还惦记着冬天来了要为她的孙子做个棉袄。我真想说,现在的孩子都穿羽绒服,谁还穿棉袄!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是再三劝她别做,千万别累着。母亲甚至还收回了病后只好承包给别人耕种的田地,她说,儿子都刚买了房,趁着现在还能干,要再干几年,为儿孙们减轻负担。
唉,我那不老的母亲,不老的母爱。
母爱没有山寨
文/周礼
那年,我正上高中,班上开始刮起一场品牌风,衣服要穿名牌,鞋子要穿名牌,甚至用的文具也非名牌不买。那时,我家里比较穷,别说买名牌,就是每年的学费也是父母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但处于那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一定的虚荣心。我也不例外,我一直期盼能拥有一件品牌运动服,尤其是某国的那个知名品牌。
刚开学,我就缠着母亲,要她给我买一件品牌衣服。母亲听后不解地说:“孩子,衣服穿在身上,只要温暖、干净就行,你管它是不是品牌。再说,咱们家的情况你又不是不清楚,哪有多余的钱啊?你先凑合着穿吧!”
我不满地说:“别人浑身都是名牌,只有我穿得土里土气,我都没脸见人了。”母亲安慰道:“孩子,咱不跟别人比,你好好读书,将来一切都会有的。”我哪里听得进母亲的劝告,仍然坚持要买。最后,我还抛出了撒手锏,如果不给我买,我就不去读书。
母亲最怕耽误我的学习,别说辍学,就算请一两天假,她也会感到无比惊慌。在母亲的眼里,我是全家人的希望和未来,只要我能考上大学,她什么苦也愿意吃。果然,母亲在听到我不去读书后,她立马缴械投降,答应第二天就去给我买。
那是一件深蓝色的运动服,颜色和款式我都非常喜欢,尤其是胸口那个醒目的标志,让人赏心悦目,心花怒放。望着那件崭新的运动服,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内心说不出的激动。以前,每每看到同学身上穿的名牌衣服,我都感到特别自卑,总觉得比他们矮了一截,现在我总算可以扬眉吐气、昂起头做一回人了。然而,我并没有风光多久,很快就从天堂跌入了地狱。
大约一个星期后,一位同学见我的衣服比较特别,也想买一件一模一样的,但奇怪的是,他跑遍了城里所有的专卖店,也没找到同样的款。同学问我:“你在哪里买的?”我说:“不太清楚,是我妈帮我买的。”同学怀疑我这件衣服是山寨的,不然为什么市面上买不到呢?同学的话像针一样刺在我的心上,让我恨不得找条地缝钻下去。
为了证明我那件衣服是原装正品,我特意回了趟家,向母亲索要购物发票。母亲说:“已经丢了,哪里还找得到。”母亲是最不善于撒谎的人,从她的表情和眼神,我立刻看出了端倪,母亲一定有什么事瞒着我。在我的再三逼问下,母亲终于道出了实情。原来,母亲怕我不去上学,特地买了一件普通运动服,然后连夜在胸口上绣上了那个品牌的标志。由于母亲年轻时是出了名的刺绣工,她模仿的东西几乎能够以假乱真,再加上那天我高兴过头,根本没有仔细瞧。
知道真相后,我有很多天都没与母亲说话。直到后来,我读了龙应台的《目送》,才终于想明白,虽然衣服是山寨的,但母亲的爱却是原版的。
母爱如水
文/2223991106
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温馨的字眼。
我的母亲,更是我心中学习的榜样,是我心中前进的灯塔,是我在逆境里坚持活着的精神支柱。
母亲与我的点点滴滴,犹如天上闪烁的星星,说也说不完,写也写不完。
因为,我,曾经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因为我的病,母爱,于我而言,就是一份沉甸甸的厚重的感情,而我却无以为报,最好的回报只能是好好地活着,认真地活着,快乐地活着。
那年,高考前,我得了抑郁症。
抑郁症,二十多年前,没有人知道那就是抑郁症。
好痛苦。
做为学校的高材生,我肩负着学校的厚望,家庭的期待,自己的梦想,可是,惧怕落榜的压力,越是临近高考时,越是巨大……
坐在课桌前,看到眼前的书籍,却怎么也学不进去了。
脑袋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冻住了,不能正确地思考,正确地学习。
怎么办?怎么办?
明知是个错误,却无力纠正,无力挣脱,病魔,如一只无形的大手,把我一步步地拖入痛苦的深渊。
辍学了。
从学校回到了家里,整整一个月,我躲在最里面的房间里,不言不语,躺在炕上,每天昏昏欲睡。
似乎,只有睡眠,才能将时间打发。只有睡眠,才能让痛苦变至最轻。只有睡眠,可以让我获得无知的快乐。
我的娘亲,不知道我这是怎么了?要知道,我一直是个开朗活泼,爱说爱笑的女儿啊!我一直是她们心中的骄傲和自豪啊!
只有叹息,只有愁眉苦脸。
吃饭的时候,喊我起来吃饭。吃完了饭,我就重新回到小屋,睡觉,像冬眠的蛇,总也睡不醒。最无奈的时候,想到了一死了之,一了百了。
可是,再次想到母亲的付出,想到离开是对母亲最大的不孝,我,选择了活着。
学校的老师们来过。
我的同学们来过。
终于,勉强返校,参加了高考,结果,可想而知。
落榜,再次刺激了我本来就脆弱的神经,我的病转化了,变成了躁狂症。
能说能笑还能跑。
我想读书!我要上学!
家庭,已经无力再供应我了。我理解家庭的苦,我自己想办法上学。
我,辗转于亲人和朋友们之间,借钱,想过贷款,日不着家,夜不能寐,整天跑在各个城市之间—诸城,潍坊,高密,济南……
我的娘亲,不知道我这是怎么了?她头顶着烈日,忙碌在地里,干着农活,却流着泪……
她想不通,她更害怕女儿在外可能遭遇危险,要知道,她的女儿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啊!何况,还是一个人?
最后,没有办法,父亲,粗暴脾气的父亲,干脆把我锁了起来。
“放我出去!放我出去!不放我出去,我就自杀,我不活了!”我如同一头疯狂的狮子,吼叫着,咆哮着。
甚至,我喊着父亲的名字,骂父亲混蛋!
非常迷信的父亲确认我是被鬼附了身,大骂祖宗鬼神…~当事实无法用科学来解释时,迷信,就是唯一的出路。
最后,母亲也被关了进来,为了陪我,怕我寻了短见。
而我,只是想让他们放我出去,才来扯个大谎。
显然,这谎吓到了他们。
清楚地记得,我的娘亲,整日以泪洗面,看着咆哮的我,喃喃地诉说着,反问着:“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小冤家?你真是我的小冤家啊!”
最后,哥哥们把我“绑架”到了瓦店的精神病院,看了医生,拿了药,睡了三天三夜!
醒来后,我的病,好了。我的上学梦,彻夜地醒了。
今生,我与学校,无缘了!
2008年,跟老公一起北漂的我们,因为金融危机,因为北京奥运会,买卖萧条,投资股票的钱,被深度套牢,加上婚姻的裂缝和一段新的感情的介入,我的精神疾病,复发了。
复发的病,愈发地严重了。
失眠,一个月的失眠,让我的神经崩溃,最后,我休克了,躺在了北京的大街上。
电话,打到了家里。母亲,由二哥陪同,坐上了去往北京的汽车。
听二哥说,自从在诸城坐上了大巴,娘,我的60多岁的娘,就开始了呕吐……从山东到北京,足足吐了12个小时!
当她好不容易看到了女儿时,却是一个虚弱,一个疯掉了的女儿!
她的心,碎了。
她不知道,我这是怎么了?
在我的潜意识里,我还是尊重娘的话,别人的话,都是白费。
娘在我心里的地位,无人可替代。
回老家治病。我被她们连哄带骗,回到了山东老家。
家里人都建议母亲,把我送进精神病院。
可是,母亲犹豫了。她听说,人一旦进了精神病院,就会被戴上铁链子!她不能忍受,她的女儿被人也戴上铁链子!
无奈,我的行为,她也已经不能控制得了。
在一次对话后,我被激怒,偷偷地离家出走。
她们一夜未睡……娘亲,老公,姐姐,姐夫……找了我整整一夜!
最后,还是娘最了解我,在我的一个老同学家找到了我的信息。
我,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我在院里痛苦,娘在家里痛苦,她心疼着我,牵挂着我。
出院后,进入了恢复期。娘也跟着我来到了婆家,陪伴我,照顾我。
几个夜晚,娘都睡不着,坐在院子里抽闷烟。她不知道女儿还能不能恢复,她不知道女儿以后的路该咋办。
我到哪里,她跟我到哪里。那个时候,娘就是我的影子,始终伴随着我。
几次,想到了死。死,是最好的解脱,是最好走的路。
可是,母亲咋办?儿子咋办?想到我的离世会给母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想到我已经很不孝了,我,仍然选择了活下来。
人,就怕无牵无挂,只要有所牵挂,她,就死不了。
母爱如水,母爱,更是我寒夜里的一把火啊!温暖了我的心,照亮了我的路。
如下,又多活了六个年头了。我走进了网络的世界,开始了网络写作。
写作三年,我彻夜地战胜了病魔,战胜了心魔。
上帝要建立一个新世界,必先打破一个旧世界。
旧的我死了,新的我重生了。蝉蜕的过程固然刻骨铭心,化蛹成蝶,又何尝不是一种天大的收获!
我,笑了。娘,欣慰了。
秋分至母爱深
文/张新文
据《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记载:“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古人是智慧的,能够知晓秋分的那日白天和黑夜是平均的,如果用长度来计算时间的话,昼与夜是等长的;更为睿智的是在“寒”与“暑”之间,发明了“凉”字,既不寒冷也不溽热,唯有秋天才有的凉爽和怡人。
秋分过后,昼的长度减少,夜的长度被一天天拉长,节气正一步步向秋天的深度迈进。原本还是“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夜晚,那晚敲击键盘太晚和衣而睡的时候,妻子轻手轻脚给我盖了棉毯在腹部,徒留手脚于外……晨起,妻子嗔怪道:夜凉如水,珍重加衣!
“最是童年总入梦,纸上留我旧故乡。”妻子的话,使我的思绪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回到了童年的秋天;回到了“夜凉又秋分”的母亲身旁……
秋分时节,那是农村最繁忙的时候,“白露快割地,秋分无闲田。”割稻谷、割黄豆,还要播种小麦,农谚也正说明了此时节农事是何等忙碌。劳累了一天的母亲,每晚睡觉前总要给我们穿上棉肚兜,她常说秋天孩子的脚不安生,总把盖在身上的被子蹬掉地上,稍不注意就会冻肚子。所以,每到立秋的时候,她就在煤油灯下给我们做棉布肚兜子。母亲针线活做得好,夜晚穿在身上既舒服又得体,关键是每年秋天从没有冻过肚子,闹过病。
记得刚结婚那会儿,刚好也是在秋天,母亲用竹尺在我身上量着,没几日就给我做好一个红红的棉肚兜,当着妻子的面,我觉得很不好意思,脸热胀着。
“娘,我都是大人了,你还给我做这个——”
“大人怎啦?天凉了,肚子重要!再者说了,夜晚穿一下,不丢人哩!不但你有,你媳妇也会有的。”
没几日,母亲也给我妻子做了一个,颜色和款式一模一样,这两件母亲亲手缝制的肚兜,被妻子压在箱底视作珍宝,天底下的母爱是多么温暖和伟大啊!
春华秋实,秋天是果类成熟,谷类收获的季节,达官显贵此时除了秋游,就是大饱口福。比如《红楼梦》里的贾府,吃螃蟹是少不了的,第三十八回写道,大家坐定,凤姐吩咐丫鬟,叫拿十来只螃蟹,蒸着吃。从这一细节不难看出,凤姐管家真的是一个高手,蒸多了,吃不完,岂不浪费;不够吃,不要紧,现吃现蒸,可以说“蒸”在烹饪中,是最简单、最节约时间的一种烧制方法了。螃蟹只有蒸着吃,才能保留得住那股子固有的味道,无论咀嚼还是吮吸入口,鲜味总是在唇齿之间氤氲缭绕,犹如平静的水面落入一粒石子,鲜香一圈圈,在口腔里漾荡开来……
生在农村,吃螃蟹那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是,苹果、枣子和梨我们还是会吃到的。秋分时节,气候干燥,人也会变得燥起来。母亲这个时节做得最多的是青菜,菜园里青菜长得很旺,母亲或是炒青菜,或是烧青菜汤,有时还变着法做菜米饭给我们吃。苹果和枣儿她会让我们洗净生吃,可是,买回来的梨她都是烧熟给我们吃。她说梨是利泄的水果,孩子吃多了只要冻肚子就会腹泻,只有熟吃是最好的。母亲把梨洗净,先用干净的纸包裹好,再在纸上裹上黄泥,跟做叫花子鸡似的,埋在煮好饭后火星四射锅腔内的灰堆里。烧好后,在地面轻轻地磕落黄泥巴,揭开裹着梨的纸,因为烫手的缘故,油亮的梨儿会在两个手心来回蹦跳着,即便灼热得烫手,我们口馋得仍然舍不得把它从手里放下来,生怕一旦离了自己的手,会被别人抢去似的,只有把一个熟梨心满意足地吃下肚的时候,才想起父母已经下田劳作去了,才想起母亲为了孩子总是省吃俭用,无怨无悔……
秋分夜更凉,母爱深如海,记之。
父亲,我想你!
如果说母爱如水,那么,父爱似山。如果说,母爱是涓涓小溪,那么,父爱就是滚滚流云。父亲的爱,就像大山一样,高大而坚定。父亲的爱,每一点、每一滴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一样,都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真挚最热忱的爱。母爱如一首田园诗,幽怨纯净,清新淡雅;母爱如一幅风景画,洗去铅华的雕饰,留下自然纯粹;母爱如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如和煦的春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而父爱,则伟岸如青山;圣洁如冰雪;温暖如娇阳;宽广如江海,虽不及母爱般细腻,却如侠客般粗犷豁达!
今天去看望同学的父亲,看到他们父严子孝的坐在一起,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爸爸,才记得爱我的父亲已不知不觉得离开我这么久了,也才发觉原来我是这么思念爸爸!现在想起来,父亲去世之时的情况还是历历在目,当时的情景恍然如发生在昨日一般。看着同学与其慈父有说有笑,虽然表面不动声色,然我的内心却犹如波澜壮阔,激动不已,爸爸,我好想你!我也想和你坐在你对面,如同学一般为你夹菜,为你盛饭,可是你和我却阴阳相隔,想尽一份孝,却万万不可能,好残酷,我内心好凄凉!
同学慈父因患椎间盘突出疼痛难忍为求确诊及得到最好的治疗,千里迢迢从杭州来到北京。想当年,爸爸您突患脑溢血,从病发至离开我们兄妹三人竟只有三天而已,而当时我也还小,未能在您身边守候,虽然是看到了您的最后一面,看到您双眼迸泪,当时我并不知为什么您会这样,而直到今天看到同学与其父亲其东融融,有说有笑,父慈子孝,我才明白您也是舍不得我们,舍不得奶奶,妈妈!爸爸,我知道您爱喝酒,可是至今您却喝不到儿子为你买的酒;爸爸,我知道您在最后的那几年已因咳嗽的原因而慢慢开始戒烟,所以每年我都没有给您买烟,而只给您送了一些酒!爸爸,这多年来我从未如今天这般得想您,我想依偎在您身边,想给您端饭,想给您买酒,想跟您一起去地里看您干活,想跟您一起去看望奶奶及家中的诸位长辈,想跟您一起在春节时一起去买年货,想跟您在除夕时一起放鞭炮,想跟您……,可是这一切却再也不可能了。爸爸您知道么,自从您离开我们以后,每逢春节我们家过节的年味也已经越来越淡了。爸爸,我甚至想您再训斥我几句,甚至再象小时我调皮时打我一顿,爸爸,我爱你,我想你……
母爱有声
文/欣已成殇
说来惭愧,无论是学生时代的作文还是偶尔写的日志,关于父亲的不少,而写到母亲的很少。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的作文就写的是父亲,当母亲看到我带回家去的批改后的试卷,她笑言怎么不写她。今天想来,当时她多少是有点失落的,没有在学生时代自己相对擅长写记叙文的时候写一篇关于母亲诸多好处的文章,也算是自己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就像大多数孩子对父亲敬畏、对母亲的唠叨多不耐烦一样,父亲在比如我上学或者其他家里的一些大事上奔波劳碌,母亲没有掌握决策和财政大权只能做一些辅助工作。再加上自己对母亲的一点不耐烦,感情的天平自然偏向父亲,对母亲所做的一切似乎都认为是再平常不过的了,没有什么好赞扬的。
如果说母亲的唠叨常常让我们不耐烦,那么,在我小时候,母亲的唠叨,用今天比较夸张的话说,简直到了足以使我抓狂的地步。因为母亲有时候莫名其妙的话实在太多,在我童年的某些时期,特别是冬春季节,她常常会不可控制地犯糊涂。说起话来没完没了,这确实很令人头痛。就这么一个缺点,几乎将她的好全部掩盖了,甚至有人给她扣上了并不符合实情的傻的帽子,其实,母亲并不是傻,只是有时候话语太多。后来听说是因为母亲小时候受到了惊吓,才导致有时候她会犯糊涂。有时候我也会为此而难过,母亲受的苦实在是太多了。令人欣慰的是,母亲现在很少会出现那种状态了。
母亲是个善良又勤劳能干的人。耕田锄地,种瓜种菜,养猪。以前家中的收入主要靠耕种和养两三头猪,除了自家的田地,还租种了几亩别人家的。和所有的庄稼人一样,耕种插秧和收割是一年中最辛苦的时候,秧苗都得弯腰一蔸蔸地插下去,而收割的时候也得弯腰把水稻割成一把一把等待脱粒,脱粒机是人力的,得用脚踩,脱好粒后还得把稻谷挑回家。一天下来,常常是腰酸背疼腿抽筋。我曾听到过别人对父母最好和最让人心酸的称赞是:“你们真的是好厉害,居然可以送孩子读书。”在那些特别清贫的日子里,上学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得把家里辛辛苦苦养大的两三头猪卖了才有钱交学杂费,这几乎是家里的主要收入了。母亲和父亲一起,用她勤劳的双手,共同撑起了这个家,尽管收入微薄,生活拮据,但也想方设法地送我入学读书。这也一度成为我学习的动力。如今我也常为自己没有进高校学习而愧疚,曾经,我给了母亲多么大的希望,最后又把它给毁掉,对她的打击无疑是残酷的。但她却安慰我说不读了也好,她就不用那么辛苦了。母亲无奈的包容却更使我感到不安。无论以后的岁月如何,就算自己再苦,也要尽自己的努力不让母亲受苦。
母亲的手也很巧,做的各种本地的特色食品也很好吃,如春节的“水浸助”、米饼;端午、冬至的粽子。还有各个时节都可做的叫“让”的美食,这些几乎自始至终都是靠母亲一个人完成的,母亲一个人把米饼用模具刻印出来或把粽子包裹成型,常常要辛苦地弄上半天。如今身在异乡,每逢佳节,就特别思念母亲做的那些节日食品。就算是山珍海味,也不如母亲做的清茶淡饭。每次回家一到家,母亲一见到我,总是关心我是否饿了,锅里有什么先吃点。前年回家,因为太累,一到家就睡下了,迷迷糊糊中听到母亲叫我起来吃东西,我一睁眼,她已端了一碗热腾腾的“水浸助”放在书桌了,吃着那久违的味道,沙子都飞进眼睛了。
当我一天天地成长起来,母亲却慢慢地在变老,她原来圆润的双手也变得干瘦了,就算是自己以前很厌烦的她因犯糊涂而太过唠叨的毛病也不再出现了。如今自己身在异乡,每次打电话和她聊天,她常常会根据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关于我的消息而叮嘱一番,偶尔也听到她说睡不着,吃不下饭,有时也会腰酸腿痛。每每这个时候,浮现在我眼前的,是母亲挑着担子,行走在田间地头的身影。
母爱有声,因为关爱,母亲才会千叮万嘱。爱于心,践于行,如涓涓细流般,母爱就在母亲的千言万语和默默付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