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情感 > 生活故事 > 正文

春联故事

作者: 刘春风2024/03/14生活故事

老家有句俗语“大人盼种田,细娃(儿)望过年”。因为过年不仅有好吃的,还更有好玩的。而我小时最兴奋的事莫过跟父亲一起去外婆家拜年。外婆住在大山里,与三个堂舅共居一院。每年春节时,三个堂舅家家都要写春联贴春联,红红火火满院飞扬,喧嚣的年味不低于如今的春晚现场。对联的字写得不咋样,但很有个性,粗壮如山涧松柏的虬干,荒疏粗野;细柔如河边初春的柳枝,淡泊恬静。不论那种字体,显示的都是浓浓的年味和红红的喜庆。走进院落,无不欢欣鼓舞,赏心悦目。

1980年,我30岁的表叔家修了一间瓦房,仅仅一间,而且是下面四周一人高石墙,石墙上面是一人高土墙,通窗亮格。春节时他请本家的一个做教师的堂叔写了两副对联,堂叔写的本是一副八字联和一副九字联,用报纸包好后交给表叔,千叮咛万嘱咐叫他大门贴八字联,立柱贴九字联。表叔不识字,贴对联时弄混了,结果大门一边贴九字,一边贴八字。但因为有了对联,他和表婶也欢天喜地在那里过了第一个春节。

而且,春联是我童年时见到的父亲烹饪的最香的一道“除夕菜”。

本来,除夕日是年的高潮,年味被聚集得最浓最厚。中午吃罢团年饭后,奶奶和妈妈忙着收拾碗筷刷洗。爸爸就会在一平方米大小的饭桌上乐颠颠地忙自己的。他先拿个粗糙或有缺口的土碗,盛上小碗水,取出用废纸包裹着的一小块墨,叫我或我弟在土碗里一圈一圈地磨。刚磨墨时,我们没得经验,磨不到几十圈,手酸腕软,五指墨黑,有时墨水沾到脸上衣上。父亲就叫我们把墨碗放到地上,或蹲或坐,不慌不忙徐徐地磨。此时他就在桌上折纸、裁纸和黏纸。我非常敬佩父亲裁纸的技能,他将三五张红纸叠在一起,按需要折好后,用大拇指甲沿折痕快速地滑压一遍,然后把红纸移到桌面边沿,迈开腿略略下蹲,挺直上身,一手压住红纸的里面,另一手将红纸的上面一角反转,轻轻用力沿折痕撕开一口,然后自撕口沿折痕一气呵成,纸张破开,大小方正,上下齐整,无齿痕,比用小刀切划更规矩。

当父亲把红纸裁好折好后,我们也把墨汁磨好了。父亲是1961年四川省开江中学毕业的初中生,略晓文墨。父亲写春联主要是从购买的《年历》上选择,取七字联、八字联、九字联居多。我也见他自己编撰过春联,如“栽桑饲蚕收入高,养猪喂鸭财富好”“种麦种稻种幸福,养牛养羊养安康”。因为我们和奶奶、二叔家共同生活在刘家大院子的一个转角处,门多柱多,所以每年都要写八九副。一般情况下,正大门和柱子用纸既长又宽,所以字多也大,其余房门的用纸基本就是一整张纸竖式两次对折,字也较少,以七字联为主。特别有一年,父亲把提前找来的一个猪苦胆的胆汁加在墨水里,写出的字干后泛光泛绿,耀眼夺目,格外喜庆。

1983年春节,我从大竹师范放寒假回家,父亲见我读过中师,去过外面,相信有些见识。于是就把写春联的活儿转移给我了,当然,头一两次书写,还是有些拘谨,父亲就在一旁指导,父亲的指导更多的是激励。自此以后,我几乎年年书写春联,时间与父亲写时一样,有时我会自己编撰一两副春联,比如有年写了“红花山绿意盎然,白马滩青流荡漾”“金山寺下春意浓,宝塔坝间四时新”“梦圆小康再出发,百年征程又扬帆”。不管是谁,我们在自撰自书春联时讴歌时代,赞美勤俭,抒怀幸福。因为春联,我家的年,就在满满的墨香中弥漫升腾。

最近十几二十年,春节贴春联的“节目”还是保留着的,但规模小多了。城市水泥丛中的家家户户过年时一般都去市场买一副贴在自家或宽或窄的门墙上,虽然用字规范,字体大小一致且流光溢彩,但总感觉印刷体不如用墨汁写出来的有味道。

春联犹如过年时团年饭上一道家乡菜,不可或缺,不可敷衍。务必用情用心专注于它,惟此,节才隆重,文才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