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清明节的到来总是伴着一场春雨,哪怕只是零星的几滴。雨,成了清明的标配,即使是我老家太行东麓那种"十年九旱"的地方,时至清明也会湿漉漉的,山川田野也会沾点儿雨露。这大约是上苍与人类的约定吧,这种契约的坚守,让杜牧那首《清明》成了千古绝唱。
清明节的雨有说不尽的风采。洗尽了冬日里飞扬的尘埃,苏醒了睡梦中的生命,更新了人间万千气象。春风细雨中,桃花辞了旧梦,柳絮谢了春风,樱花才刚落地,杏花又闹翻了枝头,飞红绽紫,滋养出一年四季的繁华。你看那细细的雨雾,像箩面筛子筛过的一样,飘飘洒洒,不时随着轻风的吹拂飘荡,像在寻找什么。放眼望去,雨笼罩住了田野,田野被这层飘荡的白白的轻轻的细纱缠裹了起来。这似纱的雨雾,将返青麦苗滋润得碧绿碧绿的,有的雨雾化作晶莹剔透的玉珠,悬挂在鲜嫩的麦苗顶尖,麦苗显得更鲜嫩。远处绵延不断的山峦,在似纱的雨雾中时隐时现,现身时,山峦挺拔俊秀,像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屹立天地之间;隐身时又像是羞答答的新娘子。大自然神奇,把刚与柔结合得天衣无缝。
清明节的雨是写不尽的诗行。这场雨,从古至今不知倾倒过多少骚人墨客,也给予了诗人许多惊艳与灵感。对于这场内涵极丰富的雨来说,有一千个诗人,就有一千种解读。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看到的是雨的纤细、飘逸、柔润和朦胧之美。清明雨没有夏雨倾盆瓢泼般的气势,没有秋雨的冷峻和愁苦,是丝丝缕缕的温柔,飘飘洒洒的灵动,如磨坊中荡起的细粉,在天地间浮动、摇曳、弥漫,让人分不清是雨,是烟,还是雾。无边的烟雨为田野、山峦、房舍、花草、树木罩上了轻纱,让世间一切物什变得似有还无。远处看了,一切细节都被忽略了,杏花的红、樱花的粉、梨花的白、菜花的黄、小草的绿,都成了一种写意,一种美的泼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更看重的是雨的娴静和滋润。没有喧哗,没有惊扰,踏着时令的节拍,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滴滴入土丝丝入心,滋润了万物而无声无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能从生动中读出宁静来,是思维的透彻。能从宁静中写出志趣来,是更高层次的情调。
李清照更多沉浸于伤感愁绪之中。观感的着重点与众不同,她出人意料地想到了"黄昏疏雨湿秋千".其实她并非埋怨春雨湿了秋千,只是将这丝丝春雨化作万般相思。她此时淡淡的忧伤与秋日里骤雨敲梧桐的心绪,还有所不同。扫尽黄花的秋雨带肃杀之气,是与昔日风华的诀别,而湿了秋千的春雨是未来繁荣的铺垫。她在春雨中的忧伤还是带着几分兴致,几分希冀的。
杜牧的思维更加跳脱。他在这杏花春雨之中,柳暗花明之间,听到了牧童的笛音,闻到了杏花村的酒香,让清明之雨平添了生动与浪漫。
清明节的雨是农家人的希冀。"雨打坟头钱,今年好种田。"雨停后,乡下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节。早晨,田野里油腻腻的土壤被老步犁犁过了,那新翻出的土壤,太阳照耀下泛着银光。你若逆光看,能看到土壤还冒着热气,像是地下有无数火炉子在燃烧。储蓄了一冬能量的泥土,那特有的芳香也会随热气的升起而释放,这芳香一会儿便氤氲着田间地头。趁墒耩地播种,是农家人最惬意之事。耩地时,女人在耧前牵黄牛,这叫帮耧,男人是扶耧手,像是船上的舵手。女人右手伸得笔直,紧攥牛笼头,抬头两眼看前方,步履不紧不慢,男人双手稳稳扶着耧把,双臂紧贴身子,匀速摇晃耧身,时而看前方,时而看耧斗里的种子,他既要把握耧的方向不偏不歪,还要把握种子播下的是否均匀,此时,他就像一位指挥战役的将军。"咯嗒咯嗒"摇耧声中,男人的身后泛起一行行新垄沟,散发着泥土芳香,种子均匀埋在里面。一行行整整齐齐的垄沟,像诗人写下的诗行,有春的萌动,夏的激情,秋的收获和冬藏的无声。有农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明节的雨是一种无限的思念。一场清明雨给予人们的是生机与希望,更是对上苍的敬畏,对先人的思念。因为清明雨营造的轻灵、宁静与肃穆,更适宜思绪延展,给了人们思考和自省的氛围。所以我更相信,先贤们将清明定为祭奠先人的节日,是智慧,是人类与上苍签约时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