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游记的美文

2023/09/11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关于游记的美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游记的美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泰顺好感

文/晓苏

1

那天,采风团是中午从温州驱车前往泰顺的,一路青山绿水,让人心情好得不能再好。下午三点,我们到了泰顺的雅阳镇。泰顺文联的朋友这时预告说,他要先带我们去泡温泉。同行者一听,大都高兴不已。众所周知,泰顺的温泉大量含氡,这种气体对人的血压和心脏均有好处,还能治疗风湿病和关节炎,很值得一泡。

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相反还感到有些沮丧。原因是,我的皮肤不太好,尤其是两条小腿,经常干痒,一痒就用手抓,一抓就留下刺眼的疤痕。以前,我曾经随本单位的人到某地泡过一次温泉,更衣后披着浴巾走到池子边,当同事们发现我腿上的疤痕时,一个个惊恐万状,全都用异样的目光注视我,好像我是一个性病患者。有个女的,居然还尖叫了一声。我赶紧解释说,别怕,我皮肤过敏,不传染的。可他们压根儿不相信我,没等我把话说完便作鸟兽散,纷纷跑到另外的池子去了。经历了那次难堪之后,我再也没泡过温泉。

面包车驶出雅阳镇不到一个钟头,我们进入了会甲溪大峡谷。负责人介绍说,承天氡泉风景区马上到了,这里的泉水温度很高,一般都有六十度。老实说,遇到这么好的温泉,我真是很想泡一泡,并且还知道它对我的皮肤大有裨益。但一想到腿上的疤痕,我还是打了退堂鼓,心想算了,还是不要让自己的腿吓着了别人,未来两天还要一起采风呢。

承天氡泉位于峡谷半坡,十几栋房子掩映在茂密的绿林之中,顶上飘浮着几团乳白色的雾霭,看上去像一幅水墨画。不过,如此这般的美景早在我的意料之中。出入意料的是,下车后,负责人没有直接把我们往温泉池子里带,而是先安排了房间,还告诉大家,房间里也有氡泉,愿意一起泡的,可以去那些大汤池,不愿意一起泡的,就在浴缸里一个人泡。一听这话,我真是喜从天降,恨不得跑上去跟他拥抱一下。

进得房间,我一放下行李就开始往浴缸里放水。浴缸里的水只放到一半,我便迫不及待地泡进去了。

一个人泡温泉真好,不用担心别人刺一样的目光,也不必害怕别人刀一样的尖叫,那是真正的放松,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快乐。你想怎么泡就怎么泡,仰着脸泡,侧着身泡,躺下去泡,坐起来泡。那天,我在浴缸里整整泡了一个小时,不仅把浑身的皮肤都泡软了,还差点把五脏六腑都泡化了,泡得我大汗淋漓,泡得我神清气爽,泡得我心花怒放。

2

到泰顺的第二天上午,我们先到泗溪镇参观了一座举世闻名的廊桥,接着又去筱村看了几处朴素而典雅的古村落,然后赶往一个名叫仙居的地方,吃了一顿地地道道的农家饭。所到之处,感觉都好。

作为中国的廊桥之乡,泰顺的廊桥多达九百多座,走一年也走不完,所以我们只走了位于泗溪镇北涧桥。毫不夸张地说,北涧桥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桥,色彩那么绚烂,姿态那么曼妙,韵味那么幽雅,完全就是一幅画,就是一支歌,就是一首诗。在北涧桥附近,有一个类似廊桥博物馆的展厅,我在这里有幸看到了泰顺各种各样的廊桥,有编梁木拱廊桥,有八字撑木拱廊桥,有木平廊桥,有石拱廊桥,它们形状不同,颜色有别,风格各异,让人目不暇接。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泰顺被命名为廊桥之乡的原因。原来,这里的廊桥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形式多样,它们不雷同,不复制,不模仿,不千篇一律,而是追求独特,追求个性,追求新异,追求百花齐放。

泰顺的古村落也是闻名遐迩的。我们虽然只在筱村随兴走了几处,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美学意味已足以令我们惊奇和沉思。我发现,每个村落的建筑都是因地制宜,顺其自然,不仅不破坏周围的山水,而且还尽力与它保持和谐。但是,它们又绝不囿于山水,总能在设计上别出心裁,革故鼎新。另外,这些古村落在结构造型上充分体现了辩证思想,比如屋上的木梁,有粗有细,有实有虚,有直有曲,既突出了它的实用性,也兼顾了它的审美性。

中午一点钟,我们到了一片竹海深处。这地方叫仙居村,不仅有迷人的美景,还有诱人的美食。

进入餐馆后,大家分坐两桌,泰顺文联的领导对泰顺美食如数家珍。菜还没上来,他就给我们一口气介绍了上十种,有糯米肠头,有腊兔肉,有绿豆腐,有泥鳅汤,有溪螺,有野笋,还有婆饼、九层糕和米面层。他不光是报了美食名,还一一讲了它们的原料和烹饪工艺。他讲得眉飞色舞,我听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暗吞口水。文联主席拿出了一瓶白酒。我立刻紧张起来,因为我胆囊切除,不能喝酒。不过还好,文联主席见我面有难色,便对我说,那就喝米汤好了。说完,他便对服务员招手说,快上两壶米汤。

服务员很快把米汤端了上来,看来餐馆早有准备。两壶米汤,一壶白色,一壶红色。我愣神地问,米汤怎么有两种颜色?文联主席说,我们这里经常把米汤当酒喝,所以有白也有红,白的是米汤里加了莲子汁,红的是米汤里加了红豆沙。讲完,文联主席问我,你喝白的还红的?我豪爽地说,白的红的我都喝!

我在面前放了两个杯子,一杯装白米汤,一杯装红米汤。我还频频地与同桌的人碰杯,如果对方喝的是白酒,我就端白米汤碰,对方喝的要是红酒,我便换红米汤碰,把杯子碰得响声不断,把人碰得笑声不断。

泰顺的米汤真是好喝,我那天喝得特别开心。当然,除了米汤的味道好,主要还是泰顺的气氛比较宽松。在这里,没人逼你,没人要跟你过不去,你完全是自由自在的。

3

泰顺山多峡多,其中位于司前镇的白鹤峡给我的印象最深。离开泰顺的那天,我们采风团坐竹筏畅游了白鹤峡。给我们担任导游的是一位名叫张仰瑞的老人,此人上身穿一件挺括的西服,下身穿一条皱巴巴的运动裤,头上戴一顶白色礼帽,脚下拖一双破凉鞋,说话也是南腔北调,一会儿普通话,一会儿方言,浑身都充满了喜感。

在白鹤峡口,有一条悬空飞架的铁索桥,长三百五十八米,高五十八米,据说进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游客玩白鹤峡,一般都是先跨过这条索桥,到达对面山腰后,再沿着山上的石阶下到白鹤渡口。有驴友在网上说,去白鹤峡,最好玩的就是穿越铁索桥,惊险,刺激,过瘾,有凌空蹈虚之感,有魂飞魄散之感,有荡气回肠之感,甚至有人说,不走铁索桥,枉到白鹤峡。

然而,并不是每个游客都能走索桥的。那些胆小的,那些恐高的,那些心脏不好的,别说让他们亲自走,就是看着别人走,他们也会心惊肉跳,四肢发软。在我们采风团里,就有几个同行者不敢走索桥。他们一到桥头就戛然而止了,只好望索桥而兴叹。

导游挺细心,见有几个人没上桥,马上回头去问,怎么不走啦?那几位不好意思地说,我们不敢走索桥。导游淡然一笑说,不敢走索桥不要紧,你们可以去走那边的浮桥,照样能到白鹤渡口。他边说边朝不远处的右下方指了指,那里果然有一截木桥浮在水面。几位不敢走索桥的一听,顿时喜出望外,赶快朝浮桥走去。

那天,我们走索桥的先到白鹤渡口。因为走浮桥的还没到,导游便跟我们随兴聊起天来。直到这时,我才知道导游是本地一位很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白鹤峡景区就是他一手开发的。他有个儿子,上大学读的是旅游专业,毕业时遵从父愿,回来当了白鹤峡导游。可是,儿子没干多久就不想干这一行了,他最想干的事,是一个人骑自行车去周游四方。张仰瑞老人说,儿子走后,他只好自己当导游了。我好奇地问,你儿子去哪儿了?他说,骑自行车出去旅游了。我又问,是你同意他出去的吗?他点头说,是的,想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去吧。

张导游讲完儿子的故事,那几位走浮桥的也到了。会合后,有人感慨说,白鹤峡这地方真好,又有索桥,又有浮桥,每个人都有路走,路还可以自己选,想走哪条走哪条。

事实上,在泰顺,一切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你既可以选择内容,也可以选择形式,还可以选择路径。因为,泰顺的文化是多元的,是包容的,是开放的。由于泰顺到处都充满了可选择性,所以我的泰顺之行才轻松而愉快,感觉真是好极了。可以说,我到泰顺,一路好感。

悬崖上的丙安古镇

文/胡佑志

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有这么一个三面环水,背面靠山的古镇屹立在滔滔江水的河畔悬崖之上。

从贵州省赤水市区,驱车半小时,就到了丙安古镇。一抬头,一座高大雄伟的铁索桥横跨在赤水河上,醒目的"长征"二字在铁索桥的支架上显得庄严肃穆,熠熠生辉,桥的两侧红旗飘扬。大凡初到丙安的人,都会想到红一军团当年四渡赤水的英勇壮举。

走过铁索桥,距离河畔大约10余米的高度,一块块巨大的青色岩石就矗立在眼前,石头呈不规则状排立。更让我惊讶的是,在这大石头的上方,居然修筑起了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木结构楼房。细看时,发觉丙安人为了能充分利用空间,就在崖石下筑起桩子,呈现独柱高楼,蔚然壮观。站在崖下仰望,神奇的巨石托起一座座楼房,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稳如磐石,屹立石头之上。

崖石的缝隙处,有一两米的进出口。顺着青石板的台阶往上走去,便到了古镇的东华门。东华门是石拱形,并排能容3个人过去。街上,没有任何的代步工具,有的只是来来往往的过路人,或许都是游客吧。脚踩着长条形的青石板,两边是错落有致的木排房,红漆的木门、木楼。一小女孩站在店铺前,望着过往的游人,一条小白狗在小女孩的身边摇头摆尾。我走进一店铺,挑选了豆腐干、辣椒面。这两样东西虽说哪儿都能买到,但丙安人说他们的东西实在,货真价实,不掺假,于是成了特色,光是辣椒面,一年就能卖出两三吨的量。

街道上没有喧闹,没有任何的嘈杂声,仿佛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古朴、宁静、智慧、祥和。走了大约300米,红一军团纪念馆让我驻足停留,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我走进了纪念馆。在纪念馆里,我看到了陈列在馆里的枪支、弹药、军服、纪念章、手摇电话机等,还有红军使用过的斗笠、蓑衣。看到这些陈列的物品,四渡赤水的壮举仿佛就在脑海,恍如历历在目。

走出纪念馆,天公似乎不作美,飘起了纷纷细雨,街道上三三两两的行人撑起了油纸伞。雨点从楼顶的檐口滴落下来,溅起了水花,不由得放慢脚步,体会这雨中风景。远处的山,云雾缭绕,一条公路蜿蜒在赤水河对岸,奔腾的车流,越过山间。古镇背靠的翠竹青山,经过雨水的浸染,更显妩媚妖娆。升腾的雾气笼罩半山腰,古镇似一座悬空的古堡兀立在河畔的悬崖上,如若蓬莱仙境。

如今,丙安古镇列为红色旅游胜地,古镇新桥车来车往,络绎不绝。古镇之旅,我邂逅了悬崖上的建筑,红军渡口,收获了当地美食和古镇雨景的"馈赠",深感不虚此行。

襄阳古城记游

文/刘凯

与好友结伴出游,当听说行程中有一站是襄阳古城时,顿时激动得几乎不能自已。

当车辆行经襄阳古城的北门,斑驳的城墙映入眼帘,这座古城也随之进入视野。

襄阳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在襄阳隆中躬耕求学10年,谋划了天下闻名的《草庐对》;一代名将白起、关羽、岳飞都曾经在襄阳城中鏖战。"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等传奇故事,在襄阳千古流传;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皮日休等一大批文人墨客,都在襄阳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襄阳古城是千年灵秀之地。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我走进了古城,去亲身感受这座千年古城的脉动与魅力。

襄阳城地处汉水中游南岸,始建于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史书记载,襄阳城自东汉刘表莅襄作荆州牧治始,历为州、郡、府、县治。旧城作为军垒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时由土城改为砖城。古城墙总长7300多米,城垣上有垛堞4000多个,城墙均高8.5米,宽5至15米。襄阳护城河平均宽180多米,最宽处达250米,是我国最宽的人工护城河。整个护城河宽阔幽静,碧波荡漾,犹如绿色长龙,护卫着襄阳古城。

城门上的"襄阳"二字,由明万历年间的知县万振孙题写。襄阳城与仲宣楼、钟鼓楼、襄阳护城河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古城的中心十字街处建有钟鼓楼,在南街设有谯楼,城内建筑相互呼应,构成一个完备的古代城池功能整体。"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城墙坚固,城高池深。

在襄阳古城荆州街,留存着荆州古治遗址。东汉时,献帝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其治所迁至襄阳,襄阳从此成为荆州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变化,对襄阳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临汉门是古城的标志。史书上对它的战略要津地位进行了定位:"汉沔津梁""北门锁钥".城楼建筑在拱券式城门洞上,城楼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为清代建筑。整个城楼具有北方建筑的稳重、浑厚之风,又兼具南方工艺的灵动、飞扬之气,而脊吻、饰件则多采用襄阳地方传统工艺。城台外有垛墙,内有女儿墙,台西侧有蹬城马道。城楼饱经沧桑,至今保存完好,令人为之赞叹。

古城中的仲宣楼,与黄鹤楼、晴川阁、岳阳楼一起,被誉为"楚天四大名楼".仲宣楼位于古城东南角城墙之上,为纪念东汉末年诗人王粲在襄阳作《登楼赋》而建,因王粲字仲宣,此楼故名。仲宣楼为双层重檐歇山顶,分城墙、城台和主体楼几部分。楼高17米,楼内有壁画石刻《建安七子图》。

古城的东南有一个特殊的建筑:绿影壁,全部用青绿色石料刻砌而成。绿影壁是明襄王朱瞻墡襄阳王府内的照壁,均以汉白玉镶边,中间刻有"二龙戏珠",左右各刻巨龙飞舞于"海水流云"之间。四周边框精雕小龙64条,姿态各异。影壁造型庄重,雕刻华美,风格豪放,生动雄伟,是石刻中珍贵的艺术品之一。

这是一座魅力之城。凭山之峻,据江之险,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春光。

游台骀山

文/云青

早听说东山孟家井一带的台骀山,是近年来太原市开发的旅游区。前几天有朋友相约共游台骀,我回她道:正合我意。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那几天气候骤冷,故而心中忐忑,生怕到时天公不作美。约好的前一天晚上,夜不能寐。天未亮便起来,出门发现:月明星亮,气候适宜。

我们几人在火车站附近集中,乘公交专车东行,整个行程只有半个多小时。

我是退休教师,记得40多年前带领学生到东山这一带参加过支农劳动。那时我们是步行而上,弯弯曲曲几十里路足足走了三个多小时。今日旧地重游,发现四周变化巨大,原先光秃秃的山上已是林木繁盛。正值深秋,红叶满山,山上山下层林尽染,风物迷人。车子顺着宽敞的盘山公路到达了台骀山北门入口。这里是很有规模的旅游风景区:集历史、仿古、文化、旅游等现代化设施于一体。我们顺着游览大道南行,第一站进到了新开辟的山神洞。朋友美丽虔诚地祭拜山神,我在看洞内两侧壁上画的台骀的传说。

记得当年我在孟家井、沟北村这一带劳动之余,曾和同伴进到后山,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在两座山峰夹接处的一个高岭上有一座古老的山神庙。想来那是早年间人们为纪念台骀而建造的吧。

距今5000年前的远古传说中,台骀就在太原之地,消除水患,为民除害,治理汾水,而且比大禹治水还要早几百年。《左传》中记载:台骀是金天氏的孙子。金天氏是黄帝之子,又名少昊。他的儿子叫昧,为玄冥师(原始时代部落水官),台骀承其世业,"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渚汾川,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相传他在降服盘踞汾河的黑龙后,恐其假死,便伫立此地看护,羽化为山。后人便将他出生化身之处称为台骀山。他被尊为"龙城始祖"、"汾水之神".

有道是:老天作美,神灵有信。这天阳光明媚,空气新鲜。我们沿着观赏大道信步漫游,观看两边画廊上的图释,更欣赏着远山近景。轻轻的风,阵阵的鸟语,山清谷幽,令人心旷神怡。其间,朋友美丽的旅行手杖不知何时丢失了。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对着一隅空旷无人的山间,我们不禁放声高歌。朋友鱼儿即兴朗诵道:"在这幽静的山谷放声高歌,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时刻吧!"群山激奋,也来应和:"时刻吧,时刻吧……"

午后,大家参观了古生物化石馆、原祖洞、宋代煤矿、彩色冰雕、抗战遗迹……一路说说道道,走走停停,不觉来到观景台。她们几位游性未减,登上楼顶继续观光。我毕竟年纪大,腿脚也有些不方便,等她们下来便约大家坐上游览车,从南门又返回到北门附近的山神洞。当我们再次祭拜山神时,美丽的手杖失而复得了:原来它静静地立在山神像前一直等待着失主呢!

这真是造化巧合,神人通意。可见:世间万物,天下大道,从古到今总归一体。自然和人,已知和未知,无论大事小事,神乎灵乎,偶然和必然,认知与否……凡是存在的均有其存在的道理。

飞潭瀑布

文/简媛

二十岁那年,我去过黄果树瀑布,站在瀑布腹洞时,一股无法诉说的力量催促我去感受激流的魅力,我甚至产生过随着瀑布纵身下跳的冲动。我知道,那时的冲动与青春躁动有关。

而此刻,我站在飞潭瀑布前,内心如此安静,仿佛城市浇灌在我身上的浮躁与喧嚣都在此刻消失,人生道路上遭遇的重重伤痛也在此刻烟消云散。涤荡,从灵魂深处开始,直抵至我的指尖、发尖,扫尘般一一拂去。

不知从何时起,我慢慢失去了好奇心,这是一种让我害怕,甚至惶恐的心态。仿佛青春一夜之间弃我而去,又或是某些与青春相关联的憧憬都不再属于我了。

我是在一个雨天去的张家界飞潭瀑布,路有些湿滑,空气却是出奇的新鲜,人也因此变得清爽起来,仿佛身子沉浸在这样的天然氧吧里得到了彻底的洗涤。

我并不刻意为寻它而来,可美却自然而真实地立在我眼前。

现在不是枯水季节吗?为什么飞潭瀑布的气势那么磅礴。却又如此静谧,它如隐居在此的高人,虽然身怀绝技,却不需与人喋喋不休地介绍自己。来人看到它时的惊喜才是给它的最高嘉奖,或是它不动声色就把来人的魂魄吸纳在此。

看着瀑布,如同在美术馆里看一幅伟大的作品,我不敢大声喊叫。其实,我大可不必这么小心,因为我的声音会迅速被它一泻千里的气势吞没。可我依旧虔诚得如同信徒,甚至屏住呼吸,我静静地看着它,也想坐在它身旁,甚至缩在它的怀抱里。这是一种初见便懂得的珍惜。

除了瀑布,两边那高高的山岩也吸引了我。岩石大而坚硬,像是守护这股清流的铜墙铁臂。水的柔情与岩石的坚硬,在此处,在此刻,如此契合。我想,瀑布两肩若是泥,水就会变得面目可憎,它像失了心的人,持难以阻挡的力量,摧毁泥肩,甚至一切它可以抵达的边界。自然,最终也毁了瀑布。

沿着小径,继续往下走,途中我看见挂满小铃铛的椿树,身上爬满眼睛的枫树。二月开花的野樱桃,我想象那时的它们,漫山遍野俏山头。还有八月瓜、榔树、檀树。浑身长满锥刺的刺枹蔸(俗名猴不爬)、青皮树。五倍子树,可做中药,也可用作染料……这些不确定的遇见,让我的寻访多了些让人回味的意味。这里的一物一景都让人心生欢喜,又自觉耳际琴音缭绕,所有入眼的新鲜让我的心灵鲜活,这种奇妙的感觉令人顿觉自己身处世外桃源。

走到瀑布的根处,走近一池碧波,此刻,心中生出痴念——若是能化成一条鱼,以此为家,那该有多好。我俯下身子,掬起一捧水送进嘴里,沁透心尖的甘甜。相似的滋味我在喝茅岩莓茶时也有过,这里的水养育这里的茶,才生成这份独特的甘甜。

连接瀑布的河,像是如获至宝,心怀喜悦,向沅江游去。

这等喜悦,我自然懂得。如同伯牙之遇钟子期。内心真正的懂得,兴许就在最初的对视,或是一次心灵相通的交谈,或是对某个决定的肯定,心与心就交融,直至成为永恒的获得。

此刻的遇见,无须言语。它飞流而下的气势,它静默如山的姿态,我都懂得,也都欢喜。

这里的大山赋予水独特的灵气,而水汇聚成清流悬在空中呈现给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这般诚挚的欢迎,我在沅古坪镇的拦门酒里品尝到了,村民排成长队在村口迎接我们,鼓掌的女人站在屋檐下,乐器队站在风雨里,司仪高声招呼,倒酒;在这里的山歌里闻出了;在那个击鼓的七旬老人身上看到了——他挥舞双手,不时发出欢叫,整个身子在舞蹈,俨然一只正在兴头的老猴。他无所顾忌,尽情表现,这时的欢腾只为表达对远方客人的欢迎。

如果说来时我犹如一个懵懂的少年,对这一无所知。而走时,飞潭瀑布已经走进了我心里,那一挂清流从此悬挂在心头深处。而我对朋友说,来年的夏日一定要再来这里。但愿那时,我能变成一条鱼。

探秘香河梁

文/遥望五峰

香河梁子,位于平利县广佛境内,是香河的发源地,整个山麓与洛河交界,主峰1300余米。

一个周六,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上廉户外的驴友们就踏上远足香河梁子的探秘之行,近距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整个行程从广佛塘坊打篓子沟进,翻梁过岭,穿天池主峰,小香河出。原计划从小香河进,打篓子沟出,到塘坊当地了解情况后,决定改变计划,路线出现180度大转弯,刚好掉个头。站在塘坊的公路上可以清楚的看到香河梁子雄伟的身姿,好像从香河口坝子远处突然拔地而起,非常壮观,从心里觉得更具有挑战性。

打篓子沟,粗细高矮的竹林满山遍布,为制作竹篓子、竹篮子等各种竹制劳动工具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许多竹器从这里制作出来进入千家万户,本地方言把"做""制"等动词叫"打",就将这条沟称为"打篓子沟".

冬季的山间,黄绿相间的植被铺上了一层白霜,此时气温零下二三度,路边的积水早已结成厚厚的冰,踏上去"咔擦"作响。进沟处路况较为平缓,适合长时间徒步的热身。天蓝的队旗高高举起,在最前方引领着队伍前行。走完机耕路便上到山间小道,第一道是一面五六十度的坡,渐渐把队伍拉散,三五人一组,随意的散落在之字小路。

"哦…嗬嗬……"突然山间响起高调的喊山号子。有精神好的驴友走在最前面,不时的喊几嗓子,给大伙儿鼓劲打气,埋头走路的队伍热闹起来,顿时喊叫声此起彼伏,唤醒了沉睡的大山。走热了,出汗了,有的驴友开始脱掉冲锋衣的抓绒内胆,口鼻冒出的热气此长彼消,如同蒸汽火车在蜿蜒行进。

随着海拔不断上升,东面山垭的初阳渐渐探出头来,橘红色的阳光洒满山坡,透过路边芦苇丝枝上的冬霜浸润如玉似雾,颇有诗意,忍不住要多看几眼,细细品读一番。不经意的抬头,发现那残留一点绿色的树枝丫间一个拳头大小的鸟窝,以草杆为材料编织得有条有理,像一件展览的艺术品,即使能工巧匠凭着一双巧手也不定能做出如此精美的作品。大家立刻围了过来,仔细观察,窝里只剩下几篇枯叶,鸟儿早已不见踪迹,或许已经成长,可以搏击风雨雷电,可以冲上九霄云天,在广阔的蓝天上自由翱翔。上了头道梁,身体已经走开了,四肢开始活泛起来,小憩一下,合个影。站在头道梁顶远眺,由近及远是无边无际的竹子,在山峦间起伏高低,如同一片波涛汹涌的竹海。接下来的路便埋藏在茂密的竹林之中,竹子有人间伐过,留下的斜杈子竹桩遍布林间,走起来要分外谨慎,稍不留神就会戳到腿、挂到脚,如不小心绊倒,就很危险。不少驴友手上、脖子上、脸上都有竹杈子划破的血迹。不仅如此,竹林间的小路是在峭壁之上开凿出来的,林密遮挡视线,险的感觉不是很明显,但有几处山体滑坡路段,从泥石流或乱石堆中上越过时能看到脚下的深渊,滑落的石头打得岩下树木"噼啪"乱响好一阵子才能安静下来,大家赶紧互相提醒"过细点啊""搞慢点啊",放声对着山下大喊"有石头掉下来了…"生怕下面有人,被砸到。虽然顺利通过,但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穿过似海的竹林,山上植被仍然很密实,但树木渐渐以花栎树偏多。由于很少有人进入山的深处,已经无路可走,大家边开路边前行。"好大一树杨桃啊…"一声喊叫,大家立刻来了精神,寻声望去,在一颗碗口粗的树顶上长满了杨桃树藤,密密麻麻的杨桃压弯了树腰。有的拿起相机拍照,有的就动手摇树,"啪嗒啪嗒"果实纷纷落下,几个劳力好的早已下到树下捡杨桃。"好大一个个的啊"边捡边赞不绝口。"好甜啊"早有人先尝为快了。接过几个杨桃,迫不及待的捏开两半送入嘴中,凉凉的杨桃肉惊得腮帮子口水差点喷出来,这远离污染、饱经秋霜的野杨桃的确很甜,初入口有点微酸,在舌尖翻滚几下,一种清新原始的味道顿时冲上脑门,像冰糖的甜绵,似雪梨的清香……,即使整个吃完了,也要忍不住咂咂嘴回味一下,多咽几口唾沫。

上梁、下梁、过垭,不断重复,如心电图的波纹一样起伏。往往后队的驴友在梁顶能看到前面的驴友已经到达另一个的梁顶上。在越过又一道山梁时出现了小插曲,走在前面的一队人攀上梁顶后遇到明崖,无路可走,前队原路下梁折回,在山腰横穿。路况更加复杂了,行进速度大大降低,路遇多处险境,驴友们或伐树搭桥,或砍藤开路,硬是在没路的山间劈开一条路来。

转眼已经午时,在一个宽敞的平地上篝火燃起,大伙儿围在火边烘烤着汗湿的衣服,不一会儿就像开锅的水一样热气直冒。这烤火的姿势形态各异,有面朝火堆烤正面、有背朝火堆烤背面、有脱了衣服烤秋衣、有穿着衣服烤屁股,有站着烤、有坐着烤、有侧着烤、有蹲着烤。嘿嘿,竟然还有驴友烤油饼,这香气四溢的油饼引得大家口水在嘴里乱窜。体力不济,是补充能量的时候了,各自在背包中找出随身带的干粮开吃。这午饭也是品种丰富、五花八门,没有二十种也有十几种。不信你看,主食有炕炕馍、蒸面、方便面、蛋炒饭、自加热速食米饭等等,夹菜有炒洋芋丝、炒酸菜肉末、卤牛肉等等,还有苹果、梨、柑橘等餐后水果,甚至带有一小瓶白酒,大家互相交换,你吃我的特色、我吃你的拿手,像个大家庭一样其乐融融,边吃边喝边聊,真是不亚于下馆子啊!个把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很快过去,出发前必须刨土灭火,烟不净不出行,这是大家一直坚持的。

又是几道梁子,在一个偏坡边一块好几百平米的芦苇荡展现在我们眼前,据向导说,这就是天池。池边有多处飞禽走兽留下的痕迹。时值冬季,池中水源已经枯竭,全部长满了芦苇,星星点点的有几处不大的水面。看这山势,沟壑从天池分散开去,如在夏季雨水充足,沟壑之水集于一处,这里肯定是满池的清水,山间各种动物在这里饮水嬉戏,蛙鸣、鸟叫、兽吼一定日夜不息,热闹非凡。

穿过天池便是下山的路,一色的下坡路,既陡又滑。这里留下许多当年伐木的滑道,已被枯叶堆满,有的地方甚至被整个覆盖住了。此时天公不作美,飘起了雪花,虽然不大,但催促着驴友们加快脚步。有驴友顺着滑道往下梭,到是省力的很,却不安全。大家采取危险的地段走山路、安全的地段梭滑道的方式,行进速度大大加快。终于看到山下的公路了,又拐了几个弯,可以看到香河口的坝子上阡陌纵横的田地了。或许是放松了精神,在滑道边行走的一位驴友大哥不慎被树枝绊倒,跌入滑道中,这段滑道较陡,竟然没有堆积落叶,好在全是泥土没有石头,走在前面一位驴友大姐,听到后面驴友的呼喊,回头一瞬间采取了援救措施,将登山手杖稳稳的支在滑道中间挡住了大哥的身体,定眼一看,原来这是夫妻俩,嘿嘿,老婆救老公,这真是"大哥失足跌滑道,大姐支杖救老公".大伙赶快搭手将大哥拉上路来,此时的大哥惊魂未定,心脏肯定像小兔子一样扑腾乱跳,心里肯定油然升起对大姐的一丝感激,暖暖的,很贴心,老夫老妻的感情又得到一次升华。好人平安,有惊无险,幸甚!幸甚!不过到现在,我仍然被大姐超常的反应和速度佩服的五体投地!

整个行程时而舒缓如旅行,观景、听歌、调侃、欢笑;时而惊险似探险,攀岩、越沟、穿林、钻朳。紧张行进七个多小时,经历了朝晴、午阴、暮雪三种天气,迎着朝阳进山,踏着暮色出沟,下山途中飘起的雪花给行程增添一丝浪漫的感觉。走在平坦的香河坝子,远远的田间几处秸秆燃烧冉冉升起的烟冲的老高,一排排整齐的白色徽派民居像是给香河梁主题水墨画一块精彩的留白,看得人心醉。徒步、远足,在与世隔绝的山野和文明社会的山外来回穿越,渐渐的发现山里与山外的景致越来越融合贯一,和谐与共,那是人们的思想在逐步提高,懂得保护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免遭破坏,即便如此,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大道上我们仍然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诗曰:

山清水秀生美景,女娲故里多人文。

欲问驴友何处去?平利徒步画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