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类的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游记类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游记类的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乌镇纪行
文/钟文
带着寻访江南水乡的情思,不久前,我们来到了千里之遥的浙江乌镇。
那天清早,当朝阳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乌镇沐浴在晨熙之中,显得是那么的古朴、典雅,像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慈祥老人立在那里,迎来南来北往的游人。
随着几声悠扬的钟声响起,乌镇从寂静之中,渐渐的热闹起来——
小河中停泊的小船开始荡桨了;小河两旁木屋的一个个窗户正在打开;街坊们开始来到小河两旁晨运……
约过了个把小时,一辆辆从全国各地开来乌镇旅游的大巴、中巴,井然有序的开进了乌镇周边的停车场。
乌镇,建于春秋战国以前,起初名叫乌戌,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古代的乌镇乃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也是商贾云集的经贸商埠。
乌镇是水乡,到处布满了小溪、河流。乌镇周边的小溪,点数起来就有苕溪、语溪、柞溪、桐溪、车溪、澜溪等10多条,它们从四面八方汇拢而来,加入乌镇河,然后流向远方的太湖、上海……
乌镇的建筑大都是木屋结构的古民居,屋前屋后,全是用木板镶成,屋顶盖着黛瓦,屋子的门窗雕刻工艺精细,颇有雕龙走凤的技艺。
乌镇的木屋结构原始、质朴,拆开木板,通体透亮,镶上木板,严严实实,长居于此木屋,冬暖夏凉,令人常年神清气爽,好不怡意。
到乌镇,一定要去看工艺品。乌镇的工艺品,品种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的纸木扇就有数十种之多,小帽、手绢、披巾、头巾、肚兜、背囊、花衣、小伞等这些都是采用上乘的印花布做的,手工制作精巧,花样新颖。此外,还有风格各异的根雕、竹雕,龙狮虎豹,花鸟虫鱼,一应俱全,活灵活现,神态形象逼真……
到乌镇,一定要去尝小吃。乌镇的小吃品种繁多,如乌镇产的乌镇糕点,姑嫂香饼、糖果不下三四十种之多,最令人唾涎欲滴的就是乌镇的菊花糕、薄荷糕、香米糕、芝麻糕、花生糕、牛皮糖。令游人最爱吃的还数是乌镇的粽子,它选用上乘的糯米、红枣、粉蒸肉等10多样馅心,加上传统的制作秘方配制而成,具有香甜适中,入口清香,吃上油而不腻,令人越吃越想吃……
到乌镇,一定要去乘坐小河中慢游的小篷船。那河中的小篷船上百艘之多,它是专供游客乘坐沿河观光,它船体不大,每艘仅坐乘客6-8人。
河水悠悠,微风吹拂,小船荡桨。坐着这些小篷船,悠闲自得的观赏水乡沿河两岸的古木民居,石条石凳,穿行于一座座石拱桥下,使人零距离的感受到水乡乌镇小桥、流水、人家的风光。
乌镇,因其是南方的一个着名水乡,于是,每年当地政府都举行一些与水有关的文娱活动,如每年的端午节,当地都举办"龙舟赛".此外,最为热闹的还数是乌镇水乡的狂欢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二十,历时20天,就是水乡乌镇的狂欢节。
每每在这个盛大的节日,方圆百里的人们穿红着绿,从水陆两路云集而来。节日期间,人们从乌镇的将军庙到各大小寺,从城隍庙到总管堂,焚烧香烛,祈求神灵的保佑。与此同时,各路地方小戏、杂技也粉墨登场,摆满大街小巷。耍、舞、吹、敲、打、弹、唱,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水乡乌镇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当地的茶文化、酒文化、窗格文化、纺织文化、印染文化、棹歌文化,各领风骚,源远流长,笔者甚为喜欢这里的棹歌文化。
何为棹歌文化?棹歌也即船歌,如清朝陆世采所作的一首:
吴歌四起木兰栅,
水阁齐开蛎壳窗。
试唱望江南一曲,
澄江北去即吴江。
像这样歌唱水乡乌镇的棹歌,在当地俯拾皆是。
棹歌,是江南水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说的唱的都与舟楫有关,象田歌、渔歌一样,源自于生活,歌颂生活,质朴自然,出口成章,人们无拘无束的传唱,所以这里的人们特别喜欢这种民间的艺术形式。
乌镇之行,收获甚多,一路归途,细味寻思,深感江南水乡之乌镇,既是一首雄浑而又大气的长诗,又是一幅意蕴深邃且耐人寻味的历史画卷。
游东山寺
文/曾金华
常常独自儿漫游东山寺。
东山寺是坐落于古城九峰东边九和山下的一座古寺。越过城下的一条碧溪,走过一片宽广的田野,绕过山坡旁疏疏落落的几户人家的小村落,便到了山坡上的古寺。
漫游东山寺,可以领略那里的好一派田园风光。春天,万物复苏,草木萌发,处处布满了绿意,充满了生机,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勃发。秋天,稻田里一片金黄,令人感到成熟的分量,分享到一份丰收的喜悦。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也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随时随处可见到农人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或耕田,或播种,或开辟菜畦,或莳弄蔬菜。每当见到这些,就联想到《百丈清规》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教训,从而敦促自己,警醒自己。
尤其是那几户农家,疏疏落落地簇在一起,几棵藤茖蔓缠的老树和姿影婆娑的果树点缀其间,与房舍相互映衬,那景致多么和谐呀!经过村舍时,偶尔还可见到孩童嬉戏于门前院边,或听到鸡鸣狗叫之声——一切都那么纯朴、宁静、恬淡、自然。久在尘嚣中的人若置身于此等境地,得到的岂止是一股清新的空气!
登上东山寺,饱览四处山水风光,从中获得识见,得到启悟。古寺面山背水,碧溪汤汤而来,于寺前侧边一个转弯而往后绕过,这水流呈反写的"S",正如太极图中的阴阳抱图,流转不息。让人出奇的是,这古寺虽然面朝前面屏风似的大山,但寺门却稍偏侧向东南方向,往一个小缺口处斜穿出去。站在寺门前远望,视野极为开阔,而无丝毫逼仄之感!——你会极力赞叹古代建筑理论中这些颇符合心理学、审美学的内涵。在寺院中静坐,每当抬头,即可审视寺门边上的对联:"万籁无声忝佛性,一尘不染洗梵心".古寺地僻,少有人来,不但洁净,而且清静。你凝神静气,静听寺旁汤汤水流,闲观门前山岚秀色,你也许会像当年东坡居士游匡庐夜宿龙兴寺那样豁然解悟:"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明净身?"此时,已经无需佛尊的绝妙说法,你也可以藉这溪声,这山色领悟到大自然以及人生的某些精义,并从中获得暂时的超脱。
东山寺,的的是我独步遐思的大好去处。
天马溶洞游记
文/杨正鹏
岑巩天马溶洞,千奇百怪。溶洞之多,堪称王国。有云门、玉门、腊山之壮观,有蝴蝶、魔芋、剪刀之离奇,雁鹅、干洞能酿酒,白水、干塘能捕鱼。九里十三洞,洞洞生秘境。大者容千人洞中摆酒宴,小者纳二三站立之穿行。洞中奇景,迷人炫目。石笋石柱,琳琅满目。石幔石帘,幻化万千。诗曰:"赤壁千寻晴凝雨,明珠万颗垂画帘".
蝴蝶洞,兵匪时山岔塘居民之避难所,和平时老百姓之休闲处。有台阶四十八步进洞,有大厅三至五处屯粮。洞内若华灯高照,玉柱高耸入云,素女含春送情。有蜿蜒盘龙聚顶,有观音莲台开花。石壁似壁画,若万仙出游,似水族聚会。尽头处,两怪石突兀,再观溶洞深处,似大象、像宝塔,有若定海神针,有若擎天一柱。滴水处,波纹石卵鱼纹片片;幽深处,石头香菇朵朵逼真。出洞外,漫天蝴蝶飞舞,色彩缤纷,成双成对,故赠美名"蝴蝶".
玉门洞千奇百怪,洞顶石钟乳,小者若象牙、吊灯、水果、刀剑、方天画戟,大者若蛟龙、山兽、海狮、飞虫、山鹰戏熊。石笋多似银柱,光怪陆离,奇石纵横,晶莹剔透,鬼斧神工。有千丘田一望无际,万块土波澜壮阔。幽深处深不可测,宽敞处琼楼玉宇。石条子长满灵芝,石凳子白若银盘,有水珠自洞顶滴落,飞花碎玉。积水处,大小岛屿星罗棋布,似月亮、长命锁、七星瓢虫。进洞五百米,突现钓鱼岛模型,惟妙惟肖,十分逼真。再走三五米,一帘玉石悬挂,与两怪石遥相呼应,大自然之神奇,神秘莫测。再观,则见一石壁长廊上,似果老飞升、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八仙过海。奇幻迷离、变幻万千,栩栩如生。
云门洞,坐于天马苗落,地处绝谷山腰。可连六个其他洞穴,三个怪洞连为一体。洞分三层,纵横交错。水洞与旱洞并存,支洞与主洞交替。时而高大雄伟,时而幽邃深长,时而怪石扑面,时而别有洞天。千丘田田埂似龙纹,万块土土埂若长城。石磨子真假难辨,水碾房以假乱真。石椅子可坐洞仙,石玉床能卧蛟龙。有晶莹剔透之石柱耀眼,有瘦骨嶙峋之石笋夺目。飞流直下如悬瀑,盛开石花似白莲,壁挂乳之石佛,冰雕雉之鸡翎。室存猴王之用具,顶悬翡翠之石灯。侃侃有神话,若大圣之行宫。森森似地府,如阎罗之刑牢。旱洞奇幻迷离、似雕似塑、气象万千。水洞水声悠扬,时而荡气回肠、时而琴声如泣,洞内可听龙吟之声,洞外可闻潺潺之韵。
凡地上之所见洞中皆有,凡人类之所想洞里皆出。明《读史方舆纪要》曰:"岩壁千仞,飞瀑泻下成溪河。"明参政蔡潮镌刻"云门"于其上。《思州府志·山川》曰:"上有飞瀑,下有澄潭。""溃兵之乱,府中绅士多避居焉。"清大理寺少卿,通政司参议孙勷赞:"思心已不极,况复泊思州。输尔牂牁水,滔滔正北流。"据传清翰林院士编修、贵州学政、南开大学创始人严修曾高举火把,畅游云门洞,对此景致,赞叹不已。"云门"美名,谓之久已!
百洞之乡曰天马,故事传奇一大把。奇山秀水不可数,美景不止地底下。政通人和春风好,新时代中大步跨。溶洞奇景现天日,百姓栽种致富瓜。乘风破浪追日月,伟大复兴我中华。
游王顺山
文/王晓博
俗话说,堂上二老就是佛。"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蓝田东南部的王顺山,不仅是革命先辈的红色之地,还因孝子"王顺担土"葬母而闻名,更因风景秀丽而引人入胜。
沿蓝小公路一路迅疾东去,山扑面而来,水在山脚蜿蜒,婉如一条蛇紧紧地缠绕在山脊上。满眼都是刀峰剑壁、青山黛延,让人在峰回路转中,惊叹柳暗花明。抬头,巴掌大的天空,白云像棉絮一样时而隐去太阳的万丈光芒,时而又让太阳露出灿烂的笑容,山便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了阴阳两面。进入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就如进入一片绿色的海洋。各色树木草儿摇曳着碧绿、草绿、葱绿、翠绿、黛绿、石绿、墨绿等,铺天盖地,空气如过滤似的清新。南北气候的大碰撞,让王顺山成了野生动植物的天堂,羚羊在此落户,黑熊来此安家,连香树隐居于此,金钱槭来访……都是国宝级的国家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当然不止于此,还有780种植物、30种野生动物,可谓是物种繁多。
我们顺着山路,拾级而上,沿路的溪水晶莹透彻,顺着河道抛出水银泻地般的妩媚,旋律清脆盈耳,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射出点点斑斓,让人有种"树阴照水爱晴柔"的感觉。立于水边,虽然看不到源头、望不见水尾,却一眼可窥探到河底,指头长的鱼儿成群结队,石头底下隐藏的螃蟹隐约可见,还有张着大嘴的河蚌正在肆无忌惮地吐着长舌,一切都是那么悠然。
绕过"玉女潭"就到了孝子祠,虽然规模不大,却让人感到了一份肃穆和宁静。祠里除了二十四孝图外,最抢眼的还是正中的孝母图。一位身披黄袍的年轻人,跪在坐在凳子上的母亲前,静心聆听着母亲的教诲。出孝子祠,只见路两边分别塑有二十四孝石刻,让人睹物醒身、一心向孝。
穿过饮翠亭,经飞天瀑布,跨步云桥,绕龙云浦,一路台阶、一眼绿树。风顽皮地在树林里荡着秋千,花草仰着脖子只有眼馋的份。就在那张望有些持久时,风突然跃下,冲到花草前挠了一下它们的痒痒,惹的花草摇头晃脑咯咯地笑出了声。伴随着阳光静谧的流淌,丝丝清凉、缕缕柔情,油然而生出一股幽雅的味道。炫目的杜鹃花更使悬崖绝壁上燃起一片山林火海,犹如璀璨朝霞。行走间,忽闻山雀鸣叫,一声声清脆的孤单,在山间阳光里回响。走不多远,又听到色彩艳丽的长尾山椒鸟在轻唱,凌空飘逸,引得琉璃蓝鹟也赶来凑热闹,还有白喉矶鸫,而不远处的棕头鸦雀始终缄口不语。这种高高低低、长长短短、或轻盈或亮丽的鸟鸣终是不绝于耳,看似相近,却又是不同。据说,这里的鸟儿达上百种,而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闻其声,不见其影。沿路的边上已经看不见溪水,但依稀能听到微微的潺潺水声,原来溪水已隐在路边无数杂乱的石头下温柔作响。遇到开阔处,便悉心建筑起一窝窝的小小清潭,纯净如一片碧玉,舒展着涟漪。
山越登越高,路越走越陡。虽然山势险要、高耸矗立、嶙峋突兀,但树却攀崖附壁、落地生根。山的险与树的盛,相映成趣。有几棵树就站在路的中央、就长在岩石的缝隙、就立在悬崖顶上,让人惊叹生命的奇奥。越往上,树越浓密,心口越堵得慌,身上就出汗了。停步歇息,只见树木葱郁、绿叶婆娑,相互映衬、参差遮阳。
总算登到了悬在万丈深渊前的观景台,倚栏远眺,让人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抬眼望去,无边无际的群山横铺眼前,像一幅宽屏银幕展示在天地间,莽莽苍苍、绵延不绝。北望重峦迭嶂,色调由浅入深,虚实相间中,既可以看到山脊的硬朗,也可以望见山谷的深幽,在巍峨与凝重中,显示出排山倒海般的磅礴气势、壮丽无比。
虽然观景台上美景无数,但"无限风光在险峰",沿着之字形的山路,我们继续前进,终于登到了平坦开阔的王顺山顶。匍匐低矮而又丰茂的植被,浑如天然的地毯,四周杂树灌木、枝条交错、渐生渐远,远看山体绵延、山谷幽深,确是屯兵操练的好地方啊!难怪李闯王当年选此练兵。只可惜这孝山却没有让李闯王悟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行天下之策,终一败涂地。高山草甸不远处就是传说中的千年杜鹃树,在须发尽张中舒展着诱人的腰肢,一朵朵密密匝匝,蕊靠着蕊、瓣贴着瓣,以云蒸霞蔚的火红向天边滚涌。在那遒劲的枝干上,系着无数游客虔诚的祈愿,那一条条飘带在山风中闪动着耀眼的鲜红。
站在此处,高的不仅是山,还有人,因为站得高,方能看得远。在聆听大自然呢喃的细语中,我想起孝子王顺三年不歇的矢志不移,想起韩愈遭贬"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勇往直前,想起仕途不顺的杜甫在王顺山游历时仍忧心国事……他们的辛苦与辛酸在王顺山面前,终变的微不足道。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但这并不影响它的高耸入云。人历险不知难,心志自高远。王顺如此,韩愈、杜甫更是如此,而我们又何尝不可呢?
塔尔寺,涤荡心灵的圣地
文/放飞梦想
己亥年7月28日,前往青海塔尔寺。来青海之前,虽然也做了功课,但对青海的印象还是很模糊,那些脍炙人口的美谈和神圣感依旧是那么的遥远,毕竟那是别人的感悟。
雨后西宁的天空很蓝,空气清新,前几日在家乡陕西的暑热早已不再,人的心情格外地舒畅。车辆驶出西宁,来到城郊,微风吹拂,阳光明媚;柳枝舞动,风姿优雅,花儿盛开,清香娇羞;行人悠闲,快乐自在,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安详。很快,客车便到了停车处,于是改乘专用电瓶环保车前往塔尔寺。
过莲花湖,在八座平缓而形似莲花花瓣的山峰环抱着的地方,我们远远地看到了寺群,寺院依山势而建,一间间,一座座,高低错落,交相辉映,布局严谨,雄壮巍峨,气势恢宏,从山沟一直延续到山坡上。清晨的阳光照射着寺院鎏金的瓦殿金顶,金碧辉煌,佛光四射,神秘吉祥。
据查:塔尔寺位于青海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原名塔儿寺,因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又名塔尔寺。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600余亩,寺院初建时只有一座圣塔,后几经扩建,目前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寺庙的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族平顶的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的檐下砌鞭麻墙,中镶金刚时轮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
西宁的天气如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还是艳阳高照,我们刚到寺前,天空却突然飘起了雨,还吹起了凉风,不一会儿,眼前的塔尔寺便罩在一片薄蔼和苍茫之中,空气中到处弥散着清凉。虽然雨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但这丝毫不能阻挡寺院门前的人潮,人头攒动,游客摩肩接踵被涌进了寺院。
入寺过门塔,循入空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如来八塔,是赞颂释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的宝塔。分别为:聚莲塔、菩提塔、多门塔、降魔塔、降凡塔、息诤塔、胜利塔、涅盘塔, 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青砖砌面,四面是砖雕花卉和云纹角;白色圆型塔身,内有小龛,装经文;尖顶是圆锥螺纹形刹杆,有珠宝顶饰。这八塔由东向西象征佛祖从诞生、成佛、讲经、降魔、超度、息诤、祝寿、涅磐的八功德、八圆满。八塔一字连贯排列,气宇轩昂,庄严神圣。导游用还算听得懂的普通话给游客介绍着如来八塔的由来以及释迦牟尼一生的八大功德,不由得令人心生出几分敬仰来,佛祖一生都要历经如此坎坷,才能释然,何况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尤其是没有靠山背景者,除了一生不断地努力奋斗,恐怕也别无选择。所以人生的不顺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抱怨、沉沦都是在毁灭自己。想到这,刚才还笨拙的脚步也轻了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在塔前留影,这也是寺中唯一允许拍照的地方,也许多数是想争做一个超凡脱俗的人吧。
行至主殿大金瓦殿前,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游人密集得几乎透不过气来。这是该寺的主建筑。大金瓦殿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
人实在太多,我们被人流挤进了寺中心的大金瓦殿,殿前几根粗壮的廊柱被五彩羊毛编织的藏毯包裹着,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去,便见高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梵教法幢"四个字,煜煜生辉,再细看,建筑上那些镀金的云头,滴水的莲花瓣,金刚套兽和铜铃以及屋顶的"火焰掌口",也处处显出精致和厚重的气息来。大殿顶部是红白相间的大银塔,四面缠着不计其数的白色哈达,塔上的盒龛里,宗喀巴大师塑像微笑地俯瞰着长跪的信徒。殿内的佛像造型生动优美,超然神圣。塔尔寺艺术"三绝"的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在寺里随处可见。堆绣,是塔尔寺独有的一种地方民族手工艺品。它是将各种绸缎剪成所需的形状,塞以羊毛或棉花之类的填充物,再精心绣在布幔上的。这些堆绣,从姿态到动作,高低起伏,立体感很强,活灵活现,令人叹为观止。据说塔尔寺每年农历四月、六月的大法会上所晒的"大佛"就是寺院里的喇嘛们堆绣而成,长十余丈,宽六七丈,从山顶一直伸展到山腰,数万信徒和游客瞻仰膜拜,甚是壮观。三绝中,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是酥油花的制作。按设计的总体要求,在膏状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细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敷面描眉,塑花点蕊,一些特别之处进行饰金描银、点缀晕染,再将各类模型用铁丝一一固定在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高高低低,件件悬空,大到数米亭台楼阁、菩萨金刚,小到三五厘米的花鸟虫鱼,都要情态逼真,栩栩如生。但酥油的融点很低,15℃就会变形,25℃左右就会融化,为了防止体温对酥油花的影响,艺僧们在捏制之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为防手温回暖,必须不时浸冰水、抓冰块,让手指保持冰凉。因此,每位艺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病,甚至双手残废。这酥油花虽然美丽,但也有另一个名字 "残忍花".正是这些艺僧对佛的虔诚之心和对宗教艺术的献身精神,才让我们看到藏传佛世界的五彩缤纷,神灵的慈悲,中华文化的博大。
殿里光线昏暗,千百盏酥油灯闪烁着淡红的火焰,焰苗投下斑驳的影子,恍惚迷离,幻若梦境。酥油味,经书味,供香味、游人体液味、粉脂味混杂在一起,浑浊、迷离、神秘。
在大金瓦殿后,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据说这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每角由彩珠点缀,塔身缀满了珍珠,塔上有一龛,内供奉着宗喀巴大师金身:他左手拿着一本经书,右手拿一把宝剑。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殿内到处悬挂着精美的藏毯和唐卡(壁画),置身其中象进入一座珍宝馆,琳琅满目,流光溢彩,美仑美奂。据史载:清康熙三十三年建"雍和宫"起,历朝的皇帝入宫后都指派一个太监去做喇嘛,叫"替僧 ",每月吟诵几遍藏经,以此体现清朝皇帝对宗喀巴创建"善规派"功绩的肯定。
塔尔寺与宗喀巴是紧密关联的。据说宗喀巴于1357年藏历10月10日诞生在此,他在野外诞生时,剪脐带滴血的土地上居然长出了一株高原上从未生长过的菩提树,而且树上十万片树叶,每片上都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十分神奇。宗喀巴从小聪明过人,3岁进夏宗寺受近事戒。7岁入夏琼寺受沙弥戒,随高僧端智仁青学经9年,16岁离开夏琼寺徒步赴卫藏学法,后来到后藏,朝拜各派名寺,遍访高僧名师,刻苦研习法学。宗喀巴去西藏6年后,其母香萨阿切盼儿心切,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见。宗喀巴接信后,为学佛教而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写信说:"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第二年,即明洪武十二年(1379),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莲聚塔".此后180年中,此塔虽多次改建维修,但一直未建成寺院。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建静房1座修禅。17年后的万历五年(1577),再在塔之南侧建造弥勒殿。至此,塔尔寺初具规模。1583年春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指示扩建塔尔寺,赐赠供奉佛像,并进行各种建寺仪式。从此,塔尔寺发展很快,先后建成达赖行宫、三世达赖灵塔殿、九间殿、依怙殿、释迦殿等。经四世达赖指示,万历四十年(1612)正月,正式建立显宗学院,讲经开法,标志着塔尔寺成为格鲁派的正规寺院。
在塔尔寺流传着最神奇的说法:在塔内由宗喀巴肚脐滴血而生的那棵菩提树,现在仍然还在生长,殿外的百年菩提便是它古老枝丫的衍生,这样的说辞,更给古寺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的确,在殿墙外院子里,有一株生长了四百余年的菩提树,树干粗壮,树冠庞大,树皮粗糙,连裸露的树根都是盘根交错在一起,似乎在倾诉说着这寺院久远绵长的沧桑历史。裸露在地面的菩提根,干瘪得令人心疼,它用自己残存的力量撑起一片婆娑和苍翠。它和大金瓦殿里诵经的喇嘛和跪拜的信徒一样,姿态肃穆,内心虔诚,年年站在这里,守护着这一方圣洁和安宁。
平生里第一次见到菩提树,脑海中突然想起了佛家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面对此情此景,心中便有了更多的感叹:佛家的偈语永远寓意深遂,让人难懂。不过也正常,我们对过往的历经都少有思考,都是在将就中消磨我们的意志,放弃自己的梦想,平平淡淡过一生。如果我们随便就懂了,那些大师们也就用不着舍其一生来苦修了。秘以我们大多都做了凡夫俗子,在挣扎中匆匆而去。
殿外门廊间整齐地摆放着巨大的经筒,黄铜制成的经筒,不断被人转动,发出"咣啷啷","咣啷啷"的声响。在藏民眼里,转经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转经筒上印有六字真言,梵文读音为:嗡嘛呢叭咪哞。都说经筒里装满了经书和经文,转一次经筒就等于诵读了一遍经文,就等于接受了一次佛祖的亲吻和抚摸,不管你有多么深重的罪孽,都可以通过转动经筒借以救赎,使心灵抵达澄澈明净的境界。所以,凡转动经筒的信徒都是手转经轮,口诵筒上真言,心想佛训,他们坚信转经会
减轻所有的痛苦与不幸,可以解脱自己的轮回之苦。
在塔尔寺的景区内,只要进殿进寺,一律都是不允许拍照的,整个塔尔寺都笼罩在一种神圣的气氛里,让人心怀敬畏。这里的毎一座建筑、每一件艺术品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都能让人心灵受到洗礼,就连三绝中的壁画也不例外。这里的壁画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的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壁画的染料采用天然石质矿物,因此具有色泽鲜艳,经久不变的特点。塔尔寺的壁画也叫唐卡,属喇嘛教画派,因此具有浓厚的印、藏风格。壁画内容主要为经变、时轮、佛等。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色调和谐,工艺精湛,画面构想巧妙,用笔精细,着色艳丽,体现了非常浓郁的藏族和印度艺术风格,盯着这些古色古香的壁画,内心便自然升腾起对艺僧们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仰。
与寺中心大金瓦殿相辉映的是小金瓦殿,又名护法神殿。初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公元1631)。寺中回廊陈设野牛、羊、熊、猴等标本。据说,这些走兽标本象征一切恶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边有一匹白马标本,相传是三世达赖喇嘛从西藏拉萨到青海塔尔寺骑的。三世达赖喇嘛朝拜塔尔寺之后,要去蒙古传经说道,这匹白马怎么也不肯走,于是便留下来,不久,马不食而死,后人把它当神马,与家神一并陈列供奉。殿内也是挂满了各种珍宝、壁画、堆绣等艺术品。神殿内供奉着造型生动的佛祖、观音、四大天王、八大金刚、十六罗汉像和神态各异护法神像,虽尊卑有序,但热热闹闹、和气融融地挤在一块儿,仿佛是在讨论佛道的精妙。
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要数大经堂了。大经堂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其建筑面积近2000平米,是拥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经堂,初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堂内设有佛团垫,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坐诵经。内部陈设非常考究,饰有黄、红、绿、蓝、白五色的幡、帏和各式天花藻井,满堂林立,琳琅满目;还有珍贵的大型堆绣挂佛、刺绣佛;梁檐上绘有藏式风格的图案花纹,彩画细腻生动。殿内大柱都由龙凤彩云的藏毯包裹,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屋面装有铜制鎏金的金鹿法轮以及各式金幢、宝瓶、宝塔、宝伞和倒钟等,整个大经堂更显得绚丽多彩,金碧辉煌,威严豪华。
大经堂外,朝拜的信徒颇多,他们磕着原地长头,为防止手掌和膝盖磨出鲜血,每个人身下都铺着一条毯子,手下有一块长方型的棉质护具,膝盖关节处也有护膝。口中念着六字真言,口手并用。"嗡嘛呢叭咪哞"的诵读之声连绵不绝。有一位年轻的女子,衣着鲜亮,长相出众,只是双眉紧锁,眼里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和疲惫,但每一次的叩头,触额、触口、触胸都特别虔诚。紧挨着的是几个藏族大嫂,带着身边八九岁的孩子,旁若无人地叩拜着。佛教的信仰是纯粹的,它最终的目的,也是在规劝世俗的人们,管住人性的欲望,敬畏神灵,让自己有一颗感恩向善的心。听导游讲这些叩长头的信徒,为了心中的那个愿,他们廉价地卖掉了全部的家产(牛和羊),并捐献出大部分的收入,仅带着维持基本生存的一点钱物,不远千里、历经坎坷磕着长头去还心中的那个愿。他们双手合十举起头顶, 然后放在胸前,双膝跪下,手撑地面,向前伸直双手,整个人匍匐下来,如此反复,周而复始,他们要完成十万次的跪拜。在他们脸上看不到一丝痛苦和厌烦,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叩拜的动作让人震憾,叩拜的数量让人瞠目,只要你有点滴触动,你便会泪眼婆娑。他们来自天南海北,我们无法确定他们中间有多少人会成为信徒或者已经是这里的信徒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一刻,他们的身体和灵魂正在向佛靠近,也许,在这一次次的跪拜,他们内心的愿望会不断地挣扎、躁动乃至罪恶,但最终会在反复长久地跪拜中渐渐平静、释然、甚至解脱。信徒们舍其珍宝,甘于贫困,虔诚供佛,让人惊叹。
后来我们去了小花寺。也同样是被挤进去的。小花寺又名长寿佛殿,是为七世达速喇嘛念长寿经而建的,故名长寿佛殿。它已形成一个小型院落。正面为硫璃砖墙突出的小门,玲珑别致。院内种有菩提树,树叶茂盛,浓荫蔽日,清洁优雅。殿内塑有释迦牟尼等佛像三十多座。小花寺木刻浮雕,层层重叠,佛龛背景,雕木绘金。手工雕饰精湛细致,是塔尔寺木刻艺术的结晶。小花寺外形为二层代檐廊重檐歇山顶式,屋顶四角翘起,斗拱精巧明快。无论远看还是近观,小花寺都如一件精美的木雕画。院中央小花坛上供奉着一块涂满酥油、粘满硬币的异样怪石,传说宗喀巴之母当年背水时曾依此石休息。
参观完这些主要景点,我们再次被挤到广场,这时雨早就停了,太阳又出来了,温度也回升了。塔尔寺的上空,瓦蓝瓦蓝的,一团团白云慢慢地飘着。寺院里,那些高高扬起的幡旗、红白相间的墙面,流金溢彩的屋顶,都无一例外地明艳起来。阳光懒懒地照着,风儿轻轻地吹着,更让寺院呈现出几分澄亮清透,幽静旷远的意蕴来。艺僧为了艺术献身,宗喀巴潜心修炼,不成正果决不归的虔诚,信徒为了信仰舍弃财产,完成十万长头的坚毅,都像放电影一般在脑海中不停地闪烁。在涤荡心灵之后,再回首,我们看到的就不再只是一片寺庙了:这里的一切都是藏族同胞的智慧,信仰,文化,精神和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
张家界游记
文/张照准(临商银行)
有幸去张家界一游,张家界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大庸市境内,自大庸市驱车北上30公里便进入张家界,张家界公园占地20亩,"张家界"三字碑立于园门前,这是沈从文老先生八十高龄游张家界时写的。当地人素有"不游黄狮寨,枉到张家界"之说,想必是黄狮寨风景独好,理应首游。
入园门,过小桥,拾级而上便踏上了去黄狮寨的征途,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奇异的山峰,形如罗汉怡然自得,此景为"罗汉迎宾"仔细端详罗汉笑态可掬,招手致意,不禁让人游兴大发。石径右侧数十山峰,如群猴乱舞,惊、喜、嬉、怒如真如幻,使人惊诧不已。继续前行,一条"杉林幽径"呈现眼前,高大的古杉树翠绿葱郁,百鸟在林间啁啾,真是"鸟鸣山更幽".忽有一峰呈现眼前,有人喊:"快看啊!——‘鲁迅’".人们不约而同的仰头观望,只见左边山峰上孤立一石雕,挺直的平头,宽阔的前额,凝目深思,一簇松枝饰装成浓密的胡子,太像"鲁迅"了。真是自然造化,鬼斧神工。
黄狮寨,第一绝景是"天书宝匣",登上娱乐台一座方柱形的孤峰耸立眼前,抬头观望峰顶六棵古松环卫着一棺状石匣,匣盖半开。据说天书便藏在匣内已十万八千年,何时被打开无从考究,那薄薄的盖板却层次分明半开半掩完好无损,难怪天帝会藏书于此。如此坚固不愧为宝匣。"天书"是否在?导游看出了我们的焦虑,顺口说道:现在匣内只有十个字:"天书挂天边,天边在山前".诸位要想看天书,只需举步之劳。但天书自古至今无人能识,诸位如能识得天书,即便不能得天子,也能福寿无疆!当登上观景台,果然在百丈悬崖上挂一幅天书,如绛紫色绸缎,又似片片反贴的竹篾,看上去约有百米之长,百尺多宽。任你怎么阅览也无从破译。看来世上福寿无疆之人,也子虚乌有。移步观望,只见五根立柱拔地而起。这就是传说中齐天大圣从东海龙宫借来的定山之物。难怪张家界三千奇山,八百条清溪山泉,至今固若金汤。
"中天门"便不觉为奇了,急切盼着登黄石寨,踏上一千五百九十九级台阶,终于登上了黄狮寨,放眼望去,千峰竞秀,宛若岩海峰澜,万木葱茏,波卷浪涌。上有云天苍茫,下有碧波荡漾,美不胜收,心旷神怡。在后门山脊上卧着金色石龟一只,它引颈向前,徐徐前行,置身悬崖而不惧。这就是着名的金龟探海。临渊东望,一座石桥如彩虹飞架,连青山接险峰,天桥右端,一只雄鹰张口昂头,利目圆睁,兀立绝壁,似觅食,又似欲展翅凌空。这就是"天桥"和"老鹰嘴".
从后卡门下山,正当中午,骄阳似火,饥渴难耐时,一块石碑呈现眼前——"白沙井"导游告诉我们,此井清甜爽口,泡茶最佳,他见我们面露疑色。于是掏出水杯泡上茶叶,摇摆一会果然奏效,味醇液清,香气四溢,真乃奇水。继续前行,导游忽然叫住大家指着右边,忽见,独峰上一妇人,正翘首隔山远望。尽管视线被高山挡住,却隔不住盼郎早归的真情。心诚则灵,面前的山竟被望穿一个洞。这就是望夫峰。
下午五时,我们终于到了天桥洞口。天桥长三、四十米,高二十余米,反身登山天桥,脚下一米多宽的桥面,凉风习习,身爽心惊,不敢驻足。过桥十几米,便见老鹰嘴三个字立绝壁之端。此时回望黄狮寨,壁峭峰错,寨顶逶迤成丘,如盆内石林,跌宕起伏。
张家界,这颗碧绿的明珠,内有一处瀑布,两座天桥,三座古庙,四条溪流,五大天门六大山寨十里画廊,四十八大将军岩,八十八大景观点,天然成画,峰奇木秀,有庐山之峻,华山之险,桂林之秀,真实"五步一奇景,十步一重天".如果不到张家界游览一下,必将成人生憾事。
作者:张照准,笔名:紫荆藤、紫金藤、陌上迎春开等,山东临沂人,现供职于临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