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史上最催泪的亲情故事

2023/08/31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史上最催泪的亲情故事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史上最催泪的亲情故事(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母亲是一种岁月

文/Simba主

有一种记忆可以很久,

有一种思念可以很长,

有一种爱叫做"母爱".

我们也许突然感悟,母亲其实是一种岁月,从绿地流向一片森林的岁月,从小溪流向一池深湖的岁月,从明月流向一座冰山的岁月。少年的时候,对母亲只是一种依赖。青年的时候,对母亲也许只是一种盲目的爱。只有当生命的太阳走向正午,人生有了春也开始了夏,对母亲才有了深刻的理解,深刻的爱。

随着生命的脚步,当我们也以一角尾纹,一缕白发在感受母亲额头的皱纹,母亲满头白发的时候,我们有时竟难以分辨,老了的,究竟是我们的母亲,还是我们的岁月?我们希望留下的究竟是那铭心刻骨的母爱,还是那点点滴滴、风尘仆仆、有血有泪的岁月?

岁月的流逝是无言的,当我们对岁月有所感觉时,一定是在非常沉重地回忆中。而对母亲的牺牲真正有所体会时,我们也一定进入了付出和牺牲的季节。

作为母亲,仅仅是养育了我们吗?倘若没有母亲的付出,母亲的牺牲,母亲巨大无私的爱,这个世界还会有温暖,有阳光,还会有沉甸甸的泪水吗?

我们终于长大了,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从一个女儿变成一个母亲。当我们以为肩头挑起责任也挑起命运的时候,当我们似乎可以傲视人生的时候,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白发苍苍的母亲正以一种充满无限怜爱,无限关怀,无限牵挂的目光在背后注视着我们。

我们会在刹那间感到,在母亲的眼里,我们其实永远没有摆脱婴儿的感觉,我们永远是母亲怀里那个不懂事的孩子。

母亲是一种岁月。在绝无平坦而言的人生旅途上,担负最多痛苦,背着最多压力,咽下最多泪水,仍以爱,以温情,以慈悲,以善良,以微笑,对着人生,对着我们的,只有母亲!永远的母亲!

为什么这么多哲人志士,将伤痕累累的民族视为母亲,将涛声不断的江河视为母亲,将广阔无垠的大地视为母亲,因为能承受的,母亲都承受了;该付出的,母亲都付出了。而作为一种岁月,母亲既是民族的象征,也是爱的象征。

母亲是一种永远值得洒泪的感怀的岁月,是一篇总也读不完的美好故事。

母亲是一棵树,为我们遮挡风雪和严寒; 母亲是一盏灯,给我们光明和温暖。

人生中,母亲就是一切。

在悲伤时,她是慰籍;在沮丧时,她是希望;在软弱时,她是力量;

您是一棵大树,

春天倚着您幻想,

夏天倚着你繁茂,

秋天倚着您成熟,

冬天倚着您沉思。

寒夜温情

文/周乔林

"玲儿,等等,我送送你。"我刚走出屋,婆婆就在后面喊我。我有些不好意思,对婆婆说:"妈,你回去吧!我自己回去就行啦!"可是婆婆已经拿着手电筒,小跑着跟了出来。 虽然现在才晚上七点钟,但是时值寒冬,外面已经全黑了。婆婆住的地方路没修,没有路灯,遇上阴雨天,道路泥泞得很。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着,迎面吹来一股风,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婆婆打着手电筒,在我身后照着前行的路,手电筒发出的光很微弱,我随着微弱的光忽左忽右地走着,跳过一个个小水坑。我不停地催促婆婆回去,可婆婆依然固执地跟在我身后。

婆婆已经七十岁了,虽然很瘦却很精神,待人热情开朗,大家都很喜欢她,我也从心底尊重她。结婚十多年,我从未和婆婆闹过不愉快,让邻里街坊都格外羡慕。

我撑着伞,继续往前走,婆婆不停地絮絮叨叨,提醒我随时小心凸凹不平的地面。听着婆婆无法抑制的兴奋语气,想起我只是偶尔路过婆婆的住所才来蹭饭的,我的内心涌出一丝惭愧。

下午五点钟,我坐在回家的公汽上,想着今天没有饭局,到哪儿蹭饭呢?想着想着,我竟错过了下车的地点,车子已将我带到了婆婆住的老城区。那就去婆婆那儿吧,自从孩子上中学后,我来婆婆这里的次数稀疏多了,细一思量,竟然已有一个多月没来看过婆婆了。我拨通了婆婆的电话:"妈,我等会儿来吃饭。"婆婆在电话里一口气连说了三个"好".当我来到婆婆的住所时,竟然不见婆婆的人影,我问公公,公公说:"***听说你要来,去买你最爱吃的炒粉去了。"我有些内疚,真是给婆婆添麻烦了。好在婆婆住的老房子在城区中心,生活便利。没过一会儿,婆婆气喘吁吁地回来了。看见我已来了,婆婆一边往厨房走一边说:"一会儿就好,一会儿就好。"

我来到厨房,婆婆忙着炸鸡蛋,忙着炒肉丝,嘴里还高兴地跟我说着近段时间的新闻(也就是隔壁邻舍一些小事),兴奋得像个孩子。我的心里升起一股自责,对自己说,以后要经常来看看婆婆。

在我转身倒水时,婆婆已将一碗热气腾腾的炒粉端到了桌子上,她催促着我快吃。我端起碗,婆婆满脸幸福地看着我。"妈,你也吃吧!""我不饿,等会儿再吃!"我埋头接着吃,这哪里是炒粉呢?碗底埋着鸡蛋和肉丝,也埋着婆婆对我的一片情意!我抬头看了一眼婆婆,婆婆老了,满脸都是皱纹,头发几乎全白了。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大街上,城市的霓虹灯把整个街道照得通亮,水泥路被雨水洗得很干净。"妈,回去吧!你还没吃饭呢!""好,好……"婆婆嘴里答应着,脚步却没有停下来。我只得停下来,再次劝婆婆回去。拉扯了半天,婆婆见拗不过我,只得转身回家。雨中,婆婆慢慢往前走,步履显得有些蹒跚,被路灯拉长的身影更显得有些孤单。

婆婆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夜色中,我的心里一会儿因对婆婆的真情而温暖充实,一会又因对婆婆的愧疚而变得空荡荡的。

老照片里的温情

文/何小琼

周末,我和老公带着儿子去父亲家吃饭。饭后聊天的时候,忽然想起编辑要我给一篇文章配图,最好是以前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的照片。我跟父亲提起,父亲笑呵呵地带着我到他房间挑。

父亲的房间还是老样子,几本微微泛黄的相册放在床头柜的右上角。父亲很熟练抽出第三本,随手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一张照片说:"这张最合适,***那时候最漂亮。"我一看,眼中起了雾。那时的我,10岁左右,剪着学生头,一本正经地站着,两手直直地,拘谨地放在两腿边;我的右后方是母亲,那时的母亲,风华正茂,两条又粗又黑的辫子,明眸皓齿;父亲站在我左后方,也是正当年华,长身玉立。这张我无数次看过的照片,现在捧在我手心,心却有着淡淡的忧伤。照片依旧,母亲已离去。

父亲轻轻用手抚摸着那张照片,说:"当年啊,***光梳头发就要了半个小时,你急得催促,我推着自行车等在门口。***一直辛苦为家操劳,那天要不是你生日,她还不舍得去拍照呢。"父亲喃喃诉说着,声音轻柔,仿佛是在说着昨天的事。而我脑海里闪现出当年的情形。母亲坐在自行车后架上,我坐在车的前杠上,父亲轻快地踩着车。风是那么柔和,天是那么碧蓝。父亲显然也在回忆着,手指停留在照片中母亲的脸上。

我用手一指,说:"爸,这张呢,角度真好,什么时候拍的?"那张照片,是父亲和母亲站在一座桥上,显然是黄昏,夕阳无限好,晚霞映红了半边天。母亲依偎在父亲身边,浅笑盈盈。父亲得意地笑着说:"你不记得了吧,那时候啊,你13岁。那天你大伯父一家来玩,我们就去了公园,拍了不少照片。这张啊,***别提有多喜欢了。"我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是啊,年代久远,那些尘封的记忆在我这儿已经模糊,却在父亲心里依然如此清晰。只是因为,照片中有着母亲,有着我,有着家人。

我的心一点点柔软起来。父亲枯瘦的手,小心翼翼摩娑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回味着那些一去不复返的美好岁月。我笑着继续翻相册,说:"爸,这张,是你生日的时候,笑得多开心啊。"这一问,就打开了父亲的话匣子,父亲眉飞色舞地说了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儿子也走了进来,依偎在我身边,和我一起聆听父亲说老照片的故事。

那天晚上,我用手机拍了那张照片。对父亲说:"爸,下周我们再回来听你说照片的故事。"看着父亲满足的笑容,我告诉自己:光阴会无情地逝去,而定格在照片里的温情不会消失,有空的时候,陪父亲回味一下,依然有着温馨萦绕。

婆婆的好

文/幸福一生

婆婆60多岁,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勤俭持家、热情善良、通情达理,是亲友眼中的贤妻良母。婆婆待我就像亲闺女,她常对我说:"媳妇进了门,就是一家人。这辈子我们能成为婆媳是前世修来的缘分!"我俩相处得很融洽,从来没有红过脸。

自打结婚后,由于我和老公工作忙,婆婆对我们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她知道我最爱吃红薯,就经常蒸红薯、煮红薯、熬红薯稀饭、炸红薯甜饼,变着花样做给我吃。每次我们换下来的衣服,刚放在沙发上就"不翼而飞"了,都是她偷偷地拿去洗了,晒干后再叠好放进衣柜里。她还经常帮我晒被子,整理房间。

我偶尔跟老公吵嘴或闹别扭,婆婆总是毫不犹豫地和我结成"统一战线",一起"声讨"老公,让他向我赔礼道歉。婆婆会说:"这么好的媳妇是用来疼的。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需要的是包容,是奉献,家和万事兴嘛!"

我坐月子期间,身体不好,胃口差,婆婆就精心地给我做可口的饭菜,晚上还陪着我睡。儿子夜间换尿布、喂奶粉,都是她一个人做,从不叫醒我。儿子时常哭闹,婆婆为了不影响我休息,就把儿子抱到另一个房间哄睡。

我是一名老师,经常和孩子打交道,对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有时也是束手无策,只好向婆婆"取经".她虽然没受过高等教育,但说的话句句都在理儿。每当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烦恼时,我都会向婆婆倾诉,她总是温和而又耐心地开导我,安慰我。

十多年来,婆婆点点滴滴的爱温暖着我,感动着我。在这爱的海洋里,我快乐,我知足,我幸福。我想真诚地对婆婆说一声:"妈,谢谢您!做您的儿媳,真好!"

回望父亲

文/倚剑听涛

父亲今年68岁,属羊,据说是最命苦的属相。但是父亲乐观、达观,从来没有说过自己命苦。

父亲说自己是春天出生的,碧草青青,羊儿有草吃,很幸福。其实父亲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到底是那一天,我粗心健忘的爷爷奶奶也说不清楚,只记得是春天。他的履历上填写的出生年月是1943年5月5日,那是他入伍时现编的日期。因为5月5日就在春天,而且是马克思的生日。后来,我们开始给父亲过生日,也按照这个日期。

父亲兄弟姊妹四人,上有两位兄长,下有一个妹妹,排行第三。他们兄弟之间的年龄差距很大,大伯要比父亲大差不多近20岁——我大伯家的大哥年龄和我的母亲一样大。父亲早年丧母,童年谈不上幸福。后来爷爷续弦,有了姑姑,不知道后母对父亲的关爱有多少。在我的印象中极少出现奶奶的影子,因为尽管小时候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我也没有得到过多少来自奶奶的关爱。我的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背着我涉过淙淙的沭河,去对岸的姥姥家。姥爷对我极为疼爱,会给我捉鸽子炒着吃,会给我买狗肉冻……

父亲自称学历"初三"——初中三天。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里的初中,而且是为数不多的"正取".可是因为家贫,仅仅上了三天,就被爷爷喊回了家。父亲说自己是含着眼泪回来的。结果,有"副取"的同学顶了名额。学习改变命运,据说他的同学后来处境还不错。因此,父亲对文化、知识有着格外的热情。他辛勤操劳盼着自己的子女能够考上清华北大,可是,我和妹妹都辜负了他的希望。

父亲身上有一种山东人特有的吃苦耐劳品格和闯劲儿。如果没有他出门当兵,招工进厂,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家。父亲种过地、扛过枪,闯过关东,当过干部,最后为了更好地照顾家里的生活,甘愿做了一名普通工人。父亲以他"初三"的学业水平,看了很多书,甚至写了两本书。虽然在我的眼中那两本小册子算不上书,但我依然承认里面闪现的朴素的智慧光芒。父亲身上有些艺术细胞,二胡、风琴、笛子、秦琴,吹拉弹唱都能来两下子;有时还自己作词作曲,创作的一首歌曲被一家公司用作厂歌;这应该归功于部队生活的烙印。

父亲很健谈。有他在的场合,百分之八十的声音发自他的口中。为此,他很受别人的欢迎,因为有他在绝对不会冷场;也因此,他很让家人感到不满,因为在我们的眼中他表现得有些好为人师,但是论述并不正确。父亲觉得家里人看不起他,尤其是我这个儿子,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让他难堪。

我和父亲真正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八岁之前,我和母亲、妹妹一直生活在农村老家,直到后来,才一起到了父亲工作的兵工厂。之后就是在县城上高中,在外地继续求学,毕业后独自一人在外地工作、结婚成家。算起来,我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过短短的八年时间。也因为我不太愿意也不善于表达情感的原因,我们父子很少交流,也缺乏彼此的了解。现在,当我在四十岁的时候回想起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才意识到父亲对我的意义。没有父亲,当然就没有作为生命的我;没有父亲的养育,就没有我的现在;没有父亲为家庭的付出,我说不定是还在老家务农的农民,说不定是某座城市里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我能拥有现在的生活,虽然并不完美,但有至亲的父母,温暖的亲情,我感受着幸福。

感谢父亲!感谢家!

读不完母爱

文/汪永丽

有些事,在记忆里慢慢淡忘、搁浅。一本书,翻一翻,看一看,很快就阅读完了,唯有母爱平凡似水却深厚如山,任凭四季轮回,风吹雨打,难以忘记,怎么读都读不完。

很多年前那个星光满天的夜晚,屋后的葡萄架下,父亲与母亲激烈地争吵起来。事情的起因是母亲要供我和姐姐去二十公里外的县城读书。

父亲用手指着母亲的头,大声叫嚷着:"你疯了吗?在哪里读不一样啊,假如孩子不用心读书,就算送到北京去读,又有什么用。"母亲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你反对也好,同意也好,都改变不了我的决定,我不想孩子们同我们一样,一生都在这大山里,与泥土打一辈子交道。"

我和姐姐吓得直哭,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父亲担忧一贫如洗的家难以供两个孩子到城里读书,更不懂母亲眼中晶莹闪烁的东西叫做希望。为了这个希望,此后多年,母亲比别人睡得晚,起得早,生活中从没有过"午休"这个词。

母亲舍不得吃,出门都是自带干馒头、咸菜,却让出生在穷人之家的我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春节吃年糕。母亲舍不得穿,一件衣服穿好几年,而我的衣裤鞋袜,一年四季,从不缺少,除了要好的几个同学,很少有人知道,我来自那个偏远落后的小山村。

母亲没文化,却不粗鲁,打骂式棍棒教育对我来说,是很稀奇的东西。在我犯错的时候,母亲给我说一些她知道的道理,或许举例别人的事,循循善诱。母亲不识字,却经常给我买书,母亲说,书里只有善没有恶,更不会出现脏话,对学习没有用,对做人也有用,多看有益无害。

母亲从没进过学堂,大半辈子奔波在田间地头,没有给我一个富贵荣华的家,也买不起名牌服饰给我,却用她平凡而伟大的爱,供我读书,让我有了工作,有了家。在她爱的呵护下,我们这个没有财富的家,无比的温馨与温暖,因为母亲的爱,在我的人生路上,我从来不觉得有什么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