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写景游记散文

2023/09/11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写景游记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写景游记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江南乌镇

文/张照准(临商银行)

我对乌镇的了解是源于文学巨匠茅盾,这位出生在乌镇的文坛泰斗在其几部代表作《春蚕》、《秋收》、《林家铺子》中,充满了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水乡的生活片断的描写,他笔下的乌篷船、石桥、老街,那些迷人的江南景色,给人留下数不尽的向往。

乌镇位于浙江北部丰饶的杭嘉湖平原,地处上海、杭州、苏州三大城市构成的金三角中心。被誉为"中国传统嘉年华"的乌镇,美丽、安静、富饶,它是镶嵌在诗意江南上的一颗珍珠。乌镇不大,内河道如织,石桥纵横,高墙深巷,水阁飞檐,到处呈现典型的水乡景致。

进入乌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形态各异的石桥,驼峰般的石桥横卧在车溪河上,虽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沧桑,却依然矗立在那里,笑迎来访的宾客,坐在石桥上迎面飘来湿湿的凉风,偶有三三两两身穿蓝花布,手持红绸伞的姑娘,从身边经过,绿水映照红伞,兰花衬托古桥,恍惚中仿佛走入戴望舒的《雨巷》。

过石桥渐渐走入石板小街,顺街口古典的中药铺,放眼望去仿佛时光逆转回到了数百年前,一排排青石瓦房,一头枕着碧水,一头搭在岸上,青瓦盖顶,雕沿画廊,老屋已经数百年风雨沧桑,那褐色的雕花窗棂,似乎诉说着那数不尽的远古故事。让你不由地踏着数百年前的石板路,沿着时光的隧道找寻逝去的踪迹。雕花门窗,沧桑斑驳的古砖廊檐,无不透出江南浓烈的古典气息和地灵人杰的优雅。

街西头,中市观前街十七号便是文学巨匠矛盾的故居,它前临观前街,后靠雁飞阁商场,西沿新华路,东临立志书院,坐北朝南。一块杏黄的牌匾上书"盾茅纪念馆".这是一幢面宽四间,前后两进,中隔狭长小天井的两层木构架清代普通民居,分东西两个单元。客堂内天然几、八仙桌,茶几椅子,屏条字画,一应俱全,先生当年吃饭的碗,还放在原来的餐桌上,先生的书房依然透出袅袅墨香,除了后来添上的铜像外。一切都如先生离开时的样子。透出一股书卷气。

走累了,拐进临河的茶馆,要一杯菊花茶,边饮茶边欣赏两岸雕梁画栋,迷人风光,我梦中的江南,如诗如画。乌镇的美,是可见的,也是可闻的,走在石板桥上不经意间传来阵阵酒香,抬头看灯笼摇摆,酒旗猎猎,进去饮一杯当地的三白酒,淡淡的青色的酒,饮入喉间醇香绵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杏花细雨的江南,这性情温软的米酒、黄酒,陪伴了多少留恋此间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文章。

流水荡荡,乌篷船穿梭在碧水之上,橹声阵阵,吟唱着千古不变的歌谣。夕阳恋恋不舍坠入天边的树梢,黄昏的轻纱慢慢掩上石桥、老屋。华灯初上,千万只红笼映红了乌镇 ,走进江南水乡夜色,坐在乌蓬缠上沿河观赏,一杯清酒,几盘江南特有的小菜,朋友们聚在一起,谈笑风生。间或拍一下夜景的江南。间或闻琵琶古筝演奏一曲,绵绵清歌。融入乡间水镇,没有太多的奢侈,只是让你承载更多的温暖。

登顶天垴山

文/王慧

安陵寺,天垴山,两年前就约好的上去看日出。两年没有成行,简单的事情一旦被动了,就会无限期搁置。人生亦如此。所以,与行动力强的朋友一起行走山野是多么快意。

无数次从漳河岸边走过,总能在不经意间看见那个锥形的山尖,它那么遥远又挺立,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吸引我。因为有这个心结,还因为心里有一个私念,所以力主朋友们一起去安陵寺登天垴山。很快,四个人的特别行动小队第二次集结。为此我还从朋友哪里借到了专门的气压海拔测量仪。好事多磨适用于任何情况,这不,预计好的出发日子被连日的雾霾天化解于无形。拍照遇上这样的天大抵就是休息的日子,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中午时分云开雾散。

没有早一秒也没晚一秒,人世中的缘分都是卡着点来的。纵然有很多的出乎意料,我们还是如愿站在了安陵寺腹地温暖的阳光下,雾没散尽,飘飘渺渺,山朦胧、地朦胧,小村仙境中。树鲜艳,花娇艳,人面画中现。远离尘世,重山阻隔,阻断人间烦恼无数。最享受的是五官里的眼睛和嘴巴,眼睛可以随意扎入遥远的山、近处的花,拔也拔不出。嘴巴可以尽情呼吸山里略带湿润气息的空气。啊!呼!吸!你能想象到陶醉与呼吸的样子吗?那就是此刻的我们。最不适应的是耳朵,一下从嘈杂的机械化时代来到这里,还颇有些不适应呢!没有机器的声响怎么还就幻听了。我在想纯净的自然里是不是也会醉听!

黄牛蹄乡整体海拔低,太行支脉苍苍茫茫,漳河水逶迤而来,气候温润,有些北国,又有些江南。这个时节,阳光暖而润,空气里有些甜。安陵寺墨绿的松柏泛着油光,黄金一样的树叶明媚的耀眼,南红一样的红叶透着纯粹的空灵。浓艳的色彩,团团簇簇缀满山头。这是安陵寺一年里最奢华的头面。这个季节我们来了。

临时拼凑的队伍向着天垴山出发了,两个不利条件。一是时间紧迫刚吃完中午饭就不得不出发(考虑到路况,6点前必须下山),肚子有些受不了。二是中午时间温度最高身体潮热爬高行进像是披枷前行,想起历史上被发配边疆的人就是这样机械性地走啊走,很是感慨!云岗和秦淼常年活跃在没有脚印的地方,爬山跟兔子一样。我丝毫不怀疑他俩的体能。旭强和他的同事给我们做向导,不出状况他俩没有理由放弃。老郭退伍越战老兵,年龄最长,又兼司机,我担心他能不能爬完全程。慧丽很少参加户外活动,我担心她能不能扛下来,暗之决定,鼓励为主,实在不行决不勉强她。担心完别人,担心自己,我恐高的毛病今年经过几次锻炼好很多了,心里的暗示和不断的挑战是克服恐高的关键。这也充分说明任何艰难困苦如果自己不自救没人救得了你。自己才是自己的王。所以对于今天的天垴山,我是志在必得,一定要登顶的。怀着这样忐忑的性情爬山,心里还惦念着上次爬到三分之一地方所体会到的沧海桑田的变化,不登临怎么去感受太行山隆起与大海的磅礴气象,山顶的鱼化石在哪里,地壳运动挤压扭曲的群山在哪里,斧劈刀削的绝壁在哪里。幽深莫测的峡谷在哪里,比小指还要长的疙针在哪里,油画一样的秋景在哪里,我不能不去看看。

第一节的高地距离村子最近。几经踩踏,疙针也被村人砍过,有一条不太好走的土石路,一切还算顺利。大家还拿出相机拍了一阵子。再往上考验就接踵而至。

爬山有时也会透露一个人的性格,云岗背着30多斤的装备埋头在前,不与人言。博学杂收的他难道此刻在用道家心法锁住真气,涵养气息不成。登山气定神闲,还真有那么个什么风什么骨的。秦淼因为没带装备,一路上手机拍来拍去,许是登过了险山,这点路根本不在话下吧!他是来游山玩水的吗?和旭强大哥多年的交情,一贯的沉稳体贴,不善言辞,却满满都是真诚。关键时刻毫不犹豫的替我和慧丽背起了背包,做女人有人照顾还是蛮温暖的。老郭军人出身不打无准备之仗,登山杖在手,也还挺有范,我打趣老郭,你这是模仿校长呢嘛!

天池海拔1098米和安陵寺的926米不过100多米的垂直距离,此刻却也把我和慧丽累的红头胀脸,热汗淋漓。贴着山上的石头手脚并用,一步步看着云岗在头上向上向上。老郭毕竟年长,没了年轻人的冲动,考虑到身体承受力和下山开车的原因,他量力而行,在一半路程的地方返程了,还把登山杖留给了我们独自去面对崎岖的山路。慧丽开始有些思想动摇,基于对她的了解,我觉得她能走出来,就一定能登上去。都是要强的主,一句话就是推动向上的力量。于是,我自言自语,"只要不放弃,山顶一定在等你。山顶有更美的风景,在哪里能看见不一样的自己",有些絮叨,但我坚信。我让她走在我前面,关键时刻我能推她一把。我和她说,我们应该咬牙往前赶一赶,这样等队友的时候就可以歇一歇,看看路上的风景。否则,我们永远埋头在追,人疲惫也无暇妄顾。

山上本没有路,踩过的草顺势就恢复的原样,旭强大哥提醒我们前后之间保持一个安全距离,避免拨开的荆棘反弹回来抽打到脸上。我将右胳膊蜷在头前护住脸,踯躅前行。右侧是石壁,左侧是倾斜向下的悬崖,无数的老荆条枝幔遮上来,不敢仰头,想像着紫藤花束坠地的美好在荆棘窝里猫腰穿行,头埋得很低,几乎要贴在膝盖上,手却还要交叉次第抓住、放开一棵棵荆棘。这样的路艰难,每个人都走的很认真。诺大的群山褶皱里除了我们,再也没人来过。放羊的汉子也只把羊赶在天池一带相对平缓草多的地方,这个高度羊是不去啃荆条的。

终于,扬起挂满枯叶的头时,我们看到了山顶。似曾相识的感觉,不知是不是因为登山就是一个个的小山头被踩在脚下,再一次次穿过连接两山的山梁。攀登是登山妙意所在,光登不攀岂不遗憾,临近山尖的10多米攀岩完美地诠释了一次登山活动的全部要意。

山顶永远是留给少部分人的,所以它的平台面积仅容七八个人活动。站在这里你可以看四面的风景,看遥远的地方。可惜雾晕仍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梦幻的世界。山顶有一个GPS定位系统,这是天垴山唯一与现代社会的有点关联的标志(一路上山没有遇见电线杆子)。除了老郭折返,6人登顶满满的都是开心。1274米一个根本算不上高的海拔,却有着很完美的登山体验。

穿过重重荆棘,踩过无数史前就存在的石头。天垴山,我们来抚摸你的头。史前的鱼化石是最忠诚的伙伴,沧海一瞬间,此刻、我们踩着几千万年前的土地,呼吸着2015年10月某日的空气,天地大幕开启,我们是天垴山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过客。

我们终将离去,天垴山将依然矗立于于今而后的漫长岁月。抚摸你的头,不为别的,只是证明我们来过。自然万古不朽的传奇在天垴山继续,渺小如蝇蚁的我们只不过以努力的方式实现着化身微尘。脚印留下,我们在暮色中急冲冲赶往山下哪个寄托我们情思的红尘。

刺桐港的繁华及其他

文/邵丽

再去泉州,仍是阴雨连绵。寒湿的气息浸入肌肤,北方旅人会有一个不适的过程。但胃口始终一如既往的好,那日晚餐后,小雨暂歇,几人踏了湿漉漉的石板路,仍要去寻那着名的侯阿婆肉粽。有同伴提议,以如此饱胀之腹,不如先去一古厝茶馆喝茶。

距我们入住的华侨大厦,不过三五百米,关帝庙的后街,有一个老旧的小巷子。满巷子都是经营笔墨纸砚的铺子,也有玉器,玉器店也是灰扑扑的老旧,兼卖纸墨。如同进了昔年的文玩市场,处处古意。不由得感叹,这个城市有文化,而且底蕴很深。

这茶馆就藏在店铺子中间,外观朴素得几乎让人难以寻觅。木门,方石门柱,门上方的牌匾上"古庴茶馆"四个字,以及石门柱上的两对石刻对联,让人顿生敬意。里面的茶客意想不到的稠密,三三两两地围坐。有人在品茶闲谈,有人在喝茶下棋,有人大约是在谈某桩生意,却各自悠闲恬淡,无喧哗之声。四方院落的古屋,木质结构,七八百平方米大小,意外的阔朗。我们拒绝了老板娘提供的静室,执意在后庭的回廊上坐了。藤木的桌椅极旧,是真正的旧,旧的桌椅,旧屋上的黑筒瓦,旧房顶子上的燕尾脊……这些旧,有规模,阵仗很大,让人有穿越的恍惚。

我们依着茶牌叫了茶。小妹端来了肉桂和水仙,点一筒,开水不收费,自由冲泡,喝剩下的茶叶可以存放亦可打包带走。品那晚的茶资统共两百三十元。泉州人实在,不杀客。因此,茶才像茶,喝茶才像喝茶,相看两不厌。

这座屋建于清朝末年,原属泉州某望族的宅院。茶庄的主人将其租下,惨淡经营,才有了今天的远近闻名的茶馆。据说此处可以欣赏到古老的南音,可惜我们没能赶上。

那晚喝了茶,自觉身体轻盈了许多。茶有祛湿的功效,南方偏湿,南人吃茶估计也有气候的原因。我有个福建朋友是做茶的,商标名曰"国荼".很多人嘲笑说是白字,实不知更早之前,茶就是写作荼,《神农本草经》所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毒七十二,得荼而解之".此处之荼,就是茶,据说唐代之前两个字是一个读音。闽南人多自中原南迁,为瘴气湿毒困扰。而茶最早也产于河南的神农山,将此作为医方而渐渐演变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也未必不可信。

泉州有句古话:"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可知茶在泉州人生活里的重要。

泉州港古称刺桐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可以想象几百年前刺桐港的盛世繁华。女眷们大抵是在后庭喝茶的。家家都有上好的芽叶,或岩茶,或正山小种。泉州人大约喝铁观音者居多,装在不同的瓷罐子里。整船的丝绸、茶叶、瓷器运往外番,带回整箱的白银,还有番国的珍珠琉璃珠宝沉香。豪华的府宅之间,丝绸锦缎风光旖旎,环佩叮当,娇妻美眷,活色生香。女人用服饰和珠宝炫示富足,茶更是做足了锦上添花之功夫。

旧时间里的女人茶话,茶大约在茶意之外。她们说的是茶,而关注的却是彼此颈项上的南珠,发髻上的金钗琉璃,成色和大小。面上不动声色,内里却惊心动魄。失意和得意,都在茶水中暗隐着。至于茶的价格出处,便不会仔细考量,赞一句好茶,也是言不由衷。这也对,茶喝得久了,反而懒了心思。我父亲说过,北方乡绅吃茶,很难说不是一种精神依靠,而且是贵族式的,摆谱。种田扛活者,自管白开水叫茶。白开水里打了鸡蛋荷包,就叫鸡蛋茶;水煮红薯,就叫红薯茶,与茶叶全无关联。

茶之于生活,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在几千年的茶史中,既是寻常百姓的生活必需,更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茶的品质往往与吃茶人的尊贵程度相一致,是为吃,更是一种渲染,一种精神自慰。茶有阶级,这似乎是亘古以来的事实。福建茶最早作为商品进入欧洲诸国,是上流社会社交界的高端饮品,价格昂贵。茶在欧洲人眼中几乎是一种仙草神药。荷兰着名医师尼古拉斯在1641年出版的《医学论》中提出,"什么东西都比不上茶。由于茶的作用,饮茶人可以从所有疾病中解脱出来,并且可以长寿……茶还有止困提神的效用,所以对通宵写作思考问题的人颇有作用。"

想起之前看的一部美国电影《公主日记》,引起我兴趣的是贯穿始终的女王的下午茶。许多场面都跟喝茶有关,女王的助理甚至在递茶时说了一句:"陛下,这是顶级的乌龙。"这乌龙应该与中国有关吧!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不管是陆上还是海上,出口最多的还是茶叶和与喝茶有关的瓷器,因此,刺桐港又有"丝瓷之路"和"丝茶之路"之称。

两次到泉州,都未曾到永春。永春作为"中国四大制香基地"却很少有人知道。永春制香的历史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当年阿拉伯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带来香料,其后裔定居永春县,以制香为生。永春香质优价廉,行销国内外。被国家授予"中国香都"称号。

瓷、茶、香,多么美好的事物!人们对于这些,永远有着无法抵御的欢喜。

游览杜甫草堂

文/芳邻秋叶

从蜀南竹海到成都市,一路上的山都是绿树葱茏的,与宁夏的、甘肃的以及青海的那些山相比,好得多了。

下午6点多钟,便顺利地到达了成都市区。找到了预约的旅馆,安顿好之后,天已经全黑了。接着,几个人便在旅馆附近的大街上随意地散步,既是看看街景,也要寻找合适的饭馆吃晚饭。

走了一段路之后,看见那个街心广场上的成都大妈们在跳着广场舞,真是卖力啊!

又走了一段路,看见了一个"中华老字号"的店面,便走了进去,坐了下来。那里的每双筷子的纸套上,都印着早年郭沫若在此用餐时写的诗句:"三洞桥边春水深,带江草堂万花明,烹鱼斟满延龄酒,共祝东风万里程。"足见它是老字辈的店了。不过,设备还是一般,例如天气很热,却没有冷气供应,只用个落地风扇来纳凉。后来才知道,好像当地的餐馆大都是这样纳凉的。

第二天早晨,在入住旅馆的餐厅里吃着早餐,看见也在那里就餐的一家四口,大概是从北京来旅游的,一儿一女,好像是龙凤胎,看起来挺理想的。儿子身上穿着一件清华附中的校服,似乎是我家小外孙的榜样了。

一吃完早餐,便立即出发,朝着杜甫草堂景点奔去。

杜甫草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四川省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景区内翠竹香楠遮天蔽日,亭台池榭古朴典雅,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着名园林。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据说杜甫先后在这里度过了4年的时光。该景点在五代,以及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曾经修整过多次。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曾经到成都去出差过几次,印象中的杜甫草堂比现在的要简单得多,记得比较清楚的只有"少陵草堂碑亭"一项。那时没有看见过"杜甫茅屋故居",也没有看见过"大雅堂"等等建筑。那时景点外围的环境也比现在的要荒僻得多,似乎是在城市的郊区地段,游客也很少。这次去看了之后,感觉景点里面的内容挺丰富的,景点外围的环境也变成了"市内"的样子了,游客也是熙熙攘攘地一派兴旺景象。回来之后查了查百度,确实的,"茅屋故居"与"大雅堂"等等项目都是在那时之后才发生的事情。二十多年过去了,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啊!

据说,"少陵"本是地名,因为杜甫在诗中曾经称自己为"杜陵野老"和"少陵野客",因此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于是也就有了"少陵草堂"的提法。

另外,杜甫草堂正门匾额上的"草堂"两个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爱新觉罗?允礼书写的。"茅屋故居"是依据杜诗的描写、明代的格局以及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于97年时恢复重建的。

再则,在"大雅堂"内陈列着的大型彩釉壁画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有64平方米大。在"大雅堂"内还树立有12尊历代着名诗人,包括白居易、李清照等人的大型雕塑,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文化氛围很浓。

那一天,站在"少陵草堂碑亭"前看着那些抢镜拍照的游客们,想起了老公曾经在那里照过的那张照片,一时间触景生情。那时,他很精干。可如今,他已经驾鹤西去了。一阵心酸涌上心头……

探幽鸡足山玉龙瀑

文/安建雄

我每年上鸡足山十数次,每次必到玉龙瀑布。那种高山流水的美妙境界,恒久地吸引着我。

从鸡足山十方丛林首刹——祝圣寺出发,往西一里,跨溪桥,穿竹海,再绕过牟尼庵,玉龙瀑布便闻声见影。"千树寒松欺白日,一条飞瀑界青山".坐在观瀑亭中,抬头,便看见楞严塔在金顶之上直插云霄;俯首,欣赏玉龙瀑布优雅地演奏。

演奏,同时也在舞蹈。但不是表演。随心性而起,不为任何身外的看客。每次去,我都会在观瀑亭坐很久,让那飞瀑的声音,给心灵洗一个清凉的澡。

家人受我影响,也喜欢到观瀑亭坐上一阵子。女儿好动,央我带她到瀑布下的深涧中去游览感受。前往涧底的石阶异常陡峭,且狭窄。数百级的石阶,下去还不太难,上来可就颇费力气。因道路险难,很少有游客到涧底去游览。女儿想去,我也有此意,父女二人便一同前往,拾级而下。石阶曲折如Z字型,石阶旁的崖壁上长满绿色的苔藓类植物,其间有不少叫不出名的小花正在开放。一片一片的苔藓,吸足了瀑布飞溅出来的湿气,茂盛而富有灵气。一路而下,瀑布的声响便扑耳而来。不多久,就来到了涧底。涧底绿意盎然,涧边各种草木因充足的水分而长得十分丰茂。瀑布从60多米高的断崖上飞腾而下,水雾随风飘散开来,沾在脸上、衣服上,幽幽地凉。

阳光照射下来,在缥缈的水雾中形成了一道似有似无的彩虹。女儿兴奋得不得了:"你看你看,有彩虹!好像仙境一样!"我仰头环看一周,这山涧中,有绿树,有青草,有鸟鸣,有薄薄的水雾在弥漫,还别说,真如仙境一般。玉龙瀑布小巧而精致,远比不上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的磅礴大气。但它的灵气,是其他瀑布所无法比拟的。

水落到涧底,哗啦啦地流过岩石,像无瑕的白玉在柔润地铺展。我捧起一捧来,饮下,幽幽地凉,像大自然的琼浆玉液。女儿接了一瓶水,说要带回家中去,让家里也沾一沾这山中的灵气。

因涧底幽深,待久了便觉寒气袭人。我和女儿便满足地离开,在水声中拾级而上。

在登石阶的过程中,女儿问我:这瀑布为何叫玉龙瀑布?丽江有个玉龙雪山,它们有关系吗?女儿这一问可算问到了点子上。在我看来,任何景点,如果没有人文内涵,景再美,还是会显出单薄来。我们在石阶上走走停停,我便一路给女儿讲玉龙瀑布的传说故事。

相传,鸡足山饮光佛迦叶尊者邀请丽江的玉龙雪山王来共习佛法。玉龙雪山王愉快接受邀请后便带上他的小龙女一起来到了鸡足山。不想到鸡足山后,小龙女很快就被山中的绝妙风景迷住了,以至于不想随父回玉龙雪山。玉龙雪山王只好将女儿托付给迦叶尊者照看。从此,不归家的小龙女在鸡足山中潜心修行,天长日久后,真身修成了罗汉果位,龙身则护佑着山下的百姓,使他们世世代代安居乐业……

女儿听得很入迷,走一走,又回头看看瀑布,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哦,原来是小龙女变的,怪不得这么清秀!

再次坐在观瀑亭中,钟声隐约从古树林深处的寺院中传出来,一切显得更加空灵。

龚滩观灯记

文/彭鑫

我是冬日来到龚滩的。这个季节,乌江温驯。天地间,一块巨大的墨绿玻璃,横亘在险峰峭壁间。其中嵌了彩云、碧树、白岩。沿着江流,不觉踱了一个多小时。眼睛饱了。肚子饿了。

走进一家老字号面馆。拣个靠窗的位置,俯瞰乌江。口福眼福两不误。龚滩绿豆粉是出了名的。滑爽、醇厚、劲道,还有淡淡的绿豆香。配一大勺牛肉臊子,加几勺店家秘制的辣椒酱。三两下肚,身心舒泰。这样好吃的面,我的量本是五两。但是得留些肚子,中午要清蒸乌江鱼,夜晚得吃龚滩烧白。

整个白天,我慢读乌江,享受乌江的美味。而晚上,我要细观龚滩的另一条河。

这是条绝壁上的灯河。一种梦幻的美,令人恍惚,生出无限遐想。我是第一次观赏,又似故地重游;是走在今晚,又似走在唐宋。

牌坊上、墙壁间、码头里、道路旁,到处都是灯。游人在古镇里,仿佛游在灯河里。吊脚楼鳞次栉比,灯笼高高低低。艺术在于起伏。而有味道的人生,也在于起伏。这些灯是以美说法的哲人。

柳树、桂花、银杏,都在发光。树干的姿态,被灯光凸显。树的精气神,被灯光点燃。每棵树,都是一幅先锋感十足的画。

院角巷尾的三角梅,依旧开着,使我吃了一惊。灯光下、寒风中,姹紫的,嫣红的,一股股蓬勃的英气。真乃花中大丈夫。眼前出现一群骑士,他们穿着鲜艳的战袍,驭着烈马,迎着长风,驰骋在漫天雪花之中……灯下观花,果然别有一番风景。突然,我有了写微信朋友圈的冲动:今夜,我看到了花中的壮士。

迎面一头瑞狮,威猛之中有点可爱。中国的瑞兽,常有精猛的外形、慈悲的内心。其可亲可敬,正是由于仁心一点。而世间英雄也常是"菩萨心肠,霹雳手段".

依山傍水、生态龚滩等几个灯阵,是绝妙的旅游宣传画,又似乎是人生启示录。自古以来,龚滩就是著名的码头,贸易兴隆,所谓"钱龚滩,货龙潭".而当渝湘铁路通了之后,龚滩不再是交通重镇。昔日繁华的大码头,一时冷清了许多。但是龚滩并没有消沉,而是依靠古镇的秀、乌江的美,华丽转身为旅游名镇。乌江水流进了无数自拍照。石板街印有中外游人的足迹。读懂了龚滩,就读懂了成功之道。

一条巨大的鲤鱼腾空跃起,仿佛在跳龙门。鱼可化龙,这是朴素的辩证法。每个人都是一条鲤鱼。一个由灯笼组成的福字在闪亮。其中有个洞,人站在里面,就是"福中有我".好个设计。很多人在洞中照相。我也站进去照了一张。之后,我还看到了孔雀开屏、开门红、吉祥如意。国人爱讨口彩,这是一种积极心理学。常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是一件好事。

灯给人以希望和诗意。比眼睛更需要灯的,是我们的心灵。人平时不太会想起灯,有黑暗、有夜风、有佳节、有喜事,才想起它。而灯没有怨言。它永远在那里,随点随亮,有求必应。灯不在乎人的感恩与否,它的使命就是照亮和造梦。有些人只是爱灯,而有些人把自己活成了一盏灯。

想太多了。还是填填肚子再想。坐在四水归堂的院子里,桌子上一盘饺子、一盘龚滩豆腐干、一盘龚滩烧白。饺子皮薄馅厚,豆腐外焦里嫩,烧白肥而不腻,再淋上点龚滩豆豉、蚝油、辣椒水。减肥的事,且过了今夜再说。饺子上淋龚滩豆豉的吃法,绝对是我的独创,应该申请专利的。我一边仰望星空、观灯火,形而上;一边大嚼美食、刷微博,形而下。人间享受,可以如此简单,又如此酣畅。

今夜,龚滩睁开一万双眼睛,照彻古今。它不仅把夜照亮,还给游人造出一个梦境。这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而我们在观灯,也在观自我,观另一个隐藏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