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游记的文章

2023/09/10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游记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游记的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海南散记

文/马建华

由于工作的原因,外出旅游竟成为我的一种奢望。还在去年秋天的时候,便和家人制定了去海南旅游的计划。父亲去世快要两年了,年过七旬的母亲还没有从痛失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脾气古怪暴躁,总是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与儿女过不去,我们总以为她心理不健康;岳母去年才做了心脏换瓣膜手术,操劳了一辈子,连飞机也没有坐过;女儿不到一周岁,也想让她去海边吹吹海风,看看迷人的海岛风光,带着诸多的心愿,我们决计从大山之巅奔向浩瀚的大海。

海南,是中国的第二大岛。有着辽阔广袤的海疆,旖旎秀美的热带风光,独特的季风气候,清清的温泉,神奇浓郁的黎苗风情,种类繁多的热带动植物,在三亚,我们尽情领略那令人迷醉的椰风海韵。

2017年春节的脚步声日益临近,妹妹所在的学校刚刚放假,她便通过携程网定好了去三亚的机票。一家套房式的海景房公寓,每天住宿1450元,可供8个人住宿,人均不到200元,而且还可以自己买菜做饭。当一回地道的三亚人。

10年前,我与同事一道随旅行团去过海南。下车照相,上车睡觉的旅行,让人感到不是在旅游,而是在奔命。期间遇到的三次宰客欺客给我留下了糟糕的印象。在一开放式购物点,琳琅满目的海南旅游产品让人目不暇接,同事在选购一廉价手链时,她恰好拿到一条已经断线的手链,店主不容分说,要同事必须买下,同事和他理论,店主竟然拿出菜刀,在木板上砍得叮当作响,仿佛要索命一样,尽管我们人多,但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和慑于店主的淫威,同事被迫买了那条断线了的手链。在亚龙湾一烧烤店,同事们都想品尝海南的海鲜烧烤,一位精明的同事,将矿泉水放到老板的电子秤上,发现缺斤少两比较严重,品尝海南美食的想法只好作罢。在即将离开亚龙湾客栈时,客栈经理找了我的麻烦。说是枕头外套上有笔画的痕迹,要我全额赔偿。我大吃一惊,看了半天,一点几乎肉眼都看不见的蓝色小点。在我们义正辞严的交涉下,他们悻悻然,只好作罢。

1月16日,我和家人一行10人浩浩荡荡地坐上去海南的航班,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降落在三亚凤凰机场。我们去的时节,康定早已是寒冬季节,但在三亚,温度仍达到30多度,我们只穿了短袖衬衣和短裤,尽情享受了夏日般的阳光、海水、椰林、槟榔树和白沙滩。

自主旅行,我们有的是大把的时间。海景房公寓老板热情地把我们带进房间,房间位于27楼,4个卧室外的阳台均能够看到大海,蓝天下,海天一色,碧波万顷的海面上,游船和渔船构成一幅动人的风景画。餐厅、厨房设施一应俱全,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安排好住宿,我们叫了一辆滴滴车去三亚市第一市场。司机是一名中年妇女,知道我们是外地人,她一心想把我们拉到她熟悉的商家那里,被我们拒绝后,她总是给我们介绍三亚的旅游环境如何差,欺客宰客现象突出。她不停地往车外吐口痰,让人感到非常不爽。所谓的第一市场条件十分简陋,和乡镇菜市场没有什么两样。各摊位的蔬菜海鲜价格虽然明码标价,但摊主看我们是外地人,几乎翻倍卖给我们,我们质疑卖价和挂牌价何以如此悬殊,摊主振振有词,挂牌价的商品已经卖完。海鲜价格竟然比成都市场还要贵。我们买了一部分比较喜欢的海鲜回家自己加工,我还特意从成都带了两包火锅底料,没有想到楼下超市也有重庆火锅底料卖,但一袋火锅底料不足成都市场上卖的一半,而价格却是一袋火锅底料的价格。

我们住的地方距离鹿回头山顶公园不到2公里,游览鹿回头山顶公园,倾听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从前,有个十分残暴的峒主强迫一个黎族青年上山打鹿,而获取贵重的鹿茸,有一次黎族青年打猎时,突然发现一只斑豹正在追赶一只花鹿,他迅速用箭射死了斑豹,为了免遭峒主的伤害,他紧追着花鹿不放,跑了九天九夜,翻过了九十九座山一直追到一个悬崖上,花鹿一看无路可走,为避免一死,突然回头含情凝望,变成一位美丽的少女向他走来,后来,黎族青年娶这个鹿姑娘为妻。鹿姑娘请来了一帮鹿兄弟,打败了峒主,便居住在石崖上,男耕女织,子孙繁衍,把这座山崖建成了美丽的庄园。"鹿回头"也因此名扬于世。现在,鹿回头山顶已建设成一座美丽的山顶公园,在山上雕塑了一座鹿姑娘的巨型雕像,游客站在雕像的前面争相留念,我和家人也乘兴留影。

在三亚期间,我们游览了佛教圣地——南山寺,领略了著名的南山文化,观赏了大东海,据说"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就是指的海南的南山和东海,以"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作比,给人们带来吉祥。我对母亲和岳母说,您们到了东海,游览了南山,您们一定会"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两位老人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三亚归来不看海,除却亚龙不是湾".这是游人对亚龙湾由衷的赞誉。亚龙湾的沙子是珊瑚和贝壳风化后形成的沙滩,平缓宽阔,洁白细软,有时微风吹过细沙也会飘起扑拂你的面颊,在洁净的沙子上用脚后跟蹭一下会听到"吱吱"的响声。亚龙湾的海水清澈、多姿,海水呈绿色、蓝色、黛青色相间,在阳光的照耀下柔情万千。亚龙湾中心广场是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标志性建筑,占地面积7.1万平方米。1996年以"中国度假休闲游"为主题的中国旅游年开幕式就在这里举行。屹立的图腾柱是广场的最高点,它高达26.8米,上面雕刻有龙、凤、太阳鸟、鱼以及风雨雷电四神的图案。围绕图腾柱的中心雕塑区,形成三圈石砗:第一圈有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季标识与日晷24节气雕塑;第二圈分别表现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弄天舞干戚、大禹治水、牛郎织女、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八个远古神话;第三圈反映天文、人、动物、植物万物生灵及八位中国古代之神。图腾柱和雕塑群浑然一体,构成强烈的中国古天文意识和东方神秘色彩。广场上白色风帆式的尖顶帐篷则难具有古老文化意蕴的雕塑增添了现代气息。

大小洞天旅游区位于三亚市以西40公里,始创于南宋(公元1187年),是海南省历史最悠久的风景名胜,是我国最南端的道家文化旅游胜地,被誉为"琼崖八百年第一山水名胜".这里人文璀璨,辉映古今,名人胜迹,壮扬海山。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途中于南山大小洞天登岸,留下千古史话;宋代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曾在此修炼和传法布道。

漫步海南,海岛风光,美不胜收,游人如织,心境豁然开朗,宠辱不惊,静赏一场惊艳的视觉盛宴,我的心境如和煦的海风一样舒爽。

柯尔克孜人的舞步

文/高一宜

去年秋天,我有幸在哈密瓜香气成熟弥漫的诱人时节,来到了祖国的西部边塞——美丽的喀什。在茫茫的戈壁感受晚夏的余热,很晚很晚的时候,夜色才渐渐侵袭,漫过天际。

我在友人家中小住,他名叫艾尔肯,是一个朴实的新疆小伙。他带我去农人家里品尝冬瓜。晚熟的哈密瓜不仅味甜,存放时间也更久。正是丰收的季节,农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少女头顶红色带白纱的小圆帽,样式奇特,充满异域风情,我忍不住也借了一顶来戴。越看越眼熟,仿佛在哪里见过一样。也许是看到了我面有不解,名叫娜塔莎的少女轻轻地笑了,明媚的好似三月盛开的杜鹃花。也是突然间,这个羞涩又纯真美好的笑让不同语言的我们心灵相通。伴着歌唱的悠扬旋律,我轻声问她,你是柯尔克孜族吗?这话一出,原本周围听不懂我讲话的人在听到柯尔克孜时都笑了。艾尔肯也笑了,我有些羞恼,他却告诉我,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大都居住的是柯尔克孜族,他们的祖先来自叶尼塞河,在这里世代生活,繁衍生息,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而我,作为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甚少的汉人,也是昨晚才通过一枚邮票知晓这个民族的。

昨天夜里,在与艾尔肯一家享用过丰盛的晚餐后,他拿出珍藏的邮票来给我看。他是一位集邮爱好者,富有意趣,讲起故事来娓娓动听。在介绍到其中一枚邮票时,他的眼中不禁露出了感慨的神色。我忙追问,原来那邮票是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的民族大全邮票,他一直珍藏至今。

画面上,红衣少女围着身着黑色服饰的男子翩翩起舞,右臂弯曲侧贴于耳后,左手自然伸直,这一个优美的旋转动作仿佛蝴蝶起飞般,裙摆纷飞,美得那么红,微微垂下的侧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少女带着红色的小帽,一圈圈铁金与亮蓝的花纹交错相间,衬着乌黑的一根根细细的辫子仿佛熠熠生辉。红色小帽滚了一道黑镶边,细碎的珠串流速就自此从额间垂下来,点缀着少女明亮的大眼睛。帽后的白色轻纱飞扬,她欢快的旋转,像是从邮票上走下来般。我不禁感叹绘者的鬼斧画工。让我看到了一个和娜塔莎一样生动鲜活的少女。

艾尔肯告诉我,柯尔克孜族女性的帽子有两种,一种是平顶圆花帽。帽子用各色丝线绣出各种图案作为装饰,帽顶外沿的一边往往还要插上白色羽毛。另一种是尖顶锥形高帽,下沿上翻,露出象征羊群的白色镶边。柯尔克孜人将对草原,对民族的热爱,都融入到了传统的服饰中。

柯尔克孜族的男装多刺绣,短装,上衣多长及臂部。直领,领口绣花,袖口紧束,否则便带刺绣,上衣对襟,对襟处钉银制纽扣,内衣多白色,常刺绣,外套"坎肩",也叫"架架",与妇女所穿式样相似,但颜色不同。男装多黑、灰、蓝三色。外出都穿大衣,一大衣无领,袖口多用黑布沾边,称"托克切克满";亦有穿皮衣的,称"衣切克". 女穿对襟上衣,宽大无领,长不过膝,缀银中,多褶的长裙下端镶皮毛。也有穿连衣裙者,裙子下端带雏裥,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青年女子穿红色连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顶系珠子、缨穗、羽毛的大红色水獭皮帽,多系红、绿头巾;老年妇女尚白色。女子所着高筒皮靴多绣花纹。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两辫。辫梢系银链或银质小钱、钥匙等物再用珠链系在一起。装饰品多为银质,有镯、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地区还佩戴铸花圆银胸饰物。

为适应草原天气骤冷骤热的变化,柯尔克孜族不分男女老少,都喜欢护胸、护背又穿着方便的坎肩。男子的坎肩在胸前和衣边绣有白色或红色花纹,一般穿在白色衬衣的外面,较短、紧身,显得精神饱满,强悍有力。女子的坎肩,在衣边绣以精美的图案,胸前缀以闪闪发光的银质饰物,特别是银质或贝壳纽扣,多彩多样,美观大方。

少女身上便着了这样一个坎肩。大红色莲花摆的连衣裙,走起路来像移动的花朵。而上半身一件制作小巧的枣红色坎肩,像灵动的小马儿。艳丽的花儿们在对襟上依次盛开,这是一种极致的动态美,反而衬得席地而坐的男子如此安静。他面容温和带笑,身穿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面罩着黑色滚蓝镶边对襟棉布无领长"袷袢",袖口黑布沿边。下身穿宽脚裤,"巧考依"鞋。艾尔肯说,柯尔克孜族男子一年四季多戴用羊毛制做的恰尔帕克,这是从衣着上区别柯尔克孜族的标志。帽里下沿镶有黑布或黑平线,向上翻卷,露出黑边,有左右开口或不开口之分,有圆顶和方顶之分。冬季戴狐狸皮或羊皮的皮帽(太别太依)。不论老少四季均戴绿、紫、蓝或黑色圆顶小帽,外加高顶卷沿皮帽或毡帽。

邮票上的男子戴了一顶黑色帽子,弹着"考姆孜"和着女孩的舞步。"考姆孜"是柯尔克孜族最古老的乐器,使用最为广泛。据传,"考姆孜"乃古柯尔克孜语"考吾孜"的音变,"考吾孜"的含义则为美丽的乐器。最早的"考吾孜"是用红松树做成的,它的形状与现在的"考姆孜"大体相同,即头部椭圆形,根部细而长。它既被用来演奏民间音乐,亦被用来与"多兀勒巴斯"鼓一起演奏战争进行曲,以鼓舞士气。后来出现的"考吾孜"是木制的,上面安四根铁弦。据民间传说,成吉思汗西征时把这种"考吾孜"传到了西达克山、克什米尔、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

小小邮票,方寸之间,他们看起来那么默契,让人充满喜悦。这体现了柯尔克孜族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精神,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美好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家庭融洽,氏族、社会和谐的象征,更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一个缩影。他们像天上的繁星,点缀着这个美丽的世界。

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首曲子,是柯尔克孜语歌曲:

天上的星星都在沉睡

只有北斗星依然闪亮

是的,在祖国的西部边陲,在哈密,到处都有耀眼的明星。

新疆之行很短暂,哈密瓜依旧那么甜,我却要告别了。

青烟寺,一趟诗意的行走

文/安秋生

神钲书院把"寻访古村落"行动的第一站选定为青烟寺,是因为青烟寺的杏花开了。赶趁杏花的花期,成为活动时间的最后依据。

青烟寺目前是村名,但人们不难联想到,那里有一个或者曾经有一个香烟缭绕的寺院,那座寺院是或者曾经是这个村庄的中心。而真正的青烟"寺"是否还在,我并不清楚。但我的脑海里却有这样的画面:青色的香烟缭绕不绝,盘桓在村庄上空,寺内的僧人朗声诵经,虔诚地做法事,而寺外的农夫则在田畴里耕作,同样心神安定。尘世间一派祥和。

我们的寻访队伍由业余作家和摄影爱好者组成,男男女女二十多人,分乘六辆轿车抵达目的地。在同样是作家、如今在当地担任乡长的李永强先生的带领下,首先参观青烟寺村。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村,村内道路通达,房舍俨然,村中央建有小型广场,布置着五颜六色的健身器材,街巷中随处停有崭新的家庭轿车。这些富有生气的景象,足以证明村庄的与时俱进。

带队的村干部知道我们的来意,所以并未让我们在新村多作逗留,带着我们三拐两拐,便来到了一座古阁前。阁由青色的条石筑成,阁下仅可容牛车通过,其身姿之苍老,色彩之斑驳,一看便知属于古村的寨门之一,——武安"无阁不成村",但能够完整如斯也属难得。拱门之上,赫然写着阁的名字:"南帝阁",但当我们队伍中的某位将其读出声来,村干部却说,其实阁原来叫什么并不知道,现在这个名儿是村里的文化人头几年杜撰出来的。问及阁的建成时间,村干部把阁上镶嵌的一块重修碑指给我们看,落款是"大清咸丰七年四月".此次重修以前的历史呢?没有谁知道了。

村庄的古老不难想象。我们行走在狭窄的街道,俯看街路,路面那些大块小块的青石们,早已被磨得锃光瓦亮,那光泽分明映照着无数日月的光辉,谁知道有多少人在上面留下了脚印呢!街道两侧,分布着高低错落的房屋,有青色的,也有土色的。高大巍峨的房子,多由青石砌就房基,青砖垒成房墙,青瓦覆盖房顶,恰是我心目中百年老屋的色彩。而土色的建筑,则是一些相对低矮的房屋,它们的外层纷纷脱落,露出土坯的本来面目,更多地显露出岁月的沧桑。

在街路的南侧,有一处自身高大而又雄踞高台之上的楼房让人仰视。我们踏着整齐的青石台阶,走进这座气宇不凡的庭院,大家不禁惊叹,哇!没想到太行山区竟有这等气派的民居存在。院落比寻常民居宽敞数倍,房屋青砖到顶,灰线细直严丝合缝,找不到丝毫缺损和苟且,一看便是当年建造者们"磨砖对缝"的精心之作。迎门的影壁上除了彩绘,还镶嵌着砖雕,花枝妩媚,人物俏皮,堪称件件精美,凸显着主人当年温文尔雅的气象。我心生雅意,细细搜寻时光的陈迹。在古道,看到了一件熟悉的器物,那是一块方方正正的捶布石,过去太行农家常见,现在却久违了的;在屋门一侧的墙上,又看到一件瓦笼,原是普通人家蒸干粮的器皿,此时都成了庭院的装点。——难得主人保持这份雍容,在芜杂的生活中为这些老物件各自留下一个位置。在庭院深深的环境里浸润日久,生活会多出几分雅趣吧。

穿过古村的街巷,看过许多古老的门楼、水井,我们便走进了杏林看到了杏花。年轻人为如烟如霞的杏花而欢呼,而我却把目光更多投向树干上。这里有不少老树,一棵,又一棵,树干粗壮高大,通体褐色,直挺挺透着苍劲,看来哪棵没有上百年的时间也长不成,使整个杏园也显出一派古意。莫非杜牧诗里的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就是此处?

春风微微,空中竟有些许花瓣随风飘落,接几瓣摊到手心里,新鲜的粉色让人怜爱。老树新花,落红纷纷,果然是春天的景色。杏的花期短,杏果的生长期也不长,只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到小满时分,红红黄黄的杏子就会成熟。这里的杏子品质好,不像其他地方的杏吃着酸,它的味道有一种特殊的甜。因此"青烟寺的杏"古来便是远近闻名的特产。遥想过去,每年杏花开放带来春的消息,期待花讯的,不仅有田野里的耕夫罢。寺内的僧人们虽然勘破红尘,但未必不为杏花的绽放而欣喜。别的不说,最显然的事情是,酸酸甜甜的杏果,僧俗人众都可享用。从杏花到杏果的企望,也许是僧俗共同的愿景了。但煞风景的是,因为美名在外需要进贡给宫廷。皇帝老儿的手伸得真长!这意味着每年面对期盼的果实,耕夫和僧人都不敢径直食用,而要千里迢迢送给那些对杏园杏树没有丝毫付出的家伙。

杏园内确实有倾颓的寺院建筑在,院墙坍塌,残碑断碣和废弃的建筑构件散落在地上,仅存的大殿已经落顶可以望见天空。这就是那座"青烟寺"吗?我没有去问。不管它的名字叫什么吧,是寺院是肯定的了。寺院的残破与杏花的繁盛就是这样放置在一起,让人顿生幽思又无暇感叹。春天总是如期而至,杏林也总是及时开花,有花就会有看花人赏花人。人们喜欢的是新鲜的春景,忽略某些古老的物事也在情理之中。或许是年龄的缘故,文友们都在嘻嘻哈哈地拍照,我却陷入在沉思默想里:"年年岁岁花相似",可是"岁岁年年人不同",明年这棵树下,又该站着谁人呢?

"大家抓紧了,还有法华洞要看哪!"带队人热情的招呼声把我从沉思中拽回到现实。带着几丝怅怅,我和大家一起离开杏园,乘车赶了一段路,来到了村东北的法华洞。

法华洞石窟在半山腰上,坐东北面西南,爬过长长的台阶方才抵达。一字排开的三个洞穴,据说始凿于北宋年间。在这里,一幅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雕像让我静了下来。雕像已经千年,仍然栩栩如生,似乎在默默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众生。洞外,僧人居士诵经的声音高高低低,像潮水时远时近。我想,观世音菩萨的千眼,看到了大千世界的什么?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又为大千世界拯救着什么?是啊,人一直宣称在悟,悟,可是又真的悟出了多少呢?不如把心交付春光好了。

青烟寺,杏花村,法华洞,串联成一趟诗意的行走,2016年的第一次灵魂之旅……

长长久久的"九板桥"

文/陶彩忠

平乐县同安镇往南约一公里的国道323线旁,有一座依山傍水的村庄。村后两座青山像两匹扬蹄奔腾的飞马,正对村东侧一座形似套马桩的七层炮楼,村民便用套马桩"套"字的谐音给该村命名曰桃村,意为套住飞马的村庄。村中一条沙江穿村而过。沙江河上,一座古桥横跨两岸,人称"九板桥".

九板桥坐落在村前沙江河上,桥面上的5组桥板,每两石条为一组,按理5组一共应是10板石条。可有趣的是,整座桥其中4组是完整,而唯有中间一板只有一块条石。于是,十板桥也就成了"九板桥".这残缺的一板桥面,既不方便行人行走,也影响了整座桥的美观。可数百年来村人一直听之任之,没人去把它补充完整。不知是后人懒惰,听之任之,抑或是有什么玄机。

为探访九板桥遗韵,深秋一个黄昏,我们慕名来到桃村。只见一座古朴的石板桥飞架在村西头沙江河上,桥头处立一块《广福桥记》碑刻。碑上记载了此桥名叫广福桥,也称九板桥,最早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年重修。

九板桥由东向西,横跨蜿蜒流过的沙江河。该桥全长约50米,高5米,宽1.2米。是座一字形平板石桥,桥面由9块长约10米,宽0.5米,厚约0.4米,重达数吨的花岗岩石条组成五跨板桥。桥上没有栏杆、扶手。桥下五个桥墩全部用大小一样的青石块巧妙堆砌而成,支撑着桥身。所有石块之间没有用水泥灰浆粘连,全靠石块之间的相互挤压而支撑,规整牢固。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至今保存完好,是平乐县境内现存的单块条石最长,建桥时间最早的石板桥。

九板桥的建成,得益于一个南粤移民家族的到来,也见证了一个移民家族的兴衰奋斗史。据村中72岁的苏兰芳老伯说,桃村目前居住的共有4姓人家,分别是苏、何、廖、陶。其中,苏姓、何姓本姓都是苏,据说是宋朝大诗人苏东坡的后裔。德奇公武官出身,曾在朝为官,武艺超群,常带兵出征,立下不少战功。明末,因受陷害,被朝廷株连九族。其妻得到夫君冒死让亲信送回让她逃命的密报后,带上夫君平时在朝为官攒下的所有俸禄,携带三个儿子及部分苏、何族人沿水路而上,历尽艰辛,来到平乐。大儿子能进公居平乐密山渡,三儿子能任公在贺州八步落脚,二儿子能顺公带着母亲居平乐罗汉街。一年四季,以打鱼为生。一日,他们沿平乐桂江、茶江一路打鱼,经过榕津河来到同安沙江河。见河畔两岸沙洲风光秀丽,河里鱼儿肥美,便在这里定居下来。

苏老伯说,他们的先祖刚到桃村定居时,江畔上已有李、张姓人家先他们在此开荒垦田讨生活。好在李、张人家朴实厚道,与后到的苏、何人家和睦相处,互为邻里。从此,苏、何人家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人口日渐增多。后来,居住在此的李、张人家接受本家邀请,搬迁到源头古菅抱团发展。移居前李、张人家便把他们在此开垦的田地低价转让给苏、何人家。有了田地、山场的苏、何人家如鱼得水,日日年年勤苦劳作,终于过上了安稳生活。

定居桃村的苏、何后裔秉承先祖德奇公遗志,常教育子孙后代要互相照应。至今苏、何后裔在此已繁衍生息了十五代人,村中有苏、何、廖、陶四姓人家,人口已达2000人。

在古桥边的沙江河岸,有一条宽约1米的古道,古道贯通同安、源头两地,上通桂林,下达梧州。苏老伯说,过去出行的村民或经古道北上或南下而来的商旅来到沙江,因河上无桥,都要踩石头趟水过河。每逢汛期,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把石头淹没,行人无法过河。

此时,在此安居下来的苏、何后裔勤劳动,慢慢置办家业,家道日渐殷实富庶起来。为方便村民及来往客商及时安全出行,乐善好施的何员外出资在沙江上建了一座全是条形花岗石板连接成的桥,即如今的九板桥。

一座桥,一个故事。据村中老人说,为了建桥,何员外花费巨资买下了距村十来公里,盛产花岗岩的大冲山。然后,雇请村里百十来号青壮汉子到大冲山采石、打磨、搬运。然而,要把10块长达10米、重数吨的大石条完整地从十公里外的山上运抵沙江河,在运输工具落后的古代,岂是单凭人力可为?于是,工匠们先给每块大石凿一个孔,然后拴上绳子或把石头装上木车,合力再拉。

有一种传说,桥终于建好了,五组桥板工整规则地架在河面上,一个参与拉车的陌生小伙子问大家:你们希望这座桥是长长久久,还是十全十美?大家异口同声答:"长长久久!"说话间,轰隆一声巨响,一块条石掉到了河里,桥面上刚架好的十块石板变成了九块,"九板桥"也因此得名。

九板桥东约6米处,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八年名曰"广福亭"的路亭。路亭占地约10平方米,青砖砌成,形似古代门楼的拱形大门上书"广福亭".内有供路人休息的鼓形和长条形石凳。亭外有一块重建广福亭的石碑石刻,碑刻大概内容为:广福亭是桃村先人为方便途经此地旅客休息和躲避风雨所建,为让古亭永久不朽,村民乐捐重修。

龙腾白云剑气冲天

文/许晶

我们在笑语欢声中抵达桐庐。

午后,大巴驶入白云源风景区。导游说:白云源紧挨着富春江,面积达一百多平方公里,顾名思义,这里是白云生发之处。下了车,看到石壁上有个颇具气势的龙字,无声地告诉我们此处的景观是龙门山瀑布。

进入景区,沿着石阶溯溪而上,只见峭壁耸立,乱石叠溪,山高林深,满目青翠。几经曲折后终于来到龙门山。绝壁上,一道高约八十米的瀑布倾泻而下,气势磅礴,深潭内飞花溅雪,响声如雷。我却有些遗憾:既然称白云源,云呢?

第二天早餐后驱车离开,不一会儿车内响起惊叹声,只见窗外景色如梦如幻,那连绵起伏的群山被云雾缭绕,如飞马、似龙腾,清澈婉约的富春江优雅迷人,既纯净又妩媚。车行景移,宛如一幅展开的彩墨山水画长卷。原来是昨夜一场大雨点化出这神奇仙境,我想,此刻龙门山瀑布一定也弥漫在云雾间。万事讲究缘法,白云源果然名不虚传。

中午,汽车来到德清县境内。莫干山因春秋末年吴王阖闾派干将、莫邪在此铸成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而得名。剑池是莫干山的精华所在,我撑起雨伞沿着奔涌的山溪一边走一边欣赏着雨中竹林。美景怡人不觉累,前方峭壁下建有一亭,不远处有干将、莫邪夫妇塑像,下面是五米见方的剑池,人们纷纷驻足拍照。剑池景点的灵魂是四叠飞瀑,我踩着溢出石面的溪水向下走,越往下瀑布越大。在观瀑亭,三股飞流腾空而下流入溪谷,石壁上有许多名人题刻。一直下到第三叠,只见眼前一道大瀑布飞泻狂飙,无数小水流肆意喷洒,水声隆隆,惊心动魄,扣人心弦。那激起的水雾飞溅开来打得脸上湿漉漉的,正应了巨石上刻的四个大字:剑气冲天!

自幼画山水的我身临其境,顿时生出一股荡气回肠的感觉。

富春江龙腾白云,莫干山剑气冲天,不虚此行也!

"慢慢"的旅程

文/王芳

"哐当哐当",一趟慢节奏的旅程,让时间随着火车的节奏慢慢地流淌……

坐在节奏很慢的小火车上,突然萌发奇想:这是不是世界上最慢的小火车?

没有考证也没有说明,我命名了这趟"慢慢"的旅程。

午后的阳光,从窗外斜斜地照射进来,脸颊被晒得发烫,有种想进入悠长梦境的冲动。累了就歇歇吧,这是小火车的情调,给你一次短暂的心灵旅程。火车没有启程之前,我仔细地看了看车厢内部,的确是干净又整洁。带着民国风情的温暖鹅黄色铺满了整个车厢,纯白色的窗帘,仿制的民国壁灯,两个车厢之间的连接……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丝丝入扣,让你爱不释手。

火车缓缓地出发了,心也出发了,去一个宁静致远的地方。

这是在红河大地上,一个古称临安的地方,一种观光旅游的小火车。它的行程是双龙桥、乡会桥,最后到达团山终点站。

车厢里的所有乘客都很享受慢慢的状态:有的人在听音乐,有的人闭目养神,有的人窃窃私语,仿佛没有了纷扰和烦恼……当然,最高兴的还是年轻人和孩子,小孩子们吃着零食大声喧哗,年轻人拿着手机玩自拍,或是欣赏窗外的美景,高兴的不高兴的,都抛在脑后了……

慢慢地,火车停在第一个站点——双龙桥车站。来到建水,最欣慰的一件事,就是邂逅久负盛名的双龙桥。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是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横跨泸江与塌冲河交汇之水面上,宛如一幅悠久的水墨画,散发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正是秋高气爽的日子,马致远的名作《天净沙·秋思》复制到了双龙桥头。我宁愿重复别人的感怀,也不愿错过对双龙桥和元曲的热爱。此时,人不多,无声胜有声。脱口而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并没有原文的愁苦之意,双龙桥头没有枯藤,只有一棵郁郁葱葱的秋天的树。我喜欢站在这棵树下,聆听它的诉说,拂去一路的风尘仆仆。桥下的流水自有一番清幽淡雅之意,也许漂泊的人到了这里,迎着秋风感到深深的眷恋。

坐在很慢很慢的小火车上,让人有时间,慢慢梳理那些没时间梳理的烦忧的丝线。

下一站是乡会桥车站。乡会桥,充满了相思会见的诗意,也许是多年前,归乡的游子回到临安,在此与友人乡邻会面,而留下乡会的美名。除了建水人,大概来建水旅游的人很少会来这里。车站很小,却完整地再现了民国时期的画面,留下难以磨灭的经典回忆。走进车站,精致的留声机、墙上的民国美人图、绿色的邮筒,让游客们穿越时光,回到从前轻摇慢舞的年代。车站外,"乡会桥车站"几个复古的大字苍劲有力,让历史的沧桑迎面扑来。我喜欢铁轨上的野花,带着泥土的清新气息,三三两两立于铁路两旁,和这片静怡的土地一起,成为一道永恒的风景。

别急着赶路,慢慢生活是一种很好的状态,至少让你停下来,清空思绪,腾空生活工作的压力,去静静地享受这一段慢慢的时光。

如果没有一段慢时光缓解压力,人生会撑不住!

最后,来到建水久负盛名的团山,每个终点站都像是人生的一面镜子,照出了芸芸众生的灵魂。我发现不想离开这趟慢慢的旅程了,一个人恋恋不舍地站在火车头面前若有所思。有时候,生活、工作压力太大了,也没有一个地方去释放压力,也不知道何处才是心的桃源?在火车上,我一直在听张学友的《慢慢》,那些蔓延整个人的歌词,就像这崭新的小火车,如潮水般把我淹没……

慢慢是一种节奏,一种红河人慵懒的节奏。

小时候,最喜欢坐火车,忘不了在人山人海的拥挤中,坐火车的归乡体验。那时候,箩筐、背篓、麻袋挤满了车厢,甚至转个身都显得很困难。如今,坐着"慢摇慢摇"的小火车,还滋生出一种闲适的情调,有些人甚至跷起二郎腿在享受"慢慢"时光。是的,时光飞逝,连火车都奔向"慢慢"时代,成为观光旅游的另一种方式,不再是直达目的地的交通工具。

如果你累了,来红河建水,坐一趟小火车,在慢慢的节奏中,体验慢慢没有压力的生活。

哪怕只是一段短暂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