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随笔推荐

2023/09/09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随笔推荐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随笔推荐(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沉香

文/钟芳

去朋友家小坐,发现他的书桌上搁着一个沉香笔筒,看上去刀法深峻,花纹疏密,立意古雅,还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的馨香,闻之,犹如一股清新的山风,直透心脾,非常耐人回味。

难道这就是那沉得惊世、香得骇俗的"众香之王"沉香吗?心里想着的时候,朋友递上了一杯香茶,我细饮一口,醇厚甘鲜,温润软滑,有丝丝玫瑰花的甜香,又有丝丝桂花的幽香,不张扬、不霸道,却清雅悠远独特,悄无声息地渗透鼻尖和嘴唇,蕴集满屋,让人心情怡然。

我不禁向朋友投去好奇的目光,他嘴角微微扬起,露出一丝笑意,娓娓道来:这是沉香,又名沉水香、沉香木、女儿香。五代时期罗隐有一首诗"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诗中的沉水良材,说的就是它,自古一片万金。与大家较为熟悉的檀香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原生有香味的木材,而是生长于南方的一种特殊白木香树在受到如雷击、风摧、虫蛀、刀砍、火烧等外界伤害后,真菌微生物侵入感染,伤口处分泌出一种自我保护的特殊树脂,经百年或千年的逆变醇化,结成了一块块坚硬的凝聚物,状若朽木,却散发出沉沉异香,而且香品的高低与所承受的伤痛成正比。

沉香,是伤痛中磨砺出的产物,是风雨浴火重生般的洗礼,岁月愈久 ,愈是沉香。每一块沉香的背后,都是拥有一个故事,有欢笑,有泪水,还有生命的代价。只有体内强大的生命力才可能面对逆境,自我修复、自我完善,铸就美丽。这不得不令我钦佩和感动。

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历经岁月侵蚀的沉香呢?世事常变化,人生多艰辛,每个人在生命的旅程中,都会遇到坎坷和曲折,如学业的失意、情感的受挫、疾病的折磨……但只要像沉香一样,即使在受到最恶劣和不公平的对待之后,也不改其志,勇敢抗争,利用苦难来"化腐朽为神奇",演绎成一曲生命的绝美。

沉香的美,就在于它的这种境界。因其独特的形成,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香味玄妙深邃,雅致宜人,具有宁静肃穆的力量和强大的气场能量,千百年来为世人所钟爱,历来被视为敬神、礼佛、品闻、药用等最理想的香材。女词人李清照赞道:"沉水卧时烧,香清酒未消。"

林清玄在《沉香木》中也写道:"沉香最动人的部分,是它的沉,有沉静内敛的品质;也在它的香,一旦成就,永不散失。沉香不只是木头,它是一种启示。启示我们在浮动的、浮华的人世中,也要在内在保持着深沉的、永远不变的芳香。浮世是水,俗木随欲望水波流荡,无所定止;沉香是定石,在水中一样沉静,一样的香。一个人内心如果有了沉香,便能不畏惧浮世。"那一脉沉香穿越了时空,微妙的醇香溢满了整个空间,让人在这繁华的浮世中,多一些洒脱,少一些计较;多一些恬静,少一些浮躁。

沉香环绕,时间凝固,空间不再,历经千百年腐朽再生,这种心灵之香已成为一种财富,让我们的生命馥郁芬芳。氤氤氲氲中,气定神闲,明朗爽快,丰盈温和,渐渐宁静致远,恰如铅华洗尽,月明风清,宠辱皆忘。

水杉

文/陈俊

窗外有一棵水杉,正对着四楼的窗户。好像专为我长的,起先并没注意它。你长你的,我长我的。你有你的天地我有我的世界。

去年六月的那场暴雨,彻底把它拉进了我的生活。那天暴雨未至时,我的窗户没关,我在隔壁同事屋里聊天,突然天暗下来,乌云压顶,狂风大作,同事说要下暴雨了。他起身关窗户,我想起我的窗户也开着,赶紧回屋关窗。关窗之时看到它在窗外拼命的摇晃。它的身子高出院中所有的树木甚至高出视野里所有的楼层,那么葱绿,那么卓绝,那千斤重的天空似乎就压在它头顶,那乌云就似冲着它而来,如果它放弃,那天空会掉下来,那乌云会直奔我的,那狂风会更加肆无忌惮。那时我就想到它那么高大那么正直,会不会被风吹折。关了窗户,雨轰轰烈烈地打着窗玻璃,我立在窗前,看着窗玻璃外一棵高大正直的水杉被雨水模糊的拼命摇晃的身影。那一刻我感觉它是替我在窗外站着。

常常暴雨后我在街上走,就看到满地吹倒的大树,吹折的断枝,电视里也常看到一场风暴之后连根拔起的大树。我开始为它担忧,心里老想着那句:木秀于林风必催之的古语。

那场雨一连下了十多天,然后山洪暴发,泥石流冲毁道路,河流缺堤。那场大雨五十年一遇,洪水肆掠,几个万亩大圩都破了圩,那几天汇集到我这儿的都是暴力的气息。记者都冲到抗洪救灾一线,我在家里也坐不住,每天编辑记者从一线发回的报道。把抗洪抢险救灾中的与风雨相抗的正能量播撒出去。我几乎忘了那一刻让我顿生感慨的窗外水杉,伏案埋头,等到雨过天晴我打开窗外透透久积的阴霾,阳光已朗朗地照着。水杉并没有断折,它毫发无损,这让我心特别安慰。所有的担忧一扫而空。雨后天晴,大地安康,风和日丽,世界回复到它温和的面孔。雨水冲走了所有的尘埃,洗濯出一个崭新的明丽的天地。空气清新,水杉那么那安静,那么挺直,依然那么一树正气,它没有向狂风低头,它没有向雷雨弯腰。它静静享受着风雨之后的平和安宁,它一外绿装看上去比前更透亮了,在阳光下枝叶闪动着小小的光斑,小小的骄傲。仿佛经历战场,凯旋而归,它满怀胜利的喜悦,笑意盈盈,我立即拿起手机拍下了它一身绒装的照片,并在电脑中为它建立了专门的档案。我要时时拍回它的身影,一则看它四时变化,成功的秘密;一则鼓励自己:就那么直着,直着直冲云霄,直着每天都想纠正自己。

脑子里冒出龚自珍的《病梅馆记》,龚自珍在《病梅馆记》表达了对一种现象的忧郁和愤慨,这种病态的现象是那些文人画士以曲为美,就纵容利欲熏心的人斫其正,让天下之梅皆病。一种审美一旦形成定势便是那洪流,抵挡不住就会被洪流连根拔走,随波逐流,甚至成为帮凶。龚自珍发誓治疗天下之病梅。而我对挺直端正也有了更多自信。

一场洪流之中那些不被裹胁不肯退让不愿低头的坚守就显现出它们的强大,让洪流之后的人们瞩目。

因而,我更加地喜欢窗外的水杉。

老窑

文/冯彦伟

居住的这座城市的老窑,背着曾经的繁荣,在人们的圈存下也聊聊无几了,留下的是人们更多的思绪。

老窑拓展了我的情感世界,我永远的回忆。它支离破碎地坚挺着站在现代建筑群和宽广的大道旁边,永远地记载着童年的梦想,完整地镶刻在风雨剥蚀的纹络里。一代一代地坐落在这里,使人们度过饥荒,繁衍生息。当日的荣耀成了一块无字的丰碑,祖祖辈辈创业的艰辛在寒风里发出声声的呐喊:推进来黑黑的泥,推出去白白的瓷。黄昏降临,日起日落的夕阳,在高高的山前憋着彤红的脸膛,沿着山坡,登上山尖,投给老窑一片火红。

确凿,老窑是见证,是续延。时间的力量,难免给大地留下斑斑痕迹,岁月的年轮,难免辗出凸凹的辙印。走近当今的隧道窑、辊道窑、梭式窑,才有了老窑回望的目光;没有老窑就没有陶瓷的昨天,没有陶瓷的昨天就没有陶瓷的今天和明天。老窑是一本书,让我们越读越厚重;老窑是过程,他的主人从新窑工开始,慢慢变成老窑工。塑造他的人起初就设想他终归成为今后的老窑。因此,老永远是窑的归宿;脸上的的皱折变化着它的模样,新窑变老窑,是历史长河里瞬息之间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事,生息以老窑为基础。因而,老窑是永远的起点。

偶尔,从老窑聚集的地方走过,不经意间走进杂草丛生的老窑场,有时看到的是一片废墟,有时看到的是废墟中摇摇欲坠的老窑顶,看到它心里总不是滋味。是酸甜苦辣,是喜怒哀乐,是欣喜,是憎恶,都没个完整的定论。老窑表现了固守,活像一位老态龙钟而又固守家园的老人。老窑昭示着沦桑,让人窥探出民族传统工业步履的艰难。老窑是日暮老人黄昏里发出的感叹,不得不让人心动。

老窑是一幅书画,把想说或要说的话用一种特殊的文字记载下来。随着年代的推移,不断地丰富着它的词汇,词汇积攒的越多,窑的年岁越老,植根于大地的时间就越长。只有大地的沃土,才有根的生长,有根的生长,才有根深叶茂参天的大树,老窑是陶瓷的根。

有人说,老窑的意义在于传承国粹。

也有人说,老窑的眼光在于播撒清雅。

拂去古代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五大名窑的封尘,揭开青瓷的面纱,时代并不久远。

历史在发展,时间在顺延,衰老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老了静静地仰卧在那里,静听着旁杂的脚步声。扳着老面孔强加于人,永远都是作茧自缚。正如,有了"五洋捉鳖、九天揽月"的梦想,方才有卫星上天、飞船登月的现实,没有老窑的存在,也就没有陶瓷历史的续写。

让老窑扬弃,让老窑续延。

诚然,并非老窑都完整地保留,否则陶瓷历史将倒退上千年。老窑是那个年代留下的使者,传递给当代陶瓷文化的挑剔和筛选。老窑是灵气的聚合,老窑是心血的凝炼,展示着远古的力量和精粹。老窑是一炷不熄的火,虽不再燃起升腾的火焰,却永远闪耀着理想的光芒。暗淡了烈焰就失去了老窑的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不是所有的保留都属于倒退。老窑的消失,反映出现实与时代的要求,不是它失去生命的功能,而是现实对新事物接纳的同时,对旧事物的抛弃。老窑的被替代绝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现象。工厂也罢,窑场也罢,与现代的企业并无太大的区别。隧道窑的建筑可以看作是现代窑触角的延伸。窑炉建筑格局在不断发生着本质的变化,直接缘于陶瓷业的发展。陶瓷业发展的结果,决定了老窑的命运。老窑的黑色浓烟被新窑的躯体排挤到某个脚落的时候,人们的眼里,更多的是欣慰,却决不是怜惜。

岁月没有改变什么,它是这么简单地来去,世事也不能说明什么,它是如此苍白地重演。时间把小窑顶绣雕成老窑博士模样的面孔,大风刮走了窑土,风雨又把新窑侵蚀成旧模样。关于老窑远古的故事,尤其是窑工风土人情,大多是以古圆窑、旧作坊为主要对象。古圆窑、旧作坊足以反映出旧时代窑工的生活底蕴。古窑的韵味,时代的新风。不管是扬弃还是抛弃,对古窑来说,要义是发展。青瓷是古代汝窑的产儿,如果跟着前人踏步走,诸如"一代新风华青瓷"之类,只能是昨天的一帘幽梦。

老窑为人们品读陶瓷文化做了很好的铺垫。欧洲人认识中国是从陶瓷开始的,英文china的含义,就包含了中国和陶瓷两层意思。

不言而喻,陶瓷的佼佼者是中国人的,历代的老窑便是见证。保留几个老窑的脚印,心平气和地与老窑对话,老窑也无须犹抱琵琶半遮面。

没有老窑就无所谓创意,没有创意就无所谓发展。历史上的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都有浩繁的文字记录,文学家、诗人留下了他们那个领域的鸿篇巨著,如早期的《诗经》《论语》《尚书》及《大学》《中庸》《淮南子》等,再有唐宋八大家诗文著作;画家、书法家也留下了他们那个领域的鸿篇巨著,如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笔势论十二章》,孙过庭《书谱》,还有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等等,绘画方面则更多更多。不少文人墨客,如唐杜牧著《考工记》、南宋陆游著《老学庵笔记》,以及明代高濂所著《遵生八笺》、谷应泰《博物要览》和清代赵汝珍编述的《古玩指南》等也留下了制陶方面的片断。"中国现代日用陶瓷馆",虽没有前人的鸿篇巨著,却实实在在地展示了淄博当代陶瓷半个世纪以来,创造和发明的日用陶瓷——高长石质瓷、高石英质瓷、合成骨质瓷和华青瓷等新材质成果。"突破传统、反观现代、引导未来",将当代创新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优秀的国粹文化相融合,将浓烈的自然元素和渴望回归本质的人文元素相结合,赋予陶瓷鲜明的时代文化气息与亲和力,使每一件作品都同时拥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属性,为每一件作品融入神奇的灵魂和无限的生命力。每件作品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可用、可赏、可藏的多重功能与价值,在实现着实用与艺术,艺术与工艺科技的完美结合,典雅、精致、美观、时尚、除菌、绿色环保的现代瓷品质,谱写出新的篇章,使当代生活陶瓷步入崭新的艺术境地。"人与自然的和诣、生活与艺术的融合".

老窑将载着曾经的辉煌,留下更多的文化和著述,谱写更好更美的新篇章。

老窑的保留,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老窑,体现着对陶瓷文化的演义。

老窑不会遮挡当代人穿越时空的视线,妨碍创造的步伐。当代人的目光,每时每刻都在回望窑变的空间。只有在当代的敲击声中,老窑才能失去往日的平静;只有在当代的沉思中,老窑才能成为动听的歌谣。

因此,古代的老窑,委实是当代的和韵新风。

当代,不仅仅代表时间,当代是反思,当代是创新,当代是超越……

走进冬天

文/郑传省

冬天,所有的姹紫嫣红,都如云烟,次第逝去。冬天,虽没有春天的莺啼燕啭,也没有夏天的繁花朵朵,也没有秋日的硕果累累,但冬天有着冷峻的沉思,有着坦荡的胸怀,有着雪花的洁白,有着迎接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因此我们应该迈开坚定的步伐,走进冬天。

放下所有的俗事,安步当车,走进冬天,细细品尝冬天独有的韵味。

放眼望去,原野坦露,饱满的秋庄稼早已颗粒归仓,大自然的色彩只剩下苍黄和灰白。弯弯曲曲的阡陌边衰草连天,曾经在草间活动的各种虫子也销声匿迹。匍匐在地上的麦苗被霜打得有些萎靡不振,但它们的根却在地里养精蓄锐。河水瘦了,失去了往日潺潺的欢歌。曾经活跃的鱼儿也沉潜到水底,只待明年一声惊雷将其唤醒。河畔的一排白杨树,牢牢抓住脚下的泥土,删繁就简,只剩下一身铮铮铁骨,坦然面对将要到来的风霜雨雪。

走进冬天,迎面遭遇一场冬天的风。冬天的风,似一个手执铁板高唱着"大江东去日夜白,千古风流事尽迁"的壮汉,带着尖利的哨音,从塞北到江南,一路高歌,吹尽满天的愁云,扫光满地的落叶。待到风息处,天高云淡,晴空万里。

走进冬天,感受那头顶上一轮暖阳的温度。搬个马扎,拢着手靠着墙根,老头儿老婆儿聊着悠远的往事,小半天的时光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打发了。或者从屋里抱出冰冷的被子,搭在绳子上,冬日的暖阳虽没有夏日的热烈,晒久了却也能驱散寒冷。日影西斜的时候再抱回屋里,晚上睡觉的时候,晒了一天的被子上有阳光的味道,足以让你做一个美美的梦。

走进冬天,走进那漫天飞舞的雪地中。没有雪花纷纷扬扬的冬天是索然无味的。雪是上天派到人间的天使,是天庭坠落的玉蝴蝶。下雪时,在雪地里或疯跑,或堆雪人,或打雪仗,欢声笑语中,似又回到那尚未远去的童年。看雪花落到树上,一树,一树,梨花开。看粉妆玉砌的世界,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诗人如是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走进冬天,冬韵悠长。翻过冬天荒寒萧索的山岭,便来到春天万紫千红的平原。冬天虽然寒冷,却让人心怀憧憬和期待。让我们走进冬天,憧憬那为期不远的杨柳风、杏花雨,期待那计日可待的百花开、紫燕来……

饺子就酒 越吃越有

文/庄学

腊月的最后几天,还有个重要的任务非我莫属:剁饺子馅。斯时,街坊门洞,处处可闻砧板声与孩子们的欢笑声,过年的氛围也就越来越浓。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居民饮食里必不可少的内容。说到砧板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记载着过去的一个故事:旧中国,底层百姓穷,过年即是过关。有户人家,丈夫到除夕晚上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当家的女人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不知明天如何过年,又怕自己家中安静惹人笑话,便拿刀斩空砧板,随着噔噔噔的声音,眼泪潸潸地落……如今,吃饱已经不是问题,平时想吃饺子就吃饺子。可是过年吃饺子,却有着庄重的仪式感。

剁饺子馅,需要穿上厨衣,如果再戴上一顶白色的厨师帽,大厨的模样就出来了。那边白萝卜切片在火上煮着,这边把肥瘦三七开的肉切片,饺子馅过肥不符合养生,过瘦吃着"柴".一次战友盛情款待,吃的就是全瘦肉馅的饺子。嘿!那个"柴"劲儿,便只有多喝酒少吃饺子了。

肉馅剁着,开始有点散,后来渐渐成型。剁的时候,左九刀,右九刀,刀刀见肉,肉糜上就布下了网格状。剁饺子馅,还需要心绪宁静,剁出来的声音嘈嘈切切,如流水淙淙,极有节奏,极美!如果在室外听到这家的砧板声节奏混乱,像雨打芭蕉,要么这个人情绪不佳,要么这家人有了不和谐的音符。

剁肉馅,免不了要沾刀。我告诉你一个小窍门,加适量的葱花一起剁,既不沾刀,又不呛鼻。这个诀窍是我父亲告诉我的,轻易不传人。

荤馅素馅各自列队完毕,该调馅了。父亲调馅,一般喜欢用高汤。饺子馅里加入适量高汤,用筷子或者勺子顺着一个方向打磨,使高汤与馅高度融合,结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有人说,高汤多了,稀了,咋办?父亲有办法,取出些许面酱放进去,妥了!

在调料的过程中,我就想,在数千年的面食传播发扬过程中,是先有饺子还是先有包子?想得头疼。也许是哪位面点先辈,如杜康酿酒般遗忘了一团面,不久面却发酵膨胀。于是就有了发面。我由此考证出,一定是先有硬面的饺子,然后才繁衍出发面的包子!不然,春节饮食大戏的庄严仪式中,饺子何以独占头筹?

如今的饺子花样百出,不同食材不同味道的饺子馅,不同颜色的饺子皮,组合成威风的饺子阵。据说,有的酒店有了不重样的"百饺宴",琳琅满目,丰富至极。但是在我们家,过年的饺子一定是白萝卜馅的,因为从我的爷爷的爷爷开始,过年吃的都是白萝卜馅的饺子……

打了皱褶挺着肚腩的饺子一个个出锅了,我们吃着饺子就着酒——越吃越有。大概祖先们就是希望如此吧,有吃有喝的日子,就是好日子。民以食为天嘛!

我的枇杷树

文/李沙铃

从街上回来,走进院子,远远看见我种的枇杷树,高大繁茂,气壮神足,不由得欣喜。植树,竟能把志气也植了起来。

其实,这完全是无中生有。

那年,女儿出差四川绵阳,友人送她一箱枇杷果,带回来与家人分享,我也尝了一颗,果然酸甜可口,其味无穷。

大家吃得痛快,口爽心悦,一阵夸赞之后,匆匆离座,各忙各的事去了。屋中顿回寂静。桌上只有吐出的枇杷核,一颗一颗地在盆中站着、眼睛睁着,似有话要说,又无人搭理,只好无奈地在等待着什么,"看你对我作何安顿?"

按常规,将果核一股脑儿丢进垃圾筒是无疑的了。可我没有那样做,另生它思,把核一颗颗收好,装入袋中,独自走下楼,来到我家的小花池旁。松土,除草,挖坑,再填细沙,将枇杷核一颗一颗地埋入土中。然后,拍平,施肥,浇水。完成种植的全部流程,我站在花池旁做了短暂的凝神。

用果核直接入土做种,我从未做过,也从未听别人做过。如此妙想天开,看牛吃桑叶能结出个什么茧呢?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我们照样过我们的日子,偶尔也有短暂的出游。

但我并没有忘记枇杷核的入土。它们大约也在做着美丽的梦吧,想着喝水、生芽、穿衣,想着抬头、展臂、睁眼,想着看看这美好的大千世界。

我一边这样作想,一边不由得在小花池旁窥视它的动静。然而,一切如旧,鸦雀无声,地还是那个地,土还是那个土。20天过去了,30天过去了,甚至40天过去了,只有两个字——无望。我失意地孤独地在小花池旁叹气。

忽然,下起了雨,这是秋天的雨,秋雨历来有淋雨之称啊,一旦下起来就没完没了。果然如此,一直持续了半个多月,铺天盖地,水把院子都泡了。我在楼上,看不到小花池里枇杷核的命运,只能坐等天晴了。

半个月过去了,突然天空彩虹出现,灿烂的太阳来到人间。我兴冲冲地来到小花池旁,一眼望去,枇杷果核竟然美梦成真,一朵一朵,排立池中,眉清目秀,绿翠可滴,活像一群天真可爱的小姑娘,在向世人宣示,我们来了!

我的劳务作业,一天比一天加大了,除草,浇水,施肥,捉虫……一连三载,有增无减。眼看,枇杷树一天比一天长高了,高过尺了,高过丈了,高过人了,高过一楼了,高过二楼的窗户了。我家在二楼,我站在楼屋窗口,正好能和它握手,交谈,行见面礼。它的叶子不时伸进窗里,清香袭人。

更大的喜悦终于来了——枇杷结果了,满树果实累累,远看,像小灯笼一样,挂满枝头,热闹疯了。孙女在视频中说,看到爷爷种的枇杷果,我都流口水了,一定要给我快递一包哩。

挑了个周末假日,儿女们端梯收果,一盆盆,一碗碗,琳琅满目,颗颗绵香。一边自享,一边赠送。邻居说,吃出了果香,也吃出了友善和气。

我生来爱好种植,工作再忙,总想抽点时间,种些花草,亲近自然,这和我幼年在农村劳动有关。家人说我手气好种啥成啥,比如,在青海种的夹竹桃,在八道巷种的椿树,在西院种的紫荆花,在南院种的白玉兰和无花果,等等。我却不以为然,此次我种植枇杷果树,也是很无把握的。其实,对种植花木来说,一是勤浇水,二是勤捉虫,三是勤操心。这三"勤"中,勤操心的心就是心气。只要把心用到了,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了。

心气大于手气,从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