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故事
倚栏轩精选6篇精美的故事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精美的故事(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月色如水
文/丁洁
今夜月色如水,倾泻一地。我仰望星空,掬一缕入怀,枕着月色入眠。
月是故乡明。我的老家,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村子四周全是怪石嶙峋的山峦,山下有一条蜿蜒前行的小溪,溪水一年四季活泼地唱着歌。我的家就坐落在小溪边,高高的院落,白白的房子,红红的屋顶,还有满院的花草果木。一年四季,庭院飘香,我们总能吃到许多新鲜可口的果蔬。
村子的傍晚最热闹。人们喜欢聚在溪畔的柳丛边拉家常、打纸牌,享受乡村好时光。每当夕阳西下,母亲总会带我沿小溪去抓小鱼、采野花,有时我们也会叠许多纸船放到溪水中,追逐它们顺流而下。我们走,初上柳梢的月亮也跟着走,满地的清辉宛如爽朗欢乐的心情。玩累了,我就躺在院子里的瓜棚下美美地睡一觉。我家的瓜棚别具特色,两旁各有一扇镂空的木制小轩窗,里面悬挂着奶奶编织的吊床,还有一个翠蔓璎珞的门帘,这是爷爷特意为我打造的"绿色城堡".每到农闲,明月夜,瓜棚下,便会摆上茶几,一家人围绕而坐。那个被擦拭得锃亮的大果盘,里面总有各种好吃的零食,我俨然成了一只贪吃的小猫。
记忆中,老家的月亮总是很圆很亮,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月亮似乎是很平常的事。尤其在夏日的晚上,我常常坐在院子里数星星听故事,倦了就在父母有节奏的摇扇声中进入甜蜜的梦乡。淳朴宁静的小村庄,像一方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我们的心知足而安详。人们每天面上含着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疾不徐地行走,感受着季节的变迁。
现在,家也搬了,山也远了,老家那段岁月时常会悄悄走进我的梦里。在繁华喧嚣的尘世间,城里的月光遥远而清冷,被鳞次栉比的建筑群和车水马龙的人流所淹没。想静静地看一看月亮,似乎也成了一种奢侈或附庸风雅的事。我喜欢站在自家阳台看月亮,看它的清辉透过淡淡的云层。
自古以来,月就是文人笔下的精灵。心境不同,看到的月亮也不相同。旷达的苏轼,对月祈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浪漫的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颠沛游离的白居易,望月抒怀,"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思乡心切的王安石,寄月呓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已成为一种文化,承载着人们的情思。
在自然万物中,也许月是最懂人心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月的阴晴圆缺,亦如人生的成败得失,无法强求。在顺境中泰然自若,在逆境中保留本心,"花枝春满,天心月圆",这是人生极美的佳境。只要拥有一颗豁达、超脱的心,就一定能够穿越尘世的阴霾。
一钩新月天如水。在这如水的月光下,我的心游弋在梦想与现实中,惟愿月圆人圆梦亦圆。
年的驿站
文/张维民
年是岁月的驿站,一路跋涉时总有风光,一路摇响生命的驼铃,经过每一驿站,总有太多凝眸回望;年是四季轮回节点中的关卡,不管再坎坷、再艰难、再感叹,总有迈过去的门槛;年是报春的使者,花开花谢,总会回到原点。跨年,阳光更加新鲜温暖。
多少的驿站,已经过去,仿佛就在昨天。萧瑟的秋风,冷酷的冬雪,挡不住年的温馨。那飘过的年景、年味,总在岁月的驿站,弥漫开新的温馨、新的期待。年跨过了太多的关卡,那困顿的日子,那苦涩的歌谣,总有经典的音符,在又一个年的跨点,勾起乡土年文化的眷恋。年过一年,岁复一岁,时光不知不觉,年的情感总在增生。乡情、亲情、人情,在年的跨越中,如老酒暖烈醇绵。老屋宛如年的古老驿站,低矮的老屋,总有春燕飞进飞出。冬雪中,老屋如洁白的生日蛋糕,屋外惟余莽莽,几只麻雀、家鸡叽喳嬉戏,仿佛在寻找年的音讯、春的暖意。屋檐、柴垛、老树上,挂着长长的冰棱,在阳光下闪烁。冰封的泥土里,马兰头、荠菜花等野菜、小草,已是睡眼惺忪,等待着舒展身姿。踏着年的节奏,春萌动温暖的信息。
年的驿站中,最温暖的是乡土味、乡土情。过年时,母亲用布票买一段布料,托土裁缝做一件新衣服,或者亲手打一件毛线衣,也许是跨年的温暖的礼物。父亲提前张罗开来,蒸上几笼甜糯的年糕,一大缸米酒。整个乡村,炊烟袅袅,热气升腾开来。年糕成了跨年必备品,期盼生活一年更比一年高。"二十五,磨豆腐",按照老传统,家家户户都要用黄豆磨成豆腐,邻村的豆腐坊,吱吱呀呀,热气蒸腾,盐卤点的豆腐特别香嫩,将豆腐切成小方块,用农家菜油煎熬成金黄的油结,嵌入菜肉馅,就成了跨年美味菜肴。鱼是生产队干河后分到的,象征年年有余。肉是父亲连夜到小集镇购的,那时,就是猪头肉也要凭券排队供给。"老八样"中,总有年的暖意喷香。
跨过了古老而又清贫的驿站,年味更暖和了。改革开放后,农家有了分红,点亮红红的爆竹,如春雷的召唤,给乡村新的希望、新的暖景。跨过年节,迎来正月十五元宵节,吃过汤圆,举起火把,冲向田野,仿佛亮起一柄柄火炬,仿佛火龙在田边舞动,乡野遍处点燃光亮。这民俗叫"照田财"、"旺头角",盼望年景、收成更好。多年后,这种民俗不存在了,田野升腾起暖春的生机,长出一年赛过一年的好日子。
春风荡漾着新的驿站,许多年俗保留了下来,也有的淡出了年的舞台,年的长河更加多彩。传统年味越来越淡,温暖却总在提升。年文化如年夜饭,变得丰富多彩,"春晚"让除夕平添了守岁的笑声、暖情。平时,忙于工作,邻里、亲属来往机会变少了。乡下人进了城镇,远离了故土乡音。年再次把疏远的乡情、亲情拉近了。唱一曲"常回家看看",拎起滋补佳品,扑向温馨的故土,那是一份怎样的心情呀?乡土变了,路也宽了,父母也老了。饭店里,年夜饭少了"八样味",佳肴美餐,多了丰满内涵。米酒不再上桌,"琼浆玉液",举杯祝愿,唠嗑家常,"工资涨了吗?""身体可好吗?""工作顺心吗?"闲谈一年的收获,说说谁家子女更出息,亲情真如米酒醇厚。红红火火过大年,祝福与春联增添了新意境。龙年到来时,一家子分配到新的安置房,拿着光灿灿的新钥匙,年的话题多了新的品味。日子更滋润了,升腾起新的暖意。
年跨过一载又一载,迎来一个又一个留恋、温暖的新驿站。花开花红,年回到新原点。大地更有气象,温暖在春风中荡漾开来,迎春花抽枝吐芽,迎接新的四季。
一半烟火以谋生,一半诗意以谋爱
文/谈笑在指尖
端坐在七月的渡口,花儿依旧吐露着不惊不扰的芬芳,花开,花落,花飘香。人生,就像一朵花,默默地生长,静静地开放。在幽淡的时光中,一天,一季,一年,瞬息就会过去。为了柴米油盐许多人得行色匆匆,忙忙碌碌于钢铁水泥的丛林中,一些人还要被身边琐碎之事扰着心,因此有人便会感叹:"生活真的太苦,"而有的人则会说:"我生活得有滋有味。"我经常问自己:生活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其实,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人间烟火背后的操持,是每天都离不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生命的本质,则应该是淡定与从容的诗意情怀,是琴棋书画花酒诗。很喜欢听王力宏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首歌:柴米油盐酱醋茶,一点一滴都是幸福在发芽,月儿弯弯爱的傻,有了你什么都不差,没有一个理由,活的那么复杂。是啊,生活的确不应该把它过得那么复杂,手执一半烟火以谋生,一半诗意以谋爱,既谋生,又谋爱,人间烟火是底色,浪漫情怀是意趣,只有这样,生活才有可能过得有滋有味,舒心自然。浸透人间烟火,一切方可成诗。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在窗台上,微风拂面,送给自己一个微笑,把一天最美好的心情驻入于心间,把屋内收拾干净,做一份喜爱的早餐,穿戴好喜爱的服饰,品尝生活中的甜,在繁华喧闹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简约的素心,站在流年的转角处,喜看春日的莺歌燕舞、杨柳拂拂;夏日的鸟语蝉鸣、莲叶满池;秋日的层林尽染、芦花飘零;冬日的白雪皑皑,纯洁美丽。
生活,本来就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我们不可能有太多的一帆风顺,也不会有太多的心想事成,有的,只是些随时可能的"碰壁".或许,你倾心已久的人就站在你眼前,而ta却不一定是在等你;或许,你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和艰辛,最后并不能成全你;或许,你还在为孩子的求学、住房的贷款烦着心;或许,你还会遭遇病痛的折磨,让你痛苦难忍;或许……,种种的或许,会让你感到有些彷徨,感到有些失意。情绪的波动中,我们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不要让坏情绪长久地占据着你的心灵。
生活就是柴米油盐的平淡;是行色匆匆的奔波和早出晚归,同时还伴随着坎坎坷坷诸多的不如意;同时生活中也会有行至水穷尽,坐看云起时的峰转路回;有灵魂经历伤痛后的微笑怒放;有挫折坎坷被晾晒后的坚强与欢欣。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其实在每天的平淡生活里,诗意的生活一直都存在,它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中,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里,它从未走远。日子是需要品味的,就像茶,只有品才能品出其味,哪怕是淡淡的苦味,也总能让人久久的回味。人间烟火中饱藏着诗意,诗意生活的背后,需要的是一碗人间的烟火。
要把我们的生活过成诗意般,需要有诗意般的内心世界,没有诗意般的内心世界,不会有诗意的人生。只有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美好生活才有可能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拥有了一颗懂得欣赏生活的心,柴米油盐酱醋茶就能调成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意境,在我们的生命深处也会留下美好的印迹。
静观一朵花开,展眉笑拈花香,这叫美好;品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让人发出会心一笑,这也叫美好;邀三五好友,踏青赏玩,看日升日落,观山川美景,一样的幸福与美好;为家人烹一顿美食,围坐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足以让人感到美好与温馨,……这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一种平和之心。
生命平凡如万物,心怀诗意方有爱。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本该是一段美好的旅程,尽管日子忙碌,尽管人生苦短,尽管一路披荆斩棘,但是很多美好的事情,时时鼓励着我们,去拥抱阳光,去歌唱花开,去歌唱流水,去歌唱四季,去歌唱生命。以人间烟火为底色,浪漫情怀为意趣,一半烟火,一半诗意,从平淡的生活里品出诗意,我们的生活就会过得滋润与惬意,我们的心灵便能收获到一份恬淡、舒适与宁静。
香椿的气质
文/刘泳晔
香椿的味道最有特点,喜欢的人都说,香椿的香味浓郁芬芳而且独特,是世间无可替代的美味。不喜欢的人认为香椿的味道实在是怪,怪得人忍受不了,即使只吃一口,那味道留在嘴里,三五天祛除不净。其实,这就是香椿的气质,独特而不谦卑,热烈却又缱绻。
香椿的香味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形容,我曾经试过用比喻、拟人甚至夸张等多种手法,都无法写出形象的香椿香味。最终,那些众多的文字堆砌在一起,就像没有生命力的一盘散沙,在真正的香椿面前轰然倒塌。我曾经不止一次想象,假如我是一只鸟,定要把巢筑在高高的香椿树上,便可日日夜夜嗅着香椿的气息,白天怡然自得,夜晚轻松入梦。假如我是一只昆虫,也要在香椿树上过完短短一生,我可以吮吸香椿的汁液,啃啮香椿的枝叶,尽管我知道这样做对不住我所钟爱的香椿,但无法抗拒其诱惑。
要是把香椿看成一位女性,它有着如此鲜明独特的气质,前世定是一位饱尝爱情艰辛的女子。她生在官宦巨贾之家,在父母亲人呵护下长大,她无忧无虑不愁吃穿,没有受过一丁点的委屈,她善女红、读诗书、弹琴瑟、喜歌舞。就这么一位端庄贤淑温柔可人的女子,在懂得人间情爱之时,巧遇了一位粗壮长工或者落魄书生。这是很多古代爱情故事中出现过的情节,她们遭到家人的反对,然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勇敢的香椿跟着心爱的男子私奔了。她们躲在乡村过着粗饭淡饭却极其幸福的普通生活,她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到得生命终结之时,变化成一棵香椿树。没有这些刻骨的爱情,怎么能有今日的浓郁芬芳?
要是把香椿看成一位男子,它的味道曲折盘旋历久不散,肯定有着非比寻常的生活艰辛。他可能生在贫穷农家,幼时父母双亡,吃的是千家饭,穿的是百衲衣,不幸的他却聪明过人,喜读诗书,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在乡人资助下进京赶考,最后博得功名。功成名就的香椿,依旧有着乡民的纯洁与朴实,他耿直不阿的脾性、感恩社会的德行,注定只能是一个异类,在阿谀我诈的官场里最后成为牺牲品。好在还能全身而退,回到生他养他的乡村,后来可能成为勤劳的农夫,也可能是教书先生,但在其死后,还是变成一棵树,一棵与众不同能令人产生思考与想象的香椿树。
这就是香椿,和其它树木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吮吸着同样的雨水,脚踩着同样的泥土,头顶着同样的蓝天,却有着不同的气质。说一棵树的气质似乎有点矫情,而一旦你爱上香椿,就会爱其一生,这却是真的,就像不离不弃的爱情。
回乡的路
文/孟红梅
40年前,地里的庄稼一收完,人们就算闲了。每当这时,村里便会出现许多陌生的面孔。他们背着洋镐,夹着铁锨,穿着劳动布裤子,说说笑笑地走在村街上。他们来自城里,是响应公社号召,义务修筑出山公路的。
在这支修路大军中,不乏年轻姑娘的身影。我已记不清她们的模样,只记得她们的头发剪成齐耳短发,或梳成两条麻花辫。短发利落,却容易披散,遮挡视线,影响干活。有的姑娘就将前面的头发扎起来,扎成一个小马尾。红头绳从马尾根部缠起,一道道,一圈圈,密密实实地扎个两指宽。这时,红头绳只剩下两三寸长了,便停下,开始打结。结多打成花朵蝴蝶状,衬着乌亮的头发,说不出的俊俏。
赶在年底前,路修好了。通车那天,十里八村的人都来看。一辈子没出过山的小脚老婆婆也由孙子背着,站在路边的山岗上看汽车。为了看得更真切,孙子要背她到路边,她坚决不去,怕万一汽车发怒,把她吃了。后来,村里通了城乡公交车。我们叫它"开(客)车",原因是我们的发音中,客、开同音。
第一次坐客车是在一个深秋的早晨,那年我八岁,母亲带着我和两个弟弟去城里看望父亲。是辆绿色的大卡车,撑了个绿帆布的篷,三排木凳,左右分列,中间空出过道。后车厢上挂着铁梯子,以供客人上下。只是那梯子离地太高,母亲是在司机的帮助下才登上车的。
每天下午,只要日头开始脸红,老林准能把车开到白龙庙岭上。他开的是辆大轿子客车,能容二十来个人。有时人多座少,可挤三四十人。山路弯多、坡度大,这辆暮年的老车走得十分吃力。那是个深秋的下午,父亲去县城接我回家。我坐在老林后面临窗的座位上,抱着三岁的儿子。到了白龙庙岭上,老林习惯地吹起口哨。这时,日头开始脸红,红着红着就掉到了山后头。
我似乎听到"咕咚"一声,紧接着车身开始向外倾斜。以为路不平,一会就好了。谁知越来越明显。老林踩刹车,逼老车停下。倾斜仍继续。老林死死把住方向盘,回头吆喝道:咋坐着不动?没见车掉沟了吗?
老林作势起身,车跟着晃了一下,后边外侧的轮胎便陷下了路沿。幸好有棵树挡住,老车没真的往下滚。车上只剩老林。有人喊,老林,赶紧下来吧,车和命比不值钱。老林没理会,黑着脸,一动不动,睡着似的。忽然,老车发出怪叫,接着猛地一蹿,就蹿上了路沿,老林手脚并用,将它开上了正道。
这些年回老家,都是自己开车。走的是新修的另一条铺了水泥的公路。老林那破车当年跑的老路,因走的车越来越少,便渐渐废弃了。去年冬天,接母亲来郑州看病。病情刚有好转,我便有事,要去北京几天。母亲执意要回,只好送她回家。先给小弟打了电话,让他在洛阳等着,我把母亲送过去,由他接回家。然后我在洛阳直接坐高铁去北京。
走在站前广场,看到鲜花摆设的各种大型花卉造型,母亲吃惊地问我到底是不是真的。不等我回答,又慌着用手去摸,凑上去闻,然后,小孩子似的对我说,是真的,真是真的。我去取票,母亲紧跟着,寸步不离。进站时,母亲不停地仰头看。我问她看啥,她说高铁呀,高铁不是从高处走的吗?
一路上,母亲出神地看着窗外。土坡,黄草,赤条条的枝条,背阴处的积雪……车到站。我唤母亲,母亲一愣,咋恁快?怕是一垄地都锄不到头。以后你去哪儿,再远,我都不萦记。
弯弯山路
文/杨浩
离第一次下乡开展精准扶贫入户调查工作已有一段时间了,其间的一些点点滴滴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周未一大早,县委宣传部干职工倾巢出动,驱车到远离县城40余公里的大田乡新寨村开展贫困户入户调查。沿途春光明媚,公路两旁,或是高耸入云的险峻大山,或是数百米之深的峡谷,让人真切感受到山城晴隆山高谷深坡陡的独特地形地貌。远处的村庄,大多绿树环绕,桃花、李花、梨花,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花儿竟相绽放,你会自然想起"红杏枝头春意闹""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诸如此类咏春的名句,更可喜的是,层层油菜花在山野间铺展开来,满眼是春的活力、春的希望。我们这些久居机关大院的干职工们不由得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公路旁的新寨村村委会驻地。村两委一班人早已等候在村委会门口,巴巴的盼着我们这些城里的干部为贫困的村民们摆脱困境开良方、出实招。
部领导召集大家就人员分组、调查注意事项、工作细节等作简要安排部署后,干职工们立即分头行动起来。
陪同我开展入户调查工作的是村支书陆志美,大家都称她为美女支书。陆支书三十出头的年纪,身材娇小,很是清秀,说是美女支书,此言不虚。我心想,这个美女支书在村里能否"镇"得住呢。虽只是初春时节,新寨村四面环山,海拔又低,着实闷热难当。来时的赏春情结开始逐渐退去。
我的精准扶贫任务是十七户。先在公路近处走访几户后,我们驱车到大山深处的中二组开展工作。山路岖崎狭窄,路一侧是山腰,另一侧则是百米开外的深谷,路途中,我两眼紧盯前方,双手死死抓紧车扶手,这个路也太凶险了,要是有个闪失,怕是有去无回的。车上,陆支书却是谈笑风生,轻松自若,说着村里的贫困现状,发展打算和希望得到帮扶的事情,不时还穿插一些"荤"笑话,引得大家笑声连连,让我对这个美女支书不由得刮目相看。
车子在寨中停稳后,已是中午时分。中二组掩映在绿树丛中,宁静安祥,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穿村而过,河中满眼是造型各异、美不胜收的大小水冲石,要是奇石爱好者来到这里,那多半是喜出望外、流连忘返的了。新寨村是布依族聚居村,难怪有人说布依族是个聪明勤劳的民族,他们生存的地方一般都是有山有水,景色秀美,果真如此,很有些桃花源的意境了,假使条件许可,发展旅游业已具天时地利。在这种地方生活,多活十把年,完成是有可能的呢。
淌过清洌的小河,河对岸散居着几十户布依人家。虽然他们中的一些移民户住房条件还过得去,只是,没有经济来源,仅靠耕种土地,要摆脱贫困还任重道远。
不知不觉间,已是中午二点。一村民热情邀请我们在他家吃中午饭。我知道,热情淳朴的山里人是倾其所有,把家里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香肠,自酿的白洒摆上桌,不停的劝酒劝菜,那种发乎内心的热忱是城里并不多见的。吃完饭,我拿出二百元钱,当作饭钱,可主人坚决不收,并说以后欢迎多到家里做客。
返程路上,我对陆支书说,村民们不容易,我真的该把饭钱付了,陆支书一下子沉下脸去,说:"热情待客是我们布依人家的习俗,不要谈钱的事,以后再说钱,我就不带你们来啦,你们自已去吧。"
来时是下坡,现在却是步步爬山路,陆支书步履轻快,不时哼几句虽然我听不懂,但却悠扬悦耳的布依山歌,我却是气喘吁吁,脚虚手软,陆支书有意放缓脚步,让我跟上,让我这个七尺男儿很不好意思了。
临近黄昏,来到贫困户卢明花家,她家的境况着实让我印象深刻。她的丈夫早逝,留下了七个女儿,大女儿十九岁,小的却刚上小学,为缓解家庭困境,她的大女儿二女儿都准备放弃读书外出打工。我很难想象,如此多的家庭人口,只靠种地如何生存下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卢明花却是一脸的安静祥和,我知道,无论生活怎样艰难,她都会带着女儿们用勤劳的双手,以山里人的坚韧顽强生活下去。
夜幕降临,为减轻乡里负担,是本地人的单位同事小柏盛情邀请我们全体干职工到他家住宿。
我们近二十人的队伍有的二三人挤一张床,有的只得在沙发上将就一晚,一名同事干脆到停放在寨中的车子里休息,都不知道他一个人是怎样打发这清冷孤寂的漫漫长夜的。
劳累一天,大家很快沉沉睡去。半夜,一阵阵如雷的鼾声把一些同事吵醒,通常情况下,打鼾是有节奏的,时断时续,而小柏的鼾声却根本不会停歇,一直"扯"个不停。无奈,蔡主任天不亮就起床在村里四处溜哒,天刚露出鱼肚白,大家纷纷起床,同事亚林哥直抱怨:"这个小柏,是搞那样鬼名堂哟,一晚扯到亮,吵死人了!"话声一落,引得大家莞尔一笑。
山里的晨景是如此的美妙!小柏所在的民族村寨三面环山,如轻纱般洁白的薄雾浮在山腰,雾的那边会是什么呢?不会是仙女的居所吧!寨中林木繁茂,有的古树据说都有几百年的树龄了,依然是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而一幢幢古朴的布依吊脚楼风格独特,有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更为惊奇的是,寨中路口一棵古树树龄或许已近千年,需几个成年人方能合抱,听说,电影《阿妹戚托》的一些场景还是在这棵古树下拍摄的呢。我想,这些村落如果开发起来,该是很不错的旅游景点,城里人如果能到这里观光旅游,一定会乐而忘返。
第二天是村主任卢开孝作为我的向导。卢主任五十出头的年纪,中等身材,黑瘦干练,尤其善谈,对村里家家户户的情况如数家珍。热心的卢主任用自家摩托车载着我在村里四处寻访。来到新一组何胜坤家已是下午时分,正巧遇到他家吃饭,调查刚结束,何胜坤的妻子一把拽住我,说什么都要留我们在她家吃饭,我不住的推辞,一是还有几户没有走访到,再者,他们的家境都不好,付钱他们是断然不会要的,我是真的不忍心再吃他们的喝他们的。可是,何的妻子只是拉着我不放手,我只得用求助的眼光暗示卢主任,在卢主任的解说下,何的妻子才放手,还说下一次一定要到他家吃饭,品他们当地的土酒。话虽如此,从她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难以掩饰的失望神色。哎,我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啊,你们的淳朴厚道让我心生歉意,我清楚,以我的实际能力,能给你们的帮助实在有限,你们的善良和热情,我会永远留存心底!
我走访的最后一户帮扶对象是新一组的罗廷亮。到他家时,年逾六旬的罗廷亮夫妻正在地里忙着翻犁土地,都这个年纪了,还如此的勤劳,让我心生感动和敬意,当只有小学文化的罗廷亮笨拙地很费劲地在入户调查表上签名时,又让我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离第一次入户调查已有一段时间了,该如何帮助这些贫困的父老乡亲摆脱贫困,就象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头,困扰着我。如何帮扶到实处,真该好好想想,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