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故事亲情

2023/08/31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故事亲情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故事亲情(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粽子飘香忆亲情

文/曹桂田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快到了,端午节是思念与怀念的节日,更是亲情的节日,端午节的粽子更充满着无尽思念。常常在城市在街头欣赏那些风景树那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从叶绿叶黄中感受季节的轮回,在城市的花园里,感动花谢花飞的默语轻诉,在鳞次栉比的大楼和滚滚车流的红尘中。怀念乡村五月,怀念儿时的端午节,在浓浓的亲情里,我们在感动的亲情中渐渐长大。年龄的增长不一定能加深人们慈悲的胸怀,只有经过艰苦磨难的心灵,才能感同身受别人的遭遇而倍加同情。譬如我对粽子的感受。

月缺月圆,难忘思乡之情,特别到了节日,思乡的情结便愈加浓厚,儿时那些温馨的记忆,在我思乡的情怀中永恒。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始终还担当着关心与呵护下一代的责任。国槐的白花如撒满街头山坡的大米,随风刮聚在一起,让人体会到了什么是落英缤纷的神奇。母亲为我送来了几十个粽子。她欣慰的脸上带着做粽的辛劳繁琐、转乘公交还得走一段路的风尘与疲惫。一进门就说给我倒碗水,随即大口地咕咚咕咚喝了下去。为了感激母亲煮粽包扎的苦情,满足她关爱的幸福感,我立即打开一个粽子没蘸糖就吃了起来。望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母亲欢喜惬意地咧着嘴角笑了,像一串槐花微笑轻飏在薰风里。妈,您不必这样辛苦的,超市什么都有,我们想吃解馋就去买了嘛!您六十岁的人了,血压又那么高……我心痛母亲这样劝说道,她没等我说完就打断了我的话接着说,什么话,超市能做出我的粽子味儿来?你们吃超市的饭能长这么壮实?……

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对故乡有着浓厚的深情。在父母慈祥清澈的目光里,我愿做永远不更世事的孩子,尽情地享受她做的美味,用热烈的咀嚼来回报她的深情操劳。望着母亲耳根染发剂也掩盖不住的白发,深浅纵横刀刻般的皱纹,浮肿泛着明光的脸颊,我的情思在掩饰的泪光里闪回到了小时候。

那时候农村的人家都很穷,我又特别嘴馋,大概是饿的缘故吧。我看到别人手里拿有好吃的,就敢要敢夺过来吃。同院大成那混小子,有一年拿了个粽子撩逗我,让我摸杆跳高一样乱蹦一气,却怎么也够不到手里。母亲赶来了,气得骂了大成一通,对我说,你小不懂事,你跳他的手抬高,怎么会够得着呢。她的语气中充满了愧对我的自责,我如今仍能清楚地追忆起母亲眼里含着的晶莹泪滴。抚往昔望眼前,我的鼻子不由得一酸,心头哽咽起一丝苦涩的酸楚,随即弥漫到眼上,感伤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草长莺飞的五月是美丽的,因为这时不仅有对屈大夫的思念寄托,更有一脉相承的家族血缘亲情交汇。槐香正欲逝,槐荚将结籽,她们将领受使命去延续下一个美丽的五月天。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承上启下的地位,不禁还在安享着挥之不去与生俱来的父母至爱,还有义务用先辈的事迹、自己的经历去指导子女,让五月的粽香飘满今日的世界,承接千年的文明。

我爱端午的粽子香,因为那里边盛满了浓厚甜蜜的父母大爱。

做一杯冬日暖你的茶

文/心柔如苇

品味书香,品尝香茗,是一件幸福的事,更是一件惬意的事。寒冷的冬夜里,我愿做一本你手捧的书,让你快乐幸福;我愿做一杯暖你的茶,给你温馨和清香,让你的晚年不再寂寞孤独。我心写我意,珍惜现有的生活,追求简单的快乐,以和为美,以孝为德,宁静恬淡着,真心书写着,收藏岁月的沉淀,淡淡感悟生活细节,浅浅品尝生活醇香,随着香茗的清新和沁润,我心舒畅,心性舒坦。

这些天,每天晚上,我会轻轻上楼,和父亲分别坐在床前窗下,陪着他一起看新闻联播,雷打不动。爷俩一起谈古论今,说南道北,针砭时弊,未尝不是一种难得片刻的宁静幸福,若在这个时候,小儿星辰做完作业,上得楼来,端送一盘水果,依偎在他爷爷怀里,爷仨一起看会电视,这个时候更是让老人感到贴心的安慰与暖人的幸福。这些年,自从入伍离开父母,一晃军旅生涯20载,徒留对父母的无数愧疚,看到这一对生我养我的人在岁月面前的不堪老态龙钟,看到这两个为生活耗尽了精心的老人在人群中的孱弱无助,他们的精心抚养和教育,才有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可我对他们的回报除了好好工作,陪他们聊聊天,拉拉呱,端给他们一杯热茶,陪他们看一会儿电视,他们已经非常满足,他们不需要子女的任何回报,这,就是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吧。

昨天冬泳时,李老板知道我家老爷子老太太从乡下住进了城里,把刚刚从湖里打捞上来的几斤活蹦乱跳鲜虾送给我,说老人家难得城里来一趟,尝尝没有任何污染的湖鲜,改天再弄几条鱼给老人尝尝。看着鲜虾,我感动不已,没顾得上班,先把鲜活的湖虾送到家。谁知晚上下班回来,五六斤重鲜活的小虾,足足让两位老人干了一天的活。年迈的他们像巧女绣花一样,把虾头、虾尾、虾须都用剪刀剪下,只留下一大盆干净的虾肉。看到盆里拾掇得干干净净的虾,我、妻子、小妹,三人都感动得心酸难受,我们能想象得出,我们上班上学期间,他们老两口围坐在餐桌旁,戴着老花镜,守着一大盆刚出湖的小虾,细细地挑拣,认真地剪除。谁说这不是冬日一抹绚丽的夕阳红,谁说这不是冬天里一桢靓丽的风景?"谁爱我在一起,谁陪我共风雨,有多少缘再续……"这是谁的诗句,温暖了这个冬天,温馨着儿女们的心。

从汉府浴池洗澡回来,我和老爷子坐在沙发里看电视,妻子把我们爷俩的衣服放进洗衣机里,然后分别给我和老爷子倒了一杯热热的茶,妻子给老爷子端茶的瞬间,有发丝滑落,轻抚我的脸庞,我突然感到妻子的温柔美丽和气质魅力。结婚之前,我曾刻意追求,源于她的质朴和单纯,她的清秀和美丽。结婚之后,面对锅碗瓢勺和红妆粉落,我感觉像自己的左手摸右手,不再惊喜她的美丽,不再细腻她的真情。从相看两不厌到两人不相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变迁,是世风况下?还是情感失衡?一阵情感颠簸之后的现在,一杯冬日的暖茶,捧在手心,慢慢喝下,唇齿之间,清香一缕,流转一段孝心佳话,这才突然发现,她还是徐志摩笔下的那朵水莲花,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还是那么娇羞。

时光在指尖悄悄滑落,静静地陪着这对慈祥面善一生辛苦的老人。看到老爷子捧在手心的那杯热茶,心想,我能天天做你手中的那杯暖茶多好,能天天陪着你,静静地看着你,忘却世事的忙乱与纷杂,暖你在心不说话。其实,人这一生,不就是一杯由热转凉的茶吗,谁能品出这其中的酸甜苦辣,谁又会看到,那杯茶里还闪动着眼角的微笑和泪花。

心中隐藏太多的忧伤和恐慌,一片落叶,一朵流云,一本残卷,一抹雨烟,甚至像这冬日的草木枯萎,随风而去。风过了,云散了,多金少梦的时代,不想让物质过多地渗透,只愿做一杯冬日暖你的茶,化作一缕清香,袅袅萦绕,爱你在心。

盛夏的风,吹来外婆的气息

文/蓝色忧郁啊

感觉今年的夏天有些特别,气温虽然持续高,但每天都有风轻轻吹拂,并不觉得憋闷。

7月初,在济州岛遇到台风。在独立岩,听见风在海松树梢上呼号,海水被海风掀起层层巨浪,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气势壮观。站在海岸,海风挟裹着海水,扑洒在身,潮湿温润。时有被风带来的雨水,没方向地下着,掀起雨衣、雨伞,把人打个精湿。但是七月的风注定是受欢迎的,不管济州岛的台风,还是咸阳盛夏里的微风,都是这个夏天动人的部分。

走在风中,衣衫飘飘,发丝灵动,心中便有欢喜,那酷热就没有那么难以忍受了。

当然,这夏风带来的不止这些,心中还有一份情思被牵动了。

在上班的路上,或者闲逛的时候,看着这城市上空少有的蓝天,路边高大的树木婆娑的树影,听耳边哗啦啦树叶唱歌的声音,感受夏风在脸上轻柔的抚摸,恍惚间就想起儿时生活过的贾村塬,想起离去多年的外婆,那些久远的记忆就在心中不断的涌动,一种酸酸涩涩的感觉在心中、在鼻翼眼角一点点漫延开来。

外婆的家在西部城市宝鸡的一个镇上,叫贾村塬。那里地势高,水源深,是个旱塬,但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坦。夏天,天蓝云白,那夏风,在塬上受不到任何阻挡地肆意吹拂,那里的夏天便很少有酷热难耐的时候。

由于家里的变故,我就像小小的黛玉,在十岁的时候被送到外婆家寄养,同去的还有两个妹妹。那时候外婆家有七口人,外婆、外爷、三个舅舅,还有大舅妈及她们不到两岁的女儿。增加了我们姊妹三个,外婆家的人口一下子剧增。在这样的大家里,我度过了两年失去母亲、远离父亲的生活。

在这之前,或者是十岁以前懵懂的片段记忆里,外婆的家是一个美妙的地方。那里有总是洒扫得干净整洁的大大的院落,院门正对着的是一长排厦房,两边开门,一边的厢房里住着外婆和未成家的舅舅,一边住着大舅一家。另外两个厢房平常是闲着的。院子右手有一排楼板平房,是灶房和一个临时居室。在院子正当中有一棵很大的木槿树,夏天的时候满树挂满大朵大朵的紫红色的木槿花,蜂飞蝶舞,很是招摇。院子里还有其他的树,比如两棵苹果树,一高一低两棵核桃树,一棵柿子树。院子前后各有一片小树林,大多都是洋槐树、桑树、柿子树,这些都记得不是很清了。只有那棵开花的木槿树,连舅舅都记得不是很清楚,却一直开在我的记忆力,它明媚了我对外婆家的回忆。我总觉得那棵树就是我不曾看到过的年轻时的外婆,能干、靓丽、心灵手巧、勤劳质朴。

可惜在我住进外婆家并有确切记忆的时候,外婆就似乎已经老了。她夏天永远都穿着白色的斜襟大褂,黑裤子,三寸金莲上四季都是白袜子、黑鞋子、黑裹腿,其他三季不同的是连大褂都是黑的。外婆的头发很长,但常年都是绾起来在脑后梳一个发髻,用黑色的纱网兜住,再用黑色的塑料发髻卡住。这让她在我的眼里看起来似乎从来都没有年轻过,我现在都推算不出来我有记忆的时候外婆到底有多大。但是我喜欢看她洗头、梳头发,那时候满头的长发披下来,她看起来年轻而生动。

我和妹妹未去之前,大概家里事情少,外婆常做女红,她做女红本领那是村上数一数二的。她用彩色纸或者煤油灯烟熏的黑色纸剪的纸花,贴在窗上都栩栩如生,开嘴的石榴,昂首打鸣的公鸡,游戏荷塘的鱼,快乐顽皮的孩童,荷锄种地的大人,各种美艳的花朵等等,我都不知道外婆怎么剪出来的,似乎也不见她有现成的纸样。还有外婆绣的枕头、肚兜、门帘,纳的鞋垫,颜色鲜艳,造型生动。外婆织的床单也是花色素雅大方,记得好多人来向她请教,她织布的速度也快。那时候,她给三个舅舅、我们姊妹仨都织了一条床单压在箱底,说是等我们结婚时候用,其实那时候我们才十来岁,外婆就替我们想那么远,大概是操心我们,也是对自己织布手艺的自信。外婆的家很整洁,自织的床单铺在炕上,四角都缝上铜钱,然后铜钱插进席缝里,那床单就平平展展,再怎么蹭也不会打皱。

外婆的饭做的也很好吃。臊子面、蒸凉皮、打搅团、漏鱼鱼、烙油饼、炸麻花,都是我现在想起来尚还垂涎的美食。那时候的贾村塬,很穷,麦子少,玉米多,蔬菜更是少的可怜——能有红萝卜、白萝卜、大葱吃就不错了,偶然有走街串巷买豆腐的用粮食或鸡蛋换些就算打牙祭。时令的绿菜就是韭菜、萝卜缨子、苜蓿、荞麦叶子这些了。醋是自家做的,辣子也是自己种的,面粉要经过淘洗、晾晒、再自己磨成面,黑白粗细程度也自己掌控,通常都很粗。味精、酱油是绝对没有的,连菜油也少得可怜,可就是这些食材,外婆就能把她做得香喷喷的,让人想了又想、念念不忘。

在外婆家生活时候,我不知道有着三寸金莲走路都不稳的外婆是怎样操持那么大的家的。做饭、洗衣、纺线、织布、做鞋、做衣裳,大舅妈年轻不是太会又加上带孩子,一大家人的吃喝拉撒都得外婆管,特别是我们几个姊妹来后,年龄小,还要照顾,外婆的负担又加重很多,她怎样备受煎熬,那时候我小小的心不懂。只知道外婆和我小时候记忆中的外婆不一样了,有时候脾气很急很燥,她会在叫舅舅或者我们姊妹的时候把我们每个人的名字连呼一串子,让我们有一种急迫和紧张感,觉得时刻会受责备。忙碌焦虑的外婆渐失安详和温柔,让我很少感觉到小时候记忆中她慈祥的样子。

我只记得有两个时段的外婆是安静的。一个是夏天的午后。在大热的夏天里,她每天一大早要和一大盆的面,然后在很大的案板上一案一案的擀好,那是一大家人的午饭和晚饭(午饭热面、晚饭凉拌面),这要耗掉她大半天时间。等到做好招呼大家吃完午饭,又热又累的她才可以松一口气歇歇。这时候,她一手提一个小蒲团,一手端着一碗凉面,去距离家门不远的池塘边,盘腿坐在蒲团上,边歇息边慢慢吃她的午饭。

那时候,村子里很安静,几乎所有人都在饭后酷热的时间里安静下来,躲在家里休息。只有风在林梢吹拂,知了不知疲倦地叫着。池塘边的凉风吹干了外婆的汗滴,抚慰着她的疲惫,陪着她一点点的吃完碗里面条。有时候我们也跟过去乘凉,看见外婆一个人坐在那里,吃吃停停,有时候她的目光望向远方的路,那是我们家——外婆唯一的宝贝女儿的家的方向,我不知道外婆以前是不是在这里等过妈妈回来看她,也不知道她是不是很想她英年早逝的女儿,是不是很难过很寂寞,我只是觉得很害怕,我凭我的小

小的敏感的心,感觉外婆的心中有个世界,那里藏着的不是快乐。

还有一种时候,安静的外婆让我迷惑和不安。那时候塬上是睡大炕的,冬天很多时候一家人挤在一起。冬天夜长,有时候半夜醒来,看见外婆一个人坐在我们这些熟睡的人中间,安安静静的不说一句话,一坐就是好长时间。有时候一睁眼碰到她的眼光,我心中就有点害怕。半夜里独坐的外婆眼睛如琥珀,沉静、深邃、寂寞,感觉不到温度,有很多东西我读不懂。过后好多年,我都能想起她的眼光,而且每每想起,就会想起夜间猫的眼光,像一个深潭,有许多我读不懂的类似于寂寞和苦难的东西。

关于外婆,十岁以前妈妈还在时候的记忆是温馨而明亮的,而后来在这里生活两年的记忆夹杂着许多综合的感觉。妈妈这个独生女儿的离世,击碎了外婆的心,我们姊妹几个的到来带给外婆超负荷的重担,还有舅舅们相继长大家里事体的增多,都直接间接的改变了外婆的心性。后来的外婆是急躁、易怒的。孩子不懂世道的艰难,她的眼里是看色辨人的,那时候,我不能不说外婆在我的眼里少了过去的慈详和疼爱。

在贾村塬上呆了两年,一年还是住校的,后来就离开了。长大后经常回去看外婆,有时候也会给外婆钱。但是对外婆的感觉不是纯粹感情上的牵挂和依恋,夹杂着一种特别的说不出的感觉,或许与道义、感恩有关?已经脱离纯粹意义上的亲情。这种感觉让我有时候很自责,很不安,但却实实在在地无法抹掉。

外婆在83岁高龄离世。在外婆的葬礼上看着她的遗像,那种我看不懂的眼光已经很暗淡,但还是让我想起很多前尘往事,一下子哭得昏天暗地,释放了很多东西,但心中的块垒依旧隐隐的在。倒是父亲在外婆过世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还说:你外婆身体很好,没有大病,如果放在城里能得到及时救治,也许还能多活几年。我当时觉得父亲想多了,83岁的外婆比多少人都要高寿呢?应该算很圆满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厚,体味人情世故,感受世间暖凉,才慢慢体会到父亲的心思。外婆,是父亲和我们姊妹的恩人呢!虽然巨大的打击和负担,改变了外婆的心性,让她不再像别人的外婆那样和蔼慈祥,但是我的外婆,她对我们的付出更有厚度、深度,她承担了别人无法承担也超出她自己能力的重负,妈妈的不幸和我们姊妹的命运改变了外婆本来幸福的生活,几乎改写了外婆的心性和命运,但她从来没有推让过、抱怨过,坚强地担起养护我们的责任,我们却还在不自觉中拿她和曾经的外婆、别人的外婆比较,为其间的差别失落,实在是我们的心欠失理解和公允。

写到这里,扭头看窗外天色湛蓝纯净,微风轻拂,树影婆娑,心中顿觉豁亮清凉。感谢这盛夏的风,吹走心中久积的模糊的霾,还我心空一片洁净。感谢这么美好的清晨,让我对生命有了更好的体会和了悟,心怀感恩,用纯粹的心热爱那些走过我生命、给我巨大帮助的亲人。

我的小脚奶奶

文/王元敏

我奶奶生在清末,孩童时裹过足,标准小脚老太太。

奶奶要是活着,有116岁了。82岁去世,至今34年。16岁和爷爷结婚,一起生活了66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奶奶的记忆已经越来越少。她的形象是中国古代北方妇女的标准打扮,斜襟蓝色、灰色或其它深色的大褂,侧面扣子。三寸白底黑帮的小鞋,白白的鞋底,白白的布袜子,黑色的绑腿,天天利利索索。上了头油的头发一丝不乱,向后扎,挽发成髻,一个黑色的网兜住,用一个银簪子插上。奶奶的脸上,永远是慈祥的微笑。奶奶活动的范围就是屋里和院里,很少出大门,几十年如一日。但是,每天的梳妆打扮一个程序都不少,绞线、篦子、梳子、头油等化妆工具样式齐全。奶奶住的屋子特别干净,仅有的几个玻璃被擦得透亮。她的立柜我从没有见过里面放的是什么,直到奶奶去世后,我看到的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整整齐齐,就是那些用来做鞋用的旧布,都是按大小分好类,叠得规规矩矩。奶奶住的院子每天都打扫,东西放得有条有理,院子虽然是土夯的,但没有任何杂物。

我奶奶掌握我们家的所有钥匙,比如屋里的立柜、箱子等等,凡是她老人家认为重要不能让人随便动的,都要上锁。包括那些农具、粮食等都管。爷爷花钱,也要找奶奶要。我们当地人说,男人是挣钱的筢子,女人是存钱的匣子。

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由奶奶安排。她的工作范围就是家里。洗衣、做饭、收拾家务、做鞋等等。安排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亲朋往来,事无巨细。奶奶从来不干地里的活,也很少到外面。我想一是奶奶的小脚确实不方便。二是,在涞源,女人不能干男人的活。如果让女人去干力气活,人们会笑话男人,也不会夸奖女人能干。前几年,涞源的小女孩很少到外面打工。

奶奶做的啥饭好吃,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了。在我的印象中,奶奶好像不太喜欢我,我也不怎么喜欢奶奶。我和爷爷是最亲的。为什么呢,姑姑家的表兄弟在我们家长大的,我总认为,奶奶是偏向他们的,因为,两个表兄弟经常向我展示奶奶只给他们的东西,而我没有。姑姑和爸爸每次回家,总是先叫娘,后找爹。我是一回去,一定是先叫爷爷,很少找奶奶。

奶奶十分"小气"却本性非常善良大方。过去,我们家的农具比较全,本姓当家子或乡邻经常来借用。有的借了用完很快就还了,有的借了很长时间也不还,等家里用时,爷爷找不到,免不了说几句。每次奶奶把东西借了出去,就开始后悔,说不应该借,还向爷爷表示,以后再也不借了。但是,奶奶从没有拒绝过任何人,下次继续借,继续后悔。前几年,我们的一个亲戚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时间大约在解放前后,他们家还没有到春天,家里马上要断粮,家长让孩子去姨家(后来是地主吧)借,空手而归。几天后,奶奶听说了,立马准备了几袋子粮食,让爷爷用车给送了过去。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家的亲戚每次提起都是感动万分。但奶奶和爷爷从来没有提起过。

奶奶的礼数多,讲究多。吃饭时,不准说话,大人不上桌,孩子不能吃。大人不动筷子,孩子不能动。盛饭时,先给长辈,右手拿勺子,逆时针倒。不能用筷子敲碗盆等。吃饭不能掉米粒,更不能剩碗底,剩饭下一顿吃。挟菜时,不能把筷子伸到别人面前或搅来搅去。大年初一不动针线、不扫地、不干活,早早让我们去长辈家拜年。

奶奶的辈分大,对小她一辈的就直呼其名。一次,我就是几岁,奶奶让我借东西。"你去XX家拿东西。"我很快到了XX家,按辈分应该叫大伯伯,我却站在门口直呼其名。结果可想而知,被大伯伯一顿臭骂。回家跟奶奶一说,奶奶乐了,说"XX是我叫的,你不能叫".这个事,我记了一辈子。

奶奶的事很多,许多已经忘却。唯一印象最深的是她那一对小脚。记得爷爷曾经对我讲过,他和奶奶在结婚前是没有见过面的,打听奶奶的情况,就是问奶奶的脚大小。在他们那个年代,以小脚为美,大脚为丑。相亲时,不能看脸和身材,其实哪儿也不看。如果几个女孩,只比脚,越小越美。人用席筒子卷起来,只露出两只脚。任凭媒人的评说。

奶奶的小脚,不是自然形成的,是近乎于残酷的手段,在孩童时裹足而来。对于出生在同时代或更早一点的女孩,这是必受的痛苦。大家都一样,为"美"付出的代价。从什么年代开始以小脚为美,又是什么年代传到涞源这个边陲小地,已经无处考察。在涞源这样的深山老区,也不知流传了多少年,我小时候见到的当家奶奶都是小脚,不是金莲就是银莲,银莲是相对于三寸的金莲,超过三寸或四寸左右的。

奶奶的小脚,我从来没有发现美,倒是看到很多不方便。在印象中,奶奶的鞋子是从来不放在地上的。都是放在炕边或窗台上,摆放得整整齐齐。奶奶的鞋子都是自己做的,特别精致。有黑条绒的,有斜纹布的。袜子也是白布的,很是干净。

每一次穿鞋,奶奶都是用鞋拔子提。穿鞋时,奶奶坐在土炕上把鞋子穿好了才下地。每天的早晨,被子褥子一直是摞得整整齐齐放在后炕的地方。下炕前,头也梳好了。

纬编的炕席,磨得发红发亮,木质的炕沿,又光又滑。挨门的炕沿旁边是奶奶的拐杖。门框边有一个用马尾做的长缨甩子(打苍蝇用)和一个旧布条甩子(掸土灰尘)。

孩童时的我,比较淘气。奶奶不是太喜欢,总是爱说我。我时不时搞点故事气气她。一天我发现,她老人家放鞋的窗台上不仅仅有鞋,在活窗的后边,还有鸡蛋。冬天时,涞源的天气寒冷。取暖时,炕上放上一个火盆,里面有煤或碳。早、中、晚三顿饭把炕烧得热乎乎的,既做了饭又取了暖,一举两得。奶奶不下炕,这鸡蛋是取不了。奶奶的坐姿也是非常了得,盘腿时,左腿在下,右腿在上,两个膝盖对齐,呈三角形,右腿压在左腿之上,右脚在腰左大腿之上,左脚在右大腿下,腰杆笔直。从早上到晌午了,奶奶没有动,一直这么坐着。眼看着没希望了,这时候,奶奶突然离开炕沿。机会来了,拿起拐棍,就把窗台上的鸡蛋给扒拉下来,满炕滚蛋。我和弟弟们一人一个,撒腿就跑。奶奶的小脚,哪是我们小脚的对手。转眼人已经跑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有奶奶的骂声。

夏天,我们特别想游泳,奶奶不让,说太危险,出了事无法向父母交代。总是看着,拿着拐棍挡在门口,出不去。一天,奶奶可能是大意了,她离开门口,坐到院子的杏树下。把拐棍靠在树干上。这有了机会,我悄悄地走到奶奶的跟前,把拐棍拿了起来,奶奶的警惕性很高,让我赶紧放下。我拿起拐棍跑到大门口,一放。向奶奶打了个鬼脸一溜烟地跑了。奶奶的小脚,又没有拐棍,根本追不上。

奶奶的小脚,给生活带来太多的不便。但是,奶奶从没有因为小脚影响她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父爱的细节

文/柏兴武

去年临近高考的时候,我感受到了父爱的细节。原来,父亲对我的爱,厚重里藏着细微。

去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我教的学生从高一跟着我到了高三。转眼间,学生们要高考了,学生们在冲刺,我也忙得不顾白天早夜。特殊时期,我既怕学生压力过大发挥不正常,又怕对学生管理不到位,弄出什么事来。我天天陪着学生,细观学生思想动态。晚上学生睡觉后,我才疲惫地回到宿舍把自己的身体丢在床上。

一天晚上,我回到宿舍,疲惫的大脑也一片空白。洗澡时,手机不小心掉到地上摔坏了。第二天下午,我抽时间买了新手机。装上卡一开机。手机就"滴滴"地响个不停。一看,竟有很多移动公司的信息,再一看,这些信息都是父亲打我电话的提示短信。我想起父亲近来每天都会来一个电话,虽然只一声问候,一声安慰,却让我心里暖暖的。父亲发来这么多短信我没回复,父亲打我电话又不通。我想,父亲肯定急坏了。我来不及看短信内容,忙拨通了父亲的手机。

电话一通,我听见父亲颤抖的声音:"武儿,你没事吧?我赶到了县城,正准备打的去你们学校呢。"我告诉父亲我只是手机摔坏了,我一切都还好。父亲松了一口气,说:"那就好,我就不用去你们学校了。家里的事多着呢。"我说既然都到县城了,来玩玩吧。父亲说家里的确事多,得赶回去。

父亲挂了电话,我开始看父亲发给我的短信。看着看着,我的泪忍不住出来了。原来,父亲看到了一位高三班主任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而自杀的新闻。此后他便一直寝食不安。他在短信里说:"如果你也感觉教书压力大,你可以辞职另找工作,现在能让人生存的路千万条……"父亲一向守旧,认为我大学毕业后能当上教师就是捧了"铁饭碗".而今,父亲能这样说,可见父亲的良苦用心。

俗话说,严父慈母。我一直以为,父爱厚重如山,却缺少母爱般的细微。想不到,一向大大咧咧的父亲对我的爱也是如此细微。后来,我回到家里,说给母亲听,母亲竟然不知道这事。母亲说,父亲只说到县城有点事儿,顺便看看我。原来,父亲怕母亲知道我没回短信和电话心急,他便独自担惊受怕了一天。这次亲情信号的突然终断,让我对父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怀念母亲

文/风中的承诺

母亲离开我们有十年多的时间了,想起了母亲,就想起了很多很多,心情一点也不平静。也许经历了太多,那样的一份触动总是难以割舍与释怀,一段时间以来,人总会活在那个固定的生活圈子里面,有太多的感慨和无奈,也习惯了终日忙碌与孤独的生活,除了暗自伤悲,一切都在默默无闻的忍受着……

人是脆弱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在一切的大喜大悲过后,抛开别的的事情不说,对于母亲的那一份依赖、感恩,现在想起来,原来离自己是那样的熟悉而又遥远。

母亲在我的记忆中,就像是一头永不疲倦的牛,总是在默默无闻的为我们、为这个家在辛勤的付出自己,付出一生甚至生命。

我是出生在70年代,上面有两个哥、两个姐,我是属于老幺,很小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很幸福,并没有因为这个特定的年代而令自己过得枯燥无味,也许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幸福的家,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才可以在无忧无虑中度过,过年过节时,虽然没有什么大鱼大肉,没有什么华丽的衣长,但现在想起来,依然是苦并快乐着,因为我们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园。

母亲的一生,是善良、淳朴、勤劳的一生,每天都是早起晚归,那时候的年代,并没有现在这样好的环境,所有一切生活的节奏,是那样的原始,记忆中,每天早上天蒙蒙亮,母亲就会按时起床(那时并没有什么闹钟,这只是母亲日久练成的一个习惯),起床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会拿起扁担、水桶,向200来米距离的小河边去挑水(记忆中,当时的乡下是没有条件装自来水的),一挑就会挑十担左右才够,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有八口人。然后就会生火做饭,一切忙完,等我们起床后,母亲早已经不见了踪影,见到她时,就会是晚上黑灯瞎火的时候了。因此,在那时候,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天气能够下雨,这样的话,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开开心心的呆在一起,而母亲也会趁这个机会为我们做一些糯米糍粑吃,一直到至今为止,那一份回味,现在想起来,是那样的亲切和幸福。

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从大锅饭年代直接改革成了分田责任制,这样就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那时候我们家里人口多,原来的那间土摏墙泥屋已经住不下这么多人了,母亲就计划把旧房全部放倒,重新建一间大房子,那时候,人的观念还是以泥房为主,但却比那个土摏泥墙的年代思维上有了一个跃进。用湿泥土打成一块一块的方泥砖,然后就一块一块叠起来放在固定的地方晒干,在我的记忆中,我不知道建一栋大的泥房子,需要多少块砖,但我只知道,那时候为了打这样的砖块,母亲叫上了好几对人来帮打,大约打了十几天才算完事,在晒砖的时间里,不巧也遇到了下雨的季节,白天还好,但是一到晚上,由于没电灯,只能冒雨的在黑夜中为那些泥砖遮雨。记得有一天晚上,由于雨大,母亲和父亲冒雨匆匆忙忙去给砖块遮雨,由于雨大,只能是顾此失彼,最后好几排的砖倒在的大雨中,看到这样,母亲留下了难过的泪水。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很坚强的一个人,这样的情景,一直到现在,还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

是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事事都是亲力亲为,家里所有的大小事情,都由她做主,她是那样的爱这个家,那样的爱着我们,但我们没有给她过上一天好日子,一想到这,心里有万分的内疚和不安。

由于那个年代的原因,母亲没有上过学,是一个文盲,因此也不懂得给我们灌输什么做人的大道理,她只是言传身教,而我们也从她的身上,自然也学会到了一些做人的准则,这就是母亲的伟大之处,她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得到、让我们一生受之不尽、也一直在鞭策我们。只可惜,母亲,您的离开,让我们这个家从此不再平静,少了您,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很累,也兜了太大的弯……

知道您的病,是从爸爸的口中了解到的,那时候大约是在1999年,我和大哥都在广州这边,而我知道你的病,也是从大哥的口中了解到的,但那时我并没有觉得什么问题,只是以为一般的小问题罢了,一直到后来您来到广州的医院来复检,才知道了结果,癌症晚期,简直是晴天霹雳,我真的真的希望这是医院弄错了,可是我只能软弱的妥协了,一连几个晚上,我都在失眠中度过,以至于有一天去增城办事在回程的途中,不知不觉的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自己的钱包掉在车位上,拿起来一看,里面的几百元已经不见,只剩下十多元散钱,再看裤袋,不知道什么时候被被割破了。后来回到家时,母亲知道了这件事,一直喋喋不休的说,还是要回去了,不想给我们添麻烦,不愿意看到我们这样子,心里不安心。

就这样,您在我们毫无心理准备、最悲痛失落的情况下,由二哥将您接回了家,母亲,你是这样的伟大,您的心里永远装着我们、想着我们,您的恩情我们这一辈子会永远铭记在心,对于我,您是宠爱有加,事事都想着我,我永远感激您,在您弥留之际,还在为您这个小儿子的婚事操心,叫二姐找人帮我找了一门亲事,很感激您母亲,您让我拥有了世界上最美丽,最贤惠的爱人,但很可惜的是,我却没有将这份礼物永远的留在身边,我好没用啊母亲,我辜负了你的一片苦心,好好对不起您,希望,在世界的那一边,能替我先好好的去孝顺您,到那一天尘世俗情凡事一了,我就会来好好的陪您和你,永远不离开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