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年夜饭文章

2023/08/28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年夜饭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年夜饭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我们家的年夜饭

文/安杰

南方的年夜饭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可提起咱北方的年夜饭,却只有根正苗红的两个字儿——水饺。所不同的是,旧社会北京城里的皇帝要就着酱瓜儿吃素饺儿,馅子有所谓的"十八鲜"之说。一来是"头顿素,一年素",讨好一下佛祖。二来也给厌倦了整年荤腥的"龙肠"刮刮油。可咱老百姓正相反,巴巴地盼了一年,这时恨不得鸡鸭鱼肉排着队挤进五脏庙。可惜,不能够!

在下小的时候正赶上改革开放开篇儿的年月。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那时咱们除了一股干劲儿要啥没啥,全国经济一派乍暖还寒的疲态。我妈早年病休在家,全靠老爸张罗一家四口的生计,熬得他几乎累弯了腰。有年腊月里,老爸曾经的战友从新疆转业回来,送给他半条寒羊腿。全家人望着那泛着玫瑰鲜与玉脂白的疙瘩肉犯了难,最后决定用"红焖羊腿"为年夜饭增光添彩。三十儿夜里,我在小院里跺着脚守着那只煤气炉子。飘蓝的长火苗舔着砂锅粗造的纹理,像是拳击手挑衅的拳头,引得我馋心大动。我傻乎乎地鼓着腮帮子,拼命地吹了又吹,希望早点儿吃到美味。在那个滴水成冰的大年夜,您猜怎么着?我愣是努出了满脑门的汗,最后怎么上床睡着的都不知道。第二天早上,顽强的羊腿还在锅里负隅顽抗,那顿肥美的年夜饭终于和满地的花炮一起破碎,成了我童年挥之不去的梦魇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进入了躁动的青春期。街上涌动着匆匆忙忙、去而复来的人群。大家都恨不得多长十张嘴来拉生意,多长十条腿来跑买卖。我家趁时而动,老妈开了个兼卖报刊的电话亭,老爸跑起了出租车。一年到头钱挣了不少,全家脸上的笑容比春晚主持人还甜。可是"有了钱,没了闲",一顿年夜饭又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好在开清真馆子的穆斯林朋友不过大教的节。头年天擦黑儿时往"黑家饭馆"柜台里递几十元票子,两只大塑料袋一撑,这新年的饺子算是齐活儿。牛肉大葱馅儿的水饺个个像生气的牛眼似的瞪得溜圆。一口咬下去,飞溅的热油似乎能把窗户上的冰花都烫化。美餐一顿后,爸爸边剔着牙,边遗憾地说:"饺子味儿不错,可惜差那么一口汤,没法原汤化原食儿呀!"我妈瞪他一眼,把暖瓶端过来:"看烧得你,买来的饺子哪来的汤?喝刷碗水吧!"

进入21世纪,街上的私家车、大哥大越来越多,老妈的电话键盘和老爸的车轮子渐渐都有些转不动了。我那时还在上大学,明知道饭卡里都是父母的血汗钱,心里惭愧得受不了。几年下来,除了买了不少专业书籍外,愣是没有买过一件衣服。终于,我家的电话亭和那部米黄色的老式电话一起成了历史名词,老妈又下岗赋闲,生活的重担再次落到了爸爸一个人肩上。年夜饭,成了名副其实的"年夜烦",大家都在闷头吃,可谁也吃不出个滋味来。

2010年以后,咱中国人的日子真像滚芝麻球般越滚越大,越滚越甜,我们家的生活也跟着"水涨船高"起来。先是老爸、老妈双双领到了退休金,接着我的工资也像那个相声里说的,来个"连升三级".虽然春节晚会越来越不中看,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合家团聚、共度佳节的热乎劲儿。老爸这两年的血压一直居高不下,我们遵从医嘱,给他单煮了一锅少油少盐的素馅饺子。他咬开看看里边油青碧绿的"内容",叹口气说:"哎,谁知道咱活着活着,又活成和皇上一个待遇,过年改吃素啦!"我妈把盛了几个肉饺子的醋碗塞给我三岁的小儿子:"你爷爷挑嘴争食儿呢,去,你给爷爷端去!"我那胖小子便学着动画片里孙悟空的样子,把碗举过头顶说:"师父,请你齐(吃)吧!"逗得大家差点把醋笑到鼻子里。

年夜饭,这顿世界上场面最大的盛宴,不单是我们家家户户在吃,咱们的祖国也在默默地和每个人一起举杯呀。惟愿这顿饭越吃越香甜,越来越丰盛,华灯永照,永不散场!

年夜饭的轮回

文/苏音

除夕的年夜饭,是每个家庭过年的一大主题。岁岁过春节,年年除夕年夜饭,可吃出的风味却各有不同。

如今上酒家吃年夜饭的人虽不能说一年比一年多,可也是时尚如潮,酒家餐厅食客盈门,稍有点名气的一席难求。我们家也早在新世纪到来时就接连赶了好几年的时尚。当时老妈和妻都说弄来弄去累得够呛,吃完大家又不满意,也实在做不出好吃的来,于是我提议:我们那就也换个吃法,上酒楼吃去。从那年始,一连好几个年夜饭都在外面享受现成。

第一年感觉挺新鲜,菜色尚可,服务还到位,价钱也相宜,算是皆大欢喜。第二年就仍去那一家,可订席有些迟了,只有大厅还有席位,且在边角上。想再找一家,时间又紧,状况也差不离,何况这家地点适中,只得将就了。岂料吃饭时,大厅中几十台餐桌,人满为患,熙熙攘攘,一片嘈杂,说话都得提高嗓门,有时还得重复,只得埋头吃菜便是,吃完就商议着明年换一家酒楼了。

又一年早早订了包间,可顾客太多,服务也就走样,上菜要不就是接连几个一起来,要不就半天不见影;有的菜应趁热吃,上来却成了冷盘,索然无味。而最后一个菜老不见来,只得退了了事。到了新的一年找了地处海滨的某酒楼订餐,因为以前曾在此吃过几次饭,便熟门熟路点了菜膳,心想节日可能会贵点,不料老板将钱一算,却报了个远超心理承受位的数字,不由吓了一跳。咬咬牙抱着硬着头皮挨上一刀的心理,就落订了。可吃下来菜式质量数量都和平日差不离,价钱却足足高了一半,吃了饭花了钱,心情却不那么愉快了。

此后几年吃得一年又比一年差,价钱却一个劲地年年向上。吃着吃着,家人便商议道,还是在家吃吧,还不耽误看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

准备年夜饭也不轻松,几乎是个"系统工程",采购、洗淘、制作、烹调,可大家分担开来,热热闹闹,自有一份亲情与乐趣。为了餐桌丰盛而又不那么辛苦,再适当叫几个酒家的外卖菜肴,这样一家人亲亲热热围坐在自己的家中,品尝着自己动手做的虽非佳肴,却是色味各异的家乡菜,倍感亲切,边聚餐边收看春节电视节目,尽享天伦之乐。

可老母亲年龄一年多过一年,这年夜饭的活几乎由妻子承包,吃着吃着也没了什么新意,又烦了,打起了上酒家的主意……

如今,又改变主意了,还是在家吃吧……

年夜饭的"大锅菜"

文/王建成

时光匆匆,一转眼又到了年关。妻子又在准备年夜饭菜,我特地叮嘱:"不要忘记烧盆大锅菜!"妻子笑笑说:"就忘不了你的大锅菜!"

大锅菜,是我童年除夕年夜饭的美好回忆,是那个年代全家人过年的特殊印记,让我今天一直难以忘记和怀念。

那是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物质极度匮乏,食品是靠国有商店凭票供应。除肉鱼蛋鸡鸭外,还有粉条、豆腐、猪血、虾、大白菜、木耳、香菇等,也都要供应。而且平时只有供应少量的一点,一口人每月不过几两肉,条把鱼,块把豆腐,和几斤大白菜,一二两香菇。如要吃只够一顿,根本不能过瘾。所以家家都要计划着吃,一天一点。只有在逢年过节时商店才有集中供应,数量会比平时多一点。是县里商业部门从外地调来,数量有限,凭票购买,如买不到就没有了。那时的人们,如哪个人将自己的供应票送给你,就是很大的人情,不亚于今天相互之间的送礼。

一年除夕晚,母亲在做年夜饭,看到供应的大白菜、豆腐、粉条、香菇数量不多,不能多煮。想想就把它们放进大锅里烧,配上供应的一点虾、目鱼丝,放上辣椒、葱蒜等调料,烧成"一锅菜".味道鲜美,清香扑鼻,各种菜肴都有,父亲给起名叫"大锅菜".母亲马上给我们姐弟一人装上一碗解馋,我们喜出望外,埋头大吃起来。这"大锅菜"确是味美鲜香,多吃又不腻,让我们吃了还想吃,那年年夜饭的大锅菜可谓是我们吃得最过瘾的一道菜。从那年起,大锅菜成了我家每年除夕年夜饭桌上的一道主菜。

改革开放后,国家富强了,人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物质供应也丰富多了,票证陆续取消。不要说过年,平时的东西就很多,什么样的食品市场上都能随便买到,让你想吃都吃不过来。人们再不为每年过年的食品发愁,只要你想吃就有。但是我家过年除夕总还要烧上一盆大锅菜,一家人围着吃。是因为好吃,而且吃惯了,少了这道菜好像年夜饭桌少了什么,让人心理上受不了。过年的物质多了,母亲会放各种不同的佐料,把大锅菜烧得更加鲜美,更有味道,让我们更是"吃"而不舍。

到今天,我已到了老年,儿时过年的记忆不会忘记,特别是那道记录困难岁月年夜饭的大锅菜。我的父母亲都在前些年相继去世,童年的亲情,家人的温暖,过年的欢乐,成为我心中的无限怀念。于是每年除夕年夜饭时,我都会嘱咐妻子按照母亲的手法,烧上一盆大锅菜,让我记住困难的年月,重温儿时过年的美好,感受父母家人的亲情。更有生活条件很好的我们,蛋白质过剩,特别是过年吃过多的荤品,吃上一盆这全素而且各种菜肴都有的大锅菜,从营养学来说,有补益身体和消食去腻的功效,更有健康生活的意义。

年夜饭的惆怅

文/婵忆

腊月一进,就对这一年的年夜饭开始惆怅起来,究竟在哪里吃,成了婆家几个兄弟姐妹讨论的大话题。

大哥大嫂说,上饭店去吃,省心,吃完了杯盘狼籍的啥也不用管,付了钱拍屁股走人了。

可婆婆说,不好,一大家子人好不容易凑在一起了,到外面吃算咋回事,更何况饭店消费也高,不合算。

大姐二姐说,上西头楼上去吃,楼里干净暖和,做饭也省劲不用填柴火,地方也宽敞。

可婆婆说,怕把楼房搞的乌烟瘴气的不好拾掇,更何况,平房里的鸡鸭没有人照料也不行,过年了,人都吃上好的了,更不能让鸡们也饿着。

我和夫说,都到我们家来吃,我们不怕把屋子搞的乌烟瘴气的,完了我拾掇,只要大家在一起开心舒坦就行,吃完年夜饭再让大哥搁车给逐一送回家去,也饿不着她的鸡鸭。

可婆婆说,你爸在别人家里吃饭不习惯,会觉得拘束不自在。

公公居然把自己的儿子儿媳当成了"别人",怪不得他轻而易举也不到儿女家去串门,偶尔去一次,解手也不好意思到卫生间去,一直憋到家里。这我是听婆婆讲出来的,那真要是硬把他架了来,对老人家是一种受罪,还真是勉强不得。

最终年夜饭在哪吃,还是由婆婆敲定,都回平房。

我们这些做孩子的心也都随着零下二十几度的天气一起降到冰冷的寒潭底部,不是别的,在平房过年,遭罪啊,地方窄巴巴的拥挤不堪,连吃饭的时候也得有一部分人站着吃,这都可以将就,更使人难以忍受的是婆婆历来在年三十的时候在外面搭炉子炒菜,掌勺的人冻的鼻涕一把一把的甩,打下手的人轮流换班也冻的脚跟猫咬似的。我有一年就干这个活,一顿饭做下来,我的脚冻出一个水泡来。这倒好说了,菜炒完了,从当院端到屋子的当儿,被冰冷的空气一扫,几乎都冻上冰茬了,整顿饭吃完人不但没暖和过来,反而更加冷得打颤,那可是打心里往外的冷哟。

然而,谁敢违抗婆婆的旨意呢,咱回去不就为了让老人家开心的嘛,好歹不是长久地在那里住下去,不然可真是苦无出头之日了。过完了年都各回各家,婆婆开始大动干戈地打扫战场,年复一年就是这样。

今年,婆婆说,我提早告诉他们(儿女),都不要回来了,省得大家伙遭罪,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的,还都跟着挨累。

她虽嘴上这样说,可是每年一进腊月,她就开始掰手丫数着过年的日子了。谁不知道,她盼的就是能和她的儿女们欢聚一堂呢?

浓味年夜饭

文/黎燕

羊年的除夕就要到了。连日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公公婆婆一起吃年夜饭的浓浓年味儿,不容分说地又在心里回旋。

那时候,公公婆婆和小叔小婶住在辽阳,1975年2月海城地震后自建的三间瓦房里。那时候,除夕还没列入法定假日,遵守企业制度少有弹性的我,即使除夕这天,仍较晚离开公司。急急忙忙地和先生带着两个孩子,裹在如潮的人流里,从鞍山坐有轨电车,再坐火车,到辽阳换乘公交车,在除夕天黑前赶到公公婆婆家,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过个团圆乐和年。

刚走进南门外的自家院子,喜融融的年味儿迎面而来,暖人心扉。庭院打扫得平整溜光,红红的灯笼、春联和福字红红火火,流光溢彩,凸现着吉祥与喜气。听到我们的声响,公公婆婆、小叔小婶与小侄子,满面笑容地走出屋子。两个孩子像小鸟儿,咯咯笑着扑到爷爷奶奶的怀里。大人之间的问好声连成一片,好不热闹。一家9口人在年三十聚齐了,美不胜收的年味儿更浓了。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年夜饭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老爸老妈早就构思好了菜谱,积攒下所需的钱款。腊月二十三前后,公公天天到商店、集市,反复比较猪头、猪爪、猪肘、猪下水的品相……用一双多年练就的火眼金睛,且不惜破费,将那些色鲜、质优的年货买到家。经婆婆仔细审查验明后,老爸便把它们次第装进小缸里,再用铁盖板封实,让它们在小仓房里的天然大冰箱里,安然无恙地待上几天。

自此,年夜饭这台大戏就正式开演了,主角就是老两口。特制的猪头肉是一个重头戏。老爸在灶房地炉的火上,用旧铁辊做烧烤架,把事先拿进屋化去冰冻的猪头仔细烧烤。灶房里焦皮味儿刺鼻,他们浑然不觉。待边边角角都烤得焦黄,老妈戴上老花镜里里外外看个遍,发话"好了",老爸就将它放入开水盆里,泡上一阵子。之后,笑咪咪坐在矮凳上,用片刀一点一点地刮剔烤焦的表皮,直到深凹处都露出晶亮的光泽,用温水洗净,再放入铁锅里,放齐调料后,用慢火烀得熟透而不过火,捞出,放在案板上。剔除骨头,再用干净的白花旗包布裹好,放上重物压上几天几夜。 这道精心特制的猪头肉,切成片状,作为凉盘,肥瘦相间,花色妩媚,香而不腻,入口即化。吃起来那个神啊,那个爽啊,就别提了。

腊月三十这天,通常是早早吃过晚饭,就大张旗鼓地蒸炒烹炸、剁饺馅、和面,做年夜饭了。锅碗瓢盆叮叮咣咣,与满屋的喜气和香气交融辉映。大铁锅在东屋火舌正熊的站炉上咕嘟咕嘟地炖着小鸡、红蘑和土豆块。家养的小公鸡炖熟的香气四溢,在温暖如春的屋子里流溢。伴着滚沸的年味儿,三个男孩子快活地吃着花生、糖果,屋里屋外欢实地蹦蹦跳跳。大人们兴奋不已,在热炕头放上面板,负责擀皮的男人站在紧挨炕沿的地上,包饺子的女人围着饺馅盆散落坐在热炕上。大家欢快地,擀皮的神速地擀皮,包饺子的包出花样来。饺子很快包好了,整整齐齐地放在盖帘上,等待时辰下锅水煮。此刻,公公婆婆满脸放光,笑容如花,忙活得更起劲了,老迈的腿脚比平常灵活轻巧多了。

鱼更是戏眼了。先是老两口必定一同出动选购,他们边看边议,直到两人同时相中,才买下。婆婆是解放脚,加上大跃进时,在街道用人力拉大板车,右腿受过伤,采购、烹饪走路多了腰酸腿疼,却其乐陶陶。刮鳞、剖膛、清洗、刺口、煎制,非她一人主打不可。经她用心酱炖的大黄鱼一上桌,金灿灿的,诱人的鱼香直往肺腑里钻,大人孩子的筷子,不约而同地往鱼盘里伸去。这时,婆婆黑亮的眼眸已装不下那么多的快乐了,满心的喜悦飞上她的眼角眉梢,绽放成绒绒的菊花儿。看着心肝宝贝们聚在她的身旁,畅快地吃着喝着;一桌子浓香的,自家风味的菜肴和水饺,所有的牵挂和辛劳,在这一刻化为和暖的春水,汩汩地流淌。

年过的就是大人孩子齐全,平安和美啊。撤桌时,盘里仍剩有大块的鱼段,丰盈的水饺。老人心中熨帖极了,嘿,年年有余,日子越过越红火啊!

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就听戏匣子播送的文艺节目。吃过年夜饭,快到半夜了,大人和孩子一个个精神头足着呢,听戏匣子的,唠闲嗑的,玩花灯的,欢声笑语在屋子里和院子里此起彼伏。每个人都按老规矩守岁,牢牢地守住一年的好时光,守住吉祥的福气和财气。

接神的时候到了。男人和孩子跑到院子放鞭炮,女人坐在火炕上贴着玻璃窗边看边喊:"注意,保护好孩子!"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夜空,古城沸腾了。

回到屋里,一个新仪式开始了。

晚辈们依次给爷爷奶奶、父母亲鞠躬拜年。长辈喜盈盈地掏出事先准备好了的压岁钱,揣进孩子们的兜里。满屋吉祥富贵的祝福声与星光璀璨的欢笑声,将年味儿推向了新的高潮。

此刻,春之神正携着幸福和欢愉,载着梦想和期许,向人间飞奔而来。

那时的浓浓年味儿,多年以后,还在我的心里萦回。那样的欢聚一堂,慈祥仁孝;那样的虔诚隆重,极富仪式感;那样的费时耗力,精雕细刻,满溢着一家一户独有的风味儿。色彩纷呈的年夜饭,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年文化,将传统文化的底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年夜饭里,我们团聚喜庆,辞旧迎新,吸取情感和热能的滋养,消解乡愁和郁结。以此走向新的一年,分明多了底气与力量。

一双双翅膀欣然起飞,向着美好的未来轻逸起舞。

年夜饭

文/林海

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中国时,驻英大使刘晓明引了两句诗来形容卡梅伦的到访:"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这首诗出自史青的笔下。

一千多年前一个除夕的夜晚,"五步成诗"的史青在大唐帝国的金殿上,写下了这首除夕的景象。这也是他留下的唯一的诗篇,题目叫作《应诏赋得除夜》。"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史青眼里看到的只有后园的梅花,看不到的却是除夕夜的美食。

(一)

小时候,物资贫乏,在吃肉还需凭票的岁月里,一日三餐更难言惊喜。好在每到过年时,大人们总会像变戏法似的弄出些平常难见的美食来,所以我们对年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那时住在宜宾的一幢筒子楼里,除夕的前一天,鞭炮声中,阳光灿烂了,大人的脸变得明亮了,家家户户也开始准备年夜饭了。

煮香肠腊肉、炸酥肉、炸丸子、炸年糕等,各色的美味香气弥漫在整个走廊,对于我们这群味蕾蓬勃、嗷嗷渴食又饿不死的小男孩来说,那是一种致命的诱惑。

我的外公曾是大厨,从小耳濡目染,母亲自然烧得一桌好菜。可最难忘的春节美食仍是母亲蒸的咸烧白:五花肉和宜宾芽菜在大碗中层次铺开,配上剁细的泡椒、泡姜和花椒,蒸好后还必须隔上一夜,第二天再蒸一次才能上桌。一夜时间的洗礼,芽菜在脂肪的浸润下变得更加缱绻,而渗入芽菜芬香的肉块晶莹饱满,颤巍巍地趴伏在最上面,夹起一块送入口中,满嘴的肉香在口腔内翻滚融化,那感觉,真是一生只为这几秒。

现在回想起来,如今这个不太符合饮食健康标准的食物,在那个肥胖和糖尿病绝迹的特殊年代,绝对是一种令人心尖发颤的极品美食。

(二)

每一方故土的草木风雨,熏染出每一方山水滋味的独特食物。比如我们达州——大山松柏连天,熏出的腊肉无论放多久,吃起来都有浓浓的松烟柏香,一入口中油水浸牙,豪放的感觉油然而生;而我的出生地——川南,温婉清秀,用竹叶、麦草熏烤的腊肉,自然味长香细,总有一种农家炊烟的气息,妙在口中的是那份轻轻袅袅。在我的老家福州,虽然不吃腊肉却仍有春节那味传统的食物——鱼丸。

说到鱼丸,在老家真是家常得到了乏味的地步,但大伯做的绝对是一道化平凡为神奇的年夜菜。

除夕一大早,大伯就开始在厨房忙活,深海黄鱼先刮骨去刺除去血丝,得到雪白的鱼茸,再和五花肉混在一起,为了让这两种不同食材中的胶原蛋白充分融合,得用木棒反复捶打,直到打成肉泥,这还只是第一步。由于不放芡粉等黏合剂,为了让鱼肉成形,放盐后还要用手顺时针方向不停搅拌半个小时,让鱼肉中挤进无数的气泡,而盐又加深了凝固,这时,松散的鱼茸渐成极其松软的鱼肉团,用手在肉团上一挤,一个漂亮的鱼丸掉进半开的水中。

除夕的夜晚,再配上新鲜的鸡肉、海虾、白菜、粉丝,加入骨头汤,在火上熬半小时,再热气腾腾地端上桌,一道精心制作的年夜菜大功告成。吃时,不松不紧的鱼丸颤抖在筷子尖上,却不往下掉,白嫩的一团,而清淡的白菜和粉丝就像水墨画一样,经过上面食材的层层晕染,鲜味也变得格外浓艳。

(三)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去,三百多天等待换来的区区三天转瞬即逝。

随着初一那张红色的日历被撕去,敏感的小孩开始变得忧伤起来。年渐行渐远,鞭炮声黯淡了;阳光也在黯淡中,大人的脸也逐渐乏味起来。

可对蛋白质的不懈追求,让每个小孩都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自我开发"美食"的能力,用没写过的作业纸包上蜻蜓在火上烤,虽然不敢吃,但四溢的香气也足以安慰在饥饿中成长的神经。当然最好的食物,是趁大人们上班后,将家里的香肠偷出来,在大火上烤。记得一次,烤香肠时将邻居家发火的刨花烧了个精光,结果,邻居回来后挨家挨户告状。那晚,小孩的哭声在家属院中此起彼伏。

希腊神话里有个叫坦塔罗斯的人,因为得罪了宙斯,他被罚站在没入下颔的水中,各色甜美的水果环绕其脸,但他却什么也吃不到。年少时的我觉得这个惩罚简直太残酷、太惨无人道了。不过,现在我不这么看了,如今美食环绕触手可得,生活自然少了许多乐趣。给女儿讲我们小时对"吃"的狂迷,对美食失心疯的追逐,在物资泛滥中长大、天天如过年的她会哑然失笑,她永远也无法理解,在我们饥肠辘辘的童年,会为了一片香肠或腊肉,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如今过春节的意义,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是对儿时伙伴的记忆;是一大家人聚在一起的守岁,是对所爱的人的深深祝福,是从日渐淡漠的人际中,重新感觉这个世界和生活的美好。至于,吃什么,真的已不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