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故事大全

2023/08/27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8篇故事大全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故事大全(精选8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乡村有故事

文/九满

冬日里天黑的早,晚上的时间显得漫长。晚饭后,忙完繁琐家务,圈实了家畜家禽,一家人围着一盆火,守着一盏灯,悠闲自在地享受着炉火的温暖。母亲的脸上呈现着圣母般的、也是观音菩萨般的慈祥,一边忙着她的针线活,一边给我们讲述那些浪漫而温馨的故事。故事从她嘴里说出来,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让我在她的故事里流连忘返,和故事主人公一起走南闯北,同甘共苦。

母亲每讲述一遍,便增添一些活灵活现的细节,越讲越丰富,越讲越有趣味,讲到后来,竟跟《封神演义》差不多了。下柴市的故事,祖先的故事,邻居的故事,我们知道的故事和我们不知道的故事,源源不断地从母亲嘴里吐出来,在我们眼前晃动着、演绎着、变幻着……

母亲说,清咸丰年间,这里还无人定居。母亲紧接着讲了官府往下柴市移民的历史,讲了下柴市的首富——我们的外祖父创业发家的艰辛,讲了那一年农民运动在下柴市掀起的巨大波澜。

那时候,我对这个家的历史也是一无所知,不知道那些角角落落里曾发生过什么事。我想把那根歪扭的木头挪到墙根,腾出地方来栽一棵果树。父亲看见后便大声阻止。"不要动那根木头!""那个地方不能挖土!"我隐约觉得那些东西上隐藏着许多故事。让父亲刻骨铭心,我挪动那些东西就会触发父亲的记忆。唉!我把手伸向房前屋后的每一处,却无意中翻出了许多陈年旧事,让早已落定的尘埃重又弥漫在房前屋后。我把父亲的往事搅乱了。他很生气。一生气便气哼哼地蹲到墙根,边抽烟边斜眼瞪我。

一晃一年过去了,一晃多年过去了。

渐渐的,我也长大了。我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无端地想起那头踩过我的已离世多年的母猪,它的毛色和花纹,硕大无比的乳房和发情季节坐立不安的情景;记起咬伤我的那条黑狗的皮,展展地铺在我的炕上,给我做了多年的褥子……

今年秋天,我回了一趟老家。站在母亲的坟前,我叫了一声"妈",就跌伏到坟头上,那一刻,我畅淋漓地哭了一场。后来,我带着鼻洼里干涸的泪痕回到家里,母亲织布的机子和父亲的那根老烟枪,外祖父用过的那条拐杖,我小时候用过的那些粗瓷黄碗,老屋木梁上吊着的蜘蛛残网以及这老宅古屋所散发的气息,都使我潜藏心底的那种悠远的记忆重新复活。尤其是晚上三嫂做的那顿肉丝面的味道,那可是任何高师名厨都做不出来的。只有架着棉花杆的大铁锅才能煮烹出这种味道,也只有添加了故乡土地上出产的朝天椒和香葱的面条才有这种味道。我端着三嫂侍候上来的面条吃得起了响声,声音像扯断一幅长布。

回到家的第二天下午,我走出家门走向田野,察看油菜地备耕、观望水稻的成色,听三哥喝斥牲畜的嘎气的老嗓子的吼喊,和愈见笨拙愈显痴呆的四哥对着烟锅吸一袋旱烟,在田间地头和老邻居们聊几句庄稼的收成、讨论播种或收割的时日。油菜下种的那天后晌,我跨起盛着经过拌灰的油菜籽的篮子,跟着三哥屁股后头往沟槽里抛点油菜籽。我不是做示范,我只是想在湿漉漉的田地里再走一走,我只是想寻找那些遗落在土地上的记忆。

没想到,我也成了记载村庄历史的活载体。随便触到哪儿,都有一段活生生的故事。每一脚踩下去,都是刀耕火种,都是金戈铁马啊!

在乡村,人们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相传着父辈或祖先的事迹,那事迹总是有关迁徙和定居。人们又一代一代演绎着传宗与发家的历史:人们在收割过的土地上栽下油菜,白雪遮盖了油菜地,春天,雪化了,油菜露青了,长高了,又黄了,在春风送爽的夜晚,人们赶夜路走过田野,能听见油菜铃铛似的叮叮当当响着,有炸了角的菜籽落在被露水打湿的柔软的地上,人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等待露水干了,咔嚓嚓地割下油菜。这时候,油菜的故事完成了,水稻的故事又开始了。人们犁了油菜地,将油菜茬翻进地底深处,犁耙一边吱吱扭扭地歌唱着,一边疏松那被春水滋润的农田,随后,人们脸朝黄土背朝天,插下水稻,在骄阳似火的伏天里除草、施肥,水稻露青了,长高了,又黄了,收割的日子来临了……

一个孩子出生了,会爬了,会走了,会背着草篓子下河割猪草了,会在窗外偷看女人洗澡了,挣工分了,娶媳妇了,媳妇生孩子了。一个人成长的故事完成了,延续了下去……

在这里,事情缓慢地呈现出过程,亦步亦趋,从头至尾。村民在很长的时期里稳定地聚合在一起,互相介入,难得离散,有始有终地承担着各自的角色,伴随和出演着故事。他们中间即便有人像我一样走远了,也会有真实的或者误传的消息回来,为这里的故事增添色彩。

乡村的故事,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通过人们的讲述,又能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件事。而讲述者也在一次次的讲述中加深了印象,直至再也无法遗忘。

黑板的故事

文/章中林

黑板,什么黑板?当妻子把杂物间里的小黑板丢到垃圾桶的时候,我一步跑过去把它抢了回来。

小学时候,黑板是放在木头架上的。做黑板一般是松树。家乡是水乡,没有木材,要木料得到湖对岸运。父亲那时是民师,买木材自然得去。有一年买木材,父亲买了几棵打大衣柜的泡桐跟船捎回家,却遭遇了惊魂一刻。泡桐没什么重量,放在松树上面有些不稳。湖上没风,他们也就不在意。船到湖心,却突然刮起了大风。泡桐晃晃悠悠的,摇摇欲坠。父亲拿着绳子去加固,一个趔趄,人整个儿栽下了湖。幸好,老甘叔手疾眼快,把绳子抛给了父亲,才把他拽上了岸。

父亲说,自己和这些泡桐没有缘,就把泡桐卖给了学校。后来,这些泡桐也和松树一起打成了黑板。这些黑板,你还别说,不但比松树轻,还更光滑,写起字来更漂亮。这也许是这次阴差阳错最大的收获吧。

黑板在每学年开始的时候,都会被重新出新。出过新的黑板,油光闪亮,找得见人影。这时,在黑板上写字,对比鲜明,很是醒目,我们学习起来心情愉快,学的劲头也更足。而到了学年末的时候,黑板花了,斑驳陆离,反光严重,连字都分不清了,人看着烦躁,学习的兴趣似乎也减弱了许多。为了吸引我们的学习兴趣,父亲他们总会在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自己动手,把黑板漆一遍。我疑惑地问父亲,为什么不请油漆师傅。父亲说,学校经费少,要节约开支。对于父亲这样的解释,我有些想不明白,自己是校长,这样的小事都自己做,有什么必要呢?现在,自己做了老师,才明白父亲当年的用心。

胡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每到我值日的时候,只要是胡老师的字我都不忍心擦掉,总喜欢站在旁边模仿。有一次,胡老师上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下课的时候,我站在黑板前用粉笔一笔一划地揣摩着,模仿着,迟迟不动。突然,不知道谁喊了一声,班主任来了。我吓了一跳,转身想把粉笔放进粉笔盒里,却与班主任撞了个满怀。"怎么?入迷了!连我到了跟前都没有发现?"班主任温声细语的,却忽然认真起来,"真羡慕胡老师,有你这样的崇拜者,看来我也得好好的练练字了。"

现在,我能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我想,和当年细心揣摩胡老师的字是分不开的吧。

那时候,家庭条件差,打草稿的纸都没有。父亲为了培养我的学习兴趣,专门给我做了一块小黑板。因为小黑板上有一个"耳朵",我可以轻易地把它挂到墙上、树上或者竹丝上。每次做作业,我喜欢把它平放在地上。在小黑板上打好草稿,再誊到作业本上,美观整洁。我也因此得到班主任的夸奖。那时粉笔是精贵的,用不起。很多时候,我都用土砖块代替,而不敢用青砖--青砖的锋锐利,用不几次就把小黑板划花了。虽然土砖写起来有些模糊,但看上去还勉强可以说看得清吧。

这块小黑板我用了很多年,不仅做过算术题,还在上面画过画,写过打油诗。做新屋的时候以为它早就不在了,没想到它却藏在了杂物间里。

黑板就像家乡的土地一样,虽然普普通通,却是生长知识的沃土,丰富人生的田野。试问,谁的求学生涯离开过它?即使我们有时会忽略它的存在,但是谁又能说不是它用脊梁扛起了我们的梦想呢?

今天,再次与它相逢,我怎么能让它再被遗忘呢?我把它端端正正地摆在了阳台的窗户上--我希望自己每一个早晨的第一眼都能看到它。

光阴的故事

文/猫头豆宝

每当阿木走过这条嘈杂的街道,看着周围那些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商店时,他总会努力的回想这里曾经的样子。

阿木是个念旧的人,对现在一天三变的浮躁社会既反感又无奈。今天,他耐着性子穿过这里,是要去路口那个报刊亭买一本杂志,报刊亭是全市统一的橘黄色,可是你根本看不出来,因为上半截玻璃窗全都挂满了杂志,下半截立着挡玻璃的铁板,贴的都是广告,广告画被风吹的哗啦啦的响,也许因为风大,这座报刊亭关得严严实实,阿木围着转了一圈才找到那个小小的窗口,刚要敲,哗啦一下,玻璃窗从里面拉了开来,一位大婶打着哈欠探出头,"你好,请问有没有三联生……""没有!"大婶翻着白眼儿哗啦一下关上了窗户,难道自己的后半句话被大风吹跑了?阿木无奈的摇摇头,转身往回走,如果不是为了看看杂志里自己关心的一个话题,他才不会巴巴的跑来受这个白眼儿,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读读书看看报了,他自己也不知道,那好像是考古界才能回答的问题,曾经那么喜爱的报刊亭,现在已经完全陌生了,那些花花绿绿的杂志报纸,既没有看过也没有听说过,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阿木觉得自己真的麻木了。他一边走一边咬着后槽牙,恨恨的想:不如趁着这大好的东风,一把火给丫点了。哼哼哼,他邪恶的笑着。

关于报刊亭的记忆,最早可以追溯到阿木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这个报刊亭并不在这里,而是在离阿木家门口很近的一个地方,是一个绿色的小铁皮房子,玻璃窗里也挂满了杂志和报纸,只是杂志少报纸多,彩色的少黑白的多。那个时候阿木上学识字了,觉得自己是个有文化的人,"四有"新人里也可以占其一,就爱跑到报刊亭外边看,旁边也没别人,就自己给自己臭显摆,这个字他认识,那个字他也认识,不认识的也能蒙,于是把"迪斯科"念了很久的"由斯科".当时阿木印象最深的有三本刊物和一份报纸,分别是童话大王、故事会、飞碟探索和广播电视报,前两个是自己爱看的,后边的是爸爸爱看的,最后的是全家爱看的,那个时候看电视是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活动,而从事这项娱乐活动的最主要的辅助工具就是电视报,阿木至今还清晰的记着,过年前买电视报的人能排出百八十米的队伍来,冻得瑟瑟发抖,涕泪横流也绝不退缩。后来阿木渐渐长大了,开始看读者、青年文摘、电脑报……记得读者文摘被迫更名为读者的那段时间,阿木觉得天要塌下来了,这怎么可以呢?无论如何他是不能接受的,他坚决的反对。事实证明,一个小屁孩儿的反对是无效的,一个刊物的更名也不会造成世界末日的到来。

阿木一边走一边搜索着童年模糊的记忆,绿铁皮房子旁边是一个小铁匠铺,那个铁匠铺不是打刀剑的,而是打洋铁壶、白铁皮烟筒、簸箕什么的,整天看见那个小老头坐在门口,叮叮当当的敲打,阿木一众小崽子们就在那里疯跑着,叫喊着,和小老头一起制造着童年美妙的噪音。

铁匠铺旁边是一家玻璃店,店里面有整块的大玻璃和各种镜子,老板是个个字不高的男人,长了一脸麻子,穿大皮围裙,戴蓝色套袖,跟肉联厂宰猪的一样,只是他宰的是玻璃。阿木特别喜欢站在旁边看他划玻璃,因为他听说那把玻璃刀前端有一颗钻石,每次他的目光都和那颗钻石一样烁烁放光。小个儿男人用尺子比着,玻璃刀唰的一下划过,轻轻一敲,嘎巴,又硬又脆的玻璃特别听话的就裁开了,然后,咣当,稀里哗啦,废玻璃就被扔进大桌子下面的一个箱子里,阿木他们经常去箱子里面拣那些形状有趣的玻璃条,拿着玩,也经常举着血淋淋的手跑回家,妈妈会一边上药一边骂这个缺心眼的傻孩子,不过想想,那个时候确实没什么可以玩的东西。

报刊亭的另一边是一个小饭馆,这个饭馆在阿木二年级的时候就拆了,阿木对它的印象完全模糊,只是记着那里会卖好吃的炸糕,每当路过的时候,他都会盯着油锅里上下翻滚的炸糕留口水。

再往前一点是一座二层楼的小商场,现在看来真的很小,可当时却是周围居民心目中的沃尔玛,衣服、布料、五金家电、文体、日化无所不有,还有几个柜台卖手表,那是最让阿木流连忘返的地方。阿木抬头看看这座小楼,二层现在是个歌舞厅,楼梯口几个艳丽女子无聊的坐在那里东张西望,一层的小超市不知道什么时候关门歇业了,原来的大玻璃橱窗改成了小柜台门脸儿,唯一与记忆对应的就是这小门脸儿里那位修表的师傅,当年风华正茂,如今两鬓斑白,他现在卖灯具,估计已经看不清东西,修不了表了吧。阿木突然感觉很惆怅。

商场的隔壁是副食店,阿木现在还记得里面混合着酱油和醋的那种味道,那个时候打一瓶醋没多久就会长白毛儿,现在的醋放多久都没事儿,阿木搞不懂是现在的工艺先进了,还是防腐剂放多了。副食店外边是一个大棚,平时大多会空着,只有年前热闹一下,会卖鱼、肉、蛋之类的东西,那会儿买这些吃的有钱没票不行,有票没钱也不行,有钱有票不排队还是不行,所以这里也会排出百八十米的队伍来,与报刊亭那边的队伍南北呼应,呈二龙出水之势。阿木这帮崽子,就会在两个队伍之间追来跑去,这边是爸爸在排队,那边是妈妈在排队,两边跑,两边挨骂,还是乐此不疲。想到这里,阿木不禁笑了。

走着走着,到了小绿铁皮房子的遗址,那个旧的报刊亭及附近的建筑早就拆掉了,原来的位置盖了楼房,现在是一家卖内衣的店铺,门口的女子正挥舞着手里的大裤衩,扩音器里喊着跳楼、吐血、挥泪等等各种的甩卖。 阿木加快了脚步,他觉得还是敲洋铁壶的声音好听些。回头望望这物非人非的街道,阿木摇了摇头,哼着歌儿,走了。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泥鳅的故事

文/翁俊安

"天上斑鸠,地下泥鳅".泥鳅,又名鳅鱼,在江南,凡湖泊池塘、水田沟渠皆有。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是江南人家夏季家常菜。

少时在老家,抓泥鳅也是盛夏乐趣之事。炎炎夏日,稻田里那浅浅的田水热得发烫,泥鳅喜凉畏热,大都会钻进泥底下躲起来。沿田埂,每隔一段距离就在埂边挖一个深坑,由于挖得比较深,水就会比较凉快,当晌午日照使水温渐渐升高时,泥鳅三五成群地钻到深坑里来"避暑";黄昏时分,一个坑一个坑地掏,少则三五条,多则十几条,轻轻松松就能满载而归。

我年轻时在一酒店做小厨,给师傅当下手,日久天长,目学了不少菜的做法。有一天,师傅让我主勺泥鳅钻豆腐。这道菜的做法我早已烂熟于心:先在锅里放一些清水,再放豆腐和泥鳅,小火慢炖,随着水温逐渐升高,泥鳅会被热气所逼钻入豆腐内躲藏,然后,入高汤、葱姜、蒜泥等调味料猛火煮匀味后即可。

我急忙找了几条肥大的泥鳅,按照师傅所烹之法,清水下锅,豆腐和泥鳅也逐次下锅,小火伺候,随着水温逐渐升高,估计泥鳅受不了热温,噼里啪啦把锅盖撞击作响。师傅闻之二话没说,掉头走了。我有点心虚,不知是豆腐老了或是泥鳅挑大了,急忙揭开锅盖一看,顿时傻眼了:一锅碎豆腐,几条脱了皮的泥鳅横竖交叉着,泥鳅钻豆腐变成"泥鳅搅豆腐".后来,师傅告诉我,首先必须用烛头大微火将水极慢地烧热,等到泥鳅在水中躁动之时,再将整块豆腐迅速放入锅里,泥鳅遇凉才会主动钻进豆腐;其后依然用微火慢煮,当泥鳅与豆腐真正融为一体了,才可用旺火猛烧……

食物的美妙,除了舌尖品味,也少不了智慧想像。"高厨巧做三鲜美,妙手熟调五味香",任何食材,想要发挥其妙处,必须烹制得法,否则费尽心思也枉然;像泥鳅钻豆腐这道菜,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不易。老子在《道德经》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做任何事,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这也让我深深启发到做事也好,做人也罢,不能依赖主观要求,根据客观需要,才能把事情办好。

每个青春都有故事

文/阿航

近年来,知青的话题又被重新提起。一些社会学者、作家,乃至知青本人,都对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作出各种分析和评论。这当中,知青本身的参与,显得最为活跃。他们聚会怀旧、出书演戏、返乡寻踪,表达出对自己青春岁月的深切怀想。

读了由颜阿龙、吴挂珍主编的《青春岁月》纪念册,深受感动和启发。这是由一批从绍兴去大兴安岭下乡知青自己写的。他们年过六旬,已升为爷爷、奶奶,但是,忆及自己青春的艰难岁月,仍然充满激情,充满对大兴安岭这片神秘土地的感恩,大森林中艰辛的生活,让这些南方的小伙、姑娘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知青们以自己的下乡经历,向社会展示青春岁月的壮美图景。26位作者,代表了筑路四连160多位知青,回忆描述了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高寒禁区战天斗地的场景。高粱、小米、白菜汤,冰雪、帐篷、大皮帽,密林深处挥锹抡镐,野岭山脊开路架桥,这对那些十七、八岁的江南水乡的少男少女,是多么严酷的考验?但是,他们经受住了考验,并在这样的考验中得到了磨炼,成为不怕吃苦、不惧辛劳的硬汉子和铁姑娘。他们说,这一经历是一生的财富,使我们从容面对今后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如果说,当年的他们曾经掉过泪,那么,现在的回忆中,留下的是壮美。就像大兴安岭知青广场上那一座石雕,展现了知青的坚毅、勇敢和无所畏惧。

这也是知青们对自己感知人性、成熟心智、认识生活,形成自己人生观的真实记录。他们告别父母时,聆听了一个孩子似懂非懂的无数嘱咐。但是,到了森林雪原,一切对生活的认识、对人性本真的体悟,都是在人与自然的搏斗中、在艰难困苦面前、在人与人交往中表达的友善、帮助、关爱中得到的,它比父母的嘱咐、叮咛要更加刻骨铭心。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善德、孝义、互帮,成了知青们一生行世的基本理念。有了这样的生活理念,他们在返回家乡后,便受到社会各方和同事的欢迎,使知青在社会成员中,具有鲜明的行为标识。也正有了对人生这样的洞察,使一些知青成长为各业精英。

这也是送给知青的孩子们及其同代人的珍贵历史读本。知青们大都在回城后生育了孩子,这些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得到了父母们的加倍宠爱,有不少在呵护、娇纵中长大,他们较少知道艰难困苦意味着什么;较少知道他们的上一代,在这个年龄时,在艰辛环境的成长中付出的泪、汗、血,乃至生命。较少知道父辈们的坚强和善良,是在艰苦的磨炼中获得的。现在,有了这样一个读本,他们的孩子们,就会从中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父母,了解一个人的成长不要惧怕和回避困难,了解一个社会总是欢迎善德、互帮、敢于担当的人,使新的一代更加健康地成长。这也是知青们对社会的又一新的贡献。

我十分喜欢主编的这句话:每个人都有青春,每个青春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有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回味不尽的美。当人们听到社会上一些夸大知青的遗憾言语时,这一段寓涵生活哲理而又真实积极的话,可以让所有人都感受到知青们心智的成熟。

古人拒礼故事

文/卜庆萍

在古代,多有送礼者,但古人又各有拒礼之法。下面几则小故事,穿透历史流传了千年,很值得反复品读。

悬鹅示众。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周新让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厚谢婉拒。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刘宠因此被称为"一钱太守".

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棒打送礼。南北朝时,南朝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立檄拒礼。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不惧贪泉。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不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没事的故事

文/刘心武

那是星期日中午。公园里人不多。一个老爷爷恰好散步到那里,一瞥间,老爷爷意识到,这对母子肯定是上完了上午的特长班,还要赶下午的特长班,因为家住得远,所以只能到这公园里小憩。

小男孩就要拔腿跑开,老爷爷轻声叫住他:"小弟弟,别跑远了!"小男孩仰头望望老头儿,心想你管得着吗,我要能飞,飞得老远老远才好哩!

老爷爷指指长椅上的东西:"别让人顺手牵羊呀。"小男孩歪歪头,意思是:哼,都让人拿去才好哩!

老爷爷笑了。他把小男孩引到对面花丛中的甬道上,指着那些花跟小男孩说:"你把最美丽的一朵,找出来吧。"小男孩问:"那有什么用呢?"老爷爷说:"不是为了用。你能找吗?"小男孩就找,他指着一朵,快活地宣告:"那朵那朵!"老爷爷点头。两只蓝喜鹊叽喳叫着,掠过花丛,升腾到那边大柳树上去了。老爷爷说:"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吗?因为那边湖里,新来了一对野鸭。"小男孩问:"野鸭给他们什么好处?"老爷爷眯眼俯看小男孩,小男孩仰起的脸上,一双黑眼睛很亮。老爷爷就让小男孩跟他坐到甬道路上的没有靠背的石凳上,隔着花丛,斜对着小男孩母亲打瞌睡的那张长椅。

老爷爷说,他要讲些故事,不过这些故事没什么用,也给不出什么好处。老爷爷讲了起来,小男孩开头精神不集中,可是,没多久就听入了迷,"后来呢?""还有呢?"小男孩正缠着老爷爷,那边***妈忽然惊醒过来,先是左右一望大惊失色,然后就跳起来锐声叫唤他。

小男孩回到他母亲身边。那母亲不由分说拍了他脖子两下说:"晚啦晚啦,快走快走!"母亲背起提琴,小男孩背起画夹,匆匆往公园外头走去。

一个多月过去。又是个星期日中午。公园附近派出所来了个报案的母亲。她一个肩膀上挎着提琴,另一个肩膀上挎着画夹。她哭着报告儿子丢失的情况:带儿子上午去提琴老师那里上完课以后,到麦当劳吃午餐,准备休息一下以后,下午好去美术老师那里上课;为了防止自己犯困,她还特别要了一杯咖啡;谁知到头来自己还是趴在小餐桌上睡着了!以前是吃完麦当劳以后到公园里去休息,后来觉得公园里的安全性不如快餐店里,没想到快餐店里也出问题!……她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哭诉:每星期六上午是带孩子去补习英语,下午去补习电脑,每到"双休日"她是比上班还累,为的还不是这孩子的前途?没想到孩子根本不懂得做母亲的一片苦心!而社会又是如此险恶,拐子竟拐到快餐店里去了……

她的宝贝儿子究竟哪儿去了?原来,他和妈妈在麦当劳里坐在靠大玻璃窗的座位上,妈妈打盹儿的时候,他忽然看见了那回在公园里遇见的老爷爷,正从窗外走过,他犹豫了一下,就溜了出去,尾随着那老人。原来老人就住在附近的居民楼里,他一直跟着老爷爷进了那楼,眼看他开锁进了自家的单元门。孩子在那门外歪头想了想,就踮起脚尖去按门铃。门开了,老爷爷看见他大吃一惊,他大声提出要求:"我想听您讲没用的故事!"……

正在派出所里一筹莫展的那位母亲,她的手机忽然响了起来。不久就在派出所里呈现了大团圆的场面。当天晚上,那孩子把他记得的那些没用的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惊异万分。为什么这些故事孩子会记得那么清楚?孩子睡熟后,母亲还在枕上琢磨,一时也理不清头绪,但那些故事里的小鸟、云朵、伸长缩短的树影,飘落在湖心的鹅毛、抱着毛栗的松鼠、只露出半个脸蛋的狸猫……却分明粘在她的意识上,让她疲惫的心,感受到一种意外的温柔与熨帖……

桃花故事

文/彭红玲

"定了,终于定了!"响导桃花赶集的日子,就定在了3月27日。这个特大喜讯,一下子就在桃园中传遍了。沉睡了一冬的桃园,刹那间沸腾了,满树的桃花竞相绽放,听清清脆脆、叮叮咚咚花开的声音,节奏欢快而活泼。一阵微风吹来,满树的桃花便和着节拍开始舞蹈,摇曳多姿。

赶大集,这是桃园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慈爱的桃妈妈是桃园的当家主母,早早就分配了任务,下面的桃子们有条不紊地摆摊位,上商品,挂招牌,忙得不亦乐乎。一旁的桃妈妈宠溺地看着她们娇小的身影,齐心协力地张罗着这桩桃园的盛事,布满皱纹的脸上笑意渐浓。

凑热闹的、帮忙的、做买卖的桃子,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接踵而至的千朵万朵桃花,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如玉,汇聚到桃园,立刻成了一片绚烂的海洋,释放出一缕缕的桃香,沁人心脾。

赶集的日子到了,桃园彩旗招展,人声鼎沸。桃子们个个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有的抬头挺胸,有的恣意慵懒,有的纵情舒展,还有的颔首害羞地躲进桃妈妈的怀里。桃花粉、桃花蜜、桃花酒、桃花酥……都被搬到了现场,吆喝声、讨价声、嬉笑声,声声入耳。桃子们翩然地穿梭在游人中,花融人海,人融花海,浮光掠影中成了阳光下最耀眼的存在。更有调皮的桃子,趁着游人不注意,偷偷地拉住了他们的衣袖,嫣然了整园的桃花。手机、相机、摄像机、航拍齐上阵,聚焦每一个最美的瞬间。

桃园今年一定又是一个丰收年,不信你看看桃妈妈的表情就知道了,眉眼间笑意盈盈,谈吐间笑声不断,举手间难掩喜悦之情,脚下一条点缀着红色花瓣、粉白相间的幸福小路,一直延伸向远方……

桃花选秀

东风怒放桃花园,更添得游人如织。响导桃花开了,开得姹紫嫣红、千娇百媚、多姿多彩,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春的画卷。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场桃妈妈酝酿许久的别出心裁的桃花仙子选秀,正在这里悄悄地拉开了大幕,围绕花型、花色、花味,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欢呼声、呐喊声、掌声中,桃花仙子们盛装登场,风姿绰约、仪态万千,"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蓝天白云下,与层层叠叠的翠交相辉映,风华绝代。

蝴蝶仙子担任花色评委,蜜蜂姑娘担任花味评委,还有慕名而来的鸟精灵,则自发地当起了花型评委。它们徘徊、流连在万亩桃园中,细心观察、认真甄选。

"桃花一簇开无主,不爱深红爱浅红。"一只只蝴蝶仙子,在花丛中上下翻飞、翩翩起舞,看看这一朵颜色很美,看看那一朵颜色也很美,白的、粉的、红的纵横交错,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草色青青柳色新,梅花历乱桃花香。热情的蜜蜂姑娘们,穿着浅黄色的外衣,灵性、曼妙、脱俗地唱着歌、哼着曲,飞快地在一朵朵花蕊丛中进进出出,技艺娴熟地采蜜、品尝,仔细地记录着她们的香味。闻闻这一朵很香,闻闻那一朵也很香,轻盈的羽翼轻颤花蕊,羞红了萌涩的少女。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欢快的鸟儿们,在枝头间婉转地歌唱,它们盘旋在万亩桃园中,留意着每一朵桃花的形体美。单瓣型、梅花型、月季型、菊花型,朵朵桃花争相斗艳,姿态万千。"啾"的一声,鸟儿已由这边的桃树上,飞到那边的桃花下,翅尖偶尔沾了一下花瓣,那一片花海,便开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慢慢地荡漾开去。

不同颜色,不同香味,不同花型的桃花,聚集到一起,在万亩桃林中落英缤纷,一年又一年,惊艳了时光。每一片花瓣,都有一个美丽的梦想;每一季的花开,都让山水换了容颜。花开花谢,人来人往,响导人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