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美文摘抄
倚栏轩精选6篇关于端午节的美文摘抄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端午节的美文摘抄(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儿时端午最斑斓
文/褚琳景
阳光透过树叶散射在人行道上,气温噌噌升,衣服层层减。马路两旁纷纷支起红色的摊位,引得路人三三两两驻足。哦,是卖五色绳的,又是一年端午至。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在儿时的记忆里,除去过年的喜庆和元宵节舞龙舞狮的热闹外,最期待的就是端午节了,不仅有不常吃到的食物,更期待的是香囊、五谷包、五彩绳之类,那些色彩成为最鲜亮的记忆。
上小学时,端午前,会央求家长把我们姐妹送到城郊的外公外婆家里,附近的三姨、四姨、五姨会找来各色布头,在我们这群外甥女的吵闹下,商讨怎么做搬脚娃娃。而我们会自告奋勇地帮忙穿针引线,给里面装香草、甘草等。我们还在外公的引导下,给缝好的小布包里装五谷杂粮,然后让姨妈们封口,再把收集来的彩片和流苏用彩线缝在上面,就完成了一个五谷包,挂在脖子上,开心得像过年得了压岁钱似的。我们问外公外婆:为什么要在里面装上粮食呢?外公笑呵呵地说:为了证明咱们粮食丰收啊,最好来年也不缺粮食。
我们表姊妹们会为了一个刚做好的搬脚娃娃,而展开抢夺大战,而姨妈们通常一边手里做着活计,看着我们闹,一边讲我们幼时的趣事,听得我们好奇连连,有时会忘了争吵。姨妈们还会用边角料给我们缝沙包。现在想来,真是充满了童趣、亲情和快乐。
到了端午那天,家人会泡上雄黄酒,不过我们从来不喝,而是往耳朵等部位涂抹,手腕脚腕系上五色绳,吃粽子、鸡蛋、大蒜、油条,都是为了驱毒避邪求康健。父母还会买来艾叶,在这天煮水喝或者泡脚。
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拥有仪式感才算过节。
而今,社会飞速发展,各种口味的粽子通过网购可以随时吃到,五光十色、精致新颖的手链、香囊也不用自己动手做,敲敲键盘唾手可得。可是,和记忆的底片相比,我总觉得这些新潮的物质里面缺少了一层东西。
缺什么呢?哦,"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的景致又在眼前,物虽似,景也新,人犹在,情已迁。所缺的,就是那层情,就是那千百年来不绝如缕的乡愁吧。
童年的端午节
文/李笙清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龙船比赛喜洋洋。"每到端午节,我就会想起这首家乡的民谣。
童年里的乡村初夏,菜籽、豌豆已经收获,布谷声声催开镰,正是收割麦子的大忙时节,乡亲们对端午节却一点也不含糊。端午节是家乡民间十分重要的节令,人们一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腌制咸蛋,酿制米酒,为端午节的到来悄悄做着准备。小时候看母亲腌咸蛋,看上去没有多少含金量,其实还是很有技巧的,主要是用盐量的控制,盐放少了会腌成臭蛋,盐放多了则会太咸难吃。母亲用脸盆装上细碎的黄土,撒上食盐拌匀,加水后捏成糊状,然后将新鲜的鸭蛋放进去,让蛋身糊满黄泥,放在稻草灰中打个滚,等到草灰裹满蛋身,再一个个放进缸里,到了端午节拿出来洗干净煮熟,就是香香的咸蛋了。酿米酒,一般在端午节前一个星期就蒸糯米,加入酒曲,用棉被捂起来让它发酵,到了五月初五打开时,就是糯香绵软甜津津的米酒了。
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从堰塘里割来菖蒲、艾蒿和粽叶,艾蒿和菖蒲扎成束,挂在大门的铁环上,那是为驱邪禳灾用的。粽叶一般取自细长的芦苇叶,割回来后,剪得整整齐齐地放在热水中煮一下,然后放在清水里浸泡片刻,两片粽叶包一个粽子,用五彩线缠紧,然后每十只拴在一起放进锅里煮熟,就可以蘸着白糖食用了。那时候我们家的粽子只有糯米,不像现在超市里卖的粽子,馅有红枣、咸肉、豆沙等等五花八门。吃着粽子、咸蛋,再喝一碗甜甜的糯米酒,真是美极了。
端午节里,最难忘的莫过于斗蛋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用网袋装上煮熟的咸蛋互相撞击,还有一种是用手捏着咸蛋,互相碰撞对方的蛋尖,蛋先破的为输。但不管谁输谁赢,大家后来都甜甜地吃起咸蛋来,那种童稚的乐趣,至今令人难忘。
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会带我们去看外婆,送去粽子、咸蛋和猪肉。每次从外婆家回来,夕阳洒满村路,便感觉到端午节里的童年,洋溢着温馨的亲情气息。
那时候,镇上每年都在端午节这天举办龙舟赛,每个村子都准备一只龙舟参加比赛。那些日子里,村里会组织一些青壮年训练。比赛那天,大河两岸人头攒动,一只船固定在河道中央用作标船,哪只龙舟最先将标船上的红旗拔起,就是龙舟比赛的冠军。阵阵鞭炮锣鼓声中,一只只龙舟飞快地穿行在宽阔的河面上,龙舟上的鼓声与岸上人群"加油"的吼声交融在一起,至今都仿佛震撼着我的耳膜。
如今,我已远离村庄,但每到端午节,总会想起那端午节里的童年,心里就会泛起丝丝美好的记忆。
浓浓端午情
文/王月亭
菖蒲酒美,舟楫争渡,伴着街边此起彼伏的卖粽子的吆喝声,端午节如期而至。
童年时代对端午节的那份期待要从漂亮的香囊说起。记得每年快到端午的那几天,妈妈总会在哄我入睡时哼着一首小曲儿:"糯米甜,粽子香,端午时节醉心肠,浓香飘四方。做香包,缠彩线,岁岁年年祈安康,人间赛天堂。"妈妈一边哼着,一边用针细细密密地缝着香囊,把艾草轻轻地包进去,然后再编一个漂亮的中国结。等到端午节的头一天晚上,妈妈会把香囊拿出去润晨露,早上给邻里四舍的孩子们都送上一个。大家欢天喜地地佩戴着香囊,脚脖子上挂着用彩线搓成的花绳到处炫耀。这一天,我们还会跑到江边,挤进人群里看赛龙舟,争着听老人们讲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早上,妈妈一定会在门楣上插上艾蒿,然后开始包粽子。我会搬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看着苇叶一排一排地铺好,然后卷成一个圆锥漏斗形,再把白乎乎、晶莹剔透的糯米塞进苇叶里,用双手那么一缠,简单地捆扎,一个粽子就包裹而成了。放在锅里慢慢煮上两个小时之后,浓郁的粽叶味儿便开始清香四溢,热乎乎的粽子那个香甜、那个爽口,让我至今难忘。
长大后,当我第一次读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端午节在我心中有了新的含意,它不再是儿时那一个个形神兼备的香囊,不再是那一株株浓郁碧绿的苇叶,不再是那一口口香甜嫩滑的米粽,它是传承,是信念,是流淌在岁月里的情怀,是我们在用特殊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位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却被贬官流放的忠臣,这位流放途中写下《离骚》《九歌》等不朽诗篇的轩昂才子,这位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而含恨投江殉国的三闾大夫,他那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时光流淌,在就学工作的每一步,他都激励着我在生活中昂首挺胸,在困难面前奋勇前进。
端午的味道
文/李丽雪
要问我端午的味道是什么,我还真有点说不清,因为在心里,端午的味道既如百合花的清香,淡而优雅;又如茉莉花的幽香,妙而纯洁;还如玫瑰花的芳香,鲜而浪漫……
端午节是我最喜爱的一个节日,每年离端午节还有很远,我就开始数着日子盼望了。可是今年的端午节与往昔不同,因为在外地求学离家较远,我不得不留在学校里过端午节。要知道,这可是我第一次不能和家人一起过端午节。原本以为这是件很悲伤的事,可没想到却是如此快乐。
端午节这天,天上还闪着星星、亮着月亮,我就被几个室友吵醒了:"快起来啊,我们到后面那座山上去采艾蒿吧!"之后莫名其妙地被人拖出了温暖的被窝,再之后便是一阵忙乱。十分钟之后,我们各自整理好了行装,迈着豪爽的步伐,朝后面那座山进军,哇!端午的味道,充满了激情。
平常来过不知多少次的后山,今天不知道为什么那么远,终于到了。我们几个互相打气后毅然向山顶攀去,由于刚刚下过小雨,所以没登多高,我们的裤管就被打湿了。"啊!艾蒿。"顺着声音望去,嘿!还真多哇,我们一窝蜂似地涌过去,开始疯采,边采边在嘴里嘟囔着:"希望考试顺利,祝愿家人一切平安……"呀!端午的味道,满载欢喜。
大家一边说笑一边采艾蒿,不一会儿就采了一大堆。我们手中握着艾蒿束,头上戴着艾蒿环,兴高采烈地下山回到学校。刚坐到位子上不久,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我定睛一看,啊!是妈妈。妈妈看到我说:"吃过饭了吗?想不想吃粽子啊?来,把粽子拿过去和同学们解解馋吧!"呀!不听妈妈提及,我差点忘记吃粽子了。哇!太棒了,妈妈竟带来这么多粽子,我们都涌上去把妈妈围住,剥开粽子皮,鲜红的大枣就浮现在眼前了,接着一股沁鼻的糯米香飘来,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一口下去,粽子少了半边,妈妈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开心地笑了,呵!端午的味道,幸福加甜蜜啊!
端午的味道真是丰富,真是幸福,怪不得我怎么也忘不了!
端午情思
文/石匠
自求学以来就久别家乡,今年这个端午节我终于下定决心回去一趟,撇下手头的事儿,毅然决然踏上归家的火车。
家居鄂西山区,地处荆山山麓,地区相对闭塞,所以归家的路途虽不长远但费时颠簸,又时值端午节,这样的空当儿,不免作了怀古思人的文艺事来,颇有古时游子端午思乡思旧人,高吟"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之感。
每每麦香飘逸,李子渐熟,端午节就宛若一幅水墨,清晰而深刻地浮现在眼前。今年是我第一次离家如此之久如此之远,也便更加怀念那些与端午有关的日子,这个端午也就更加心怀惦念。
以前还小的时候,我还并不知道端午节与屈原,甚至是与白蛇的关联。在那个年代,那些小孩子的世界里端午就是"端阳",就是"吃粽子",就是"喝雄黄酒",就是"挂艾蒿",因为大人们在端午临近的时候会很频繁使用这些词汇,他们也会很在意这个节日,每到端午节快要到来,总是十分忙碌。
那时的五月,我会随着哥哥那一群孩子到处疯耍。我们穿过山谷的麦田,跟随者干热风的脚步阵阵略过灌木丛,我们发出阵阵"咯咯"的笑声,飘荡在山谷里,贴附着5月的热气默默地蔓延。
爷爷在山上打下艾蒿,用长长的芊但挑起,一步一沉,脚步声极具节奏,沿着山麓走回家,放在场院里,铺开来曝晒。这时往往还会听到爷爷大声的呼喊哥哥回家吃早饭。我们都会一阵跑,一阵走的疯闹着回家,而且这个过程常常还会伴随着我的哭声。
回到家,爷爷会首先嘱咐我不要弄乱了他铺好的艾蒿,这时他还会拿一些分给邻家的舅爷。据说艾蒿具有镇宅辟邪的作用,一般在端午节这天大家都会打一些艾蒿回来,放置在门后,这样会一直持续放置很久,以至于我都没有留意会不会取下来。
我们马上就要吃上新鲜的粽子,总是很急迫。以前奶奶还在世的时候,会包一些粽子给我们吃,那时候的粽子远没有今天的粽子这般多样,只有糯米馅。拿到粽子后,我们会很香很香的吃起来,纵使并不觉得很好吃,但是孩子的世界,尤其是那个年代的农村,有一些零食吃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呀!
这一天,父母会专门在我们的额头点雄黄酒,还会画出一些图文,虽然有喝雄黄酒的说法,我却好像没怎么见过,没有印象了。或许我是见过的,但这些陈年旧事毕竟不会在时下重演,早就"随风飘远",怕是也如那些年幼时的馋虫一样不复见了。
岁月是一种液态,不经意间,从指缝中流逝,淡化了端午节的色彩,人们或脚步匆匆,或碌碌如蚁,哪里还会记得那些"陈旧"的习俗。年轻的男女,专注着坐在电脑前嘻哈逗笑,恨不得穿过电脑屏幕去亲吻对方;疾步的上班族,挤公交能挤到大汗淋漓,竟然一不小心得罪公交车司机,又和司机对骂起来。
有几人还记得端午的艾草、雄黄、芦苇叶呢?又有谁还记得汨罗江畔白衣飘飘的歌者,高呼"路漫漫其修远兮"?纵然有谁想起了白蛇,那还是惦念着她的性感和美丽。
似乎商业开始凌驾于一切之上,我们只能眼真真看着赛龙舟变成了一个吸引游客的方式,吃粽子还能吃出海鲜,在非端午节的时段,粽子依然可以成为我们的快餐。我走在以文明标签的大城市,看着文明被一遍遍解构。
只希望,我回到家还能看到门后的艾蒿,在四季里庇护我的家人,依旧能承载一份我对端午的情思。
端午艾草香
文/钟瑞华
我的童年是伴着郁郁葱葱的艾草长大的。在乡下老家,艾草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植物,每年夏天,它们散落在村子里,立于水畔中、溪水岸、小河边,长在饱经沧桑的门楣上;也长在每位乡亲的心头。
端午节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奶奶便带领我们去河边采摘艾草和菖蒲。我们拿着镰刀、提着竹篮,飞快地奔出家门。吸着早晨清新的空气,跳跃在长长的田埂上,顿觉心旷神怡。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幽,鱼跃蛙鸣。艾草深绿色的叶子沐浴在晨曦中闪闪发光,那翠绿和馨香,给人以清爽和惬意。晶莹的露珠调皮地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煞是可爱。摘够了艾草,我们便摘野花、追蝴蝶。直到妈妈在远处大声喊我们回家吃早饭,才慌忙把艾草抱在怀里,急匆匆地往家赶。
"庭院艾草荷包满,端午粽味又飘香。"回到家后,奶奶先用山泉水把艾草清洗干净,然后,把它插在所有门窗的缝隙里。找不到缝隙的,便把艾草和菖蒲用红绳子绑着,系在门环或窗棂上。一整天,一股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
看着奶奶绑艾草时严肃的表情,我不解地问:"奶奶,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草呀?"奶奶摸摸我的头说,"傻孩子,艾草全身都是宝呀,它可以去毒、防暑、驱蚊、避邪。用五月初五的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一年四季都不会长疮疖呀!"奶奶说完便吩咐妈妈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一个早已准备好的大木盆里,让我和弟弟轮番跳到里面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顿感神清气爽,舒畅无比……
端午节过后,奶奶会把剩下的艾草编成长长的"辫子",挂在屋檐下晾晒。待到夏日夜晚乘凉时,便把一束束风干的艾草取下,用废旧的锅盆装好放在房间门口点燃。缕缕青烟便从"艾辫"中缭绕而起,股股特有的香味弥漫在我们周围,熏得蚊虫四处逃窜。无数个夏日的夜晚,我依偎在奶奶的怀里,聆听她娓娓讲述那些岁月深处的故事:屈原投江、端午蛇精、许真君擒孽龙……不知不觉便已沉入甜美的梦乡。夏夜轻柔的晚风;艾草淡淡的幽香;奶奶舒适的怀抱,是我永远抹不去的童年记忆。
又是一年端午时,奶奶却早已离开了我们。穿越岁月的河流,朦胧中,我仿佛看见奶奶提着一篮新鲜的艾草,走在羊肠般的田间小道上,脸上挂着收获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