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描写清明的文章

2023/08/23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描写清明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描写清明的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清明感怀

文/淡月清风

清明的风吹拂着昨日的记忆,清明的雨落在断肠人的心田。 风轻轻地吹拂昨日的记忆,红尘的路有多长,就有多少离别的哀愁,唯有思念和追忆延续了一季又一季的漫长。

二十年多年来,每到清明,我都会来到公墓祭拜远在天堂的父亲,诉一诉离别的苦,说一说现实的无奈。经历了生离死别,阴阳两隔的痛,有多少人在回忆中度日?又有多少人在"子欲养而亲不待"中悔恨终生?

片片纸灰飘扬如蝶,每一片都在诉说着曾经,每一片都蕴藏着一个故事。几十年的光景就这样走过了,一本本精美的连环画册带我走进了文学和梦想的世界;一个个父亲亲手制成的五颜六色的发卡点缀着童年的靓丽多彩。一条漂亮的金牛坠项链伴我走过了岁月的沧桑,一架白色的小飞机曾无数次飞进我的心空。

一幕幕往事浮现在眼前,那样清晰,那样亲切。不能忘儿时看花灯的情景,我坐在父亲肩头,搂着父亲,牵着妈妈,那场景是记忆中最温馨浪漫的画面。不能忘营口湖边惊险的一幕,父亲拼尽了全力把差点掉进湖中的我救回岸边。不能忘北戴河的那情那景,我和妈妈陪伴父亲走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

父亲用最朴实的言行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病魔顽强抗争的态度演绎了生命的坚强。 父亲是那个在危难时刻舍身忘己救你的人,父亲是那个为你遮风挡雨而不求回报的人。父亲坚强的手臂,总会在失落时温暖我的无助;父亲和蔼的话语,总会在孤独时温暖我的疲惫;父亲慈祥的笑容,总会在脆弱时温暖我的心房。 父爱如涓涓细流,它来自于一个玩具,一个发卡,一盘军旗。更来自于一种陪伴,一种默契,一份信任。

这世间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心与心的距离。虽然父亲再也听不见我的呼唤,再也看不见我的笑脸,再也无法陪我下一盘军旗。可我依然相信,父亲正在天堂默默的注视着我,保佑着我。他能感知我的心事,能看到世间发生的一切。

多想再和父亲下一盘军旗,在对弈的快乐中找回最初的感动;多想和父亲漫步在辽河边,细数走过的印记;多想再次坐在父亲的肩头看花灯,一起唱那首我们熟悉的歌:"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

逝去的,是昨日的伤痛和回忆,留下的,是还要继续的生活。失去的,我会永远怀念;拥有的,我会倍加珍惜。

带着一颗窄窄的心,我来了。带着一颗释怀的心,我走了。希望天堂的路不再迷离,愿在天堂的亲人们不再有病痛和伤害。

清明回故乡

文/凌 亮

又是一年清明节,每当这个时候,我便格外伤怀。因为,我的双亲已经离开了我们。想起他们,我便感到孤独。我的老家虽在,但物是人非。可人是有记忆的,每次回到故乡,走进老屋,看着那些积存了感情记忆的家什还是父母健在时的样子,一时感觉父母还住在家里,母亲只是抽空到菜园里挖地种菜去了,父亲说不定又去哪家串门了。先前每次回家,他们不在家里,我总能在菜园里找到母亲,在舅婆或是邻居家里找到父亲。如今,我上哪找到他们呢?他们已经永久地离开了这个家,后山上一小块土地藏着我们无尽的思念。一年一到两次去后山祭拜他们,我们都是匆匆地来,匆匆地离去。

记得父亲在世的时候,每年清明节,都是他带着我和哥哥去上坟。清明节的头一天,父亲便买来上好的草纸和鞭炮,下午他在家里剪挂钱和冥衣,晚上习惯性地嘱咐母亲第二日早上要准备哪些菜肴。第二日吃过早饭,我和哥哥提着装着箸菜和草纸鞭炮的篮子跟在父亲后面要去五六个地方祭拜祖宗。父亲教我们怎样摆祭品和怎样行礼,跟我们说某某地方埋着哪位先人,有时在路途当中还说说某个先人的一点掌故。那时,我不懂得悲伤,那些先人在我的意识里只是一些陌生的长辈而已。那些都带着"公"的长辈,我也是在今年正月期间详细读了《凌氏宗谱》才知晓一个大概的。从凌氏何公于宋至道年间(995——997)由浙江余姚迁新安祁门西乡金山殿下首店头算起,我们这一支凌姓是由第二十一世仕槐公大约在540年前迁居赤岭口繁衍下来的。到我已是第四十二代了。父亲若在世,一定有兴趣和我谈起家谱的话题,遗憾他老人家走得太早。他熟稔的家谱之外的凌村历史也随他一同消逝了。

父亲走后,每年的清明节我便和二哥侄子去上坟祭祖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不再像以前跑那么好几个地方,就给后山的父亲、祖父母、曾祖父母等一些亲人上坟。剩余时间我便用来陪陪年迈的母亲。此时,我已经懂得了悲伤,但我在母亲面前不敢言更不敢哭。可我回到城里的无数个夜晚,却又是那么疼痛地思念着老家年迈的母亲。

后来,母亲也走了。老家在我心中成了一个永远的记忆。她老人家带走了我所有的牵挂。渐渐的,我回老家的次数减少了,一年难得几次回去。但清明这一天,我是必须要赶回老家,和哥哥姐姐们到后山给我们的双亲上坟。感谢他们给了我们血肉之躯,感谢他们教会我们生活和做人的道理。我们至今感到遗憾的是,就是在他们生前没有很好地孝敬他们。

子欲养而亲不待,遗憾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所以一年一年的清明节,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及时来到亲人的坟前,烧香磕头,虔诚地送上我们的祝福。父母若地下有知,那就请接受我们的忏悔吧。

又清明

文/疯子-001

清明,遥祭……

淡淡的阳光,灰白的天际,造就一幅思念的画面。每天的天气都在换,但总感觉清明的天气一直没换过,一直充满着浓浓的思念的气息。又是一年清明节,身边的人 、记忆中的事似乎都变了,但对于已逝亲人、他方友人的思念之情都还是一样的。

每当一个人静下来时,忍不住去思念过往。清明小假 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去游山玩水,静下来的时间 悼念一下另个世界的亲人,虽然小时候的记忆模糊不清,但那些温暖的感情不是时间能改变的,只会越来越浓。

每当在这个时候,只会更加的思念。回忆像梦一样,梦醒来时,音容笑貌,既熟悉又陌生,心如绞痛。那是我们的亲人啊,已经阴阳相隔多年的亲人。无论多么想念他们,也只能凭借着照片去看,永远永远也见不到他们了。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生离死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知道以后会经历多少这种痛苦。活在当下,要珍惜身边的一切,无论是以后漂泊他乡还是……总该留下点值得我们回忆的。

时间总在不快不慢的催促着我们前进,无数个幼稚的脸被它抹上成熟的容颜,偶尔转身,发现身边的人在渐渐的老去,皱纹慢慢爬上了父母的额头,听上去是有些伤感,我甚至选择不愿相信,但他们确实渐渐的老了。看着他们依旧操劳的身影,真的挺心酸的。时常想 我该怎么做才能给他们带来最大的幸福。

匆匆走过数十载,总是不停蹄的错过,渐行渐远,等某天回头再去寻找我们的亲情、青春。只能祭奠!!!

我将在深秋的黎明出发\

伴着铁皮车厢的摇晃\

伴着野菊花开的芬芳\

在梦碎的黎明出发\

再见 青春\

再见美丽的疼痛\

再见 青春\

永恒的迷惘\

清明深处是何方

文/杨建华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北宋词人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中的诗句,越过千年沧桑,越过高天水长,茂盛在季节的肌肤之上,明媚在你我的心灵之上,由此生发春光,生长春色,生成春景,构成春天清明时节的深沉涵义。

就今天而言,久居喧嚣之中的楼中人,崇尚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喜觅林野、山涧的朴实气息。在我的记忆中,年少轻狂中的那段苦涩的春光,渐次远去,但留念在心灵隐秘处的那些过往旧事、乡村牧笛、油菜花香、野草姿影等等,依旧彰显厚实丰润的春景风韵。

撩开春风内核中的光焰,似有一种淡淡的忧虑。对那些被层层高楼围困的孩子们来说,少了我当年被大山、树林、田野、炊烟以及被春色重重包围的朴实,生长在高楼之中的孩子们,只能在窄小的地方嬉闹,游戏中少了在草坡上追逐、在林木中穿梭的热闹气氛。

他们被喧嚣的幸福和快乐紧紧包围,禁锢了春光烂漫中的顽劣,在城市围墙中的教室里读书。年年到了这个时节,以声情并茂的语言,朗诵有关春天的诗词歌赋,实难触摸到山野的青翠欲滴,零距离感受蝴蝶花影的美丽,他们幼小的心灵,只会增加一份对方块汉字的机械记忆。

"谷雨清明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这是丰富春天的真正画卷。在寂静的乡村,与土地为伴的农人,披着柔和的阳光,在复苏的田野间挥汗耕播,与季节的呼唤生动了春景的内质。

春色中的清明,清明中的寄予,在卷卷丰厚的诗书中,真正的情感都植入山野之中、户外之间。正如有首诗:"街头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妖邪。东风也作清明节,天遍来禽一树花。"此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春天一幅上山下乡的镜头和影像:看少女们头上的发髻,就像一只黑黑的乌鸦,一袭娇媚的裙衫在风中舞动,嬉笑地追逐着蝴蝶,与伙伴们的顽劣构成天真无邪的欢快影集。在绿色茂盛的田野间,孩子们玩得淋漓痛快,呼吸着缕缕东风捎来的清香,似乎春天的使者是这些孩子们,并非是东风。而装点在条条树枝上的花朵,一簇簇、一团团,敞开胸怀,让人们尽情欢赏,不分谁是富贵之人还是底层百姓,不分人生得意之人还是命运坎坷之人。

春风习习,春光璀璨。仰望着蓝天下灵动飞舞的风筝,此时,便涌出一丝责问:与我同样深居在闹市深处的人群,是否有一种远离乡土、客居异乡的怅茫、感念呢?

春风,年年如期而至的季节步履,让心灵得到纯净的照耀,把美好的寄予撒在春的土壤中,激越生长吧!

一首被清明节气熏染的诗歌,随着历史的风声,刻写在你我的脉搏深处,与古老的习俗连成一片春色滚动的原野。

其实,清明时节的背后,是广阔的山乡、田园、村落,以及更为辽远的明媚色彩。至于清明是一个什么样的气质和风情,我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恬淡情景中走出来,顿悟古人的深情吟唱,从岁月沧桑中缓慢行进而来,孕育了现代文明中的思想和意念。

说到清明节,便想起清明粑。这种满含温情的菜香,和着糯米结合的朴素食品,已是这个时节的标志了。崇高、纯美、醇净的历史基因与文化构成的养分,在清明时节中忆念故人、祭祀先祖的元素,让这个浓烈的节气,又在四季轮回中鲜亮开来。

在城市某个角落里,突然传出响亮的叫卖声:新鲜的清明粑粑,快来买哟。这吆喝声,虽隐藏于城市楼群中,但证明了这种来自乡间野菜的气息,延续并传承着清明节的内涵。

清明时节,在春色明媚的天空下,我把行走在城市喧嚣深处的脚步,置于繁华之外的任何一道山梁之上或茂密的花草之间,聆听有关清明的一些表述、一些诗歌、一些情景让人沉思的缘由。

也许是因为我在意蜗居林立高楼的孤寂,在城市文明的规则中忙碌奔走的生活形式,让我的情感悄然出走,随着清明时节的急切步伐,赶往刻印在忆念深处的那座座山峦之下,那一列斑驳的石头中间,一座座黄土护佑骨骸的坟茔面前。无论是鞠躬还是叩头,让清明的特质从心头的根部飞升而起,表达一份属于清明时节的细雨菲菲,以严肃的表情虔诚地并紧紧地贴在这个时节的肩上,与散逸在山岭之间的缕缕炊烟相拥在一起,祈祷这个时节皈依于清明深处的时光片羽。

当我从清明深处抬起头来,听见一声声脆裂在天空的鞭炮声响,看见灿若星光的一炷炷香蜡,燃烧着你我心中的敬拜、感恩和寄托,追问一叶叶迎风飘舞的纸币,轻轻地渗进高阔厚实的黄土之下,向另一个世界捎去我们的慰藉和问候。

我只能这样说,清明这个积聚明媚阳光和千年情怀的时节,在明脆的鞭炮声响中,在香烛的摇曳之下,在叩首的目光之下,平静而安祥。吟唱之中的清明时节,在广袤田野之间的村庄之上,是如此的鲜亮而香火四溢!

清明深处是何方?并非是一个有关气候与节令的展现,而是在你我的心灵之上!那一座座斑驳的坟茔和石碑,端坐在大地之上,伫立在季节的高坡之上。

我突然悟出什么叫做情缘的延展,是因久居大楼高处的时间久了,与许多人一样,用城市人的理念俯看清明节。当一些人悠闲走下高楼,步履匆匆向高楼之外的某个方向急奔而去,一种复杂的心绪难以恭维。

记得有一天,与几位同事坐在明净的屋子里闲侃时,一位朋友突然提起去年的清明节,他带上家人到城市郊野尽兴地玩了几天。看到农家院坝边的一丛丛清明菜,喜悦之中,他崇尚的是绿茸茸的长势,青翠欲滴的色泽和扑鼻而来的阳光清香;而另一位朋友的言词之中,流露出的是如何才能做好清明粑,吃在嘴里香在心窝的轻叹,那脸馋相,在浓浓的笑谈中又增添了一份色素的厚度。话中带有一点伤感的另一位朋友说:他今年清明节期间,要回一趟乡下,一是看看山村景色,二是了却祭祖扫墓的忆念……说到这里,几个人在瞬间的沉默后,开始另寻话题,似有一份淡然的苦涩。

一次不经意的闲聊,让我的心绪骤然变得坚定起来,与那位回乡下一趟的朋友的理由,是如此不谋而合。带着敬畏的心情走回乡村,抵达生命出发的地方,靠近那扇陈旧的木板门,坐在门槛上,等候忆念中的父亲和母亲归来。

空怀形影,面貌如碑。屋后山坳,在一块墓碑前肃立,细致地寻觅一个个久远的名字,描摹一个个尊贵祖人的容貌和气质——这是我的清明节。

清明花

文/赵德铭

在一年一度的四月清明节里,鲜花与怀念,已经成为了人们对已故亲人祭奠的心灵寄托之物。

多年前,我曾见到过一种"禾雀花",它每年只在清明节前后的几天内开花,花朵如小鸟一样,似千万朵小鸟栖息于树枝之上,蔚为壮观。花儿长有眼睛状的小孔,孔内流出的液汁仿佛流血一般。摘一朵花放在手中,两个小时后花色变成褐色,与麻雀的毛色一样。人们说,这是一种灵性之花,因而被视为"清明花".

其实,植物学中真正叫作"清明花"的是一种木质藤本,生于云南南部,广东、广西和福建也有栽培。它原生长于山林之中,后开始人工种植,别名比蒙花、炮弹花、刹抢龙。常绿木质大藤本,具乳汁,茎有皮孔;卵形叶对生,先端锐尖,有小毛,侧脉明显,聚伞花序顶生,开花3至5朵,花大,漏斗形,白色,有香气,花冠5裂片。因它在清明前后开花,故名"清明花".

清明时节是蚕豆花开的日子,也是桑蚕养殖的最佳季节,因而在湖州一带自古就形成了一种"蚕桑文化",并与着名的"湖笔文化"构成了湖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两大民俗文化。因此湖州自古就有了"扫蚕花地"、蚕花生日,焐蚕花,点蚕花灯等民间习俗。

说起"清明花",自然就会使人们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不仅写出了美丽缠绵的清明雨,也把杏花村的酒文化推向极致。

然而,唐代诗人韩翃的清明诗《寒食》,却独特地写出了最美的"清明花":"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宋代诗人陆游的清明诗《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总让人感受到花、雨和清明的美妙意境。

于是,我寻思,清明是节令,也是季节,更是心情和文化,是我们世世代代传承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生存文明——"岁月似流水,人生如飞花";我寻思,在清明节,"清明花"也就自然构成了永远的文化情结和永恒的沧桑喜悦。

另外两种被人们广泛熟知的"清明花",就是杜鹃花(映山红)和油菜花了。唐代诗人李白在他的《净兴寺杜鹃花》诗中说:"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杜鹃啼血的鲜红给人们强烈的怀念之情。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他的《宿新市徐公店》诗中说:"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油菜花遍地的金黄色,虽然没有红色浓艳,没有绿色的厚重,但却开出了一种朴实的风格,花香之中让我嗅出了亲切的乡土气息,倍加增添了一种浓郁的思念之情。

听人说起一则俗话:"清明戴花,来世有妈;清明戴青枝,来世有亲人;清明插杨柳,来世有娘舅。"

这是多么美好的人情向往呵!我突然想起在一个雨后的清明,我带着儿子去给父亲上坟,在宁静的山水之间,忽然听到远方有歌声传来——原来那是一首湿漉漉的《丁香花》,歌曲前的女声独白清亮感人——"暖风吹过的季节,天空飘过丁香雨……丁香花开,丁香花落……"我仿佛发现这是上天唱给父亲的歌谣。儿子也在一旁听着听着,便入迷了,他立即奔跑到附近的山坡上,去采摘了一束"清明花"——几乎包括山坡上清明节开放的所有山花。瞬间,我被彻底感动了,于是我急忙要过儿子手中的"清明花",虔诚地献在了父亲的墓前,并恭恭敬敬地向父亲躹了三个躬……

清明寄哀思

又是一年清明节,恰逢"三月初三",似乎与往年不一样。可是,对于已逝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却是一样的。每当这时,我们就会更加的思念他们,很多人的梦里也出现了他们的身影,音容笑貌,既熟悉又陌生,梦醒来时,心如绞痛,那是我们的亲人啊,已经阴阳相隔多年的亲人。无论你多么想念他们,也只能凭借着照片去看,永远永远也见不到他们了。

最近十年,已经逝去的有姥姥、奶奶、弟弟、表弟、表妹夫、大舅,而且是从2001年到2007年,老者们的逝去,比较容易接受一些,因为毕竟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弟弟和表弟、表妹夫的离去确实让人太伤痛了,都是二十岁的大小伙子,几乎没怎么开始人生就结束了人生。留给我们的是永远年轻的容颜和永久的心痛。

我特别的思念弟弟,家里只有我们两个孩子,弟弟的离去给我家带来了灭顶之灾,爸爸到现在仍然是不能自拔,常常陷入悲痛中,妈妈也是一样,那么不相信谣言的她,听说今年三月初三和清明在同一天,"王母娘娘"要来人间收"小孩子",妈妈要给孩子买桃罐头避灾的说法,也匆匆地赶到了超市去买两瓶。这是爱啊,也是怕了,只有这一个孩子了,怕再出现事故了。

弟弟去了,还有我呢,我会好好地照顾爸爸妈妈的,女儿也一样可以妆门楣的,一样可以养老的。我会努力的,努力给他们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的。可是,目前我做的还不好,忙于工作,却疏于与他们的沟通了,爸爸每天都要到我家里来看一下,哪怕是打个转就离开,这也是一份牵挂啊。我哪里不舒服了,比他们自己不舒服要紧张的多,相反,我却没有他们做的好,我要改正自己。

姥姥,弟弟,前天晚上在十字路口给你们烧的"纸钱"收到了吗?这是我唯一能为你们做的事情了,尽管我不知道是否真的能收到,是否真的需要这些,但是我还是要尽上我这个做姐姐的,做外孙女的一份义务。如果你们真的能感受到,你们可知道我和爸爸妈妈有多么的想念你们吗?真的希望你们在遥远的世界里生活的好,没有地震、没有海啸、没有不公平的待遇、没有流浪和乞讨、没有伤痛和病痛……有的是快乐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