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散文短篇
倚栏轩精选6篇端午节的散文短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端午节的散文短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又到一年端午时
文/只道是夏雨缠绵
曾几何时,股股粽香带着欢愉的小情调,在弦歌悠扬而又注定是别离的六月,飘满了初夏的校园。在六月阴雨霏霏而又略显冗长的尾部,它以最为诱人的姿态,尽情浸染着属于它的别样年华。那一刻,心底有个声音告诉我—又到一年端午时。
手捧香粽时,突然想起了那个汨罗江畔,满腹情仇为国丧,泪洒江水永不悔的屈原。在战乱玷污了和平的年月里,鼓角争鸣似乎胜过一切滔滔不绝的说辞。因着胜利,因着扩张,即使在黑夜里也能清楚的听到,骨头因血液的扩张而疯狂的鸣响。无论是扩张者,还是保守者,都期于在国的保存中而得以苟活。而屈原在对国家的忠贞中,远远的忽视了在墨地找准时机,置自己于死地小人们的暗算。当流言放逐了真相,即使百口,谁又能说得清盗跖和颜渊究竟谁黑谁白。"香草美人"浮华一世,莫说丰功伟绩,到头来只道天凉好个秋。万般无奈中,绝望渗入身体的每一个毛孔,尘世对他不公,他倒来个爽快,带着对祖国深深的爱,亲手埋藏一段沉沦的爱恨纠葛。
很难想象,一个人,走在人生的末路时,又感叹着怎样的世事无常。汨罗江畔还残留着屈子的叹息,即使历经尘世的雕琢,其缘由依然不改初衷。也许,他恨小人的暗算,恨楚王的昏庸无道,但除了恨之外,也许更多的是对楚国的爱了。是世事无常,还是命中劫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能否保全,人民能否免于战乱。曾经暗算的小人,可怜的楚王,昨日还于灯红酒绿中戏谑人生,听着高枕无忧的亡国之音。而如今,一切幻归幻灭,怎叫屈子死得瞑目。也许世事本就这般无常,根本不值得理会那些小人,我们能感慨的就是珍惜当下所拥有的。
端午时节,吃着粽子,不免也想到龙舟比赛时此起彼伏的呐喊声。比赛时,经常被分为好几队。等到哨声或者是枪声一响,早已准备好的参赛者使出浑身解数,迅速的划动着木桨,向终点进发。岸上的呐喊声、擂鼓声响成一片,也许屈原看到这一幕也该高兴吧!据说赛龙舟是为了吓走鱼虾等水生生物,还屈原一片安宁。赛龙舟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对屈子的敬仰中,逐渐变成了后世的一种非物质文化,代代相传,永不衰绝。
端午走在六月的尾部,多少来的有点伤感,无论是对屈原,还是对毕业的青春年少们。走在偌大的校园里,看着一辆辆写着"中国邮政"字样的车子,把陪伴了学姐学长们四年的点点滴滴一次性的打包,冒着黑黑的烟雾,就这样一溜烟的消失在远方的公路。
四年,无论是喜欢或者不喜欢,终归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过往,如流年躲进了海绵,用手一挤,青春就被打上了匆匆成熟的烙印。每到毕业的季节,总有人拿着喝过的啤酒瓶子,在夜晚潜伏着躁动的寝室里,慷慨的砸着永远也砸不玩的酒瓶,仿佛那一地的破碎足以给他们留下些什么。这个时候最好来上一首歌才足够煽情,兴许会有人在那里抱着笨重的吉他,和关系亲密的人高歌一曲,一曲歌罢又来一曲,直到嘶哑的声音成为了主旋律。
在这样令人伤感的六月,吃着端午的粽子,恐怕不免有些酸楚。还有一种纪念的方式就是相片了,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相片里的人是那般的呆滞。上课的时候总会看到学姐学长们,穿着老气笨拙的学士服,用一张张写满各种姿态的照片续写那段以往的记忆,拍完之后宣告学生时代的终结,青春也随之一晃即逝。
在家乡,每至端午总要喝雄黄,戴香囊。据说,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喝雄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因此喝雄黄在幼年时变成了一种端午民俗,但是雄黄味道浓烈,而现在似乎都不太重视了。香囊,似乎都是小孩子佩戴,或者是热恋中的情人佩戴吧!而现在香囊,几乎成了端午必卖的一种饰物,其商业性令人啧舌。但是不管怎么说,香囊都成了端午文化的一种象征。
关于端午的来源,除了纪念屈原已被公众颇为赞赏,此外还有迎接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迎涛神、龙的节日这样的说法。
又到一年端午时,汨罗江畔仿佛那个身着一袭长衣的屈子还在,风渐渐卷起他的长袖,他高歌吟唱着属于自己的《离骚》,在六月的尾部定格一段过往的凄美瞬间。
端午节纪事
端午节,在我们家乡是"阿使节",阿使,即父母对女儿的叫法。这个节日,出嫁的女儿得给父母送礼表示问候。我们村俗,农历五月初四为端午节。我有点纳闷,我们村总是比别人提早一天过节,像过年,其他地方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而我们村偏又是一年的倒数第二天。按传统习惯,端午节这天得在门楣上插艾草和菖蒲,以示驱邪逐妖。按理说,应该要包粽子,但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基本上不包粽子。幼小的心灵里对粽子充满了期待,不过,仅限于期待。坐实说,物质的匮乏也会给童年生活带来缺憾,一个人活在世上固然不能单靠吃米,但如果没米可吃,那就会十分危险。
我选择回家过节。父母平常日子过得孤单些或许没有特别的感觉,节日孤单了,神经会十分敏感。小弟一家外出,外出打工的大弟弟早已回家。国家规定的假日,为我提供了回家时间的便利。父亲打来电话,问要不要回家。表面听来,是一个选择性问话,其实,他希望我的答案却并不能选择,我理解他的心情——特别是我在孩子外出读书之后的岁月。母亲包了粽子,父亲买了排骨,准备过节。本来应该由我孝顺他们,却成了我只带嘴回家享受。好在前两天拔了颗多长出来的牙,不会嚼东西,对于诸如粽子、鸭肉不感兴趣。这样,我回家的主题显得特别明确,无非是陪陪老人,就像《常回家看看》那首歌所唱的。
打小弟有了私家车,回家成了一件特别方便的事情。这次回家,我却只能坐村里的小四轮。这很好,一是省钱,从县城到家门口,仅5块钱;开车的又是族中亲人,以为我难得回家坐他的车,我想给他10元,他坚决不要,一副"富贵不能淫"的表情。我很是感动。当然,我也可以雇一辆面的,40块钱。如果这么做,父母会认为很奢侈,他们也会在心底打小九九,回家过节吃的东西不如车费多,划不来。
其实,我坐小四轮有自己的想法。我不过一介普通老师,一不是老板,二不是贾人,不富也不贵,与吾村村民无异,靠打工领工资赚得身上衣裳口中粮,本无架子面子,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还是当年老毛对知识分子的教导呢。我借坐车之机,听听乡音,了解村情。司机是个善侃的中年人,说起话来如竹铜倒豆,速度快,口无遮拦,其实要拦也拦不住,因为话题一旦牵扯出来,同车的村民也会续着说,就是想停也不能够。坐在车里,我只需打开耳朵,听他们"谈古".这样,我坐在车上,知道了前几天,村里为了选村长,两个人打架,报了警,三更半夜,警车虺哩呼噜地响彻整座山村,警灯将漆黑的村子照得直晃人眼,扰人清眠。我听他们对民主选举的看法和态度,对村干部的诅咒。我还听说,村里一个叫"野猪"的人,像一粒蒸不烂煮不熟的铜碗豆,派出所的人员也管不了。此人经常喝酒,口袋空了,就去别人的场子拣矿碴,矿主报告派出所,抓了去,又放了回来。最后,干脆就放人家一马。这叫民不畏抓,又能奈何?……我想,如果每星期回家一次,又都坐小四轮,我与村民的距离就会拉得很近。当然,如果写点文章,也会捞到免费的素材。
端午节,恰逢少有的雨季,天空下着绵绵的雨。其实,于我而言,下雨天,真好!一面自然是欣赏山村雨中的景致。时而飘着毛毛细雨,时而下起瓢泼大雨,山间的草树全沐在雨中。雨停了,那经过雨水濯洗过的草树越发显得有精神。我就这样与父母对坐着,除了午休、吃饭的时间。吃过晚饭,我们继续聊天,父亲习惯早睡,没聊多久,瞌睡虫便将他的上下眼皮合上;抽了烟,仍然打不开。他就兀自先睡了,母亲的睡眠时间省得很,在我的记忆里,她有时可以一整夜不睡觉。我与母亲继续聊天,但不知何时,父亲惺忪着睡眼,又加入我们的聊天队伍。睡了一觉的父亲特别精神,一边抽烟,一边有一沓没一沓地聊着,而屋外的雨仍是下得缠绵悱恻。其实,我们聊的话题,像炒冷粥一般,炒了一遍又遍,基本没有什么新鲜话题可言。父母的一生在土地,我的大部分时间与文字打交道,我们聊的话题大多还是童年、亲戚、农事、孩子读书等。其实,聊什么并不重要,关键还是这种聊天的温馨感觉。直到十二点,我们的聊天才告结束。因为第二天,我还得坐小四轮出来,车就一趟,开得早,五点半左右就得起床。
第二天早晨五点半,父亲准时喊我起床,母亲早已炖好了两个鸡蛋,锅里的稀饭正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
端午
文/李建荣
艾草。经过春风春雨的洗礼,在五月的风中摇晃。
站在河边,或者江边,望一路而去的江水,诗意染在水上,烟雾飘眇,树影朦胧,一幅寓意深远的水墨画跃然大地之上。
水鸟轻叫,划过水面;船影随流移动着,岸上的人们匆匆行走在路上,只有风咏出《离骚》的词句。
在这个季节。父亲从芦苇荡采回长长的叶片,母亲在水中反复给叶片洗了把脸,熟练地将苇叶卷成筒状,然后将洁白如晶的米粒放进去,加上红枣等,包成粽子,在锅里煮出诱人的香。
父亲扛着初升的太阳,在露珠里割回艾草,母亲从中拣了几枝,放进锅里的水中,把刚收的鸡蛋放进水里,添柴加火,水滚了,鸡蛋也有了诗意。
风轻轻拂着。
人们的思绪浮动着。
我似乎看见,汩罗江水,尽是屈原留下的遗恨在飘动。一行行屈原留下的诗,站在一个又一个浪花上。
粽香融进了江水。
感伤留在了岸边。
怀念书写在人间。
年年端午,年年粽香弥漫,年年祭拜大诗人。
一身的愁,被江水洗了多少年,也没有洗去。
唯有诗行,经过水的清洗,日月的阅读,字字清晰,明亮。
方寸之间话端午
文/阿颖
今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端"在古时是开始的意思,每月有3个"五"日,头一个"五"(初五)即为"端五",而中国传统干支排序中五月为"午月",所以"端午"也就专指五月初五。端午节的诸多别称、民俗、食俗等还被浓缩于邮票的方寸之间,更显示出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魅力无穷。
2001年6月25日(端午节),中国邮政发行《端午节》特种邮票,全套3枚。邮票图案以传统木板年画的技法,表现出端午节我国民间的各种习俗。全套邮票图案色彩对比亮丽,装饰性强,画面简洁、醒目,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端午节的节日氛围。
第一枚为"赛龙舟".图案的两条龙舟上插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彩旗,众人在锣鼓声中奋力划桨,你追我赶,场面热烈,一派欢乐祥和景象;
第二枚为"包粽子".图案是将端午节民俗事物挂在由象征福运的蝙蝠下方:除五颜六色的粽子,还有各种辟邪除疾、福佑小儿的长命锁、长命封、香包和如意结,左右两侧并附插着能杀菌消毒、驱除虫害的艾叶与菖蒲的花瓶和寓意洁净祥瑞的荷花,整幅画面尽情地演绎着吉祥幸福;
第三枚为"避五毒".图案是葫芦符驱五毒。我国民间认为五月是毒月、恶月,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等五毒尽出,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邮票画面以传说中能镇邪的虎形葫芦符为中心,脚踩流云,背负宝剑,其寓意为五毒俱灭。
据不完全统计,端午节有端阳节、重午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解粽节等别名达20多个,堪称节日拥有别名之最,其中一些别名的习俗在端午节题材邮票中也有所展现。我们知道,诗人节是端午节诸多别名中最"年轻"的一个,1967年6月12日(端午节),台湾发行了《中国诗人》邮票,邮票全套4枚,分别是先秦大诗人屈原、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1989年6月7日(端午节前1天),台湾又发行了《中国古典诗词邮票——楚辞》邮票一套4枚以纪念屈原,选取了屈原《楚辞》中的4个着名作品的代表性名句用诗意画表现,分别是《离骚》、《九歌少命司》、《九章涉江》、《九辩》。
香港、澳门也根据各自的地域特点,多次发行端午节邮票。1985年6月22日(端午节)香港发行《端午节》邮票,全套4枚及小全张,以龙舟竞渡为图案,4枚邮票首尾相连,组成一幅完整的龙舟图;1994年6月8日(端午节前6天)香港发行的《中国传统节日》邮票,其中第一枚"端午节",图案以古人划龙舟作背景,前景为手持书卷的屈原,并用繁体字题写着"端阳竞渡";2001年6月25日(端午节)香港与澳大利亚邮政联合发行《龙舟竞渡》邮票,全套二枚,图案是齐头并进的2条龙舟。1987年5月29日(端午节前2天)澳门发行《端午节》邮票,全套二枚,图案分别为"龙舟龙头"与"龙舟竞渡",这套邮票还是第一套印有繁体中文"澳门"铭记的邮票。
邮票虽小,方寸之间,却把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表现得淋漓尽致。
记忆中的端午节
"端午到,洪水涝。"早上,一阵瓢泼大雨,惊醒了梦中的我。窗外,豆大的雨,打得甚密。已经干旱了很久,连杭州这个水养的城市,也出现了旱情。老家的这句话,真准。我凝视着窗外的雨,思绪和升腾起的水雾一起慢慢地弥漫开来。经历过的一些端午习俗,在眼前渐渐地清晰起来。
记忆一:避邪石灰符
小时候,父亲是地道的农民,又不识字。我又是老大,每年家里要写个春联或者画个字符的,自然就落在我的肩上了。我是依葫芦画瓢,因为村里家家户户在端午节,都要在门前画上一个石灰符。有了样本,我的"创作"自然也就有底气多了。
记得,母亲在家里负责烧好吃的饭菜,给我们每人一个咸鸭蛋。咸鸭蛋是自己腌制的,清明前后腌渍下去,过程中谁也没有这样的口服,尝尝味道如何。只有到了端午节前一天的晚上,母亲把腌渍在酒坛里的咸鸭蛋捞上几个,耐心地洗干净,晾干。我们等着端午节这天煮上几个,好开开胃。母亲除了煮上一些咸鸭蛋之外,还会杀一些黄鳝,炒上一个洋葱,香得很。这些黄鳝都是在端午节前,我和父亲去田里捉上的,养在水缸里,等着到时烹饪。当然,母亲还会变着原料,凑成一桌饭菜。
我的"创作"活动,要在母亲开饭之前完成。我跑东家看看他家画的形状,又跑西家学学人家的图案。心中有谱了,就抓起一把一把的石灰,泼洒在门前。一会儿工夫,一些歪歪斜斜的、符号不一的图案"诞生"了,可是我不能明白图案里到底诠释着什么。父亲也看不懂什么,自然不发话了。母亲说,这一年比上一年画的好,赏给我一个煮熟了的大蒜。被母亲一夸,心里一种自豪。为了显示"杰作"是我创作,就站在门口,等着过路的人赞赏一两句。有些人看透了我的心思,也会丢下一两句认可的话语。
每年都会做着这样的"事",可到上中学了,我在外读书,不能给家里画"石灰符"了。也知道了画"石灰符"的缘由,端午节是阴阳开始交替的日子,阳气慢慢销蚀,阴气慢慢生长,由此会产生很多的病毒,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画它,可以杀去病毒,祛除脏气。图案里的有些表象就是驱邪求福的象征。那一年起,母亲开始撒石灰画端午节的"符"了。再后来工作了,我这事就没有再做过了。每每端午节回家,门口都有一个"石灰符".
今年没有回去过端午,门口是否还有"石灰符"?!
端午时节话端午
文/无敌丁老头
端午节来到了。
大城市的超市里早已摆满了花色各异、香气扑面的粽子。就连我们小小的县城超市,绿豆馅的、枣泥馅的、沙馅的------五颜六色的粽子也是琳琅满目,占据了超市的醒目位置,成了人们一时的抢手货。
端午节,儿子儿媳非常关心我和老伴。几天前,他们就从千里之外打来电话说,端午节我们给你们二老寄去些粽子吧,北京的粽子质量好,好吃。我对他们说,不用了,咱家里现在什么样的粽子都有。再说了,千里迢迢这么远的路,买粽子的钱还不够路费的呢!
就这样,儿子儿媳的一片孝心被我们谢绝了。
散发了一天狂热的太阳刚刚藏进了西山后,我和老伴已吃过了晚饭,也许是多年来养成的一种生活规律吧,"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每天晚饭之后,我和老伴是一定要出去散步的,大都去溜溜超市居多,因为这样既能散步健身,又能顺便买回些吃的蔬菜瓜果来。
我和老伴漫步来到了超市粽子摊位,我指着粽子问老伴说:"端午节快到了,你想吃粽子吗?想吃我给你买几斤。"
"不爱吃!不爱吃!我咋看粽子吃着不放心,不卫生!"老伴脱口而出说。稍时,老伴反问我说:"你要是想吃粽子的话,还不如我在家里给你用江米、绿豆、莲子、枣干、葡萄干做呢,保证比这超市里卖的好吃!最起码要干净!"
"端午节不吃粽子能算过节吗?"我又问。
"依你说端午节非要吃粽子不中!"老伴说:"那好,端午节那天,我亲自给你做粽子,还给你炸油泡、糖糕和菜角吃!"
老伴的一句话,勾起了我儿时过端午节,老娘给我炸油泡、糖糕和菜角的往事回忆。
那个时候,我的老家人们过端午节,大都是不吃粽子的。时至今日也是这样,起码说吃粽子的人很少很少。再说,那时也没有卖粽子的,即使有,穷人也吃不起。端午节吃什么?从我记事儿时起,每年到了端午节那天,几乎家家户户是炸油泡、糖糕和菜角。这种过端午节的传统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端午节清晨一早,老娘就在厨房里忙活开了,先从集市上买回来韭菜和粉条,到家后赶紧调菜角馅儿,烧开水烫好糖糕面,搅上油泡面醒着。待到油泡面醒好了,老娘就开始点火炸起油泡、糖糕和菜角来。老娘一个人又是包菜角,又是捏糖糕,又是炸油泡,还得烧锅,还得往锅里下,还得往外面叨,忙得不可开交。可是,老娘能干,能吃苦,一人做就行了。用不了多长时间,老娘就炸好了一馍筐子黄腾腾的油泡、糖糕和菜角。这时,老娘就对我说:"趁热吃吧,油炸的东西凉了不好吃!"
我吃着老娘炸的油泡、糖糕和菜角,那味道真香真美真好吃,至今仍念念不忘,铭记在心!
如今,老娘走了,离开了我们,端午节再也品尝不到老娘亲手炸的油泡、糖糕和菜角了!
时过境迁。如今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别说县城里的人端午节吃粽子,就连农村老百姓吃粽子也不足为奇了!但是,端午节炸油泡、糖糕和菜角,仍是老家的一种风俗习惯。
端午节那天,你看,家家户户青烟袅袅;你闻,村庄里到处飘溢出沁人心扉的香气!
端午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由衷地祝愿祖国人民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啊,端午节,我快乐的端午节,难忘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