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饺子的散文
倚栏轩精选6篇关于饺子的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饺子的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借来"的饺子
文/魏杭州
许是冬至吃了饺子的缘故,我便又忆起了那年的往事。那一年,街坊邻居都议论着吃饺子过冬至。我家里没有一点儿白面了,当时,我们兄妹四人,尤其是小妹,眼巴巴地望着母亲,母亲愁得在厨房来回转圈圈。
那些年,农村还没有土地改革,是属于生产队管理,谁家劳力多了,小麦才能多分一些。而我家,父亲在外地上班,家里家外全靠母亲一人,自然我们的口粮就很少了。离冬至还早着呢,我家的白面早就吃完了。
当时,我弟兄三人都上学了,唯有小妹年幼,缠着母亲要吃饺子,母亲就心疼小妹,脚一跺,急出来三个字:去借面!母亲拿个面瓢就出去了。母亲去了远门的大爷家,他家都是大人,挣工分多,白面应该还有剩余。到了他家里,母亲说明了情况,大爷看到母亲只拿一个面瓢,训了我母亲,说一年就这一个冬至,连饺子也不让孩子们吃饱,那孩子们心里啥滋味呀!大爷拿了个面盆,从他家的面缸里舀了实实在在一盆面。母亲看着大爷,眼含热泪……她分明看到,大爷把面挖出来以后,剩下的面还盖不住缸底儿。
面借来了,可家里没有肉,人家吃饺子都是一大早就到镇上的集市把肉割回来了,这时已快中午了,就算是有钱割肉,早市也没人了。母亲看着家里的唯一的公鸡,对大哥说,把它给杀了吧。那只公鸡,是妹妹养大的,妹妹知道春节的时候父亲就会回来,想到那时让父亲吃。
那天,母亲把一盆面都包成了饺子,要我们敞开了吃,我不记得吃了几碗饺子,可从那天开始,我与哥哥、妹妹一下子都懂事了,都争抢着干家务,为母亲分担忧愁和劳动。
这件事情过去三十多年了,每当冬至我便清晰地记起,当然不是为了冬至这天吃饺子,而是想起母亲的辛酸。如今,她已经快八十岁了,每每冬至,都会提起这件事情,说我们几个从小就懂事。
今年冬至,我放下手里的工作,回了一趟故乡,给母亲包了顿饺子,看着老母亲一脸的幸福,我的眼圈湿润了……
正月初一吃饺子
文/鲁北
我小的时候,很少吃到饺子,一年吃一次,就在大年初一。
饺子,是中国北方传统食物,传说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食材(羊肉、胡椒等),捏成耳朵状,据说吃了可以避免耳朵生冻疮。有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让人百食不厌。民间还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小时候的春节,饺子可谓最闪亮的主角。饺子谐音交子,又呈元宝状,因此大年夜吃一顿饺子,有招财进宝之美好寓意。
小时候,进了腊月,就盼着过年,盼得有些不耐烦,恨不得让刚刚升起来的太阳,一眨眼工夫落下去。平时吃高粱窝头,地瓜干饼子;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几天白面馍馍——还可以吃一顿饺子。
除夕夜,母亲在包饺子。看到摆在高粱秸盖帘上一排排的饺子,我心里偷着笑,心想:"我要吃这个,我要吃这个……"一边看,一边馋得流口水。睡觉的时候,还在想饺子的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的。
大年初一,一早醒来,看见满屋子的热气,闻到饺子的香味。父亲蹲在灶膛边,烧火;母亲弯腰站在灶前,煮饺子。我一骨碌爬起来,穿上新衣服,去院里放鞭炮。
噼里啪啦,鞭炮响起,火光照亮整个院子。大黄狗吓得躲到墙根下,不敢动了。
待到最后一个鞭炮粉身碎骨,我回到屋里,母亲已把热腾腾的饺子端到桌子上。我顾不得洗脸洗手,一屁股坐下来,大口小口地吃起来。
过了年,吃不了几天白面馍馍,母亲又把高粱窝头、地瓜干饼子端到饭桌上。吃饭的时候,我把干粮攥在手里,看了又看,含在嘴里,咀嚼好久,咽不下去——咽不下去也得咽。这时就期盼着赶快再过个年吧,再吃顿饺子吧。
如今这生活,相比过去,那真是天天过年了。
母亲的饺子
文/麦浪
孤身在外,又遇冬至。
多年来的冬至,我都会谢绝朋友的邀请,一个人猫在厨房里,鼓捣出一大碗饺子,然后在淡淡的月光里,就着一小瓶二锅头,度过寒冷的思乡之夜。
大半生里,我爱下厨房,喜欢鼓捣不同特色的美食,但千变万化,饺子却是我的最爱。无论走到天南海北,只要听说有饺子吃,那一切山珍海味全是浮云。
饺子,历史悠久,源于南北朝的"角子",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如今,经过历代食客的传承,已成为芸芸中华一大美食文化,并深深植根于民众生活之中。
经过多年的人生感悟,我认为,饺子之所以能得到上朔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的广泛喜爱,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这种食品取材不拘一格,只要是天上飞的,地上长的,水里游的,统统可以选用。二是饺子巧妙地将主副食品完美融合,自成一体,体现了古人天地合一的精神境界。一碗饺子端上桌,虽不显富贵,但却有形,不吭不卑,荣华内敛,待客不寒碜,自用能解馋。不同的日子里,一碗饺子,即可作为主食,也可当菜下酒。这东东可水煮、油炸、生煎、清蒸,各种厨艺随意折腾,最终形不变味不散,个个精精神神,清爽可口。也正是它的这些特点,才使得民间宫内千年传承,让中华后人进化了一个海纳百川的好胃口。
在饺子发展的历史渊源中,中华母亲们的作用,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华的社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男子奴役女人的天下,女人们不仅要和男人们一样耕种劳作,还要承担起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的重任。也正是在母亲们日熏忙碌的灶火旁,发现并以智慧掌握和发展了这一贫富均纳、南北适用的东东。
我的故乡在黄河岸边,母亲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具有北方人的饮食特点。而我却是淮河水泡大的,明显有着南方人的饮食习惯。但是,母亲的乳汁已经深深沁入我的血脉,我的饮食也就融入了南北习惯,这种习惯的标志,就体现在饺子上面。
小时候,没见过家中摆桌设宴,唯有来客或休闲时,母亲张罗包饺子的记忆。我十分留恋那时包饺子时的情形,一般情况下,都是母亲先和面拌馅,准备完毕,一家老少围着圆桌一起包,那一边包饺子,一边谈天说地的亲情融融,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场景。
从小跟着母亲吃饺子,胃部也就有了对饺子的瘾性,所以,隔一段时间不吃,就会像烟鬼们一样犯瘾。但后来几年,我却对饺子开始了排斥。原因是,当时我进入了淘气年龄,十分顽皮。每当家里包饺子,寂寞没人陪我玩耍,于是就无事生端,招惹这个掀翻那个,弄得大家都很烦。有时母亲急了,上来就是几个结结实实的大巴掌。这巴掌一下去,满屋吵的、劝的、责备的、劝慰的,自然是满城风雨,泪雨涟涟。等到饺子上桌,没有了欢声笑语,只得憋屈下咽。连着几次,气滞胃囊,就呈现出民间所谓的"积食"现象。到后来,我只要看见饺子,就会条件反射般的腻歪。于是,每逢家中再吃饺子,都要为我单独特供一小碗葱花鸡蛋面。
儿子拒食饺子,母亲急在心里,于是,四处祷告,终于求来一方。每当家里吃饺子,都要特意留下几个,先放在灶台上焙干,然后碾碎,加入红糖冲水让我喝,并且严令家人,今后吃饭前任何人不得惹我生气。于是乎,不知是此方神灵,还是母亲的爱心感动了苍天,不觉地,我又渐渐馋吃饺子了。
母亲性格豪爽,做的饺子也是大大咧咧。她包的饺子不是月牙状,而是花咕嘟,就是两手捏边中间一挤的那种。其饺馅也是剁的粗大,支楞八叉,和饺子形状一样,显得愣头愣脑实实在在。尽管后来我走南闯北吃过各式饺子,但总觉得都没有母亲做的好吃,因为,那些饺子都没有母亲做的有嚼头。
我对母亲做的饺子有一种依恋,后来成家立业时而回家,都不让母亲操劳别的,总是让母亲下碗饺子,然后埋头一餐,即可心满意足地离去。我成家以后,母亲知道我偏爱饺子,逢到她包完饺子,都会早早坐在路口,瞅见我下班的身影,就会大手一杨,"回家吃饺子"!
正如先前说的,饺子是唯一适合南北口味的美食,但是,制作饺子的用材,在不同的时代、贫富不均的家庭也有着很大差别,除了普通的做法外,有两种饺子我印象深刻。一是在六十年代末,我随奶奶在故乡生活了一段时间,那时黄河两岸的农民很苦,视为主食的白面粉很少,当地人们就用红薯面粉包饺子。红薯粉粘性差,活成的面团很糟,所以擀出的面皮就很厚,不说饺馅如何,煮出的饺子,说不上是红里透黑还是黑里透红,粘糊糊的一大坨,吃起来尽在嘴里打转转,就是咽不下去。在豫南吃惯了白皮饺子的我,端起饭碗就犯愁。犯愁归犯愁,可吃上一段,味蕾也就有了记忆,事后回到豫南,隔了一段时间,就会冷不丁的想吃那黑乎乎的饺子,你说贱不贱?
另一印象深刻的是,八十年代初,在东北吃的四季饺子,这种饺子是把面皮从四面向中心对折,这样就有了四个面窝的形状,然后将调好的四种饺馅分别放入四个窝中,入锅清蒸。这饺子的关键之处,就是由四种饺馅组成,每种饺馅用不同颜色的蔬菜汁或原料本色做成,每个面窝里,放一种颜色馅,这样,就呈现出绿红黄白的颜色,寓意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煞是好看。由于一口可吞进四种不同风味的饺子,自然也就口留余香了。
九十年代末期,慈祥的母亲别我远去,无尽的思念之中,少不了对母亲饺子的回味,自此,我再没有吃到过母亲那愣头愣脑的粗犷饺子。
贤惠的妻子,深知我对饺子的眷恋,于是,隔三差五,也会为我包上一顿饺子。妻子并不怎么爱吃饺子,但她做的饺子却深得人心。她包的饺子是那种典型的月牙状,小巧秀气,中规中矩。饺馅也剁的细碎匀称,拌的色鲜味正,端上桌来,香气四溢。
我发现,妻子做饺子除葱姜蒜要给足外,还要两个重要的程序,一是肉馅放足佐料后,一定要加入适量水,朝一个方向不停的搅动十分钟,当肉馅变成糊状后,抽出筷子,将缠绕在筷子上的纤维剁碎。二是加入的蔬菜,一定要先淋入清油稍拌,目的是让蔬菜被油护住,不至于被盐分融化。在这之后,还有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一定要往馅中拌入一两个生鸡蛋,这样,煮熟的饺子就会蓬松,饺馅就不会结坨,同时增加了饺子的鲜香气味。
饺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亲情。人们对它的钟爱,散发的是一缕缕家庭祥和的气息,人们品味的不仅是它的清香,更多的是享受人间的温馨。
新世纪之初,出于生活的需要,我开始了孤身闯世界,但人在他乡,顽强的味蕾却一次次倔强地拒绝新的口味,如何适应他乡的饮食成了最大难题。出于身体之需,我选中了饺子作为调节胃口的首选食品。于是,每到一地,我都将寻找饺子馆视为首要任务。然而,我找了很久很久,最终没有找到和母亲妻子口味相仿的饺子。出于无奈,依照求人不如求己的原则,我自己就动手做起饺子来。每当闲暇或节日,包饺子就会列入我的日常计划。
多少次,我一人静静地包起饺子,脑海里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的情景就会油然而生,亲人们的欢声笑语就会弥漫房间。多少次,我想到了家里的每一个人,无论健在的、逝去的,都会在我脑海鲜活起来。我多么希望将我的思念,用饺子皮一样包裹起来,在热气腾腾中送给他们,让他们知道,苦难的人生里,还有一个人在默默地思念着他们。
焐暖冬至的饺子
文/秦澍瑶
天冷的似乎要将石头冻裂,母亲打电话让冬至回家吃饺子,说准备包我最爱吃的萝卜猪油渣馅的。我搪塞道,快到年终了,单位事多。电话那边母亲很失落:我想着你们兄妹三个冬至能回家吃顿饺子,没想到你们都忙。
说实话,回趟老家也就一百多里路,为吃个饺子太不划算,光来回的车油费都够买十几斤饺子吃。挂完母亲的电话,我的心里不仅思潮起伏。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记得小时候,防寒措施简陋的乡村里,冬天冻破手和耳朵是家常便饭。为此,母亲除了尽可能地给我们穿暖外,冬至这天总是想方设法为我们包饺子吃,即使那馅是缺肉少油的萝卜酸菜。
记得那一年秋后,为了让我们冬至吃上肉饺子,父亲决定去陕北下煤窑。立冬之时,父亲托人给家里捎回一斤羊肉。母亲说,陕北的羊肉好,没膻味,这是煤矿上奖给你爸的。你爸舍不得吃给咱们捎回来,他一个人出门在外,挖煤很辛苦,咱等你爸冬至回来一块包饺子吃。母亲说着,就将那块羊肉挂在了屋子的当空。于是,冬至吃羊肉饺子就成了我们最大的期盼。每一天我们兄妹三个都要查日历看离冬至还有几天,都要看一眼那挂在空中的羊肉情况。虽然它已经风干失色,却如一只风筝,总是牵着我们的视线。
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了冬至的到来。一大早,母亲就从地窖里掏出了六七个萝卜,让我们去水井边洗,然后自己赶着为我们做过年的新衣服去了。也许是因为即将吃到香喷喷的羊肉饺子,虽然室外冰天雪地的,但我们却洗得兴高采烈。原本吊在空中的羊肉也被母亲取下,放在温水盆里泡着。洗完萝卜的我们,不时跑到门外,看路上有没有父亲的身影。出出进进地没带回父亲的消息,却带回来一屋子的风。母亲心烦地说道,你们能不能安生一会,脸都冻红了还往外跑。母亲的呵斥让我们没安分多久,就又跑出去了。
父亲是披着一身雪进的门,我们一边拿毛巾给父亲拍打身上的雪,一边给父亲报告母亲准备包羊肉饺子的事。听到还是自己两个月前捎回的羊肉,父亲嗔怪着母亲,怎么不早点给孩子做了吃。什么话也没说的母亲,放下手中的针线活,就去厨房了。突然,母亲惊慌失措地喊道,你们谁见盆里的羊肉没?我们都跑了过去说,不知道,刚才不是还看见在案上的盆子里吗?母亲说,盆子还在肉却不见了。那一大块肉,老鼠不可能拖动,会不会是让猫给叼走了?大弟分析道。大家赶紧分头去找,我们最后是在柴垛上发现的猫,胡子上还留有肉沫的它来回踱步怒叫着,而柴垛下,大黄几乎将那块羊肉吞食完了。看到自己梦想许久的羊肉饺子化成了泡影,六岁的小妹气得哭了起来,母亲和大弟更是拿起棍子打猫和狗,一时间鸡飞狗跳的。父亲一边替泪眼婆娑的小妹擦泪一边安慰道,不哭了,今天咱们吃不了羊肉饺子吃猪油渣饺子,说着从随身带回的包里取出煤矿上发的一块猪油。一听说又有饺子吃了,我们都转悲为喜。
那一天的猪油渣饺子,让我们兄妹吃得分外香。这种香不仅焐暖了那个冰冷的冬至,更是焐热了那些年少的心,让我们兄妹努力成长。
岁月无情,那个曾经为让我们吃上肉饺子下煤窑的男人,早已化作一抔黄土;而那个忍受着满手裂口疼痛包饺子的女人,也已是满头白发。想到孤寂的炉火旁,母亲佝偻着腰身在给我们兄妹包冬至饺子的情形,我禁不住有些鼻子发酸,便打电话给弟弟妹妹,冬至那天,无论如何,都要赶回家吃母亲包的饺子。
冬至的饺子
日子越过越模糊,只知道今天过去是明天,树叶已落尽,草木已干枯,天气越来越冷,冬日暖暖的阳光最诱人。突然之间收到一个祝福冬至的短信,才惊讶的反应过来第二天就是冬至了。原来日子就这么溜走,在你不知道的时候一年将尽。
于是马上想到饺子。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这个习俗是因"医圣"张仲景为饥寒交迫的乡民舍药治病流传下来的。现在生活好了,冻耳朵的事已经很少了。只是对越来越回归传统的我来说,既然是传统,那就传承吧,第二天冬至也包饺子。因为这几天一直在吃肉,而且很久没吃素饺子了,决定包韭菜鸡蛋饺子。
早上起来先和好了面。想中午要是可以早点回来就能包了。
去上班。单位上油漆味道呛得我还是有些头疼,但还是要去。通知、开会、材料……就那么一件件做着,等轻松下来,已经过了11点。一件有点被委屈的事终于拨开云雾见天日,自己的工作还是有成效的,心里有些释然。原来再等等也是一个不错的疗伤办法。又有一个朋友打电话过来要改一个稿子。我说什么时候要?回说当然越快越好。出去在单位对面买点韭菜,等回到家已经快12点了。包饺子来不及了,于是决定下午再吃,洗好韭菜晾着。
中午吃完饭,先坐到电脑前看朋友的东西。单位现在还没配电脑,只有利用中午在家的时候了。想起昨天我看的一篇,毫不客气地说根本不行。朋友说就那样了,还怎么弄它呀,意思意思。我问一些信息也不怎么配合。后来我一生气说我没办法写了,不写了。朋友说那就算了。最后当然是朋友说你真的不给我看了?不写了?然后按我的要求提供信息,有了还算满意的稿子。当时我还说写的好了也许以后还用你的,没想到今天就又来一篇。想起朋友打电话说就按你昨天写的来写,你说怎样就怎样,心里有种被认可的喜悦。我这人总是太认真,不愿意敷衍了事。既然授权给我,我就大刀阔斧,叫它旧貌换新颜。转眼一个多小时过去,看着自己看得过眼的稿子,有种欣慰。是又一种写法,有种创作的兴奋。有时候认真的时候自己会有幸福的感觉,难得认真,难得有认真的时候,难得有愿意认真的时候!
发完邮箱,了了这事,起身去单位。刚单位人就打电话要盖章子,逃也逃不脱。
本以为下午没什么事可以早回家包饺子,刚倒好一杯水,就有一个所谓的文友给我打电话要见我。这人我从没见过,他从一个文集中看到我电话给我打了几次,表示喜欢我的文章,间或说说创作。其实我不是文学青年,痴迷的热衷于文学。文学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品位和兴趣,是我在生活之余的一种消遣罢了。我很害怕别人把我当文学青年和我谈论写作了、意识了、灵感了之类 .我有些忐忑不安的等待着未知的见面,不知道会不会是场学术讨论会,而我又要怎么去回答。没想到他领一个妹妹,带着两小箱物品——原来是给我推销产品来了!我耐着性子看他们演示、讲解。心里想原来我只是他们一个推销的目标罢了,有些好笑。
好在有材料了,我可以去工作。他们也知趣的走了,终于走了。
只可惜已经4点多了,我不能按计划回家包饺子。心里那个急,直到5点多快6点材料才完,和领导一起下班。有件事也较为顺利解决,就那样过去了。有些事情也只能忍在心上,换来一片和平。
回到家儿子已经饿得吃上他的小零食了。赶快就拌馅,包了十几个就下锅。儿子吃的津津有味,我又继续包。一边包一边煮,一边煮一边吃。站的有些腰困,儿子已经吃好了,我就给自己包了大饺子,如蒸饺一般。这样一来,快了很多。我给儿子说你看像不像小猪娃?食为吃,不拘于形,也是一种藩篱的冲破。吃完已经7点多了。
一顿饺子,从早上一直延续到晚上,好在终于吃了。儿子吃了20多个,我也是一番狂吃,似乎不吃冬至的饺子耳朵就被冻掉了。
冬至的饺子吃了,耳朵不冻了,生活也就越来越好了!
把爱包进饺子里
文/何旭
年近了,最爱那浓浓的饺子味。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
儿时的腊月,母亲总带着我们一起包饺子。饺子最重要的环节是和面,面团和好后要醒上一段时间。当面醒好后,母亲便将面团揉来揉去,然后,用双手缓缓搓捏成细细的一条,菜刀锋利而下。小面团便鱼贯而出,撒点面粉,拿起擀面杖,左转右旋,一个个圆润筋道的饺子皮被甩出来。之后,将饺子皮对折填上馅,两手四指交叠拇指轻轻一挤,鼓鼓的饺子便做成了。
在包饺子的过程中,全家人一个都不少地围坐在一起,我们姐弟几个也来凑热闹,擀皮的擀皮,包的包,摆放的摆放,暖意融融。母亲是包饺子包得又快又好,还顺带着给我们讲一些有关饺子的民俗故事。要我们把饺子包成元宝的形状,两边翘翘的,中间圆滚滚,寓意财源滚滚。
不多久,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来。嘴馋的我们也早已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接一个地吃起来。吃着吃着,不经意间,一枚硬币蹦了出来。母亲这才告诉大家:谁吃到包着硬币的饺子,谁就是有福之人,来年一定好运连连。
周末时,我带儿子回老家,母亲早已经包好饺子,等待我们的归来。看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儿子欢喜地跑过去,搂着母亲的脖子说:"奶奶,您手真巧!"此刻,我蓦然想起铁凝写的一段随笔:"中国人感到美妙的,则是包饺子本身所体现出的家庭亲情,一种琐碎、舒缓的温暖。"
恍惚间,我知道,年迈母亲一直都把爱包进了饺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