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端午节的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有关端午节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有关端午节的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端午节
文/汪语奕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今天,我就给大家简单地说一说端午节的来历。古时候,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人们把饭团投入江里,让鱼虾之类的吃饱,这样就不会再吃屈原的遗体了。
为了纪念屈原,久而久之,慢慢形成了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风俗。
还记得那天妈妈教我包粽子,妈妈说先要把粽叶包成锥形,再把一根筷子放在里面,盛几勺糯米,再用筷子轻轻地移动一下,是为了让糯米沉下去,再放几颗红枣,然后把多余的粽叶折进去,最后再用麻绳裹起来,这样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粽子全部包完以后,妈妈让我当她的小助手,帮忙把粽子整齐地摆放在锅里,然后放入一大桶水,直到把粽子全部淹没为止,然后烧柴火蒸粽子。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左右,粽子熟了,在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香味,最后再焖一下,美味的粽子就出锅了。
我喜欢端午节,更喜欢端午节的习俗:包粽子、蒸粽子、吃粽子,其乐无穷。
谈端午节吃粽子
文/夜航
粽子是从超市买的,刚从超市的冰箱里取出来,硬邦邦的。买回家搁笼篦上蒸熟了,剥开墨绿色的艾叶,透过缕缕乳白色的热汽,就看见白白的糯米团,夹裹着几颗红红的蜜枣。吃起来香美无比。
五月五。端阳节,是一个并不多起眼的小节日,而民间大多数人家都牢牢记着这个日子,凡是有条件的人家,都要亲手做一些粽子,过一过端午节。把糯米。红糖。蜜枣用艾叶包个鸭蛋大的四角形,然后用细细的丝棉线扎紧,一个粽子就做成了。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屈原是个诗人,著诗章【天问】【九歌】【离骚】等,流传至今。他是当时楚国的三闾大夫,忠君爱民,主张抗击贪虐。强暴的秦国。楚王昏庸,心胸狭窄,偏听偏信,更有妇人妖邪,颠倒放浪,弱子无知,沉溺于财色女人,再有奸臣当道,欺骗妇孺,迷惑圣心,蛊惑朝众。屈原倍遭陷害。打击。他像一只铩羽的鹰,踌躇满志,满腔热忱。他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反倍遭伤害。摧残。他峨冠博带,放声高歌,问天。问地。问日月;辈国。悲家。悲志士。他一腔热血,奔走于三楚大地上,访疾问苦,无数次向楚王进言,游说朝臣,名士……最后,在恶势力的威逼下,走投无路,就在端午节那天忧愤地投汨罗江而死。
那天,江边来了许多老百姓,那都是爱戴屈大夫的平民百姓和一些正直的官员。他们感戴屈大夫的博爱。真诚的道德品行,缅怀屈大夫爱民如子的为官作风。为表达他们的感情,纷纷把粽子等食物抛到江里。以后,屈原的故事流传下来,老百姓为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屈大夫立在高高的云端,佑护着他心爱的子民百姓,繁衍后代,一步一步从
涡流艰难中走出来,有了现代都市的文明,现代村庄的进步。几千年过去了,屈原已被作为历史上一个正面人物,一个忠臣,一个传奇,让人纪念。今天,端五节老百姓吃粽子,不乏一些时尚的因素,同时,也有一些追怀的心愿。我们都希望,现实社会中,屈原这样的人物多一些。我们都希望遇上一个明智。善良的上级或竞争对手,之间有一个人道的公平公正的科学文明的环境秩序和事业法则。在乡下,人们更需要一个解民意,知民心公仆似的好干部,一个心地坦荡。不贪不虐的好村官。芸芸众生中,好有一些英雄主义者,他们要驾驭世界,掌控权力,统治财富,结果哪,他们成了世界的败类,权力的垃圾,财富的仆役。城市离庙宇很远,佛心就在民中。百姓之中亦有一种心愿一股凝聚力,当强暴压顶的时候,他门即保持一种沉默和淡然;当强暴被消灭,他们即表示一种热情和祝愿。
屈原去了。他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无奈。他失败了。或许,那个时代我们的祖先会在黑暗之中多摸索一段时间,会多承受一些苦难,可是,屈大夫的精神已经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后人们的心里。他的品德,他的精神永远被人们所敬慕,所向往。
屈原性情飘逸。潇洒,为人纯真善良。平生好乐。好诗,追求一种神仙般的干净与真实的境界,有竹子般刚直不阿的品性,疾恶如仇,纤尘不染。是一个世人敬慕的大贤人,真君子。端午节。忆屈原。只是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有越来越多的人有屈原大夫那样的品性和境界。
端午节的礼物
文/曹少华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代诗人文秀这首咏端午的千古绝唱,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还使人们对端午节和屈原有了更深的印记。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每到端午节,人们就会别出心裁,用各种形式缅怀屈原,赛龙舟、包粽子、插艾草……不一而足。
关于包粽子和赛龙舟,还有个古老的传说:原来屈原是楚国三闾大夫,由于奸臣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联齐抗秦的主张,反而将他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一消息,非常悲痛,于五月五日怀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人们从四面八方划船赶来抢救,并把粽子投入江中给鱼虾吃,以免伤害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来历。
千百年来,人们用各种形式缅怀屈原,本无可非议,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赛龙舟吃粽子这些事上,只有身体的愉悦,没有心灵的升华,这绝不是屈原当年投江唤醒民众的初衷;若仅仅是传承历史文化,也是远远不够的。缅怀屈原,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特别在全国人民向中国梦阔步前进的今天,更应该赋予其新的内涵。
年轻的父母,当你们剥开粽子,将香甜的粽肉喂给孩子时,千万莫忘了:讲讲屈原的故事,让粽子不仅香在孩子的嘴上,还要甜在孩子心里,让爱国的种子在孩子心田发芽,生根,成长,使他们成为明天的希望……这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送给屈原最新的礼物。
博学的老师,当你们领着学生在大湖大江边观看龙舟比赛时,千万莫忘了:引领学生目睹龙舟飞浪和耳闻《离骚》天籁的同时,还要引发出他们"上下求索"的激情,让他们成为明天的科学巨人……这是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也是送给屈原最新的礼物。
虔诚的人们,当你们门插艾草,手捧雄黄酒时,千万莫忘了:抵御病毒侵害的同时,更要抵御邪恶的入侵,像屈原那样,多一点刚正不阿的正气,少一点同流合污的劣根,让我们共同创造美好的人间……这是送给你们自己最好的礼物,也是送给屈原最新的礼物。
端午节,亲爱的朋友,莫忘给屈原送新礼。
故乡的端午节
文/一片秋叶
今天是端午节,而故乡人都称之为端阳节。在故乡,端午节是一个隆重的节日。这天,村子里热闹,小伙子相亲,新媳妇过门,到处欢声笑语,喜气洋洋。用母亲的话来说是"年有三朝,端午一日",所以故乡人特别重视端午节。母亲是养猪能手,她喂养的猪特别肥壮,每年除上交一头给政府外,自个家里在过大年和端午节的时候都要杀一头,这样,亲戚朋友也能同我家一样,过个丰盛的节日。
故乡的端午节,村里人是不包粽子的,而是用石磨磨小麦来做馒头和包子。母亲总是在端午节前夕的夜半时起来和面,第二天早晨,发酵后的白面,满满的两大盆,如初生的婴儿,白白嫩嫩,软软绵绵。母亲把和好的白面做成三样:一样是馒头,一样是小葱和瘦肉馅包子,一样是红糖和芝麻馅包子。每年端午节这天,一家人都能吃到母亲做的麦香扑鼻粉甜可口的馒头和包子,母亲的心也就像包子里掺了芝麻的红糖浆。
在我记忆中的端午节,又好似农家特别的节日。这时候,麦子已收割,蕃薯已放藤,稻子也长出了新绿,农忙时节也过了,勤劳的村里人象松了口气似的,在端午节这天,不仅可以甜甜地吃顿香喷喷的美食,而且还可以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享受节日的喜庆。
而每逢故乡的端午节,母亲总是要忙碌好多天,白天忙农活,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为我们兄弟姐妹赶做新衣服和新布鞋,常常是夜深人静了,母亲还在孜孜不倦地穿针引线。灯影憧憧,银线飞舞,年年岁岁,从不间断。那时,我们这些小孩期盼端午节就象期盼过大年一样的期盼着。因为这一天,我们不仅能吃上母亲做的美味佳肴,还能穿上母亲做的新衣服和绣有莲花的新布鞋。童年早就成为过去,而故乡的端午节一直是充满喜庆和慈爱的记忆。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传说颇多。我真正更多的懂得端午节还是在我上学以后。我的启蒙老师王义登先生是一位博学多识的老先生。从他那里,我知道端午节的起源;他教给我唐代诗人文秀的诗歌《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笔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我从此得知,屈原饮恨投身汨罗江,端午节是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除此之外,他还告诉我民间还流传着一些说法,说是为了纪念各民族的杰出英雄人物: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投江祭父的孝女曹娥,大理白族坚贞不屈的白洁夫人,西双版纳神勇的傣族王子岩洪蹩,苗家的屠龙英雄保儿,采集百花降病魔的藏族姑娘莲花,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
如今,母亲常说城里的端午节没有什么节日的味道,只有故乡的端午节,才是有气氛的节日。母亲总忘不了在故乡端午节这天:千门万户都插上艾草和菖蒲,说是这两者象征屈原的马鞭和长剑,可以辟邪;此外,还要系百索子,手腕上和脖子上系五彩丝线,用以辟邪;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用以解毒驱邪;吃"十二红",这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并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故乡,家家户户都有。
今天是我家离开故乡后的又一个端午节。全家人吃着我包的粽子,与二十多年前,母亲做的馒头和包子相比,味道不一样,气氛也不一样;慈爱是否一样?纪念又是否一样呢?
端午节里吃槲包
文/张亚玲
朋友送给我一种食物,长方形,两个缠在一块,用深褐色树叶包裹。我不知何物。朋友说,这是槲(hú)包,是他家乡卢氏的特产,相当于我们这里的粽子。
看我疑惑的表情,朋友解释,槲包是用槲叶包上黍米等食材煮成的粽子。卢氏县流传着一首民谣:"麦儿熟,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雄黄酒烈艾叶香,香草袋子挂脖上;花花祃(mà)兜盖肚皮,家家槲包香又香。"槲包是卢氏人世代相传的节日食物,具有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之意。每年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洗槲叶,包槲包,煮槲包。香喷喷的槲包,延续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风情。
槲包极具地域特色,只有嵩县、卢氏、鲁山、栾川、西峡等少数县的山上才长这种槲叶。朋友说,在卢氏,也只有处于西南长江流域的七个乡镇有槲叶,他的老家也包括在内。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前,他经常和家人一块儿上山摘槲叶。新鲜的槲叶上有绒毛,需要放锅里煮一下,去掉生涩气,然后晾干,用时在水里泡软即可。槲叶有一种很独特的清香,蒸馍时,采几片槲叶衬在笼屉上,蒸出的馍有一种清幽的香味。
槲叶用得最广泛的,还是包粽子,这与地理条件有关。卢氏属深山区,不适宜种植水稻,只有黍子、谷子或高粱等,芦叶很少,当地人就地取材,上山采槲叶,将黍米等谷物包到槲叶里,包成长方形,两个相对缠在一块儿。所有的槲包包好后,放到锅里煮熟,就成了独具特色的槲包粽子。
我拿起一对槲包,解开,再捏起一个,小心翼翼地揭开一片槲叶,三片叶子里包着的是黍米,黏黏的,红豆把米也染红了。我轻轻咬上一口,慢慢咀嚼,淡淡的米香混合着槲叶的清香,在唇齿间萦绕。
朋友说,现在槲包馅的品种很多,黍米,小米,大米,佐料有枣、花生、豌豆,甚至还有肉馅。这些槲包被冷冻后,作为卢氏特产销往全国各地。更难得的是,槲叶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特别是它含有的槲叶素,更是一种天然的防腐剂,还有一定的防老化和抗癌作用。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地域不同,但人民用智慧创造了不同的"粽子文化".
记忆里的端午节
文/朱钟洋
小时候,家住山区,屋后有茂密的粽叶林,粽叶又大又长,是包粽子的上好材料。端午节前夕,母亲总要上山采摘很多很多的粽叶,但不是用来包粽子的,而是用来卖钱的。
当端午节过后,村里的粽叶收购点关了门,母亲才匆匆忙忙回家,找来一把又小又皱巴巴的粽叶,包几个糯米粽子和花生粽子,放入铁锅。当铁锅里冒出"嗤嗤"的热气的时候,我们姐弟便围在铁锅旁,吞着唾沫。当然,母亲包的粽子味道美极了,那是外婆传给母亲的手艺。吃一口母亲包的粽子,我们很快忘了端午节已过的事实,反而觉得,我家的端午节比别人家的要多过好几天,也过得更加快乐些。
等我们姐弟读初中的时候,母亲因为夜以继日地劳作,才四十多岁的她已弓起了脊背,腿脚还患上了风湿骨痛,无法走进大山去采摘粽叶了。不过,端午节依旧是母亲最忙碌的节日,因为母亲找到了新的营生——走村串户卖粽子。在山里,因为自家包粽子的人家很多,只有那些家境宽裕的年轻人才舍得买粽子吃,所以,卖完一担粽子,母亲常常要走上几十里地,走二十多个小村庄。
当然,母亲走村串户卖粽子的时候,我们姐弟也没有闲着。大哥和大姐走进了山里的粽叶林,采摘粽叶;最小的我则在家包粽子、煮粽子。每天,看着母亲走进屋来,仔仔细细数着卖粽子得来的钱,我们姐弟甭提多高兴了。偶尔,母亲担子里有几个没有卖完的粽子,母亲便分给我们一人一个,那份甜蜜,我们至今都还记忆犹新。
后来,我们姐弟一个个离开了母亲,进城谋生,生活越过越好了。但,每逢端午节,不管离家有多远,我们必定回家,吃几个母亲包的粽子。因为,只有母亲包的粽子才可以吃出生活的酸甜苦辣咸来,才可以吃出苦也乐的生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