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现代散文精选100首

2023/08/25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10篇现代散文精选100首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现代散文精选100首(精选10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旧心情的沉音

文/薛洪文河南油田

能想起的,大多浸染了旧心情的沉音。

如沉放于地下酒窖的一个装满静音的罐子。若年后,不经意的天,不经意的遇,你抓住了静音失忆的一根垂钓已久的弦线的另一端,是一滴水的味引来了一条鱼的梦,想到晓溪,想到浪河,想到夜海。

此刻,无比感慨的,不是人生经历薄上的数字,而是美好并不需要太多太多,只要种了一棵开善花的树,把花香润甜那些后来的陌生人,不需记着你的名字,因你,因你,菩萨的山向你走来。

能想的,我一直想。坚持用语言表达口腔的善良,也不惜舌根吞食最苦的艰难。我想到野草的小花瓣,它们质朴、纯洁、默厚,没有选择;也想到荒野的枯草,一生裹着野风的流言与摧残,选择比石头还要硬的沉默,静音一个草木一季,装饰了大山与寺庙。

许久了,我一直想。想一些缠绕之事,人世间善的因果,因果的善。不是我把尖刻的字刀,去解释一个名词,那人间共识的名词-----黑道势力。而是,善的取向,如今曲弯了正的光面,村子的黑狼可以公开地驱赶群羊。

我在想,有人掷我而来的黑刀。其来意,不正是善的声音在迷走,法的正在那遥远的寺庙山上。下午,我去了公安机关,感叹之感叹,写了一首小诗,摘句:

"是否,否是

我沉默的应答。应答的肯定

之后嘘声的一句难读的叹息。

沉夜

我一直听到寂静包着的

冷冷哭声。它阻止我去想这是鬼魂。

许久,久许了

一件衣服

夜刀口中的哭声。我试图

用虬须安抚它的伤口。它悲叹而又飞进夜雨中。"

这首小诗,是叹句式的。我又想到这个季节的秋天,秋天旷野所有的凄凉,如所有的凄凉需要一次魂化超渡,春潮就能浮生转世,那就把整个天空荒芜的凄悲送给我。我愿在一个石头后面,平躺着,去听那清泉上面浮动悄悄而来的春天,把春天送给所有啃青的生灵。

笔述至此。我坚持语言表达生命的长度,坚持天空灌注的心灵静音,表达这地面吹起的黑风顽疾人间的疤痕,相信,相信……,天空从来没有不息的狂风在焚烧。

雪中冬樱花

文/宋海丽

早上醒来,发现城市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中,一场罕见的早雪。

立马翻身起床,想到要去河边拍那些初绽的冬樱花。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樱花是开在春天的,但在我们这座四季如春的南方城市,冬天的樱花也能盛开在苍穹之下。

一树冬樱一树雪,昨夜的雪下得痛快。雪片像床棉被,把河沿岸的樱花树都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但此时的樱花开得正旺,厚厚的雪包也奈何不了它。厚厚的雪层,让人想到了芝士,粉红的花蕊,让我感觉到了温暖。抬眼望去,路的尽头,一整条都被染成粉色了。

在少雪的南方,人们似乎对雪更情有独衷。赏樱花的河堤上,只有少许的人在拍摄着雪景樱花,更多的人则在玩雪、打雪仗。在这个季节,举行婚礼的人也多,当街道喧嚣起来,婚礼花车都往这边开,拍户外婚纱照的也往这地方挤,都是为了让一袭白色的婚纱与这些粉嘟嘟的樱花相映衬。

冬樱花是蔷薇科落叶乔木,别名高盆樱、冬海棠,广泛分布于我国云南、西藏等地。冬至前后,是冬樱花盛开的时节,它的花期并不长。最佳观赏时间大约在开花后的一周之内,这时的花朵正值旺盛时节,花色鲜艳夺目。从时间上说,樱花的生命是较短的花之一。樱花七日,说的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天,形成了樱花边开边落的奇观。

中午时分,在冬樱树下已漫游两个时辰,阳光的热度一直在减弱,那些细细的雾气渐渐浓厚,总有些樱花在枝间坠落。这樱花雨,像雾像雨又像风,此时,所有的观者都成了诗人,有人欢呼雀跃,有人暗自神伤,有人躬身俯拾,捧起一瓣瓣新鲜如初的樱花……眼前的美景,"三千神仙,只饮花露,几万蜂儿,只采花蜜。"轻薄的诗人,多数留在了唐朝。李商隐曾为樱花写下"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苍垂扬岸,樱花烂漫几多时,柳绿桃红两未知。劝君莫问芳菲节,故园风雨正凄其"的诗篇。是啊,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是不是这世间愈是美丽的东西愈不能长久,愈是欢乐时光愈就凋零得快。

其实,生命完全可以这样的,一岁一花香,活着就应该像樱花,即使是短暂的盛开,每一次极致的盛开都会是一种倾情。人生再短暂,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像这冬樱花一样的怒放,既灿烂了风景,也给这世界带来了美与爱的消息。

冬天杂感

文/安宁

寒风一阵紧似一阵,冬天说来就来。

四季之中,许多人怕过冬天。相比春秋的惬意舒适,干冷的冬天里寒风似刀,大地冰冻的寒冬无疑是不受欢迎的。不过,世事循环,冬天依然是每年都要过的。

与别人不同,我并不畏惧冬天。我甚至喜欢这种浸入人心的寒冷,这种凉意让人清醒让人不敢麻痹,让你一刻也不能懒惰,唯有运动,或跺脚或跑步,才能从原始本能上驱赶寒冷。这种缘由来自儿时。在我童年的贫瘠年代,天冻地裂,万里冰封,茅草屋上挂满长长的冰凌,乡间的泥土小路冻得发白发硬,铁榔头也砸不开。那时的村庄,一到冬天便成了凝固的水墨画,连孩童的鼻涕都是固体的。但严寒在童年的快乐面前,在孩童的顽强意志面前,便脆弱了许多。那时的冬天是孩子们的冬天,是勇敢者的冬天,同样也是幸福的冬天。

冬天,是严寒的代号。关于这个季节所特有的坚韧与持久,却常被人所忽视。春夏秋冬四季之中,冬天算得上最辛苦、最忠贞的妇人,因为这个季节担负了孕育新生的重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又缓慢的,是无形而又痛苦的。关于漫长,其实春夏秋三季都是冬的引子,关于痛苦,是那种钻心刺肉、脱胎换骨似的苦楚。人生于天地间,头顶天脚踩地,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中历练身心,才不愧万物之灵。在寒冬,告别桃红柳绿、天高气爽,让匆忙的步履放缓,让烦躁的心绪宁静。此时,我们便能够在空旷的冷静中,思索一年的奔忙与辛酸,总结三季的得失收支,并为来年的丰收积蓄充实的前行力量。

我曾在四月的春雨中,目睹绚丽的桃花以及满树的桃红从枝头跌落,一片片坠入乡间泥泞打滑的泥土之中,夹杂着隐隐花香。桃红算得上春天最早绽放的色彩,她连着寒冬,如同寒冬的承接。于是,在桃红谢幕的瞬间,她毅然扑向大地,义无反顾。在她骨子里,春是冬的传承,冬是春的怀抱。在此之后,世间万物,无不从容地投入地坤。冥冥之中,那桃红便是冬天最早的引子。从那一刻开始,冬天便开始收集萌发的种子了。

冬天不是说来就来的,它总是给着我们启示。从一朵花坠落,从一片叶飘舞,从每簇云卷云舒每个日出日落。在初冬时节,霜降不期而来。一夜过去,霜凝结在草地上、屋檐上、树木间。霜凝为白。是那种淡淡的白,冷冷的白。霜是冬的使者,霜一下,便预示着寒冷不远了。所以《易经》中,坤卦的爻辞如此说道:履霜,坚冰至。在寒冬到来之前,大自然早就给过我们启示。这句坤卦爻辞其实也教给我们生活的道理。万事万物的运行都有其内在规律,无视规律或者对迹象变化孰视无睹,便会酿成人祸。霜至时,提前做好越冬的准备,用虔诚的心去应对事物的变化,在来年未知的某个日子,心中的希望便会在春寒料峭中悄然萌发。

冬天蕴藏希望,如同妇人怀胎十月孕育生命一样,都是痛苦的,刻骨铭心的。没有冬的萧瑟,便不会有春光明媚与百花争艳。严寒肆虐的日子里,我们需要直面严酷,直面寒潮,直面凛冽,怀抱一颗积蓄希望的心。那样,冬天便不会再寒冷。此时历经的所有酸楚与疼痛,都会如桃红坠落,滋养大地,开出下一个花季。

春,惹了谁的芳心

文/窦立新

四月天,步入春晨,空气格外湿润清新,捎来一丝微凉的气息。仰望天空,我喜欢你的眼神,那是一片清澈、一碧到底蓝色的天空。

你看,迎春花枝枝花满,一片片花树婀娜而立,花朵晶莹闪亮,迎风嫣然含笑。我想,昨晚还是花树枝头打满了含苞欲放的骨朵,一夜春风拂过,挤密在一起细细碎碎红彤彤的小清新嬉笑嫩嫩的绽放了,还有疏疏落落,粉粉嫩嫩的小花开在阳光爱恋的枝头,初露芬芳。它们迎着春天的花客娇柔可欣开着属于自己的颜色,让人心生怜爱。抱憾!我却没有看到第一朵花盛开的样子,没有闻到第一缕娇嫩的芳香。

远望,河畔垂柳轻轻的摇曳,似婷婷纤细身姿的姑娘,撩着诱人飘逸的长发。柳絮在春风里拂面而来,飞到脸颊上痒痒的。阳光下,小草悄悄伸开双臂露出新鲜久违的笑脸来,几天就是一片柔软嫩嫩的绿毯。几只青鸟投进林间在细枝上蹦蹦跳跳,鸟语不停。它们是春天的主色调;它们是春天的声音。

每天白日和黄昏,有很多孩子,大人汇聚在岸边。有年轻父母带着孩子放飞风筝的;有孩子之间追逐、嬉闹的;有老人闲谈、晨练的。河畔路亭有民间小群体唱着自己爱唱的豫剧。你听,远处传来节奏明快的音乐,那是"暴走"小团队个个精神气爽排着整齐的队形,每天黄昏从西边而来,再从东边而去。春天的生活好不惬意。

走在向晚的幽静处,有青春蓬勃少男少女们的身影,一袭白色薄薄裙衣绿荫花间婀娜多姿。他们相恋一树粉色繁华下,那样亲昵,那样炽热,那样旁若无人。那是纯真的情感,那是甜蜜的爱情。清纯女孩依偎在男孩的胸前,仿佛趴在春天的大地上,倾听着远方的声音。潇洒男孩拥抱着温柔的女孩,仿佛怀抱着一束娇嫩的鲜花,闻着、吻着撩人的芳香。青春男女拥抱着爱情的春天,他们又被爱情的春天拥抱着。春天是温馨、浪漫恋爱的季节。

春天,慢下你的脚步吧,身旁的小树正在吐露着嫩芽的叶香。慢下你的心情吧,向你含羞微笑各种颜色娇艳的花树还没有看够,徜徉在春风里去玩味吧,用心去看,瞧,春天的风儿是有翅膀的。悄悄飞临你的身旁,俏皮,温柔细细轻轻掀起你的衣襟,再从你身边匆匆飞过,飞进郁郁葱葱的林间,飞上高低错落摇曳的树顶上,飞过青碧流淌的河畔。然后,消失在你的视野之外,顿觉得心情气爽,淡泊宁静,诗意盎然。春天的风儿能给你无限的遐想。

春天,听风、看景、看流水载舟、看夕阳下绿水斑斓。不知间,来到去年踏雪寻梅的地方,清静独处,还能寻找到梅吗?我徘徊在原地却静静等待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绽放。其实,花开很美,而等待一朵花的开放更美。它静静的开着,不争艳,不寂寞,不俗媚。似冬雪点缀枝头冷艳傲骨的梅,透着一种风情,一丝清高和矜持。

傍晚,沿着回家两旁开满鲜花迷人痴心的小径上,寻找熟悉的小路上是否还有没看到的风景。走进绿树林间,再次寻觅从身边匆匆飞去的风影。突然,春雨淋漓,细细洒落,芳菲的花朵迎着细雨仿佛点头微笑,显得更加的新鲜娇艳,多情的春风也显得愈加的清新。春雨落在绿树丛林间仿佛湿润着一个又一个春天绿色的梦。低头抬头的那一瞬,一只蝴蝶轻轻飞舞而来,触手可得,但醉心于它曼妙翩翩的舞姿,任蝴蝶无声绕肩。暮然回眸,看绿草丛中吸引着它静静停留在一点红的新蕊上,有红颜作伴,看它流连于花丛时翩翩的曼妙,给了我全然不同的感受,美的,令人疼惜。

远方的朋友,你相信吗?我做了为一朵花低眉柔情的人,我真的能看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绽放的样子。远方的朋友,你知道吗?我真的能听到有关它们生命细腻的声音和微妙的心事。所不同的是,春雨绵绵被浅浅清风送到眼前,细细春雨中,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悟,春天温馨和谐,感觉生命不再孤单。

多情浪漫的春呀,你牵引谁细细的春愁,你又惹了多少人赏你的芳心呢?

每个人都有一段悲伤

文/萧小楼

在每一个历经过爱情风雨的人们的内心中,都有着一段明亮而又冰凉的爱情往事。像一缕淡淡的月光,落在那迷雾茫茫的内心里,牵引着情海波涛中那不可企及天涯,让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都变得那么地悲伤。

每当我们回想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自己在这段感情里,很是亏欠,很是忧伤。我们总想得到对方,或者说是自己、或者说是岁月的一个原谅。可这段路程太远,太长。不论我们是用真心去冥想,还是用双手去挽回,甚至用灵魂去探索,可我们依旧回不到从前,找不到那条通往曾经的路,追不回那一段恋恋不舍的时光。无法让岁月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给曾经一份补偿。

我们只能在脑海里回忆,在现实中叹息!为什么那个聆听蝉鸣的夏夜就再也找不着了呢?为什么那个踏着薄薄白雪的清晨就再也寻不回了呢?为什么那条熟悉的林荫道再也不那么亲切了呢?为什么那个扎着蝴蝶结的小女孩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呢?……

太多的为什么,让我们惆怅,可我们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那些没有实现的理想需要我们去实现。所以,我们不能挥霍这一世的时间,沉浸在这里幻觉里,迷失在这忧伤中。

所以,我们不得不将这一切遗忘,统统地遗忘。可有着浓烈感情的我们,似乎永远也做不到。想着要忘了她,可她的影子却始终在我们的脑海里徘徊,她的声音不断地在耳畔响起,她的一举一动始终萦绕在我们的眼帘。我们害怕脆弱,我们害怕那细弱的内心承受不住太多的无奈,承载不了太多的人生包袱。所以,我们就想着要将这一切全都隐藏起来。于是,我们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地将其揉成一团,一下子就将其塞进了我们原本脆弱的内心中。但我们的内心不会隐藏,我们适得其返,欲盖弥彰!让这一切更加地暴露无遗。

我们开始叹息,叹息苍天的作弄,叹息命运的不公。可我们的叹息无济于事。我们抬起头来,望着满天的繁星,望着那浩瀚的明月,我们所能做的,依旧只能是一声叹息。

我们狼狈地逃窜了,逃窜在自己为自己铺开的那一条思念之路上。我们跌跌撞撞,满身泥泞,遍体鳞伤。

但我们会累,我们终究逃不动了,没了气力,我们似乎只有认命了。

不,我们不能认命。我们虽然可以把这一切当作一生的牵挂,但绝对不可以当作一生的包袱;我们可以把这一切当作是一生的回忆,却不能当作是一生的全部。我们还要赶路,千万不能迷失在了这灯火阑珊处。

振振精神吧,理理思绪吧!你看看,我们的未来是不是还很远?是不是有许多的人都从悲伤中走了出来,重新开始了一段美好的生活?是不是这世间的一切随时都在改变,当然这也包括所有人的一切?看一看,这世间,受过伤害的人何其多乎?我们的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伤害又算得了什么呢?难道我们这扼守灵魂的内心就真的那么狭隘吗?难道就真的连这一点小小的失意也容纳不下吗?

不,当然不是。我们终究领悟。原本,曾经的恋情,只是今日追求幸福生活的一个基础。没有那时的失败,我们又如何懂得怎么去爱一个人呢,我们又如何懂得怎么去珍惜每一份相处的时光呢,我们又如何懂得彼此默默祝福的这一点小小的道理呢?

把她放在心里,我们继续赶路;把她留在心间,我们有情有义;把她埋在心底,我们步履从容;把她搁在心田,我们学会珍惜。

那就把她永远留在心底吧!放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作为精彩纷呈的人生中所积累的一笔财富。许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会为我们曾经的选择而备感欣喜。

母亲的煨罐汤

文/疏泽民

小时候家里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因为缺少营养,发育不良,我面黄肌瘦,直到专科毕业仍是一副"魔鬼"身材。母亲总觉得亏欠我什么,心里很是不安。

那年初夏,我回老家帮母亲割麦。母亲端详着我,心疼地自责,说是小时候没把我调养好,到现在还是那么面黄肌瘦,连个女朋友也没谈到。我笑着说,瘦好啊,人家女孩子就喜欢苗条,都在减肥呢。母亲叹了口气,拿起镰刀,默默下地。

晚上,母亲变戏法似地从灶膛里掏出一只黝黑的瓦罐,揭开瓦盖,顿时飘出诱人的清香。母亲说,家里的老母鸡最近不下蛋,我把它杀了。从小到大,你还没有吃过一次囫囵鸡呢,这只鸡,是专门煨给你的。

我颇感意外。在我的记忆里,母鸡是家里换盐换酱油的"储蓄银行",若是没有贵客光临,是断然不能宰杀的,即使杀了,也是一家人吃上好几天。现在,母亲怎么会将这只整鸡,专门煨给我呢?我说,都吃吧,我一个人吃不下。母亲说,我前天吃过了,也是一只整鸡,老不下蛋——这只是专门给你的。我坚持要和母亲一起吃。母亲板着脸说,你要是不吃,我就把瓦罐砸了,谁也别吃!见母亲发火,加上肚子抵不住诱惑咕咕咕地乱叫,我只好接过母亲盛来的一搪瓷缸香喷喷的煨鸡,大快朵颐。母亲在一旁默默看着我,面露喜色。

那是我第一次吃下一只囫囵鸡,吃得满嘴流油,吃得热汗淋漓。

春节回到故乡。与父亲闲聊,得知我吃下肚的那只老母鸡,是被母亲视若心肝宝贝的芦花鸡,产蛋量很高,而母亲自己,根本就没有动过筷。我听了,很是自责:母亲善意的谎言,我怎么就轻信了呢?当即暗暗发誓:无论是鸡是鸭,将来一定要让母亲吃个够。

一晃三十年过去,母亲已经八十有六,牙齿差不多落光了。上个月母亲过生日,饭桌上,我挑最嫩的鸡腿肉,剔去骨头,端给母亲。母亲摇摇头说,牙不行,吃不动了。我心中一怔:我还没有给您煨过整鸡呢,您怎么忽然就吃不动了呢?

我能推测,不在母亲身边的这些年,母亲肯定没吃过整鸡。农家孩子靠自己的双手从农村打拼进城市,想活得体面一点,其实并不轻松。母亲理解并支持我们,省吃俭用,以减轻子女们的负担,又哪里舍得吃鸡呢?

然而,工作的艰辛,生活的压力,并不是忽略亲人的理由。在那极度艰苦的岁月,母亲用爱编织了美丽的谎言,而我,可曾用"我吃过了"回馈给母亲?

一夜无眠,我想起了那只黝黑的瓦罐,它像一部老电影,在我眼前循环放映……

关于养花这件事儿

文/阿弥陀佛

养花之于我,谈不上嗜好,只能说是喜欢,但我的生活从有记忆开始就没离开过花。

我出生在华北平原农村的胡同里,有兄有弟,父母不喜欢花花草草,甚至有些嫌我们养花浪费学习和干农活的时间、占据他们院子的空间,终究是不知道我家养花的始作俑者是怎么开始养花的。

上小学开始,大概7平米的小平房上养了七八种花,现在都已叫不上名字来,我那大我5岁的哥哥每天放学了就爬十几层的木梯子端一满满的水盆浇花,只记得红色的虞美人一年比一年长的多,一年比一年开的好;七仙子也还在现在的记忆中开着当初的模样;凤仙花开的红艳艳的,多的可以摘了包红指甲。可从哥哥上了初中后,他就没心思也没时间管他这些宝贝了,也不知道我和弟弟为何就顺其自然的接了他的钵,每天爬上爬下的去浇花,大概是不想看着这些都长成势的花死掉的缘故,我们还不时的从别家讨来不一样的花,玻璃翠、鸢尾花、月季……逐渐壮大了小平台的阵仗,甚至一度把鸢尾花栽种到了父母不让染指的院子里,但每到开花时节,都着实让我俩欢喜一阵子,满满的成就感。

如果真的喜欢养花,那在那个院子里养一辈子花应该也是很美的。可是,父母不愿意我们永远待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窝囊"一辈子,从自己来说,那个空间也装不下自己的梦了,想飞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终于,我们都出去给梦筑更大的巢了。起初,我读高中一个月回家一次,小平台的花早已失了势,仅剩几棵耐旱的,几乎靠大自然养着了。后来读了大学,放假才能回去一次,小平台的花索性就都消失了,仅剩风蚀后裂开的花盆和长期缺水而干涸的土,而我们仨也再无心思去重新培植新势力了,父母的院子终于再也没有占据他们空间的杂物了。

在外读书的时候,老家不能养花,我开始在宿舍养,见识的花越来越多,不过能买得起的也就那几种最普通的,不知不觉,养花成了一种习惯,现在想来这习惯大抵是从胡同里带出来的。

成家后,这种习惯被带到了三个年轻的家庭,弟弟喜欢买花,家里放满了绿植,家人跟着一起买花、爱花、养花;哥哥无论在长沙的宿舍还是在德国的公寓也都种了各种花;我当然也是少不了的往家搬各种各样的花,叫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我和弟弟一样只喜欢买不喜欢养,换了一批又一批,"连累"着家人一起跟着养成了浇花的习惯,以至于我的两个小儿子在哪里看到漂亮的花都要通知我一下,博我欢喜。

父母对于养花这件事儿的态度越来越让我吃惊,弟弟给家里买花回去,有太阳花、蜀葵、菊花、蔷薇、风雨兰,让父母在家养着,母亲就精心的养着,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开花了他们就像孩子显摆自己的得意之作一样,用自己很不到位的拍照技术拍给我们看,虽然模糊,但看着很美。

或许,种花这件小事儿早已成了父母找回我们三个的一个理由。

秋雨绵绵秋思长

文/君竹

立秋一过,秋雨便踩着脚步一场赶着一场的来了。

像一曲盛大的叙事诗,开场轻言微语、淅淅沥沥,继而风雨大作、慷慨激昂,短暂的停歇后,复又缠缠绵绵、絮絮而谈。似有说不尽的情话,诉不完的相思。

古人大都不喜秋雨吧,寻遍诗词曲赋,描写秋雨的诗句寥寥,且不是"细雨梧桐"的萧瑟,就是"凉风暮雨"的寂寥,让人不免生出许多愁苦。"秋风秋雨愁煞人"啊!

不过在不识愁滋味的年纪,秋雨却是贫寒生活中充满情趣的记忆。

秋雨绵绵的日子,下得人心都快发霉了,大人们只能躲在屋子里忧愁叹息,可小孩子怎么闷得住,悄悄拿了家里的油纸伞,趁大人不注意偷跑出去。油纸伞是家里最奢侈的雨具,制作虽然粗陋,颜色却金黄明亮,撑着它在雨中行走,心也被照亮了。外面是自由的世界,虽然下着雨,雨滴打落在油纸伞上,叮叮咚咚,似在弹奏一首乐曲。落叶铺满的小路居然没有了泥泞,小脚踩上去软绵绵的,是天然的地毯呢。站在积满雨水的小潭边,看雨丝落在水潭里,激起一个个水泡,草帽般漂浮,挤挤挨挨凑热闹,刚想清点一下个数,它们倏忽又消失不见。雨中的乐趣小孩子最能体会,那年月没有动画片,没有玩具,可满世界都是乐园,日子虽然贫寒而寂寞,心里却充满简单的快乐和温暖。

那把油纸伞是我童年时代少有的浪漫记忆。后来虽然痴迷过《雨巷》中丁香姑娘撑着油纸伞哀怨优雅的身影,迷恋过白娘子与许仙在红伞下演绎的爱情传奇,但我还是喜欢自家这把家常的油纸伞,它陪伴一家人经历了一季季的风雨寒霜,遮挡着岁月的烟雨红尘。

在我心里,还一直珍存着一把伞,它始终为我护佑生命,抵御风寒,那是父亲虽不高大,却挺拔如山的背影。

学生时代在距家几里外的学校寄宿,每个周末父亲会用自行车驮着我回家,第二天再送去学校。记得一个深秋的周末,雨下了一整天,到傍晚雨势丝毫不减,于是父亲穿上单薄的雨衣送我。凄风冷雨使父亲的骑行变得分外艰难,坐在后座上的我冷得瑟瑟发抖。等到了学校,我才发现父亲的胸前已全部湿透,原来他怕后座上的我淋雨,中途解开了雨衣的纽扣,任风雨打湿自己,也要保护好身后的女儿。

有亲人的陪伴呵护,人生路上的风雨便不再那么难挨,多年之后再回首,已没有凄风冷雨,满心里全是温暖。

如果没有置身雨中,只是隔着窗棂眺望一场秋雨,其实是充满诗意的。"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雨珠如帘,雨雾似梦,烟雨蒙蒙中,是驱不散的愁绪,洇不开的浓情。秋雨总是会空惹许多闲愁旧恨。

不过在秋雨中行走是另一种人生乐趣。

那年秋季去武汉度蜜月,走出黄鹤楼时,本就阴霾的天空飘起雨丝,等我们站在武汉长江大桥边上时,雨珠已连成一片。这恼人的大雨突然激发起我的兴致,我对身边的他说:我们走到大桥那边去。于是我和他手挽手,肩靠肩,撑起一把伞走进风雨。大桥下长江水浩浩荡荡,汹涌奔流,头顶上雨雾弥漫,如注如泻。两个身影紧紧依偎,虽走的艰难,心里却快乐酣畅。等到了大桥对岸,他已淋成落汤鸡,我却只湿了半边衣袖。我们俩相视大笑,秋雨只做了浪漫爱情的背景。

人生会经历多少风雨,没人能说得清。体验过春雨的鲜滑酥润,遭遇过夏雨的激情澎湃,秋雨便显得不徐不急,淡定从容。那是一种岁月的历练,也是一份季节的沉淀。

一场接一场的秋雨中,秋意渐浓。

古桥渡心

文/林宝卿

是怎样的机缘召唤,或是怎样的宿命相牵,让我风雨无阻一路奔波,来与一座小小的古石桥相遇?

石桥在龙海颜厝镇丹洲村的村口,其貌不扬,以至于我最初并没有把欣赏的目光落到它的身上。相比之下,桥头那棵苍劲虬老的榕树,树下两通沧桑的石碑,树旁新翻建的庙宇和戏台,更吸引我。同行的友人表情淡定地指点说:这是座古桥,清代的。

我顿时屏气凝神。

是的,我是被它身上的"时间"所吸引,我喜欢一切历经时间淘洗而依然存留的坚持,喜欢漫漫光阴一层一层温柔涂抹的内敛慰藉。

石桥修建于清朝雍正十年,桥头的石碑明白告诉我与桥有关的那些人那些事。200多年来石桥以不变的平展姿势,定格、守护、见证、铭记,连接古今,安渡一切有缘人,包括我。

我在不长的桥上走来走去,想象200多年前这个"金带环抱"四面皆水的村庄,该是"小桥流水人家"的舒展模样;猜想桥未到来之前,两岸临河而居的人家,会有怎样旖旎的情节上演。

那时,河面很宽,春水涣涣。河的这边,"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河的那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位佳人,在水一方".七夕之夜,佳人有约。两岸之间,烟水茫茫,"茅草"与"蒹葭"望眼欲穿。一只小木船,风里浪里横渡着他们的爱情也横渡着难测的命运……最后,感动或感伤的村人,为了两岸绵延不绝的情缘修建了这座桥。

——当然,这只是我虚构的故事。但我相信,每一座桥的初衷,一定都源于一份爱心、一份美好善良的愿望。

桥为渡爱而来。水在爱在,爱在桥在。桥在爱的长河里架起,在时空的交错中延续。

此刻,仲夏的台风天气,我站在桥上看天色如铅的风景,你在桥头,也看我如风景吗?我飘移于桥上的身影,是否沾染太多浪漫怀古的色彩?十年修得同船渡,那么,要有多深的情缘,才能在同一个时间赶来,以同样的心情共赏一段桥上风景?

川流日月不能追,桥渡春秋犹可忆。

彼时浅秋,我的内心在无休止地挣扎。本已选定的方向,却意外出现偏差。你让我去看江东古桥,去寻访古桥附近邺山讲坛遗址,去倾听先贤的训诫和历史的回音。

艳阳高照的晌午,我驱车十里,来与这座"世界最大的古石桥"相对,企望从那200多吨重的石梁汲取内心的定力。江波渺渺,江风浩浩,"两岸峻岭对峙,万壑并趋,江宽流急,波涛汹涌"的壮观气象,让多日来纠结不清的我神廓气朗。

走在桥上,脚底下流淌的是800年的岁月律动,心里一直惴惴不安,怕我轻飘飘的脚步,对不起漫长沉重的桥的历史和内涵。我的脚印与前人的脚印在阳光下叠加,有谁知道,这层层密密的脚步里,有多少是把行走的目的丢失,把道义和人性踩下,把良心与正气踢进水里?

我凛凛地站立桥头,坡地上,岸草葳蕤,数不清的蜻蜓飞来绕去,透明的双翼和轻盈的影子让人恍兮忽兮。面对一长列孔武有力高高擎起的桥墩,远眺靠近西岸那5座屡浴烽火历尽磨难的古朴桥基,思绪如江上的风,杂乱无力而没有方向。损毁一座桥,一定是缘于一场灾难或狭隘。对美好的践踏和撕裂,并没有阻挡住卑鄙者升官发财的脚步,道德审判书上的善与恶、真与伪,经不住现代人随心所欲的篡改重写。坚守的意义和定力在哪里?

一只连家渔船"突突突"的从远处驶来,"突突突"的从我的身旁驶去,拖拽着长长的渔网和长长的激起又消失的水纹。

在岁月的长河里,我也是一只鱼,我不想随波逐流,我在茫茫无涯中孤独地横渡我的命运。"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那么,谁的网将要把我打捞起?谁的河能让我永远游弋?"人生忽如寄",填一阙《唐多令》几人能读懂我的心曲?

晓意添新愁,飒飒满眼秋。纵不语珠泪难收。九曲百转凭谁诉?听窗外,一声啾。

并立古桥头,心如不系舟。岱山下北溪横流。犹道去年秋月赋,情已怯,懒回眸。

——那时,我并不知道,是我的境界未臻,不能应和你的脚步完美地走过一段桥的距离。但你耐心地等着我如蝶般蜕变。

难忘,中山旧桥畔,月夜,听涛。

深秋夜凉,繁华落尽,一切终于沉寂下来,只余最贴近心灵的涛声。

热闹的脚步,热火的欲望,热切的追赶——都远去了。旧桥苍老的身影浮在暗夜的西溪之上,闲适地听风听雨听涛,听两岸的人声鼎沸红尘日好,听咫尺之遥的新中山桥喧哗一如当年。

这是漳州历史上第一座横跨九龙江的石桥,也是中国第一座以孙中山命名的桥梁。800多年,栉风沐雨,春夏秋冬从脚下流过,日月星辰从头顶移过。

荣耀勋章不可能永远挂在胸前,当一座桥终于完成使命卸下重负成为摆设的时候,它的留存,全凭人类的良心。桥在恩在,恩在缘在。桥的另一头,"中国第一座中山桥建造者——孙宗蔡"的半身铜像,立在江滨公园的桥头广场不太起眼的一隅,供有缘人凭吊。中山古桥,以这样平常清冷的姿态,诠释尊严。

寂寞沉淀,与名利喧嚣保持距离,做好自己——涛声如洪钟大吕,我幡然醒悟:这是你让我古桥听涛的深意吗?

夜渐深。半缺下弦月高挂在对岸的楼顶,以孤绝的姿态俯视城市霓虹。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历史长河里,你是一座涵养无尽潜藏无形的古石桥,渡人许多,也渡我观照天地参悟古今回望自身。"当我倚靠着你时,我是如此坚强。是你的鼓舞,让我超越了自己。"纵不能至拈花微笑的境界,亦不负花开花谢婆娑满天的指引。

想用我此生余下的岁月,换得一次心无旁骛的桥上携手,够不够?

鱼汤面

文/成健

鲫鱼,在苏北盐城、兴化等地又叫刀子鱼,形态扁胖,背黑而腹白。里下河一带将鳊鱼、白条、鲤鱼、鳜鱼推为上品,鲫鱼虽不属此列,却在百姓餐桌上最常见。即便是清贫人家,于产妇哺乳期,也总要想方设法弄些鲫鱼炖汤,因它有补虚催乳功效。乡间有句绕口令"钓鱼要钓刀子鱼",足以说明鲫鱼的好。

鳝鱼,也叫长鱼,细长圆滑,无鳞。淮扬菜系里的"淮安软兜",是清炒鳝背的一种经典做法。城里食客只知鳝鱼肉质鲜嫩,大概没听说过村童将鳝骨另有妙用。去肉后的鳝骨,置于竹篮里,用长绳系了,从桥上垂下浸入河水,一炷香工夫,常颇有收获:是些馋嘴的小河虾,如痴如醉地紧抓鳝骨不放。

现在,我们要用鲫鱼和鳝骨为主材做一种汤。

先将鲫鱼剖腹剔鳃,不用去鳞,洗净,入猪油锅,文火炸酥;鳝骨亦用猪油煸炒出香。炸炒过的鲫鱼和鳝骨浸于半锅清水中,烧至汤色转白,得头道汤。将沥尽汤汁的鱼肉鱼骨下锅煸炒后,加水烧煮,得第二道白汤。如法炮制,又得第三道白汤。其时,鳝骨或尚完整,鲫鱼恐已零碎,须用细密的纱布过滤,使汤中不至于残留渣滓。或问:鲫鱼为何不用去鳞?二道、三道工序可省否?答曰:鱼鳞富含胶原蛋白,营养自不必说,还可增加汤汁浓度。二道、三道工序千万莫省,因欲取鱼肉鱼鳞和鱼骨中的精髓,实难毕其功于一沸,故需三遍。

而后,将三道汤汇作一锅,加葱、姜、绍酒、虾籽,大火烧沸,继之小火慢熬,其汤愈加浓白醇厚。未及揭盖,香味早已透出,却不带丝毫腥气;浅舀来看,于腾腾雾气中隐约如见半勺炼乳。若数滴汤汁洒落桌上,竟能不散不漫,不腻不粘,撮口吹之,滚如玉珠。

这便是东台鱼汤面的汤了。熬制一锅鱼汤,至少得七八个小时。东台城里的面馆,早茶的菜单里少不了鱼汤面,所以一帮厨师和伙计往往三更天开始就忙个不停。有了鱼汤,其余不难。面条宜细,软硬可随客便。每家面馆,桌上均备有细盐、胡椒粉,客人亦按需酌量,自己调味。一碗素白的鱼汤面,最好再撒上一小撮切碎的青蒜,色香味尤佳。

鱼汤面在苏南苏北广受欢迎,南京、泰州等地的鱼汤面虽各有千秋,其实做法与此大同小异,而东台鱼汤面名气更响,或许是它曾在一百年前于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过金奖的缘故吧。再往前追溯,传说清乾隆某年,有个宫廷御厨流落民间,在东台盐区卖面点小吃养家糊口,起初生意清淡,后听从当地乡民建议,不断尝试,终于摸索出这种熬制鱼汤的妙法,两百余年盛传不衰。

于是,一滴汇集水乡灵气和民间智慧的鱼汤,在人们的味蕾上久久萦绕,回味无穷。大官小吏、行商坐贾、文人墨客、市民村夫纷纷迷恋上鱼汤面,都说"吃一碗,想三年",因为它不只是个传说,它是一碗入口鲜香、下肚舒坦的真实。

东台,位处苏北南端,自古依海而兴,西汉时即以煎盐闻名,近代以来则农工商并举,是个很富很文化的县城,素有"苏北小上海"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