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散文
倚栏轩精选8篇清明节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清明节散文(精选8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岁岁清明
文/费城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关于"清明",我始终觉得这是一个代表着过去的词汇,因为祭奠和怀念。
花木芳菲,草长莺飞的四月天。怎奈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处更增添了几分烟雨迷蒙的感觉。
清明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时节,气候温度回升,雨量也随之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但是,清明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出现,似乎便与纯粹的节气区分开来,二者因此有了明显的不同。
我查阅了关于"清明"的一些资料,了解到清明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清明节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清明不仅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扫墓踏青的好时节。在二十四节气里,似乎没有哪一个节气能像清明节这样,有着如此浓郁的感情色彩。
古往今来,清明节这一传统祭祀活动大约包含这样两层意思:清明,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标志天地清朗、寰宇澄净。而清明又是充满忧思的,在这个日子里,生者从喧嚣繁忙的现实生活中静下心来,在心中腾出一块地儿来怀念先人。而长埋地下的亲人,也因此得到安宁,化作香炉间袅袅的青烟和燃烧的纸钱,在清明时节萦绕、消散,化成烟雨,润湿了人们足下的青草。
清明表现了中国人的复杂情感。大约自春秋以来,清明节就作为中国人对逝者表达哀思的传统祭祀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里,集体追怀、祭奠先人,每家每户都会把拜祭活动当作一件大事对待,漂泊在外的人也会在清明来临的日子重新返回故乡,在逝去的亲人墓地前烧香祭酒,寄托哀思。扫墓的人们挎着盛满祭祀物品的竹篮,有些还会带去镰刀和铁铲,锄去坟头上旧年长出的野草,修葺土坟,垒实墓基。因为与泥土和青草有关,于是,又有了"踏青"的另一层含义。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在中国的诸多古诗词中的清明,多有描绘一种曾相识的寂寥落寞,更有一种撩拨心弦的感动。仿佛一缕淡愁在烟雨迷漫的山岚间飞升,是在嗟叹岁月的不易,更是感叹人生苦短,生命流转如飞花易逝,开落之间,转瞬又是一年春来到。
在清明时节,在一片萦绕的惆怅哀思中,我们更能够体悟活着的美丽,于是便理解了逝者如春花秋草的寂寞轮回的释然。无论闲情逸致也好,愁绪满肠也罢,我想,都表明了后辈人对于逝去亲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清明有约
文/马亚伟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草木滋长,实在是一年中的绝好景色。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成节日的节气,一直被我们重视。一年一度,清明有约。
清明,与遥远故乡有约。陆游诗中有一句"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写人们风尘仆仆赶路,就是为了清明时赶到家乡。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是回家的日子,远在天涯的游子都会在这一天赶回家乡赴清明之约。游子在外可能春风得意,也可能失意惆怅,不管怎样,家乡都会收留你流浪的脚步。我们民族"落叶归根"的情结根深蒂固,即使四海为家也不能忘了"根",而清明是故乡的一声召唤,就像母亲呼唤孩子一样,我们走得再远,也要在清明时节深深回眸,赶往家的方向。清明节凝聚了千年的思想文化,体现了我们民族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清明,与逝去的亲人有约。白居易《清明野望吟》中写道:"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 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清明节也叫寒食节,自古有扫墓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带着酒食、果品、纸钱,去祭拜逝去的亲人。先人的墓地在春草深处静默着,人们把供品摆上,在墓前焚烧纸钱,叩头拜祭,然后在先人的坟上添上新土。翩飞的纸钱如同黑蝴蝶一样,漫天飞舞,寄托着人们的哀思。人们还会在墓前和先人说说话,讲讲以前难忘的往事,也说说自己现在的生活和近况,好像逝去的亲人从未曾离开过一样。是的,他们一直活在我们心里,我们好好生活,就是为了延续对他们的爱。杜牧的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表现了清明时节人们的无限哀思。我们民族提倡孝道,清明祭祖也是孝道的一种体现。
清明,与美丽的自然有约。宋代的吴惟信诗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正是春光明媚之时,除了扫墓之外,人们还喜欢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感受无限春光。《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天地之间清且明,人们结伴去踏青。柳绿花明,蝶舞燕飞,到处生机勃勃。大人、孩子都像脱笼之鹄,尽情释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人们三五成群在草地上追逐玩耍,非常热闹。孩子们在杨柳岸吹响柳笛,柳笛声声,也唤醒了大人们的童年记忆。还有人把五彩斑斓的风筝高高地放飞到天上,在下面看的人大声喝彩,一派欢腾。清明节有声有色,多姿多彩。清明踏青,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清明,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情感,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积淀的体现。清明有约,我们会朝着故乡的方向,如约而至。
写在清明
文/李瑞华
因一次意外,不慎将腰摔伤,这些天只能在家静心休养。除了按时服药和热敷,大部分时候间都属于自己支配了。习惯了忙忙碌碌的生活节奏,习惯了三点一线的半是机械半是条件反射的重复,乍一闲下来,总有些别别扭扭的不适应,间或伴着些许的失落和惆怅,那些早夕相伴的同事们,在没有我的日子或许都趋于正常了,我想对自己说,你没那么重要,也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上,人作为小而又小的一粒微尘,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那些友情,那些酒场上的豪言壮语,随着时间的冲刷和洗礼,是多么的苍白,所以这么一想,就什么都释然了。这些天,沉淀了许多的浮华,也对朋友这个词的定义有了更深意义上的理解,明白了她的真正涵义。总有乐趣等待自己去寻找:整理文稿,敲打些文字,在适宜的春光里踏青郊游散步,感受大自然无拘无束无市侩气的暖风,吹散自己纷乱的思绪,果然就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感悟和收获了……
马上就是清明了。
写下"清明"两字,顿时就有一种凄清的苍凉袭上心头。在这个春花烂漫的季节里,似乎总有些不协调。但无论协不协调,毕竟挡不住四季匆匆的脚步,清明还是如约而至了,无论你的心情是好还是坏。
清晨,信步走在乡间蜿蜒的土路上,满眼的绿色,直叫人心生一种向上的生机。看麦苗青青,一垄垄向前伸去,最后合成一片春绿。农田里,路沟边,已经盛开了沉甸甸金灿灿的小黄花,娇艳欲滴的花瓣上,挂满了晶莹的氺珠,风一吹,颤巍巍的,伴着路边柔柔嫩嫩的小草,一起在晨风中摇摆。
远远就看到了一簇簇的花,很媚很艳,我猜是桃花?或是杏花,走近看,是杏花,果然就是杏花,在不经意间,就那么灿烂地开放了,粉红而热烈,与鹅黄的杨柳嫩芽相间,在路边点缀了一路的风景。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青草的气息。远处的公路上,偶尔就看见行人骑着电瓶车驭金黄的元宝和纸钱,招摇着远去,我知道,那是他们在准备清明上坟祭奠亲人用的祭品,他们也在用这种传统的方式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早恳湿漉漉的空气,打湿了盛开的杏花,也潮湿了那远去的往事……
我们四个最要好的文友,也是儿时的伙伴。其中一个文友前些年远走北京,生意刚刚做得有声有色,便不幸病故,那时才40岁。在当时,他是以"强者文学"的笔触活跃在我们年少追梦的羡慕目光里,当然比不上时任山东省签约作家祥秋兄的。我们四个当中,除了祥秋兄就属他了,不但字体刚劲,而且诗句诤诤,让我们很是偑服。现如今,他就只留一冢基茔和坟上的荒草了,叫人心生惋惜和哀痛。
从老家的村庄去他的坟地并不远,但那次我去看他,却走了很久。那时的杏花烟雨在泪眼婆娑中似又见你潇洒的形象和熟悉的音容,但终究找不到或只能感悟你的踪影了。
清晨的潮湿正像那清明的杏花雨,不知道清明那天有没有雨,稀疏落着,温柔而冷默,冲落了你坟茔上的灰尘,只是难以冲淡我们三个文友对你的那份儿时的情感。每年的清明时分,虽不能去墓前伫立,但我们的心定会如约而聚,相聚在你的墓前,手持你喜欢的花束,与你相视无言良久,惟见我们的清泪千行……
坟上的草青了,麦苗正拨节,春意正盎然。那些变脆的往昔,寸寸抽离。或许,清明只适合在夜里行走,没有星光,没有灯,遗失再遗失。夜,逐渐僵硬,冷漠如冰,敛心静气,不动声色;清明,只可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才可收拾皈依的莲心。捂紧心疼的那个地方,片刻湿透,伸出双手,试图抓住些什么,却灼痛了焦渴的花朵,在另一个窗口凋零,就这么感知着风的存在,任柳絮飘散着远去……
难忘清明雨
文/谢泓
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浸透在脚下每一寸土地里,镌刻在节气的风云雨雪阴晴华表上。二十四节气,清明最难忘。
清明荡秋千,清明观桃李,清明赏油菜花,最令人感动的还是那清明时节雨纷纷。仿佛千年早有约定,清明节,十有八九春雨会适时降临。这不,清明前一天,还是一片艳阳天,气温骤升,一下子进入夏天一般炎热;清明日,老天竟愠色骤起,不见了昨日那一脸温馨、满面春风,凌厉寒意从天而降。
清明雨,似离人泪,泪洒江天。这雨,专为奠祭勤劳一生的老先人而来。这雨,从中国历史纪元夏商周起步,穿越数千年历史隧道,经历说不尽的历史变迁,就一直下到今天,下得历史长河也水涨浪掀,牛马不见。
一向干旱的土地、平常无形的种子,经清明雨水滋润,颇像男女结合就会生出孩子一般生命神奇。妙趣横生的土壤里,潜伏着勃勃生机。这生机,便跃跃欲试,不时探出不寻常的脑袋,带来生命的另一缕强光。
傍晚,丝丝春雨中,撑一把雨伞,信情散步,强烈的路灯光下,忽有发现:小街两旁,一向干渴难耐的桂花树,欣逢上苍这般承露恩泽,竟一下子丰满起来,恨不得将那绰绰恩赐的玉液琼浆,痛饮至一醉方休。似乎瞬间时光,那桂树梢头,竟如三维动漫一般,神奇万状,徐徐冒出青葱般新芽儿。仰望那嫩闪闪的四季桂花新芽,心境早已坠落于桂花的淡淡清香氛围中。新芽儿在风里,在雨里,在翘望中尽情散发着芬芳。想那月宫中桂花,莫非也如此这般神采奕奕?
业已身怀喜孕的毛杏、桃子、樱桃之属,率先承恩邀宠。就那么在雨水中沐浴渴饮,欲将一生的情爱交给清明雨,任清明雨热情拥抱,任清明雨轻轻抚摸,与清明雨一起承欢于爱河里。
野草一衰一荣,又是一季新声音,迎来又一个清明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纵横阡陌、崎岖蜿蜒山路上,留下一串串清新脚印,犹如猩红印泥一般夺目,记录着祭扫的日子,刻录着流年的又一个清明,记述着一场清明雨的温情话题。
两千年前,祭祖的清明节,自己的祖先是何等模样?二百年前,清明节祭扫的人们与自己又是怎样的关系?好奇的后人,只能发挥无穷的想像力去揣测;从留下的诗歌词赋中去旁征博引,从口口相传的方言俚语里去追溯,去领悟那曾经的清新雨丝简约之美。
悠悠遐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只因有了劳作的无比美好,才有了劳动创造的丰硕成果;才有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无比潜力;才有了为五谷丰登、而纵情放歌的洋洋诗歌清音,才有了清明节的代代弘扬;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造精神,没有革新鼎故的勇气与毅力,必然缺少强势后劲,最终会被时代淘汰。
一场清明雨,预示着春季行将落下帷幕,夏天,在向新的生活频频招手。可不是么,再过半月时光,谷雨后,二十四节气又会开启夏季新征程。四季轮回,日月复始,生命永恒。人世间一切美好,在四季风云雨雪阴晴的链条上,轮番滚动播放。
耳际响彻滴滴嗒嗒的春雨声。与清明雨幽会,与清明雨释然交谈,也就多出一份幸福与从容。走出唐诗宋诗元曲明清小说的清明日子,依然感受到清明雨丝的烂漫真情,若余音绕梁,不绝于耳;不用为赋新词强说愁,依然能领略到清明的别样节气雄风。
也许,清明本就是远古传说中瑞兽化身?他勃起,他兴奋,才会在喧嚣声中又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大地上才有了绿的从容,青的耀眼,闪光灯下、充满勃勃生机的生命!清明雨的雄性本能,让大地受孕,让生命快活,让大地获得新生的最需要物质—雄性刺激素。
清明雨在吝啬的下着,毕竟春雨贵如油;春天频道,正在急速转台;不用甚久等待,看到的仍将是季节滚动播放器上的清晰字幕。招手谢幕的自然是那清明雨里所隐含的一往深情。
又是一年清明到…
文/李萍
今年的清明节眼看要临近了,春雪沸沸扬扬地飘了好几天后,住宅小区侍弄花园、兼顾看守自行车的老夫妇,一直以来被孩子们唤作"花奶"和"草爷"的忙碌里,早醒的草芽儿,探头探脑地张望着,在我惊诧又空洞的目光里,迅即掩隐了。还有几株碧桃树的枝梢间,也隆起小如米粒又不甚清楚的芽苞,疙里疙瘩的。有天中午,阳光和暖,我站在花园前,似乎听见它们的絮叨,一会儿对身旁沉睡的月季,一会儿又对几米开外"七里香".
那些场景像是岁月的印章,抑或一段安静的文字,还有爱,时光的利刀闪过即戛然而止。
母亲和婆婆,各自忙着准备清明节的纸钱。黄灿灿的金箔纸折叠的元宝,一张一张拓印的冥纸,都在无声地暗示清明节。
家附近一个稍大的丧葬用品店里,一摞摞一沓沓,从某地的工厂,或翻山越岭,或辗转数日,挤着赶着,抵达后挤挤挨挨叠放着许多上坟祭祖用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讨价还价之后,在某处停留几天或者一小会,即刻起程,奔赴最终的目的地——坟。不管中午傍晚,每次路过,目睹他们忙碌的身影,无丁点的哀思,倒是庆幸生意的红火,有点讥讽又无比真实。
年年一样的清明,年年不一样的拜祭。不知那些亡灵们,是否知道我们的祭拜。而祭拜先祖,也算是清明的一种别样情节,让一种幽幽的释怀得到满足。
一直以来,我们遵从在清明节前几天上坟祭祖的习俗。说来也怪,祭祖的祭品缺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缺扁豆芽,凉拌或是小炒皆可。
这个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的中华民族传统与美德的习俗,即使在明媚的春光抑或阴霾的日子里,心底那份感恩的情怀,依旧那样静静地在我们的生活里回放,烙印般烙在我们的心坎上,也盛开在那座有着父辈们跨进的永恒土地上……
先人的墓地,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默默无语的田野里,望着先人的栖息地,感到时光在凝固,思想在凝固,记忆在凝固。春雷惊醒了万物,为何不能惊醒父亲?
去祭祖,是因为思念,也是因为感恩。然而,感恩与思念并不局限在清明节,只是清明节,把所有感恩和思念的情怀推向了及至!
有闰月的年份,坟上的土是不能不填的。每年,三叔或者四叔都会提着木锨侍弄坟堆。堂哥在坟地附近的土坎上挖土,让我们背土。这一天,贯穿在春天里,也贯穿在我的生活里,像一片定格了季节的剪影,在注视里静静地流淌缓缓地流逝,总使我难以忘记……
印象深刻的一次,阳光还算温暖。我们十几个人,每三人一组,背着背篓,一字排开,由堂哥装土,而后一个接一个,将土背到坟包上,由叔叔们负责将土匀称地分摊开。三叔初步规定我们每人要被三背篓,说一个坟至少需要三背篓。可在背土过程中,三背篓远远不够。我背土的时候,堂哥照顾我装的不多,而我歪歪斜斜地从地头踉跄着背到坟前,土已经撒的所剩无几,倒是我成了土人。即便那样,我坚持背够了我的三背篓土,勉强的再也不能勉强,但心里觉得踏实安稳。至于每个坟上是否有我丁点的辛苦,我无所谓。每人背了三背篓之后,继续背。我得到赦免,无须再背,即使我硬要求着背一次,也是在妹妹弟弟们的帮助下得以完成。
我不孱弱,我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但在家人看来,我需要呵护,我必须被呵护,总处于被关照的行列。家人就是这样的,不管你有多失败有多优秀有多坚强,只要你是那个大家庭里的一员,你的喜怒哀乐都在他们的惦念里,尽管平时无声无息。
坟上的土填的差不多了,我们开始点香、烧纸钱、插花、献祭品,还要点燃一支烟,插在芨芨草的茎秆上。一炷香的飘渺里,崇敬在心底升腾;逐一献上各自从家里带去的祭品,为孝道描摹细节;焚几许纸钱的瞬间里,泉涌的思念纷至沓来,连三叔都眼圈红红的,叩首、磕头的礼仪中写满虔诚。面对土堆里深爱过我们的人或是我们深爱过的长辈们,我们今生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怀念。
一阵风吹来,焚烧的纸钱,像灰色的蝴蝶徐徐飞旋,凭空里的一串鞭炮声,在田野回响。阴阳两界的人,唯一都能听得到的声音,该是那鞭炮声!
一切礼数都行过了,我们席地而坐坟的一侧,待三叔把荷叶馍,依照家务间男丁的人数,挨个分摊。我恍然明白,清明之所以必备扁豆芽菜,是因其根系发达,暗示多子多孙、家族香火旺盛。
已经忘记哪年,三叔将堂弟未出生的孩子算作男性,多分一个荷叶馍;又为希望生个儿子的堂兄,多分一个;愿望其中的喻意和祝愿,大家都心照不宣,也不说出真相更不计较。我们嫁出去的丫头们,没有那个礼遇,也不在乎。
和先人们一起吃豆芽菜、荷叶馍及其他祭品。筷子只有那么几双,也无关紧要,我们折上几只芨芨草的茎秆,将就一起分享祭品。堂哥和弟弟、妹夫们向三叔敬酒之后,你一杯我一杯地畅饮,合着天空偶尔飞过的鸟鸣,有时会喝得面红耳赤,甚至几分醉意。
外子一边吃着豆芽菜,一边说他们老家没有吃祭品的习俗。三叔说清明是踏青的时候,草发芽了,冬麦返青了,一切都从从头开始了。我倒是佩服三叔,一辈子在土地上劳作,他居然知道踏青。
片刻,三叔似在自言自语又对我们讲述一般,说我们原本是城里人,你们爷爷年轻时才到这山上安家……我们好奇,追问三叔城里的家到哪里去了,在什么地方时,三叔有点落寞地说就在城中心,近一亩的院落卖了不多的钱,假如当初没有变卖,开发的话能分好几套房子!全让你们二爷挥霍掉了。
我们无语,爷爷的形象一时高大起来。爷爷只有二爷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当初二爷因为赌博输掉了店铺,爷爷无奈只好变卖家产,带着一家人到山头的小村子落户,自此开始过上了贫苦的日子。
那一刻,所有的语言,都那样苍白,我们感叹之余,三叔说人就是这样过日子的,眼前的路都是黑的,都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你们的前途、事业也都一样,没有一帆风顺的,还是要经历磨难的,要不古人怎么说"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话呢?
人死如灯灭,那是自然规律。你们看草芽都绿了,原因是清明到了!
顺着三叔手指的方向,草地上的草芽已经探出了头调皮地张望着,还释放出了一丝柔绿。浅浅的新绿躲藏在一些衰草间,蛊惑一旁的几株黑刺,努力隆起丁点的芽苞,试图绽放春意。
三叔不再说什么。然而,清明在往事的刻痕中,在爷爷对手足之情的慷慨里,在父亲不曾提过的故事里,我们逐渐长大,以及渐次老去的怅然里,渐渐变得事故起来了。
那暖暖的阳光,浅浅淡淡的铺洒在我们身上,有些漫不经心,又有些专心致志,无论怎样,黄土堆里安眠了多少年的亲人们,或许为这暖暖的春光,等待了漫长的冬日。
清明,是自然生命的一种炫美景观,被诗人赋予万般迤逦的意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使生命的始终与岁月的流逝清晰可见。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不管是传承文明、对先祖的祭奠、恪守孝道,还是期待一次隔世的对话,清明就这样淡淡地走来了。
一样的清明,不一样的风俗里,怀念和感恩是那么的相似。尽管我出生的地方与父亲长眠的山头相距不到百里,然而那里的清明却又是那样的简单。
姥姥百年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们提前去了。跟以往没什么两样,我们几人,点香、焚烧纸钱、摆祭品,磕几个响头罢了。清明节的那日清晨,太阳尚未露脸,表哥或是表嫂早早到坟头压上几张纸钱,在坟前的毛刺梢上挂上几张,点香烧纸钱,把扁豆芽菜供在石桌上算是祭祀。
我被清明牵绊着,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管是我出生的积石山下的小村庄,还是父亲永久守望的山村,清明对于我是一样重要,感恩的心和思念的情感是不容怀疑的。我的万般哀思,从不同的方向,随缕缕春风,涌向那一个个黄土隆起的坟堆。
今年的清明节,哪天该去祭祖,还没有商定。但我确定:对祖先和逝者最好的感恩、纪念和念想,或许就是让生命一代代延续、生生不息……
愿生者更美,逝者有所归。
绿色清明
文/江德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节是一个发人伤感的节日,也是火灾高发的时段。先秦文献有记载,清明是防火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段,当时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周礼》中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春雷也易引起山火,因之采取了"禁火制度".
在传统祭祀方式里,诸如烧纸、焚香、点烛等行为极易引发火灾事故,这些都是人为点燃的火源,在野外时不好控制,一旦失控就会蔓延开来,造成巨大的损失。而火灾给人类带来危害之程度,从目前一些事件可见一斑。凡事预则立。为了避免悲剧上演,我们应该做好防火措施,倡导现代文明祭祀,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火灾隐患消灭在源头。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清明祭祀是一种文化表达,乃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重在心意,不在奢华。清明是绿色的。过一个绿色环保祭祀的清明节,降低火灾隐患,减少事故损失和污染源,促进环境保护,与传统节俭精神一脉相承,也是对先人最好的慰藉。
移风易俗,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这何尝不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阅读古籍看到,传统祭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不止是烧纸钱、燃放烟花爆竹、厚葬等落后习俗,还有亲近自然、宣读祭文、汉服祭祀、薄葬厚养等礼仪、观念。这些,也才是祭祀的精髓,更契合现代文明祭祀。如今,鲜花祭祀、绿色殡葬已蔚然成风,文明祭祀深入人心,将祭祀与绿色环保融为一体,正是对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扬。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清明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好时段。清明节也是自由的、快乐的、多彩的,我们在缅怀先人之余,也需继承古人天人合一的精神,走出去亲近自然,过一个绿色清明,释放自由心灵,陶冶性情,获得洗礼与升华。
清明
文/李海娅
有一瞬间茫然失措,指着梧桐花开得正繁的树对来自世界的控诉的声音表示不服。
我孤身一人,孑然一身,穿梭在风尘和雨水浸润的城市和街道;我半边脸埋进建筑物的阴影里去,与世无争供奉青灯;抑郁时看书,寡味了呼呼睡一觉,喝着人人一口的鸡汤想起明天一起大概能窥见树下斑驳陆离的光,晃着晃着花了眼。大抵是说我又起得太晚,配不上日益见长的野心。
我的野心又能是些什么零碎让你看不惯的东西。无非瘦个几斤,下周自考全过。
我的努力大抵就是去香樟树上挂个香囊,诚心诚意地做次虚假的祈愿。就好像小时候花灯河上沿河漂流下来的心愿,女子娇羞的半边脸、书生扮白面斯斯文文,戏子都要自愧的唱腔、戏文都演不出的弯弯绕绕。
至今还记得起来,小时候临考前,我头脑不清醒地跪在祠堂前,涂料红得渗人,从字迹上边隐隐看得出笔锋和几分力道。书法课只图个新鲜,水平学了几年也就个半吊子,硬笔写出来不敢说接触过书法。我还是很羡慕这样的字。
一阵风裹着无数锋刃的气流卷起周边气息,醇厚得像吟游诗人半夜刚做的那首,或者像提琴架在肩上与露和鸣。我爱的就是这种无法用文字表达清楚的感觉,之前学过一段时间的琴,现在回忆起来都是模糊一片。那一段缺少目的,没有结果,就好像突兀地安插在了那里。我也想不清楚那时懵懂的感觉。
恐惧在恍惚间就一直延伸攀爬了过来,蜡烛的火光摇曳时忽闪忽灭地,看得我心惊肉跳。刚停的雨也滴答滴答地响起来,不一会儿就变得急促起来。院子里的打落的梧桐声音都清晰可闻。
小时候就不喜欢这祠堂,不喜欢那戏子,不喜欢那弯弯绕绕。但你和我都清楚地知道什么会变,女子容颜会老,所以学驻颜有术,瓶瓶罐罐堆满台;年龄单纯地增长,单纯就变了味。
是日清明,我一瞬间茫然失措。
挥着手告别寡淡的灯和建筑,花灯和你。
我孑然一身,始终孤独地行走过街道和风雨。
你是雨是星,是光和树影,我却是雨打落的半朵梧桐,像星子的半截蜡烛,斑驳陆离的光华。
清明一年又来一年,几多素颜又粉饰上鲜妍。
百姓的清明故事
文/谢泓
又是一个清明节,又是一个回味家族历史的百姓故事会。
平民百姓,只有到了清明节,才有时间、凭借人生经验和阅历,回味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尘封家族故事。才会想起祖先如蚁蝼般生存,如牛马般苦力,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才有了今天—子子孙孙跪满遍地,香火不断。虽说祖先没有给子子孙孙留下金满箱银满箱,更未使子孙后世做强梁,但却让子子孙孙的血管里始终流淌着愚公子孙一样的鲜血:每天挖山不止,为生计,为稻梁,被说不尽的苦和累煎熬着,为一粒芝麻大小的幸福而满足高兴着。
就这样,一个个生命悄然来到人世上;一代代人,相继变为一坯黄土的忠实守望着。总是在祭祖的日子里,凭主观想象揣测祖先的模样,终究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着祖先的基因,虽然并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般野心勃勃,但终究知道自身从那儿来要到那儿去。
因为太平常又众多,平民祖先寿终寝所便称做坟墓。记忆里,遍地都是坟墓,坟墓里埋葬着爷爷、爷爷的爷爷甚至更老的爷爷,还有奶奶、奶奶的婆婆的婆婆、甚至更远的奶奶婆婆。忽然有一天,平坟轰轰烈烈开始了,那么多坟墓竟被夷为平地。历史如同一道被化简的方程式,老祖先大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有理数。有理数被化简,土堆也就消失了。只是到了清明节这天,长辈们才会告诉子孙:去,那儿有个老坟,挂个纸扎!表示子孙们还记着那地下长眠的老人。虽说当年平坟时,也曾诅咒过激进派的行为,现在回想,何尝不是一件大好事!老百姓本来就是草根,如同黄土一般平常。人吃了黄土一辈子,最后慷慨大方的让黄土一口吃掉,岂不乐哉!这一口黄土,也就成了永久的纪念与追忆。草根生命,本就来自于阴阳五行之中,又回到五行中去,岂不是大自然绰绰恩赐!
若按等级分类,名人的坟墓就叫做林,比如孔林,关林;漫游在历史长河中的土堆,称得上林者能有几多?追溯到皇帝坟墓,叫做陵,比如乾陵、茂陵,十三陵,秦始皇陵。活着就为自己大修陵墓,乃大多帝王的热衷追求,他们活着出尽风头,即使到了阴间,还想继续称王称霸,不可一世,要不怎么霸称自己为始皇帝?还有一世二世三世……?他们贪婪设想,即使到了天国,仍然会继续愚弄自己的臣民。甚荒唐,到头来却免不了为他人作嫁衣裳。历史大变革的台风,虽不是每一场皆为十二级,但却不无戏谑,将一厢情的愿肉食者黄粱美梦一次次打破。
这一块故土,刘邦来过,梦河汉界的故事源远流长,让后人多少好事者,将眼睛天天盯在棋盘上,在楚河汉界上杀杀打打,好不热闹!可惜即使至死,他们中绝大多数,仍然在楚河汉界的厮杀中磨蹭,却不见立得一星半点儿拜将封侯军功,最后还是被埋葬在一个土堆里;滚滚红尘里,有朱元璋身经百战的影子,但明朝的那些事儿,让后人瞧得起看得见津津乐道者,也不过永乐盛世、青花瓷云云。非常有趣的是,这两个典型的农民,却曾经弄得中国历史地覆天翻,几近分崩离析:一个为刘姓子孙们封土列侯,王国遍中华;另一个如意算盘,却被称作明成祖的儿子给搅乱,以桃代李。历史似乎并不记得过多有关他们的故事,大多是八王之乱的销烟弥漫,傻子白痴子孙皇帝荒诞不羁的讥讽笑话。
这故事,感动过历代几多文人墨客,令他们摩拳擦掌,杜牧意味深长咏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不尽感慨。
回到自己的故事里。点一沓火纸,燃一柱香,放一挂鞭炮,想那长眠地下的老祖先也该满意的笑了?那些崭新的钞票,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可能也是如同活着一般,非常算计地花着?他们知道,一分钱也来之不易,知道安居乐业的重要;他们活着时,就将人的无穷欲望降低到最低温饱水平线上;他们知足常乐,没有顶天立地般理想,也许他们朴素地理解道:所谓远大理想,一但膨胀了,大多就会变成野心!野心一旦实现,就会青史垂名,成为一代风云人物,就会称作雄心壮志、雄才大略;野心一旦败北,就成了乱臣贼子,杀无舍,株九族或者流放荒蛮之地,永远不得翻身!一旦新王登基,为了剪除异己,以绝后患,会及时将野心早败露者来个株连九族,满门抄斩!下场可悲,空前绝后。那儿还会留得一子半孙为他们去上坟扫墓!
阿Q太伟大了,看来还是做平民百姓好。平民百姓死了,不论怎样,却将草根的种子留在这个世界上,世界上也就更多出了些叫做芸芸众生的劳作者。他们或挖山不止,或填海矢志不渝,只有这些劳作者,才让这个世界充满神奇,充满诱惑,也鼓舞起更多追梦者。
纸钱纷纷,天空中飘浮着的总是平民百姓对自己祖先的年年追忆、世代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