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描写母爱的散文

2023/07/26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7篇描写母爱的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描写母爱的散文(精选7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豆豉里的母爱

文/张锦芸

我不大喜欢豆豉,一般是用一点点来做配料,直接吃,就咽不下去。而先生比较喜欢吃豆豉。豆豉梅菜腩肉、豆豉蒸煎鱼、豆豉蒜蓉蒸排骨,是他的最爱。哪怕是蒸滑蛋,也喜欢投几颗豆豉下去。因为先生习惯了豆豉的味道。

先生童年时期家里经济比较困难。公公在乡镇做教师,几十年前,教师待遇很低的。婆婆则是拉人力车的,收入的确很低。那时候,他们正长身体的三兄弟胃口很好。能有饱饭,已经不错了。所以,偶然有点荤菜,他们欣喜若狂。

例如,公公在乡下的水渠里捉了小鱼小虾,煎香了周日回家时喂他们几个"小馋猫".或者,周六遇见农户杀猪或者生产队摔死了牛,买了一点猪肉牛肉回来给他们解馋(那时候买肉得要肉票的,有钱都不可以随便买的)。每次,公公婆婆都舍不得吃,尽量让他们吃。烧鱼烧肉的时候,就用豆豉、姜丝、蒜米等做调味。饭桌上,公公婆婆满足地看着他们三兄弟大快朵颐,他们自己仅用沾了肉香的豆豉、姜丝、蒜米下饭。尤其是婆婆,每天干的是男人也难以胜任的体力活,满满一手推车的石头、砖头、水泥、煤炭……上坡出尽力拉、下坡用尽力控制不翻车……早上吃的是稀饭,中午吃的也是饭篮提去的稀饭,晚餐时也是多么的饿,多想吃块肉补充体力啊。

可以想象,风里雨里,冬天寒冷的北风吹在脸上好似刀割,夏天热辣辣的骄阳似火……婆婆也曾跟我们说过,小叔子脚下还有一个的,怕负担过重,就不要了。没出勤,就没有收入,做人流第二天,就去拉车了。

天底下每个母亲都希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哪怕自己受什么苦。例如我婆婆,给孩子吃鱼肉,自己仅仅吃着豆豉……

我猜,先生这么喜欢豆豉,除了习惯了豆豉的味道外,或许还在豆豉里记忆起浓浓的母爱。

成全一场母爱

文/陈嘉联

自从知道母亲风雨无阻每天给哥哥送晚饭后,我很多次劝她:"妈,哥都40出头了,又不是小孩子,哪里用得着您这么辛苦送饭呢?您一把年纪,又有高血压,天天站在大马路上,太不安全。"而我的劝阻总是被母亲即刻宣布无效。她照旧在每个黄昏拎着那个蓝白相间的保温桶,执拗而骄傲地站在村后公路边,等待哥哥驾驶着公交车经过。

我责怪哥哥:"你就不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晚饭?妈都70多了,你还忍心让她天天在路边等你?"哥哥用奇怪的眼神看了我一眼,说:"你不懂。"然后再不吭声。

前几天,我回家看母亲,发现她床头墙壁上贴着一张纸。凑近一看,原来写的都是时间:早早班18:05,早班18:20,晚班18:35,晚晚班18:50.见我奇怪,母亲说:"这是你哥晚上经过村子的时间,每天发车时间不一样,经过的时间也不一样。"过了一会儿,她又得意地说:"这可是我观察了很久总结出来的,我提早几分钟过去送晚饭,你哥一会儿准到。"

这天,哥上早班,应该在18:20从村后经过。下午6点,我陪着母亲,母亲拎着保温桶出发了。桶里有饭,有红烧肉和炒青菜,还有丝瓜蛋汤。村后不远就是国道,大大小小的车辆川流不息,挟带一阵一阵热风,烘烤着路边的树木。西边的天空被夕阳映得通红,一团团火烧云呈现出各种古怪有趣的形状。村庄,田野,蜿蜒的小河,还有目不转睛注视着车辆的母亲,都沐浴在霞光里,一派柔和。

一辆公交车从我们面前经过,没有停下,却鸣了一声喇叭,依稀见司机侧脸对母亲笑了笑;又一辆公交车路过,放慢速度鸣响喇叭,司机对母亲点点头。母亲骄傲地挺直了身体,回以笑容,对我说:"瞧,都是你哥的同事。"

第三辆公交车终于在母亲面前停了下来,车门"吱呀"一声刚打开,母亲手里的保温桶已经递进车厢,跟着一起递进去的,还有一句话:"儿子,小心一点,慢慢开。"哥大声应道:"好嘞,放心回去吧!"

母亲微笑着对渐渐远去的公交车挥着手,直到汽车消失在来往的车流中,才心满意足地转身回家。她边走边说:"你哥的同事老羡慕你哥了,他们说山珍海味也不及自己妈妈做的饭菜。"母亲大步流星地走着,洪亮的声音惊起了河边竹林里几只晚归的麻雀。

看着母亲快乐的模样,我突然明白了哥哥那奇怪眼神的含义,谁能拒绝和阻止一位母亲热腾腾的母爱呢?我知道,公交车是不允许在路上随意停车的,可是却从没有人批评过我哥,从乘客到售票员,从同事到领导,一个都没有。

是的,在风中,在雨中,在霞光里,在暮色下……无数次,当我的母亲手拿保温桶站立在路边翘首以盼时,有那么多人一起,用目光,用鸣笛,用微笑,用默默的关注,成全了这一场母爱。

来一斤母爱

文/尹潇逸

妈妈对我总是很严厉。我常常郁闷地想:她到底爱我吗?寒假里,妈妈严格地督促我做作业、看书、弹琴、练字等等,不给我太多玩儿的时间。看到对面邻居家两个老外孩子开心地追逐打闹、快乐地跑进跑出,我羡慕极了!他们的妈妈是如此的任由他们玩、爱他们,简直幸福极了,太让人嫉妒了。

如果爱我,就让我自由自在;如果爱我,就让我随心所欲。可我感觉不到妈妈的爱。情急之下,我就从自己的存钱罐里拿出十元钱,对妈妈说:"给我来一斤母爱!"妈妈先是愣了一下,后来瞪了我一眼,再后来笑得前仰后合。

之后,妈妈像往常一样按时叫我起床,按顿给我做可口的饭菜,时刻督促我学习,没什么变化。快过年了,妈妈给我买回了时尚帅气的新衣服;又为我订购了一套儿童卧房家具,安排我开始独自睡觉。她打趣地说:"三年级的孩子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了,妈妈要退居二线了。"妈妈还叮嘱爸爸带我去买炮,说小男孩儿放炮才有年味儿;大年初一早上,妈妈又提醒我赶早给爷爷、奶奶等长辈拜年,真是面面俱到、要求多多。而我则不断地提醒妈妈:"别忘了,我买过你一斤母爱哦!"唉……我盼望兑现的、带着巨大惊喜的"母爱"一直没有到来。

如今,妈妈还是念叨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每天周而复始、严格无误、无怨无悔地督促我做作业、看书、弹琴、练字。而我还是期待和邻居的孩子一起追逐玩闹。

我问妈妈:"你还有多少母爱可以卖给我?"妈妈这回没有笑,她蹲下来看着我,抚摸着我的头说:"妈妈对你的爱有好多好多,是无价非卖品。如果生命是一条河,妈妈的爱就是缓缓的小溪,它体现在时时处处、点点滴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回想起自己从小到大享受的每一餐、每一天和每一丝进步,从没离开过妈妈的帮助和培育,原来,这些都是用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啊。

中秋月圆下的温馨母爱

文/杨参风

每年的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可在小时的老家,中秋节却是忙碌的日子。

小时,家里的地多,中秋节正是收玉米的高峰期,看着硕大的玉米棒子挂在秸秆上,村里的人们恨不得有分身术。因此,很多人就忽略了过中秋节。但勤劳的母亲却坚持过节,不管农忙有多累,她都动手做一桌丰盛的菜。

中秋的夜晚,当月亮从枯树林里刚升起时,月色透过光秃的枝桠照在匆忙从地里赶回家的母亲身上。此时,她来不及片刻放松就扎进厨房里忙着做菜。等我和父亲将拖拉机车厢里的玉米卸完后,菜也做好了。她搬来桌子放在院子中间,将菜端上来。每次都是八道菜,其实都是简单的家常菜,像清炒豆角、凉拌黄瓜,甚至有时是拿月饼、苹果之类来充数,但依然不影响我们的兴致。

此时的月亮已悬挂当空,又圆又亮,皎洁的月色洒满整个小院。我们一家人围在桌上,母亲会给我和妹妹讲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的故事。虽然每年中秋母亲都会讲这些故事,但我们依然百听不厌。那时家里过得相当清苦,母亲总是想法子让我们快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进入叛逆期,开始怨天尤人。那年中秋节,我掰了一天的玉米累得气喘吁吁,便向母亲抱怨,中秋节本是玩乐、享受轻松的时候,城里的人还放假,为何我们越是中秋人越忙?母亲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呀,今年咱们家又大获丰收,你瞧这满院的玉米,那是咱们生活的希望,你和你妹妹上学才不用发愁!"

我若有所思,她继续说:"孩子,虽然我们现在过得很苦,但我们要学会苦中作乐,快乐要自己来找,你想,每到中秋节就是一片丰收气象,我们的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如果一味怨天尤人只会让自己更苦恼。"母亲的话,让多年后的我依然记忆犹新。

母亲小时受教育少,但她却有自己的思想。当父亲要替换母亲做菜时,母亲说什么也不答应。她总认为父亲做不好,必须她亲自做。母亲还会说:"孩子们平常就难得吃上好吃的,过节可不能再苦了孩子!"因此,母亲不管在地里有多累,哪怕累得腰都直不起来,都要为我们不停地忙碌。皎洁的明月下,母亲端出一桌热气腾腾、美味可口的饭菜,虽然不是山珍海味,但倾注了母亲的片片深情。不管日子多苦,有母亲家里就不失欢乐。

现在我虽然离开了父母,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但在中秋节的晚上,我总回想起明澈的月光下,满院一片丰收喜悦的景象,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共赏明月。我想,母亲就像那轮圆月,虽没有太阳的热情,但她给了我最温馨的母爱。

母爱如天

文/戚思翠

"母亲,让人思念和心痛的名字。岁月带走了失去母亲的悲伤,却把思念留在了这里。我也在慢慢体会着,比悲伤还要浓郁的思念。今天想起了母亲,再一次,我像个孩子般哭泣。"韩国前总统李明博《母亲》中的这段文字,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坎上。它真正道出千万儿女的共同心声:母爱深深,母爱大如天!

世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世上唯一没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母亲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她永远离不开母性的本能,勤劳、朴实、善良、仁爱、无私、伟大。在母亲的词典里,只一个词,母爱。母亲对儿女永远只是牵挂与付出、奉献与牺牲,并那么的心甘情愿而乐此不疲。用母亲们常自我调侃的话:还不尽的"儿女债"呀!听来有点儿酸涩,但看她们说这话时的神情,是多么的满足与幸福!

母爱总是满满当当、默默无闻的,她不图回报,无怨无悔。甚至于生死攸关之时,义无反顾地以生命作代价,换取儿女的平安、幸福或重生。在强烈地震的废墟中,不知多少英雄母亲,演绎着感天动地的母性辉煌,诠释着母爱舔犊之情。在灾难面前,她们用博大的胸襟,无私的母爱,让饥饿、恐慌全无,让冷漠、残忍止步,让阴霾、晦暗消失,使人间充满美好!

大多时候,我们做儿女自以为很理解母亲、孝敬母亲,其实并不然。母爱永远是无边、无私而永恒的,儿女的理解与感恩永远是有限、窄小而浮浅的。在母亲心里,装着的永远是儿女。母亲对儿女的情,对儿女的爱,总是肝胆相照。她的只言片语、她的一颦一笑、她的举手投足,无不镌刻着拳拳的母爱之心。

而这种母爱,无时不存,无处不有,它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旮旮旯旯;倾注在我们成长岁月中的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流淌在我们生命长河中的脉脉络络、点点滴滴;忽略在母亲对我们千叮万咛的絮叨中……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去咀嚼。

我母亲如健在,今年就87岁了,可是她已走28个年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却时常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母亲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党员,在那极度贫困的年代,她与父亲竭尽所能、耗干心血,土里刨食养活了我们兄妹四人,并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别样的天空。

那年代农村的母亲,仿佛都是克隆出来的,清一色的蓝布大襟褂,青黑色大腰裤,成天蓬头垢面,忙忙碌碌。白天赶"工分",夜里做家务,永远忙不完!我的母亲除具农村所有母亲的共性:勤劳朴素、正直善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外,还具她"地下党"的独立个性:自信乐观、光明磊落、坚强果断、不屈不挠。

曾有人笑说我母亲像"刘胡兰".母亲的这种"革命精神"与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在我们的思想意识里,母亲并没有死,她只是"隐身"在另一世界里,以另一种母爱的方式,"遥控"着我们不断前行。而母亲对我们无限之舔犊之情,我们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972年"文革"后期,我的父亲因有"问题"被关押,我爷爷一气病倒,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更拿不出钱来供我们读书。我们一声不响地从学校扛着木凳回来了。母亲见了,严肃地对我们说:"孩子们,别怕,乌云遮不住太阳,你们的父亲并没有罪!有共产党在,就有咱们穷人的日子!有你们的母亲在,就有你们读书的日子!"

为省钱,读高中的大哥,不得不改"走读",常是饿着肚皮早出晚归十几里。一次竟晕倒在路上,医生诊断为胃出血需及时输血,心力憔悴的母亲不容分说伸出自己的膀臂。可医生说母亲身体很虚弱,抽血很危险。母亲却说,只要他儿子安全脱险,自己死了也值!当母亲的血一滴一滴地输进大哥体内时,大哥醒了,却发现母亲还在昏迷之中……

我有一哥一姐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吃食堂"年代。体弱多病、毫无营养的母亲,几乎没有奶水。可嗷嗷待哺的孩子,却总离不开母亲的乳头,一旦离开就大哭不已。而母亲的乳头都被吮出血来,常常是钻心的疼痛难忍。一次,母亲发现手指头可代替乳头哄住她孩子,可时间一长,看着吮不到东西的孩子,哭得昏天黑地、奄奄一息……母亲索性咬破自己的食指,以血代奶……

过去,特穷,母亲多少有点重男轻女的思想。作为家中长女,"仕途不顺".为此,很长时间,我对母亲"耿耿于怀".所以,无论母亲给予多少关爱,都被我"狼心狗肺"了!甚至错误地认为,母亲给予的爱,是天经地义不值一提的。

后来长大成熟,我才幡然醒悟:母亲不易!母亲太苦太累……人活着先得有饭吃!特别在我成家立业生孩子后,更加慢慢体会到"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报娘恩"之理。可那时,母亲早就离开了人世,我永远无法"报娘恩"了,只能默默承受"子欲养而亲不待"之疼痛!一件件刻骨铭心的往事,当初看起来那么渺小,那么平常,现在回忆起来,心中却是满满的伤痛、懊悔与自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深深,大爱无言。母爱如天,无边无际。母爱像太阳,儿女只是一棵小小的草!

母爱深似海

文/九满

从我记事起,我的母亲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不分昼夜地运转,日复一日的在土地和家之间忙碌着。我穿的鞋子是她亲手缝制的,家里的蚊帐是她亲手纺制的,我们家的枕套、被套、鞋垫上面都有母亲绣制的图案,或花草、或飞禽、或走兽。可是,当时的我,完全没有体谅母亲的辛劳与付出,每天最期待的就是玩到饿的时候,看着家里的炊烟袅袅升起,然后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叫我回家吃饭。

小时候,我总是盼着快快过年,因为过年有荤菜吃,好的年景还有新衣穿,但母亲却始终穿着那件旧式蓝衫,只是补丁一年比一年多。那时候,家里穷,饭菜油水不多,每次吃饭,母亲总是把好一点的饭菜留给我们。她似乎没有任何食欲,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对哪一种食品有特别的欲望,她总是默默地先尽孩子们享用,剩下的她随便吃一点。青黄不接时,晚餐就是喝点粥,不够分配,母亲自己就是喝点锅巴糊。我常听母亲说:"要是天天有饭吃,就是没有菜,我也能吃两碗。"直到现在,每当我想起母亲背对我们喝粥的背影,我的心就会痛,我的泪就会流。

在我的学生时代,母亲总是把姐姐给她买的衣服或布料,縫一縫、改一改,做给我穿,还怕姐姐有意见,她总是说:"九满在外面冷,我在家里冷天有火烤,穿单薄点没关系。"但如果我找她要学费,她总是想方设法筹措,以满足我上学的基本需求。我永远忘不了一九八三年的那个暑假,母亲为了我的学费,出去又回来,回来又出去,转来转去焦急不安的身影,当我收拾行李时,我惊喜地看到母亲放在我衣服上的伍元钱。那时,常有人劝我母亲:"别让九满上学了,早点回来种田成家才是正事。"而母亲认定唯有让儿子上学,才能走出农村,才能彻底改变生活的命运,所以,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母亲都始终如一地支持我上学。我知道母亲的艰难,总是告诫自己:"一定要用功读书,将来考上大学,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以此来回报母亲无怨无悔地付出。"

一九八四年,我终于考上长沙一所理工学院,当我把这一消息告诉母亲时,我不知母亲那一刻在想什么,我相信给她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要去菩萨面前谢恩,要告慰我父亲的在天之灵:"九满上大学了!"

因为我不停地升学,这个小心呵护我的母亲,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我离开她,而且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我十五岁以后,回家的时间仅仅是节假日或寒暑假,所谓想家,其实就是渴望母亲给我筹集的学费,回家吃顿饱饭……所以,在我的心中,故乡在慢慢地缩小,而母亲的身影却在不断放大!

大学毕业后,当我告诉母亲:我被分配到广州工作。母亲的神情是复杂的,既有欣慰也有失落,传统的"父母在,不远行"的思想,让她觉得儿子不应离开她,而母爱又使她觉得不应阻碍儿子的前程,母亲的失落只有我才感觉到,我知道,母亲是希望儿子留在故乡的。从我离开故乡到广州工作的时间里,母亲经常因挂念儿子而偷偷地落泪,特别是在她患病的时候,一有人提起我,母亲说话就会哽噫,这是我后来听嫂嫂说才知道的。虽然我离家离得断然绝然,但是,从我参加工作的那年开始,只要一休假,虽然要坐十几个小时人满为患的火车,虽然待在家里的时间只有两天三天,我也会带着疲惫和兴奋匆匆往家赶,因为那里有我的母亲。

参加工作后,母亲才终于结束农村对城市的支援,但这时的她,因为年龄的缘故,已经老态龙钟,走路也要借助拐杖。一九九五年,我把母亲从乡下接到广州,以为故人、故乡可以暂时从母亲的脑海里淡出,专事休养。其实不然,母亲就像一本故乡的活字典,昨天说二姐的身体,今天说五哥的夫妻关系。晚上看电视,明明是粤剧,她却说是湖南花鼓戏。当有晚辈从故乡来到广州,母亲便会急迫地向他打听村子里的情况,当听到一切安好时,脸上就会露出欣慰而放心的笑容;当听到村里有人生病或去世时,母亲的情绪就会非常低落,通常好几天都无法从担心和失落的心情里走出来。

母亲在广州还没住满一年,就匆匆地返回故乡了。每每当她得到我要回乡探亲的消息时,母亲的心情就会突然变得开朗起来,精神也比平日好了许多,整天兴奋地念叨:九满还有几天几天就要回来了。我一回到老人身边,母亲的一切就会以我为中心,看着忙前忙后的哥哥嫂嫂,看着满屋子乱串叫嚷着的侄男侄女,老人就会开心,就会快乐。当我在母亲身边坐下来,她总是拿着我的手,重复地对我说:九满,我没有什么要求,只是希望你多回来看看。所以我每次探亲,都会谢绝一切同学朋友聚会,就是想在母亲身边多待上一点时间,以此减少母亲心里的挂念,多给自己一些尽孝的机会,来弥补距离的缺憾。

我离开故乡返回广州的那天,天还没亮,我总会听到一个不太清淅的声音,睁眼一看,母亲在为她临行的儿子准备我最喜欢的土特产,看到母亲的样子,我真的好难过,作为她的儿子,我什么时候能做到像母亲这样关心她呢?临行时,母亲更是依依不舍,眼里饱含着泪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她很担心自己再也见不到她的小儿子了,我理解母亲的心情,在母亲面前,我祥装坚强,当我转身离开的那一霎那间,我的泪水便随意如流水!

一晃参加工作二十多年了,我混的尽管不尽人意,但我知道这份工作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承载着母亲的希望,如果没有母亲的努力和坚持,说什么也不会有我的今天。

母亲在,家就在。常回家看看!

艾叶米果,母爱的味道

文/段金梅

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永新人喜吃艾叶米果,蒸熟后的艾叶米果有一股浓浓的清香,翠绿的艾叶与糯米交融出来的果实实在是可口,嚼之清嫩而不油腻,软中兼韧,艾叶米果是永新人很喜欢的一种小吃,它有着乡村山水的味道,更有着母爱的浓浓亲情。

初春,江南的山郊野岭,田漠乡间,一簇簇嫩绿的艾叶相拥着从大地探出身子,绿油油的一片,它们不需农人精心裁培,只要有水有空气、阳光、土壤就能长出。它们点缀着广袤大地。长到端午节气艾叶碧绿肥实,采之芳香扑鼻。艾叶为多年生草本,高45-120cm;茎为棱条,上部分枝,单叶互生,茎中部叶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深裂,叶边缘均具锯齿,上面呈暗绿色,密布小腺点,叶背面有白色柔毛。艾叶亦可入药,内服健胃舒气、祛风除湿、明目补肾,亦可活血通络,尤其是通经舒脉的妇科良药,艾叶可吃亦能做药材,确为一种神奇的植物。

永新人吃艾叶米果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相传很久以前,东海有一好事孽龙,所到之处无恶不作,它吹倒房屋树木,为难民众。黎民百姓对之无可奈何,只能胆战心惊的过日子。有一年的二月,观音云游到永新,眼见永新人民民不聊生,看到孽龙作恶多端,于是想办法整治孽龙,孽龙惧怕烟熏火燎,尤其是艾叶味苦、辛的气味,孽龙一闻到艾叶的味道便会头晕目眩,法力全失。于是观音便化做一位慈祥的老太婆下凡到永新,带领永新妇女采摘艾叶,将艾叶与糥米揉合做成艾叶米果,整个永新乡间香气袅袅,另外将艾叶插在各家各户的门楣,点燃香烛,燃放鞭炮,孽龙被永新乡间的这一阵势吓破了胆,被艾叶香气熏得晕头转向,不知东南西北,孽龙只能乖乖退回海里,从此再也不敢兴风作浪了,于是永新人开始了吃艾叶米果的习惯。

永新人做艾叶米果有一套方法。首先是采摘艾叶,初春或初夏,特别是周末,永新的妇女,不分老少相携来到长艾叶的田漠山间,提着竹篮,一路欢笑。采摘艾叶时一般是采艾叶的顶部,采多了手指因染上艾叶的颜色而变成黑色,有人就带剪刀剪之。艾叶采回来需挑选,将老的、黄的、脏的艾叶剔除。然后洗净艾叶,烧热水,将艾叶放入水中稍煮一会,放入一小勺碱粉(为了保持艾叶的绿色)。然后取出艾叶,按一比一的比例,将艾叶与糯米粉揉合,直至艾叶与糯米两者融为一体,双手将米团使劲揉搓,揉得很韧时方可,再将米团捏成一个个小圆球,这就是米果了,可在米果内加入红糖,亦可加入其它的馅。做好后用纱布垫底,放入锅内蒸熟即可吃,一股浓浓的清香扑鼻而来,吃之滑嫩,很是美味。

物质匮乏的年代,艾叶米果更是孩子们的美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贫困许多家庭很少有点心可吃,而艾叶盛产于广漠乡间,采之方便,每到农闲时节,乡村的母亲便携着孩子来到乡间采摘艾叶,那真是一场快乐的郊游。采回之后,母亲们合力做艾叶米果,一起碾米,一起揉搓米果,整个过程充满了爱的味道。上学了,母亲会用盒饭为孩子捎上一些艾叶米果,上学的孩子们在课余打开盒饭,夹几个艾叶米果食之,香甜的味道竟是如此绵长,在之后的岁月里,回想起来依然是如此的美好,因为那是母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