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散文
端午节散文(精选20篇)
端午节的“五大功能”
文/汪金友
自从2006年5月国务院确定端午节为法定假日后,端午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时间还差半个月,商家就忙着推出各式各样的粽子,火车站就忙着增加列车和售票窗口。无论南方北方城里乡下,都有很多人打起行包准备出发,或探亲,或访友,或展演,或旅游。
其实,端午节只有五月初五这一天,即便加上双休日,也就三天时间。在近处,尚能看点景色。走远了,就只剩赶路。但就是在这数以亿计的匆匆人流中,却蕴含着巨大的文机和商机。需要我们开动脑筋,积极开发端午节的各种功能。
其一是文化传承功能。端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又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端午不仅起源悠久,而且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这个节日,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记住屈原,记住伍子胥,记住曹娥,记住秋瑾,记住那些独特的民俗和美好的传说,记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其二是经济发展的功能。端午节前几天,家人就开始张罗包粽子,买芦叶、泡糯米、煮大枣。一锅香喷喷的粽子捞出来,东家送几个,西家送几个。“黏吗?”“黏!”“甜吗?”“甜!”“香吗?”“香!”端午粽飘香,九州共品尝;屈原若有知,当羡今人强。我在想,一个端午节,中国人会吃掉多少粽子?为了给亲人送粽子和跟亲人一起吃粽子,又会有多少人要乘飞机、赶火车和坐汽车?端午节不仅拉动了消费,而且促进了经济信息的交流。
其三是丰富生活功能。人活着,既要创造生活,又要享受生活。而且创造生活的目的,就是改善和享受生活。劳动是我们需要,工作是我们需要,奉献是我们需要,幸福和快乐,更是我们需要。而统一的节日和假期,则是放松身心和寻找快乐的最佳时机。利用端午节,爬一次名山,游一次郊野,划一次龙舟,会一次亲朋,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共飘香,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而且能够陶冶情操。
其四是弘扬爱国主义的功能。端午节的主题,就是爱国。人们之所以怀念和纪念屈原,也在于他的爱国。虽然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但屈原的爱国之心不渝。他在流放途中,仍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是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抱石投汨罗江而去。无论什么时代,爱国都是一种高尚的情操。爱国者,人皆敬之。
其五是扶正压邪的功能。端午节的很多风俗,都与驱邪有关。在我们家乡,就流传着这样的谚语:“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为此每到端午这一天,大人小孩耳朵上都要戴一片艾叶。还有的地方,以菖蒲和黄酒驱邪。如今虽然浩然正气和美好道德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但歪风邪气依然存在,有时甚至会非常严重。而端午节的复兴,最终体现的也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为人民群众造福。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唐代诗人文秀在《端午》诗中对屈原的感叹。但我觉得,屈原并没有白死。人们对他的怀念,不仅已经形成一种传统风俗。而且过节的规模和功能,也“更上一层楼”。
记忆中的粽子
文/汪金山
快到端午节了,不由又想起小时吃粽子的情景。
我家祖辈以农为生,没钱买糯米包粽子。解放前,村里只有地主富农才包粽子吃。那时粽子是身份的象征。解放后,我家分到土地和房屋,生活改善了。1952考入保定二中,阴历五月初的一个星期天回家,母亲从锅里端出一个饭碗,里面有粽子,我好奇地问哪来的?母亲说在保定城隍庙街卖布的汪义给他们家捎回二斤糯米,给了咱家一些。母亲到村西河边撇了些苇叶,包了枣儿粽子。母亲说今年全家算是过了个有粽子吃的端午节。又说,你爸要是还活着多好,到死都没吃上个粽子……
后来每年过端午节,我都会想起上中学时吃粽子的这档事。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每到端午节,南方北方的各地粽子口味不同,各种各样馅料的粽子应有尽有。枣馅、豆沙馅、肉馅、猪肉加栗子馅,甚至还有鱼翅、干贝、鲍鱼馅的,据说还有没馅的粽子。林林总总,想吃啥馅都有。平时也常见卖粽子的,早年稀罕的粽子已成大众食品。
青粽飘香
文/赵彩萍
记忆中的粽子总是带着母亲的味道。
粽子的香味在我的头脑里弥漫开来,香喷喷的糯米,一粒粒纠缠在一起,紫红色的赤豆裹在米中,用一支筷子对着粽肉插入,把粽子放在盛有红糖的碗中轻轻一转,然后将其高举过头,抬起头慢慢地咬,口舌生津,不腻不粘,香气沁人心中。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童年的我还不懂这些,端午节在童年的记忆里是没有忧伤的,充满着纯真的欢乐。早上,兴致勃勃地跟着父亲把艾草一支支插进房檐,感觉很特别,因为家家户户的房檐上都有这样的纪念。最热闹的还是我们这些孩子,手脖上都是母亲系上的一圈五彩线,嘴里吃着糯米粽子,还有煮熟的咸鸭蛋,村子上的端午节每年都是这样的。
在母亲还是黑发的日子,端午节的粽子都是母亲一只只包裹出来的。粽子外面的芦苇叶,家乡的池塘里到处都有,是父亲自己采摘的。母亲把芦叶仔细检查后,洗净表面的尘土,放入开水中稍微煮一下,翠绿的芦叶变成了深绿色,经过煮烫的芦叶,变得很柔韧,在包粽子时就不会裂开。母亲把煮烫好的芦叶放入冷水中浸泡,端来早就在脸盆里泡好的糯米和赤豆,拿来预先准备好的稻草,开始包粽子。
粽子终于包好了,父母就把它们放在家里土灶上的大铁锅里,等吃过晚饭,开始煮粽子。小时候,总是不明白,粽子为什么要煮上整整一个晚上,每次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吃,长大了,慢慢地悟出了一些道理,粽子里的米粒和赤豆都是生的,又被芦叶包裹着,父母整个晚上就要守在灶前煮粽子。我的眼皮开始打架,最后,我上床睡觉时,母亲还在往灶里添柴,粽子的香味就飘进我的梦境。第二天早上刚睁开眼,整个屋里都弥漫着粽子的香味,那时的粽子和咸鸭蛋真的是太好吃了,又甜又香,每回,吃得我肚子总是胀胀的。
随着年岁的日渐增大,在书本上认识了屈原,心中就增添了无限的感慨,想起汩罗江上飘荡着诗人悲沧的魂魄,也就对粽子不再那么亲切了。但还是喜欢吃母亲包的粽子,因为粽子上有母亲的味道,只是现在母亲患有手疾,再也不能包粽子了。超市的粽子里不会有母亲的味道,但每年我还是要买把艾草放在门前,说不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愫,应该是一种传承,一种祭奠吧。
那枚芬芳的香囊
文/魏益君
每年端午,我都会想起二十年前在山东潍坊市昌邑农村度过的那个端午节,心头,便掠过一种刻骨铭心的温热,漫过一片永生难忘的眷恋。
那是上世纪1990年,我作为“战地记者”随部队赴潍北靶场协拍电影《大决战·淮海之战》,部队就散住在昌邑市龙池乡几个村子的老乡家。
我们机关的五名同志住一户,房东也姓魏,三口之家,一个女儿。
我的工作不似别人需要紧跟参演部队,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借了房东家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往返于拍摄现场和几个有驻军的村子。房东女儿看不惯我骑那辆破自行车,硬把自己的新车让给我。我推辞不过,只好接受。一来二去,我们就熟悉了。她知道了我的名字,我也知道了她的小名叫燕儿。燕儿的年龄与我相仿,初中毕业就在乡里的工厂上班。
没过多久,就到了端午节。端午节头天下午,我正在房中赶稿,燕儿下班回家敲敲窗户说:“娘要我摘苇叶包粽子,你帮我呗。”看着她恳求的眼神,我不忍拒绝,与燕儿一块来到村头的苇塘。到了苇塘才知道燕儿为什么让我帮她,原来芦苇离岸边好几米呢,用竹竿也只能够到很小的苇叶。摘了一会,收效甚微,我便索性挽起肥大的军裤下水了。时令虽是初夏,但河水还是凉嗖嗖的,当看到满把肥而厚实的苇叶,我兴奋了,燕儿也笑了。摘到足够的苇叶后,在燕儿的催促下,我才恋恋不舍上岸。
回到家,燕儿就高兴地把多余的苇叶分给左邻右舍,尔后帮我洗换下的军裤。
端午节早晨,我们起床洗簌后要去村委大院吃饭,却见大门落锁。正诧异间,燕儿从满是烟雾的厨屋里伸出笑脸:“稍等,粽子马上就好了。”
房东大妈也端着一筐煮鸡蛋笑呵呵说:“今天过节,在大妈家吃。”
虽然我们股长连连表示部队有纪律,但大妈就是不肯开锁。
无奈之下,我们就客随主便了。这顿饭吃得很香,有煮鸡蛋、蒸粽子,还有几样小菜和一锅蛋汤。主食也很特别,就是北方人爱吃的水饺。我吃粽子吃出别样的味道,因为里面有我的劳动。燕儿看我吃粽子的样子就吃吃地笑,笑的我有些不好意思。
饭后我们就各奔“战场”了。我到几个连队采访后,就回来赶稿。燕儿今天放假,就坐在院里的梧桐树下看我送她的《散文集》。
我正专注写稿,燕儿悄悄走过来,说:“给,可香了!”我一看,是个红色的心形荷包。我说部队有纪律不让戴。燕儿就说:“可以放在衣服里面,俺娘说端午节挂香囊辟邪哩。”
燕儿硬是把荷包挂上我的脖颈,高高兴兴蹦跳着跑了。
端午节两天后,部队完成电影协拍任务。临走前夜,我们把撤走的消息告诉了房东,我还特意向燕儿做了自行车交接,燕儿的神情就一阵暗淡。
第二天,我们早起做完常规的扫院子打水,背起背包告别房东。告别房东时,我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军车鸣响催促行程,当汽车驶出村子,驶上大路,我猛然发现,在尘土飞扬的大路边,燕儿手扶自行车在盯着每一辆驶过的军车。我一阵激动,大喊一声:“燕儿!”
可是,逆风不知把我的声音吹向何处。当我乘坐的汽车驶过燕儿,情急之中我掏出那个香囊,伸出车厢使劲晃着。燕儿分明看到了,挥动着手臂跑了几步。然而,飞驰的汽车拉远了距离。我与燕儿,从此不曾相见……
又闻艾叶香
文/赵建红
近几天,大街上到处弥漫着艾叶的香味,人们围着卖艾叶的小贩,买回一簇簇一捆捆的艾叶。原来,端午临近了。
在家乡,有端午节门头上插艾叶的习俗,为的是驱瘟避邪保平安。这个习俗什么时候开始盛行的已无从考究了,只知道现在我们仍然延续着。看着那绿油油的艾叶,闻着那浓郁的香味,小时候采艾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采艾之事,是带有一些神秘的意味的。端午节当天的黎明时分,天刚蒙蒙亮,采艾人就出门了。按俗约,采艾者逢人不能说话。我小时候也曾随大人们去采艾,腕上挎一个竹篮,手握一把镰刀,神秘兮兮地跟着大人们往野地里走去。当天空渐亮之时,只见四野里人影幢幢,那齐膝的艾草挨挨挤挤铺满田头地角,远远望去泛着隐隐的银色光亮,走近一瞧却透着油绿和翠色。蹲在艾草丛中,毛茸茸的艾叶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香气,我们挥廉便割。割回的艾叶被我们高高地挂在院子和堂屋的门楼上,以此“避邪”。
长大后到城市生活,采艾之事只在记忆中出现过。只是,每逢端午节前夕,我们还会买回几捆艾叶,或插在家门口,或放置于阳台上。夏天有蚊虫叮咬或遇皮肤过敏时,取几片艾叶,置于盆中,用开水烫开,这时艾草的香味也会随着水蒸气散发出来,十分好闻,等水温适宜时,反复洗咬伤或过敏部位,皮肤就会痊愈。
记得儿子小时候皮肤容易过敏,特别害怕蚊子的叮咬,一个叮咬处就是一个明晃晃的水泡,我们看遍各个医院也没有找到治疗的方法。母亲知道后,从老家带来几捆艾叶,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儿子洗了几次,果然见效。以后每年,母亲都会采集大量的艾叶,晾干后给我们带来,以备不时之需。自此,儿子再也没有受过蚊虫的叮咬之苦。
如今,到处都有出售的艾叶,母亲也不用从遥远的乡下送艾叶,但那艾叶的香味却一直包围着我。就像今天,在端午节前夕,我又闻到了艾叶的香味,和记忆中的一样,直到永远。
端午节
文/潇湘
端午节
我们一下车,便匆匆地奔向祁阳大码头,已是夕阳西沉,满江碧透,观礼台的栏杆上攒满了围观的人,只见江中有一队龙舟航标的船队,它们都抛了描,在船头插上红旗,排成整齐的一条,赛龙舟的队员把舟翻转,从水中抬上大码头。
在河埠头的右边,有一条渡船停泊在那里,船上几乎坐满了过渡的人,我看见一个绿树环抱的半岛,那是一片沙滩,长满绿茵茵的草,人们在上面踏出了几条交叉白色的路。
“走,我们过河去吧。”我对同来的两个女伴说。
我们走下那青石砌的台阶,有两尊石狮,注视着江面。彭不小心伴着那棍钢丝船缆。陈说:“你缓点走,不要摔倒了。“
我们来到船边,船在波浪中一颤一颤的,那跳板的一端浸在水中,在岸边。一对衣着时髦的恋人,正在那里扭捏地等待着,船老大便把跳板搭到岸上,他们便上去,我们也跟着上去。
我们便从在船舷边,我便划着水,清凉的江水使我旅途的疲劳消失骀尽,船启碇了。我听到了一阵“嘭嗵嘭嗵”的鼓声。
我看见那江面上,红青两条龙舟在水中箭一般疾驶过来,十幅船桨在拼命地划着,在有节奏的鼓点声中,同心协力,朝一个目标划去。在这场力和技巧的竞赛中,每一位对手都使尽了浑身的解数,在拼命地划着,啦啦队坐在机动船上,尾追鸣炮呐喊助威。大有翻江倒海之势。
我坐在船上,以动态的心情,从多维的角度,来观看这场龙舟赛。
龙舟,宛如两条游龙,在水中游动,十幅白色的船桨象一字是龙五双有力矫健的脚,在划水,在鼓点声中,向前奋飞。
龙舟超过我坐的船与码头的界线,我站起身来,扶着船上的柱子,从那些黑色的竹船篷顶上看过去,龙舟象两条遨游的龙。一会前,一会后,在水中你追我赶,远处有沙洲,再远处是湘江大桥和浯溪公园。
我的目光一直驱赶着两条游龙,它们都到了终点,几乎是同时到达,但是红船以两秒的优势而获胜。我又想到人生的许多事,在末到达之前,有谁能分得出胜负之数呢。
船头操着河沙靠了岸,我便收住思想野马的缰绳。
我们上了岸,走在灰色的河滩小道,走过草地,走过灌木丛。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现代田园风光,辣 椒,茄子,挂满了树,豆角象是挂穗子一样,那扁豆的红花,一丛丛,一簇簇,是那样逗人喜爱。丝瓜已经爬满棚架。
我看见一对情人走在那儿。
从一片竹林的小路走下一个小码头,那里停泊着小木船,有许多男孩在洗澡,两个女孩只顾看风景,根本没有注意那些全身裸露的男人。我对她们说:
“从这边走。”
我们又跟一对情人相遇。我突然觉得这个岛是情人岛,一个充满阳光,树林,爱情和友谊 的地方。
我们沿着河滩走,走向渡江的地方,看见一群鹅,可是船在对岸,我们一边等船一边吃粽子。
一只小船靠上岸,从船上跳下一对夫妇,他们进入小岛。
大渡船开过来,又下来几对情人,他们都沿着河滩走。
我们上了船,过了江。
1992年于七宝山
端午节情思
文/张翅翔天
又是一年端午节,我站在过山中心小学教师宿舍楼里眺望远处的田野时,到处是一片夏收农忙的景象。几处早收的田块里,已栽满新秧了,同环抱村庄的树影一起,涂抹成一幅淡淡的农村田园风景画,我的身体里一时也沉静下来,思绪飘飞到儿时的记忆里。
童年的时候,这样的季节,在我的家乡,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村庄里、河堤上、堰塘边,树草都拥来满目肥厚的绿色,同远山一起,勾勒出村庄的轮廓。田野中,待收的麦子,成熟得羞下了头,宛然一位即将出嫁的新娘,只等心仪的人来掀起她头盖,顽皮的风儿却等不及了,提早来撩开真容,她们便含情脉脉闪眼滚动起一道道长睫麦芒的金光,欢跃向前,惹人满眼的欢悦和怜爱。不久之后,麦子收尽,勤恳的农民就魔法般很快地变换出遍布的秧苗嫩绿了,漠漠水田的上方时而还翔来几只闲逛的鹭鸟,播下声声悠啼;村舍中,四处溢满着童趣,红黄的蜻蜓穿梭飞来禾场的上空,追跑得伙伴措手不及,彩蝶停歇在墙角的草丛里,蹑足静守起几处好奇的孩子们;菜地里,各色蔬菜滋滋竟长,红苋绿蕹伸展出手掌似的叶片,紫茄青椒藏掖着叶底下不断膨胀的果实,黄瓜藤攀爬到高端,金银花缠绕篱墙,绽出满鼻馥郁的幽香…,无处不是令人欣喜的田园景象。
最欣喜的还是我们孩子。陶醉在这无限美景中的孩子们早掐指算好,一日后,端午节就要到了,那时自然就有很多口腹的享受,甜软的糯米粽子,喷香的新麦馒头,醇浓的米酒,泛光的油条…然而我那时最难忘却是随母亲到自家竹园里采摘新鲜的粽叶来包粽子,母亲便给我重复讲述她所知道的这端午节来历:屈子和他的行吟泽畔,昏聩的楚君,以及奸佞的小人等等,我却不能理解这么美好的世界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险恶的事情,于是小心眼里又生发出许多悲天怀古的忧思。
在屋旁的蒿草地里拔起青艾时,我看到欢快的鸟儿叽喳蹦跳在高枝,碎碎散散的阳光从葱茏的树叶里筛下来,林下幻出缕缕七彩的光丝,这世界是多么的美好啊,千古里的忠臣为什么要悲凄地赴死呢,为什么有那么多只有用艾叶才能插门避趋的鬼魅呢,那该是多么不可理解啊,我惘然了,许多个黄昏,我就一个人仰着小脸呆看天空,疑惑这世界的纷繁复杂,在吃着端午节殷殷母亲做的蛋汤油条时,在慈爱奶奶无微不至的呵护当中,在兄弟互勉的温暖里,在父爱如山的关爱下,我终于深信这绚丽世界没有理由也不应该不美好。
在这个充满欢乐的端午节,忆起幼稚童年的端午节,寄托了太多美好的愿望,将是我一生回味不尽的根源。
芒种不忙
文/赵文汉
端午节的头天下午,当大侄子把一小把一小把的艾叶别在门框上的时候,我恍然问自己:多少年没有在老家过过端午节了?貌似是上了高中之后吧。过去端午节是不放假的,哪有时间回来过节呢?晚上,当二嫂把炒好的菜肴一盘子一盘子端上来,荤的、素的铺满一大桌子的时候,还没有什么感觉,每次回来不都是这个样子吗?拦也拦不住。而当侄媳妇把粽子、糖糕、菜角子等端上来的时候,才真切地感觉到,端午节到了。
粽子、糖糕、菜角子是二嫂和侄媳妇为过节特地准备的,我回来了,它们就提前上桌了。我看着粽子,对二哥说:“在我的印象中,咱们家的端午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一大家子围在一起认认真真地吃顿端午饭。”
“可不是吗?端午节大多是在芒种前后,芒种忙,乱打场。一到了芒种,麦子熟了,咱农民就忙开了。这个时候,农村忙得恨不得一个人当成两个人用,谁家还有心思过节啊!”二哥接过我的话茬说。
我点点头,思绪飘远。年少时,家里吃不上白面馒头,就是午季最累的时候,家里也舍不得做白面馒头给我们吃。但在端午节这一天,母亲总是蒸上一锅白面馒头,再煮上几个鸡蛋。谁在地里有点闲空,赶紧跑回家来,拿上两个馒头,夹上鸡蛋捣蒜泥,再折身往地里跑,走着吃着,就算过节了。
但今年午季回家,经过麦地时,都没看到什么人。“二哥,今天是芒种,怎么一点午季的忙碌都看不到呢?”从回来就一直想问的问题,终于逮到机会问二哥了。
“现在的农村人真是幸福透了!过去的午收,一镰一镰地割,没有十天半个月,哪里能忙完?现在,一天,最多两天,就完事了。咱家的十几亩麦子,收割机只用俩小时,麦粒就拉回家来了。不然,现在哪有心思陪你吃饭喝闲酒?”二哥说,地里拾掇干净了,老天也给力,下了一场透雨,等把秋季的庄稼种上,就又没事了。现在收种基本上都是机械化,不咋累到人了,农民可自在了。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我,的确没有二哥自在。工作日里天天忙得屁股连不着板凳不说,就是休息日,依然有很多事务要捯饬。现在的二哥除了农忙的那几天,几乎天天都是星期天,成了“悠闲自在王”了。不过,二哥,以及和二哥一样的农民,也该自在自在了,因为过去他们太辛苦了,付出的也太多了。如今,当芒种遇上端午节,他们也能在家好好吃顿端午饭了。
艾香蒲酒度端阳
文/刘新昌
连续下了几天的雨,傍晚,天空终于放晴了。
三岁的女儿困在家里好几天,见雨停了,终于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骑着自行车满小区转悠。我怕她摔着,只能一路小跑地跟着,却不知不觉来到小区西南角。
西南角是小区特意打造的一个微缩版公园,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样样齐全,还种着几棵石榴树。几天没去逛,没想到石榴花竟然开了,远远望去,碧绿的枝叶间,石榴花红艳艳地缀满枝头,一朵挨着一朵,花团锦簇,开得热烈而奔放。在初夏的万绿丛中,像天边的一道彩虹,显得艳丽而耀眼。女儿也停下车来,驻足观看,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绿叶红花,一派生机。一阵风来,沁人心脾的花香伴随雨后湿润的空气,让人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这样的雨季,这样的石榴花,这样的情景,忽然想起宋朝文豪欧阳修的这首词。原来,一直忙碌的我,竟然忘了端午节的来临。
记得小时候,母亲是特别重视端午节的。每年农历四月上旬开始,她就忙碌起来。先是烤上满满的几缸子烧酒,然后到镇上去买些冰糖回来,再到河边割些菖蒲,洗净后将菖蒲切成米粒状,连同冰糖一起放进粗瓷酒缸里,密封好,放在阴凉处。待到端午节那天,坛盖一掀,芳香四溢,此时酒已成琥珀色。父亲挑上两坛子菖蒲酒去外公家送节,我们则背上母亲亲手做的粽子跟在父亲后面。
外公家在一个小山村,与我们家只有一河之隔。小时候,过河的桥还没修好,只能坐船,河虽不宽阔,但水质清冽、水草丰沛,坐在船上,能清楚地看到长在河底的丝草和游弋的鱼虾。最好玩的是,河岸有一片滩涂,上面长满了荷花,片片荷叶像一张张撑开的绿伞,轻浮于河面上,朵朵荷花,白的如玉、粉的似霞,风姿绰约,微风一吹,香飘十里。
在我的印象中,外公高大帅气,儒雅博学,会诗赋,特别是一手柳体写得有模有样,镇上十里八村的人都争相购买他的字画。
外公有个爱好,就是好喝酒,而且最爱喝母亲亲手酿的菖蒲酒。记得有一次,我陪父亲去送节,外公一高兴,竟然喝得酩酊大醉,外婆扶他去休息,他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愿起来。外婆生气地说:“酒有什么好的?喝醉了出尽洋相。”外公也不搭理,高声念起明代诗人瞿佑的《菖蒲酒》:“采得灵根傍藕塘,只因佳节届端阳。金刀细切传纤手,玉斝轻浮送异香。厨荐鲥鱼冰作鲙,盘供角黍蔗为浆。同时节物充筵会,纵饮何妨入醉乡。”说实在的,尽管当时我还不太懂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但听着外公抑扬顿挫的朗诵,我也有微醺的感觉。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外公已经去世多年,现在的端午节,母亲也不再酿制菖蒲酒。但是,今年的端午节,我一定要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回趟老家,在家里点上一炷艾香,喝上一缸用思念酿的酒,即使醉了,也是醉在家乡的门槛上。
端午尝新麦
文/杨晓江
我的老家在大巴山南麓,阆中市东兴镇的一座大山背后,祖辈在层层叠叠的田地里种植小麦、水稻和玉米。每年小麦收割后,就迎来了端午节。在我们那里,端午节称为“过端阳”,农历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
送端阳,是阆中民间的一个重要习俗。它传递着千百年来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亲情和爱情。以前在农村,刚刚定亲或正在相亲的农村青年男女,特别是男方,必须在端午节这天到女方家探望女友或未来的岳父母,以显示亲事的牢固性;而当年刚结婚的小俩口,则必须回娘家探望父母亲,以表示对美满婚姻的回报。当未来的女婿或小俩口离开女方家时,女方的父母亲会送给事先准备好的新伞、草帽、扇子、手帕、背心、衬衣等礼物,表示对他们深深的祝福。
除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的期许,乡村人过小端阳最厚重的礼仪便体现在吃食上。
从我记事开始,就和爷爷、婆婆生活在一起。那些年,生活物质匮乏,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如离巢大雁,纷纷飞向沿海,家成了他们迁徙的驿站。老人们在大山里守着家园,守着几亩田地,春种夏耘秋收冬藏。
端午节前,是最忙碌的时候,很小我就背着背篓跟在爷爷后面,把金黄的麦穗背回家,收获着满满的希望。割麦、打麦、晒干,赶在端午节前磨成面粉。在阆中农村,端午节用新麦子做包子和馒头,称为尝鲜。
端午节前一天,爷爷拿出储存好的酵母面团捣烂,用水泡上,然后调入面粉发酵,在搪瓷盆里洁白的面团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悄悄地长大,变得松软,一摁一个坑。爷爷总是知道,什么时候面团“熟”了。
“成熟”的面团被擀成面皮,包入腊肉、豇豆,做成包子,饱尝生活艰辛的老乡总会多发酵一些面,用来蒸馒头,这样接下来的几天都可以吃到松软回甜的馒头。
还记得小时候,每年端午节,爷爷总会给我做一只斑鸠,面团像被施了魔法了一样,经过爷爷的巧手,一只栩栩如生的斑鸠就呈现在我眼前。那时候,对斑鸠的期待,要大过包着肉馅的包子,等到白白胖胖的包子和馒头从蒸笼里端出来时,嘴馋的我总是最先吃掉那只可爱的斑鸠。
“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阆中农村端午节大多都吃包子和馒头,直到高中时我才吃到粽子。民间传说,包子是诸葛亮发明的,四川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极其爱戴,诸葛亮去世后,四川人男女老少头上都包白色和皂色的帕子,俗称“戴天孝”,而蒸包子馒头也是纪念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蛮之功。而今,除阆中之外,营山、南部等地仍保留着端午做包子馒头的习俗。
在农村,包子还会在端午节这一天作为礼物送给邻居,让大家都尝尝新麦子的味道,邻居也会用自家的包子和馒头回礼,一来二去,感情就更深了。
后来,到南充求学,端午节回家的机会少了,包子被粽子代替。那份怀念之情在心底慢慢酝酿、发酵,化着浓浓的思乡之情。2011年端午节,身体瘦弱的婆婆在厨房里操持了半天,端出了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馒头。此时已重病的爷爷拿着包子大口吃起来,高兴得像个小孩,仿佛回到了童年。
无数个夏天,熬上一锅清水粥,夜晚坐在院坝里一边吃包子,一边数星星。平庸的梦编制着简单的生活,那些简单的时光,是多么幸福美好的过往。
生活越丰裕,怀念越沉重。如今,我们天天都可以吃到香喷喷的包子和大白馒头,而家乡的味道却在唇齿之间渐渐消失。今年端午提前一周,母亲就打来电话,当然有我爱吃的包子馒头在等着我。挂掉电话,眼眶里沉默的泪水再也无法抑制,泛滥成灾。
现在回到老家,经过屋后小路,看到的是凸起的土堆,长满了青草。爷爷离开我们已经两年多,端午尝新麦,再也吃不到他亲手做的斑鸠。
端午情思
文/石匠
自求学以来就久别家乡,今年这个端午节我终于下定决心回去一趟,撇下手头的事儿,毅然决然踏上归家的火车。
家居鄂西山区,地处荆山山麓,地区相对闭塞,所以归家的路途虽不长远但费时颠簸,又时值端午节,这样的空当儿,不免作了怀古思人的文艺事来,颇有古时游子端午思乡思旧人,高吟“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之感。
每每麦香飘逸,李子渐熟,端午节就宛若一幅水墨,清晰而深刻地浮现在眼前。今年是我第一次离家如此之久如此之远,也便更加怀念那些与端午有关的日子,这个端午也就更加心怀惦念。
以前还小的时候,我还并不知道端午节与屈原,甚至是与白蛇的关联。在那个年代,那些小孩子的世界里端午就是“端阳”,就是“吃粽子”,就是“喝雄黄酒”,就是“挂艾蒿”,因为大人们在端午临近的时候会很频繁使用这些词汇,他们也会很在意这个节日,每到端午节快要到来,总是十分忙碌。
那时的五月,我会随着哥哥那一群孩子到处疯耍。我们穿过山谷的麦田,跟随者干热风的脚步阵阵略过灌木丛,我们发出阵阵“咯咯”的笑声,飘荡在山谷里,贴附着5月的热气默默地蔓延。
爷爷在山上打下艾蒿,用长长的芊但挑起,一步一沉,脚步声极具节奏,沿着山麓走回家,放在场院里,铺开来曝晒。这时往往还会听到爷爷大声的呼喊哥哥回家吃早饭。我们都会一阵跑,一阵走的疯闹着回家,而且这个过程常常还会伴随着我的哭声。
回到家,爷爷会首先嘱咐我不要弄乱了他铺好的艾蒿,这时他还会拿一些分给邻家的舅爷。据说艾蒿具有镇宅辟邪的作用,一般在端午节这天大家都会打一些艾蒿回来,放置在门后,这样会一直持续放置很久,以至于我都没有留意会不会取下来。
我们马上就要吃上新鲜的粽子,总是很急迫。以前奶奶还在世的时候,会包一些粽子给我们吃,那时候的粽子远没有今天的粽子这般多样,只有糯米馅。拿到粽子后,我们会很香很香的吃起来,纵使并不觉得很好吃,但是孩子的世界,尤其是那个年代的农村,有一些零食吃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呀!
这一天,父母会专门在我们的额头点雄黄酒,还会画出一些图文,虽然有喝雄黄酒的说法,我却好像没怎么见过,没有印象了。或许我是见过的,但这些陈年旧事毕竟不会在时下重演,早就“随风飘远”,怕是也如那些年幼时的馋虫一样不复见了。
岁月是一种液态,不经意间,从指缝中流逝,淡化了端午节的色彩,人们或脚步匆匆,或碌碌如蚁,哪里还会记得那些“陈旧”的习俗。年轻的男女,专注着坐在电脑前嘻哈逗笑,恨不得穿过电脑屏幕去亲吻对方;疾步的上班族,挤公交能挤到大汗淋漓,竟然一不小心得罪公交车司机,又和司机对骂起来。
有几人还记得端午的艾草、雄黄、芦苇叶呢?又有谁还记得汨罗江畔白衣飘飘的歌者,高呼“路漫漫其修远兮”?纵然有谁想起了白蛇,那还是惦念着她的性感和美丽。
似乎商业开始凌驾于一切之上,我们只能眼真真看着赛龙舟变成了一个吸引游客的方式,吃粽子还能吃出海鲜,在非端午节的时段,粽子依然可以成为我们的快餐。我走在以文明标签的大城市,看着文明被一遍遍解构。
只希望,我回到家还能看到门后的艾蒿,在四季里庇护我的家人,依旧能承载一份我对端午的情思。
谈端午节吃粽子
文/夜航
粽子是从超市买的,刚从超市的冰箱里取出来,硬邦邦的。买回家搁笼篦上蒸熟了,剥开墨绿色的艾叶,透过缕缕乳白色的热汽,就看见白白的糯米团,夹裹着几颗红红的蜜枣。吃起来香美无比。
五月五。端阳节,是一个并不多起眼的小节日,而民间大多数人家都牢牢记着这个日子,凡是有条件的人家,都要亲手做一些粽子,过一过端午节。把糯米。红糖。蜜枣用艾叶包个鸭蛋大的四角形,然后用细细的丝棉线扎紧,一个粽子就做成了。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屈原是个诗人,著诗章【天问】【九歌】【离骚】等,流传至今。他是当时楚国的三闾大夫,忠君爱民,主张抗击贪虐。强暴的秦国。楚王昏庸,心胸狭窄,偏听偏信,更有妇人妖邪,颠倒放浪,弱子无知,沉溺于财色女人,再有奸臣当道,欺骗妇孺,迷惑圣心,蛊惑朝众。屈原倍遭陷害。打击。他像一只铩羽的鹰,踌躇满志,满腔热忱。他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反倍遭伤害。摧残。他峨冠博带,放声高歌,问天。问地。问日月;辈国。悲家。悲志士。他一腔热血,奔走于三楚大地上,访疾问苦,无数次向楚王进言,游说朝臣,名士……最后,在恶势力的威逼下,走投无路,就在端午节那天忧愤地投汨罗江而死。
那天,江边来了许多老百姓,那都是爱戴屈大夫的平民百姓和一些正直的官员。他们感戴屈大夫的博爱。真诚的道德品行,缅怀屈大夫爱民如子的为官作风。为表达他们的感情,纷纷把粽子等食物抛到江里。以后,屈原的故事流传下来,老百姓为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屈大夫立在高高的云端,佑护着他心爱的子民百姓,繁衍后代,一步一步从
涡流艰难中走出来,有了现代都市的文明,现代村庄的进步。几千年过去了,屈原已被作为历史上一个正面人物,一个忠臣,一个传奇,让人纪念。今天,端五节老百姓吃粽子,不乏一些时尚的因素,同时,也有一些追怀的心愿。我们都希望,现实社会中,屈原这样的人物多一些。我们都希望遇上一个明智。善良的上级或竞争对手,之间有一个人道的公平公正的科学文明的环境秩序和事业法则。在乡下,人们更需要一个解民意,知民心公仆似的好干部,一个心地坦荡。不贪不虐的好村官。芸芸众生中,好有一些英雄主义者,他们要驾驭世界,掌控权力,统治财富,结果哪,他们成了世界的败类,权力的垃圾,财富的仆役。城市离庙宇很远,佛心就在民中。百姓之中亦有一种心愿一股凝聚力,当强暴压顶的时候,他门即保持一种沉默和淡然;当强暴被消灭,他们即表示一种热情和祝愿。
屈原去了。他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无奈。他失败了。或许,那个时代我们的祖先会在黑暗之中多摸索一段时间,会多承受一些苦难,可是,屈大夫的精神已经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后人们的心里。他的品德,他的精神永远被人们所敬慕,所向往。
屈原性情飘逸。潇洒,为人纯真善良。平生好乐。好诗,追求一种神仙般的干净与真实的境界,有竹子般刚直不阿的品性,疾恶如仇,纤尘不染。是一个世人敬慕的大贤人,真君子。端午节。忆屈原。只是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有越来越多的人有屈原大夫那样的品性和境界。
端午节的遐想
文/傻子比亚
日月运行,四季推移,春鹃的婉转啼鸣刚刚从人们的耳鼓中消隐,初夏已迫不急待地点燃了炽烈的阳光。天空的明镜下,新兴的城市洋溢着丰沛的喜悦。她以街道、广场、桥梁的简洁线条,以秧田、茶山、桔林的粉光黛影,把自己装扮得如此靓丽、自豪和动人。
经过平静的蛰伏,长江改变了清癯的容颜。大江痛饮上游雨季催生的流水,在河床上绷紧了古铜色的胸肌,波涛如同绸缎随风张扬,潮汛在夏日多情的心头澎湃。
这是大众庆典的时辰,明亮的节日正在五彩丝带上呈现。
记忆深处响起了隐约的鼓点。
在盛大的集会上,我们思慕你,西陵氏之女。你的心上人是东方未来的盟主,民族生命的共同祖先。当他在北方浴血征战,待字闺中的你驯养了野蚕,培植了桑树,制作了第一支纺锤。五千年的风俗和谣谚,歌唱着你的美貌、你的冰雪聪明和繁盛的生殖力。
敬佩你,勇敢的部落。你来到群山环绕的旷野,穿着麻片草缕的粗劣衣裳,推挽荆条竹木的简陋车辆,砍伐榛莽,驱散蛇豹,在蛮荒之地建立了一个新的疆域。在历史熔炉的五种元素之中,你是南方不熄的火;列国的上空横亘着七曜星,你是最夺目耀眼的那一颗。
缅怀你,一切时代中伟大诗人的原型!当大地危机四伏,个体饱经忧患,你将满腔幽愤化作馥郁的香草,缀饰着高洁的胸襟和长长的剑铗,依依不舍地去国离乡,一路行吟着真理之歌,直至遥远的潇湘,把生命托付给洞庭湖水。
歌舞是最虔诚的祭奠,欢笑是最嘹亮的招魂,你看,你听!
窗台插上了艾蒿。饮食之中微微散发着新竹笋衣的洁净味道。阳雀在晴空下欢叫——端午节快到了。大众的庆典起程了,一个明亮的节日正在桔树的白色花丛中绽放。
一条条龙舟静候在水边,高昂的龙首披挂着吉祥的红绸。
各种肤色的健儿来自不同国度,齐聚在横空出世的高坝下,近距离感受动力心脏的脉搏和磁场,交流着力量、速度、美感和坚韧,比较着卓越的类型。
世界投来青睐的目光。
当锣鼓声猛然奏响,江流沸腾,风生水起,波涛上回荡着昂扬的旋律。
龙舟竞渡,迅如离弦之箭,疾行在两岸青山之间,搏击在激流浪尖之上。
从健儿们臂膊绷紧的筋腱,从整齐用力的桨叶和飞逝的漩涡,从龙舟向前跃进的颤栗的节奏,我联想到亲爱的你——古老而年轻的宜昌,你曾在秦楚之争和蜀吴之战的烈火中烧制最初的墙砖,如今,你把岿然的基石浇筑于中堡岛、葛洲坝和隔河岩的不朽地质。哦,弄潮者的家园,崛起中的都市!
在浩荡的时光之河畔,我曾经见证了你矫健奋发的英姿,你跨越式的扩张和发展。而在这千舟齐发的水面,你的人民难道不是那些最优秀的桨手?他们在急促的鼓乐声中发起新的冲刺,正把你划向一个更加辽阔壮丽的新境界。
端午节,粽飘香
文/快乐天使的梦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每当端午节来领之际,孩子们活蹦乱跳的盼望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大人们也开始忙乎着准备包粽子的佐料。
小的时候,对于吃粽子只是一种奢望,一来那个时候没有充足的粮食;二来那时会包粽子的满村也没有几个。自我记事到十四五岁完全懂事,也没有吃过几次粽子。到了我十五岁以后,吃的粽子歪与好在,每年都在端午节吃一次粽子。
在过去吃粽子,没有一颗软大米;只有大软米。说了软大米和大软米也许好多人分不清,就连我自己以前在农村期间,因为见的软大米很少。现在我细细解释一下这两种米的区别:软大米就是用稻子碾的米,稻子又分为软硬两种,这个也许好多人都懂;而大软米则是用“糜子”碾的米,这糜子也像稻子一样,分为软硬两种。一般农人不种些软糜子,因为人们觉得种软糜子产量太低,种软糜子不划算。糜子碾下的米金黄金黄,吃起来香甜爽口,盛世美味;但是要是包粽子光用大软米包的粽子,总觉得没有软大米所包的粽子光滑爽口,再加上人们总觉得买来的白花花的软大米包的粽子一定很好吃。当然这是孩子们嘴里念叨的,大人们总是说“还是我们自种自产的软糜子碾的米黄阁搓搓(方言,表示特别黄的意思)的,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
要说农村人过去吃粽子,那才有趣。因为绝大多数人不会包粽子的缘故,也是由于好多人舍不得买包粽子的粽叶,所以有的人想吃粽子,就在锅上放上锅屉,铺上笼布,然后撒一层金黄色的大软米,撒一层洗干净的枣;有的为了简单,就把大软米和枣放在一个小盆子里,用快火蒸熟,凉冷以后,美餐一顿;有的人买来了粽叶,但是不会包,又不好意思请人,所以他们就铺一层粽叶,然后一层大软米,一层枣的蒸熟,然后挖在一个小盆子里,晾冷美餐一顿。
在过去的时光里,由于人们吃的少的缘故吧!会包粽子的人少之又少,自我记事以来,只要是村里人包粽子,经常叫我的妈妈去包粽子;到了我十五六岁的一个端午节,妈妈在家里包粽子,我们姐妹几个早已在山上砍一些篓草(一种野生草本植物,叶子类似粽叶,窄而短小),回家以后,把植物的茎喂了羊,叶子留下,在妈妈包粽子的不远处放一些土和一些小石子,代表米和枣,妈妈的手动一下,我们姐妹们跟着妈妈动一下;三番五次的重复,终于我的第一个成功了,但是姐姐妹妹怎么也弄不成功,后来她俩索性放弃了,再也不学了。从此以后,我学会了包粽子,一次妈妈包过时间长,一时难以把握哪个巧道,我还指点妈妈。
自从我学会包粽子,也重复了妈妈跑遍全村包粽子。每到端午节来临,我可是忙人了,东家门里进,西家门里出的忙乎着。
记得在我十八岁的那一年,我去姐姐家里做客,走到姐姐家半道上,开始包粽子,从中午的十一点开始,一直包到下午五点;在三婶(姐姐的三妈)家安营扎寨,张家三升米,李家二升米,大家都是姐姐的婶婶和妯娌,从中午到下午一共包了一斗八升米的粽子,还不算枣,那么多的米的粽子,枣基本占粽子的百分之三的空隙吧!可想而知包了有多少个粽子啊!那么多的粽子,只有姐姐的一个嫂嫂给我打下手,别的人就在一边说笑话,开玩笑。那一次包粽子,让我刻苦铭心的记忆犹新。三婶是得了癌症晚期的患者,她对吃粽子兴趣最大,但是她又不敢吃大软米粽子,而且不敢放入红枣;所以三婶给她自己泡了二升酒谷米(用谷子碾的米,也属于软性的。),当三婶看到我包好的一个个粽子,口里咽着口水,仿佛已经吃到自己嘴里。三婶吃了那一次粽子三个月以后去世了,我一想到三婶看我包粽子的眼神,以及她哪渴望的贪恋口水,心里真不是滋味。
不会包粽子当然是比我们大多的婶婶阿姨们,自从我结婚以后,村里同龄的媳妇们陆续进门,村里会包粽子的人也多了,但是每到五月端午来临之时,还是摆脱不了一些不会包粽子的邀请。
而今人们都吃的是软大米粽子,就是从农村拿来一些大软米,人们也会如获珍宝,舍不得多搅如,搅一小部分,偶尔在粽子中撒几粒金黄色的大软米,也是一种稀罕。
如今每当和邻居们坐在一起包粽子,总是免不了和邻居们讲讲过去的故事。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十几年前,邻村的一位二十几岁的妇女,由于常年舍不得包的吃粽子,那一年她早早准备好包粽子的佐料,二升大软米,一升左右大枣,二斤粽叶。把米泡好以后,请村里的一妇女包粽子,母子几个沉浸即将吃粽子的喜悦之中,孩子们活奔乱跳到处宣扬自己家在包粽子,母亲声称今日能美餐一顿粽子了。请来的包粽子妇女给她把粽子包好,并且放到锅里面,给她交代了如何煮粽子。包粽子的走了,这一妇女烧火煮粽子,她不懂火候,在上面压的东西过轻,快火煮了一个多小时以后,二升米的粽子成为一锅糨子,急的这妇女坐在地下大声啼哭。从此以后,这煮粽子也是一种教训,开始要慢火煮,并且在上面压上较重的石块或者水盆,这也是一种巧道吧!
我做粽子的基本渠道是。头一天把米掏一遍,然后倒水泡上,这泡米的过程一般是一天两夜,中途换水两次。包粽子一般是下午的两点左右,包好粽子正好到做下午饭时候。把粽子整整齐齐放入锅内,放的时候棱角压好,这样煮出的粽子不易变形,然后在上面压上一块菜石。生火一边煮粽子,一边做饭,饭做好了,粽子慢火蒙的差不多了,为了让粽子煮出好看,所以把慢火蒙一个多小时以后的大菜石拿出,放一小盆水,为的是比刚才轻一些,快火再煮几个小时以后,天气黑了,粽子煮差不多了,孩子们闻到香味,早已垂涎三尺了,叫着喊着妈妈,问能不能吃了,挖出一些粽子,一家人说说笑笑吃粽子,锅里面的还是不往出挖,因为粽子再蒙一夜,粽子既酥软,又爽口。我这人做别的做不好,煮粽子从来没有煮破过,也没有煮的把粽子之形状变形过。
自从住到县城以后,每年端午节包的粽子包的不少,自己一家人吃,捎回老家爸爸妈妈,公公婆婆也吃。年年如此,但是吃的人越来越少,让人不免有点心酸;开始是四位老人吃,后来公公去世,对于捎粽子总是一视同仁,不分爸爸妈妈两个人,婆婆一个人之多少,总是捎同样多,为此邻居经常提醒我“你爸爸妈妈两个人多捎一点,你婆婆一个人吃得少,少捎一些嘛。”我总是说“一样的老人,一样对待吧!”而今年的端午节,捎粽子只有爸爸一个人吃了,妈妈去弟弟家带孙子,婆婆去世了,就是想给吃,她们也吃不上了,不免有点心酸。
回忆中的包粽子很有趣;回忆中的往年吃粽子时,老家等待捎回的粽子香味飘溢两边,而今只有爸爸一个人吃到我亲手包的粽子,却快乐不起来了。
煮“端午”
文/夏迎东
我一直以为,端午节是被奶奶放在柴灶里“煮”出来的,而且,这种记忆始终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抹去。每当端午节到来之际,我就会想念奶奶,想念她煮的咸鸭蛋、咸肉、粽子,想起那口老柴灶飘散在小院里诱人的芳香。
小时候,我家和大多数普通人家一样,日子总是过得紧紧巴巴,而且还要精打细算,过了这个节就要算一算下一个节该怎么打发。所以,每年春节一过,奶奶就要开始为端午节做各种准备。先说说那腌鸭蛋,每天清晨,奶奶都要把家里那几只老母鸭下的蛋收集起来,待到有一定的数量,用红土拌盐裹在鸭蛋上腌制起来,小心翼翼地码放在一只小口坛子里,而且是将鸭蛋的大头朝上,整整齐齐地放好、封口,奶奶说,这样做可以使鸭蛋里面进盐快、不容易坏。还有那咸腊肉,是春节时候省下来没舍得吃的,奶奶将它们切成一个个小块,涂抹上生豆油,也是码放在一个小口坛子里,再把坛子埋在院子那块干爽的土洞底下,奶奶说,这样可以让腊肉不走油、不变味。糯米则是头一年秋天收割下来的,春节的时候取出一些磨成粉做元宵、汤圆,留下一些就用来应付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端午节在我们的企盼中如期而至,奶奶更加忙碌了,备足柴草,铲去那口大锅底下的烟灰,严严实实地架在柴灶上,就开始煮她的“端午”了。那咸鸭蛋和腊肉比较好办,从坛子里取出来洗好放在锅里就可以开始煮,而煮粽子这道活可就费事得多。在粽子的主料里,糯米在节前的一两天就得洗干净泡在清水里浸软备用;粽叶是在五月初四一清早去屋后的池塘里新采摘的苇子的嫩叶,用之前还要煮一煮,防止包粽子的时候叶片裂开或折断。奶奶是包粽子的高手,那粽叶在她的手里能够翻出花来,一会儿包出一个长方形,一会儿包出一个圆柱形,一眨眼功夫又出来一个四棱形的,直让我们眼花缭乱。我最最喜欢奶奶包的那种四棱形的粽子,我把它站立在桌子上面,俨然是一座小小的三棱宝塔,而且是正三棱形的呢!
粽子包好了、下到锅里煮了,我们的心思就倾注在那口大锅里,一双双小脚围着那灶台打着转转。煮粽子是讲究时间和火候的,锅里的水要漫过粽子,先是用大火煮开,过一段时间再调成小火慢慢煮,好让糯米完全地煮软、煮透,这又需要不短的时间,听着那粽子慢慢悠悠地在锅里面“咕噜咕噜”作响,一点都不理睬我们焦躁的情绪,我们只有耐着性子等。慢慢地,粽子的香味出来了,是青青的香、糯糯的香,还有甜甜的香……
又到端午节了,摊点上、超市里都摆放上了大大小小、各种口味的粽子,可是我依然喜欢奶奶包的那种口味、那种模样的粽子,我把原料筹备齐全,试着自己动手去包,去煮,去品尝,却总也吃不出当年的那个味道,是因为我包粽子的功夫不到家?还是因为煮粽子的时间短了?都不是,这应该是一种眷恋的情愫,奶奶已经把她的款款深情煮进我的心底里,留下的是我对她深深的思念。
母爱洋溢端午节
文/魏益君
打小我就认为,端午节是母亲的专利,因为母亲最为忙碌。
记忆中,端午节前母亲就开始置办用品,先是从下乡的货郎那用废旧物品换些五彩丝线,然后再到田野里采些香味浓郁的艾草,晒干后用红的黄的蓝的布,做成公鸡、猕猴、心形等形态各异的香荷包,尔后再用丝线搓成五彩细绳固定,挂在胸前煞是好看。端午节头天,母亲还让我们这些顽皮的毛头小子,到村北的苇塘摘些苇叶回来包粽子。
那时农村穷,家里兄弟姊妹又多,就盼着端午节能有好吃的和好玩的。端午节这天,母亲早早地就在厨屋忙活,蒸粽子、用新鲜的家槐树枝煮鸡蛋,烧一锅香喷喷的农家鸡蛋汤。让人馋涎欲滴的美食上桌后,我们几个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母亲说:慢点吃,别噎着,今儿管够。
可是,像我们这样的毛头小子,在那很少吃上鸡蛋的年代,就是一餐有十个鸡蛋也能吃得下。懂事的姐姐抢了一个鸡蛋和粽子递给母亲,母亲说不喜欢吃,只喝了一小碗蛋汤。
饭毕,母亲便拿出她早已缝制好的香荷包,让我们挑选,我们拿到各自心仪的,挂在脖子上又蹦又跳。母亲还在我们每个人的手腕和脚腕上系上五彩丝绳,我嫌难看不要。母亲就说:系上它祈福生活五彩,还辟邪呢。听母亲这样说,我就不再执拗。
后来,日子不论发生什么变化,到了端午节,母亲还是像从前一样,精心准备应节的吃食和物件。而且,不论儿女们在多远的城市,她都电话一一召回,也不管儿女们年龄多大,她还是每人发一只香荷包,在我们的手腕、脚腕系上丝线。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就连作为不能插花戴朵的儿子,都盼着端午节回老家,让奶奶为他脖子上挂只荷包,手腕、脚腕系上五彩丝线,好回到城里到处炫耀。
每回看母亲认真地给我系那五彩丝线,我就想,这系的不仅仅是一条丝线,还有亲情和母亲对儿女无止境的牵挂与祝愿。
端午节习俗
文/殷良瑾
“节分端午自谁信,万古传闻为屈原。”这是出自《端午》的诗。因为一到端午节这天,人们都高高兴兴的,节日非常隆重。
端午节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端”和“初”意思相同,称“端午”也称“初五”。快到端午节了,虽然今天寒风刺骨,但是人们的心却是热的,话说:“有钱难买五月五。”所以人们就提前准备好需要的东西。一大早,大街上人山人海,人们都来看一看需要什么东西。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做包子,吃粽子等。包子的花样太多了,有豆沙的、花生的、芝麻的……粽子有的放在蒸锅里蒸,有的放在水里煮,剥开一张张粽叶,那糯米、粽叶的味香飘四溢,让你大饱口福。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叫屈原。楚王听了奸臣的话,将屈原流放江中,后来他听到城池被敌人占领了,来到江边,纵身跳江,这天是五月初五。百姓听到后就划着船来打捞屈原的尸体,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这天,各家的小孩还要戴上五颜六色的丝线,这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节日点缀之风。人们端午节还要喝雄黄酒,据说:“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孩子们还会把雄黄酒抹在自己的额头上,避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蛇,清洁环境,但是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在古代流传着一句话:“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花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节不但要喝雄黄酒,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有的地方端午节还要举行赛龙舟、走马灯、拔河等户外活动。这真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啊!
“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了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别有一番韵味。
荷包里的流年
文/徐爱清
我小时候过端午节,时兴小孩子戴荷包,大人们说是为了避邪驱灾,平安吉祥,与端午节门上挂艾蒿一样,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风俗。
缝荷包的手艺也是一辈一辈传授的。每逢端午节,家里有孩子的女人们老早便张罗着缝荷包了。我母亲心灵手巧,是缝荷包的高手。她用平日积攒的五颜六色的小布块、小布角,裁啊缝啊绣啊。先做成荷包套,再在里面塞满香面和麸皮,然后在底部缀上流苏,于是一个个形态各异、小巧玲珑,如花生仁大小的小荷包,就展现在我的眼前:有黄底黑纹的小老虎,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象征吉祥有余(鱼)的小红金鱼;还有令人垂涎欲滴黑绿相间的小西瓜,米黄色的小甜瓜,还有用彩线缝成的四角小粽子——数不胜数,美不胜收。
戴荷包是一道绚丽的风景。襁褓中的婴儿、孩提小儿不分男女都戴荷包,七八岁以上的男孩大都不乐意戴。我们女孩子却视戴荷包为盛事。记得小时候,每逢端午节,我一大早就起床穿上花褂子,把一大把荷包系在衣襟的纽扣上,饭也顾不得吃,就兴高采烈地跑到大街上和小伙伴们一起互相展示、炫耀各自的荷包,叽叽喳喳、嘻嘻哈哈,是那样的惬意和幸福!
端午节过后,我便把荷包摘下来包好珍藏起来。我读初中的时候,母亲在一次劳动中伤了右手,不能再缝荷包了。我把多年珍藏的荷包视为“珍宝”,离乡读书、工作,也把它带在身边,放在衣柜里妥善保管。遗憾的是,结婚那年搬家,爱人不知道,把箱子连同那些荷包一起卖到了旧货市场。
去年端午节,乡下的侄女带着三岁的女儿来我家玩几天。我由端午节想到女孩,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戴荷包的美好情景,便童心大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费了一整天的时间,好不容易才做了一个小老虎和小西瓜。私下里端详不但形不像、神不似,而且粗糙笨拙,丑陋不堪。我用别针把荷包戴在小女孩胸前,她站在大镜子前,咧开小嘴笑个不停,脸上像开了花似的。
过去,端午节孩子戴荷包的习俗,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今天,在国家繁荣富强,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大放异彩的大好形势下,如果请小荷包参与市场经济,美化节日生活,岂不是锦上添花呢?
五月之忆
文/周小莲
端午的气氛越来越浓了,儿时快乐的时光又呈现在眼前。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我跟哥哥会特别开心。一到周末就冲回老家,我们会叫妈妈给我们包不同形状的粽子,看着一个个不一样的粽子,我们都舍不得吃,这粽子温暖了我们童年的记忆。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吃粽子。喜欢它那软糯清凉的口感,还有那淡淡的清香。那种感觉让我记忆犹新,久久的回味……
故乡房子西侧水塘旁边种着几棵椰子树,满满一塘水,池塘形状呈椭圆形,村里的人总是叫它“小塘”。不知道“小塘”的右侧何时隆起了一个小土堆。不知道小土堆何时变得越来越大。也不知道土堆上何时就长出了几棵茁壮的椰子树。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摘椰子树叶编织成一个个各种动物形状的粽套。天一亮,便拿着镰刀或剪刀在池塘旁边选割椰子叶。由于椰子树太高,哥哥总是爬到树上用手扯下椰子叶,边扯下叶子边扔到地上,我跟着捡起来。
采下的椰子叶子纯绿色纯天然,叶片细细长长,青碧碧油亮亮,带着清香,不等包上糯米和馅料,似乎就能嗅到了它的甜香。我们将椰子叶在水塘里涮洗干净,拿回家里又用自来水再冲一下,去掉椰子叶中间那条梗,然后编织成各种动物形状或枕头形状的粽套。
我们将经过一宵浸泡的糯米,夹进去红糖或腌制好的肉馅,装入粽套里,这便成了粽子。鸭子或公鸡动物形状栩栩如生,像穿上了一件件绿色的衣衫。
将做好的粽子放进锅里一蒸,不一会,那醉人的糯米香和椰子叶的清香味便溢满厨房,直馋得我们不等粽子出锅就嚷嚷着要吃。
其实,嚷嚷也是白嚷嚷,不但不能很快吃上,反倒是会挨上妈妈轻轻的一巴掌。因为没有蒸熟的粽子,吃了会胀肚子。
老家过端午节,会像过年一样隆重。除了包粽子,还要煮咸鸭蛋。记忆中那时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到集市上称几斤肉,买上几条鱼,做上几个下酒菜,犒劳一下刚刚忙碌完农活的人们。
往年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会买艾叶挂于大门上,以避邪。
妈妈还会做一桌可口的菜,以粽子为主食,还喝一杯红酒,一家人聚在一起过端午,其乐融融。妈妈在享受做粽子的快乐而自己吃的却很少。
妈妈还会吩咐我们把蒸熟的粽子送给同一个小区里,儿女不在身边的年迈老人和年幼的小朋友。虽然当时粽子不怎么值钱,但在母亲,却是对家人一份深情的体贴和关爱,对老人和孩子的一滴滴真切的疼惜和一丝丝浓浓的祝福。
端午节前人们总是忙碌的,菜市陆续出现的翠绿的粽叶勾起我的记忆,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抢购了粽叶、菖蒲、艾蒿、茜草。这次我回到娘家,却是另一番景象,看不见门上的艾叶,也闻不见厨房的粽子香了,妈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而妈妈的细致与慈爱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多年居住在县城里,亦能见到各式各样的粽子,有豆沙的、有五仁的、有八宝的、有鸡蛋的、有猪肉的,但我依然常常会想起故乡那几棵椰子树,想起那泛着油光的椰子叶和妈妈亲手包制的粽子,那种端午节的味道时常在唇齿间萦绕。
于是我也开始自己亲手包粽子,我将洗干净浸泡的糯米,连同香菇、红枣、花生、虾米、绿豆、肉丝包成咸粽,用糯米加豆沙包成豆沙粽,糯米加白沙糖做成甜粽。
其实我们动手做粽子,更多的则是为了体验妈妈生前所有过的那份包粽子的心境。粽子做好了,蒸熟了,妈妈,你在天堂是否闻到粽香?
近几天,手机里常常收到有关端午节的问候和祝福,那一个个画面上用粽叶包着的可爱的粽子跃入眼帘,一丝丝香甜穿越手机近在身旁,那一句句问候如五月的粽香沁入心扉。
不管生活工作有多忙碌,不管时代怎么变迁,端午节的粽香记忆一直不变。粽子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寄托了太多美好的祝福。
谈端午节吃粽子
文/春雪
粽子是从超市买的,刚从超市的冰箱里取出来,硬邦邦的。买回家搁笼篦上蒸熟了,剥开墨绿色的艾叶,透过缕缕乳白色的热汽,就看见白白的糯米团,夹裹着几颗红红的蜜枣。吃起来香美无比。
五月五。端阳节,是一个并不多起眼的小节日,而民间大多数人家都牢牢记着这个日子,凡是有条件的人家,都要亲手做一些粽子,过一过端午节。把糯米。红糖。蜜枣用艾叶包个鸭蛋大的四角形,然后用细细的丝棉线扎紧,一个粽子就做成了。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屈原是个诗人,著诗章【天问】【九歌】【离骚】等,流传至今。他是当时楚国的三闾大夫,忠君爱民,主张抗击贪虐。强暴的秦国。楚王昏庸,心胸狭窄,偏听偏信,更有妇人妖邪,颠倒放浪,弱子无知,沉溺于财色女人,再有奸臣当道,欺骗妇孺,迷惑圣心,蛊惑朝众。屈原倍遭陷害。打击。他像一只铩羽的鹰,踌躇满志,满腔热忱。他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反倍遭伤害。摧残。他峨冠博带,放声高歌,问天。问地。问日月;辈国。悲家。悲志士。他一腔热血,奔走于三楚大地上,访疾问苦,无数次向楚王进言,游说朝臣,名士……最后,在恶势力的威逼下,走投无路,就在端午节那天忧愤地投汨罗江而死。
那天,江边来了许多老百姓,那都是爱戴屈大夫的平民百姓和一些正直的官员。他们感戴屈大夫的博爱。真诚的道德品行,缅怀屈大夫爱民如子的为官作风。为表达他们的感情,纷纷把粽子等食物抛到江里。以后,屈原的故事流传下来,老百姓为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屈大夫立在高高的云端,佑护着他心爱的子民百姓,繁衍后代,一步一步从
涡流艰难中走出来,有了现代都市的文明,现代村庄的进步。几千年过去了,屈原已被作为历史上一个正面人物,一个忠臣,一个传奇,让人纪念。今天,端五节老百姓吃粽子,不乏一些时尚的因素,同时,也有一些追怀的心愿。我们都希望,现实社会中,屈原这样的人物多一些。我们都希望遇上一个明智。善良的上级或竞争对手,之间有一个人道的公平公正的科学文明的环境秩序和事业法则。在乡下,人们更需要一个解民意,知民心公仆似的好干部,一个心地坦荡。不贪不虐的好村官。芸芸众生中,好有一些英雄主义者,他们要驾驭世界,掌控权力,统治财富,结果哪,他们成了世界的败类,权力的垃圾,财富的仆役。城市离庙宇很远,佛心就在民中。百姓之中亦有一种心愿一股凝聚力,当强暴压顶的时候,他门即保持一种沉默和淡然;当强暴被消灭,他们即表示一种热情和祝愿。
屈原去了。他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无奈。他失败了。或许,那个时代我们的祖先会在黑暗之中多摸索一段时间,会多承受一些苦难,可是,屈大夫的精神已经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后人们的心里。他的品德,他的精神永远被人们所敬慕,所向往。
屈原性情飘逸。潇洒,为人纯真善良。平生好乐。好诗,追求一种神仙般的干净与真实的境界,有竹子般刚直不阿的品性,疾恶如仇,纤尘不染。是一个世人敬慕的大贤人,真君子。端午节。忆屈原。只是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有越来越多的人有屈原大夫那样的品性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