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退休散文

2023/01/03经典文章

退休散文(精选20篇)

等我退休后,住回乡下去

文/爱折腾的不肯去

等我退休后,就住回湖北老家的乡下去,在那里,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山是绿的;夜空是黑的,天上有星星眨眼,田里有萤火虫跳舞。

那时,自己盖一所院子,粉墙黛瓦的诗意,土坯茅屋的朴实,怎样都行,房间不需太多,院子一定要大。院里种上四时的花草——这是老婆所喜的——红的、黄的、白的,每一天都有花朵在阳光里笑啊笑的。

顺着院墙到屋后,种上一大片竹子,春夜,蹲在地上倾听竹笋拔节的声音;起风的时候,听竹叶沙沙的呢喃。

还要养一群耀武扬威的鸡,早晨听着公鸡叫了三遍再慢悠悠起床;白日里,身旁放着一碗谷米,等着母鸡下完蛋,“咯哒、咯哒”叫着过来表功时,撒一把在地上,看着它们欢快地一粒粒叨起吃完。

乡下有老鼠,喜欢啃咬我的书、偷食老婆挂在房梁上的肉——那就养一只猫吧,肥懒懒的那种,总爱在出太阳的时候趴在你脚边匀匀地打呼噜。还要养一条土狗,没有样子,只有撒不完的欢儿,满院里追着猫、撵着鸡,老远都能听出火火的生气来。

左近要有一方小池塘,塘里有荷叶,水中有杂鱼。拎根钓竿,带把小凳子,有一搭无一搭地钓着鱼,老婆在一旁看着闲书,小猫在一边追着蚂蚱,蜻蜓在荷尖上停着,时间跟着闲云溜达着……

屋后傍着一畦菜地,黄瓜、茄子、豆角、辣椒,丝瓜的藤蔓翻过篱笆,顺着墙探进窗户来;入了冬,还有肥绿的泡泡青、水嫩的小菠菜、包心的大白菜。现采现吃的蔬果,现温现喝的小酒儿,是再惬意不过的了。

黄昏,在田野间漫步,闻闻青草的香味,看看稻子的长势,听听青蛙的欢叫,数数归林的飞鸟,和晚归的农人搭几句家常,天际的火烧云变幻着模样,星星点点的农舍上升起袅袅的炊烟……身心都要融化进如此的恬淡里了。

这里的夜,没有了光怪陆离的霓虹灯,清爽纯粹的黑笼罩天地,星光璀璨,银河蜿然,牛郎织女演绎着永恒的对望。小虫在草窠里低吟,萤火虫提着灯笼四下里找寻……这样的夜晚,连梦都是水一样的顺滑了。

春天赏花,夏日纳凉,秋天摘果,冬日晒阳。有的是时间,再也不用看着秒针奔日子,鸡叫花开,朝晖夕阴,和天地一起慢慢地享受着时光,生命就这样踏实起来,充盈起来。

静听花落,闲看云飞,扶竹逗狗,月下对酌,就这样终老,也就真的老了吧。

我的退休生活

文/刘华碧

我是年满78岁的退休干部。退休,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离开了热爱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生活,回顾人生历程,我有一种欣慰感和成就感。因为我努力过,收获过。退休了,虽然“昨天”过去了,但还有“今天”和“明天”。党和政府把老同志当成宝贵财富,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为我们创造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有利条件。习总书记说:“希望老同志珍惜光荣历史、永葆政治本色,继续以身作则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积极贡献。”我的梦想是:坚持学习、锻炼身体、乐观进取、教育子女、欢度小康、梦想百岁。

坚持学习,勤“充电”。人生有限,学习无涯。我虽然退休了,但是政治学习不能退休,党性宣传不能退休,党性锻炼不能退休,道德修养不能退休。因此,我退休后,继续坚持学习。长期自费订阅多种书刊报纸,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经常在家练习书法,写点短篇文章,修身养性。

锻炼身体,常坚持。健康长寿,是人们普遍的愿望。生命在于运动,不动则衰,只有坚持锻炼,身体才能强壮。虽然我已78岁,但是我经常进行各种劳动,比如晨练、栽花种草、打门球等,认识的好朋友也越来越多。昨天已过去,明天是未知,抓紧宝贵时刻,畅享今天的幸福。

乐观进取、常快乐。心态平衡常快乐,就是掌握健康的金钥匙。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八要”、“八不”,要宽容、要和气、要善良、要大度、要仁慈、要乐观、要潇洒、要谦让;不生气、不激动、不争论、不怨恨、不嫉妒、不贪利、不攀比、不忧伤。凡事要想得开不钻牛角尖,大事讲原则,小事不计较。忘记自己的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恩怨。这样,思想就活跃、性格就开朗,有助于延年益寿。

“猫好婆”

文/余仁元

徐家好婆今年80多岁,出生于江南书香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上世纪五十年代参加工作后,在政府机关做文秘工作,直到九十年代退休。她从小就喜欢养猫,退休后更是以猫为伴,家中常年养有十多只猫,阳台上、沙发上、电视机上、到处都躺着猫咪,横七竖八的。

徐家好婆的猫没有一只是名贵的,都是最普通的黄白、黑白、纯黑……这些猫大都是她家的老猫生的,一代接一代,不知传到了多少代。

没退休前,徐家好婆家里也就只有一二只猫,生的小猫大都是送给人家养,退休后,徐家好婆就不舍得将小猫送人了,于是,家里的猫越来越多。为了养猫,徐家好婆每天早晨都要去菜场买小鱼小虾,回来后养上几天,就生怕这些小鱼小虾有什么不洁或污染。养过几天就可以做给猫吃了,煮熟冷却再将鱼骨剔净,再放些作料拌上米饭。家中的猫儿们吃饱了,徐家好婆还不忘街边的流浪猫。8点整从家出发,拎一只竹篮,放进几盆猫食,送到家周围的三个垃圾收集房,这些垃圾收集房简直就是流浪猫们的餐厅,每到早餐时间,它们都会准时来就餐,等徐家好婆转一圈回来,早餐差不多也吃完了。下午3点,徐家好婆会再送一次“下午茶”。“天天这样的,一天也没落的”,邻居们这样说。

这几年,徐家好婆岁数一年比一年大了,为了养好这一群猫,徐家好婆还特意请了个猫保姆,专门负责伺候这些猫。每天买鱼虾,外出给猫送食,给猫洗澡……就是猫保姆的活儿。

徐家好婆喜欢抱着猫儿们玩,“猫儿们也和小孩子一样的呀,你抱了这只,其他的也要过来让你抱,你不抱,它们就有意见,喵喵直叫”,徐好婆常对人家说。所以,徐家好婆就要将猫儿们轮流抱过来,有时候左手挽着一只,右手抱着一只,脚上窝着一只,肩膀上还趴着一只,标准是个猫好婆,这时是徐家好婆最开心的时候了。

徐家好婆的老伴是个教授,退休后在家着书立说,对老伴的养猫爱好也不反对,“她就这个爱好,只要她开心就好”,马教授这样说。两个女儿也都由着徐家好婆,每月还要贴些钱给她,就生怕她的退休工资不够用。

人家问徐家好婆,养这么多猫做啥?她说,自家的猫生下来的小猫,从小看它长大的,送人吧,一是不舍得,二是不熟悉人家不敢送,生怕人家亏待了它们。真要把猫儿送出去,也要像嫁女儿一样,先要看看新主人家好不好,信得过的人家才肯送,走时还要备好猫窝、猫衣服、垫的、盖的、猫食等“嫁妆”,还要横关照竖关照的,弄得泪水婆娑,过几天还要上门看看。

至于那些流浪猫,她说:“那些猫没有主人家,已经很可怜了,饱一顿饥一顿的,都是生命呀,说不定里面还有我家的‘猫外孙’。”这也是大家叫她为“猫好婆”的原因。

“猫好婆”不仅对猫有这种爱心,对有困难的人也乐意慷慨解囊,无论是水灾、地震、希望工程、党员关爱基金……她每次都踊跃捐款,徐家好婆就是这样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有一种爱 永不退休

文/胡建丽

潮州西湖后山脚下,有一处乱堆乱倒的垃圾带,一个老人在那里铲除清运垃圾、种下花草,摆上石椅。每天从家里煮了凉茶提来这里,免费供给过往行人解渴,从此,周边群众少了一个恶心的垃圾堆,而多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有一个组织叫“关工委”,这里的成员多是担任过各级领导职务的老干部。他们常常活跃在各个校园、社区。举行报告会、讲革命传统故事、与孩子们游戏谈心,坚持用正能量帮助中小学生扬起理想风帆。

在集德福利会等民间慈善组织,这里的工作人员多是退而不休的老同志。他们不辞辛劳奔波于城乡各地,走家串户访贫问苦,或送粮送油,或发动捐款,把社会大爱及时传递到困难群众心中。

饶平联饶镇十多位老人自发成立环境卫生整治义工队,每天清晨准时出动,打扫卫生,清理垃圾。日复一日,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义工队壮大到六十多人,还带动了许多年轻人积极参与。

就在上月初,市老干部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市直、湘桥近百名老同志,身着荧光色马甲,头戴小黄帽,手持小黄旗,在市区一些路口、马路对过往车辆和行人进行交通文明劝导,引导群众、商铺共同遵守、维护交通秩序和保护环境卫生,营造文明、卫生、有序的城市环境。

这么一些人、一些群体。他们银发白首,花甲古稀,本可以沉湎在天伦之乐的幸福里,却不计报酬,放弃休息,甘当义工。他们图的是什么?

他们什么都不图,而是因为有一种爱。就像一首老歌唱的那样:因为爱,所以爱!这种爱,是对他人,对家园,对这个世界和它的过往及未来的一种爱。鲁迅先生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而他们,这些老年志愿者心中,都有这样的“远方”和“人们”。这种爱,是一种博大、深厚的爱。

或许有人不懂这种爱,或不理解这种爱。但对于这些老年志愿者来说,这样的爱就是他们的快乐之泉、力量之源。在他们看来,职业工作可以退休,但志愿者的这种爱可以永不退休。因为它无关薪水高低、无关职务升迁,而只要服从自己内心的这种爱。在这个世界上,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做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爱,就是最好的理由。自然,这种爱可以永不退休。

老年志愿者们忙碌着辛苦着,但分明也快乐着幸福着。他们在付出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爱,并借以丰盛了自己的晚年人生。因此,他们不会抱怨、不会退却。更重要的是,他们一个人带动一个人、一群人带动一群人。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此。

向这些默默无闻的老年志愿者致敬,愿爱心永不退休,让文明代代传承。

母亲的退休生活

文/张炎

母亲退休后,从农村伯父家“匀”来了一亩地,种起了蔬菜瓜果。每天早上,她会带着锄具、喷壶,去那“一亩三分地”忙活。在母亲的拾掇下,杂草地变成了欣欣向荣的瓜田菜地。葱韭大蒜、西红柿、黄瓜、豆角、茄子,种类繁多,长势都很喜人。

我一度反对母亲去种地,劝她有时间还不如去老年活动中心看看报、打打球、跳跳舞。母亲说,在农村空气新鲜,种地又能锻炼身体。瓜果蔬菜长大成熟,不但可以自己吃,而且可以送人,一举多得的事情。

在母亲的劳动下,家里有了吃不完的蔬菜瓜果。趁着蔬菜瓜果新鲜,母亲会给小区里的邻居、她的老姐妹送去。凡是吃过母亲种的蔬菜的人都会觉得好吃。有人甚至愿意掏钱买母亲种的蔬菜。母亲很大方,说什么钱不钱的,你们觉得好吃,等我采摘下来,给你们送去。

在母亲眼里,别人要吃她的菜,是对她最好的褒奖,况且送菜出去的都是老相识、老朋友。每个星期,母亲都会把新鲜的蔬菜瓜果采摘下来,然后一家一户送过去。

妻子问母亲,这么忙活为了什么。母亲笑着说,自己又吃不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让大家一起品尝自己种的蔬菜瓜果,让每一个都感受到丰收的快乐。即使自己没有留下多少,心里还是快乐的,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快乐。

地里的蔬菜瓜果少了,来家里串门的人多了;母亲去老年活动中心的时间少了,但是她脸上的笑容多了。把美好的东西给予别人,你会得到别人的笑容和赞美;把自己的快乐与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会加倍。母亲懂得分享,所以她的退休生活是彩色的。

身边的暖春

文/张维民

这真是个暖春。时令上的春天,还没有唱响春的序曲,踏着马年的脚步,“小阳春”赶早来到江南原野,温暖成了这个冬春的代名词。身边的温暖,如一幅幅剪影,也在心头升腾开来。

春节前,总会想到漫天飞舞的雪花,晶莹亮洁的冰凌,但马年春节好几天都维持着十几摄氏度的气温。穿着更是跨越季节,有人穿着厚实的棉衣,有人穿着单薄的外套,姑娘们更是大胆,有的穿上裸颈毛衣,披件短款红色羽绒衫,着实轻松蓬勃,有的更是“反季节”,流行的服饰多样、轻柔,一点不逊夏秋。

最能感受春意的,还是人情美。妻子退休一年了,春节前,竟然接到工厂的电话,让她参加职工迎春宴会。对于普通退休女工而言,也许只是一份小小惊喜,但包涵的总是对劳动者的敬重。宴会上,企业员工争相表演节目,总裁把多名退休人员请到台前,向他们致以美好祝福,送上春节贺礼,还颁发了一个“光荣退休”水晶杯。对退休女工来说,也许不需要政治色彩的荣誉,但亮晶晶、光灿灿的“光荣退休”,折射出的是劳动者暖春的内涵。

看吧,“红红火火过大年”的暖意,又在乡村、城镇亮起一抹抹春回大地的喜气。春节来临之际,有文化古村美誉的金村,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张灯结彩,一派冬日丽阳。笔者会同书法爱好者,多年前往古村写春联,许多村民对我们已熟悉,摊子刚摆开,即有乡亲前来要春联。墨香伴着风味小吃味,飘开淡雅的清馨,也荡漾着礼貌的问候,也有村民自言自语:“如今,政府真好,还派人来送春联”、“样样都要钱,这春联却免费,社会真的在变”。

时代变了,春联也在变。以往写春联,老百姓大都要“老式春联”。而今,百姓要的春联内容五花八门,“财源”、“生意”、“平安”、“幸福”、“文明”、“勤俭”、“孝顺”以及“马到成功”、“美丽乡村”、“幸福小区”等等词汇应有尽有,无不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向往。红红的春联,出现在文化古街、传统乡村、居民社区,升腾起的自然是春节的火红,早春的暖意。

温暖也在消融着陌生、隔阂。春节到来前,笔者所在的胡同社区邻里中心,一派喜气。社区邻里在志愿者陪同下,早早来到邻里中心。昔日或对门,或同一楼道,或同一社区,熟悉与陌生的邻里走到一起。志愿者提前准备了馄饨皮与馅,边与邻里同包馄饨,边聊家常。志愿者与邻里共玩抛掷皮球、击鼓传花、马年成语接龙等游戏,共同唱响一曲曲“邻里互助,守望幸福”美丽声音。戴着小红帽的志愿者分外忙碌,有的煮馄饨,有的推餐车,有的将一碗碗热腾腾的馄饨,端上邻里餐桌,有的现场拍摄“邻里守望”照片,文化志愿者向邻里捎上一对对大红春联,并按下快门,一幅“红红的春联、浓浓的亲情”左邻右舍合影,让团圆有了新的意境。春日来临的暖意,在邻里守望、志愿真情中,飘散开米酒般醉人的甜意。

这个春天,就叫暖春。这是自然的暖春,是文化的暖春,更是人情的暖春,身边总有温暖在。

离开岗位的一年

文/人生如水

一场不大不小的夜雨,突降家乡的大地,滋润了家乡干涸的原野,家乡自然环境的特点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昌盛,清晨雨过天晴,天格外蓝,不时飘过白云朵朵。明天就是自己离开工作岗位一周年了,所以非常怀念自己曾工作20年的矿务局机关大院,背起相机走进这让我魂牵梦绕的机关大院。机关大院有两座四层楼,一座是40年前建的,一座是30年前建的,几十年过去了大院依旧,只是树木更高大了,花儿更美丽了,但机关里的人却增加很多陌生的面孔,舒兰矿务局鼎盛时期,这里是二道河子最美丽的地方。

一对年龄不算大的夫妇,承包了机关大院,十几年时间,机关大院已经成了大花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离开这里九年了,每次回家都到这个大院转转,拍下几幅照片,作为一种留恋,老两口子总说我是对舒兰局最有感情的人,这篇文章用了三张矿务局机关大院的照片,这样的场景无数次用过,但是每次运用都有新的意境。

这里给我留下许许多多美好的记忆,很想再次穿越历史,回到30年前,可惜人生不能重来,也不能彩排,过往只能是回忆,只能在脑海中闪现。然而我在矿务局的经历,在历史长河里也许会微不足道,就像一片叶子沉入脚下的土壤。所有的生命都会从繁茂走向凋落,沉寂为一抹暗淡的灰黄。如果不能超凡脱俗,就要让生命之花在有限的时空自由地绽放,和所有的生灵一起快乐地交响。即使像流星那样一闪而过,也要在天空中留下自己那微弱的光芒。

离开机关大院,我突发奇想,何不穿越一下大石顶子和小石顶子之间的山路,说走就走,带上我新买的的遮阳帽,一个人出发了。出城、上山,望如黛的远山,更显其伟岸,小石顶子和大石顶子之间。树木高大,小草戚戚,天上的白云,时而如棉,时而如丝,看山花之烂漫,赏玄武之诡异,叹自然之神功。山路弯弯,石块遍布其间,杂草落叶杂陈其中,山上的植物品种繁多,多的叫不出名来。满眼的绿,天然氧吧,深吸一口气,尽览山间清峪之美景。

人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确实如此,山路草滑,路径纷杂,一不留神就被滑倒。徒步穿越三个多小时,经历了上山的艰辛,下山的艰难,锻炼了身体,欣赏了山中美景,心胸顿觉畅快如饴,归程路上,忘却了疲惫。其实穿越沧桑,就是感悟生命;感悟生命,才能珍惜每一个黎明,让每个平淡的日子都熠熠发光。

细想,我这一生在煤炭企业的官场磕磕绊绊几十年,仅在文字工作岗位上就有40年,10年的秘书,10年的秘书科长,12年的党委办公室主任,3年的民营企业董事会秘书,退休前的岗位也没有脱离写字的岗位。可谓甘苦自知。有时忙起来,一天只吃一顿饭,半夜三更爬格子更是家常便饭。但苦中也有乐,靠这点墨水,我几乎走遍祖国大地。但我一直是“业务人员”,是个干事的,不是有权的。

去年这个时候,主管领导找我谈话,从七月一日起让我退居二线,离开工作岗位前,最后一项工作任务是办理董事长陪同省长出访的公务签证,时长近一个月,董事长和省长回国后,我的所有工作就此结束,从那天开始再没写过一份公文,没进过一次我曾经工作的办公室,因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已经有位比我年轻22岁的中层接替了我,肯定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

离开工作岗位,感到一身轻松,犹如长途跋涉的人终于可以歇歇脚了。不再受“机关”的拘囿和支使,一门心事劳作自己的“田园”,虽然依旧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心理上却委实感觉到了“自在”、“轻松”、“逍遥”。因为从来没有掌握过权力,也没有体会过掌权的种种优越,所以没有权力拥有者退休后的“失落”。我举首望天,天上有几朵白云在随风飘游。我低头看地,地下鲜花绿草在翩翩起舞。

时间真快,一晃离开工作岗位一年了,寒来暑往,经历夏天、秋天、冬天、春天,虽然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独往独来,但实话说,尽管提前六七年就开始做了退休的准备,无论工作再忙,也会忙里偷闲抄抄写写,无论是出差还是在家休息,拿着相机穿大街走小巷,为的是退休的时候,尽快适应角色的转换,然而,真正离开工作岗位了总是还有不适应的地方,经过一年的不断努力适应,至今还在适应中。

从正式离退休那天开始,我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繁忙紧张的工作第一线退下来, 生活节奏、工作节奏、人生节奏都突然变得松弛缓慢起来, 本来天天见面的朋友、同事突然疏远不见了;本来天天经过的街道马路也不常经过了;每天上传下达的红头文件不用签字传递了,一种极度悠闲沉寂、无所适从和难以排解的孤独感的心理情绪强烈地冲击着从生命的前台退居后台的我,不知道别人如何,反正我的体会深刻。

退休后去的最多地方是百花园、百木园、观澜湖,主要是因为那里距离吉煤集团较近,虽然不能上楼,但是路过看着那集团办公大楼,也感觉到亲切,因为我在这个最后工作的集团,工作了将近六年。六年的工作场景仍然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六年时间自己尽心尽力工作,未和任何人结怨,未出现过重大纰漏,和一帮孩子们愉快的度过了六年时光,虽然恋恋不舍但是退休是人生必须经过的历史必然,是人生驿站中的必经之路。一年时间我体会:

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习惯。与文字工作打了40年的交到,从小就喜欢记日记,参加工作后,绝倒多数时间都是做与文字相关的工作,所以抄抄写写成为我每天生活工作的重要内容,伏案工作的辛苦,也使自己积劳成疾,眼、耳、颈椎都有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用脑,每天不在键盘上敲几行字,就有些空虚。离开工作岗位一年,我还是利用QQ空间这个平台,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自娱自乐。我不是什么才子,也不是什么写手,更不是什么摄影家,写点文字,拍点照片,是我的一种习惯。

尽量去找自己开心的事去做。旅游既能让人开阔视野,又能让人开心,去年秋天一家三口跑了趟日本,在东京、北海道尽情的玩了七天;今年春天又和媳妇飞往韩国,走了韩国济州岛、釜山、大邱、首尔等主要城市。努力做情绪的主人。调整自己的认识,让自己适应一切,而不是调整一切来适应自己的愿望。在寂寞中提起笔来写下人生的光彩,在寂静中创造一些人生色彩。

随时随地走出家门回归自然。回归自然很重要,每当心灵空虚浮躁时,我都选择回老家,看看青山绿水,看看亲朋好友,看看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地方,走遍了舒兰矿区的每个角落,和自己同学喝点小酒,吹点小牛,看到他们,我的心马上就会沉静下来。自古以来大自然就被人们赞誉为人类心灵深处的最佳归宿,人在大自然地怀抱里,可以心静似水,平和安稳,和谐快乐,泰然自若。

保持睡眠充足但不过量。媳妇说我是个“没心没肺的人,沾枕头就着”,睡眠始终比较充足,从来不喜欢赖在床上,总想找点营生,除了上网,很多时间都在野外闲逛。我感觉退休后必须振作精神,拚却最后一把力,用满腔热血用整个生命树立一根标竿,让人们知道:人生最宝贵的并非金钱与权力!

读写养老健脑力

文/梁曦

退休生活,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读书之快,令人忘我。读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好书,就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生活中的所有烦恼与不快都被忘得一干二净,不知不觉就把自己融入了书中。坚持读读写写,赢得健康快乐。

退休前,我对玩扑克、摸纸牌、打麻将,素不感兴趣,人家鼓励我当个“股民”,我却无缘分,被“风险”吓住了,不敢迈进“招财进宝”的大门,唯一的嗜好是读书看报,以及陪伴我几十年的笔杆子。读书之重就如吃饭。一日无书,心便觉得空落落的,好像悬浮着,没有了方向,没有了依附,精神总是难以集中。书报是“良药”,让我心态亮丽;书报是智慧,点亮了我的思想火花,让我年轻;书报是“宝库”,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为我的写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精致的“粮食”、优质的“弹药”。一句话,读书看报,为我铺设了一条五彩缤纷的夕阳路。

写作,我有40多年了。在职时为了工作,是一种责任的担当;退休后为了享受,是一种嗜好。退休以后,闲暇的时间多了,每读完一篇文章,深有同感却意犹未尽,乃至浮想联翩;有时则对作者的看法和观点不能苟同,便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奋笔疾书。可见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继续,读写是分不开的。

我们天生都有说的欲望,只是说的范围总是有限。我更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乃至一些杂想感悟,通过文字的方式抒发出来,那是一种怎样的畅快。然后是稿子寄出后的焦急期待和刊登后的喜悦。读着变成铅字的文章,与看原稿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如此多年,晚年生活倍感充实快乐。偶尔闲着没事,翻一翻从报刊上剪裁下来的几大本个人作品集,成绩虽然不大,却也滋生出少许的满足,这些“萝卜条、豆腐块”,毕竟是自己心血的结晶。有人认为写东西,动手动脑,费神费时,太辛苦了。我倒觉得写完一篇文章,比看一场NBA球赛还带劲,比听一次音乐会还过瘾,是一件心情愉悦的快事,促进身心健康的好事。

桂花飘香

文/马晓琳

一到九月,校园里就都是幸福的味道。这不仅是因为我那些可爱的学生们又回到了校园,更令人陶醉的是满校园浓浓的桂花香。

每天一早来到学校,迎接我的就是大道两旁的桂花树。它们像秀丽的女子,用独特的绿、奇异的香来迎接我。我一次次忍不住驻足桂花树下,对着她细细凝眸:桂花树长满了分枝,分枝的排列也极不规则,有的奋力直上,有的旁逸斜出。桂花树的叶子,密密层层,椭圆形的,七分坚硬,三分柔软。而欣赏桂花树的叶子,最好是在寒冬。因为寒冬里,它不但不凋零,而是更显得苍郁、深沉,为寒冬带来丝丝生气。躲在叶子底下的小黄花细细的,一团团抱在一起,像碎金,更像是一群紧密团结的兄弟姐妹。我赞美春天迷人的牡丹,喜爱夏天出水的荷花,敬佩冬天傲骨的腊梅,而在秋天,我则惊叹飘香的桂花。

在我的学生们心里,桂花树像是一位朋友,虽然这位朋友的年龄已是他们的好几倍。而在我的心里,桂花树更像是一位长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桂花悄悄开放,任劳任怨的品格像极了学校里那一些早已退休和即将退休的老教师。记得二十年前,那是我工作第一个年头的三八妇女节,我们的老校长带领我们女教师栽下了这一排排的桂花树。桂花树一年年长高,当年栽树的很多老师已退休,有的退休后就很难再相见。可是只要见到桂树,闻到花香,他们的名字,他们的谆谆教诲,就一一浮现心头。刚工作时,路途较远,交通工具不发达,有时早上起得稍迟一会,上班就会迟到。奚老师对我说:“工作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如果因为路途远就常迟到,你会耽误多少学生?年轻人就像刚栽下的树一样,要长成参天大树,就要想法子克服困难。”见到有的学生教不会,就常要发火,夏老师对我说:“有的学生一时教不会,我们不能瞧不起,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他们身上,他们也会慢慢进步的。你看那桂花,它从不偏心,毫不吝啬地把花香带给每个人。”奚老师、张老师、夏老师……他们用言行告诉我们,要如这桂花树一样,历经风雨洗礼,变得更坚强,胸襟更开阔,香气更馥郁。

养鸟之乐

文/张小六

退休前,我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因为技术精良,勤学苦干,多年来,一直被单位当成重点人物对待,许多新来的年轻人都拜我为师,虽然工作辛苦,但因为自己热爱,我却一点都不觉得苦。可是,突然间,我退休了,退休后的我,变得言语少了,周围围着我的人也少了,从一个备受领导与学徒关注的人,突然间变得冷清,说实在话,我真的有点不适应,然而,退休又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何况我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太好。

起初,面对漫长的退休生活,我真的有点担心,顾虑重重,毕竟自己的身份与生活变化太大了,热闹已经不再属于我,寂寞是让人难熬的。不过,一切终于有了改变,缘于我养鸟。一天下午,我独自来到单位附近几百米外的一片小树林,还没有走近,我就听到各种各样动听的鸟叫声,它们的声音混在一起,似乎杂乱无章,但仔细一听,却又觉得是那么的美妙。我很好奇,慢慢地走近了小树林,走近一看,让我大吃一惊,这里聚集了许多老年人,几乎每个人都手提一个鸟笼,各种漂亮的鸟尽收眼底,也有一些闲逛的人,专门来看鸟和听鸟叫的,这一次,我在这片小树林里待了一个下午,直到天黑才离开,以后我天天去那片小树林,除非下雨。看我这么喜欢鸟,一位养鸟的刘姓老人对我说,你不如也养一只鸟,挺有趣的。我一开始有些担心,担心自己不会养,怕养不好。经过老人一番劝说,我最后决定自己养鸟。我养的是画眉,因为画眉鸟的叫声我最喜欢。

如今,我养画眉鸟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了,我正沉浸在养画眉的愉快时光中,原来我担心退休后自己无所事事,心情郁闷,这会好了,我学会了养画眉,心情变好了,生活也变得充实了。

退休三境界

文/陈维坤

早在听鼓应官、走马兰台之时,很多人便已绘好退休的生活蓝图。

然而,一朝被时光的列车运抵退休的彼岸时,很多人那种“从前日月属官家,自此光阴为己有”的欣喜却持续不了多少时日,很快便“灵魂失去了哄骗自己的能力”。我的一位朋友说他有一亲戚,刚退下来时,每天喝着小酒,哼着小曲,逛着小巷,一脸自在,一身轻松,自觉“夕阳无限好,不怕近黄昏”。孰料到了第四天,他早早梦回,见窗外寂寂,惟有似水月华,透过窗棂,铺满一地,略一迟疑之后,想起自己的“甚矣吾衰矣”,一下子便心意烦乱,茫然无措,不禁汗涔泪潸……

友人描述时,神色凝重,从其频频感慨中,我大抵能想见他那亲戚的种种难受。退下之前,虽说早有心理准备,以为可以轻松应对,但退下之后,才知道自己轻敌了。离开了多年熟悉的岗位,以及多年适应的规律,生活方式势必发生重大的改变,这终究还是让人措不及防。所以,对于那些在众人面前作一脸轻松状,又一再强调其内心静如止水的,我私下里常怀疑那是不是在自欺欺人。

人生这一趟车,不管你开多远,也不管你兜多大的圈子,时间一到,你就得停靠下来。你可以慨叹“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也可以忧伤“时间都去哪儿了?”但是,“流光容易把人抛”,这是自然规律,栋梁草芥,卿相刍狗,概莫能逃出被时间河流淘洗的命运。既然无法逃避,跨进了退休这一门槛的你,何不运用你的智慧和勇气,来面对这一重大生活变动,尽快战胜“退休综合征”。

退休老人的第一层境界,是“有乐于身”。神不知鬼不觉地,活着活着就真的老了,想着想着就真的退了。但是,既然活着就得好好朝前走,能走几步是几步,能走多远算多远。退休之前,俗务缠身,千头万绪,纵有诸多私人计划,也只能暂时搁置一边。而今退下来后,时间都是自己的了,正该听从自己的内心,好好弥补早年的各种缺憾。青春年少未竟的梦想,人到中年许下的诺言,如今一一翻出来晒晒阳光,吹吹暖风。培养并保持有益身心健康的爱好,在自得其乐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怎样填充自己的晚年生活,这是一门学问。《日知录》卷十三“士大夫晚年之学”条: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学佛;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学仙。可见怎样经营自己的晚景,是因人因时因地因境而异。你可以读读诗书,在咀英嚼华中澄心涤虑;你也可以莳花养草,在忙碌劳累中舒活筋络;你还可以游山玩水,在自然美景中优哉游哉……偶尔再来一次“老夫聊发少年狂”,或与友畅叙,只要不彻夜;或把酒言欢,只要不过量;或勇凌绝顶,只要能量力,把生活过得“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岂不快哉?

退休老人的第二层境界,是“无忧于心”。韩愈说:“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心。”退休之后,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社会地位,都会明显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临近退休的人,并非真的贪恋职位爱慕荣华,而是害怕退下之后不堪“车马稀”之冷清。这真是自寻烦恼!既然退了休了,就要学会淡化一切,清空一切,不应在物质和精神上有过高期望。须知名烟醇酒,也能伤肺损肝;美味佳肴,徒增肠胃负担;薄茶一杯,即可怡情养性。每一个人,都是赤条条而来,赤条条而去,如今“朱颜辞镜花辞树”,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网络上有一首《宽心谣》,句句贴心,字字暖人,每每诵之,常有春风徐拂之感。老年朋友若常歌之,当能清心寡俗,心无杂念。歌曰:“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月领取退休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选,好也御寒,坏也御寒;……”至此境界,何愁不会心宽体胖,不似神仙,胜似神仙。

退休老人的第三层境界,是“有用于世”。退休是一种结束,也是一个开始;是一处终点,也是一个起点。老年人的腿脚自然不如年轻人利索,既然退了,就得承认自己老了。但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优势,阅历丰富,洞察世事,目光如炬,兼之技能在身,正该发挥余热,为社会多做贡献,替人生增加一点厚度。

笔者敬佩那些退休后仍保持积极生活态度的老人,他们不常倾诉,因内心强大而能消释自己不为人知的酸楚;他们既在妥帖照顾自己的同时,又因一颗善心而对世界生出一种体恤式的温柔;他们在职时如立云端何其显赫,卸任之后却心甘情愿地卑微着;他们坚持自己的判断不后悔,身影常常出没在周围需要他们的地方。他们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他们不计得失,坦荡真诚;他们超越小我,成就大我。他们的生命因奉献而尊贵,他们的人生因无私而亮堂。因为他们身上的正能量,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觉得生活更美好,世界更光明。

送退休

文/吴翼民

人人都会退休,退休人人难免,送退休也成了生活中的常事。毕竟在单位工作了几十年了,即使同事间有过什么纠葛恩怨,到了退休时节,大抵也一笑而泯。

送退休说是寻常,其实也不寻常。记得五六十年代,谁谁退休了,单位总会敲锣打鼓一路欢送。退休者胸前戴着大红花,怀抱着“光荣退休”的镜框由同事们簇拥着,走街串巷回到家门。到得家门,家人有的还放鞭炮,散喜糖,热情招待同事们,于是红花和镜框被端端正正挂到了墙的正中。当然,单位也不苟且,总会适时送上一份退休的礼物。那年月,简单却热烈的送退休仪式真让人怀念。

后来送退休的仪式一度消失了,也许被目为形式主义吧。

我怀念早时敲锣打鼓送退休的情景,你说它形式主义,但有时形式也蕴含着情义。比方说,我们这座城市最近正热烈议论着一个话题,就是有位交通协警退休离岗之事。大家认为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欢送他退休都不为过。他只是一名寻常交通协警,在一个闹市区的岗位上一站就是16年,寒暑不避,风雨无阻,始终笑容满面,始终和声细语,始终动作规范,始终满腔热情。整座城市的人都认识他,都为他的爱岗敬业所感动。而今,这位老协警到龄退休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他的身旁,相伴他最后一天的执勤。他的同事们来了,老人们来了,残疾人坐着轮椅来了,电视台记者扛着摄像机来了,一大群孩子来了……孩子们给他戴上了红领巾,感谢他大手牵着小手通过闹市的马路。这座城市连续几天的网络上几乎都为他刷屏,我想,一座城市给予一位寻常协警这么大的关注,真正体现了普通劳动者的尊严,是很大的进步!

我曾经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见到一座无名清道妇墓,那墓没有碑和碑文,只有十几片雕塑的落叶。清道妇在此扫了一辈子的地,她无儿无女。她去世后,市民们一致要求把她埋葬在这崇高的墓园,并得到了公墓委员会的全票通过。

全城送一位协警退休的涵义,与之庶几相同。

退休达人老雷

文/朱百平

单位行政办公楼,老雷在三楼的最西边,我在三楼的最东边。老雷是妻子在农村的“一头沉”,我是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知饥的尚未成家的单身汉。晚上,当其他人都回到自己温暖的小巢时,长长的三楼就剩下我们两个人共度寂寞,我们常常聚在一起,没多久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忘年之交。

老雷名叫雷学权,大我二十多岁,论年龄我比他儿子大不了多少,但老雷却很谦虚,他当时是保卫科长,我是宣传干事。当时我从事宣传工作没多久,对于文字工作是个“半瓶子醋”。但在老雷看来,我在文字方面有一技之长,所以遇到起草文件等方面的事,他总喜欢与我一起探讨。我也是初生牛犊不知天高地厚,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合盘托出。听了我的想法,老雷不但不反感,反而更加喜欢我。偶尔他妻子从乡下来,做什么好吃的,他总忘不了让我一饱口福。多年过去了,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们合阳人吃饺子馅是不放盐的,做馅时一边剁肉一边放酱油,馅剁好了咸味也就均匀地入到馅里了。

后来我调入西安,单位几经变化,我们也中断了联系。但每当想起原单位的情况时,我总能想起他。五年前的一天,我突然又惊又喜地接到他的电话,他已退休,本应在家里享享清福,可闲不住的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又干上了工程监理,恰好工程所在地就在我家附近。老雷过去是学地质的,在单位搞了多年行政,所学专业知识想也忘得差不多了。现在退休了,要干工程监理这个新行当,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何况老雷已经是退休的人了。可老雷就是不信这个邪。他不怕苦,认真学。考监理资格证,听说他也报了名,单位一些年轻人都笑了,笑他也不知自己有多大岁数了。四个报名考试的人中只有老雷一个是退休返聘的人,可最后怎么着?只有老雷一个考试通过并获得了证书。现在工程上如遇难啃的硬骨头,领导总是第一个想起老雷,觉得凡事交给他放心。他一是业务精,二是责任心强。如果我没有算错的话,老雷今年已是七十四岁的人了。

老雷家境并不宽裕,儿子没有固定的工作。过去工资低,妻子儿女又在乡下,所以攒不下钱。后来好一些了,可攒下的钱全拿出来给儿子买房了。这还不算,平时每月的退休金还要拿出部分贴补孙子的开销。平时省吃俭用,可令许多人想不到的是,老雷十分热衷为社会公益事情出力。那年省电视台一位记者在公交车上见义勇为,被作案的小偷刺伤。他在电视上看到新闻后,立即带着五百元捐款前往医院看望慰问。四川汶川大地震,退休在外打工的他,急急赶回单位捐款一千元。今年,省市多家媒体开展让贫困学子也能上大学的活动,他又捐款一千元。

老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多年来,他不管别人说什么,只管自己做什么。他不在乎别人说他傻,认准了的事就会认真踏实地去做。有道是工作使人年轻,年过七旬的老雷红光满面,看起来也就六十挂零。作为老朋友,我衷心地祝福老雷,也为能结交老雷这样的朋友而骄傲。

退休,与岁月静守

文/樊荣华

退休的日子,岁月已迈向蹒跚。

早有打算,迟早会有这天。退休,我与岁月静守,心情安然。回到故乡,回归田园,满目苍翠空念远。从此,我自举杯临风,饮尽壶中日月,遁在田园……

退休的日子,牵手老伴,迈入深径残垣,生起老屋炊烟,倦鸟栖巢,让静谧把孤独填满。“欢娱始披拂,惬意在郊原”,我于老屋后开辟一块菜地,亲近泥土,种下四季,让灵魂在返璞归真中清宁于禅定的安闲;让衣衫在汗流浃背中,濯洗去一身的疲倦。暮色四合时,于茅屋点亮一盏心灯,茶一杯,书一卷,安静在鸡鸣狗吠里,静成照壁疮痍里岁月寂寥的一幅古轴画,静成斑驳墙壁上风雨留痕的一挂旧蓑衣。

堂前无需宾客满座,桌上没了输赢龃龉;少了觥筹交错、喧哗笑语,更无推杯换盏、曲意奉迎;不用为苟合取容而言不由衷,不用为迁乔出谷而谄媚阿谀。这是繁文之后的简洁,缛节之后的简约,无欲之后的简单。

田园夜幕落,人静如孩婴。灯光下,我用笔尖倾听村庄的鼾声,安宁、静谧;夜幕里,荷塘用笑靥亲昵着月光的乳晕,甜蜜、娴静。《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渐渐于一片空灵中入静,梦呓般想起以前写的句子:一树的果摘完了,只剩下一树的空枝;空枝静荫在屋檐上,与“咿呀”千年的风车对语……

等鸡鸣来唤醒,凭朝霞来推身。一牛哞,一鸟鸣,一猪哼……都是来自于熟悉乡村清旷中的田园好声音,“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恰如刘禹锡的诗歌所唱吟。老农披着彩霞荷犁牵牛,悠然自得而自给自足;学童身背书包,眼眸清亮,脸蛋红红;鸭儿、鹅儿“嘎——嘎——嘎——”扑棱着翅膀直往河边冲;小狗在篱笆边这里闻闻,那里嗅嗅,翘起后腿撒泡尿,地上刨刨低头行……乡村的早晨是慵懒的、漫长的,像晨曦中小木屋烟囱上的袅袅炊烟,舒展、悠长,静美、安宁。

身居此境,几声鸟鸣一羽凉意,降落于身心,无一不让人熄却心头躁热,获得前所未有的祥灵;一幅画卷在蛙鸣里徐徐展开,环绕平铺于周围:山峰弥漫着晨雾,河边窈窕着淑女,篱笆罗缀着蓓蕾……如此,愉悦和谐,将一个喧嚣的世界推到遥远的山外头。退休的日子永远的放下一楼烟雨中的烦忧,收敛虚妄,镇定思绪,理顺所求,让纷扰的欲念简至极致,给心灵一个休憩的空间,让心地澄明而无烦无恼、无忧无虑。

退休的日子,花开花落之中,春风已将金迷吹醒,春雨已将纸醉淋湿。我携手老伴对她说:择一日,趁着燕雀啾翠,花满山头,去往春天里,约来一溪山泉叮咚,会到千山杜鹃红透,与岁月静守。

老有所乐老有所爱

文/罗立志

6月27日早晨,我正在邵东县昭阳公园健走时,被一阵浑厚、嘹亮的歌声吸引,不由自主地来到了贺绿汀音乐广场,发现是我的老同学唐定妍正在录音。

唐定妍是我32年前在娄底师范45班的同学,退休后在邵东老年大学专修“声乐”。听老同学介绍,她参加的是“昭阳公园‘春花秋月’歌唱队”,成立于2013年,队员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队长叫王荣华,是原邵东钢铁厂退休的工人,他是邵东老年大学声乐一班的班长。

廉桥镇中心学校82岁的退休老师刘灵志与王荣华搭档排练节目,她扮演母亲,王荣华扮演儿子,独唱《一壶老酒》。老人排练了两次,真情投入,声情并茂,吸引了众多观众欣赏。

还有一位老人,就是今年78岁的李大希老师。他与一位女队员合唱《美丽的邵阳》,音调音高把握准确,音色音质浑厚宽广,富有磁性。

最让我感怀的是欧阳太平大哥,今年七十的他是一位老帅哥,一把二胡拉得悠扬动听,韵味无穷。

活到老,学到老。看看这些老年人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健健康康,我也要向他们学习,退休之后到老年大学去“深造”,培养一技之长。

憧憬我的退休生活

文/知足常乐

网上有本《四十岁开始考虑退休生活》的书在论坛里炒得挺火,作者是一个美国哥们儿,一直没机会拜读,不过从书名就可以知道作者想要阐述的理论,想想自己,今年已经44岁了,还没有为自己今后退休的生活做出一个像样的规划,觉得是不是有点晚了?

在整日奔波忙着工作的时候,我偶尔也会感慨一下,要是能早早退休该多好,是啊,压力大了就想放松。一段时间以来,常常提醒自己,日子越来越好了,没必要总是回忆心酸的过去和那些青涩的生活了,多憧憬一下今后的美好吧。年轻人可以憧憬未来,我们这些不惑之年的中年人,还有未来吗?都说人这一生,有两个黄金时间,一是少年时代,青春活泼犹如朝阳;另一个就是退休后这段时光,被称为黄金夕阳时段,经验阅历丰富,时间经济充裕,无负担无压力,仔细想想还真是。

此时此刻,下午刚上班,办公室安安静静的,闭上眼仰卧在舒适的办公椅上,如果退休政策不变,16年后我将退休,那时候的每一天必定都会像星期天一样的悠闲……

退休了,我的家庭安定幸福,生活从容自在,不必再来回奔波,按照现在的家庭收入剔去通货膨胀的因素,到时候估计手里最少也有几大捆钞票,应该衣食无忧。干嘛呢?要不和宋丹丹一样也旅旅游,去一些大一点城市,去趟铁岭,嘿嘿!带着亲爱的老婆,背上心爱的相机,收拾行囊开车一路向西(如果退休前还不能实现进藏心愿的话),沿着青藏线经青海、甘肃、宁夏……回陕西、河南、东北老家看看,把转过没转过的地方都走一遍。如果身体允许,最好是沿着国境线转上一圈。那时候,我估计也改换新车了,十五年后,SUV还会像今天一样火吗?国产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是否可以挺起脊梁?油价会不会涨到房顶?不过到时候,坚信新能源车早已大行其道了。

退休了,更有时间写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可以尽情的多愁一下善感两下,或者整理一下这么多年来的文章。那时候再看今天写的文章是什么感觉?会不会哑然失笑?如果觉得合适,就整理一下出书吧。十五六年后,我的故事应该更丰富多彩,孩子们都长大成人,都有了自己的家庭,老婆变成老伴儿了,我和老伴儿会很知趣的和孩子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免得不受待见。退休后,我不会主动去给儿子带孩子,也不会把孩子们留在身边凑热闹,常常想我们了就回来看看,忙了一辈子要轻松要自己做主,忙不过来就雇保姆吧。

退休了,再不会有借口不锻炼身体了,那时候,不知道我的头发会不会花白,白就白吧,我不会去刻意的染成黑色,银发飘飘估计更帅,嘿嘿。每天早上一定要出去散散步、打打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外面的空气好,家里的也要打理才行,阳台不大,但花花草草不少,我要把我的大鱼缸挪到阳台上,不行,要再买两只水族箱,一大一小,全安放在花草掩映下。一整天很漫长,现在午觉一个小时,退休后,一个小时够吗?不想起床就睡两个小时吧,不用定闹铃,午觉也可以睡到自然醒。醒了,泡上一壶茶吧,喜欢淡淡的茶,闻着茶香坐在书桌旁细细的品,何等的悠闲惬意。晚餐做几样可口的小菜,倒一杯甘冽的水酒,吧嗒一口菜,滋溜一口酒,这样的生活状态,我会不会长胖?

退休了,应该选一个更适合养老的城市,深圳空气湿润,绿化好,基础设施完善,商业服务业发达,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很适合养老,但是湿气太重,还有打不完灭不尽组团到家参观的“小强”,实在忍无可忍,从对我的腿脚负责任的态度出发,应该找一处不冷不热、不干不湿的三四线内陆城市,铜川?小城市很安静,但是有点污染,暂不考虑。也不喜欢武汉和重庆,西安更不必讲,不喜欢那灰蒙蒙的天和沙尘。我觉得陕南汉中不错,寻块儿风水宝地,开半亩方塘,载几株桑榆,种种菜养养鱼,怡然自乐,相信亲爱的她想法和我一样。

“铃--铃--铃”讨厌的电话,吵醒了我憧憬未来的梦,不行,我要拔掉电话线,关掉传真机,要不晚上回家早早上床躺好盖好重新开始接着憧憬……

养鸟之乐

文/张小六

退休前,我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因为技术精良,勤学苦干,多年来,一直被单位当成重点人物对待,许多新来的年轻人都拜我为师,虽然工作辛苦,但因为自己热爱,我却一点都不觉得苦。可是,突然间,我退休了,退休后的我,变得言语少了,周围围着我的人也少了,从一个备受领导与学徒关注的人,突然间变得冷清,说实在话,我真的有点不适应,然而,退休又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何况我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太好。

起初,面对漫长的退休生活,我真的有点担心,顾虑重重,毕竟自己的身份与生活变化太大了,热闹已经不再属于我,寂寞是让人难熬的。不过,一切终于有了改变,缘于我养鸟。一天下午,我独自来到单位附近几百米外的一片小树林,还没有走近,我就听到各种各样动听的鸟叫声,它们的声音混在一起,似乎杂乱无章,但仔细一听,却又觉得是那么的美妙。我很好奇,慢慢地走近了小树林,走近一看,让我大吃一惊,这里聚集了许多老年人,几乎每个人都手提一个鸟笼,各种漂亮的鸟尽收眼底,也有一些闲逛的人,专门来看鸟和听鸟叫的,这一次,我在这片小树林里待了一个下午,直到天黑才离开,以后我天天去那片小树林,除非下雨。看我这么喜欢鸟,一位养鸟的刘姓老人对我说,你不如也养一只鸟,挺有趣的。我一开始有些担心,担心自己不会养,怕养不好。经过老人一番劝说,我最后决定自己养鸟。我养的是画眉,因为画眉鸟的叫声我最喜欢。

如今,我养画眉鸟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了,我正沉浸在养画眉的愉快时光中,原来我担心退休后自己无所事事,心情郁闷,这会好了,我学会了养画眉,心情变好了,生活也变得充实了。

退休后的人生规划

文/文平

记得那年,单位宴请即将离开工作岗位的人,觥筹交错间,有同事问我:“退休了干嘛?继续‘爬格子’吗?”我说:“爬什么格子呀?现在都无纸办公,报刊编辑部都只收‘伊妹儿’。”“啊,你不是‘妹儿’,是‘妹儿’妈。”大伙笑成一团,我也笑,眼眶里却盈满了泪水,原来我已步入了老年这一人生的最后关隘!

我问自己,退休后干嘛?为儿孙服务,这是必须的。然后呢?然后疾病缠身,然后一天天老去?然后……曾经,我爬过格子,发过“豆腐块”,跃跃欲试做过文学梦。但如今,看看那些层出不穷的少年作家们,我痛切地感到自己被淘汰了。

然而我并不是“心如止水”。人生步入老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福气。人这一辈子,来如流水去如风,能够掌握的,只有自己的心情。饱尝过生活的艰辛,如今卸下了工作担子且衣食无忧,应当感到欣慰。我喜欢文字,虽然成不了作家,难道不可以通过阅读写作而修心养性吗?当不了时尚写手,就不可以抒发情感,不可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吗?

答案是肯定的。于是在照顾儿、孙、媳的“业余时间”里学起了电脑敲起了字。阅读、写作、投稿,当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心中的愉悦难以描述。虽然有的是豆腐块式的话题投稿,但那是我精神的重要寄托,它避免了我可能产生的老而无聊老而无用的抑郁。而阅读写作的过程中可以知晓天下大事,掌握了资讯可以保持心境的相对年轻。

《中国合伙人》中有一句台词我很喜欢: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人生规划和文字梦还算靠谱。

家务是我享受天伦之乐和避免过度用眼的一种生活调剂,写作则是我退休生活中的一点小亮色。此外我还弹奏电子琴,与老伴合奏乐曲,追看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天天有事做,不时有收获,偶尔有惊喜。

我晚年的人生规划,只是希望心灵有所寄托,让自己保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规划渺小,但它是我人生的新起点。

老王的三个“三分之一”

文/刘国学

隔壁老王是公务员,前几年退下来,还忙个不停。我也是个快要退休的人了,好奇心驱使我去打听老王的退休生活。

老王说,他退休六年了,日子过得充实和有意义。回顾起来,他这六年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三分一:三分一为家庭,三分一为自己,三分一为社会。

三分一为家庭:退休不能放弃作为丈夫、父亲和爷爷的责任,搞好一个家庭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他基本上每天下午做家务、搞卫生,晚上辅导孙女做功课。

三分一为自己:他自己有很多爱好和心愿,有很多自己要办的事。他除了锻炼身体看病治疗外,退休后还学了三年服装设计,为自己和同伴做过一些时装。学习经络保健知识,去年又学英语,还参加老年大学合唱团,不时练唱和演出。每年还有一两次外出旅游,平时闲暇看看电视,听听音乐,看看报纸杂志。

三分一为社会:退休不等于衰老和无能,还应照顾别人。退休后,他不断义务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例如,他担任过老干支部的书记,组织退休人员活动,慰问病号等。多年来担任校友会会长,和同伴们一起把校友会活动搞得热热闹闹,他们还发起筹集教育基金,每年给边远山区幼儿教师送上数万元,鼓励他们奋斗在山区教育第一线……此外,十多年来,他还不断地照顾一位患精神病学生。这些工作虽然都花去了他很多时间,但他感到精神生活充实,心情舒畅。

是的,有些人认为,好容易熬过了几十年,退休后就要安享晚年,有玩就玩,只要自己潇洒,什么带孙做家务,一概不做;有人曰:主要是料理好身体,老来安康,将来“走”得无憾……

我想这些见解是片面的。很多人退下来时,不少人身体基本健康,仍有余力,就像老王这样的人,这就是常说的“第二个春天”。退休是以年龄划线的,而人的精力和能量则因人而异,不能认为从职务上退下来就什么都得退了。

时光与心愿

文/陈志宏

时光是条河,年轻人站在此岸,隔河而望,永远也看不透对岸的老人……莫道桑榆晚,老人有心愿。

一直以来,“捡瓶子的老人”是作为一种苍凉意象,牢固地留驻于我心。

认识这样一位老人,她一生勤俭辛劳,老来,儿子孝顺,把她从乡下接到城里住,好吃好喝照顾。老人家却带着孙女四处捡塑料瓶卖,挣些小钱,也算是做环保。儿子觉得脸上无光,屡屡劝阻,她却屡犯。后来老人家被送回了乡下。

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然而,不到老之将至,我们是无法真正理解老人,哪怕是生养我们的父母。时光是条河,年轻人站在此岸,隔河而望,永远也看不透对岸的老人。

一次回老家,田间偶遇一位邻村老人。他动作慢而有力,清瘦且有神,举手投足间透出不一般的气质,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与他闲聊,果不出所料,他年轻时通过招工进了铜矿,退休后月收入两千多。在村里,这绝对是高薪。

我问他:“你收入那么高,怎么还要在田地里忙乎呢?”

他的回答很有哲学味:“做人呀,做人不就是要做吗?不做事怎么行?天天呆在家里抱着手玩,那会憋出病来的。这一辈子,做事做惯了。”退休后,他从矿区回到村里,二十年来,栽菜种稻,帮儿子带孙子。退而不休,一样颐养天年!

看不出眼前这个老人,快八十岁的人,居然那么健硕,背着喷雾器在田间打药,毫不踉跄,一步一步,走得扎实稳健。面对我的赞叹,老人说:“不行了,不行了。现在老了,手上没力气,耳聋眼花。”

回到城里,老人的形象久久在我心间盘旋。有个疑问,我一直没能搞清楚,他有收入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近八旬还不离田地,风里来雨里去,忙东忙西呢?存疑良久,直到我的叔叔退休后,那个疑结才得以解开。

叔叔在一家央企上班,有深重的恋土情结,嚷嚷着退休后一定要回老家陈坊村去养老。真退休了,他再不提回村的事,无他,只因要带孙子。

我问:“叔,你什么时候回村里去生活几天呢?”

叔叔乐呵呵地说:“没有空了,一刻也不得闲,现在比上班还要忙……”

一次陪叔叔在河边闲逛,路边有一空矿泉水瓶子,他像鸬鹚见了水里的鱼一样,迅速捡拾起来,身手敏捷。什么时候,叔叔兼职干起了拾荒老人的活计了呢?可要知道,他的退休工资比我们退休的副教授还高出一大截呢?

又是捡瓶子。怎么和那位老母亲一样呢?

我问:“你捡这个干什么?”

叔叔说:“卖呀?一毛钱一个呢。”

我说:“你的收入那么高,怎么还在乎这点小钱?”

叔叔说:“退休工资是单位发的,现在我又没挣到钱,捡瓶子卖一个钱是一个钱。”

谜底揭开了——叔叔捡的不是瓶,换来的也不仅仅是一毛两毛钱,而是用这样一个举动向世界证明,自己还有挣钱的能力。人老了,还能起到一定作用的。

经历了这事,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那位母亲的孝子。他有所醒悟,连夜开车回到乡下,把老母亲重新接到城里来。再遇见老人捡瓶子,她对我说:“我儿子真好,现在不管我捡瓶子啦。”

人老之后,不挑剔衣食,不在乎自己收入有多高,更看重的是自己是不是有用。也许,每个老人心里都潜藏着一个愿望:我不是老而无用的人,对自己的亲人,对这个社会,自己还可以发挥余热。

莫道桑榆晚,老人有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