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文章
读后感文章(精选10篇)
《立》读后感
文/木屋
《立》是女作家池莉的一部作品,主要写的内容是从怀上女儿亦池到女儿硕士毕业的经过。在这本书的封皮上池莉写到:我对你的爱,是我生命里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微笑,每一滴泪水,如果上帝允许,我只会更加爱你!虽然这句话是引用女儿亦池翻译的一首诗歌的一部分,但从这句话可以看到池莉对女儿的爱,以及爱的陶醉。
作为一个读者而言,感觉文章写得有些夸张,似乎夸大了女儿的优秀和可爱。我试图从池莉的角度思索,她作为一个母亲,书写自己最爱的女儿时肯定充满了爱,充满了陶醉和享受,这并非一种纪实,而是一种高尚的灵魂活动。想起了以前聆听两位母亲坐在一起聊自己的孩子,她们每个人都是试图不停的诉说自己的孩子,希望对方就当个倾听者,看她们滔滔不绝,陶醉其间。现在回想起来,或许她们也是夸大了自己孩子的可爱和淘气,但这却是一种爱,在回忆孩子的淘气和可爱时不自觉的陶醉其中,而灵魂的活动本身就存在升华的作用。所以那所谓母亲对孩子可爱和淘气的夸张描述是一种母爱在灵魂的活动下的结果,而母亲得到的是在回忆过程中将事实升华的自我陶醉。
或许我要反驳自己一次,我能体会作为父母的感情吗?像我这样只是为人子女,尚没有子女的人,情感是不完整的,或许我能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但无法从流淌的血液里真正的体会这种感觉,作为一个情感而言,没有感觉作为依托,其本身就是一个空白。生命的完整性包含了情感的完整性,而只有人在体会和拥有了最基本的人生情感后,才能更好的理解生命,理解爱。
安静的夜晚,听着轻音乐,读者书籍,喝着自己泡制的茶, 似乎进入一片纯洁的乐园。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位母亲成功的教育子女,他没有强制性的要求自己的孩子学习,而是给了孩子自由,保证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在这本书中我标注了这么一段话“普天之下,所有的小生灵,无不有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天真快乐地吃睡玩乐逗耍,这是幼小生命的本能驱动,它们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生命知识,远不是什么英语录音磁带和识字课本可以替代的。”在读周国平的作品时也多次看到这样的思想。这也是尊重生命,可以很好的保留生命的天性,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强制性的要求孩子从很小就开始忙碌的学习,在这种受约束的环境下,孩子的成长是否会出现畸形,如果孩子长大后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时,是否还有花花草草、鱼鱼虫虫、是否还存在痴迷其间玩耍的快乐!
我们应该尊重生命,尊重幼小的个体,让他们得到快乐。如果让我为成功下个定义,我想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在自我陶醉的事业中,愉悦的去工作,并能在享受其间快乐的同时加以创作,而这样的创作却能维持生活,为此可以轻松快乐的生活。
《古典之殇》读后感
文/张钧岚
“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你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吗?”合上王开岭的倾心之作,耳朵中还不断回响着那回忆美好的声音。
河殇,茶憾,何殇?何憾?殇憾皆在我们身边。曾几何时,一条条清澈见底的河流承载着美好的欢乐,却在岁月的长河中被风沙一点点地侵蚀。又忆何处,一阵沁人心脾的茶香缠绕心扉,却不见那真正值得欣赏的关键之处在何方,一点点被时光吞噬,不顾蓝天白云疯狂的炫舞反抗!终于闻王开岭的金口之言,一语道破人生玄机,身处工业化急剧发展的社会,又有几个人记得那小桥流水人家,春风晓雨圆月。只能在烟尘中望着一幢幢高楼别墅打破古人清幽的生活,无法在喧闹中静静地品尝一杯拿铁咖啡。
古典是我们美好的回忆,造物主何曾不想给我一个完美的世界,我们虽安详生活着,但终究不满意,于是我们疯狂地进行修改,打破陶瓷改玻璃,烧去草稻换水泥,就连那美妙绝伦的绫罗绸缎也被变成工厂中的丝品加工货。
大自然啊!你受如此的伤,而我也殇啊!身负重伤的你是不是决定惩罚我们,于是让我们的文化如快餐一般逐渐流逝过时,让我们的年华逐渐被衰老谋杀,你让市场的的房地产与我们开了个恶毒玩笑,让我们眼中原本觉得美好的一切变成败坏道德的东西,你让CCTV变成了赏金猎人,甚至让历史失去了他真实的眼睛……
你将原本古老的秩序和天然逻辑破坏了,破坏了人类的心,甚至所有该有的光明亦被你蚕食,但毕竟物性决定人性,物境塑造心境,物移则心移,物改则心易。虽人心不古但江山万象不古,所以自然你给了我们惩罚,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改变一下呢?
我们生于一个野蛮、残忍但也同时极美的世界,可能看得到残酷,但美又在何方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奇怪但也很合理的答案:傻。
傻瓜不会顾及到一切,因为他眼中只剩下了光明,我们带些傻,乐观地看待这整个世界,那么烟尘会消失,花香会重现,乌云会隐藏,蓝天会重生,至于那些污秽河流会消逝,只留清流在人间……
世界会美好的,眼中只留下清新美妙的花香的仙境。没有喧嚣,没有杂物,没有一堆待你完成的工作,就如你我在这本书中,如一段古典之殇的流水罢了。虽流水,但欢愉,寻找丢失在过往的脚步,想起童年时床下的蟋蟀。
王开岭最终不是悲观,相反却是积极的,在一片哀伤的生活中却无时无刻不透露着对明日美好的向往,我想我也当如此!
美好的古道小桥不会消失,我们过往的辉煌不会就此逝去。我只会说,一同重建古老的美好面目,一同寻觅过往灿烂美好的人生。就如海明威的那句话一样:“这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去奋斗!”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
文/张天予
《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描述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英雄故事。当时美西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急需一名特使去完成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给加西亚将军送一封决定战争命运的信,罗文承担了这个任务,他没有任何推诿,完成了这件“不可能的任务”。
罗文取得的成功并不是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而是在于他优良的道德品质、绝对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这就是忠诚和主动性,就是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一种敬业、服从和荣誉的精神。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校、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常常会说,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成为有用之材。现在,我们也会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有知识、有技术(能力),这就是我的资本。其实最重要的是态度、责任、自信……
在书中我得到了一面镜子,一面时刻检讨观照自己和他人的镜子。有些学生总说老师不喜欢他,偏向别人,却从未反省过自己,不检讨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而且怨天尤人,总认为委屈了自己。
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一名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自我省思,以种种借口来遮掩自己考不好的原因,学习成绩肯定好不了。我们要争取成为一个能够将信送给加西亚的人,靠的是一种执着的精神和追求,是一种专注的态度,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人必须有高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缺少了这种精神,就会整天萎靡不振、无所事事、毫无作为。要完成任务,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仅仅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指导。
人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意味着不同的责任。我们作为学生就要履行学生的责任,努力学习。生活在集体中,需要每个成员的付出,取得的荣誉是属于集体的,也是属于个人的。只有同心协力,才能将共同事业的蛋糕做大、做好。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自己首先相信自己,别人才会相信你。自信的源泉来自对自我的全面认识,关键是对自己能力的认识。
做出决定,然后采取行动。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如果自己已经对成功充满信心,那么这个人就一定能行;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我们终身都不会取得成就,我们不相信这些谎言。对于我们来说,别人告诉我们的消极事情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在做出决定之后,我们是否采取了必要的行动。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如果你付出行动,你就能做到。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文/xaxo123
去年的九月份我离开家乡,来到合肥求学,这九个月的时间里,大学的生活方式对我的冲击太大,太突然,以至于一段时间我都不适应。太多的时间需要自己安排,或多或少给了我空虚的感觉。不过我就是我,总能在最无助的时候找到出路。我是我自己的典型,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要把能量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记得去年的12月份,我从学校借了几本名家着作,才让我的寒假生活有了一番滋味,更影响了我开学以来的生活,学习。在这些书籍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恰同学少年》,一本描写伟人毛泽东的励志书籍。
书中的毛泽东一出场英气逼人,精力充沛,潇洒直率。毛泽东虽出身中农阶层,但家里人多,生活也比较艰辛。身为长子的他于是出外闯荡,他当过工人,从过商,进过新军,但社会的落后及政府的腐败,使他最终都放弃了。一日远游回家,他受到父亲责骂,在他心里受到打击的时候,湖南第一师范招收免费师范生的消息一下子让失落迷茫的毛泽东看到了希望。于是好学的他毅然奔赴长沙,这也揭开了他立志报国的序幕。
去应考的的过程中,他结识了蔡和森,机缘凑巧,毛泽东和蔡和森分别以第一名和第二名被学校录取,两人由此而惺惺相惜,由相遇、相知,最终成为革命同志。后期,毛泽东和蔡和森共同组织“新民学会”,结交志同道合之人,后来,许多“新民学会”的成员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的甚至登上了早期的中共领导岗位。从毛主席交友经历和“新民学会”的创办,我想到我开始加入IT爱好者协会的初衷。我加入IT协会,并不是为了好玩,而是我有梦想,我希望通过IT协会来锤炼自己,结交和我有共同志向的人,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同时在交流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学到知识。而我加入IT,不正是我要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高能力、高情操的有志青年而做的高瞻远瞩的决定吗?如今在IT已经走过九个月时光,有些人退出了,但更多的人则坚持了下来,我希望我们能在这些坚持下来的同学中找到自己的知己。
在师范求学路上,毛泽东事事争先,不仅文化课门门争优,体育课也一向一马争先,为此,他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寒冬腊月,他坚持用雪水洗澡,定期去江河游泳;每天早上都定时出来跑操,不惧寒风冰雪,更不怕烈日曝嗮。正是他这种顽强的毅力,才让他在今后的艰苦的革命环境中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而作为大一的我们,虽然每天早上也要做操,但一遇到恶劣天气便停止了,条件与那时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还有更多的压根不想去,翘。为什么呢?毫无疑问,有的人被暖暖的被窝诱惑住了;有的人被些许寒风吓住了;另一些人则是被无所谓的心态给拉扯下来了。我不批判那些不去的同学,可我要赞赏那些坚持下来的同胞,因为你选择了坚持,选择了不放弃,那么将来健康也不会抛弃你。只有活动充足,我们才满负激情投入新一天的学习。
在师范的这些日子里,最能体现毛泽东有胆略且能把理论完美运用于实践的事件莫过于他率领两百毫无武装的学生军俘虏三千北洋正规军这一事了。而这一切得益于毛泽东广泛涉猎军事着作,而不是拘泥于自己的专业课本,从而能把虚虚实实的军事诀窍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同样身为大学生的我们,除重视自己本专业的学习外,更应该阅读、学习其他专业的书籍。对于加入IT的我的来说,尤其如此。在一次次的服务活动中,各个专业的同学畅所欲言,这些都向大家表明了,IT爱好者们是上进的,是全面素质人才的摇篮。同时,我们更应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比如法学专业的可以兼职家教等,总之,要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其次,我们更应该做个心怀祖国、心系人民,志愿服务人民的新时代大学生。向毛爷爷学习。
最后我用一句古话来做个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宝贝》读后感
文/木屋
一、句子摘抄:
1.不生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孩子太可爱了,真是上天排下来的小天使!
2.男人要是都像孩子,女人可不得就像妈嘛!
3.女人消费世界,男人消费女人。
4.夫妻时间久了,能拴住俩人的,除了孩子,就是个情分。你让他一个情,到关键时刻,他就感你一个恩;你搅他一个局,到关键时刻,他就记你一个恨,到最后是聚是散,可不就看当年积累下来的是恩是怨么。
5.埋怨别人升的快,就是掩饰自己的不作为,所有自诩陶渊明的都是懒汉往自己脸上贴金,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就是给人辞退回家务农吗?
6.人生就四个字:求知,不得。
7.你该高兴,你最差的状态,我都能坦然接受;你最美的样子,也只有我值得拥有。
8.女人只要一不讲理偏离讨论主题,男人就应该放弃坚持。
9.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是毫不吝啬的,是不求回报的,这种感情不到有孩子是体会不到的。有了孩子生命才完整。
10.每个女人都想找个纯爷们来保护自己,结果找来找去,发现最爷们的,竟然是自己。
11.小孩子最多同时关注两件事情,如果有三件事情需要关注,他就只能睡觉了。
12.在中国大多人谈论的是赚钱、房子、车子,在美国大多人谈论的是在中国都羞于张口的话题,谈理想、改变和未来。
13.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14.被老婆呼来喝去并不丢脸,世界上被老婆呼来喝去的人多了。上至克林顿或者英国女王的丈夫,下至老百姓,谁家都差不多。呼来喝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你把我呼来喝去的时候,你并没有意识到,我忍让你,是我爱你,你却在嫌弃我。爱的呼喝,我只当它是打情骂俏。不懈的呼喝,我很受伤。
二、感想:
当我读到静波去旧金山后的感慨:在中国大多人谈论的是赚钱、房子、车子,在美国大多人谈论的是在中国都羞于张口的话题,谈理想、改变和未来。这羞于两个字用的特别的好,确实谈论这些话题在国内某种程度上被称为“装”.
你想往外走,而伟大的人只想将你带到你的心里,我们应该尝试怎样使自己的心变得温暖而宁静。如果让我给成功下个定义,定义应该是这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在自我陶醉和享受的过程中加以创作,通过这个创作还能得到一些物质的回报,而这个回报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如果将人看做上帝播下的种子,我相信这颗种子一定有着最原始、最渴望的生命形态,而这种产生于内核的东西与世界有着最亲密的连接。如果让这颗种子真正绽放,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
理想源于内核,而真正的理想是很难说清的,理想不应该是某种职位,不应该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文学家等等,理想应该是一种生命状态。理想应该与心灵产生呼应,就如人喜欢一个人一样,一对眼就能击中内心,理想也应该藏在人内心中最敏锐的地方。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是享受的,不是依靠自己的毅力向前进,而是一种吸引,当有一件事你欲罢不能的热爱时,你乐此不疲的工作时,你的生命或许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我的理想是什么:旅游+读书+写作,过着宁静的生活。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文/李一秋
《追风筝的人》的故事穿插在阿富汗战争的大背景下,在这样动荡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批像哈桑这样渴望救赎,渴望有人性的社会的人。在我的心目中,哈桑是一个情商很高、勇敢并且隐忍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对阿米尔的承诺。哈桑不像阿米尔,自小养尊处优,处事摇摆不定。哈桑遭受了太多这个年纪不应遭受的苦难。现在,我们还能在和平的蓝天下安心学习,还能站在这里分享读书心得。而哈桑,就像是男版的“灰姑娘”,只是他没有逆袭的机会。也许在某些同学看来,他就是阿米尔的“炮灰”一样的角色,初识哈桑,我也对他一味的忍让没有任何好感。但是到了后来,哈桑一次次出手保护阿米尔,在风筝比赛前安慰阿米尔“没有鬼怪”……我发现,哈桑很懂阿米尔的心事。而且他很勇敢,从不怯弱。人生在世,多少杂念早已逼迫得人性没有立足之地。我最佩服的是哈桑有一种隐忍的宽容,有一颗从一而终的心,如若换做是我,当然无法做到如此无欲无求地付出。虽然哈桑没有受到教育,但是在这些道理上,他显然要比我成熟得多。毕竟哈桑的世界很简单,阿米尔就是他全部的动力源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许哈桑在命运面前略显单薄渺小,但在我看来他至少坚持过,努力过,他的追求从一而终,他也代表了反抗社会和种族压迫的人们。如今这样为了追求没有理由地坚持下去,不被杂念干扰的人已经太少太少,对于哈桑的坚定和耐心,说来惭愧,那确实是我做不到的,何况是在当时出现信任危机的阿富汗。那是我们这些和平年代的人永远无法感同身受的,所以生在当今社会何其幸运的我们反而更需要一些动力,向着目标努力。哈桑是个理想化的人物,他身上有宽容与勇气,不像现实生活中的人大多都有两面性的复杂。我们做不到如此单纯,但是面对无关紧要的刻薄还是应当学会淡然,面对艰难的抉择也应学会果断。
没有人是真正完美的,自私也不可怕,在故事的最后,“为你,千千万万遍”早已不再代表千万次追风筝,风筝早已变成一个象征,它是希望,是救赎。它改变了我对哈桑的看法,那个看似单纯的男孩,其实需要在乎需要考虑的比我多得多。他也让我思考,我心底的那只风筝是什么?作为云大附中的学子,我们的追求能从一而终吗?没有人甘心做炮灰,所以,就要让我们的优秀配得上自己的自尊。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带给了我太多的人生启示,而读书其实就是一个汲取知识的过程。自小接触书,家里虽然不完全是书香门第,但也时常有书香弥漫。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我喜欢触碰文字的温度,不因故事有多么离奇,不因辞藻有多么华丽,只因为在读书时,我常常产生一些共鸣,也许书中的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不尽相同,但是我多多少少都能从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接触书,带给我诸多启示,很多事情即使没有经历过,却也历历在目。须臾万象的世界,借作者之笔去探索。
让我们读书,遇见未来,遇见自己,遇见更好的你。
《十年徒步中国》读后感
文/木屋
我不知道雷殿生是否有宗教信仰,但他绝对是个虔诚的信徒。
我也从没有进过贫瘠的山区,不知道那里的孩子能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他们在简陋的草屋内,没有笔和纸,当雷殿生分给他们一些笔,又将新买的笔记本撕开分给他们时,孩子们多么的开心,当你想一想那些过着不愁吃穿还不满足的孩子时,想一想在学校里整天无所事事的学生时,确实感觉山区里孩子的愿望卑微的让人心酸。
当雷殿生看到一个藏族男孩脸部受伤流脓后,由于附近没有医院,孩子的伤口只能等待自然痊愈时,他亲手给孩子包扎了伤口,还留下了后续所需药物。确实,付出就是一种收获,当你将关怀给予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时,你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当然,雷殿生徒步中国十年的历程饱含辛酸,多次遇到了生命和生存危机。但我认为他是幸福的,我感觉他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
雷殿生十年徒步中国,包含着人类崇高的精神、有着信仰、有着独特的人格、有着对人生意义的诠释。皖峰方丈对雷殿生说“走路也是一种修行”当一个人把生活与个人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时,你不得不说他就是一个圣徒,内心必然存在对心中殿堂的虔诚。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脑海中闪动着这样一个画面,雷殿生背着旅行包,行走在路上。而在我脑海中还一直闪动的一句话“信仰和生命的别样风采”。我看到一种独特而完整的人格,这一路包含着个人的辛酸,可他在通往心中殿堂的朝圣路上总能以超我的方式看待人间的冷暖,将生命中的幸与不幸转变为心灵的财富,这绝对是充满了崇高和有意义的生活。
真的如倪萍所说“看看人家雷殿生的活法,我们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活了”。是啊,任何一个将自己的理想付出行动的人都是幸福的。我也有自己的理想,那就是能多抽出时间旅游,感受一下自然美景和文化,然后将感想写下来。我知道在旅游之前最好多了解一些你所要旅游地点的文化,这样你会更多的将自己和这里融合在一起,你就可以与这里进行一种沉默的交流。当然,任何一个在自己心中的殿堂行走的人都是幸福的。
《老人与海》读后感
文/丁珈景
《老人与海》是一篇很简短的故事,描述了一位老人和一位男孩与大海的故事。
老人以捕鱼为生,他的骨子里有一股倔强,虽然他曾在海上连续飘荡八十七天也没有捕到一条鱼,但他并没有放弃。即使别的渔夫都嘲笑他,他也依旧那样过着自己的生活。
这份漂泊淡然我亦憧憬。
圣地亚哥是老人的名字,那位跟随他的小男孩十分敬重这位老人,小男孩对老人也十分友好,老人还教会了小男孩捕鱼。我依稀还记得老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那不正是从老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坚毅的能量吗?
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老人与海》给予了我很多人生启示。什么是失败?失败就是要跌倒了重新鼓起勇气爬起来,再一次跌倒再一次爬起,永远不要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不要失去人生的理想。什么是英雄?英雄就是敢于面对挫折,挑战挫折,战胜挫折的人,他们有勇气完成也许失败了很多次的梦想,这才算得上是英雄。
在生活中,我们碰到了困难,也许会迎难而上;但也会畏难止步。比如说张海迪阿姨,她小时候双脚就已经残废,但是她并没有向挫折屈服,而是以积极、乐观、自信的态度去挑战挫折。她天天把词语贴在床头、墙壁上、厨房……经过张海迪阿姨的不懈努力,她终于战胜了挫折,而且还获得了荣誉,为祖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用自信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
是啊!当我们碰到厄运和不幸时,与其埋怨命运的不公,还不如鼓起勇气,振作精神,以刚毅的态度与厄运抗争。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对失败屈服。一旦屈服,那么所有梦想都不会实现,这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觉得人生就像老人出海捕鱼一样,要勇敢地去面对挫折,接受挑战。即使没有成功,也不会因为没有努力而给人生留下遗憾,我们也会是生活的强者,我们的生命也会因为我们付出的努力而精彩。
现在我们努力起来,永不言弃!
读后感
文/无间左手
因为个人喜好,所以我很认真地看完了这部电影。仅这头小猪的造型我就发笑:光着没有腰、没有脖子的身子,身后带着个小尾巴,偶尔还戴着顶小帽子。还有他的声音如同刚会说话的小孩子,极惹人喜爱。
一看到麦兜这只小猪,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阿甘,我觉得他俩很是相似。阿甘,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一个智商75的家伙。但就是这个家伙却有着我们所不敢想象的经历:橄榄球巨星、越战英雄、乒乓外交使者、捕虾的百万富翁、见过三届总统等等。为什么呢?我认为是他的固执也可以说是执着。他不聪明,没有我们常人这么多的想法,或许他根本没有怎么面对失败的想法,或者可以说在他的词典里不存在失败这个词语。他执着地跟着自己的想法走,如同他跑遍美国,也仅仅是因为就想跑步而已;他捕虾仅仅是为了想完成朋友的愿望,不在乎是否真的能捕虾成为富翁。麦兜智商是多少,无从考究但我想绝不属于聪明那类,他虽没有阿甘的那些经历,我却在他喜欢阿May送的那块橡皮而坚持不用保持,橡皮干净和雪白的话语中,感到他的执着。结局没有肯定麦兜依然保留着那块橡皮,但我想那块橡皮会始终那么雪白和干净。
所以,我想说,他不是低能,他不过是执着。
电影中有一句话让我颇有感悟:“他不是低能,他不过是善良。”我相信麦太看完这句话后是最高兴的。然而我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无奈,他不是低能,只是因为善良而被认为低能。换一种说法就是:因为他善良,所以他低能。
那什么是高智商呢?难道是看到暴徒殴打司机而旁观,不报警,不制止的麻木?或者是看见小偷偷东西时的无视?或者是在暴徒对小女子行凶时的旁观和躲避?我不清楚。
不过,这世上总有低能也就是笨蛋,会不旁观,挺身而出。但这笨蛋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是见义勇为的英雄沿街乞讨,是救被车撞倒的老人而被认为是肇事司机,是为追小偷而倒在血泊中无人问津,甚至医院也因为无钱不予救治。这么看,他们确实是笨蛋。这样的循环形成,我们会不自觉的加入聪明人一类,既然笨蛋又没有傻福,为什么不聪明点呢?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看过一类文章。总的而言,大概内容是这样,说主人公有一个有点智障的亲人,或者是母亲,或者是兄弟。他以有这样的亲人为耻,而他的亲人却因为是傻瓜而不知道他的感受,以非常人能理解的爱来关爱着他,如同会在大热天拿着冰棍,一直等他放学回来;会在他受欺负之时,不顾一切的保护他,甚至被当成疯子打也不退却。读着圣贤书的主人公却没有理由似的恨亲人给他带来的耻辱,如此多年。而当最后他终于能明白亲人的爱时,我以为喜剧来了,但更糟糕的是亲人会在为他做最后一件事时死去。我不知道这结局是作者为了赚人眼泪而编撰的情节还是事实本身,我只知道这些傻子不顾一切的爱着自己的想爱的人,甚至失去生命,这样的爱如此无私,让我感觉这是只有傻瓜才有的爱,让我感觉只有傻瓜才懂爱,因为读书的主人公不懂。
综上,我感觉现实是,低能才善良,傻瓜才懂爱。
我却依旧天真地希望麦兜的评价被现实改为:因为他很善良,所以他不是低能。
另外,这部电影虽然是关于麦兜的,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麦太。一个单亲妈妈,坚强地为了孩子在人海中挣扎拼搏,从应聘广告到开快快鸡店。她希望麦兜是天才,却不强求,她对麦兜说:“以后你争气最好,但如果真的不行,咱们母子俩就一起使劲吃鸡!”.我不知道她所说的争气包不包括开家快快鸡店,如果包括,那麦兜做到了,如果不包括,那他们母子俩也能使劲吃鸡了。
本来是很喜剧的电影被我整的这么沉重,或许我也很低能吧!但若低能代表着善良的话,我想我可以考虑一下!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与实贱
文/rainwishes
年前的时候,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了一本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书,惊讶于此书竟然排在总书籍销量的前十名。于是,便和同事一起从当当网上购买了两本。几天后就邮了来。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一位充满活力的少年便映入眼底。他那自信的笑容好象在告诉我,“我是这样长大的!”好奇心驱使着我翻开了此书。
而后,我便如饥似渴的啃读着,简直太神奇了。终于明白了此书为什么是美国家庭教育的第一畅销书,销售300多万册, 被译为30多种文字风靡全球,以及出版20多年长销不衰的魅力所在了。
此书的作者是两位国际着名的亲子沟通专家。在这本书里,她们用大量生动有趣的对话,简单明了的图文,活泼形象的场景为我们讲述了目前家庭教育的种种弊端,探讨了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寻求着与孩子建立友爱、互敬关系的沟通技巧。并用大量的事实文例分析了两种差异教育方法所带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虽然美国家长与中国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及方法上存在着种种差别,但是把我们和他们维系在一起的共同之处,远远胜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差异。因为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无比深爱着自已的孩子,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
这本书是从六大方面来逐一探讨的。
首先是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
1. 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说话
2. 用“噢”、“嗯”、“我知道了”等词语来认同孩子的感受。
3. 把孩子的感受用适当的词表达出来:
“那一定令人感到很沮丧!”
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我真希望我现在就可以给你做香蕉船!”
第二是如何引导孩子与父母合作
1. 把你看到的事或问题描述出来。“湿毛巾放到床上了”
2. 给孩子提供信息。“毛巾把我的床单都弄湿了。”
3. 用一个词表述。“毛巾!”
4. 说你的感受。“我可不想睡湿床!”
5. 使用字条。(贴在毛巾架上)请把我放回架上让我谅干。多谢!你的毛巾
第三是取代惩罚的方法
1. 表示强列的不满(但不进行人格攻击)“我很生气我的新锯被扔在外面淋雨生锈!”
2. 阐明你的期望。“我希望你用完我的工具马上还回来。”
3. 给孩子指出补救的方法。“这把锯现在需要磨一磨了。”
4. 让孩子做出选择。“你要么用完后放好,要么失去使用的权利。你来决定!”
5. 采取行动。孩子:工具箱为什么锁上了?父亲:你说为什么?
6. 解决问题。“有什么办法能保证你需要时可以用我的工具,而当我需要用时我的工具又一定会放在原处?”
第四是如何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1. 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你今天是想穿灰裤子呢,还是想穿红裤子?”
2. 尊重孩子付出的努力。“瓶盖有时很难打开。用汤匙在盖子边上撬一撬也许会有帮助。”
3. 不要问太多问题。“很高兴见到你,欢迎你回来。”
4. 不要急于回答孩子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有趣,那你是怎么想的呢?”
5. 鼓励孩子在家庭以外寻求帮助。“也许宠物店的老板会有些好建议。”
6. 不要扼杀希望。“你想去试演那个角色!多么难得的经历!”
第五是如何夸奖孩子
不要评价,要描述你的所见与感受。
1. 描述你所看见的事情。“地板很干净,床也很平整,书都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了。”
2. 描述你的感受。“走进这个屋子让人感到很舒服。”
3. 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你把铅笔、蜡笔\钢笔都分类别装在文具盒里了。这就叫管理才能。”
第六是把孩子从固定角色中解放出来
1. 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自已的新形象。“你三岁时买的玩具,到现在看上去还跟新的似的。”
2. 创造机会让孩子改变对自已的看法。“用螺丝刀去把那个抽屉把手修一修,好吗?”
3. 让孩子旁听到你对他正面评价。“虽然打针时很疼,但他伸着胳膊一动不动。’
4. 为孩子树立榜样。“输了真没劲,但我要输得起。祝贺你!”
5. 与孩子共同回忆他的突出事例。“我记得那次……”
6. 如果孩子按老样子行事,阐述你的感受和期望。“我不喜欢你这个样子。虽然你心里不好受,但我希望你要输得起。”
以上这些观点是这本书里主要和我们一起研究的课题,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新鲜的理念一直充斥着我们那根因为成天抱怨着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怎样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的疲惫不堪的神经。事实上这些观念在我们内心的某一处是存在的,也是被认可的。只是一直以来我们惯用的这些教育孩子的方法早已经根深地固了,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
在阐述如何引导孩子与父母合作这一章节时,书中列举了一些场景让我记忆犹新。在遇到一些事情时,我们经常是会有这些反映:
1. 责怪:“看,你的脏手印又弄到门上了!你为什么老是这样,我和你说了多少次了要用门把手开门?你总是不听话。”
2. 恐吓:“你要是再敢碰一下台灯,看我揍不揍你!”
3. 命令:“我要你马上把你的屋子打扫干净!”
4. 警告:“别住上爬,你想摔到地上吗?”
5. 对比:“你为什么不能像你哥哥那样呢?”
6. 预言:“有关你的考试成绩,你对我说谎了,是不是?你知道你长大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吗?一个没人相信的人。”
事实上,当我们说了这些话以后,孩子们并没有象我们预期的那样不再重复错误的行为了,相反有的时候更加会产生逆反心理。我也曾经试着用在这本书中学到的技巧去改变自已。但经常是一遇到令人生气的事情时,早已经习惯了的话又会不由自主溜出口了。哪还记得去思考,事后又会后悔,“我应该这样做呀!”“这样做是不是会更好呢?”
记得有一次,当我从厨房走出来时,发现我的女儿在客厅里玩。她把那些布娃娃、小猫、小狗、恐龙……都摆在地板上,用拖把把支在电视屏幕上。当时我很吃惊,脾气马上就上来了,但是我知道如果我直接告诉她说“快把拖把拿走,不能将拖把放在电视屏幕上!”她一定不会听的,甚至会大哭大闹。后来我突然想到了这本书中所提到的方法,于是便想试验一下,我把马上要出口的话变成了:
“昕昕,我看到咱家的拖把支在电视屏幕上了,你在干什么呢?”(把看到的事或事情描述出来)
“妈妈,我在和小朋友们玩滑梯呢!”
“可是,这样会把电视屏幕弄花,还有可能会被碰碎的。”(给孩子提供信息)
“以后我们就不能看电视了,而且还会很危险的。(说出你的感受)
真的很神奇,当我说完这些以后,孩子并没有象以前那样不听话,也没有哭闹。她一边把拖把从电视上拿开改放在墙边,一边说:“妈妈,那我放到这里行吗?”
还有一次在和孩子逛街的时候,看到了一个非常精致的发夹,很漂亮,小丫头很喜欢。当时她并没有说要买,我也没太在意。后来回到家里在不经意间提到了发夹,她就开始吵着要,简直就是不马上给她誓不罢休的样子。眼看着一场雷阵雨又要开始了,我急中生智的想起了书中曾提到的一个案例。于是我找来了笔和纸,递给她说:“昕昕,我知道你非常想得到那个发夹,你有多渴望,能在纸上用圆圈圈给我画出来吗?”或许被这种方法所吸引,小丫头拿起笔,愤怒的在纸上一连画了很多很多的小圈圈。
“妈妈你看,我有这么这么想要呢!”
“是呀,我感觉你真的非常渴望得到那个发夹!”(把孩子的感觉用适当的词表达出来)
“我真希望我现在就是圣诞老人,可以马上给你变出它来!”(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你现在可以再给我画一遍你有多想要它吗?”
于是,小丫头拿起了笔,又在纸上开始画圈圈。这次她明显的没有上次那么生气了,画出的圆圈圈也比上次少了很多。后来,我们又继续的画了好多次,到了最后孩子竟然说:“妈妈,你看我还可以画三角形呢!”紧接着我们又画了正方形,长方形……就这样孩子愤怒急躁的情绪慢慢的消失了。
想来,很多事情或许会在我们的一念之间转变,只要我们积极的去尝试,同样的情形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当然,由于一直以来所形成的教育氛围早已先入为主的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我们的思想以及孩子,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尝试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但是我坚信在我们不断的摸索着怎样才能教育好、培养好孩子的这条道路上,只要肯积极的去尝试、去思考,每一天每一刻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发现和惊喜。
(备注: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大多是从书中摘抄下来的, 意在想让更多的人认识这本书,后半部分写的是我自已的亲身感受,是想把自已的切身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