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文章
青岛文章(精选15篇)
青岛印象
文/袁兴荣
提说青岛的美名,真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且不说诸如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就青岛诞生的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等一批企业和品牌,也与芸芸众生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水乳交融。
倘若三生有缘,一睹北方沿海城市青岛的容颜,该是何等的快意与酣畅淋漓!
机遇不期而至。东西协作,青岛对口帮扶陇南;新建成的陇南成州机场,新开通的青岛抵达成州的航班,让许许多多的陇南人、青岛人,就这样谈笑间朝发夕至穿梭于内陆和沿海之间,翱翔于万米高空之上;项目、厂房落地生根在陇南大地,对接充电于青岛院校、港口;就在那赫赫有名的五四广场的东侧,气势恢宏的“陇南电商体验中心”吸引着一拨拨青岛人驻足观光体验,那暖心的“东西协作、消费扶贫”提示语,让停留在这里的陇南人倍感亲切,如沐轻柔的海风……
己亥年秋末冬初,我们一行七人,聚集白龙江畔武都汽车东站,乘坐去成州机场的大巴车,驰上成武高速……
早晨我们睡眼蒙眬还在秦岭南麓白龙江畔的武都吃早点,薄暮时分,就已抵达黄海之滨青岛。灯火阑珊时分,碟中的晚餐已是最鲜的海味了……
灯火璀璨海韵浓郁的餐厅里,雅致温馨的音乐中,琥珀色的青岛啤酒清澈透明,在它香醇爽口的味道里,我们一边感受着青岛的年轻,一边咀嚼着青岛的历史韵味。
“青岛”二字本指城区前海湾内的一座小岛,因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而得名“青岛”,后于明嘉靖年间首次被记载于王士性编纂的《广志铎》。
从流亭机场走出机舱的那一刻,解除手机的飞行模式,也就差几分几秒下午6点,这座沿海港口城市,已是夜幕笼罩万家灯火;而在西北群山环拱的故乡陇南,尚是黄昏,高山之巅,可见夕阳余晖,满天彩霞。打个形象的比方,如果说青岛的夜幕从白天到夜晚是拉上窗帘般瞬间切换的话,那么陇南的黄昏到夜晚,就像画家手中的笔,经过浅、淡、浓的转换,渐次由白到黑地皴染。
到了海边,一睹大海波涛汹涌潮起潮落的壮观景象,是每个内陆人心中早有的期盼。夜色里就近匆忙赶到石老人浴场,穿过数百米的细软沙滩,徜徉在与海水咫尺之遥的岸边,触摸白浪逐沙滩的惬意。那些白浪如同晶莹剔透的雪柱,不见头尾,沿着海岸线,风驰电掣铺展而来,不容你回神,就像那“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的黄雀,忽而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没来得及藏影匿形的星星点点的泡沫及漉漉绵绵的沙滩,偶尔有海藻、有海贝……
欣赏海上日出也是内陆人挥之不去的念想。温带季风性海洋气候,在初冬的海边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海风劲吹,无孔不入,我们只好系好扣子,捂紧衣袖,缩着脖颈,凝视海天一色的天空,可看到的全是海朦胧、雾朦胧。不远处,几位一身泳装的男士追逐嬉戏着,踩着白浪,潇洒自如地游进海水深处。我们的目光追随着他们的背影,眼巴巴看着海水淹过他们的双腿、淹过胸部……
天空愈发明亮了,海雾须臾间变得稀薄起来,转眼之间,一轮橘红色的硕大火球横空出世般悬在半空,真真切切,恢宏无比……
青岛人的干练精细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那天晚上,乡党设宴小聚,接近尾声,让服务生预约了一位代驾。几分钟后,一位骑着自行车利索干练的中年男子匆匆赶来,停在黑色轿车前,在与乡党核对确认手机号后,三下五除二将自驾而来的自行车折叠打包,打开乡党轿车后备厢,先衬上自己随身携带的软布,然后把折叠的自行车放进去,才打开车门,一如前法,把软布铺衬在驾驶座椅上,这才落座,驶入万家灯火车水马龙中……
青岛,这座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想说不爱你,那是口是心非。打心窝里说,到了青岛,一说离开,都是恋恋不舍。说真的,我不想走!不想离开……
你是我的风景
文/烟如织
七月十四日,青岛的气温有所回落,温婉的大海终于在此时战胜了席卷全国的热气,在青岛将行程放至最缓慢,不想再重蹈在北京体力透支的覆辙,将行走在山川湖海间都变得举步维艰。
能够看遍遐迩的建筑和闻名的景点并非此行的绝对目的,毕竟忠于临时起意,率性而为的我在没有攻略的帮助下是注定会与很多景致擦肩的,既然如此,倒不如将脚步放慢,在漫长的行走与平稳的呼吸中切身感悟陌生城市里的地域气息。
先前在青旅订了两晚,有些偏僻的位置和不便的交通,让我在安全与时间的双重考虑下决定搬回市中心,但有些临时且仓促的打算,最终使得我在携程上订了一间海景公寓的单人间,等我拖着行李千辛万苦地赶到打着黄金地段噱头的私人公寓时,明白过来这显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由私人公寓改造成酒店的模样,有些日租房的意味,出入的人鱼龙混杂,总之在被灌以安全第一的胆小的我看来,是相当不安全的。我拉着行李在街道旁犹豫了很久,即便前一天打电话预订过当下也打起了退堂鼓,想过到附近正规酒店入住,但苦于位置太黄金,青岛的酒店又普遍偏贵,实在超出了我的当日预算。犹豫再三,饿着肚子拖着行李在路边傻站到了十点多,最终还是抱着给自己一种经历的心态决定住进这家公寓。
寄放完行李交过订金,有些惴惴不安地下楼,前往八大关景区。从市中心到八大关不算太远,想看看青岛风土的我选择了步行前往,大概七八公里的路程,我给了自己充足的时间和耐心用穿越这座城市一小部分的方法尽全力融入当。青岛的路名相当有特点,借全国各地的省名路名为己用,这样穿过一条条“XX路”,还真是有种走遍全国的错觉啊。
途中路过一间小学,时值暑假,学校大多都门庭冷落,但我还是遇到了一群小男孩在学校附近嬉闹,他们操着北方特色的普通话在讨论着游戏的规则,看着他们稚气未脱,我突然想起曾经的我,曾经那个光着脚丫留着短发在乡间小路上疯跑的我,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初,计算机科技还没有彻底风靡,我们的娱乐也还停留在最原始的自然万物,或者是在外婆家的院子里拉着外公完模拟经营游戏,煞有其事地琢磨营销策略,或者是在小道上不知名的花花草草上抓停落的蝴蝶,或者是追着蚂蚁一路跑到它的蚁窝,现在想来,当时习以为常的童年却是相当丰富,我玩过弹珠,小霸王,也玩过蜻蜓,洋娃娃。我始终对爸妈给了我一个撒欢自由而非埋头学习的童年心存感激,毕竟我抓住了时间的尾巴,留住了从我们那一代开始已经逐渐消亡的泥土童年。
小鱼山上星罗棋布的名人故居和一座中国海洋大学都让这里的文化古韵源远流长,我站在这所曾经考虑报考的大学门前,忍不住心生感慨,如果我真的选择了这所大学,那么我的如今是否就是另一番天壤之别的境遇,我不会遇到这两年结识的许多人,我不会经历让我迅速成长的许多事,但也许我会以另一种方式来体验同样的人生。你看啊,生活和历史一样,容不得假设,但我们也不愿意,让一切重来。
在路边买了杂粮煎饼当午餐,在下午走到了八大关景区。如果说在青岛最害怕发生的一件事,那就是不小心闯入别人的婚纱镜头中,当日的好天气好光线让这里的新人聚会热闹非凡,我小心翼翼地避开四面八方的镜头,站在林间小路上,静静地看着妆容得体的新娘厚施粉黛,衣香鬓影。还忍不住自我调侃,都是妹子,人家拍婚纱我吃煎饼。
公主楼前此景尤甚,童话般精致的色彩让一袭婚纱变身公主的新娘们欲罢不能。抛去公主楼传说乃讹传的辟谣,大多数的我们还是愿意去相信王子与公主的故事,相信是王子为公主的莅青大兴土木,建造这幢与童话城堡遥相呼应的三层建筑。我本着既然学生可以半票为什么不享受特权的厚颜念头买了票进楼参观,年近二十的我似乎需要用遥想才能唤醒曾经那个也有过公主梦的自己,豌豆姑娘,灰姑娘,白天鹅等等童话里的角色或许也曾让我魂牵梦绕,现如今他们被定格在时光隧道里,安静地坐落于公主楼内。那些陪伴着不知多少代人成长的小小角色,永远留在了他们最美好的岁月,而曾被他们守护过的我们,却已悄然长大成人。
这里的建筑设计像是在小心呵护每一个到来的小女孩的公主梦,洗手间都做成精致的房屋,这里的每一个转角都是与童话的邂逅。小女孩们戴着帽子,吵闹着要爸爸妈妈帮忙拍照,也许她们相信,不,她们一定相信,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正发生着梦里的童话故事。我安静地从她们身边走开,不愿叨扰纯粹而傻气的念想。
因为她们是我们每一个人,回不去的自己。
从公主楼出来又走到了花石楼,在这幢声名远扬的建筑门前我只稍作停留,并没有进楼参观,因为啊,透过铁栏就能看到的婚纱,让我不想再如此冒失地闯进另一个童话里。
在树下稍作休息,我又漫无目的地沿着海边木栏慢走,海边锈红色的奇形岩石上站着笑意嫣然的新人们,大树遮荫下坐着着急补好被汗水冲乱的浓妆的新人们,身边走着商量着如何摆好造型的新人们,走到哪里都是一段崭新生活的即将开始,我被阳光刺得眯起眼睛,却由衷地希望他们的爱情,永如我初见时的那番模样。
从八大关出来我坐上回程的公车,在夕阳西下的青岛街头觅食,对于深爱面食的我来说,是相当喜欢山东人民的饮食习惯的,只是苦于只有一人,无法在青岛街头大排档酣畅饮酒,大吃海鲜,甚至连出名的海鲜水饺也因为量大只得作罢。只得端着一杯冰沙,走街串巷地买一些零星小吃填饱肚子。在青岛最大的遗憾,一定是没能喝上论斤卖的青岛啤酒,和没能吃上大街小巷的海鲜排档,而这,也被后来情绪泛滥的我鬼斧神差地归因于旅行的孤独。
回到住处还不到七点,我的心里依旧忐忑,甚至试探着和房东打探能否退房,房东是个和善的阿姨,说着我很难听懂的青岛普通话,但即便如此,她还是干脆地打消了我的念头。那是个有些逼仄的单人间,但狭小的空间反而给了我一种莫名的安全感,我洗簌完毕,关灯之后听到门外的声响,大概会被诟病隔音差,当时我却在这样的声音中很安稳地睡去。
只是很可惜,我依然没能梦到曾经的那个童话。
再游青岛
文/姚毅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某位作家,他坐车时喜欢看窗外的风景,说他的好多创作素材都是从这里来的。
夏日的车窗外,眼晴里装的都是绿,那翠绿的树,绿油油的稻田……眼睛看着前方的路标,7个多小时的车程,总希望早日到达目的地。到了苏北,我看路标有“八桥”,也有“新坝”,同行的人都在开玩笑说又到扬中了,因为扬中也有“八桥”和“新坝”这两个地方。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偶然和相似,就比如这地名,我无心去考证这里的“八桥”和“新坝”的地名,想必也都有一个故事。
车到淮安六洞服务区,我看到有一个“猫屎咖啡”的店,本以为是经营者玩噱头,起个另类的名字炒作而为之,但我又猜想估计这“猫屎咖啡”可能是一名牌,于是,我就把拍的这个店招发到我的朋友圈,并写到:“这猫屎咖啡不会是什么名牌吧?我不懂……”哪知,不一会儿就有人关注了。关注的人有年纪比我长的,大多数都是年纪比我轻的,说这是个国际名牌咖啡,产于印度尼西亚。我一直都未百度搜索关于这个咖啡品牌的故事。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一,有时在微信朋友圈发一个你认为很有意思的东西,有的人不一定关注。而这次,有的好友从未关注,这次不但关注了,还给了答复,这何尝不是旅行带来的一种意外收获呢?
黄岛是属于青岛的,这里有青岛最大、最好的海滨浴场——金沙滩。
在这里,大面积平坦的海滩连着海。这是个晴天,蔚蓝的天,白云印衬着,深蓝色的海洋一望无际,你可听到阵阵海涛的声音,你也可看到汹涌海涛,金黄色的细沙,质地柔软。游玩的人们,男男女女穿着各式泳裤、泳衣,有的赤足在沙滩上相互追逐,有的在踏浪,有的在游泳,有的索性租一把遮阳伞和椅子在看着人来人往游玩的人群……我属于后者。
也许我是见多了海,已没了开始见到大海的兴奋。人到中年,喜欢静静地坐在这里看。
我第一次见到的海就是青岛的海,我在这海里游过泳,在这里的海边捡过五颜六色的贝壳……人生很多第一次的美好已深深地留在记忆里。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在这里可以有很好的体验。这里的人行道栽有松树,老房子很多,比如老邮局就在这里。青岛的路不宽,因为城市是建在丘陵上的,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在这里你是很少看到自行车的。好多的各式各样船只停泊在这里,你还可看到一艘退役的军舰。在凭栏远眺,远处有四个岛,宛如一块块翠玉嵌在海水里。
栈桥就是原来德国人在这建的一个码头,伸入海里,听说德国人就是从这里上岸的,后来占领了青岛。美丽的青岛,有着一部岁月沧桑的历史……
码头上游人如织,他们走向海的远处,走向桥的顶头回澜阁,看蓝蓝的海水,看游玩的快艇在水中飞驰,看各式各样停泊在海里的船。
下午5点,我听到天主教堂的钟声响起,我们就开始走向青岛的下一站。
矗海远眺
文/矗海远眺
矗海远眺
茫茫大海,山水相连,无边无际,云雾中看不见远航的帆影,波涛里找不着去龙宫的道路在哪儿。挽起裤管,光着脚丫,踩在沙滩上,矗海远眺,心荡神怡。
任凭海风带着淡淡的腥味钻近你的鼻孔,任凭浪花卷着带有明晰晰的细沙向你袭来。掀起的海水冲到腿上,便横冲直闯的侵向你挽到大腿处的裤子。顿时在你的裤管上留下海水的踪迹,那海水夹杂着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悄地藏进你挽起的裤管里。像是免费送给远方游客的见面礼。“呼唰”------海水又回去了。突然间,脚下一沉,双脚顿时有种下陷感觉。这是海水委托你留给沙滩的足迹。
浪花在海风的轻拂下,无忧无虑的抚摸着海滩,无怨无悔的将海滩整日冲刷的干干净净,呈现给游客一片洁净的旅游空间。这好像我们的工作,每天平凡的重复着相同动作,毫无创意的辛苦劳动。然而,只要每天去细心品味,用心对待,你会发现每天很平凡的工作与生活都在发生新变化。
海面云雾渐淡。猛然间,放眼远眺大海怀抱中,有一座极具特色的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顶飞檐。这难道就是“海市蜃楼”吗?再细看,八角亭托着一条长约五百米的尾巴,由海岸前伸入海,划波斩浪。像一条长龙横卧于碧海银波之中。层层巨浪澎湃涌来,激起浪花朵朵,人山人海!
嗬!这不是素有“长虹远引”之美誉的青岛栈桥吗!栈桥初建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码头。经1931年改建和1985年整修,现宽8米,全长440米。位于青岛湾中,与市内最繁华的中山路成一条直线,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
我被眼前的景物吸引了,我被带着咸腥味的海风吹醉了!
怀 念
一个人死后能给他周围的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一般熟悉他的人听说他死了,首先是诧异,而后是他出现在人脑里的形象:是美善,是贪婪;是淡漠,是深刻;是痛恨的说:“终于死了!”,还是永远而深刻的怀念。
这几天连阴下着小雨,气温下降了好几度,使人感觉到夏天已经离的遥远,秋冷的滋味已切身入体,身上开始添加衣服。我想起二叔和姑父身体不好,因为天气突然变冷容易得病,打个电话问候了一下。二叔不在家,堂妹接的电话,说是去堂弟开的饭店帮忙去了;大姑那儿,她说姑父上青岛了,我问去干什么,她说他姑没了。这话的确让我吃惊,而且伤感。我小时候见过她,她在我姑家住过几次,那时我小,记不太清她的模样。有时姑父跟我聊起他的身世,是他姑把他抚养大,他对他姑的感情不是一般的感情,我从姑父那里了解到她的善良,她的为人。1996年夏天班组人员去青岛旅游,小表弟两口也跟我们同去,我们仨人住在小表弟的老姑家里,那年我又见到了她,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三天的接触。她体态臃肿,步行缓慢,她说她长了好几种病,腿粗肿的穿不上鞋袜。她慈祥的目光里让你觉得亲切、温暖。我担心她的身体。她的语言里有种和你相同的观念,看问题的准确性,对人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把母爱无私的给你。
今年夏天到大表弟家去玩,聊起家庭的事,也聊起青岛的老姑,他说前几天老姑路过来这儿看了看。我说怎么不叫我过来,我很想看看她。大表弟说:“走的太急没时间通知你,她还提起过你,说你和新忠去青岛时见过你。当时我和我爸见了她不知为什么都哭了。”我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那是不能用简单语言来说明了得事。老姑是去济南看病回来路过,来得急去得匆忙,这感情是复杂的。老姑的病情很难说,见一次面不容易,相别更不容易。我心里说再上青岛时一定去看她,她确实是个很好的老人,可现在她却突然离去着实让人心痛、让人思念。
唯其情最亲
去青岛,夏天最好。
也不是说青岛的其他季节不佳。春之和煦、秋之高爽、冬之妖娆,都是好的;而是说青岛有全中国最出名的啤酒。一到酷暑,那种金黄甘冽的渴望与飨足,对我而言,无与伦比。
更不是说青岛之外就喝不到青啤。国内不消说得,即便去近百个国家游览,都能见到那枚绿色岛塔徽标;而是说在青岛喝青啤,自有一番特殊的情味,那不是鱼入江湖,也不是鸟归天穹,而是一种极熟稔、又极新奇的欣悦,一份不是故乡、却胜似故乡的归属感。
那年夏天,我去了青岛,去了青啤博物馆。
青岛的夏天,实在当不得一个热字。三十六度的高纬,黄海永不稍歇的海风,使此地的最高温度止步于三十摄氏度。据说,这正是畅饮青啤的最佳气温。
下得车来,一路行去,啤酒吧、啤酒屋、啤酒坊愈来愈多,终于便如夹道欢迎也似,引我向前。鲜艳的招牌,散放的桌椅,巨大的酒桶,高耸的遮阳伞,更有系着彩色围裙的啤酒女郎笑脸招呼……其实不消她们开口,空气已告诉我——中国的啤酒之乡到了。
青啤博物馆的建馆宗旨,是“世界视野、民族特色、穿透历史、融汇生活”。这十六个字,划出了青啤百多年的发展轨迹。所谓“世界视野”,即1903年德国人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1914年日商购买并改建的“大日本麦酒珠式会社青岛工场”;所谓“民族特色”,即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并改名的“青岛啤酒公司”,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营青岛啤酒厂”。“穿透历史”,意为青啤诞生至今,不但从未停产,而且产量节节上升、销路连连扩大,初建年产量仅为两千吨,而今此数仅仅是全国日产量的三分之一。于是“融汇生活”之义昭然,无论何等时代、何等时期、何等社会,啤酒永是人之所需、人之所好,就连“文革”时期“左”到极点的造反派头头们,也是要打条子特批几箱来飨客自奉的。
人类普遍需要的东西,是理应不受任何打扰的。
博物馆融展览与生产功能为一体,游客参观与工人生产互不打扰,更可相得益彰;尤其是最老旧的机器与最先进的设备同时运作,愈发相映成趣。原始的麦芽发酵器,古旧的糖化发酵池,各时代的经典酒瓶及包装、广告……而镇馆之宝,是一台百年高龄的西门子电机。电机虽老,仍是运转自如。听说在它的故乡,因为战争,它的同辈已是荡然无存。为此,西门子公司曾试图重金购回,却被青岛人婉拒了。正因为有了历史的存留,才显得现今的意义,智者只需比较,便不难感知“变与不变”的哲理。据说本厂用水,主要取自不远处的崂山,那这座道教的仙山,更向这“变与不变”的哲理注入了“道与可道”的玄机。
留连许久,沉吟良多,不觉身上微汗、舌上发干,此时,恰好得到一小杯啤酒的原浆。这是粗加工后的啤酒,浑浊中飘拂麦芽的微粒,好比蝴蝶尚未羽化,荷花尚在含苞,虽还不是很熟、很完美,却是极真、极本色;更因保存时间极短,正是最难求的邂逅、最可寄期待的未来。一杯饮下,我的心顿时化作一条啜饮甘露的麦芽虫,不能发声却忍不住要高声欢唱、未生羽翼却等不及要振翅高飞了。
只惜原浆量少,加上酒味不足,只吊起了我这善饮之辈的馋痨。但这并不打紧,展馆最末的区域便是啤酒屋,有汩汩不尽的鲜啤可供畅饮。鲜啤甘凉爽透,不在话下;又有大粒山东花生并当地小海产等佐酒。青岛濒海,海蜒、鱿鱼和小螃蟹无不鲜香耐嚼,最能助兴。不消多时,两升饮尽,不免神思摇曳、浮想联翩起来。
论起啤酒制造工艺,并不复杂,入行门槛不高,竞争向来激烈。正因如此,一种啤酒能维持上百年而不衰,绝非易事。成功之道,源自人心。任何的物质或精神产品,只要经了人手、即是经了人心,必有道德高下存于内、言行优劣形于外。青啤早先有一条广告,叫做“好人做好酒”,此话犹如誓言,始终得以坚持。俯今仰古,许多人寻到了孔子,寻到了修身、仁义、诚信的儒家传统;由东望西,则有许多人寻到了德国,寻到了规范、严谨、认真的日耳曼精神。前者重人,后者重事,然而在我看来,一杯青啤,实为两种优秀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人类共同崇尚的精神,是理应永远受到呵护的。
喝啤酒,青啤最好。
也不是说其他啤酒的历史不悠久,酒味不香醇,感觉不畅美;而是说,因为去过了青啤的故乡,品尝了青啤的原浆,知晓了青啤的历史,爱上了青啤的品质,我得了一种极熟稔、又极新奇的欣悦之享,有了一份不是故乡、胜似故乡的归属之感,自然生了一层他者亦好、唯其最好的亲切之情。
非为疏别季,钟夏自存因。
琴岛麦连海,崂山水蕴神。
青春百岁史,心意两番人。
欢饮一杯后,唯其情最亲。
鲁迅公园的前世今生
文/刘敬堂
在青岛的汇泉湾旁边,有一座颇为独特的公园,叫鲁迅公园。说她独特,因为她的名字——鲁迅公园。鲁迅先生没有真正游览过青岛,更未到过这个公园,为什么命名为鲁迅公园呢?
我曾在青岛金口二路住过一段时间,周围大多是一些欧式洋房。沿着一条石阶砌成的窄巷向下走去,尽头就是鲁迅公园。
公园坐落在狭长的海岸上,东西长约两公里,宽度不足百米,最窄处仅有十多米!它北面是车水马龙的莱阳路,南面就是碧波荡漾的大海,峥嵘的礁石和溅起的浪花成了她的天然屏障。
我曾陪着友人来过这里,更多的是独自在习习海风中漫步,伴声声波涛眺望海湾中的帆影,便会有一种难以言传的体验。园中游人不多,但能看到摄影家们选择镜头的忙碌身影;也有画家支起画架,专心致志地画着水彩画;还能看到站在褐色的礁石上、手持鱼竿、将鱼钩抛向波涛的钓客……
在公园的进门处,有一座石坊,上面题写着“鲁迅公园”四个楷书大字。
当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在这里栽植了一些黑松,作为坡岸的防风沙林带,并建成亚洲最大的海水浴场,成了外国人前来避暑的乐园。日本侵占青岛后,将这里改建成“曙滨公园”。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时任青岛市长的胡若愚主持进行了修建,故公园进门牌坊的正面写着“若愚公园”四个字,背面题为“蓬壶胜览”。园中修建了具有民族古典风格的一座阁楼,这就是我国第一座陈列海洋生物的青岛水族馆。
1931年底,公园更名为“海滨公园”。
青岛解放后,为纪念鲁迅先生,经各界人民代表同意,于1950年更名为今天的园名——“鲁迅公园”,将木制的牌坊和底座改为了石质,并对公园进行了修整,又在2001年新建了“鲁迅自传碑”“鲁迅诗廊”和“呐喊亭”等景点,以寄托人们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敬仰之情。
鲁迅虽然没到过青岛,但在他的心目中,对青岛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他在南京学习地质矿业毕业后,又去了东京的弘文学院进修,后来在日本的仙台学医,最终弃医从文。在此之前,他曾以“索子”为笔名,在《浙江潮》杂志上发表《中国地质略论》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的“那双侵略者的眼睛,到底何时盯上了胶州(青岛)”?他的结论是“盖自利氏(即李希霍芬)游历以来,胶州早非我有矣”。自此以后,鲁迅就非常关心青岛了。
当时与青岛有关的许多文化人士如王统照、杨振声、沈从文、老舍、臧克家、王亚平、冯沅君、汪静之、华岗等人,都和鲁迅有书信交往。当年萧军与萧红从大连来到青岛后,曾给鲁迅写过一封信,鲁迅很快就给他们寄来了回信,二人非常激动。他们面临危险时,被迫连夜乘船逃往上海,见到了鲁迅。在鲁迅的关心和支持下,萧军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在“奴隶社”正式出版了,鲁迅还亲自写了序,自此之后,二萧便在中国文坛上有了立足之地。
青岛是著名的避暑胜地,许多朋友建议鲁迅到青岛避暑疗养,但都被拒绝了,究其原因,是梁实秋在青岛。
蔡元培筹备成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山东大学)时,校长杨振声聘请梁实秋为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长达八年之久,可谓是口诛笔伐,旷日持久,产生了40多万言100多篇文稿,内容涉及教育、文学、翻译、批评、政论等诸多方面,史称“梁鲁论战”。
鲁迅骂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梁实秋抛出《鲁迅与牛》进行回击……
鲁迅曾说过:“青岛是梁实秋布道的天下,我连看一眼的资格都没有!”可见梁实秋在青岛的影响力了,这也是鲁迅不肯来青岛的根本原因。
台静农是鲁迅的好友兼学生,他在青岛大学任教时,得知鲁迅患病,认为青岛的气候宜人、景观秀美,适合养病,便写信邀请他来疗养。鲁迅还在回信中说了自己的病情。谁知台静农收到回信不久,鲁迅因病情突然恶化而猝然病逝了。
鲁迅去世后,青岛大学的师生们为他举行了追悼活动。他和梁实秋的恩恩怨怨也就划上了句号。
不过,“梁鲁论战”,却成了现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阳光正好
很喜欢晴天,只要有阳光便没有烦恼。
今天天气很好,一如既往的好。
我开始热爱青岛了。
最近每每看到蓝天白云就忍不住随手拍下,然后想告诉世界,我在青岛,很美好。
美好,不代表我已经不想往外跑。
那颗不甘的心,依然努力在跳。
有一天,爸爸从午睡中惊醒,急匆匆的喊我,当我出现在他面前,他舒了一口气,说,没事,没事。我猜想,是噩梦吗?亦或是因为他刚参加完朋友女儿的婚礼。这个男人在慢慢变老,越来越需要我陪在身边,而我却总在想着怎么远远地离开家,再早些年,我更是情愿为了某个别人到某个陌生的城市,想要没有任何负担牵绊。
我真是没用,纠结了自己,打扰了别人。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文/兰草ygl
青岛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多情地揽在怀里,造就了青岛美丽的奇观。想一睹青岛红瓦与绿树相衬成锦,碧海与蓝天浑然一体的秀色,想了很久了。终于有了机会,又是在一年一度万木吐绿的时候。
青岛依傍水,山青水秀。象一张独特和谐、安适宁静具有一种的整体美感的网,诱惑寻你钻进去就出不来。
沿山而筑的幢幢房屋,织出一条条并不宽阔但十分幽静的街巷。街巷蜿蜒奇曲,有的地方陡得令人头晕,依然可见自行车游鱼似地穿梭。
登上高高的信号山旋转厅,青岛尽收眼底,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交织成一幅巧夺天工的壮观画卷,勾人魂魄。
信号山那掩在林中金碧辉煌、巍峨壮观的亭台楼宇很精美,说心里话但我无暇观赏,我虔诚地希望和每一片红瓦、每一棵绿树还有那一望无际的碧海、蔚蓝色的明净的天空交谈,倾吐我慕名而来的虔诚,接受青岛深沉的抚爱。
站在高高的山顶,一眼望去,遍布整个城市大块文章般的艳红,既明净又热烈。青岛这座近代崛起的城市,在一座座充满异国风情的建筑上,寄语着无限的情韵。建筑与其说是“凝固的音乐”,倒不如说是“凝固的历史”。那些为防止积雪形成尖尖的屋顶,斜度很大,造形别致的洋房和高耸群楼的哥特式教堂,都清一色红瓦屋顶。就连海滩上一排排小巧玲珑的更衣室和其它服务设施,不论色彩多么艳丽,也都戴着一顶顶小红帽。远远看去, 象一簇簇跳荡的火苗,象一把把别致的红伞,象一面面飘展的红旗,像一片片盛开的映红。红艳艳的在辽阔而雄浑的天空映衬下,仿佛象披着红纱的少女向我跑来。这就是我曾梦牵魂绕的青岛?这就是使我的思念变得焦渴,向往变得灼人的青岛?我惊呆了!
与那成片成片的红屋顶相映衬的居室的阳台更是夺目,挂红流绿,伸向半空的居住,寄以多少近代青岛人的生活情趣,多少酸甜苦辣的尘世故事,在这些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居住阳台中表述着。
近代的青岛,曾是殖民者的乐园。可是我记忆的屏幕上决没有因此成为一片空白,我知道即使是在近代,青岛这座城市有着它独具活力、聪慧、革新、进取,这就是青岛的城市意识和城市风格。是近代青岛文化最真实而可贵的历史见证。
建筑是历史的脚步,不同时代的建筑,凝结着不同时代的经济、文化、艺术和风俗。走在青岛的街路上,发展中变化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城市建筑。新的高楼拔地而起,以各种各样形态和姿色的别墅群分布在各个角落,改变着青岛地平线的轮廓。新的建筑正以空前的速度驱赶、挤压着旧的建筑。这些西洋式建筑作为历史余韵大都被保留下来,是一件很欣幸的事。
街巷两旁,林木葱葱,满眼绿色,一座小花坛百花争艳,精巧别致。信号山、双鱼山等袖珍公园百树争茂,参差有致,如同一座座植物园,绿树无遮无挡地漫过峰峦山脊,深深浅浅的绿色交相衬映。慷慨无私的阳光又镀上一层金辉。植树种花,是青岛人享受自然享受生活的一部分。我想,青岛虽美,如果没有绿色的点缀,那突兀的岩峦、那壮观的建筑、那竞秀的海滨或许都索然无味儿了。青岛的绿色构成的浓郁独特的春意,在我眼里,要比节日夜晚那璀琛诱人的灯火更有韵致和意境。绿是青岛的本色,用“碧芙蓉”、“绿菊翠”来形容青岛的秀美恰如其份。
青岛的海博大、壮观、清澈,浪浪相跟,波波相连,绽开一朵朵银花。海水浴场沙细水清,坡缓浪稳,撩拨着人们浓浓的畅游兴致。建于清光绪年400米栈桥沿海伸展开去,半圆形的防浪堤上的那座二层八角亭,是登高远眺的好去处。与栈桥隔水相望、长堤与陆地相连的琴岛,犹如海上摇篮,奇石嶙峋,花红柳绿。高矗的白色八角灯塔,为来往船只导航。
入夜,灯影、月色和波光交相辉映。坐在岸边的礁石上,嗅着海浪的气息,听着海浪的呼吸,顿觉心胸象这里的海一样宽阔。海天一色。天湛蓝湛蓝,象个大屏幕。白云在蓝天上飘浮,海鸥在自由飞翔。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青岛以日新月异的变化,令人瞩目。如果说,碧海、蓝天是画卷中的底色,红瓦、绿树是画卷中的线条、墨迹,那么满怀信心开拓新生活的青岛人不就是画卷中的风骨和神韵吗?我在心里这样说。
夜晚,在青岛信号山脚下不远的宾馆,枕着对青岛的深沉眷恋睡去。从此,青岛象个梦,藏在我的记忆。
栈桥情思
文/沽水潺潺
小时候,栈桥是父辈们口中的传说。每个有幸到过青岛的人,都会把栈桥在村人面前建构一番,讲者微醺,听者向往,以至于让我认为青岛就是那座飘渺的栈桥。
长大后,栈桥不再是我脑中的图画。它卧在那里,像一支令箭,瞄准青春的海洋。我抚着那生锈的铁链,凝望远方的天海一线,涛声在心中轰鸣。
而今,重游栈桥。人流如潮而来,如潮而退,游艇逡巡,冲锋舟疾驰,黝黑的泳者以后空翻的姿势从防波堤上跳下……栈桥,就像一个巨大的叹号,潮涨潮落间,品味着自己的前世今生。
青岛,我们初次握手
文/陈正
徐福东渡启航程,
秦皇汉武访仙山。
五四运动导火索,
历史坐标分界线。
青岛啤酒醉九州,
帆船奥赛新名片。
三丰真人今若在,
太极也穿双星练!
——作者小题记
当我还是一个小学生时,便常听《军港之夜》这首歌曲,并通过大人的介绍,平生第一次知道了美丽海滨城市——青岛。歌曲中的军港指的是现在的青岛胶南军港,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就停泊于青岛胶南军港。这首《军港之夜》,正是当时军港的真实写照,梦幻般的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听得人如醉如痴,浮想联翩,好一个令人向往的海上明珠。
终于,在国庆前夕,得益于“青岛?陇南东西协作”司法业务培训这一难得的机会而前往青岛。
青岛历史源远流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巡天下,三登琅琊(青岛黄岛区境内)。据记载,中国最早的一次涉洋远航——徐福东渡朝鲜、日本,就是从琅琊起航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几乎很少有哪一个城市能像青岛那样对全国乃至世界产生过如此重大的影响。如“胶州湾事件”直接促发了着名的“戊戌变法”运动;德占青岛和修筑胶济铁路,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本发动进攻青岛的日德战争,取代德国占据青岛,进而抛出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促进了国民的觉醒。而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更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被视为国家近、现代历史分界线。
青岛好玩的地方大多跟海有关,比如栈桥、海水浴场、海军博物馆、极地海洋世界、海底世界等,像五四广场、汇泉广场也都因为临海而具有了更多乐趣。当下青岛最风靡的海上运动当数帆船和帆板,少儿帆船训练营里的小朋友享受着挑战自我、亲密大海的乐趣,身着黄色的救生衣的小小身影在蔚蓝的大海上扬帆起航,这是奥运城市最有力的注脚。
绿色成为构建青岛城市特色,凸现青岛城市风格的重要环节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青岛的绿化成为国内之先。时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着名学者闻一多在《青岛印象》中写道:“当春天,街市上和山野间密集的树叶,遮蔽岛上所有的住房,向着大海碧绿的波浪,岛上起伏的青梢也是一片海浪,浪下有似海底神人所住的仙宫。”
漫步在滨海路上,车虽然很多,但不喧嚣;海边游人闲庭信步,轻松溜达;街面非常干净,看不到灰尘、碎屑和污垢。空气湿漉漉的,但不透衣,让人觉得很凉爽。同行的朋友说,到了青岛,这么好,外国也不过如此吧!我说,我们都没有出过国,也不知外国是啥样?但和我们相对干燥受风沙袭扰的大西北相比,各方面都优越很多!
青岛之美,美在其海。我光着脚丫走在细细的沙滩上,欣赏着那无边无际,海天一色的大海。海水平静时,像一面透明的镜子;但海水奔腾时,海浪一排跟着一排,像一条条雪白的银链,朝着礁石猛烈撞击。只听“轰”的一声响,刹那间,银链变成了无数朵浪花,花儿那么的大,看得我眼花缭乱,太迷人了……
虽然青岛之行匆匆结束,我们也已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但在这段时间里有我们快乐的回忆印刻在脑海深处。由西北向着海边出发,在海天相接的地方我们曾站在了地的尽头。毕生第一次坐动车,真真切切体验了一把中国速度;第一次坐飞机,身临其境地穿越了五彩祥云;第一次看到了大海,深深地被伟岸博大的胸怀所折服,那是旭日升起的地方、哪里有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那里有清爽的海风、低吟的海浪、金色的沙滩,还有海鸟低旋!
旅行的意义
我对你说,毕业了很想去青岛旅游。
你说也很想去,等马一诺的病好了就去。
早在两年前就想过要去青岛,当时是因为我爱的人。
他从那边打电话来,他说和舅舅在青岛旅游。
那个时候我上高一,他说,等你毕业了带你去。
可是,他没能等我毕业,就离开我了。
青岛,就一直没能去成。可是现在,我原本以为,
找到一个可以带我去旅游的人了,到最后,
你越走越远,我早就该想明白,你是不会背叛的。
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不懂的怎么去爱了,
我习惯了将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推开。
旅行,一个人去就好,不用别人带。
可是,我已经不知道,去青岛还有什么意义。
远方的远,你的琴声
文/烟如织
七月十五日,青岛行程的最后一天,已经有些疲于奔波却还是决定步行前往鲁迅及小青岛公园,那是个阳光下依旧灼人的上午,我一如往常地穿过街头巷尾,耳机里的音乐响起与沉默负隅顽抗的决心。
又是一次路遇,这次是青岛海军博物馆,我始终认为无意间撞见的风景远远要比计划中的安排更令人欣喜,因而每到一个新的城市,只要时间允许且路程在步行范围之内的我都更愿意给自己一个邂逅惊喜的可能。
海军博物馆分为内外两个展厅,三大海军舰队的前世今生化作黑白的照片与文字,威严而不朽地镌刻在墙,肖劲光大将的遗物展于玻璃橱窗内,荣光谢后依旧是满世的瞻望,开国元勋,统率海军,沉重的勋章还在闪耀着当年的光芒,而曾经征战沙场的喊杀却只留下了空寂的回声。建国的艰辛伴随着时代岁月逐渐被埋进厚重的史书中,生活优渥的后来人也不再热衷体味生死一线的苦难,只是我们不能忘却,那些为实现强国梦而前赴后继的先人们,他们的傲气风骨,他们的生死豁达,他们将国家之兴亡立于万山之巅,是他们的冲锋陷阵为我们温热了广袤的祖国大地,我们生活在当下,应当幸福且感激着。
对于军事知识相当匮乏的我,在外展厅见到荷枪实弹的时候是没忍住一声惊呼的,声名赫赫的“歼X”,鱼雷导弹,直升机,坦克以压倒之势铺陈排列开时气势相当惊人,似乎从满载荣光而功成身退的它们身上隐约还能望见曾经枪林弹雨中的英姿绰约,为保家卫国而战,为海洋强国而征,足以经受万世景仰。
在海军博物馆的最后一站,是三大舰艇的参观,我登上了其中一艘鹰潭舰,被足迹磨平了的木板阶梯有些湿滑,金属构造也不时显露锈迹斑斑,第一代国防航空舰的美誉终究也带来了时光的蹉跎,我站在甲板上,遥望相对的鞍山舰,幸福且感激着。
从海军博物馆出来紧邻着的就是鲁迅公园,山明水秀,绿树红花,蓊郁未然,嶙峋岿然,极具青岛特色的临海公园却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它是美的,美得鬼斧神工,蜿蜒曲折,但也许这样的景致在青岛并不鲜见,美得也终究有些雷同。
小青岛公园长长的堤坝上人烟稀少,我走在那延伸到近乎海天一线的公路,遥听远方风吹波浪的一程琴声。因岛上林木长青,遂称青岛,因岛形如琴,水如弦,风吹波涛如琴声,又称琴岛。多么美的故事,多么美的名字。
公园内最夺人眼球的大概就是色彩暗红却极为瞩目的成群礁石,海浪拍打着激荡出的水花冲刷红礁表面,留下好听如弦的波涛琴声,我犹豫再三还是小心翼翼地走上礁石,嶙峋凹凸的表面很难站立,我循着常用的路径,摸索着踏上了临海最近的一颗礁石上,风浪声呼呼地掠过耳际,我隔海望着对面不知名的建筑,努力将这座城市的美常驻心底。
就在那悠然琴声中,我蓦地有些怀念我将要却还未离去的青岛。搬离青年旅舍的那天一早,如愿却又意外地遇见了老板的摄影师父亲,和善的老人蹲在阶梯旁灌溉盆栽,我大概猜到那就是几天前我在青旅杂志上欣赏过的作品主人,走出几步远,又心有不甘地折回,拎着箱子怯生生地站在阶梯口向内张望。老人家再次走出来,看到我,舒展眉头就对我笑。我终于开口,有些不安地表达我意图取经的念头,老人家笑笑就要邀请我进屋细谈。
比起景,让我们难忘的从来都是城市中的几个人。我辗转几个城市,遇见一些人,难忘几座城。
一个人站在礁石上听海声,我骨子里的矫情本质终于得到了完美释放。脚边的牡蛎贝壳快要嵌入红礁内,微小的生命顽强着盘踞不倒。身边的孩子发出欢快的嬉笑声,远处的天际,正响起那一支悠然的琴曲。
走完了小青岛还是中午,萌生起了去五四广场看看的念头,从公车上下来曲曲折折地走到五四广场,标志性的建筑屹立中央,我知道这是在青岛的最后一站,拿出手机订好了去往南京的车票和住处,用最后一段行走来与这座城市说再见。
下一次如果再来青岛,我一定会带上裙子来试图匹及你的美。
给爸爸发微信说明天一早去南京,收到简单的回复一切小心,妈妈收到消息立即一个电话过来催我回家,我在电话里含含糊糊地说知道了,也没敢说旅行中的那些孤独飘零。这一路走到今天,也不知道他们终究为我操了多少心,知道的是爸爸几个小时没有收到我的动态就会紧张兮兮,即便不同意知道我去意已决三思过后还是义无反顾的“爸爸当然支持你啊”,我始终任性,他们竭尽包容,他们就这样在我的身后,目送着我走到了今天的整整二十岁。
最后一晚搬离了让我忐忑不安的公寓住进了经济酒店,临时安顿的酒店却大大超出了我的期望值,不得不说,这绝对是我这一路住过的许多经济型酒店中最温馨的一间。我出门买了一些苹果,之前只风闻山东盛产苹果,亲眼所见之后才被物美价廉的大苹果喂得热泪盈眶,不得不在心里咒骂高出两倍价格的家乡苹果良心何在。而我拎着山东大苹果走在青岛街头的时候,最后一次体会到了对这个城市的融入感。
在青岛的最后那晚,我没想到会毫无征兆地被自己的情绪击得失声痛哭,我握着手机,收不到信号也没有网络,我像是无声地被这个世界隔离开,毫无理由地被委屈击溃。那晚是我这趟旅途唯一一次失控,也始终相信那是毒液的终将释放。
我会告别怯懦的自己,也终究会跟自己握手言和,然后真正地爱自己。
同窗情谊长
文/海艺
7岁入小学,12岁进初中,17岁上大学。20岁之前结交的人,经过大半个人生的风雨飘零,至今仍在陪伴着我,这不能不说是我的幸福和幸运。
提起回访故乡的细节,总有夸张的惊讶在耳畔响起。“小学的同学?小学同学你们还有联络?真不可思议。”
是的,是这样。细想之下,确是神奇。我们不但联系,而且非常紧密。不但女生联系,男生也同样联系。不但同学联系,老师也一起联系。逢年过节,必然相聚。寻常时候,找个理由再聚。
其实,小时候的同学,哪里仅仅是同学?还是邻居,还是街坊。是嘀嘀咕咕悄悄话的小姐妹,也是课桌上画线横眉冷对的小仇敌。谁家爹妈是干什么的,谁家有几个兄弟姐妹,谁家来了亲戚,谁家添了人丁,都清清楚楚。那是一个封闭的时代,也是一个亲密的时代;是一个窄小的社会,也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况且那时候,很多很多的关系是混合的,重叠的。因为小学直升初中,按片儿划分,不必考学,所以你的小学同学,又是我的初中同学,你的前院后邻,又是我的同校校友,非常普遍。直到初中毕业,一块儿玩的小伙伴差不多还是那些,中途失散的不多。
小时候,我是众人的中心。老师同学间,他们毫不吝惜对我的宠爱。但凡好事,总有我的份儿。出头露面,上台表演,领取奖章,获得赞美。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父母双亲对我的轻视和漠视,为我的童年染上几分暖色。
今天,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从美国返回,在他们,是极大盛事,几天之内掀起一波又一波欢乐浪潮。他们轮番做东,殷切宴请,把我捧到天上。像小时候一样,让我品尝到人情的甘美,让我全然忘却年纪,只当又回到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
她,和我同一天进小学,就住在隔壁街上。有一天,雨天放学后,教室里只剩下我们俩。那阴雨天笼罩下的平房好昏暗呢,记忆里不记得有灯光。他爸爸来了,撑着一把大雨伞。她高兴起来,匆匆摆摆手,跟着爸爸就走。我呢,我妈呢?我妈新调来这所学校,在不远处的另一个校舍。老师们都下班了,却不见她来接我。伯伯看出我的焦灼害怕,问我住哪儿,愿不愿意先跟他回家。我点头答应。七岁的我,宁愿随尚不熟悉的小伙伴回家,也不愿一个人在渐黑的校园里,无望地等待。这件事,开启了我们长达半生的友谊长河,至今源源不断。我人生每一个重要关口,每一个关键时刻,她都出现,没有缺席。
她,小学不一班,初中同一班。住在南端的街头,靠近经四路的路口。我俩是同学,弟弟妹妹也是同学。我们相熟的时候,正是对人生朦胧憧憬的时候。在一起,常常讨论人生话题。长大了干什么,要做什么样的人,要过怎样的生活,等等。幸运的是,我俩双双跃入龙门,成为当时社会的宠儿。而今,她既拥有平顺幸福的生活,又在事业领域拥有傲人成绩。回想当年,在她奶奶的小屋过夜,两个小姑娘叽叽嘎嘎有说不完的话。这次为了见我,她专程从青岛赶来,在另一位好友安排的宾馆里,我俩又对床而居,畅谈一夜。
她,曾是我最亲密的姐妹。她和我一起到美国,参与闯荡人生体验,目睹一段悲欢离合。这次她也专门从青岛赶来。实际上从青岛为我而来的,加上前面提到的她俩,一共三位。她们前后分别离开济南去青岛工作生活,如今她们三个人是好朋友,也是我们共同的好朋友。
他,住我胡同口的那位,小时候磕头碰脸从不说话。还有他,也住我们一个胡同,但是住在靠近尽头的那座大院。小学一年级,我们仨从一个班转到另一个班,都忘了为什么。只记得温和的女老师领我们到新教室,在端坐在里面的小朋友众目睽睽注视之下,腼腆不安地进入新环境。多年以后再见,胡同口的那个他,忽然话多得说不完。他儿子怎样调皮,怎样可爱,怎样才能请我帮忙让他儿子上电视。原来男生女生之间的界限,这样容易就打破了!而胡同里面的那位,这次一见,差点儿脱口喊出他的外号!
我们都长大了,成了人;都做了人妻人夫,人父人母;有的还做了官僚长官,掌握大权。可一旦我们聚在一起,光阴瞬间回流,回到胡同,回到学校,回到课外小组;回到他们瞎打乱闹,调皮捣蛋捅马蜂窝,回到我一本正经小大人儿,举着老师给的上方宝剑训他们。看经流岁月,模模糊糊的黑白照片,我还是我,她还是她,照片上稚嫩的小脸儿,轮廓没变,神态亦没变。上帝赋予人的个性和容貌,当在临世之前就确定了,此生难以改变。
那天聚会的欢乐情景,深深印在每个人的记忆卡里。
其实,印在记忆卡里的,又何止这些?每一张面孔,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待我有闲时候,一笔一笔从容写来。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我大学里的同窗。虽然毕业以后,星散各地,但在他们集中的鲁西南城市,仍然为我准备了一场隆重的欢宴。当时我回程已近,去与不去,尚在犹豫。那边传来声音,“你来不了,我们就集合部分同学去看你。”让一二十号子人在短时间内集中起来浩浩荡荡奔赴济南,就为我一个人,成本太高了。所以马上决定,不管怎样,腾出一天,去大本营。
当我告别青岛姐妹,乘专车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已过中午。下得车来,众位同窗早已列队恭候。一阵欢腾。主办的兄长说,还没叫上附近的几位。不然,会更热闹。这一趟行程,经过了泰山,曲阜,与在兖州等得望眼欲穿的两位闺蜜共赴岁月之约。明年是毕业三十周年,到时候定会有更多精彩。但愿我能再来。
我们一起长大,一起变老,彼此见证各自的人生。情同手足,宛如亲人。这般缘分,不是上帝的旨意,又是什么?
幸福绵绵长
9月1号,顺利的到达青岛,飞机没有晚点,你的迎接也没有晚点,见到你时,还真像个大笨蛋,哈哈,我也不知道我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样的,总之,我在等候行李箱的时候,就见到你了,不知道你认出我来了没有。我先向你招的手。激动……兴奋……之后不知道说什么好,顿时变得很担小。说话的声音也变得胆小了,尽管我尽量的去控制那种胆小,但是还是会有那么那么的紧张。下午傻样的躺在床上休息,迎接夜晚的降临。
9月2号,腻歪到很晚才起床,其实也没怎么休息好,大晚上的被电话吵醒,大白天的也被电话骚扰,拖拉半天,终于起床,出去溜达,一天都没有吃东西,但是肚子一点都不觉得饿,青岛的海,青岛的天青岛的空气,果然还比较清鲜,风景很美,人确有点累,有你的陪伴,其实很幸福……
9月3号,你去上班,我窝家睡觉,洗衣服,做饭不会开煤气,打不了火,胡乱的解决了自己的中餐,下雨了,刮着小风,有点小冷,讨厌下雨的天,雨多就容易思念,也容易思家,还有因为让白天变成了黑夜,朦朦胧胧的,一天也就朦朦胧胧的过了。晚上你早早的入睡了,知道你累了,早点休息吧,亲爱的,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