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文章
火锅文章(精选13篇)
火锅里的人生感悟
文/杨彬焕
家乡的秋冬季节阴冷而干燥,那种冷是往骨头缝里钻的,很多外地人都不太适应。我对这样的季节情有独钟,大概源于此时能酣畅淋漓地吃上一顿火锅吧!如今走在家乡的大街小巷上,随处都可见到“火锅”的招牌,红彤彤的最为醒目。
火锅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白居易曾写诗:“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中描述的就是当时人们吃火锅的情景。宋代民间已十分流行吃火锅,到了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着名的宫廷菜。
我国的火锅种类繁多,广东的海鲜火锅食而不腻,味美无穷;苏杭一带的菊花火锅清香爽神,风味独特;湘西的狗肉火锅,享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的美誉;重庆的毛肚火锅风味别致,口感极佳。上好的火锅店像秋水伊人一样,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我等工薪阶层没有口福品尝到火锅极品,不过在瑟瑟寒风中能在街边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吃一个平平常常的火锅也是件很惬意的事情。
前两天老公和我去吃火锅,走进那家餐馆,热气腾腾的鲜香麻辣味扑面而来。我点了一个鸳鸯火锅,一边是放了大量辣椒、花椒、牛油的红汤作锅底,一边是加了香葱、姜蒜、鸡汁的白汤作锅底。我喜爱白汤,配菜中鱼丸养颜,青菜下火,鸡肉果腹,既不会影响体重又可享受美味;老公则偏爱红汤,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越麻越辣越过瘾。一顿火锅,满足了我们的不同需要。
面前的这盆火锅,容纳了人间饮食的百物百味,仔细想一想,人生有时就如清汤火锅平淡无奇,有时就如红汤火锅充满麻辣刺激。人生何尝不是一道火锅?火锅中的麻、辣、香、鲜都是人生百态。
饮食是一种文化,火锅代表一种情感,我愿和最亲近的人吃火锅,泛泛之交吃炒菜,算不上朋友的人吃快餐。小火锅吃的是情调,大火锅吃的是热闹,无论是情调还是热闹,在瑟瑟寒风里于谈笑风生中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火锅永远是我们心中那抹暖暖的阳光。
冬记
文/鹿_浔
这是我在重庆过的第一个冬季,一个人在异乡求学生活。这一年,我19岁半。
我不恋家,从来的第一天起。我读中学也读的是寄宿学校,觉得差别也不大,只是由每个月回去一次,变为了半年两次。大学城离主城区很远,重庆本就是多核心城市模式,这里比郊区的郊外,植物多,空气清新,适合养生。
重庆人也吃辣,但是??这辣不麻也不香,不过瘾。味觉是最能牵动心绪的,于是总是在吃食物时感叹到:"唉,好想念阳安中学后面的美食一条街,凉面,凉皮,炸土豆,寿司,锅盔,烧饼,冒菜,面,粉,炒饭,麻抄手……尤其是鸡杂面,兔子面,牛肉面。但是难过的是重庆的面真的不好吃。重庆只有火锅好吃而已。然而,这个冬季没有火锅。
脚底是被风扬起的银杏树叶,抬头看着为数少见的蓝天,昨夜雨停后现在太阳漏出了面,明黄色的银杏树像少女一样欢快,展示着她的美丽和风姿。远方的山也变得明朗,空气中传递着清冷的气息,从湖上的桥上经过凉意更甚。我用厚厚的围巾捂住半个脸,匆匆走过图书馆外的广场。这个冬天还很长,要好好保护住温暖呀。
平凡人的赤子之心
文/顾彼曦
我曾去过这样一户人家吃火锅。刚进门的时候,就被一盆青色的植物所吸引。问及何种植物。老板说,此植物是一种蔬菜,叫豌豆苗。老板姓胡。她和她老公一起经营着这家火锅,并且已经营了好多年了。出于好奇,我便问她,为啥要自己种蔬菜呢?外边不是有送菜的吗?她的回答让我很震惊,她说,他们的蔬菜都是凌晨四点钟起来,亲自去市场买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了蔬菜的新鲜。让客人吃了他们的火锅后不会出现拉肚子现象。这样的回答,让我很感动。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像他们一样处处为别人考虑的老板实在太少了。
我环顾了四周,发现这家火锅店专修一点都不豪华,墙上挂着几幅十字绣,反而衬托出了小店的朴素。在墙上还写着一段话,完全是重庆方言写的。我读不懂这段话的意思,胡老板就给我解释说,这段话是一位电视台的客人吃过他们的火锅后主动写的,大致意思就是介绍了“红板凳”一词的由来与蕴意。
胡老板的解说,更加激发了我的兴趣。而她看见年少的我对他们的火锅这么有兴趣十分激动,或许在她的眼里,我们都是对火锅有着浓厚情结的人。于是她也在旁边的板凳上坐了下来。
我天生就是一个无论走在哪里,都喜欢观察周围的人,大到建筑物,小到一个杯子。就在此时,我也发现,胡老板的一颗怀旧之心。或许因为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年代吧,所以对木制的家具情有独钟。店内的桌子板凳、杯子、筷子等都是很古老的。
当时旁边还坐着两位80多岁的老人。他们吃的火锅明显与他人吃的不一样。胡老板说那是老火锅。也许只有在他们这里我可以看到吃地道老火锅的老人了。何尝不是那一代人怀旧之情呢?同时又折射出了历来文人歌颂的相濡以沫的爱情。
胡老板是标准的重庆本地人,性格很豪爽。对于我这个外地人,她表现的格外亲和。她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起了故事。
十八年,有一群员工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们的老板,他们的老板待员工如自己的孩子。员工也很理解人,从来都不会惹他们生气,发现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们就会悄悄地把所有的活都做完,尽量不要让他们操心。
最初的时候,他们就觉得大家都离家出来打拼不容易,人都是爹娘生的,不容易。员工无论发生什么困难,他们都尽力帮忙。2000年的时候,重庆的房子还不算太贵,但是一套房子最低也得十几万。而员工们手里只有一两万块钱,他们觉得既然大家都来到了重庆跟他们在一起打拼多年了,不能天天住在出租房里。于是,他们心生出了一个想法,让大家问家里人暂时借点,剩下的他们来想办法。最后大家东凑西凑也就两三万块钱,十几号人,剩下的将近一百万的空隙,需要他们来填补。最后经过她和老伴商量,一致决定,还是借给他们。这笔钱,对于当时的重庆,还是非常大的。
后来几年,一直延续到今。他们都会每年拿出去一定的钱,500元到1000元之间帮助员工的孩子交学费。大到员工的父母生病医药费,小到学生学费,他们都要操心。其中有一个员工,他弟弟上大学了,因为家庭困难,每一次回来找他,老板娘都会给他几百块,甚至每次走的火车费都是他们来买。那时候,员工的工资才三百块钱。
在很多年里他们从来没有当着客人的面骂自己的员工,因为他们觉得人都是有尊严的,大家出来打工都不容易。如果有些蛮横的客人对员工出言不逊,他们还会替自己的员工讨回公道。但是他们的员工十几年里死心塌地跟随着他们。
胡老板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十分的感动,并且很震惊。感觉像写小说一样,当我正在准备问这个故事是否是真实的时候,胡老板很有成就感地笑着说,这些员工就是这个火锅店的这些员工。
我才恍然大悟,这对夫妇原来就是胡老板和她老公。
我问他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这么做呢?
她只是淡淡地说,因为良心,别无他意。
这是世界上多么朴素的回答啊!人世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怀揣一颗赤子之心,春天到来之时,定会开出绚烂的花。
哈根达斯烧饼
文/王小柔
我们刚从一家火锅店里出来,肚子很饱胃口却有点空,我想大概是那些不经煮的东西消化太快的缘故,全都齐整整地被早早灌到了肠子里。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身边的人那么喜欢吃火锅,汤全都有股子中药味儿,不管什么都要抹一口糊嘴的麻酱或香油,嚼嚼还不是一个味儿?我都为那些远道而来的新西兰年轻的肥羊们觉得冤。
可我还是恶俗地吃了,明摆着不吃就饿。
后来听说火锅之所以火是因为锅底大补,所以中药味儿越重的汤越有人喝,这好像跟原汤化原食什么的挨不上边儿。你要坐住了支起耳朵听,经常能听见有人很冷静地点着三鞭一花之类的东西,据说吃哪儿补哪儿。有时候觉得进火锅店就跟进了中药铺似的,与其让不懂药膳的食客自己安排,还不如请几个老中医坐门口,谁进来给谁号脉,需要壮阳的左拐,需要滋阴的上楼。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每次吃完火锅后那一身的味儿,连我们家吃过见过的老猫阿花都对新西兰小肥羊充满怨气,它大概觉得我带回家的味道不纯,我也没法跟它解释中药药理和吃哪儿补哪儿的道理,直到有一天看它抱着块儿甲鱼壳在厅里玩,我才顿悟,原来猫也有很多心思。
火锅也分很多种,你看,有务实的就一定有务虚的。第一次听一个假装很“小资”的人说起哈根达斯火锅的时候心里就纳闷,但没好意思问。第二次我实在好奇冰激凌品牌怎么能和火锅扯上关系,就多问了几句。原来所谓哈根达斯火锅就是中间有一小碗正熬着的巧克力,再给你一盘精巧的吃不上几口就没的冰激凌、水果和小点心,你可以用各种细腻的充满感情的动作把它们蘸一下巧克力再放进自己或对方嘴里,仿佛还挺DIY,那感觉跟小葱蘸酱可不一样。此时,咀嚼是一种形式,连舌头都拥有了审美的功能。但你的动作不能太狠,因为小姐不会像加高汤一样拎着个大铜壶给你倒昂贵的巧克力。
墙上的电视不停地播放漂亮的人们享受哈根达斯的画面,坐在里面你要不说你只看欧洲电影,你都会觉得自己伤害了哈根达斯的高贵。“冰激凌中的劳斯莱斯”“爱她,就带她吃哈根达斯”这广告语很有点生命不息作秀不止的劲头。不过,你要去吃哈根达斯火锅最好自己带瓶矿泉水,巧克力太甜,叫渴。最好再带俩烧饼,反正蘸什么不是蘸,况且你以后还能跟别人吹:吃哈根达斯烧饼,倍儿有面子!
雪中宴
文/白万伟
雪未落,但已与好友相约一顿雪中小宴,共销飘雪的闲散,共品温暖的滋味。只因,志趣相投。
宴摆何处?隆重也罢,朴素也罢,但必须靠窗,通透的落地窗尤佳。北方的城市,冬季格外肃杀单调,雪便如精灵般装点了天地。倚窗而坐,窗内暖意融融、人气热旺,窗外雪花飞舞、人行车驶,晶莹的水珠爬满窗子,朦朦胧胧、饶有情致;这冷暖迥异的境遇,顿生一种莫名的幸福与安全,美妙而自足。唯摆宴,以表达。
何以成宴?食冬,当以热、烫为宜;最美不过涮锅。贮藏的美味,统统奉上:猪羊牛肉、各色蔬菜、豆腐粉条、面条煎饼,凡可涮食、不一而足,率性搭配、极具创意。炭锅、气锅、柴锅,煮沸一锅或清淡或麻辣的锅底,便可爽涮而食。小酒必不可少,酒不在多少、好坏,只为调剂助兴、借以释怀。唯涮锅,方应景。
与谁赴宴?可一人独宴,雪中静心,难得与自己相遇而语;追忆往昔、思考人生亦可,恣意畅想、独自伤怀亦可。可二人对宴,或是同学、朋友,或是恋人、知己;相视对坐,小酒、小菜、小吃、小酌,彼此诉述、心灵相通。可三五围宴,气场足、氛围浓,推杯换盏、调侃打趣、欢声笑语,热烈而温馨。唯率性,才畅快。
一位朋友对“宴友”的界定分外恰切,颇中人心。对得起清静、闲逸“雪中宴”的,当为“无用”的朋友。简言之,就是不以功利成朋友,不为谈事而相聚,简简单单、纯纯粹粹、坦坦荡荡,彼此赤诚相见、互无他求;没有主宾之分、级别之异、礼数之累,只为聚而聚、宴而宴,如此,才不会枉费“飞雪连天,围炉乐宴”的闲情雅趣,才不会辜负“雪舞时节,举杯相邀”的浓情挚意。
犹记小城几位所谓“文人骚客”雪中邀宴的欢畅淋漓。那日,天降初雪,兴致大起,便相邀聚于城中一火锅小店。此店不大,但分两层。抖落因步行而落沾的雪花,搓手、重步,相拥登上二楼。捡一靠窗的座位自由落座,手握一杯暖茶,凝视窗外雪花纷扬,自由感慨这雪之浩然与飘逸。或许旁人听来酸不溜秋,但我们却感觉极富情调。
火锅沸腾,涮料摆好,小酒斟满,任意一人一呼,便开涮开喝。咕嘟嘟的汤里,肉、菜、菇,荤、素、鲜,相遇相融,毫不排异;一锅烩,烩出万般风情、鲜香滋味。热闹闹的宴上,天南海北、文学艺术、坊间巷里,众人敞开话题、借酒闲侃;一席谈,谈出独到见地、情谊悠长。如此,这火锅与宴友便自然契合,皆是融洽和谐、融成一派。隔窗而望,灯火阑珊映衬着漫天飞雪,与满脸红润相谈甚欢的一帮“闲人”相映成趣,宁静安详、温馨惬意。不觉慨叹:人生最大快意当不过如此。
那日宴罢,雪中漫步,透过临街店面的玻璃窗,瞥见多对情侣依窗而坐,或喝着咖啡,或吃着快餐,卿卿我我、甜甜蜜蜜,好生羡慕。想必,这用心而设的雪中浪漫小宴,定会彼此铭记于心,珍藏一生。
每遇雪天,便分外怀念农村老家一家人围坐炕头的温暖家宴。暖烘烘的炉中炭火、热腾腾的猪肉烩菜、香喷喷的家常馒头,颇具味道;再烫上一壶温酒,嗞嗞一品,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如若除夕遭遇一场瑞雪,那顿团圆和美的雪中年夜饭,气氛自是调到绝佳,定会幸福满怀。
雪中宴,极应飘雪之景,极富宴饮之趣;雪中宴,有关于食,须暖心暖胃;有关于人,须至情至性。如此,才会趁雪宴出小情小调、真情真意。
古董羹
文/吕晓红
一觉醒来,这个南国的水乡就不可思议地从夏日走到了冬季,朋友圈里的好友,穿上了大衣,长靴,围上了围巾。下班回家的路上,冷风如刀,逮住每一寸空隙每一个痛处就给你结实的一刀,尽管每个人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但仍觉寒气渗人,等公车的站台下,一个年龄方约二十的小伙子,却是穿着短袖。哆嗦地点了根烟,取暖,旁人皱着眉头在风中跺着脚……
将近二十分钟的车程,我吸着鼻涕回到了家,一进门,饭菜那暖暖的香味铺面而来,温暖着我的鼻翼。我忙来到饭桌前,真好!饭菜都早已准备好,五花肉像俄罗斯方块层层摞叠,西红柿那鲜红的汁水黏在鸡蛋花上,金黄的醋熘土豆丝歪倒着,中间则是火锅,火红的汤料正因沸水发出“咕咚咕咚”声。天气一冷,火锅的味道越发地诱人了。一下子被火锅温暖的蒸汽包围,这在凉飕飕的冬天是多大的诱惑。趁母亲不注意,用手拣了块五花肉,放到了嘴里,品道:“软糯香甜,今天的肉烧得不错呀!”
“就你嘴谗!洗手了!”声音从厨房传了出来,母亲正在准备油碟,其实就是蘸料,因为我闻到一股浓浓的芝麻油的香味,油碟一般是半碗香油加入蒜泥,还可以添加蚝油、香菜等。口味重一点的有干油碟,就是干辣椒粉、花椒粉。我跑进厨房,让母亲在我的油碟里多放了点花椒。食物都已备好,家人都落座。大家都在这火红的火锅汤里加了自己喜欢的食物,有大虾,牛肉,大白菜,金针菇,胡萝卜……
饭桌上,父亲泯了口酒说:你们知不知道什么是“古董羹”?每每此时,我知道父亲的长篇大论又来了,我们都摇着头,等着他给我们普及知识。父亲说:“这历史悠久的火锅,就是古称的“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起源地是重庆。古代一些帝王与火锅也有一定情结,元世祖忽必烈喜欢吃"涮羊肉",弘治皇帝的"炭黑火红灰似雪""谷黄米白饭如霜"。也是表达了对火锅的喜爱之情。同时,清代乾隆皇帝也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然而这火锅里的七菜是必不可少的,即芹菜、蒜、葱、芜菜、韭菜、鱼、肉,这分别寓意着:"勤快、会算、聪明、人缘好、长久、有余、富足。”
说着,父亲又端起手边的黄酒,泯了一小口。每次,父亲在为我们讲叙这些知识时,我们都听得仔细,母亲则在一旁催促,快快吃,天冷,菜都凉了!
是呀!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饮食文化的内涵,为家人品尝倍添雅趣。吃火锅时,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围圆桌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把臂共话,举箸大啖,温情,幸福,洋溢着热烈融洽的气氛,寓意着大团圆”。
饭罢,一家子坐在沙发上喝茶,母亲则在厨房里洗刷忙碌。父亲泡着茶,笑着望向厨房说:“你们的母亲可是像极了这“古董羹”,作为母亲,必须让自己变成一只宽口大腹的古董瓮,不管是带刺的鱼,或是坚硬的牛骨,投在温暖的瓮里,任意伸展,时间久了,温度,磨合,包容,终会软化。”
是呀,不论是家人,是朋友,亦或者是在这陌生的季节,陌生的风景,陌生的路人。包容,值得庆幸。将冷的暖的,黑的白的,好的坏的统统都装入这温暖的宽口大腹的瓮里,交赋四季,让生活来腌渍,让岁月去品尝……
百味消融小釜中
文/胡胜盼
“不是在吃火锅,就是在去吃火锅的路上。”寒冬腊月,亲朋好友欢聚,一起吃火锅成为了当下许多人的首选。其实,爱吃火锅不仅受到今人青睐,也是古人冬日里的钟爱。
火锅历史,甚至可以溯源至陶器时代。浙江余姚出土的陶器中,就有锅灶同体的小陶灶,经考古学家鉴定,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火锅使用痕迹。商周时期,出现了一种名叫温鼎的小青铜鼎。温鼎内有夹层将其分为两部分,上面是鼎,下面是炉灶。炉灶可以填入煤炭,并且炉壁钻有通气孔。到了汉代,温鼎进一步发展为染炉。相比较于温鼎,染炉的进化在于器皿整体分为了三层。除了上有锅体,中有炉灶,底下还设置了可以收取灰烬的装置。染炉制作考究,功能齐备,可以说已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火锅。
火锅文化的盛行,始于唐宋时期。诗人白居易在《问刘十九》诗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里的小火炉就是一种陶制的火锅。之所以使用陶制火锅,是因为唐人知道不同器皿烹制出来的食物味道存在很大的差异。可见,唐人对于火锅的烹制要求,是相当高的。宋代,民间有“暖冬”风俗,每到农历十月初一,时人便认为入冬了。这一天家家都举办“暖炉会”,过节般地围着火炉吃肉喝酒。所以,宋人还称火锅为“暖冬锅”。元代,火锅的吃法相应得到了发展。因担心肉片厚薄不均,火候不好把握,煮出来的肉偏老,“火锅粉”们就用筷子夹着肉片在锅里涮两下即食用,于是“涮火锅”应运而生。
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沿袭了早期清朝贵族冬日饮食的习惯,吃火锅成了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清代皇宫内院“火锅派对”不断。《清代档案史料丛编》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而到1796年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使用1550个火锅用来承办筵席。”宫廷垂范,上行下效,火锅很快“飞入寻常百姓家”。火锅也因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火锅,例如,四川、重庆的麻辣香锅以及北京的老北京涮羊肉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饮食文化自然是相当浓墨重彩的一笔。火锅的流行,还催生出了许多来自饮食的智慧。据《魏书》记载,三国魏文帝曹丕十分喜爱吃火锅,吃一次火锅要吃好几种锅底,而一只鼎只能盛一种锅底,所以就要用很多只鼎,搅得曹丕烦不胜烦。为了彻底摆脱困扰,能够顺心顺意地大快朵颐,他发明了一种叫“五熟釜”的古代版超级火锅。这种超级火锅,在铸造时将鼎中的空间分成五部分,一只鼎里可以盛放五种锅底,这样吃起来就能随心所欲、各取所需了。“五熟釜”算是现代版超级火锅“鸳鸯锅”的始祖。
明代代王朱桂是朱元璋的第十三个儿子。这位代王爷文治武功没有青史留名,倒在改良火锅方面留下了历史印记。朱桂喜欢通宵达旦宴饮,可是寒冬长夜饭菜冷得快,每每因此败了酒兴。朱桂的下属就依照主人心思找来能工巧匠,打造了一个上等铜火锅。这个火锅用上乘黄铜制成,上锅下灶,中间通风,内里涂锡,既可防锈,又可保持食物原有的味道,可谓尽如人意。
清人严辰吟有诗云:“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的传统饮食方式,火锅虽已历经千年演变,器皿材质、食材等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唯有消融在那一锅里的舌尖百味,依旧醇厚香浓。
纤夫火锅
文/王斌
自古以来,重庆因处于长江、嘉陵江两江相汇,故水域通达,码头文化十分兴盛。最负盛名的,则是驰名中外的重庆火锅。
说起重庆这独一无二的麻竦火锅,倒有一个故事。
清道光年间,重庆两江码头众多,商家云集。走长江最多的,要属重庆客商刘子轩。
刘子轩祖上本是贫苦出身,从小勤俭持家,为人善良知书达礼,口碑极好。长年以来,长江两岸的船老大一听刘子轩雇船,都顺风顺水十分融洽。
这一年夏日一天,刘子轩货船顺江而上。晌午开饭时分船停下,想着岸上的纤夫,刘子轩坐不住了,让人盛了满满一盆米饭,弄些菜,走上岸去。
那伙纤夫也在开饭。每个人脚下是一个粗瓷瓦钵,里面热气腾腾,汤里正煮着一些蔬菜。刘子轩一看之下眉头紧蹙,问道:“你们这么劳累,难道每天都吃这些东西?”
那伙纤夫见主家上岸来看他们,十分意外,有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您瞧,这长江两岸满是营养丰富的蔬菜。吃饭时,几块石头垒个灶台,支起随身带的瓦钵烧开水,就地拔些蔬菜投入,再放一些盐煮熟就可食用。一人一钵,做起来方便,味道也鲜美。来,您尝一尝。”
刘子轩尝了一口,忍不住问道:“你们怎么不多放一点盐?盐少了,就不好吃,也会生病。”
那人接话说:“您不知道,长江上的纤夫每日挣钱养活家小才是大事。能吃上这样的烫菜已经很不错了。”
刘子轩对下人说:“去取点货来”
很快,下人拿来一包东西。
刘子轩说:“这是一种佐料,你们试试味道如何。”
几个纤夫从包里各自捏了一小撮放在碗里。一尝之下,个个眼里露出惊喜的光芒,纷纷喊道:“哎呀,这是什么东西。舌头上麻麻的,有一股香香的感觉。”
刘子轩说:“这种佐料叫‘大红袍花椒’。盛产于金川,含有挥发性油脂,性热,味辛香。怎么样,是不是很有味道?”
众人说:“太好吃了。只不过这是富贵人家享用的东西。”
刘子轩说:“别这样的说。算我们有缘。这包花椒粉就送给你们了。”
众人感激万分。
刘子轩回重庆后,纤夫沧桑的笑脸、黝黑削瘦的身子、涩涩的饭食在他脑子里跳。
无独有偶。
在这一年的冬天,刘子轩满载一船货物又顺江而下。那是一船由重庆“朝天椒”磨制的辣椒粉。
开饭时,刘子轩又让人带了一包h椒粉上岸探望那伙纤夫。
一伙人搅匀瓦钵里的h椒粉,与烫菜一起送口中之际,个个辣得直吸溜,又喊又叫,眼泪都流出来。有人在寒风中竟然辣出一头大汗,直呼过瘾。
刘子轩说:“这是重庆的‘朝天辣’,是一种调料。”
一伙人好不兴奋,说:“真是好东西,我们这些人每年冬天如果能吃上这样好的东西,就不怕这狗日的寒风了。”
在众人的感恩声中,刘子轩的货船一路破风斩浪,让刘子轩大赚了一笔。
商海遨游,祸福莫测。
这一年秋,刘子轩的货船在一天突遇暴风骤雨,船被巨浪拍成碎片。除船老大刘大头奋力救了刘子轩之后,其他的人全部遇难。
两人爬上岸饥渴交加,失魂落魄到一农家讨饭。那是一个寡居老妪,走进厨房一会儿饭食就端上来。两人发现是纤夫吃的那种烫菜,只不过比平日多了几块鱼肉。两人一阵狼吞虎咽之后,刘子轩突然扔了筷子大声叫起好来,急急问老妪的做法。
老妪说:“你们不知道,我儿子小三常年在这一带拉纤。前两年,他遇到了成都客商刘子轩。有一天吃饭时刘子轩来看他们,在小三他们的烫菜瓦钵里放了一撮花椒粉,味道非常好吃。没想到冬天时,他又遇刘子轩,刘善人又给了他们一些辣椒粉佐料。小三带回家后,我就把这两种佐料混在了一起做烫菜的汤料,没想到味道不错。前些日子他给刘大头拉纤去了,到这会儿还没有回来。看,头箍都没带,这回要冻着娃儿的脑壳喽。”
老人开心地说着话,两人却泪往心里流。
刘子轩回到成都,立刻做了老妪那种麻辣烫菜让亲友试尝。一伙人吃得高兴,大声喝彩。
刘子轩心里有了底,精心捣鼓。半月之后,租两间街面房,“刘氏麻辣火锅”就开张了。
只见一只只粗瓷暖钵下碳火旺旺,钵内油花朵朵,飘香红红,汤热料嫩,客人们围坐一团边吃边聊。好个温情荡漾,其乐融融。
一个月后,刘子轩带人找到老妪说:“大娘,我和小三是朋友。他在南方做生意发了大财,他回不来,嘱咐我接你到重庆享享福。”但老人却说乡下住惯了,什么地方也不去。她要等小三子回来。
刘子轩只好做罢。每隔一段时日就去看望老人,端茶送水,洗衣做饭,精心侍候。
那年寒冬一日,当刘子轩再次探望时,老人已病榻多日。几日后去逝。
给老人穿寿衣时,刘子轩发现老人胸口有东西。打开,是老人保存儿子的那条黑色头带。
刘子轩恸哭。厚葬老人回重庆之后,一改火锅点菜的规矩,重金请人题写了“小三麻辣火锅”牌扁,开始了全国第一家自助麻辣烫,无论是富甲大吏,还是平民百姓都能一品人间美味。
那时候,刘子轩的火锅荤菜由老人的几块鱼肉变成了兔腰、毛肚、牛肉丸子、鳝鱼、羊肉……素菜有牛皮菜、波菜、藕片、土豆、粉丝、黄花菜什么的应有尽有。调料更是讲究,有菜油、郫县豆瓣酱、豆豉、胡椒、干辣椒、醪糟汁、姜米、让火锅异香无比。
这种美食很快风靡大江南北,刘子轩财源滚滚,成为重庆火锅的开山鼻祖。
初雪
文/杨召坤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来了,簌簌地落下,起初不是雪花,只是一粒一粒的雪沙,落在羽绒服上就滑了下去。
银杏树终于落光了金黄的叶子,留下一地金黄,映衬着洁白的雪,引来好多人拍照。我也拍了好几张,不过我拍的是那一地金黄的落叶,它们美得寂静,美得低调。风很冷,我撑着一把雨伞,又裹紧了围脖,匆匆地向图书馆走去。
进了图书馆,暖气开得很足。我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打开一本喜欢的散文集,却时不时地把头望向窗外。
雪花在风中飞舞着,铅灰色的天色黯淡无光,光秃秃的白杨树静默着,地上却早已铺了一层薄薄的雪。这是一个苍茫的世界,偶尔会有穿红色羽绒服的女生路过,我会一路目送她离开我的视野。
内心很平静,亦如这寂静的初雪。书被我一页一页地翻过,文字写得很美。光阴过得很慢很慢,不知不觉时间忽已晚。
于是披上羽绒服,撑起雨伞向食堂走去,这种天气最适合吃火锅啊,而且要吃麻辣的。
手机突然响了,是母亲打来的。
她在手机的那一头问我:“石家庄下雪了,你冷吗?”
我说:“不冷,穿着羽绒服一点儿也不冷。”
母亲又问:“你上次没有带羽绒服去学校啊?你嫌我给你买的那件难看。”
我说:“我前两天双十一刚刚从网上买了一件,打折后才二百多元。”
母亲停顿了一下说:“竟乱花钱,有羽绒服还买。”不过我并没有从语气中听出责备的意思。她接着又说:“买了也好,省得我和你爸老担心你冻着。你吃饭了吗?”
我说:“没呢,我打算去吃火锅,天有点冷,吃火锅驱驱寒。”
我又问道:“你们吃了吗?我爸呢?”
母亲说:“你爸出去干活儿还没回来呢。中午我们烙的饼,晚上就吃炒饼。你爸回来我再做。”
闲聊了两句,我就赶紧随便找个理由挂了电话。
因为我突然很难受。这样冷的天父亲还要出去干活挣钱,而我却因为已有的羽绒服难看又花二百多买了一件新的。这样冷的天,母亲就随便吃点中午剩下的饼,而我却要去吃火锅。我真是太不应该了,于是我改变主意,晚上吃碗面条就行了。
返回图书馆的路上,雪花依旧簌簌地落下。我看着这个苍茫的世界,突然想念远在老家的父母,想念老家冬天的煤炉,甚至想念屋子里呛人的空气。
家,什么时候都是温暖的,尤其是下雪的时候。
想念你们
文/杨朝敏
在我的手机里有几张很特别的照片,每次看到那些照片,都会让我想起那照片里的人和那段让人啼笑皆非而又十分温情的往事。
四年前,我还在北方某学校上大学,身在异地他乡,六个来自不同省市的姑娘成了每天行影不离的死党。我们几个死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每两个星期必须出去聚餐一次,说是为了促进友谊,增进交流,创造美好回忆,其实啊就是一群吃货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想出的借口。
在我们一行人中,有一个拍照狂魔,我们都叫她小C,她是一个特别开朗的女生,只要是有她在,无论是什么场合,无论是什么东西,都会变成她手机里的照片。
有一天,我们几个死党的聚餐日又到了,那一天,天气有点寒冷,我们选择了一家重庆火锅店吃火锅,就在大家大快朵颐的享受火锅的时候,听着一声“咔嚓”,发现拍照狂魔小C又在不停的拍照了,我说“小C,你拍照就拍照,把快门声关掉好吗,让旁边桌听见我们这边咔嚓咔嚓的不停拍照,太尴尬了。”小C又再次拿她那句千年不变的话“回击”了我,“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做自己行动上的主人,精神上的拥护者,那才是人生活着的意义。”
我们几个无力反驳,把注意力放在了面前那锅香辣味美的火锅上,过一会儿,我们听到小C说:“好了,照片我上传我们几个的“二货群”了,你们看看好不好看。”我拿起自己的手机,看看小C都拍了些什么照片,这不看还好,一看啊连食欲都没了,那十多张照片中,我们五个人各种丑态尽显,有的是正在张大嘴巴吃东西,有的是闭着眼睛歪着嘴,反正是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一旁的小C一边偷笑着一边吃火锅,还说:“我那是记录你们的真实面貌”,一旁的小胡说,“拍得那么丑,赶紧把它删了。”小C只顾吃着东西,完全不搭理我们,于是我和小胡开始去抢小C的手机,小C把手机握得好好的,不让我们抢走,我和小胡一个抠手指,一个拔手机,一不小心,使力使过头了,手机经过完美的抛物线后掉进了那一锅美味的火锅里,顿时尖叫声穿透了耳膜,时间仿佛静止,我们六个女生尴尬的接收了整个火锅店几十人的“注目礼”,火锅内溅起来的油洒在了我们的衣服上,那一圈圈的油渍仿佛是在嘲笑我们的嬉闹。
那是特别的一天,是让我们几个死党最记忆深刻的一天,那天我们火锅没吃完,那天小C的手机英勇牺牲了,那天我们几个相互埋怨,那天我们都没睡好。
那天之后,小C换了新手机,拍照功能比以前的上升了几个档次,画面更清晰了,美颜更自然了,而小C更爱拍照了。那天的事没有影响我们几个的感情,反而,那些发到群里保存下来的照片成了我们几个至今还在调侃的美丽回忆。
时间仿佛是一架飞机,将我们几个带往天南地北,每次看到那吃火锅的照片时,心里满满都是开心、想念、回忆,然后习惯性的在“二货群”里发一句“姐妹们,我想和你们吃火锅了。”
昆明的年夜饭
文/老马
我国自南北朝就有吃年夜饭习俗。大年三十傍晚,全家老小团团圆圆、喜气洋洋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共叙天伦之乐,充满浓浓亲情……
昆明中等人家年夜饭多为“两锅”“八大碗(盘)”。
第一锅:什锦火锅。旺火把铜火锅里的酥肉(又叫黄条)、圆子、火腿、肉片、玉兰片、白菜、藕片、红白萝卜、豆腐皮(或油豆腐)、粉条等肉菜肴煮得滚涨……
火锅既寓红红火火,又寓大团圆之意。过年正逢冷天,菜容易越吃越冷。有了火锅放在桌子中间,肉菜可边吃边加边煮,全家人团团围在火锅周围,热气腾腾,既气氛热烈、吃得舒服,又越吃越热,一身暖和,喻示来年更加兴旺火热……
第二锅:气锅鸡。是把宰煺洗净的鸡和配料放进建水特制的陶瓷中空气锅里盖好并用绵纸密封,放在装有清水的器皿上蒸,利用蒸汽将鸡蒸熟,以“培养正气”。其蒸出的鸡原汁原味既好吃又营养……
第一碗:红烧全鱼,比喻“年年有余”。红烧全鱼先炸后烧,炸、烧的锅要大,才炸烧得透,炸烧得完整无损。
第二碗:什锦拼盘。主料是米线,配料有鸡丝、火腿(或卤肉、香肠)、木耳、冬菇、油鸡枞、青莴笋丝、红萝卜丝等,加上酱油、芝麻油、香醋等佐料凉拌。其色香味俱全,看看就眼馋,闻闻口水淌……
第三碗:千张肉。千张肉用带皮有肥有瘦的肉煮个半生不熟,抹上蜂蜜用油炸,再切成薄片,拌上佐料,整整齐齐围成圆圈放在圆盘里装有云南特有、切细的“冬菜”(咸菜)或“雕梅”(大理白族的果饯)上面,在甑子里蒸透。它酸甜咸适中,肥瘦“和谐”不腻,老少男女皆喜……
第四碗:八宝饭。昆明人家上好的“八宝饭”用鸡油、白糖、蜂蜜拌煮得半生不熟的糯米盛在碗里,上面放上莲子、白果、皂角米、桂圆肉、豆沙、大枣、蜜饯、红绿丝(染成红绿色的蜜饯丝)、芝麻等八宝,放在甑子里蒸透。其又香又甜而不腻,入口即化,老幼咸宜……
第五碗:“乳饼夹火腿”,在切成长方形薄片的乳饼中夹上也切成长方形薄片的红彤彤的火腿。“乳饼”是云南特产之一,是用羊奶做成的;火腿多用出名的宣威火腿。
第六碗:“青蛙抱玉柱”。“青蛙”是绿莹莹的蚕豆米;“玉柱”是绿油油的青蒜苔……
第七碗:炒三鲜。三鲜通常有鲜火腿(或鲜肉、鲜虾)、鲜笋(或玉兰片)……
第八碗:长菜:洗净的清白苦菜、青蒜、红萝卜等蔬菜不切,煮成一大锅,蘸酱油、香醋、芝麻油、花椒油、油辣椒等拌好的佐料吃,比喻“长吃常有”……
除了这十道菜以外,还有卤牛肉、卤豆腐等卤菜;炸干巴、炸花生、炸洋芋片(或虾片)、炸乳扇等下酒好菜……
总之,昆明年夜饭的菜肴各有千秋,根据家庭经济情况丰俭由己。
吃火锅品人生
文/吴春富
冬到深处,天愈来愈冷,吃火锅的人也愈来愈多。
到火锅城吃,围坐桌旁,等待火锅上来犹如守候婴儿的出生,满心满眼都是期盼与焦急;在家里吃,生炉配菜的程序就是既难耐又欢喜的孕育过程。
在火锅城吃,端上来的一刹那,总习惯伸头看一看,就好像婴儿出生时我们好奇地想知道他白不白胖不胖;在家里吃,一切全是自己侍弄,上桌时仍不忘朝里瞄一眼,目光里溢着成就感。
火锅端上伊始,汤水清清爽爽,明明白白,想烫什么就烫什么,就看自己喜好。这好比人之初,性本善,白纸一张,想书写什么就书写什么,想描画什么就描画什么,全凭自己高兴。
开始往里面烫菜了,火力小,热度不够,加进去的只能是易熟的菜,如青菜、豆芽,这些东西看一眼都觉新鲜。这像小孩子上幼儿园,一开始学的是a、o、e,老师教o,娃全乐呵呵地张开了圆嘟嘟的嘴;老师教h,一个个兴高采烈地爬上了小椅子。
火力加大,烫进去的菜一多,锅子里就杂乱起来,仿佛孩子上了小学,书包一天比一天沉重;锅子汤水沸腾,屋里热气氤氲,大家在热烈氛围笼罩下,有力地夹菜,豪爽地饮酒,有性情张扬的脱下外套,卷起衣袖。这似人处于血气方刚的青年时段,浑身都是朝气,满怀溢着豪情。
放肆地吃,尽情地喝,到了一阵光景,会有人提议,把速度缓下来,慢点烫菜,悠着点喝。这时会有人把难熟的鱼头放下去,把火稍降下来,鱼汁就这样被一点一点地熬出来,众人的雅致也在熬的过程中悠闲地释放。这熬鱼头的喷香时光,多像中年人生,成熟芬芳,滋味无穷。
吃火锅全程,要不时地调节火力。烫嘴巴时,把火拧小些;火候不够再调大些。火小火大,全看感觉,完全由自己操控,如此拧来拧去,吃火锅便变成了一件饶有兴趣的“工作”。它也像人生,风平浪静不可能,波折让生活富有情趣,承受与否,关键看各人的心态调节了。
菜烫得差不多时,盘子也大都空了,锅里的汤色也灰暗了下来,气泡也趋于平静,这犹如人到了老年,皮肤皱了,手脚也迟钝了,不过心境却愈发显得淡泊与宁静了。
老油条奶酪火锅
文/沈嘉禄
上海世博会的时候,我在瑞士馆吃过奶酪套餐,当帅哥厨师将一大坨“铁板烧”热奶酪刮到我的盆子里时,我不禁吓了一跳,想不到瑞士人对高热量食物如此迷恋;后来有没有吃完记不得了,只记得味道相当不错。
欧洲人对奶酪的依赖程度,超过了中国人对豆腐的依赖。越是高寒地区的人越迷恋奶酪。瑞士人肯定比地中海国家的人更爱奶酪。而且纬度越高的地区,所产奶酪越坚硬。早在公元前,瑞士人(当时是凯尔特人)就靠炭火和简陋的器皿制成了外壳坚硬的干酪,可储存很久。瑞士一到冬天,大雪封山长达数月,干酪能提供足够的热量,帮助当地人渡过难关。这种凯尔特奶酪后来又衍生出著名的格鲁耶尔奶酪、埃曼塔尔奶酪。
有一年,我和太太随团去欧洲旅游,在瑞士境内的几天里,吃的都是中式团餐;我从导游嘴里得知那里少女峰下的一个小镇以奶酪火锅著称,值得一尝——但团里其他游客宁可去逛奥特莱斯,我和太太就只好跟着瞎逛,与传说中的奶酪火锅失之交臂。
不久之前,上海有家宾馆推出奶酪火锅,得到消息后,我约了几个朋友前往尝新。坐下后先喝一杯香槟,烟熏三文鱼、牡丹虾寿司等开胃菜吃了一点,奶酪火锅就上桌了。一口搪瓷烧锅,直径大约8英寸,架在固体酒精炉上,活泼的火苗将奶酪溶化。服务员告诉我们,传统奶酪的锅底由两种奶酪构成——大孔芝士和古老爷奶酪,600克的量,再加三分之一瓶白葡萄酒,一些大蒜泥和两小匙淀粉以及适量净水调成很稠的锅底。火锅配料很简单,一盘是切成块的全麦面包,另一盘由五样食物构成:酸黄瓜、小洋葱、樱桃番茄、带皮的小土豆,还有切成薄片的帕尔玛火腿。帕尔玛火腿是欧洲人的骄傲,品质上乘的帕尔玛火腿需要风干24个月,一般情况下都是生食的,将它推入火锅是不是在“谋杀”它?
好了,奶酪慢慢起泡了、沸滚了,奶酪的香味热情洋溢地飘散开来。我拿起细长的叉子,为了不使奶酪变稠并结皮,要一边吃一边不停搅动才行。为了增加风味,也可撒上一些黑胡椒;我叉起一块面包在锅底蘸一下,立刻裹上了厚厚一层奶酪,“软硬”兼施,别具风味。
以同样的方法吃酸黄瓜和樱桃番茄,都可获得独特的美味。帕尔玛火腿遇到滚烫的奶酪后立刻发生卷曲,但口味仍然醇厚鲜香。要是煎得又脆又香的老油条蘸这个奶酪吃,味道也一定很棒吧?我提议道。
我们边蘸边吃,分享各自的八卦,直到火锅中的奶酪快要烧干烧焦时为止。在瑞士工作过两年半的老杨说,吃奶酪火锅时,得千万拿稳了这根细细的叉子。在瑞士有一种不成文的规矩,谁要是不小心将叉子上的食物掉落在桌子上,同桌的女性有权惩罚那位冒失鬼当场做一件事,不得违抗。
自闷一杯?或者抱一抱,亲个嘴?没那么便宜的事!有一次,他有个朋友不小心出洋相了,同桌的一位瑞士女士就罚那位朋友脱光了衣服,只留一条内裤,绕着饭店跑上一圈。天哪,那可是冰天雪地的瑞士啊!那位倒霉蛋在所有人的大笑声中回来时,已经冻成一根通红的、半透明的胡萝卜了。
为了适应中国人的胃,这家宾馆还推出牛肝菌奶酪火锅、香槟松露奶酪火锅、威士忌生鸡蛋龙虾火锅等——无论哪种火锅,帕尔玛火腿都是少不了的,犹如中药里的甘草。
奶酪火锅传入中国已有好几年了,主要在南方省市登陆,在本土化思路的主导下,呈现八仙过海的局面。尤以广州、深圳以及潮汕一带,其配料最为丰富:牛肉、羊肉、鸡肉、石斑鱼、龙虾一齐上,调料中则有沙茶酱、芥末酱、抹茶粉、鱼露和咖啡等。
老杨还告诉我们,火锅并非瑞士的专利,在阿尔卑斯山周围诸国都有奶酪火锅,风味大同小异,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瑞士还有一种巧克力火锅,将巧克力捣成小块,再放入少量淡奶油、甜酒(橘子酒、樱桃酒)后用温火慢慢搅拌并煮化巧克力,再放入诸如草莓、苹果、香蕉、菠萝等能切成块或片的水果;吃时,用叉子叉着水果片,蘸着锅中的巧克力汁一片一片地吃。覆盖在水果表面的巧克力凝固后变得清脆爽口,甜甜蜜蜜,有点像我国北方的冰糖葫芦。
哇!厨师果然从外面买了两根油条来,切段后复炸一下。隔夜的冷油条必定软皮塌里,但经复炸后会变得又脆又香,上海人称之为“老油条”——也用来形容不务业正的小混混。老油条上来了,大家根据我的提示,蘸着最后一点锅底吃,口中“咔咔”作响,中西合璧,果然妙不可言。在此声明:上海老油条奶酪火锅的版权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