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年轻人散文

2022/12/26经典文章

年轻人散文(精选20篇)

雨中登泰山

文/小笨熊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象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从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象落在地上,倒象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朦朦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做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象又回到了故居。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峡谷旁是他的朋友李铁拐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象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接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峻增曾,石缝滴滴挞挞,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象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趟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象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靠住二天门的石坊,向四下里眺望,我又是骄傲,又是耽心。骄傲我们已经走了一半的山路,担心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去薄了,雾又上来。我们歇歇走走,走走歇歇,如今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困难似乎并不存在,眼央前是一段平坦的下坡土路,年轻人跳跳蹦蹦,走了下去,我也象年轻人了一样,有说有笑,跟着他们后头。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下坡路转到上坡路,山势陡峭,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路一直是宽整的,只有探出身进修,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想来头面人物近了看,隔着辽阔的山沟,走不过去。我们正在赞不绝口,发现已经来到一座石桥跟前,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原来我们遇到另一类型的飞瀑,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几乎和它撞个正着。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口沫喷的老远。从这时候起,山涧又从左侧转到右侧,水声淙淙,跟我们跟随到南天门。

过了云步桥,我们开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南天门应该近了,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见了。野花野草,什么形状也有,什么颜色也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要把搀岩的山石装起来。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涧里,随水漂去。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的象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杈叶,象是和狂风乌云去争夺天日,又象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象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

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象不应该似的。雾在对松山的山峡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象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脚,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我胆怯了。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怪不得东汉的应劭,在《泰山封禅仪记》里,这样形容:“仰视天门□辽,如从空中视天,直上七里,赖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亘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生累人矣,所谓磨胸捏石扪天之难也。”一位老大爷,斜着脚步,穿花一般,侧着身子,赶到我们前头。一位老大娘,挎着香袋,尽管脚小,也稳稳当当,从我们身边过去。我象应劭说的那样,“目视而脚不随”,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在下午七点钟,上到南天门。

心还在跳,眼还在抖,人到底还是上来了。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我奇怪自己居然也能上来。我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象一个没事人一样。一排留宿的小店,没有名号,只有标记,有的门口挂着一只笊篱,有的窗口放着一对鹦鹉,有的是一根棒棰,有的是一条金牛,地方宽敞的摆着茶桌,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几,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前脸正对着万丈的深渊。别成一格的还有那些石头。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的确这样,山顶越发给你这种感觉。有的石头象莲花瓣,有的象大象头,有的象老人,有的象卧虎,有的错落成桥墩,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有的什么也不象,黑忽忽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年月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况,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有的山池叫作洗耳恭听头盆,据说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有的山洞叫作云洞,传说过去往外冒白云,如今不冒白云了,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晴良的天,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便象宋之问在《桂阳三日述怀》里说起的那样,“云海四茫茫”。是云吗?头上明明另有云在。看样子是积雪,要不也是棉絮堆,高高低低,连续不断,一直把天边变成海边。于是阳光掠过,云海的银涛象镀了金,又象着了火,烧成灰烬,不知去向,露出大地的面目。两条白线,曲曲折折,是奈河,是汶河。一个黑点子在碧绿的图案中间移动,仿佛蚂蚁,又冒一缕青烟。你正在指手划脚,说长道短,虚象和真象一时都在雾里消失。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我们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待了老半天。不是下午要赶火车的话,我们还会待下去的。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布,倾盆大雨的时候,恰好又在斗母宫躲过,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让愤怒等一等

文/程刚

我到一个城市去办事,第一次来,便想到附近的名胜去转一转。可天公不作美,还没到地方就下起了大雨。由于出发时天还蛮好的,我没带雨具,只好站在一个公交站,和许多同样没带雨具的人拥挤着躲雨。

一个卖雨伞的年轻人快步走过来,问我们需不需要雨伞。我把他叫到身边,问多少钱一把,年轻人对我说:“30元。”我看了一下伞,质量实在是一般,要30元真是太贵了,便与他砍价。年轻人说伞不愁卖,一分钱也不能少。没办法,没有雨伞就走不了,我便掏出30元递给他,然后挑了一把。

我打着伞走进了风雨中。可走了没有300米,就遇到一个拐角窝风的地方,突然一阵风吹过来,伞的支撑杆一下子被吹弯了。这是什么伞!简直是个骗子,我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转回身去找那个年轻人。

我打着破伞,一边走,一边想着如何教训他。还没走回公交站,在一处人行横道便遇见了他。雨越下越大,我撑着破伞直愣愣地冲过去,想让他退钱。就在这时,远处跑来了一个抱着小孩的妇女,正焦急着找地方躲雨。小伙子见状,急忙跑了过去,给妇女和小孩撑起自己的伞,能看出来,他对这对母子非常关照,特意把伞向妇女这边倾斜,自己的衣服全湿了,直到把娘俩送到一家小吃铺里,他才打伞离开。

不知为什么,我再也没有勇气冲上去与他理论,让他换伞,纵然刚才我有说不出的怒气,但这一刻似乎一点也没有了,我突然感到,遇见大雨天,有一把伞已经很好了。

年轻人从我心中一个不地道的模样,变成了一个善良憨厚的样子,内心感慨无限。我站在雨中,目送他离开,也突然间对生活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有些时候,千万别凭自己的意愿过早地给一个人下定论,你在困难时所遇见的善良,你所享受的温暖都是美好,就算有些意外,也都是美好的意外,你需要做的,就是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感恩,多感谢生活。

一张澡票

文/陈化鑫

入伏了,天特别热。这几天,我常在家里冲凉,虽然很凉快儿,可身上的灰垢总是搓不净。于是,我来到了离家较近的洗浴中心。

浴池里热气腾腾,我在热水里泡了一会儿,然后来到桑拿间。我蒸得全身冒汗,汗水在胸前和脊背上淌成了溜儿,胳膊上的灰一搓就掉。我看蒸得差不多了,就走出桑拿间,来到了搓澡室。两个搓澡工正分别给躺在床上的一胖一瘦两位顾客搓澡,我只好坐在旁边等。

我有两个多月没来这个浴池洗澡了,搓澡工老的我认识,是扬州的;年轻的我不认识,肯定是新来的,看上去像个孩子。

“用点劲儿搓呀!”躺在床上的胖子不耐烦地冲搓澡的年轻人嚷道。

“叔叔,对不起,这两天我病了。”

“有病还来搓澡?简直是糊弄人。”

“叔叔,不是的……”

我看这个孩子满脸通红,汗水顺着额头、两鬓和脊背往下流。

胖子没搓完,生气地说:“不搓了。”然后,翻身下了床。

这时,那位老搓澡工说:“请您等一会儿,我给这位客人搓完,就帮孩子给您搓。”

“算啦。”胖子说完愤愤地走了。

我看年轻人望着胖子离去的背影感觉很愧疚。当他转过头看着老搓澡工时,眼里满是感激。

“叔叔,搓澡吗?”年轻人问我。

我说:“搓,你先歇一会儿吧。”

“不用,我能坚持。”

我躺在了搓澡床上,年轻人用毛巾先从我脸上开始轻柔地搓。我望着年轻人那张稚嫩的脸,问:“你多大了?”

“18了。”

他正好跟我儿子同岁。像他这个年龄正是在父母的呵护下上高中呢。

“为啥不上学了?”

“没钱。”

“父母不供你?”我这么一问,孩子搓澡的手猛然停住了。我看他眼眶湿润了,眼泪就在眼圈转。我知道问到了孩子痛处,感到有些后悔。

孩子缓了一会儿说:“我爸爸被人陷害进了监狱,妈妈一股火就得了半身不遂,为给妈妈治病,我只能辍学出来打工。”他说完,眼泪就流了下来。

我的心猛的一揪,不知用什么话安慰他才好。这个不幸的孩子真可怜,我担心他那柔弱的肩膀能挑得起家庭这副重担吗?

孩子从悲痛中缓了过来,继续给我搓。我感到他的手越来越没劲了,剧烈的咳嗽使他蹲在了地上。

我实在不忍心让他继续搓下去了,起身下床说:“孩子,好了,我不搓了,但搓澡钱照常给。”

“叔叔,真不好意思,下次我一定给您白搓,不要钱。”

我说:“行,那咱们下次见。”

洗完澡,孩子一直把我送到浴室外前台,并向结账的服务生说不要收我的搓澡钱了。但我不肯,执意交了钱。我常来这洗澡,服务生对我很熟。

过了一个多月,我又来到这家浴池,远远看见一辆警车停在浴池门口,两名警察带着一个年轻人从浴池里出来,匆匆上了车。我定睛一看,被带上车的正是那天给我搓澡的孩子。

我走进浴池,在前台,那天为我结账的服务生递给我一张澡票,说:“叔叔,这是刚才被带走的那个年轻人买的,他说欠你一次搓澡,用澡票顶了。”

“他为什么被带走?”我急切地问。

服务生没说话,只是摇了摇头。

我手里捏着这张澡票,感觉无比沉重。

购买座椅

文/黄健生

新的剧院已经建成,购置固定座椅就成了当务之急,经理对我说:这个事就交给你去办吧。

我还没有动身上街,就来了一个西装革履夹着公文包的年轻人,年轻人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听说你们要购置座椅,我就找上门来了。说

着就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宣传画册,摊到我的办公桌上。我随手翻开,里面印着各式各样的座椅彩色图案。我一本正经地看着,突然眼睛一亮,一款式样新颖的座椅非常中我的意。我问价格如何,年轻人说每个座位190元,经我们讨价还价,最后价格敲定在160元。年轻人又说:价格是这个样子了,如果发票要多开,补税就行。我说我还不能作主,还得跟经理汇报,然后再给你答复,并留下了这款座椅的彩色图案活页与对方的联系方式。年轻人口里说着好,但走时看得出还是有点遗憾。

我当时就想跟经理汇报,可是经理开会去了。

第二天一上班,经理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拿出一份活动座椅的彩色图案给我看,并说:阿健,你看看这款座椅怎样?我一看,感到非常吃惊,这不就是我昨天看中的那款吗?经理从哪弄来的?他怎么也看中了那款?我来不及多想,就说:经理,这款好呀,确实很好。经理说:那好,你去起草一份协议,价格是每个座位260元,共1760个座位,三个月内安装完毕,验收后付款。

我听完,嘴巴顿时张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形。

做茶饼和剁辣椒

文/商子雍

听当地人说,在丽江市的大研古镇,客栈有3000多家。客栈是供南来北往的游客睡觉用的,但一天24小时里,整个白天,还有前半夜,相当多数的游客,是在客栈以外活动,这就得有为数众多的餐馆、商店、酒吧、茶社,来满足他们吃、喝、玩儿、乐,外加购物的需求。在大研古镇,所有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场所,经营者几乎都是外地人。他们离乡背井来到这里创业,说明游客趋之若鹜的大研古镇,的确是有钱可赚,甚或商机无限;但为了赚钱养家糊口进而积累资本,这些外来者历经的艰辛、付出的努力,怕也是我们这些优哉游哉的游客,无法感同身受啊!

有这样两位年轻的创业者,让我历久难忘。

在从我下榻的那家客栈前往四方街途中,有一家虽小、却引人注目的茶叶店。这家茶叶店门外没有招牌、店内不加装饰,一架原始的加工普洱茶饼的工具旁边,忙碌着一位三十上下的年轻人,刚刚做好的普洱茶饼,就放置在靠墙的简陋货架上,供游客欣赏、选购。在大研古镇的一个星期里,我从这家小店门前走过,少说也有小二十次吧!其中好几次,还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或在小店门外,有时也步入店堂,默默欣赏那位年轻人制作茶饼的手艺。年轻人常常是友善地微微一笑,很少说话;但他的第一次张口(记不清是说什么了),就被我和老伴听出来,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天津老乡(老伴是在天津长大,我祖籍河北邯郸)。有了这么一层关系,这位年轻人的话多了起来……

原来,10年前,小伙子缘于对普洱茶的喜爱,告别家乡来到云南投师(具体的地方好像是勐库),学得了一手制茶功夫。这期间,又与一位丽江姑娘相恋,并最终结为伉俪,再往后,就在大研古镇上开了这家小小的茶叶店。对眼下茶叶市场上劣质普洱的多有出现,我们这位小老乡显然是相当不满。他说:“我在这儿用上好的茶叶制作茶饼,表演制茶工艺,观赏免费,喝茶得掏钱。不过,喝了我的茶,您就会知道,优质普洱是怎么一回事,再也不会去搭理那些劣质货了——钱掏得值啊!”我问他:“是爱情、还是普洱,让您无法割舍丽江?”他回答:“二者兼而有之吧!”我对他说:“在家里,您有爱情滋润;在店里,您有茶香熏陶。苏东坡说:‘从来佳茗似佳人’,您小子可是佳人、佳茗通吃,太幸福了!”小伙子笑了,笑容像丽江的阳光一般灿烂。离这家茶叶小店不远,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另一位年轻人,同样让我深受感动。

他在一家较大店铺的临街之处,拥有不到两平方米的场地,放置着一小凳、一矮几。小凳前有一木盆,里面是正在加工的剁辣椒;矮几上摆着5瓶成品剁辣椒,矮几前竖着一个简陋的硬纸牌,上面发布着如下广告文字:“我拿青春换大米。我拿青春剁辣椒。25元/罐,谢绝还价。邮寄微信:××××××。内存有限,非诚勿扰。”25元一罐的剁辣椒,利润能有多少?他要卖掉多少罐剁辣椒,才可以在养家糊口之后,再圆自己的有房、有车、以及其他诸多梦想?然而,这位年轻人挺直腰板坐在小凳上,不紧不慢地剁着木盆里的辣椒,神情淡定从容、不卑不亢。忽然想起那个荒淫跋扈的李大歌唱家的儿子李某某,还有利用父亲周永康的淫威疯狂敛财的纨绔子弟周某,顿时感到眼前这位年轻人身上显示出来的一派清气、一腔正气,是那样的弥足珍贵!

我趋前发问:“拍张照片,不介意吧?”“不介意。”回答非常爽快。拍照时,年轻人正在查看手机,是有人要订购剁辣椒吧,祝他好运!

越来越小的故乡

文/李慧丽

又一个清明时节,又一次走在回乡的路上。

这条路,家的门,走了四十年,即便是闭着眼睛,也能找得到。可是不知从何时起,如今我每每走在这样熟悉的路上,站在如此熟悉的门口,却越来越感到陌生,仿佛一个外乡客。

大门口那棵大槐树下的长石凳上,灰尘越来越厚,鲜有人坐过的印迹。环顾四邻右舍的大门口亦如此。可在记忆深处,年少时家家户户的大门口就是我们每家的会客厅。那时,广袤的苍穹就是我们的屋顶,我们才不会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举着一部手机整天整天蜷在家里。我们在门口的大青石上,扣泥巴、抓子儿;我们端着大碗,坐在门口树荫下的石凳上,就着大人们的说说笑笑吃下香甜饭菜;玩累了,我们沐着月光静静地坐在大人的怀抱里听他们天南海北地神聊。

岁月把尘埃洒在了我的脸庞,亦让大门口的青石渐失光华。可我却总记得每一块曾经锃明瓦亮的石头,亦清晰地记得石头上曾映着过的每一张熟悉的笑脸。可时光到底还是锋利如刃,她总是无情地斩断着我们的记忆。就像现在的我与我的故乡,我只是记得记忆深处的她,而她亦如此。奶奶、父亲及那么多慈祥的脸庞已永远地定格于脑海,而他们之后的故乡人记忆已渐淡薄。你看,我久久地伫立于家门口,路上与我一样行色匆匆的回乡人,只是从我眼前一闪而过,我与他们确已是陌路人。

屋里屋外逡巡一阵后,便安心地待在屋子里,和母亲一道操持午饭,等待姑姑、叔叔、弟弟、妹妹们相继而来,然后,我们诉说着各自的近况,有喜的有忧的,我们在说说笑笑中,备好上坟的各式供品,然后一起出发,去村外的田地里为逝去的亲人祭拜。

供品越来越丰盛,可我们也不用发愁提不到坟前。也不知是从几年前开始,每次上坟时, 我们不再从田间小道上走向亲人的坟茔,而是改乘车了,我们全家二三辆车从乡间公路上行驶上五百米左右,然后穿过一片田地,再横跨过原先常走的田间小道,就到了我们的目的地。不只是我们家,其他家也大都如此,因此,一路上隔着车窗,看见了许多的车,也看见了许多的人,当然其中也有许多熟悉的面孔,但我们还是擦肩而过了。

下了车,穿过一片平坦的田地,再横跨一条田间小道。这条田间小道不知从什么时候已是杂草丛生,荆棘满布,怨不得人们都要改变几十年来的行走方式呢?

这条小道,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刻下了太深的印迹。我的家乡一马平川,田地也是整块整块的,大片大片的田地分布在小道两侧,小时候,春天栽种时,总是大人拿着撅头在前面刨坑,我们小孩子跟在后面往坑里滴玉米籽,田地太长了,我总是觉得老是走呀走地也走不到地头,盼啊盼的。地头是六七十年代修筑的水渠,我记得我穿着红布鞋在渠上一跳一跳的样子,我记得我挎着盛满猪草的大竹篮从水渠上走过的情形,却唯独记不起水渠细水流过的哗啦啦声。渠的尽头,也就是村口了,在临近村口的地里,每每夏天来临时,总会瓜果飘香,整块地里是一望无际的香瓜、西瓜,那时每每从这里走过,我的口水总是会不自禁地挂在嘴角,直到现在每当在市场上看到香瓜时,我都有很亲切的感觉,但却很少买。

如今,大块大块的田地里,没有了儿时记忆中的物种繁多,全是清一色的玉米,人们也很少往玉米地里种植南瓜,豆角之类的菜蔬了,花钱就能就近买上,何必要等到秋天脏兮兮地钻到田里摘菜呢!再者,年轻人大都不谙农事,且大部分时间在外谋生,哪会把这几亩田地放在眼里?老人们更感叹,过去秋天时,谁家地头的嫩玉米都有被偷的可能,可是现在竟然不丢了,自己家的都不吃了,何苦再去吃别人家的?于是,人们与土地的源缘就越来越少,一年四季来田里的次数屈指可数,走的人少了,田间小道也就逐渐荒芜而被废弃了。

跨过田间小路,来到爷爷、奶奶及爸爸的坟前,我们恭敬地摆供品、点香烛,他们虽然静静地长眠于此,可是他们却长久地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时间的跳跃,也许让我们心中都已淡化了初时那么难以自己的悲伤,如今,每年的上坟,我们只是虔诚地祭拜,不会再嚎啕大哭。

可是,荒芜的田间小路那边一座孤坟自建坟以来的二三年,每每上坟日,总会有妇人在此扑于坟上哭得撕心裂肺,让人听得肝肠欲断。今年清明,我们已经祭拜完毕,还没有看见人来,心里还有些诧异。可不一会儿,待我们返回经过那座坟时,已有妇人趴在坟上大哭了。坟的主人是个年轻人,家中独子,家里有年迈的父母亲,亦有嗷嗷待哺的小婴儿。可是这位年轻人,因一心想外出闯荡,却不料客死他乡,临终都没能见上亲人一面,更没留下只言片语,这样突如其来的灾难,亲人承受不起,便以这种方式来宣泄。

回家后,母亲感慨地说,表弟去北京打工了,弟媳妇等过几天孩子生日完也走,七八岁的小孩子留下给姥姥带。“在家里也有活干的,干吗都要去外面呢?唉,年轻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我们这些老人!”母亲话里话外全是不舍与无奈。表弟的小日子过得还是蛮不错的,但现在的年轻人追求更高一些,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似乎要强于上一辈人,所以母亲不会理解表弟一代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原动力。

“得,又多出一个留守儿童”。听着母亲的絮叨,我的脑海却涌现出这句话。留守儿童?什么时候我的故乡也会有留守儿童?像我的村庄,地平水浅,村前村后都是平坦如川的公路,这样的村庄还留不住人,什么样的村庄才能呢?记得小时候,可能是县里建设什么重大项目,一排排的大型车辆载着大型机器,一排几里地长地从村口的公路上通过,全村人站在路边沐着夜幕看一辆辆装满机器的大车小辆长龙般地从家门口通过,那时,我们是多么的自豪,我的家乡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可现在我的村庄竟也有了如信息闭塞的大山里一样的境遇!

“年轻人快走完了,以后有什么重活,门口边连个壮劳力都找不上了啊!”母亲还在自言自语地唠叨着。“也不能全怪他们啊,这么大个村,连个小学校也快没有了,年轻人不得陪着孩子进城读书吗?要供书不得去想法挣钱吗?”

她话里话外满是不舍,弄得我都有些伤感了。

撂下唠唠叨叨的母亲,我又习惯性地走到了大门口,东西南北左左右右地打量着村庄,一排排新房拔地而起,就连屋后面曾是连片的菜园上都起了栋栋新房,东西南北的容积增大了不少,可是我却一眼就能从东望到了西。

小时候,从东头我的家到村西头小学校,也就二三百米的距离,我却觉得很遥远,一路上要跑进很多院子呼喊小伙伴,一路上要和许多叔叔婶婶、大爷大娘打招呼,总是觉得要好久好久才能到达目的地,那时的村庄咋那么的大啊?

小时候,我穿着妈妈为我做的新布鞋,仅在村东头得瑟得瑟,我也觉得很广阔。觉得周围是那么的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每到傍晚,放学的放学,下工的下工,家家大门口是一堆堆的人,被这位婶婶夸一句,鞋子好漂亮,被那个大娘赞一声,这个小姑娘好俊俏,心里美滋滋的,觉得村庄就是我的整个世界。我们一个个还没28自行车车梁高的小屁孩,从车梁下斜跨在脚蹬子上,一蹬一蹬地在这条路上来回穿梭着,一路上都是人,只怕撞到哪个。

如今,我从东一眼就望到了西,视线内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位孤独地立于自家门外的老人,此时春和景明,我却感到一种无边的萧瑟。

心倏地沉了一下,“我的村庄什么时候变得这般瘦小呢?”

路上有风景

文/韩榕

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场旅途,一路上少不了艰难险阻,当我们一心扑在如何去克服这些难关时,却往往会忽略身边那些不经意的美好。可能是转角处一株含苞以待的花朵;可能是雨后天晴,天空悠悠湛蓝的无边开阔;也可能是在困难时身后有人默默相助的无私奉献;或者是在学习很晚后,父母悄声放进来一杯柠檬汁或端一些水果的感动……其实,风景不仅是指景物,它也能代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小事,而我们身边也有很多。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一位年轻人想要寻找快乐的秘诀,便去拜访一位智者,这位智者家有一个非常漂亮的花园。智者明白他的来意后,拿出一只勺子在里面倒满了油,并且让年轻人拿好去花园里转转,还告诫他里面的油不能洒出来。这位年轻人在花园里一丝不苟地盯着勺子,在转了将近两个小时后,年轻人回来了,并且骄傲地告诉智者,里面的油一滴也没洒,智者只是淡淡地问道:“那我的花园如何,你注意到了吗?”年轻人瞬间明白了,羞愧难当。

这则故事说明,我们在关注一件事情时,很容易忽略身边其他的风景。拿我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来说,因为体育也加入了中考总分,所以每天放学便多了一项任务——去操场锻炼。刚开始,我对训练没多少信心,因为我的长跑实在是不尽人意,记得第一次长跑,不仅时间长,跑下来还累了个半死。后来,经过天天练习,才逐渐有些好转,而且在一次训练中,我逐渐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例如,足球场中踢球的小孩们,谁不小心摔倒了,谁不小心把球踢得老远;或者操场上锻炼的其他人,那位看似年龄很大的老人每天坚持跑步,或者坐在草地上看书的学生如醉如痴……当我每每注意到这些事,便发现原来训练也没有那么难熬了,而且把注意力转移一部分会发现跑步更轻松。

所以,无论我们有多专注,总要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因为不只能让我们休息一下疲倦的身躯,也能让我们在下一次投入中更加专注,并且在不知不觉中走得更远。

——别让眼睛生锈,错过身边最美的风景。

西瓜摊上的启事

文/刘学正

这几日气温逐步升高,下班回家时,热浪迎面袭来,犹如置身于火炉之中。路边有个卖西瓜的摊儿,绿莹莹、圆溜溜的大西瓜分外诱人,我赶紧下车挑了一个。卖瓜的年轻人麻利地过完秤,笑着说:“整好10斤,少了算俺的!”

回到家里,妻子接过西瓜问我多重?我说10斤整。她掂了掂说:“这分量绝对不够!”接着,她搬出减肥秤,把西瓜往上一撂,果真少了两斤。“咋样?被宰了吧。”老婆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

不就两斤西瓜嘛,我也懒得再跑一趟了,拿刀杀了大快朵颐起来,味道还不错。

上班路过那个西瓜摊时,已经没剩几个瓜了,年轻人正准备撤摊子。我觉得应该提醒他一下,做买卖要公正,做人得厚道呀。

“你卖东西怎么不够秤呢?十斤西瓜就少了两斤!”

年轻人一怔,挠着后脑勺说:“不可能吧,俺的瓜是自个儿地里种的,保证不缺斤短两!”他怕我不信,又赶紧搬过来电子秤,就在这时我们几乎同时“啊”了一声,秤面跟底托之间竟夹着一段西瓜秧!年轻人的脸“唰”地一下红了,忙向我道歉:“真对不起,是我疏忽了。”我见他认了错便骑车子走了,心想幸好马上要撤了,不然指不定还有多少人来找他算账呢!

下午回家,我竟然发现空无一瓜的西瓜摊还摆在路边,并在一旁的农用三轮车上悬挂着一张大大的白纸,走近一看,上面写道:“启事:各位顾客,因本人疏忽大意,电子秤没有调准,造成上午售出的西瓜存在不够斤称的现象。现召回所售出的西瓜,如果已经食用将按十斤瓜补两斤的标准返还现金!给大伙添麻烦了,实在抱歉!!”

没等我开口,年轻人一把抓住我:“大哥,您可算回来了!”说着塞给我三块八毛钱。这下反倒是我不好意思了,农民兄弟进城卖瓜也挺不容易,我死活不肯接受。年轻人急了:“大哥,这钱你必须收着,不然就是看不起俺!”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我只好收下,连忙请他到家吃晚饭,他笑着说:“不了,您一回来,大伙的西瓜账俺也就梳理得差不多了,该回家了。”说着他揭下那张“启事”,拿笔又在上面添了一行字,贴在身后的围墙上。

目送他远去后,我再次走近墙上的“启事”,心中涌起一种久久难以平息的感动,上面新添的内容是:“没来得及过来的顾客,请别担心,明天我还来!”

卖刀大妈

文/茨园

我家楼下不远处有一溜儿地摊,一个瘦弱的大妈摆的是卖刀具的摊儿,不大,以菜刀为主。日常,总听楼下叮叮咣咣响亮,习惯了,也就知是大妈为彰显菜刀质量,哐哐地砍着什么,偶尔,还有句简捷的吆喝:“菜刀——便宜!”有一天,忽听她大喊一声“站住”,然后起身,手持一把菜刀冲马路上一年轻人追去。原来,大妈叮叮咣咣间,忽然发现他从背后把手伸进了别人的挎包里。

俗话说做贼心虚,年轻人虽没回头,却撒腿就跑。路人惊乍乍的,只有大妈舞着菜刀一路追去。那场景,有点儿像竞技比赛,不同的是路上的“障碍”特多,所以,一前一后,一老一少,左闪右躲,足足追有100米,大妈居然从背后一把揪住了年轻人的脖领,冲他嚷嚷:“跑、跑,你咋不接着跑呢?”

年轻人瘫坐在地喘息着,被大妈像拎小鸡一样拎着,大妈紧握菜刀的手半举着,貌似随时都有咔嚓砍下的意味。路人围了过来,有冷眼观看的,有拿手机咔咔拍照发微信的,但大妈还算清醒,扭头冲边上的人喊:“咋还不报警啊?”

三五分钟的样子,两个警察骑着摩托来了,围观者的底气似乎足了,一个中年妇女挤进来,带着哭腔说:“他偷的是我的钱包!”“缺德!”随后就有人附和。然后,两警察一个过来铐年轻人,一个冲大妈比划着说:“大妈,您千万别激动,把菜刀放下行不行?”

前后也就是半小时的样子,大妈回到了摊前,继续着叮叮咣咣的日子。

然而半月后的一天,三四个年轻小伙出现在大妈摊前。其中一个咣,一脚踢了大妈的摊儿一下,然后,下意识弯着腰,“哎呀”一声咧嘴抱住了脚,嘴里吸吸溜溜。大妈尽管莫名其妙,但看了这年轻人一眼,认识:呀,这不就是前些天被我揪过的那孩子么?忽然间,她明白了件事儿:传说中的报复来了。

大妈脸色苍白,却并不言语,随手掂起几把菜刀,后退几步,像耍把戏扔飞刀那样,咣,咣,咣,三把“飞刀”擦着这年轻人的头皮和双耳扎在了他身后的大树上。大妈双眼冷峻且面无表情,但随年轻人而来的另外三人看着大妈手中依然紧握几把菜刀,扭身,一个比一个快地跑了。倒是那年轻人还算“镇定”:站在原地,大张着嘴巴,呆呆的。

“哟,胆不小啊!”大妈说一句,忽就笑了,依旧说:“还不麻利回家换裤子啊?瞅你瞅你,得了湿疹还得上医院花钱呢!”原来,年轻人的尿流了出来。

大妈随后的日子依旧叮叮咣咣,据说“高手”都是这样默默隐于市的。

越级请示要不得

文/马小蓬

我在一家公司人力资源部任职多年,一直是个小员工。不久前,我被提升为公司的培训主管。来到这家公司数年之久,终于有了出头之日,可想而知,对于工作我变得更加热情而疯狂。对于工作,我总是一丝不苟,事必躬亲。可我偏偏遇到一个谨小慎微的上司,总是淡化我的想法。犹豫不决,迟迟不能拍板,有时即使做了决定也会收回成命,一次又一次打击我的热情,磨灭我的激情。

一次,公司需要培训一批新员工,我花费了很大精力,连夜赶制了一份培训计划,我的上司简单看了一下,就放在了办公桌上。过了一天又一天,迟迟不见他的答复。久而久之,计划书就这样搁置了。

后来有一次,公司决定招进一批新员工。那天来应聘的人山人海,不过大多没有工作经验而被pass掉了,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个淳朴有才华的年轻人闯入了我的视线。这个年轻人给人一种务实严谨的印象,加上年幼时,由于一次意外落下了腿疾。我想起了同样有着腿疾、找工作四处碰壁的弟弟。我决定聘用他,坚持要给这个年轻人一个机会。谁知我的上司不愿意,说患有腿疾多少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若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公司运转。

正巧这时,我们公司董事长从这里经过,我迅速走向董事长表明了我的想法。董事长了解清楚后,走进来看了看这个年轻人的个人简历,又仔细询问了几个问题,最后董事长说先试用三个月了。这个年轻人激动万分,我也在为董事长采纳我的建议而沾沾自喜,突然,我用余光看见站在旁边的上司恶狠狠的眼神。

果不出所料,这个年轻人来到公司严谨务实、大有作为。我也为我招揽了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而倍感骄傲。残疾人也一样可以做得很好,后来见到弟弟,我还用这个实例激发他。

年终,我们部门举行公司聚餐,妻子早早为我准备了要穿的衣服,毕竟这是我升为培训主管后第一次聚餐,待我兴高采烈风风火火赶到聚餐地点时,聚餐已经结束了……

座位

和丁大一同上车的,还有个拄着拐杖的老太太。

车上乘客较多,早没了座位。丁大环顾四周,发现靠近窗口坐着个戴着眼镜,貌似学生的年轻人,他的身旁比较宽敞,丁大直接走过去,刚在年轻人身旁站定,那个老太太也蹒跚着跟了过来。

车一启动,没有站稳的老太太一个趔趄,撞在丁大身上。

“对不起,没撞疼你吧?”老太太歉意地对丁大笑笑。

丁大本想发火,见是老太太,只好笑笑说:“没事,您这么大年岁了,站着哪成?得找个座呀!”丁大眼盯着年轻人,亮着嗓门道。

年轻人将头扭向窗外,没有反应。

“妈的,现在的人,咋这样自私呢?没看到身边站着个老太太吗?日常老师咋教育的,书念到狗肚里去了?”丁大火了,瞪着年轻人,嘴里不干不净地嚷嚷开了。

众人一同将目光投向丁大。

是呀,他说的对,应该给老人让个位嘛!一旁站着的乘客替丁大帮腔。

也许被丁大凶道道的样子吓住了,年轻人回过头,怯生生地望着丁大,然后脸一红,慢慢站了起来。

老太太见状,将身子向前靠了靠,脸上露出感激的神情。

就在年轻人离开座位,从丁大和老太太中间穿过的瞬间,丁大猛一侧身,抢先将屁股稳到了座位上。

众人一片惊异。

有位不坐是傻瓜!丁大嘟哝着,随即将脸扭向了窗外。

也说感恩

文/刘越

我们生活的当下,是一个温馨而又美好,糟糕而又灰暗的时代:钱赚得多了,人情味却少了;交通工具先进了,公交车上站的老人却多了;我们可以登上月球探索时空,却不愿伸手帮助对面的邻居;面对此类事情人们似乎早已麻木,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更是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人们似乎都只知道“此仇不报非君子”,却怎么也流行不起来感恩之风。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汉朝开国元勋韩信,为报答汉王刘邦的知遇之恩,奋力同项羽作战,最后打败项羽,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蜀汉丞相诸葛孔明,一生忠于刘备,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面对愚昧懦弱的后主刘禅,仍为统一大业耗尽心智……

最近,我的一位老师将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430元稿费捐给了一个素未谋面的女孩,这位女孩把他的恩德深深的记在心里,即便在贫困的条件下,仍坚持给他写信———虽然这位老师忘了这件事,但是女孩的知恩图报着实让我感动。

记得报上曾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妇遇到一个赶着回家的年轻人。年轻人买不到车票,在寒风凛冽的夜晚无法回家。夫妇邀他到家中暂住,遭到推辞后又主动将车借给年轻人,这样的举动令人感动。可接下来的事情让人寒心:这个年轻人从此杳无音信。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感恩是不分大小的,是早晨的一句“妈妈,我爱你”;是老师挥汗如雨讲完一节课时学生的一声“老师辛苦了”;也是伙伴互相帮助后的会心一笑……

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收拾好行囊,带着感恩出发。不做忘恩负义的人,在接受他人的帮助后要懂得回报。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这个美好的世界,继承弘扬中华优秀的美德,共同营造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社会。

美丽是心底升起的月

文/李雪非

从今天开始,她决定接纳下巴上那弯小小的“月牙儿”,那是上个月一场车祸留下的记号。确切地说,那只是一场小小的车祸,除了下巴和嘴唇受伤缝针,几处软组织挫伤外,没有其它问题。应该说是万幸了。然而对她而言,这万幸中的不幸却深深折磨着她,她是那么爱美,她曾开玩笑说这辈子最大的目标就是活到老,美到老。可现在她的美打了折扣,那红红的疤痕,像一张撇着的嘴,嘴角向下,带着嘲弄的表情,仿佛在冷笑:哼哼,看你还美不美?尽管她一次又一次克制自己,却还是忍不住一次又一次照镜子,一次又一次任自己的心被那个嘲弄的表情刺伤。

如果时光能倒流多好,如果人能预知未来多好,那么,那天清晨她就不会在那个时间点出门。神差鬼使的,每天都在外面吃早餐的她,偏偏那天要在家里煮面条吃,若不是这样,她就会提前出门,沿着大道到那边的早点铺过早,就会错过那个骑摩托车违规行驶的年轻人。这样,一切都不会发生,她还是原来的她,每天清晨仍然收拾得漂漂亮亮去上班。这些想法如蛇一般缠住她,好不容易甩掉了,又爬过来,缠住她。她沮丧极了。好几个夜晚她都被噩梦吓醒,梦中,她在黑暗里行走,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周围的一切,突然一股猛力从背后撞过来,她向万丈深渊坠去……在绝望的呼喊中她醒来,汗水湿透了衣被。

她觉得自己不该如此脆弱。其实她一直是个乐观而冷静的人。在猝不及防地被背后一股猛力撞倒地上的那一刻,她也没有惊慌。她意识到情况还不太糟糕,没有八年前摔断腰椎时那种触电似的麻痛感,她甚至想着赶快爬起来,照常去上班。只是衣服弄脏了,多难看!唉,真不该穿白色衣服!这时,她看到雪白裤子上绽开的点点鲜血,还有地上,一滴一滴,鲜血正像雨点一样滴落,她不禁有点被吓着了。可她并没有感受到疼痛。那个撞倒她的年轻人,满脸惶恐地站在一边,递来一叠纸巾,看样子与她儿子年纪相仿。也许是母性的本能,她安慰那个年轻人:你别怕,没事儿,应该没有内伤。

她想也许只是一点小小外伤吧,去医院涂点药兴许就没事儿了。当听说要缝针时,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尽管打了麻药,但她能清晰感受到冰冷的针穿过她的皮肉,一针,两针,三针……仿佛扎在她心上。丈夫和儿子都在身边,那年轻人也在,他们都默不作声。她忍不住流泪,她多么害怕“破相”!

在家休养的这段日子,有丈夫和儿子照顾,自己什么事也不用做,只需好好休息,这是多么难得的宁静,她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上网与博友们交流,也可以写点文字。然而她却常常感到焦虑不安,平日里最喜欢的书也看不进去,提笔想写点什么却一个字都写不出。她时常感到自己的灵魂游离于身体之外,她觉得她已不是原来的她,她会为一点点小事对家人发脾气,会无端地泪流满面,会在夜深人静时难以入眠,她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她也许只是需要找回原来那个自己,而原来那个自己已经不见了。她仿佛陷入深深的泥淖中,无法且无力自拔。她不禁怨恨那个年轻人,若不是他违规行驶,怎么会这样?然而这怨恨很快就被另一种想法摁灭,幸亏他没有逃走,他很容易溜走的啊,这种事见得多了。

她的烦恼源于她对美丽的过分看重。多年来,她一直感恩于上天的恩宠,从不刻意节食,她依然保持着苗条的身段,从不去美容院,她依然保持着娇好的容颜。对一个爱美的女人而言,美丽是快乐的源泉,而快乐会使她更加美丽。而现在,她的快乐也随着美丽的残缺而残缺。这几天她一直在思考“美丽”这个词,她发现,美丽源自自心。佛教有言,相由心生。镜中那个人面目可憎并非因为那小小疤痕,而是因为她缺失了微笑。是的,微笑,她已很多天没有对着镜子微笑了。刚开始是因为伤口疼痛不能笑,后来是因为心里疼痛不愿微笑。记得以前她每天清晨对着镜子梳妆时,脸上的表情是那么愉悦,她每天都能见到一个美丽而可爱的自己,是因为微笑。

那么就微笑吧,换个角度想想,她应该有足够的理由微笑,上天已经很照顾她了,那样猛烈的撞击,把她从自行车上重重地推到硬邦邦的水泥路面上,居然没有伤着内脏和筋骨,多么幸运!正如丈夫所说,这是她命里一劫,躲不过逃不掉,现在的结果是最好的,伤害已降低到最低限度。再说那个撞倒她的年轻人,本来很容易逃掉,却留了下来,他的父母也赶来,主动承担了医疗费用。她和丈夫没有为难他们,也没有听取医生建议而住院,觉得没那个必要。那一家三口感激万分,两次到家里探望,几次打电话问询。那个女人还亲自为她做了一双棉靴,说打听到她爱读书写作,做的靴厚实,冬天穿着熬夜也不冷。善良与信任竟使一场意外伤害事故变得充满温情,她应该相信,爱在,美丽就在,真善美永远共存。

此刻,对着明镜,她尝试着微笑,尽管下巴紧绷着她笑得很不自然,但是她分明看到,那份逝去的美丽复苏了,过去那个自己又回来了。她发现下巴上的疤痕也变得可爱了,像是从心底升起的一弯新月。

不通情理的年轻人

文/赵荣霞

有一个英俊的年轻人,他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一天,一个老媒婆给他介绍了一个长相很丑的女孩,恰好年轻人认识这个女孩,于是,这个年轻人就很生气地问:“你为什么拿我寻开心呢?”

老媒婆说:“你说错了!你知道我不喜欢开玩笑的,我是认真的,这个姑娘多好啊,她有什么地方让你不中意的吗?”

年轻人说:“不中意?你知道的,她是个瞎子。”

老媒婆说:“你认为这是缺点吗?在我看来,这是优点。因为她是瞎子,所以,你可以自由地做任何事情,包括婚外恋,她看不见,就不会管你。”

“她还是哑巴。”年轻人委屈地说。

“对于女人来说,这就是优点,你听不到她的唠叨,应该觉得是一种幸运。因为,女人的唠叨是最让男人心烦的。”

“她也是个聋子呀!”年轻人说。

“这样不好吗?你可以尽情地,无休止地骂她,而她却听不见。”老媒婆说。

“她还是个瘸子!”年轻人说。

“这还是个缺点吗?你可以尽情地追求别的女人,而她不能老跟在你的后面管你。”老媒婆说。

“她还是个驼背!”年轻人说。

“我真是弄不懂你,”媒婆绝望地大喊起来:“你难道就不能容忍她有一点毛病吗?”

碰瓷

文/魏馨媛

老王是个退休干部,最近却干上了碰瓷的事。

这天,老王正在街上溜达,他突然看到前边一辆面包车缓缓地开过来,眼睛一下子发亮了。面包车里坐着一对中年夫妇,好像正热烈讨论着什么。

眼看着面包车就要从老王跟前开过去了,老王突然冲到车前。开车的男人急忙刹车,在距离老王半米处停住。男人松了一口气,可老王瘫倒在地,不停地“哎哟”起来。

男人下了车,很内行地看看老王,说:“碰瓷的吧!”

老王依旧可怜地喊叫着:“哎吆,撞人啦!”

车里的女人也下了车,自信地说:“他就是碰瓷的!”

男人两手一袖眉尾上挑,似笑非笑地说道:“大爷,您干碰瓷是跟的哪位大哥啊?就您这演技还敢出来做‘生意’。”

老王一听来了兴致,试探地打问中年夫妇的底细:“听你这话是有来头啊?”

女人轻哼一声,答道:“你呀,今天要走空了。因为你碰到本家了!”女人边说边向外掏出一张收据:“给,看看吧。我们可是跟李哥混的。李哥的名头在这一行谁人不知。”

老王接过收据缓缓起身,小心说道:“这么说你们也是碰瓷的?我也不识字,这样吧,我打个电话问问我的头儿,让他来看看。”

说罢老王拨通电话,没一会儿,一个年轻人开车来到了现场。

老王拿着字据冲上前说:“他们也是碰瓷的,说是跟着李哥的,你问问。”

年轻人走向那个男人,问:“这是李哥给你们开的收据?你们真是跟着李哥混?”

那男人嘴一撇:“这还有假!李哥仗义认真,每干一笔李哥都会给我们提成,并出具字据。”

年轻人吟哦道:“反正我跟李哥很熟,你要能说出他在哪办公,我就信你。”

那男人就说了。年轻人就走到一边打了电话,然后走向那对夫妇,说:“我信了!”说着,顺势掏出手铐将那男人和女人铐住。

制服了那对夫妇,年轻人回身对老王说:“爸,您是怎么发现他们的?”

老王说:“我找他们很久了,今天突然发现他们,我怕他们溜了,就急中生智,也学了碰瓷。”

年轻人笑了:“爸,您是越来越有经验了,我们政委说的对,看来真的要给您发优秀市民奖了!”

海边即景

文/韩嘉川

缰绳牵在一个海边的男子手上,任凭马的鼻息喷出草原的气味儿。

隔着崖畔的雏菊和风,在海滩上跑成一个偌大圈子的马,看不出是蒙古马还是河曲马的后裔。

海面上,有渔船向岸边驶来。

年轻人在聚餐,围着一旺炭火在烤肉。木炭的气息唤醒山野的记忆。

女孩儿提着白色塑料桶洗黄瓜和西红柿,像做家务一样,只是穿着职业装,没有围裙。滩头的午餐,伴着阳光和风潮越来越丰盛了。

崖下的向日葵,映衬着风雨侵蚀的木栅栏,岩石垒砌的小屋,敞着不规范的窗子,倾听海浪的声响。潮水在涨。

遛马的男子牵着缰绳,让马在海滩上跑成了一个偌大的圈。

汗水让马的枣红色更加深重,像挟着古战场上的呐喊与阵仗。男子的眼睛露着杀气,像皇陵墓坑里的兵马俑,只是没有铠甲与兵器。

阳光反射的海面上,一只渔船迎面驶来。

码头的岩石上挂着干鱼片与倾听的贝壳。

潮水涨起来了。男子收起缰绳,与喷着鼻息的马一起,从炭火与欢笑旁走过。

年轻人收起声音,像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只剩风声将海浪抚弄得呜呜响。

储备

文/郭领军

那天,我去找华局长签一份文件。

我推开他的办公室,见一个十八九岁左右的年轻人坐在沙发上,手里玩着手机,我听手机发出的声音,知道他在玩QQ斗地主,看他这样随便,我还以为他是华局长的亲戚呢?这时,华局长说:“你这个办公室主任来得正好,这位年轻人是咱单位新来的,你坐下来,咱们了解一下具体情况。”我坐到沙发上,我问年轻人:“你是哪里人?”年轻人边玩手机边说:“本县的。”我又问:“你有什么特长?”年轻人说:“我会斗地主!”我再问:“还会什么?”年轻人说:“欢乐斗地主!”我说:“你只会这些吗?”年轻人说:“再有就是闷抓斗地主了。”听到这儿,我既好笑又生气,我看了看华局长,华局长对我摆摆手,耐着性子说:“就会这些吗?我们这儿可不是游戏中心。”年轻人说:“我知道,但万一局里举行游戏大赛,我就是人才,留下我就是人才储备。”华局长闭着眼睛想了想说:“好吧!那就储备下来你,你去看储备仓库,这储备仓库由储备人才看管,正好专业对口,我写个条,你拿上就可以去储备仓库报到了!”华局长边说边写,写好后,年轻人接过华局长的条子,站起身就走了。

年轻人走后,我问华局长:“这从哪来了一位这样的‘高’人?”华局长叹着气说:“唉!我也是没法子呀!这年轻人身后有雄厚的关系储备,我实在是无力回绝呀!”

在南丫岛

文/徐跃

从中环乘天星小轮,20分钟即到南丫岛——香港附近的一个离岛,形如一个小脚丫。四面环海,蓝天净土,绿树葱葱,心一下子便从浮华回归宁静。这里与刚刚离开的香港市区,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岛上的度假屋的确是便宜到家了,带阳台的海景房,只有两百余元。跟租房的邻居交流得知,来这里的大多是香港人,他们喜欢在这儿度周末。这里是香港的后花园,外来游客贪恋繁华,一般不会过来。也或许,是游客们根本不晓得有如此优雅的所在。

岛上没有机动车,代步工具是自行车。呼吸着新鲜空气,那股清新几乎无法形容。通往山上和海滩的,是一条条绿色的林荫小道。沿途会看到岛民推着卖菜的小推车,鲜花和蔬菜都有,新鲜欲滴。岛上店铺甚多,海鲜、西餐、书吧、花店、茶社,应有尽有,各具特色。置身其中,一种慢悠悠的情愫滋润心田。

我在茶社品茶时,跟一个香港年轻人聊上了。按说,在香港的快节奏里,茶社不易看到悠闲的年轻人。这位年轻的朋友告诉我,他原来在市区做设计,厌倦了急匆匆赶日子的生活,便放弃了高薪工作,来到岛上,租了一块荒地,做起了纯天然有机种植。种香草、蔬菜、水果,不用农药和化肥。劳动成果自己享用,剩余的卖给游客。说着这些,年轻人的脸上,荡漾的都是幸福和富足。

温暖的包子

文/莫景春

就像是一只报时的公鸡,楼下的“卖包子”声总在迷蒙的晨雾中准时响起,从小区的东头飘到西头,一直把早晨喊得亮堂堂的,把小区的人喊得人声扰扰,才渐渐散去。

这是小区里下岗老职工大伯,推着一个简易的手推车,架上一个吱吱冒气的炉子。炉上是一个大盘,装满白白的包子。包子正热气腾腾地飘着香气。老伯边慢慢地推着车子边亮着嗓子吆喝,悠悠地在小区里转。

天色渐渐亮白起来,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老伯旁边,两个三个地买包子,有说有笑,有滋有味地吃着。有的则匆匆忙忙去赶车上班,嘴巴不停地吃,脚在不停地赶路。

这是一个老厂改造而成的小区,很多老工人都陆陆续续搬走了,剩下一些旧宿舍,便成了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和来城里打工的人廉价租住的地方,使得破落的厂子有了些许生气,早晨上班,晚上下班,倒是熙熙攘攘,有些热闹。

旧厂地窄,没什么空余的地方,自然就没有饮食店,只是开着一家摆放些杂货的小店,油盐酱醋倒是有,但能填饱肚子的东西就少了。租住的人上班早下班晚,都是行色匆匆,没什么时间弄个营养可口的早餐,甚至空着肚子赶去,半路碰到小吃店再说。

就这样,下岗的老伯没事做,也不像别人一样跟着儿女们搬到别的地方住。老两口买来面粉,弄个流动的包子店,让这些没时间的年轻人能填饱个肚子,安心去上班。

老两口的房子在二楼,像是小区里一双温馨的眼睛。每天晚上,别家的灯早早熄了,那二楼的的灯还在亮着,估计是在发面,因为第二天早早起来捏包子,没发好的面,做的包子硬梆梆的,很难吃。所以老两口趁着晚上时间,在和面打粉,扑扑的声音很微弱,偶尔还能听到老两口那喁喁的交谈声。一看到这昏黄的灯在亮着,年轻人心里就有些踏实,明天的早餐没问题。一场甜美的梦便在等着他们。

等到熟悉的喊声在楼下响起,外面亮亮的光已经照进屋子里了,急急忙忙洗漱,穿戴完毕,拿起袋子,三步并作两步,往楼下去,循着那亲切的喊声去。

大伯四处走动,总是朝着那些东张西望的人走去,他知道他们在焦急地找什么。特别是刚来到小区的人,看着那种焦急的眼神,一看到大伯推来的热气腾腾的包子,顿时变得欢蹦乱跳,迫不及待地跑过来,买上一两个,又欢欢喜喜地走开了。

老伯望着年轻人心满意足地走了,嘴里喃喃自语:年轻人长身体,多睡些,谁都会这样。边说边推着车,亮开嗓门,往别处去了,有时那些急急忙忙赶来的年轻人,抓起包子就吃,一手抓着包子,一手在口袋里胡乱地翻着,翻了大半天,没找出一两个子儿,很为难的样子。大伯看出年轻人的窘态,打趣说,急了吧,没带钱?以后补吧,别回家取钱了,要不赶不及上班了。那年轻人千恩万谢地连声说回来补回来补。

没等年轻人说完,老伯已经赶往前面去了,那略带沙哑的声音在小区里温馨地传着,渐渐飘远。

危机

文/兰草ygl

现实生活中,外面世界的诱惑是那样的多,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人文环境上的,时常向我沉静的心灵深处投下一枚石子,但涟漪归涟漪,终究激不起富有活力的浪花了。在一次次的惶惑和感慨之后,不得不接受中年危机这个事实。儿子嚷了好长时间,要去海南旅游,想了好久,终于下决心,春节大年初一一大早,伴着稀稀落落的爆竹声,一家人兴致勃勃地登上飞机。

整个机舱里,到处是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儿,男孩女孩结伴相约,少夫少妻偕子而行。我蓦然一惊,置身其中不用说出年龄,就觉得有些底气不足。没有人认知你,没有人打量你,也没有人指责你,却好象人们都在说:这么大年龄还跟着折腾什么?这种反差就像初春时节从寒风料峭的北国,一下子走进花红柳绿南国。从窗口接过机票那一瞬间,曾认为千金难买快乐,自己很时尚,此时却发现其实离时尚那么遥远。

机舱里座无虚席,我的前面是一个三口之家,长得胖乎乎样子十分可爱的小男孩儿,在父亲的怀里眨着大眼睛一个劲儿地东张西望,拍着小手不停地问这问那。从他们的交谈中隐约得知,此次一家人出行的费用是小孩的爷爷资助的。我心里一沉,中国的老人一辈子省吃俭用,管完儿子还要管孙子。转念一想,悲哀的仅仅是老年人吗?惹不是儿子的软磨硬泡,也不会有全家出游此举。

不知为什么,我一下子联想起在国外考察时情景,或许是我以偏概全,或许耳闻目睹给我一种错觉,反正各种文章也都这么描绘,年轻人如何拼命地追求奋斗,老年人如何潇洒悠闲。的确在一些剧院、赌场、风景旅游区,到处可以看见穿红披绿的老年人的身影,尽管有些人步履蹒跚,背已驼下去。按西方人的观点,人生既有对欲望的培植,也有对欲望的渲泄,快乐就是在这种循环往复复中产生。换句话来说,相对于对财富的聚敛,是为了更痛痛快快地将到手的财富花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真正成为金钱的主人。

相比之下在中国,这种生活方式大都属于年轻人,省吃俭用,给儿女们留点遗产才是老年人最后的快乐。有人说,东西方的差异说到底无非是钱的问题,我说不尽然,很多人将钱攥出水也舍不得消费,这里也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我忽然想起谌荣的一篇文章《减去十岁》,徜若真能减去十岁,我还会不会感到危机,会不会这样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呢?

光阴流水,以往的苦辣酸甜、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仿佛仍历历在目,似乎瞬间就登上了中年的云梯,而且一点退路也没有。昔日的同窗好友,陆陆续续地下岗了、退休了,为数不多依旧每天上班下班的人,都在一边拼命地工作,一边努力地学习,社会的发展太快了,不这样就有随时被淘汰的危险。

记得有种社会学的理论说:人类正在从前喻社会向后喻社会转化。在前喻社会,最宝贵的是经验,中老年人因而备受尊重;而在后喻社会,有价值的是接受新科学、新知识的能力,世界已经交付给年轻人,世界属于年轻人。年轻人对一些时尚的东西,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发现,有自己的创造,不需要靠中老年人的传帮带,对你标榜的东西常常会不屑一顾。曾经有过辉煌的中老年人,如不涉足新科学、新知识,很快就会下岗。

不仅在高科技领域,就连学校、医院、宾馆等三产业,挑大梁的也都是些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年轻人。我的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她的一个亲戚下岗,为了找点事做,她帮助这个亲戚找到一家副食商店,老板看了看说,不是我不给面子,是年龄太大,整个商店不要说43岁,34岁的都没有。再看看随处可见的招聘广告,几乎所的都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有高级职称的一般也不超过40岁。现实生活中中年人即使有专长、有能力、有勇气选择岗位,其机会已经不多了,余地也太小了。

中年的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年轻人,还来自自身的先天不足。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年人没有受到系统的正规的高等教育,没有心理准备,没有足够的专业技能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经济转型。就拿网络知识来说吧,作为一般了解可以,要熟悉运用就觉得力不从心了。

中年是宁静的灰色,是哈代诗中“疲倦的行人,越过一座又一座的山头,才知道这崎岖山路永不中止”。中年与越冬的植物相搀相挽,从成熟走向凋零。常常不由自主地叹息时间的飞逝,悲观地筹划老之将至的生活。十年前我为报纸《北方的秋天》的征文写了篇散文,有位同志看后笑着对我说,文章的调子太低了。当时我刚好35岁,我觉得自己已经搭上了中年这班车。10年的光阴转瞬即逝,我又跌跌撞撞地由初秋向深秋走去。

有人说,我们已经卷入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疯狂竞争,越来越多的烦恼让你推不掉,躲不开,中年的路子越走越窄。竞争让每一个人都学会了面对,面对困惑,面对危机,回避是徒劳,自弃也无益,倒不如乐观相对。

人生每个阶段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精彩。年轻人如同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惟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年人如同中国的水墨画,以淡见长,惜墨如金。我觉得淡更接近于中年本色和自然,活得会更洒脱、轻松些,也就更有裨益于身心健康。青年奋斗者可亲,中年进取者也同样可敬,恬淡而不凡庸,从容而不急趋,未始不是一种积极。

人到中年每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活法,这活法就是你的人生境界。中年精彩还是无奈,看你给这个世界的价值,生命一旦缺少激情和爱,就会缺少追求,缺少创造,缺少成功,中年人往往自我局限、自我限定,无疑是一种残缺。社会的竞争逼迫你必须学会立足,学会在夹缝中生存,顺应客观变化,坦然地接受生命的潮起潮落。

无限的期求与有限的生涯,这是摆在人们面前无法回避的悲剧性命运。古人说:“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翔之白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这种珍惜时间的情结也越来越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