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立春文章

2022/12/26经典文章

立春文章(精选20篇)

立春

文/一株木棉

2月4日这天,对于东北来说,既是冬天,也是春。说它冬,因为还没出九。说它春,因为过了年关,即是春!

说到年,人们越来越怀念小时候。今年的春晚,我一眼没看。不是忙着包饺子,而是根本不想看。和家人们聊天,更多的聊小时候,仿佛只有小时候的年才是年。

小时候,山里百十户人家,作息时间一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生活水平一致,粗粮咸菜白菜土豆大萝卜;孩子们的愿望一致,夏天河里抓鱼游泳,冬天锃亮的河面上溜冰打出溜滑。

年三十,家家户户纸糊的红灯笼高高挂起、冰做的灯笼坐落在院子里。我们手里拎着一个小灯笼走着夜路去邻居家玩耍,从东头走到西头,每家每户门里门外的故事,闭着眼睛都门儿清。

家里孩子都多,六七个娃娃稀松平常。偶尔少一两个碍事绊脚的,也不明显。家长从来不大惊小怪,大不了站在门前朝着大河喊几声。

春天时孩子们依旧玩耍,大人们拿下农具开始春耕;夏天时他们用野菜拌酱、晚饭时笼起清香的蚊烟;秋天时他们菜园丰收、等待山丁子树上醉红的果实;冬天他们置办起五颜六色的年货,买来彩纸糊灯笼。

尤其是冬天,到了年关。杀猪宰鸡,劈柴洗衣。母亲踏着缝纫机,锅里炖着自家养的公鸡,一家人捧着地窖里的青萝卜,坐在热炕头打扑克、唠家常。

等到晚上,点上一根根红蜡烛,让它们在新旧交替的时刻喜盈盈地站在我家的餐桌、窗台。

如今青山依旧在,不见旧时人。

年长的人,去世了,埋在了山坡,比如我的父母。

年轻的人,长大了,出去讨生活,比如我的兄妹。

留守的人,孤单了,想他乡孩子,比如我的邻居。

许多人像我一样,在某个城市的某个角落里做着力所能及的事,谋生亦谋爱。偶尔,几幅童年或喜或悲的画卷,在记忆深处飘来飘去。

昨晚与同学微信,她说,父亲年前突发脑梗,抢救过来,也呆头呆脑,远不如从前。对比我的公婆,我俩同时感叹:老了,剩一个不好过……

夜里,我与孩子爹闲聊。他说,等我们八九十岁了,怎么办?熬过了沧桑,熬不过岁月。我说,听说好的婚姻,足以扺消一半人间疾苦。世上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

立春了,愿所有人都有春天般的日子,不再难捱冬天的岁月!愿所有人都有春天般的蓬勃,不再胆怯人间的陡峭……

立春

文/王琪

有一缕柔风,叫春风,有一个节气,叫。,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名字,携带着时光温润的气息,流泻着岁月古木的馨香,每年的2月4日前后款款来到人间。她告别了一个秋收冬藏的故事,又开启了一段春花秋实的情节。在此之前,大地冰封,万木凋零;在此之后,东风解冻,百草回芽。那些蛰伏了一冬的虫蚁,期待破土而出,那些跃跃欲试的小草,期待春风吹又生。诗人们酝酿春天的诗句,农民们唤醒播种的耕牛。

岁月在成长,年华在老去。只有二十四节气,像长生不老的星辰,像历久弥新的童话,永远年轻在华夏民族的历史册页中。这个叫“立春”的节气,她穿过秦时明月汉时关,趟过隋唐烟云宋时雨,飞越明清的篱笆,一直碾转到今朝的驿站。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自秦代以来,就一直把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到了汉代,曾将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并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民国政府下了一纸公文,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此后立春便仅作为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厚重的民族文化雕刻在历史文化的皱纹里,许多的记忆在山水里留存,许多的风俗在时光中沉默,于万境的苍茫中遥看古老的人文风景,重温那些渐行渐远的民风民俗,那些精致细腻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在明亮的光阴里逐渐地丰盈。“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水,春官鞭春牛。”流传在华夏大地的这首民间歌谣,记载了远古立春时节,鞭打春牛的盛况。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立春举行迎春仪式的盛况,天子要在这一天,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源》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此后历代统治者都要在这一天举行鞭打春牛之礼,这就是立春又叫“打春”的来历了。打春习俗到了明清时期,因受到当朝统治者的赞许而上升为国家行为。《燕京岁时记》云,“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可见在古代立春已超越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意义,而上升成为一个节日了,也就有了民间“立春大于年”的说法。而今那些“春娃”“春鞭”“打春”的习俗,那些称做“春卷”“春酒”的民间美食,依然在秦州大地依稀可见,依然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触动你的情怀,感动你的心灵。

立春,是春天的第一声问候,是新年的第一次律动。她引领春天的方阵,迈着整齐的步子,踏过24节气的明月,踏过春华秋实的丰盈。长在土里的立春,开启年轮的转盘,把最真诚的祝福,呈献给农民;写在诗里的

立春,浸染翰墨的书香,把最优雅的诗句,奉献给大地。只有农民与节气休戚相关,与节气血脉相通。因此,节气是农民最忠实的朋友,最可靠的知己,只有农民对节气理解最透,解读最深,年年岁岁他们挥舞着锄头,循着节气的脉络,播种、耕耘、收获,他们沿着季节的起伏,走过昨天、今天、明天。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做飞花。”立春时节,北国大地依然寒风习习,冰雪处处,但在农民心目中,这个时节意味着生长,象征着温暖,心中是鸟语花香,是耕耘播种。“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这是他们休息的最后一天,从此,他们将鞭打春牛,唤醒农具,走在春天的田野上,走在四季的琴弦上,播种梦想,耕耘希望,收获理想。

万紫千红,总是在立春醒转后的节气里将生命唤醒。“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从远古到今朝,从塞北到江南,一拨又一拨的人,都要在这个让让万物苏醒的节气里,越过立春的栅栏,匆匆赶赴一场与春天的约会,并种一个五彩斑斓的梦想,许一个山高水长的诺言,然后,让他们依附着季节的枝头,生长发芽,开花结果。

家乡春早

文/方晓蕾

我的家乡在陕南镇安县乡下,一个很小的镇子,官名达仁,小地名叫狮子口,是秦岭南麓一个小小的褶皱。陕南属西北,但受惠于秦岭,气候湿润,宛如江南。与西北其他地方相比,陕南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我虽十几岁就离开故乡了,但每年春节前后都会回去住几天,就两件事:陪陪老父亲,感受感受故乡的早春。

春天的讯息最早是从河边的柳树上发出来的。小镇很小,沿河而居的人家聚集成镇。河不大,水自百十公里外木王山原始森林中来,去百公里外旬河,然后入汉江而后入长江。河边多柳,是“万条垂下绿丝绦”那种柳,而立春过后的风像把刀,刮在人脸上,疼。刮在柳树身上,却是一番春意。老院子在河的左岸,背靠绵延的山坡,与小镇隔河相望,算是边缘地带吧。门前是河湾,湾里柳树成堆。在我的记忆里,有几株很老的柳树,树干有几人合抱粗,树干的上半截都无例外的被雷劈过,但老树总是发新枝,新枝在立春过后遍生新芽。柳树皮厚纤维多,皮和内里的枝干可以分离,分离后的柳树皮成小圆筒状,可吹出声响。儿时,爷爷爱折柳枝取皮,指头粗的那种,做成口哨让我们柳笛声声吹响春的号角。立春后的柳哨最为悦耳响亮,如果你听到处都是儿童们此起彼伏的口哨声,就知道春天来了。

后来,我家的新房子过了河建在街边,临河而居。窗外就是河,窗下就是柳,柳枝就在窗子上随风飘荡。有一年春节我在家多住了几天,刚回去的时候,那柳条还是灰灰的秃秃的,而走的时候柳枝泛绿了。我知道,春天来了。

不仅仅是柳树散发着春汛,其实处处是早春的痕迹。

在我家老院子的后面,那一大面山坡,我们称之为阳坡。沿老院子往上走,一直到山里,还有百十户人家,过去是两个村,现在与集镇所在地狮子口村合并成一个村了。张家坪就是一个小小盆地吧。阳坡春更早,走在坡地间的小路上,不时被路边石缝间的小草小花吸引,被一个冬天霜寒压抑的小植物们此时正探头探脑观察这个世界。小草是一点绿芽,小花只有米粒大,黄的,白的,紫的。坡地中散长着树,这一株那一株,有核桃,有板栗,有桐树,桑树一律长在地沿边。桑树最是敏感,树皮泛绿,仔细看芽眼处,芽苞呼之欲出。稍远一点,是成片的林子,已经不再是去冬灰蒙蒙的有气无力,而是越来越深的颜色。这些山岚细看也有了变化,去年冬天还是疏朗的灰黄色的,而此时却是密密的乌黑的。是什么让大自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上得坡顶来,感觉有点热了。正月的天气可看似无力的太阳却让人暖洋洋的。看似坡顶,却是一块大坪,这就是张家坪了。当年狮子口的第一座瓦房,很是气派。瓦缝里长着一些植物,有狗尾巴草,有粘人草,有狗牙根,还有不老草。明知道这些草都活着,只要风一来雨一来,一下子都可冒出绿意来,但此时看着却是干枯的。只有不老草命大,亭亭玉立。此时,这些野草都被春风和阳光沐浴着,摇曳多姿。屋前是大晒场,是一堆黄豆杆,那一堆是苞谷秆,还有一垛是麦草。每个垛下都冒出了好多小苗,嫩嫩的,绿油油的,颤颤乎乎的。奇怪的是,苞谷秆堆前也有黄豆苗,麦垛下也有苞谷苗。它们长腿了么?

小镇的背面是阴坡。阴坡太阳照得少,相对阳坡而言,潮湿,温度也要低,就是积雪什么的都融化得迟一些。但阴坡这边坡缓,平地多,所以居住的人家就多一些。院子里的有很多树,记忆里还有两棵椿树,但现在只有一棵了。初春的时候爬椿树,要爬很高很高,把刚发芽的春芽掰下来。因为我在心里回味先前爬在树上的感受:在那高大的树上多么自由,那春风从身边穿过,多么的舒畅。我感觉我自己都要发芽了。

顺着在往上走,可以到达山顶。山顶之下有平地,都叫阴坡台子,住着一户人家,姓项,男主人我叫表哥的。说是表哥,其实今年也有七八十岁了吧。表哥是个泥瓦匠,但他在本地更知名的却是因为他是个“打春”的人。何为“打春”?立春前一天,用桑木做骨架,用泥土做好“春牛”,立春日用红绿鞭抽打,以祈丰年。项表哥就是做“春牛”的人,同时也是鞭打“春牛”的人。表哥领我们在他家的后山丛林里挖野春韭拔野小蒜。野春韭和野小蒜最易感受春讯,还没立春就遍布林间地中了。又嫩又香,实属人间美味。春节只要回家,必定去表哥门前坐坐,喝茶抽烟听他聊“打春”的趣事往事,走的时候,表嫂必定准备一捆春韭和野小蒜给我带上。这也是几年前的事了。我拎着春韭下山,浑身都是春天的气息,回看两个人坐在门前,脸颊被初春的太阳抚摸得胭红胭红。

这捆春韭我一直带到了安康,顿时,满屋子都是故乡的春天。

今朝立春好天气

文/乔忠延

明眼的读者一看,就知道这个题目出自元朝杨维祯的诗句。我之所以将此作为题目,是后面还紧跟着一句,连起来是:“今朝立春好天气,况是太平朝野时。”立春的天气好不好,要靠人的心情去感受。心情好不好,决定的因素是朝野安定不安定,天下太平不太平。只有安居乐业,才能品出立春的滋味。晴空万里,可以咏叹春光明媚二月天,无边光景一时新;细雨霏霏,可以咏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若是兵荒马乱,就只能悲吟: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因而,天下太平的日子,才能真正体味出立春的意蕴。

立春的意蕴如何揭示,诗人以诗感怀。但天下百姓众多,能够作诗觅句的很少,他们如何揭示立春的意蕴?有办法,而且更为生动。这生动的办法,就是古老的民俗。立春,是书面语言,民众嘴里从不这么说。说什么?打春。而且,还真是打春。春天漫山遍野,花红柳绿,如何打?有办法,聪明的先人不打山,不打水,不打草,更不打花,而是打牛,打春牛。民谚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扬鞭打春牛,是要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把美好的愿望寄寓其中。唐朝卢肇笔下的诗句“岁首常思盘中餐,脆鞭一响打出春”,透露的恰是这个意思。

立春这日,无数乡亲集聚在一起,待东升的太阳暖融融照亮大地,就有春官下令:开打。于是,勾芒神手持长鞭飞舞上场,左右腾跃,“啪啪”的鞭声炸响开来。当然,这里的春官和勾芒神都是由人扮演的。人们正看得眼花缭乱,就见勾芒神旋舞到了春牛身边,接着“哗嚓”一响,春牛肚子破裂开,里面的核桃、红枣、花生、炒豆……迸溅出来。这一下满场欢声雷动,早有眼疾手快的人飞上前去抢着捡拾,拾到了,马上就吃。自然跑得最快、抢得最多、吃得最香的都是孩童。老辈人说,吃了春牛肚子里的食物,能消灾免难,能五谷丰登,还能兴旺家业,不抢能行吗?那就抢吧,抢个欢天喜地,抢个红红火火,一年的好光景就抢到了手里。

打春牛之前,先要迎接春牛。迎春牛是在立春的头一天,春官、勾芒、巡官、仓官以及诸多从人都要去东郊迎接。郊野还设有大堂,礼拜祭祀之后,将春牛请进大堂,府官还要饮宴庆贺。之后,鼓乐齐鸣,爆竹喧天,热热闹闹抬起春牛,或是回城,或是进村。清康熙四十七年,即公元1708年,前来平阳府纂修志书的著名戏剧家孔尚任有幸目睹了其时的盛况,留下了《平阳竹枝词》,在《迎春》中他写道:“太守衙前缚彩棚,春官春吏把衣更。青旗引道滔滔去,人似东流水上萍。”你看,古人对春天的到来是多么重视。地方官员迎春,皇帝也不怠慢,年年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接新春,祈求丰收。这个风俗始于周代,延续了两千多年。

立春,确实值得重视,是一年最不敢辜负的时令。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端,一年的最新起点,每个人都可以书写全新的生活。尤其是农耕时代,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耽误了春种春耕,就会没有收成,就有饿肚子的危险。所以自古以来,春天都是人们希望的代名词。“最是一年春好处”,纵横时光织新景;“诗家清景在新春”,万千诗句写美景;“春宵一刻值千金”,炎黄子孙在心灵,在大地,活画最新最美的风景。

当然,立春并不标志着从此不再寒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会飞来,春寒会再现,但是,挺过短暂的寒冷,就是温馨的明天。

悄然走来的春天

文/肖江

多年以来,我养成了在台历上记事的习惯。特别是一些重大事项或安排,我都会预先记录在台历上,以便提醒我别忘了一些重要的日子和事情。近一段日子,一些杂事和俗事迫使我抓紧时间去处理,于是,出差,开会,再出差,再开会,几乎一周七天都在工作,没有了节假日的的概念。忙碌中,除了记得元旦新年已经过去了之外,其他的事情一概置之脑后。

今天一清早,刚打开电话,就接到了朋友的问候短信,同时提醒我今天是“立春”的日子。

我吃了一惊,急忙将目光投向桌子上的台历。台历还停在2015年1月份。我看了一下日期并翻开台历,一下子就看到了2月4日上的红色标记。“立春”。“春天来了”。

我是热爱春天的,却差一点被春天遗忘了。从窗子望出去,今天的风很大,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摇曳,路上的行人依然穿着厚厚的冬装。阳光是亲切和温暖的。远处的西山也变得清晰和安静,山体的颜色是深蓝的,也夹杂着黛色。天空是蔚蓝的,没有一只云朵。

此时此刻,好像时间停止了一样。我似乎被这个世界遗忘了,一个人孤独的站在世界之外,没有了时间的概念,没有了岁月的沧桑。我品味着这个时刻,也感受着这一瞬间思想的彷徨。不管你是否热爱,也不管你是否遗忘,春天正在走来,2015年的春天正伴随着“立春”的脚步悄然走来。

立春,对于我是重要的;立春,对于中国人是重要的。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汉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自秦代以来,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从立春开始一直到立夏这段时间,被称为“春天”。

民间有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而中国的传统节日“过年”从民国开始又被称为“春节”。

在中国,对于立春,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非常重视。在立春之日迎春的习俗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立春时,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还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百姓。这种活动也影响到民间,使之逐渐成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迎春活动。

从“立春”始,“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

古籍《群芳谱》这样描述立春:“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

立春是一个时间点,也是一个时间段。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农人是最关注“立春”这个节日的。农谚就有:“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由此可见,“立春”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立春”对于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从寒冷的冬天走来,在“立春”这个节点上舞文弄墨是最正常不过的,对“立春”的文字描写也不胜枚举。我最喜欢的诗句是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尽管贺知章描写的“立春”时的景色是他的家乡江南,但是,我分明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他笔下的春意。此外,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也很有味道:“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辛弃疾通过描写“立春”的感受,抒发着功业无成的苦闷以及对北方故国的思念。特别是通过对大雁的描写,再一次让人体味到词人凄怆沉咽的情感,让人唏嘘不已。

我记忆中的“立春”也有许多个。年少的时候,“立春”只是一种喜悦和期待,没有太多感受。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立春”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和感悟。

人生或许也和四季类似吧。少年时如同立春,青年时如同立夏,中年时应该是立秋,而老年时则是立冬。只是四季可以循环往复,人生则不能。

一年中,立春时,总觉得时间还早,可是一转眼就进入了夏和秋,再一迟疑,冬天就来了。

是时间走的太快,还是我们的步伐太过匆匆?

我们数着一个个“立春”从少年走到青年,再走到中年和老年,可曾想过我们怎样去面对“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

在“立春”的日子,我们不伤感一个个“立春”的远去,也不吟唱“春去春又来”的歌曲;不悲叹我们老的太快,也不追问“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只要健康的活着,只要做了一些力所能及和有意义的事情,只要我们的亲人和朋友安好,只要我们的国家走向富强和太平。我们就心怀感激,我们就眼含微笑,我们就衷心祈祷,我们就快乐前行。

“立春”是“开始的春天”。让我们和“立春”共同开始春天之旅吧,走过大地,走过山岭,走过森林,走过海洋和天空。我们不悲叹时间的流逝和远行,也不悲叹老去的青春和逐渐臃肿的年龄。只要曾经拥有,只要不曾荒废,我们就无怨无悔,我们就永远年轻。

2015年2月4日,悄然走来的春天正走过我的身边,正踏入拥挤的城市,正漫过乡村的原野。

我愿意牵住立春的裙裾,和春天一起同行,去唤醒沉睡的大地和森林,去染绿灵秀的江南和玉门关外的北国大地。

2015年的四季从今天开始,2015年的春天从今天启程。让我们敲响希望的钟吧,祝愿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同胞以及友人。让我们启程吧,让我们播下希望,还有耕耘,还有汗水,还有祝愿,还有我们不死的青春冲动。

啃春

文/白守双

“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2021年2月3日,也就是阴历腊月二十二日那天是立春,在我们老家那个地方,农村人总是把立春叫作打春,觉得顺溜。而打春这天,家乡人们又有一个亘古不变的习俗,就是在立春时刻,不论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要啃吃几口大萝卜,免灾。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门前有个菜窖,有半间房子那么大小,要挖到冻土层以下,有一人多深,棚盖是用秫秸棚的,上面垛上柴草,用来保温,地窖还留个通风口,用来调试温度,已防大萝卜热着或冻着。

每年一到秋季,我们就把生产队分来的大萝卜用沙土埋在地窖里,除了平时吃以外,主要是用来来年打春了啃春。

啃春,我一直坚持着,这一啃,都啃70年了,不觉得烦。后来离开家乡上班进城了,有时赶上打春了,没有大萝卜,就用苹果代替了,从来没拉下过啃春。

小时候啃春,纯属于起哄,凑热闹。记得打春那天一大早,母亲用梯子下到地窖里,把大萝卜取出来,用水洗净,有圆形的,有长巴形的;有白皮的、有红皮的、有绿皮的;有白瓤的、有粉瓤的、有绿瓤的。我们挑选各自喜欢的颜色,每个人,抱着一个大萝卜啃将起来,那个画面,至今也难以忘怀,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打旋儿,氤氲着……

啃春背后隐藏的文化一点也不懂,后来上大学了、上班了、工作了,才在资料里,看明白了啃春习俗背后的文化故事。

传说,远古的时候,人们在狩猎的同时,开始搞点农业,那时候三皇五帝也都把种粮列为万行之本。乡人呢,更是以种粮为天职。所以,不论三皇五帝,还是乡人百姓,对一岁之首的春,心里更是十分重视。那时候,人们到了立春这天,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仪式来庆祝。 有一年的立春前,当人们收拾利落田地场院,准备热热闹闹迎接立春时,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这种病很怪,人人心虚气短,失神落魄,没有一丁点精神,那模样真像喝醉了酒似的,个个都是头重脚轻,连抬抬手的力气也没有。

立春前一天,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一个村庄。他见村庄里静得听不到鸡鸣狗叫,更不见有人走动,觉得奇怪万分。他来到了村边的一户人家,敲敲门,没人应声。门虚掩着,他寻思了一下,便说着:“屋里有人吗?”推门进屋。屋里的炕上躺着5口人,个个脸色焦黄,昏沉沉像睡着一样,满屋尘土,看样子已是有些日子没人打扫了。 道人连呼几声没人应,他赶紧来到一个中年人跟前,连声问究竟,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全村人都得了一种像我这样的病。” 道人一连闯了几家,情形都是一样。道人也莫名其妙。于是,他来到村东头的一棵古树下,面南盘坐,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念有词。原来,他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约摸过了3个时辰,道人长嘘一口,猛然站起来,飞快地跑回观院,抡镐便刨,他刨出一袋贮藏的萝卜,又飞快地跑到了村庄。这时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从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扎在了地上。 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静坐时与观世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世音菩萨告诉他,等地气通时,让乡人百姓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便可自动解开。过了约莫有一袋烟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道人惊喜万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他奔向了村庄的每家每户,让人们啃吃萝卜。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们纷纷给道人跪下,谢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说:“大伙请起,别谢我,应该感谢观世音菩萨。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我的观院里还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 瘟疫解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那位道人,更不会忘记让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从此,乡人便在立春这天啃吃几片萝卜,以求平安。啃春的习俗也就形成了,一直到今天。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过去是有什么吃什么,现在是吃什么有什么,几乎是天天在过年。但我们也不要忘了啃春的习俗,打春了,不要忘记啃几口大萝卜啊!传统文化不能缺失。

立春

文/毕家祯

难道是梅花带雪绽放,泄露了春的消息?

当过年的气氛愈来愈浓时,春天迫不及待地抢在春节前,来到了人间。

去岁末,"霸王级别"的冷空气南下,长江中下游大雪之后,一直是天寒地冻。人们在期待春节来临的气氛中,春天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立春"在岁月的跑道上,发挥了"弯道"作用,超越了春节。我们在欢呼春天的身影提前闪进我们视线的同时,说不出的喜悦弥漫心底。

虽然,尚未到"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时候,但"立春"毕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也是春天走向百花齐放的第一个音符。它在严寒中酝酿、集聚,滋生春天的丰盈。

立春时节,院子里拐拐角角的冰雪尚未融化,寂静的庭院显得宁静,空气很清新,阳光普照下高大的树木显得肃穆。太阳暖烘烘的,年轻人棉衣穿在身上有点燥热,但背阴处还是有点寒气。正如辛弃疾所言:"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春天的大门一旦开启,巨大的春的气息,携带着憧憬和希望,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气势,渲染着春节的气氛,让人自然想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春景。这几天,江面渐渐变阔了,江水的水腥气浓了,泥土也散发出了清香,鸟雀的身影频繁地穿梭在林中、花园。

春风吻过的花草树木,似乎一夜间有了无限的生机。柳枝苞青、月季转绿、冬青变亮,假山上的青苔全都变得毛茸茸的,还有那花圃中许多不知名的野草、野花,一个个都挺直了腰杆,仿佛都在欢呼雀跃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面对"柳绿才黄半未勺"、"草色眺看近却无"的春态,春天那单薄的身影,犹如苗条淑女,随意地扭一下,便生机盎然。那些从玻璃、不锈钢等光亮的平面反射过来的一道道金黄色的光柱,让我的心中涌起了几多愉悦、几多激动。春天的阳光为大地镀上了一层金箔,在大自然的王国里,万物在谋划自己的着妆和色彩,时刻为自己闪亮登场做准备。

料峭的春寒,却能振奋人的精神。虽然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日子,但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春色,无数美丽的瞬间,就这样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于是,我们精神上有一种寄托,意念中有一种渴望,兴奋中有一种期待。这些让我深深地感到,"立春"这个节令,蕴含着多少祥瑞之气啊!

立春,是华夏先民为中华民族制定的自然法则,无论历史的车轮驶过多少年,只要大自然旋转的轴心不变,"立春"这个节令,永远是带领我们走进春天的唯一通道。

朋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春饼

文/祁建

气温开始回暖了,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赋予生机,立春这天四乡村民约定成俗,聚集于庙堂前,牵出耕牛,给耕牛披红带绿,锣鼓、鞭炮喧天,“打春”迎耕牛。此外家家户户食春饼,称之为“咬春”。吃过春饼,春天也就来了。春饼是人们心目中春天的象征,对于那些离家的游子,春饼或许还是一种浓浓的无法化开、无法忘记的乡情。

早在古代春饼作为“贡品”,与女蜗补天的传说有关,后来成为立春的时令食品。后来“春饼”又演变成为小巧玲珑的春卷了。这时它不仅成为民间小吃,而且也成为宫廷糕点,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宫廷中的“满汉全席”128种菜点中,春卷色白如云,皮平如纸,极富美感,是九道主要点心之一。

上古时期,女蜗补天拯救了人类,用的大地的泥土,制成了一片很大的圆形状泥饼,附于上天,将天补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女蜗补天的功德,边在其补天的这天,用面粉制成一片片圆状的饼,大家嚼之,以示不忘女蜗补天的功德。我国宋朝之前,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挤女蜗补天的日子),这两天,人们读将春饼供于庭前,名为“熏天”、“拜天”。宋朝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这样描述:“常熟糍糕,馄饨瓦铃儿,春饼、菜饼、圆子汤。”《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杜甫的诗句“春日春盘生细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就是对当时情景的描写。

宋朝之后,春饼逐步用于立春的“祭春”,《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记载“是日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类肉品,又炒各色炒菜,以面粉烙博饼卷而食之。”据说宋时有个书生,为了温书应试,整天埋头攻读,常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三番五次劝他也没用;就想了个办法:把米磨制成薄饼,以菜肉为馅,包成卷筒形,既当饭,又当菜。这种小吃后来定名为春卷,并逐渐流行于城乡各地。元初契丹人耶律楚材的《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中说:“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藉丝长。匀和豌豆搡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粱。”

明代李时珍说:“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谓之五辛盘。”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饼。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打春》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闹也。”这样,吃春饼逐渐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据说明朝第十代皇帝朱厚照非常贪玩,经常出游,不愿在用餐上耽误时间,侍从们又怕饿着皇上,特意准备了薄饼、卷上葱酱肉菜,既方便又美味,皇帝吃后大加赞赏,就将这种吃法带回京城,诞生了最早的“皇家快餐”。明《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 ( 皇帝 ) 于午门赐百官春饼。”

春饼好吃在于它的配菜,各地物产不同,配菜因地制宜,种类繁多。北京的有酱肉、春菠菜、绿豆芽、韭黄、香椿芽、粉丝等,到了沿海就可以加进虾仁等海产品,长沙则有当地的特产腊肉,江南一带,会加进新鲜的竹笋丝,四川以及潮汕地区还有甜的馅料,可谓丰富多彩,五花八门,都是融进了当地的特产,富于地方特色。但突出不变的是要有鲜嫩的时令菜蔬,包括新鲜的野菜,紧紧的扣住春天的味道。春饼的食俗,主要有两种吃法,一是将面粉搓揉成面皮,包入馅芯做成圆形的薄饼,用油两面煎至金黄;二是将面粉擀成圆形的非常薄的面皮,然而放入平底锅内摊熟,成为薄片,另外用豆芽菜、干粉丝、火腿丝、芹菜丝、鸡蛋、肉丝……在一起炒熟,炒好以后,放入面皮卷而食之。

打春牛

文/赵自力

老家在农村,在儿时的记忆中,每到立春,就会上演一场打春牛的好戏。

立春意味着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春季的开始。经过冬闲的休整,乡亲们开始备耕,迎接随后到来的忙碌春天。

在村里的打谷场上,早早就有一条土塑的耕牛立在那里,只待立春一到就开始打春牛了。立春这天,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打谷场上,举行隆重的打春牛活动。人们事先就选出了执鞭人,必须是干农活的好把式,且在村里威望极高的。我记得爷爷常常当选,因为爷爷的农活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执鞭人在震天响的鞭炮声中,高高扬起鞭子,朝土牛狠狠地抽了一下。随着“啪”的一声脆响,手起鞭落,打春牛开始了。

打春牛时要边打边唱,往往是打一下,唱一句。至今我还记得爷爷打春牛的唱词: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每唱一句,周围的群众都高声应和一声,一唱一和,把平日宁静的小村渲染得热闹无比。

鞭子每抽一下,土牛身上的泥块就剥落一些下来。没多久,牛肚子破了,从里面流出了谷粒。顿时,村民们欢呼雀跃着,争相上前捡起地上的谷粒和土块,把打春牛活动推向高潮。这些谷粒是在塑土牛时候放进去的,人们把泥块与水搅拌后,涂在土灶上,把谷粒放在自己家里的谷筐里,以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听爷爷说,这鞭打春牛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迎春古老习俗,在我们那里延续了很多年了。

鞭打春牛完毕后,人们还要进行象征性的耕地,表示新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

如今,机械耕作逐渐取代了牛耕,耕牛也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但老家依然保留着立春鞭打春牛的习俗,甚至还进行了拓展延伸,将打春牛与农家乐结合起来,成为一项群众性娱乐活动。

虎年寻春

文/殷秀玲

虎年立春这天,突然感到一切都美好起来了。

立春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首。立春,预示着春的讯息,将一股脑儿地拥挤着奔涌而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今年立春是大年初四,除夕的雪还没完全融化。这天,我和爱人一起到小区附近的新开河边散步。当路过志成道快速路的天桥时,在旁边几棵榆树上,突然看见枝条上膨胀出一串串紫黑色的小芽苞。我兴奋地说,“春天已经藏在里边了!”爱人随手拉下一个枝条,用手捻了一下,里边竟是嫩绿的。那枝条也变得柔软起来,树干仿佛也升温了,皲裂的树皮也不似以前那样硌手。早几天见它们,还是硬邦邦的。杨树树梢的小枝条上也顶出了小小的尖尖的芽儿。河岸的柳树,似有似无的绿浸染着渐渐柔软而垂下的枝条。

在虎年立春这天寻春,感觉“春”已经在发出号令了——尽管没有“惊蛰”那一声雷鸣般的震颤,百虫依然酣睡着,等待着“闹钟”的敲响。虽然踩着未融化的薄雪,但我分明感受到了大地之“春”的蠢蠢欲动,周围的空气闻起来也是清新湿润的。

河面上的雪还没有融化,冰上有几个大胆的孩子在玩耍。河边有几处的冰已经融化,可以清晰地看到绿色的水草正随着水流缓缓摇摆。突然从桥下飞来一只白色水鸟,像鸽子般大小,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到岸边欢快啄食,自在悠闲。又有一只像野鸭的水鸟游来,在水里扎猛子,一会儿从这里露头,一会儿从那里露头,一会儿扇起翅膀在水面上飞起,搅起一串串水花儿。这些鸟儿早已迫不及待地迎接新开河的春天了。

今年立春,正值六九第一天。《数九歌》里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告诉了人们立春后的时节景致。我已看见沿河的柳树正在发芽、河水正在融化,春风呼唤着、召集着越来越多的水鸟……

傍晚,我通过电视观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我又看见了鸟巢体育场的“春天”,那是世界瞩目的中国“春天”。演员们用十米长的绿色荧光棒组成小草图案,小草“随风”摇曳。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如梦幻般绚丽的春天来了。当小草幻化为一朵蒲公英花,一个小男孩的剪影出现了,小男孩轻吹一口气,蒲公英种子飞向天空,形成绚烂的焰火,出现“立春”和“SPRING”(春天)的字样。虎年立春这天,冬奥会的圣火再次在鸟巢燃起,奥运健儿一起向未来出发。

春天来了。

立春

文/曹文生

年过后,开门见春。

门前贴的红对联还很鲜艳。“出门见喜”的字,仍是乡村温暖的陈词。一个人,站在乡村的内部,依次打开节气的窗户:立春、雨水、惊蛰……春天的第一站,便是立春了。每到立春,我就会想起乡村那些简单的快乐。

豫东平原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

一阵风吹来,微冷。这春,多半是立不住了。花草未萌发,桃花,还在路上。

母亲一边看着日历,一边说:“该打春了。”

在故乡,有人拿着长鞭,在麦田里抽打,似乎用力越大,年景越好。这是记忆里的打春,看大人们闹得欢实,我也觉得好玩。

这鞭抽在身上的滋味,我深有体会。

那年立春,冰还未化。我和小伙伴们在河边滑冰,突然听见咔嚓一声,心想坏了,冰裂了,就吓得不敢动,大哭了起来。

父亲闻讯赶来,将我从河里救出来,然后便是一顿鞭打,这痛的源头,从立春开始,一直蔓延到如今。我记住了打春。

立春,邻居对我说,要打春牛了。用鞭子轻打牛背,这只是一种象征,实则是对牛的一种期望,或者说是对人的一种激励。开春,地要翻耕了。人勤春早,牛也不例外。

可是,在我的故乡,打春牛,已换了形式。让老人们用胶泥捏成一个牛的模样,肚子里装满五谷,用鞭子抽打后,便流了一地的粮食,预示着来年会五谷丰登。

或许,中国农耕文化的气息,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些人在春天里开始祭祀,或许,这是与神相通的方式。在古代,节气是大事,它是农耕文化的指南针。

故乡立春时,人都闲了。许多人没事,便请戏班子唱戏,今年你村请,明年他村请,资源共享,好不热闹。三五成群,去赶戏。村落一个接一个,抬头不见低头见,三里五村的人都互相认识,到了谁家的门口,便会有一把椅子搬来,给认识的人坐。

这叫社戏。在鲁迅的笔下,专门写过。江南水乡,罗汉豆正好,可以吃了。这戏剧,也是江南人所能欣赏的。豫东平原,兰花豆刚开花,还不能吃,人们听的,是豫剧。在河南,豫剧是人心头的宝。这社戏,准确来说应该属于春社。因为,古代文化里,还有秋社。

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是社日。这天适合唱戏,一个村子请来了戏班子,三里五庄的人,便会赶来听戏。

立春三候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鱼陟负冰。春风一来,冰就开了,但冰仍是一块一块的,在河里漂流,一条鱼,在冰下游,犹如背着一块冰。或许,这是一条背负着希望的鱼,它背上的冰,越来越轻,直到不见了。

立春尚冷,父亲不能出去揽活了,只好待在家里。或许,只有等到春分,他才会离开家,一个人,隐于城市。

父亲,是大隐。

母亲,是小隐。

夜晚,母亲便会点燃一盏油灯,借着昏黄的光,织布,脚蹬手动,好不热闹。立春后,总会有诸多夜晚,有织布声穿透心灵的境遇。

母亲和关系不错的女人,白天胚布、整经、浆纱、自接、织布。织好的布,二姨要一块,三姨要一块。布被瓜分,母亲一脸微笑。似乎,一个人的价值,从立春开始,顺着命运的河流,在众多血脉相连的人情上,流动着。

又是一年立春时

文/筱荃

又是一年立春时,迎年的气息,以及明媚的阳光,令人感到春意融融,似乎不再是寒气袭人。为了提前寻找春天那土壤的清香,清晨,推开窗子,一股久违了的清新及芬芳迎窗而入,沁入心脾。许久没有闻到过这样清新的气息了。是啊,春天就这样近了,近了。

今日的立春,以及这久违的清新,让我回忆起了曾经。

记得从前的时候,每年的立春,母亲都会亲手给我们姊妹烙荷叶饼,以庆祝迎接春天的到来。

每一年的立春,母亲都会早早和好面,烙好荷叶饼,等待着孩子们回来共享美味。母亲烙的荷叶饼,不但好看,更加好吃,还有那香喷喷的醋溜土豆丝、胖豆芽炒蒜苗、尖椒炒肉丝、温拌白菜、鸡蛋酱、肉酱等。可是,由于母亲的身体及衰老,那些味道,已有很多年头不曾尝到过了。接过母亲手中重担的我,支撑起这个家,可我烙过的荷叶饼,永远没有母亲的味道,荷叶饼虽很圆,却是有的糊,有的起泡,有的厚……即使是这样,也不失家的欢乐与温馨。可就在父亲仙逝后这三年,家中少了欢乐与祥和,也不再似往年那般热闹,冷清显得尤为浓重。因而,我更加理解母亲,更加爱戴母亲。

在我的记忆当中,母亲总是那样热爱生活,积极、勤劳、慈祥、善良。后来,光阴的侵蚀,使母亲渐渐苍老,头发虽已花白,却没有现在这般苍老,也没有如今这般衰老。如今,母亲的牙齿仅剩下三两颗了,脸色更是接近了大地的颜色。

从小就未曾离开过父母的我,珍惜着母爱。因为,我坚信,只要有母亲健在,就会有家的欢乐与温馨;只要有母亲健在,就会有家的生机与盎然;只要有母亲健在,就会有为儿女亮起的那归家的灯与光明;只要有母亲健在,就会有家的方向与力量……

如今,作为孩子母亲的我,也开始了母亲之旅,我继承着母亲的温柔、善良,以及那平凡中的伟大,更是学习着母亲那水一样的性格,大地一样的豁达,棉花一样的温柔……可我怎么都觉着,自己离母亲那伟大慈爱相差万里,但至少我在努力,努力给予孩子慈爱的同时,更要给予妈妈更多更厚重的女儿之爱。

春天,是老年人发病高峰期,特别是那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作为女儿,尽量让耄耋之年的母亲健康、快乐、幸福。于是,为了维持母亲的健康,以及维护母亲的身体,近日来,为母亲买了一些心脑血管方面的维护药,不让母亲在临近年的春季闹毛病,安稳地度过快乐幸福吉祥年。为了让母亲更加健康,药补的同时,以食补相结合,再给母亲弄一些可口的、有营养的、适合老年人的饭菜,及时供给营养,来减少药补对身体的损伤。为了让母亲能够吃到更多的美味,与爱人陪母亲去牙科咬牙样镶牙。母亲这一辈子是善良慈祥的,就连咬牙样都不会使劲儿。医生很有耐心为母亲试牙样。我同医生说:“我妈妈一辈子是善良慈祥的贤妻良母,从来都不会咬牙切齿。所以,我妈妈才咬不实牙样。”其实,一方面,是由于母亲的牙龈已经萎缩;另一方面,是由于母亲那18年的半身不遂而影响到左侧无力。镶上全齿之后,不仅会增强母亲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更会增强母亲对活着的信念及坚强。为了让母亲的身心更加健康愉悦,又陪母亲去选布料,为母亲做一件老人家可心的蒙古袍。

作为女儿,我知道,也懂得,母亲对这些并不感兴趣了,而在意的却是,晚年更加愿意同子女们一起其乐融融地生活。正是因为我懂得了这些,更加珍惜母亲,多多抽出时间来陪伴母亲。因此,为了让母亲更加开心,我经常打电话给哥哥姐姐们回家来吃饭,以理解母亲那一份对子女们的想念、牵挂与惦念。我更加懂得母亲的心,作为母亲,无论是八十岁,还是九十岁,在她的眼中,儿女们永远都是小孩子,即使是母亲的记忆力减退,哪怕是自己都顾暇不及自己,也不忘惦记子女们冷暖饱饿。

这就是一位平凡而伟大母亲的内心世界,以心灵腾留出一大片一大片的晴空,积攒出广阔无垠的慈爱,来呵护关爱自己的子女!

不惑之年的我,作为母亲的女儿,作为女儿的母亲,已走过人生一半的心路历程,到了中年,终于懂得了这些,懂得了人生,懂得了生活,懂得了母亲那平凡而伟大的慈爱!

立春了,我和爱人、孩子陪着母亲来到春饼店。松原本就很火的春饼店,今日格外热闹,几家联锁春饼店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想必都是为了能够在这立春之日吃到春饼吧,或是家庭聚餐,或是三五好友,以迎接春天的到来。我和爱人为母亲点了老人家当年做过的那些菜和春饼,我们四口人吃得很开心,妈妈说,今天的热闹,似乎有种当年过年的喜庆与味道。我更加开心了。

下班后,与姐姐一起到欧亚商厦的“兴旺茗茶”去品茶,店员为我特别沏了一杯珍珠茉莉花茶,我欣赏着滚烫的水花冲开那一朵朵玫瑰粒般的茶叶上下翻腾,刚开始有若兰,一会儿有若藤,再一会儿有若玫瑰绽放,最后,茶饮净了,剩下的层层叶子,更有若生活的节奏与积淀。就在茶社的旁边,我又选取了两盆植物,一盆是“步步高”,一盆是“欣欣向荣”,以迎接这即将到来的春节。

生活也好,人也罢,就如那叶子,从来都不曾有过一模一样的,其实,这也都是上天极细致的设计,都有其脱俗的格调,接纳生活所赋予的一切,在那些“事不如意常八九”中,或能寻到一二高雅,或能发现二三清新,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的馈赠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知足、感恩来面对生活。于是,你就注定会成为这个世界上独特的唯一。因此,我又到六桂福选取了属于我的那一枚叶子。因为,我懂得了,生活的惬意,永远是由自己来创造!

时光的长河中,今日的立春,就这样留下了一缕清新与淡香。

寻找春天

文/马蒋荣

春天是美好的。世间有无数个名言赞歌是专为春天而创作的,更有浩如繁星的诗词散文用来歌颂春天的。许多故事告诉我们,当人陷于绝境时,如果有同伴说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常常能使大家信心倍增,坚持到涉险过关!问题是春天在哪里呢?如同“一万个人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答案同样是不确定的。

如果说从立春这天开始就是春天,那肯定是得不到大部分人支持的。不说此时的北方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是我们南方长三角地区也还是寒气袭人,冬装素裹,“冬冷不算冷,春冷冻死牛”。有些年份,立春过了,天上还会下雪。记得几十年前的一个春节,那年还是“年里春”,春节在2月中旬,早过了立春节气。我到绍兴老家探亲,不想第二天竟下起大雪,把家乡唯一一条通往市区的公路给封了好几天,再不通车,我上班就要请假了。当时那个急啊,连春节的好心情都给搅了!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气象意义上的春天应该从每年立春以后连续五天平均气温达到10摄氏度以上才开始的。这是科学的定律,应该得到大家的公认,事实也的确如此,每次达到这个标准后,春天的温暖就普惠大地人间。有古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们可以从河堤边条条垂柳爆出的点点嫩绿,从绿地、公园、滨江步道、农场田园吐露的各色桃花、杏花、樱花、牡丹花蕾中,寻找到春天的靓影。

不过,笔者小时候的春天是从听到班主任老师通知下个星期要组织去西郊公园春游那一刻开始的;后来啊,自己的春天是从自家的棚户简屋动迁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后体会到的;现在呢,全家的春天就是每逢节假日一起去全国各地旅游度假,可以时时处处都享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的温暖惬意!

连儿歌也因为追逐着春天的脚步而家喻户晓:“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

春天的标识——风和日暖、花红柳绿固然重要,但当一个人的身体、境遇、前景、心情开始好转了,那对于他们来说,也就找到了实实在在的春天。因此,从另一个角度看,春天就在人们的眼睛里,在人们的心坎上!

立春意境

文/张光恒

等天寒到极点的时候,便到了立春节气。

整个冬天,天地间被苦冷罩住了,立春一到,马上似有一把温暖温柔的“利刃”,慢慢割撕开了冷硬的“罩”,让夭夭桃花与殷勤青鸟陆续露面,和暖日绿水,共成一个春暖花开、人喊马嘶的热闹春世界,令人们欣欣然而耳目一新。

立春破,首破地之封冻,破之旅是在悄然中进行的。想想寒气逼人的立春前夕,高悬的冷月洒下熠熠寒辉,千里冰封的地面泛起浸人的寒光,皑皑白雪早已成了冰壳,它坚决蓄下“祸心”,去扼杀那胆敢露出地面的任何一个新生命。此时,早春赤膊上阵了,最初的交锋是在地面以下,春全身披挂,立气为刀,高举生命重生的旗帜,召集率领被压制了一冬的地下阳气,一次次冲向残酷无情的冬之封锁。然而,一次次失败了,却愈挫愈勇,愈败愈战,直到慢慢胜利的曙光从东方升起:先是“草先锋”最先从地面露头,透出冰雪层上报春晓;然后是反射月寒的水上冰面渐至龟裂,咯吱咯吱咯吱,坍陷、缩小、消融,一直到“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们四处游动,兴奋地戛戛乱叫,才算是春天完胜的终结捷报。世人都知道了,立春破,终于破除了冬封锁带来了暖阳春天。

立春破,破掉的是旧,立起来的是新。三月的桃花雪不再张狂,不会下得厚达三尺,试图掩盖什么,三月桃花雪就是那么地温柔,落地即化。高檐流水不再结冰成柱,久违的滴水成串落下,映着雪后初晴的朝阳,如红色玛瑙玉坠,错落有致叮咚作响。蒙蔽了全世界一冬的老灰尘,被三月雪逐渐清除干净,世界露出了原色,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从头到脚露出新本色。柳丝儿柔顺,柳眼儿亦含金,近看条条丝儿自然垂下,远看交织成“纱”,如烟似雾,微风吹过,俱都轻舞曼妙,“美人楼上斗腰肢”。树身老而苍健,枝条新绿盎然,两相映照,生命的劲力刚劲与萌发崭新,会令看到的人大吃一惊后而心生感叹。

立春破,还在于破土播种,耕耘起始,红杏破墙,满园春色。“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缘蓑笠青箬。”打春牛打春牛,打得粮食满地流,土牛已破,真牛还在圈中安详反刍,不几天,就要真的拉梨上套破土出力了。同时还有破墙而出的花儿,这些从墙头上探头出墙的红杏花枝,就像是热情似火的乡人,热切地和过往的每个人打招呼,在人的脑海里深深刻下烙印。所以,远去的游子,几年的不见家乡,对村庄的印象,定会变得慢慢模糊,只有那艳艳的探出墙头的花枝,还会在眼前晃动,提醒自己思乡的情愫不能忘却。

立春一回,使人增一岁,树增一轮,但总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立春破,破旧迎新,让人们面对一个清朗美丽的好世界,真不错啊!

立春,一封姗姗 来迟的情书

文/姜楚瑜

由于对日期的不敏感,我的历史成绩总是很低。不得已填写日期的时候,我只能去问别人或者翻翻日历,过得就好像盘古还未曾开天辟地,世界一片混沌,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久,冗长而无趣,好像有种得过且过的意味。但是我没有在意过,我什么都不在意。

人是最复杂,最变化多端的生物。这段混沌结束得我耳清目明,好像我变成了一挂万年历。我刻意地记住了很多日期,几月几号,星期几,我甚至为我的刻意而感动。我想记住这些日子,想一遍一遍用红笔圈出你的生日,然后把它死死焊在我的心里。而这种刻意也形成了一种微妙的习惯。

从前的日记,黑色的小楷密密麻麻地堰塞在本子里,摸上去有微弱的笔痕。我忽然意识到,这些密密麻麻的字,就是时间。和墙上的秒针一刻一刻前进着一样,和皮肤一寸一寸纹理的变化一样,不可见的时间被物化了,被可见了。

这种身不由己,虽然改变了初衷的轨道,但却有了意外的惊喜。我的感知能力开始变强,我看到了很多未曾见过的抽象的东西就堂堂正正地站在眼前。我开始在意时间,开始争分夺秒,开始抓住每一个特别的日子,甚至开始自己编造节日,以创造特别。记住了它们,好像时间就被我握住了,我可以自由自在地掌控它们,利用它们。而它们的价值就是,我可以在这些特殊的日子,用一个合适的理由去找你说话,这是我们的话题,我们的话题珍贵而稀少,难能可贵。

北方的姑娘,从小到大淋过太多的雪,它们与我而言不过一场白雨。可如今看到各地下雪我还是会欢欣鼓舞,甚至感动得泪眼盈盈。你在南方,我们之间的纬度漫长,听说你那里也下了雪,踏实感如灌铅,一层一层地叠进我的血液,把我夯实在这雪地上。好像下了雪,我们之间的数千米就被这白茫茫绵延成了一片,一切距离都在一刻间化为乌有,我们迅速贴近,势不可挡,好像我随时可以向空气倒去,而你就在我的身边,随时可以接住我。

可我像个贼,羞赧地藏起了所有幻想,虽然我对你那里下雪证据确凿,可也只是装作不经意,试探地问候:“你那里也下雪了吗?”

“今天立春啦,我这里的风好像遗忘了季节,还同冬天一样,吹得凛冽。不知道你那里如何?”

无论是晴光潋滟还是寒风吟唱,我都巴不得狠狠地为你添衣,把一层层的棉花和鹅绒套在你身上,裹得让所有人都认为你绝不可能会感冒,好像这样我对你的爱意才能泛热,才能溅起一地清香。人心是块儿肉,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井,所以我只对你复杂,我对你的一切专注、认真都清脆透明,掷地有声。

而你不在我身边,你只摇曳在雨巷。

立春

文/李兴濂

立春。

空气寒冷、湿润、清新,一片寒凉,让人怎么也不敢相信,春天的脚步已经很近很近了,虽然残冰尚在,残雪尚存,北风尚吹,不过这时气温上升了许多。北风跋涉到这里,像个长途旅人,疲惫不堪,已是强弩之末,凝滞、沉郁,风显得柔了一些,水也暖了一些,地虽然还没开化,但潮湿了许多,树还是那树,梢头的芽苞胀了一些。封冻的小河,冰雪开始消融,坚冰从明镜变成顺茬的疏冰,撞在一起,稀里哗啦成了丝丝冰条。

天空的颜色也十分美丽,以一种深厚的宝石蓝升起在我的头顶。阳光是一种接近纯金的颜色,鲜亮,多矫,那是一种真正纯净的明亮的阳光。林子里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多了起来,叫声时而稀稀疏疏,时而热闹欢快。老人们说,立春这天,如果先听到喜鹊叫,有祥瑞;麻雀先叫有丰稔,野鸡先叫有荒旱,水鸭叫有水患。当然这都是古时没有科学预测的荒诞说法。林下荒草,仍是灰黄、腐烂的痕迹,初长的枝丫,让树林都换上了一层绿色,包括那些常绿的松柏和杉树,都显得精神亮丽,让人眼睛更亮,使精神一振。沿河峡谷中,雾气弥漫,涌动的雾,代表了大地上涌动的春天的生命之潮。

立春是四季的起点,春天的开端。立春虽然还不是春天本身,却是春天的前奏和序曲,它的意义更多地在于转折和奠基,在于它是一个新陈更番的标识。对于农业和农人来说,新的一年是从今天开始的。

立春这天,民俗信仰祭祀芒神,即勾芒,它是东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滋长。这种祭祀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农业的丰收。立春之日民间有“鞭春”“打春”的习俗,就是鞭打春牛,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疾病。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催手迎春。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为的是求当年能有好收成。

“立春”,这一天,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 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家家作春饼生菜,叫做“春盘” ,互相馈赠。

是啊,在这立春日,虽然风雪弥漫,但谁的心头不荡漾暖暖春意?在立春这天里,应该好好睡个安稳觉,因为过去的一年里太忙太疲倦了。好好休息一下,蓄力再搏。蜗居高楼里的老人,该走出屋,享受春天暖洋洋的太阳。女孩子们也用不着性急,用不了几天,该拿出藏了一冬的漂亮的裙子,穿在身上满街跑了。真的,立春,我们应该好好庆贺一番,为春天,也为自己。

立春,就是树立起春天的旗帜,它迎着料峭春寒,召引春阳、春光、春雨、春种、春花、春心、春梦、春情!立春就是立志,一切并不遥远,年轻的、美好的、浪漫的,都会随春天而来。

诗话立春

文/赵怀德

忘不了家乡的谚语:“打了春,赤脚奔。”“春打六九头,家家不要愁。”立春,是一年的第一个节气,尽管还在数九寒天,但是人们对春天的到来都饱含着希冀和憧憬。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也留下了许多歌咏立春的美好篇章。

唐代诗人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诗人连用7个数字,既暗寓正月初七是人日,与立春之日巧合,又含蓄地表达了人们仿佛在扳着指头计数,盼望和欢呼立春之日到来的欢快心情。

杜甫的《立春》由眼前的“春盘”,回忆起往年太平盛世,两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可见当今“咬春”的习俗唐代就盛行了。“咬春”就是立春日吃春饼。春盘,古俗,立春日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称“春盘”。白居易的“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也是写“咬春”。人日,是指每年正月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在江南则流行立春日吃春卷。如今镇江立春也有“咬春”的习俗,家家户户吃春卷或者汤圆,也有生吃萝卜的。

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春天来得何等急速!宋代张栻的《立春偶成》形象地描绘了春到人间的动人情景:“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我们仿佛看到立春时节,河堤有嫩如金色软如丝的柳条,泥土中蠢蠢欲动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宋朝女诗人朱淑贞的立春诗,别有一番欢乐愉快的情味:“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人们真是“心同草木乐春天”啊。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春天,从头到脚是新的,它生长着。还是朱自清说得好: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啃春

文/李桂媛

在湿冷的冬天里待久了,越发渴望春风拂面的温暖。盼啊盼,日历终于爬到了立春的页面。打春阳气转。天气虽春寒料峭,但我们缩着的肩膀总可以舒展些。待真正暖起来,还要经过一些时日的折腾,就像待产前的母亲,可这并不影响已经兴奋起来的心情。

午休时翻朋友圈,满是朋友们对春天的期望,公众号里也尽是关于立春的信息链接。妈还打电话叮嘱,要按日历上的立春时间“啃春”才好。远嫁这么多年,每逢有节气习俗,她老人家一直在“看管”着我。

立春这天,全国各地都有“啃春”的习俗,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比如,我现在生活的地方叫“咬春”,而我的老家叫“啃春”。不管是咬还是啃,反正都是与吃有关。很小的时候,啃春的东西一般是青皮萝卜。如果立春是在年后,倘若还能剩下些冻梨,那是再好不过了。啃春是有时有点的,比如日历上写着今日立春8时52分,在这之前,妈妈就会把存放在菜窖里的青皮萝卜从泥土里挖出来,洗干净,切成均匀的小块,分发给我们这些孩子。

记忆中,有一年立春,老爸带着哥姐们到城里出人情了,家里只留下老妈、我和二哥。早上七八点,玻璃上的雪花还没有融化,我乐此不疲地舔着玻璃,二哥则趴在炕上看小人书。这时,妈从外面进来,呵斥着我不要用嘴舔那脏东西,马上要“啃春”了。我却不听,忙着和窗外的太阳比赛,看谁融化玻璃上的雪花快,觉得非常有趣。妈急了,扬言要二哥把不听话的我押到她面前。二哥立刻把我的双手拉到背后,扭送我到老妈跟前,我想屁股肯定又要受苦了,便号啕大哭。谁知妈像变戏法一样,从兜里掏出一只大红苹果来。啊,苹果!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一个的大苹果耶!妈说,后院的四舅出差回来了,刚送来的。妈小心翼翼地将苹果切成两半,一半给了我,一半给了二哥。随后,她舔了一下刀上的汁水,却说苹果还没有萝卜好吃。可我和二哥不信老妈这话,她吃萝卜,我和二哥就吃苹果。那次啃春,我至今记忆犹新。苹果是甜的,萝卜是辣的。

每到啃春的时候,我同样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围坐在火盆边,一边啃着蹦脆的萝卜,一边听老爸讲述有关“啃春”的神奇传说:

很久以前,立春还未到,人们正准备庆祝,却都染上了一种怪病,个个无精打采。一位云游经过此村的高僧,见此情形,就面南打坐,合十默念,向观音祈求治病的妙方。观音菩萨指点他说:“等地气通时,让村里每人都啃上几口萝卜。”高僧谢过菩萨,买来富人家储藏的萝卜,分发给村民。吃过萝卜的村民,果真精神起来了。从此,民间就留有“啃春”的习俗。

而今,我远嫁他乡,那遥不可及的年年“啃春”的地方就成了我的故乡。我虽从“啃春”变为“咬春”,却总是难忘与家人一起过立春的情景。

鸡年缝春鸡

文/李美艳

在我的故乡,立春前几天,家有娃儿的农家媳妇们,便从针线筐里翻捡出花布头,开始给娃儿缝“春鸡”了。因为在立春这一天,只要是不满周岁的娃儿,都时兴在棉袄袖子上缀一只或两只花布做的手指般长短的布鸡,俗称“春鸡”。

先把花布料按所需的样子剪好,缝合时留下一个开口,把烂布头或棉花或小米作为填充物塞进去,然后将口缝上,“春鸡”的雏形便有了。接下来,要用黑线给“春鸡”缝出眼睛,再用一小撮五色彩线缝在屁股上,算作鸡的尾巴,这样,一只俊俏的“春鸡”便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了。

这一切完毕后,要在立春的头一天晚上,缝在娃儿的棉袄袖子的上面。一般男娃儿的“春鸡”缝在左边的袖子上,女娃儿的“春鸡”缝在右边的袖子上,使之符合“男左女右”的老传统。

在立春前缝“春鸡”和立春日给娃儿戴“春鸡”的习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只要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都会有根有脉。尤其是渗透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民俗,有着过去农业社会特有的内涵,它直接或含蓄地表达着人们的期盼。

为什么给娃儿戴“春鸡”,而不是其他小动物呢?

老辈人说,“鸡”和“吉”同音,是给娃儿讨个吉利的意思;再者,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在立春这天开始戴,也象征娃儿从小便开始“吉星高照”了。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过去农村贫穷,一到春天,就出现粮荒,断炊的、出门讨饭的并不鲜见,农人穷怕了,让娃儿在立春这天戴上“春鸡”,期盼娃儿能过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不再遭受“饥(鸡)荒”之苦。

现在,饥荒之苦虽已成遥远的记忆,但缝“春鸡”和给娃儿戴“春鸡”的风俗,一直延续下来。早已富裕起来的农家女人们把缝制“春鸡”当成一件趣事来做。

你看,天气晴好,把娃儿抱出来,站在街头让邻里乡亲欣赏自己缝制的“春鸡”。随着娃儿胳膊的挥动和身子的扭动,一只只“春鸡”便开始起舞了。在娃儿们甜甜的笑声中,春天便迈着“鸡步”,走进千家万户。

难忘儿时戴“春鸡”

文/马晓炜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乡亲们俗称打春。意思是公鸡打鸣,唤醒沉睡的大地。风和日暖,万物复苏,猫冬的乡亲们开始备耕,迎接随后到来的忙碌春天。

打春了。按照故乡的习俗,家家户户在这天都会给小孩子戴上“春鸡”,“春鸡”鲜艳活泼地站立在肩头或衣袖上,寓意辟邪除灾、毒虫不侵、“鸡”祥纳福。这一传统习俗,起源于何年何月、哪朝哪代,我不得而知,只知道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流传下来的。

记得小时候,每到立春前的日子,家中有孩子的女人们,会不约而同带着针线和平时积攒下的碎布彩条,三五成群地欢聚在一起,开始缝制“春鸡”。

“春鸡”做起来看似简单,其实也是一件技术活,首先是把花布料按照鸡的样子剪好,用线缝合时先留下一个小口,将烂布头或棉花或小米或麦子当作填充物塞进去,然后将小口缝实。待鸡的雏形有了之后,还要用黑线给“春鸡”缝出眼睛,再用一小撮儿五色彩线缝在鸡的屁股上,算作尾巴,一只漂亮的“春鸡”便栩栩诞生了。

立春的这天一大早,母亲十分庄重地将早已做好的?“春鸡”缝在我们左边衣袖靠近肩膀的位置,顿感喜气洋洋、精神百倍。顾不上寒冷,我们便喜滋滋地冲出家门,去找小伙伴们比“春鸡”了,看谁的更好看、更花哨、更逼真。嬉嬉笑笑中,还不忘唱着童谣:“红公鸡,绿尾巴,叼痘痘,嚼花花,保儿不生痘花花。”我们稚嫩的声音,立即把寂静的村庄撩拨得热气腾腾,好像春天已被我们赶来了,处处充满盎然生机。

“春鸡”从戴上之后,几乎要到过了正月十五之后才取下来。这期间那肩头上摇摇晃晃的“春鸡”,与我们一起步入小年、度过春节、迎来元宵节。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热闹着村头巷尾。

又是一年立春到,我想戴“春鸡”的习俗还在故乡传承。遗憾的是,身居闹市的我,却没有学会缝制“春鸡”的技艺,无法在儿女的童年烙下一抹打春的印记。也许多年之后,他们只有在文字里与“春鸡”邂逅,不知那时他们能否从中感受到故乡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