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团圆文章

2022/12/25经典文章

团圆文章(精选20篇)

喜获“新春团圆奖”

文/汪志

春节,携全家回到了几千公里外的老家父母身边过年,虽然中途倒了好几次的火车和汽车,奔波了几个日日夜夜,与亲人在一起也只有短暂的一周时间,但回家团圆的温馨让我久久难忘……

除夕晚上,在外面工作的兄弟姐妹全部带着家人回老家过年,全家人整整两大桌子还坐不下。80多岁的老父亲、老母亲看着儿孙满堂,幸福的笑容一直挂在满是皱纹的脸上,整天乐呵呵的。

父亲本来身体不太好,年前还天天到村里的诊所输液体,天天躺在床上吃药,可自从子女们回来后,他一下子显得格外精神了,连药都不吃了。母亲笑着对我们说:“你爹身体忽然这么好,缘自你们都回家过团圆年,这比什么药都灵啊!”

正月初一中午,我们全家正在吃饭,忽然门外鞭炮声齐鸣,还有“哧哧”响的礼花声。正在纳闷时,进来好几个人,走在前面的我认识,我儿时的同学,现在是村党支部书记。只见他一把握住我父母的手,笑容可掬地说道:“两位老人家,祝贺您家儿女都回家过年,全家大团圆啊!”随即从随身的包里掏出一个红包递到我父亲手上:“为鼓励更多在外务工经商的儿女们每年都回来与老人过年团聚,这几年村上新设了一个‘新春团圆奖’,每户2000元,还附赠8个幸福团圆礼花炮。”

我们当即将赠送的8个幸福团圆礼花炮点着了,顿时响声一片,村民都围过来看热闹。此时我们全家是最幸福的,而这幸福则来自于阖家大团圆。村支书握着我的手说道:“老同学,你们兄弟姐妹中,其他几个每年都回来过年,就你在外面工作不常回家与老人过年,记得噢,每年都要回来。当然了,这个奖我愿给家家户户发,只可惜过年回来跟父母家人团圆的很少,要么生意忙脱不开身,要么路途远回不来,反正理由很多呀。”

看着苍老的父母和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我们兄弟姐妹相约,每年春节把这团圆带回家,与年迈的父母共享人间天伦。其实,父母不图我们回家能买多少东西,也不图他们的孩子能取得多么大的成绩,只图个一家子团团圆圆。春节回家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和安慰。感恩的春节是暖暖的,感恩的人生是充实的!

一坛窖藏的团圆

文/北城

高出历史的尘埃,大地上,人们对月仰望什么?

风雨堆积的这些年,被老家的那条河围在倔强的脖颈上。温馨,是累了、伤了、疼了之后,心最后的依靠。

月,残酷,用温柔的光铺一条可望不可及的归路,被一段无奈的时光搁在千里之外。

凝望,没能步入李白、东坡的诗境。我的一笔寂寞,已是满纸归路。一肩担当,挑起一轮父母妻儿期待的团圆。

月,因思念而明媚。

仰望,远方有多远,这月就有多圆。

恨,是积劳成疾的爱。秋风染白风霜,恨不能即刻跳进深不可测的秋水,砸中传说,溅起的灿烂淹没今夜的星瀚。

满杯思念,一坛窖藏的家。

藏起沉重的词句,蘸着泪水把思念写成的颂歌,满腔的渴望只对月中的你倾诉。坐在河畔的石头上,用今晚的月光把昨天和明天无缝链接。

秋,挂在枝头,冷暖浓烈,底色被透过窗的月色涌成一曲《春江花月夜》,又被一盏他乡的灯熏黄。

路有多长,汗滴串起岁月的证词,正好等于一根白发的长度。

把今年的中秋做成一页时间的插图:去老街月饼店,烤一轮金黄的月饼,放在树下老屋旁。一缕苏子味的月光,绽开了舌尖上会心的微笑,香甜可口。和远方的亲人举杯,咽下千里月光。

中秋的月是岁月的一枚印章,印在今晚的天空上,把世人的梦照亮。

元宵月亮

文/李山

进入正月,年的气息达到最浓。那月也从初几的小芽儿,一点点丰满,不知不觉间圆亮如镜。在这宁静祥和的气氛中,人们迎来农历一年中第一轮满月,心中的欣喜是可以理解的。

人们对光亮有一种本能的敬畏,太阳自不必说,月亮可是旧时人们夜晚的眼睛和指针啊!尤其是朗明的满月,又在春节喜庆团圆的浓浓氛围中,就更使人兴奋。一家人不管天南地北,雨隔雪阻,能够在春节团圆,是一年中的幸事。故值此圆月团团、亮如明昼的元宵之夜,是要庆祝一番的。

得于圆月的启示, 人们仿照月亮的形状,早早制作了各种各样的花灯,悬挂在门前和大街小巷;也早早做了饱满香甜、圆润如月的元宵,以喻示团圆的美好可贵和值得珍惜。

吃过香甜软糯的元宵,人们纷纷来到大街小巷的最热闹处,观赏动静有致、美奂绝伦的圆月和异彩纷呈的花灯,春节和谐团圆的寓意被表达、渲染到极致,也把节日里人们接春纳福的欢快情绪推向高潮。只有崇尚和平美满、注重人伦幸福的中华儿女才有这种美妙的创意、恒久的坚持和虔诚的奉行。这是完全中国式的文化、中国式的祈福,中国式的和谐与狂欢。

想想还有哪个时段能比十五、十六圆月当空的这两天,在时空与心理上庆祝团圆与喜庆更合适的呢?这是圆满的吉日,也是传递和乐与幸福的良辰。于是,几乎所有的人不约而同地到街上舞龙弄狮,击鼓鸣锣,释放一年的激情与兴奋。此时,千灯竞放,皓月当空。人们聚在热闹处,观灯赏月,图的是热闹,看的是人气。正是这种民俗成就了春节与元宵节的鲜亮美好。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让雪来凑一下热闹岂不更好,这是天意,更是一种心理期盼。圆月、红灯、白雪本身就是诗意的存在,把它们连在一起,不失为自然与人文相谐的另一个美好创意。

从腊月开始,不,原则上从冬至的那顿饺子开始,年味渐浓,至腊月二十三祭灶,那年也就翩然眼前了。幸福祥和的10多天,祭祀、祈福、串亲、访友,在一片喜悦中完结后,要有一个收尾。人们意犹未尽,一下子结束,弯拐得太陡,无法适应,需要一个仪式再表达、展示一下喜乐,然后与“年”挥手,回复常态。

春节走到此,便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那勤快的农人此后便脱了棉袄,为心爱的麦苗浇水、施肥,侍弄田亩;上班族也收了心,回到有些生疏的办公室,正儿八经地盘算全年的大事了。春节大戏至此落幕,尽管还有稀疏的爆竹声,春联依然鲜红,一些人家的灯笼依然挂在门楼。但毕竟春意渐浓,布谷传唱,属于忙碌的季节已悄然到来。

新的一年开始了。

乡下的中秋夜

文/师正伟

我一直认为,乡下的中秋夜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中秋夜。

我的老家甘肃正宁地处陕甘交界,风俗习惯与陕西关中接近。每逢中秋节,老家人都要做一种烙馍,这种馍称做“团圆馍”。“团圆馍”有顶、底两层,中间加芝麻和香油、葱花,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活年年花儿红”。馍上层用大碗拓一个圆圈,圆心处镶一块“小石头”,上用面捏一只吃蟠桃的小猴子,象征“中秋之夜,花好月圆”。馍在锅里烙熟后,切成尖牙状,晚饭时,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则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娘家则送馍上门,以示全家团圆,亲情永驻。

晚饭后,夜幕降临,一缕如水的月光泻进农家小院,给角角落落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纱。待月上柳梢头的时候,家家就开始“祭月”“拜月”活动。人们在院子中央摆好桌椅,设置香案,供上月饼、瓜果、酒菜之类的食品,谓之“献月亮”。由于当地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民间拜月一般由家中最年长的妇女主持,带领全家女性面朝月亮焚香磕头,为家人和自己祈福,谓之“拜月亮”。最虔诚的莫过于待嫁之女,她们双手合十,双目微闭,默默乞求月神赐福貌美如仙,乞求月老牵线找个如意姻缘。记得儿时,奶奶每年拜月时,双膝跪于地上,双手举于头顶,嘴里念念有词:“月亮、月亮圆圆,保佑全家团圆,一年四季平安;月亮、月亮弯弯,常年风调雨顺,五谷杂粮满囤。”拜月之后,奶奶取两小块莲花状的“团圆馍”,分别放在院子的墙脚下和墙头上,寓意“祭天补地”,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月光下,银烛高燃,香烟缭绕,一家人围坐在小桌旁,一边分享供品,一边乘凉赏月,说说笑笑,畅叙亲情,尽享天伦,其乐融融。那时,我最喜欢听奶奶讲“玉兔蟾宫”“吴刚伐桂树”“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在奶奶的指点下,我仿佛看到了月中摇曳的桂树,看到了嫦娥仙子和可爱的玉兔在缓缓移动的月宫中漫步。我痴迷于故事中的玉盘、仙镜,不由得心生幻想,假如自己有一对翅膀,就能借着皎洁的月光飞到神秘的广寒宫,陪伴寂寞的嫦娥和月兔做游戏,或许还能偷偷喝一口吴刚酿的桂花酒。

“八月十五云遮月”。有时,刚才还皎洁无瑕的月亮忽然被一片云遮盖,深邃的苍穹顿时便暗了下来。这时,我就一个劲缠着奶奶追问:“月亮跑哪里去了,怎么不见了?”奶奶就会一本正经地说:“吴刚回家酿桂花酒去了,嫦娥回宫绣女红去了,调皮的玉兔在月亮山上跑丢了,月宫气得把大门关上了。”逗得一家人哈哈大笑。

中秋这一天,乡下的夜晚是欢乐的舞台。待到皓月当空,银辉洒地,家家户户大人小孩走出家门,开始“放天灯,追月亮”。活动一般是在比较开阔空旷的地带,用竹子扎制成一个大型天灯(孔明灯),用一张张写满对远方亲人的祈愿和祝福的白纸糊牢,下面放些废柴油,然后点火,天灯像氢气球一样往天上飞。如果天灯飞得高,飞得远,预示家家户户日子红,人人都能心想事成。随着天灯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大家齐声高唱着当地妇幼皆知的《月亮歌》:“月亮月亮亮堂堂,头明走到上官庄……”

不知不觉,夜已深,抬头望去,明月如镜,低头沉思,月色如银,远处起伏的山峦和近处安谧的田野都笼罩在无边的月色里。火红的天灯盛满了团圆和幸福,象征着喜庆和吉祥,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梦想,摇曳着浓浓的乡情乡韵,渐渐飞向远方,飞向月亮。人们朝着天灯的方向跑着,追着,孩子们的嬉笑声,大人们的逗趣声,响成了一片,为乡村之夜点亮了一道“月华连昼色,灯景杂星光”的靓丽风景线。

诗意中秋

文/张金刚

时至中秋,万物成熟;果实累累,遍地金黄。几多辛勤,几多欢欣,丰收一派,醉了乡野。

田野。饱满的玉米,如凯旋的士兵,挺直腰杆,顶着缨须,奉上玉穗;殷实的葵花,如娇羞的妇女,低头含胸,卸去荣妆,孕育籽盘。压枝的红枣,如颗颗宝石,缀满枝头,只待上竿;熟透的苹果,如张张笑脸,绯红娇羞,引人采摘。还有低垂的谷穗、焦黄的柿子、脆生的萝卜……烈日下,农人辛勤劳作,心中的喜悦随着汗水在田间恣意滴洒。

庭院。那株石榴,黄叶枯落,火红的果实拥挤挂满;摘一个,红亮的籽粒爆裂开来,细细品嚼,回味无穷。那架葡萄,藤蔓拉扯,嫩紫的提子累累垂缀;采一串,如玉的珠豆晶莹剔透,轻轻咬食,满口溢汁。还有鹅黄的梨子、硕大的南瓜、爬墙的扁豆……月光中,捧出喷香的瓜果,供月品尝,丰收的祈愿伴着甜蜜对皎月默默期许。

月圆中秋,皓魄当空;一泄千里,光华满天。几多尊崇,几多思绪,玉盘一轮,共享古今。

冰轮寒照,引得世人万般遐想。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美丽的传说,千古流传;李商瘾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白的“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辛弃疾的“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凄美的诗句,千年诵叹。

皎月无瑕,招得世人倾心追随。蒙古族追月、赫哲族祭月、德昂族串月、阿细族跳月、苗族闹月、藏族寻月……天上之月,心中之神;沿袭之俗,朴素之崇。张若虚的“江天一色无纤尘”,数字极言月之高洁纯澈,淡泊洒脱;曹松的“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数语道尽月之公正普照,泽被人间。惟此,才有“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倾慕与景仰。

明月永恒,唤得世人无限思索。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慨叹:明月阅尽人间变幻,恒久相照,而人间却世事沧桑,光阴荏苒。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慨叹:月圆月缺,月月轮回,似是人间悲喜,更迭不息;坦然以对,从容生活。借月,品得人生百味,悟得人世哲理。

天涯共月,惹得世人几多相思。苏轼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谢庄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诗:“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亲朋好友,佳期难聚;一片相思,寄于明月。跨越时空的距离,你亦明月,我亦明月,共享明月,心心相通。如此,思乡、怀友、念亲、恋人,断可遥寄明月,神交天涯。

月儿圆圆,众星簇拥;月饼圆圆,味美香甜。几多欢笑,几多祝愿,人月团圆,天上人间。

中秋月饼,寓意团圆。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京、广、苏、甬(宁波)各式月饼,风味独具;冰糖、豆沙、肉类、苔菜,佐以桃仁、花生、瓜子、松子,各种馅料,异彩纷呈;月宫、嫦娥、玉兔、桂花,各类图案,精美绝伦。小小月饼,包融丰收,寄寓团圆,唇齿间品阅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团圆美满之情愫。

明月中天。或窗前几案,或葡萄架下,或开阔屋顶;一张八仙桌,一盘月饼,几盘果品,几杯美酒;家人围坐,其乐融融。小孩子欢唱儿歌,品嚼月饼,盯着月亮找嫦娥、寻吴刚;大人们品着美酒、吃着水果,伴着月光唠秋收、思游子;年青人月下打开手机,短信祝福,沟通情谊;老年人月下凝注双眸,深情怀旧,深思未来。家家户户,笼着月光,共话家常,一派祥和。

春华秋实,欢庆丰收;品馐赏月,万家团圆。几多期许,几多感叹,诗意中秋,神州和谐!

期待一个团圆年

文/秩名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可自从父亲去世后,我们姐弟三人,还有我们的母亲,不知多少年没有真正聚在一起过一个团圆年了。

父亲在世的时候,父母和我同在一个城市,父母的家就是我的家,是姐姐弟弟的家。弟弟虽然离得远些,但每到周末,我们和姐姐都会带着丈夫孩子来到父母家。一家人说说笑笑、忙忙碌碌,吃什么都是香甜的,做什么都是畅快的。

后来姐姐调去上海工作,父母身边只剩下我一个。虽有些孤单,但更多的仍是幸福,“三人宠爱集于一身”,我可以随时随地赖在父母家,独享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忙了累了,那里是我歇脚的地方;痛了烦了,那里是我倾诉的地方,懒了不想做饭了,那里永远有可口的饭菜等着我。因了这份“专宠”,我曾窃喜:如此真好!

尽管我们姐弟天各一方,平时不能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彼此间的牵挂与惦念也只能寄托于一个电话、一封家书,但一家人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几个就像是父母手里的风筝,只要春风一吹,春节一到,就会迫不及待地飞回来,回到他们身边。父亲母亲、姐姐弟弟,还有我,一家人一个都不少;年夜饭、压岁钱、春晚,样样都齐备;喜庆祥和幸福团圆的欢乐氛围依旧没有变。

可是不久,姐姐一家去了美国,当年春节便没能回来。过年少了一个人,这在我家还是第一次。其实何止是少了一个,见不到最疼爱的外孙女,母亲准备好的压岁钱都没人领了。一时间,一家人很难适应,很是失落,年夜饭少了滋味,春晚也无法提起一家人的兴致。

姐姐走后的第二年,父亲因病去世了。随后,母亲搬到了弟弟家。从此,这个城市里再也找不到我的家人。没有了依靠,没有了父母的呵护,没有了那个可以随时为我遮风挡雨、供我栖身疗伤的地方。我曾一度以为,我们这个家散了,我从小热爱并依恋着的幸福港湾不见了。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

也许我的想法过于悲观,但父母的家的确没有了。

弟弟的家虽然也是家,但空间的距离和诸多的不便将我和母亲拉开了。我再也不能随时陪伴在母亲左右,只能在节假日抽空去看看她。即便是过年,也是来去匆匆。慢慢地,每年春节给母亲拜年,似乎只剩下形式,与对别人没多大不同。每次大包小包地上门,有一搭没一搭地敷衍,饭顾不上多吃几口,话来不及多说几句,就到了该再见的时候了。

这几年,母亲似乎想开了,也看淡了,每次春节还未到,她就提前打电话来,说好不容易放几天假,就别来回跑了,自家人,拜不拜年没关系。母亲越是这么说,我心里越不是滋味。我知道,她是对这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厌倦了。一家人不能踏踏实实地在一起,一切形式都失去了意义。

去年国庆节前夕,五年没见面的姐姐突然说要回来,母亲高兴坏了。从得到消息的那一刻起,她就开始忙里忙外,准备这准备那,并且给我下死命令,不管多忙,都得赶过去。姐姐回来的那几天,母亲每天在厨房坐镇指挥,每顿饭都无比丰盛,都像是年夜饭。她脚也不疼了,腰也不酸了,每天还领着我们走亲访友、大话家常。家里也是人来人往,空前的热闹。连刚懂事的小侄女都说,大姑回来真好,天天像过年。是啊,母亲恨不得把那短短的几天当做几年用,她是将一家人团聚的日子看得比过年还珍贵、还重要啊!

又一个春节到了,我们一家人仍是各自为阵、各据一方。和往年一样,第一时间我们便听到了彼此的声音,收到了彼此的祝福。通过网络视频,我还看到了母亲沧桑的笑脸和小侄女新画的小猴子,看到了外甥女将红红的剪纸贴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看到了姐姐一家人在大洋彼岸吃着中国传统年夜饭的情景。欢乐和谐,健康平安。一切都很美好,一切都是我希望的样子。可是,为什么在我对母亲说过年好的时候,声音有些哽咽?为什么在我向姐姐送上节日祝福的时候,眼睛有些湿润?原来这么多年,在我的心底,一直都有一个遗憾,一个无论多么华丽的语言、多么真心的祝福都不能抹去的遗憾。那就是——团圆节不能团圆!

我能够感受到,姐姐跟弟弟,也都和我一样,都在用心努力着,默默期待着,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母亲的有生之年,我们一家人能够在一起过一个真正的团圆年!

家是故乡好,月是故乡明

文/琚海

“家是故乡好,月是故乡明”,这是漂泊在外的所有游子赋予月的使命。月圆了,人也就团圆了吧!千百年以来人们赋予中秋无限的憧憬,也让身在他乡的游子平添了更多的思念……

异乡之月少了一份回忆和柔情。暮色黯然,夜拉下了帷幕,一轮明月冉冉升起,让夜不再孤单。薄雾轻纱下,月光如水般清亮,那张圆圆的脸带着羞涩与妩媚,在散碎的云朵里,时隐时现,朦胧灵动。深邃的夜空下,万家灯火已然点亮,与闪烁的繁星相互辉映,装点着这个浅浅的南国之秋。

每到这个时候,家乡的月都是那样的圆,那样的美。金灿灿的秋,是家乡最美的风景。父老乡亲顶着秋霜下地,伴着月色归家,春华秋实满载着他们的收获和希望,淳朴的脸庞也时刻洋溢着笑容。那月色中,那秋色里,都融入了祖祖辈辈的汗水,凝聚了对那片赖以生存的土地的依依深情,也浓缩了我苦涩的童年岁月。

情与月,自古不可区分,为了一个团圆的企盼,月守候了千年,而人却永远在变化,环境也在人长大后的不断迁徙中便没了昔日的画面。现在,房子空了,人散了,零落在天涯海角,对于那些守候在家中和漂泊在外的人们来说,中秋佳节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竟成了奢望。

月圆月缺,漂泊之路竟然惧怕团圆。渴望相聚,却害怕相聚,更难以相聚。回味过去与兄弟姐妹争抢月饼的时光,那份童真和美好永远珍藏在心底,一生难以忘怀。吃月饼,是为了解馋吗?不是,我想,吃出的是情,目的却是为了团圆吧!

谁是我心上的那一轮明月

文/晨曦╰凉透浅夏

一整天没写一个字,感觉像整个人被掏空了一般。几次徘徊在笔记本前,思绪涌动,想记录些什么,下笔却无语。静静地感受黑夜,任凭深秋的微凉沁入肌肤。偷偷地看了一眼天上的半轮明月,此刻的心情变得非常暗淡。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从心底缓缓升起……

这几天,网络上关于中秋的文字又开始铺天盖地袭来,心里有种莫名的情愫。在这样的一个节日里,有多少人在异乡怀旧?又有多少人,为了生活还在四处奔波?还有谁,躲在某一个角落独自流泪?

大街小巷到处充斥着节日的气氛,象征团圆喜庆的月饼随处可见。然,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刻来临之即,我却没有一丝喜悦的心情。反而更加的感觉到心里空落落的!因为在我的心里,这只不过又是一年月圆人不圆的中秋。

找不到情感的归处,找不到搁放心灵的港湾,有时,甚至连自己都无法把握。我无力去拥有,亦无法去捕捉,所以,只能在幻想中得到一丝安慰。是的,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不是我不想说我的故事,而是即便说了,也无人能懂。

浮躁的俗世,没有人能够理解,一份空城里的静寂欢喜。而我,却在这座空城里独自静寂生活了十几载。在这段看似孤独的时光里,我一直都活得很顽强,很执着,也很自爱。我从不随意去践踏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更不允许别人来污蔑。你懂与不懂,我都不会在意,无所谓,但绝不允许随意侵犯。

对我来说,在别人眼中,我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与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或许,我根本就是一个生活在真空中的女子。我真的不需要所谓的物质、物欲,我在乎的仅仅只是精神世界里的纯净和愉悦!以此跳出庸俗,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中秋,忆儿时,一家人欢快地坐在小院子里,一边看着圆圆的月亮在苍穹升起,一边喝着茶水,吃着月饼,嗑着瓜子,听父母天马行空地说着那些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故事。可惜,如此快乐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长大后的我再也没碰过月饼,一个人的中秋,无所谓团圆,更不需要月饼。一个人的中秋,月饼的馅是苦的,是涩的,里面包的是无尽的辛酸与伤感。

日月穿梭,季节轮回,今年的圆月又要如旧挂起。圆缺不必言,阴晴亦未知,而我,又该飘往哪?今年的中秋,是否还是孤零零的,独自一个人过?

PS:对不起,所有喜欢我文字的亲们。本来,此文是想写些愉悦的文字;本来,是想提前祝亲们中秋人月两团圆;可不知道怎么了,写着,写着,就又变成了这样。也许,这就是我生命所不能承受之痛吧!最后还是想衷心地祝亲们:中秋快乐,愿你们月圆人更圆!

母亲的元宵

文/钟芳

“闹元宵,煮汤圆,阖家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元宵佳节,小巧玲珑、香甜可口的元宵汤圆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角,寓意一元复始,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甜甜蜜蜜、团团圆圆。

每年过正月十五,母亲都会亲手为我们包上一碗碗热乎乎的汤圆。

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元宵前夕,母亲开始忙碌起来。母亲先把糯米淘洗,放在水盆里泡胀,用石磨磨成米浆后,用布口袋把米浆吊起来慢慢地把水沥干,放进盆里揉匀成糯米粉团。然后炒花生、炒芝麻、砸核桃、煮绿豆,加入白糖、桂花等制成甜的馅心。开始包汤圆了。只见母亲用手拿起一团糯米粉,用手指边捏边旋转着,像变戏法似的捏成了汤圆皮,包上备好的各种馅料,又用手捏拢搓圆。一个个白白嫩嫩的小汤圆就这样在她的手上,慢慢地往下滚,入锅了,那些可爱的汤圆在沸水里欢腾地嬉闹着,待漂浮起来后,再往里加米酒和红糖。

当香气四溢的汤圆端上桌时,全家人都很快乐,那种热腾腾、暖融融的幸福感在每个人心中荡漾。醇甜醉人的米酒飘香,晶莹剔透的汤圆漂浮在上面,个个圆如珠,白如玉,惹人喜爱,泛着柔和的光泽。这种香喷喷的美食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是很难抵挡住诱惑的,所以急吵着要吃。我顾不得烫,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大口,顿时鲜嫩软糯、香甜润滑的味道在唇齿间弥漫开来,一碗下去,直到把碗沿舔得干干净净,不解馋还想吃。这时调皮的小弟见状,扮着鬼脸高兴地唱道:“汤圆,汤圆,卖汤圆,一个汤圆,三毛三。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要吃汤圆快来买呀,吃了汤圆好团圆呀……”惹得一旁的母亲笑弯了腰,并慈祥地笑着说:“多吃点,多吃点,锅里还有呢……”当时觉得汤圆简直就是人间美味,感觉自己实在太幸福了,那时的心情特别愉快。

“圆”象征团圆、美满,元宵节赋予更深的文化底蕴也就是亲人的团圆。南宋姜白石对此有过生动的描绘:“元宵争看彩莲船,宝马香车揆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读来别有一番生活情趣。清代诗人丘逢甲写道:“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而现在的闽南歌谣里唱道:“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闹元宵,煮汤圆,叶落归根是正理。”元宵之夜吃汤圆,寓意月圆人圆、家庭幸福美满,更是表达了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

年年元宵,今又元宵,全家人围桌而坐品尝着母亲亲手制作的香喷喷的元宵,道一声暖暖的祝福,享受母爱的芬芳和醇香,真是其乐融融,幸福而美好。

幸福的感觉,是因为家人的团圆

喜欢这幅图片,有种风平浪静的感觉,很美。这是中秋节的气氛,是团聚的感觉。

我们一家人是永远都不会分开的,我们的孩子阿YUE在健康而美丽的成长着。

阿雷回来喽,高兴,于是去掉了那些说他坏话的博客,一家人又是和和乐乐的,开心着。

阿雷是真的不能出差了,他一出差,我就会胡思乱想,就会感觉到他在外面会有别的女人来诱惑他,好在阿雷的意志坚定着,他说,他永远都不会有婚外的女人的,更不会有婚外的孩子的,所以我开心,我快乐。我幸福。

今天一口气写了许多的博客,全是即兴而写的,没有底稿,听听音乐就写了出来,只是哭了好几回,是想念一个人了,可惜他不知道自己的心事。

明天全家上街和我的父母一起吃饭去喽,今天得好好尽兴的写,这样我明天就不写了,后天也不写。

感觉幸福着,快乐着,所以思泉众涌,呵呵。

阿雷这次出差,是去外协厂加工一个精密的零件,是激光做的,所以去了不少技术同事,今天回来了,我特别的高兴,总感觉他回来了,我才放心下来,才会感觉到家是完美的。

我是不担心有人会伤害自己的家人的,因为自己没有仇敌,阿雷也没有,女儿阿YUE更没有,所以我是放心的,再说了,法制的社会,谁敢伤害别人啊,伤害了别人,是要用生命作代价的。咱才不傻呢。

所以一家人幸福着,快乐着,真的开心。

不写了,去陪阿雷聊天了。呵呵。

守岁

文/张思伟

守岁,又称熬年、熬夜,是一种春节民俗。除夕夜晚,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最早记载见于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守岁,是一种回忆。

在一年最后的时刻,心中会留下什么?自己得到什么?在此时,在此刻,盘点过去,反省自我。

除夕,年关岁末的时候,静下心来,体会自己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遗憾,以便来年踏上征程再出发。

守岁对于团圆的人们来说,是一种欢乐,是一种美好。而对于游子,守岁会生出忧伤、孤独之情。

唐人崔涂有诗云:“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出自《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可见除夕之夜的凄清悲凉。

又有卢仝的《守岁》“年去留不得,年来也任他。当垆一榼酒,争奈两年何。”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刘禹锡《岁夜咏怀》则有:“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守岁,是一种珍惜。

除夕晚上,一年的终了,全家欢庆团圆的时刻,留住美好,守住团圆。新的一年来临前,守住时光,让时光停留在一刻,让美好永驻。告诉自己,应过好每一年,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时光里。

时光匆匆之感,在此时会更强烈。生活的脚步太快,行程太过匆忙,离最初的目标还有多远,重新回味一年的生活。让时间停下来,深深思索,慢慢感受,细细体会。

其实较早的《诗经·国风·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这可能最早关于时光的描述。

时光是守不住的,会一点一点地流逝,在古人诗句中可见一斑。“流水落花春去也”“去年今日此门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守岁中,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滴漏。

守岁,是一种期待。

春节这个时间节点守岁,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会有“孩童在成长,老人惜寸阴”感觉。白居易诗《除夜》“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过了这一天,年轻人长了一岁,老年人也就老了一岁,但心情各不相同。

苏轼在《守岁》中写到:“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一个“强”字,把孩童对守岁的企盼与迷恋表现得尽致淋漓。

想到过年的孩子,在春节里吃得好,玩得好,还有压岁钱。在守岁时刻,新年到来,又长大一岁,在此有生命成长的自然力量。

守岁,是一种团圆。

一年的最后一日,家人相守在一起,那种状态,更是一种情感的守护。老人守得子女茁壮成长,事业有成。孩子守得父母健康长寿,也守来父母的压岁红包。

愿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停下脚步,看看貌似无情的日子,珍惜当下时光,慢慢走好每一步。

我想,守岁就是守住岁月美好,过好当下幸福年。

中秋节

文/云中燕DS

关于中秋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春秋战国时期,帝王每年都要在八月十五祭月,以求风调雨顺,国泰平安。因为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中点,所以叫中秋。到了唐代中秋成为国家的法定节日,宋朝开始盛行一直到现在。由于宋朝战乱较多,经常妻离子散,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经商和务工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在古代的交通状况下,要回家团圆只能是奢望,就是汽车横行、高速纵横的现在,你想中秋回家,很可能是十五出发,看到了老家十六的月亮,在堵车路上你还顺便把送给老妈的月饼当点心吃了,或许还能在高速路上打一场网球。所以中秋逐渐演变成了期盼团圆的节日,大概中秋的圆月能给人一种团团圆圆的联想和安慰。月饼成为中秋的食品,基本跟朱元璋有关,因为他经常在中秋赏赐月饼给臣民,在皇帝老子的带动下,为讨个彩头粘点皇气,民间纷纷效仿相互送月饼,成为一个习俗。经过2000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中秋赏月吃月饼的风俗习惯。

小时候碰到中秋还是比较开心,有肉吃有月饼吃。天气好的晚上,父母会在院子里摆个桌子,放上水果月饼,然后大家一起说说乐乐。奶奶每年都会唠叨起我的5个小爷爷,那个是什么时候出去的,哪个是什么没了音信的,哪个是什么知道没了的。原来我爷爷时候是地主,兄弟6个,5个外出闯荡,有的经商有的当兵有的公职,但都没有也没回来,也不知道结果怎么样,有生之年能再见到几个小叔子是奶奶心里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期盼,从小中秋在我脑子里就是思念人的节日。

时过境迁,早已没了那种在院子里赏月的奢望,湖州的月亮总是半遮面半笼纱的,躲在灰蒙蒙的云层之后。我很想跟邻居几户人家,一起在小区的空地上,放几个桌子,几杯清茶,几个月饼,然后一群人在圆月下海阔天空。当我敲了半天的门之后,才忽然想起,邻居回乡下跟家人团圆去了。

我只好一个人在阳台上,仰望星空,思绪随着圆月移动,一颗本已很平静的心又开始骚动。往年奶奶中秋节追忆几个小叔子,如今,我已在中秋的月下追忆奶奶,奶奶、老爸、外婆这些曾经跟我最为熟悉的面孔,忽而在眼前,忽而又很遥远。清风拂过脸庞,我闭上眼睛,深深的吸一口,仿佛闻到了他们的气息。走了这么多年了,我已经逐渐忘记了他们陪我一起走过的日子,但每到中秋我还是会情不自禁的感觉他们就在我身边。我双手合十,对着圆月,心里诚愿他们在彼岸一切安好。

离开阳台,转身回客厅,思绪回到现实。老婆孩子在边看电视边吃月饼。现在的中秋节已经变成了月饼节,节日越来越变味了。快速的节奏,浮躁的人心,功利的思想,贪婪的欲望,已经把中国传统文化这么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内涵,全还给了祖宗,就留下了一个吃。清明吃团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而且把吃月饼的内涵发挥的淋漓尽致,5元钱的月饼用50元的包装,还有纯金月饼要4万多,***的这哪是月饼,这分明就是糖衣炮弹,不知道又有谁会中奖。今年风云突变,纯金月饼没了,连家常月饼也不发了,害的中秋吃月饼要自己买几个了。

就不能根据现在的社会发展,结合节日搞一些更有内涵和传统的内容啊,中秋可以围绕赏月、祭月、拜月来做些文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想到这句诗,我就有想去钓鱼岛上赏月的冲动。我们急着回老家见家人,为什么不让钓鱼岛这个孤悬太平洋的亲人不早点回家跟父母团圆呢。中秋要团圆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祖国的山山水水,更重要的是要团圆所有龙的传人的那颗振兴中华的心。

哎,不理这些,还是打开电脑,找几个朋友网友聊聊。QQ上马上跳出一大批网友同学的中秋祝福。很多人曾经有说不完的话,曾经一起下海捉鳖上天揽月,现在已经很少联系了,偶尔打个招呼。今夜月明人望尽,不知秋思在谁家?风传漏报天将晓,惆怅婵娟又隔年。又到中秋,那些远去的网友和同学的祝福,又让我想起很多往事,想起那年那时的那个你,“风在飘”你现在过的怎么样?“绝情妖刀”你还在玩九天仙梦吗?“冷艳冰”还在浪迹天涯吗?不知道我在望月静思的时候,他们是否跟我一样,遥望圆月思绪飘落在远方。

中秋节,唯望人间芸芸众生岁岁平安,唯望天上明月年年光华永驻。

团圆团圆团团圆圆

真的感受很多。

八月十五。早上,陪妈妈去买东西,

烟台的风很大,妈妈紧紧的挽着我,

路上近乎没有人,我们静静地走,我很满足。

妈妈个子比我差得远,却步伐很急、我紧紧地跟着。

我不会埋怨她,我好希望,她能一直一直这么快。就像现在,不会老。

八月十五。下午,总爱睡懒觉,爸爸起床,过来用冰凉的手捏我的鼻子,直到我大呼投降。他拿我去痘的洗面奶洗脸,指着刚洗过的脸问:是不是比以前润泽多了?说完自个儿笑了,眼角的皱纹叠在一起跳跃着。

下午的风在热烈的阳光下还是很张扬,爸爸在旁边,我就不会很冷。

八月十五。晚,依然是去姥姥家。只不过今年少了个小老头。

小S说:“我很喜欢缠着家人,他们是我生活与生命的重心,我其实很依赖他们,家对我来说,就是有家人的地方,如果当我回家时一句Hello,却没有任何声音任何回应,就不叫家了。”

是啊,这顿团圆饭不管淡了还是咸了,这也是团圆饭。

或是,每一年,每几年,桌旁的椅子撤去了好几个,那也是还在一起的吧。

走了一天又一天,也不知走过了多少时日。

一次又一次的明天过去了

生活翻起了新的篇章

团团圆圆,团团圆圆。

家人,平安。

爱家人的人,平安。

珍惜每一个团圆

小时候,父母总是围绕在我们身边。

看着我们。

每一步的成长,每一次失败的哭泣,每一个成功的笑脸。

陪伴在我们人生成长路上的一程又一程。

然而。

当我们渐渐长大,开始背上行李,远离家乡。

当我们渴望成功,开始拼搏奋斗,不思归属。

当我们成熟稳重,已经组织家庭,为人父母。

我们却常常会忘记。

那依然留在我们家乡的,热切的,饱含泪水的。

等待我们归去的双眼。

我们却常常会忘记。

那依旧爱着我们,等待着我们归去的老父母。

月圆人团圆。

在每一个团圆的节日,更甚是,每一个平常的日子。

请记得要珍惜每一次与父母团圆的机会。

请记得在你每一次的成长的同时,他们也在衰老着。

请记得多多拥抱那微驼的双肩。

请记得多多亲吻那爬满皱纹的脸颊。

请记得无论多忙都要抽空回家。

请记得即使不能回家,一定要电话短信,告诉他们:

我爱你们!

年是浓酒,年是团圆

文/阿晔

年是什么?我也不好准确回答。但是,心里对年还是那么强烈的期盼。年使人归心似箭,使人有机会回去享受亲情,享受团圆和美好。

临近年关,我还在山西一煤矿带队服务。山西的四九天气,呵气成冰,冷得人坐立不安。在野外和井下作业,环境可想而知。而往年这个时候,在家已经开始做过年的准备了。新年的气氛已经开始日渐浓厚了。一家人为年而忙碌,为年而精心准备。游子开始归乡,父母开始村口期盼。年是回家的车票,每一个人都在激动中盼望踏上回家的旅程。

年是什么?

年是终点也是起点。一年的生计随着年的到来,开始画上句号。得与失,成与败,都留给了昨天,写进了历史。一年之计在于春。红红的对联,美好的祝福,在新年为自己加油、给力,在新的一年里争取有更大的收成,取得更好的成绩。

年带在人的脸上。家在外地的矿工开始念叨回家。但是,又在抓紧年前几天多挣几个钱。年前几天,包工队不好雇人,矿工们按现金结算,一天180元。他们想着多挣几块钱回家过一个好年。在数九天气,我们一起组装机器,谈论最多的还是过年。井下煤巷里,他们头顶晃动的矿灯如星星一样,为社会开掘乌金提供能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就是井下黑色天幕上耀眼的星辰!

年是什么?

年是愿望和期盼。有许多的人是不能回家过年的。因为工作需要,他们要坚守岗位。年就藏在了心里。在他们的床头准备已经好了醇酽的酒。酒既可以温暖身体,又联系着家和亲情。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为自己的手机充足了话费。到时候,电话和短信就能架起一道跨越时空的长桥,输送一份亲情,感受团圆和温暖。

年是什么?年是召唤年是凝聚。父亲千里迢迢从河南赶回来,点起了家中老屋的炊烟。他一个人在家尽管清冷,尽管我们有工作只能过节回家呆几天,但是老人的心情是不一样的。那怕在家吃糠咽菜,一家人在一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一年就有一个好心情,就少一分遗憾和失落。

年是什么?年是浓酒,年是团圆。在亲情中感受温暖,缝补伤痕,弥合伤痛,诉说心曲,积攒能量。在家过年,与亲情吃一顿团圆的饺子,为父母敬上一杯酒,人生在浓浓的年味中升华、永恒。

盼团圆

文/李汝骠

腊八那天,我们坐在一起喝腊八粥时,老伴兴奋地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从此年味儿就来到我家,并逐渐升温起来。

我们老两口热切盼望儿孙们早日回家团聚,心中充满温馨的期待,屈指算来,离儿孙们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大儿子在微信上成立了“年夜饭筹备组”,发来饭店的年夜饭菜谱与价钱,经过讨论,还是决定在家里吃年夜饭。我们感受到的年味儿是从办年货开始的,总是要千方百计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的。如今我们已进入耄耋之年,腿脚不便,挤大超市来个“一站式采购”,已不可能了,就来个“笨鸟先飞”吧!我们早动手,每天走步锻炼时,顺便到附近的小超市、商店看看,看准了就买一点,陆陆续续也买了不少。

远在成都工作的女儿发来微信说:“听说太原下了大雪,你们就不要出门了,我从网上采购。”女儿通过快递寄来了新疆红枣、原味瓜子、纸皮核桃,又寄来大虾、猪肘、脐橙,大儿媳又拿来土豆、小米、羊肉、苹果,海鱼等。小儿子说:“米面油我全包了。”在隰县李城村当扶贫第一书记的老伴的好友,送来了隰县的香梨、苹果和杏干。前不久我在小超市买到了政府投放的储备猪肉,还有包心白菜、红萝卜等蔬菜。不知不觉间年货也准备得差不多了。我们又请来家政工小杨夫妇打扫家、擦玻璃,我们还用全自动洗衣机洗了窗帘和床单。我与老伴去参加了一次迎春军民联欢会,会上发了对联、福字、窗花和装压岁钱的红包。我所在中学的校长、主任登门慰问,送来鸡蛋、牛奶、点心等年货,老伴所在的小学也发来慰问金。

不久前到附近的和平公园散步,老伴录了一段我独唱的视频发到家庭群里,女儿立即回应说:“家庭春晚网络版先预热一下。”接着大儿子发来演唱印尼民歌的视频,在北京工作的孙子发来演唱《我和我的祖国》的视频,大家评论“真有点明星范儿”,一致同意入选家庭春晚。女儿要准备家庭春晚节目单了,两个儿媳立刻发来舞蹈的视频,也入选了。小儿子说他准备游戏环节,并发红包。

在置办年货准备过年的过程中,我们提前感受到期盼、思念、欣喜和温馨的年味儿。我家保留了从1992年至今的年夜饭菜谱,年夜饭不断改进创新,更提升了一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

中秋月

文/陈帮德

山根哥和妻子新婚后离别的那天,正是中秋。

因被梦想所吸引,山根哥选择外出打工。这一天的离别似有一个世纪之长,更多的不舍压得步伐蹒跚,掬一手秋水,清凉如海边的气息。

每个月,山根哥都会给他妻子写一封信,字里行间,满是对她的牵挂和惦念。她也回信,羞涩地表达着想念和惦记,每一瓣心花里,全是那个黑黑瘦瘦的男子。

他们彼此的距离隔着山隔着水,望断天涯,那是用思念染就的海月清辉,是心中无法抹去的幕幕。

每当夜幕降临,山根哥的思念是一条绵绵不断的长河,那里倒影有着他妻子那含笑的眼睛,像是星光闪闪,缀在山根哥心幕。

一轮明月牵着乡愁、思念、难舍的情缘。

几年的离别让他们更懂得珍惜和守护,加倍珍惜时下的每一天。

现在山根哥事业有成,他接去妻子。

他们的家是一个温馨的小家。每逢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他们一家人都在一起吃晚饭,聊天,谈家里的事,细数着宁静顺心的流年,传达着他们一家最真诚的爱心、团圆的温暖和快乐。

晚餐过后,他们搬出方桌,摆上月饼、水果和茶水等拜月。他们一家人先是静静地围坐一起,供奉月神,表示全家团圆,接着是一家人在如水的月光下,手把一盏清茶,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天上一轮明月。

皎洁的月儿在云里穿梭,像儿时的捉迷藏,时而含羞地藏云层里,时而大大方方地露出笑脸。看着星月争相辉映,美极了,山根哥由衷地感叹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啊!

因为有她在,犹如月常圆,每天的每天都是值得纪念与分享的。

记忆里的乡村中秋节事,随着时光的远去渐渐沉淀在岁月深处。但亲情依旧,月儿更明。

中秋节,但愿天下儿女这一天都能团圆!

谁是我心上的那一轮明月

一整天没写一个字,感觉像整个人被掏空了一般。几次徘徊在笔记本前,思绪涌动,想记录些什么,下笔却无语。静静地感受黑夜,任凭深秋的微凉沁入肌肤。偷偷地看了一眼天上的半轮明月,此刻的心情变得非常暗淡。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从心底缓缓升起……

这几天,网络上关于中秋的文字又开始铺天盖地袭来,心里有种莫名的情愫。在这样的一个节日里,有多少人在异乡怀旧?又有多少人,为了生活还在四处奔波?还有谁,躲在某一个角落独自流泪?

大街小巷到处充斥着节日的气氛,象征团圆喜庆的月饼随处可见。然,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刻来临之即,我却没有一丝喜悦的心情。反而更加的感觉到心里空落落的!因为在我的心里,这只不过又是一年月圆人不圆的中秋。

找不到情感的归处,找不到搁放心灵的港湾,有时,甚至连自己都无法把握。我无力去拥有,亦无法去捕捉,所以,只能在幻想中得到一丝安慰。是的,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不是我不想说我的故事,而是即便说了,也无人能懂。

浮躁的俗世,没有人能够理解,一份空城里的静寂欢喜。而我,却在这座空城里独自静寂生活了十几载。在这段看似孤独的时光里,我一直都活得很顽强,很执着,也很自爱。我从不随意去践踏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更不允许别人来污蔑。你懂与不懂,我都不会在意,无所谓,但绝不允许随意侵犯。

对我来说,在别人眼中,我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与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或许,我根本就是一个生活在真空中的女子。我真的不需要所谓的物质、物欲,我在乎的仅仅只是精神世界里的纯净和愉悦!以此跳出庸俗,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中秋,忆儿时,一家人欢快地坐在小院子里,一边看着圆圆的月亮在苍穹升起,一边喝着茶水,吃着月饼,嗑着瓜子,听父母天马行空地说着那些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故事。可惜,如此快乐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长大后的我再也没碰过月饼,一个人的中秋,无所谓团圆,更不需要月饼。一个人的中秋,月饼的馅是苦的,是涩的,里面包的是无尽的辛酸与伤感。

日月穿梭,季节轮回,今年的圆月又要如旧挂起。圆缺不必言,阴晴亦未知,而我,又该飘往哪?今年的中秋,是否还是孤零零的,独自一个人过?

PS:对不起,所有喜欢我文字的亲们。本来,此文是想写些愉悦的文字;本来,是想提前祝亲们中秋人月两团圆;可不知道怎么了,写着,写着,就又变成了这样。也许,这就是我生命所不能承受之痛吧!最后还是想衷心地祝亲们:中秋快乐,愿你们月圆人更圆!

冬至团圆

文/李汝骠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

记得有一年过冬至,我和老伴提前就准备开了,冬至的饺子可马虎不得。我提前买回鲜猪肉馅,用酱油、盐、姜末、味精拌好。老伴用包心白菜剁好菜馅,挤干水分,切好葱末,然后调好馅,炝上花椒油,加上香油。我和完面饧好后,掐剂擀饺子皮,老伴包好猪肉白菜大葱饺子,等待在太原的儿子、儿媳们回家过冬至。他们大包小包带了不少,两个儿媳下厨,用胡萝卜和韭菜做了素炒野鸡红,用羊肉和大葱做了葱爆羊肉。老伴端上了热气腾腾的冬至主打食品——好吃不过的饺子,还打趣说:“不吃冬至饺子,就要冻掉耳边边。”大家一边品尝饺子,一边啧啧称赞:“味道好极啦!”

饭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畅谈起来。老伴提问谁能背诵“二十四节气歌”,小儿子有“童子功”,流利地背出:“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说:“节气歌里最后一句有两个‘冬’字,第二个‘冬’字就是指的‘冬至’吧!”老伴又问起小时让孩子们记的座右铭,大儿子忙回答:“我记得:一条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条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条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古训对我们的成长帮助极大。”大儿子40岁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完博士后,如今已成为研究王阳明心学的著名学者了。前不久,我们老两口还冒雪去太原博物馆听了他的《让王阳明心学走进我们的生活》的讲座,全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这时远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工作的女儿开通了视频谈话,她祝贺全家冬至好,说她的团队做的课件已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示范课。她已被提拔为学校中层领导,今后教学、行政双肩挑了。小儿子这一年也被公司评为“优秀员工”,颁发了奖杯。我们也谈了我们文化养老取得的成绩和收获。

冬至,太阳就从南回归线往北返了,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年伊始。从这一年冬至开始,全家人除了聚会吃饺子外,总结回顾一年来的成绩与进步就逐渐成了我家过冬至的新习俗,真是很有意义啊!

同聚团圆之夜

文/浅色微笑

四季轮流,时间滴溜溜地转,转着转着,不经意就转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中秋节拾着夏的岁末,迎着秋的惬意潸然而至,似时钟滴答、滴答送走了夏的繁忙炙热,迎来了秋的清新凉爽,也迎来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至今流传多少年,我不大清楚。只知道在远古就有“秋暮夕月”的习惯,尊月为神,设香案,焚香祭拜。

相传,在古代齐国,有一位女子长得很丑,但她从小就养成习惯祭拜月神,无形之中也兼修了良好品德。因此,被选入了宫中,可惜没有被宠幸,但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祭拜月神。在某年的八月十五夜,皇帝雅兴所至,来观赏月亮,偶然见到了她,陡觉她美艳出众,动了宠爱之心,三千众爱聚一身,把她立为皇后。或许,就是传说中秋节的由来。

其实,赏月在唐朝就盛行了,有诗为证: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常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些都是唐人在赏月时,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名句,书写了月亮之美、之白,美如素,白如练。

至于八月十五夜吃月饼,最早是在南宋,虽然那时品类不是很多,不像今天品类之盛,繁不胜举,至少在那时已有月饼。在民间,大家以月饼相赠,有一种懵懂的寓意,就是取月饼为团圆之义。其实,吃月饼真正的盛行,还是在明初。当时朱元璋起兵反元,元朝官兵又查得很严,朱元璋要联络各路起义将领,消息又送不出去。十万火急关头,多亏军事刘伯温,他想了一条妙计,把消息藏在月饼里面,议定八月十五夜起义反元。由于消息准确无误地送出去,起义相当的顺利,不久,徐达就攻下了元大都,起义成功。后来,朱元璋就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赐一些月饼、糕点给大臣和百姓。这样,吃月饼在明朝就盛行了,从皇宫贵戚到平民百姓大家都纷纷在八月十五夜吃月饼、赏月。

如今,中秋节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节日。一年,除了过年、端午,就仅剩下中秋节了。端午是为了纪念士大夫屈原,而中秋节实属为节日,仅次于过年。因为中秋节也有团圆之意,并以吃月饼取团圆之义,跟北方人过年必须吃饺子象征着团团圆圆是一样的寓意。而吃月饼、赏月更富有情趣、诗意、温馨,虽说她次于过年,实则胜过过年。你想一家老少,在自家的院子里,摆上一张桌子,搁上几把椅子,大家围着桌子坐着,吃着月饼,饮着酒,聊着天,叙着家常,好不温馨,观赏着圆圆的月亮,眼见一家人团团圆圆,这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吗?望那遥远的天穹悬挂着圆月,银白色的光芒照耀在庭院里,散射着皎洁雪白的光芒,如同父辈眼里慈祥爱意的光芒,照耀着家家户户。今夜,大家与月共欢,把盏同饮,同庆此刻;今夜,大家与月共舞,拥抱离别之苦,同聚团圆之夜;今夜,大家与月共眠,沐浴亲情,同赏天伦之乐。

而今,中秋节已被定为法定节日,远在天边的游子,远在天边的亲人,都可以借现代文明交通之便利,穿越在高速运转磁悬浮列车之时空。只要你愿意,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轻松欢快的回到家里,与亲人共度节日,欢庆喜悦,浸沁温馨,共度月圆之夜,赏月与吃月饼之幸福;尽赏月圆月满,饼圆人圆花好。现在,是信息高速发达运转的时代,有程控电话,手机,互联网,想家人了,随便挂一个电话,就能听到亲人的声音,如果还是觉得不那么亲切,就可以打开互联网,开通视频,面对面的聊,近在屏前,实则远在天边。

愿今年的中秋节,愿所有的人,花好,月圆,人更圆;共度今宵,不眠今夜,同庆中秋,赏月团圆,年年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