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中秋节文章

2022/12/23经典文章

中秋节文章(精选20篇)

幸福中秋节,友情花飘香

文/文心雨

金秋送爽,菊花飘香,秋天的美是友情花开的灯盏。又是花好月圆时,秋风到处传唱秋菊的不同凡响,我,用一颗诗心来丈量。

--题记

日子就在我面前不停的奔跑,天空越来越高远,身体显得格外渺小,站在窗前看那一轮中秋圆月,想象一朵菊花撑起的品格。一身风骨,临霜而不凋谢;世态炎凉,清秋中恪守真诚;君子之交淡如水,面月相对,心有灵犀一点通。

中秋之夜,月光清清柔柔流泻着,酝酿已久的那篇"回忆录"还未完成;一阵悦耳的电话铃声响起,老朋友琴兴致勃勃地说:"人民公园办菊展,你准备一下,穿暖和,明早我来接你去欣赏美景!"一缕幸福的风儿拂过我的脸颊,微笑如花。

夜半更深,有梦悄悄爬进,命运在轮回中错落,眼前是一条流水的河,过去,现在,很多镜头在倒影中静止难返。那里有我的亲情、友情、爱情;岁月的暖,馨香的梦,还有华年盛开的美……一朵浪花泛起,转身一切成空。艰难的日子,低头,抬头,早已被世俗人情甩在身后。凋零中悄无声息地虚度光阴;逆境中努力修炼着卑微的生命!

窗外观天,就用矫情的诗文感怀一次人生的得与失吧。曾经,命运的大门紧闭,灵魂在骨头里坠下三千尺,泪水凝在空中,眼睛站上浪尖,常常在潭水里想着南方的暖。生活很现实,身边的人匆匆来,匆匆去,让失去的美好在生命的流变中看到了一道道淡然流动的风景。如果生命没有受伤,又怎么会体悟这沿途经过的各种景致呢!

人生,山一程水一程,碾转间万千风景过。高山流水中,还能陪在我身边的亲人、朋友就像潺潺流淌的清泉,云山雾水间开放着那份包容,点点滴滴感动着我的心坎。多年来,他(她)们对我的关怀发自内心,真诚的在乎笑脸如初。我感慨着亲情与友情的温度,思考着生命的霜色与岁月,一朵情谊的花能从春绽放到秋,把浓浓心香送到我面前,这是幽幽花蕊善、美、纯的底色,多么诚澈可贵的亲和情,又怎么能不让我感激万千呢!

在远去的年华里,在那条梦中的河流,我和老朋友琴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鲜活在彼此的记忆。年华如飞,从春到秋一路前行,一路相伴,那份真情厚谊始终如一,理解我、帮助我、鼓励我勇敢地走过风霜泣雨的日子。现在,生活安然,天空明媚,琴又用她瘦瘦的肩膀背起友情,送我一片又一片含氧的大自然,一瓣荷香,一朵秋菊,一段超越血缘的情;上善若水,人间自有真情在,纵是生命老去,情谊的花朵将芳香到永恒。

满园秋菊尽开蕊,馨香芬芳圆了我的梦,友情的力量完美而厚重,人生有一知己足矣。感谢一路上有友相伴,幸福、感动,笔尖上蘸满真诚:"幸福中秋节,友情花飘香,人生轮回缘一场,心心相印,愿友谊地久天长,好人一生都圆满!"

中秋节过后的月饼

中秋过后,我的一位同事问我喜欢不喜欢吃月饼,如果喜欢,他说让我去他家拿几盒。我说;家里买的月饼也没有吃完,并且我也不太喜欢吃甜食。朋友听了面带一副失望的表情再没有说什么。

同事第二天上班时闲聊时告诉我说:“中秋节过了,可他家里月饼还有好多,都是些上档次的月饼,一盒月饼都是上百的,甚至四、五百元的,放在家里根本就没人吃,送人吧节已过,扔了又实在可惜,我现在真不知该怎么处理它!”

听了同事的述说,联想这些年中秋节过后我所听到的,我知道中秋节过后有相当一些人的家里都有着这样的问题,节后月饼成堆,吃不了送人送亲戚,甚至有人送不出去就当垃圾扔掉,细想一下,确实有些暴殄天物。

笔者曾经看到过一份调查:一盒百元月饼,其包装至少要45元,而月饼本身的成本价却只占五分之一。以制作500g蛋黄莲蓉月饼为例,所需的白砂糖、莲子、精粉等总花费不超过10元,再加上人工,成本不会超过20元。 这里且不去说商家的暴利因素,这样的一盒月饼,它所多出来的那部分价值你可以理解成感情附加值。一盒月饼,不能仅仅当成是一盒点心,在中秋佳节的时候,从送人者到接受者之间传递,承载着一些人情在里边。你拿出四、五百元的现金购买一盒月饼,是希望能够起到四、五元现金所起的作用的。而一旦中秋那一夜过去,这月饼就像是过了期的黄历,以迅速以跌停板的速度贬值,呵呵,那些四、五百元的月饼大概连几十元都不值了。

所以中秋节的月饼,我想最明智者还是在它贬值之前送出去。做为笔者来说逢年过节,朋友之间的往来也少不了。但一般我都是左手进右手出,东边来西边去,尽可能把这些东西在未贬值的时候、也就是中秋节之前全送出去。留下一点放在家里是个意思。这个玩法讲究的是快进快出。不过也有真正喜欢吃月饼的人们,但他们却不愿接受这上边太多的附加值。这就形成一个矛盾:真正喜欢吃的人,不愿意买。而那些家里囤集太多的人,却未必喜欢吃。 每逢中秋过后,商场总要举办一次大规模的月饼处理活动,有买一送一的,有买别的商品附送月饼的。并且顾客也相当不少。我想这些顾客才应该是真正喜欢吃月饼的人们。 巴菲特说:“只有当海水退却时,才能看出来谁在裸泳。”而这样的顾客不失为明智的顾客,既吃到了自己喜欢的食品,又没有多花冤枉钱。

总而言之一句话:不喜欢吃月饼的,中秋之前尽量送出去。喜欢吃月饼的,中秋之后买回来。

不知这样说对不对。

团团圆圆话月饼

文/白鹭

月饼最早就是一种带馅的点心。殷周时就有记载,一种中间厚、周边薄的食饼;西汉时陕西城固人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带回了芝麻与核桃,民间便出现了以胡麻、胡桃仁为馅料的圆形“胡饼”。汉灵帝时已很时兴,《续汉书》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到唐代时诗人白居易写诗赞胡饼,“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中秋节吃月饼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说是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唐初,和唐高祖李渊以及陕西三原人的大将李靖有关。民间传说是唐代名将李靖北伐突厥,八月十五得胜凯旋。高祖李渊在京城长安迎接,当时有吐蕃商人,向李渊献圆形胡饼祝捷。李渊高兴地指着悬在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说:“应将圆饼邀蟾蜍”,接着唐高祖将所献的祝捷胡饼分食群臣,据此传说遂有中秋吃胡饼之俗,但胡饼还不能称月饼,只能说有点渊源。最早中秋节吃月饼的文字记载,见于《古今图书集成》引《洛中见闻》:有一年唐僖宗在八月十五晚上吃月饼,觉得味道非常好,他听说新科进士在曲江摆宴,便叫管理御膳的尚食局用红绫包着月饼赏赐给他们。

月饼,据说是祭月的供品,形似月,祭后家人可以分食,亦被称为团圆饼。还有传说言道:月饼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命名的。《开元天宝遗事》曾记载:天宝初年八月十五日夜,“玄宗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又一年八月十五日夜,二人在大明宫太液池赏月时品尝到一种圆形“胡饼”,贵妃吃了感觉特别的香,但又嫌“胡饼”名字不雅,才思敏捷的她,仰望头顶,皓月当空,丹桂飘香,灵机一动,对唐玄宗说:那不如就叫它月饼吧!唐玄宗听后龙颜大悦,连声称赞,还赏赐贵妃花瓣月饼,从此“月饼”这一雅称便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天上月圆,地上饼圆。这寓意美好,吉祥如意,象征团圆的“月饼”,成了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美食,阐释中秋节主题独一份的最佳标志物。并且进一步证明中秋节吃月饼,和唐长安关系匪浅。

在唐代长安城里食肆中就已有专供节日食品的店,穿越一下就成了唐代的食品专卖店!供应中秋节的食品叫玩月羹。据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载:“寺家设饨、饼食等,作为八月十五之节。”

宋代开始宫廷流行吃“宫饼”。苏轼在一次酒宴上赋诗一首:“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嚼月”就是吃月饼。《武林旧事》“蒸作从食”一栏下列出有荷叶饼、芙蓉饼、羊肉馒头、菜饼、月饼等。

当年西安老街巷里,几乎每家每户都自己做月饼,家中都有做月饼的木头模子。我家的月饼模子是枣木的,厚墩墩的异常结实,用得久了红油油的发亮。模子有两个圆形凹槽,里面雕的菊花和蔓草纹饰图案,中间一个福字。我的父亲是八级钳工,做模具是他的专长,我猜想家中这件月饼模子大概是他老人家雕出来的。月饼中包的馅最重要,用料五花八门,主要是各种果仁,一般最少五种,有核桃、花生、杏仁、芝麻、松子,白砂糖、蜂蜜、青红丝、鸡蛋,有专门砸碎的冰糖粒粒,以及桂花、玫瑰等芳香的干花瓣。我九岁时上小学四年级的1959年,就已开始和母亲一起动手做月饼了。把包上馅的面团,压进月饼模子圆形凹槽里,压实按平,然后把月饼模子翻过来,轻轻在案板上一磕,一个纹饰图案精美的圆月饼就好了,再放进平底铁鏊锅上烙。从小就馋嘴的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吃刚出锅的热月饼,那又烧又烫、又香又甜的感觉,舌尖上的这种特殊记忆太深刻了。

一年中秋节我随西安市文史馆去陕北考察采风,路过绥德县城时专门买了几斤酥皮绥德土月饼,本来并不想买,可开车司机是这家卖土月饼的老熟人,介绍他家现做现卖,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老月饼如何好,如何是绥德土月饼第一家。卖月饼的还给我掰了一小块让我尝,谁知一进嘴,我就决定买了。因为我吃到了小时候自家做月饼时的老味道。果然,回西安过中秋节时,拿出让客人尝,这种朴实而少油缺糖又香酥的绥德土月饼,竟特别受人欢迎,连吃带拿的三斤多土月饼,一天就全解决了。

月亮象征团圆,也是故乡的象征,农历八月十五自古以来就是亲人团聚的佳节。中秋节讲究吃的月饼是圆的,月亮圆圆,月饼圆圆,极具象征意义。

中秋节

文/温馨的日子

中秋节

时间过的真快啊,转眼间又快要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了。 今年是我在方大公司的第一年中秋佳节,以往每年的中秋之夜是和一家人一边吃着月饼一边欣赏着又圆又亮的明月。虽然心里有点伤感但是有公司领导的关心及慰问。正好大家正猜想着今年公司到底给我们发什么花样的月饼,门外快递员进来让财务签收好几大箱的月饼。这时我们几个资料员踊跃的帮财务清点月饼的数量,而且帮着她把一盒盒精致漂亮的月饼装进一个个环保袋。领到月饼的员工拆开一层层包装精致的盒子。

啊!月饼好丰盛啊有哈密瓜的、有菠萝的、有五仁的、还有豆沙的,有甜的 、有咸的、还有……这么多各式各样的月饼馋的我直流口水。不知道今年的中秋会来得比较晚,公司也很顾及员工能过好中秋佳节的心,公司的几位领导放弃回家过佳节的时间走基层到中心来慰问我们,领导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箱饮料给我们。虽说礼轻情意重,但我们个个心里还是感到一份温暖。

时间就是这么的短暂,太阳也渐渐的落山了,天也黑了脸。月亮也露出了笑脸,我们全家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喝茶、吃饼、聊天,听王菲唱《但愿人长久》。装月饼的盘子里依然有蛋黄味的,我想它也许依然那么难吃,但那已经不重要了,毕竟中秋节全家人坐在一起就很好了。这时我也随手拿一个来尝尝,也不是那么的难吃嘛,咸咸的,跟咸鸭蛋差不多。吃着吃着心里想起了,在远方的嫦娥姐姐,是不是也在品尝这咸咸的蛋黄月饼呢?

欠母亲七个中秋节

文/刘希

结婚七年,历经了七个中秋节,我却没回家过一次中秋节。远嫁的我,又远在外地打工,逢年过节,都是我们加班忙着赶货的时候,很难请假回家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所以,扪心自问,我算一个未尽到做子女责任的女儿。

老家的习俗,每到五月端午节、八月中秋节,无论出嫁的女儿年纪多大,只要父母健在,一定要带着全家回一趟娘家的。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两手满满当当,就像那首《回娘家》的老歌——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怀里还要抱两盒大月饼,一路幸福而骄傲地奔回娘家。姑爷要给岳父奉上好烟好酒,不知给岳母买什么好,就悄悄给她衣袋里塞上两百块钱。没想到却被她老人家发现了,于是,往往一个要给,一个婉拒,老少两人的推让中,空气中流淌着的全是亲情的味道。

我一直梦想着在一个中秋节,也和同伴一样,带着一家三口,挎着大包小包,在邻居们的羡慕声中,走进我阔别已久的家,扑进母亲的怀里。母亲在灶头忙活,自家养的鸡在锅里翻腾,满屋子都是扑鼻而来的农家鸡特有的香气。自己一边给炉灶添些柴火,一边和母亲絮絮叨叨,东家长,西家短的,也听母亲兴奋地说着,比划着,聊自家,也聊别人家,但唯独不聊离别日子里的那些想念。

我是母亲唯一的女儿。自父亲去世后,母亲怕增加我的负担,坚持一个人在农村独居。当初我远嫁时,不少邻居批评我没考虑母亲的难处,说我没良心,只顾自己幸福,我几乎都动摇了,可母亲却在一旁为我打气,她说遇见一个合适的男人不容易,千万别放弃。也因此,我对母亲,不仅怀着深深的内疚,更多的是感激。本来想结了婚以后要好好补偿、孝敬她老人家,竭尽所能地让她晚年过得开心、幸福,哪知自己一直生活不宽裕,想回家一趟都难,因为往返回家一趟就要花掉上千元路费。

母亲的中秋节,想必是孤单的。我不回家,门庭一定很冷清。看着别家的热闹气氛,母亲肯定是落寞的。七年,漫长的七年,对母亲来说,是多么冰冷而残酷呢?每每期盼落空,失望的母亲,是不是也曾在暗夜里独自垂泪呢,是不是也曾后悔当初那么义无所顾地支持我远嫁呢?我知道,母亲一定是寂寞的,尽管她经常在电话里宽慰我说,邻居们都管着我呢,我们也常走动的。

前两天,我给母亲邮寄了两盒月饼,母亲在电话那头连声嗔怪:“孩子,你费这个心干嘛,那么远,多不划算。”我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心揪得厉害。我那慈祥的母亲,您可知道,我欠您的七个中秋节,岂止是几盒月饼就能代替得了的啊。

母亲啊母亲,明年,我一定要回家和您一起过中秋节。

丹桂飘香话中秋

文/花香蝶语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神洲举杯迎接“中秋节”来临之即,大街小巷、商场都充满一种浓浓的节日气氛。中秋前十天,家乡人民广场东路边就搭起了一些红、蓝、绿、黄色组成的十来个月饼摊店,苹果、葡淘、梨子、青枣、橘子、核桃等琳琅满目,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增添了喜迎佳节的热潮。中秋节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回家团圆,因工作在外小假时间短,好多人不能相聚桑梓。九月四日那天,收到女儿从北京寄回家中的中秋月饼礼盒,心中有惊喜,也有想念。

丹桂飘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总是盼望着一家人能够团聚中秋节。那时,回家和老人团聚的时间少得可怜,总是忙与一份不易的工作与自已的小家。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在中秋节这一天,都会为我们做月饼、炸油糕,做上一桌丰盛的饭菜。身为老师的他们,为教育事业辛苦了一辈子,退休下来,还为儿女操持家务。那时,家里生活并不富裕,只要能吃到这些我们已经很满足了。八月十五的晚上,我们将买来的水果、月饼分别用瓷盘装好,摆在一个小方桌上献月亮,这时全家人就围坐在农家小院,在高大的槐树下赏月,听妈妈讲故事。她说:月亮里有个桂花树,还有一位漂亮的嫦娥,因为她偷吃了仙丹,就飞到月亮里去了;她怀里还抱着一只可爱的玉兔,月亮里还有位英俊的男子叫吴刚,他们就一直住在广寒宫里。他们也很想念大地上的亲人,可是回不来了。我就一直望着月亮,月亮也照着我,周围山越一片沉寂,我在月亮里搜寻着,什么也找不到,妈妈说:那是月亮离我们太遥远了,如果你仔细看,就会看到月亮里的一切。我就问妈妈,嫦娥在月宫里不寂寞吗?妈妈说:嫦娥有玉兔作伴,还有吴刚在,他们可以看到地面上的一切,因此不会寂寞,天宫那可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妈妈曾经讲的故事,我们又把他讲给我们的孩子听,动人的神话故事,一直被延续至今。除了赏月之外,我们在家里还要举行一个有意义的活动。爸爸吟诗,我和哥哥、姐姐们每人唱一首歌,浩月如银盘挂在蓝色的天幕上,静谧地窥视着大地,我们在快乐与幸福中度过难忘的中秋之夜。

父母盼望儿女远途归来,可这终究成了遗憾。有几个家庭能在中秋节团圆呢?思念已成殇。为了理想他们在外拼搏,亲人远隔千里,中秋前夕寄往家中的那份珍贵礼品已抵达,只是在这花好月圆之时,却难以团圆。现在我才真正理解爸爸、妈妈盼望我们过节回家的那份心情。团圆时的喜悦,总是拌着离开时的点点泪光。无论是在大洋彼岸,还是在祖国的南疆、北疆,“中秋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这个时候,人们都会想念家乡,想念亲人,想念朋友。有不少人从千里之外都要赶回家与亲人团聚,更多的是小假期间大部分人不能回家,有的还坚守在自已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难以平静,现在一家人很难团聚,也没有了儿时的快乐。随着信息化与高科技的讯速发展,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但人们的生活简单了,繁忙的工作带来身心的疲惫,节日小假有部分人会选择外出,去亲临一下大自然,看看多彩的世界。

秋天是一幅水墨画;秋天是秋千架上儿时的童话;秋天是一幅瑰丽的云霞;秋天是妈妈讲的月宫里桂花树下的神话;秋天是层林尽染的片片枫叶与相思;我在此岸,你在彼岸,我们共同谱就的一首思乡曲。天上的上弦月快圆了的时候,我在想你,可是,今夜却看不见月亮,因为他被厚厚的云层遮挡。傍晚,天空落下濛濛细雨。今年的这个中秋节,是否还能看到浩月当空?

二零一参年的中秋节是在春城昆明度过的。前一天我与女儿,在新亚洲体育城天桥南路,买回一大把纯白的百合花,将他带回家插入一个大花瓶内,简单的房内顿时飘满花香。第二天就是中秋节,晚上月华如水,浩月当空,在滇西南过的第一个中秋节,异域的风光很美丽,我与孩子开车在城市里没有目标的乱逛,家人两地,思亲,思乡。今年的中秋节是在家乡过,女儿却不在身边,哥、姐家在远方,因此也不能心随人愿。

中秋前夕,因很想家,那日我独自漫步家乡的莲湖公园,看见湖中睡莲好几片,绿色的圆叶铺展在水面上,每片叶子上只开放着一、两朵洁白的花朵,湖水恬静,柳树环绕在湖的四周,象征“腾飞”红色火炎的雕塑很耀眼,双凤献宝栩栩如生,汭河放歌、煤城瓷韵、华尖山亭、药乡春辉、莲湖滴翠、莲湖烟雨、龙舞盛世、煤城辉煌等八个铜铸高大的莲花,上面的图案意境各不相同,非常漂亮,将莲湖扮靓。

我们向往美好的生活,在提高物质文明的今天,人的素质也要相应的提高。好的生活环境还得人们去维护,一面建设着,一面却受到人为的破坏。那日,在莲花湖看到东边那些雕塑矿工,及曲子戏演出雕塑,竟然被人砍去胳脖或手指。莲花湖这是家乡唯一一处美丽的地方,这些珍贵的雕塑,被人为的破坏,残指断臂,真让人痛心。现代文明的今天,竟有人还胡作非为,这得加强城市管理。要珍惜我们所生存的生活环境,让家乡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云更白。那日,沿家乡的汭河散步,观赏到了华煤阳光洒店院内那几株紫色、黄色、粉色的芙蓉,竟开得与碗口那么大,冰艳若霞;美人蕉象火焰一样燃烧着;东边蓠墙内一片多彩的月季也开得嫣然馨香,秋之静美。

昨晚在广场看到月亮在云层里穿行,中秋节家乡依旧落着雨,晚上不能赏月。街上平日很喧哗,现在只听见雨声,不能赶回老家去与亲人团聚,但心早已飞回了桑梓。海上升明月,心系千里外。月饼甜甜,桂花飘香,共度中秋人月两团圆!

记忆里的中秋

文/梁征

在这个中秋节,蓦然回首这些年度过的中秋,我的内心有着割舍不断的记忆。

儿时的中秋节,是一个享受美食的节日。我的记忆里,那时的月饼品种稀少,包装简单。由于家里穷,每到中秋,父母只能买一两块月饼,一家人,每人只能分得二分之一块。晚饭后,我和小朋友一起捉迷藏、躲猫猫。玩累了,各自回家,拿出月饼,仔细端详一会儿,用手在下方接着,轻轻地咬一口,生怕浪费。除了吃月饼外,每逢中秋节,父亲总是要杀一只鸡,或炖或炒,母亲就地取材,有原生态的炒鸡蛋、虎皮尖椒、红烧茄子等菜品,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咀嚼着、回味着、享受着……那种“吃在嘴里,笑在脸上,甜在心头”的感觉和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

工地的中秋节,是一个无私奉献的节日。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施工单位工作,耳闻目睹了建筑人与亲人聚少离多的日子,亲身感受了建筑人的艰辛。我和同事们就在工地度过了好几个的月圆之夜。从武汉到深圳,从北京到南宁,我也因此有幸领略了那洒落在工地的月光,常令我感怀不已。还记得那一年的中秋,项目部会餐,觥筹交错中的热烈和圆满竟比往日在家的味道还浓。那一刻欢声笑语的我们,早已把父母的嘱托、妻儿的牵挂深深埋藏在不易被触动的地方。在温馨的建设者大家庭里,虽然与家相距千里,我们依然共有一轮明月。

如今的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相聚的节日。对于很多人来说,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节,受到人们的重视。望月多相思,团圆美满是中秋节不变的主题,稍有变化的是,在社会步入老龄化的进程中,多少老人期盼子女“常回家看看”,能够在这个节日团聚。生命是父母给的,毕生报恩不尽,中秋之夜,若不能回家,打上一个电话,传递平安健康的信息,再送上真挚温馨的祝福,父母也就为之欣慰了。他们之期望,尽在儿女身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义之举,才能让家庭感受到日常亲情的存在。中秋月圆人也圆是最美好的,让我们包围在浓浓的亲情中。

孩童时,过节图个好吃好喝,图个热热闹闹;如今过节,为的是阖家团圆,分享亲情。又到中秋,又见明月,且让我们围坐一个圆圆的月亮,细细地品味人生的奥妙,感受生活的真谛。

中秋絮语

那天妈妈来电话了,问我中秋节回不回家?我满口应承了下来,她满心欢喜的撂了电话。抚摸着尚有体温的电话,我心里涌起一片温存。我为自己沏了杯茶静静地坐在窗前,氤氲在茶香中,仰望天空那轮明月,心里盈溢着感动,我期待着月儿变得更加的圆满,更加的明亮起来,因为月圆的那天,我就可以携着爱人一起回家过中秋节了。

掐指间,我已经离开家乡已近10个年头了,已不再是那个背着行囊匆匆赶路的孤独学子,如今已经有了自己的伴侣,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和那片属于自己的地方,原本我应该觉得生活越来越好了,应该越来越懂得满足了。可我总有着些许的伤感,伤感岁月匆匆,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总给人留下不尽的遗憾。不经意间我们都长大了,而父母却更加的苍老了。记得去年中秋节,在离开家乡的那一天,当父亲帮我将沉重的行李搬上公车的时候,他沉重地喘着气,额头上溢出了汗滴,当车子开动的那刻,父母奋力地向我招手,我突然发现,父亲的身姿不再挺拔,母亲的容颜已不再年轻了,我泪如雨下。又是一个中秋节了,我不知道父亲的身体是否还是那么硬朗,母亲是否还能和她的那帮老姐们轻松地扭秧歌呢?

常年在外,母亲给我们约法,每个星期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聊聊家常,报报平安。那天母亲来电话了:“妮子,怎么没有打电话回家啊?是不是忙啊?”母亲电话里充满了关切和急切,我小声地说:“妈妈,我出去办事了,才回来呢。你们没有出去散步吗”“没有呢,你爸说你还没有来电话,给你打了几个电话,你都没有接,怕你出啥事了。没事就好了,那你早点休息,别累着。我就陪你爸出去走走了。”“嗯,知道了,妈妈。你们也注意身体。”我回答说。母亲放心地挂了电话,我沉重地坐在了椅子上,失神地望着那一堆刚从超市里买给自己的衣服。一滴泪滑到了嘴边,瑟瑟的……泪花里,两个苍老的身影守在了电话前,焦急地等待着,那个被人遗忘的来自远方的电话。

快中秋节了,母亲的电话变得多了起来,电话里不断地嘱咐我们不要买东西,催促我们早点回家。月光如水,银白色的光亮洒在了这温情的世界里,我扶窗凝望着夜空这一轮明月,好想好想早点回家,和父母共度这温情的中秋之夜。母亲一定在准备中秋节的食品,父亲一定又一页一页地揭着日历吧。

我喜欢中秋节,喜欢它正逢清爽的秋季,更喜欢它是一个多情的节日。忙忙碌碌了大半年,我总是渴望着能够早点到中秋节,那天可以忘记所有烦恼,借着多情的秋风,披着皎洁的月光,和家人在一起吃上一顿中秋晚宴,一起赏月,一起吃那美味的月饼。谈笑间,那多日的离愁瞬间消失殆尽。每次中秋节回家,父亲总会从柜子里掏出放了半年的醇酒来款待我的爱人,按照父亲的话来说:爱人是东北人,爱喝白酒,这酒他都放了大半年了,就是为了和他的东北女婿一块畅饮。我喜欢父亲和爱人谈笑风生的样子,这种其乐融融的感觉让心儿会沉醉许久,许久。爱人轻声跟我说,咱们常年在外,以后应该经常回家看看爸妈。我轻点他的鼻子笑着说:“是不是想着爸专为你留的酒了。”爱人佯装生气转过脸去了,往行李包里塞进了一盒保健品,我知道那是他花了大半个月的薪水,买给爸妈的。

家乡的中秋夜总能有那么多让人感动,令人心碎的东西。清清河上的许愿灯,古老石桥的灯谜秀,还有那流传了几千年的西河戏。我突然想起,离别了这么多年,我已经好久没有看过只有中秋节才会上演的西河戏了,不知道它还在不在?如今的生活好了,当年的戏台如今已经变得残破了,它的旁边已经建了宽阔明亮的广场了。每次回家了,只要有时间我就会闲步在家乡的广场上,凝望着那曾经辉煌的戏台子,聆听着身边老爷子老太太们的哼唱,我陶醉了,仿佛经历的时间的倒流,能够回到曾经那个岁月。那天父亲塞给了我一张门票,告诉我去电影院里可以看西河戏了,电影院里的灯光突然黯淡了下来,舞台上的帷幕徐徐的展开,一声悠长的二胡幽幽怨怨的响起,那些熟悉的脸谱跃入眼帘。当我吃着手里的爆米花时,我突然觉得不是从前的那个味道,我好想搬着板凳再赶一次场,再一次痴迷地为那带着浓重乡音的西河戏呐一次喊。而如今古老的西河戏似乎已经成了那尘封的历史,只能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里,带着深深的留恋。

度过了二十几个春春秋秋,经历着一次次的月圆月缺。还记得曾经无数次奔跑在家乡的路上,感受着中秋月的美,感受着这夜的温暖。不知道家乡山头的那轮明月,在中秋之夜是否能为我变地愈加的明净呢?月光如轻纱般透过树叶,映照出婆娑的影子落在了地面。今夜月亮为谁无眠?

母亲深情地呼唤着,孩子,赶紧回家吧,家里有美味在等着你;父亲高兴地说,家乡的戏台子已经修葺了,中秋的那晚让我陪你再看一场古老的西河戏。

月饼里的母爱

文/徐光惠

随着中秋佳节的临近,小城的大街小巷渐渐弥漫着月饼的香味。超市的货架上已陆续摆满包装精美的月饼,各种风味一应俱全。我不由想起儿时中秋节母亲亲手做的月饼,那又香又甜的味道让我魂牵梦绕。

那时虽然物资匾乏,但中秋节的月饼是少不了的,孩子们最快乐最盼望的就是过节。记得小时候,每年过中秋节,母亲不管再忙都要亲手做月饼。母亲腰间系着围裙,先将和好的面团发酵,说发酵好的面团做出来的饼子香。等面发酵好了,里面加上花生、芝麻、核桃仁和少许白糖,然后将面团捏成一个个小圆面疙瘩,再用擀面杖用力来回擀,就成了一个个大小均匀,圆而薄的月饼,最后加少量香油用柴火慢慢烤制。母亲说奶奶身体胖,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饼子里不能放太多油和糖,小孩子吃多了对牙齿也不好。

天渐渐黑下来,屋子里亮起了昏暗的灯。母亲像变戏法似的,灶屋里开始飘出一股浓浓的香味,香喷喷、黄灿灿的的月饼大功告成了。我和弟妹们嘴馋得很,眼巴巴守在锅台边已经多时,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母亲温柔地呵斥:“快让开!一个个小馋猫,小心烫着,到外面桌上等着!”

我们一窝蜂跑出灶屋,兴高采烈地把桌子、小板凳搬到院子里,乖乖地坐下等着。母亲把满满一盘月饼端上桌,父亲还摆上了瓜子、胡豆等零食,我们抓一个月饼塞进嘴里啃起来。霎时,月饼的面香夹杂着芝麻、花生的浓香渗透唇齿间,酥软香甜,那叫一个开心啊。我们一阵狼吞虎咽,把月饼渣子撒得满地都是。奶奶怜爱地:“别急,慢慢儿吃,小心噎着!”

母亲叮嘱我们不要贪吃,吃多了不容易消化,还让我们吃过月饼后喝一点淡茶水,说对肠胃好不易引起积食。在母亲眼里,儿女的健康便是她最在意的一件事。母亲做的月饼饱含着对家人浓浓的爱,不但味道可口,还新鲜健康,怎么吃都吃不厌。夜晚,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夜空,皎洁的月光撒满小院,一阵微风飘过,桂花散发出醉人的幽香。我们一边玩闹,一边听父亲听嫦娥和小白兔的故事,睁大眼睛望着天上的圆月,似乎真的看见了美丽的嫦娥姑娘和那只可爱的小白兔。院子里满是欢笑声,一家人尽情享受着团圆美满的幸福,其乐融融地吃着月饼,吃出了欢乐吃出了健康。

如今,市场上的月饼多是各种肉馅、蛋黄馅等,看起来油光可鉴,但却油腻含高脂肪高胆固醇。莲蓉、豆沙馅里面也加入了大量的猪油、白糖,含高热量高糖,甜得腻人。而母亲做的月饼不过于甜也不油腻,香酥可口。去年中秋节前夕,单位发了一盒价格不菲的月饼,拿回家后女儿打开月饼,尝了一口便皱起眉头:“妈妈,这月饼太油腻了,还是外婆做的月饼好吃。”

母亲七十多岁了,身体不再硬朗,时不时地闹点小毛病,但她每年中秋节还要为家人做月饼,馅料依然是花生、芝麻、核桃仁,口味和当年一点没变。我们不想让她太劳累,劝她别做了,母亲还不乐意:“为啥不让做啊?卖的月饼看着好看,吃了对身体不太好,价钱又贵,我这月饼虽然没那么好看,却新鲜健康又便宜,何况你们也爱吃,对吧?”见母亲说得在理,也就顺着她不再阻拦,高兴地接受她的一番心意。

中秋节快到了,我似乎听见母亲深情的呼唤,我已闻到月饼散发出的阵阵香味,那是家的味道,母亲的味道。

中秋节的想念

文/shth

中秋节,放3天的假,许多人都出去热闹了,听说光谷那边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室友说的那样热闹非凡。

我在大学的校园,9月份,离开家没有多少天,已经开始想念了,也许中秋节就是用来想念的,不然何以刚好就是在我们开学没几天的日子呢!

武汉的天气还是那样,中午的时候,阳光照在地上几乎和日光灯一样白,炽热的感觉,去食堂打个饭回来,就已经汗涔涔的了。

这个时候,爸妈在干什么呢?

我想起在学校做兼职的那些日子,两三个月的时间,妈妈一直在吃药,做不了体力活,总是觉得累。爸爸跟着别人在烈日里活着水泥,打着零工。就在这个时候,外公胃出血送到医院来,需要人来照顾。于是爸爸忙碌了一天后,还要去医院陪着外公。妈妈每天要给外公送饭,陪他说话。3路车,每天这样来来回回,混合着阳光和汗水的味道,夹杂着药水和饭菜的气息,在家和医院之间穿梭。

来学校的那天,天下着雨,妈妈已经开始干活了,每天3点起来摆弄那些莲藕,爸爸从夜市里批发了回来,帮妈妈推到菜场去了

回来,熬了一夜,已经躺在床上了。我6点起来的时候,爸爸醒了,嘱咐了几句,我“嗯嗯”应了,拖着行李箱出来,经过菜场,跟妈妈说走了。

背着包,拖着行李匆匆就离开。

过去的4年,还是没有学会怎么跟他们道别。

今天是中秋节,对于他们来说,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哥哥在北京工作,去年过年的时候也没有回家,于是团年饭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了。我吃着饭,在犹豫着要不要打个电话回去,随即就决定不打了。也希望爸妈不要打电话过来,彼此抱着电话几乎都不知道说些什么。

近乡情更怯。

我知道,爸妈还是在日复一日地劳作,哥哥还是在辛苦地工作,我却在学校里享受着这个大学时代的好时光,为着下午去给一个有着优越生活环境的小孩子补课忐忑。

补课回来已经是6点多了,阿姨随手拿了2个月饼给我,回到寝室,打开来,一个香芋一个莲蓉蛋黄,给出去聚会的室友们留了一份,剩下的当做了晚饭。只是可惜了,无法跟爸妈一起品尝。

团圆的夜,听说今年的中秋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许多人相约赏月,吃月饼。我坐在桌前,只要抬头就能看见夜空,看见那轮明亮圆满的月。可是爸妈不会看到,他们一定一直低着头,像许许多多勤劳的人一样忙着永远忙不完的活。

可是,我知道,他们一定在心里念叨着不在他们身边的孩子,二十几年,他们为我们插上翅膀,让我们高飞,目光却一直追随着我们。

中秋节,安宁的一夜!愿我的宁静,不要打扰到爸妈的清梦,不要撩拨起他们的想念!

月饼里的母爱

文/徐光惠

随着中秋佳节的临近,小城的大街小巷渐渐弥漫着月饼的香味。超市的货架上已陆续摆满包装精美的月饼,各种风味一应俱全。我不由想起儿时中秋节母亲亲手做的月饼,那又香又甜的味道让我魂牵梦绕。

那时虽然物资匾乏,但中秋节的月饼是少不了的,孩子们最快乐最盼望的就是过节。记得小时候,每年过中秋节,母亲不管再忙都要亲手做月饼。母亲腰间系着围裙,先将和好的面团发酵,说发酵好的面团做出来的饼子香。等面发酵好了,里面加上花生、芝麻、核桃仁和少许白糖,然后将面团捏成一个个小圆面疙瘩,再用擀面杖用力来回擀,就成了一个个大小均匀,圆而薄的月饼,最后加少量香油用柴火慢慢烤制。母亲说奶奶身体胖,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饼子里不能放太多油和糖,小孩子吃多了对牙齿也不好。

天渐渐黑下来,屋子里亮起了昏暗的灯。母亲像变戏法似的,灶屋里开始飘出一股浓浓的香味,香喷喷、黄灿灿的的月饼大功告成了。我和弟妹们嘴馋得很,眼巴巴守在锅台边已经多时,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母亲温柔地呵斥:“快让开!一个个小馋猫,小心烫着,到外面桌上等着!”

我们一窝蜂跑出灶屋,兴高采烈地把桌子、小板凳搬到院子里,乖乖地坐下等着。母亲把满满一盘月饼端上桌,父亲还摆上了瓜子、胡豆等零食,我们抓一个月饼塞进嘴里啃起来。霎时,月饼的面香夹杂着芝麻、花生的浓香渗透唇齿间,酥软香甜,那叫一个开心啊。我们一阵狼吞虎咽,把月饼渣子撒得满地都是。奶奶怜爱地:“别急,慢慢儿吃,小心噎着!”

母亲叮嘱我们不要贪吃,吃多了不容易消化,还让我们吃过月饼后喝一点淡茶水,说对肠胃好不易引起积食。在母亲眼里,儿女的健康便是她最在意的一件事。母亲做的月饼饱含着对家人浓浓的爱,不但味道可口,还新鲜健康,怎么吃都吃不厌。夜晚,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夜空,皎洁的月光撒满小院,一阵微风飘过,桂花散发出醉人的幽香。我们一边玩闹,一边听父亲听嫦娥和小白兔的故事,睁大眼睛望着天上的圆月,似乎真的看见了美丽的嫦娥姑娘和那只可爱的小白兔。院子里满是欢笑声,一家人尽情享受着团圆美满的幸福,其乐融融地吃着月饼,吃出了欢乐吃出了健康。

如今,市场上的月饼多是各种肉馅、蛋黄馅等,看起来油光可鉴,但却油腻含高脂肪高胆固醇。莲蓉、豆沙馅里面也加入了大量的猪油、白糖,含高热量高糖,甜得腻人。而母亲做的月饼不过于甜也不油腻,香酥可口。去年中秋节前夕,单位发了一盒价格不菲的月饼,拿回家后女儿打开月饼,尝了一口便皱起眉头:“妈妈,这月饼太油腻了,还是外婆做的月饼好吃。”

母亲七十多岁了,身体不再硬朗,时不时地闹点小毛病,但她每年中秋节还要为家人做月饼,馅料依然是花生、芝麻、核桃仁,口味和当年一点没变。我们不想让她太劳累,劝她别做了,母亲还不乐意:“为啥不让做啊?卖的月饼看着好看,吃了对身体不太好,价钱又贵,我这月饼虽然没那么好看,却新鲜健康又便宜,何况你们也爱吃,对吧?”见母亲说得在理,也就顺着她不再阻拦,高兴地接受她的一番心意。

中秋节快到了,我似乎听见母亲深情的呼唤,我已闻到月饼散发出的阵阵香味,那是家的味道,母亲的味道。

陪母亲过中秋节

文/古月泉

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从没进过学堂门。从我记事时起,她总是随父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辛勤劳动着。所以在她头脑里只有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收获,怎样才能把从集市上买来的猪仔喂得又肥又壮,至于什么是中秋,与农事来说无关紧要的,她全然不知道那是什么样的节气。

今年遇到干旱,田地里半年来的劳作算是打了水漂,收获全无,重新下种可又没下雨,父亲就与同寨的三叔去三穗打工了。本来我们是不让去的,可父亲认为在家里也是闲着,于是母亲就一个人在家里料理家务及农事。中秋节到了,想到母亲一个人在家,我决定从江口回到石阡赶去老家看望她,陪母亲过中秋节。

我利用没课的下午,准备好了月饼等其它吃食,到石阡后我商量小儿一同回老家,小儿说老家的路太难走了,就没去。对于小儿来说,老家在他的记忆里是那样的熟悉而又陌生——只记得是春节要去的那个地方,那里有爷爷和奶奶,除此什么也记不得了。第二天就是中秋节,直到那天下午我才赶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

母亲见我骑车出现在她面前,甚是高兴,激动得合不拢嘴,半响才说你回来了!我说放假了,是中秋节。母亲喔了一声。母亲问我饿没有,家里吃的东西放在什么地方,让我自己去拿。我坐在台阶上休息,母亲在院坝里不停地翻弄着那些干瘪而发黑的稻谷,从众多的空壳中筛出饱满的穗粒,我竟然想不出安慰母亲的一句话来。而母亲说这是她今天中午的劳动成果,一天的口粮是吃不完的。虽然她是面带笑容而心怀满足的在说,我却从她的神色里看到了农人一年辛苦之后无果的无奈和心酸。随后母亲说还要去田里干活,无论收获多少,总得去看一下。我也跟随母亲去,母亲说我干不了这活,我笑着说:“小时候你们不是让我学过吗?”“那时候是怕你们不努力学习,让你们知道干农活的辛苦嘛。”母亲解释道。但我从没有怨恨过他们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很多时候都是我以“要做作业”为借口给搪塞了。来到田里母亲在前面将完全没有稻穗的割倒,我就在后面给这些稻穗扎成个,晒干之后就是牛过冬的料草了,直到太阳下山,天快黑了,我多次催促母亲说今天没做完明天再做,活是做不完的,她才停下手中的活。我去解牛绳,母亲捆绑了一梱已晒干的谷草回家了。

吃晚饭的时候,母亲特意为我做了一个鸡蛋汤。听别人说城里的鸡蛋不好吃,让我多吃一点,而她自己却不吃,说在家里能天天吃到,比我们方便。但很多时候,她都是将鸡蛋请人或自己上街带给我们吃了。

吃饭后,我拿来月饼想让母亲尝尝,问她要什么口味的?五仁的、肉松的、火腿的、荔枝的、草莓的……我念出一串的名字,可母亲也许从没听说过这些名字,更不清楚它们倒底是什么口味。不就是一个月饼吗?竟然还有那么多不同。我给母亲挑了一个火腿的,说里面有肉馅,挺好吃的。母亲接了过去,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了看,放在鼻子前闻了闻,却又将月饼放回了原处。她说现在才吃饭,吃不下了,并说一天在坡上干活饿了的时候吃。在母亲看来,月饼就是饿了的时候,还能当饭吃的。这与我们吃月饼的意义是如此迥异,母亲的这种看法更是实在和真切,而我们的看法却显得虚无和缥缈罢了。

随后我一边与母亲聊天,一边看电视。电视上正直播中秋的圆月夜景。但我和母亲都没有出去看。月亮对于母亲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农忙时节,月亮能照着她出门,又能照着她回家。我与母亲谈到了父亲在外打工的情况,又谈到了我工作上的事。夜渐渐深了,母亲显得很是疲倦,竟不知不觉打起了瞌睡来,我再三提醒叫她去休息,她就是不肯。我好久没有回家了,她也许想多陪我坐一会,我将电视的音量调到最小。实在支撑不住了,母亲才去休息。第二天早上,当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母亲又不知什么时候出门干活去了。

这个中秋节,父亲不在家,只有我和母亲。我没有看到圆月,母亲也没有吃月饼,虽有太多的缺憾,但母亲收获了她的快乐,我得到了我的幸福!

望月忆中秋

文/红尘一书

每年的中秋时节,我总想起几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醒来惊觉不是梦,眉间皱纹又一重。"也许是人在一天天长大并老去吧,每过一回节,总有些百感交集。

年轻的时候,每逢过中秋,会给远方的亲人或者朋友寄上一张明信片。所以一买就是一大堆。其实,寄是寄了,更多的是喜欢那样的一种形式,心里头并没有十分的想念。

再成熟一些的时候,也是电脑开始普及的时候,我不再寄明信片了,又喜欢在中秋的时候制作各种精美的帖子,配上音乐,写上一些酸酸甜甜的话,发给我的亲人朋友们。其实,发是发了,心里也更多的是在欣赏自己的作品,并非真的那么牵挂他们。

如今过中秋,我什么也不做了,甚至连月饼都不买,中秋节那天也是和平时一样上班,一样吃饭,我都不会因为是过节而特别的加两个菜,可我却在心里真正的思念着亲人和朋友们,有时甚至会伤感到掉下泪来。

这些年的中秋,早早的就会发现,超市的月饼摆满了,生意人的广告打起来了,单位里也会像执行公务一样的发月饼票,发水果了,朋友之间聊天的话题都是在讨论今年中秋又有多少好处了,中秋,它仿佛不是节,是赚外快的日子。中秋,表面上总是过的是热热闹闹,富丽堂皇,可灵魂深处,我怀念着童年时候的中秋节。

童年的时候过中秋,提前一二个月我就会开始算日子了,因为中秋节是和平时不一样的一天,首先,出嫁的姐姐那天肯定要回嫁家,这是习俗。中秋节的早上,每户人家里都在蒸糯米,然后,要排着队打糍粑,每当两个身强力壮的男人在那你一棒我一棒的打糍粑的时候,总是最热闹的时候,老人们在那指指点点,孩子们围着嘻嘻哈哈,同时对那即将到口的糍粑也谗得流口水,妇女们却会在男人们打糍粑的时候开黄色的玩笑,糍粑打好后女主人往家里搬,自家的孩子也就跟着屁股后面跑,到了家你一团我一团的扯下来,粘着白糖或者红糖吃起来。吃之前总是以为要吃很多很多才会够,可糯米做的东西实在,吃不了多少便饱了,于是爸妈会取笑我们说:"眼大肚皮细,看着吃不进".中秋节的中午饭呢,说起来是一家人聚餐的日子,是应该有很丰富的午餐的,但事实上,那时候并没有钱买菜,只有自家种出来的东西,午餐其实很简单,就我家来说吧,往往就是咸菜炒回锅肉,老南瓜,老冬瓜,或者再炒一碗豆角什么的,最重要的是吃的是白米饭。倘若不是过节,即便是煮粥也要加些蔬菜或者杂粮。更别说吃上肉了。所以,童年盼过节,盼的是吃。也因此,那时的人更贪吃,在老家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的中秋节早上,有两个年轻男人比赛吃糍粑,其中有一个人吃得多,赢了,可是糯米做的东西多吃是不行的,吃到胃里一膨胀,竟要了他的命。所以后来人引以为戒,不敢贪吃糍粑了。

这些年,当吃的穿的都不再是一大问题的时候,似乎过节的感觉也淡了些,因为那些东西不需要盼了,于是,现代人才有了新的节日期盼--放假,旅游,我常想,如果有一天,随时可以休息,随时可能旅游,都不需要盼望过节来满足的话,那么过节该怎么过呢?

这些年,我企图在中秋的时候找到过去的感觉,于是我也曾在中秋的时候用一个小电饭堡蒸糯米,然后绑一把筷子,在瓷盆里揉糍粑,可是无能怎样,我都无法找到当年的味道和感觉,有人解释说,那是因为现在的糯米是杂交的,不如从前那么糯了,而我知道,还因为父母不在了,少了那么一双为我们忙碌着的手,少了一群围在她身边等着要吃的兄弟姐妹们,那一种氛围,那一些时光,过去了,就无论如何都复制不了。

中秋于我,已经只是一种感觉,一场思念。如今的中秋节,我会一个人,搬一把椅子,坐在外面看月亮,对,只是看,不是赏,很久很久,那样深情的凝望,想很多很多的事,想很多很多的人,仿佛世上只有月亮是恒古不变的,总是那么大,那么圆,总在老地方,又仿佛每一年的月亮都是新的,因为这双看他的眼睛,每一年都看到不一样的内涵。

倘若问我中秋怎么过?倘若问我中秋要什么?想一想,还是看看月亮吧,仅此而已。即使中秋夜没有月亮,我心里依然会升起一轮明月,很圆,很亮的。

中秋"愿月"

文/石广田

乡村的中秋,正是收秋种麦的大忙时节。在忙碌的间隙中,人们一直保留着"愿月"的传统。记得小时候,每年的中秋节,母亲是最忙碌的了。

为了"愿月",母亲常常做一种叫做"月徽"的面月饼。月徽的形状大多是圆形的,馅一般使用红糖,在那些月徽当中,往往有一个大如脸盆,在愿月时摆在桌子当中。对月徽的制作,母亲总是"精益求精".在精心包好以后,上笼蒸制以前,还要对月徽进行装饰:母亲用饭碗的碗口和碗底,在月徽上压出均匀的圆圈,再用筷子点出不规则的小圆点。有时候,我们还会到路边采一种叫做"蔴锁"的果子,用这种硬币大小的果子印出来的花纹,就像是一颗颗放着光芒的小星星,漂亮极了。

当中秋节的月亮升起来以后,愿月活动才会正式开始。我们会在院子当中摆上一张桌子,上面再摆上一把带棵子的大豆,把那块儿大月徽摆在桌子正中,然后点燃香烛,鸣放鞭炮。按照"男祭灶,女愿月"的习俗,这些活动中,母亲是主角。可是母亲不"迷信",像烧黄纸这样的细节,许多都省略掉了。整个中秋节晚上,村子里的鞭炮声都会此起彼伏,硝烟的味道久久不能散去。

各种仪式结束以后,就是吃月徽了。母亲拿来菜刀,将那块大月徽切成小块儿,分给每一个人品尝。吃着母亲做的甜甜的月徽,心里高兴的不得了:月徽蒸熟的时候就想吃,可是为了愿月的等待,把那些"馋虫"勾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欢。现在想起来,那种朴实的月徽除了甜味儿以外,和现在各种档次、万千风味的月饼根本没法比较。不过,月徽却是中秋节时我们最好的点心。

吃过月徽,接下来就开始干农活儿了。一家人坐在院子当中,在皎洁的月光下,或剥玉米,或择花生,听着父亲、母亲讲着月亮的神话,不知不觉就会月至中天,浓重的雾气和露水,悄悄地浸湿了衣服和头发。中秋节的晚上,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过去。

如今,甜月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被新式的月饼取而代之了。"愿月"活动,似乎只剩下了燃放鞭炮。每到中秋节,望着圆圆的明月,听着鞭炮的欢响,我就会想起母亲的甜月徽,想起一家人坐在月光下的幸福……

中秋往事

文/刘强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儿时的记忆里,对于“吃饱穿暖”,是当时人们心中最大的渴求,不在乎吃好,只在乎吃饱。大人们的愿望都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小孩子了。所以,过节就能吃好东西,便成了一种概念,至今也无法淡忘。

那些年,虽然生活艰难,但遇上过节,父母想方设法也要去买点肉,做成酥肉、丸子,或其它菜品,让一家人沾上一点荤腥,打打“牙祭”,安抚一下肚里的“馋虫”。也难怪,一年四季肚内真的没有多少油水,以至于小时候经常闹肚痛。

当中秋节来临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就会用温水,将糯米浸泡一晚,第二天一大早,把米放在锅里煮个半熟后,再用木甑垫上竹篾编织的“粗本”,将米放在里面蒸熟倒进瓦钵或石斗窝内,然后,到屋坎下去砍上两根楼梯竹,打整光滑后用来摏糯米。

摏糯米,看似轻松,其实是力气活。要将一颗颗米粒摏烂,并粘连在一起,不是几下几十下就能成的,几斤糯米,至少要花一个多小时。往往在摏糯米时,我们弟兄姊妹几人便会围在母亲周围,眼瞅着斗窝内翻动的糯米目不转晴。这时的母亲满是嗔怪地,在一旁装着水的碗里打湿一下手,扯起一坨糯米来,揉捏成团,给每人一个解解馋。为了啃食楼梯竹上粘连的糯米,兄妹几人争抢打架的事,每年都要发生,最后,母亲不得不用篾条子来制止一次又一次“动乱”。

摏完糯米,母亲揉捏出几碗糯米团后,洒上一层白糖,以备中午食用;然后在簸箕内铺上一层米面,将剩余的糯米倒进去,揉压成饼,真正的糍粑就形成了,待晾干后,切成糍粑块,用油炒或油酥后,吃起来香脆可口,很有一番滋味。

那时中秋节没有月饼,可口的食物除糯米团和糍粑外,就只有肉食了。母亲摏完糯米,将父亲用肉票在食品站买回的猪肉,用火钩烧制后洗净切成片,加上盐巴和米粉子,混合均匀,用红苕、芋头和空心菜打底,将肉铺在上面,盖上蒸笼盖放在锅里加火蒸,这种做法叫做“蒸鲊肉”。说实话,蒸出来的肉吃起来肉嫩质鲜,肥而不腻,味道可口,那叫一个绝!

中秋节这天,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和过端午节一样,正在谈朋友的年轻人,要把女朋友接到家里来过节。那时的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自由恋爱的人不多,一般都是经媒婆介绍而成。中秋节把女朋友接到家里,主要是增进感情,让父母检验未来儿媳待人处事如何,像不像兴家为人的样子,如果中意,就托媒人打探女方父母意愿,如果没意见,便提着礼品上门催庚、清话,选定时间操办婚事。所以,接女朋友到家里来过中秋节,意义非凡。去接时,还要买上几斤肉,要不然女方父母会说你不懂礼数,弄不好这场婚事就会告吹。为此,男方非常在意,就是抓借几个钱,也要把礼品凑齐。

中秋赏月,那时乡下人不时兴这个。再说,那些年工业污染小,大气层没遭到破坏,月朗星疏的时候多的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反正每月都能看见几个晚上的圆月,对此并不稀罕。加之,生活艰苦,根本没有这个雅兴去赏月,没用上电,也没电视看,吃完中午的剩菜剩饭,便上床睡觉了。一句话,只要能把肚子填饱,一日三餐不愁吃,就阿弥陀佛,万事大吉了。

中秋节一过,一年的时间就去了三分之二,离过春节也越来越近了。于是乎,父母开始置办过年的东西,算计着如何把圈里的生猪喂肥,无论大小,好孬自家杀了一头猪,除上交国家半边外,剩余半边,让全家人过上一个饱年。记忆里,每年的这个时节,父母总是忧心忡忡,生怕过年时全家吃不饱,穿不好。

时光荏苒,转瞬间就过去了几十年。如今,除传统的节日节庆外,还新增了父亲节、母亲节、农民丰收节等节日,连什么“情人节”“圣诞节”之类的洋节也开始盛行,但我对此一点没兴趣,唯独对中华传统的几个老节日念念不忘,又特别是儿时过中秋节的情景,总是萦绕心间,久久难以忘怀。

怀念儿时的中秋节

中秋将至,我却怎么也感觉不到以往那热闹、浓烈的节日气氛,也许城市本就没有乡村的中秋那样浓烈吧?也否许是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人们的压力太大的原因,从而看淡了这有着特殊意义的佳节,就连孩子们也不如我们儿时的那么盼望过节了,他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但精神生活未必有我们儿时的丰富多彩。自从我离开家乡来到这座城市生活,这许多年来,每到中秋月圆时,我的脑海里总会出现那浓浓的佳节的味道,那是我儿时的中秋节。

在我的记忆里,当时家里比较穷,姊妹又多,能吃饱肚子就算是好的生活了,平时还要帮着大人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好吃的,才能有时间疯玩,所以我们特别盼望过年过节了。在我的映像中,过中秋甚至比过年还要热闹、好玩、开心,因为我们不但可以吃到母亲烙的糖轱辘(就是现在的糖馍,轱辘圆圆的,寓意就是团团圆圆),父亲会把自家养的鸡,挑最大的杀了,还会到集市上买月饼和一些平时吃不到糕点,当然,更好玩的还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庆典——打火把和摸秋了。

中秋节的当天,大人们就不会在下地干活了,他们忙着为我们准备节日盛餐,我们也忙着我们自己的事——扎火把,扎火把很是讲究的,火把是用干的麻秸秆做成的,大一点孩子用二十根左右,小一点的孩子用十几根就行了,多了他们拿不动的。首先把干的麻秸秆,选长短差不多的放在一起,用麻绳一圈一圈扎(捆)好,扎牢固,然后把麦秸草扎在火把的一头的顶端,为了能让火把燃烧的更旺,我们会趁着大人忙着不注意时,偷偷的放点油在上边,火把要扎的紧,玩的时候才能燃烧的时间久,如果扎松了,刚点着不一会儿就会烧完了,那你只有看着别人玩了,所以每个人扎的时候都很用心的,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吃罢团圆饭后,到村头的空地上玩火把了。

当一轮圆月慢慢升起,高高挂在天际之时,看那村头大片空地上 的点点火光,随着我们的奔跑而变换着位置,好似夏日夜空中飞舞的萤火,犹如宇宙间滑落太空的流星,美丽而壮观。中秋节这天,我们玩的太久,大人们也不会责怪我们,因为打火把过后,还有一件重要的活动,那就是摸秋(秋是指一些成熟的农作物)。

摸秋,也是我们家乡中秋节 的一个习俗,在中秋节的当晚,允许小孩子到亲戚、邻居家的菜地、果园摘一些成熟的瓜果、蔬菜等作物,称之为——摸秋,摸,不是偷,不会被大人责怪的。一般,摸得东西大都不是为了自己吃,而是另有寓意,比如冬瓜摸回家后,大人们会用刀子在上面刻上眼睛、鼻子、嘴巴,把它送给左邻右舍的新婚小夫妻,还有一些结婚久了而没有孩子的人家,寓意是,愿他们早日生个像这个冬瓜一样白白胖胖的宝宝,这就是摸秋的真正含义。

待摸完了秋,已是半夜时分,我们玩的还是意犹未尽, 这时大人们往往就会把我们喊回家,我们一个个满脸的汗水,像个小花猫。妈妈为我们洗好澡,拿出烙糖轱辘,让我们吃,寓意我们过了一个团团圆圆,快快乐乐的中秋节,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们最简单的幸福吧。

记忆中的中秋节

文/潩水散人

那个中秋,我盼了好久。

沙缸的麦子里埋着红红的苹果,金黄的梨,房梁上悬挂的竹篮里盛放着香甜的月饼,火红的石榴。我一次又一次抚摸苹果,无数次对着竹篮流口水,可是母亲说,现在不能动,要到过中秋的时候才能吃。

再有几天过中秋,成了我每天必问的话题,母亲总是笑着说,快了。

掰玉米的时候,我期盼着,金黄的玉米就像金黄的甜梨,引得我浮想联翩,纵使玉米叶划伤了脖子,感受到的仍然是香甜。割豆子的时候,我期盼着,粒粒饱满的黄豆总让我想起甜美多汁的石榴,纵使豆角荚扎伤了手,鲜血凝聚的仍然是石榴的墨阳。挖花生的时候,我盼望着,白嘟嘟、粉嫩嫩的花生,好像一个可爱的胖娃娃,躺在摇篮,流着口水,做着美梦吃东西。

花生拉回家的时候,银盘已经在东方缓缓升起。那个时候的天好高,透明的天空散发着蓝蓝的光。火红的太阳已经西沉,晚霞像一缕缕轻纱,掩映着夕阳害羞的笑颜。远方的树木郁郁青青,像一抹远山,遮挡了遥远的地平线。村庄已炊烟袅袅,几缕青烟像舞蹈的姑娘,轻轻摇曳着轻柔的腰肢。神气的大公鸡已经抢占了高高的树枝,小鸡们争先恐后地在架子上寻找自己的位子。

天渐渐暗了下来,父亲厨房拉着风箱,用烧火棍拨弄着炉火,母亲将一排排饺子倒进锅里,时不时拿勺子在锅里推一把,破旧的厨房散发着温暖的光芒。我和哥哥围坐在地锅旁,看炉火明灭,看饺子翻腾,期待着饺子出锅。

鞭炮响起,饺子煮好的时候,村子的祭祀活动也渐渐开始。母亲把桌子搬到了院子里,水果洗了用碗盛好,在桌子上摆放整齐,放上月饼,端上饺子,母亲带着妹妹拜月。母亲说这是向月奶奶祈祷,月奶奶会保佑女孩心灵手巧,保佑五谷丰登,保佑上学高中,保佑生意兴隆。月奶奶是谁,母亲并不知道,只是说月亮上住着神仙,那上面有天宫,有蟾蜍,还有人在上面捣米。月奶奶是谁,其实我们也不关心,我们知道的是,祭拜结束了,我们就可以吃水果月饼了。可是,母亲祭拜很虔诚,皎洁的月光洒在她庄严的面庞上,她神情肃穆,嘴里念念有词,好像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仪式。祷告结束,母亲高兴地看着我们,她说,月奶奶一定听见她的祷告了,今年我们一定会有好运,会考出好成绩的。

我们一下子围到桌子旁,母亲把为数不多的月饼切成几份,每人一小块,又高兴地拿出水果分给我们吃。我们慢慢咀嚼着月饼,那甜甜的冰糖,含在嘴里化成丝丝甜蜜,那条条青红丝磨在牙齿间,化成缕缕清香,那香脆的果仁,滋润着我们干枯的味蕾,那绵绵的面粉,挑逗着我们流动的口水。轻轻咬一口苹果,脆甜口齿留香,轻轻闻一下鸭梨,香甜萦绕鼻尖,轻轻含一颗石榴,汁液润华心灵。我们一碗又一碗抢吃饺子,一个又一个抢吃水果,直到肚皮滚圆,口打饱嗝,还依依不舍。

吃罢饭,我们围坐在院子里的花生堆旁,边摘花生边聊天。

“我长大了,要挣好多好多钱,买好多好多好吃的,给妈妈吃,给爸爸吃,给你们都吃,我们天天吃月饼,天天吃肉饺子”,我总是喜欢第一个说话。母亲微笑着看着我,“那你就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挣好多钱,到时候就跟着你享福了。”

“我长大了,也要挣好多钱,给你们买好多新衣服,你们再也不用穿烂衣服了”,妹妹高兴地摆弄着她的衣服。“好,你长大了,我就有好衣服穿了”,母亲很高兴。

“我要买个拖拉机,不用自己拉麦子了……”

“我要在城里找个好工作,再也不用种地了……”

是时,一弯圆月挂在天空,空气变得轻柔而透明。促织争鸣,咿咿呀呀唱着自己的歌声,微风吹动,哗哗啦啦诉说着树叶的心灵。月光溶溶,暗香浮动,空气中充满着我们的憧憬,月光里记录着我们的心声。

月圆人团圆,月升合家欢,暂降歌伴月,幸福到天明。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美好中秋

一年不知有好多好多的节日。有那热闹的春节,有那肃穆的清明节,有那欢快的儿童节,也有那欢庆鼓舞的国庆节……而我最爱那象征全家团圆的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因处于秋天的中间,故此名。在这一天天上的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形如玉盘一样非常圆,所以就有“中秋月正圆”之美称。我国民间把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中秋节作为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农历八月,天高气爽,许多的庄稼都已经收获了,中秋节也是人们庆贺丰收的节日。每当中秋之夜,人们一边欣赏玉盘般皎洁的明月,一边吃月饼、水果,家家户户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说这月饼还有一段非凡的来历了:

月饼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在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的习惯,还有赏月背诗的习俗。当人们吃过晚饭,大家都集聚在庭院活阳台上,热热闹闹的享受天伦,欣赏着皎洁的明月,随后背诵带月的诗歌,一派人间圣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杜甫的“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更是千古绝唱。

难忘中秋!

中秋难忘!

乡愁

文/陈喜

时间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我是漂泊异乡的孤舟,而中秋是乡愁停泊的岁月码头。在这一天,游子的孤舟就会靠岸停泊,卸下一船乡愁,然后继续漂流……

年少的我背上理想的行囊,豪迈地登上火车,踏上大学之旅。在遥远的异乡,我觉得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充满了希望,一切的美好都在为我尽情绽放。我很享受,很充实,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将我幸福地包围起来。开学不久,中秋节就到了,邮递员送来了一个包裹,我打开一看,是一盒黄澄澄的月饼!望着这一盒情深意重的月饼,泪水在我的眼睛泛滥。这一夜,乡愁冲破了感情的堤坝,泪水汹涌澎湃,往日的坚强一瞬间土崩瓦解。忽然间,我觉得好累,被重重的乡愁压得好累好累,我需要靠岸停泊了,我需要歇息了,我需要父亲的宽大肩膀让我依靠。往年家乡的中秋情景浮现在眼前:父亲做好一桌海鲜佳肴,全家有说有笑地吃合家饭,其乐融融。晚饭后,全家在院子里猜谜语、做游戏,然后吃饼赏月,欢声笑语荡漾在如水的月色中……思潮澎湃,此时我才深刻地理解“月是故乡圆”的真意。

大学毕业后,我这只孤舟在岁月的河流中漂泊到了贵州的一个贫穷闭塞的山区。支教生活是艰苦的,学校的条件很差。最近的村庄离学校有七八里之遥,有的学生来一趟学校就要花两三个钟头。虽然支教生活艰苦,但是学生的纯朴善良、勤奋好学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是值得的。开学不久又到了中秋。中秋节那天,许多学生都热情邀请我去他们家里做客,一起过节,我婉拒了。因为,我知道学生的家里都很穷,我去做客就让他们大大地破费了,或多或少都造成他们的经济负担。

中秋节的晚上,下了一场雨,月亮被乌云遮住了,天很黑,偏僻的学校很寂静。全校就只有我一人住宿,形影相吊的我又开始想家了。是啊,每逢游子的孤舟漂泊到“中秋节”这一岁月码头,乡愁就压得我无法前行,我该靠岸歇歇脚了。正当我沉浸在浓浓的乡愁里时,传来了一阵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是几个学生!他们有的手里拿着月饼,有的拿着水果,还有的提着一饭盒的佳肴。他们全身湿透,都成了泥人。他们黑夜冒雨长途跋涉而来,就是为了陪我过节!我的眼睛一热,泪水夺眶而出。虽然天上没有月亮,但是此时我的心里很明亮,很温暖。

我在岁月的河流里漂呀漂,2009年漂到了泰国,我以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身份到清迈教授汉语知识,传播中华文化。第一次身在异国,乡愁前所未有的沉重,几乎压垮了我这艘脆弱的孤舟。中秋节的晚上,乡愁如约而至,而且是铺天盖地袭来!中国离泰国有多远,我的乡愁就有多长。开始想祖国了,想家了,想父亲了,想月饼了……孤单的我又一次默默地品尝乡愁的苦涩与辛酸。忽然间,门铃响了,打开门一看,全班泰国学生出现在我的眼前,他们笑嘻嘻地把我拉到校园的草地上,然后变戏法般地捧出一只大蛋糕,上面插了一大堆蜡烛。我满腹疑惑地问:“今天谁生日呀?”“你!”班长笑着答。“哈哈……”全班学生都笑了。班长说:“老师,你仔细看看蛋糕上写什么?”我定睛一看:祝老师中秋节快乐!我惊奇地问:“咦,你们怎么知道今天是中国的中秋节的?”“呵呵,中国文化影响力深远,我们很多泰国人都知道中秋节。在芭提雅,每到中秋节那里都挂红灯笼,派送月饼,搞晚会的,很热闹。可惜我们这里比较偏远,没有月饼买,所以啊,我们决定做一只大蛋糕来代替月饼,和你共庆中秋!”班长满脸诚意地解释。我紧紧地握住班长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2010年的中秋,我这艘漂泊多年的孤舟终于回到了家乡,停泊在故土的怀抱里,把沉重的乡愁彻底地卸下,感觉很轻松,好幸福。

同聚团圆之夜

文/浅色微笑

四季轮流,时间滴溜溜地转,转着转着,不经意就转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中秋节拾着夏的岁末,迎着秋的惬意潸然而至,似时钟滴答、滴答送走了夏的繁忙炙热,迎来了秋的清新凉爽,也迎来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至今流传多少年,我不大清楚。只知道在远古就有“秋暮夕月”的习惯,尊月为神,设香案,焚香祭拜。

相传,在古代齐国,有一位女子长得很丑,但她从小就养成习惯祭拜月神,无形之中也兼修了良好品德。因此,被选入了宫中,可惜没有被宠幸,但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祭拜月神。在某年的八月十五夜,皇帝雅兴所至,来观赏月亮,偶然见到了她,陡觉她美艳出众,动了宠爱之心,三千众爱聚一身,把她立为皇后。或许,就是传说中秋节的由来。

其实,赏月在唐朝就盛行了,有诗为证: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常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些都是唐人在赏月时,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名句,书写了月亮之美、之白,美如素,白如练。

至于八月十五夜吃月饼,最早是在南宋,虽然那时品类不是很多,不像今天品类之盛,繁不胜举,至少在那时已有月饼。在民间,大家以月饼相赠,有一种懵懂的寓意,就是取月饼为团圆之义。其实,吃月饼真正的盛行,还是在明初。当时朱元璋起兵反元,元朝官兵又查得很严,朱元璋要联络各路起义将领,消息又送不出去。十万火急关头,多亏军事刘伯温,他想了一条妙计,把消息藏在月饼里面,议定八月十五夜起义反元。由于消息准确无误地送出去,起义相当的顺利,不久,徐达就攻下了元大都,起义成功。后来,朱元璋就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赐一些月饼、糕点给大臣和百姓。这样,吃月饼在明朝就盛行了,从皇宫贵戚到平民百姓大家都纷纷在八月十五夜吃月饼、赏月。

如今,中秋节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节日。一年,除了过年、端午,就仅剩下中秋节了。端午是为了纪念士大夫屈原,而中秋节实属为节日,仅次于过年。因为中秋节也有团圆之意,并以吃月饼取团圆之义,跟北方人过年必须吃饺子象征着团团圆圆是一样的寓意。而吃月饼、赏月更富有情趣、诗意、温馨,虽说她次于过年,实则胜过过年。你想一家老少,在自家的院子里,摆上一张桌子,搁上几把椅子,大家围着桌子坐着,吃着月饼,饮着酒,聊着天,叙着家常,好不温馨,观赏着圆圆的月亮,眼见一家人团团圆圆,这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吗?望那遥远的天穹悬挂着圆月,银白色的光芒照耀在庭院里,散射着皎洁雪白的光芒,如同父辈眼里慈祥爱意的光芒,照耀着家家户户。今夜,大家与月共欢,把盏同饮,同庆此刻;今夜,大家与月共舞,拥抱离别之苦,同聚团圆之夜;今夜,大家与月共眠,沐浴亲情,同赏天伦之乐。

而今,中秋节已被定为法定节日,远在天边的游子,远在天边的亲人,都可以借现代文明交通之便利,穿越在高速运转磁悬浮列车之时空。只要你愿意,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轻松欢快的回到家里,与亲人共度节日,欢庆喜悦,浸沁温馨,共度月圆之夜,赏月与吃月饼之幸福;尽赏月圆月满,饼圆人圆花好。现在,是信息高速发达运转的时代,有程控电话,手机,互联网,想家人了,随便挂一个电话,就能听到亲人的声音,如果还是觉得不那么亲切,就可以打开互联网,开通视频,面对面的聊,近在屏前,实则远在天边。

愿今年的中秋节,愿所有的人,花好,月圆,人更圆;共度今宵,不眠今夜,同庆中秋,赏月团圆,年年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