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退休文章

2022/12/18经典文章

退休文章(精选20篇)

跳舞让我更年轻

文/秋思

在单位当了多年领导,刚退休那会儿,我特别失落,整天躲在家里不出门,干什么都没有心劲,邻居刘姐看到我萎靡不振的样子,极力邀我一起去学“中老年健身操”。

来到广场上,跳操的老人可真不少,有200多人,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和我年龄差不多。刚开始,我还觉得不好意思,怕遇见熟人,悄悄地躲在后面偷着看。硬着头皮跳了几天,我的步伐也轻快了,表情也自然了。

一次,我们跳舞队组织教新舞,我一看挺简单没什么可学的,就站在后边和一个姐妹闲聊,结果当场被队长点名批评,弄得我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以前都是我批评别人,现在老了退休回家了,却要受别人的管束,我的眼泪差一点掉下来,连着一个星期没再去跳舞。后来,刘姐来劝我,大家在一起就是图个乐,这么多人的队伍,不要求严一点,不成一盘散沙了。别怪队长批评你,你以前当领导当惯了,退休以后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大家一律平等。我细想想,真也是这么个理,于是第二天重返舞场。

说起跳舞,也是个力气活。刚开始,我跳一会儿就浑身大汗,跳不动了,而且两条腿肌肉拉伤,早晨起来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疼死了。慢慢坚持下来,腿也有劲了,还学到不少花样。由于我学习刻苦,加上又有一点儿艺术细胞,队长还把我安排在头排领舞。

经过半年的学习,我爱上了跳舞。每天清晨,我们就着装整齐地来到广场,随着动听优美的歌曲翩翩起舞,什么愁事心烦事都忘在脑后了。我们还学习了保健球操、扇子舞、手绢舞等多种舞蹈,并积极参加街道的社区建设,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县里凡是有什么大型的举动都少不了我们跳舞队参加。“五一”时县里举办全民体育运动会,我们的大型集体舞得了一个大锦旗;“七一”晚上,我们在广场跳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跳舞让我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增强了集体团队精神和荣誉感,退休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我的身体比以前好多了,再也不吃药了,心情也特别好。跳舞使我仿佛回到少女时代,让我更加年轻漂亮。

“逆生长”的老爸

文/覃荣峥

今年,60岁的老爸正式退休了。我听说老年人退休后,会不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出现退休综合征。老爸几十年如一日地上班,朝五晚九,生活特别规律。现在突然闲下来了,我真担心他。于是,我悄悄地观察老爸有没有什么异常举动,没想到发现老爸真的“不正常”。

老爸刚退休那会儿,隔壁王叔过来找他喝酒,羡慕地对他说:“覃哥啊,你看你现在多好,退休了,又儿孙满堂,真是身在福中啊!”我满以为老爸听到这样的赞扬会很高兴。可他却说:“我不开心啊!”听到这话我突然很揪心,寻思着老爸是不是真病了。老爸自顾自地接着说:“我现在60岁了,我想回到25岁啊!”

原来,老爸25岁那年遇到了老妈,是他俩热恋的时候。时光不能倒流,人不能返老还童,我听医生建议,最好让老爸培养一些和他工作相近的兴趣爱好,免得整天胡思乱想。我正寻思着让老爸学些什么好的时候,却发现老爸爱上了玩夹娃娃机,有时一玩就是一个下午,花掉几十个游戏币。

一个周末,老爸让我陪他去玩夹娃娃机,并且特别嘱咐:“一定要带上大口袋。”我很纳闷。

在游戏店里,老爸买好游戏币,却不着急玩。他在游戏机前观察了一会儿,小心翼翼地投进一个游戏币,用他曾经开钩机的手熟练地操控游戏杆。只见娃娃机的爪子缓缓下降,精准地抓住一个机器猫娃娃。就这样,老爸一下午抓了100多个娃娃。

回到家,老爸把一口袋的娃娃送给老妈,对她说:“我们谈恋爱那会儿穷,你想要一个娃娃,我都买不起,这些娃娃是补送给你的。”

老妈看着满口袋的娃娃哭笑不得:“你们爷俩下午是去打劫了夹娃娃机吗?”老爸抓抓头:“以前开钩机,尽抓些钢筋水泥,现在抓娃娃有点不习惯,我学习了很久哇!”

其实老爸退休之后有很多爱好,但他不像一般老年人那样喜欢下象棋、打太极,他喜欢玩一些年轻人喜欢玩的东西,比如刷微信、45度自拍、玩轮滑等等。

最近,老爸又要带老妈去影楼拍写真集。看着身穿大红色“中国”字样运动服的老爸,反戴鸭舌帽,和老妈一起嘟嘴卖萌。这俏皮的姿态,哪里是一个60岁垂暮的老人,俨然就像一位重返青春的美少年。

看着乐呵呵的老爸,我终于放下心来,他不是患上退休综合征,而是想再年轻一次。

老爸常说:“虽然我是60岁的身体,可是我有25岁的心。”老爸年轻时没赶上好时候,吃了不少苦,现在退休了,他要像《返老还童》中的本杰明那样,开始“逆生长”!

晚霞如歌

文/于素珍

弹指一挥间,今年我退休已经9年了。

自2010年退休后,生活节奏变慢了,心情放松下来了,时间也充足了,忽然间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儿干,2011年,我走进了吉林省老年大学,学习声乐。没想到,从此便改变了我后半生的生活轨迹。

在省老年大学,新的环境,新的伙伴,周围的一切都是那样新鲜,深深吸引着我。在这里学习声乐,有专业资深的老师授课,有志同道合的同学相伴。从小就喜欢听音乐、爱唱歌的我,在这片肥沃的土壤里,对音乐和唱歌更加如醉如痴,乐此不疲。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两年的努力学习,2013年春节前,我有幸登上了长春市第三届草根春晚的大舞台。接到演出通知,我兴奋得几宿无法入眠。

2014年,省老年大学成立了通讯员站,我被班主任推荐,幸运地成为了学校的通讯员,负责整个声乐系的宣传报道。我为声乐系各个班级写稿子,忙得不亦乐乎,累也不觉得累。很快,在学校报纸上,常常会看到我写的文章。有了这些小小的成绩,我的写作热情越发高涨。之后,在《长春日报》上,也陆续发表了数篇文章。

由于退休后走出家门,走进老年大学,我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大,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视野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开阔,保守过时的观念改变了很多。除了学习唱歌、到歌厅练歌,我还学会了熟练操作电脑,学会了游泳、活动主持等。2017年,我又通过海选,从300多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功被聘为省内某广播电台直播间栏目的3位中老年主持人之一,开启了我做业余主持人的生涯。

种种新技能和新身份,既丰富了我退休后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我退休后的生活质量。

你看,人生有目标、有梦想,就会有奔头、有收获。谁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殊不知,夕阳的光芒更绚烂、更丰富、更多彩!

我为自己庆幸,在退休后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追求。我满怀新的喜悦,张开双臂,拥抱我的第二个春天。

集邮给退休生活增添乐趣

文/白克信

我与邮票结缘,是在1961年的中学时代。那时,我的老家是个小县城,经济落后而信息闭塞,哪有集邮的条件。我从牙缝中挤出早点钱,曾写信到上海购买过一两次邮票。但因经济条件制约,又是“三年困难时期”,只好忍痛割爱。后来,由于忙于工作和各种原因,这一爱好竟搁置了40多年。

2004年退休后,我与友人先后两次到赵世琤家里拜访,看到他多年收藏的花花绿绿的邮票和各种邮品,以及在报刊上发表的邮文,我的心动了。在赵老的指导和帮助下,重新点燃了我的集邮梦,开启了我集邮路上的窗口。

收藏邮票,是我集邮生活的初始阶段。由于我集邮起步晚,平时,我经常到集邮市场寻找自己喜爱的邮票和封片,先后购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物邮票和刘胡兰、雷锋、焦裕禄等当代英雄模范人物邮票,以及有关人文方面的邮票。同时征订了每年邮政发行的年票和《中国集邮报》。随着收集邮票增多,我分门别类地装进邮册。有时翻看心爱的邮册,一股清新之感随之而来。通过学习《中国集邮报》有关集邮方面的知识,我懂得了邮票就是“国家名片”,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和科学的真实缩影。集邮活动本身就是宣传集邮文化,是国家精神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此,我加入了桂林市老年集邮协会。

学写邮文,使我的集邮生活进入了新天地。集邮老前辈们常说:“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为了努力提高邮识水平,我虚心向老邮友学习,经常阅读邮文,经过努力,终有收获。2008年6月6日,奥运圣火首次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传递,我自制了奥运圣火传递纪念封,并将自己的感受写成邮文《自制纪念封 永铭桂林史》,这一“处女作”在《桂林晚报》很快就刊登了,从此我对写作邮文有信心了。

我属猴,2016年是我本命年,72岁。这一年第四轮生肖邮票“领头羊”猴票,又由“1980版”金猴作者、92岁高龄的艺术大师黄永玉先生再度执笔设计,受到众多邮友的热捧。为了购到猴票,1月5日凌晨3点多钟我顶风冒雨赶到桂林中山中路邮政大楼排队,与邮友交谈耐心等候,在寒风冷雨中站了5个多小时,如愿买到了猴票、盖上了纪念戳,给邮友和自己寄去《丙申年》猴票首日封。虽然有些累,但心里乐滋滋的。我将这一切身感受写成邮文《临近本命年购猴票》,《桂林日报》《桂林集邮》很快刊登了,近几年来,我在报刊发表了30多篇邮文。

制作邮集,使我的集邮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集邮不仅仅是收藏邮票,把买回来的邮票放进邮册里就完事,而是要认真进行研究和编组邮集,这才是集邮的真谛。近年来,为了学习制作邮集,我通过学邮文、观邮展、听讲座,多请教,向制作邮集有经验的邮友学习,开始制作邮集。2018年是汶川大地震10周年,我学习编集的《北川新县城重建》一片邮集,得到了有经验的邮友的热心指导帮助。特别是桂林市青年集邮协会会长苏勇华先生,我与他素不相识,从未谋面,但我多次通过电话向他请教有关制作邮集的问题,苏先生都耐心倾听,热情解答,使我十分感动。当我把《北川新县城重建》一片邮集制作完成后,用电子邮件传给他,他又诚恳地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根据修改意见,我写信到北川县邮协邮买了新的邮品,经过修改补充,增加了素材,表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行动,体现了震后新城的古镇新貌,突显了邮集的主题和深度,向人们述说了地震无情人有情,大灾有大爱的抗震救灾精神。为此,《北川新县城重建》获得2018年桂林市集邮协会一片邮集参赛三等奖,给我很大的鼓舞。

此外,我学习编集的开放性一框邮集《带您走进福寿之乡——— 永福》获得2017年桂林市老年集邮协会邮展二等奖。同时,我还编集了多框《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1992年—2015年)》邮集。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称赞集邮是:“充满了真知和发现的最好休息时间。”由喜欢到热爱集邮,愉悦了精神生活,使我退休生活增添乐趣,获益不浅。通过集邮增长了新的知识,陶冶了人的情操,扩宽了视野,是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通过集邮享受到生活的情趣,其乐无穷,是一种文化养老的方式之一;通过集邮结交了新的朋友,架设了传播友谊的桥梁,大家汇聚一起,欣赏邮品,交流情谊,这实在是人生之快事。

愉悦度古稀

文/孟泓

像做了一场有苦有甜的梦一样,一下子我就进入了古稀之年。岁月的无情刻刀,在我的脸上刻下一条条皱纹;秋霜与冬雪染白了我的一头黑发;饮过太多的生活的涩汤苦水,过早地侵蚀掉我的一部分牙齿;看惯秋月春风的双眼,如今也变得昏花起来……这就是老了吗?说心里话,人老了并不可怕。怕老还是要老,怕绝对没用,细细想想,还是快快乐乐度晚年为上。

我六十岁退休时曾对文友说:“我要把六十当五十过。”这话叫不服老。转眼十年过去,若再见到传银,我定会说:“老弟呀,我现在是把七十当六十过。”这话自然是对朋友的风趣表白,因为七十就是七十,说啥也回不到六十了,但把乐观的话语说给朋友听,彼此相望哈哈一笑,心里就痛快了许多。

想想我从1964年(十八岁)开始在《淄博日报》发表诗歌,眨眼52年过去。记得“文革”中有句文章常用语,叫“回看征途遍地花”。而我回看征途少佳作。50多年来,我虽在各类报刊发表过数百篇散文和数百首诗歌,虽是真心写真情,但能够让读者读后记住的很少。写过了,发表了,读者也读了,随之忘却,是再自然不过的。因上班时工资不高,几十年中我未曾想到过出书,更不奢望作品能流传后世了。记得作家兼画家郑峰先生说过一句话:“过了某种年纪之后,你再怎么认真学习一样东西,也很难变成天才了。”这是真话,人到七十,你即使全神贯注、废寝忘食,也难成天才。但成为“老来乐”、“老顽童”是每个老年人都能够做到的。年至古稀,学习之余,干些家务逗逗孙辈,乐乐哈哈是一天,遇事想不开,愁眉苦脸也是一天。何不解开愁眉、常开笑口呢?

有一年的寒假,孙女从学校高高兴兴捧回一张“三好”学生奖状,我对她说了一番鼓励的话后,又说:“越溪(孙女的学名),爷爷退休后也要当一名‘三好学生’。”“哪三好?谁给你评?”孙女好奇地问。我说:“自己给自己评。”一是身体锻炼好,二是诗文写作好,三是京剧演唱好。退休十年,我确实在这三方面作了一番努力。每天早晨4点准时起床,5点开始沿公路慢跑7到8公里,因此很少头痛脑热,虽到七旬,但依然思维敏捷、健步如飞。在写作方面,虽说我写东西很少,一年也就写六七篇散文,十几首诗,但每写必做到认真,从不敢马虎。至于学唱京剧,也已40余年,现在又开始学唱吕剧和豫剧。每当文友小酌、同学聚会,我都即席来上几段。退休后我曾担任过村里的文化站长,正式登台也有多次。我打趣地对孙女说:“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我自己给自己写张‘三好’奖状,你给我颁发吧!”

北宋佘老太君百岁尚能挂帅出征,七十岁在老年人队伍中还是小弟弟,岂敢言老?太君乃巾帼英雄,吾辈虽不能相比,但学学她为国为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好的。“快乐”二字,人人会读会写,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快乐,的确是人生之宝,也是抗病之剑。不管是七十岁还是八十岁,只要心胸豁达,天天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学有所成,天天书为侣、日日笑盈面、时时喜在心,就会被人们敬称为不老松了。

蓝色赛里木

文/智勇

蓝!实在是蓝!淮河两岸见不到,“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也见不到。湛蓝、青蓝、靛蓝?孔雀蓝、景泰蓝、琉璃蓝?拿不准说不透,站在赛里木湖畔,几个词在我脑海里乱窜。

我是从博乐市前往霍尔果斯口岸的途中经过这里的。天高地阔、净爽明亮,远峰冰雪层层覆盖,近山塔松浓淡点缀,山下是一望无际的牧场,被牧场紧紧怀抱着像婴儿般安详入睡的就是这赛里木湖了。宽广浩瀚、银光闪耀,由于阳光照射和距离远近不同,湖水的蓝色有着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饱满充盈、丰富多姿。

“蓝”得说奇不奇。它古称“西方净海”,是全国透明度最高的湖泊之一。每年500毫米的降水和周边雪山融水滋养着它,群山环抱、水草茂盛,空气和水中的氧含量都很高。纯净活水降低了湖水的矿化度,吐故纳新使它冰清玉洁。这“山脊梁上的湖”海拔高度在2073米,胸怀博大宽广、开放包容:458平方公里的面积,平均水深46.6米、最深处超过90米的深度,210亿立方米的容量,使它具备强大的自净能力,对污垢、尘埃都能坦荡接纳和睦相处,通过分解同化,终归和谐如一。蓝色产生于空气的透明,这连绵起伏层层叠叠的群山精心呵护的纯净天空,由于透明的叠加而深蓝无比。湖水是无色透明的,天是水的榜样、水是天的镜子,天在示范、水在模仿,实在是一幅即时版的上行下效图,天空“蓝”酷了,湖水能落后吗?

我进过不少教堂寺庙,虽不信有上帝神仙,但常被其肃穆庄严的氛围所感染,它使我静下心来自省一番,想想自己的今生前世。望着这湛蓝如墨神秘圣洁的湖水,一种人生苍茫的失落感油然而生。年轻时也知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但品不出真味,到如今已是暮年,也还常自我欺骗、故意不相信自己的年龄。但时间毕竟在快马加鞭、匆匆追来,哪里躲得掉?一生蹉跎、无所建树,愧疚之心就像这微风吹皱的湖面,涟漪起伏,不能平静。

一群游客走来了,导游姑娘甜美的解说词充满诗情画意:春夏之交,这广阔的草原上牧草如茵鲜花遍地、牛羊成群牧歌悠悠、毡房点点炊烟袅袅,7月中旬还举办欢腾的那达慕大会……我有点心动,那就明年再来一次吧。转念一想,行动日渐迟缓,又加万里迢迢,还来得上吗?何况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特色啊!“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为什么漠视当下的美好时光而生活在想象之中呢?

湖水清冽晶莹,浅水中的沙石清晰可见。同来的朋友踏着光滑的石块走向深处,挺胸而立,要体验四面是水、水天相连的感觉,吸纳湖的博大和清纯。朋友弯腰装了一塑料瓶水,说这水有灵气,要带回家乡去。我默默站在湖边,盯着湖水发呆,任这通透坦荡的湖水洗涤我的眼睛、净化我的心灵。多么敞亮啊!

突然想起前天夜晚,朋友的朋友邀了几个战友在塔城市的一家餐馆招待我们,有军队转业干部,也有建设兵团老兵;有汉人、也有哈萨克人,都是已经退休或将要退休的人了,热情友善、纯厚耿直的性格,使我顿生敬意。谈起往事,充满怀旧和感慨;说起未来,饱含乐观和豁达。刚退休的塔城地区音协负责人弹着吉他唱起歌来,《故乡》诉说哈萨克人对家乡的热恋,《朋友》表达对友谊的珍惜,情真意切、动人心弦。大家击掌相和、同声相应。

我醉了,是酒烈、是歌美、还是情浓?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不禁想问:他们都喝过这赛里木湖的水吗?

杏林三老

文/陈丹玉

青山不老人易老,我所熟悉的三位好医生,都跨进退休的门槛了。有人把退休称作“安全着陆”,是啊,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医生也被列入“高危职业”的行列了,能坚持到顺利退休,平安着陆,不啻是一种修为。“杏林三老”的故事,就是关于医生、关于退休的故事……

三老之首是英老医生,他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平头短发染上点点秋霜,瘦弱的身体再也经不起疾风迅雨。英老一生治病救人,如今自己也备受疾病的折磨。今年年初英老做了全喉切除手术,声带不可逆转地受到伤害,发不出声音了。

乡亲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深深地为他感到难过。英老身世坎坷,一出生就受到命运的捉弄,如今晚年又遭磨难,怎不令人扼腕叹息!那些与英老同龄,曾经一道上过私塾的同学,至今还记得他瘸着腿、一脚深一脚浅,蹒跚走过村头柿子林去上学的身影。家贫、腿疾、聪明好学、性格倔强是英老年少时留给大家的印象。正是先天的残疾,促使英老走上学医、行医的道路。几十年来他一边当“赤脚医生”,治病救人,一边潜心钻研药学,独家研制出数款疗效显著的药物,救治了无数患者,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

“英老身体怎么样了?精神还好吗?”在他到医院接受治疗的那段时间里,村民们心里都十分挂念。大家对英老的关心,归根结底,源自于对他一颗医者仁心的感念,感念他几十年来行医路上,表现出来的对病人的尊重和同情。比如大家夸赞他的打针技术高超,其实这里面有他的一片良苦用心。看过他打针的人就知道,他下针手法娴熟,右手推药的同时,左手会拿着一支消毒棉签,轻轻地挠触针口周围的皮肤,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如果来打针的是小孩子,他会准备一些有趣的话题,逗引孩子说话。一问一答之间,针就打好了。

因为是邻居,我小时候经常出入英老的诊所,很喜欢观察医生给人看病的过程,也早早知道,这个整天忙忙碌碌的医生是个值得尊敬的人。今年年初听到英老患病的消息,我心里一直感到沉甸甸。直到有一天,从家乡来的人告诉我,英老身体康复后用上了“电子喉”,学会了用食道发音,在仪器的帮助下能够说话啦!虽然声音还很微弱,但他还是开放诊所,接诊上门求治的患者。我心里感动至极,也突然领悟到,像英老这样的医生,职业就是他的生命,病人就像他的亲人,只要他还“健康”地活着一天,就不会将病人拒之门外。他的字典里永远没有“退休”两个字,他将和疾病抗争到底!

他在我的家乡,有一位慈祥的老医生,愿意将健康亲自送进病人的家门,他就是文老医生。文老退休前是镇医院的副院长,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他退休后被医院返聘,发挥余热,继续为病人服务,坚持到现在已经有十一年了。文老退休前买了小汽车,但其实经常驾驶的还是那辆旧嘉陵摩托车。这辆摩托车载着他穿街过巷,走遍全镇的每一个角落。十几年前《潮州日报》的一篇文章就曾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写他长年坚持到岗山水库库区的山里面去为病人治病。的确,他时刻以病人为重,年轻时半夜里紧急出诊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如今退休了,病人家属不敢深夜敲他家的门,但白天出诊仍是风雨无阻。

文老医生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他善于揣摩病人的心理,能够通过亲切的谈话巧妙化解病人的焦虑情绪,帮助病人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对于那些久病卧床,身心痛苦的高龄老人来说,他就像“天使”一样翩翩而来,来了就悉心照顾着他们的病情,也熨帖着他们愁苦的内心。很多人见过文医生给年迈的病人看病的场面:他坐在床边,戴上听诊器,一边给病人检查身体,一边细细询问他们的病情。遇到病人倾诉烦恼,表达焦虑的时候,文医生就会耐心进行开导;倘若病人和家属有什么问题,他也会耐心地一一解答,绝不敷衍了事。文医生是病人们值得信赖的好朋友,他的退而不休,对许多老人来说,是一种福音。

医生的孩子还会愿意当医生吗?这个答案因人而异。我所知道的,楚医生就成功地培养了两个医生儿子,甚至于两个儿媳妇也是同道中人,令人称奇。楚医生退休前是镇医院的主任医生。在职时他是一个“工作狂”,可以为了病人牺牲自己的假期,可以为了病人的权益与医院领导吵架,可以为了帮助贫困病人渡过难关而贴上自己的工资。朋友们评价他是个品德高尚、个性张扬的人。他的退休也充满传奇色彩:一是谢绝医院返聘,二是宣布“金盆洗手”。果真,他退休之后学那闲云野鹤,过起了散淡的生活。对于他的选择,有的人不理解,有一些议论。别人的议论丝毫不能影响到楚医生,他依然遵循自己的内心,把日子过得平平淡淡,把心境造得明明净净。他最大的爱好是读古书,退休后家里的藏书不知不觉增加了两个大橱。在他的影响下,一对孙女也成了小小的“书虫”,阅读量大大超过了同龄人。他说,希望孙女们将来能成为优秀的医生。

三位好医生,都将人生的盛年献给乡村医疗事业,赢得群众的称颂。当晚年来临,他们却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姿态,或坚毅、或柔韧、或自在,可谓品之皆有道,仰之如高山。高山静默,三老也始终平凡地生活着……

父子“酒”情

文/于成杰

父亲退休了。起初,他还是保持多年以来养成的习惯,清晨早早起床,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晚上早早上床,读书看报,和母亲聊聊一天的事情。但没过多久,我就从父亲的脸上看出了一丝落寞。他退休了,每天起那么早还有必要吗?以前天天都拎在手里的公文包还会再派上用场吗?渐渐地,父亲的笑容越来越少。

作为儿子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劝父亲多到外面走走。可时间一久,父亲就没了兴趣。我又劝父亲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但父亲不甚“感冒”。父亲变得有些慵懒,白天躺在床上琢磨事情,夜里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后来又发展成为不思茶饭,与退休前比判若两人。怎么办?我请父亲喝酒。爷俩坐到一起,喝的是茅台,说的是家长里短。一杯杯酒喝下去,父亲开心地笑着,可以看出,父亲喝得很开心,对父子无障碍交流很满足。

不久,我的儿子来到这个世上。妻子出院后,母亲和岳母轮流负责照顾。父亲虽然暂时搬回老家,心里却一直记挂孩子。妻子休完产假上班后,父亲母亲就过来与我们同住照看孩子。孩子的衣服、尿布换起来很频繁,洗起来也很辛苦,但父亲总是抢着干。喝周岁酒时,父亲点名喝茅台,说茅台喝着有劲,心情好,还非让孩子舔一点,美其名曰“沾沾福气”。

在照看孙子的同时,父亲一如既往地保持了读书看报、勤动脑筋的好习惯。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得知一位同事退休后搞起了文学创作。这勾起了父亲年轻时的爱好,他又拿起了那支尘封已久的钢笔。

父亲从那些老人老事开始,从他的青春岁月开始,把自己的亲身经历都倾泻到稿纸上。看着父亲写稿时投入的神情,我深切感受到,父亲又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很快,他的文学作品在地方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媒体还主动向他约稿。得了稿费,父亲请我喝酒,喝的还是茅台。父亲动情地说:上次你请我喝酒,我刚退休,心里不适应,这回我请你喝酒,你又让我重新找回忙碌的感觉,找回曾经的自己。咱爷俩好好喝一顿。

其实,对每个子女而言,都面临着如何让父母安度晚年生活的问题。做好物质上的保障自不必说,加强精神上的交流也是至关重要。敬老不仅要陪老,更要知老,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精神层面的所需所求。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父亲在意的或许不是满盘满碗的“豪华自助餐”,而是有茅台作陪的父子精神交流。

我们的退休教师群

文/安淑媛

1959年我刚到太纺子弟学校时,只有十几名员工,除了少数几个人外,几乎全是没结婚的年轻人。哪知眨眼间,当初的大姑娘、小伙子都变成了老人——退休了!唉,要不说光阴似箭呢。

到如今,古稀的、花甲的、刚刚退休的,算起来退休教师有七八十号人了,大家互相牵挂,可见面又不容易。哈,就像猜透人们的心思一样,会办事的人出来了,她就是原教导主任陈老师。她给大家建了一个微信群,就叫“退休教师群”。有些老教师不会玩手机,为了入群,特意买了智能手机,学会了上网、发微信。现在已经有近50人参加群聊了。

有个群真好!清晨,打开手机问一声:早上好!就像老朋友见了面,格外亲切。微信内容五花八门:生活小妙招、优美的音乐、格言警句、健康养生、奇花异草的图片、益智游戏猜成语……应有尽有。

有一天,王老师晒出一张她18岁时的照片,青春靓丽十分可爱,大家也纷纷翻箱倒柜找出自己的青春照发到微信群里。接着就有游老师、边老师、郭老师等几位巧手人把这些十七八岁的美女照制作成了漂亮的音乐相册。青春照越晒越多,相册也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多样,大家好高兴啊!赶紧收藏了。

郝老师是位摄影爱好者,她拍摄了许多高质量风景照发到群里,大家在羡慕之余也拿起手机学着拍照。韩老师刚学会玩手机才几个月,那天她发了6幅精选出来的照片到微信群里,那是和平公园里盛开的各种春花。大家纷纷给她点赞,鼓励她:“你真棒!我们虽然老了,也要过好每一天,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很高兴,表示:“向大家学习,活到老学到老,防止痴呆。”其他老师也把自己在公园里拍的照片晒出来,高兴得像个孩子,我们也是摄影师了。

郝老师听了大家的表扬谦虚地说:“大家都牛,进群就开心快乐。我爱我的退休教师群,爱群主,爱大家。我们互相学习,珍惜新时代的幸福时光!”群主也高兴了,激动地表示:“咱们不愧是教师群,正能量杠杠的!晒知识、晒趣闻、晒生活。互相鼓励,互相提点,与时共进,壮志不减。为老师们点赞!”

细艺

文/网络

一个朋友对我说:退休后要有一点细艺,细艺二字,真是传神。

一种小小的兴趣,这就是细艺。退休后学点书法、打太极,拎部小相机在周围拍点有趣的照片,或者把丢了多年的二胡再拿出来练练,都是细艺。

有人从小就集邮,坚持几十年,退休后当然可以继续;有人收集蝴蝶标本也养成长久兴趣,那也值得保持下去。

细艺不需太多时间,也不要太费神,行之所欲行,止之所欲止,没有目的,没有野心,无关宏旨,有益身心。

做人不怕忙碌,只怕无聊。忙碌逼你好好安排时间,也能忙里偷闲;无聊时却不知如何是好,坐立不安。

明代袁中郎说:“每见无寄之人,终日忙忙,如有所失,无事而忧,对景不乐,即自家也不知是何缘故,这便是一座活地狱。”“终日忙忙”当然是假象,就是好像有很多事做,但做的事都无趣,所以也不知自己在忙什么。更惨的是“无事而忧,对景不乐”,简直了无生趣了。

细艺可以填充你突然多出来的时间,不是什么正经事,做起来又可以很正经;虽然做起来很正经,却也不必抱着一种很正经的姿态去做。细艺的好处就是:它像是工作,又像是休闲,以工作的态度去休闲,又以休闲的方式去工作。

人一生都应该有细艺,不必等退休后。

放弃也是一种美

文/尹广

有的人到了退休年龄,心情就多多少少变得苍凉,生理上变化,再加上时光的风吹日晒,面部的突出特征是冷漠。苍老积蓄在内部,难得一展欢颜。

对于退休,特别是临近退休,我也曾有过莫名的彷徨,甚至恐惧。58岁那年,我动过一次大手术。术后,家人劝我打退休报告,我也动心过。可最后还是选择了坚守。我害怕退休,害怕退休后的无所事事,害怕退休后家庭生活大打折扣,害怕空虚的煎熬……

真正退了休,我对人生的感悟渐入深沉。退休,好似一棵松柏古枝,为自己画了60个年轮的圆,告别“二点一线”的职业生涯。退休的我,好似断线的风筝,少了牵制,少了约束。每天,我可以睡到自然醒,再不用担心路上塞不塞车、开会迟不迟到。现在外出,“说走咱就走,风风火火闯九州”……

退休,只是代表职场上的一个终结,代表人生年轮的一个时间刻度,其实是新的人生的开始。我所认识的许多人,退出职场后,大多进入另一个忙碌的人生季节:要么含饴弄孙,要么重新走进课堂,要么踏上旅游的征程。

退休以后才知道,没有人是不可以替代的,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的。懂得这一点,当身边人不再簇拥你,或者失去了世上最爱的一切时,你方可释然:这是自然规律啊,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一个偶然、一个过程,有平静也有震动,有幸福也有痛苦,有高潮也有低落,有辉煌也有失败。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该享受幸福的时候就尽情享受,该承受苦难的时候就勇于承受。

佛曰,放弃也是一种美。年轻时,以为坚持的人是勇者,退休后却发现,勇往未必直前,适时适度的放弃,是一种明智。不想累了,不想演了,可以放松而真实地活着,浅浅地活着,淡淡地活着,活在自我的世界里。放下重负漫步人生路,发觉人生的意义原来不只是奔波在路上,路边的风景同样美丽怡人。听到职场上曾经的同事的烦心事、揪心事、是非事,我的第一反应是:“NO,别靠近,别掺和!”

退休,关键是要有退休的从容。从容是一种境界,一种素养。这种从容,有着深秋的味道,是北方成熟的玉米地里赭褐的色彩,也有南方冬季树木旧叶被新芽替掉的泰然,有些中国传统文人画淡泊清高的意境:薄雾中,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蕴涵了大雪纷飞、独钓寒江的千万孤独。老,可浓烈如火,亦可清淡似水。

曾经非常羡慕2000多年前的庄子,多么潇洒倜傥,多么惬意!没想到,现在的我,居然也可以像庄子那样,做起了逍遥派,倚着天上的云彩,俯瞰世界,揽万物于心间,优哉游哉,妙哉快哉。

学会“享老”

文/潘春华

近日,笔者碰到一位已退休多年的老同学。当问及退休生活的话题时,这位老同学相告,他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一般每天上午打太极、练气功;下午上老年大学,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晚上便去公园跳广场舞。他还说,每半年便相约几位老友外出旅游拍照采风,既开阔眼界,又陶冶情操。这位退休老同学乐呵呵地说,这就是“享老”。笔者听了,觉得这位老同学退休后的“享老”生活,的确充满乐趣,令人羡慕。

“享老”,顾名思义就是享受老年幸福生活。老年人打拼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退休之后,就应该学会生活,学会安享晚年,颐养天年。一些老人,在身体比较健康的情况下,绝对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个人的财富、资源、智慧及生活自由度都达到顶峰,完全是优势群体,可以称为人生的第二春。享受这美好的“第二春”,对生活始终如一的热爱,就是我们所说的“享老”。

时下,每个老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个“享老梦”。“享老”是永远不放弃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享老”是对世界永远充满好奇心;“享老”是积极快乐的生活态度;“享老”是享受晚年幸福生活,享受新时代的成果;“享老”是最好的一种养老方式。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却不会“享老”。他们有的每月四五千元养老金,可还是像以前那样省吃俭用,既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又舍不得玩、舍不得花,有的甚至还习惯吃剩菜剩饭,结果银行存款几十万,而身体却越来越差。有的老年人退休后,就觉得自己真的老了,于是交友少了,外出活动少了,整天“宅”在家中,不是看电视,就是躺在床上,结果,孤独和寂寞缠身,精神生活一落千丈。更有甚者,整天抽烟、喝酒、打麻将,不注重保养,结果气血不畅,筋骨柔脆,脾胃呆滞,疾病染身。

人生犹如变化着的四季,来去匆匆,变化无常。我们在创造人生的同时,也该充分享受人生。因此,笔者以为,老年人要想提高生活质量,快乐度过幸福晚年,就必须要学会“享老”。

首先,要学会“储蓄健康”。在吃方面要适当大方一点,不要只会储蓄存款,而不知储蓄健康。平时不要亏待自己,别等到失去健康才后悔,要为自己的生命之灯随时加油。否则,钱再多也换不来健康。

其次,要学会求新求变,学会给自己找乐趣,生活才不会单调、枯燥。生命可以老迈,心灵一定要青春。花甲难得,值得欢乐,古稀至珍,更该庆贺。人生难免苍颜,快乐不分年龄。退休后要多走出家门,少“宅”在家里,亲近自然,亲近社会,亲近朋友,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自己每天都生活在开心、快乐和满足之中。

其三,要学会“找爱好”。退休后,时间充裕了,不妨去找找自己的爱好,比如学一两门文体类的技艺,乐器、球类、棋类、太极、花鸟、垂钓、书法、写作等都可以。通过学一两门文体技艺,既可以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带来无穷、恒之的乐趣和享受,又可以通过这些“爱好”而消除孤独感和寂寞感。

哀,莫过于心老

文/柳风

仿佛我未曾年青过。正当适年,自己的年青时代浑然不觉,安然度过。

时至三十,偶看一本书,书名,内容全忘,却清晰的记得文中的一句话:女人一旦过了30便珠黄。怅然若失间,自我感觉不再年轻。期间,上班,下班,两点一线。

九十年代初,公司为了减员增效,力倡40岁退休。当时的优惠政策是100%工资,外加千元奖励。此项待遇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攻势之强大,阵势之猛烈,盖过有了这村没了这店之说。心理承受不了的纷纷办理了退休。我家世代吃的大锅饭,端着铁饭碗,难舍轻易放下。剩下四十高龄的我们成了众矢之的,名符其实的老年人。以我这四十有余的年龄仍赖在岗位上,真是不好意思,成了当年的老剩女。

49岁一刀切,终于熬到退休,整理了两份简历,投向了社会,分别被两家医院收录。我受宠若惊,电话里小心翼翼的咨询职务一事,对方答案恳切,当然是护士长,我又惶惶不安的问,知道我的年龄吗,对方笑答,当然知道,你的简历上有啊。我顿时释然,原来自己依然 力强,依旧年富。

现在我回头望望,40多岁在我的眼中再年轻不过,50也不过如此。为何“老”字这顶帽子萦绕在我的头上挥之不去呢?

今年我已迈进六十,花甲这个名词在我遥远的记忆中是白发苍苍,步履瞒珊的代名词。

退休乐

文/陶诗秀

每早,一觉醒来,又是悠闲大好天。

从工作岗位引退后,不必再匆忙咽下面包与即冲麦片,飞车上班了。如今,精神顶轻松,内心够愉快的了。

心想,又要如何享受新的一天。和老伴商量,要到哪儿看美景享美食,充分享受奉献社会半辈子而得到回馈的美好生活。通常在早上,我们会去跑步,打太极拳,不但对身心健康有裨益,也结交了不少新朋友。

退休乐,天天都可经营精彩的生活。我们有好多消遣去处,比如:K歌看电影、酌酒品茶、讨论时事,阅读与写文章、网上遨游,或者大伙儿一起旅游,登高欣赏大自然等等。不必再与他人争先恐后,任何时间,任何日子,合群或独自都可过充实的日子;天天喜乐,毫无空虚寂寞。

人们时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我则说:“老人应有老人福”。辛苦了大半辈子,终于卸下了沉重的养儿育女的使命。幸好老伴与我有共识,我们都想有宽松愉快的生活空间。因此,我们不和儿女同住,想念儿女子孙时,就随时驾车到他们的家住上一阵子。

退休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何其芳的诗歌《生活是多么广阔》诗句的真义:“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又多么芬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的确,与老同学或旧同事聚会叙旧,坦诚交流,其乐无比;大家分享养生心得,旅游见闻,网络上趣事……快乐,就在眼前。

退休乐,年轻时未做的事都可随心所欲进行。每日可充分享受自供自足、闲情逸致的自由生活,更可贵的是能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

经过长时期的磨砺,体验过坎坷人生,也经历了人生的潮起潮落。如今终于获得平和的心境,笑看尘世烦杂事,静观花开花谢,坐看世俗风云变幻。退休乐,不必在职场上仰人鼻息,面对嚣张的上司,更无需笑脸迎人,去应付讨厌的伪善者!

人只能活一次!千万别再活得太累。首先,要保持身体健康,每日运动是不能少的。同时,也得注意:饮食要平衡、生活要正常、起居要定时。

如果能知足常乐,一定不知老之将至矣。每天有活动,身体一定不会差,脑筋也不会那么快退化,就不会感到孤单无助、失落恐惧了,岂不是完美的乐龄生活吗?

母亲入党

文/杨力

母亲是退休那年入的党。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是一个风风火火的女人,梳一头短发,精力永远旺盛。当年她从省公安校毕业,随单位四处迁移,在单位当会计,在家里当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又是老家在大山深处一对老农民的大女儿,还是丈夫远在外地独立持家的当家人,这么多角色,母亲胜任得有条不紊,工作从没出过纰漏,勤俭持家培养两个孩子,挤出工资接济老家的弟弟妹妹。这么一位优秀的母亲,工作期间不争取入党,偏偏退休才加入,这多少有点说不过去。

母亲入党的时候,我还不是党员,被母亲责问为什么不积极争取。我说我一直在努力啊,只是觉得离一个党员的要求还有些距离。母亲点点头掏心窝子说,其实从工作开始,她也一直在要求进步,每隔一两年就要写一次入党申请书。但实事求是的说,她虽然工作认真,不出纰漏,但因为家事烦琐,难免分心,很多工作上的担子都是同事分担了。而党组织肯定对每一个新加入的同志都是有严格要求的,党员这个庄严的称呼当然就应该让更先进的同志获得。

我完全被母亲折服了。在我心目中,党员是许多人一辈子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少数人拿去作封官晋爵的政治台阶不同,母亲把入党看得很神圣。她一生最大的“官衔”就是食堂的负责人,但她从不抱怨,她总是在努力,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不断争取,对选定的目标坚持不动摇,终于在退休这年完成了心愿。

入了党的母亲也不闲着,每次参加退休支部的党小组活动她总是第一个出现,为大家打扫桌子板凳、沏茶倒水、读报发言,每每乐在其中。有一年灾区发大水,她号召家里人为受灾乡镇捐款,2008年汶川地震,更是和全体退休党员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这几年她又拿起笔,为报刊写文章写回忆,讴歌祖国的伟大和党的伟绩,用几十年的亲身感受抒写改革开放、特别是这些年来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母亲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让我们明白,关键时刻,总是有母亲一样的党员冲在最前面,做出表率,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证明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鼓舞着我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数千万优秀党员中的一分子。

今天,我早已成为一名正式的党员,而母亲,也一直是我心目中的榜样。

退休闲情

文/轻风流水程维

退休了,闲人了,自然追求闲情逸致。其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到徽匠学校去上点课;其二是写点小文章,精神上有所享受与追求,心灵上得到放飞和慰藉。

写点小文章,能让别人了解自己,分享自己的情感,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人总希望被别人了解,心里有话总想说出来;一旦形诸文字,就有了一种释放的快感和欣慰。

一般情况下,几乎所有空闲时间,脑子里都极容易被“文章”占据着:又发一篇了,下一篇写什么?还有哪些话题?曾有好友表示,“程老师的每一篇大作拜读后,心里就期待着下一篇了。”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与动力,我“想文章”也就更起劲了。一旦想到了什么,便第一时间存到手机备忘录里。手头不方便,就先使劲儿记在脑子里,事后赶忙记到手机中——生怕过后忘记了,再冥思苦想也没用,悔之莫及。毕竟老了!手机备忘录的确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往往是所思所想积存到一定量,一篇文章的雏形也就差不多出来了。

写文章,总是离不开与之有着40多年缘分的海阳中学。因此虽说已经退休离去,但一时还离不得太远。

校园网上,《校园动态》里还有那么多我的文章存着;《校友之窗》里还有那么多我的文章挂着。校园网每日必览,不免抚今追昔,回味在职岁月。

供职于校办,学校层面不少材料都由我执笔。事情都是亲历,领导的思想观点第一时间就捕捉得到,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的头脑电脑里;动笔之前稍加考虑便文思泉涌,信手拈来则水到渠成。别人的文稿,也都会经过我的增删润饰才上网;有动笔之困的同事,要写点什么也常会找我帮忙。如此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某种“惯性”,以至于我退休一年多了,还不时有“帮忙”相求找上门来,不免使我生出几许“人走了,影子还在”的自得美味。

退休后经历了两个元旦,校长的元旦贺词都还是找我“帮忙”的,我心头着实掠过一丝“不可替代”的窃喜自矜。不过我也感觉到了:去年写这个还好写,2020年大半年我还在职,开个夜车则一挥而就。今年就不一样了,我已经退休一年多了,没了感受体验;好在有个校园网去搜刮拼凑,忙了两三天,颇费了一番心思。几挥而就上网一展,微信朋友圈一转,点赞一大片,浏览量几天来持续上升。然而心里有数:毕竟是老裁缝做的新衣裳——旧剪刀裁不出新式样;不过是新歌词按着老曲谱在唱。

令我欣慰的是,没有了我的“增删润饰”,《校园动态》焕然一新:一改过去“重头”文章千篇一律、如出一辙的旧景观;好文章有如雨后春笋一般,语言新鲜风格各异,生动活泼日益可观。因而我总是禁不住一篇又一篇地转发朋友圈,点赞、评论、鼓励。旧人难以打破旧架构绘出新面貌,新人方能吹送新气息展示新气象——这正是我的心愿与期待。

动笔之乐,乐其乐矣。然而伴之者,却还有一个不小的麻烦——颈椎病。

经不起天气骤冷,穿少了、吃冷了,在电脑跟前时间长了,睡眠不足……都会引发天旋地转、恶心呕吐。退休前,上班最后一年里,我爬楼还能一步两个台阶地跨。每当别人夸我劲头足时,我总说我人瘦小没分量,爬楼当然快嘛。现在就不行了,爬楼只得老老实实一步一步慢慢上——只怕上快了累到颈椎,带来不舒服,甚至引发眩晕。有了这么个“伙伴”,写点小文章便不能那么自在了;不能不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很难一气呵成了。

近一个多月来,一直在进行中医调理——求医幸遇良医。名中医潘宏图医师,诊室里“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妙手回春”之类获赠锦旗挂满墙壁。不少病人跟我一样,一坐到他跟前,他那和蔼微笑的问诊就能让你的忧惧与不适消减了一大半。他侧耳听取病家陈述,敲着键盘开出药方;回答咨询字斟句酌,神情始终轻松平静;医嘱言语不失诙谐,减轻病家心理负担。我看第一个疗程时,他给我开罢药方,抬起头来朝我夫人来了一句医嘱:“买只老母鸡炖个汤——不要太大,不能太油”。他就是这样,让病家在谈笑风生中向他道谢,跟他“再见”。几个疗程下来,轻松多了,舒适多了。

事物总是辩证的。有了问题和困难,对付解决的办法也就会相伴而生。年老短不了疾病相伴,而小文章总是要写的:写一会儿歇一会儿;两手敲键盘时,臂弯靠在桌上撑着脖颈,便会舒服一些;勤喝水,勤做颈椎操;不开夜车写文章…… 倍加小心时刻警惕,少去招惹颈椎,则并不影响小文章一篇一篇地敲出来,寻常时日仍可熙熙而乐。

他喜欢的,其实是你依然重视他

文/米勒娃

我的爸爸是位退休老干部。他在55岁那一年彻底赋闲了。55岁,在如今的我看来还是智慧和魅力兼具的年纪,我爸爸开始出现在广场上,他看那些下棋的老头儿,怎么也不像是自己的同类。于是又回家,在家也有大把的时间需要消耗。未来几十年的自由生活就这样突然而至。

他开始说自己“老”了,以前从来不说。其实人的大脑就像肌肉一样,也是越练越强的。当你不再工作,也就失去了锻炼大脑的好机会。

他不像往常一样自信了,总担心自己会办傻事,遇事往回缩。去医院看病,他都要打好腹稿才能和医生讲清病情。对于医生护士的不友好,他也不反驳,觉得就是自己没用了。

他有点身份危机,去广场下棋觉得跌了身段,和陌生人搭讪又觉得不像他的作风。老朋友有的还没退,有的已经开启带孙子的生涯。像他这样的退休人士该干些什么呢?谁都没有答案。

我退休的姑父兴冲冲去上老年摄影班了,其实就是手机教学,教你如何用手机拍出大片。每次聚餐,他都拿出自己的最新作品,总能得到后辈的赞叹。我们赞叹的当然不是他的摄影水平,而是他的生活态度。不过我们都相约不说。

当我姑父吹牛吹到一半的时候,我爸爸开始总结陈词了:你拍的也太不专业了!这用光都不对,白花花一个大太阳。我们相视一笑:完了!两位先生又杠上了。果然,我的姑父反唇相讥:你天天待在家里就是专业啊。最后当然是不欢而散。他俩会很长一段时间不相往来。

不行。我得帮我老爸认清现实,要是活到85岁,还有30年。要是他活得这么纠结,最后肯定会变成一个让人讨厌的人。别人才不会像我们一样容忍他。

“给你报个老年大学吧。你想学点啥?年轻时未竟的心愿。”我说。没啥想学的。

要不,参加老年人门球队?你吴叔在,有他在的地方就没安生。

这……也太挑剔了。从来没觉得我爸人际关系这么弱过,到处都有他看不顺眼的人。我真想说,当你看谁都不顺眼的时候,是不是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有问题?算了,看在他处于退休敏感期,忍忍过去了。钓鱼?不。书法?不。努力了一次又一次,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我已经要放弃他了。26岁,我刚工作,时间慢慢被新事物填满,没空再管我爸。他终究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退休的重压之下,表面上总保持一种优雅的风度。

10多年后,再回顾这段往事,67岁的老爸总算坦言,过去那段时间的确不太好过,从你很重要,到你一点儿也不重要,接受起来的确很难。

最近,听妈妈说,他和8位老战友启动了“定期聚会计划”,每个月他们都会携妻子聚会一次。话题是琐碎的,孩子又有什么新进展啊,什么药对心脏好啊,哪个国家好玩啊。他们也开始跟风,有时候老爸会问我,你那代购能帮忙买点纳豆菌吗?你吴叔说好用呢。

身处两个城市,我们只有节假日才能见面,但我知道我爸不再无聊。

见面的时候,我们会帮他关注一些新近有趣的公众号,kindle里帮他再买上一些电子书。不见面的时候,随时告诉他动向,出发与降落要报告,去了新地方最好能视频。他喜欢的,其实是你依然重视他。

父亲的退休生活

文/张浩宗

父亲退休后,成天无所事事,不知道咋打发日子。突然有一天,父亲爱上了钓鱼,听说是受一个退休的同事鼓动,才让父亲着迷于钓鱼的。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父亲钓技疏浅,总是空手而归。每次回屋后,父亲总是默默地收拾好渔具后,就走向灶头忙着做晚餐去了。

但父亲不服输,依然每天坚持下河钓鱼。钓着钓着,父亲的钓技竟然突飞猛涨,居然每天都能拎一篓大小不一的鲜鱼回来。

自从父亲爱上钓鱼后,身体一天比一天好,精力也一天比一天旺盛,为打发漫长的闲暇时光,他钓鱼回家后,就摸进我们家老屋后院经管他的菜园子去了。

我曾问父亲,后院那么宽阔,咋不种点儿花花草草呢?父亲说,年轻时,我就不喜欢花呀草的,我还是种点蔬菜实用。

随着季节的变换,父亲就会去镇上购回几样不同的时令蔬菜种子,套种在后院的菜地里,一畦畦整齐划一。第一畦菜园里父亲种的是韭菜、蒜、葱,这些菜做佐料必不可少呢,第二畦菜园里种的是芹菜、莴笋、小白菜,第三畦菜园里种的是白萝卜、菠菜、包包菜,这些菜现炒和做汤最好不过了。

种子播下后,父亲依然每天下河钓鱼,回家后,他总是第一时间跑去后院看护他的菜园子。他反反复复在院子里来回走动着,一会儿浇水,一会儿松土,一会儿又将土地表层粗糙的泥团捣碎,一刻都不曾停歇。

没过多少日子,埋在土里的种子终于发出新芽显露憨头憨脑的头颅,父亲高兴得双眼眯成了一条缝,东瞅瞅,西瞧瞧,嘴里念念有词,仿佛小孩子家家意外地掏得了几个鸟窝似的,有一种获得感。父亲如同对待小孩子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的“作品”,生怕被突如其来的一阵风将它们吹跑了。

通过父亲的精心呵护,蔬菜一天天长高长壮,院里一片葱葱郁郁。父亲每次下厨的时候,他都会到后院的菜园子里采摘几样新鲜蔬菜,厨房里一阵锅碗盆钵碰撞之后,菜肴就摆满了一桌子,还不忘添加一份鲜美的河鱼汤。

父亲一边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一边不停地给母亲夹菜,每顿都引得母亲胃口大开,父亲自己也会多添几勺饭。我们周末回家团聚,父亲总是用抑制不住的喜悦心情骄傲地对我们说:“孩子们啊,这是我和***亲手种植的蔬菜,你们放心吃,绝对是纯天然、绿色、健康的食品哟!”母亲尽管知道自己很少下地参加劳动,但父亲这样说,她也不揭穿,只自个儿在心里乐开了花。

到了冬季,父亲下河钓鱼的时候少了,他就将更多的时间用来照管自己的菜园子。父亲用竹材搭成棚子,再从街上买回塑料薄膜蒙在上面,棚内的蔬菜在父亲的保暖防寒下依然长得绿油油的,夺人眼球。

父亲平常只和母亲两个人开伙食,吃不完的多余蔬菜就送给邻居的老年朋友。

父亲没啥别的业余爱好,但他对钓鱼和种菜一直不离不弃。

我想,只要乐在其中,父亲的退休生活就能过得温馨从容。

退休人不闲

文/刘茂德

倏忽间,退休已经十多年了——虽然是提前三年退休,年龄在这儿呢,我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这十几年来,我其实没有经历许多退休老人面临的所谓“转型期”:寂寞呀,无聊呀什么的。退休了,自己找点儿事儿干,或者干脆赋闲,不急不躁,心境如常。

干什么?当然是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从学生时就喜欢舞文弄墨,写写小文章,别看写得不咋地,几十年来基本没有停止,现在退休了,这个爱好更不能停。写了,投出去,我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发不发表,那是编辑的事儿,我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还好,这十几年来,每年都能够在各种新闻媒体发稿20篇以上,最多竟达到50多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年轻时有个梦想,将来如果有条件,要走遍祖国大地,多好!从部队转业来到地方后,正好有一些机会。那时候,每一次到外地参加会议之类的活动,主办方大多会安排游览活动,有时甚至还不止一个地方。有的与会者怕累,就不去了。我则不然,每一次都乐颠颠的。累计起来,还真去了不少地方,仅北京就去了好几次,五六次黄山游,也都是搭的“顺风车”。

当然,更多的旅游活动,是在退休以后,有更多的时间,去更多的城市。只要听说哪里有名胜古迹,我都要设法去看看。虽然是老年人,我却“志”在山水,劲头不输年轻人。旅行社有好的旅游线路,也会推荐给我。这样,全国一些比较有名气的名胜古迹,多数被我光顾了,甚至还出国游了几趟。

脚步在走,笔头也没停。在旅游过程中,我边走边写,记录下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印象,对各地风土人情的感受,《仰望青藏高原》《跨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坝上草原好风景》等,先后见诸报端。你看,退休后每年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根本没有“寂寞无聊”插足的空间。

随着年龄渐老,我又给自己安排了新计划,如筹划把文稿整理好,看看能否出一本书。这不仅是给后代留点儿什么,更是给自己这辈子一个交代。再有精力的话,写一下回忆录。如果身体允许,我还打算走访一下老同学、老战友、老乡亲、老文友。

看看,我的“野心”有多大!生活中,时不时会听到一些比我还年轻的人说:到了这个年龄,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这时,我会劝他:有意思,问题是你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别让自己闲着。时间紧张了,就有意思了。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努力往前奔,你会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还有很多很多。

退休拿驾照

文/郭建荣

退休后,我爱上了看汽车。从家到超市,马路两边经常停放着许多汽车,我便挨个地看。爱人看出了我的心思,我便提出要学开车的想法。我想,不管多辛苦,我也决不求人帮忙,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把驾照考出来。这样,将来开车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

科目一考交规,我好紧张,多少年了都没参加过这样正规的考试。考试是用计算机操作的,打开题目,这些试题怎么都这么陌生呢?我对自己说别着急,摒住呼吸,仔细辨题。一道、两道、三道……做最后这一道题时,我的手都发抖了,因为做完这一道题就要出分数了,我到底能考多少分呢?当看到屏幕的96分时,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接下来是科二的内路和科三的外路。经过炼狱般的训练,我终于考完了所有驾考科目,并且都是一次通过。年轻人考不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老年人要考不过,别人认为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年龄太大啦。所以,我没有任何选择,只能必须一次通过。

我终于拿上了驾照了,双手紧握方向盘,行进在宽阔的大道上,我的心情无比舒畅,大声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奋发斗志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