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革命文章

2022/12/18经典文章

革命文章(精选20篇)

忆小胜

文/梁常佳

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几经辗转反侧,难以酣然入睡。独坐于窗棂前,望着静谧浩瀚的夜空,看着不计其数的点点繁星,勾起了我对小胜的美好回忆。

小胜是梅州市丰顺县属下的一个镇,位于丰顺县北部,毗邻黄金镇。几年前,丰顺县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我怀着“练兵千日,一试锋芒”的心态参加了笔试,最终成绩名列前茅,进入了面试环节。记得当初在面试之前,父亲还给我打了退堂鼓,说丰顺那边人生地不熟的,况且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个个都是精兵强将,我肯定会沙场败北,名落孙山。那时,我一直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拍着胸脯胸有成竹地对父亲说:“事在人为,说不定我能考上呢。”到了考场上,我镇定自若,从容自信地走进面试室,一气呵成地回答了考官提出的问题,最终以86.45分的成绩位居榜首,成功上岸。我始终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总会有回报的。这也印证了那句名言:“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从家里到小胜路途遥远,足足有60公里,没有公车到达。而我那时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崭新的摩托车。加上路况不是很好,有的地方蜿蜒曲折,有的地方崎岖不平,有的地方悬崖峭壁,作为一个刚“进山”的陌生人,难免会心惊胆寒。有时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情况更糟糕。尽管“全副武装”,但仍然无济于事。凛冽的寒风无情地肆虐,豆大的雨点打在雨衣上。全身被淋得湿漉漉的,活像一只落汤鸡。风雨交加的天气,视线朦胧的大山,泥泞不堪的路面,有时只有我一辆摩托车在穿梭。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不管前方的路多么曲折,既然选择了,我也无怨无悔,只有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向前冲。

初来乍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道路,陌生的面孔,陌生的语言……我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切都等着我去慢慢适应。这里是客家地区,所有人日常的交谈都用客家话。我对客家话一窍不通,遂只能用普通话交流。但遇见一些不懂普通话的老前辈,我就束手无策,哑口无言了。这里乡风文明,邻里和睦,人们待客有方,热情淳朴。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在单位,我作为“异国他乡”的外来者,受到领导和同事的热情对待。一时间,我的内心暖烘烘的,有一种说不清道不出的欣喜,一股股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很快地适应了这里的环境,融入了大集体的生活,有着一种温暖的归宿感。

小胜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青山如黛,钟灵毓秀。历代以来,这里人才辈出,革命先驱李坚真大姐就是典范。李坚真大姐一生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把青春和汗水都奉献在革命事业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她的革命事迹被广为传颂。如今,我还清晰地记得一位同事当时写的演讲稿里面的一句话:“小胜人文颂人文,坚真故里颂坚真。”

我的足迹在小胜只有短短的一年,后来回到家乡工作了。至今,还不时地思忆起那边的人和事。倘若有时间,我一定要再回去看看。我想:在我人生的日记里,这一页记载的内容或许是最深刻的,久久不能忘怀。

至今犹听大刀歌

文/刘薇薇

六月,天气有点炎热,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参观了属于您的音乐殿堂——通辽市开鲁县麦新纪念馆。一节一节的台阶,仿若一段一段跳跃的音符,跌宕着,引领我们回到那个烽火硝烟的年代。那年,您才33岁,生命应如夏花般灿烂,但却仿若流星,划过浓重的一笔后,消失在茫茫的天际,定格在了那张模糊的照片里。74年过去,当年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开鲁人民对您深深的缅怀。发黄的枪套、乌黑的煤油灯、一张张斑驳的稿纸、一件件破旧的衣裳。许许多多感念的人和事,随着《大刀进行曲》铿锵的旋律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您人生的最后时光是在开鲁度过的。虽然只有14个月的时间,但却是开鲁县由红色政权到战略转移再到重新解放的重要时刻。跌宕起伏的岁月里,您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都给开鲁人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

您首先是一名出色的音乐家。您牢牢地铭记着毛主席“革命的文学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的伟大指示,并在实际行动中坚决执行。于是在开鲁时期,您先后有了《农会会歌》《翻身五更》《民主联军打胜仗》《反扫荡》《咱们的游击队》等一批革命歌曲。您还适时总结方法,您说“把同志们分到群众中间去,让歌声从群众背后出来,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张口歌唱”。您让孩子们作中心,要孩子们唱得最响亮,以掩盖住壮丁妇女们怕羞的心情。您总是预先印好一些歌单,发给群众,“尽管农民不识字,但他们是喜欢有一张纸拿在手头上的”。由此可见,您是一名勤奋、多才、朝气蓬勃的音乐工作者,更是一名践行群众路线的好榜样。您用歌声唤起了人民觉悟,发动群众,音符里连着穷人的脉搏,一路走来,一路歌。

您更是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因为您总是把群众放在心上。每天除了日常工作,您总是为群众做这做那。您把自己的上衣给了肖大娘的小儿子,您为刘大娘家挑过水,您帮助贫农郭万才家脱坯、垒墙、扫院子,您与大家一起割地……您为大家做了很多很多事,大家都亲切地称呼您为麦部长,都说“麦新同志在咱这里工作,连一点干部架子都没有,真是咱们的家里人”,您用身体力行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理念,在您的日记里,写着“群众力量大如山”“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样的话,可在开鲁人民心中,您是这英雄中的英雄。善于驾驭群众的人,往往处在众人之下,把人民记在心中的人,人民也会把他记在心间。

您还是一名高超的思想教育家。您把革命的种子播到了同志们心里,由于您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得广大农民群众对共产党、八路军由不认识到认识,由认识肤浅到坚定革命信心,很多年轻人积极投身革命,踊跃参加工作,后来他们都成为开鲁县建设的中坚力量。您说过革命就是吃苦,革命就是不怕麻烦,您带领全体干部深入到各村访贫问苦,您举办短期培训班宣讲革命的道理,我想,这是作为党校教育工作者的我,最应该学习的地方。后来,在您影响下,开鲁中学高中班的20多名同学,纷纷涌入到革命的阵营里。您还主动提出建立小学,帮助贫困人民子弟学文化,让穷孩子入学,在党和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成长,贫雇农群众们都说:“麦部长是我们的好老师,他教给了我们革命的道理,我们永远怀念他!”

从上海浦京到圣地延安,从宝塔山下到内蒙古草原……1947年6月6日,那个黑暗的日子,您走了,时光已静静度过了74年,您看,您年轻的血液滋养的土地,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是这里的人们没忘记,没有忘记您的到来和您的离去。一个人影响了一座城,影响了几代人。那些感人的事迹代代传扬着,那些斗志昂扬的旋律广泛传唱着。“少年立志救中国,作词谱曲当干戈,奔波南北唤群众,至今犹听大刀歌。”在“麦新精神”的指引下,开鲁人民一定会奋发进取,踏步向前。向您致敬!

人间七月天

文/刘刚妹

遍地绿荫传递着阳光的馈赠,身处一年最丰盛的中央,七月,注定是鲜活的、热烈的、饱满的。此时,正适合回忆那段有硬度的历史,此刻,更不应忘记那群有温度的人。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对革命的誓言。

“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这是对恋人的表白。

这两首不同格调的诗,都和一人有关,他叫高君宇。在这个七月,致敬这位骑着白马仗剑天涯、苦寻救国良方的男子。

很长时间,影视、报刊传递给我们的革命大致是这样的套路:革和命出场时,革字前面有主语,命字前面有定语。常规的搭配是:农民革地主的命,工人革资本家的命。不外乎是你让我缺吃少穿、你逼迫我的爹娘卖苦力。因此,这些投身革命的人总是剑拔弩张,凛然的像从石头缝蹦出来的,身上找不到半点热气腾腾的影子,认为有儿女情长的人,和勇往直前这一类词语不搭边。

然而,触摸历史的源头发现,这些“因为与所以”式的思维,和早期共产党员的格局相比,有着云泥之别。

5月,随集团公司组织的初心之旅践学活动去了一大、二大会址。97年前的7月已然远去,唤醒历史的只有那些黑白色的照片。对我而言,最喜悦的收获,是在南湖纪念馆那面密密麻麻的照片墙上,有缘一眼发现了高君宇。

高君宇,但凡知道的人一念起他的名字,内心定会泛起大海的粼粼波光。该怎么描述他短暂而极其绚烂的生命呢,让我也以庸俗的方式做一下介绍,先说感情世界:他对恋人石评梅的引领、欣赏与热爱,可以说是现代版的贺涵对罗子君了。当然石评梅的段位也很高,天资聪慧,得家学滋养,文学功底深厚,还长于书画、音乐和体育,后与吕碧城、张爱玲、萧红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与他俩爱情故事相媲美的,是高君宇对革命的另一番炽热和执着。短短29岁的年华,却浓缩出了极为华丽的质地,若想用极短的文字介绍他出生入死的果敢不太容易,只好先舍去那些鲜活的事例,用一段稍显生硬的履历呈现他惊心动魄的人生:

19岁考入北大,师从李大钊,建党前一年,他组建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当选第一任书记,是中国共青团的缔造者; 他在莫斯科聆听过列宁的教诲,是中国最早的50多名党员之一。在党的“二大”上当选中央委员,在 “三大”上担任了教育会委员;1924年,同李大钊、毛泽东等一起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了国民党的一大,并被委派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冯玉祥政变后电请孙中山北上商谈国事,高君宇伴孙中山辗转抵京,并以雄健笔力协助先生起草了《北上宣言》;一路劳顿,高君宇住进医院,不顾医生让其静养半年的嘱咐,抱病出席了“四大”,又马不停蹄筹备了第一次国民会议的召开,会议召开的第六天,他因体力不支离世。

高君宇出生于山西一富商家庭,天赋聪慧机敏,妥妥的学霸一枚。想起《人民日报》一篇文章写到: 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均是知识分子,当时全国的50多名党员,也都是知识分子。中共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是大学教授,13名代表中具有大学学历的有9人,其中有6人曾留学日本,有3人就读于北京大学。这是一段耐人寻味的文字,结合当时的社会,能出国留学的青年,家里绝不是星斗小民,起码比一般老百姓要好。况且这些人学养深厚,以所学知识换取小康生活、小资生活应该没什么技术难度。

中国人爱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意思是不满现状的、能彻底打破现状的就是那些光脚的人,他们一无所有、除了获得再也没有什么能够失去了,他们所有的盼头都在重建的新世界里。事实上,共产党早期的缔造者,却是穿着皮鞋的人为光脚的苍生奔走呐喊。这些衣食无忧、西装革履、满腹经纶的人,放弃荣华富贵,变卖田产换取子弹,只是因为有一片舍弃小我、天下为公的初心。

毋庸置疑高君宇就是这样的人。他是儒雅帅气的北大高才生、学生领袖,“五四运动”中带头冲进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就有他,虽然家中富有,却执意为天下苍生 “均分宇宙”。 我正升焰、志于燎原!他当着同学的面手执毛笔,决定将名字高尚德改为“均宇”,大家担心这个名字会招致北洋政府的嫉恨,他思虑再三,换用谐音“君宇”。

革命就意味着死亡。但是高君宇还是冷静又主动选择了这条路。 1924年5月,高君宇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乔装脱险后,在狂风暴雨的夜晚到石评梅住处告别。他劝石评梅,“不要怕,就是被捕去坐牢狱也是不怕的,假如怕就不做这项事业。”匆匆中还不忘给正在生病的石评梅带来一份药方。鉴于当局对信件的检查,两人约定,高君宇用天辛为名,石评梅则用Bovir, 这是由拉丁字根和词缀组成的符号,代表着勇敢和勇气;1924年10月,广州发生“商团叛乱”,他的指挥车被子弹击穿、胳膊中弹,依然裹伤沉着应战,掩护孙中山安全脱险。类似这样的生死,高君宇都将其看的极为平淡。

在高君宇身上,执着一词,奉献给了革命,也奉献给美好的爱情:“我是有两个世界的,一个世界是属于你的,我是连灵魂都永禁的俘虏;在另一个世界里,我是不属于你的,更不属于我自己,我只是历史使命的走卒。”这是高君宇写给石评梅信中的一段。

革命是艰难的,感情也是曲折的。石评梅因为初恋的创伤抱定了独身主义,她欣赏高君宇的勇气、才华,但是只愿维持冰雪友谊,高君宇每一次的表白等来的都是黯然神伤。尽管如此,他依旧给她传递光明的信念,引领她走出哀怨,接受进步思潮。他爱的尊重又深沉:“你的所愿,我将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将赴汤蹈火以阻之。不能这样,我怎能说爱你。”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是革命者最好的模样。高君宇是冷静的战士,还可以是热心的红娘,在广州的战斗中,与周恩来结为挚友,他俩不仅谈论革命,也互相坦陈心中热爱的姑娘。27岁的周恩来当时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正暗恋着邓颖超,但一直没有勇气表白。高君宇欣然当起了鸿雁传书的使者,在返京途中,将周恩来的求爱信转给了邓颖超,促成了他们的百年之好。

温文尔雅、拳拳爱国之心的高君宇一天天走进了石评梅的内心。高君宇在广州期间,特意买了两枚象牙戒指,将一枚小的戒指连同平定商团叛乱时留下的子弹壳寄给石评梅作为生日礼物,另一枚戴在自己手上。这一次,石评梅终于把戒指戴到了自己的手上。然而,她不知道,上天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几个月了……

用今天的眼光看,高君宇追求的大业是贺涵不能比拟的,高君宇的细腻比贺涵更为蚀骨。当我们沉迷于电视剧中的深情不能自拔时,很多人不曾想象,在共产党前行的历史上,会有如此充满张力的革命健将。

预感时日不多,他托付评梅,将他埋葬在北京城唯一干净的陶然亭,因为那里是他生前和李大钊等仁人志士商就经纬之事的幽秘所在,也是他和评梅散步畅谈的幽静之地。高君宇离世后,石评梅继承着他未竟的事业,在好友刘和珍被杀害后,她早于鲁迅第一个写下了悼念文章、痛斥暴行。但高君宇的早逝让她既内疚又悲痛,三年后,26岁的石评梅因病也追随高君宇而去,他们合葬陶然亭,实现了“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死后得并葬荒丘”的夙愿。

周恩来夫妇对这段感情一直念念不忘,他们曾几度到陶然亭凭吊。1965年,周总理在审批北京城市规划总图时,特别强调要保存“高石之墓”,他说:“革命与恋爱没有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

电视剧里贺涵散发的魅力只是提高了收视率,而那时革命者拥有的魅力就是战斗力。萌芽之际,凄风苦雨,追随者稀少,所以,云集一身的坚毅和果敢,就是无声的召唤,云集一身的智慧和热爱,就是嘹亮的引领。不难想象,富有者的断然舍弃比赤贫者的盲目跟随要有感染力的多。试想,一个自身不发光、骨子里冒着冷气的人,如何带动青年去热血燎原?

七月,记住他们,因为人性、大爱与激情。初心不是一个名词,是舍命奔走的坚贞,是怜惜苍生的义薄云天。历史是一本教科书,但教科书却未必呈现全部的历史。我们也许应该学会把手伸进历史的灰烬中,触摸初心的余温。

绿色龙广洞,红了

文/邓文慧

巍巍青山,悠悠白云,高高耸立的七姊石,如一座丰碑,承载着龙广洞千古动人传说和百年沧桑巨变。暮春三月,湘南草长,我特意驱车回到龙广洞——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北湖区龙广洞村位于骑田岭北麓、郴江河源头,距郴州市区仅25公里,原隶属郴县江口乡,1995年随乡并入北湖区,2012年5月撤乡并镇,并入石盖塘镇。

20多年前,我任江口乡副乡长,驻龙广洞村3年,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还有淳朴的村民,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来江口镇报到时,正值秋季,树木萧条,秋风萧瑟,尘土飞扬,山脊光秃,土屋低矮,路上行人灰头土脸,同行者无不摇头叹息。

年纪大点的同事悄悄告诉我:江口镇是穷山恶水的典型,山上不产果,地下不出矿,河里不长鱼,农民收入靠稻谷加稻草。不过,龙广洞村虽然最偏远最贫困,但群众基础最好、百姓最实在。

上龙广洞村,只能从乡政府蜿蜒盘旋12公里,攀升400多米,翻过几个山头才到。

相传,有一条白色仙龙,偷偷下凡到郴江源头,与一窈窕美女相爱,生下一儿子后被玉皇大帝勒令其“还仙”龙宫,这个儿子就是流芳千古的神农。神农长大后,感念父恩,将父亲下凡、打猎捕鱼、“还仙”之地,分别称之为七姊石、龙广洞和白石仙。从此,三处名胜拜神农所赐,代代流传。

在龙广洞村3年,我感受最深的是,干群关系融洽,各项工作一流。村民跟我讲得最多的是在这里发生的革命故事:哪些山头山坳打过仗,谁家的房子曾经是红军的办公用房,谁家的门口挂着“烈属光荣”的牌子等,语气平和,却油然生出一种自豪。

原来,龙广洞村是一片红色热土:这里处在距郴州城最近的高山峡谷中,沟深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群众基础好,是打游击战的好地方。早在1926年3月,这里就成立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队。7月,王昔祥、王振钧、袁均咸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有了领导群众运动的骨干力量。1927年冬,湘南特委根据湖南省委的指示,在龙广洞村建立暴动队和赤卫队。1928年3月,郴县县委书记夏明震在“反白事件”中牺牲后,湘南特委决定由陈毅兼任郴县县委书记,并派谷子元带领工作组到龙广洞村发动群众,开展“插标分田”运动。

1933年3月,湘南特委和郴县县委决定建立以龙广洞为中心的红色苏区,随后湘南特委、郴县县委迁入了龙广洞,并建立郴县龙广洞苏维埃政府,湘南特委书记王涛曾在此主持工作。龙广洞苏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是井冈山苏区和湘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配合红军长征和抗日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0多年后,我再次踏上这片热土。驱车穿过层峦叠翠的公路,打开车窗,凉风习习,眼前所见,似曾相识,却是旧貌换新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山花灿烂的村口,村支部书记彭建新把我带进新建的龙广洞瑶族村综合服务中心。两层漂亮的传统民居型村部大楼,周围树木葱茏,鸟语花香,生机勃勃,与20多年前相比较,恍如隔世。见我面露疑色,彭书记笑着解释道:“前几年,龙广洞村与枫木岭村合并成了龙广洞瑶族村,一起并入新成立的石盖塘街道,目的就是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们沿着拓宽的水泥村级公路“步步高升”,但记忆里,层层叠叠的水田,水田里忙碌的身影,怎么都少见了呢?彭书记解释说:“那早已成为历史了!现在村里有200多亩葡萄、100多亩黄桃、500多亩的稻田养鱼以及4家农家乐,户户通水泥路,修好了七姊石和白石仙两个景区的游道,打通了与保和、月峰、新屋等周边镇村的公路。今年准备种植600亩藤茶,发展20家民宿酒店,村民基本实现本地就业,安居乐业。”

到达龙广洞村洞口,满目青山列翠屏,昔日的“黄龙洞”如一条绵延起伏的“绿龙”,低矮的土砖房屋改建成了楼房和别墅,山顶高耸的风力发电机一字排开,旋转的银色叶片,将阳光反射出七彩的光芒,小汽车和摩托车进进出出,龙广洞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了现代版的“桃花源”。

彭建新陪我到了通山里和割木岭战争遗址以及湘南特委旧址,他介绍说,2017年12月,革命烈士、原湘南特委书记王涛的儿子王继涛,80多岁了,还专程从北京来到龙广洞追寻父亲的革命足迹,缅怀革命先烈,龙广洞村群众知道后很感动。

在卸任的廖支书家里,老人家正在热火朝天加盖楼房,他自豪地告诉我:“前年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把解放70年还没有通路的历史抛到太平洋去了。今年家里养了8头牛、种了6亩水稻,有6位客人预约了来此避暑,正抓紧装修呢。”他指着前方的白色建筑群,幽默地说:“那是郴州市汽车总站,手都可以摸到呢。”

彭建新的家在海拔1300米的仙岭下。他家墙壁上挂着七仙禾花鱼示范基地、“龙广洞”的传说等十来块展示龙广洞村历史、风俗、特产的大幅展板,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图片醒目,与龙广洞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融为一体。

彭建新打开电脑,邀我一起研究他整理的龙广洞苏区的组织机构、革命历史、革命烈士故事等资料,足足有200多个页面。他告诉我,收集这些资料有近30年了,越收集越有成就感、自豪感。村里已经筹足资金,将尽快把“龙广洞苏区革命历史展览”做起来,让龙广洞苏区的革命精神红起来,为党史学习作出龙广洞贡献。

夜宿仙岭下,俯瞰万家灯火,我再次激情澎湃,心头一热,编发微信告诉朋友们:绿色龙广洞,红色桃花源!

武昌起义

文/小不点儿

——纪念辛亥革命112周年

再过几天,就是人们说的“双十”节了。“双十”节很多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双十”节即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纪念日。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粉碎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极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辛亥革命同时也被确定为中华民国国庆节。

借这个值得一提的日子,在此撰文叙述一下。同时,辛亥革命中的武昌起义是近代历史中的一个节点,整个辛亥革命是一个大课题,不是一篇几千字篇幅的文章能说清道透的。这里只谈武昌起义是什么,注重交待史实,不说为什么展开分析的话题。不作那么深入的研究,权当一个历史知识普及而已。错误之处见凉。

一、武昌起义的背景

1911年10月10日(夏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谱写了资产阶级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新篇章。

1、 武昌起义的前夜

①起因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路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深;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各地群众奋起反抗,斗争风起云涌,但是这些斗争部是自发的,缺少组织领导。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毁革命派宣传革命理论,组织革命政党,先后发动过十次武装起义,虽然遭到了失败,但每次起义都起到了宣传苹命、振奋人心的作用。

②条件

湖北位居长江腹地,武汉素称“九省同衢”,是水陆交通中心。帝国主义各国早就在这里辟租界,开商埠,办工厂,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城乡各个角落。这就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促使农村经济破产,人民被迫走上革命的道路。1904年七月,武昌出现了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随后又陆续成立日知会、文学社、共进会等秘密革命组织。湖北革命党人深入新军,宣传苹命,在士兵中发展苹命组织,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工作,直到武昌起义前夕,新军中已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参加了革命组织,成为起义的主力军。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以后,同盟会领导人决定把苹命的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城,在同盟会总部的推动下,实现了湖北革命组织的大联合。夏天爆发的四川保路运动、预示着革命风暴的到来。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统治者武力减弱,武昌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

二、武昌起义的经过

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举行联席会议,推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今,孙武为参谋长,制定了起义计划。但实际起义并设有按预定计划进行。十月九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草命总机关赶制炸弹时不慎爆炸,文件全披俄国巡捕搜走,机关暴露。蒋翊武得知此消总,立即召集紧急会议,决定当晚起义。但因命令未能及时送到,起义没有实现。湖广总督瑞澂下令搜捕革命党人,武昌机关遭到破坏。10月10日,瑞澂继按册捕人,形势十分严重。在这紧急关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各自联络。当晚7时过后,工程第八营革命党的总代表、后队正目(相当斑长)熊秉坤领导该营首先发难。他率领十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台军械库,守库的本营左队士兵鸣枪配合,顺利地占领了楚望台。工程营左队队官(相当连长)吴兆麟被推为临时总指挥。当天夜里11时左右,革命军以工程营为主力,分三路向都署发起猛攻,督署守兵干余人以强大火力阻击,各路大军均不得手。午夜时分,发起了第二次进攻,瑞澂闻炮丧胆,从都署后墙凿洞逃遁。次晨二时,革命军再次发动进攻,终于在黎明前攻下督署。武昌起义胜利了!11日晚及12日凌晨,革命军先后占领汉阳、汉口,武汉三镇完全光复。这是孙中山领导革命起义以来第一次取得的胜利。消息传出,全国和全世界为之震动。

三、武昌起义的结果

武昌起义枪声一停,湖北军政府即于11日在武昌宣告成立。由于原来的起义领袖被捕、被杀、受伤或逃匿,群龙无首,加上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整掌握领导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有社会上有“名望”的人才能号召组织政府,于是拥戴新军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推举湖北谘议局议长、立宪派首领汤化龙为总参议。黎元洪料想苹命不会成功,推托不肯上任。草命党人使组织谋略处,担负军政有的领导责任。五天以后,黎元洪再也拖不下去,见清王朝大势已去,才宣誓就职。他上台后,谋略处即被撤销,军政府被改组,立宪派分子及反动官绅纷纷挤进革命政府。革命党人虽然与之进行反复斗争,终究未能扭转以黎元洪为首的旧官僚、立宪党人控制湖北军政府的局面。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立即宣布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又公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主权属于人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在中国第一次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此外,军政府发布各种文告,号召各省起义,促进了革命的继续发展。在外交政策方面,军政府宣布所有清政府以往与各国缔结的条约继续有效,赔款、外偾照旧按期偿付,各国在华既得利益“一体保护”,表示革命“并无丝毫排外性质”,这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四、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1)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

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

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

(2)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

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3)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传播了民主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意识的积聚,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

从金寨出发

文/疏泽民

明净而高远的天空,如一块硕大的蓝玻璃,镶嵌在我们的头顶。这是一个雨后初晴的夏日,我们来到“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的革命老区金寨县,接受革命理想信念再教育。

坐落在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的金寨,沐浴着雨露阳光,精神抖擞。刚刚被雨水洗过的梅山,流岚腾烟;碧波荡漾的史河,穿城蜿蜒;白墙红瓦的新楼,炫目耀眼;拥街而立的绿树,清翠欲滴;草木清新的空气,洗心涤肺;清脆悦耳的鸟鸣,如诗如歌……金寨的山水,山水间的梅城,如此清幽静美,一股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当我抵达县城梅山镇史河路边的红军广场,透过题有“金寨县烈士纪念馆”几个大字的牌坊门楣,看到山坡上红艳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时,我的心里也燃起一团火,心情变得肃穆起来。

这座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的红军广场,由烈士纪念塔、红军纪念堂、红军烈士墓园、洪学智将军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等部分组成。它依托自然山体,运用大理石浮雕和数字隐寓,全方位展示了金寨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为祖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属4A级红色旅游景区。

沿着红军广场的石阶拾级而上,我们的脚步缓慢而庄重。

步道旁的一组组浮雕出现在眼前。这些浮雕图案,有的是映山红(金寨县县花)簇拥着11颗红星,象征着这里先后诞生了11支红军主力队伍,如燎原的星火蔓延全国;有的是向日葵、和平鸽、松鹤祥云,分别象征着红军跟党走、追求人类和平的坚定信念和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浮雕是理想信念的固化,是红军精神的图腾,从浮雕跟前走过,精神便受到一次洗礼。

走过象征着金寨诞生了洪学智等59位共和国将军的59级台阶,又走过象征着牺牲县团级以上500多位烈士、占全国烈士总数五十分之一的50级台阶,经过纪念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的浮雕墙,再踏上寓意组建了红25军的25级台阶、寓意重建了红28军的28级台阶和象征金寨10万儿女为国捐躯的10级台阶,一座高24米(寓意金寨县境内1924年就建立了党组织)的汉白玉塔耸立在眼前,这便是革命烈士纪念塔。刘伯承元帅题写的“燎原星火”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塔基的环形廊道上,摆满了游人向革命烈士敬献的花篮,红绸挽带,在微风中飘拂,仿佛在向人们叙说着金寨辉煌卓越的红色历史。

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红色根据地中心区域的金寨,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和第33师,后合编为红四军;1931年,又成立了红25军,后与红四军组建成红四方面军;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赴川陕创建新的根据地。此后金寨再次新建红25军,于1934年11奉命长征,率先抵达陕北,被誉为“长征先锋”。红军主力离开后,金寨人民依然同敌浴血奋战,又组建了红28军,坚持游击战争,革命的红旗始终不倒。抗日战争时期,金寨人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大别山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金寨人民踊跃参军,奔赴战场。几十年来,金寨人民英勇不屈,前赴后继,10万英雄儿女投身革命,为国捐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谱写了壮丽诗篇。

耸立云天的纪念塔,被苍松翠柏簇拥,庄严肃穆。

肃穆的纪念塔仿佛有一股无形的气场,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正义凛然、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能量。氤氲在正能量的气场里,我们双脚并立,弯下腰,以虔诚的姿势,向烈士三鞠躬,并齐刷刷地举起右手,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再次对党、对牺牲的烈士作庄严的承诺。

转过烈士塔,登上象征10年土地革命战争、8年抗战和4年解放战争的22级台阶,走进红军纪念堂。这里的墙壁上镌刻着红军革命烈士及老红军的名录,镌刻着在此组建及战斗过的红军队伍简介(分别是红11军、红1军、红15军、红4军、红25军、红四方面军、红27军、红28军),镌刻着11支主力红军队伍的序列表;布展有曾在此战斗过的红军将领,其中牺牲的师级干部101人,团级干部392人。

沿着展墙瞻仰,不由心潮澎湃。那一串串刻于墙上、载于史册的名字,带着烈士生前的体温,谱写了几多可歌可泣的壮烈故事;那一张张英俊年轻的脸庞,透过峥嵘岁月,鲜活地呈现出英勇无畏的刚毅与坚强;那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穿过历史烟云,与我们深情地对望。在与烈士的对视中,我们找到了关于梦想、关于幸福、关于信念、关于旗帜的最新答案。

沿着烈士墓园内高树蔽日的浓荫山道下坡,来到革命博物馆。这里陈列着先烈们生前使用过的枪支、弹药、短刀、马灯、斗笠等遗物,布展着从土地革命到金寨解放二十多年间的革命斗争史料图片。走进革命博物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眼前铺开。在那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日子里,英雄的金寨儿女、坚强的红军战士,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凭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赴汤蹈火,浴血奋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将革命的红旗永远插在皖西革命根据地。不倒的红旗,映红了大别山,如燎原星火,插遍了全中国。

行走于“红军故乡、将军摇篮”,每一脚踩着的,都是浸染过战火硝烟的历史图册,每一步跨越的,都是浸染过无数热血的英雄史诗。“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热土一抷魂。回望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习总书记2016年4月视察金寨时的讲话,在我的耳畔回响。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舍己献身,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和感恩,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拼搏和奋进?

怀着虔诚的朝圣之心而来,我们在这里寻根,在这里洗礼,在这里淬火,在这里铸魂。如今,我们满载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从金寨出发,高举红色的旗帜,将金寨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

深深的怀念

文/卢小莉

“驰骋冀南枪林弹雨一生只为革命事,勤政邯邢荣辱不惊九旬高寿世纪翁。”快一年了,那副挽联伴着父亲的音容笑貌,清晰如昨。

2013年8月24日21时20分,竭尽所有的抢救措施,父亲那颗跳动了90年的心脏停止了。父亲走了,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了我们。我常常独坐在父亲遗像前,回忆在他身边的那些幸福时光,还有他那不平凡的一生。

我的父亲卢少田,出生在当地一个颇有名望的大家族,受爷爷革命思想的影响,十几岁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历任区抗日救国会干事、武工队长、政工部长,八路军冀鲁豫边区26团连指导员、参谋等。在抗日、解放战争中,参加过冀南张二庄战斗、回隆战斗,还参加过着名的百团大战和平汉战役。

他曾经和7名战士被200多敌人包围,经过激烈战斗,靠着他的机智、勇敢、果断,带领战士胜利突出重围。还有一次,他们300多人包围了日伪一个营,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活捉了日寇派出的侦探,使日寇无法知道我军的真实人数,不敢贸然突围,一直坚持到增援部队的到来,一举消灭了敌人。

多少次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凭着坚强的信念、勇敢的拼杀,最终取得胜利。多少次前线传来父亲牺牲的消息,在亲人的悲痛声里父亲又凯旋。“半夜突围战,连长身战死,邻村疑是吾,谣传吾家知,全家皆痛哭。行军经家乡,乡邻皆惊异,家人喜极泣,老母责归迟。”父亲曾用一首五言诗,描述当时战争的情境。

父亲不仅英勇善战,还是远近闻名的儒将。在炮火硝烟的战场上,父亲和战友们舍生忘死、英勇杀敌,很多战友壮烈牺牲,感慨之余,不将这些感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场面写出来告知世人,感到对不起那些战友们。于是,父亲就利用战斗间隙将这些英雄的事迹写出来。这些来自前线的真实感人的文章不断被《晋冀鲁豫报》刊登。

父亲有很多枚军功章,比如“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华北解放勋章”等,记录了父亲当年浴血疆场的累累战功,但父亲一生看淡名利,从不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有一枚纪念章父亲却十分珍爱,经常在隆重的场合郑重地佩戴在胸前。那是2005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革命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每逢戴上这枚金光闪闪的纪念章,父亲就告诫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日寇侵华、国土沦丧的耻辱;永远不要忘记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永远不要忘记那场艰苦卓绝、惨绝人寰的战争给我们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解放以后,父亲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历任邯郸地委办公室副主任、农工部副部长、邯郸农民报副总编辑、滏阳日报总编辑、邯郸市委副秘书长、邢台地委秘书长、中共柏乡县委书记兼武装部第一政委等职。“文革”中受到迫害,恢复工作后,任邢台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兼邢台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父亲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中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群众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父亲虽然早年弃学从军,但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而且记忆非常好,对诸子百家、诗词曲、中外历史、马列着作、毛泽东选集,甚至对佛教道教都有深刻研究。离休后,父亲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写作,偶尔也在报纸上发表一篇文章,或是一首诗词。父亲生活十分简朴,一生不嗜烟酒,但买起书来毫不吝啬,那是他生活中最大的消费。每看完一本书,父亲就会推荐给我们。我发现父亲读书读得很认真,很仔细,很多地方都有他的批注。我们兄妹几个都喜欢读书、爱好文学,也和父亲的言传身教有关。

在战争年代,我们家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革命家庭,祖父卢子樵是抗日区长,被日伪军活埋壮烈牺牲,是当地着名的革命烈士。我父亲和伯父、叔父都是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参军入党,奔赴抗日前线。我曾经对父亲身为富家子弟,抛弃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冒着生命危险入党、参军、打仗十分不解,父亲微笑着回答我两个字“信仰”。我明白了,父亲和老一代革命家们就是为了坚定不移的信仰,才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换来中华民族的解放。凭着心中这个信仰,父亲在“文革”中饱受迫害,仍矢志不渝地坚持真理,对党忠心耿耿,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

父亲经常教育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做个诚实、守信、有追求、谦虚谨慎的人;要不断的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还语重心长地提醒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子女,要清正廉明、勤政为民,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千万不可做有损家风的事。我们一定会牢记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子孙后代都牢记家风,肩负起社会和家庭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无愧于父亲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父亲在枪林弹雨中身经百战,幸运的是没有负过伤,但晚年却疾病缠身,做了三次较大的手术。虽然身患重病,多年卧床不起,父亲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进行抗争,直至全身器官衰竭。

父亲走了。也许父亲去追寻他那些念念不忘的、壮烈牺牲的战友去了。也许,父亲去和母亲团聚去了,阴阳相隔十六年,如今可以尽情诉说离别的思念和痛苦。也许,父亲去陪伴爷爷奶奶去了,为了革命、为了工作,没有在膝下尽孝,现在可以弥补遗憾了。也许,父亲那颗跳动了九十年的心脏累了,他要安静地、不受打扰地休息了。

父亲真的走了吗?可我感觉生活里处处有父亲的身影。清晨到公园散步,远远地看到波光粼粼的湖水旁,父亲坐在轮椅上,面朝湖水,金色的朝霞洒满全身,微风吹动银发飘飘,一脸安详。我激动得差点喊出来,疾步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陌生老人。坐上公交车,习惯地到父亲家那一站下了车,走到门口敲门无人答应,伫立许久,猛然醒悟,心中涌出阵阵酸楚。那天在电视里听了一首《父亲》,似乎唱出我的心声,还未听完,已是泪流满面。“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今生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父亲,你用自己一生的行动,赢得了威信、荣誉和尊敬。今生有幸做您的女儿,我感到骄傲、自豪。父亲,但愿来世,我们再续父女情。

古丈党史简述

文/茶乡组织(向卫华)

前言

在座的大家都知道:古丈是革命老区县,但老在何处?古丈是块红色热土,但红在何处?古丈有在册革命烈士46名,但他们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恐怕很多人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去聆听英雄们的故事,从而对古丈的党史有个基本了解。

一 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故事一:1927年8月25日,在江西省江西县,“南昌起义”部队对追缴的国民党军发生激战,一名年仅19岁的战士,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越战越勇,越战越强,越过水田,冲在队伍的前面,一个蹦子就跳上了田坎,刚要继续冲锋时,一串子弹射来,射中他的腹部,向后一仰,栽倒在水田里,枪却死死地端在他的手上。这名战士就是石碧溪人石光奎。那么石光奎是怎么参加“南昌起义”的?有多少古丈人参加了这次起义?

1916年,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拉起队伍后,古丈各族人民纷纷投奔贺龙,先后有石光奎、赵琴川、石步云、向竹贤、向汉肖、杨顺举、杨光凤等人参加其领导的队伍,仅1924年就有60多人;后随贺龙参加北伐战争,在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战斗中,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1925年7月,赵琴川以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炮兵连连长的身份回到三坪一带,招募李丁芹、向俊明、向熙甲、向明其等30多名青年农民融入革命队伍。当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举起屠刀向革命开刀时,石光奎、赵琴川等200多古丈人跟随贺龙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参加这次起义的共有2.2万多人,古丈人1%。此外,1927年春,白洋溪人向抡沅应贺龙邀请,出任贺龙部秘书长,参与拟定战斗檄文《第十五师布告》。此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潘忠琳等人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

二 点燃工农运动烈火

故事二:1927年6月1日,黄昏,古丈县城乌云密布,大雨滂沱。在县城北门口的校场坪,随着一串急剧的枪声,古丈县最早的两名共产党员——43岁的危云开、40岁的危云炎,高唱着雄壮的《国际歌》,中弹倒下,鲜血染红了古阳河。其革命浩然正气惊天地泣鬼神。那么,危云开和危云炎为什么会成为共产党人的?

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古丈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建党活动与工农运动的高潮。1924年底,在湖南省立常德第二师范学校读书的孔韬、张世衡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根据党的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6年底,孔韬受中共常德地委宣传部长、常德国民党湘西党务专员办公厅专员王基永的派遣,以国民党党员的公开身份回到古丈,串联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宣传马列主义,先后发展国民党党员16名。1927年1月,国民党古丈县党部宣告成立,孔韬任党务特派员;党部派员下乡清理民枪,建立农民自卫队,组织农民运动支持北伐战争。

孔韬病逝后,1927年3月,张世衡奉命回古丈接替孔韬的工作,继任古丈党务特派员,并兼任保靖、永顺、龙山3县党务特派员,开展工农运动,发展共产党组织。张世衡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积极发动群众,先后发展危云开、危云炎等8名共产党员,并成立了临时党小组。4月初,古丈陆续建立起工会、农会、商会、教育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古丈的张家坪、丫角山、罗依溪等农村,农民协会、农民小组、农民自卫队相继建立,农民运动在古丈70%的地区开展起来,在县域,各界人士举行声势浩大的提灯游行会,高呼革命口号。农民运动由县域向农村迅速蔓延,并于4月至5月间达到高潮。各地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队,发展农会会员1000多人,进行游行示威,抵制地主雇工剥削,创办农民夜校,宣讲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武装,形成空前的农村革命局面。1927年5月,长沙马日事变发生,镇压工农群众和共产党员的反革命逆流很快波及湘西古丈县,共产党员危云炎、危云开遭逮捕和枪杀,古丈的革命运动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大革命”失败后,与“南昌起义”部队失去联系的赵琴川,于1927年冬回到三坪,在农民运动和革命形势处于低潮之际,继续高举革命大旗, 打击封建势力,反对苛捐杂税。成立“打富济贫,搞共产主义”的革命组织,向农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将原跟随贺龙闹革命的流散人员聚集在革命旗帜之下,组建农民地方武装,队伍日益壮大,建立以三坪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活动范围包括岩排溪、镇溪、铅厂和沅陵县的桐木溪等地。国民党反动派采取诱使欺骗的手段,将赵琴川等人抓住枪杀,其余坐牢。三坪农民武装斗争惨遭镇压。

三 壮大工农红军队伍

故事三:大家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这位老人就是“古丈版‘马桑树儿搭灯台’”主人公彭冬妹。1930年4月,断龙山镇溪龙村利吉冲人田志仁参加红军去后,年仅26岁的彭冬妹就一直开始守望丈夫的归来,血肉之情怎能忘?朝也盼来晚也想,守望丈夫的归来。1995年,在守望丈夫65年,在唱《马桑树儿搭灯台》65年,91岁的老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与丈夫重逢在天堂。

“火烧芭茅根不焦,任你岩头也过刀;一心只想当红军,心头架起铁索桥”;“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就要当红军;帝国主义国民党,杀他一个不留情”。反动派的残杀摧不夸古丈人民的革命意志,敌人的关卡挡不住古丈人民投奔红军的决心!1928年1月,贺龙回湘西北发动群众,组建工农革命军,进行武装暴动,继而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田志仁、田吉安、田文成、彭祖先等人勇敢地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封锁,跨过千山万水,先后在龙山、永顺等参加红军,誓死跟随贺龙闹革命,参加开辟湘鄂边、洪湖、黔东等革命根据地,转战千里,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为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贡献。

1934年11月,红2、6军团发动“湘西攻势”,创建了以塔卧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管辖范围包括永顺、龙山、桑植、大庸、慈利、宣恩、咸丰等九个县,以及沅水流域和鄂川等边界的大块游击区。1935年2月,1935年2月,中共湘鄂川黔边区永保县委和红6军团17师51团党委派张光涛、杨玉,由王村半边街妇女主任田热妹为向导,来到田王乡进行宣传发动,组建以田祖文为主席、向天锡为副主席、田祖祥为游击队长的田王乡革命委员会,活动范围包括现在的断龙山镇、红石林镇、古阳镇的罗依溪、梳头溪等地。田王乡革命委员会根据永保县委和红军的安排,提出响亮的革命斗争政治口号,组建游击队和红军挑夫队,开展宣传发动群众,为红军筹备粮草、运送军粮物质,传送情报和动员贫苦农民参加红军、扩大红军队伍等工作,成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有机组成范围。国民党为了阻止革命根据地的扩大区域和红军队伍的壮大,派驻重兵严密封锁酉水,成立“铲共义勇队”反动组织,对革命群众严加管制,严防贫苦青年投奔红军队伍。然而, 古丈县各族人民克服重重困难,突破层层封锁,踊跃参加红军,先后有向南成、彭祖贵等近400多人参加红军,有的在战斗中失散或牺牲,有的牺牲在长征途中,有的历尽艰辛胜利到达延安,参加伟大的抗日战争。

四 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故事四:1940年8月28日,日军出兵5000余人,突然包围了长刘庄,企图吃掉我冀中区司令部。冀中区警备旅二团一营二连一排副排长田文成带领全排战士奔赴前沿阵地,掩护司令部转移。下午6时,冀中区司令部胜利转移,田文成奉命撤防突围……这时,日寇又一次扑了上来,枪声密集……突然,一颗子弹飞来,田文成中弹倒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古丈人在抗日战争中血洒疆场的一个缩影。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这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中,古丈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开展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积极投身于规模空前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以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抗战。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田文成、彭祖贵、田吉安等随部奔赴抗日前线,在华北、冀中参加抗战。1940年8月,田文成牺牲在冀中抗日前线。彭祖贵随周恩来到重庆,并担任警卫队队长,与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古丈籍国民党爱国将士奔赴抗日前线,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之中。田仲达参加“一二八”和“八一三”上海抗战,后参加远征军。古丈县300多名热血青年以“誓死报国,不愿生还”为志,组成子弟兵积极要求抗日,反对内战,他们在古丈籍抗日少将舒安卿的带领下,两次奔赴抗日前线,在宁波、嘉善和庐山、九江等地奋勇杀敌,浴血奋战,仅有10人生还;特别是在“嘉善狙击战”中,坚守阵地7天7夜,仅使日军推进11公里。1943年秋,树栖柯人向登贤等12名知识青年参加“青年远征军”。

在中华民族全民抗日过程中,国民党反动派始终不忘反共, 不断制造磨擦事件,先后三次掀起反共高潮;不忘压迫工农大众,增加捐税,因而国内阶级矛盾愈演愈烈。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1944年8月至9月,古丈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土地呈报”农民运动。反“土地呈报”农民运动首先在现在的坪坝镇起事,随后迅速蔓延到全县各地。原田王乡革命委员会成员田祖文、向天锡等人根据当年红军留下的“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在看准形势的情况下,可以组织暴动”的指示,组织1500多人、800多支民枪的农民起义队伍,确定“反官吏,抗捐税,攻古丈,打张平”起义口号。后遭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

对这次农民运动,我在党史办工作的时候,挖掘整理了一些资料,创作了近2万字的纪实文章,在《团结报》进行连载,收入本人编写的《古丈史话》一书;后又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部30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那年那月》,可惜的是没有钱出版。

五 肃清古丈百年匪患

故事五:我曾多次到过高峰镇吴家坪,每到一次,我都要拜谒张广、江德宽两位烈士的合葬墓,慎终追远,伫立在烈士的墓前,用心聆听那血染的壮歌;面对厚重的墓碑,静静的献上那份深深的哀思,于是写了《英烈从来不曾远去》等多篇悼念文章,纪念那些在古丈剿匪中牺牲的烈士们!

凤凰涅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奉命挺进湘西剿匪,肃清百年匪患。古丈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剿匪部队肃清百年匪患,在强大的军事进剿和政治瓦解面前,县境内的各股土匪土崩瓦解,相继覆灭。3月4日,古丈解放;3月18日,古丈县人民政府成立;4月1日,中共古丈县委员会成立。7月10日,古丈剿匪取得彻底胜利。在剿匪斗争中,倪飞、王万仁、张广、江德宽、向正早等多名解放军战士、革命干部和群众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新的古丈的诞生。

六 掀起抗美援朝热潮

故事六:1952年6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和韩美军在朝鲜江原道铁原郡小峙洞一带展开“炮战”,突然我军前线指挥所电话中断……“接通电话,保证战斗胜利!”只见一位左臂和右腿被炸断的志愿军战士,在敌人的炮火下,强忍着全身剧痛,拖着残腿,右手指抠进泥土,咬紧牙关,用尽全身力气,在地上爬来爬去,找来找去……找到断头后,便不顾一切,张开嘴巴,怒目圆睁,用牙齿把两个断头紧紧咬住……这绝不是某个电影中的画面,而是烈士刘坤的真是写照。

在抗美援朝爱国运动中,古丈县各族人民表现了无限的积极性,先后有600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不怕牺牲,为保卫世界和平,把鲜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和失踪的达22人,其中刘坤在左腿和右臂被炸断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直至壮烈牺牲,为古丈各族人民谱写了一曲革命的史歌,至今烈士们的遗骨还埋在异国他乡。同时,全县各族人民踊跃捐款,捐献购买飞机大炮款1.49万元,捐献各种慰问品1.5万件,写慰问信1余封。目前,我县尚在人世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还有60余人,年龄最小的也有87岁了。

抗美援朝战争——这场改变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战争,已经过去七十年了。岁月的洪流,卷走了年华人生,沉寂了历史硝烟,剩下的是刻在脑海中的记忆。重温这段历史,让人感到气吞山河,悲壮惨烈;缅怀革命先辈,让人崇拜敬仰,无不起敬。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问江山由谁主宰?作为古丈人,我们应该为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县各族人民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而感到自豪。

七 建设社会主义古丈

故事七:有一次,到我高望界大溪采风,看到那些土高炉遗址,我想起了“向秀丽式的英雄——黄自泽”。1958年11月5日上午,大溪炼铁厂焙烧车间起火,时任默戎公社党委副书记的黄自泽冲进火海,争分夺秒地抢救国家财产;距离焙矿车间6米远的两箱炸药和40多枚雷管遇高温而爆炸,黄自泽的生命之花永远定格在25岁,弥留之际,黄自泽说道:“赶快救火,国家财产要紧,不要管我……”

红船侧畔千帆过,老树枝头万处春。一部古丈老区史,就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历史。古丈解放后,在中共古丈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古丈土家苗汉等各族人民从红色记忆中汲取力量,围绕“强农治穷、兴工致富、活商聚财、科教兴县”的战略目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为改造旧山河,建设新古丈,为谱写惊天动地的茶乡发展新篇章,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黄自泽、李忠德、包良科、李云飞等革命烈士和向文英、胡绵生、张光玉、彭继美、杨玖华等一大批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和断龙山水利建设英雄集体。此外还有牺牲在古丈的常德汉寿人许厚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老区的历史就是人民奉献的历史、牺牲的历史。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古丈大力推崇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葆自强,英雄模范不断涌现,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催生了一批又一批人民功臣。除了在册46名革命烈士外,还有300多名没有留下姓名的烈士,这是古丈光辉革命历程的真实见证,是古丈儿女用鲜血熔铸的荣光,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的英名将载入史册,彪炳史册,永放光芒。

结束语

古阳碧水流不尽,高望苍松万年青。挖掘古丈红色资源、研究古丈红色文化、展示古丈红色精神、讲好古丈红色故事、传承古丈红色基因、弘扬古丈红色遗产、擦亮古丈红色名片,展现古丈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每一个古丈人的使命。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当前,全县上下正在勠力同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攻坚克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后人创造新的更加辉煌的古丈历史。

中共古丈县委组织部

延安精神

文/浮生未歇

仰望延安,矗立的宝塔是民族精神的图腾。
向往延安,自小就心驰神往延安长城北京。
直奔延安,横跨高原,疾风黄土舞翩翩,
寻梦千里,穿越浩瀚,带着心中缱绻与柔情。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
因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故名。
延安精神是指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特殊历史阶段,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培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是民族精神的升华,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革命精神的传承。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若以延安时期13年为考察对象,延安精神有一个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天佑中华,砥砺前行……

抹不掉的红色记忆

文/胡天曙

一年夏季,访重庆。从贵州遵义乘列车至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后,夜宿山城。重庆以火锅闻名于世,其城市又名山城或雾都,城里城外,楼多巍巍。楼屋,灯莹亮其间,在夜幕中,投放一座座华丽,一片祥和温馨散落。现代都市的繁华,令人叹为观止。重庆为国家之直辖市,名副其实也。翌日九时,乘公交车沿西北方向而去。车过歌乐山时,一处革命烈士陵园赫然显现于眼前。车再往前行,便来到一座山麓。山前门口有字“白公馆”,赫然在目。昔日,所看的长篇小说《红岩》及电影《烈火中的永生》、歌剧《江姐》的人物故事,均于白公馆和渣滓洞所发生的。今亲临其境,感慨万千。

入门后,上石阶,平台处,有一座小孩子铜雕。小孩子铜雕,体形瘦弱,头大身小。其脖上系着红领巾,手捧书本,目视远方。仿佛,目光透过硝烟弥漫的岁月,穿过森严恐怖的牢狱。在远方,芳草萋萋,花香蝶舞,一排漂亮整齐的楼房,书声朗朗……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在狱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八岁。八岁,应该是读小学二年级的,是鸿蒙初开,求知若渴的年龄啊。思之度之,不禁唏嘘不已。

前方小石坪,墨迹模糊的墙壁上,有“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等标语。穿过走廊,见水牢。水牢铁门紧闭,上有小木窗,里面漆黑一片,不可视物。可知其时革命者在水牢中浸泡,要有何等的革命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再往前走,就到了二楼。在一侧室里,墙壁上贴满了革命者的手迹。其中有叶挺、杨虎城、黄显声等革命烈士生前所写之诗。其诗情感丰沛,质朴无华,表达了革命者在狱中,对残暴敌人的大胆蔑视,对命运的抗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面红旗钉在墙中,并不规范的红旗,有些破旧残缺,但其色泽依然鲜红醒目。此时,《绣红旗》之歌,好像在耳畔响起。歌声“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眼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一针针,一线线,绣出一片新天地……”歌声真情动人,令人热泪盈眶,肃然起敬。

参观者颇多,有白发老者,壮汉青年,垂髫孩童等,众人皆神情肃穆。老者扶杖,一步一抹泪水;孩儿拉着父亲的手,随群人而往,神态凄然。因时间所限,未能去参观渣滓洞。或许可以想象,渣滓洞亦是“一副活棺材”的人间地狱的:牢狱逼仄暗淡,潮湿腐臭,镣铐声声,皮鞭声声。革命烈士皮肉模糊,血汗津津,依然挺胸,咬紧牙关,目视远方……

下山,再回头,歌乐山丘麓,红岩块块。苍烟起处,碧色如海,花香馥郁,溪壑静寂。此时,似闻有歌吹“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开,高歌欢庆迎春来”。歌声中,江姐高大的形象徐徐升腾于天空。长天寥廓白云飘,和鸽声美唱晴川。她含笑,美丽的山城座座崛起;她远望,北京天安门城楼红旗飘飘;她高歌,祖国万里河山绚丽多彩!

心中的圣地

文/余凤兰

儿时因背诵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便对井冈山充满了向往,它是我心中的圣地。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处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主峰高达一千五百多米,群山险峻,森林密布,飞瀑流泉,烟雾缭绕,无愧于被称为“天下第一山”。这里的斗争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是革命的摇篮。四月中旬,市影视家协会组织部分会员前往井冈山,重温革命先辈的历史功勋和红色经典传奇,缅怀为革命浴血奋战的英烈,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的革命传统。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我们心中充满了敬仰、缅怀和骄傲。

大革命失败后,血雨腥风中,毛泽东审时度势,避开敌军锋芒,冲出包围圈,保存革命的火种,实现工农革命武装斗争从城市转向农村的伟大转折,将革命的燎原之火点燃在井冈山。

当我身处烟雨迷蒙的井冈山,仿佛听到了革命歌声在回荡,仿佛看到了镰刀斧头交叉的红旗插满山。在这块“红色区域”,艰难困苦被革命的乐观主义取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这首唱遍山山岭岭的歌便是最好的写照。

在三 塆村,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枫树见证了工农革命军的改编,毛泽东制定了“由党统一指挥共同进退”的英明决策,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

在黄洋界,一处裸露在阳光下的战壕,仿佛向我们叙说那场惊心动魄的保卫战。五道阻击防线,抵御住敌人的进攻。黄洋界哨口,迫击炮对准了敌军的驻扎地,可是三发炮弹因受潮哑了两发,当第三发射向山下敌军时,那震耳欲聋的炮声与山上的欢呼声在山谷回荡。这一发炮弹炸死炸伤敌军无数,敌军连夜溃逃,“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听到消息后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

在茅坪,毛泽东写下了一篇篇探寻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文章。八角楼的灯光常常亮到天明,它照亮了革命的前程。在茨坪,简陋的民房内,斑驳的条桌,一盏油灯,一方砚台,几只毛笔,静静陈述着当时条件的艰苦。在大井,毛泽东带领部队深入群众,宣扬革命真理,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建立了大井工农兵政府。门前的读书石,屋后的常青树,还有被敌人烧毁旧居仅剩下的一堵残缺的丁字墙壁,都在告诉我们曾经岁月里革命先辈坚持不懈的斗争。

翻开历史的画卷,走进峥嵘的岁月,去缅怀为革命浴血奋战的将士吧!投笔从戎的卢德铭、被叛徒杀害的王尔琢、舍己为人的张子清、“绿林好汉”王佐、袁文才、犹如兰花的伍若兰、足智多谋的何挺颖、视死如归的尹宁万、碧血丹心的刘仁堪……他们用年轻的生命换来了革命的胜利,他们的英灵隐入井冈山的每一寸土地,守卫着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

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段光辉岁月的见证者,它的每一座山峰与山谷都蕴藏着一部悲壮的史诗,它的每一片红枫绿叶都承载一个动人的故事,它的每一处旧址遗迹都在述说着艰苦的岁月……这场红色之旅,让我们心怀理想,坚定信念。

英雄祭

文/张晓琴

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内,立于一面写着“革命母亲”字样的墙前,我看着这位母亲的照片,听讲解员介绍她的事迹后,沉默了许久。深深鞠躬,伴随着无声的泪水。

无人知晓这位伟大母亲的名字,因她姓周,故人们唤她周家姆,她是麻城西张店村人,丈夫和儿子受其影响都投身了革命。围剿中,一位共产党员躲进了村庄,周家姆赶紧将他藏在自家的隐蔽角落。国民党搜查无果,气急败坏扬言道:不交人就把全村杀光!两难之下,周家姆作出的决择是,让自家大儿子换上那名共产党人的衣服,顶替他牺牲了。而后,她的丈夫和另外三个儿子也在不同历史时期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要有怎样无私的胸怀,才能作出这样大义凛然的决定?一位母亲,失去了爱人和孩子,因为思念而哭瞎了双眼。那个被周家姆救下的共产党员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湖北大将王树声,他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从他被救起那一刻开始,他便认定周家姆为干娘,时时探望,这给孤苦的母亲些许安慰。

2020年9月27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第七批117位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自韩国回归祖国。这一幕,不由得让人又回想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当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年轻战士们,经历风餐露宿、血雨腥风的残酷战争洗礼,留下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魏巍在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提到,能留在文字里的故事不过是冰山一角。影片《金刚川》再现了当时最后一战——金城战役“护桥”的壮烈场面,那些年轻的战士们,长眠于异国他乡。为了新中国能站稳脚跟,为了今日山河无恙,年轻的士兵用鲜血和生命在守护着它!

我们饱含深情地唱着“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我们也常将“这盛世如你所愿”挂在嘴边,可是,我们却无法将他们的名字一一唤起。英雄为了祖国的安宁献出宝贵的生命,出走之后再也不见它姹紫嫣红的模样。1953年7月抗美援朝结束,共有197653名烈士为国捐躯。

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众多白衣天使、武警官兵、志愿者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放弃与家人团聚,逆行抗击疫情,守护人民健康,有些英雄甚至牺牲在了他们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清明时节雨纷纷!让我们在祭祀祖先时,也在心中告慰英灵:山河无恙,请您安息!

刚翻看到的一篇2009年的阅读心得

文/情系月光下

今天是年后开工第四天,大门口门可罗雀,静寂的楼道依然罕有人迹,我又一次抓紧这宝贵的空闲,网络大师的文字组合体,今天继续领略“北大醉侠”孔和尚--孔庆东老师的天马行空,偾事忌俗。

孔和尚(孔教授希望你看到了不要有想法,因为和你相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家这么熟悉小生就不必过多见外)的一本《独立韩秋》不知各位是否已阅,我这几天正在拜读,十分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力,大有集中华学问之博才的趋势,驾驭文字犹如金庸老先生笔下的绝世武学,铿锵有力,不拘一格,形似飘逸,神正其中,而且一击中的,领人神清气爽,豁然开朗!套用另一位粉丝的成文:孔氏文章无所不包,上至将相宿儒,下至抄手油饼;大至国粹弘扬奥运盛世,小则灭蝇之技国庆照片,不仅插科打诨风趣幽默,而且酣畅淋漓韵味深长!

《独立韩秋》中有一篇文章,“韩国人的革命精神”,讲的是关于韩国人在经历日本鬼子半个世纪的统治,又成为冷战的牺牲品被一刀两断,再遇国内军事独裁后,始终没有放弃斗争,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时光,他们一直坚毅的昂首挺胸,有一说一。韩国大学生为了学费问题,大搞旷日持久的学潮,搭帐篷,露天集会,激情演讲,最终捍卫了民主的本意。我着实佩服韩国人那种遭遇不公后,立即可以奋起抗争,引爆与生具来却不显山露水的革命斗志。又想到之前韩国民众为了向日本当年在韩迫使妇女充军做慰安妇讨要说法时,一名愤怒之极的纯爷们挥刀断指,这需要何等勇气,而蕴涵其中的更是韩国民众那满腔的爱国真情,让远隔万里之外的我也能嗅到大韩民族浑身上下的血气!也许有人说韩国人记仇,都是上一辈的事了有必要这么动真格的嘛!我说有!这些举动看似过激,实则让世人振奋,让世界刮目相看!

现在,社会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似乎曲解了革命的含义,也许是舆论导向更加偏重于历史的缘故,使革命一词远离了二十一世纪,我觉得革命精神的内涵是与时具进的,不只是在解放前为了打鬼子才用得上,现在更是需要这种斗志,这种意识。社会是在矛盾中前进,真理是在斗争中被激活!而现在,太多人只能通过隐蔽的方式宣泄内心的不满,疏泻积聚的怨气。孔和尚说的好:现实的情形是,我们太注重自我。为了自己极其卑微的生存,放弃了太多的真理!丧失了革命精神,民主自由也好,经济发达也好都是不可能顺利到来的!

想起亮剑里的云龙兄,他总结军队的军魂就是一种亮剑精神,我觉得这不是一柄普通的剑,而是真理赋予每个人的尚方宝剑,斩妖除魔,刀光剑影之后换来的是开天辟地的新世界。唤醒灵魂,勇于亮剑!

红田

文/韩心泽

大别山,因“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而得名,雄踞鄂豫皖三省交界,林海茫茫,风光秀丽。其怀抱之内的小城新县,宽阔清澈的潢河穿城而过,周遭峰岭连绵起伏,山明水秀,如在画中。

那天,我们来到一方小小的田地。这里并不见一座坟丘,却竖立着一块墓碑,墓碑旁,堆满了前来悼念的群众与游客敬献的小白花。墓碑前这一块不到30平方米的稻田,竟是300多名党员群众惨遭敌人杀害的地方。

1927年12月,黄麻起义遭受挫折,地主清乡团勾结国民党十二军教导师一个营侵犯箭厂河地区,先后在这块地里屠杀了程怀天等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00多人,鲜血一遍遍染红这块稻田,浸透这块稻田,这块稻田因之被群众称为“红田”。

当时,对于被抓捕的群众,要想活命也很简单,只要向敌人承诺,从此不再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然而,目睹前面的乡亲一个个被刀劈斧剁的惨状,后面的人没有一个屈服,或沉默,或大骂,前赴后继,从容就义。

革命遭到严重挫折,共产党员能够坚贞不屈并不奇怪,为什么那么多群众也能面对敌人的屠刀,誓死拥戴共产党?

中共一大后,共产党人在各地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和农民协会,组织带领群众破除封建迷信,减租减息,打土豪、分田地。世代贫困和受压迫的大别山人民尝到了甜头、有了盼头,他们逐渐明白一个道理: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从此铁了一条心,一心跟党走,跟党走到底!

从此,大别山人民积极响应革命号召,参与革命暴动,汇成革命洪流,在这里先后诞生和养育了八支红军队伍。其中,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成为三支主力红军。1932年6月,鄂豫皖苏区达于鼎盛,红四方面军主力发展到4.5万余人,地方独立团、游击队、赤卫军发展到20万人,总面积扩大到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万,建立了26个县级革命政权,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红色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亦由这里唱遍全中国。

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后,敌军“血洗大别山”,在箭厂河乡又是数月烧杀,5000多人被杀害,53个村庄被夷为平地,甚至形成无人区。但有了紧跟党走的信念,大别山人民再苦再难,不管经受多少残害,流过多少鲜血,付出多大代价也毫不畏惧。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人民群众仍节衣缩食为罗(山)礼(山)经(扶)光(山)游击队提供衣食,支持游击队反击国民党20万大军的“清剿”。三年游击战争中,刘名榜领导鄂豫边区的广大军民坚持武装斗争,保证了大别山革命火种不灭,红旗不倒,从而接应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解放全中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党为民,民拥党,共同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回肠荡气的大别山革命史诗!为纪念那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于潢河与金水两河夹峙之处,在新县城的英雄山上,与鄂豫皖苏区革命博物馆比邻,竖立着一座主题雕塑。雕塑通体鲜红,由八面红旗组成,寓意从鄂豫皖根据地诞生了八支红军队伍,昭示大别山红旗不倒、火种不灭的历史。雕塑倒映在静流如镜的河面上,红旗碧水,无比壮美。

如今的新县,欧陆风格的别墅小楼鳞次栉比,被革命烈士和群众的鲜血浸润的这块土地,已发展成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级园林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当年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志士们,当得以告慰、含笑九泉了。

大别山千岭皆翠,但我以为,她的主色调是鲜红的,鲜红如血,鲜红如旗,鲜红如一抹绚烂朝霞!

论持久战

文/残缺的诗意

论持久战

在亲身经历这种种的的时候,我是带着严重的愤怒发泄偏激情绪的。但是,当我静坐电脑前构思码这些字的时候,我也确实是认真的,完全没有亵渎伟人的想法。

这场浩荡的期末旷日持久战应该在公布期末考试时间大概就是考试前一个月就展开了的。说是战争,但是没有枪炮,号角声衬托,也没有呐喊哭嚎声点缀,说得矫情点,都是些某某臆想加编造的成果,那些平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睡懒觉迷上网的人,像我。站在战争革命后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整个过程,我起始是有些许愧疚的,毕竟这是白花花的宝贵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钱我也不舍得这么挥霍啊,但是一想起这么些年的革命,我是咬牙切齿地没有丝毫内疚遗憾的。

这考试准备首先得从自习室说起。说自己提前一个月去复习,其实是坑你的。首先这是去预习,复习只是一个附带过程,再者前面的二十天左右都是混日子,这其中的大部分时间都靠手机过活,看网页,登QQ,听歌,看杂志。这杂志是有来源的,大四师兄学姐毕业,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财富,散文小说杂志等等。我平时就迷恋杂志,重压之下更是避重就轻大啃特啃杂志而置课本于不顾,一连几天消化了好几大本《萌芽》《意林》杂志,若读者里多些像我这种看杂志有点神速平常又不去书摊买纸质杂志只会上网下载电子版的人,杂志社是很容易破产的。所以所谓的提前一个月的复习也就流产到只剩最后的七八天左右。我们考试都是隔一天考一科,所以就算你一天都不复习考试时间也会持续半个月。这样有些科目真正的复习时间就压缩到两天了。二年级又是课程最多且较难的,在经历了大二期末洗礼之后还能继续享受这美好阳光的人这辈子除寿终正寝之外若想提前见上帝都是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我们常常这般感叹。

晚上自习室的人是比较密集的,而且多半是情侣。刚开始的时候你刚从寝室或是食堂匆匆过来,汗流浃背不失为不看书的理由,这时情侣们正好是规矩收敛的。待你真心有勇气拿出课本学习的时候,他们开始骚动了,首先是低声耳语,习以为常了入耳也罢。待到9:00左右的时候,有人就已经缴械投降投向寝室怀抱了,而这时情侣们是大胆放肆了,倒不是做出的亲密的举动尺度可和某某明星的亲密照有得一火拼,关键是公众场合,你也不要太得意忘形了,纵使你奉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人生信条。接下来就是喧哗加亲密了,我说你他和她大婶的忍着点不行啊,不要把我们这几排几排如饥似渴的人狼当空气啊。咱们虽非淫乱之人,却历经淫荡淫贱的种种场面。每个人都有异常开朗活泼的一面,有些人懂得把握场合,所以表现举止高贵优雅,有些则不然,尽显低端庸俗。接下来的几晚就挑了个都是纯爷们的教室,因为我发现女生语言器官是相当发达的,而且一旦运行起来就有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看某些课本让人有莫名的冲动的,且随手翻开课本摘抄如下:

由2.3节的相乘性质知道

公式1

又由例3.7有

公式2

或者,利用公式(7.16)有

公式3

按照(5.12)式的定义,该系统对X做出的响应就是

公式4

若是你再结合(6.18),(7.4)和例4.5的性质,就可以轻易得到

公式5

再根据时移性质(4.54)式,并将上式代入(公式1),就得到

公式6

也即

公式7

所以,看某些课本是很考验脑力和耐力的,你看某章节还可以顺便联系前面看过的章节,只要翻看(2.3)节,例(3.7),上第七章找(公式7.16),上第五章找(公式5.12),再找到第六七章节的(公式6.18)和(7.4),然后结合(例4.5)和(性质4.54)式就可以轻而易举得到公式7,也就是先翻到课本75页,而后翻到160页,接着401页,再翻到262页,接着前进到307页和376页,再返回到200页,再将以上这些代入就可以搞定(公式7)了。看完得到这个公式的过程之后,我对编者的敬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真的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啊。然后看着看着,就趴桌子上了,哈喇子也就跟着黄河泛滥了。

我自习一般七点开始,有时来得早就会去廊上扶着栏杆看看夕阳,真心地喜欢夕阳下的撒着细碎的麦穗般金黄的校园,这时往体育馆方向望去,柔和的光线射过来,就感觉体育馆像是金碧辉煌的圣殿。视线渐渐移动,越过馆前的空地和几颗杨柳就是湖面了。湖水常年是深黑色,就只有这个季节还稍显清澈。站在这么远的地方看湖里的野鸭是很不清楚的,所谓“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时的图书馆也是熠熠生辉的,只是站在这个角度也只能暗想它的美罢了。其他能入眼的也就耳耳,毋庸赘言了。

有时自习累了,会上走廊上走走。这个夏季的天气比较诡异,一天中沉闷阴霾,瓢盆大雨,狠毒的太阳常常是轮流值班,不过一般晚上还好,清高气爽,弯月悬空挂着,旁边也有不少星星陪衬。站在四或五楼的廊上俯瞰整个校园,左侧的施工基地正敲锣打鼓地进行着,眼看着它才二十几天的时间就矗立起来了。虹桥灯光闪闪的,桥上不时有下了自习的情侣相互挽着手走过,相互言笑着,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是很温馨,很浪漫的。这时你还能看到虹桥下的深沉蔚蓝的流水,黑暗增加了它的神秘感,细碎的灯光稀疏地洒在了水面上。这时一些不知名的虫子开始了欢唱,在这压抑沉闷的时光里能聆听到大自然最淳朴的音乐,心里别说有莫大的欣慰了。当然这也是在重压之下才会有如此感慨。在重压之下,会想很多事情,自己这学期的收获,中学的那股拼搏生活,和家里人的感情,爸妈又增了几根白发,纠结着到底要不要打个电话回家问问,想到每次一拨通电话就只是问问天气和身体情况也就作罢了。自己也想了以后会往哪里走,想哪往里走,走得能有多远,自己喜欢现在的生活吗?尽管对前方有憧憬向往,但现实就是这样,不容得你有想象。总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现实就是牛奶没得喝,面包也是味同嚼蜡苦涩难咽。

十点左右,我也鸣金收兵了。拖着疲惫的身躯往寝室赶,走在路上塞着耳机听着歌,觉得很幸福。回到寝室,大家会聊聊复习的情况,相互鼓励一番,然后又为明天的考试发愁了。每天早出晚归地看书,这样短时间内要把七八科内容预习加复习了是很有难度的,但是大家似乎都有这种能力,所以大学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天堂。就这样睡眼惺忪地奔走于寝室,地下城与教室之间,时间有二十五天左右,每天玩命地学习,回到寝室后若是有一科成绩出来了就胆战心惊地查询,及格后的欢呼雀跃,挂科后就慨叹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也有人嬉笑了之,

“及格未必真豪杰,挂科如何不丈夫?”

“我拼命读书为了将来,可谁知没有将来!”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十年以前,衢云兄跟我在此讨论何谓革命。当时我说,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道合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字,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再道何谓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这段我们感觉痛苦但却又希望它能停留的时间就这样流逝着,直到我站在它的末梢,来慢慢回味。

追忆父亲的革命岁月

文/陈新

95年前的7月,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翌年八月,儋州白马井滨海小渔村里的一户小地主人家诞生了一个小生命,取名陈谟烈。由于排行老三,成年后他被村里人称为三爹。他,就是我的父亲,一辈子对党忠贞不移的革命人。

眉清目秀的父亲天资聪颖,由于爷爷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把送他到学堂识字接受教育(父亲是当时的儋县新州中学毕业生)。那时的父亲,过着有饭吃、有书读、衣食无忧的校园生活。1937年7月,抗日战争像一声惊雷在中国上空炸响,战火顿时燃遍了祖国大江南北。1939年,日寇铁蹄踏上海南岛,鬼子像蝗虫一样扑来,海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辽阔海岛上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学生平静的生活被战争无情地撕个粉碎。

日军暴行刺伤了父亲的心灵,他义愤填膺,投笔从戎。虽然当时只有17岁,但心中的热血已经在沸腾,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冯白驹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琼崖纵队。

在纵队里,父亲年纪算小的,但他意志坚强,不怕苦,不怕死,和战友们在母瑞山与鬼子周旋。没饭吃,就挖山薯、砍芭蕉心、摘野果冲饥;没地方住,就用椰树叶、芭蕉叶搭房子;伤口化脓,就采草药来敷消炎;没枪、没子弹,就从敌军处缴获。

艰苦环境锻炼了意志,父亲身上满是山蚂蝗咬伤留下的疤痕,以及日军刀枪留下的伤疤。虽然经历众多艰辛,有过那么多英勇的往事,父亲从来都不像很多人那样,抚摸着伤疤给下一代叙说革命历史。

记得我们小时候问及父亲身上的伤痕时,他总是说,这些伤痕比起在战争中献出年轻生命的先辈,算不上什么,比起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更加不值得一提。父亲觉得自己很幸运。他说,虽然历经千难万险,但还能活着看到胜利的红旗招展,还能迎接1950年4月17日解放军成功渡海的木船,还能在解放海南岛的曙光中享受胜利喜悦,还能在和平年代继续为党工作,还能为一辈子认定的共产主义奋斗,就是最幸运的事情了。

1945年,党组织任命父亲为儋州第一区人民政府区长、书记,并给父亲配备了一名12岁的小勤务兵。这位儋县籍的小战士名叫李兆笔,即机灵又能干,后来成为儋州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现已退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曾任农垦团委书记、海南行政区团委书记、青委书记、那大县委副书记,儋县县委副书记,定安县委副书记。许多人都觉得父亲是焦裕禄式的好书记,不知啥是赂贿、走后门,不知什么叫以权谋私,只知道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父亲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及下属。

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像暴风骤雨般袭来了。父亲被拉上街头游街,双手被绑起来毒打,还被按着头强迫承认自己是反革命分子。但父亲死都不承认,他说自己未成年时就投身革命,对党满怀忠诚,怎么会反党。他说自己对祖国满腔热忱,共产主义是一生的理想,怎么会反社会?后来,父亲被关进了牛棚,被遣送到五七干校劳动,但最终父亲坚强地熬过了这段风刀霜剑的岁月。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父亲从定安调到海南热带作物局任副局长,重新回到党的温暖怀抱中。

2005年,父亲走完了84年的人生。海南省委组织部派人送来一副挽联:高风遗泽世间,亮节昭示后人,笑貌离去真情仍在,音容杳然精神永存。这就是父亲一生的写照了。

父亲虽然走了,但他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其中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入党六十周年纪念章及与日军作战时缴获的战利品。那个战利品是一个沉甸甸、凉爽爽的长方形洁白陶枕,陶枕由144块拇指大小的陶块组成,四面有洞,用结实的渔线穿成(原先的线已腐烂,后来父亲重新穿成)。如今,看着这些东西,似乎就看到了父亲在战争中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身影,就浮现出琼崖纵队23年不倒的红旗在飘扬。父亲,我们怀念您。

走上革命路

文/李洪生

母亲嫁到李家,这是命。可父亲走什么路却事在人为。开始母亲对父亲管得严,使父亲很没面子。没事时父亲蹭蹭地上树,能上得很高,母亲让他下来,他不听。母亲用土坷垃扔他,他上得更高,反而更危险。人们议论纷纷,两个人都没有面子,这种当众数落教训的方法效果不好。后来母亲改变方法,尊重父亲,要给他脸面好做人。

母亲总愿意让父亲接触有德有义的人,并限制他跟坏人在一起,这对父亲走上革命道路是有关系的。

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在满城南部一片土地上,有一种新生力量在成长。共产党的活动不断加强,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虽遭到国民党当局的破坏、镇压,但共产党组织的秘密活动从没有停止过。大固店村、西原坡村、宋贾村、西苟村、宋家屯村、韩村都有共产党的组织,他们宣传救国救民的思想,和广大农民翻身求解放的道理。

段旺村最早参加共产党的是毛维周(毛兴武),他是20世纪20年代末入党的早期党员。他是村里有知识的文化人,在外边教小学。他家常有共产党人的秘密活动,他接受革命的新思想较早,在段旺村他最早宣传新思想。父亲也受到了影响。

后来毛维周被捕。国民党对共产党的严重破坏,使共产党遭受重大损失,使得一部分人不敢与共产党人接触。但有一部分人怀有崇高信仰,不怕牺牲,投身革命。

传播新思想需要文化人,要学文化就离不开学校。村里段旺村学堂只有初级小学,即使孩子辍学,晚上也到学堂玩儿。学堂还办夜校,成人可以上夜校。很多人在学堂里学到了文化知识。眼界开阔了,思路广了,对人生起了很大作用。

父亲李遇春到学堂,听到了很多国计民生的大事儿,受到很大启发。

冬天父亲和大大往家里拉了许多土,准备积肥,又把粪肥全部拉到地里。没什么大活儿,空闲时间多。父亲读了很多书,白天晚上都忙个不停,母亲也不知父亲看的是什么书,发现父亲有点变化,偶尔从他们三兄弟的交谈中听到了新词:苏联、红军、共产党、革命、抗日救国。他们接受新思想,好像做一种秘密事。母亲知道父亲没有学坏,有礼貌,讲道理,讲义气,心里也踏实。这一年,父母有一个女儿夭折了,是1935年。

1935年,日本侵略者气焰日盛。在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共产党率先开展了抗日斗争。北京学生举行“一二·九”运动,得到了工人、农民和商人的积极响应,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父亲三兄弟说要上府(即去保定),祖父同意了。母亲卖了两双鞋做盘缠,他们每人背一个小包袱,带上干粮,起个大早就出发了。人们有句顺口溜儿,从保定出发,康庄儿,郎庄儿,过了江城,石庄儿,轱颠轱颠(固店谐音)到段旺。太阳升到树梢高的时候他们进了双洞子,到了保定城里。他们刚到槐茂酱菜商店,就碰到保定二师的学生游行、演讲、散传单。前面有警察阻止游行并与学生发生冲突,三兄弟跟在游行队伍后面,把传单塞进口袋里,听演讲,并跟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取得了联系。他们听到城里各种人的议论,热血沸腾,直到太阳偏西才往回走,一路上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慷慨激昂。他们没走过这么远的路,虽然不觉得累,但脚上还是磨出了泡。

天已黑了,路上很少有行人。家里人吃完饭,在门口路边等他们,等急了就大声吼:“来了没!来了没!”乡亲们有个习惯,这种试探性的喊叫不能叫名子。等了好大一会儿,听到远处有回应:“回来了!”是他们。到保定35华里路,一天能打来回。

父亲他们最喜欢唱岳飞的《满江红》,这首歌激励着他们,鼓舞着他们。

这一段时间父亲听到的、看到的及参加的一些活动感到非常新鲜,对自己触动很大,思想也开了窍。奴隶们要砸碎自己身上的锁链,全凭自己,受压迫受苦的人只有自己解放自己。

不能沉睡了!父亲李遇春他们一帮热血沸腾的青年人怀着“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为了劳苦大众,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红色国庆

文/张宏宇

金菊吐艳,枫叶飘红,又是一年国庆节。红红的国旗,红红的灯笼,红衣红鞋,红色的中国。红色充满着喜庆,热烈奔放。红色的国庆节,全国上下,万众欢腾,喜悦的表情写满人们的脸上。

“红”这个字,红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说文》:“红,帛赤白色也。”白居易《忆江南》有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红色是生机勃勃的。红色代表激情,代表着希望。红色是中华民族特别钟情的色彩,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红色就成为了革命的象征,人民的标志。红色只是斑斓世界中的一种,而在欢庆祖国生日的时候,红色却成了传播感情的媒介。

“国庆”这两个字包含了无数的历史意义,以至于使她成为一个的无法忘记的节日。“国庆”是红色的,“国庆”诞生之前中华人民经历了的痛苦和浩劫,是革命英雄把我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是革命烈士的热血换来了我们现在的繁荣。毛主席一首歌颂长征的七言律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希望的象征。走进十月,拥抱国庆节,“祖国”特别亲切,“国庆”流露着生活的喜庆。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把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推向前进,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了民族的解放,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先后倒在了为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的征程上。“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取了民族的解放自由,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诗篇。很多革命题材的老电影,我们都称之为红色经典。面对无数先烈,我对红色的理解更加深刻,爱得也更加真挚了。

1949年10月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举国欢腾,红色的海洋,红星照耀中国。光阴流逝,弹指一挥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上下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红色是十月鲜明的主题,红色是十月耀眼的瑰丽,我们注目五星红旗,不禁心潮澎湃。

红色,是可以渗入血液的颜色,从来没有哪种色彩,能使我有这么深的感情。国旗是红色的,而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色亦同样为红色,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红旗,迎风飘扬,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我们这一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在和平温暖的环境生活中,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

红色的国庆节,宣告了国家的成熟,以及中国文明的力量。红色中国,红色的国庆节,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将永远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红色的国庆节,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革命圣地延安

文/马晓炜

巍巍宝塔山

1135.5米的峰巅上,耸立起高约44米九层宝塔。

唐朝的瓦砾、宋代的印记、明时的青砖,被真理的力量和铮铮铁骨,锻造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高耸入灿烂的朝霞,耀眼夺目,光芒万丈。

曾经,宝塔宛若如炬的灯塔,凄风苦雨的日子,映照出黄土高原上一片温暖的晴空,让四面八方热血青年,不远万里跋山涉水来此沐浴阳光雨露,让饥饿中、挣扎中、绝望中的人们从黑暗中窥到了一缕曙光。

以宝塔为圆心,以真理为半径,从城市到农村,从高原到平原,从黄河到长江,春的气息,让满目疮痍的土地爆发出响彻云霄的雷音,万物恍然间变得生机盎然。

如今,许多年过去了,宝塔山见证了一个伟大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历程,而宝塔也在延安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凸显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以目睹宝塔为荣耀,无论是姹紫嫣红的时节,还是小米丰收的日子,宝塔山始终把世人的目光招惹,乡音各异,肤色不同,络绎不绝的人群千里迢迢来此追寻,只为重温那段艰苦的岁月,让思想得以净化、灵魂受到洗礼。

杨家岭的早晨

远山近坡,氤氲着槐树花的芳香。迎着初夏的一缕晨曦,我穿过杨家岭革命旧址的拱门……

站在主席耕种的菜地前,肥沃的土地,把园中菜苗滋养得根深茎肥叶绿。松软的土地上,依稀可以看到伟人与战士抡起锄头翻土、挑起延河之水浇地时留下的印记。一畦畦菜地,见证了艰难困苦的岁月,领袖与群众、将军与士兵,干同样的活、吃同样的小米饭、穿相同粗布衣的水乳交融的党群干群关系。

与菜地告别,我们沿着伟人踱步5个春秋的山路逆坡而上。绿树浓荫下,经历了73年风雨的小石桌,至今还记挂着伟人与美国记者安娜的那次会见。“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着名论断一提出,便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激励着伟大的人民,无论面对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与制裁时,始终都坚挺着不屈的脊梁!

走进一孔孔简陋的窑洞,轻轻触碰温热的土炕、斑驳的桌椅,就能感受到历史痉挛的颤抖。透过槐花芬芳的窗棂,我看见厚重的历史正被一双有力的大手轻轻翻动。

张思德雕像

面对巍然屹立的张思德雕像,成群结队的人在这里庄严举起有力紧握的右拳,重温入党誓词,诵读《为人民服务》。雕像上方“为人民服务”五个红色大字,把每张脸庞映衬得庄重而真诚。

眼前的一切,让我看到了1944年9月8日,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延安军民怀着悲痛的心情,肃穆在这里;伟人题写的“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寄托着深深哀思;《为人民服务》激情演讲,高度赞扬了您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产主义精神……

眼前的一切,让我情不自禁再次追思您的足迹:炮火硝烟的战场上,置之生死而不顾,冲锋陷阵在一线;漫漫长征路,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从事通讯工作,兢兢业业,始终保持零失误。这一切,没能让您倒下。然而,一把炭火,却让您为掩护战友,将29岁青春芳华从此定格在1944年9月5日塌方的窑洞。

信天游歌声还在田野上奔跑,欢快的腰鼓还在黄土高原上回荡。让后人倍加怀念的英雄张思德,此刻正静静地躺在延安母亲的怀抱,擦拭着炭火熏黑的脸庞。英雄的光辉形象,早已成为“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

寻访红色初心地

文/余佑庭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近日,我随市委办公室退休党员干部赴阳新龙港革命旧址参加主题党日活动,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洗礼,重燃红色初心之火。

阳新龙港,历史长河在这里掀起过绚丽的浪花,红色书写历史,被誉为“天然的革命历史博物馆”“苏区文化艺术宝库”“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路走来,我深深感受到,这个曾有“东方小莫斯科”之称的鄂东南小镇,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血脉在老区大地永远流淌,散发着勃勃生机。“若此初心永不改,还须常至此重温。"

此行的第一站是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内收藏了文稿、书刊、信件、照片、壁画、烈士遗物等共500余件,那一份份历史资料,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历史遗物,一位位历史人物,书写了光辉的革命篇章,见证了先烈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我的思绪如同长了翅膀,仿佛飞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随后,大家来到红军街。这里又被称为龙港老街,因当年鄂东南“四十八大机关”多设于此,革命旧址保存完好,亦称鄂东南革命旧址一条街。置身彭德怀旧居,一张旧木床,一张书桌,两把椅子,还有挂在墙上的 簑衣、斗笠,再现了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在彭德怀塑像前,凝视他忧国忧民的面容,我不禁吟起毛主席《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中的诗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顿时一股豪气油然而生。

出了红军街,怀着凝重和景仰的心情,步入龙港烈士陵园。缓缓迈上两百级台阶,在高耸的“鄂东南红军烈士纪念碑″前,我们分三排站立,聆听庄严雄壮的国歌,默哀致敬,并敬献花篮。紧接着,面对鲜红党旗,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传递不变的初心和使命、责任与担当。

讲解员引领我们绕行陵园一圈,只见纪念碑四周,一株松柏,一块小石碑,一个编号,对应着一位先烈。据介绍,当年鄂东南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牺牲了3011名红军,其中有名字的仅29位,2982位无名烈士只好用编号代替,以闪闪的红色衬托镰刀斧头为碑文,以无名碑为象征。尽管我无法体会当年那种枪林弹雨马革裹尸的军旅生涯,但此时的心灵早已受到莫大震撼和洗礼。那一刻,阳光洒满陵园,把烈士纪念碑染成了玫瑰色。一个“红”字象流泉一样融入我的心底。我想,这些烈士长眠于此已90余年,但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都值得被铭记,每一位视死如归的精神都值得被仰望。我轻声告慰先烈:你们用鲜血浇灌的革命之花,如今,已结满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