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文章
晚年文章(精选18篇)
让爸爸顺心乐晚年
文/王威亚
我和爱人都是中学教师,儿子在英国留学。20余年来,我们和爸妈在一起生活,言行举止,冷暖寒热,心知肚明。母亲去世两年后,我们更加精心服侍耄耋之年的父亲,让他顺心如意,度过幸福的晚年。
爸爸心里常常惦记我们,我们无论上班或出门在外,总要近前告诉耳背的爸爸,我们今天去了哪里,午饭在家还是在外面吃,晚上啥时才能回来,让他放心,避免他牵肠挂肚。父亲82岁了,我们为他装了助听器,买了脚部按摩器、泡脚用具、拐杖等老年生活用品,把各种水果切成碎块,放在盘中,让他在枕边随时可以吃。母亲去世后怕他悲伤难过,我们常和他讲一些宽心话和宽心事。哪里有老年书画展,哪里有老年模特表演,哪里有健康长寿讲座,迎泽公园舞台唱什么戏等新鲜事,我们都常给父亲通个信息,为避免他一个人孤独,常为他找乐。每当父亲外出,总要检查他有没有带齐证件及必备药品,告诉他乘公交车时千万要注意安全,护理好自身。
遇到老辈家庭遗产纷争,我们做小辈的就多方解劝,疙瘩宜解不宜结。老爸兄弟三人,他的房产被其兄长独占,老爸心中忿忿不平,要上告法院打官司解决,我们看到他忧心忡忡的样子,接连数日解劝,还拿曾国藩的“让人三尺又何妨”开导老人家,拿“不气歌”让他念诵,用我们现在的富裕生活前后对比,损失三五万元算个啥?多活几年就赚回来了。父亲在我们的劝说下,终于想通了,认识到兄弟之间互相谦让也是一种快乐。
有一次父亲从龙潭公园游玩回家,路过自由市场,花20元钱买了五小袋调味食品。我反复查看发现都是“三无包装”,看到这堆“垃圾食品”,我们恨不得马上扔了。但想到父亲可能是一时糊涂,也并没有责怪他,只是耐心说服,拆开包装,让父亲看里面发霉变质,向他说明垃圾食品的危害,最后父亲心服口服,自己扔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发生随便买“三无产品”的事情。家庭所需物品一概由我们购买,也减轻了父亲的负担。
父亲退休后,我们为他订了《太原晚报》和几种老年报刊,父亲读书看报,还常常练习写毛笔字,生活过得充实。他每天的作息都很有计划,他常说,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过去,明天还未来,无论如何要抓住今天,就在当下,千万不能白过。父亲常常上午外出,到图书馆、博物馆或公园锻炼身体,但总要赶在中午前回到家,为我们上班的人做好午饭,让我们能吃现成饭,这样中午我们还可以午休一个小时,下午能够精神饱满地工作。父亲为能发挥余热而高兴,不仅如此,父亲退休后还爱写一些豆腐块文章,常在报刊上发表。为了满足父亲这一愿望,我和爱人常常为父亲在电脑上整理稿件和写作素材,并集结出版成书。我们总是大力支持并鼓励父亲的这一兴趣爱好,让他老人家舒心高兴,安康长寿,尽我们儿女的一份孝心。
20年如一日,我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相关爱,平等相处,父子快乐,婆媳融洽,留在心底的记忆都是幸福的美好的……
开创晚年新生活
文/陶绍教
每当太阳升起时,我就到公园里慢跑,春夏秋冬如一日,寒冬酷暑不退缩。晨练后洗个热水澡,便去开启一天的新生活。
退休后,我就开始晨练,至今已坚持了15年。
晨练,让我拥有健康体魄,并努力去开创晚年新生活。
或骑单车到郊外垂钓。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飞翔的小鸟,飞舞的蜂蝶,如优美的风景画展现在眼前,愉悦了我身心。全神贯注盯钓竿浮标,去掉了杂念,忘却了烦恼,心平静如水。浮标动了,先轻轻地,进而愈加激烈。大鱼上钩了!兴奋,快乐,斗智斗勇几回合,才将大鱼拉上岸。此时,我已融入大自然,变成了飞翔的小鸟、飞舞的蜂蝶……
或与老伴旅游放飞心灵。西湖美景,让我吟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立于长城上:“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泽东诗词《清平乐·六盘山》中刚烈的民族气魄鼓舞我积极向上,向往雄伟长城,而今真踏上了!游九寨沟,“在离天很近的地方/总有一双眼睛在守望/她有着森林绚丽的梦想/她有着大海碧波的光芒……”耳边响起赞美九寨沟的歌声,是老伴在歌唱。去游三亚、去游丽江……争取有生之年,游览更多祖国大好河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人生不也如此吗?这是自然规律。但是,老年朋友当有主观能动性,如我,积极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以乐观豁达精神坦然对待生活挫折,告别痛苦,远离疾病,用健康身体去开创晚年新生活,留住夕阳美好,成就晚年幸福。
把晚年变成“玩年”
文/解红
俗话说,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我认为,人过五十才是属于自己人生的真正起点!趁着我们有大把时间,能跑能跳,能吃能喝,任性起来吧,把“晚年”变成“玩年”!
如今,我已经年逾小半百。我也要任性做点儿自己喜欢的事了。
我以前是从事办公室文书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从早到晚,屁股几乎不离板凳。长此以往,腰肌劳损、颈椎病全找上门来。还好我家有个乖女儿,她每时每刻都提醒我注意健康,还跟我约法三章,要“少吃,多动,心情好”。
我居住的小区里,像我这样的情况还不少,大家一合计,不如每天晚饭后约出来一起跳跳广场舞,锻炼身体。我家女儿是学舞蹈出身的,干脆就让她领舞。于是,每到傍晚,风华园的广场上人流如潮。你看,大姨大妈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运动服,扛着小旗子,嘴里喊着号子,个个精神焕发,神采飞扬。
广场上,音乐此起彼伏,从“骑马舞”“小苹果”,到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再到老狼的“九十九朵玫瑰”。舞种也是多姿多彩,从交谊舞、踢踏舞、僵尸舞,到“恰恰”,到“劲舞”。因此,广场舞可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大妈的专利,同时也受到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喜爱。
我们这些队员虽然是自发形成群体,但是还有统一管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管理起来也是很严格的。女儿作为广场舞的教练之一,她把我们这支老妈级别的队伍管理得井井有条。如果遇到有谁动作不规范就要用小喇叭喊几句,逼迫大妈们认真地跳好舞。
我们这支队伍还有定制的队服。这也是女儿通过微信群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分季节统一采购的。比如,春秋装是一身运动装,是弹性紧身的那种,颜色艳丽,搭配美观,穿在身上活力四射。虽然我们这支队伍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但是大妈们穿上舞蹈衣,再扎个高高的马尾辫,远远望去,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就像二八年华,看上去美极了。
如果你没有跳过舞,你肯定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与益处。反正,自从我开始跳舞,腰不酸、腿不疼,脖子也不抽筋了。每天跳完舞,晚上回家冲个澡,一觉睡到自然醒。第二天精神倍爽,干啥都带劲了。
亲爱的中老年朋友,假如你想要精神百倍,你就赶紧行动起来吧,大家一起来跳个舞,共同快乐和美丽!
人到晚年学入味
文/郭华悦
一道美食,要做得成功,入味多半是少不了的。
要入味,就得先敞开自己。鱼是鱼,肉是肉,丝毫不动,滴水不进。调料再多,也是枉然。没有开几道口子,味道怎么入得了?划口子,将调料抹上去,还得耐心等着,等味道进入食材的内层,吸收,融合,才能做出一道好菜。
人到了晚年,要过得舒心,也得学会入味。
要入味,先得摊开自己。人在年轻时,容易过得痛苦纠结,把自己活成了拧巴的状态。外头的世界,人心险恶。于是,将自己拧成了一团,围得固若金汤。外头的种种滋味,都无法渗透进来。这样的日子,过得孤单且拧巴,岂不是意料中的事儿?
而到了晚年,就得敞开自己,学会放松,让自己柔软起来。冰冻的食材,若没有解冻,再怎么入味,也是枉然。一个人,先得让自己的心柔软起来,热乎乎地去贴近生活。不尽信而保有防人之心,但心中依旧有希望与憧憬,这种有热度的生活态度,才能让外界的各种滋味浸入,进入自己的心中。
要入味,还得学会主次。
谁入谁的味儿,这是一个问题。划几道口子,吸收外来的味道,这是以己为主的入味。吸收外界之味,为己所用。大千世界种种滋味,尽为我有,却又不失本色。这样的入味,才能让自身更精彩。
人到了晚年,有时容易弄混了主次,将自己入了别人的味儿,用自己的人生,来围着别人的生活转。这么一来,颠倒了主次,自然也就入了别人的味,而让自己失去了本该有的味道。
要入味,分寸的把握也少不了。
口子切得大或小,味道得浸透几分,才能添味却又不至于喧宾夺主,这都是值得好好琢磨的。一个人,要让生活的滋味渗透进来,同样得把握好火候与分寸。
就像有的老人,总觉得晚年要精彩,就得样样都尝试。在别人身上,看着挺精彩的事儿,自己也有样学样。把自己敞开,不管适不适合,来者不拒。于自己而言,日子变得像走马观花,样样都试,却样样都不上心。生活里,充斥了太多不适合自己的味道,于是喧宾夺主,自己的人生也彻底变了味。
与老伴的相处,也是一种入味。
好的相处,正如成功的入味,首先得放松自己,敞开自己。没有敞开,不满的情绪就会日复一日在心中积蓄。小问题,酿成了大冲突,于是各走各路,或者形同陌路。先得敞开心扉,但又保有自我。于是,两人互取长短,才能皆大欢喜。
食材入味,成就佳肴;晚年入味,方得精彩。
孙女是我们晚年的太阳
文/王树贵
孙女楠楠一直跟儿子媳妇一起生活。我们年岁渐大,尤其是老伴患阿尔茨海默病住过院之后,儿子媳妇担心我们孤单冷清,每逢双休、节假日,便带着孩子过来陪我们。
楠楠今年十岁,上小学三年级,不仅聪明活泼,还懂事。原来,她双休日要上钢琴、绘画、书法等培训课,为了我们,她主动请求将这些课排到周一至周五的晚上。而这对她白天在学校的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她提前温习及时复习,认真领悟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楠楠每次来,都给我们带小礼物,有同学间赠送的蝴蝶结、手绘画、电子玩具,也有她喜欢吃却没舍得吃的蛋挞、泡芙球、巧克力……一开始,我觉得这是小孩之间的幼稚玩意。当她把漂亮的蝴蝶结别在我如银似雪的头发上,或者把奶油泡芙塞进我和爷爷的嘴里时,都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从心头升起,恍如儿时我们被父母怜惜疼爱。我们对她每个星期天带回来的各种小玩意儿由不以为意到喜欢盼望,每每还是周二、周三,老伴就开始念叨:“楠楠这个星期天会给我们带啥呢?”我的心情比老伴还迫切。楠楠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童趣,还有外面不断更新的信息。小孙女就是我们家冉冉上升的太阳,温暖我们苍老的心境。
孙女这么孝顺,要感谢儿子、媳妇教育得好。楠楠小小年纪,讲故事、写作文都已在省里得过奖。证书留着纪念,奖金全给她爷爷和我买了礼物,一双手套、一顶帽子、一袋糖,不论多少、贵贱,都是孙女晶莹澄澈的爱心。
前阵子,我们一家老小去动物园玩。孙女身高1.2米左右,动物园规定一米二以下不买票,爷爷打趣她:“楠楠,到门口时,你腰稍微弯一点点,你爸爸妈妈就可以不用买你那张票,省90块钱了。回头,带你吃肯德基。”楠楠当了真,耐心地劝爷爷:“我可以不吃肯德基,但要买票。我1.23米了,上个月跟妈妈坐动车就已经买全票了。”
看着楠楠腰杆笔直走过检票口,再看着儿子媳妇习以为常的神态,我明白他们这样教育子女是对的。自律、自尊、自重,这不是我和老伴一直对儿子的要求吗?儿子和媳妇将这样的人生准则传递给孙女,我们深感欣慰。
老伴阿尔茨海默病症状严重时,出门丢个垃圾,就不认识回家的路,让我好一阵找。有时能找到,有时警察或者好心人送回来。孙女听说后,特别心疼。看到爷爷穿的鞋子沾满泥巴扔在门口,我没来得及洗刷,孙女就自己帮爷爷刷鞋子。我舍不得她做,她说:“我妈负责做饭,我负责刷鞋,奶奶你在我们回家时只负责休息。”这个孙女,真的让我们感觉年轻时为儿女吃再大的苦受多大的罪都是值得的。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十岁的孙女知恩感恩。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家庭放心社会放心。
晚年暮景,孙女是我们的开心果,快乐的源泉。只要孙女在身边,幸福感便溢满我和老伴的心田。
不要让我们的父母在晚年落泪
从养老院出来,深深地吸了一口外面新鲜的空气,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让我瞬间轻松了很多,但是我仍不能搬开心中的那块“石头”。
还记得两年前的那天,我们去养老院去做活动所经历的。忘不了,那一张张苍老的容颜,就好像一张张被揉搓后有展开的草稿纸一样充满了孤寂和落寞,再看看身边的女孩子那洋溢着朝气和活力的脸,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让人心中充满落寞?
车轮滚滚,风驰电掣。这一切就好像不断流逝的时光一样,终有那么一刻,车会到站,而人也会走向衰老。
当我带着几个女孩子走入分好的房间看望老人时,刚进入屋内,我就被一种落寞的情绪团团包围,房间里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压抑,电视里正在播放着广告,声音很小,小到几乎听不到,两个老年人正用他们浑浊的双眼呆呆地盯着电视屏幕,他们甚至感觉不到有人来到了房间,我看到,他们浑浊的眼神里写满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当我们笑着和老人打招呼的时候,他们的眼神中好像有些光亮,立刻就变得神采奕奕,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了,就像怒放的菊花一样,我看到他们笑了,笑的是那么舒心。突然,我又觉得有些悲哀,这些老人这么容易满足,可见他们平常是多么的孤独。
我们很快与老人打成一片,笑声就像精灵一样爬满了房间,寂寥了许久的病房突然热闹起来,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一名老人很健谈,他吃力地向我们讲述他曾经的辉煌。那老人太寂寞了,太想与人倾诉了,末了,他悠悠地说了一句,两个月前,你们学校的一个学生来看望我了。我心中猛地一紧,两个月?两个月的孤寂哪是常人所能忍受的?我忍不住问了一句,老爷爷,您的子女经常来看您吗?突然间,欢乐而热闹的气氛消失了,就好像优美流畅的音乐突然卡带了般。空气在瞬间凝固了,变得异常的沉重,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这些长时间生活在养老院的老人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却没法解决,只能靠自己慢慢的品味,甚至没有子女来倾听他们的心声。
时光飞逝,岁月无情,任你散尽万贯家财,也换不来那不老的容颜,纵你历尽千辛万苦也挡不住时间的脚步,终有那么一天,满头白发会替代曾经的三千青丝,蹒跚的脚步也会代替曾经的矫健,满腔的热血澎湃的激情最终会蒙上一层淡淡的孤寂和恐惧……
子欲养而亲不待,等到我们自己白发苍苍的那一刻,猛然醒悟自己没有能够尽完自己的孝心,而捶胸顿足大户后悔时,那一切都已经晚了。失去的一切永远不会回来,留下的只有满腹的追悔莫及和深深的遗憾。哦,我的朋友们,和不称此时及时地尽自己的孝心,不要给将来留下遗憾而埋天怨地。
善待老人吧,我的朋友,不要让我们的父母在晚年落泪。
伯伯的幸福晚年
文/晓晓
面对伯伯浑浊的双眼,我怎么也不敢相信,他竟然已经不认识我了。我可是你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呀,你怎么可以连我都不认识了呢?
我出世的时候,母亲还没来得及看我一眼,就去了遥远的天堂。父亲疯了,见谁打谁,见谁骂谁,三天后,就再也不见了人影。已经有一双儿女的伯伯把我抱回了家,为此,伯母回了娘家,直到一年后才回来。那段日子,伯伯凭借自己教书育人的人缘和面子,东家求,西家要,靠讨一点奶水和煮小米粥终于把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长大后的我经常从乡邻们的口中得知,民办教师的伯伯用一件旧大褂改造成背兜,把我背在背上上课。早上、中午和晚上,伯伯跑遍了十公里范围以内的村庄,听说谁家有女人刚生娃娃,就找上门去,讨要奶水。小时候,我是村小学里第二个常住人口(伯伯是村小学唯一的老师,常年住在学校),能坐能说话时,就成为不需要交学费的学生,随堂听课。直到我考上大学,伯伯还是村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
因为伯伯对我的偏心,他的一双只读到初中毕业的儿女最终扎根在了山乡,过着与祖祖辈辈一样的农耕生活。当我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交给伯伯,面对伯母和堂哥堂姐的不屑以及敌视,我郑重地宣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伯伯以后的一切生活费用由我来承担!
在省城安家落户以后,我一再要伯伯伯母搬到省城来一起过,伯伯拒绝了。他说,他能养活自己。他要我别担心他,安心工作,好好工作就是对他的回报。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我还没来得及尽孝于伯伯,他因为上山挖药材为学生们买学习用品突然摔倒,然后是老年痴呆症加失忆症,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我毫不犹豫地把伯伯接到了省城,一边想办法治疗,一边特意请了保姆伺候他。可不安分的伯伯时常吵闹着出门,说答应过他的学生们,要为他们买书买本子买笔。极少的安静时候,他的手上是一把剪刀,一刻不停地剪福字,大的,小的,一刻不停地剪。
每当此时,我禁不住满脸的泪水肆意地流淌。我小时候,过年过节或是哪家办喜事,他起早歇晚剪出许多大红的各式各样的福字送上门,换来我的学费和吃喝穿用。他剪的福字全是免费赠送乡里乡亲的。
我让保姆陪他出去,随便他到哪,都陪他去。要买什么随便他。可再多的钱交到他手里,他都会小心慎重地塞进内衣兜里,舍不得花一个子儿。但他还是会在书店文具店之类的地方流连忘返,吵嚷着要买。我无计可施了,该如何满足他的心愿呢?
一天到银行办事,不经意间看到带有福字的信用卡,我灵机一动,立马办了一张,迫不及待地回家塞到了他的手里。他先是不屑一顾,当看到福字时,眼里放光了,像小孩子玩玩具一样,忘记了其它。我告诉保姆,这是信用卡,可以在商场里刷卡买东西。我让保姆有意识地引导他,直接用卡购物。当他看到保姆用卡可以“换”他想要的书本笔墨时,他伸手抢过了卡,学着保姆的样,疯狂地购买起来。回到家,我看到他的脸上有光芒发散出来,喜滋滋地看买来的一堆书本和学习用品,颠来倒去地看手中的卡,像捧着宝贝一样。说不出的幸福和自在。
我把伯伯买的书籍和学习用品以他的名义,寄给了他教了几十书的村小学。伯伯不断地买,我不断地寄。那一段时间,伯伯特别开心,每天高高兴兴地出门,快快乐乐地回来。我也像圆了一个极久远的梦一样,跟伯伯一样地开心。
这样的时间持续了接近一年,伯伯安详地辞世了,脸上带着微笑,平静地,幸福地。伯伯用过的福卡我还在用,看到它,我似乎看到了伯伯幸福的笑脸。时常地,我会用这张福卡购买一些书籍和文具,仍然以伯伯的名义寄给几乎倾注了伯伯一生心血的村小学。冲着伯伯短暂而又深刻的幸福晚年,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何况,从中我也获得了幸福!
岳父的晚年
文/梁正
岳父的过世很突然,一口痰卡在喉咙,没等救护车赶来,就躺在自家沙发上,离开了人世。
岳父小时候吃过不少苦。家中有三兄妹,上有一个哥,下有一个妹。年少时,家里贫寒,经济拮据,一家人的生活极为困难。更为悲痛是,其父因病早逝,去世时,岳父只有三岁,哥哥仅八岁,妹妹不过五个月。一箩斧头没有把,家里没有主心骨,整个家庭陷入低谷。家里所有负担一下子压在家里唯一的大人——母亲肩上,扛起了养家的责任。其母兼男做女,早出晚归为生产队劳动,夜以继日维持家计。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岳父的童年时期,就帮助母亲扯猪草、寻烧柴,做力所能及的繁冗琐事,为母亲排忧解难。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家中的生活,岳父曾为煤矿砍过矿木树,还在煤矿上过班,下过井。
岳父天性聪颖,为人正直,忠耿诚实。上世纪六十年代,十八岁的时候,岳父就被任命为生产队队长、大队民兵营长。十九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同时,他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七三年考入了当地农校。两年后中专毕业,分配到邻近县的农业局工作,历时四年。七九年,为照顾家庭,回到本市农业局,负责畜牧工作。尔后工作调整,自己申请到乡镇农技站工作,并担任站长达十八年。他克己奉公,以身作则,工作出色,深受领导好评。九六年,组织因为他长期在乡镇工作,又为方便照顾城中家人,又将其调回市畜牧水产公司工作。九八年,组织拟提拔其任一乡之长,但岳父自认为个人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欠缺,毫不犹豫地向组织提出申请,让位于更合适的人选。九九年搞党建扶贫工作,被组织派到乡里扶贫两年,他欣然接受,没有半句怨言。他工作踏实,坚守岗位,任劳任怨,一起扶贫的同事每天都赶回家,而岳父坚守岗位,偶尔周末才回家一次,他的敬业精神深受干部群众的好评。
到了晚年,岳父身体开始变差。他生活节俭,凡事喜欢亲力亲为。2009年,自家玻璃门破损了,为了节约,自己到市场上购买玻璃进行安装。不料,玻璃突然断裂,左手腕被玻璃割断了血管,血流不止。送往医院进行手术,但医生无能为力,手腕最终没有保住。此后到全国各地寻找名医,都无济于事。自此以后,老人心情开始变坏,身体一日不如一日。2010年,被查出患有糖尿病,2013年经医院检查,又患了脑血栓。
2014年,老人六十岁,他办理了退休手续,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坚守了一辈子的工作岗位。但半年之后,老人开始忘事。9月9日,单位组织老干部座谈会,老人独自步行去单位,竟然找不着地方。同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单位附近河边找到他。但家人也没有引起重视,都以为可能是退休综合症,时间久了就习惯了。
这年冬天,我把岳父接到兴义生活。每天让妻子陪着,老人很开心。
一天,我应朋友之邀到民族风情街聚会,饭后正和朋友闲聊,突然接到警察电话。原来老人一人出去散步,找不到回来的路,又不知道我们的电话,于是求助警察。待我们赶过去的时候,老人在一个路口旁来回踱步,心急如焚,一位警察正在一旁宽慰。见到我们,老人如释重负,面带歉意,赶紧拉住她女儿的胳膊,不肯撒手。
我们把他送往医院检查,确诊是阿尔茨海默症。这一年,他做出许多难以想象的事情——我们去云南参观一个展览馆,他竟然趁人不注意,在展馆里的一个阴暗角落小便,待我们发现时已为时过晚。在管理员严厉的喝斥声中,我们不停地道歉;在家里他也时不时大便失禁,弄脏衣裤。
老人可能预感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或许不想让我们为难,坚持回了老家,病情越来越重,经常找不到回家的路,有时身边的人他都认不出来。
2016年春节假期结束,我和妻子驱车回家,老人站在家门口,目光呆滞,一直看着我们。我们围绕他的房子绕了三圈,老人一直站在寒风中,久久不愿回家。这一年老人病情加重,经医院鉴定,患有脑梗死、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等多种病症。2018年病势逐步加剧,八月,送往医院治疗,经检查,老人脑子一片空白,完全失忆。九月,老人步履维艰,卧入床榻,两眼开始模糊,看不见东西,不能行走。
12月的一天,老人终于甩脱病魔的纠缠,离开了人世。
人到晚年过“五四”
文/郭华悦
人到了晚年,人生中已有了些许凉意和萧索。
年轻时,并不喜欢“五四”这个日子。虽说这是个专门为青年设置的节日,但每次过“五四”,心中并无什么特别的感触。那些年,总有些依样画葫芦的味道,看着别人过节,自己也跟着过。
毕竟,年少轻狂的岁月里,最不缺的就是青春。人在年轻时,总觉得时日漫长,未来有大把的青春,可供挥霍。至于不惑之年,乃至之后,都是遥不可及的事。于是,对“青春”二字的价值,也就看得淡了。
直至后来,过了不惑之年;再后来,走过了花甲之年。每年的“五四”,都令我有些忐忑,又有点感伤。奔晚年,这一路上,时光的脚步快得不可思议。总盼望着,慢点,再慢点。
可尽管如此,岁月驰骋的脚步,却未曾停下。于是,年年惶恐,年年过“五四”。直至如今,随着心态的改变,才渐渐有了不同的想法。
人的一生中,每个阶段都有着缺憾。那段属于“五四”的岁月里,亦是如此。年少轻狂的时光里,一心奋斗打拼,摸爬滚打,在利益与抱负中辗转千回,深陷世俗的泥沼,难以自拔。唯有到了人生的夕阳,一颗心历经沧桑,浮浮沉沉,猛一回头,细想过往的人生,才恍然大悟,人生短暂如梦,利益和钱财如过往烟云,转瞬即逝。
这么一想,“五四”过后的时光,也就不那么感伤了。此时的自己,不敢再妄谈青春。但岁月,是一把能让人超然物外的刀。这把刀,在渐行渐远的时光中,割去了我们心中的欲望和顾忌,留下的是真实与淡然。
所以,尽管如今已走到人生的夕阳,但我依旧年年过“五四”。只是,此时的“五四”,在我眼中没有了伤感。回忆过去,不无缺憾,但更多的是豪 情;纵观当下,不再年少,但心中满是感恩。
这样的“五四”,如当头棒喝,提醒我珍惜不再年少的如今。只要拥有这样的心态,哪怕人生走过了“五四”,夕阳也依旧能有绚烂的风景。
找个“圈子”度晚年
文/刘亚华
父亲退休后,很长一段时间恍恍惚惚,从繁忙的工作中一下子退回到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一时间很难接受。我让他学打麻将,他嫌太闹又玩物丧志,不感兴趣,我让他学习书法,他说写字太安静了,提不起劲。我又说,您生活圈子太小了,没什么朋友,现在流行“圈子”,找个合适的“圈子”一定可以交很多朋友,还能快乐地度过人生。
父亲百思不得其解,不理解我说的“圈子”,我只好详细地跟他解释,说现在的圈子很多,爱读书的人有读书的圈子,爱跳舞的人有跳舞的圈子,爱喝茶的人有喝茶的圈子……父亲听得津津有味,说碰到合适的圈子他也参加一个。
有一天,看着街上的骑行队一排长队“招摇过市”,其中不乏像父亲一样的老人,我心想,父亲年轻时干过邮递员,有很深的自行车情结,给父亲报个自行车队,让他在这个“圈子”里找到朋友,找点快乐应该不成问题。
回家后,我跟父亲说了这事,他有些犹豫,说年轻人会排斥他,我三番五次解释,说这里面小到十一二岁的孩子,大到七老八十的老人都有。我给他买了一辆“豪车”,让父亲先试着练练,父亲对新车十分满意。看到自行车队征集令,我果断地去帮父亲报了名。
这个自行车圈子每逢周末都有活动,不是去这里爬山,就是去那里赏花,父亲的生活逐渐丰富起来,为了不让自己掉队,他每天都给自己订了骑行计划,每当我们还在睡梦中,他就早早地起床骑行去了。爱上骑行的父亲精神百倍,再也不是那个怨天怨地的老头儿了。
父亲在自行车圈子里认识了李老师、王老师,他们爱好广泛,父亲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他们也赏识父亲的文学才识,父亲乐不可支。他们仨,还时常带着家人串门走动,我也跟着父亲沾光,认识了李老师、王老师家的孩子,多了好几个朋友,原本清冷的家一下子热闹起来。父亲常说,人生难得一知己,老来一下得了两个知己,喜不自胜。
前阵时间,自行车车队组织骑行去韶山,父亲跃雀前往,一路上不停地跟我报告,我也仿佛跟着父亲旅游了一回。
为了奖励父亲圆满地参加骑行活动,我给父亲配了一个音乐播放器,父亲再骑行,便可以一路听他最爱的花鼓戏了,他高兴得像个孩子,还特意为我装了一个后座,说我长期宅在家里会出毛病,要拉着我到处走走。那天,我准备开车出去购物,父亲自告奋勇地说:“开啥车,坐我的宝马去,环保又节能。”父亲换上全套的骑行服,蹿的一下就上了自行车,我坐在后座上,一路阳光明媚,一路欢声笑语,我又回到童年时,坐在父亲自行车后座的幸福时光。
自从父亲打入这个“圈子”,不仅身体倍棒,吃嘛嘛香,而且心态也回到年轻状态。
收藏铃铛乐晚年
文/叶浩
退休以后,突然脱离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我的心里空落落的,干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家里人都很担心我,可是我却浑然不觉。
那天,外孙拿出一串铃铛,说:“姥爷,宝宝送礼物给您,笑一个嘛!”看着小外孙亮晶晶的眼睛,再看看老伴和女儿期待的眼神,我如梦初醒,对他们笑了笑,暗想:一定尽快调整自己,振作起来,让家人放心。外孙送的风铃十分别致,上面是红色的中国结,下方系着两个景泰蓝铃铛。铃铛下方是波浪形的,酷似娃娃的蓬蓬裙,白、绿、黄、蓝点缀其间,色彩鲜明,煞是好看。尤其是那悠扬清脆的铃铛声,像有一股魔力,可以抚慰人心,让焦虑的心灵渐渐归于平静。
我把这个铃铛珍藏起来,并从此走上了收藏铃铛的道路。有一次,我们全家人去云南游玩。走到一处集市,琳琅满目的铃铛牢牢地吸引住了我的脚步。我让家人去游玩,自己每天流连在集市间,逛古玩城、古董商店。每天我都是清晨出门,傍晚才回酒店。虽然双腿酸疼,虽然与美丽的风景失之交臂,但是我依然觉得收获满满。我淘到了十几个铃铛。其中一个铃铛是黄铜制作的,貌似缩小的铜钟,中间有一个小棒,也是黄铜质地的,上面还有一个提手,一摇“叮叮叮”地响,声音空旷、悠远,据说是曾经活跃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用过的。
我通过各种渠道搜罗铃铛:去集市淘,上网购买……功夫不负苦心人,我收藏了两百多个铃铛。从材质上看,有铜、银、陶瓷、景泰蓝等等,从形状上看,有葫芦型、扁圆型、冠帽型、喇叭型等。各种各样的铃铛摆在我的柜子里,挂在门窗上,充实了我的退休生活。
随着收藏的深入,我了解到铃铛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铃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小小铃铛,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变化,印证着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积淀。我更加喜爱铃铛收藏了。后来,还有藏友来家中参观我的铃铛。我们一起交流铃铛的历史、种类、形态和用途,交流铃铛的鉴别和欣赏方法……我每天都幸福地忙碌着。
闲暇时,我坐在藤椅上,沏一壶清茶,慢悠悠地细品。清风徐来,细细密密的铃铛声,如精灵急促的脚步,匆匆跑近耳边。那一瞬间,我仿佛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时而跋涉在丝绸之路,声声驼铃给予漫漫旅途几许慰藉;时而走在茶马古道上,听清脆悦耳的马铃回荡千年;时而站在空旷的禅院中,任寺庙檐角上的悠悠风铃濯洗心灵……
沉浸在铃铛的世界里,我的晚年生活其乐无穷。
幺爸的晚年生活
文/陈吉林
好几年没见到幺爸了。这天,在一个亲戚家见到了他。神采奕奕、红光满面、声如洪钟的他,用微胖的体型和精气神暗示我们,他的晚年生活过得很惬意,满满的辛福感在他的谈笑中尽显。
幺爸是我父亲的堂弟。虽然他比我年长10多岁,但在我小的时候,我是他的跟屁虫,他喜欢什么,我就跟着学什么。由于兴趣相投,我们一直玩得来。再后来,幺爸成了家,我到了部队。
改革开放后,幺爸除种好自己的土地外,还做点小生意,日子慢慢地好了起来。转眼间,幺爸进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就在幺爸和幺婶他们老两口逐渐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他所在的生产队土地被征用了。他家的旧房被拆除,按其原有旧房的面积给他在城市郊区赔了两套设施齐全的还建房。每个月,他和老伴还各自能拿到1000多元的生活补助。那天,幺爸和我说起这些,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满足。
幺爸说他和幺婶如今一起住在二女儿家,自己的新房出租。说起老二,幺爸眉飞色舞,自豪感油然而生!他说,二女儿听话,有经济头脑。二女儿的婚事是他促成的,开始女儿不太满意,主要是小伙子家太穷了。他给女儿做工作,“穷怕啥子,只要小伙子能干,有出息,不可能一辈子穷。”女儿接受了他的意见。女儿女婿结婚后,东拼西凑了一些钱,在镇上买下两间门面,经营起土特产和日杂百货,还兼卖一些祭祀用品。幺爸说他在自己家待得无聊,就轮换着到两个女儿处走走看看,帮着带带外孙。
外孙上学后,幺爸和老伴又清闲了不少。他看到二女儿两口子成天守着门面,认为他们应该发挥更大的才能才是,就主动提出他来帮着卖东西。小两口没有任何犹豫地说,行。幺爸告诉我说:“别看我文化不高,但怎样做生意、怎样接人待物我是懂的。农村人朴实,你对人家的好,哪怕丁点人家都会记得的。人家到我店上来,不管买不买东西我都热情相待,夏天我给人家倒杯凉开水,冬天让人家烤烤电炉暖暖身子。东西买得多,尾数几角钱就不收或者送些相关的小东西。”不到一年时间,幺爸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许多人成了他的回头客。一些商家看到他赚了钱,不到半年时间,他家店铺的旁边先后冒出四五家与他家卖几乎是同样商品的商家。虽然幺爸的生意受到一些影响,但他始终坚持诚信经营,热情待客。我问:“女儿给你开工资不?”幺爸说:“我们老两口的钱都用不完,哪个要他们的钱哦。”
我理解幺爸的心情,不是说自己给女儿创造了多少财富,而是要体现自身活着的价值。有事做,比成天无所事事强很多倍。幺爸说:“现在真的是苦尽甘来,我赶上了好时光,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多活些时日,看看未来更加繁荣强大的祖国!
父亲的晚年生活
文/李孟雄
时光灿烂了岁月,也丰富了人生。在这里说说我父亲的晚年生活故事。
故事从2003年说起。那年5月我母亲罹患糖尿病致肾衰竭去世,76岁的父亲成了孤老。
说父亲是孤老,是因为他长年一个人生活在乡下,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其实父亲养育了我们3个儿女,但母亲去世时我们都在外乡工作,无法放弃工作回家照顾老人家。
父亲也不愿意跟我们去城里生活。他不习惯城里的嘈杂和喧嚣,认为还是乡下好,人熟,山好水好空气好。乡下诸多的好,让父亲故土难离。如此,我们也就只好依了他。
为了排解孤独,父亲养了一只花猫和一条黄狗作伴。
没人照顾,父亲无法不让我们牵挂和担心,第二年我们给他请了一个保姆。父亲不甚乐意,他怕给我们增加负担。但当保姆请进门时他也就不再坚持,算是默认了。
未曾料到的是,父亲与保姆相安无事一段时间后,竟发生了口角。一天保姆给我打来电话,气咻咻地跟我诉苦:“李哥耶,蛮费劲嘞!你爹耳朵背,跟他说话声音小了听不见,声音大了又说恶了他,跟我发脾气,我怕是不能干了!”
保姆说得极是。父亲岁数大了,除了患有老年人常见的脑梗塞外,耳朵还严重背听,说话南辕北辙,你问他巴陵县,他回答外婆健,确实很费劲。
为了安慰保姆,我只好跟她讲好话,让她马虎点。
最终保姆还是走了。对此,父亲也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好,没有保姆他也能照顾自己。自己煮饭,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扫房间卫生……平凡琐细的生活中,父亲不张不弛地消磨着时间。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当了17年大队干部,农民出身的他自有着农民的智慧和勤劳。岁月如云烟飘过,但并未消弭他对劳动的热情。家里没有田种,父亲就在地里种菜栽红薯。老人家习惯于每天到菜园里转转,或挖地,或锄草,或泼大粪……什么季节地里都生长着时令蔬菜。
父亲知道我喜欢吃红薯,每年都要种十几垅红薯给我带回城里吃。我的喜欢就是他的快乐,吃苦受累他乐意。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到了该挖红薯的时候。父亲见我提着一袋一袋红薯回城,别提有多高兴,脸上的笑纹浪打浪,又像盛开的木棉花,绽放一朵朵。
知了叫了,这是夏天的晚上;蛐蛐叫了,这样的晚上已经是秋天。听着大黄狗紧一声慢一声的吠叫,父亲知道有人经过自己屋门口的脚步已经远去。这个时候,他孤独脆弱的心是愈发地孤独了……
时间久了,父亲慢慢习惯了生活中的这种常态,为了缓解一分孤独,每天夜幕降临时,他就拿起手电筒出去串门,这家坐一会儿,那家坐十分钟,喝杯芝麻豆子茶,跟主人费劲地扯些张家长李家短的事儿。临了,父亲会准时回家看电视。
每天晚上看央视国际频道的《海峡两岸》,是父亲雷打不动的节目。父亲说台湾政坛一团乱麻,民进党和国民党两党恶斗不断。父亲也喜欢看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联播》节目,他从电视里认识了奥巴马、普京,以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一些世界知名政治家。父亲佩服普京是个政治强人,克里米亚想收回就真的收回去了,美国、欧盟外加乌克兰都拿他没办法。
晚年的父亲做事也有奇葩的时候。老人家旧时念过几年私塾,懂点文墨之道,平时喜欢帮人写个对联作个挽联什么的,也因此闹出些笑话,遭遇过尴尬。双合村有个叫陈五云的老爹爹,长我父亲8岁,两人是多年的交情。五云爹90岁那年得了一场重病,在医院待了个把月,都以为他不行了,过不了90岁这道坎儿。父亲听说后在家里枯坐一整天,冥思苦想憋出一副挽联。联云:身披双甲,寿享耄龄,晚景正欢娱,何不期颐归碧岛;眼观四代,戏彩娱亲,桂阑多挺秀,晨星寥落后人贤。挽联写好了却没有送出去,盖因五云爹在阎王老子跟前作了个揖又回来了,奇迹般地闯过了鬼门关。
父亲闹了一出“乌龙”,遭人讪笑,怎不尴尬?吃一堑长一智,后来父亲就吸取教训了,人死不入殓他是不会再作什么挽联的了。
眨眼间我母亲去世已经13年,父亲也快90岁了。岁月催人老,看着父亲日渐苍老的脸颊和眼中常常流露出的对世界对亲人的眷恋,我就陡生一种想哭的感觉。
膝下有儿女,可叹未承欢。现在父亲依然一个人住在乡下,依然是那只花猫和那条黄狗陪伴着他……
这就是我父亲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实,但不虚构;平凡,却也精彩!
晚年生活
文/曹利君
每天清早送孙子一个上小学校一个去幼儿园。小学和幼儿园前后院挨着,先送上学的,再送上幼儿园的。
回到家里看看微信运动计步,这一趟来回走了3000多步。
阳光已经完全照到屋子里来了。一边在餐厅吃饭,一边竖起耳朵听客厅那边的《朝闻天下》。如果某一条新闻很吸引人,就会端着饭碗坐到客厅沙发上去看。新闻播报完了,有时候会听听看看某一档生活参考类节目。
这种参考节目,都是些生活小常识,都是些中老年人上当受骗的事儿。
看着看着,觉得自己好像又回到小学生时代,不大懂事的年纪,洗耳恭听大人和老师的谆谆教导。看着看着,又觉得自己不是像节目里说的那样,就觉得这节目说的事情都是别人的事情,我才没那么多工夫听别人的事情呢。看着看着,又觉得小编简直是在胡说八道!
电视是看不下去了。
关掉电视,走进厨房,洗刷碗筷,都拾掇干净了,看看挂在门口墙上的钟表,已经九点钟了。这时候才想起还有一件大事没办:刷牙!
这时候,屋子里的另一个人,就会深恶痛绝地看着我,说道:“恶心,不刷牙就吃饭!”
又说道:“你行我可不行。不刷牙根本吃不下饭去。”
被这样痛骂斥责,正反典型对照,自己也委屈得不行。
我原来也不这样啊,都是一早起来先刷牙后洗脸再吃饭。怎么活着活着,变成先吃饭后刷牙再洗脸呢?
想想这种事情好像是从离开工作岗位那一年开始的。
上班的时候,从来都是刷牙洗脸穿衣戴帽照镜子左看看右看看才出门上班,带着光洁的颜面和清新的口气到单位食堂吃早餐。
离岗以后刷牙洗脸给谁看呢?
想想还是不对。
这一天自己凌晨一两点钟就起来了。虽然没刷牙,但是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漱口喝水,断断续续地,一直喝到写完稿子。这还不算刷牙吗?
想要跟那个污蔑自己的人争辩下,解释下。转念一想,还是算了。
这时候的自己,已经睡意来袭。
过了两个小时还是三个小时,忽然醒了。
醒了第一句话是问自己在哪儿?啥时候了?自己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就去翻看手机,去看挂在门口的钟表。
午饭总是要吃的。
相对早餐和晚餐,午餐还是简单的。通常是一饭一菜,或者是一面一蛋。总而言之,午饭得吃,否则,到了晚上容易低血糖。在这样的年龄,高糖不行,低糖也不行。
午后一两点钟,于家沟这里的阳光总是暖暖的。
顺着东沟走出去,就看见了一条河。冬天的时候,河道上都被厚厚的冰雪覆盖。很多人都在河道上行走,也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在冰面上玩耍,抡铁鞭子,抽打铁冰猴。
鞭子声很响。铁冰猴飞转着也发出一种啸叫的声音。
这声响不都是给玩耍的人听的,也是给这世界听的。
我是从来不到冰河上走路的。
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一句话:宁走千里平川,不过一江一湖。
为什么呢?直到现在,自己也没找到这方面的答案。
硬要理解的话,是不是对天对地,对某一事物,总得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
早上走了3000多步,加上这时候走的,有7000多步了。该坐下来歇歇了。
附近有一家肯德基店,我找个靠窗户的地方坐下来。
抬眼见,远处一列两节有时是三节的轨道客车正在通过。轨道客车车身总是自己熟悉的颜色,绿的,银灰的,橘红的,柠檬黄的。
这就有了一路上的感想,千头万绪,都在此时此刻涌上了心头!
从未在这家店里遇见过什么熟人。
没遇见熟人这件事情,也叫我感到不可思议。
想来想去,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太寂寞了,太渺小了。看过千百部电影故事,电影里那么多浪漫的故事一个也没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是多么悲催啊!
换句话说吧,这世上如果有一个真爱我的人,她会在这个时间找到这里来看看自己的。
所以,自己才选择店里靠窗户这个位置,一心一意地,看着窗外。
从不看门。看门口,总是看得叫人心灰意冷。
该离开了。走老路,回家。
煮夫生涯,回家路过菜市场,该买菜买菜,该讨价还价就讨价还价。
今晚,给孙子做什么好吃的呢?
姐姐的晚年
文/陈世高
我的姐姐1922年出生,现居老家应城市陈河镇陈家庙湾,一厅四室的平房里,坐西朝东,她一个人住一间房,很宽敞。
父亲牺牲时,我们姊妹都很小,姐姐最大也只有六岁,就参加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是母亲的助手,她泥里水里,什么重活脏活都做,一年四季都忙得很。虽然她和母亲终年劳动,仍然全家五口不得温饱,只好农忙务农,农闲经副。姐姐在冬闲就跟随母亲到汉川、天门等地贩农副土特产品,到应城小集镇上销售,赚个脚力钱。她吃尽了人间苦,遭够了世上孽。她和母亲一道养活了全家五口人。解放后,她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上水利工地兴修水利,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她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
她育有四子一女,身边只有一个最小的儿子,其他四个都不在身边,进城以后,在外地打工,远离家乡,无法对母亲尽赡养的责任。
她的晚年全靠身边最小的儿子范远坤和媳妇胡望香赡养。小儿子身材矮小,只有一米五,媳妇是一个跛脚的残疾人,行动十分不便。他们种了几亩田,唯一的收入就是种田的收入,经济上较为困难;她们两人既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务,还要教育儿女,在这样经济困难和繁忙的情况下,主动承担母亲的经济生活,不和哥哥姐姐拼伴,从来不提出轮流赡养母亲,把母亲照料得好好的,生活虽清淡,但餐餐有干有稀,时而有晕腥,让她吃得饱吃得好;一年四季的衣服都安排得好好的,冬天穿得热火,夏天穿得凉爽,衣被洗得干干净净,被褥晒得暖暖和和,房间收拾得有条有理,打扫得清洁干净卫生,一点异味都没有。
1997年她患了一次大病,卧床不起,儿子媳妇把饭菜送到她床前,喂饮、喂食、喂药,端屎、倒尿,并请医生治疗,她的病很快痊愈。
春秋冬三季就请她出去晒太阳,散散步,活动身体,还给点零钱,让母亲跟老人们一起,抹一点小纸牌。经常嘘寒问暖,总之,小儿子和媳妇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全,而且这些事,不是一日之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这就很不简单了。她今年90岁,能够享受如此高龄,全得力于小儿子和小媳的殷切和周到的照顾。
2011年五月我回家看望姐姐,姐姐跟我讲述小儿子和媳妇讲孝心的事,令我深受感动。
音乐伴我度晚年
文/王履祥
受大哥影响,我从小就喜欢乐器,特别钟情价廉物美的竹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学会了吹笛子、拉二胡、弹月琴……这些爱好,为我的晚年生活带来无穷乐趣。
10年前,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乐友,应聘到一家酒店从事迎宾工作。每天晚上7点到10点,我们身穿白族服饰,有模有样地演奏各种乐曲,引得住店的老外纷纷拿起手中的录像机,为我们留下了一幕幕精彩的画面。我们在为酒店赢得声誉的同时,自己的身心也得到了愉悦。
想不到,自己的一技之长,竟能为我的家庭带来可观的收益。当时,工厂由于经济下滑,实行“内退”政策。为了生计,我来到昆明打拼。当迎宾的角色,算是我的第二职业,因为白天我还要干其他工作,身兼数职。
自从莲花池公园对外开放以来,这里便成为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逢周四,我们和乐乐队便来到莲花池公园,与雪莲花艺术团的老倌老奶们,向游客们献上一台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有悦耳的器乐合奏,有优美的民族舞蹈,有动听的男女声独唱、重唱。每每听到观众的热烈掌声,我们心里便充满了自豪感。
每逢周五,一群爱好器乐的老哥老妹们聚集在 “阳光山水”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我为这群志同道合的乐友们起名为“和乐乐队”。“和”代表和谐、和睦;“乐”代表欢乐、快乐,总的意思是希望我们这支草根乐队和和睦睦、快快乐乐。我还为我们的乐队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名字就叫“阳光”。平时,大家在微信群里互相传递信息,交流心得体会,共同参悟音乐的无穷魅力。一旦有什么重要活动,我只要在群里发个通知,全体队员便一目了然,充分享受现代通信给我们老年人带来的方便快捷。队员们一旦有事不能参加活动,也会在微信群里向我请假。大家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学习,其乐融融。
今年3月15日,应一群退伍老兵的邀请,我们和乐乐队与雪莲花艺术团的老倌老奶们联合为他们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演出前,我们精心准备,认真排练,尽量选择老兵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军歌联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威武雄壮,引起老兵的共鸣,他们随着乐声放声高歌,激情澎湃;欢快活泼的《洗衣舞》,颂扬了藏族同胞与解放军之间的鱼水情深,赢得老兵的热烈掌声;大合唱《战友》更把演出推向高潮,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共同演唱、演奏这首深情并茂的兵歌。
音乐,把我们紧密地连在了一起,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展示了我们的风采,丰富了我们的晚年生活。
守望岁月
文/喻军华
我不知道,人的一生中该会有多少日子,为着某些人某些事守望?
拨开八十三载的风雨迷雾,我分明看见,奶奶的双眸依然炯炯有神。她静静地卧于门槛边的竹椅上,头向左微斜,明亮的双眼往外张望着。屋外,一条小路在奶奶开阔的视野里,穿过两旁平房高楼,拐过那口已被填平的水井,然后延伸出村没了踪影。突然,老人家坐起身,侧耳倾听着什么,慢慢地,她瘪瘪的嘴角露出开心的微笑,听,喜庆的唢呐锣鼓声,喧天的鞭炮声,正缥缥缈缈地传来!她仿佛再次看见,当年她的送亲长队正行进在小路上,迎娶她四个闺女的浩大队伍一一出村了,四个儿子的浩大迎亲队伍又一一进村来。
咯咯……
一只老母鸡,迈着八字脚踱到门边,一边欢快地叫着,一边瞧瞧屋内灰色的地面,瞧瞧着玄色衣裳的老人。叫声惊扰了陷于回忆中的奶奶,她有些不快地朝它发出“去,去”的驱赶声。老母鸡并不害怕,伸长脖子昂着头正视着奶奶,憋着劲儿“扑”的一声撒了一泡屎,转身不慌不忙地离去。
“你这挨刀的!”
奶奶笑着摇摇头,躺下。一会,有踏踏的声音传来,奶奶连忙坐起身,歪着头朝门外张望。屋外空无一人,老母鸡正在左边葡萄架下转悠,挂于右旁竹杆架上的衣服缓缓地飘动。奶奶的脸有些沉郁,眼神变得黯然。张望着那条寂然的小路,她似乎听见哀哀的丧曲近了,又远了,渐渐地,她的视线模糊起来。同样是在这条与外界交接相连的小路上,奶奶披麻带孝,泪眼红肿送过公公婆婆出殡,送过爷爷出殡。
不错,许多时候,奶奶的眼神平静而坦然,微笑中透着安详与慈爱。然而,随着年岁日增阅历渐深,我越来越害怕与奶奶的双眼对视。透过犹如沉睡中的老屋一样的孤寂,我真正读懂了奶奶眼神中的无奈。有一首诗的几句似乎专门为奶奶而写:
睁大了眼,
什么事都能看分明,
但自己又怎能支使命运?
那是爷爷病逝的第二年暑期,奶奶的右脚不小心摔折了。起先,亲人们包括奶奶自己都以为是普通跌伤,于是不在意便在乡村诊所治疗。可过了将近一个月,伤势不仅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用板车送奶奶到人民医院拍片一诊断,医生摇摇头宣布奶奶的右腿从此残废,再不能行走。就是如此一个疏忽,换来的后果是,近二十年来的绝大部分时间,奶奶只能躺卧于床榻和竹椅。
最初,我听过奶奶和儿女们彼此埋怨。但这种埋怨放在如水的岁月里,又能起什么作用呢?奶奶认命了。她静卧在竹椅上,目光时时投向门前出村的小路,回忆开始像书本一样页页翻开,像牛一样慢慢反刍。奶奶只是农村中极为普通的一位妇女,相夫教子曾是她生命的全部,当奔波劳累之后期望着生活的享受时,迎来的却是一个难以行走长年囿于小屋的晚年。但奶奶是坚强的,她习惯了小屋热闹过后渐趋冷清的煎熬,习惯了驻着一条高板凳烧饭洗衣的不便,习惯了儿孙们漠视她的殷殷关怀热切询问,习惯了村内村外许多变迁幻化成她眼前的浮云……近二十年的时光,奶奶基本上没有走出过小村,屋外日新月异的生活仿佛一轴画卷,而她,只能端坐于卷前欣赏。
有时候,坐在奶奶身旁,握着奶奶瘦骨嶙峋的手,我心中不由得涌起阵阵悲哀。都说长寿是福,耄耋之年的奶奶,她幸福吗?不得而知。假如幸福只是一种形式,譬如高寿,儿孙满堂,衣食无虞……这些对于奶奶来说,并非奢望,那么,奶奶是否就此体会到了幸福呢?村中的老人时常盛赞奶奶有福气。听着他们的称誉之辞,奶奶总是笑而不语。说真的,我并没有看见过奶奶彻夜辗转反侧的失眠,没有听到过奶奶经受慢性支气管炎折磨时如雷的咳嗽声,没有走进过奶奶焦虑的内心世界聆听她如板的倾述,所有这些,只是我的耳闻和揣摩。我仿佛奶奶生命中的一个过客,每次匆匆地回村,又匆匆地离去。假如说得更确切些,我,我们这些晚辈,不经意间已成为奶奶生命里的看客。在奶奶晚年的这些日子,我们看着奶奶满口白牙一一脱落,我们看着奶奶丰瘐的脸褪尽红润日渐干瘪,我们看着奶奶满头浓密的青丝逐日疏松灰白……我们睁大眼睛看着,天黑了,我们转身,然后回到各自家中。或许,一位农村老人的命运如此,再寻常不过。可是,在这寻常的背后,谁曾感觉到命运的无奈与无助,生活的沉闷与沉重呢?
奶奶年轻时为着生存、为着儿女奔波操劳,晚年又饱受腿疾、慢性支气管炎的折磨。我不知道她怎样看待自己的一生,也不知道在如此境况下她对于一个人的长寿、一个人无为无能的晚年的生存意义有何感想。我记得奶奶曾多次悲痛地说:“老天爷,你为什么还不把我带走啊?”我总是空洞地劝慰奶奶:“许多人求仙告佛想要活下去,你倒好,说出这样的丧气话。奶奶,你要好好活着。”奶奶叹息一声望着我:“像这样活在世上又有什么意思呢?我也知道,你们现在并不把我当一回事。可是,人就是这么奇怪,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总还在心中担心着什么……”我的眼睛涩涩的,害怕眼泪掉下来,便赶紧离开了奶奶的小屋。
那天回城后,我在城北一家药店买了几版氟派酸和一瓶雪莉膏,托人捎给了奶奶。大概过了一个月,姐姐打电话告诉我,奶奶说吃了我买的药,慢性支气管炎好多了,最近也不咳嗽了。
挂机后,我久久地握着手机,欲哭无泪。奶奶的慢性支气管炎已有几十年,长年吃的药就是氟派酸和雪莉膏。她吃了我买的这两种药,难道病情真的就得到改善?哎,亲爱的奶奶,你要好好地活着啊,活到我们五世同堂的那一天……
晚年逐梦 在校园
文/祁金华
当青春的脚步渐渐远去,当夕阳的余晖照耀桑榆,我以休闲、安静的心态,来到长春老年大学,将美好的愿景开启。
回首往昔,耳闻目睹长春老年大学一路走来的精彩历程;今天,她已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年教育基地。我荣幸地走进了这座钟灵毓秀的文化乐园,每天沐浴在温暖和谐的氛围里,就如同一个人在风里雨里苦苦寻觅几十年,却在不经意转身时,蓦然与心里的那个她相遇,这份幸福、甜蜜,我愿意分享给大家。
清晨,我们像小学生那样背起书包走出家门、走进教室,认真听老师讲课,边听边记。在这里,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渴求的知识和才艺。朗朗的读书声中,悠扬的旋律中,时光仿佛倒流,唤起老骥伏枥的雄心。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每取得一点成绩,我都不忘向家人、朋友展示。在这里,我体会到了老有所学的乐趣。
课间,同学们聚在一起交流知识、切磋技艺,有养生秘诀的分享,更有新款服装的展示。真快呀,下课铃声响起,与学友们在走廊、电梯里相遇,无论熟悉、陌生还是似曾相识,打声招呼,道声“再见”,用微笑传递友情和善意。这里,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没有纷争,没有应试教育的压力,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还有形同兄弟姐妹般的情谊。
季节更替,时光流逝,唯有初心不变。每当我走进长春老年大学的校园,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幸福和满足便在胸中洋溢。于是,我更加珍惜在这里的点点滴滴。在这里,我没有毕业的预期,我将在这里追梦、圆梦,直到古稀,直到耄耋。只要还有一点点气力,我都要说:长春老年大学,我离不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