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正文

金竹山见闻

作者: 山月2023/08/22散文随笔

金竹山,坐落在镇远县都坪镇下屯村。它藉藉无名,在黔东南像这类山太平凡。第一次到此,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我第二次来到下屯村,已是初冬。脱贫攻坚百日会战已到了关键时刻,州级预评估已展开,硬件设施建设抢抓天气推进。

这几天的天气很不错,天空一碧如洗,艳阳高悬。萧书记我们一行考察了食用菌、竹溜(竹鼠)后,来到金竹山林下养鸡项目基地。从一转弯处,我们驱车驶入一条泥巴路,不多久便钻进了茫茫大山,阵阵林涛伴和着雄鸡鸣唱隐隐传来,蓦然惊觉,这才是真正的“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又或“四无人声、声在树间”呢。

半山腰上,地势稍微平缓,居住着一户人家,我们停下车来,沿着小径蹓跶漫步,观察鸡群的动态。鸡们在林中觅食,嘎嘎嘎的来,咯咯咯地去,呼朋引伴,扑楞惊走;雄鸡不时飞上横架树枝的木条,抖动着红艳艳的鸡冠,扇动颈上花色的羽毛,引吭歌唱;院内两只毛色森黑的狗在慵懒地晒太阳,见有陌生人来,一阵狂吠。启开柴扉来到房前的水泥坪,与居家主人落座攀谈。主人姓龙,已年过古稀,丧偶多年,但精神尚好。他膝下二子,长子常年在外打工,次子和儿媳及两孙子留守(长孙已在镇里上学,每天接送)。祖孙三代五口人居家深山,倒也其乐融融。空壳村越来越多、“留守族”越来越少的背景下,这倒是个特殊案例,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一个不错的产业。在和主人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这是村里的一个扶贫项目——林下养鸡,投资五十万元,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实施规模四万羽,连接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158人,户均年收入2.8万元。目前有禽存栏四千余羽,轮替梯次出栏,今年规模一万羽以上。其次子原有养殖经验和技术基础,被延聘为技术员,每年按比例提取酬劳。这家人除了大儿子,全家成年人就近打工创收,家人团聚,免却了骨肉分离、背井离乡之苦。

我们欣慰地离开了养鸡的农户,沿盘山公路攀行。其实这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公路,相当于便道略宽而已,勉强小车通行。我们一路走,一路交谈,尽管气喘吁吁,却又饶有兴致。沿途建有不少鸡舍,林下光影斑驳,鸡们自由自在,觅食戏耍。我们的到来,鸡群有所警惕,但并未引起过度骚动,相反还试探性地靠近,这可能是有鸡们的“熟人”小龙在旁的缘故。沿路上,不时有鸡蛋散落路边。

路上我们还看到了有趣而又有些残忍的一幕:一群公鸡围观、群殴一只受伤者,被殴者伤痕累累,卷缩无助,毫无还手之力,鸡冠、耳垂已是鲜血淋漓。强者们则雄赳赳气昂昂,轮番上阵,咯咯咯扇动着翅膀,还不时高歌一曲。有的好像心情不爽,也跑去胡揍一顿。被殴的鸡仿佛是它们的出气包。

登上山岗,山垭处修有一个蓄水池,水源来自山那边的密林深处。盘桓数十米后,视野开阔起来,远山近树悉收眼底。阳光披洒在山上,普照万物苍生,一派暖洋洋的。远方群山嵯峨,原始植被繁密,季节的风霜已将连绵的群峰调色到了冬日应该的本色,枯枝苍劲直指,树叶枯黄,丛林苍莽,显得神秘与雄浑。平凹处有一丘稻田,阳光映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近处光影迷离,苇絮飞舞,那鸡们生活得更加惬意了。阳光抚慰着林下的鸡们、虫类,沐浴了初冬暖阳的雄鸡用最为嘹亮的鸣叫表达自己满心的喜悦。所过之处,不知是不是陶醉于暖阳的享受,鸡们没有了太多的戒备,却像有点夹道欢迎的意味,“咯咯咯”地列队迎接访客的到来。

山上是产业的核心区,属灌木丛与原始森林结合部位,蓝色板房型的鸡舍星罗棋布,掩映在雷公稿、麻栗树之间,在微风中摇曳枯枝而抖落着阳光的明媚。鸡的数量更多了,密密麻麻地拥挤在落叶林、灌木丛中,树枝上也站着不少。我惊讶它们的生存之道,尤其是啄食能力,凡它们生活之处,寸草不存。野外活动,野虫野草砂石子是它们的重要食谱。在这么一个良好环境自在生长的鸡,无疑是原生态的有机优质食材,难怪市场无忧,脱贫可持续。我问询,是怎么设计出这样一个好项目的?回答是为了落实某领导的讲话。乍一听笑开了,莫非又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的结果?可再仔细听下去,却有真味。原来省领导下基层调研,深入这一带崇山峻岭,出了一道考题,莽莽丛林之下能做什么文章?于是就想出了林下养鸡这个不错的答案。学深,悟透,做实,这应该是一个优良传统的回归,由此,金竹山就更有亮色了。

直到太阳快要走到西边尽头的山后,残阳欲隐,雄鸡展开了一天中最后一轮的鸣啼,此起彼伏,啼声嘹亮而又幽远,是“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的意境。慢慢地,橘黄色的光与暗影线条愈益分明,慢慢向山巅移动,山的轮廓由明晰而渐渐模糊。最后一缕阳光从山顶倏然抽离,我们才缓缓下山。

归途中,身后鸡鸣犬吠声隐隐约约,在耳畔萦绕了很久也没有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