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
除夕守岁的习俗,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屋外时鸣鞭炮,屋内围炉团坐,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儿时,一年当中最兴奋的时候,就是年三十的晚上了,可以与小伙伴们一起开心地放鞭炮,可以吃许多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然后,拿着红纸包着的压岁钱和大人一起守岁。家人团聚在一起,茶点瓜果摆满一大桌:一大盘苹果是少不了的,寓意"平平安安";一盘红枣寓意"春来早";柿饼寓意"事事如意";年糕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每个孩子的嘴里会被大人塞上几粒炒杏仁,寓意"幸福人";有的人家还要供一份年前烧好的"隔年饭",表示一年到头白米饭吃不完。
一家老小,边吃边谈,叙旧话新,共享天伦之乐。"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歌哗",虽然长辈们之前都会假装严肃地告诫我们,不到十二点不许睡觉,可那时电视还未普及,吃饱喝足玩累了的我们哪里撑得住呀。外婆为了给我们提神,不让瞌睡虫早早出来打扰我们,总是搜肠刮肚地给我们讲故事、逗我们笑。外婆说:有人守岁的人家才可以在来年获得好收成,过上好日子!记忆中的童年,总是在外婆的故事里、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走过每一个除夕。
古人在一首《守岁》的诗中写到:"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念之情,又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守岁,与其说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风俗,倒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如今,虽然网络、电视等代替了蜡烛,但除夕之夜,千家万户合家团聚,一起观看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或是通过网络,让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在视频上相见,互致问候,真有一种近在咫尺的感觉,在热烈、欢快、祥和的气氛中新的一年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