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情感 > 情感短文 > 正文

蒸年馍

作者: 吴建2023/07/26情感短文

儿时最盼望的事莫过于过年,而真正体味过年的感觉,是从蒸年馍开始的。

进入腊月,母亲就开始趁晴天用大缸淘小麦,洗净晒干,用小推车推到磨坊磨成白花花的面粉。接着准备柴火。蒸馒头需要猛火,一摞摞劈好的木材才是好料。还要准备大蒸笼。蒸笼是个稀罕物,一般做木匠的人家才有,一到过年就成了抢手货,亲戚邻居轮流用,想用的须提前预约,晚了排不上号麻烦就大了。再就是备馅。那时多用青菜萝卜作馅,将青菜洗干净切碎,把萝卜洗好刨成丝,放入大脸盆里,加入葱、姜、蒜及适量的油、盐、味精等拌均匀,馅就做成了。条件好的馅里放进肉糜,味道就更鲜美了。

蒸馍的前一天晚上要把面发好。那时蒸馒头没酵母粉,用的都是老窖面头。发面是一项技术活,要请头脑灵活、有点做面本事的人来干。发好了的面盛在大缸里,上面捂上被子、大衣,凌晨三四点要起来接上新面。天一放亮,一家人就起床了。父亲把蒸笼挑回来了,头一笼里还放着上一家新蒸的几只白馒头,说是不能空笼。蒸馍时,忌讳外人突然造访,仿佛这样会带来不吉利,蒸的馒头会塌,一般在院门口置一扇竹栅栏,告诉来人暂且不要打扰,也有的人家干脆关上大门,直到馍馍顺利出锅,才高高兴兴开门迎客。

蒸馍开始了,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烧锅的、揉面的、打水的,齐心协力,各司其职。父亲往大铁锅里舀满水,盖上锅盖,然后在灶膛里引火烧锅。母亲和三个姐姐则忙着将发好的面搬出来放在桌上,掺入面粉,擀面、切面,包馒头。只见母亲快速地拈起一张圆而薄的面皮摊在手心,用筷子夹些馅放入皮中,左手一合,右手随意捏几下,一只圆鼓鼓的馒头就"诞生"了。姐姐们也个个心灵手巧,一张张面皮在她们手中迅速变成粉嘟嘟的"胖小子".空笼里垫上布垫,把做好的馒头放在上面,一笼里至多放二十个。笼里满了就一屉屉架在铁锅上,此时灶膛里火力要猛。我给父亲递木柴,父亲不时加柴火,又奋力拉动风箱。蒸笼不断升腾出一团团雾气,厨房里被浓浓的雾气笼罩着,热气腾腾。

终于起锅了,父亲将一笼笼冒着热气的蒸笼端下锅,扣翻在竹帘上。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个白馒头,顾不上烫手,张嘴就咬。大人们也暂时放下手中活计,拿起一个品尝,品论着馒头的味道。

蒸馒头大约需要大半天,蒸得多的人家甚至要一天一夜。蒸好的馒头除留一部分过年吃的,其余的待冷却后封进坛子里,等青黄不接时慢慢吃。还有人家将长馒条切成片,摊在竹帘上晒干,以后随吃随取。蒸好了馒头,年味就愈来愈浓了。

而今,故乡再也没有人家蒸馒头了。哪怕再小的集镇也有几家馒头店,馒头随时随地可以买到。但买的馒头无论多白多软馅多好,也难以取代家做的馒头那淳朴家常的味道。儿时蒸年馍那人、那景、那情,都已凝结在时光里发酵成一份独特的情怀,润泽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