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元宵节抒情散文

2023/07/21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5篇元宵节抒情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元宵节抒情散文(精选5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家乡的元宵节

文/彭楚怡

元宵节,顾名思义在这一天是要吃元宵的。元宵,在南方又称"汤圆",在元宵节晚上,一家人围坐桌前,一人一碗汤圆。想到那白白胖胖,软软糯糯的汤圆,喷香四溢的芝麻馅儿,是不是口水直流呢?吃着热乎乎的汤圆,是不是暖到了心里呢?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是不是从心底里感到幸福呢?

元宵节的汤圆,现在已经不只有原来的芝麻馅了,许多厂家研发出许多新口味,如水果馅的,紫薯馅的,玫瑰馅的,甚至还有肉馅的。这些口味固然新奇,与众不同,可却让汤圆失去了原本的味道,不再是原汁原味。

元宵节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在这一天,不管在多遥远的地方工作,那些春节没能赶回来的人们,在这天也一定会赶回来与家人团圆。那些春节及时赶回来的人们,也会等到过完元宵节,再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乘上火车,赶回工作地。

元宵节的晚上,还要猜灯谜。在古代,字谜是写在灯笼上的,灯笼的亮光映照着灯笼上的字,肯定别有一番滋味。在现代,字谜已经不写在灯笼上了,但这种风俗仍流传至今。灯谜大多十分逗趣,比如:卖氧气,卖鲜鱼。(打一字)你猜到了吗?没错,就是"羊"字。再来一个吧:有水能养鱼虾,有土能种庄稼,加人不是你我,有马跑遍天下。(打一字)对了,就是"也"字。

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元宵节又将过去……

母亲的元宵

文/魏益君

每年元宵节前,是娘最忙碌的时候,她又要精挑细选地备料,忙忙碌碌地做汤圆了。

娘做汤圆备料极为细致,先是把糯米一遍遍淘洗,而后浸泡在水盆里,一粒粒膨胀得又白又胖,然后按照水和米的适当比例,倒入石磨打浆。随着磨盘转动,白色的米浆便从石磨的缝隙间缓缓流淌。那时我最开心的就是陪着娘推磨,因为我知道,这白色的米糊,可以做成可口的美味。娘见我推动得卖力,就说,石磨要慢慢推的,这样磨出的米浆才细腻滑润,透着清香,做成的汤圆也才色泽清亮。娘的话让我干得更欢,石磨的声响"吱吱呀呀",像动听的歌儿。磨完糯米,娘开始用一块布包袱把米浆吊起来沥干水分,放进盆里揉搓成糯米粉团。

接下来就是做馅了,汤圆馅就更考究,娘把炒好的花生、芝麻、核桃等加入白糖和桂花制成喷香的馅心。调好了馅,就开始包汤圆了。我最喜欢看娘包汤圆了,娘包汤圆的姿势很美,像魔术师一般,拿起一团糯米粉,灵巧的手指边捏边旋转,很快就捏成了汤圆皮,而后包上馅料,一转眼就揉捏成一个筋道绵软的汤圆。我也喜欢包,只是我包的汤圆个头大小不一,还形状各异,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正月十五晚上,娘开始把包好的汤圆分批下锅。水沸时,可爱的汤圆就漂浮起来。待热腾腾的汤圆上桌,我馋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就用小勺子盛起一个放到嘴里,烫得我啊啊大叫,咽也不是,吐也不是,引得一家人哄堂大笑。娘笑得更是开心,拍了下我的头说:"傻小子,小心烫掉舌头。"

看一家人香甜地吃着汤圆,娘动情地说:"汤圆,汤圆,就是开开心心,团团圆圆。"在娘的眼里,元宵节吃汤圆,就是一家人的幸福团圆。

然而,有一年的元宵节却没有吃上汤圆。那年春节过后,父亲感觉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原来是老毛病又犯了,需要立即手术。一个星期后,大哥从市医院传回信息,说父亲可能在元宵节前出院。娘听后异常高兴,那几天里,拉着我开始推磨备料做汤圆。

元宵节那天,娘早早地就包好了汤圆,就等着父亲回家下锅了。可是,过了中午,不见父亲回来,一直等到天黑,还是不见父亲的身影。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得到大哥的信儿,说父亲这两天有些发烧,出院要推后几天了。我问娘,今儿还吃汤圆吗?娘摇摇头说,等你爹回来再吃。

三天后父亲回来了,娘就包了新的汤圆。娘把第一碗汤圆端到父亲跟前,喜滋滋地说:"汤圆汤圆,团团圆圆!"父亲吃了一粒,一颗眼泪就掉进碗里。

尽管现在市场上的汤圆花样繁多,娘却从不去买。在她的眼里,元宵节只有吃着自己包的汤圆,才是幸福团圆的味道。

灯影里的元宵节

文/安小悠

夜读姜白石的诗,"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忽忆旧事,真想念儿时的元宵节啊!

元宵节的黄昏好像格外漫长,孩子们都巴望着天把夜的幕布快点拉上,他们好把元宵的蜡烛点亮。

黑夜降临,元宵的节庆才正式开始。

孩子们在院子里各个门口点上中指长的两根红蜡,这一天不怕浪费,大门口、堂屋门口、灶房门口,还有鸡舍、猪圈、牛棚等处,甚至窗台、压井台上都要点上蜡烛。各家各户,整个村子都被橘色的烛光笼罩,若从高空俯瞰,点点烛光犹如颗颗星辰降临人间。

匆匆吃罢汤圆,放下碗,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用细竹竿挑起自己的小灯笼,上街玩耍。灯笼多半是塑料的红灯笼,椭圆形,也有瓦楞纸做的圆柱形的生肖灯笼,还有些手巧的人,自己制作了灯笼,上面手绘了自己喜欢的图案。在灯笼底座正中,滴两滴蜡油,放上一根小红烛。夜幕里,在烛光的映照下,每盏灯笼都有一种朦胧的美。

起初是比谁的灯笼最漂亮,等比完了就开始碰灯笼。你挑着灯笼碰我一下,我挑着灯笼碰你一下,既惊险又刺激。直到把里面的蜡烛碰倒,灯笼瞬间被点着。若抢救及时,赶紧把火吹灭,灯笼最多被烧出一个窟窿,重新点亮蜡烛可以接着碰。有些灯笼一晚上能被碰倒好几回,烧出好几个窟窿。若抢救不及时,灯笼就会变成一团火,碰倒一次就着火的多半是纸灯笼,在其他孩子的笑声中,灯笼的主人算是彻底输了。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碰坏回家睡……"灯笼烧起的一团火燃出了元宵节晚会的高潮。虽然灯笼的主人会有些悻然,却并不可惜,因为明年元宵节还会得到一盏新灯笼。更何况,过了元宵节,灯笼都被束之高阁,就少了那种惊险的刺激。

平日里,大人不准孩子玩火。但元宵节这一天,孩子们却可以玩个痛快。有时候,村里还会在元宵节当晚燃放烟花,美丽的烟花照亮了整个村子。看了元宵节烟花的孩子,据说来年不害眼病。

元宵节的灯影是整个春节的句号。烟花在高空绽放,烛光在灯笼里摇曳,扩散出吉祥、幸福和希望。春意忽至。

难忘那年元宵节

文/吕强

时光薄情,从不肯为谁停下忙乱的脚步,春节的温暖还来不及细细品味,转眼之间,元宵节又将悄然而至。在冬日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我和几位朋友相约一起去古商城游览,欣赏一下节日里的古城风光。

和朋友漫步在古色古香的大街上,脚下踩着斑驳沧桑的青石板,穿过华丽高大的牌坊,大红的灯笼悬挂在街道两边,烘托出喜庆祥和欢乐中国年的气氛,古老的街巷变得更加妩媚,更加靓丽,更加飘逸。看着屋檐下随风舞动的灯笼,与青砖碧瓦交相辉映,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元宵节。

按周村的风俗,不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不算过完年,也许是要让这正月十五来唱年节的压轴戏吧,孩童时期的我最盼忘的节日除了春节以外,便是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了。记得有一年我还上小学一年级,元宵节一大早吃过早饭后,我便坐在父亲自行车前面的大梁上,早早来到表演地点,望眼欲穿地等待着表演的舞龙队、芯子方队、欢乐秧歌队、高跷和舞狮等表演队伍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在震耳欲聋的威风锣鼓声中,一年一度的民间大型扮玩表演拉开了帷幕,舞龙队蜿蜒盘旋,花轿旱船一步三摇,舞狮队,摇头摆尾,时而腾空,时而倒立,几只狮子,或双狮戏球,欢闹嬉笑,或腾跃高桩,威风八面,尤其是前面引狮子的舞狮人,在几张摞起来的大方桌上连翻十来个跟头,引起现场的一阵叫好声,现场看扮玩的群众也是熙熙攘攘,里三层外三层围的水泄不通。在拥挤的人流中,小小的我自然哪里也挤不进去,急得直跳,这时候父亲总会把我扛在他的肩上,让我看个清清楚楚,那一刻,坐在父亲肩头看民间扮玩的我感觉是最幸福的。

民间扮玩最后的重头戏就是芯子了,说起周村芯子,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被列入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芯子类似民间的抬轿,往往根据规模及剧情需要在底座四周彩饰了亭台楼阁、石桥彩虹、花卉等道具,踩芯子的大多是孩童,他们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其实这是靠底座中通出的那根叫芯子的坚固铁棍支撑的,铁棍也被装扮成树枝,花束或其它道具,使人看不出来。小时候的我一直疑惑于这点,直到长大后有一天看老艺人们扎芯子才知道了其中的窍门。踩芯子的孩子们扮演的大多是戏剧故事、民间传说中的知名人物,如《三国演义》里的吕布与貂蝉,《白蛇传》中的许仙与白娘子等,一个个随着鼓乐的节拍颤颤悠悠地进行表演,并不时生动传神地甩着水袖,衣袂飘飞,翩翩若仙。

随着扮玩队伍的逐渐走远,人群开始慢慢散去,我这才感到有些饥肠辘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的扮玩现场不像现在卖小食品饮料什么的随处可见,仅有的几个摊位,只是卖些心灵美水萝卜和冰糕之类。父亲看到我疲惫的样子,对我说:"走,我领你吃馄饨去。"到了馄饨店,父亲找了一个座位让我在那里等着,然后自己去排队,不多时,父亲便端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放到桌子上让我吃,看着薄皮大馅的馄饨,高汤里还撒着香菜末儿,真是色香味俱全,冒起的阵阵热气不断撩拨着我的味蕾,我无暇顾及吃相,不到几分钟一碗馄饨已入腹中,吃得甚是酣畅惬意,感觉唇齿留香,美味无穷。粗心的我吃完才发现父亲只买了一碗,我问父亲怎么不吃,父亲笑着说:"爸爸不饿,你先垫垫饥,回去咱们再吃水饺和元宵。"

多年时光一晃而过,如今参加工作多年的我忙于工作,已有许多年没有去现场观看民间扮玩了,然而,儿时元宵节扮玩的一幕幕情景,还有那碗美味的馄饨,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温暖而又柔和。元宵节到了,心动不如行动,回家和父母一起品尝美味的元宵吧,再看看元宵节的扮玩和节日的花灯,重温儿时美好的记忆,我眼前仿佛又看到了那欢呼雀跃、人如潮水的元宵节美景……

元宵散记

文/马也恋歌

一年的所有节日中,我最喜爱元宵这个佳节。那一夜,辉煌灯火,照得人心里亮堂堂;一家人围着热气腾腾的炉子火,吃着汤圆,心里的那一份甜蜜呀,洋溢在心间!

我的记忆中,在我们登高山,一直都有送灯的习惯。小时候我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每年的元宵节。父亲总是早早的准备灯笼、蜡烛、香纸,带着我们上山给去世老人坟前亮灯。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这些,亮灯的"灯"和人"丁"是谐音,有灯就表示这一家祖坟是有后人的。那么给祖坟送灯,其意义就是这一家的祖坟有后,灯火年年有。后来看书知道,其实在一些地方还有这样的送灯习俗。就是哪一家姑娘出嫁多年未生育。多子的人家也可以在元宵节送灯给他们家,就是送"丁"给他们家。现在想如果在我们登高山,那一个在这个晚上送灯给这样的人家,一定脱不了手。人们肯定这样想,送往坟山死人地方的灯火,送往我家里,不是欺负人不是!

送往坟山上的灯我送过,送往人家的灯我没有送过。月圆的元宵夜晚,静静的夜空下,我出发了。我们家来登高山的时间不长,祖坟就只有胡家大坡、白岩脚、沙湾都。先前的时候,是父亲送,父亲的脚因为古驿路走多了,毛病多,爬山痛苦。后来我长大了,所以这一光辉的职业就是我的,我按照从远到近的方法,一一走去。在老祖坟面前,灯点上、香也点上、纸烧了、一棵红红的蜡烛在山村的乡野亮起。然后就在老人的坟前敬酒一杯,之后就开始和老人喝两杯酒。一块拜台石上,阴阳两界的人对饮起来。这就是我们山乡的送灯,这就是我们家人的送灯。

现在我每次送灯,我的女儿都跟上,她说是她是灭火队的队员。我弯下点灯、点香、纸烧的时候,她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着,肩扛松枝,时刻待命。准备扑灭熊熊的火焰似的,一定要等到火熄灭她才走开。我知道这是女儿接受学校教育的良好结果。作为我,也是知道的,如果发生火灾。我们家赔不起,当然还得去派出所里面温馨几天,所以我也很小心。

在我们登高山,元宵节还有游百病的说法。就是元宵节的这天,可以到很多地方去游玩。说是游玩之后一年身体安康,不会有病。所以在我们当地,那一天就要去对山歌游百病了。我记忆中,目前最热闹的要算绿化的大海子、羊场的大岩洞、雨朵的大箐坡。每年这些地方人山人海,尽是唱山歌的男女青年。

这样看来,元宵节唱山歌游百病,是多么具有诗情画意呀!所以这一天男女青年,相约上山游百病。因为相约这一天,不知不觉中这一天就形成情人节,有古诗作证: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诗中的那个有情人,再也没有遇到"去年人",只有"泪湿春衫袖"了。无限的惆怅和伤感。那年我走入大海子,那里元宵山歌是那样的多情,是那样的美丽。当地青年小伙们,穿上节日的新装,怀抱口琴。站在悠悠的湖水两面,就放开圆润的歌喉唱了起来。歌声是那样的优美,又是那样的迷人。也许他们都遇到"去年人",才那么的高兴。

元宵那天人们最喜欢吃汤圆,我小时候也很喜欢。说真的,我一路走来,越觉得现在的元宵节越冷清。人们说这一天也是过年,也要穿新衣。我小时心里想的是能不能再得第二次压岁钱。可是压岁钱没有,只是照常放鞭炮,照常玩烟花。现在的我,就是缺乏那么一分激情和喜悦。走上街去看看,只不过人多几个而已。几个灯笼在商家的门前闪闪。那个时候的农村,家家户户门两边一定是春联,门的正中是门神,门的上面是灯笼。如今呀,这些东西都不见了。就是贴对联的,也是商家的公告纸一份,没有那一手写得有情调的毛笔字了。因此对于元宵节,现在早我心里没有那些年热闹温馨了。

就说吃汤圆吧!那年月母亲元宵节这天,起得非常早。先把火弄然,洗脸、烧水、和面。每一年母亲都非常讲究。她还要讲究做汤圆的样式。母亲是讲究的,在周围的十里八里。母亲不只是汤圆做得好,而且其他的菜也很有名气。可是现在吃的元宵,多半是市场买的,要吃撕开塑料纸,放在锅里煮熟,就是汤圆,那里会有那一份情调呢?

在元宵节吃元宵,不是我们当地特有,古已有之,很多地方都有这一种习俗。古诗中有"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这首诗中就可以看出,古人游玩之后,在风雨中还听到卖汤元的声音,那么这一天肯定吃汤元了。

元宵是春天了,真正的春天了。"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古人就是这样认为的。元宵灯火下,人们欣赏灯,也欣赏月,月光是那样的美好,还一边吃着汤圆。搞不好还会遇到辛弃疾元宵的那一片惆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唉!去年的今夜,元宵灯火圆月下,我的那个"灯火阑珊处"的她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