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散文
印象散文(精选20篇)
海派印象
文/尤熹然
海派清口,这是我对上海最早的印象。拿捏着手,抿着嘴,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站在舞台中央,揶揄着大小事物和各色非上海人。一直以为海派与京韵、陕佬是一种概念,一种集合,一个很中性的词。那天,忽然看到沈从文等人对海派的评价——道德上与文化上的“恶风气”,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拍”相结合。有点不平,但沈老说的确实有些道理。这不就是我们心中的上海人吗?骨子里总有那么一股高傲,就算再平凡不过的水果摊老板也可以说串英语,转过头再和“外地人”矫情论价。他们讲究、精明、琐屑、世俗……
这样的海派印象是有历史渊源的。在古代,上海太小,叫华亭,是当时由拳县东境一个亭子。成为一个县是在唐天宝十年。一代又一代的渔民站在海边,被海风吹着,晒红双颊,土里土气地说着京城官员听不懂的方言,中规中矩上缴税,吃着粗茶淡饭。直到1842年的夏天,渔民们看到远方驶来一个不知比自己渔舟大多少倍的庞然大物。不知所措的渔夫们躲到各自家中,看那金发碧眼的人们拆拆建建。转眼间,渔村变成高楼大厦。渔民们的生计也淹没在汽船喷出的烟雾中。他们看着来来往往衣着光鲜的人们,抛下手中的旱烟,恨恨地吐了口气,从社会最底层的黄包车夫干起,终于有些人混出天日。这好生活来之不易,自然时时精打细算,看着那些大包小包从外地赶来看高楼大厦的人,心中仿佛看到原来的自己,但脸上还是写有容易察觉的不屑。
花旗银行来了,汇丰银行来了,上海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交易市场。上海滩边的一座座洋楼建起来。大钟每隔15分钟一响,提醒着人们时光的飞逝。穿着新式旗袍的丽人谈论着饰品的样式与各家太太的八卦;黄种人脱掉长袍马褂后穿上定制西装,他们讨论着地产的价格与企业的竞争消亡。花茶、沪剧、三拜九叩不见了,拉菲、戏剧、酒吧咖啡厅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中。好不容易从“天国朝上”的思想中缓过神来的上海人,在适应了西方的大胆开放后,看着那懵懵懂懂的外地人,少不了一阵唏嘘。
一下子说了好远。该说说沈从文先生所处的文学领域了。海派文学给人的印象是市井的,矫揉造作的,但这有何不可。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那句名言“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我们看到这些“矫情”作家的内心。他们生活在最新潮又最动荡的上海;他们一边喝着朗姆酒,一边听着胡琴依呀地拉响;他们在夜上海中游戏青春,又在白首时感叹不尽的苍凉。他们相信命运,一天天过着精致日子,看香炉中的香一点点烧尽。
同燕京大学的那些在演讲台上拍案而起的教授文章不同,海派文学不像刀刃划破一个时代的囚笼,不像利剑直指明天的曙光。它太文艺、太真实,反而使人们误以为它是上不了台面的轻小说;但它又是那么细腻,那样婉转,热衷于在都市生活中炫耀五光十色的美,热衷于表现商业文明的节奏和情绪。
也许是古时太小,面对各方质疑的目光,上海急于证明自己,把自己摆在鲜明的台面上;也许是西化太早,它忘记了古中国的样子,俨然成为一个把乌丝染成金发的时髦女郎……总之,这时的“海派”早已没有贬义。
印象苏州
文/月下小仙
印象苏州
文/月下小仙
与以往的旅游不同,此次苏州之行,完全是一种休闲、放松的游玩。我和我的家人在苏州小住一周,慢慢地欣赏姑苏古城千年风姿;去小桥人家做一回水乡之客;去寒山寺读一读张继《枫桥夜泊》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再去吴国看看那剑池,走一走美人西施喜爱的小桥。
苏州分古城区和新城区,古城区保留着浓郁的本土文化,新城区展示了现代时尚。来苏州就想感受姑苏园林的柔美,感受古城人间烟火的缭绕,感受古运河小桥流水人家的宁静,感受这江南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
苏州古城的建筑多以粉墙黛瓦的徽派风格,古城区内没有高大建筑,房屋最高不超过四层楼,街道古朴干净,处处流露出古老文化的印记。当你漫步在观前步行街,苏州《乾泰祥》的丝绸一定会让你动心;外脆内鲜的百年老字号《哑巴生煎》会让你赞不绝口;松鹤楼的樱桃肉会让你回味无穷;公交车上那柔美的苏州方言报站声,会让你倍感古城的亲切;七里三塘运河的夜景,那小桥流水、蓬船会把你的思绪带到很远很远;乘坐黄包车到古城转一转,那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中国的四大园林(北京颐和园、承德避璁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苏州就占有两园。如果说北京颐和园的大气令人赞叹,那苏州园林的小家碧玉更是可人。欣赏苏州园林并不是欣赏它某个部分,是要看它的整体设计。苏州园林美就美在它的整体设计上,它犹如一幅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
我喜欢园林里粉墙黛瓦的古朴,我喜欢屋顶翘脚的雅致,我喜欢隔窗深廊的神秘,我喜欢高墙深院那柱子上对联的墨香,我喜欢天井下那一株株翠竹、白梅、粉桃的个性,我更喜欢太湖石筑起的园林假山、睡莲池塘、弯弯小桥的精巧细腻……我喜欢苏州的园林,那可是一步一个景,怎么也看不够赏不尽!
苏州不仅景美,苏州的人更美。他们爱自己的家园,他们是这所城市的名片,通过这张名片展示这所城市的魅力。
在苏州我们遇到了热心的汪先生。那天我们一家来到狮子林游玩,在小桥上拍照时,我们很想照张合影,正在为难之际,汪先生来到我们面前:我帮你们照张合影好吗?于是他为我们拍了合影,并为我们当起了义务摄影师与导游。他告诉我们,对苏州园林景点他很熟悉,他常给中外游客拍照,对取景自然很上手。那天汪先生一直为我们拍照到中午,他的选景的确不错,拍出的照片效果也很好。第二天我们游览留园时又遇上了汪先生,得知原来他就是报纸报道过苏州热心人汪振忠先生。他又为我们忙了一上午,以往的旅游我多以拍景为主,这次苏州之游我和家人拍了不少的美景留影。
看到这些照片,就会想起苏州有位汪先生,就会想起苏州的园林、苏州的水边人家、苏州的古老文化和那首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鱼歌。
苏州---你是唱不完的歌,你是画不尽的画,你是醉人的酒,你是我记忆中最美的江南。
桐树印象
文/龙运良
我家祖屋的后山上有一块坡地,叫桐子坪,那里原来长了许多油桐树。早年听父亲说那些桐树并不是我们先人栽种的,而是野生桐树自然繁育出来的丛林。小时候,我们常到桐林下拾些柴火,寒露节后,父亲会叫上我们一起去采摘桐籽。桐籽去壳晾干后再运到镇里的油坊榨成桐油,卖到供销社为生产队增加了不少副业收入。每年农历七月,我们家乡有祭祀先祖的习俗。准备供品时,母亲总会吩咐我到后山的桐子坪去摘一篮桐叶,回来用桐叶裹上糍粑,蒸煮后热烘烘地端上供桌,然后焚香祷告,祈求先人庇佑。祭祀过后,我们便可饱餐几顿清香的桐叶糍粑,现在回忆起来,我还觉得清香绕鼻。桐叶据说有毒,牛羊一般不敢嚼食,但是桐叶可以入药,所以母亲说桐叶糍粑是降火的,吃了桐叶糍粑不仅口齿生香,而且还可防病。我想那种桐叶糍粑,也许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药膳,吃了自然可以健身。
油桐树是大戟科的一种落叶乔木,高的有七八米,叶子很宽,呈卵形,花瓣白色,内有淡红色条纹。桐花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开放,所以我们家乡有一句农谚叫做“穷人莫听富人哄,桐子花开才下种”,意思是说桐花开过之后,春天就不再有温度很低的寒潮,早稻、山豆等夏收作物的种子就可以放心播种了。
油桐树原产于中国,后随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才传至东南亚,现在美国和加拿大也有种植,它们都是先后从中国本土和东南亚等地传过去的。油桐树是一种价值很高的经济林,因为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干性油。
油桐树还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对生存环境的广泛适应性。它对土壤和气候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耐干旱,耐瘠薄,耐酸碱,因此,在那些鸟不拉屎的不毛之地常常会长有盘枝曲桠的油桐树。它们生于斯,长于斯,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不与桃李争春,不与兰桂竞秀,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默默地在一块块荒凉中撑起一片片绿荫,并且在那里生根开花,用自己的果实为社会创造宝贵的财富。
油桐树这种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禀赋,很有些像我们勤劳和宽厚的中国先民。他们像油桐树一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争强好胜,不骄奢杀伐,顽强地在中国本土和世界各地繁衍生息。他们用自己的友善和智慧,为人类的和平和文明作出了宝贵的贡献。的确,中华民族是能吃苦和能忍让的民族,在世界所有侨民中,华侨可能是数量最多和分布最广的一个迁徙群族,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人有油桐树那种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禀赋。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菊是花之隐逸者,牡丹是花之富贵者,莲是花之君子者。那么,油桐树则是广袤原野上忍受苦难和创造财富的奉献者。
小镇印象
文/穆云敏
小镇很小,一条街便贯穿了整个小镇;小镇很静,没有绕梁三日的天籁;小镇很老,没有林立的楼房。但,小镇有种平淡的美。
清晨,夜色未央,勤劳的人们就起床了。打个呵欠,揉一揉惺松的睡眼,推开门,和街坊打个招呼便忙碌起来。小贩们的吆喝声,打破了夜的沉寂,家庭主妇们应声而出,在菜摊前挑挑捡捡。“哈哈,王大妈,是你啊!来看看吧,今天我的水萝卜鲜得很,梨样甜呢!”“噢,小张呐!”“来看看,刚从地里拔出来的呢!您又常到这儿来买,算您便宜价!”“哎哎,好!”上学的孩子,背着书包,蹦蹦跳跳,犹如一只只活泼的小兔子,又像是一颗颗调皮的小水珠,穿梭在人潮里。静谧的晨曦笼罩着这一切,那么详和。
正午,阳光灿烂,知了唱着歌。小街已恢复了它固有的宁静。街道两旁古老的店铺,门上的油漆已褪尽,抚摸时有粗糙的质感。微微发黑的屋瓦间,长满了杂草,偶尔有一只两只猫咪趴在上面晒着太阳,惬意之极。走进一条小巷;脚下是大块的青石板,不知多少年的磨砺,使它们发着闪闪的光。倚在颓墙上,闭着眼,感受着风轻轻拂过发稍,想像头顶蓝得明澈的天空,浮云静静绽放,心里有满满的宁静和喜悦。旁边的农家小院子,敞开着门,与都市里紧闭的铁门的冷漠截然相反,透着农人爽朗、淳朴的笑,宛若阳光一般。院中花草繁茂,不时传出狗吠,轻扣门环,和善的主人笑脸相迎,送上清茶。这样平静的时光,这样闲适的心情,这样和善的农人。让人一瞬间有种渴望时间凝固的愿望。
傍晚,夕阳慵懒地卧在山间,小街里华灯初放。几株晚开的樱花,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金光,和天边的云霞比美。夕阳下的广场,已经聚集了许多人,说到这儿,也许你会问:这个时候,不回家看电视都到广场上干什么呢?别急,看,熊熊簧火燃起来了,映红了人们的脸庞;听,欢快的音乐响起来了,扣动了人们的心弦,一天中劳累和不快渐渐消融渐渐散去。大家你挽着我的手,我挽着你的手打起“锅庄”来。也许你不认识我,我没见过你,可是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此时此刻,没有你,没有我,也没有他,有的只是我们和我们的快乐。相逢,又何必相识?小镇的人们相信这两个字:随缘。他们只是市井小民,要的,也只是简单的快乐。简单,也未尝不是一种快乐。
小镇和小镇的人们,日复一日过得如此平淡,也如此快乐。
平淡的小镇,平淡的人们,给我平淡的幸福感。
印象野三坡
文/张梅英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北人,对于省内的景点去得并不算太多,大多也只是因工作或访友,顺便一游而已。究其因,终还是认为那些景点是河北的,如野三坡一样,都属于近距离之内,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只要找到些许闲暇时间,转身就能去的。
因此,逝去的韶光里,在全国各地的旅行者熙熙攘攘地涌向野三坡的时候,我反倒去了峨嵋、九寨、泰山,饱揽他乡的名胜之后,再回到喧嚣的都市,回归日落而息的生活。一年两年,以致于多年以来,野三坡只是坐落在河北地图上的一个坐标,对于我来说依旧是个概念,一直没有亲近的机会。于是乎,在别人眉飞色舞地谈论野三坡的时候,我只有静静聆听的份儿。
机会终于来了。我接到河北省小小说艺委会的通知,说我的小小说《我是一张床》获奖,颁奖地点就在野三坡。听到这个消息,我异常兴奋,获奖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有机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友们相聚在一起,亲近野三坡,以文会友,想想便已让我无比开心。
“野三坡杯”小小说颁奖会一结束,早已坐立不安的作家朋友们便兴冲冲地奔赴百里峡景区。
我们热情似火,太阳也不甘下风,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高达36度左右的气温,挑战着人们抗高温的底线。一时间,伞、防晒衣、防晒霜,纷纷上阵,作家们可算是亲身体验了什么叫汗如雨下。途中,有人打起了退堂鼓,说这么热的天容易中暑,不宜爬山,应呆在空调室里避暑。
主办方动员大家说,作家们应该到火热的一线体验生活。野三坡百里峡是个天然大空调,到了那儿保准让大家感觉舒适。在盛情邀约之下,大家打消了回转的念头,直奔赴野三坡百里峡。
一进峡谷,凉风便扑面而来。峡谷外骄阳似火,峡谷内凉爽怡人。闲来读书,曾读过古人“山中无日月,寒暑不知年”诗句,拿来这里倒应该是“山中无寒暑,日月不知年”了。片刻的功夫,燥热尽失,温度适宜,作家们连连惊呼神奇!
整个百里峡迂回曲折,清幽宁静。峡谷两壁如刀劈斧砍,山高崖耸,仿佛直通九霄。这种恍若隔世的美景及凸凹的质朴,使人无端生出一种熟稔和亲近感,心情也随之清朗起来。
仅仅有山还远远不够的,野三坡的水也很多,似乎随处可见,真应了山随水动,水润山形。依山蜿蜒的小溪潺潺,甚至连石壁上也渗透着点点滴滴,那水清透纯净,让人不自觉地想去掬一捧喝上一口,水入口,甘洌清香,想那市场上售卖的瓶装水、矿泉水、纯净水,绝对无法与之相比。
野三坡的植被同样很丰富,苦于我匮乏的生物知识,不能详尽细数。但有一种植物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株两片叶子的植物——没有杆、茎,只有孤零零的两片叶子突兀地生长在山石之上,绝对的无土栽培,天然生长。大自然显现出的神奇,我想象不出这么柔弱的植株是如何让生命蓬勃的。
缘于好奇,返回省会后,我用百度查了一下这种植物的相关资料,原来它叫独根草。百度资料显示,独根草属于木兰纲蔷薇目虎耳草科独根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25厘米,具粗壮的根状茎,分布于河北、山西等省,生长在山谷或悬崖石缝处,为中国特有属。它不仅花叶孤单,而且结构独特而原始。它的叶脉是典型开放的二分叉脉序,这是一种很原始的脉序。
这不由得让我对野三坡更加刮目相看了,看来百里峡一游还是大有收获,至少绝世而独立的独根草,与我有缘一面,让我平生一份感慨。独根草显示出生命的蓬勃,柔弱的力量。它鲜活而不疯长,内敛而不自卑,刚强而柔美。不由得让我想到很多人,他们本衣食不愁,却不知足,不珍惜,于现世之中极力攀援,越索求越痛苦。
记得一首歌中唱道:真真假假怨人生,不如平平淡淡活到老。如这独根草一样,只要有可能,就漂亮地活出自己。放下虚无,珍惜身边人,珍惜拥有的幸福。譬如这盛夏时节山外的热与山中的凉,虽冷暖自知,却热有热的状态,冷有冷的思想,活在当下,适应远比抱怨更重要。
美丽的风景总会让人忘记时间,不知不觉,我们一行竟然在百里峡流连了几个小时,到了离开之时,那位原打算折回的作家直呼好险错过,对于意犹未尽的风景,大家均面露不舍之色。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许今天的分手是为了明天更好地相聚。
野三坡,一个隐于峡谷的美丽传说!
图书馆印象
文/完美
秋来了,窗外的雨沥沥地下着,空气中有丝丝凉意渐渐弥漫,手里捧着一本《里尔克读本》,正翻到《秋》的那一页,喃喃地吟诵起来:落叶了,仿佛从那遥远的空中,/好似天国里的花园都已凋萎,/枯叶摆着手,不情愿地往下落。//在一个个夜里,沉重的地球也离开了星群,/落进了寂寞。/我们大家都在坠落。这只手也在坠落。/瞧:所有人全在坠落。//可是有一位,他用自己的双手/无限温柔地将这一切的坠落把握。
就这样完全的沉浸在书里,痴了、醉了。对我而言,读书是在享受安宁,感觉是在田园里漫步,静谧无声,只有风在缓缓流动,裹夹着麦草沁人的清香,这让我很怀念2009年至2011年的那段整日读书的时光。那是我至今为止阅读量较大的三年时间,我如同一只繁忙的蜜蜂,不辞辛苦地穿梭在书中的姹紫嫣红之间,吮吸着文字蜜汁的甘甜,更像是“用自己的双手,无限温柔地将这一切的坠落把握。”这源于我找到了一座庞大的精神花园——抚顺市图书馆。
它位于城市的东部,坐落在浑河北岸,置闹市一隅的清凉之地,安静清雅,正适合读书。我家位于城市的西部,每次我都要背上一包沉甸甸的书籍,乘40分钟的公交车,从城市的西部穿越到东部,下车再步行20分钟,到达这个能让心灵安静下来的地方,然后在图书馆里浏览2个小时,带走满满一背包的书籍返程。到图书馆借阅图书,这是那时每月一次的必修课。每次完成这样负重的行程,心里就会踏实许多,脚步反而轻快愉悦,虽然这些书籍已经压坏了我的两个背包。我想我开始理解了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开篇时所说的那句话的含义了:“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是书的分量压下了轻浮,让我变得实在。就这样,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别人都称赞我的坚持,也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在这份坚持中内心得到了怎样满满的充盈。我尽情地享受着在一排排书架中漫步、在一本本书前驻足、在静默中思考的酣畅淋漓,心就像摇篮里的婴儿,安宁甜润。可惜的是,越来越严重的眼疾,让我不得不放弃这份坚持,只得退还借书卡,强制自己休息。一度很是惶恐,爱读书的我从此不能读书,那是怎样的孤独,它残忍得如同舞者失去双腿,歌者失去嗓音,如果上天夺走了我的最爱,心将空洞得能敲出回响。
记得退还借书卡的那一天,我在阅读室里坐了很久,摩挲着借书卡迟迟不愿放手。管理员没有注意到我的情绪,只低着头专心地看着手里的书,她永远都是这个样子,这让我心生妒忌,妄想着能在图书馆里当一名管理员真好,每天坐拥其中,即使不能多看,就算摸着它们也好、闻着它们也好。曾担任过拥有90万册藏书的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说:“我的一生都在书籍中旅行。”最终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依然走完了在书籍中旅行的一生,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
图书馆确实是个安抚心灵的神奇地方。上初中的侄子,学习很好,就是不喜欢读书,可以理解,学业的沉重压力让孩子们都厌恶读书,视书如敌。一日,我以请他陪我借书为名,带他来到图书馆,把他送进了二楼少年阅读室,我则进了三楼成人阅读室,2个小时后等我找到他时,他桌前放着高高的一摞书,正埋头速读,忘了时间忘了地点,我不忍打扰他,又等了1个小时,叫他出来,他还意犹未尽,告诉我说:这感觉真好。这时我方才明白,孩子不是不愿读书,而是缺乏读书的氛围,到了图书馆,他们被千万册图书包围着、感染着,放下了一切杂念静下心来读书,可见书的分量还能压制一切浮躁,使心灵得到安抚。
现在图书馆虽然去得少了,时常到书店逛逛,却只是潦草地翻阅,再不能安心品读,似有利益的薄冰夹在书页间,冰冰的、凉凉的。不似图书馆里的书,暖暖的有温度,因为我知道有很多人曾经同我看过同一本书,有很多人曾经与我抚摸过同一本书,有时在书的夹页间偶然会发现不知名的读者手写的感悟字条,字体隽秀,参悟深刻,那感觉像是在冬日里喝下一口热咖啡,温暖香醇。在那里读者们虽然不曾谋面,却早已在书海里进行过思想的交汇和碰撞。
很多年前,在电视里看到过一期介绍台湾图书馆的节目,印象尤为深刻,除了罗列规整的洋洋书籍,还有明亮落地窗前的舒适座椅,读者们品着咖啡或茶饮,畅游在书的海洋里,任凭下午的阳光洒落一地,悠闲恬静甚至有些慵懒。那是我理想中的图书馆,在我看来,读书应该是件悠然自得的事,而图书馆不仅是书籍的家园,更是读书人安放心灵的家园。
前几日,社区号召居民捐赠儿童读物,以建立贫困山区小学校图书馆,我不能确定这项公益活动能否真的实现山区孩子的读书梦,但是至少有许多许多的人在为这些孩子们努力着,那么这个梦就不会遥远。我所能做到的也只是多找些女儿读过的书籍送到社区,似乎也只有这样做,才能让自己的心得到些许慰藉。想象着山区孩子坐在一间小小的“图书馆”里,也许墙皮脱落,也许桌椅残破,但是孩子们脸颊绯红眼睛明亮,看世界的精彩,看人间的百态,至此有一粒叫作“希望”的种子,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滋生成长,最后成为一棵大树,坚强又挺拔。
印象江南
文/张程晔
印象中的江南,山清水秀,小桥流水人家,醉里吴音相媚好,到处透着一股秀气。早春,草色遥看近却无,烟雨茫茫,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霡霂中,一切都是朦胧的,一切都是带着浅笑的。再晚些,姹紫嫣红都开遍,万紫千红总是春,乱红飞过秋千去。
到了立夏时节,天气似乎变得喜怒无常,有时是灿烂的艳阳天,天空仿佛是倾倒了的蓝墨水,晕开了千丝万缕的蓝;有时又雨横风狂,水从天泻,冲刷着古老的青石板路,冲走一片浮躁,冲来一丝凉爽和平静。伴着蝉声和蛙鸣的二重奏,凤凰花、栀子花彼岸竞相开放,仿佛成了一个花朵燃烧的国度。大片大片的暖色调充斥在整个世界,给人以无限的活力和激情,让人不由地在夏天也如花般绽放。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桐叶飘黄,当大雁的最后一声鸣叫消失在天际,秋天已经很深了。秋天是个凄凉的季节,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万红落尽,暮霭沉沉楚天阔。秋天是个离别的季节,多情自古伤离别啊,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秋天也同样是个豪迈的季节,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爽,有“天高云淡,望断江南雁”的气概。
江南,冬也是有的,只是草木凋零得慢些,偶尔飘一两片薄雪,倒是为江南添了几分秀气。几株腊梅,为冬日添了些颜色,添了些生机。江南的万物都在冬天安静下来,休养生息,一切都很祥和,而当第一声爆竹声响起时,春天就要来了。
印象故乡
文/单叶草
每次回家,总习惯在村里到处走走看看。村头是必须去的。这里此刻很安静,一点声音也听不到,静得让我有些出乎意料。诗人牛汉说得一点没有错:世界上没有水的地方是沙漠,没有声音的地方是寂寞。
眼前不远处依然是那方熟悉的小小的庙宇。小时候,我曾问父亲小庙里供奉的是谁。父亲告诉我是土地菩萨,是专门保佑寨子平安、富贵的。是的,我身后这一栋栋漂亮的楼房的前身都是茅草屋和瓦房。可想,这位菩萨是非常尽职尽责的了。然而,小庙的屋顶由于常年栉风沐雨无人整修早已绿苔遍布看不到瓦的踪影,有一角甚至已经垮塌了。
小庙身后的那棵古树,依然枝繁叶茂,挺拔参天。可是上边一只鸟也没有,就连虫子的叫声都听不到。十多年过去了,它的树干似乎并没有随着岁月的增长而增长。唯一变化的是它那裸露在外的根,那些根曾是多少人的天然座椅,被多少人的屁股磨得光滑、发亮。而今这些树根早已不再似当年那样光滑,变得粗糙不已。有很大一部分都已经被野草淹没了,和着这裸露的树根一并被淹没的还有那数不清的村里人的足迹和他们的欢声笑语,更有那老人们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的龙门阵。
远处忽然传来一声呼喊声。不知是哪位妇人在呼喊自己的儿子,也或许是呼喊自己的丈夫吃饭。这呼喊让人那么熟悉,那么温馨。就在这小庙和古树的旁边,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呼喊声有多少次,至今恐怕没有人记得起和数得清了。
闲暇的日子里。这里曾是乡里人避暑的天然凉亭和聊天休闲的最佳场所。
吃过午饭后的人们三三两两,不约而同的来到这里,随便找个地方坐下。人越来越多,一会儿工夫小庙和古树周围便已经座无虚席了。后来的人没有了座位只好遗憾的站在旁边。他们有的开始聊天,有的开始打牌,有的开始下棋,什么也不做的也在尽情享受那阵阵难得的凉风。
小庙前的那张石桌,石桌周围的那四根石凳,石凳上从未改变的四个老人也开始了他们从未改变过的活动和习惯。他们每人先燃起一斗叶子烟,紧接着开始打字牌。不管输赢,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出孩童般的笑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仿佛他们本来就和那四根石凳是连在一起的。
那份闲情雅致,那份安逸,那份乐趣,想来就连端坐在庙里的菩萨也定然羡慕不已的了!
太阳渐渐偏西,天色渐渐暗下来。黄昏的时候,开始响起孩子呼喊自己的父母亲、丈夫呼喊自己的妻子、妻子呼喊自己的丈夫、母亲呼喊自己的儿女回去吃饭的声音。被喊的人都一样,先意犹未尽地慢慢站起来,然后伸个懒腰之后恋恋不舍的跟着呼喊的人一起回去。
吃过晚饭,这里便有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真实写照。本寨和外寨的青年男女,成双成对来到这里,他们在这里说着属于他们彼此的情话,唱着属于他们的情歌。
忽然,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从我身旁走过。他就是那四位老人中的一位。我们叫他四公,按时间推算现在他应当有90来岁了。我想他定然早已不认识我了。曾听父亲说起,当初打牌的另外三位老人都已经相继离世,现在只剩下他了。只见他慢慢的朝着庙前的石桌走去。走到靠前的那根石凳前,慢慢的弯下腰去。用手轻轻扫去石凳上的枯枝败叶,然后再艰难地坐了下去。我依稀记得,那个位子就是他以前一直坐的那个位子。刚坐下的他却又忽然慢慢的站了起来,叹了口气,离开了。
我依旧茫然地站在那里。
回到家里,我问父亲:“村头何以如此清静?”父亲叹了口气告诉我,有劳力的、年轻的、懂事点的都出去打工去了,就剩下一些老人、孩子和妇女在家。家里都靠他们撑起,早出晚归,累得不得了,哪里还有时间去闲聊。
夜晚,皓月当空,繁星点点。电视屏幕时间显示九点的时候,我推开门,整个村子已入梦乡。
我想在遥远的南国都市,那些怀揣着各样理想和梦乡的打工人定然不会发现人潮涌动,华灯如昼的背后是家乡的守望和冷清。他们左手搭建着他乡的繁华和热闹,右手堆砌起家乡的孤独和寂寞。
西安印象
文/[美国] 杨涛
与人一样,城市也有自己的风采、自己的个性。由于旅游和学习,我有幸了解到几个中国城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既傲慢又壮烈。上海似乎依然年轻,可以看做是中国的探险家,既活泼又大胆。西安呢?虽然我住在西安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但还是能看出西安就是一位宝刀不老的老人,既明智又练达。
看着地图,你会很自然地发现中国的形状像一只雄鸡。仔细地看,就会看到西安处在雄鸡的心脏位置。的确,西安曾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保留了许多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痕迹。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是中国最宝贵的文物之一,代表着统一了的中国的权力。在地下军事博物馆,能看到成行成排的陶质士兵,他们的身材、脸型,甚至表情都很有特色,让人能够感受到秦朝军队的强大。兵马俑之外,秦始皇的陵墓也具有重要意义,它被建成跟一座山丘一样大,体现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工程技术和勇于挑战大自然的精神。
虽然没有北京、上海那样现代,西安却偏偏不服老。其实,登上城墙,看着周围直冲云霄的高楼,会感觉这个城市在紧跟时代的步伐。西安因保持古代文化又追求现代文明而成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虽然高楼群已经吞下了西安大部分的老城区,但高楼大厦中的钟鼓楼依然代表着西安的历史。这些景物是古长安的遗迹,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记忆。
罗田印象
文/李继平
早在30年前,我高中毕业考入黄冈的一所技校,校址就在罗田的三里畈,现在每次办事到达或路过三里畈,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一种亲切感。当年的记忆中,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三里畈街的外面有一条长长的大河,河宽水清沙净。另外三里畈产板栗,放假时就大袋小袋地买回家,这就是当年16岁的我对罗田的初步印象。
30年后,我又一次踏入罗田,工作的地方在罗田县城的近郊,因工作之便常到罗田县城和周边地方转转,也更加了解罗田。
罗田是一处非常优美的风景旅游胜地,称得上是天然的氧吧。举目四望,山峰或高或矮,座座俊秀;春天里树林郁郁葱葱;秋冬时节,树叶金黄或墨绿,还有红叶在山野丛中点缀,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罗田山高水俊,贯穿县城的义水河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在路上或坐在行驶的车上,看那蓝天白云,看那山山水水,身临其境的这种惬意是城里人很少能够享受到的。每到盛夏时节,游客们除了游览风景区外,还可以体验天堂峡谷漂流、东安河处漂流惊险刺激的漂流。隆冬时节,游客还可以来此好好泡泡温泉。
罗田以“板栗之乡”着称。别看这小小的板栗,品种却多达17种,我最喜欢吃的板栗是桂花香品种,带着一股淡淡的桂花香味。如果是送亲友,送大红袍板栗最养眼,红红的光光的,个头像乒乓球。罗田板栗出口创汇,为罗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少的贡献。罗田还有专门储存板栗的冻库,即使是冬天,市面也会有新鲜的板栗出售。同事每每到县城就会买下几斤,在寝室的通风处放一个多星期,风蔫了的板栗内膜一掀就能剥离,肉甜且脆,是一道很好的零食。来了外地客人,把它摆上果盘,也算是一种特有的水果。另一种特产是甜柿子,其中三里畈錾子石村的甜柿子更负盛名,它是大而甜,核儿少,水分多。诗曰:“红实何灿灿,压树重以稠,尔本软美质,皮滑亦柔,众含咀嚼快,列席齐珍”。除此外,罗田还盛产茶叶、蚕丝、茯芩、铁砂矿等等。
热情、憨厚、质朴集罗田人于一身,闲暇之余,同事们喜欢到周边的湾子里散散步,村民们热情好客,他们会让座端茶。上街买板栗或甜柿,分量总是足足有余,贪心的我们边买边吃,临了还要拿上几个,摊主只是呵呵一笑。因为他们知道这些都是自产的,就当招待客人。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耿直、得理不饶人,在小摊上买东西,摊主们说一不二,就不要讨价还价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罗田不论男女老少,很少看到肥胖人,至于女性,大都有娇好的身材,打扮起来,婀娜多姿,健康时尚,这也许和当地的气候和他们的长年劳作有关。
沤江印象
文/马良权
即使在本地的区划图上,沤江也只是一丝浅浅的淡蓝色的绒线,还没有她近旁的106国道看来阔宽直接。
她汩汩地从罗霄山脉的莽莽林壑中流淌出来,袅袅曲曲,绕峰穿谷,慢慢地成为了东江、耒水、湘江、洞庭的源头。
初初在桂东县的万王城看她,觉着素朴柔和、不事喧哗。没有大远处就可以听见的川江般的浩荡江声,也没有漓江的容容丰沛,狭窄处数步就越,似乎伸手可握,宽大处也才盈盈丈把。清浅时濯足正好,宽深时也不见幽墨的渊潭,始终不急不徐,不愠不怒,像青衫君子般清癯谦和。清涧不少,很多处可望见簇簇白流悬挂在黛青的峰腰,没有大的喧声,伴随清风,穿出岩壁,透过丛树,接着在峰脚谷底又缓缓地漾溢出来,时隐时现,缕缕不绝。
在桂东县普乐镇看见她时,正清粼粼的欢实流荡,拐出许多个弯弯。三三两两的村庄沿着水湄错落排列,鸡鹮板桥,李桃瓜蔬,处处都能触到土地、柔水与柴烟混成的乡野地气。夹岸上的梯田高高低低,簇拥出种种或苍或黄的蒲啊草啊,也有妖冶的叫不出名字的花木不论节令夸张地开。生于岸处的扭榆、拙朴、国槐各类树木,无一不是树干粗短,树枝却迅即地密密朗朗发散开来,形成巨大的冠。
普乐镇东水村有奇特的冰臼群。绵延数十里的粉白色花岗岩,在清浅江水下突突的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环孔,孔壁光滑,深浅不一,无砾无沙,口小肚大底平,宛如骏骥驰骋的阵阵蹄印,又像劳累剥蚀的千年驿道。这时,才了解在无数个默然的黑夜她在深处的努力,感受到她经历的雪雨风霜与曲折坎坷。这臼上驶过的流水,可能也就是庄子讲过的那些叱号古旧的秋水。石臼不分尊荣,自然环陈,让人不得不叹服自然与水力的莫测与高妙。
她大部分时间是轻柔的,甜蜜的,裹缠着数不清的颜色与风情。她旁边的每一株苗木,每一个性灵,远离了嘈杂鼎沸,仿佛都入世,但又仿佛出世,自有各各的运命荣枯。如果尘虑未消,她四周环绕着的一种静与光,会亮晃晃地让人睁不开眼,会让呼吸也轻柔起来。哪些传说的格局与气象,在她的纯粹、直接的色彩面前,似乎要逃遁。
她的头上是高远蓝天,前后左右的峰峰青山郁郁隆盛,苍穹下的阳光透过乡村灰灰淡淡的炊烟。这时去看江流徐徐,看千古黄壤,看“绿满窗前草不除”,看勤谨的芸芸父老,也恰好能诵记最是酷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眼内自会有酥酥的热。
但不能说她温吞,她常常发脾气,这在桂东县沙田镇、大塘镇等地常常可见。有些趁在水暖鹅鸭时,有时赶上霜浸寒石,也没有太明显的征兆,她就发作起来。体内精灵挣脱束缚,借着雨势蓦地站立,一夜之间滚滚沸沸,把江面扩大数倍,湮及田畴,挟木滚石,浑黄滂霈。这时候的她就像挂在老屋墙上那把泛锈的老镰刀,经过磨砺显露出血性和光热。谁要不相信她这时的犀利,不信就试试?足以杀生夺命。她可以主生,用温情灌浇田园滋养生命;亦可主死,不顾一切奔流宣泄。
她的腹底产出一种叫青花的石头,经过千百万年的锤炼,筋骨质地很硬,初看很普通不起眼,但稍经擦洗,即个个栩栩如水墨。青花石前些年行销各地,很为商贾藏家看重,近年行情冷清些,又复归平淡,一如阅尽世事的村叟,惯看春花秋月。
她的岸畔生长一种野生植物?子,形似高粱,其籽粒和着江水酝酿的水酒,稠酽劲道,香味浓厚。当有客从远道来,就着春韭青荠、秋崧山菇,佐以甘冽爽口的?子酒,定是主客皆欢。
她有许多桥横跨其上,多为或石或木的拱桥,全部依形势筑建。流源乡的联珠桥始建于清代,为东西、南北各向的三座拱桥汇结而成,构筑巧妙,古色古香,离邓力群旧居一公里,古属官路桥。江上较有名的还有文昌桥、高桥、燕岩桥、油箩口凉桥,大部分都是赴圩赶集的要道,沟通着此与彼。其中四都凉桥一端刻有一联:逝者如斯,长宜大干争朝夕;行人至此,何妨小憩养精神。这联不知为何人所撰,倒是切中旅人心思。
有人在看过苏杭风景后说“故乡无此好湖山”;也有人说少时大淖的水汽浸透了他的一生。每每读此,我总持怀疑,想他们已是辗转,还带着固执对少时故乡给出印象。但是行走在像一条棉线的沤江两岸,你会不自觉地想起流年,想起母亲手中的针线,想起生命的源头,想起奔流的大海。
温暖的印象
文/庙门口的人
桂花树
那家大院办公楼前的两棵桂花树长的高大蓬勃、枝繁叶茂,夏日的荫翳覆盖了院子的很大一片;这么大的桂花树在这个城市里很难见到。
树是历史的旁观者。一个院落的历史蕴藉,从院子里的树干上就可以读到,这是我的观点。果然,院子里的人告诉我,这个院子有50多年的历史了,两棵桂花树也是半个世纪前栽种的,每到秋季,花香浓郁。
我期待着秋天的到来。一直认为自己或早或晚能赶上花开的情景,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直到后来我不再经常出入那家大院,而在之前的几个秋天里,却一直无缘于那两棵桂花树的馥郁花香。
那几年,每个秋天我都前前后后去过那家大院办事,不是去早了花期未到,就是去晚了繁花落尽。我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多年,对那两棵经典桂花树花期一次次的错过,觉得是对一段历史的失落。现在,每当秋天来临,我在别处邂逅桂香四溢时,总会想起那两棵桂花树,但花开的印象是一片空白。那大院里的朋友曾告诉我说,下个秋天花开时节我约你来。我谢绝了他的好意。我说,我就慢慢等吧,说不定在哪一个秋天,当我不期而至踏进那家大院时,无意间,花开正待故人来。
小女孩
五六岁大的小女孩,白白净净的小脸上有一双会笑的眼睛,脑袋后面用红线扎着的一小把头发翘的高高的。
那天,我经过她家的小店;她爸爸坐在柜台后面的藤椅里看书,那小女孩就站在柜台前自个儿玩着。她见我过来,斜抬着脑袋看了看我。这时,恰好又有一个比她还小的小女孩来到柜台前,递给她两毛钱硬币,说买一个泡泡糖。小女孩没说话,随手就拿了一个泡泡糖给了那个柜台外的小女孩。买泡泡糖的小女孩说,这个不好看,那个好看。小女孩又挑了一个包装好看的泡泡糖重新递了过去。那买泡泡糖的小女孩看了又看,满脸欢喜。又说,小姐姐,你还给我一个好吗?那小女孩几乎想都没想,又拿了一个泡泡糖给了柜台外的小女孩,并甜甜地说道,再给你一个行了吧,不许再要了。
她爸爸望着女儿笑,又对我摇摇头,疼爱地说,你看我这傻女儿。那一刻的情景我觉得挺美。转身离开时,才看到藤椅里,一只小狗正窝在小女孩爸爸的身后,暖着主人的腰。
跌落的玫瑰
风大,天寒,日子很好。下午时光,男婚女嫁的车队从那条不宽的街道上驶过。我也正从那条街道上走过。还有就是那个女人,一位流落在街头的精神病人,一个人漫无目标地在风中走着。
风依然很大。我弄不明白,那辆扎满红色玫瑰花的婚车为什么要开的飞快,像是怕错过某个时刻。车队迎面向我们而来,又顿时从我们的眼前驶过。也就在那一刻,面前的女人突然跑到马路中央,捡起一朵从婚车上跌落的红色玫瑰花。
她就那样欢天喜地站在马路中央,将那朵红色玫瑰花抱在怀里,笑容满面地认真看着,许久,自个儿舞蹈着向前边的一个路口走去。我站马路旁边,看着看着,有点感动。
两年过去了,我一直想把这个“捡拾跌落的玫瑰”镜头写下来。我想到很多很多关于美的主题思想,但又被我一一否定了,最后只剩下我和那女人一样在风中对美的拾掇。我曾和友人讨论过这个话题,我说没有一个可以概括的题目。友人说,应该是“没有拒绝的美”。直到我写这篇文章时,眼前浮现的还是那朵跌落的玫瑰。
你被贴上标签了吗?
文/刘紫祺
语言学家说,世上的一切称呼都是约定俗成。就像一个相声所说,好好的一个“姑娘”,外国人偏要叫“狗”(girl),明明是“水”,外国人愣是叫“窝头”(water)。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原本是约定俗成的称呼,渐渐地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一说到狮子,就是很凶暴;一说到驴子,就是很傻、很弱的代名词。可是,如果有一天,狮子和驴子的称呼换一下,也就是说,凶暴的叫“驴子”,很傻、很弱的叫“狮子”,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从语言学的角度去讲,不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狮子即便叫成驴,它依然凶暴若此。
可是,在有些场合,当狮子被叫成驴子,他也就变成驴子了。怎样才能坚持自我,不轻易地因为称呼变化而变化,最关键的还在于“狮子”本身。
实力,是拒绝标签的前提。倘若有翻云覆雨的本领,又如何在乎逆水行舟?狮子本领强大,无需向任何人低头来证明它是一只狮子,即使带了驴的标签。民国初年,西学东渐,中药被看作是毫无根据的“巫术”,一度下令取消,然而中药最终仍有西药难以匹敌的地方,花开二度的芬芳本不需解释。
自己本身强大,便不用惧怕任何标签。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拒绝标签的保证。倘若你有一定的实力,但心理素质不够好,也可能抵挡不住标签的暗示。我喜欢看球类比赛,有时比赛的双方确实是势均力敌,但有时有的运动员就受对方拉拉队的口号“某某必败”、“某某千年老二”的影响,最后真的就失败了。星座学说一直活跃在各大社交网站,有些人对此乐此不疲,貌似越测越准。其实,这都是网站的小编摸透了人的心理,采用了心理暗示的伎俩罢了。
勇气和胆识,是拒绝标签的必备素质。
看到有人在贴标签,你怎么办?是随波逐流,还是拔剑而起砍掉标签?这全看当事人的勇气和胆识了。
晚清鉴湖女侠秋瑾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她原本可以在深深庭院里过着富裕的相夫教子的贵妇人的生活,这是她的父母早已给她安排好的生活之路,很多女人就是这样庸庸碌碌地过完自己一生的。死后,由她们的丈夫或者儿子,在她们的墓碑上刻下柔顺、贞洁的字眼。
可秋瑾却完全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她目睹列强入侵,清廷腐败,国运衰颓,她无比愤慨。为求救国之道,秋瑾放下娇儿弱女,远赴日本求学,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鼓吹革命,密谋发动武装起义,想跟她的志同道合的同志们一样为中国找到一条生路,结果,事泄被捕,1907年因谋反被斩首,真应了她在临死前的那句诗:“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
所以,秋瑾被人称为“女侠”,挥刀斫断“贤妻良母”的标签,是她勇气和胆识的体现。
消除刻板印象,是拒绝标签的主要任务。
贴了标签,容易形成刻板印象。所谓刻板印象,是指在人的头脑中存在的对某人或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印象。
刻板印象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电影里尖嘴猴腮的肯定是坏人,浓眉大眼的是好人无疑。比如,女孩是学文科的料,科学家都是男生。提到杜甫,总是那忧国忧民的老头,可曾记得他也曾年少轻狂;提到陶潜,也总是“世外桃源”,可曾记得他也曾为三餐而无奈……
所以,拒绝标签,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消除刻板印象。
比如,狮子是凶猛的,但《狮子王》中狮子妈妈有些也温柔无比。驴子是蠢笨的,但阿凡提骑的那头小毛驴,却充满了智慧。既然如此,大家有了实力,有了心理上的准备后,有了足够的勇气和胆识后,还要消除意念上的刻板印象。女孩同样可以当科学家,幼儿园里也该有阿舅的身影。
标签其实都是人为地硬加在别人头上的东西,当下要紧的就是做好自己,任他标签满天飞。
蒿支沟印象
文/邓仲祥
蒿支沟,你是一支土得连一丝韵味没有干巴巴的山歌,只要掉牙的老爷子信步喊一声漏风的调,连三岁的孩童能哼一哼的笑,怎么会红红火火时髦成一溜风?
东和西延伸的希望装满大都市流行色的腾飞;
南与北拓展的期盼飘起果实醉意的微笑。
在这里交融成一堆春夏秋冬不灭的熏熏篝火,点燃起匆匆过客追忆的梦。
你从远古走来,历史的脚步迈进了斑斑印迹消逝的流光,从遥远的丝绸古道飘来若隐若现驼铃的叮当,流淌了上千年风云蚕食挣揣的求生记忆,从此消失了一个三关锁钥的城池,永远凝固在金剑县城遗址出土的箭镞,向人述说铁马横扫日月滴血的悲壮故事。
至今,在田野地头随手掘出一块块秦砖汉瓦鼎盛时期的停滞,一枚枚古钱币记载着驿站雄风何等的壮哉辉煌。
你从昨天走来,泥泞的坑坑洼洼的乡间道上盛满了创业的艰辛,用汗水浇筑成一条平坦宽敞黑油油添染的人间飘带,永远塑造了一代人瞬间光彩的一幕,圆了多少人渴望依旧的心梦。
那时,车辆的拥挤只能在联想中流淌,偶尔一辆呼啸驶过,扬滚滚风尘一路,卷长长白雾一道,这里的人习惯了吃土的日子顾不上讲究,耕耘收获明天的希望才是堂堂正正的康庄正道。
如今,高楼耸立了国强民富的尊严,宽阔的坦途伸进了庄稼人的心坎,黑黝黝的色带跳起来了蛇形的舞爬进了大山深处,错落连续的车流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缓缓驶向交通安全栖身的港湾。
于是,这里的街头有了热闹非凡的一瞥镜头:
赶集大嫂笑眯眯目光的影子;
回族老者做礼拜身穿的长衫;
东乡族少女羞涩低头甩起辫扎的红花;
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携领咿呀学语的小孙儿一步一睨的呼喊;
还有做生意追赶黎明,搞工程挑起晨星,开“面的”雷厉风行……
刹那一瞬,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立轴画的繁华亮点。
你向明天奔去,鳞次栉比的百货小商店收藏起多少过路人触目的眼光,等待红彤彤的朝日走进甜蜜蜜的日子里,把新时期的直通快车驶向装满果实累累的欣慰岁月,凝视等待辉煌的相约!
硕果的欣慰还会在遥远处频频顾盼?
此刻,时间脚步的节奏渐渐溶进了太阳的余晖里,车辙的轮印碾碎了街道日月时辰的热闹,走过的路途摄进了永恒定格的记忆中,回首感慨留给后人一个日新月异的精彩世界。
蒿支沟,你博大的胸襟喜迎春的印象,捧回绿的思念,感谢沉甸甸的麦穗,邀请更新换代的车流,长时等待曙光再一次染红大地的快慰,走向更加辉煌的一刻!
明天,真的还会远吗?
令我印象深刻的人
文/冯栩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人,这个人可能是警察,可能是医生,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人,而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那个陌生的阿姨。
在三年级一个星期六的早晨,鸟语花香、凉爽舒适,我的好伙伴小雨来我家找我放风筝。我和小雨骑着自行车来到湖边。正当我们要放风筝时,小雨突然对我说:“哎呀,小红,我忘记带钥匙了,一会我爸妈可能不在家,我得赶紧回去拿钥匙,你等我一会。”然后小雨就急冲冲地走了。我先放起了风筝,我的心情随着风筝的升降而起伏。忽然,我不小心绊到一块石头摔伤了。我的泪水伴随着疼痛的感觉慢慢落了下来。这时一位陌生的阿姨向我走了过来,温柔地说;“小朋友你怎么受伤了,让阿姨看一下。”说着她慢慢把我的脚抬了起来。我端详着她。一张瓜子脸,清秀的面孔,略带银丝的长发,朴素的衣裳,眼角有些细纹。过了一会她把我的脚放了下来,从包里拿出一些药和创可贴。她小心翼翼地帮我上药贴创可贴,还柔声安慰我。此时我就像一朵温室里的小花苗需要别人细心照料。帮我处理完伤口后,阿姨看了看手表,嘱咐了我几句,说了声再见就匆匆忙忙地走了,我望着阿姨渐渐远去的背影,无比的感动。这位阿姨不认识我,却如此热心地帮助我,真是人间处处有真情啊。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这位热心的阿姨却深深地扎根在我心中,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贵州印象
文/潇湘
贵州印象
贵州是那种低矮的木板房和石头房子,非常肮脏。他们出产苞谷和土豆,这些粗粮大多用来养猪,卖猪换钱买大米,所以每户都会喂几头猪,散发一种潲馊味,当你走在那坑坑洼洼的村寨石径时,这种气味会扑鼻而来。
你走进村落,看见一个二十多岁的男人,目光有些呆滞地望着你,他的手中抱着一个二、三岁的小孩,他虽然年纪不大,但是,他在十七、八岁就结了婚,现在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贫困和劳累使他显得有些老气横秋,缺乏教育使他显得有些傻乎乎的。
贵州人嗜酒如命,到酒店去喝酒看作是最高享受,在家里吃的是酸莱与土豆,到小店吃的腊肉、羊肉、牛肉、鸡、鱼火锅,或烙锅,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吆喝店里年轻漂亮的服务员,他们身心都会得到极大的安慰和享受。所以小店虽小,酒店却很多,生意也十分火爆。
一天下午,我沿着一条山路走进贵州西部的村寨。
村庄很脏,很乱,到处都弥漫一种酸酸的味道。
沿着那条路走出村外,土路上布满了牛屎和羊粪,散发出一阵阵腥骚味,路的两边都是玉米地,快成熟了,丰收在望。
山泉从乱石的路上流下来,显得特别清亮和欢快。
一群嗷嗷而叫的山羊被赶下山坡,几个年轻而黧黑的小伙子戴着那藤编小帽从那山坡的乱石上走下来,羊只边走边贪婪地啃着路过青草,却被那小伙子用竹竿驱赶着。
一个中年汉子赶着五头黄牛和牛犊走下山坡,殿后的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她显得特别成熟,岁月对她的磨砺,就象山溪中的卵石一样,无情地被山水冲刷着,因为她生活在贫瘠的西部山区。
她的眼晴大而明亮,头发很凌乱,跟树上的鸟窝一样,她的脸很脏,她那白色的衬衣象抹布一样脏兮兮的,似乎从来没有冼过。
从山上又走下来一个十多岁的男孩,他驮着一捆很大牛草,还拖着一根竹子,走一会,便靠在石头上歇一会,他衣服上的纽扣全部都脱落了,所以他身上和脸上一样黑不溜秋,他的衣服和鞋子己经破烂不堪,背肩上的不堪重负使他咬牙切齿。这是一群辛苦而不幸的孩子,环境绐他们的影响。我的心被他们深深地刺疼了,我曾常常感喟生活困窘和怀才不遇。但是跟他们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他们使我忍耐而坚强,与命运不屈地斗争。
黄昏的夜莺在空中哀叫着,可是他们仍然在玉米和土豆地里劳作着。
我走上回矿山的路,天色暗下来,一个老年人坐在木屋的中央火红的黄泥煤炭炉边,津冿有味地吧嗒着他的铜旱烟窝子。
一天下午,我走出小镇,回到矿山上去。
夕阳照在那坝子里的玉米地里,给玉米叶子洒上一层金光,和风习习,宽长而青翠的玉米叶片发出亲呢的叹息声,古老的曲柳下的沟涧水在潺潺地流着金色的波光。
这云贵高原的黄昏如此美丽,充满了温馨和柔情,一位少女穿着牛仔服坐在山坡上那低矮木板房的贵州民居前,门柱上的红纸对联己经褪了色,她身后木板墙上挂着一个很大的金色的花篓。她凝视远处一黛远山。
贵州虽然很贫穷,但是它却很美好,充满了朝气和希望。
邢台印象
文/冰山上的来客
在邢台的两天一夜,除得了感冒令人讨厌之外,对于在邢台学院的游历总体让人愉悦,尤其体会到三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学观感。即便没有震撼多少,但也足以细细回味,有些情节和印象还可圈可点。
毕竟是一次经历,好坏与否,已然过去,当时虽痛苦,但在日后也可以大肆渲染我去过邢台之类的大话。
2013年5月11日。
晴。
经过一夜的摇摇晃晃,苦熬了一夜,终于快到终点站邢台站了。由于车在夜间行驶,没法欣赏窗外的风景,只好打盹做梦,摇醒了听会歌,看看电影,以消磨时间。现在好了,终于快修成正果,成功到达目的地了。
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列车员又开始扯开嗓子叫卖了。看来天亮了,再看看时间,才五点多,距离邢台还有四个小时,心情又失落到了极点。
慢慢的
窗外阳光变好,能清楚看到绿油油的麦田和潺潺的流水,麦子已长到两尺长,看它的叶色,长势很好。远处的山上霞光萦绕,树木郁郁葱葱的,甚是美丽,失落的心情又渐渐恢复了,甚至开始兴奋。
心里想,邢台也挺好的嘛。
久居在秦皇岛,对于这样的景色是见得太少了,有点井底之蛙的感觉。出发时以为现天气正好,不热不冷,殊不知在邢台,气温比秦皇带要高的很多,晚上带的外套多余了,昨夜在车站哆嗦了半天,现在又汗流浃背,二十四小时内就经历了两个季度,真是苦不堪言。穿着外套在行人间穿梭,引来别人纷纷侧目而视。似乎我的装备太不合时宜乐,难怪遭人笑话,这是理所当然的,不过这不要紧,我们都彼此不认识,路人而已,笑笑也无妨,一个转身过后,谁是谁的谁?不过以后还是以后吃一堑,长一智吧比较好。
这次本是没机会到邢台的,但因考试计划变动,只能勉为其难,极不愿意的买了到邢台的票。不过也好,作为一个外地人,到哪的感觉都是一样的,反正都是流浪,都是旅居,既然全是未知,那就权当观光了。以旅行者而非流浪者的姿态去行走,想来这感觉定然是极其美妙,富有诗意的。
我对于邢台,或者说邢台对于我,全然是陌生的。我对于邢台的了解完全是基于同学的口述,别人的评说,既然是评说,当然掺杂有很多个人的主观情绪,究竟如何,还是得亲眼看待才是,我也不敢妄加揣测,臆断谬评了。
出了车站,被邢台小巧玲珑的站台吸引了。如此袖珍的车站我生平有幸见过两个。一为秦皇岛的昌黎站,一为邢台站。这两个站的小巧程度,如果不睁大眼睛或是问遍路人和整条街你是很难找到的,因为太小了。现当初到昌黎站乘车回家的时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车站,当时的失落很悲愤可想而知。
邢台虽不在全国交通枢纽干线上,但也不应该如此寒酸,当初我以为我们陇西的车站就够峡小了,今日一见,邢台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牢骚满腹已经是我多年的习惯了,罢了,还是赶公交要紧。
离火车站不远处就是公交车,司机似乎都是清一色的女的,嘿,这个好,邢台交通部门很是人性化嘛,还知道给初到邢台的人养眼,这是出于对乘客的安全考虑还是为了将邢台打造成为唯一一个只有女司机的城市,但不管怎样,创意算比较新颖,这一点倒是很到位,值得称赞,如果非要追问究竟,恐怕地道的邢台人(王丽彬)也不得而知吧。
邢台似乎跟兰州很相似,无论是建筑还是商店构造,都能明显地体现出中小城市的特点,小,却紧凑。这让我忽而对邢台有了好感,因为有了一种归家的感觉。
四十多分钟后,车停在邢台学院门口。
邢台学院是典型的二本院校,我早有耳闻,但一直无缘相见,今日有幸,可以一览邢台学院的风采,幸甚至哉。
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精神和风格,而邢台学院的风格有些古朴,没有多少现代气息,估计跟以往的历史传统有关。比如,邢台最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就值得邢台人自豪。
站在校门口,我能深刻体会到学院暗流涌动的学术氛围正在逼近,校园里看去,一排排参天古树和高耸的教学塔楼遥相呼应,好不气派,好不和谐。那些书的名字我不知道,恕我孤陋寡闻了,但单看他的年龄,约莫有几十岁了吧。作为一个好的大学,树当然是不必少的,没有树,光秃秃的校园也就没了灵动,没了非凡。林荫道上三三两两的坐着学生,花枝招展的少男少女们似乎按捺不住寂寞,对于我这样古董的人来说,有些人的装扮我不敢苟同,譬如,带着大金链子的,穿着日式木屐的,等等,数不胜数。当然,最令我难忘的不是这些。
到了邢台的地盘,当然得入乡随俗,一些赞美之词肯定得随时随地的的运用,仅仅为了博得东道主的好感而已,比如跟司机闲扯几句,跟卖饭的阿姨们嚼两口邢台的调调,他们卖的高兴,关于邢台的事,给我也说得多,以便于我更好的了解邢台,何乐而不为呢?
还是好好体会着风情吧,这可是我生平第一次到邢台,如果考试成功还可能有机会,但如果失败了,这也就是最后一次了,不管怎样,来过就好,日后可以炫耀一番。
最后找了个比较便宜的旅馆暂且住下,并不顺利,房子年久失修,锁坏了,墙上还残留着漏雨的印记,暗暗地散发着一股霉味,房东太太年纪比较大,颤颤巍巍的又修锁换钥匙,丁丁咣咣半天才处理妥当,到我吃饭回来时,已经完全修好,很可惜,我已经搬到另一个房间,这一间有一女生租住。
考完试,我和刘伟径直搭上了到秦皇岛的车,一路的颠簸又开始了。到第二天八点多,才到秦皇岛,当时已饥肠辘辘,疲惫不堪,飞快的喝了碗粥,再睡一觉吧,实在太累了,三天没睡好了。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2013 5 12
印象残篇
多洁白的雪啊!如棉被覆盖大地,我真不忍心踏上,怕弄脏它洁白的身子,柔柔的,细嫩如刚出锅的豆腐,又如春风拂面,那响声,如清泉流淌,如肖邦的钢琴曲那样清爽柔和,又如克莱德曼的乡愁那样轻缓细柔。雪,把世间的一切污垢都洗得干干净净,有了雪,全世界就一片光明,岑参的“纷纷暮雪”,而此时却是“纷纷晨雪”,把整个天空点缀得无穷美丽,虽没有“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壮美,却又朦胧之妙境,更有幻想的情趣。看远山,都被飞雪点缀得一派迷离。
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除了雪景外,还有独到的情趣。而此时,鸟儿声嘶力竭地啼叫,是没了事物的恐慌?还是没了家园的惊惶,我的心里不正有此恐慌吗?
我站在阳台上,看一只小鸟,在大雪纷飞中没命地飞奔,带着仓皇之态,同时伴着哀鸣,落下飞起,如此往返数次,我的心流泪了。我把食物放在阳台上,躲在暗处,等它来啄吃,可它只在远处飞跑,随后,又来了几只,都在树枝上跳跃,恐惧不敢近前,忽而想人与鸟的隔膜。小时,扫开雪地,撒些秕谷,用短棒支起竹筛,专等鸟儿来啄食,鸟儿早知是阴谋,很久都不来,才知鸟的灵性,跟人比起来,已有过了的感觉。
每每看到雪,我都兴奋不已,小时,在树林里堆雪人,伙伴们说有点像我,我压根就没想到要给自己塑偶像,小伙伴们自然是取笑我,太阳一出来,雪人便融化了,那时没多大伤感,现在想起,雪人的融化就如同我的消失。
记得小时,雪掣天扯地的下了好几天,田野白茫茫的,我背着书包,走在茫无边际的田地里,路已被雪覆盖,只得摸索着前进,有时踩进沟里,鞋都湿透了;有时整个人陷入坑里,挣扎了很久才爬出来;有时绊到石头,一跤跌倒。到学校,已成雪人。
还是大雪天,小麦被雪覆盖,雪停了,小麦稍微露出点头,惊异地望着洁白的世界,冷风嗖嗖地刮着,雪米粒不停地打着旋旋。我跟着父亲给小麦施肥,我们踩着嗞嗞作响的雪,把化肥洒向小麦,我的手冻僵了,清鼻涕不住的流,回家疼得哭了。
雪下个不停,地上,屋顶上全白了,伙伴们把我抱上屋顶,叫我捉猫,我上了屋顶,厚厚的雪,淹没了我的鞋子,我努力爬行,爬到房梁,从小口里抓猫,可哪有猫,手被冻僵,房主人出来大骂,小伙伴们一溜烟跑了,独留我在房顶伴雪哭泣,回家后,被母亲骂“傻包子”,哭得更伤心。
美丽的雪伴随我走过这么多年,儿时的记忆也在飘飞的雪花中慢慢地凝结,似乎要演化出雪中的我来。
早春印象
文/吴东林
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刚过了元旦,就到了立春了。立春就意味着春天到了,可按农历说还是在腊月。
在我的印象里,立春只是理论上春天的到来,实际上还是朔风阵阵的冬天的继续,况且这还是腊月的天气。
说实话,我不想这么早地就进入到春天,因为我不想让冬天就这样不负责任地溜走。冬天你总该给我们留下一点季节的印记吧,比如河里的冰、地上的雪,都没有。只是前些日子扭扭捏捏地飘了几片落地即化的雪花,有点太含糊了吧!
坐在车里,车载的收音机传出一个女孩子的声音,今年“五九”以后才是真正的冬天。听到这样一个不知是真假的消息,心里一阵高兴,觉得总算是拉住了冬天那并不冰凉的小手,挽留她画上一个圆满的季节符号。可谁知立春这一天,忽然就暖洋洋起来,就像是立秋时节树叶马上翻转一样的准确。其实留恋冬天什么呢,就是愿意让她下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雪,让未来的春天不再嘲笑这个伪冬天的性格变异。
期盼毕竟只是期盼,老天此时的执拗,纵容着春天的脚步。在小区的石板路上走着,我故意绕到那几棵垂柳旁,牵过一丝柳枝。柳树是不翻看日历的,只要是空气把太阳的温暖传递到她的躯体,她就会义无返顾地展示着青春。柳枝不容置疑地发青了,那一串串麦粒一样的骨朵儿正蠢蠢欲动,用不了多久,那嫩芽就会打扮出一派生机。
大年初一就是“雨水”了,从电视上看,别的地方下了点儿雪,我们这里没有下。到了夜里,却偷偷下起了雨,这是我半夜起来掀开窗帘的一角看到的。不下雪,下点儿雨也罢啦,干嘛夜里偷偷地下呀,让我们光明正大地感受一点湿润的气息好不好!
这雨丝实在是太细啦,细得我使劲往窗外的灯光那里瞅,也没有看清她的芳容。不过往地下看,还是一片湿漉漉的。不经意间,我一丝哂笑,大概只有这样的雨才会印证“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意境。
既然真的没有了冬天的讯息,那不如出去感受早春的温馨吧。
早春的风依然有几分冷清,但柔了许多。郊外那大片的麦田应该到了返青的时候了,可因为一冬无雪,那干燥松软的土地上,绿得是那么陈旧。刚刚掠过的一抹春雨,远远满足不了久已干渴的禾苗,于是,远处的人们开始忙碌了。他们扛着铁锹,开动机器,引来清清的流水,浇灌着渴望滋润的土地。在那水流拥抱麦苗的时刻,我仿佛听到了土地的欢呼和麦苗的歌唱。
“七九八九沿河看柳”,在我的印象里,感知春天的敏感,除了迎春花,就应该是柳树了。本来有水的河流就已经不多了,如果再让这一泓清水就这么孤独地流淌,确实辜负了春的良苦。
早春时光,虽然不是“一夜东风起,万山春色归”,然而,柳树的一抹新绿,及时地装点着荡漾的河水。有如此的风景,才会引来鸟鸣莺飞入画屏。我随手捡起一块瓦片,顺水在河里打了一个水漂,那瓦片瞬间变成一个精灵,箭一样在水面上飞驰,追赶着远去的浪花。
我们不能辜负了春水,所以,有闲情逸致的人们,拿起了钓竿。我们也不能辜负了春风,广场上飘荡着孩子们的欢笑,天空中飞翔的是五彩缤纷的风筝。
春天来就来吧,不再纠结于冬天里未下的雪了。毕竟喜欢春天的人还是多一些,不然,冬天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往三亚跑呢!所谓留恋冬天,也是留恋冬雪那纯净洁白的色彩。而春天色彩的缤纷灿烂则是四季中谁都无可比拟的。
春天的色彩无非是绿和花,然而这色彩带给我们的是青春般的美好,和朝阳般的希望!
林芝印象
文/刘峰
西藏东南地区的林芝,地处雅鲁藏布江红河谷地带,气候温润多雨,风景绮丽宜人,尤以地区所在地八一镇为佳。这里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茂密,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气候环境。身临其境,印象深刻的便是这里的风、雨、云、雾。
林芝的风
林芝的风是柔的,吹在脸颊上轻轻的,如同少女的手拂过,滑滑的。风和雨是同伴,风挟着雨,雨裹着风。多数情况下,这里的风是柔弱的,轻盈的,慢节奏的,风在花丛与树木梢头摇曳。偶然也会吹起一股强劲的风,但绝对不会飞沙走石,狂野无羁。林芝的风是有涵养的,抑或是有节制的,更是有风度的,给人以君子驾临如沐春风之感。
林芝的雨
林芝的雨是润的,说来就来,毫无缘由,如同爱哭的孩子,随时抛洒着自己的眼泪。林芝的雨特别是夏季的雨,腻腻的,通常是有温度的,透着一种柔情与成熟,可以用热情播撒、关怀备至、润物无声来形容。遇到林芝的雨,自然会想起王维的诗,“好雨知时节……”,正是这种感觉。朋友,如果你是一位行色匆匆的旅人,来到林芝,出门请你一定带上雨具。别忘了,林芝人热情,林芝多雨。
林芝的云
林芝的云是飘忽不定的,刚刚在一座山头生成,又在风的怂恿下飘然逝去,给人留下来去匆匆的影子。每当看到云朵堆积簇拥成巨大的白色云团悬浮在湛蓝浩瀚的天际时,我都禁不住要仰望很久。林芝的云多是美丽的,她的美源自高渺和旷远。
林芝的雾
林芝的雾是最为常见的,刹那间生成,迅速在山峦间和林莽中升腾弥漫,像一张硕大无比的网,把一切都包裹起来,笼罩四野,遮天蔽日。林芝的雾是短暂的,雾气聚也容易,散也容易。雾与雨后的岚气是一伙,相生相伴,共同构成林芝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