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街头的老房子
七月中旬我去了一趟大连,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价值的老房子存世甚多。
下榻的地点是中山区毗邻友好广场的一家酒店。大连市的广场有三个特点:一曰数量多,据说有80多个;二曰除过上世纪90年代兴建的星海广场以外,面积都不大;三曰好像全部是圆形。抵达大连的第一天,在酒店稍事休息,便外出找饭。没走几步,就和路边一个体量不大的教堂撞了个满怀。在广场中央直径15米、重100多吨的巨大水晶球,以及广场四周拔地而起的一座座现代高楼衬托下,这座年事已高的老建筑,反倒显得特别醒目。趋前细察,得知这是一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叫"西广场基督教堂旧址".之所以称旧址,是由于这里已经不是宗教活动场所,成为一家肯德基店。
回到酒店,在大堂与服务员提到这个基督教堂,他说:"您喜欢老房子吗?往东走一站地,有个中山广场,那里的老房子才叫好呢!"有这等好地方,当然不能放过。第二天傍晚,出酒店沿中山路东行,不到10分钟,中山广场便呈现在眼前。尽管比友好广场的面积要大一些,但和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的广场相比,这里的广场仍然只能被称为袖珍版。头一天晚上在酒店上网查询,知道当年为了在西伯利亚铁路太平洋一端寻找一个不冻港,沙皇俄国于1898年强租辽东半岛,次年建立新城市达里尼,仿照巴黎进行城市规划,在市中心围绕圆形广场设计放射状道路,宽宽窄窄、长长短短共有10条,广场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名字命名。然而,由于日俄战争爆发,最终沙俄落败,这个宏伟的建城规划未能完成。日本侵占辽东后,在占领地设关东都督府,改达里尼市为大连市,尼古拉耶夫广场这个名字当然也被弃用,新的名字倒是简单明了,叫大广场;至于中山广场这个名字的启用,据说是1951年苏联军队从大连全部撤走以后的事。回眸往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大连这块中国的土地,竟然先后被沙皇俄国、日本等占领,真是让人顿生无限慨叹!
城市和广场的名字要改,但对俄国人的建城风格,日本人却大体沿用了下来,欧式的圆形广场、欧风的楼房都继续建造,只是在其中揉进了一些大和文化的元素。那天傍晚,拿着前一天网上查出来的资料,先是沿着中山广场走了一遭,对那些现存的老房子加以浏览。比如,文艺复兴风格科林斯柱式建筑的当年朝鲜银行,现在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山广场支行;哥特式建筑的大连市民政署旧址,如今是辽阳银行大连分行;昔日大和旅馆,文艺复兴风格建筑,今朝是三星级的大连宾馆;日本人的大连市役所旧址,折中主义风格建筑,正门则颇显和风,是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市分行的办公处;还有已经成为交通银行大连市分行的东洋拓殖株式会社旧址,挂着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招牌的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旧址等。
中山广场现在是大连的金融圈,银行林立,一如上海的外滩、武汉的江滩;前边提到的老房子,不管原先是什么用途,如今也大都被银行使用;只有最初的大和旅馆,在历经百余年以后,至今仍然是一家宾馆。由于经常外出旅行,对下榻之处必须上心,所以这一次对大连宾馆也就看得格外认真、了解得特别仔细。这家宾馆的前身大和旅馆,建于1909年,由日本著名建筑师太田毅、吉田宗太郎设计,是文艺复兴后期风格的巴洛克式建筑,尽管只有地上4层、地下一层,但却庄重古雅、雍容大气,至今在中山广场的诸多老房子中,也显得非常抢眼。据说,尽管宾馆的内部装修已经大大不同于百年以前,但整个建筑的外观却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一层之正门,门庭高抬,探出很远的精巧别致的拱式遮雨篷,显示着客店、旅舍、宾馆所必须拥有的对旅者的关怀体恤之情,让人感到温馨,四面转角墙和窗边、门洞,多采用曲线造型,呈不规则变化;房舍整体的宏伟与建筑细节的柔美,是如此和谐的相互关照、相得益彰,给人的印象颇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