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情感 > 生活随笔 > 正文

遥远的社戏

作者: 彭家河2023/04/24生活随笔

多年都没有看到乡下的戏班子演出了。

记得还是在七十年代末,我上小学的时候,村里唱过三天大戏。正月初二,戏班子浩浩荡荡地进了村,看到一路挎包背箱的陌生人,孩子们都围着跟转转。其实,孩子们最喜欢看的是打仗的电影,对川戏的咿咿呀呀都不感兴趣,但社里一演戏,便有不少商贩摆起一长排小摊,卖些孩子们最喜欢的小东西。

戏班到达后,全社开了一个会,让各家各户的家长与演员见面,然后把演员一一安排到村民家食宿,会议一结束,村民便把演员当稀客般带回去。我家也来了一个老汉,我记不清他姓什么了,村里人都叫他们戏娃子,我看他与常人没什么两样。

大戏是在社上的保管室演出。保管室其实是一个有几十间房子的大礼堂,是当年大集体时的库房。包产到户后,房子空了,社上开会、演出都在里面。第二天早饭过后,演员们去登台演出,村民们便聚在台下观看。当我挤进礼堂时,我只能看到人们的后背了,好不容易从人缝间钻到戏台下仰望,厚厚的幕布还没有拉开。等了半天,一阵锣鼓声后,一个个穿得花花绿绿的古装男女便边唱边走上场了,大人们看到津津有味,孩子们看一会就烦了,便溜出来在小摊边蹭着不走,等着能不能遇上亲戚或长辈经过,便可以赖着他们买吃的了。

终于等到上午演出结束,村民们涌出礼堂,小孩子们很快便淹没在欢乐的人群中了。我始终没有等到让长辈买零食的机会,于是只得独自黯然回家。回到家里,那个演员已经过来了。他脸上的油彩还没有卸完,他问我爸要了点菜油抹在脸上,很快,他的花脸就洗净了。我仔细看看,发现他的大花脸比他自己的真脸还好看得多。

唱戏那几天,周围几面山的村民都闻讯赶来了,其中不少是村里的亲戚。大人们见到了好久不见的亲友,都要请回家去喝酒叙旧。过年时有亲戚过来,肯定会有好吃的,所以孩子们更高兴了。其实,更多的青年男女也是趁着这个机会,在亲戚或者亲戚的亲戚的引见下,偷偷看一看介绍的对象。所以,不认真看戏的除了小孩子外,便是这些怀春的男女。

下午戏继续演。这时,礼堂外的孩子更多了,不停地追逐打闹,比在里面看戏有趣多了。晚上也要演出。那时村里没有通电,天一暗下来,戏台上就准备点煤气灯了。煤气灯有个粗粗的圆管,下面是煤气喷嘴和绑着的纱布灯罩。在圆管里面倒入煤油,打足气,打开开关,然后用火柴一点灯罩,喷出的煤气便在灯罩里面呼呼直燃,发出的炽烈光芒照得戏台如同白昼。煤气灯一挂,锣鼓声又响了起来。晚上,大人们不准孩子出去玩,于是只得同大人一起看戏。小孩子也看不懂是什么,只学得几句“啊——呀、呀、呀、呀”、“升——堂——”等戏中的唱腔。不出半个小时,孩子们便在大人的臂弯里睡着了。等到大人们再喊“快看,在打仗了!”,于是才从睡梦中睁开眼,听见急促的锣鼓响个不停,就知道战斗非常激烈,强打精神一看,果然有一个背上插着许多旗帜的大将打得不少兵卒东倒西歪,台下于是响起一阵热烈叫好。但是战斗很快就结束了,瞌睡又来了。

村里的那次演出没多少印象,倒是后来在李家湾看的《铡美案》比较新鲜。戏剧情节都不记得了,后来在书上看到才是一个关于负心男人的戏,最后包公要斩负心郎陈世美的头。我现在还记得,在戏快结束的时候,明晃晃的铡刀抬了出来,案桌后面那个大黑花脸将竹签一甩,大吼一声:“开——斩——!”只见铡刀直向那个甩着长长头发的脑袋切下去,顿时鲜血四溅,一个人头便落在铡刀一侧。我正想跑上台去看那个人死没有,可是幕布也开始慢慢收拢了。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那个陈世美是不是真的砍了脑袋?如果每演一场,就落一个人头,哪个又敢演呢?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弄清楚那个表演到底是如何完成的。

现在,村里的青壮年全打工走了,不少也举家外出,村子里连春节都少有烟火。当年浓郁的乡村风情早也成为历史,本来不易遇到的社戏再也无法寻找。回想起来,当年草草看川戏的点点滴滴,竟然也成了弥足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