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终身成长》有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终身成长》有感(精选1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终身成长》有感 篇1
只看书名,都能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记得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有八十岁的“常青树”,也有二十岁的“朽木”。我想,这就是对终身成长的最好诠释吧。
作者把人的思维大致分为两类: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学习和经历来改变。
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带来的最终结果也是相差很大。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修炼,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交往方面让成长型思维占据我们的内心。
书中的建议还重塑了我的家庭教育观点。以前认为:只要父母积极向上,孩子肯定不会消极怠慢。殊不知多么幼稚的想法。父母也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陈旧观念,用积极的方法引导孩子,不要夸奖她的天赋,而要欣赏她的努力;不要盲目的批评,而要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你需要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的努力和成就,而不仅仅是敷衍的说一句你真棒。
改变是不易的,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读《终身成长》有感 篇2
我一直认为,自我审视是要时时刻刻并终身进行的学问。
现在17岁的年龄,从小时候一直耳熟能详的名人传记,甚至寓言故事和名人名言中的道理,架构着我的“三观”。但我常常发现,几乎所有事都没有确定性和唯一性。
《终身成长》是美国作家卡罗尔·德维克的著作,书中主要议论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性思维。作者用上课发言的例子,对这两种思维的含义和区别进行了大致阐述:敢于上课发言的人会想:“我说出我的见解,是为了让老师发现我的问题,从而协助我解决问题。”他们一般不会考虑说错答案后自己的尴尬和同学的哄笑,这就是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反之,固定型思维的人,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甚至惧于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固步自封。
我认为的自我审视,可归类于成长型思维。以前在我的认知里,事物的两面性一定有一面是错,另一面是对,就算没有明确的理论界限,感性上也会有善恶之分,但现在的社会中,“老人倒地,路人不扶”,可能是怕老人“碰瓷”;“店老板怒打小学生”,可能是“熊孩子把可乐浇在了钢琴上”……这些事不断刷新我的认知,通过我认为解决许多事的“通策”——换位思考也无法得到准确做法。
当我试着陷入“当事人”的“思想误区”后再醒悟过来时,我意识到许多问题解决不当大多是因为“当事人”双方某些方面认知欠缺。就像小时候,妈妈和老师告诉我要乐于助人,我就会帮老爷爷推车,而不会先思考老爷爷会不会是坏人,我认为帮助别人是对的,我就会去做。知道的越多,顾忌越多,后来取舍的一般标准,都是以自身利益为主来进行考量了。
成长要求我们广泛认识并学会接受,但一定别太唯心,多在客观角度看问题,看自己。同时,应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才能更好的自我完善。我认为每一个给我提出建议,指出问题的人,都值得感谢,他们使我发现自身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只是对于他人的评价,要善于分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生活瞬息万变,需要时刻自我审视,并保持谦逊。
读《终身成长》有感 篇3
人是该终身成长,终身学习的,活到老,活到老,无论哪一个时代都是的。当然这也是现代人顺应时代快节奏发展的一个必须。学无止境,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完成自我生命的成长的,做人是需要一辈子学习的,人格的成长也是无止境的。
但作为一个人,在一定时期的成长似乎更为重要,比如,人的性格,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的构建,孩提时代这些东西的构建远远比成人之后更为容易,教育错了的孩子比没教育的孩子更难办,这是一个事实。所以说,人的某些东西的成长是有时间限制的和敏感期的,抓住了则是事半功倍,错过了则是事倍功半。
这本书谈到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他肯定了我们每一个人两种思维模式都是有的,但是某一个人某种思维模式占主导也是可能的或者是很普遍的。
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成人有的能很快的学习和改变,而有的人则很难呢?这不仅仅是学习能力和方法上的事情,有的人心态开放,思想灵活,有的则是心态封闭,思想僵化,不容易吸收新的知识,这就是一种思维模式。
现在社会或者是任何一个时代,人能否很好的成长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东西,如何培养具有成长思维模式的人使得其一生都能受益,都能积极成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也是教育很值得关注的一个事情,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如何给人以终身成长的能力,良好的思维模式是值得我们去培养的,这也是家长和教师很值得去做的事情。
终身成长从各个角度探讨和谈论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种种不同的表现,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固定式思维模式,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给我们打开了一个个理解的视角和自我检测的时机,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些事情正确的做法,也读懂了成长型思维给我们的生活中各个方面带来的不同。很细致和很详尽,同时在书的每一章的最后,提供和帮助我们培养自我的成长思维,是一本很好的心理科学的书籍。能遇见是一种福气。也是为自我成长和教育打开一个更为重要的视角。像思维模式这么重要的东西,对我们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日常没有达到这种科学的视角去看和思考,更没有这种科学的视角去培养自我,和用在教育上。
人有很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自我发现,自我成长,所以心理科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工具。科学的自我发现、科学的自我成长,科学的搞教育,这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内容。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书籍,值得所有去读,对于自我,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有人说,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其实是自我成长,这句话好到位。孩子需要成长,家长也需要成长,尤其是成人容易被固化,觉得我已经是大人了,只是在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长,其实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帮助你成长的,因此,家长们也一定要关注自身的成长,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从这本书受益。
读《终身成长》有感 篇4
我一直认为,自我审视是要时时刻刻并终身进行的学问。
现在17岁的年龄,从小时候一直耳熟能详的名人传记,甚至寓言故事和名人名言中的道理,架构着我的“三观”。但我常常发现,几乎所有事都没有确定性和唯一性。
《终身成长》是美国作家卡罗尔·德维克的著作,书中主要议论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性思维。作者用上课发言的例子,对这两种思维的含义和区别进行了大致阐述:敢于上课发言的人会想:“我说出我的见解,是为了让老师发现我的问题,从而协助我解决问题。”他们一般不会考虑说错答案后自己的尴尬和同学的哄笑,这就是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反之,固定型思维的人,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甚至惧于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固步自封。
我认为的自我审视,可归类于成长型思维。以前在我的认知里,事物的两面性一定有一面是错,另一面是对,就算没有明确的理论界限,感性上也会有善恶之分,但现在的社会中,“老人倒地,路人不扶”,可能是怕老人“碰瓷”;“店老板怒打小学生”,可能是“熊孩子把可乐浇在了钢琴上”……这些事不断刷新我的认知,通过我认为解决许多事的“通策”——换位思考也无法得到准确做法。
当我试着陷入“当事人”的“思想误区”后再醒悟过来时,我意识到许多问题解决不当大多是因为“当事人”双方某些方面认知欠缺。就像小时候,妈妈和老师告诉我要乐于助人,我就会帮老爷爷推车,而不会先思考老爷爷会不会是坏人,我认为帮助别人是对的,我就会去做。知道的越多,顾忌越多,后来取舍的一般标准,都是以自身利益为主来进行考量了。
成长要求我们广泛认识并学会接受,但一定别太唯心,多在客观角度看问题,看自己。同时,应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才能更好的自我完善。我认为每一个给我提出建议,指出问题的人,都值得感谢,他们使我发现自身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只是对于他人的评价,要善于分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生活瞬息万变,需要时刻自我审视,并保持谦逊。
读《终身成长》有感 篇5
说来惭愧,从5月12日去宁德参加研修活动,分回书,陆续就在看《终身成长》这本书,到目前为止才看了五分之四。
我感觉自己很笨,书都快读完了,整本书写的是什么,感觉概括有些难。
《终身成长》这本书是美国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着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这本书阐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本书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是边阅读边对照自己,发现自己可能更多时候是处于固定型思维模式,但有时也会呈现成长型思维模式。就拿写日记这件事来说吧。写作是我的弱项,甚至是最头疼的一件事,但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我相信每天写作,会提高写作能力,对文字也会更敏感,只要我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最终会取得成绩的。特别是每次在要放弃的时候,每次无话可说的时候,我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成长型思维模式。但我感觉自己因两种模式交织出现,制约了我的成长。读了这本书,现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思考,我这样的处理方法,我这样的想法,是不是陷入了固定思维模式中。这是阅读这本书自己最大的改变吧。
德韦克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昨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更应该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还要熟练掌握德韦克教授的成功法则,并把它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这样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
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对,这样一想,我又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我应该这样想: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是会有所收获的。我应该努力,再努力,我要教会学生热爱学习,教会学生最终学会自学和思考,并努力学习基础知识。正如艾斯奎斯的格言:世上无捷径。柯林斯也说过:在这里没有奇迹,我也不是什么奇迹的创造者,我不能在水上行走,也不能将大海从中间分开。我只要爱你们这些学生,而且比其他人更加努力,我相信你们也会这么做的。他们告诉我,想要把学生教育成功,我唯有爱这些学生,并付出更多的努力。正刚好与我的教育初心不谋而合: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教育做贡献。
许多教育者认为,可能通过降低标准让学生们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提高他们的成就。我从来不这么认为,我倒是觉得要从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高标准,再教育学生向高标准靠拢。我觉得管理也是如此的。对于一个新组建的团队,从一开始就提出高标准,也许团队成员没办法一下子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可以在他们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时,多给他们鼓励,多一份宽容,但要相信随着努力,情况会越变越好的。但如果从一开始就松懈,等问题出现了,发现问题了,再想改正,为时已晚。
这本书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很有用处,读完这本书后,我还会再读第二遍,也许第二遍阅读,我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读《终身成长》有感 篇6
我一直认为,自我审视是要时时刻刻并终身进行的学问。
现在17岁的年龄,从小时候一直耳熟能详的名人传记,甚至寓言故事和名人名言中的道理,架构着我的“三观”。但我常常发现,几乎所有事都没有确定性和唯一性。
《终身成长》是美国作家卡罗尔·德维克的著作,书中主要议论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性思维。作者用上课发言的例子,对这两种思维的含义和区别进行了大致阐述:敢于上课发言的人会想:“我说出我的见解,是为了让老师发现我的问题,从而协助我解决问题。”他们一般不会考虑说错答案后自己的尴尬和同学的哄笑,这就是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反之,固定型思维的人,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甚至惧于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固步自封。
我认为的自我审视,可归类于成长型思维。以前在我的认知里,事物的两面性一定有一面是错,另一面是对,就算没有明确的理论界限,感性上也会有善恶之分,但现在的社会中,“老人倒地,路人不扶”,可能是怕老人“碰瓷”;“店老板怒打小学生”,可能是“熊孩子把可乐浇在了钢琴上”……这些事不断刷新我的认知,通过我认为解决许多事的“通策”——换位思考也无法得到准确做法。
当我试着陷入“当事人”的“思想误区”后再醒悟过来时,我意识到许多问题解决不当大多是因为“当事人”双方某些方面认知欠缺。就像小时候,妈妈和老师告诉我要乐于助人,我就会帮老爷爷推车,而不会先思考老爷爷会不会是坏人,我认为帮助别人是对的,我就会去做。知道的越多,顾忌越多,后来取舍的一般标准,都是以自身利益为主来进行考量了。
成长要求我们广泛认识并学会接受,但一定别太唯心,多在客观角度看问题,看自己。同时,应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才能更好的自我完善。我认为每一个给我提出建议,指出问题的人,都值得感谢,他们使我发现自身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只是对于他人的评价,要善于分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生活瞬息万变,需要时刻自我审视,并保持谦逊。
读《终身成长》有感 篇7
我小时候就听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但对这句话理解并不深刻,直到我遇到《终身成长》,我才意识到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现在,我已不再年轻,而且已到了不愿老得太快的时候了。回顾自己的大半生,常常都会用“如果当初……,我会……”句式。因为,我切身体会到:
1、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的。
2、虽然失败是痛苦的,但它只是一个你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你能从失败和挫折里受益,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3、没有人是永远成功的,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这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实现。
《终身成长》这本书从生理层面上对具有不同思维模式的人的脑电波进行了分析,科学的角度论述了学习才是第一要务。
目标明确,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向同伴学习的人,学习成绩更高。他们注重学习方法,善于寻找学习规律,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他们即便在某次测验中表现不好,下次也会努力赶上。挫折能给人以动力、经验和教训,让你变得更好。成功来源于学习、努力和自我提高。
这样的人若作为领导者,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明亮、包容和正能量。无论看待自己或他人,他们都相信人具有发展潜能。对他们而言,经营公司不是为了突显优越,而是为了促进自己、员工和整个企业的成长。
一个人若达到这样的境界,面对不可避免的衰老,必将再次焕发生机吧?因为,每一天,对于他,都蕴含着新的希望,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读《终身成长》有感 篇8
说来惭愧,从5月12日去宁德参加研修活动,分回书,陆续就在看《终身成长》这本书,到目前为止才看了五分之四。
我感觉自己很笨,书都快读完了,整本书写的是什么,感觉概括有些难。
《终身成长》这本书是美国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着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这本书阐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本书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是边阅读边对照自己,发现自己可能更多时候是处于固定型思维模式,但有时也会呈现成长型思维模式。就拿写日记这件事来说吧。写作是我的弱项,甚至是最头疼的一件事,但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我相信每天写作,会提高写作能力,对文字也会更敏感,只要我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最终会取得成绩的。特别是每次在要放弃的时候,每次无话可说的时候,我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成长型思维模式。但我感觉自己因两种模式交织出现,制约了我的成长。读了这本书,现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思考,我这样的处理方法,我这样的想法,是不是陷入了固定思维模式中。这是阅读这本书自己最大的改变吧。
德韦克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昨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更应该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还要熟练掌握德韦克教授的成功法则,并把它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这样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
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对,这样一想,我又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我应该这样想: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是会有所收获的。我应该努力,再努力,我要教会学生热爱学习,教会学生最终学会自学和思考,并努力学习基础知识。正如艾斯奎斯的格言:世上无捷径。柯林斯也说过:在这里没有奇迹,我也不是什么奇迹的创造者,我不能在水上行走,也不能将大海从中间分开。我只要爱你们这些学生,而且比其他人更加努力,我相信你们也会这么做的。他们告诉我,想要把学生教育成功,我唯有爱这些学生,并付出更多的努力。正刚好与我的教育初心不谋而合: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教育做贡献。
许多教育者认为,可能通过降低标准让学生们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提高他们的成就。我从来不这么认为,我倒是觉得要从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高标准,再教育学生向高标准靠拢。我觉得管理也是如此的。对于一个新组建的团队,从一开始就提出高标准,也许团队成员没办法一下子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可以在他们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时,多给他们鼓励,多一份宽容,但要相信随着努力,情况会越变越好的。但如果从一开始就松懈,等问题出现了,发现问题了,再想改正,为时已晚。
这本书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很有用处,读完这本书后,我还会再读第二遍,也许第二遍阅读,我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读《终身成长》有感 篇9
无论在哪一个时间段,人都应该终身成长。‘活到老、学到老’现代人顺应时代快节凑的发展的一个必须,学无止境啊!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完成自我生命成长的过程,做人需要无止境的学习,人格的成长也是无止境的。
实则每个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但不同的是人的思维模式。也就是书中所提出的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式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智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做事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因此害怕错误,觉得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是后天努力学习可以提高去达成,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会把错误和挑战看成成长和改善的机会,有大局观,会不断地往前看。
其实不然,这两种状态是每个人身上都会具有的。我们要做的是减少固定型思维,在不断成长过程中要激发自己对成长型思维的认知,并且要刻意训练用成长型思维面对我们的生活,才能做到消极情绪越来越少,而积极情绪会上升。‘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然而人的思维模式不是一朝一夕长成的,而是在岁月里日积月累的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思考、做事的态度和方法,则毫无疑问是被习惯这种东西牵着走的,很少有人能够把做的每一件事深深的自我觉察和自我思考,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惯性的思考,惯性的做事,思维模式也是惯性的。
我觉得自己就属于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在生活中比较大男子主义,觉得家庭中的杂事由女人来解决,比较重大的事情还是需要男人来决定。所以家中一般的琐事我都不用去想。然而工作中我比较理智,也就是思维模式不同,放下所有琐事来学习,提高自我的认知。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也与家人持有不同意见,我本意比较向着说服教育方式,不能打骂教育,给孩子自由的空间思考、学习,让孩子慢慢的形成自主、自我意识。不是附加式的灌输。其实这也是一个人成长中必要经过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有人说,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其实是自我成长,这句话好到位。孩子需要成长,家长也需要成长尤其是成人容易本固化,觉得我已经是大人了,只是在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长,其实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帮助你成长的。成长美学的特征就是相信累积的效应,对人生持有固定论的人,本质只是为拒绝改变寻找理由和借口。相信发展,相信改变,容易形成正反馈,微弱优势聚沙成塔,成功世界本就来自一只蝴蝶挥挥翅膀的触发,这就是成长的秘密。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读《终身成长》有感 篇10
我小时候就听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但对这句话理解并不深刻,直到我遇到《终身成长》,我才意识到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现在,我已不再年轻,而且已到了不愿老得太快的时候了。回顾自己的大半生,常常都会用“如果当初……,我会……”句式。因为,我切身体会到:
1、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的。
2、虽然失败是痛苦的,但它只是一个你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你能从失败和挫折里受益,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3、没有人是永远成功的,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这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实现。
《终身成长》这本书从生理层面上对具有不同思维模式的人的脑电波进行了分析,科学的角度论述了学习才是第一要务。
目标明确,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向同伴学习的人,学习成绩更高。他们注重学习方法,善于寻找学习规律,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他们即便在某次测验中表现不好,下次也会努力赶上。挫折能给人以动力、经验和教训,让你变得更好。成功来源于学习、努力和自我提高。
这样的人若作为领导者,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明亮、包容和正能量。无论看待自己或他人,他们都相信人具有发展潜能。对他们而言,经营公司不是为了突显优越,而是为了促进自己、员工和整个企业的成长。
一个人若达到这样的境界,面对不可避免的衰老,必将再次焕发生机吧?因为,每一天,对于他,都蕴含着新的希望,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读《终身成长》有感 篇11
我一直认为,自我审视是要时时刻刻并终身进行的学问。
现在17岁的年龄,从小时候一直耳熟能详的名人传记,甚至寓言故事和名人名言中的道理,架构着我的“三观”。但我常常发现,几乎所有事都没有确定性和唯一性。
《终身成长》是美国作家卡罗尔·德维克的著作,书中主要议论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性思维。作者用上课发言的例子,对这两种思维的含义和区别进行了大致阐述:敢于上课发言的人会想:“我说出我的见解,是为了让老师发现我的问题,从而协助我解决问题。”他们一般不会考虑说错答案后自己的尴尬和同学的哄笑,这就是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反之,固定型思维的人,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甚至惧于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固步自封。
我认为的自我审视,可归类于成长型思维。以前在我的认知里,事物的`两面性一定有一面是错,另一面是对,就算没有明确的理论界限,感性上也会有善恶之分,但现在的社会中,“老人倒地,路人不扶”,可能是怕老人“碰瓷”;“店老板怒打小学生”,可能是“熊孩子把可乐浇在了钢琴上”……这些事不断刷新我的认知,通过我认为解决许多事的“通策”——换位思考也无法得到准确做法。
当我试着陷入“当事人”的“思想误区”后再醒悟过来时,我意识到许多问题解决不当大多是因为“当事人”双方某些方面认知欠缺。就像小时候,妈妈和老师告诉我要乐于助人,我就会帮老爷爷推车,而不会先思考老爷爷会不会是坏人,我认为帮助别人是对的,我就会去做。知道的越多,顾忌越多,后来取舍的一般标准,都是以自身利益为主来进行考量了。
成长要求我们广泛认识并学会接受,但一定别太唯心,多在客观角度看问题,看自己。同时,应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才能更好的自我完善。我认为每一个给我提出建议,指出问题的人,都值得感谢,他们使我发现自身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只是对于他人的评价,要善于分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生活瞬息万变,需要时刻自我审视,并保持谦逊。
读《终身成长》有感 篇12
无论在哪一个时间段,人都应该终身成长。‘活到老、学到老’现代人顺应时代快节凑的发展的一个必须,学无止境啊!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完成自我生命成长的'过程,做人需要无止境的学习,人格的成长也是无止境的。
实则每个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但不同的是人的思维模式。也就是书中所提出的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式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智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做事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因此害怕错误,觉得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是后天努力学习可以提高去达成,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会把错误和挑战看成成长和改善的机会,有大局观,会不断地往前看。
其实不然,这两种状态是每个人身上都会具有的。我们要做的是减少固定型思维,在不断成长过程中要激发自己对成长型思维的认知,并且要刻意训练用成长型思维面对我们的生活,才能做到消极情绪越来越少,而积极情绪会上升。‘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然而人的思维模式不是一朝一夕长成的,而是在岁月里日积月累的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思考、做事的态度和方法,则毫无疑问是被习惯这种东西牵着走的,很少有人能够把做的每一件事深深的自我觉察和自我思考,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惯性的思考,惯性的做事,思维模式也是惯性的。
我觉得自己就属于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在生活中比较大男子主义,觉得家庭中的杂事由女人来解决,比较重大的事情还是需要男人来决定。所以家中一般的琐事我都不用去想。然而工作中我比较理智,也就是思维模式不同,放下所有琐事来学习,提高自我的认知。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也与家人持有不同意见,我本意比较向着说服教育方式,不能打骂教育,给孩子自由的空间思考、学习,让孩子慢慢的形成自主、自我意识。不是附加式的灌输。其实这也是一个人成长中必要经过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有人说,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其实是自我成长,这句话好到位。孩子需要成长,家长也需要成长尤其是成人容易本固化,觉得我已经是大人了,只是在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长,其实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帮助你成长的。成长美学的特征就是相信累积的效应,对人生持有固定论的人,本质只是为拒绝改变寻找理由和借口。相信发展,相信改变,容易形成正反馈,微弱优势聚沙成塔,成功世界本就来自一只蝴蝶挥挥翅膀的触发,这就是成长的秘密。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读《终身成长》有感 篇13
一直认为,夸奖孩子聪明有天分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也一直认为,只要给孩子沃灌足够的心灵鸡汤就能助力他们的成长,甚至于我们会认为只有成功了才表明你比别人强,才有自尊,会认为作为管理者,维护团队的群体思维才是王道……读完《终身成长》才发现,事情不是这样的!
告诉孩子他非常聪明,会将孩子变成骗子;沃灌心灵鸡汤并不能使孩子们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因为他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出了问题;作为管理者,如果一味鼓励群体思维,只能让整个决策系统陷入麻烦……
说实话,最初阅读这本书,我热情并不大,感觉反正不是自己很感兴趣很乐意读的书,随便翻翻即可,但越读越发现:事情不是这样的。真正是“凡有所读,必有所获。”
成长型思维,是近年来教育界比较时髦的概念。卡罗尔.德韦克说:经过长期观察我们发现那些发展的很好的人往往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于那些害怕挑战,害怕与众不同的人。她发现有些人更倾向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他们通过努力和良好的策略以及其他各种学习方式(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不怕犯错误)他们的能力得以提高。
而另一些更倾向于固定型思维,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在童年期以后能力就固定了,是无能为力做出改变的。
那么一个人的成功是否是由他的聪明才智而决定的呢?德韦克研究表明,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在遇到自认为聪明才智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会放弃,而且担心万一失败而显得愚蠢就害怕挑战,从而选择比较安全保守的路线。而那些经常被夸是努力的孩子,反而在困难面前不会止步,因为他们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去解决问题,可以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常言说思维决定命运。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培养一个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呢?怎样才能使孩子们变身为“努力家”,而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作者说是大人的表扬决定了孩子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孩子从成年人那里习得的,如果大人表扬你的聪明,就会产生更多固定型思维,因为这使你感到聪明非常重要,而且因为我的聪明才是为什么他们爱我或尊重我的最根本原因,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应该表现得很聪明。
而与之相反的,如果表扬的重点是孩子的学习过程。那么孩子往往会愿意接受各种挑战和尝试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而努力和坚持不懈会使我们获取更多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也就是说,我们不反对一个人的聪明,我们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当然可以表扬成功,但更应该和孩子一起聊聊成功是怎样发生的。这应该是我们经常意义上所说的重过程,而不要过于重结果。关注孩子在过程中他专注了吗?他练习了吗?他们喜欢学习吗?过程中是否有坚持,是否直到找到解决办法?
至于表扬不同的过程,操作起来实际上一点都不难。但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失败。作者的研究显示父母如何处理孩子的失败,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的形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失败去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很多被父母表扬聪明长大的孩子,他们可能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他们并不一定敢于挑战自己。在面对挑战时也不一定具有韧性,很多孩子甚至年纪轻轻就需要服用抗焦虑甚至是抗抑郁药物,也有个别孩子脆弱到选择结束年轻的生命。所以我们真的需要。更多的关注学习过程,学习的乐趣以及有效的学习。
而在家庭之外,就像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样,老师的做法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研究过程当中,作者和他的助手对学校和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去帮助他们理解成长性思维,致力于成绩和能力不再成为课堂的唯一焦点,让孩子们重视学习和享受学习的过程。但毫无疑问这个过程在真正的实施当中会很困难,一点都不容易。因为我们容易陷入单纯的表扬努力这样的一个误区,而单纯表扬努力并不能培养成长型思维,因为我们要看努力是否有效,甚至于更应该要看努力是否存在。如果是低效的甚至于是假努力,这时候单纯的表扬努力实际上是很要不得的。
作者还有一个更新颖的观点,她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会犯错的老师其实更能培养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的老师,会把自己也当成是会犯错误的人。我也会犯错误,我自然更允许我的学生犯错误,如此以来,老师们会把自己当成孩子依赖的资源,当成学生的合作者。而不是单纯的要测试和评价孩子,这样的老师充满探索的热情,不断的探索如何帮助学生学习,他们会非常关注那些跟自己相比取得进步的学生,并及时正确的引导他们慢慢取得更大的胜利。
作者还尝试着在学校之外去大规模的推广成长性思维,而她的这一做法有助于推进教育的公平。她认为好成绩应该是有效学习的副产品,来自于深入和有效的学习过程。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个孩子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者,有成长型思维的认为考试好不代表聪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认为考试只是检测我目前所掌握的有什么,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成绩不重要。
另外,作者认为培养成长型思维最好的时机在童年,然后就是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利用作者的发现,最大限度地从中受益呢?
生活中没有例外,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遭遇失败。有些时候我们被挫败感困扰也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作者说她选择拥抱失败不断学习,这已经成为作者的研究课题,也是她的人生哲学。她打破了传统固定型思维的枷锁,也为我们成年人教育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引。
从成长型思维角度来说,如果一个孩子的某一科成绩不理想,我们给他评定为暂未通过,而不是考试失败。那么就会给孩子以极大的鼓舞,让他清楚的知道我的学习还不是一个结果,我学习的步伐并没有停下,还需要逐步向前争取未来。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为我们奉上了一份丰厚的礼物,就像本书引言开头部分所说:这是一本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书。
《终身成长》,真的能帮助我们成长!
读《终身成长》有感 篇14
这边书最主要的是阐述了两个很重要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行思维模式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而且人们需要不断去证明;成长式思维模式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发展提升的。固定型思维者往往宁愿获得短暂的成就感而不愿暴露自己的不足;成长式思维者相信成功是个过程,因而愿意把握看似困难、又有挑战性的机会。固定型思维者往往会错失学习机会。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成长的关键并不是掌握更多的技能或者说经验而是孕育一个成长性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的养成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更是需要全社会的不断熏陶,而不仅仅是个人,企业也是需要这种思维模式来保障自身的茁壮成长,以保基业长青。
我们不推崇成功本身,而关注持续不断的努力,这本书指导我在生活中,在面对各种事务冷静思考时、在与孩子对话时,时刻保持冷静,凡事三思,受益良多。因此,无论是你做什么职业、人际关系、亲子教养,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都极其重要,它决定了我们再面对失败时的复原力、面对成功时的持续力、面对挑战时的承受力,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这种思维模式,让你变得更加向上。
读《终身成长》有感 篇15
作者卡罗尔·德伟克博士在本书《终身成长》的最后探讨了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需要走的旅程。
书中分析了教育、体育、商业、人际关系等领域案例,对比固定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不同,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成就的差异,面对挑战和失败的表现相去甚远,实际上是源自思维模式不同。甚至是夫妻关系相处模式中,其实都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在起作用。
固定思维让人更容易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更愿意让自己处在“能干、优秀、聪明”这样的舒适位置。为此,往往回避挑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的人面对挫折和失败也容易一蹶不振,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而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通过努力,可以发展提高的。与固定型思维的区别在于,成长型思维更注重寻找办法,找策略,而不只是关注评价。面对失败和挫折,也更容易从中学习,不断提升能力。
现在,“丧”可能是形容很多年轻人平时大多时候的状态最贴切的形容词。失去目标和希望,是颓废和绝望,是自暴自弃地自我否定,是明白前路曲折,努力奋斗后,仍然无法改变,受困于自己的无能,深感无力的状态。
除了现实的残酷,我们是否想过,这可能是自己身上的固定型思维在作祟呢?
你可能会说,我是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我努力过。但我们在经历失败后,就认为自己的能力已经到达极限,认为自己就是个失败者;我们在努力之后,还是失败,就认为努力无用,最终放弃努力。如果这样,那可能真的是误会什么是真正的成长型思维了。
真正的成长型思维的确更强调努力,但努力不代表使用“蛮力”,也不是失败时的一针“安慰剂”。成长型思维中“努力”的含义包括单纯的勤奋、努力的意思,也包括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提升能力,达成目标的策略、办法。这中间可能需要听取他人建议,向他们学习技能等。
不过,我们也不必为自己的固定思维感到恐慌。《终身成长》这本书中说,事实上,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们往往同时存在同一个人的大脑中。只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每个人出于保护自尊、肯定自我等目的,才会激发固定型思维。
也就是说,我们没必要在发现有固定型思维倾向时就感到自己真失败。别忘了,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提醒我们,要成长,就要学会培养成长型思维。而培养成长型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坚定“变化”这一信念。
《终身成长》这本书正是将“变化”这一信念渗透于各个领域。卡罗尔.德韦克不只是说明了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及其对我们生活、工作,甚至教育子女的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将此观点置入各种生活场景中,帮助读者,分析,探寻走出困境的方法。
有人说《终身成长》就是一大锅鸡汤,其实,不然。书中的内容让我明白,学习成长型思维,不只是为了所谓的“成功”。它其实可以帮助人们应对生活的日常琐碎,从而学会持续成长,获得提升自我,冲破“丧”的强大能力和能量。其实发现读成功学书的乐趣有时候就是如此,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鸡汤可能有毒,但总是会有一些精髓可以通过抽丝剥茧总结感悟出来。
读《终身成长》有感 篇16
今天听了樊登老师讲的终身成长的书,满满的正能量,生活还是需要一些心灵鸡汤的。
书中说了,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才能是不变的,不断急于证明自己给别人看,只相信天赋,自大或者自卑,成长型思维模式是有大局观,不断向前看,从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让自己强大,这是不同两个人的思维模式,也是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体中的两种思维模式,所以我要不断地去修炼,向成长型思维靠近,我以前会时常拒绝沟通,觉得别人没有按照我的处事方式,会觉得别人是错的.,我有时没有意识到,总是会抵触批评,有逆反情绪,这就是固定型思维导致的,我明白自己一定要通过努力来迈向成长型思维模式。
作为一名老师,始终要思考怎样去教学,尊重并很好地去引导孩子,就像犹太人告诉孩子,你在教室里有任何不同意见,一定要赶紧说出来,因为你不说出来,老师就没法纠正你,这就是灌输孩子成长型思维,不要怕丢脸,珍惜每次当众出丑的机会,才能得以实现最终的成长。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读《终身成长》有感 篇17
人是该终身成长,终身学习的,活到老,活到老,无论哪一个时代都是的。当然这也是现代人顺应时代快节奏发展的一个必须。学无止境,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完成自我生命的成长的,做人是需要一辈子学习的,人格的成长也是无止境的。
但作为一个人,在一定时期的成长似乎更为重要,比如,人的性格,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的构建,孩提时代这些东西的构建远远比成人之后更为容易,教育错了的孩子比没教育的孩子更难办,这是一个事实。所以说,人的某些东西的成长是有时间限制的和敏感期的,抓住了则是事半功倍,错过了则是事倍功半。
这本书谈到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他肯定了我们每一个人两种思维模式都是有的,但是某一个人某种思维模式占主导也是可能的或者是很普遍的。
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成人有的能很快的学习和改变,而有的人则很难呢?这不仅仅是学习能力和方法上的事情,有的人心态开放,思想灵活,有的则是心态封闭,思想僵化,不容易吸收新的知识,这就是一种思维模式。
现在社会或者是任何一个时代,人能否很好的成长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东西,如何培养具有成长思维模式的人使得其一生都能受益,都能积极成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也是教育很值得关注的一个事情,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如何给人以终身成长的能力,良好的思维模式是值得我们去培养的,这也是家长和教师很值得去做的事情。
终身成长从各个角度探讨和谈论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种种不同的表现,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固定式思维模式,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给我们打开了一个个理解的视角和自我检测的时机,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些事情正确的做法,也读懂了成长型思维给我们的生活中各个方面带来的不同。很细致和很详尽,同时在书的每一章的最后,提供和帮助我们培养自我的成长思维,是一本很好的`心理科学的书籍。能遇见是一种福气。也是为自我成长和教育打开一个更为重要的视角。像思维模式这么重要的东西,对我们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日常没有达到这种科学的视角去看和思考,更没有这种科学的视角去培养自我,和用在教育上。
人有很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自我发现,自我成长,所以心理科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工具。科学的自我发现、科学的自我成长,科学的搞教育,这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内容。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书籍,值得所有去读,对于自我,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有人说,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其实是自我成长,这句话好到位。孩子需要成长,家长也需要成长,尤其是成人容易被固化,觉得我已经是大人了,只是在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长,其实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帮助你成长的,因此,家长们也一定要关注自身的成长,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从这本书受益。
读《终身成长》有感 篇18
说来惭愧,从5月12日去宁德参加研修活动,分回书,陆续就在看《终身成长》这本书,到目前为止才看了五分之四。
我感觉自己很笨,书都快读完了,整本书写的是什么,感觉概括有些难。
《终身成长》这本书是美国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着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这本书阐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本书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是边阅读边对照自己,发现自己可能更多时候是处于固定型思维模式,但有时也会呈现成长型思维模式。就拿写日记这件事来说吧。写作是我的弱项,甚至是最头疼的一件事,但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我相信每天写作,会提高写作能力,对文字也会更敏感,只要我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最终会取得成绩的。特别是每次在要放弃的时候,每次无话可说的时候,我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成长型思维模式。但我感觉自己因两种模式交织出现,制约了我的成长。读了这本书,现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思考,我这样的处理方法,我这样的想法,是不是陷入了固定思维模式中。这是阅读这本书自己最大的改变吧。
德韦克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昨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更应该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还要熟练掌握德韦克教授的成功法则,并把它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这样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
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对,这样一想,我又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我应该这样想: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是会有所收获的。我应该努力,再努力,我要教会学生热爱学习,教会学生最终学会自学和思考,并努力学习基础知识。正如艾斯奎斯的格言:世上无捷径。柯林斯也说过:在这里没有奇迹,我也不是什么奇迹的创造者,我不能在水上行走,也不能将大海从中间分开。我只要爱你们这些学生,而且比其他人更加努力,我相信你们也会这么做的。他们告诉我,想要把学生教育成功,我唯有爱这些学生,并付出更多的努力。正刚好与我的教育初心不谋而合: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教育做贡献。
许多教育者认为,可能通过降低标准让学生们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提高他们的成就。我从来不这么认为,我倒是觉得要从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高标准,再教育学生向高标准靠拢。我觉得管理也是如此的。对于一个新组建的团队,从一开始就提出高标准,也许团队成员没办法一下子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可以在他们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时,多给他们鼓励,多一份宽容,但要相信随着努力,情况会越变越好的。但如果从一开始就松懈,等问题出现了,发现问题了,再想改正,为时已晚。
这本书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很有用处,读完这本书后,我还会再读第二遍,也许第二遍阅读,我会有更深的体会的。